高中英语新课改反思

2024-09-22

高中英语新课改反思(精选12篇)

高中英语新课改反思 第1篇

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可以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方法, 也可以使教师在沟通中认识到自己不足, 从而不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成就良好的课堂氛围, 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教学法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许多挑战与实际情况是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 我们要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 使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二、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 师资力量不足。

英语教学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得到了国家与学校较多的师资投入, 但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的师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上, 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不得不承认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 比如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是很难较深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仅表现在教学能力上, 更表现在自身修养上, 这对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障碍, 学校没有重视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及教育就是一种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的表现。

2. 应试教育使师生走进误区。

应试教育制度在我国已经很长时间了, 其实在一定时期, 应试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正因为它是从国情出发的, 决定了它是难以改变和影响巨大的。在教学与学习中, 过分重视语法的培养而忽略实际的应用, 使学生甚至不能自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过分重视书面写作而忽略用英语交流, 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单纯的一门学科、一种负担, 没有兴趣可言。虽然这种现象是交际语法学欲急迫改变的, 但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仍给新课改带来一定困难, 令人堪忧。

3. 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

新教改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新的指导, 但教师对教改的认识普遍不深, 除了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教改任务外, 对教改的研究题目不求甚解。有的教师虽然对新教改的要求有了很深的理解, 但是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完成教学方法中的转变, 那么学习新教改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对新教改下的英语教学的反思

对当前英语教学在新教改下的反思, 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使英语教学得到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

1.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 其难度决定了它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只有完善教学设施的建设才能使英语教学的起点与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接近, 才能实现对教育设施的利用。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也应该自省自律, 只有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下将英语教学进行得游刃有余。

2. 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既然应试教育是无法改变的, 那么就在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应试目标的同时改进一下教学方法也未尝不可, 二者并不冲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培养出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英文语言交流、打造一个英文与母语结合的双语课堂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 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3. 应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与应用。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人物, 教师对新课改的掌握与运用是对新课改最大的支持与最直接的帮助。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活动与工作, 引导教师学习新课改, 使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共识, 从而达到教学思想上改变带动教学方法改变的效果。

摘要:经过新课改后, 英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英语教育受到社会日益重视的同时, 英语教育的质量也被推上人们视线的风口浪尖。面对当前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 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反思, 深化对英语教学的改革。新课改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结合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对英语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反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1 第2篇

新课改走进校园已有三年有余,但新课改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在反思中前行。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论证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本次课改除了在课程体系作了创造性调整外,更突出反映在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试图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导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推动教育产品更有力地适应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次课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学本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学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学本的多样化和学师导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着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学本、导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只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领略到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自己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反思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师生和谐融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着自信,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更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要真情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性,提倡多元化,加强相互理解,坚持对话与互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师生关系的新动向,把握时机,才能不断促进“教书育人”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

三、反思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科学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物理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物理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我们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起“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思想,精心设计好课堂,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为什么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偶尔会发现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很难发挥出所预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理,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索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扬长避短,积极改进,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四、反思教学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尽可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推动学生积极探索与发展,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留意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来增强教学的灵性和悟性,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顺应课改的浪潮和时代的需要。

五、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来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因此,只有我们通过深思熟虑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个性的全面发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为了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这方面的知识,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要有“服务”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航者,把学生推向教学阵地的前沿,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学习探究,去拓展知识面,从而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 反思

一、新课改提出后的英语教学

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可以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方法,也可以使教师在沟通中认识到自己不足,从而不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成就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教学法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许多挑战与实际情况是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我们要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使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二、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

英语教学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国家与学校较多的师资投入,但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的师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不得不承认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比如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是很难较深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仅表现在教学能力上,更表现在自身修养上,这对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障碍,学校没有重视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及教育就是一种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的表现。

2.应试教育使师生走进误区。

应试教育制度在我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其实在一定时期,应试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因为它是从国情出发的,决定了它是难以改变和影响巨大的。在教学与学习中,过分重视语法的培养而忽略实际的应用,使学生甚至不能自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过分重视书面写作而忽略用英语交流,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单纯的一门学科、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可言。虽然这种现象是交际语法学欲急迫改变的,但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仍给新课改带来一定困难,令人堪忧。

3.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

新教改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新的指导,但教师对教改的认识普遍不深,除了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教改任务外,对教改的研究题目不求甚解。有的教师虽然对新教改的要求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完成教学方法中的转变,那么学习新教改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对新教改下的英语教学的反思

对当前英语教学在新教改下的反思,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使英语教学得到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

1.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难度决定了它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只有完善教学设施的建设才能使英语教学的起点与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接近,才能实现对教育设施的利用。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也应该自省自律,只有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下将英语教学进行得游刃有余。

