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2024-09-22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精选11篇)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1篇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影视艺术是一项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并且它的发展是与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相联的。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的发展, 它开始被逐渐应用到了影视艺术的创作实践当中, 并且使影视艺术在审美与理论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 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之间是具有着本质区别的。传统的影视艺术都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真实世界中的, 主要将对物质和现实进行还原作为影视理念, 注重电影的叙事。而数字化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组合进行组合而产生的视觉虚拟效果, 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1。这一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它使得魔幻、梦境、神话等虚拟的世界得以通过数字整合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呈现, 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盛宴。给影视艺术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 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然而, 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问题。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 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 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 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 而缺少了审美意蕴, 变得苍白无力2。

1. 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 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 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 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 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 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 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

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 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 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 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 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3。

2. 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 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 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 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 通过数字技术特效, 将各种情色、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 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4。然而, 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 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 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 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 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 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 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5。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 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 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 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 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 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 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 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 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 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 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 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 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 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在相互交流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技术支持, 在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中, 要注意将数字媒体技术更好的利用, 就一定能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1 .波罗·乌萨伊.电影的死亡:历史、文化记忆与数字技术的黑暗时代[J].伦敦, 2011.15 (1) :23-42.

22 .文德斯.文德斯论电影:情感电影·影像的逻辑[J].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8 (4) :46-58.

33 .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3 (2) :56-61.

4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诊释学的基本特征》[J].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7 (9) :34-41.

时尚与传统的碰撞 第2篇

摘要:本人一直以来在农村高中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农村的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不愿听、听不懂,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时尚 传统音乐 兴趣的建构

一、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人是一名普通高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从教10年,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当代学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学习观念陈旧,音乐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个别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目。普通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要面对高考,无论是学校、班主任、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音乐课。大家普遍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甚至是音乐书上的内容最好都滚一边去。这个现象从小学高段一直到高中都普遍存在。

(2)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

本人所教学生处在农村地区,这里的高中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课上让学生唱歌时,他会回答说“老师我五音不全” ,“老师我是音盲”。学校进行“红五月合唱大赛”时,很少有班级能独立完成学唱一首新歌,因为能视谱演唱的学生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让学生欣赏音乐教材上的内容,特别是传统音乐(古典音乐 浪漫派音乐)欣赏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再一次受到严峻的考验了。所以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能力给了一个“我不行”的评价。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对某班53位学生进

行了学习信心调查,1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音乐有信心,4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音乐,还有34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音乐,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

(3)几百年的经典名曲,大多数学生听不懂

世界经典名曲几乎都是大型音乐作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愿听、听不懂、欣赏时打瞌睡、聊天,无法获得音乐的共鸣。就算是教师没有课前反复地聆听好几遍也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高中音乐教材第八单元第十五节是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时间长,一听就是十几二十分钟,音乐结束后,我看到的学生是一脸无奈和疲倦的样子。有的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说“老师我们不要听这个,我们听不懂、太无聊了,下次能不能放点流行音乐啊?”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些音乐又长又没有歌词我们实在很难理解!”

(4)跟着主流,爱时尚,别人不听我也不听

现在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MP3、MP4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目为《我心中的旋律》的短文,目的是了解学生音乐欣赏视野是否开阔,课余主要欣赏了哪些作品。结果有92.45%的同学写了流行歌曲,有5.36%的同学写了儿歌(校园歌曲),只有2.19%的同学写了一些世界名曲或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是跟着主流走,跟着时尚走,否则就显得落伍了,会被同学笑话,听名曲是假装高雅。

2、现状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时尚,追求时尚是处于生理及心理变化期的准成年人――高中学生的典型表现。提起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当今有哪些当红明星,甚至明星的身高、体重、爱好、着装风格以及有哪些歌曲等都了如指掌,让同学高歌几曲也绝对难不倒他们。但21世纪的高中生面对《音乐鉴赏》中的经典名作特别是古典或浪漫派的作品表现出的“敬而远之”,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的人大都会感慨一句:“这么高雅的音乐我们听不懂,所以我不喜欢听!”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中学生来说,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确很难被吸引。

由于学生音乐底子薄,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教师的教法过于传统,造成学

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在这样听不懂,不爱听的学习氛围中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敬而远之”,到自觉地饶有兴趣地走进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呢?很显然,本人认为最首要的是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扩大欣赏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学习兴趣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主义教学下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学生能主动学习断然不能规避学习兴趣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

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高中传统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建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学习兴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4种对策。

(一)时尚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时尚与传统的第一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在一堂课中建构这种情境,必须要有个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45分钟的课堂是短暂的,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就成了成功课堂的关键。

课堂情景:

2010年,适逢肖邦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肖邦,老师带领学生开始步入肖邦音乐的浪漫旅程。

肖邦音乐第一课,在肖邦钢琴音乐的背景下听肖邦的生平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肖邦吗?”

学生纷纷答道:

“知道。”

“不知道。”

“他是钢琴家!”

老师:“你们从哪里知道或了解肖邦的?”

学生:“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夜曲》中有肖邦的名字,提到了他的夜曲。”(播放夜曲)

老师:“你们想了解被周杰伦用歌曲演绎,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吗?”

学生:“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在学生中间传唱,他们对于音乐和歌词的了解,远远大于对世界名曲的了解。教师不能因为要进行浪漫派音乐教学而把流行音乐一律拒之门外。有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首好歌,既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又迎

合了当代学生的口味。换句话说严肃的音乐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教学,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直奔主题就是关键。

例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有:

“我在空旷的墓地,老去后还爱你,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亚洲流行音乐天王、新一代国际巨星周杰伦的感召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学生会很好奇,他最喜爱的音乐家为什么是肖邦?他们会因为周杰伦而对肖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尚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事物则是人的天性。教师抓住此“天性”,运用适宜的教学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做到“要他听”变为“他要听”。这样就会达到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轻松愉快,而老师也得心应手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永不落时的爱情故事为传统音乐之旅导航,时尚与传统都离不开的话题――爱情

建构主义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从古到今,爱情始终是个永不落时的话题,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会为爱情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对于爱情这个话题高中生特别感兴趣,进而对在爱情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分外留意,浪漫之旅也由此起航了!

例:作品《e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柔板是表达对他前任女友的思念,从世俗之情入手,理解浪漫之情也不难。

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剧的因素――蕴含着主人公深沉的情怀。第二主题则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仿佛女友姣美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深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再现部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的这些美质,在这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三)努力使学生兴奋,自觉航行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的第二次碰撞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多个“兴奋点”,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的“兴奋”,即指人振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而兴奋点,是指能激起人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情境、话题等等。

抓住课堂“兴奋点”,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兴奋点”,或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兴奋点”,去激起学生振奋或者激动的情绪,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振奋的精神状态下,认真听课,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在课堂教学上,使他们的情感尽可能地与教材内容及课堂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愉悦地踏上预定航行路线。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会反复聆听作品,但学生往往就会成为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根据这一点,我在音乐课作了新的尝试:

课堂情景:

肖邦音乐第二课《c小调练习曲》(高中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七节)。 学生对克罗地亚的英俊而时尚的马克西姆并不陌生,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有三位演奏家演奏同一个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他们齐声高呼“马克西姆!”,望着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老师卖了个关子:“你们都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很喜欢,但我更喜欢石叔诚。”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疑惑的面容。然后老师又顺势说:“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三位的演奏,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马克西姆,我也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喜欢石叔诚。”带着这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听了三遍《c小调练习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老师暗自高兴。三遍的复听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进入肖邦音乐的境界,进入肖邦的灵魂世界!

