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原则范文

2024-06-09

三个原则范文(精选12篇)

三个原则 第1篇

毕竟惩罚不是泄私愤,不是报私仇,而是为了促进个体改变不良状态,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教育的特殊形式,它和劳教、管制犯人有本质的区别。它不存在惩恶扬善的性质,也不存在违反公理良俗的成分,它只不过是对于那些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的孩子们一种善意的提醒和特殊的关怀,使他们能够知错就改,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其二,心中有爱。“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惩戒既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必须从爱出发,从呵护童心、关爱成长的角度来实施惩罚。毕竟惩罚只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在这个强制过程中,“罚”是为了爱,必然要“让爱做主”。这就要求在惩罚学生时更应该“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就像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的那样———当他用石板往上一迎,蔡云芝老师的教鞭只是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惩罚,对不遵守课堂秩序的孩子的惩罚,但仔细品味这种惩罚,包含更多的却是爱,是对孩子深深的关爱———看似要打,却并非真打,只是为了提醒,为了唤醒孩子内心的正能量。这样的惩戒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没有简单粗暴,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的惩戒因为从爱出发,以爱为目的,不仅体现了智慧———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教育的预期效果,而且给被惩戒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任何时候回忆起来,心底涌起的都是温暖、温馨、温情,同时也带给阅读该故事者以回味悠长的感受。

其三,手下有情。最好的教育手段莫过于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人是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都是建立在情的基础上。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更需要以情感人,借情施教。通过情感的传递和感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那份情、那份意,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自省意识,使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也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这种惩戒的方法,其实就是以情感人,通过情的传递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间接推动孩子的发展和进步。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有独特的效果,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的是粗暴的惩罚手段,那么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会因此而“夭折”了。

坚持三个原则不放松 第2篇

——谈如何在五个月的时间内加紧语文学科的学习,尽最大可能提高成绩

博兴一中罗学成

高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连接着高中和大学;高三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期,似乎光明的未来触手可及;高三也是一个沉重压抑的时期,作业和大考小考多得难以统计。我们同学也许忍不住会想:这世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应付这一切?知识的掌握到底有无捷径?我认为一切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付出: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汗水。当然,也存在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它并不能代替付出。

语文在高考总成绩的750分中占了150分,它的分量很重,考生的语文得分,直接影响了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在高三,我们该如何学习语文呢?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很大。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

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视,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3到5个月,就一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应避免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应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百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要坚持一个原则——扎实:对照考纲,力求把每一个知识点做到位。为什么考试中会莫名其妙地丢分,究其原因,往往是考纲上的知识点没有吃透,“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语文高考也是此理。

三、精练试题

以前曾有杂志登了这样一则信息,说有某位权威人士拿语文高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二语文老师、高三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最好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的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想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土,却是不得不用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大学教授、杂志编辑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当然,练也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练,必须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任务主要在我们老师,我们会挑选出一些合适的试题给我们学生做。作为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多练练自己的薄弱环节,已经掌握的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要坚持的第二个原则----求精:若是习惯于学海茫茫题作舟,就会有一种苦海无边的感觉,这样非但不能通过大量的知识复习训练升华为自己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反而有被“题海”淹没的危险。这篇文言文的词语和语法弄懂了,出现在另一篇中便一片茫然;这篇作文会写了,换个材料就不会立意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

四、求同思维

这是语文的独特之处,尤其适用于思考一些语文选择题时。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模糊性的艺术,它不是那么明晰和唯一。经历过语文题海战术的人都感觉到,有太多太多的选择题你是可以得出与所谓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的。我们暂且不要去探讨语文考试是否适合用选择题这一形式。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这一题型。我认为,我们能做的是求同思维,是尽可能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分析题目时,不要为自己的已被判为错误的答案找理由,因为你成心要找,在这样的一门模糊性知识的学科中是一定可以找到的,但这样的找到不但不能给你带来收获,也许让你损失更大,你离出题者的思路会越来越远。你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一答案会是标准答案,它是怎么得出的。只有顺着它去思维,你才能越来越靠近出题者的思维方式,才有利于你的高考。

五、坚持阅读

在高三阶段,万不可以学习紧张为理由而放弃阅读。你放弃了阅读,也就放弃了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大多是从阅读中获得,没了阅读,你的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变质的死水,那结果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你的语文最终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起码要读半小时,读的内容也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美散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习惯,何愁语文学不好?

要坚持的第三个原则----反思:宁可浪费资料也不浪费时间,宁可少做题也要勤反思。语文学习是所有学科中最具个性化的,说到底还要靠自己的感悟,“高手指路不如面壁开悟”。

六、勤练语言

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除了上文提及的积累材料和坚持阅读之外,还需要做的就是勤练语言。任何艺术长期不练都会生疏,齐白石一天不画画就感觉异样,我们语文写作也是如此。最好是每天写日记,长短不限,但每天写写;实在做不到,一周无论如何得写一篇。而且还得注意多写写应试作文,加快自己的作文速度,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现在高考作文批改较为流行“一票肯定制”,就是说只要你的文章在某一方面很是突出,其他方面即使只是一般,也可以因此得到很高的分数。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得分,平时我们格外要注意多练习遣词造句,让自己有这方面的特长,为自己得高分多增加一些砝码。在日常写作时要注意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比如,多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俗语,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议论文善于运用设问、疑问、反问、排比、对比,记叙文巧用明喻、暗喻、拟人、比拟、象征。如果这些你都不会用,那也没关系,如果你喜欢唱歌,那就用歌词吧;如果你喜欢看电影,那就引用经典电影的经典台词吧;如果你很新潮,你就多用一些时尚词汇吧„„ 但是,我所说的这么多语言的修饰,并不是要你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使用,这样一来,整个文章一定会显得杂乱无章、华而不实,难免有堆砌之嫌。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注意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我所说的语言的锤炼也不等于追求华丽的词藻,美丽自古以来都和质朴清新、浅显通俗并不矛盾,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铸就了千古绝唱,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用极其普通的语言倾倒了无数海外游子,关键是看你擅长于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你的文章适合用哪种风格,你只要把你的特长在文章中发挥出来即可。我们勤练,就是试图通过练来让自己有这样的特长。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是的,生命的美丽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所经历的那一段历程。高中生活尤其是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珍惜它,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会是我们今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因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远远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追求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孜孜以求的一生,本来就是一支动听的歌。

