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观察范文

2024-06-29

善于观察范文(精选12篇)

善于观察 第1篇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 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 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 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设计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 善于发现”这一专题, 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 试验是怎么做的, 最后结论是什么, 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知道, 只要做生活的人有心人,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多动脑思考, 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 会写“论、袋、证”等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证实”等词语。

2.反复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揭示课题

1. 猜谜:“一生勤劳忙, 专去百花乡, 回来献一物, 香甜胜过糖。”

2. 指名说谜底 (蜜蜂) 。

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蜜蜂。 (教师板书课题, 指导“蜂”的读音, 注意是后鼻音。) 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4. 关于蜜蜂, 同学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5. 学习课后“资料袋”内容。

6. 教师小结: (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的有关资料) 蜜蜂体长8~20毫米, 黄褐色或黑褐色, 生有密毛。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 也有的住在墙洞里。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 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看看课文围绕蜜蜂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课读文, 学习生字

1. 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读。 (试验、证实、闷了、几乎、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尽管、逆风而飞、沿途、陌生、超常、解释)

3.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 指名读, 齐读。

三、再读课文, 感知内容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作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 并得出了结论。)

2.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是按想做个试验———试验的过程———得出结论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作业

1. 照样子, 换偏旁变新字。

伦 (论) 检 ()

侧 () 慨 ()

拭 () 括 ()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采 () 减少 () () 的记忆力捉 () 发现 () () 的景物做 () 迷失 () () 的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 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二、精读课文, 自主探究

1.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你从第1自然段中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并过渡: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 法布尔正因为有严谨的科学作风, 不轻信, 不盲从别人的结论, 他要验证“听说”的事, 决定亲自试验一下 (这是“我”做试验的原因) 。那么, 法布尔又是怎样做试验的呢?

2.体会作者认真观察, 用心思考的品质。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法布尔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捉自家的蜜蜂, 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 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 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 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这一系列做法, 体现了作者考虑周密, 做事严谨。)

3. 作者做试验的20只蜜蜂回到家了吗?

试验的结果怎样?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 思考:回到家的蜜蜂有多少只?它们大概用了多长时间回到家的?

4. 议一议:

对作者整个试验过程, 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理解“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 体会作者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 用心思考的品质。)

小结:学到这里, 同学们一定被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品质所感动, 同时也一定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想不想弄清楚蜜蜂怎么会有这种能力?让我们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5. 学习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这样的结论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好, 说明了同学们善于思考问题。有疑问并不奇怪, 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 但不管怎么说, 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 更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一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三、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 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 因此, 在当时他不能解释蜜蜂的这种本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的进步, 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个奥秘解开了, 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资料。

(课件出示以下资料: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 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 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 蜜蜂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 通过“舞蹈”表述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蜜源。)

2.师:蜜蜂怎么“舞蹈”请参看课后“资料袋”。同学们,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

(1) 指名交流。

(2) 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鸽子、狗等动物不会迷路, 即使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 它都能利用自己的认路本领回到自己家中。

鸽子具有辨别地球磁场变化的器官, 鸽子的记忆力和视力都非常好, 它有强烈的认巢性, 通过太阳或星星的方位, 准确地判断回家的方向, 无论把它带到几千里之外, 它也能飞回老家。

狗的嗅觉、听觉非常灵敏, 记忆力很强, 凭着这些特殊的能力, 狗即使离开主人多年, 重逢时也能相认, 还能找回自己的家。

善于观察倾听 第2篇

大冲中心小学

旷乐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积极听取学生的心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很有帮助,这也是《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要彼此信任、默契,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微笑而耐心的倾听,往往能闪现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毋庸置疑,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善于运用课堂观察的技巧。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改变教学策略,以使教学有效地进行,使静态、陈旧的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观察和倾听学生,使教学高效地进行呢?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表情、行为和声音。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调控课堂。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例题往往需要用到刚总结出来的新知识,很多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露出困惑的眼光,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多加解释新知识应用的条件,并指明该题中已符合的条件。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是生机勃勃还是没有生气;是一边思考一边书写紧张忙碌,还是冷漠、坐等浪费时间;是主动自负其责的学习还是被动应酬,是与同学共享合作还是独来独往。例如:一道练习题,会做的学生往往在老师布置以后,马上埋头演算;而不懂的学生,要么摇头挠首,要么左顾右盼,表现出烦躁不安的体态,教师应对此多加留意,并适当的予以辅导。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声音渗透着学生的需求。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可能发,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动向和课堂状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把握,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不满、厌烦、快乐或喜悦等情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作及时协调和引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获益。