学生说:“马克西姆很帅,很时尚,他的音乐使人听着更加兴奋、激动!”老师表示同意他们的看法,然后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当时肖邦的心情吗?你觉得哪位大师的演奏更能准确真实展现肖邦的内心世界?”学生展开了热烈的

讨论,最终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石叔诚,也有个别选杨鸣的,但没有选马克西姆的。最终老师较为详尽地阐明了欣赏石叔诚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师生互动于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也自觉地踏上了传统音乐之路。

(四)不断引导发现美,让学生收获在音乐之旅,时尚与传统都喜欢的美 建构主义教学不能仅让学生局限在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而要发展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新情境的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应该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要能够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向其他情境迁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但也应贯穿其他的审美因素。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美,并进一步发现从音乐美中迁移的其他审美因素呢?

1、引导学生领略音乐之美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的美,不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放松,而在于它更像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个朝代、每个帝国、每个人物都在音乐中呈现,历史在前进,音乐在演变,历史赋予了音乐活力,音乐记载了历史。

如:《C小调练习曲》引子由强烈、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是用右手在高声部奏出的,与这个英雄性主题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这个伴奏延续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腾的琶音。这个主题及其伴奏,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象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这个主题进行了反复、变化和发展,好像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无所畏惧、顽强反抗。这种起伏向上的情绪一次次地把学生引向高潮,好像在学生面前展现着一幅又一幅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画面。

让美的音乐一直震撼、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当中,让音乐主导我们的音乐课堂吧。

2、引导学生发现人格之美

贝多芬在《命运》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表现出来的不正是那种追求远大理想而顽强奋斗、积极向上的风范吗?肖邦通过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证明了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证明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肖邦

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是所有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相信这也是周杰伦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吧。

3、引导学生欣赏形象之美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形象美。形象美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它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仪表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的较为完美的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长时间艺术熏陶所赋予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的外在形象仪表也具有了晕轮效应,别有韵味。如果郎朗不是举世瞩目的钢琴演奏家,给人们献上一首首精湛优美的钢琴曲,还有人会觉得他的形象特别与众不同吗?我们只有在对比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才会从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美的深刻认识。

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让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在音乐之旅收获精神营养。

四、研究成效

从去年9月到现在,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

(一)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刚开始的传统音乐课学生听得很疲倦,老师讲得很辛苦,结果还是听不懂。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的为多。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大多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你,让你不知所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自动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热闹多了。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拘谨,总是尽可能回答,而且不怕讲错。

(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每节课下课都有学生到讲台上来交流,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取材于哪首古典名曲,而且脸上特别自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袁×、陈×,他们都属于课堂上喜欢趴桌子的那类学生,几次课之后趴桌子的情况消除了,而且变得喜欢问问题,这让我惊喜不已。

(三)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学生不再惧怕传统音乐,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期末的一次调查更能说明问题,有信心学好音乐的学生数从15位增加到31位,认为自己学习音乐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达到了45位。

五、思考

学生一直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敬而远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接触此类音乐的机会极少。如果学校的音乐课再抛弃高雅的传统音乐,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知什么是经典与高雅了。学生很难爱上传统音乐吗?不!他们很乐意甚至已经爱上了这次音乐旅程了。本人深切感受到:

(一)音乐课虽少,但这里可能是学生唯一打开经典音乐之门的地方。 有句名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知如果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的话,哪来个人的修行呀?音乐课堂上涉及的经典名作可能只是一些代表,老师只能以点带面,但我们决不能抛弃经典,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喜好来选材上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根本。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句永恒的至理名言。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学习内容,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让音乐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3

4、《做最好的老师》 漓江出版社李镇西著

品牌与时尚水乳交融 第3篇

大手笔的创意投入

日前,由意大利著名时装导演、中外顶级模特联手演绎的乔万尼时装流行趋势在武汉乔万尼时尚创意中心隆重发布,同期举行的还有“乔万尼杯”中国职业模特湖北选拔赛。

此外,集时尚焦点于一身的创意中心还设立了外国专家设计工作室,来自意大利的乔万尼品牌设计顾问和来自法国的设计机构,都会定期来公司与企业设计研发团队研究国际市场色彩流行趋势、面料创新文化、商品创新理念。乔万尼品牌为时尚事业的投入可谓不小。

“其实,在十多年的经营中,乔万尼品牌也面临过商品库存大、资金回笼难、生产增速与销售下滑等困难。也正是这些困难促使我开始潜心研究市场的消费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乔万尼服饰公司董事长傅杰说,“我发现如果按传统的理念来经营,乔万尼将难逃脱同质化、商品积压、价格竞争的噩梦。”

在女装市场中,众多品牌面临款式趋同、消费群体趋同、经营方式趋同的情况,创新品牌的服务文化,才是从同质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为此,乔万尼开始围绕市场消费的个性需求,植入不同的品牌内涵,创建时尚的品牌形象,用不同风采的品牌商品、不同风格的品牌终端、不同理念的经营模式、不同内涵的服务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

时至今日,乔万尼的年销售额已近7亿元,品牌自营店达260余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在乔万尼时尚创意中心调研时发现,这家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制造服装,大部分员工都在从事服装设计创新、品牌市场营销和商品物流工作。张莉参观后说:“用创新理念推动传统服装业释放时代魅力,将美学原理融入到产业发展形态和品牌服务功能中,乔万尼创意中心代表了从工业品制造到传播时尚文化都市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缔造品牌文化与价值

从生产产品到经营品牌到营销时尚的生活方式,这是由工业品制造到传播时尚文化的过程,也是服装传统产业向都市型时尚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用时尚流行文化引领社会消费行为的终极目标。

在国际设计创新机构的主导下,乔万尼以年投入千万元商品研发资金的力度,到欧美各地和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收集最新时尚流行资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对色彩敏感、对品质讲究的特点,不断从色彩、面料、工艺结构等技术含量上提升品牌的时尚感,每年投放市场的新品服饰数量同比增加20%,多达1000余种。同时,该公司将传达知性女性消费群体妩媚、柔情的色彩和体现高雅女性生命质感的真丝和羊绒面料结合,打造成了“乔万尼”与众不同的品牌时尚风标。

乔万尼在创新品牌服务文化中,显现了向经济、时尚、文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品牌路线发展的态势。傅杰说:“为准确传达品牌的时尚精神,公司创建了品牌文化集训营,不断开展对员工的品牌文化培训,组织员工向灾区和希望小学捐赠钱物、投巨资冠名社会公益活动等企业行为,用企业承载的社会责任来增加品牌的价值感。”

乔万尼通过连续举行时装流行趋势发布、冠名中国职业模特湖北选拔等活动,用武汉时尚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来传播品牌形象,使“乔万尼”追求卓越的执着力量、关爱生活的时尚态度很快感染了经销商,打动了消费者。

地区品牌的力量

“一个城市的经济腾飞,是由无数个代表着这座城市物质资本和文化内涵的企业、品牌、建筑、都市精神以及时尚行为构成的。传统的服装产业在向都市型时尚产业的转变中,要想真正成为城市的时尚名片,仅靠传统思路、习惯手法、跟风抄版仿样的理念是难以企及的。”傅杰说。

“同时,传统的服装产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加快转变的节奏,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树立起行业的标杆龙头企业,使我们地区的服装产业形成以龙头品牌为核心,进行科学地产业链接,迅速形成几个到十几个在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集团企业和多品牌集团,这是一个城市的服装行业在中国服装市场上迅速提升区域品牌话语权的关键。”傅杰说。