过程取向教学的三个原则 第3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雷浩在《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上撰文认为,过程取向教学是将视角集中在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及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不同,也有着不一样的教学原则。第一,教学由教师监管转向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师可通过提问、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激发和启动先验知识、思考接下来做什么、检查结果、回到主题、重申目标、寻找新信息、阅读文本、提问他人等过程,最终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第二,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由于学习过程容易被情绪影响,而情绪又是被学生间的互动及师生间的互动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建立课堂与教学的积极关系,如告诉学生学习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快乐地解决,使难题变得简单,以保证学生对学习具有持久的兴趣和效能感。第三,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过程取向教学包括社会技能的教学,如教学生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理解同伴的观点、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等,学生通过实践能够领会到社会技能的重要性,进而学会负责任的评估、改变和增长知识。

nlc202309081235

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 第4篇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生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善,相互尊重的现象已处处可见。原来在教师办公室,很少看到坐的学生,都是站着和老师交流。而现在,有经验的教师,即使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都会找把椅子让学生先坐下来,然后慢慢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已经没有了原来的绝对的知识优势,提倡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理解他们的想法。即使其看法不太全面甚至错误,也给予其表达的机会。这也是教育进步的一个表现。只有教师首先做到了尊重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新时代的学生,有着更广的知识面,从不迷信权威,更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用更为宽阔的胸襟去接纳他们,包容他们。

二、以以身作则为准则

新时代的高中生对教师的教育不再是信而不疑,全盘接受,他们在家里已经听够了父母的唠叨。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经验之谈,更注重自己的亲身体验。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否则学生嘴里不说出来,但心里是不服气的,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有些教师说得不多,却自觉率先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做得更好,用行动说话,学生也就自然而然以之为榜样。

三、以鼓励教育为契机

很多教师,面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或者缺点,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感。新时代的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决定着他们还处在成长阶段,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才能真正理解教师对他们的爱。为此,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教育效果。

班里有个叫晓彬的学生,上课老是走神,成绩退步很大。一直和他讲道理,都没什么效果。在一节练习课上,我出了一道题,全班同学的解法大同小异,很常规,结果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法,用口算就解决了,我当场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看得出来,他自己也挺高兴,很有成就感。就因为这次及时的表扬,让他找回了学习的乐趣,他的思想又“回”到了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期中考试中,成绩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班上的班风和学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这仅仅是我及时抓住了他在课堂表现中的闪光点,进行放大,及时的鼓励,让他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难怪有人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除了以上三点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和理解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心理调控技巧。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即使产生委屈、难过、害怕、烦恼、苦闷等情绪,也要懂得寻找适当的办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消极情绪,到野外散散心,到操场跑跑步、打打球,去听听轻快的音乐等等,尽量将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吃坚果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5篇

1、好食物,不过量:每天八公克,增加体内好的胆固醇

因为有些人的饮食习惯比较油,而坚果含有较高的油脂,所以建议每每天吃一份坚果(约8公克),增加好的胆固醇才能赶走体内油脂,但绝对要记得,所有食物都不能过量,任何营养素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2、吃之前,先确认: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坚果

少数人对坚果有过敏的反应,若一开始发现有不适状况,应该立即就医,并且忌口,年龄太小的孩子也须注意,因坚果较硬不容易吃,可以将坚果磨碎,或做成相关料理饮品,孩子也可以快乐的摄取坚果养分!孕妇则要少吃调味太多的坚果,盐份太高容易造成下肢水肿,应该选择低调味的坚果才能避免孕期不适。

3、吃食物,非食品:别把坚果加工品当食物,只会让你胖

现代营房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第6篇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现代营房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军队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促进我国现代化部队建设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的将我国现代化军事事业和军事训练发展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助于提升广大官兵的思想、文化等综合素质水平。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营房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加以简要分析和探讨,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营房建设;三个基本原则;探讨

在我国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严格保证按照党的发展路线进行建设工作的开展,现代化营房建设是部队和军事训练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部队训练、日常生活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完善营房建设,提出营房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军事优先,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坚持这一方针政策,确保营房建设不断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营房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1.现代化营房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須始终坚持军事优先原则

现代营房是现代化部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载体,这些和部队开展的日常训练工作等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部队军事训练的良好开展,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军事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将其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境界,通过开展基础工作,能够提升官兵的基本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军事训练和军事操作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和建设,对于增强我军的威慑和实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现代化部队的良好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确保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下,能够打赢这场信息战,能够有效的实现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一步一步朝着计划和目标不断向前努力和奋进,这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现代化营房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有侧重点的开展建设工作,比如在营房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军事优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营房建设项目种类,做好项目进步的安排和控制,尤其是对于各项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一定要做好详细且具体的经费核算,保证每一分钱都有价值,在营房部署工作方面,需要充分的结合当前的现代网络及,充分的考虑到信息化背景下部队人员、装备等大规模集结的需要,这样能够灵活的调整军队集结规模和行动路线,对于营房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网络和道路方面的建设,确保一些骨干道路和军港码头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局域路网,实现部队机动车的良好运行。

2.现代营房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开展任何工作,完成任何事业的建设过程中,都必须要严格遵守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建设的基本依靠。那么在现代营房建设过程中,也必须要始终坚持这样的官兵主体地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想确保军事事业的顺利发展,确保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广大官兵以基本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官兵的基本需要为发展基础建设的基本保障基础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劳动积极性,实现我国军事事业的进一步提升。那么在开展现代营房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防止污染的设施和主体工程进行同步设计和同步规划,需要在完成建设的过程中,确保不会对环境对造成污染,要做到合规的工程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才不会对社会发展建设带来其他不良反应。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新型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在工程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运用环保和节能材料开展工作完成,充分的利用现代新型节能和减排技术等,比如营房供水处理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治污减排技术等,同时在能源利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也注重可持续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能源,不断的开发新能源,比如当前利用的太阳能、地热等新型能源,使得营房建设做到低碳、环保、节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和高效率利用,确保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在营房建设过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军营特色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现代化艺术和古代文化艺术特色的新型的发展结构,比如在部队建设过程中,采用营房雕塑、壁画等将我国传统壁画雕塑文化和现代化的一些雕刻和绘画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了美感,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操作技术,将古代艺术文化的美感进一步提升,这样既能够在营房建设过程中,营造一个文化气氛,又能够通过一些壁画形象来树立战斗精神。在营房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学习型军营等方面的建设,营房建设的目标不只是为了战斗做准备,同时也需要注重提升我国军队的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那么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这些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利用,实现军事和文化的有效协调合作,使得广大官兵能够获得满足感,工作开心,生活顺心,有效的提升了部队的综合战斗实力和凝聚力,实现了现代营房建设以人为本的基础建设原则指导工作开展的目标。

