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2024-07-23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精选12篇)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1篇

林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着生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和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林场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来维持林场的收支平衡。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场应该充分发挥林场森林资源的自然优势和生态的优势, 积极开发森林旅游, 把开发森林旅游作为林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 从而实现提高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的前景光明, 因此应抓住这个有利的机遇, 积极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2 当前我国主要森林旅游资源分析

林场的森林旅游主要是依托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开发, 形成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森林具有很好的生态调节功能, 特别是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可以很好地实现杀菌的作用, 对于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具有功效。我国林场的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高达15894.1万hm2, 从森林的绝对数量上来讲, 居于世界前列。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 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有壮美的大森林, 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 (红树林) ;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从这些可以得知,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发展森林旅游资源就是发展经济。发展森林旅游资源除了游客和经营者收益以外, 还有附近的居民,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地发展, 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

3.1 完善森林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更好地发展林场的森林旅游资源, 必须配有完善的管理机构, 实行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离, 对于森林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配有相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全面保证重大事项的完善解决,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到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当中。通过向全社会招收专门的旅游人才进行管理, 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 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学习森林旅游发达地区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 全面完善森林旅游管理体制, 促进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广泛发展。

3.2 强化指导思想

时刻牢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的全面发展,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林场的优势, 在资源、技术和服务上进行整合, 构建体系完整的林业森林产业的综合体。

3.3 加强景区的建设

发展林场森林旅游资源, 加强景观建设是重要的基础, 是全面实现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可以对林场内的纯林区进行逐渐改造, 增加色彩鲜明的观光林带。充分利用林区的空地, 加强观光果园和花卉生产建设。运用先进的知识, 打造林业、园林艺术观赏产品。

3.4 开发旅游的新产品

林场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不断研发新的从未生产和销售过的森林旅游产品, 是发展森林旅游的重要前提, 也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例如:开展观赏动植物、森林生态观光林和观光果园;打造林业和园艺的艺术产品;研发森林食品;利用植物精气和森林浴等打造保健疗养的产品。通过这些旅游产品, 充分实现吸引游客的目的, 促进林场森林旅游发展。

3.5 强化森林旅游营销, 进一步拓宽市场

林场本身的能力有限,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保证森林旅游资源的向前发展。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 扩大林场的森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切实做到与相关的旅游管理单位的合作和沟通, 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进行旅游地区风采的报道, 提高林场森林旅游的知名度, 积极组织和邀请各大旅行社前来考察和洽谈业务, 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第三方参与营销行为。

4 结语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 发展休闲观光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速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也是合理开发林业资源、更快地提高群众收入的重要手段。森林旅游开发是集商务会议、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林业体验于一体, 发展林场森林旅游资源是我国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的林场森林旅游资源保持一定的发展态势, 但是有些细节还需要改进, 因此, 必须提供强大的动力, 全面促进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我国的林场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肯定有着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摘要:当前, 以林场为主体的森林旅游景区资源是我国发展森林旅游资源的关键环节。我国的林场森林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 相反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没有科学的规划, 导致森林旅游资源的质量总体下降。本文详细探讨林场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林场,森林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增梅, 尹长青.谈新时期林场的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7)

[2] 姜河, 邵飞舟.试议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10 (6)

家乡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2篇

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摘要: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都是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他们都是一种创新型旅游,是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在旅游中的创新性统一。我的家乡安庆市岳西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本文介绍了岳西县现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的状态,政府确定的旅游发展的方向以及政府对家乡旅游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关键词:家乡、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发展、英语

一、绪 论

(一)背景

2011年4月16日,岳西县举办的“映山红旅游文化月”开幕,为岳西旅游指明了方向,并为岳西旅游做了大力宣传。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三)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四)岳西简介

我的家乡安庆市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皖西南旅游重点开发县,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景点遍布全境。所以旅游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方向。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借此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二、岳西生态旅游基础

发展生态旅游,自然资源环境是基础。本县是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所以本县拥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基础。

(一)妙道山

妙道山是位于岳西县城西南50公里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园内苍松参天、瀑泉淙淙、鸟音悠悠;林海、云海相互交融,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主要景点有中华一绝--千年紫柳园、石狮哮月、孤塔凌霄、祖狮石洞、香妃谷、飞来玉梓、石船扶杯、仙憩遗踪、天生石镜、雨后晶帘、仙人下面。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即亲近自然又充满人文气息,游乐其中,乐趣无限。

(二)司空山

县城西边的司空山是佛教圣地,是禅宗二祖的修身之所,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是因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享有“中华禅宗第一山”之美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司空山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省“三山两水”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司空山著名景观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赤壁丹砂”、“乌牛古石”

等。在司空山可以尽情膜拜,感受古典的文化气息及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天仙河

享有“安徽第一漂”和“大别山中小漓江”之誉的天仙河位于岳西的东南部,源于国家森林妙道山,是由千百条小溪山泉汇流而成。天空放晴,整个景区水清见底,砂如晴雪,石如鹅卵,移步一景;如遇阴雨,则是“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处处都是神话般的境界。乘竹筏泛于天仙河上,观赏两岸茂竹修林、苍藤古树;聆听黄梅小调、粗犷山歌。漂行于奇峰碧野之间,尽饱乡村山水风光,让人顿然忘却尘世的喧嚣,投身于古朴和原始之中,体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