谈中式现代家具与传统的交融方式 第4篇

目前我国家具在设计上主要是以仿制意大利家具为主, 每年国内沿海的许多大厂家都派设计人员到意大利的米兰家具展上去“取经”, 这使其生产的家具带有浓厚的意大利风格。内地的厂家又以仿制沿海厂家的产品为主, 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家具都以国外风格为主, 具有民族风格的家具很少, 即使有一点也大都是已完全仿明式或清式的家具。这些家具大多是按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生产的, 是属于现代中式家具, 但是这些完全仿明清式风格的家具毕意与我们目前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不相适应, 其市场面是十分狭窄的, 一般的市民是不会去问津这些价格十分昂贵且不符合其审美口味的家具的。但可喜的是从近几年的家具展览会上可见到许多具有浓清民族特色的现代家具。

不可否认, 家具的设计风格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今天,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崇尚简约化与个性化, 在享受家具给使用者带来的功能上的满足和舒适感之外, 还需要心理上的放松与愉悦感, 这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密切相关, 人们需要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和快乐。

设计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 其实质就是结合现代家具的各种特征来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家具。现代家具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现代家具大多是属于功能主义的, 它在形式上并不依循任何固定的模式, 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个别性, 但从整体上来说, 它是以单纯的功能线条为主要结构成份, 严格的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冷静的视觉效果;同时, 要求精确的技术和优良的材料作为品质保障, 使产品达到经济与美学的和谐统一。

我们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 应将中国古典家具各元素打散, 然后结合现代家具的特点进行重构, 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要素和装饰特点按中国的审美情趣重新设计, 借用、综合中国古典家具手法运用于现代家具中;应根植于当代生活、当代经济的土壤, 运用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或对传统的元素作适当的简化与调整, 对材料、结构、工艺进行再创造,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家具风格。

二、中国古典家具与现代家具结合的途径

借鉴传统的造型要素在我国古典家具中, 经常可以见到腿部的收分, 这使整件家具呈现收分有致、稳健挺拔的造型特征, 传统家具的线脚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 极富弹性。因此在进行家具设计中可以将中国古典家具线型或脚型应用到桌、椅的面板和腿脚的设计中去。应充分理解我国古典家具的造型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产品中体现出传统家具的风格。对中国明式圈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从近几年的家具设计大奖赛的获奖作品中, 已经见到了借鉴明式圈椅圈背造型的作品, 但在设计时将圈椅背的制作材料改成了金属或其它材料, 椅子靠背和座板使用夹板, 这种明式圈椅的造型与现代科技材料的有机结合使椅子集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于一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设计中要注意如果造型是中国古典风格的, 材料一定要选择现代材料。这样通过材料来体现家具的时代特征。

传统结构的现代化中国古典家具是以榫卯结构为主, 榫卯结构是不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应较少考虑采用榫卯结构。但是我国传统家具是十分注重结构和美观的统一的, 牙头、牙条、券口、花饰和雕镂并非纯粹的装饰物, 它同时作为家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家具整体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一种叫“霸王帐”的结构, 它是另一种连接腿与面板的结构, 这种结构很具中国传统风格, 且很美观。我们可以将这种牙头、霸王帐结构造型运用到桌或茶几的设计中去, 将所使用的材料加以变化, 同时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 这样使家具在具有民族神韵的同时, 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劣材优用:材质是某种家具风格的组成部分之一, 象明式家具之所以在海内外声誉卓著, 采用坚硬细密、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的珍贵木材是其重要的因素。特别是现在, 由于木材资源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采用那些珍贵的木材作为家具用材, 但我们可以在家具用基材上贴珍贵木材薄木、或贴木纹纸、或染色等现代工艺来制作仿紫檀、黄花梨等仿红木家具。这样完全可以通过材质的仿真将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昧从材质上体现出来。但要注意在进行材质的仿古设计时, 家具的造型应为现代风格。此外, 新材料的不断开发给现代家具设计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 家具材料的发展将继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符合设计多元化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人工材料的相继开发和利用, 会出现更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家具设计作品, 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

三、我国家具设计的展望

设计是一种创新过程, 但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 所谓的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 这就要求设计师应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全面了解中国古典家具, 挖拙潜在的设计要素。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如果在设计中一味地模仿与照抄中国古代家具的造型样式是不会设计出好家具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代的家具制作工匠、设计师们总是拿古代家具作为设计的样板, 强调古代文化的话, 他们是不可能设计出“简洁流畅”享誉中外的明式家具的。

我们的设计不是复古, 也不是历史的虚无,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融和, 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设计师在这种交汇、碰撞中进行协调、平衡, 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 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作为设计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领会其深刻内涵, 掌握其内在气质, 中国的传统思想历来追求完美、圆满, 讲究“天人合一”的理性。只有把这些思想注入到设计师自己的思想中去, 才能在设计中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同时又不会脱离民族的特色。让我们在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的时代特征、生产工艺, 大胆开拓创新, 在发展中继承, 继承中发展, 使我们的家具既有传统的艺术特质, 又不失鲜明的时代个性, 给传统的艺术风格以新的生命, 让新的中国家具风格风靡世界。

摘要:我国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家具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其中明代家具以其造型简炼、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而著称, 被世人誉为“明式家具”, 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中国清代家具继承和发扬了明代家具的传统, 融入外来形式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在我国家具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耍的地位。但是自民国以来, 我国的家具风格却一直不能形成, 这一方面是由于外来文化的侵扰, 西洋家具、东洋家具充斥市场, 民族工业被扼杀;另一方面中国家具历来以手工生产为主, 当国外家具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时, 我国家具生产方式没能及时转变过来, 同时又没有注重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 这样造成我国的家具生产一直是以仿效国外的产品为主, 很少有机会形成具有时代、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风格的家具。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尽早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 市场也呼唤现代的中式家具。目前, 如何开发出既具有中国民族特征, 又具有时代特征风格的家具已是摆在每一个家具设计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家具,风格,民族特征,文化

参考文献

[1]方海.从古典漆家具看中国家具的世界地位和作用 (下) [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

[3]邓力群, 马洪, 武衡.当代中国轻工业 (上) [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85.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 [M].北京:中华局, 1962.

传统与时尚作文 第5篇

传统与时尚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传统似乎成了中老年人的代名词,而时尚却是青少年的专利。传统与时尚,究竟谁更好?――

NO.1 Q版语文与中国文化

画面一:“《小马过河》中的小马一生下来就在视频聊天中遇见了小母马,于是它们结婚了;司马光砸缸后救出的是青蛙王子、流氓兔;白雪公主穿着高叉泳装……”《Q版语文》就这样把故事篡改了。网上的一份报告显示,有40%的人认为这样做也无妨。文化就是这样被毁灭的。

画面二:一个五岁的小孩朗诵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上小学二年级的哥哥说:“不对不对,应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我们班同学都是这么读的。”一旁的妈妈愕然。

画外音:某些时候,时尚代替不了传统,代替不了我们心中那个不知深浅的小马,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多才的李白。所以我想,传统更好。

NO.2 写信与电子邮件

画面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双手颤抖地把一封信折好,装进信封,帖上邮票,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终于把信件放进了邮局的信箱,可当她准备回家时,突然晕倒了。原来,这位老奶奶患有高血压,由于走路太久又太累,于是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画面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写了一篇论文,准备寄给某杂志社,但后来又想,用E-mail不是很好吗?他便在网上找到了杂志社的`邮箱,用 E-mail轻松地发了过去。

画外音:电子邮件方便快捷,这是事实。它避免了写信的麻烦,既然有人创造了信息高速路,就应当合理地利用起来。这个时候,时尚更好。

NO.3 晚礼服与旗袍

画面一:一位穿着华丽礼服的贵妇人,正匆匆忙忙地从一辆黑色宝马车上下来,她的礼服可真炫:晶莹剔透的钻石镶嵌在胸前,下身是紫色的纱裙,裙摆上有数不清的水晶。看样子,是要参加一个盛大的晚会吧?