3.现代营房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信息主导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开展任何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并且矢志不渝利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等,能够充分的将一些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先进的设备等充分的运用到现代营房的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在营房建设时,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现代营房建设的需要,确保营房建设和完成以后,都能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网络化等,确保其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无纸化操作,人员管理实现全面自动化,这样能够很好的将这些管理要素融合到营房建设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完成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一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工具等进行自动操作和管理,比如一些图形图像的处理技术等,尤其是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集成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同时对于整个营房内部和外部的局域网络都需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大量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性和完整性,保证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操作,做好物流供应系统的控制,确保各项基础设施都能够良好的运行,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加以解决,形成了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营房,不断的向着资源消耗透明度高、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控制管理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现代营房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军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新世纪发展背景下的军事力量,因此在现代营房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开展基础建设工作,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肖均辉.现代营房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J].现代理论建设研究(电子版).

[2]申海龙.军队现代营房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探索·理念,2011,11(01):70-71.

声乐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原则 第7篇

一、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学生完整的声乐技术,就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技术训练的连续性与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连续性是指前一个阶段的练习是后一阶段练习的必要准备,而后一阶段的练习,则是前一阶段练习的巩固和发展。这样做是由于人声的发出,实际上是一种人体器官的活动,在发声时,发声器官都有一定的负担,而这种负担的能力只能是逐步的增长起来的,从初期的训练,到技术的成熟期的过程中,由浅而深的练习都不可能明显分割开来,而是紧密相联系的。每个人的练习都应该是由浅入深的,要做到每一个练习都唱的很熟练,很有把握,从而巩固声音,发展声音,就此原则而言,笔者以为可以注意几个方面的:

1. 首先加强中声区的训练。

歌唱的发声技巧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的功用而加以训练。根据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的经验,首先要训练歌唱者的中声区。中声区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就能获得的自然音的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的音上开始做练习,锻炼呼吸肌肉和声带机体的负担能力,为下一部的发展打下可靠的基础。同时,这一范围内的练习,对于发声器官不会有任何损伤的危险。每位学生都需要一些有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复练习,使其很好的掌握中声区的发声方法。

2. 不过早的发展音域和音量。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全符合于声音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声音都需要分成若干阶段,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地加以训练,即使是条件很好的嗓子也需遵守这一原则,过早地发展高音和音量对于声音是有害的。很勉强的演唱高音或低音,拼命练、大声唱、会损伤歌唱的生理器官,造成各种发声上的毛病。

3. 不唱力所不及的曲目。

“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适用在技术训练上,同样适用于艺术表现上,唱自己能力尚不能担负和在艺术造诣尚不能理解的歌曲,不但歌唱者本人会感到紧张,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作品。不仅艺术方法有它本身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艺术鉴赏力、理解程度也有它本身的由浅而深的逐步性和连续性。艺术表现方法也同样需要不断积累一些实际的经验和见解逐步地加以发展。过早地唱力不胜任的东西,最容易培养一种没有内容的歌唱。歌唱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多能够集中全力把声音从头到尾发出来,不出毛病就算是难能可贵了,其他方面自然无力照顾。其实循序渐进是为了学生进步得更快,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连续性与巩固性的观点,而最终的目的是声音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同样也是声乐教学中一重要原则,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在统一的教学原则下,以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统一的原则只是具体教学方法的指针和探讨的线索,原则只能一个,具体方法就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循序渐进”是一个肯定的原则,而针对每个学生究竟用什么方法使他逐步成长,这就不能使用一个公式,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才能、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个人的性格等等加以分析研究,找出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区统一”的要求对每个人都相同的,但若要每个人达到声区统一的方法就不一定相同。总之,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特点,做到准确、有效地教学,即做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需要着重提出的而又最不容易掌握的就是声部的鉴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鉴定声部,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大家的经验,最难区分的声部是戏剧男高音与抒情男中音,戏剧女高音与次女高音。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慎重地观察,不要忙于做结论,选择两者均可能适用的教材来进行教学。鉴定声部的方法应当根据音域、音色、音量、换声点以及声音的活动性能等来判别,而不能孤立地以某一点为凭借去确定声部。这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鉴别力,还需要科学、客观的研究态度。

2. 以声乐教学原则的基础,把教学看作是创造性的过程。

教学的对象是人,不是一种静止的物体,因此受教育者时刻都在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声乐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的接受力,学习态度,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上课效果。学生本身的这些差异,正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所需要研究的对象,昨天用的方法,今天不一定完全合适,即使在一堂课上,也可能有些细小的变化,教师也需要做到在统一原则下的创造性的教学,抓住学生的优点,加以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声乐发展方向。诸多的声乐教育家们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和出发点,我们不能硬搬他们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永远都应该寻求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以适应各种新的不同的需要,但是这些新的改进都是不能脱离声乐教学的原则和教学实践的基础的。

三、艺术表现与技术发展相统一原则

就当下的声乐教学活动中,还存在某中程度上的割裂的看法,认为初级阶段时全部搞技术,中高级阶段才是搞表现。笔者以为将技术和艺术这样分成阶段来进行教学是欠妥的,无论是在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力不胜任的表现,还是到中高级阶段就不注意技术上的锻炼,其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般来说对于中高级阶段要注意表现,似乎没有人怀疑,而初级阶段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是不很明确的。初级阶段的歌曲也是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来选择的,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把一首简单的歌进行分析,在音乐上和思想内容上加以处理,使它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成为一首初级形式的,小小的艺术成品,而不是无动于衷的练习曲。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可能的,而且的必须的。基于此,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原则,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