(四)“农家乐”旅游形式

岳西县各景区附近还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农家乐。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周围的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可以满足现代人舒缓精神的需要。岳西县现今农家乐主要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其食物主要以当地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而成的食物为主,这些食物都是纯天然的,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即健康,而且价格不高。在农家乐旅游中,游客不仅能吃到农村风味的食物,还可以亲自和农家乐主人一起参与农事活动,如:喂养家禽、种菜、采茶、摘果等等,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

三、岳西红色旅游基础

岳西县不仅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大好,而且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部,是全国著名的鄂豫皖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的故乡。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岳西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牺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岳西红色旅游已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并荣获“安徽省红色旅游县”称号,其历史证明拥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基础。

(一)岳西革命历史

岳西县是革命老区。1924年便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建立了党组织。1930年前后,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爆发了包家河、请水寨等农民暴动,成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诞生了了工农红军和赤卫队。1935年2月,高敬亭将军在岳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时期,岳西组建了5支抗日爱国武装,为新四军四支队输送兵员和物资。1947年9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后,岳西人民获得解放,建立了中共岳西县委、岳西民主政府。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先烈们在岳西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开展革命活动的轨迹,留存了十分珍贵的遗迹、遗址。

(二)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是他的出生地。建筑面积784平方米,四周小丘环抱,松竹长青。房舍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跨院联结。前庭院和厢房是王步文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门楣上有王步文亲笔书写的“书园”二字。王步文参加革命后,常回家乡结交仁人志士,传播马列主义,发展中共党员,这间厢房就成了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故居于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西县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已对王步文故居进行了修复,文物保存完整,有重要历史价值。

(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位于岳西县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是1935年至1937年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旧址内山峦起伏,林木苍翠,绿水长流,风光迤逦。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根据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信,1935年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第三次组建了红二十八军,1935年夏,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中进入

鹞落坪,见这里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红二十八军便以此为依托,转战于鄂豫皖3省45个县,从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让革命的红旗高高的飘扬在大别山上。2007年初岳西县启动了旧址的重建,2008年7月完工,重建后的旧址更好地展示了红二十八军军史,成为我县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大别山烈士陵园

大别山烈士陵园原名岳西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陵园座落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城,处国家十二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百处经典景区之中,年接待旅游瞻观群众逾10万人次,是安徽省重要红色旅游景点。陵园始建于1958年,占地6.6万平方米。陵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园内建有大别山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红军亭、英雄群雕、百步台阶、烈士墓群等纪念设施和建筑物,风格古朴典雅、景点坐落有序,建设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陵园多为古典建筑,青砖灰瓦,庄重大方。英雄群雕形象地刻画了以王步文烈士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为人民求解放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的四周竖立着38根大理石立柱,喻示着岳西为国捐躯的3万8千英雄儿女。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示着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等百余位著名英烈生平事迹,陈列了455件(幅)珍贵革命文物与图片。展馆背面上51级台阶,便是陵园的最高点。这里青松环抱、翠柏簇拥,安葬着王步文烈士遗骸。陵园历史价值极高。

四、政府为发展旅游而做的努力

岳西县拥有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基础,县政府极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此,岳西县政府正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发展生态旅游方面的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该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环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河、沿路和部分山场等重要部位实行“零采伐”制度和采石“四严禁“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着力推进生活污染治理,先后实施了衙前河综合治理、汤中生活污水处理、县城垃圾填埋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发展生态特色经济

在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岳西县始终不渝地发展生态特色经济。生态农业扎实推进。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协会带动等多种有效形式,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把这些企业作为旅游业的后盾,以推动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和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

岳西县政府还积极引导和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保证这一新鲜事物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景区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县旅游局再次出资组织我县鹞落坪、明堂山、石关等景区周边初步试开发农家乐旅游接待项目的农户代表、镇村领导以及县卫生防疫干部参观安庆市比较成功的宜秀区,花亭湖景区农家乐示范户。学习经验,以更好的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红色旅游方面的努力

国家制定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一些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事业。近几年,岳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规划,提升红色旅游发展力;修复景点,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挖掘史料,提升红色旅游感染力;整合资源,提升红色旅游竞争力;优化环境,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力;宣传推介,提升红色旅游形象力。呼吁区域合作

政府呼吁区域合作,将岳西的红色旅游一方面深度融入省内“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路,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合肥—岳西—武汉”线路,成为这两条线路的交汇点。数据显示,2010年,鹞落坪红色旅游区就接待了20多万游客,多是湖北游客,这正是区域合作带来的成果。开展“旅游文化月”活动

2011年4月16日,岳西县第四届“映山红文化艺术节”开幕,此活动为岳西“红”“绿”旅游(即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做了大力宣传。

五、结语

岳西县政府大力宣传本县的旅游,把本县的旅游推出去,虽然本县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基础雄厚,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少讲解人员,特别是英语讲解员;景区内缺少英文景点介绍。为此,县政府及县旅游局也在进行努力,积极招纳优秀外语专业人才。

相信在岳西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岳西县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可以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全国,走出国外,走向全球!