画面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矜持地坐下,她身着鲜红的旗袍,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看上去格外好看。

画外音:礼服代表华丽、高贵、典雅;旗袍,代表复古、庄重、素雅。一种是西式风情小学作文 ,一种是中式服装。此时,传统与时尚都挺好。

传统与时尚,说不定谁好谁坏。如果说传统的好,那封建迷信呢?如果说时尚的一定好,那流行性感冒呢?我们要扬其之长,避其之短,中西结合,我相信,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影视艺术;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冲突;交融;优势互补

在经济社会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领域中的表达应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展现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两者的相互融合表现出较多的冲突。虽然任何新旧事物的交替,两者之间势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然而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文化是要随着时代进行发展的,艺术的最终目的也是顺应大众的需求,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分别出发,在找到传统影视魅力和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两方面优势和缺陷后,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

一、传统影视艺术含义及发展历程

(一)传统影视艺术的含义

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塞尔·马尔丹曾为影视艺术中的电影做过以下阐述:“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即空间与时间的连续结合)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最为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构件,空间作为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要素。”影视是指电影与电视,是在镜头下完成的对文化或其他内容的表达,影视艺术将真实的物质世界作为基础,以镜头捕捉最真实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较为夸张的表现和放大化的处理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实现宣传和传播的效果。

(二)传统影视艺术所具有的目的

事实上,传统影视艺术与现代的影视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无法彻底的将两者做一彻底的划分。其中,最为相似的就是影视艺术的目的所在。正如哲学界的经典话语“存在即有价值”,在传统影视艺术背景下所产生的作品大多有着更加鲜明的叙事性,将直观的情感表达呈献给观众,从而使观众的思想与其产生最大化的共鸣,其所产生的教育宣传意义更加巨大。

(三)我国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影视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影视内容从最开始的《定军山》等起宣传作用的影视作品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影视娱乐作品。纵观整个传统影视的发展阶段,基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无声影视作品到有声作品,影视艺术从纯粹的视觉欣赏升级为视听结合的盛宴,使影视艺术的表达形式得到了质的飞跃。第二阶段为黑白影视到彩色影视技术,显像管技术的突破,使成像技术更加丰富多彩,影视艺术中所要表现的情感更大化的得到了体现,观众对艺术色彩的辨识度进一步提高。第三阶段是二维影视作品到三维影视的突破。观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影视内容的真实性,将日常生活中不所能体验到的生活在虚拟的“视觉欺骗”效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然而,技术的突破并没有为我国的传统影视表达带来较大的突破。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受到“传统”二字的影响,我国的影视艺术始终脱离不开狭窄的定义范围,一直将叙事、翻拍作为影视艺术更新的手段,对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影视艺术的进步。

二、全新数字媒体的含义和应用

(一)全新数字化媒体的含义

数字化媒体是将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作为载体,将大众传播理论作为依据,从而把文化、艺术等领域交叉综合,实现文化的最大化、全方位的表达。数字新媒体包括文字、图像和各种音频视频的结合,采用数字化对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加工处理、分发等四个阶段,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现实中无法完成的表达效果,为人们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影视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媒体影视技术使传统影视艺术效果得到了升级,以更加魔幻的方式为观众展现出影视中魅力所在。

(二)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也不断地取得了进展,不仅在信息传播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革新,在影视作品的制作效果在中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从而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及影视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在近些年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数字化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三)数字化新媒体的优势

数字化新媒体在影视作品应用表达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许多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效果正是由于缺乏相对应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得最终的表现效果不尽人意。例如在经典影视作品《西游记》的拍摄中,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效果在当时可以算的上是登峰造极,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我国的一大经典作品,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中的动作特效,试想如果当时的数字处理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其将成为影视作品史上更加璀璨的一颗明珠。其次,数字化新媒体也表现在宣传方式上,海报宣传固然是经典不可变得方式之一,但现代社会对数字化产品的应用为传统影视艺术的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表达的宣传效果更加突出。总而言之,影视作品中数字化新媒体的运用,为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拓广影视艺术的宣传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间的冲突

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主要集中在人文艺术上,对人文精神的细致表达,使得影视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感染力,易于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数字化媒体的应用侧重点在视觉冲击上,对数字化技术的过分利用,会使影视中的人性情节淡化,内容情节对观众的吸引会被冲淡,将灵魂深处的思考变成华而不实的视觉产物。实际上,影视艺术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它的根本功能是实现人内心深处的共振,而不是纯粹的视觉冲击。更进一步的说,全新的数字媒体只是技术的一种,当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推广和成熟,影视艺术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就会被彻底掩盖。还是以《西游记》为例,97版的《西游记》尽管在后期处理上有些许的差距,但拍摄过程中整体演员所表现出的状态和对不同情节中性格的塑造可谓是见针见血,栩栩如生,其整个影视艺术塑造的过程侧重点在人性和情感。但反观现在的《西游记》翻版,在客观环境和道具配置等方面都远远超于二十年前时,影视作品中真正具有的人文精神却得不到体现,其中孙悟空等形象所代表的一些精神被时代和特效补充所诟病,使原本的道德价值变质,影视艺术中具有的艺术感越来越稀疏,艺术表现越来越表面化,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认知和道德标杆,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手段,长久的循环下去甚至会腐蚀到一大批群体的思想。

另一方面,单纯的传统影视艺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很难完全沉淀下来进行思考,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现代人追求刺激新鲜的体验与追求,下面用一实例进行论证,《智取威虎山》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革命创作成果,如果取出上个世纪的影视片段进行欣赏,想必所带来的文化宣传效果可以用“门可罗雀”进行形容,而新版的《智取威虎山》在拍摄和后期处理上加入了一些数字化媒体技术,使影视作品的可观赏性得以提高,从而在满足现代人对视觉冲击的需求同时,潜移默化的完成了对文化的渗透,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

四、传统影视艺术和全新数字媒体融合

任何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新兴事物在传统事物中的加入都需要时间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事物由于新鲜和罕见,容易博取人的好奇心,因此会在各个领域中出现滥用的现象。数字化影视技术,其之所以会被乱用或者滥用,除去其能够表现出传统影视艺术中无法展现出技术性问题,还可以广泛得到现代人的关注,从而在这个经济型的社会获得“成功”。尽管影视工作艺术者同样想把最真实的人文艺术呈现给受众,但利益的驱使和现代人的需求过于繁杂,将他们被迫的挤于上阻下难境地中。此时,促进两者的融合,使传统的影视艺术中注入新鲜的技术血液,将“求同存异”作为融合的基本举措,将会使传统影视艺术重获生机,在展现新鲜刺激的视觉冲击同时,将艺术深处的震撼带给大家。如何在传统影视艺术中毫无违和感的加入全新数字化媒体技术就成了现在影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端正影视艺术的作用目的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绝大部分的群体传递着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信息,但作为艺术工作者,如果将经济利益始终作为影视作品成功的目标,那么在前期的筹划和准备过程中就会偏离艺术的本质目标,将艺术的纯洁性腐蚀,当目的不纯时,无论后期数字媒体技术的渲染如何,没有灵魂的艺术作品都会显得空洞和虚无。因此,在传统影视艺术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时,我们不能将故步自封,片面的将数字化媒体当做传统影视艺术的救世主,从而过度的将其运用到影视作品当中。影视艺术是以现实为基础和模本,在夸张和扩大的手段下进行适当虚拟,尽管数字化媒体技术是表达学你环节中的重要工具,但影视艺术工作者要认识到无法替代传统影视艺术的许多优势,不能纯粹为夺人眼球而盲目的对艺术进行恶搞和滥用,粉墨登场的艺术经不起时间和绝大多数观众的检验。