听觉的培养不仅仅指“音准”问题,同时包括从声乐教学一开始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对声音的正确观念。如果学生对声音位置的高低、前后,色彩的明暗,呼吸的深浅和松紧都听察不出来,课后自己进行练习时是无所适从的,不正确的发声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观念要求而形成的,因此,作为歌唱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注意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

2. 培养学生正确、丰富的艺术旨趣。

学生的艺术趣味与它所受训练的内容是分不开的,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对教材内容的要求与解释,对音乐的分析与处理,教师讲解中所联系的范畴和深度,对表现作品的风格与情趣的表达,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旨趣。因此,学生的艺术趣味,应该在技巧训练的开始就要注意起来,在发展技巧的同时发展其艺术趣味。

3. 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的声乐教学中初步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这一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学生的技术基础方面,所要求的发声技术也是以适应歌曲表现为原则的,即使是发声练习,也可以是带词句的。这样,一方面做到咬字清晰、自然、有语气,同样还可以与字词句内容相一致的丰富的感情。通过这些发声练习,可以解决歌唱时吐字咬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饱满的歌唱情绪,从而在自然的基础上养成一种富于色彩的、有感染力的声音。同时,并不是说单纯的母音练习是不可以的,相反是必须的,但要经常注意贯彻技术为内容服务的方针,在可能的时候尽量把这些要求统一起来。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证明技术与艺术表现方法的锻炼是可以做到一致的,即使是分开来进行也是彼此推进、互为因果的,通过歌曲表现可以提高技术能力,通过技术锻炼又可以更容易做到歌曲表现上的要求,从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例如:唱一些速度慢,音域宽,乐句长,必须唱得很匀很连贯的乐曲,这就需要很好的呼吸支持,如果做不到,就不能表现这些曲子的内容所要求的情趣,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这样的乐句,使呼吸支持的能力提高,才可能唱好这样的乐句,从而提高了表现能力,反过来看又提高了技术方法。技术与艺术发展到更高阶段时更难以分割,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时刻都要把两者联系起来。

上述三个原则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具体的安排下执行的。要把教学工作做好,做得较准确,或少出错误,其先决条件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业务水平。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去研究他的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各方面,例如:声音、节奏、听觉、艺术观点(与对声音观念有密切关系)接受能力、文化知识、生活习惯、心理性格等等,作全面细致的了解,根据这些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每个小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有依据的,而要取得到一定的效果,这些研究观察、设计,不是一两次的事情,而是经常都要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这些变化着的情况相适应,但是必须是在原则指导下来适应变化,学得好的学生需要想办法使之提高得更好、更快,学得困难的学生就更需要改进教学上的缺点。因此,教学中总是存在各种性质的问题的,而且没有两个学生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其核心内容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方法的运用, 其需要考虑学生不同个体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技术发展与艺术表现相统一是需要贯穿声乐教学活动始终的重要原则。

目前土地流转的三个形式和原则 第8篇

现行的土地流转形式基本有三个。

(一) 民间自由协商。

原承包者由于某些原因不愿耕种或者无力耕种, 愿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别人, 让别人来耕种。“别人”愿意, 就可以协商;协商成功, 转让形成。这种自由组合的转让形式具有八大特点和优点:一是双方完全在自愿原则下进行, 多为君子协定, 没有书面合同, 多数也不经过村组;二是由出让方提出, 体现出土地流转的主动性和必然性。与此相反, 以下将要讲到的大户租用则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部分农户将会在被挟迫的情况下参与流转;三是年限灵活, 出让方什么时候愿意收回就收回;四是地租低廉, 并且可以随意折抵, 比如返还一小部分当年收成, 受让方帮出让方照顾老人或病残亲属, 或者干脆白种, 仅仅是为了不致撂荒;五是粮补等政府补贴由出让方领取;六是纠纷相对较小;七是不存在农地改变用途之忧;八是土地流转的单位面积较小而范围广大。

(二) 大户租用。

有实力的公司 (或个人) 要实施一个农牧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项目, 需要大片土地, 并且需要集中栽培和管理, 于是就将项目区内所有土地吸纳进来。吸纳方式多种多样, 有租用的, 也有调换的, 还有签订种植协议的, 通过合约的形式将公司给农户的利益和农户对公司的义务确定下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此类流转的基本过程, 让我们来剖析两个例子。

第一例:山西省乡宁县戎子葡萄酒业公司万亩葡萄园。戎子酒业要建一个年产5000t的葡萄酒厂。酿5000t葡萄酒需要8000t鲜葡萄, 采摘8000t葡萄需要种植0.07×104hm2葡萄树, 于是, 戎子酒业就在乡宁县城以北五六公里处的北垣台地上规划了一个酿造厂和0.07×104hm2葡萄园。目前的进展情况是这样, 工厂在建, 葡萄树栽植2007年完成61.13 hm2, 2008年完成56.67 hm2, 到2009年底将累计完成200 hm2。种植酿酒的葡萄在地形地理上要求光照充足, 四野通透, 乡宁县城以北的旱垣坡地最合适。

戎子酒业吸纳土地的方式是这样:

1. 包括3.27 hm2厂址在内的31.52 hm2酿造基地通过签订出租协议的方式完成。

其中属于农民的24.77 hm2, 每亩每年460元, 属于集体的6.41 hm2, 每亩每年230元。租期均为30年, 租金每年一领。16年后的2024年, 政策规定的“二轮承包”到期, 那以后的14年, 出租价格另议。

2. 葡萄种植用地通过与村民委员会签订种植协议来完成。

协议内容如下:一是农户在自己的地里为戎子酒业种植葡萄;二是戎子酒业无偿为农民提供种苗、架杆以及其它专用设施;三是戎子酒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四是葡萄一般在第三年挂果, 前两年为培育期, 无收成, 戎子酒业为农户提供每年每亩400元的补偿。挂果后, 戎子保证收购, 并且保证农户有不低于当地果园的收入。现在承诺的2009年的收购价是每斤不少于2元。该类葡萄的生产期为100年, 正常生产期将控制在每亩每年800kg产量, 这样算来, 每亩收益应在3000元以上。规划的项目区内有成片的果园, 在果农自愿的前提下, 戎子酒业以每株190元的价格一次性补偿, 改植葡萄;五是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农民和管理农民, 保证农民按公司要求种植, 并要维护好专用设施和工具;六是村民委员会负责解决村民与企业的矛盾和纠纷, 并对有可能出现的“惜售”行为负责。