六、参考文献

[1]储劲松,安徽日报[N],2007

[2]江启新,岳西县志[M], 黄山书社,2009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罗清,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D],2009

[5]王佳,安庆日报[N],2010

高铁旅游的发展 第3篇

隋鑫( 1977.06-),汉,辽宁沈阳,研究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国内高铁旅游分析

(一)我国高铁旅游发展现状。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对高铁投入很大,修建完成了十几条高铁线路,随着高铁的修建,人们出行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高铁的修建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有的地区保持原始铁路干线,有的地区的铁路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比如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到青藏高原旅游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原始的铁路,保持原真性,体验原生态旅游。

高铁的开通方便了人们出行,对旅游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目前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然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还有很多需要研究/改进的地方。

(二)武广高铁的开通。武广高铁是在2009年开通的,高铁的开通将广东、湖南、湖北联系起来,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方便了人们到广东、湖南、湖北旅游,形成了三个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盟,武广高铁线路目前在我国高铁线路中是最长的。武广高铁开通之后正好赶上元旦节,武汉市迎来了了高铁旅游的小高潮,春节期间接待了二百多个高铁旅游团。发展现状分析

武广高铁的开通使得铁路沿线的城市很快成为人们旅游的目的地,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热门旅游地,促进了武汉市“旅游热”。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武汉旅游,高铁的开通使得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非常明显,散客数量开始明显增多。

武广高铁旅游产品与市场特点:

1.武广高铁的主要旅游行程是三日游主要客源市场是珠三角;2.来访旅游者消费水平高,需求高。大部分旅游者是散客。

二、国外高铁旅游发展

我国高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的高铁旅游已经非常成熟,开通高铁之后,人们可能出行首选高铁,会对旅游要素中的“行”带来影响,对旅游选择的航空业,普通火车等其他的交通方式会带来冲击。

(一) 日本高铁旅游发展。高铁的开通对交通选择有所改变,高铁开通之后从日本东京到日本大阪由之前的7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日本的东北地区开通高铁之后,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日本东北地区旅游一片繁华景象。

(二)法国高铁旅游发展。英国最早高铁的开通是在2003年。高铁旅游发展分迅速,高铁开通后,旅游市场的出行交通方式中,主要是高铁。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从伦敦到其他城市的旅程,节省了大量时间,带动了商务、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瑞典高铁旅游发展。瑞典自从开通高铁之后,自助游的数量大大增加,原因是高铁票价低、环境舒适,人们选择乘坐高铁出行,自由安排旅行时间,大大提升了旅游质量。

(四)美国高铁旅游发展。高铁的开通促进了美国加州地区经济的发展,游客量大大的增加,游客量的增加使得加州地区餐饮、娱乐、文化业迅速发展,带来了旅游收入。

启示:从国外高铁旅游快速发展中的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铁旅游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再开通新干线之前要做市场调研/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不仅仅关注高铁和旅游的领域,还应该多关注与其相关的领域,对有关联的领域也要进行研究。

三、从国外高铁旅游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武广为例

(一)武广高铁旅游发展有利因素

1、陆上高速体验的优势。人们乘坐高铁可以体验到速度带来的便捷。陆上非常时速的交通方式。2.舒适、便捷、安全的优势。人们乘坐高铁可以体验到干净、舒适的环境,乘坐高铁很安全。3.价格、运输时间的优势。

高铁的价格在人们可接受范围之内,比如从沈阳到大连需要200元钱,只需要2个小时,节省了之前人们出差办事因路程需要住宿的花销。在价格/运输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4.低碳和新奇的优势。高铁十分的环保,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乘坐高铁又是一项比较新的体验,游客的体验感增强。

(二)武广高铁旅游发展中不利因素

1.城市旅游产品的供给不足。游客的增加、旅游市场的扩大,游客的需求有所增加,而有的地区旅游产品还是之前的旅游产品,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继续开发旅游产品,不能够完全满足游客的需要。

2.产品布局、城市环境与旅游业匹配不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的环境、布局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旅游产品更加合理的布局,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旅游的美誉度。

3.旅游接待能力不足。随着高铁的开通,游客越来越多,而目前接待游客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需要修建、完善。

(三)武广高铁发展的建议建议

1.对城市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与完善。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可以对产品进行分类,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如下几类:

宗教旅游产品:以归元寺、五祖寺、武当山等为代表

学习型的产品:炎帝陵、杜甫祠等

景观类旅游产品:中山度假和避暑产品:中山公园

旅游产品的设计要突出特色:可以塑造成水滨之城特色,重点打造优势资源,重点销售小龙虾,大闸蟹等季节性特色产品。

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宣传: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并且与时俱进,不仅对樱花节知名景点进行宣传,还。要对其他景点进行宣传,增加游客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宣扬休闲文化。

还要注重对产品重新组合,开发不同的产品组合方案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干净的环境,提高城市的旅游供给综合能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3.成立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铁沿线的城市可以签署合作协议,结成联盟,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高铁的开通,提升高铁城市的竞争力,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要高度重视高铁旅游的发展,关注、研究高铁旅游的发展,并且要拓宽高铁旅游的研究领域。在对高铁旅游的研究中,借鉴国外高铁旅游的成功经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且对我国高铁旅游加以改进、完善,促进我国高铁旅游快速发展,我国高铁旅游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努力,我国高铁旅游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洁,刘亚萍. 高速铁路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武广高铁旅游发展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146-1149.