(二)积极吸取成功作品中的经验

数字化媒体技术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还不太成熟,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原创动作片的《秦时明月》,其对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国外的制作技术相差很大,因此,仍然作为影视媒体技术的新兴事物,数字化媒体技术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来达到熟练应用的效果,在不成熟的阶段,要保持宁缺毋滥的创作态度,积极借鉴和吸取成功艺术作品中对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切入视角和运用方式、时机等成功经验进行思考。与自己团队的作品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找到其中的差距。在数字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周星驰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对其运用较为灵活的。《功夫》作为喜剧系列的功夫夸张剧情,在各个武打环节中所表现出的后期特效夸张而又不显得做作。《少林足球》电影作品中最后射门动作对数字媒体的运用同样显得相得益彰。所以用徐诶探索的心态来看待优秀作品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影视作品经验的总结,为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经验支撑。

(三)建立起有专业素质功底的数字媒体制作团队

在任何大型的活动中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团队作为支撑,在进行影视艺术制作时,一个专业的化的数字媒体制作团队是整个影视作品最终是否能够进入人们视野的重要一环,因此有艺术底蕴的专业师资媒体制作团队的应用在影视艺术制作后期显得尤为重要。在影视艺术学习领域中,除去传统的表演、编剧等专业学习,对数字媒体的学习培养也应及时纳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以保证影视艺术团队整体的高水平制作水准。进而促进整个电视电影艺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五、结语

时代发展迅速,各种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现代社会媒体和信息的一些浮躁氛围将艺术创作的纯透性熏蒸的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和全新的数字化媒体技术之间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但新旧事物之间的冲突,正是两者进行融合的趋势之一,尽管现在传统影视技术和数字媒体之间还有着较多的不可调和矛盾,两者似乎只能选自其一,但在缺陷和不足中,更多是对之后的经验和探索,能够像《功夫》中那样把数字化媒体进行恰当运用的成功案例尽管不是太多,但其仍能给我们传统影视艺术工作者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随着这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艺术底蕴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的数字化媒体制作技术必然会实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东升,王晓琦,郑楠.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数字媒体的冲突融合[J].戏剧之家,2015(03):91-91

[2]司尚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J].电影文学,2008(23)

[3]陈云红,甘兴勋,刘文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

[4]徐驰,陈彬.“视觉谎言”对“真实”的补充——数字媒体技术对电影美学的丰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

[5]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科技信息,2010(28)

[6]鲁红梅.中国动画的传统艺术元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2008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和谐,技术美学

0 前言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 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造物活动,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 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 进入“文化”范畴。在设计的同时, 人类创造了文化。 反过来, 文化对设计会起指导性作用, 有时更会影响设计[1]。

1 文化与设计的交融

1.1 中国书法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中国书法被看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中之宝, 它已然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之下, 书法的实用性似乎越来越薄弱。作为设计师对祖国情感和民族气质的再现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时代使命所赋予的要求。将书法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除了可以加深设计的文化意涵之外, 对体现我国的民族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书写快捷等特点, 在烟酒包装、书籍装祯、广告招贴等方面使用较多, 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 如图1 所示, 舍得酒业的精神在于“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 它凝聚东方智慧, 传承千载诗酒文化, 引导中国生态酿酒潮流, 更以百斤好酒仅得两斤舍得精华的卓越品质, 完美诠释智者的取舍之道, 堪为高尚智慧人士的最佳犒赏。 ”古人云, 诗酒为伴快活人生, 商家抓住这一心理, 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 其商业价值与收藏意义更是成为消费者们追捧的理由。

1.2 太极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太极图形它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的本原以及运动规律。充分的显示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 周来祥教授认为:“它是一种古典的中和之美, 它把圆形线、曲线、黑色、白色均衡, 有序、稳定、和谐地组成为一幅美的画图, 一幅极直观又极简括、极具体又极抽象的中华和谐美的第一图。”[2]设计师应看到太极图美学形式下更深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 设计出既传统又现代, 既中国又世界的设计作品。

靳棣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 如图2 所示, 简洁流畅, 整体的形态采用中国古钱币的造型, 强调的是银行与钱打交道的本质。 圆内的方形孔有暗合了天圆地方之意, 中间的“中”字巧妙的突出了中国两字, 可谓是融合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

1.3 扇的和谐设计与应用

中国扇文化所象征的独特民族韵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无可估量。 扇形, 散头聚尾, 所以他经常代表寓意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前途无量, 又因为头的圆滑, 它又负载着中国传统“和”的寓意, 有包容, 仁义之意, 象征温润雍容、内敛[3]。 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 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产品设计中, 如图3 所示, 赋予现代产品以从功能到形式的审美。

图中产品的灵感便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扇形, 将扇形以图案亦或是以结构形式的角度融入现代灯具的设计中, 既能将传统元素展现给世人又能够提亮整个设计的新意, 为灯具市场带来一股复古简约之风。

2 文化对和谐的提升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 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4]。 在面对这种抉择或是择优选择时, 我们要取其优良去其糟糠, 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和谐发展。

2.2 多元文化冲突下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共存

随着国外特别是西方文化潮流和时尚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那么这种认同与重构中如何做到挑选吸收新兴优秀文化识破并拒绝“拿来主义”拒绝舶来糟糠文化?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中国化思想作为指导唯物辩证的看待问题, 正确处理多元中求得共存、交流中避免冲突、吸收中进行改造的关系。

2.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构建必须根植与自身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改造、更新,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 才能创造性地搞现代化建设。[5]

3结语

和谐设计也属于大设计的一种, 是以人为主体, 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更着重于建立科学, 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及充分挖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当把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 以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表达出来时, 才是发展特色文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炎辉.2008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C]//广东深圳: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研究, 2008, 12.

[2]周来祥.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太极图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J].学术刊, 2003 (10) .

[3]王向峰.扇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价值[J].沈阳工学院学报, 2010 (03) :305-307.

[4]谭溪.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2.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8篇

一、“昨日”之“耕”——烽火中孕育, 实践中成长

善耕实验小学是苏州市区的一所百年名校, 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二月二十五日, 初名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堂址在沧浪亭东侧羊王庙内, 首任堂长是时任总理法部主事、进士出身的章钰。1911年学校改名为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14年8月迁至谢衙前古灵鹫禅寺。善耕, 正是在中国历史的大变迁之下应运而生的, 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开了她的历史篇章……

“善耕”二字始出于学校第五任校长韩秉直先生, 意即师生同耕, 善问善学、善教善导, 又意在努力向善, 辛勤耕耘, 以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教书育人, 要求学生能成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有专长、奋发向上的人。