第二例, 山西省广灵县甸顶山农牧有限公司66.67hm2玉米套种黑木耳。玉米套种黑木耳露天栽培对于广灵县相对贫瘠的土地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选择。主产品种是黑木耳, 种玉米仅是为了伏天为黑木耳遮阴, 起一个调节气温的作用。每亩地可放置1万个菌棒, 每个菌棒可产1两干木耳, 亩产500kg左右。按2008年的价格, 公司从农户手里以每斤25元的价格收购, 转手又以每斤35元的价格批出, 农户和公司都挣钱。农户每亩木耳的毛收入是2.5万元左右, 每支菌棒的买入价是1.5元, 每亩1.5万元, 加上微喷设施每亩300元, 地膜40元, 草帘500元, 每亩总投资1.6万元, 一般农户每亩收入七八千元上万元不是难事。

甸顶山公司与戎子酒业在吸纳土地的方式上大同小异, 公司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租地20 hm2, 厂址和制菌区域用地8hm2, 其余用作栽培试验用地。与农户的联系, 现有两种模式, 一是签订种植协议, 农户掏钱买菌棒, 平地, 购置专用设施, 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管理。农户之所以愿意也敢于以每亩一万六七的高价来投资, 建立在公司的信誉和农户对基本技术的掌握之上。过去一年, 公司对愿意签订种植协议的农户以更加宽松和优惠的条款对待, 包括菌棒在内的所有设施都是先行免费提供, 秋后在收入中扣除。虽然投入巨大, 但收益也巨大, 农民心里有底。第二种模式是公司以每亩260元的价格统一把土地租回, 有愿意签订种植合同的, 再以每亩260元的价格租出。租进租出都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经营者可以将自己租出的地再租来经营, 但未必一定是自己的地。

甸顶山公司与戎子酒业在与农户的关系上有三个不同点:一是戎子酒业签订的是长期种植合同, 而甸顶山公司则是一年一签;二是戎子酒业的种植合同是与村委会签订的, 通过村委会来组织和管理农民, 而甸顶山公司则是与农户直接签订;三是租地期限也有差异, 戎子酒业较长, 30年, 而甸顶山公司较短, 只有10年。

以上一、三点是由产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葡萄树的生产期为100年, 一经栽植不好再动, 而黑木耳的种植其实是地上产业, 只要有水, 荒地河地水泥地都可使用。所以, 公司和农户双方的合作期限无须绑定, 有一方认为不合算或者不好合作都可以解除合约, 也不会对双方造成大的损失和伤害。第二点是一个新苗头, 企业与农户之间有一个村委会。村委会的角色在合同中是已经定好了的, 但村委会是否有能力演好这一角色, 这一角色是否合法, 都有待研究。

上述两例项目如能顺利实施, 可以获得五大好处:一是农民的收益在未来几年内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并能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二是土地大面积集中, 形成大型产业带, 并对当地相关产业有较大带动;三是一大部分劳力将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其中一部分可能就地被企业吸纳转移, 这一转移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四是宏观生产力整体提高, 效益增加;五是对周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带动。企业建设过程中, 在进行景区建设和道路建设过程中会让相关村庄连带受益。比如戎子酒业目前已投资将近700万元, 将附近一条乡村土路改造为水泥路, 为附近的几个村修建了人畜饮用水工程和灌溉工程, 还在附近的原晋文公庙的旧址修建了公园和广场。企业的建设动机当然是为了企业, 但客观上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

但是, 也有一些弊端。一是自愿原则得不到充分体现, 项目区内少数不愿意随从的农户的权益有可能受到侵害。甸顶山公司因与农民的联系较为松散, 承租的土地中约有2/3是从别人手中转租而来, 所以没有在租地过程中与农户发生冲突, 而戎子酒业则在租地和种植过程中都出现过纠纷, 有农民被拘留;二是大型项目建设都需要较大厂址面积, 包括办公区、生产区等, 厂区建设涉及农用地改变用途, 涉嫌违法;三是容易滋生腐败。以上诸种弊端应该是能够克服或者改进的。

(三) 合作社模式。

有几个出资人, 再有几个能人带动, 农民以土地入股, 不愿入股的就租来, 连片种植, 规模化经营, 这就是现行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与公司运作的不同在于: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农民无关, 公司与农民的联系也较为松散。如果是租地, 农民只收地租, 如果是签订种植协议, 双方也只是按协议各自履行义务, 各取所需利益, 双方损益没有直接的关联, 而合作社则以股份制形式把大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广灵县有这样一个合作社较为典型:6个出资人, 带动60个农户, 在广灵县莎泉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成了一个食用菌专业生产合作社, 现有规模4.67hm2。土地入股折价为每亩每年200元, 暂定10年合约。项目区内如果有谁家不愿入股, 则以议好的价格租来, 以便统一管理经营。合作社要求参股农户各盖各的棚子, 各整各的地, 各自在统一的技术指导下生产。合作社还租了一个废弃的学校当作制菌总部。总部的功能在于技术演示和培训, 同时对无力制菌的成员提供菌棒, 从收益中扣除菌款。合作社刚成立不久, 目前还没有收益, 但社员们都在按统一的要求做准备, 并对其充满信心。

合作社模式的好处有四:一是通过土地入股, 达到自然集中, 连片种植, 有利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土地入股, 经营权不变, 不会造成失地现象。由此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务工或者向别的方向发展, 什么时候不好发展时, 回村来还是有保障;三是在能人带动下可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四是没有发现合作社模式下的土地流转有什么不当之处。

二、推动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以上, 我们对当前几种基本的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粗略的概括和分析, 除了企业化运作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和副作用以外, 可以说, 整体的流转态势是健康的。同时, 其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快, 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 媒体有引导, 政府有指导, 土地流转的动因明显, 意识加强。近一段时期的日常接触中, 我们会发现并且感觉到, 有许多有一定积累的工商界人士或个体户对土地显露出空前的兴趣。土地肯定会向大户集中, 这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现象, 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 应该对土地流转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大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树立以下指导原则。