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倾听的技巧。常用的观察技巧有哪些呢?集体教学的场合,特别对于一般的数学课堂上导入新知识的环节采用扫视法,教师可借此了解班级的整体动态与教学效果。教师讲解完新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活动场合,可采用巡视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对学生个别指导可采用注视法。注视既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仔细听讲。但是,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起反作用。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更需要技巧。在倾听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不能轻易打断他的思路,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进行适当的采用启发诱导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思维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师应及时提醒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教学问题通常是多层次的,包含一个主要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问题采用追问的方法,“逐步展开”,逐渐深入。教师此时采用追问深入法,意味着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兴趣,同时意味着对学生发言水平与答题能力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倾听。采用全神贯注法,以专注的神态、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欣赏的表情进行倾听的方法。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倾听方法,在使用时要注意:教师的目光不能东张西望、游移不定;教师应心无旁骛,认真专注地捕捉学生的每一句话,对发言者的观点要同时进行分析、辨别与理解,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善于观察的亨利·福特 第3篇

12岁时,亨利看到了一辆汽车,他急不可待地跳下马车,惊奇地围着汽车转了又转,并饶有兴趣地向操作汽车的师傅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正是从那天起,亨利知道了,原来蒸汽的动力是可以代替人畜的体力的,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造出不用马拉而靠机器推动行走的车辆来.

1879年,17岁的亨利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底特律.白天,他在密歇根汽车公司做机修工,晚上吃完东西就匆匆赶往一家珠宝店修理钟表.

后来,亨利拥有了自己的一家小型的汽车公司,那个时候,每个工人负责的都是一整套程序,这要求每个T.人的技术非常全面,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一天,亨利无意中发现,屠宰场的工人在屠宰牲畜时,不是每个人都分割一头完整的牛或猪,而是每个人只割下固定的部分.这一发现,让亨利备受启发,他想,这样的操作是否也可以用在汽车生产上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亨利把这一发现用在了一个叫作磁石发电机的部件生产上,他不让每个工人组装一台完整的磁石发电机,而是让每个工人组装一个部件,每次都组装同样的部件,亨利惊奇地发现,以前平均每人每20分组装一台磁石发电机,可是那天,在这条组装线上,平均每人每13分10秒就组装一台.

根据从组装磁石发电机得到的经验,亨利改革了汽车组装的全过程:用绳子钩住部分组装好的车辆,从工人身旁经过,工人一次只组装一个部件.从此,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诞生了.

连亨利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非凡的创举让一切都随之改变,流水线的引进使汽车得到大批量生产,汽车价格急剧下降,从而使成千上万的普通家庭都有能力拥有了汽车.

如今,当年由亨利一手创建的福特公司,早已发展成了一个业务涉及汽车、电子、航空、钢铁和军工等领域的综合性跨国垄断工业集团.而亨利·福特本人也被誉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先后受到三位总统的赞誉,并被著名的《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被戴尔·卡耐基推荐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功学导师”.

善于观察 第4篇

一、培养观察习惯, 捕捉写话素材

1. 留心生活, 感受精彩。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 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写过的特点。”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细察其纹理”, 从而收获“物外之趣”。观察了飘舞的柳絮、绽放的荷花、火红的枫叶、傲雪的梅花后, 学生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观察了老师期待的目光、奶奶枯瘦的双手后, 学生们体会到了关爱的温暖。长期训练以后, 学生们形成了向生活学习的意识, 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 不起眼的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 他们不仅能发现事物的外部特征, 还能注意到事物的内涵。正所谓:“胸中藏万物, 下笔才有神。”