[2]汪德根,陈田,李立,章鋆. 国外高速铁路对旅游影响研究及启示[J]. 地理科学,2012,03:322-328.

[3]方微. 浅析武广“高铁旅游生态圈”的构建策略及保障机制[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5-19.

[4]张军,匡耀求. 基于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武汉高铁旅游研究[J]. 学习与实践,2013,05:49-53.

林场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漫谈 第4篇

关键词:林场,森林旅游,发展方向

1 开发林场森林旅游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

林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着生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和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林场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来维持林场的收支平衡。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场应该充分发挥林场森林资源的自然优势和生态的优势, 积极开发森林旅游, 把开发森林旅游作为林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 从而实现提高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的前景光明, 因此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机遇, 积极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2 当前我国主要森林旅游资源分析

林场的森林旅游主要是依托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开发, 形成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森林具有很好的生态调节功能, 特别是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可以很好地实现杀菌的作用, 对于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具有功效。我国林场的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高达15894.1万hm2, 从森林的绝对数量上来讲, 居于世界前列。特别是我国地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众多气候带, 林区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有壮美的大森林, 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东南沿海的“海底”森林 (红树林) ;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还有整齐壮观的人工林海、竹海。从这些可以得知,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发展森林旅游资源就是发展经济。发展森林旅游资源除了游客和经营者收益以外, 还有附近的居民,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地发展, , 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

3.1 完善森林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更好地发展林场的森林旅游资源, 必须配有完善的管理机构, 实行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分离, 对于森林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配有相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全面保证重大事项的完善解决,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到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当中。通过向全社会招收专门的旅游人才进行管理, 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 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学习森林旅游发达地区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 全面完善森林旅游管理体制, 促进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广泛发展。

3.2 强化指导思想

时刻牢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的全面发展,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林场的优势, 在资源、技术和服务上进行整合, 构建体系完整的林业森林产业的综合体。

3.3 加强景区的建设

发展林场森林旅游资源, 加强景观建设是重要的基础, 是全面实现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可以对林场内的纯林区进行逐渐改造, 增加色彩鲜明的观光林带。充分利用林区的空地, 加强观光果园和花卉生产建设。运用先进的知识, 打造林业、园林艺术观赏产品。

3.4 开发旅游的新产品

林场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不断研发新的从未生产和销售过的森林旅游产品, 是发展森林旅游的重要前提, 也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例如:开展观赏动植物、森林生态观光林和观光果园;打造林业和园艺的艺术产品;研发森林食品;利用植物精气和森林浴等打造保健疗养的产品。通过这些旅游产品, 充分实现吸引游客的目的, 促进林场森林旅游发展。

3.5 强化森林旅游营销, 进一步拓宽市场

林场本身的能力有限,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保证森林旅游资源的向前发展。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 扩大林场的森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切实做到与相关的旅游管理单位的合作和沟通, 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进行旅游地区风采的报道, 提高林场森林旅游的知名度, 积极组织和邀请各大旅行社前来考察和洽谈业务, 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第三方参与营销行为。

发展林场森林旅游资源是我国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的林场森林旅游资源保持一定的发展态势, 但是有些细节还需要改进, 因此, 必须提供强大的动力, 全面促进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我国的林场森林旅游资源发展肯定有着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红星, 章海英.对森林旅游区“不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5篇

[摘 要]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本文从旅游会展的视野,对旅游会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本文主要以大型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及博览会为研究对象,而未对旅游会议、节事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状 管理模式 对策 旅游会展

一、我国旅游会展的现状分析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2.主题多样,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携程、51766网站为代表的第四类旅游网站的出现,旅游会展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虚拟旅游会展―网上展览会,这种形式使旅游展会更具推广效果。网上博览会所采用的是“自助式旅游大卖场”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博览会将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供需双赢的信息流平台与交易平台。换言之,展商借助这样的博览会可以完成从收集市场信息,产生销售线索,到制定销售方案,实现销售目标等完整的营销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介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主题的旅游展会也相继亮相,如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等。

3.展出规模不断扩大,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以历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业界参展需求的增加,各种类型的旅游会展的场馆规模都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认真筹备,注重突出自身特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4.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承办单位中,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仍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除2006年、年和20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如前所述,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企业介入的非常少,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UFI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I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UFI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4.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先实行“官办民营”,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不缺展览会,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立 青:国内外成功展览会的经验及借鉴[J].发展研究,第4期,P7~9

[2]苏文才著:会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出版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6篇

[关键词]县域旅游业;发展目标;协作发展

县域旅游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网络,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旅游区。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响应,发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将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是挖掘内在潜力,实现跨越发展契机的把握。国内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区域旅游的一般理论开始,如区域旅游的协作发展,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策略研究和县域旅游产业链延伸的演化研究等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县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探讨区域,如低碳经济时代县域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县域旅游融入区域旅游的典型实践研究和县域旅游转型中的存在问题、提升机制及途径等。相对来说,探讨县域生态休闲旅游具体实践的发展路径选择较少。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现,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生态学界和旅游业界的重视而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