(一) 土地流转应以稳为宜。

毫无疑问, 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 当这一进程完成以后, 也就是说, 我们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工业化国家之后, 农业人口的比例应该在20%左右。这也就是说, 目前8亿农民耕种的土地将来要由不到3亿人来耕种。问题的症结在于, 从从业人口来讲, 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50%, 我们仅仅走了一半路程, 走完另一半路程还需要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 按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也至少需要40年。在这40年当中, 相当多的农业人口将仍然依赖土地维持生计。过去的30年中, 我们从稳定承包中获益, 今后一段时期, 还应该以稳为宜。

即使是已经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也存在一个很大的不稳定性, 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迁徙。为什么?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农业专家陈锡文讲, 全国每年新增岗位至多1000万个, 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六七百万, 还有下岗职工、城市青年, 谁都比农民有优势。目前全球经济萧条, 连许多出了国的所谓“精英”们也都回来抢饭碗, 算一算, 有多少农民的转移可以一蹴而就?我省今年有80万农民工返乡, 这是一个很大的返还比例, 堪比退潮。不是说住到城市在城市能挣俩钱儿就算市民, 就算把农民转移了, 必须获得城市的认可, 认可以后才会有保障, 这个认可, 在目前来讲就是户口。在农民获得城市“户口”之前, 我们不必急于把土地从他们的手中拿走。

(二) 土地流转要遵纪守法。

一般来讲, 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都有程度不同的私下交易, 土地是农民的, 但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卖掉或租掉了, 这是由其中的利益关系决定的。特别是在那些非农业占地的案例中, 因其本身就存在违规违法之处, 私下操作就更为猖獗。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谁来代表集体?村干部!村干部实际是不敢也不可能自作主张把集体的大片土地卖掉或租掉的, 但他是可以“不卖”或者“不租”的。当他们愿卖或者愿租时, 他们会对农民说这是上级的决定, 而当他们不卖或不租时, 他们又会说这是农民的意愿。所以, 村干部的角色是重要的。县乡两级也很重要, 而且他们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所谓招商引资倍感兴趣。所以, 企业要获得土地, 一般的, 都是首先获得了县、乡、村三级的支持和配合。在这种支持和配合之下, 农民的权益往往会在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和理由之下受到损害。这是过去许多案例中显露出来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后的土地流转中, 大户带动或公司化操作都会增加, 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肯定会增多, 通过流转, 土地的价值会得到更多体现, 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推动流转中, 如何杜绝腐败, 维护农民利益, 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三) 土地流转要以农为本。

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三个原则 第9篇

一、评价目标的多层面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认知、情感和行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思想政治教学既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还要考查有关知识是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是否有助于他们行为的改善。在中职学校, 思想政治课很重要, 学校培养的是现代企业有技术的劳动者,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我教育能力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必须突破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单一模式, 要建立起认知、情感、行为等多层面的评价体系。实现认知目标是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 但认知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 教师不应只关心知识的有效传递, 还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 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情感。

二、评价内容的全方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紧紧围绕如何去“做与社会相适应的人”这一主题进行的, 几乎涉及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所有问题, 如成长问题、生活问题、交往问题等。在中职学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 从空间上讲, 它渗透到了就业与创业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讲, 有职业介绍和个性测试, 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求职择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有职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创办、经营、管理小企业等。因此,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就必须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设计相关的评价方式, 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 制订可操作性的动态评价指标。

三、评价实施的多渠道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种教学形式, 如授课、咨询、测验、职业调查、求职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 授课侧重于知识传授;职业调查、求职技能训练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侧重于能力培养;咨询侧重于心理调节。因此, 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和各有侧重的教学活动决定了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实施必然是多渠道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如参与的状态、参与的方式、参与的时间与广度、参与的效果等。

开发校本教材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第10篇

一、教材适应时代特点, 具有创新性

在教材开发中, 应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对原有教材重新进行整合和改编。把一些简单的内容进行合并, 丰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 《神舟飞天》一文, 由于我们就生活在神舟飞船发射的地方———酒泉, 并且有的学生还随家长到现场观看过。学生通过电视里的现场直播, 从发射前的紧张等待, 到发射成功后的兴奋, 全身心地体验了这一系列过程, 从而更好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这种时代性的知识丰富了教材内容, 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结构, 我们把教材分成“可爱的祖国”、“人民的军队”、“战斗史”、“现代军事”等四个单元, 使得教材结构更加清晰, 目标也更加明确。

当然, 自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足。因此, 必须改进教材, 充分显示其灵活性、科学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这样既便于教师讲课时适当取舍, 又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并能在充分掌握国防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因而, 国防教育教材也需要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导向, 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由浅入深, 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渗透到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如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国防知识。

二、教材体现儿童特点, 具有多样性

改用新教材之后, 课堂越来越精彩了。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做一做,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还运用信息发布会、开故事会、看录像、制作比赛、朗读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夏令营等形式丰富课堂, 延伸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团结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努力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 适当降低难度, 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这样的课堂, 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课堂效率就能达到最优化。

三、教材体现课改要求, 具有自主性

改编后的教材, 需要学生自己探讨的内容增多, 因此, 学生课前知识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材中所提到的问题、出示的插图, 对学生的诱惑很大, 很多学生都急于了解。如, 《战争中的小英雄》一文, 教材中出示了几幅小英雄的图片,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认出是王二小和海娃, 但具体的故事却比较陌生, 于是, 很多同学课前查阅资料, 了解了更多图片背后的故事, 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知识的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教师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个原则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拓展性课程;基础课程;经典阅读;综合素质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是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作为义务教育课程重要“一翼”的拓展性课程,在引人关注的同时,却也让学校管理者和多数教师感到茫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因对拓展性课程理解上的欠缺,而导致课程开发不甚合理,课程实施不够规范,育人目标也终将难以达成。

基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培养目标,拓展性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学习的综合性,追求不同学科联合开发课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强化了学科间的关联性。这对于当前学科意识非常强烈的学校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充满着现实的挑战。从当前教学的基本状况出发,结合语文课程的本质,着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开发拓展性课程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与基础性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推进经典作品的阅读;三是怎样设置基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拓展性课程若能处理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就能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以深化基础课程为基石

基础性课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是根本性课程。落实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而知识拓展类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它“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延伸”“应用”和“整合”三位一体,清晰地表明了知识拓展类课程和基础性课程的关系。