2. 拓宽视野, 融入感受。

教学中,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拓宽学生的视野, 既解决了观察什么的问题, 又让学生足不出户就感受到了生活中鲜见的情趣。如, 教学《雨点》后, 我出示课件, 让学生欣赏雨点下落的各种精彩瞬间, 并说说其可爱之处。学生感受到雨点在叶片上滚动时那么圆润饱满, 从空中落下时那么晶莹剔透, 融入大海时又是那么活跃欢快。交流中, 他们对雨点、对大自然的喜爱、憧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此外, 为了帮助学生有物可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 还搜集了大量精彩的画面呈现给学生, 如乌鸦怎样锯木棍捣洞里的昆虫、猪猴熊怎样搬运木头、非洲原始部落的人怎样在树屋上生活等等, 让学生的视野由书本延伸到大自然, 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写作源于生活, 却不是对生活的原样摹写, “生活”还必须经过作者心灵的过滤。叶圣陶先生曾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 如能好好培养, 自会抽芽舒叶, 开出茂美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秋姑娘的信》中, 作者经过观察发现, 一到秋天, 树叶就不见了。树叶哪里去了?写成了一封封信, 其中一封写给了山区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让你给他们写信, 你会写什么呢?学生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充满温情和关爱:“少什么, 我给你们寄去。”“你们那儿太贫穷了, 搬到我家来吧, 我家有地方住。”“好好学习, 要把山区建设得和我们这儿一样。”学生只要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融入情感观察生活, 就会觉得生活中有无数激动人心的事情。提笔写作时, 自然会万物涌于笔头, 情感充溢其中。

3. 品读课文, 揣摩方法。

课文即范文。叶圣陶先生提出:把教材当做例子, 举一反三, 令学生从中积累语言, 学会阅读乃至掌握写作, 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我不仅带领学生品味文字, 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观察方法。如, 教学《云房子》时, 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云房子什么样子?作者把它们说成什么?反复诵读之后, 学生们感悟到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合理、比喻之精当。想象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之上, 比喻让物体变得更形象可爱。看来, 在观察时进行大胆的想象, 是常用的、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途径不同, 收获也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 我尝试教给学生定位、全景、局部、重点等观察方法。《东方明珠》一文中, 作者从远处看, 东方明珠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我让学生想象:如果站在它脚下仰视, 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我感觉自己太小太小了, 就像蚂蚁一样。”“我的脖子都仰酸了。”“东方明珠快插入云霄了。”教学中, 我经常在品读课文之后, 让学生换一个与作者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找到不一样的感觉, 从而掌握更多的观察方法。学生养成了观察习惯, 掌握了观察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才细致形象。

二、广泛阅读积累, 提高表达能力

1. 立足教材, 巧妙模仿。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 陌生的话题会使他们无话可说。课文是最美、最能让学生接受的载体。学完课文后, 我经常设计一些小练笔,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提高写话能力。如, 学完《水乡歌》, 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创作小诗。学生的作品想象丰富, 富有情趣。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水乡什么多?桥多。千座桥, 万座桥, 小桥一座连一座, 连接四海千万家。”学完《青蛙看海》, 我让学生想象:青蛙来到大海边会看到什么?它怎样对松鼠表达谢意?学生通过手中的笔与青蛙一起分享了大海的壮美, 还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广泛阅读, 丰厚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多读多背是积累的好方法。我坚持集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相结合。对于读什么书、怎么读、该读懂什么, 师生一起集体阅读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青铜葵花》《夏洛的网》《寄小读者》等一批经典之作都走进了我们班级, 成了师生的精神大餐。在阅读《夏洛的网》时, 我们每次阅读两三个章节, 边读边圈画出精彩之处和不解之处。读后讨论教师根据主要内容设计的问题, 再补充自己的收获和不解。这样, 在优秀生的带动和帮助下, 后进生的理解能力大有提高, 阅读兴趣也日渐浓厚。

除此之外, 学生可以根据时间和兴趣进行个别阅读, 弥补集体阅读的单一性。学生读完一本书, 我奖励一个笑脸, 十个笑脸可换得一个可爱的礼物。班级定期评比, 看谁得到的笑脸多。在竞争中, 学生渐渐迷上了阅读, 积淀也日益丰厚。

阅读是积淀, 表达是挖掘;说是写的前提和保证。因此, 说的训练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我经常带领学生做小游戏、欣赏有趣的图片, 让学生学会观察、体会、表达。不少二年级学生能用三四百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得。

3. 吟诵经典, 体会韵味。

经典的, 才是永恒的。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独有韵味, 我布置学生每天大声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以及浅显的唐诗、宋词。吟诵之前, 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故事, 教师帮助疏通理解。一定的积累之后, 学生走上班级讲堂汇报所得, 启迪了他人, 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两年的积累, 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七八十首唐诗、宋词, 为他们日后的成长积淀了丰厚的底蕴。

善于观察作文 第5篇

来到楼下,我便接近了她。“哦,爬山虎!”你看,她的叶子像一个个伸开的小巴掌。每一个小巴掌都像燃烧的火,是那样的艳丽,热烈。于是,我摘下一片叶子,拿在手中仔细观察。我又觉得手感也与春夏季的不同。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这些“小手”都是翠绿的,怎么到了秋季变得通红了呢?难道是天冷冻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大脑里盘旋着。