2.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既然应试教育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在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应试目标的同时改进一下教学方法也未尝不可,二者并不冲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出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英文语言交流、打造一个英文与母语结合的双语课堂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3.应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与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反思 第4篇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适当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因此, 作为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内容, 它应该具备健康、易学、实用、开放的属性。但是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中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竞技项目教学为主, 即反复地讲解、练习、纠正、再练习。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新课改下, 体育课应该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 适当减少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育模式。但是, 这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培养, 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并且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而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传统教学内容的保留和新教学内容的开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结晶,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因此,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延用、改造、变化, 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例如, 针对必修教学内容田径, 针对技术难的项目可适当进行改造, 通过简化规则, 简化技术、战术, 从而降低难度要求。还可以通过改造场地、器材等方式开发新的课程内容。而选修课可以改革的内容和范围更广,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愿选项与能力分层, 从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校本教材, 开发出当地的传统项目;教师可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来选择器材, 积极自觉地参与锻炼, 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授予学生新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应该改变过分强调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兴趣能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用激情的语言和积极的态度,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感染学生。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表现, 给于学生充分的鼓励。因为学生都喜欢被表扬,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鼓励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 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手段, 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这对课改后的体育教学中很重要。

(二) 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教师应变主宰为主导,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表现其才能, 发展其个性,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某个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让学生能通过视、听器官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等有关信息, 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 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及技术要领, 从而掌握完成动作的顺序及方法, 感知教材, 对所学技术动作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是进一步理解技术动作和模仿练习的基础, 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提。

(三) 学生合作性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等因素, 对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 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设置不同的目标, 提出不同的要求, 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自己安排练习进度, 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大家通过互相探讨、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观察各人完成动作技术等方式,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体育技能的掌握。

(四)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集体游戏和比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竞赛中, 为了赢得比赛, 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改变战术方法, 这就需要改变观念, 更新方法。体育竞赛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 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项目内容、技术动作、竞赛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师尊重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搞好体育课堂评价, 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和鼓励, 对相关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 这些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力和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新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 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改变课堂结构, 搞好课堂评价, 这是体育课改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第5篇

湟中一中

祁娟

今年面临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依然没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一下我的做法: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 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知道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住校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训练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依次训练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技巧;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本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听写;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坚持大部分时间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等生,我则提高对他们要求,如单词听写不能低于九十分;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结果发现,比起以往我直接讲述,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而我也更轻松了。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

高中政治教学的新课改反思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变化;反思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教师必须认清形势、苦练“内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教材,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特色和活力。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新的教材最终也会变成旧的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二、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疑问是思索的开始,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巧妙提问,通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对于理论概念都有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同时又有事例的说明。因此,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所以,教师需要巧妙设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一定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四、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等。

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政治课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情感的产生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刺激。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陶冶其情操。如讲“民族自尊心”时列举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戚继光抗击倭寇等人物事迹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只会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总的来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更符合当前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实际。虽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新问题,然而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应以师生的困惑而停滞,不要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

在今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按照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学科的基本概念,恰当运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专业知识。并且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主线,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深入探索教学方式,客观地进行评价,使思想政治课能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抽枝发芽,成长开花,成熟结果。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9

作者简介: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第7篇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 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物理教师而言, 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从而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顺应新课改的理念, 教学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也是促进物理教学和事件的需要。

1. 教学反思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 手段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 是涵盖教学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新课改使得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出现, 也导致了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物理教学要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方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 教学反思是获得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作为教师, 驾驭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是必须具备的技能, 这种技能没有经验可循, 只有通过亲身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 并且还要不断地对各种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训练。新课改给予了物理教师更大的实践创新空间, 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反思、感悟, 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 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既要关注理论和专业基础, 也要注重教学基本策略。

1. 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第一, 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顺应新课改的理念, 物理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应该经常观摩并参照他人有效的教学行为, 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摒弃过时的教学理念,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倡导教学是对话、沟通、合作的共建;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物理教学中要践行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 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学习。阅读物理教学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 订阅物理教学方面的报纸杂志, 对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 要丰富物理专业学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决定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反思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物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研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物理学名著、学术论文、著作等, 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物理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 在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 加强物理教学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从三种途径进行: (1) 研究自己的课堂,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 观摩别人的课堂, 捕捉优秀案例为己所用; (3) 搜集书面材料中的优秀案例。

第二, 强化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是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育研究方式。同事之间互相听课,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的对话, 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 (活动) 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 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可以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 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摘要: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必须明确教学反思的概念、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科学地运用教学反思策略, 方能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2

[3]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第8篇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选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 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或实物演示形象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微观的事物。例如,对于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的高中生来说,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多种几何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等。这样形象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条棱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角线与棱的位置关系等等,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问题情景教学法。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经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来主动求知,此种教学法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主动探索精神。在教学相关的概念、定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与启发下,认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椭圆”这一内容时,我们可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椭圆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椭圆,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椭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最后,给出学生三种情况:第一种:绳子的长度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第二种:绳子的长度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第三种:绳子的长度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作图。这样一步步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后对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值的点之轨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主动权,整节课全是知识点与习题的讲解,学生在课上似乎听懂了,但在自己解题中却经常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只会生搬硬套公式定理,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遇到稍微难一些的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解题等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加强理解与运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动求知者,学习权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如关于立体几何最值问题的求解,教师在精讲例题后,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与交流,总结出许多求最值的策略:让图形动起来,动中取静;将图形做几何变换,化折为直;借助熟悉的几何体,化生为熟;转化为函数问题建立目标函数等等。