拓展性课程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事实上,具有整合性的知识系统才能作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认知科学的研究就表明:真正有意义且能应用的知识是有组织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往往无法应对。即使是一次活动中的主题介绍,也涉及准确、得体、连贯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个知识“组织”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会造成任务完成的不圆满。以此观照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看到静态知识的重要性,简单地将“知识”定为目标,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这些低层次的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上。最终的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那些零散的知识也因未经历实践性任务、无法达到持久理解而忘记得一干二净。

因此,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实践和应用,要着眼于运用有“组织”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任务。在开发语文拓展性课程时,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学科领域中作为组织中心的概念或原理,以及围绕它们组织起来的相关知识,开发出相应的任务或活动,这些任务或活动需要借助前面找出的各个知识要素,且只有在理解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比如开设“古诗欣赏”的拓展性课程,有教师根据古诗的基本特质,分解出意象、语言、艺术表现(含音乐、美术)、作品风格等知识要素,按一定课时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诗歌,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于课外古诗欣赏,并适时指导点拨。这一课程的开发中,知识要素的分解把握了古诗的文体特质,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中,对知识的体系有了较强的认识,在应用中能逐渐形成古诗欣赏的基本能力。

拓展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关联性知识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表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学生对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持久性的理解。这种“持久性”,将跟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至个人的终身学习;这样的“理解”,与考试中机械地输出知识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超越教材、融进学生身体的魔力。十年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基于此的“三维目标”的全新建构: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对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反对过于注重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将拓展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结合起来,以拓展性课程去深化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而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的一环。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者在两个星期后,“聆听”和“阅读”的学习效率在20%以下,而“讨论”“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0%以上。就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观察看来,“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仍是部分学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常态。显然,将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转向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课堂,在当前来讲的确迫在眉睫。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就很赞成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他说:“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1]“任务”是学生思维的着力点,没有“任务”,就失却了思维发展的基点;“合作”是思维触发的催化剂,没有合作,自主学习就难以突破;“活动”是学生展现思维成果的舞台,没有活动,就没有学习过程的归属感,就缺少课堂“活”的灵魂。对以实践性、综合性更强的拓展性课程来说,具有具体“任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活动展现,是其天然的属性。

对于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我们往往多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等角度去思考,却忽略了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重要意义。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然有力推动学教方式的变革,促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普及。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中主动学习,如何常态化地组织学生开展应用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深度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回归到体现语文课程本质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nlc202309030228

二、以注重经典阅读为策略

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要以注重经典阅读为策略,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也是与拓展性课程面向的育人目标一致的。

阅读是一个输入和吸收的过程,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赖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显然指向经典阅读。经典,昭示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具有超越个人价值的普世意义。经典阅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学生在少年时代通过经典阅读打下的精神底子,会让他们在今后人生中面对社会阴暗面自然产生一种“抗体”,具有“免疫”的功能,从而始终保持着正能量。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斯蒂芬·克拉生教授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高中生比一般学生更常阅读,“研究‘善于思考’的学生使我们相信阅读能使人更聪明。因此,善于思考的人可以被定义成爱阅读并且已经阅读过许多书的人”[2]。阅读理解能力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没有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其理解能力也自然受到限制。笔者通过多年实践研究发现,语文教学中注重名著阅读的学校或班级,两年后学生的学业质量监测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的成绩,要明显好于不太注重名著阅读的学校或班级。相类似的研究在国外进行了多次,结论也大体一致。当前的教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考试分数的比较导致教师忽视了课程的研究,而专注于眼前的学生成绩。于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静态知识的积累,而看不到阅读发展学生思维后带来的效益。因此,在各次质量监测中总能发现,学生积累部分表现较好,阅读部分却总不尽如人意。同时,写作主要是信息输出行为,没有阅读输入的信息量,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写作的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因此,经典名著阅读处于语文学习的核心位置,开发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的拓展性课程,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发挥教师特长,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拓展性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开发了《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的作品)的拓展性课程,其中不仅有同作家作品介入后的比较、诠释,更引入了英语文本《论公民权力》的对应性阅读,还开展了“带本书去美国”的团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瓦尔登湖边进行双语朗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美国文化和环境问题的实践研究,最后每个学生都形成了阅读和实践研究报告。该课程有序规划,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在阅读内容、学科整合、能力范畴等方面都作出了努力的探索,堪称初中语文阅读类拓展性课程的范例。

构建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的拓展性课程,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兴趣。在对学生的阅读监控和阅读评价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纸笔检测、以分数评价的方式,这种不关注阅读过程、只注重阅读结果的方式往往将阅读导向识记的泥淖,因而无法检测出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多次使用反而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典名著阅读类拓展性课程,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要努力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监控并促进学生的阅读。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水浒”拓展性课程时,为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趣味性,有意将该学期的写作教学内容与《水浒》课程内容整合,如要求学生阅读第二至八回关于鲁智深的内容,选择部分情节写一则新闻;又如以写信的方式给贵州山区小朋友讲讲“杨志”这个人物,等等。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阅读的主体自始至终活跃于名著内容中。还有教师在开设拓展性课程“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时,引入了课本剧表演、歌词创作、演讲等多种表现形式,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三至四篇小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向全班汇报。学生的表现性汇报,就是学生阅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生动活泼,指向学生的阅读过程,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和兴趣。

可见,我们倡导以经典名著阅读为圆心,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引导学生阅读策略的养成,同时在阅读与其他课程要素的整合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

三、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

拓展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这是对当前过于注重分数的普通文化课程中应试教育的强力矫正。拓展性课程将聚焦点从知识、分数等客体转移到学生这一“人”的因素上,把教育的落点置于“人”在现实生活中整体素质的提升上。这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进步。那么,在新时代里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的研究,该组织将21世纪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整合,确定了21世纪成功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认为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这些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获取并判断信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生活和职业技能(适应不同角色、展示领导能力并承担责任、表现创造性、社交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3]