1、县域旅游协作开发的基础

区域旅游协作规划是指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旅游经济实体利用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以实现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旅游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协作各方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对协作区内旅游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流动加以引导和安排的行为。一般来讲,区域旅游协作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旅游景区间空间相互作用的互补增加效应(简称互补性)和旅游景区间交通联系的便利性和通达性,即可达性。按空间上是否连续,通常都是把中国区域旅游协作划分为板块型和非板块型两种,其中板块型在合作地区间空间上连续,具有共同的边界;非板块型合作地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没有共同边界。前者的合作基础主要为相通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旅游资源和相同的客源市场;后者往往基于协作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如内蒙古和澳门两地的协作。

2、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对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来说,县域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处于劣势,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较弱,在人、财、物等方面相对落后,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便出现诸如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定位不准确,旅游市场缺乏良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其根源是经济基础差,没有解决好人、财、物要素的投入,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域也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区域位置的原因,县域在历史上经济就相对落后,交通的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落后,在旅游发展中也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因此,很多县域虽然拥有原始而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可进人性差,旅游的发展市场较小,也影响了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县域旅游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网络,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旅游区。由于经济的普遍落后,县域在发展旅游中,尤其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县域,将旅游定义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都期望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只考虑本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相临县域旅游资源开发雷同,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等不利于大旅游发展的局势。区域旅游发展提出,县域依托于一定的核心旅游区,在区域旅游中加强与区域的协作,是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大旅游区发展的趋势。

3、县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协作发展对策

3.1加强双向合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区域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以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存在。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形成区域旅游板块,共同提高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并且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已随着客观需要,开始率先在环渤海地区、南京及周围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带、闽西南等地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越边界、中国与东盟、中非旅游合作更是拉开了国际旅游合作的序幕。县域作为我国区域旅游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单元,承担着与区域内、外合作的双重作用。这些大区域旅游经济合作能否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大区域内的县域旅游经济的合作。

3.2选择合适的目标体系

无论是总分目标体系还是阶段性目标体系,其中的总目标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别,二者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于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些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旅游业发展历史相对较长,旅行社、饭店业、旅游景点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因而统计数据齐全,各种资料完备,可以从旅游收入、就业人数、企业数量与规模等各个方面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所以采用总分目标体系比较合适。而对于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县域来说,旅游资源牙发、景区景点建设较为落后,县域内的旅游业尚处于自发状态,关于旅游收入、就业人数、企业数量与规模等方面的統计资料与数据缺乏。这类县域旅游规划最需要解决的是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问题,对旅游业所包含的具体各方面,虽然也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但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不可能制定的太细,只能对此有大体概括与展望,所以最适宜采用阶段性目标体系。

3.3提炼旅游发展目标

不同的发展目标由于担负的责任、包含的内容不一样,在确定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时需要根据资料、数据做出符合其特点的概括与提炼。总目标是对旅游业在未来几年发展总的要求,应该是最精炼的,概括性与指导性强。分目标则要表述县域旅游业在各领域内所要达到的水平,可依据分析计算出来的经济指标对一些分目标进行具体量化,在表述分目标时应当注意与总目标保持一致。阶段目标首先要对规划分期、对每一阶段的时间间隔处理好,合理分配所要完成的任务,并保证最后阶段任务的完成应能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在表述的方法上可以采用文字性描述为主,以数据预测为补充的方式,并要注意不同阶段间发展目标的衔接。

县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不但规定了县域旅游业的奋斗方向,而且对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也提出要求,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规划编制工作者应当摒弃制定目标的随意性,严格按照科学的思路与方法来确定县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钱益春.区域旅游协作的理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4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7篇

据统计, 2010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3.96亿人次, 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8.8%, 直接收入295亿元, 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2376亿元。预计到2015年, 森林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 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 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到2020年, 年森林旅游人数将达到14亿人次, 社会综合产值达到8000亿元。同时, 国家对森林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 2011年11月, 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的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 提出了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步伐的要求, 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国有林区发展森林旅游市场空间巨大, 政策环境优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km2, 文化历史悠久, 自然资源丰富, 风光秀美, 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十一五”期间, 林区将森林旅游作为重点接续产业发展, 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2.67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3亿元。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 景区 (景点) 130多个, 星级涉外宾馆4家、度假村7处, 旅游公司6家, 直接从事森林旅游人员500多人, 社会旅游从业人员近1.1万人。

1 统筹规划, 互利多赢

依托林区浓厚的历史、民族、林俗文化、森工文化, 探索森林旅游与文化互动体验模式, 以林区现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旅游区 (国家湿地公园) 为主体, 借助北部漠河、西部海拉尔、南部乌兰浩特、东部齐齐哈尔、东北部加格达奇5个进出林区的通道, “以区为面、以面带点、以点穿线”。进一步整合资源, 组建集团化旅游公司, 对林区旅游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促销、统一经营, 打造品牌, 促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规范化运作。同时, 积极参与融入内蒙古自治区、全国旅游大格局, 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2 改善交通环境, 提高林区旅游的通达性

利用林区闲置的铁路运力, 开通国内一流的旅游项目——森林豪华旅游列车, 使游客在列车上领略林区美丽风光的同时, 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另外, 可以探索利用林区防火机场开展低空支线旅游, 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