自此开始, 善耕的“耕”文化理念开始在善耕校园中发扬开来, 在韩秉直先生的引领实践下, 善耕在姑苏的名气日益壮大:韩秉直先生治校严谨, 处处以身作则。在善耕小学工作期间, 他提倡直观教学。亲自动手并发动教师制作了小学史地、常识、自然等科系统的教具、图表、标本。学校开设自然实验室, 供辅导区各校轮流实验之用。他重视组织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前由教师提出要求, 阅读后检查效果, 并由图书管理员填载入册, 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收效很大。他还重视劳动作业, 对男女学生施以不同种类的劳动训练, 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就这样, 在“耕”文化引的领下, 学校特色课程初见端倪,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课程与特色课程相辅相成, 使得善耕升学率一直很高。韩秉直先生曾回忆:当时苏州各校, 男生以考取苏州中学为荣, 女生以考取苏女师 (初中部) 为荣, 而“善耕”报考这两所学校的, 可说报多少取多少, 升学率达百分之百。因此善耕小学深得学生家长与社会的信赖, 入学学生也不断增加。在他任职期间, 学校就从7个班300余人发展到17个班900余人。有些学生住得离校较远, 他们也心甘情愿多跑一点路, 还有些人甚至是从四乡八镇或者外地慕名而来求读的。

善耕的“昨天”, 在烽火中几经波折, 甚至屡次易名, 但以“勤学善耕”为代表的“耕”文化理念依旧被大家所传承, 在这样的文化支撑下, 各位校长在实践之中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真正成就了一所“百年名校”。

二、“今日”之“耕”——传统中汲取, 时代中蜕变

从1903 年以来, 虽历经风雨沧桑, 仍扎根吴地文化, 在历史更迭之中前行。今天, 善耕以其独具特色的“耕”文化, 在历史变迁中绵亘了百年, 成为当之无愧的“百年名校”。

文化总是与教育同源共生。21世纪,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 世界被缩小, 情怀被放大, 城市在延伸, 文化在传承。自2009年迁入平江新城, 善耕秉承着“一生向善, 百年勤耕”的校训, 我们仍旧传承并发扬着善耕独具特色的“耕”文化, 经过善耕人的不断努力, “耦耕园”顺应改革, 横空出世。

清代学者程瑶田提出:“言耕者必言耦, 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并也, 共事并行, 不可相无之谓耦。”“耦耕”是指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耦”即合作, “耕”即耕耘, 为农场冠以此名, 意在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 体验种植实践的愉快, 分享劳动收获的喜悦, 感受“耦耕”之其乐无穷, 并将此延伸至学习生活中,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齐心协力, 勤奋耕耘, 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自“耦耕园”落成以来, 就成了善耕的标志之一, 就成了每个学生实践与生活的基地, 也成了学生童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出现, 是善耕校园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开辟“耦耕小农场”的目的, 正是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 将实践与课程结合。比如:语文课可以让同学写点观察日记, 美术课可以到园里写生, 实践课同学们则参与农场的日常管理, 直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给植物锄草、浇水、施肥、采收果实。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么好的行为, 如果只表演一两回, 而不能终身以之, 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 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 而不能彻底消化, 举一反三, 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 才可以一辈子受用。”是的, 我们不纸上谈兵, 我们不架筑空中楼阁, 教学中如此, 校园文化作为学生习惯养成的基底, 更是如此。“耦耕园”中,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团队合作收获课本以外的知识, 又融入平时的学习里, 这正符合学校一直倡导的“学有所乐”和“学有所得”。实践证明, 我校的“耦耕园”开辟与运用便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实实在在的践行。

一年多来, 学校的“耦耕园”中长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瓜果蔬菜, 同时又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他们在这里实践, 在这里收获。在教师的指导下, 收获的是果实, 是知识, 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无形却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

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 “耕”文化有了更加具体的表现, 一方面是因地制宜, “耦耕园”实践基地的开辟, 为学生们提供了真正的劳动实践场所;另一方面, 学校还及时跟进课程设置, 由教师们齐心协力, 共同创作了校本教材《耦耕集》,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着耦耕园与自然、农业等相关知识。

从小培养爱劳动的情感和习惯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耦耕园”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更直接地获得了植物生长的简单常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 我们要的是孩子学习知识, 更需要的是孩子学习能力, 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善耕的“今天”, 在传统中汲取, 时代中蜕变, 我们坚守“勤学善耕”的校园文化, 又因地制宜, 在新时期的文化中寻求真正适合善耕人的文化, 并将其融入我们善耕校园, 让善耕在厚重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再次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再次破茧成蝶, 走上更高的山峰。

三、“明日”之“耕”——文化中前行, 继承中革新

世界文明史表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 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国家民族不仅要有实力, 而且要有魅力。这种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精神的魅力。

反观一座校园, 校园本身便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更要注重本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而善耕能够从容地经历烽火, 顺应时代, 如今屹立于姑苏城北, 成为百姓口中传扬的“百年名校”, 一代一代善耕人对这种“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 这也就是那一份文化的魅力, 精神的魅力。

2015 年, “耦耕园”二期落成, 无土栽培实践区和花卉盆景区初露头角, 这正是“善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真实写照!我们就是这般, 传承着善耕“一生向善, 百年勤耕”的“耕”文化, 又积极感受着时代的脉动, 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现代文明, 我们将它们串联起来, 恰似苏州之水, 从容且不断向前。

可以想见, 随着“耦耕园”二期的建设完成, 学生们不仅可以见识到先进的灌溉技术, 还可以了解更多的“耕”文化, 包括常见的花卉、小动物等。三百平方米到六百平方米, 扩大的不仅是空间, 更是物种的丰富, 技术的飞跃, 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多年来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以来, 人们在观念层面已基本对此达成共识, 问题是如何在学校实践中真正落实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的要义, 以使其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耦耕园”的实践无疑就是用事实在告诉我们如何因地制宜, 去更好地发扬校园文化, 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克罗齐还告诉我们:“历史当然是一切都应改革的, 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力图使自己变完善……没有一部历史能使我们完全得到满足, 因为我们的任何营造都会产生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 要求新的解决。”

今天的善耕, 已是一所姑苏百姓口中的“百年名校”, 明天的善耕, 我们也依旧在努力, 只有立足于善耕百年传承的文化, 同时不断汲取时代的新知识进行革新, 才能保证这一所百年名校在姑苏城中永远保持活力, 才能不断突破。这一切不仅是善耕的教师, 也是善耕的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教室中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 教师呈现得越来越精彩的课题, 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 二期“耦耕园”中不断增多的学生创意作品, 善耕陶艺社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 体育馆中一声声气势恢宏的呐喊声……都在为善耕的“明天”勾画一幅更美更优秀的蓝图。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挖掘学校的内在价值, 新一期的“耦耕园”已经提上日程, 社团活动时间也不断在调整, 社团活动场所也在不断增多……

当然, 在善耕校园中, 像“耦耕园”这样具有浓厚“善耕文化”的建筑随处可见:富有传统智慧的珠算馆、充满欢声笑语的嬉戏园、娟秀典雅的敬贤亭以及充满姑苏韵味的校史馆等, 都是善耕作为一所百年“苏式校园”, 给予学生们独一无二的文化支持, 也是善耕引领和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一处折射, 也正是这些星光, 共同点缀了善耕校园文化的星空。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9篇