回到家中,我问了我们家的“博士”——爸爸。因为,我平时遇到问题就请教他,每次都不会让我失望,我也很敬佩这位“博士”老爸。可这次让我很失望。

老爸肯定地说:“这个我只知道秋天的时候她们会变红色。原因吗,我也说不清楚。”

“看来,您这个’万事通‘也有被难倒的时候了!”我调侃道。

“但你不是有更博学的老师吗?”爸爸说。

“谁呀?”我问道。

“网络呀!”

“哦。”我豁然开朗。

我赶紧打开网络,上网一搜。网络世界无不知晓,上面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到了秋天,树叶或其他植物的叶子有的变红色,有的变金黄色,然后掉落。这是因为叶绿素被根茎带了回去,叶绿素主要是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冷了,植物无法制造营养,只能先撤回叶绿素舍弃叶子进入休眠。这个时候叶子里只存有葡萄糖,蛋白质之类的残存的营养物质,叶子就呈现红色或黄色了。

原来如此啊!答案找到了,我便当起了“博士”的“导师”,把爸爸叫过来给这位“博士”老爸上了一堂植物课。他听后赞叹说:“求知就得这样——打破砂锅璺到底。今天长知识啦!‘博导’辛苦!”我也很自豪地笑了。

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思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善于观察儿童,促进教师成长 第6篇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眼睛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行为的背后,倾听儿童的心声。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读懂儿童,做好教育教学等工作,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观察 儿童 独特性 连续性 真实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与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可发生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在任何环节。而有计划的观察需要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观察。因此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个别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教师观察基于幼儿发展的独特性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不相同的幼儿,我们对于幼儿的理解和观察从一日生活的点滴开始,我们要成人幼儿发展的独特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例如,在小班《穿衣穿裤大比拼》活动中,发现有的幼儿穿衣比较快,有的幼儿穿衣比较慢,有的甚至不会穿。不同幼儿进行此活动时,在动作灵活性,语言表达和情绪情感方面都不同。不会穿的幼儿有的着急会哭,有的幼儿会默默的不出声音,观看会穿的幼儿的动作,有的会说我回家多练习就会穿了。但是我们又观察发现,有些虽然不会穿衣穿裤的儿童,却在阅读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安静的阅读,听故事,在理解故事能力方面又表现突出;而有的穿衣穿裤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喜欢表演,喜欢和同伴打闹等等,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一次的观察判断幼儿幼儿的能力差,而是要立足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等。

二、教师观察要坚持连续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实践证明:单独的一次观察有可能歪曲活动事实本身。我们不能根据单一的一次观察来评判一个儿童。因此教师需要对同一儿童的连续观察,或对一组儿童的某一项活动进行连续的观察,在连续观察中,全面了解了孩子,发现了儿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一次开放性区域活动的教师观摩活动中,大二班幼儿表演区《桃树下的小白兔》引起了观察的点评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幼儿前30分钟都无所事事,不会玩,乱表演,直到第31分钟,有一名女生介入,看了图书资料,安排了角色进行了表演。其实这样的评价值得班级老师思考:为什么幼儿会在30分钟内“无所事事”,是真的“无所事事”吗?这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等等,老师不应该就一次行为判断幼儿不会玩表演。根据持续观察这组幼儿发现,本身选择这组幼儿是班级能力相对弱一些,不善表达的儿童,由于角色多,人员少,他们不知该如何分配角色,同时对于故事掌握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表演中出现“无所事事”状态,31分钟介入的女士在班级中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进行分配角色善于运用信息资料加以辅助表演。通过多次连续的观察,老师能发现幼儿本身的特点以及随着幼儿自主表演,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三、教师观察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需要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需要,要理解他们的特点我们需要看他们在做什么、听他们在说什么。关注他们的活动,并提供环境支持他们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一次托管画月饼美术活动中,老师一直提醒全班幼儿:你们可以画各种颜色口味的月饼,不一定要一个颜色哦!因此很多小朋友都是彩色的月饼,两位教师观察到一名女童,一直专注于画黑色的月饼,没有受任何人的影响,直到画完黑色的月饼。其中一位老师评价说:你把月饼画的脏兮兮的,都不是彩色的。而另一位老师就问:这是什么月饼,你为什么要画黑色月饼。这位女童是这样回答的:我最喜欢吃咪咪(咪咪表示的芝麻),所以我的月饼就是黑色的咪咪。然后这位老师就肯定的说:你的月饼和别人都不同,一定是非常好吃的咪咪月饼。因此教师的观察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需要,不能根据自己的主张而随意评价,甚至带着“有色”眼睛观察,这样的观察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四、教师观察在自然情景中获得客观真实发现