三、运用多元评价机制,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在经历了主动探索后,其结论难免存在不足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此时如果教师对其严厉批评,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机制,可以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护,激起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不要骄傲,要向更高层次挑战;对于片面性的观点,我们要肯定正确成分,指出其不足,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对于错误的观点,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出反例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均得以维护,学生享受到了探索与实践的乐趣,会将探索学习数学内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第9篇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法。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与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 (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 ,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把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作业布置的反思

本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并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 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都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对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我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1. 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与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 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者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 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 案例研究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 第10篇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课堂上, 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 学生们无动于衷;教师对政治概念刻板生硬地传输, 缺乏生气, 不给学生留主动学习和消化的时间, 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对政治课程根本不感兴趣。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 彻底打破封闭、单调、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

不同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 也使学生得到发展, 以杜绝“东施效颦”。同时, 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讲, 要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

二结合时事, 生动演绎政治概念

政治课是一门实时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 贯穿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结合时事的政治教育可以生动演绎政治课程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 让原本刻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学丰富而生动, 易于高中生理解和吸收。

例如, 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事件, 都可以与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理论观点相联系。只要用心留意, 这些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 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是漂亮的空话, 而应成为教学行动的指南。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早已被学生厌烦, 理应被淘汰, 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探索并采用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式, 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魅力。

四质疑导思, 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的道理, 但学生却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 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 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 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 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 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 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 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 而教师则进行引导, 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 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 除常规方法外, 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或者是照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 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 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避免了生涩与呆板, 达到了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新课改下, 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要有创新, 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 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 促进专业成长, 在反思中不断探索创新, 力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同时, 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 教师决不能相信有一劳永逸的百验灵丹, 而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 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 第11篇

1. 客观原因。现在,高中班级人数大多数超过50人,甚至有60或70人,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限制,从而制约和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2. 传统观念。初中语文韩愈的《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充当了“控制者”“评估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

3. 外部条件。由于经费和地区差异,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用具不足、师资缺乏)。教师很难走出去、引进来,影响了教师的素质,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浪费了一部分教学资源。

4. 正是由于地区差异,教师素质欠缺,从而很难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说,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实际上教师说得越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越少,说的机会也少,课堂上教师就变成主体,唱“独角戏”。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也许短暂的沉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上课速度过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课堂上经常会提问一些优生,而优生各方面能力较强,对问题领会较全,这种情况往往会使教师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必要时进行分层教学。

(3) 忽视课堂良好气氛的营造。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课堂上师生应是一个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当引导者,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以“真实、尊重、移情”为原则。

二、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能够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开发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信心,意志不够坚强,这就要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恒心和决心。如果急于求成,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其逐渐失去信心。

3. 扩充词汇量,增加阅读量。许多语言教育专家指出,语言材料输入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其中背诵是一种强化语言材料输入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语言学习环节。

4. 注重突出英语的交际性功能。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如复述、讨论、摘要、角色扮演、采访调查、写报告等。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三、 教师要适应新要求

新课标的五个原理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体需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全新的教学理论,既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准则,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特色教学,推进创造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并且做到“收”“放”自如。

要如何“放”,又要如何“收”呢?新型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借助各种工具书和利用平时所学的各种学习方法,灵活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并要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

3.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多媒体应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材特点,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反思及对策 第12篇

一、职高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

我国大多数职高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接受教学模式, 老师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 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接受, 师生交流沟通较少。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课堂步骤, 进而觉得英语内容太多, 要求太高, 学习过程毫无乐趣, 把英语学习看作沉重的负担。大部分职高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 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学习失去信心等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很顺利。而且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 教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习的手段, 不能充分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教学过程缺乏特色和个性化,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 在很多职高学校,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就行了, 英语、语文等基础文化知识显得不重要, 完全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对策设计

1. 转变教学模式, 建立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根据学案自主解读文本初步学习, 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 体现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此外, 教师还要关注建立“合作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发结成小组, 加强班级各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培养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顺序可概括为: 自学解决———小组内解决———班内各小组共同解决———老师解决。

2. 转变教学方法, 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职高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转变教学方法, 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 在设计任务时给定一个或几个真实人物活动, 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得那些贴近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活动的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积极主动的讨论、协商、查资料等, 利用团体的智慧再造的表达, 进而完成任务。新的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唯有此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转变教学理念, 提倡以人为本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不能把英语教学视为单纯的语言教学, 而是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情感教育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统一”。在职高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各种因素中首先定位的就是人的教育、教育以人为本, 要着眼于让学生全面发展。每个老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爱上学习、有能力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职高学生大部分没有从小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 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学习失去信心等。这就更需要教师们从人文主义出发,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为他们提供学习空间, 努力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满足感和成功感, 多方位关注学生, 而不是一味的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成就。此外,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而不是永远强调把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首位。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英语老师对自身任务和责任认识太单一, 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改的号召下, 在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现况下, 职高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 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得英语教学能够切实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文精神为理念, 切实关心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如此才能更加完善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职高人才, 进而为祖国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南山.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反思及对策[J].科学大众, 2011, (2) .

[2]韩莉.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文理导航, 2013, (7) .

上一篇:数控车削加工论文下一篇:目标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