3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完善景区住宿、餐饮、供电、供水、供热和通信等设施建设, 加强资源保护、科普教育、标识、栈道、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的建设, 打造展现森林文化演艺中心, 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档次。

4 打造高端旅游产品

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冰雪体验、温泉度假、生态养生游、健身康复游、科考探幽、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 塑造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 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产品, 推出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森林旅游精品景区。依托阿尔山现有的温泉、冰雪等旅游项目, 按照建设“东方达沃斯”的理念, 针对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客源, 高标准开发建设国际化高端滑雪场、狩猎场等项目, 延长林区旅游期, 解决旅游淡旺季失衡、资源浪费、整体效益低下的问题;依托全国最大、总面积110万hm2的乌玛、永安山、奇乾北部原始林区, 按照黄石公园的模式和标准, 构筑大兴安岭北部旅游圈, 开展森林探险、探密、野外生存训练、动植物观赏、休闲度假项目, 使之成为国内唯一的、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依托敖鲁古雅鄂温克游牧民族文化, 打造民族狩猎文化游, 开展森林畜牧业、建设敖鲁古雅国际狩猎度假区;利用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文化资源, 演艺鄂伦春民族歌舞, 展示民族文化;依托额尔古纳界河, 完善中俄界河游项目, 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和。在打造精品的同时, 注重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新内容, 塑造旅游文化灵魂。同时, 走市场化道路, 全方位满足游客差异性需求, 利用市场化运作提高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

5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林区知名度

引入科技手段, 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技术, 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平台, 为游客提供林区旅游政务及商务信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旅游纪念品, 制作林区旅游推介专题片, 积极参加国际及全国性旅游交易、博览会, 提高林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8篇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 看起来像浮在水上的木筏, 因此而得名河源。河源市是香港居民饮用水的源头, 生态系统发展良好, 有着丰富的生态和自然景观。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有着悠久的先秦历史古镇和客家文化村落, 这是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优良资源。“百越”时期, 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 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 迁陕陇之民居粤, 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 凡遇中原战乱, 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 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 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可见, 河源市是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于一身的旅游开发地。下面, 笔者将就其现有旅游开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一) 政府盲目规划

中国的旅游发展和中国的政策密切相关, 而政府又是执行政策的主导者。也就是说政府对于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起到决定性地位。对于河源市来说, 政府一方面想要发展生态和高层次的历史文化旅游, 一方面又想发展收入可观的大众旅游, 从目标上看是矛盾的。同时, 从我们和佗城政府书记的交谈中可以看出, 政府非常热衷于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提出的旅游发展口号包含了温泉休闲游、红色经典游、自然生态旅游, 可以说这和河源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些不相协调。进一步说, 河源市政府对于河源市的旅游定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没有切实依托河源市的旅游资源特点作出整体性的旅游规划。

(二) 旅游者

中国各个旅游景区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人多, 而中国旅游者的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无形中加重了旅游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在众多的有关于中国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中不难看出, 中国旅游者目前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旅游行为倾向, 缺少在旅游活动中保护资源的意识。在河源市各个旅游景点, 刻字、垃圾、无序随处可见, 这都是旅游者行为的反映。鉴于此种情况, 在河源市发展大众化旅游, 对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 河源市旅游景区中的解说系统功能设计没有科学有效地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三) 历史文化旅游深度缺失

河源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以佗城和苏家围典型。两个村落以客家文化和独特建筑风格为基础, 配以独特的历史传承意义, 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谈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旅游, 我们不免提及村落中的原始居民, 和他们古村落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到底应不应该被迁出村落?应该迁出多少?如何迁?以及迁出和留下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回答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先搞清楚, 原始居民在古村落里的意义何在。以佗城为例, 它现在的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原因在于它还“活”着, “活”着的原因是居民还在这里生活, 还在这里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而历史和文化恰恰是佗城的核心。如果这里的原始客家居民被迁出去, 那么传承文化的载体就没有了, 进而文化就会慢慢没有了, 佗城就会“死”去, 被商业化吞噬。

所以, 首先我们对于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倡导需要关注更本质的意义传承 (许芬、王林伶, 2012) ;第二, “修旧如旧”的文化旅游开发还应更多地关注到“旧”;第三, 对于古城镇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 应该更加密切地和文物保护单位联系, 测定出各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价值;再有, 佗城景区内的解说系统应该有更为规范和科学的规划。

综合来说, 我们对客源市的旅游开发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去尽量避免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失败 (宋晨, 2012) :旅游开发的同质化;过度的商业化;古镇环境破坏严重;文化遭到破坏;开发深度不足和配套设施的不完善。

三、旅游开发方向建议

依照河源市旅游资源的特点, 结合河源市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给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1.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 其他旅游形式为辅发展旅游业。借着申遗的热潮, 寻根的历史吸引力, 依附于悠久独特的历史和南越的典型的客家文化, 打造一个文化价值高的旅游胜地。2.吸引国外旅游者, 扩大国际影响力, 等待中国旅游者成熟。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系统和配套设施, 加强与珠三角的联系 (宋振春等, 2012) , 凭借中国古老文化对外国游客强大的吸引力, 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宋晨.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理念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02) :177-179.