儿童的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才能获得客观真实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情感等才会自然流露出来。相反儿童意识到我们观察他时,他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他可能会变得拘谨或有点尴尬,也有可能表现得特别好,这样我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就会失真。因此教师观察时不宜离孩子太近或太远。太近容易影响孩子正常的活动,太远又无法细致的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必要时可采取录音,录象,拍照等记录方法。可以生动及时的记录观察内容,不能以孩子先入为主的印象印象行为的判断,不要轻易作结论。

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J Beaty.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第7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11

喜欢读书善于读书 第7篇

可是, 在今天, 要喜欢读书, 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 造出文字, 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正是靠了文字, 人才能大步推进那在口语里开始了不久的抽象思维, 并由此激发出想象力的新一轮奔放。可是, 这些年人工图像的狂轰滥炸, 却将不止一代人造得只习惯看图、一拿起书就犯困。如果出生在五十年前, 小时候没电视看, 也没人逼着做习题, 你最大的消遣是读书, 你就很容易养成对文字的敏感, 翻开一页, 一目十行地扫过去, 厚厚的一本, 几下就看完了。可如果生在现在, 那就不同了, 从小学开始, 读书就是做习题, 你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 也许拿起一册漫画, 你能一目四图, 整体把握, 一到翻开书本, 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下去, 半天也看不了几页。读书竟然成了一件费力的活, 这要从小独生子女、凡事习惯于省力的一代人, 怎么喜欢得起来呢?

可是, 怎么理解电脑和互联网?就算不爱读书, 年轻人猫在电脑前、上网的时间可不少, 这不是也能培养他们对文字阅读的亲近感?应该说这有一点作用, 但作用不大。游戏、网聊、查询实用讯息, 大概是年轻人业余猫电脑、上网的三大主因。即便关心时政、发言评论, 一般也都是快速阅读、即时反应, 真像读一本书、一本杂志那样, 在屏幕上盯住长篇文字、持续翻页阅读的人, 其实很少。总体而言, 电脑屏幕 (特别是网络世界) 和电视屏幕差不多, 都是将人引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的。我甚至觉得, 一个习惯在网上阅读文字的人, 可能反而不喜欢读书。网络在教会他一目十行的同时, 会不会也养成他躁动的心性, 令他没有耐心持续阅读一篇稍长的文章?他会不会习惯了蜻蜓点水, 抓住一点就跳开, 什么细致的描写、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层一层的分析, 他很快就会看得心烦, 于是统统跳过去?他理智上也许知道, 信息、知识、趣味、想象力……一本好书的丰富价值, 往往就在这些他跳过去的地方, 但他就是没耐心, 一看到大部头的书, 心里就发怵:这样的静不下心的人, 会喜欢读书吗?

善于读书, 就更难了。虽说出版业不大景气, 这些年来, 新出图书的总数, 还是相当惊人。其中当然有许多好书, 但和电视、广告或其他媒体一样肤浅不成器的烂书, 也为数甚多。如果是一个读书不多, 但对书本还有兴趣的中学生, 他走进书店, 面对满架五颜六色的图书, 他怎么选择?有谁能告诉他, 这本是烂书, 要丢开, 那本不错, 值得细读?家长吗?如今家有藏书、愿意鼓励孩子丢开习题、掉进小说和人物传记里六亲不认的家长, 委实不多。那老师呢?鼓起眼睛, 训斥沉迷课外书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耽误前程的, 往往不就是老师吗?电视上整天娱乐搞笑、“我型我秀”, 主流和时尚媒体或说教、或广告, 千篇一律, 即便大学校园, 也到处贴着舞会讯息、招聘广告, 甚至有这样的教授, 对满满一教室的学生说:死读书没大意思, 还是多考几张证书要紧!偌大一个社会, 就几乎没有谁, 能切实帮助走进书店的中学生, 让他避开粗滥读物, 走近好书。如果他第一步走不好, 善于读书云云, 就更谈不上了。

善于动脑“趣”事多 第8篇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六·我的小笔头”:生活趣事

你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写下来吧!