基于此,我们要注重开发面向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语文拓展性课程,在评价上则要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指导意见》指出:“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这些评价方法中大部分都能应用到语文学科中,它们都将学生置于具体情境中,并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性的评价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它能够检测传统纸笔测试难以检测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非认知因素,如情感态度、与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等。

nlc202309030228

因此,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应从语文的课程本质出发,围绕着语文学习能力,整合语文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源,培养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人。本着这样一种思路,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除了直接从作品阅读本身来设计外,还可以借其他领域如戏剧、电影、音乐、演讲等的表现形式,根据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能力发展要求来开发课程。以下是某教师开发的课本剧课程(16课时)的结构安排:

1.经典模仿阶段(3课时):观看经典影片片段;选择角色进行模仿;师生共同制订课本剧表演的评价规则。

2.表演尝试阶段(3课时):自由组织剧组;选择喜欢的剧本作尝试性表演;根据表演评价规则对各剧组表演逐一评价。

3.课文改编阶段(3课时):学生选择课本相关内容改编剧本并进行表演。教材范围可以拓展到其他学科或领域。师生依据评价规则讨论和修改剧本,并评选优秀演员、剧组。

4.名作改编阶段(3课时):阅读课外经典作品并改编剧本;依据评价规则修改剧本并进行表演;根据评分规则评选优秀。

5.生活创作阶段(4课时):从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事件来创作剧本并进行表演;依据评价规则评选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优秀剧组等;成果展示中邀请家长和学校老师、领导参加。

这是课本剧课程的大致内容。整个课程设计的五个阶段按照由易而难的学习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语文能力培养。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融合了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等四种学习要素。第二阶段的选择剧本、第四阶段的筛选课外经典作品,都是阅读的过程,因为有筛选的任务,阅读过程的体验和思考价值更能凸显。第二、四阶段中阅读之后要把作品改编成剧本,第三、五阶段要分别把课文内容和生活事件改编成剧本,这是写的要素。剧本改编完成后的排练、表演,以及对照评分规则交流讨论、修改完善,都是学生之间倾听和口头表达的过程。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过程。

第二,突出统筹协调能力。分工、编排、表演和评价等过程,都需要编剧、演员、导演、后勤等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时可能还要向其他剧组人员以及老师寻求帮助。在这样一个联系紧密的团队中,不论学生处于怎样的角色,必定要与其他人员产生密切的相关性,比如导演,就需要组织人员开展训练和演出活动,要及时处理演员的情绪,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体现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初中学生还处在青春期,心智发育都还不完全,大多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也不强。在课本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才能使该剧组的工作顺利进行,比如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如何才能提高排练的效率,要研究如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演练,等等。在这样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中,他们的责任意识也会慢慢增强。

第四,渗透创意表现能力。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表现,比如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使人物更受同学(观众)喜欢,如何使情节发展更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学生想象力丰富,同时其阅读会带有自己生活经验的烙印,二者作用于原著,会使剧本有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另外,表演过程也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对于网络时代的学生来说,将从前的小说人物冠之以合理的现代卡通、网络元素,会赋予传统小说新鲜的活力。

第五,深化生活认知能力。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语言在舞台上演绎经典作品,本质上就是揣摩现实生活,观察世态万象。第五阶段选取身边典型生活创作剧本,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改编剧本并搬上舞台,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始终带着语文学科的印记,因此,它的开发和开设会更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它又是超学科的,它培养的目标直接指向的是人的综合素养,关注的是人在现实中的成长过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因此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和生生的感情,而这又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发,要引导学生构建有“组织”、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系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深化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要强化经典名著阅读意识,借鉴其他领域的表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进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新世界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

[2][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36.

[3][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

浅谈高职教师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第12篇

实用性主要是指课程内容适合学生需要, 能满足学生要求,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实用,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所在, 所以教师要教好一门课, 首先应清楚你的学生都要学什么, 就业需要什么, 教师要亲身体验学生在校的各个学习过程。

我院技能训练中心可进行车、钳、铣、刨、磨、电气安装与维护、电子技能等基础技能培训, 另外在专业实训室进行微机控制、计算机应用、可编程控制、传感技术、驱动技术、工业现场控制、程序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学生在校期间, 要求学生进行的实训操作练习、要学的加工方法及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 任课教师均应能亲自操作, 要想成为学生的好教师, 教师首先要成为本专业的好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出好学生。其次, 要保证学生真刀实枪的训练, 教师应是能征惯战的英雄。教师不会本专业的技能, 也不会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 也不可能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每个老师应争做技能能手, 同企业建立联系, 了解企业之需, 寻求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同企业实际的结合点, 熟悉生产工艺, 了解现代化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 不断探索新模式, 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为企业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为企业开展现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指因势利导, 使学生学有所长, 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 使其能够在有专长或有兴趣的方面尽情的发挥, 成为有用之人。由于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 涉及广泛的综合学科, 并且每一个学生因其天资、学识、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学习兴趣与能力上就自然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表现, 所以针对性教学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

例如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进行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指导教师根据科研项目、工程设计任务或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等课题, 从中选出适合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的部分;对生产实践中收集的材料进行裁减、组合, 采取假题真做的形式拟订题目;在学生工厂、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需要拟定有价值的题目;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研究课题等。指导毕业设计时, 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不同, 区别对待,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在教法方面, 应因材施教, 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 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如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 充分利用学院网络教学平台, 开辟专业课程教学平台, 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网上交流互动, 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职业教育必须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 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

三、系统性原则

主要是指完整、有序的课程指导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该思想始终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内容要科学合理、相对独立, 而且要求各年级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在于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完美统一, 理论够用为度, 理论为实践提供支撑, 突出实践技能训练,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充分考虑将来学生就业的需求,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将其融于教学过程中, 同时建立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形成良性互动, 使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 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另外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 将行业资格证书资格培训纳入教学体系,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 满足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外资企业对我国人才需求本土化行业资格准入的需要。

总之, 三个原则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实用性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兴趣能力, 注重实训,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实践技能第一的要求;针对性是考虑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 进行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系统性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 为以后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教育中,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紧紧围绕三个原则, 相信你会在高职这块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原则, 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三个原则是实现高职教育实践技能第一、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个原则】相关文章:

说服要坚持的三个原则03-28

运用音乐教学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心理形成的三个原则10-05

三个工程05-08

三个平面06-04

三个面向06-23

三个陕西07-11

三个联系07-24

三个文明08-02

三个方案08-07

三个度09-02

上一篇:语音学习策略下一篇:优秀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