[2]宋振春, 纪晓君, 吕璐颖, 李允强.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旅游学刊, 2012, 27 (02) :80-87.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9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次发展县域,旅游理念,桂林

1 当前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面临的形势

目前桂林周边 (指灵川、临桂和永福等旅游次发展县域) 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旅游起飞阶段。随着国内国际旅游发展的总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 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等大政方针变化的情况下,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的旅游业发展的侧重点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问题, 既存在于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市场开拓、旅游资源整合等各个具体层面, 也存在于旅游战略部署、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发展政策、土地利用方式、招商引资手段和旅游体制改革等深层次、多层面。同时, 这些新问题和新形势, 又存在于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会议旅游、社区旅游、乡村旅游等多个专项旅游层面。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中“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桂林的“灯下黑”即在桂林旅游形象的遮蔽下,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旅游特色。如何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实现旅游形象遮蔽到旅游形象互补的华丽转身, 还需要从战略层面对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2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发展旅游机遇

2.1 党和政府的激励政策推进旅游发展

发展旅游, 是需要社会整体环境、政策背景和消费契机的。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而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业30年实践总结和全行业智慧的结晶, 也是推动未来30年发展新格局的标志性新起点。2009年12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明确提出桂林市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2013年3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规划纲要批复新闻发布会。2013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桂林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抓住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新机遇, 加快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 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的历史跨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出台, 从财税、投融资、土地、产业融合、旅游富民、配套扶持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2.2 外部环境促进旅游发展

随着贵广高速铁路的通车已经大幅度拉近了桂林区域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距离, 高铁的建设将促进新产业发展, 促进桂林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特别是贵广高铁客运专线将极大改善桂林的商务旅游环境, 为桂林区域的旅游服务升级提供了一大机遇。与此同时, 区域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和变革, 东盟、泛珠三角、北部湾、大湄公河等区域联合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 国内一些大型强势企业如港中旅、海南航空等等, 开始向交通、区位、资源、市场具有明显优势的桂林周边县域内渗透、扩散与转移, 实实在在地给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突破的契机和腾飞的希望。

2.3 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龙头, 带动县域旅游发展

从自身的区域环境来看,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 尤其是灵川县遇到了很好的旅游发展机遇。紧靠桂林, 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核心区。在区域布局上, 桂林市政府将灵川县定位打造为:桂林北新城, 进入桂林的陆路新门户。灵川县紧邻桂林火车始发站, 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25公里, 国道322线以及“三高两铁” (桂梧、桂海、湘桂高速公路;湘桂、贵广铁路) 在灵川县形成交汇点, 特别是贵广高速铁路的开通, 使湘黔川滇以桂林为接点通往珠三角以及北部湾沿海, 成为六省区区域交通枢纽。桂林与广州、长沙、南宁、贵阳等省会城市形成“两小时经济圈”, 辐射中南、西南、粤港澳和东盟, 灵川县作为桂林的北大门, 同城化趋势愈加明显, 区位优势在桂林乃至在广西都将更加突出。

为了整合优化灵川县的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转型, 灵川县委县政府已经在县境内的灵川镇及漓江与甘棠江交汇处, 定江镇等地进行了重大旅游开发战略部署, 其中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破土动工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新区景观开发项目。灵川县旅游业犹如箭在弦上, 势在必发。

因此,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的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空前难得的契机。

3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的旅游理念

3.1 大旅游、大开发理念

随着“三高两铁” (桂梧、桂海、湘桂高速公路;湘桂、贵广铁路) 在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 尤其是灵川县, 形成交汇点, 这在区位优势上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遭受桂林旅游形象遮蔽的困境依然严重, 仅仅靠单个的景区景点开发, 很难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因此, 在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旅游业发展中, 应该采用大旅游、大开发的理念, 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旅游形象、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开发。此理念包含大旅游资源观、大旅游产品观、大旅游产业观、大旅游区域观、大旅游协作观、大旅游形象观等多层含义, 它强调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形象及其相关地域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整体协调和配套开发, 以整体力量取代单个和多个景区景点的规划和开发。

3.2 项目优选理念

目前, 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现的优势旅游资源中最突出的是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以及交通旅游资源, 绝大部分尚处于待开发状态, 并且许多优势资源的属性与桂林旅游形象等竞争具有差异性。没有市场需求的旅游开发, 只会造成对旅游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 要按照“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品, 在景区景点建设上, 除了极力推动传统优势旅游产品改造升级之外, 重点开发设计新型特种旅游项目开发, 强力打造陆 (海洋山生态健康养身项目) 、海 (漓江、甘棠江以及新建个几个大型水库的水上项目) 和空 (低空旅游项目) 系列旅游精品, 优先发展具有“龙头”、“爆点”意义的大型项目, 推出与桂林、阳朔、兴安、龙胜等县具有明显差异性互补性的旅游产品旗舰。