拓展思路

给凳子穿“鞋子”, 从表面看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从深层次看又是一件关系邻里和谐相处的大事。小作者能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怕噪音会影响到楼下的邻居, 打扰他们安静的生活。小作者创造性地想办法解决, 亲自动手给凳子做“鞋子”。小作者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把解决的经过记录下来, 就成了一篇很有趣味的小文章。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一定也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情, 使我们感到开心、有意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把你生活中的“趣”事写出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习作提示

1.留心观察, 选择“趣”事。这次习作要求写“趣”事, 什么叫“趣”事呢?它也许是很小的一件事, 但是却能带给我们快乐, 带给我们欢笑。请同学们留心观察,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 你做过哪些让你高兴的事情呢?把它写下来吧!例文《“夹”沙包》就是写了这样一件小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掉进暖气“洞”的沙包“夹”出来了, 沙包却被剪破了, 豆子都蹦了出来。的确有趣, 让人哭笑不得。

2.按顺序写“趣”事。写事的作文, 要把事情的经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想一想:你发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样。

教师要善于合作 第9篇

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1]提倡教师合作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 时代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越来越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想要孤立都是不现实的,他必定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扩大深化,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而言,还停留在以往的角色势必被淘汰。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趋向于承认各种文化的平等性,即各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理解、尊重、掌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教师的合作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只有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在新世纪,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2]简言之,学习型社会就是指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那种“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点已不复存在,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意识则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学习型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

3. 新课程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以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模仿、借鉴苏联的课程模式,课程计划较为强调课程的分科性,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层面上考虑得较充分,导致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较为独立的局面,教师也被描写成了“孤独”的职业,一味追求独立、独干,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动机和愿望。针对此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纠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教师与他人的有效合作就成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前提和途径。

教师合作的层面

合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合作范畴具有多层面性。

1.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在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支柱,教师与学生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两个主体,其主体性也说明了他们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只有进行有效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教师作为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接受,完全不能质疑,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的激励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也即意味着改变上述的这些对教师和学生的狭隘看法。把教师与学生视作完全平等的两个个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应该对教师充满爱戴和尊敬,但不是畏惧和臣服。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与教师应交流、应合作,学生可以质疑,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为了教学合作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教师还应该课前多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情感上的合作,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精神饱满、高昂,对学生的合作充满期待。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才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合作中,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也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思维,以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

2. 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传统课程体系对分科性的强调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孤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残酷竞争导致了教师之间不愿意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成果,即使迫于上级的命令,在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上,也只是泛泛而谈,大多“留了一手”;由于中国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文人相轻”思想导致了教师之间互相敌视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保守性非常强。这些状况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知识孤立、分化,思维死板、僵化。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集体的改革。由于教师集体劳动的特殊性,各个教师具有共同的教书育人目的,具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而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成效都是巨大的。

首先,同科教师的合作。同一科目的教师具有共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合作的意义最大,合作的效果最突出。同一科目的内容相同,教师们的理解相近,合作的可能性最强。但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同科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应该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从学科整体出发,为了学科的发展,在促进“大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我”的发展。

其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需要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师的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多种途径,较为流行的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跨学科教学小组是指教同一批学生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定期设计跨学科课程单元,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教学。[3]跨学科教学小组的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能够弥补各自学科中的不足,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完善本学科,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取缔学科界限,真正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第三,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其发展要依托和附属并受制于学校,教师只有与教育管理者进行合作,支持管理者的治校方略,遵守制度规章,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又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理应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教育管理者也只有寻求与教师的合作,在工作与生活上对教师进行关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好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得到教师的理解,争取团结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四,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合作。这里的教育专家是指与亲临教学一线的教师相对应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师范大学里的教授等等。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变教师只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与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对自身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把教学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进行反思与推广,并与他人交流经验成果。

3. 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传统的教师自命清高,居于“象牙塔”的学校,寻求与外界社会的隔绝,根本谈不上与社会展开合作。出于对传统教师权威的认同,外界自然也不愿意插手学校内部的事情,并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理所当然的职责,不用自己操心。现今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了这种看法的错误,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包括家庭)的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围墙推倒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主动地关心孩子的教育。教师寻求与社会的合作就成为必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类,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家长较之其他人更关心教育,心理上有与教师接触的愿望,这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准备了条件。以往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一般限于召开家长会,教师直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件才会想到与家长联系,在这种交往形式中,教师一般是权威、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有效的合作要求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家长是以学生为中介而建立的伙伴关系,没有孰优孰劣的偏见,他们要定期进行交流,就他们所关心的学生在家与在校的情况相互交流信息、意见和建议;他们要定期见面,建立稳定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不要“临时抱佛脚”。在有效的合作机制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4]

其次,教师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家庭、社区是教育上的联合整体,缺了任何一方的协作都会使教育产生负效果。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社区,融入了社区,能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教育真正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使教育服务社区,更使教育成为改造社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912.