这首歌曲的传播效应, 使许多关注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同仁意识到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明星与媒体的作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是必不可少的。华阴老腔是陕西大地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 由于家族传承的特殊性, 在现代已属濒危剧种。谭维维的这次尝试, 不只是丰富了现代摇滚创作的题材, 也在无意中挽救了华阴老腔, 使其以迅猛之势为大众所知, 最可喜的是受众群体以年轻人居多。其实在这之前华阴老腔在影视作品和电视综艺节目中也曾出现过, 比如话剧《白鹿原》、电视剧《关中匪事》等等, 但都没有像这次这样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据相关资料考证:华阴老腔起源于汉代, 有“黄土地上的摇滚”之称。其唱腔刚直高亢, 采用“一人唱, 众人帮合”的拖腔, 声音具有磅礴豪迈的气魄。 而我国当代摇滚则源于西方, 作为一种流行音乐风格, 其以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就老腔与摇滚的碰撞问题, 谭维维是这样说的:“这个表演来源于一个念头, 我希望寻找一些中国特别民间的或者是更久远的音乐元素, 但是它是充满着摇滚气息的。其实我们当下听到的很多摇滚音乐都是来自西方的, 我想做一个东西方音乐的碰撞。”谭维维透露, 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几百年前的华阴老腔, “我觉得他们就是中国最早的摇滚。” (《我是歌手》 的采访) 这首作品体现三个方面的的碰撞:五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关西老艺人与一位深受现代音乐浸染的时尚才女;古老又奇特的伴奏乐器与功能齐全、效果华丽的电声乐队;乡土中走出的豪迈苍凉的唱腔与系统发声技巧影响下的细腻与高亢交融的独特声响, 这三大元素在这首作品中的碰撞, 产生的效果是极具震撼力的。所以《给你一点颜色》一经播出立刻引爆网络, 各种媒体纷纷给予关注, 这种社会效应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导致的。摇滚音乐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也已进入瓶颈期, 对它而言传统的音乐元素犹如新鲜的血液, 使其焕发生机。褪却了华丽服饰、精致妆容的谭维维与乡土大地走出的质朴的农民融合在一起, 华丽的舞台上呈现出的画面是和谐完美的; 略显粗糙、笨拙的伴奏乐器与功能齐全、华丽多变的电声乐队的融合在一起所演奏出的音乐美妙、融洽;谭维维高亢而细腻的演唱风格与华阴老腔豪迈苍凉的演唱风格融合在一起, 两种声音的交汇呈现出无以伦比的声音效果, 这是作品引起轰动的直接原因。

这首音乐作品之所以成功是由多个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新旧唱词的选择与对接:在唱词的选择上, 老腔艺人的演唱采用了著名作家陈忠实作词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原唱词是: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男人下了原, 女人做了饭, 男人下了种, 女人生了产

娃娃一片片都在塬上转……”

老腔艺人演唱的唱词是这样的: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娃娃一片片都在塬上转”

唱词去掉了粗俗的部分, 保留了诙谐、阳光的部分。而谭维维一开口的那句:

“女娲娘娘补了天, 剩下块石头是华山, 鸟儿背着太阳飞, 东边飞到西那边”

则是由路树军作词的《关中古歌》, 属于“老腔新句”, 与后期谭维维创作的歌词

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

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

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

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

有了一个完美的对接, 对当前自然环境的现状作出了有力的控诉, 并从生态智慧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新的创作。 新旧唱词的碰撞融合使这首作品的情感处理既粗犷又细腻, 既感性又理性, 极易使人产生共鸣。在作品旋律的创作上, 这首作品是以华阴老腔为灵感, 以其旋律主线为基调提炼创作而成, 新旧两条旋律的对接毫无违和感。谭维维坦言:“这次跟华阴老腔的合作, 我希望真正地从他们的一些旋律或者是风格中提炼出我对这种音乐的看法, 所以说我们并没有做嫁接, 而是根据华阴老腔的这种民间艺术的风格来延伸出一个新的作品, 这其实是有点疯狂的。” (来自兰州晨报)

在作品的演唱风格上, 老艺人开腔一吼, 声音所特有的苍凉感, 直接把观众带回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苍茫的关西大地。谭维维高亢明亮的音色既有当代摇滚的自由奔放, 又有传统情愫的细腻柔和, 二者的演唱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相得益彰。在作品伴奏乐器的运用上, 创作团队没有摒弃传统的老乐器, 而是保留原样搬上舞台, 并且占据舞台主要位置, 华丽的电声乐队则出现在台侧, 作为主唱的谭维维更是手拿小水镲融入到老腔艺人中。主创团队在这些细节的安排上, 充分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当白发鬓鬓的老腔艺人与衣着时尚的摇滚乐手, 出现在同一画面上, 二者之间和谐的频频互动, 这一温馨场景足以让观众感动。这首作品是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质朴与华丽的交响曲, 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制造出了自由奔放的视听震撼, 那么的和谐、完美。

《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使华阴老腔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它再次说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要想走出困境, 除却自身的创新之外, 与现代音乐文化的碰撞、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华阴老腔是黄土高原的古老剧种, 它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又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单一的唱腔、 单调的唱词、简易的伴奏乐器, 虽然曾有“一声吼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豪迈往事, 也难抵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归功于谭维维及她的创作团队对传统音乐文化大胆采用, 而这无疑给当代音乐创作者们提了个醒,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举措, 不能只是文字呼吁、政府参与。这首作品是近些年来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碰撞融合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它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了华阴老腔, 使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焕发生机。同时它的成功给传统音乐走出困境指点了迷津, 使更多的音乐工作者看到,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有路可循的。

摘要: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近些年来音乐学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 谭维维演唱的作品《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 在社会引起巨大轰动的同时, 使华阴老腔这个从黄土地走出戏曲剧种, 重新走进观众的视野。这首作品实现了土与洋的碰撞,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它的成功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指点了迷津, 指出了道路。

时尚电视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0篇

“武林风”在多年的发展道路上,时尚电视元素包装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多样的面孔在栏目的发展中前行着,流光异彩的舞台,光鲜靓丽的武林宝贝,阳光帅气的型男,硬朗、强势、功底坚实的搏击冠军,独具“武林风”特质的百姓擂台,草根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明星偶像王洪祥等等,这一系列的时尚符号,都让“武林风”一直成为武者、观者、品者、论者的热宠和快乐需求,以武为本,精彩升级,不断创新,让传统武术理念和渊源由现代电视手段,立体、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彰显出时尚、个性、色彩、现代气息是栏目一贯保持的风格。