[2]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N].中国教育报, 2003-03-01 (2) .

[3]上海师大教科所/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课程综合化”课题组.课程综合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 1996 (9) .

引导学生善于思维 第10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为营造学习氛围而努力。《课标》指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朋友、导师, 要真正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能与你推心置腹地交流、对话, 切忌将学生当对立面、当敌人。现代教育学知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优秀的老师都是将学生视为朋友、好友、视为完全可信赖的伙伴。因此, 任教者为构建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应采取各种办法, 激发学生兴趣语文、乐于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善于思维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与古今中外中选取典型事例, 使学生领悟善思的好处与懒思的危害, 激发其想思考、乐思考的欲望。在课文的导入中, 以生动的导语驱动其好奇心理, 使之乐于学习。如悬念式导入:作者从普通的钓鱼中得到人生的启示, 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这样的话语, 是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使其欲摆而不能, 真是有如磁铁般功效。

二、教给多种训练方法是引导学生善思的关键

1. 画图想象法。

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画图是思维的一种载体。在画图之前, 作图者必须先有一定思维, 必须对所要反映或表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只有这种情况。画图才能真正表情达意。比如, 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提出要求, “请按照课文具体内容, 自己动手划一划开凿八达岭采用, ‘中部凿井法’是怎样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 画出了简图, 虽然大家作画水平有高低之分, 但是, 学生还是对“中部凿井”理解得比较准确, 每个人都会在山的中部画‘一口井’示意中部开凿并在“井”的两侧以及“山”的两侧分别画上“→”示意工作面。因为学生在动手画“→”中就由原来的书面上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面, 而且又画了四个工作面。这时教师只要稍作提示:从“画”中, 你看出詹天佑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从具体画图中学生的思维有更具体的对象, 既显明又突出, 有利于学生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所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在画图中得到突破。

2. 问题想象法。

问题, 指课文中重点问题或关键性问题。想象, 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得好:“从哲学角度讲, 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 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 创造出第二自然。”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凭借课文所描绘的人或物, 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展开想象, 充实丰富或适当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达到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之目的。问题, 不是乏指课文中的一般性问题, 而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关键性问题或重点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想象能达到巩固拓展知识与发展思维两方面目的。比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时, 引导学生根据原文的赞美穷苦渔民桑娜和丈夫的美好心灵, 续写《穷人》, 当渔夫看到了床上的孩子后的片段描写 (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 。这种规定范围的想象, 既有利于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又有利于其思维的再发挥、想象。大多数学生都能从“爱、关心”这一理念出发, 描写渔夫发现西蒙的孩子后十分关心、疼爱的话语以及他俩如何从吃、穿等方面对西蒙孩子的照顾。又如, 教学《唯一的听众》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想象, 谁是“唯一的听众”?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说明了什么?由于本文的课题就是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既要熟读课文了解相关的内容, 又要思考、探究, 找出答案。从这种“读书—问题—再读书—结论”的学习方法中, 学生逐步提高了思维能力, 培养了创新能力。

3. 正反辩论法。

从无数课堂实例中, 教师们明白了, 小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通过“正”“反”的争辩, 逐步获得正确观点。因为, 在语文教学中, 适当引进“正反辩论法”, 有利于启发思维, 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比如, 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略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时, 教师采用“正、反两方辩论法”的方法,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 然后组织在课上各抒已见。由于, 两方的学生都想在辩论中取胜, 所以学习课文时, 个个很认真, 同一方的学生偶尔还窃窃私语, 很神秘地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方法, 能较大幅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能动性, 很有利于启发思维、引导想象。

4. 课题开花法。

不少课题是文章的中心, 是“题眼”。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切入点, 进行合理想象,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 (略读课文) 采用‘课题开花法’教学;教师在提出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后, 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1) 课文介绍几种民居? (2) 每一种民民有什么特点? (3) 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第一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前部分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后部分提出,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易于理解, 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只要细心精读思考其中内容, 是能够回答的。这样引导, 也完全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训练, 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训练。

5. 创新训练法。

新课标指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素养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利用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 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这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发扬敢闯、敢冒风险, 敢于竞争的精神, 要运用质疑法、尝试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方法, 让学生标新立异, 释放灵感, 展现自身价值, 发展创新思维。比如, 级上给课文换个题目, 变动写作顺序, 改编续写故事;结合语文剧。教六年册《山中访友》时, 让学生改换课题并比较与原题的区别。通过比对, 学生从《山中动植物》、《山中访友》中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思维境界得到升华。

善于观察 第11篇

关键词:观察;细节;兴趣;信心

我刚接五(二)班时,语文成绩单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一位同学只得8分。我不由对这位学生关注起來——曹灿(化名)是个怎样的学生,让他的语文只考了8分呢?

“老师,曹灿上课的时候抓我小辫”“老师,曹灿捣乱我们”哎呀,真是让人头疼。我气不过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他在下课的时候去打扰别人玩,是不是另有原因呢?

下课的时候他几乎都是独自在墙角,或者站在走廊看别的孩子玩,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看到这些,我心底不由得阵阵心酸,原来他也是需要朋友的,他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才这样做的。我随即打定主意要帮助他,唤起同学对他的关心。

我在课堂上抓住曹灿尊敬老师的优点,大声地表扬了他。这孩子有几个优点,一是嘴甜,二是尊敬老师。我和孩子们说:“曹灿每次放学都抢着和老师说再见,见到老师都大声说老师好。同学们说他是不是很懂礼貌啊?”这时候曹灿很高兴了。

从那以后,曹灿和老师问好的时候更加主动,声音更加洪亮了。我吃惊地发现,曹灿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提笔写字了。他写的字居然非常工整,尽管也有错别字,但是他的一笔一画,都能看得出非常认真。

一个月以后,我发现曹灿渐渐地敢在课堂上发言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时候比较容易的问题我就叫曹灿来回答,回答对了,就让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他的信心找回来了,笑容绽放在他的脸上。在“亮亮星”评选上,他被评为“学业进步星”。从此同学们对曹灿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见到他再也不是瞧不起的目光,也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笨孩子,而是因为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不当,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样的学生,而是应该多给他们关心,多给予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朱清时.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

教师要善于排解压力 第12篇

由此看来, 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心理的保健, 要敢于正视自我。要学会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法来平和自我, 用合理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的情绪, 增强生命的活力。

慧宗禅师经常云游各地弘法讲经, 临行前总不忘吩咐弟子们侍弄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 便十分殷勤地加以照顾。一天深夜狂风大作, 之后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 将数十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 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 后悔不迭。几天后, 慧宗禅师返回寺院, 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 准备领受责罚。慧宗禅师泰然自若, 神态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待得知原委后, 慧宗禅师更是淡然一笑:“经不起风雨, 是花的错, 而非人之过。”就是这么几句平淡无奇的话, 在场的弟子们听后, 却在肃然起敬之余, 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细微之处见品性, 慧宗禅师也由此成为唐代名僧。

做教师的, 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怨气带到教学工作中去, 无端地向学生发泄, 如果这样, 势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一句话能说得让人笑, 一句话也能说得让人跳。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做到冷静地看待自已的心理问题, 理顺自已的心理流向, 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 使自己的心态永葆健康年轻。

面对工作压力, 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首先要让自己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是一种主观体验,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无统一的客观指标, 它只是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 (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任务) 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人渴望成功, 不允许自己有失误和不足, 如果得不到自己要求中的成功就会失望。这些人要求的目标过高, 当他因能力有限而达不到目标时, 就会产生失败的体验。我们要将奋斗目标定得客观一些, 或将大目标化解为多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 使完成这项任务变得可能。教师要学会主动体验成功, 在看到不足的同时, 更要看到自己的成绩。

每个教师都要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 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 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 以聪明的才智做护栏, 架起爱河上的这座桥, 帮助学生从这座桥走向成功。教师在不断拓展学生生命空间的同时, 自己也拥有了广阔的天空, 守住了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净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善于观察】相关文章:

善于学习07-05

善于倾听06-30

善于学习的教师05-19

善于倾听阅读答案06-30

要善于总结范文05-25

敢于担当善于担当07-14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07-14

善于担当党课讲稿07-31

善于发现美的事例07-31

善于反思主题班会08-01

上一篇:纳米摩擦下一篇:传统体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