百姓擂台是“武林风”本土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能够充分张扬参赛选手特点,传承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版块,近些年来成功推出的中华英雄王洪祥,已经成为栏目的标志性人物,草根一夜成名的典型人物。他个人也从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成为社会关注的偶像,自然,他的人生也因为“武林风”而彻底改变。戏剧化的人物王知亮,在擂台上颠覆性的形象和武术表现形式,让他在“武林风”的擂台上大放光彩,在习武的舞台上拉开了一片广阔的前景,他这位曾经苦练传统武术通背拳的普通人,瞬间在荧屏上的走红,似乎为更多愿意登上“武林风”百姓擂台的草根阶层们,萌生更多寻求救赎和希望的理由以及借口。而事实上,每月一次的百姓擂台选拔赛的众多参与者,怀抱这种期望的人还有不少。2008年以来,“武林风”的擂台上首次出现了僧人打擂的面孔,这种擂台参赛者身份的转变,引起业内很多争论,但无论怎样质疑,参赛者本人给观众带来的快乐,是任何争论都无法排斥的。他就是功夫小和尚一龙,年龄23岁,身高1.75米,70公斤,在“武林风”有着12战12胜的成绩,他是一个不安分的僧人,对朝暮课诵,戒律仪轨,菩提人生有着不可抗拒的遵循,但对繁华世界,多姿多彩的红尘世界也同样有着不可抵挡的期待,所以这位年轻、俊朗、擅长摔跤,线条感极强的寺院僧人,在“武林风”的擂台上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人生。自从他一登上“武林风”的擂台就一直以很强势的形象出现,表现欲很强,他曾经战胜过王知亮、侯奎中、郝左琼、李俊德、金宏雨、克丽斯丁(俄国)等多位“武林风”的名牌选手。他出拳硬朗,功底扎实,属于那种一亮拳脚就即刻让全场观众聚焦的型男。因此,栏目组为充分表现一龙良好的潜质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从一龙登台的第一天至今,他已经成为“武林风”擂台上又一颗冉起的新星,尽管对他的争议很多,但作为现代的僧人多元化的生活,许多观众持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因为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将一个人,一个身份,一个职业固定化,模式化。所以,在“武林风”的擂台上,有僧人面孔的出现,是“武林风”打破传统,用时尚电视元素包装人物,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犹如观众对体育比赛的不可预测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的理解一样,因为有天赋的运动员的天赋就体现在同样的事情,他能比别的运动员做得更加出色。比如,篮球运动员都能扣篮,但乔丹的扣篮则比其他人更加漂亮更有威力。“武林风”让僧人的面孔出现在擂台上,充分展示出栏目在常态性的节目下,寻找不同的路径,新的亮点和突破点,打造更具震撼力的节目和人物,尊重武者的个性纬度。“武林风”国际赛事的频繁举办已经成为“武林风”栏目的最大特点,它的国际性、个性化已经越来越明确,让参赛者集结在”武林风”的擂台上,切磋技术、提高水平、增长见识,让他们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升,对国际赛事的技术要求和规则认识,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林风”的一系列国际赛事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关注热点,使欧美、南美、东南亚等国家的著名搏击组织都热衷于和“武林风”合作,使国际间的高水平选手在“武林风”的擂台上对阵切磋,已经成为受众期待的国际赛事嘉年华。因为传统的中华武术在“武林风”的擂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从每一场精心进行的比赛中,从每一个参赛的队员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明确的感受到武术的表现形式,从缤纷的舞台上,从曾经的刀枪剑戟,到如今的规范有序。与国际搏击很好结合的平台上,“武林风”在以电视的形式,为观众传递并制造着一个个快乐,这种交叉和融合,共同碰撞的结合,是一种逻辑学的联姻,是一种新品牌诞生的模式之一。

“武林风”在展示着一个电视品牌的产品,在将武术资源更好的整合,将草根武者变成精心策划的产品,成为明星;将专业的队员集结并成为擂台上最强者的偶像,让中国的武者走向世界的舞台,让受众热衷消费由“武林风”制造出来的节目样态,这一直是“武林风”要对节目升级和发展要做的事情,冷酷的电视市场,要求着受众的消费和选择,所以栏目必须有更大、更广、更好的供应空间,才会有更坚实的支持者,栏目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和持久。犹如奢侈品在中国正在大规模的扩张和进入一样,奢侈品可能是部分人的固定需求和需要,固定消费人群彰显与众不同的标签,但是再怎么与众不同,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不能更改的,所以说时尚并非脱离本位。他们永远都只能是相互的渗透,借鉴,参与和互动。“武林风”的国际赛正是如此。

传统与时尚的交融 第11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中国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巨大的时尚消费潜力引起设计师们的重视,中国传统元素已成为他们利润的源泉。他们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出色运用,并非固守自身的传统,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西方设计,而是把传统文化内涵植入到设计作品中, 用现代的观念来体现时代精神。他们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设计中, 丰富了文化意蕴, 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着那些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向往的时尚人士。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渐渐深入。在如此的契机下,一些时尚的产品设计大量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下面就来看一些成功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例子:惠普中国风,在2008年末,惠普与知名华裔服装设计师谭燕玉携手合作,打造出惠普Mini 1000牡丹版手机。谭燕玉是著名的华裔时装设计师,其作品以融入中国元素见长,而此次惠普请来谭燕玉对其产品进行特别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使产品具有更多的中国色彩,以此使惠普产品更具精品质感的流行元素,让中国传统元素更有机地融入到时尚设计中。

惠普Mini 1000牡丹版从机身到机盖全部都是红色,在手机盖上绘有漂亮的牡丹花朵,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风味,充分展现出女性的幽雅风韵。当然,惠普公司推出的不止是这款特别的手机,而且第一次由计算机公司与时尚设计师共同打造出具有中国风味的笔记本电脑。牡丹花再一次被谭燕玉运用在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上。在东方文化中,牡丹花具有着繁荣、财富与幸福的象征意义,鲜艳喜庆的红色搭配牡丹花的设计,融合东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技术与时尚。而其中独一无二的双“喜”字Enter键,是首款以中文字通行全球的独特视觉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双“喜”字代表喜事成双,通常被用来表现结婚的喜庆。在现代设计的时尚笔记本产品中出现这样一个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设计,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时尚设计的影响。

同样也是在2008年,TCL顺应中国风流行的趋势,从中国女性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核心,推出专为女性设计的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旗袍”系列手机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并融合中国其它的传统元素,意大利知名设计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影像、文字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然后精心设计,体现出国际时尚对中国美的全新理解。在“旗袍”系列手机的设计元素中,旗袍的线条占据主导地位,简单的机身线条中包含了旗袍的衣领、旗袍上镂空的装饰、旗袍的传统花式、旗袍衣领的盘扣、旗袍含蓄的开叉等。而在点缀设计上,意大利设计师将眼光扩展到了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中国元素,立体展示了中国风情,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在一起,设计显得古典别致,凸显了中国女性淡雅素净的本质。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际品牌的设计观念是否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直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实这两种文化中有许多相通相融的地方,如果对它们进行互相补充、借鉴,也定能为时尚的设计提供良好的契机。

在2008年,飞利浦推出的“祥龙瑞凤”系列产品就是融合东西文化精髓的设计结果。其产品“祥龙瑞凤”限量版手机以传统的“龙凤呈祥”为核心设计元素,配以经典的“中国红”,创造出简约、精美的设计风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祥龙与瑞风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是华夏祖先崇拜的对象,是吉祥如意的化身。使用这样的设计,在寓意人生美好前景的同时,还具有对爱情美满的祝福。设计师以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为灵感,设计出了4个隐藏式的显示图案,这个设计细节又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可以说飞利浦“祥龙瑞凤”限量版手机不仅融合了东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精髓,而且将简约设计风格与中国文化内涵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金士顿在2008年推出了金士顿限量版秦俑盘,这款限量版秦俑盘采用镀锌外壳制造,表面经过特殊处理,犹如一件精美的中国古代铜器。同时,表面还雕刻有精美的秦始皇兵马俑图案,配以精美的秦汉龙纹,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秦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选择以秦俑作为主设计元素来表现金士顿产品的特质是一种很贴切的选择。同时设计师认为,在个性张扬的今天,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彰显个性的工具,选择这样的设计能够满足对中国元素有偏好的时尚用户。在细节设计方面,设计师从秦朝古剑中得到了灵感,将产品的整体造型打造为一柄古剑,为了突出古朴的气息,设计师还故意营造出深浅斑驳不一的效果,使得秦俑看上去更加具有古代气息,以此来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气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当这些传统的文化底蕴被加上现代时尚科技时,便会产生令人不可思议的美感。方正科技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推出的中国风国雅兰亭系列、太极系列、青花瓷系列U盘,蕴含了浓厚的中国味道,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科技产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在设计中,设计师由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画、青花瓷器、太极图中得到灵感,并以这些元素为主基调设计产品。太极图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泼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而青花瓷器则是中国最具民族色彩的装饰品。以上三种充满着传统色彩的设计元素,在设计的灵巧运用下,给人浓厚的时尚感。

从以上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风”是流行趋势里永恒不变的风向,而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是吐纳吸收、和谐包容,既有自我创新的尚美能力,又有贯通中西的尚美雅量。科技数码产品采用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一种良好传承,也是对新科技的升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田颖拓.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美术研究, 2008, (2) .

上一篇: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下一篇:高校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