3.3 特色化、品牌化理念

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之所在, 它往往体现于一定的主题开发之中。品牌是旅游产品的名片和通行证, 它往往具有良好的、较高的形象认知度。以灵川为例, 由于品牌化不够突出, 虽然有大圩古镇、古东瀑布、青狮潭风景名胜区等知名景点, 但在2013年共接待游客217.3万人次, 接待入境游客4.78万人次, 旅游收入11.3亿元, 仅占该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0%。旅游业尚属初级发展阶段,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之下, 要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基础, 以产品特色化和品牌化为目标, 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3.4 绿色化、生态化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力量不断增强,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城市文明病日趋严重, 崇尚绿色、注重生态、讲究健康、回归自然的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绿色生态旅游产品, 讲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投资开发力度相对较小, 而且重游率高, 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效益比较明显。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的自然山水和休闲农业等优势旅游资源保存相对完好, 非常适合于打造成绿色、生态、休闲、康体类旅游产品。

3.5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 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 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 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另外,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产业, 旅游业发展是众多部门和多种产业全面整合、相互协调的过程。桂林周边旅游次发展县域旅游资源尽管丰富多元, 但是绝大多数属于自然资源型旅游资源, 其他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尽管为数不少, 如古村落、古官道、古商道, 也同样处于明显的消退消失状态, 因此都具有相对脆弱性的一面。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才能既能满足当代人旅游开发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

4 灵川县域旅游发展解决的问题

针对灵川县的旅游发展情况, 必须要对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灵川县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确定灵川县旅游业发展层次, 明确灵川县旅游业发展重点, 开发旅游系列精品, 与桂林传统观光旅游形成互补, 优化灵川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 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 解决灵川旅游长期处于桂林旅游形象屏蔽的问题, 重新定位灵川旅游总体形象, 以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影响潜在旅游客源群体并产生吸引效应, 争取在旅游市场上形成长期的形象垄断地位。

(2) 确定灵川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龙头项目, 重点整合灵川县境内大圩古镇、甘棠江、青狮潭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等高质量旅游资源, 并通过创新创造性旅游产品设计, 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

(3) 深挖灵川美食文化内涵, 丰富灵川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内涵品位, 把内涵式旅游贯穿到“食、宿、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 整体提升灵川县社会文化软实力。

(4) 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避免盲目粗放式旅游开发和重复性项目建设, 促进灵川县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 旅游政策、土地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社区参与、房产开发等, 是影响灵川县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大好形势下, 突出政策优势。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桂政函[2012]170号) [Z].桂林:广西壮族自治人民政府, 2012.

[2]邓康康.桂林加快打造国际旅游胜地[J].宏观经济管理, 2013, (8) :83-84.

[3]灵川要闻.2013年灵川县旅游总收入超过11亿元[EB/OL].www.guilinlife.com, 2014-01-15.

[4]王君正.区域旅游创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5]王苏洁, 卞显红.旅游产业集群根植星与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6) :130-132.

[6]张骥.向往与挑战:浅议西藏旅游形象问题[J].西藏旅游, 1995, (3) :8-11.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10篇

一、引言

旅游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其参与机会的多少则逐渐成为考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而社会公平则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保证。目前旅游公平研究仅集中在旅游环境、资源公平研究、平衡发展研究、代际与代内公平研究几个方面。而旅游形象屏蔽也是造成旅游地区间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本文将针对由旅游形象屏蔽引起的旅游地区间发展不公平问题研究缺失问题进行探讨。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形象屏蔽

对应旅游形象涉及到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即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介体(旅游业)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可把旅游形象屏蔽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屏蔽、利益屏蔽和吸引力屏蔽。

认知屏蔽是由首因效应和类化原则造成旅游者对后来信息的同化。

利益屏蔽是受选址规律和集聚效应的双重作用,寻求稳定回报和低风险的旅游投资往往会选择较高级别和知名度的区域,而放弃较低级别和较低知名度的区域,形成的旅游介体在追求利益前提下的旅游形象屏蔽。

吸引力屏蔽是不同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吸引力大小不同,吸引力大的对旅游者产生较大吸引,其结果是旅游者放弃吸引力低的低级别旅游地,而选择吸引力高的高级别旅游地,形成旅游形象吸引力屏蔽。

(二)旅游公平发展

旅游学界的公平问题目前主要有四个研究角度:旅游环境公平、旅游资源利用公平、平衡发展理论、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旅游环境公平是指在旅游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们对其权利和义务责任、所得与投入的一种道德评价。旅游资源利用公平表现在旅游发展的代内和代际的可持续性。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代内公平是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提高不同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旅游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代际公平是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旅游需要的能力。

三、旅游形象屏蔽引起的旅游不公平现象

(一)认知屏蔽导致形象感知不公平

认知屏蔽是由首因效应和类化原则造成旅游者对后来信息的同化,形成的旅游主体在认知规律作用下的旅游形象屏蔽。在信息传播途径和接收信息方面,造成对低知名度旅游目的地的不公平现象。

(二)利益屏蔽导致投入机会不公平

具有同样类型资源的旅游地,由于集聚效应吸引资金和产业集中到旅游资源级别高、知名度高的城市或地区,导致较低级别和较低知名度区域的旅游投资少而造成的旅游投入不公平。

1、供给角度看投入机会不公平

集聚效应和选址规律共同作用促进资金和产业投入旅游热点地区,促使该区域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好的投资环境和回报预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从供给角度对旅游投入形成了更大的吸引力,导致供给角度的旅游投入机会不公平。

2、需求角度看投入机会不公平

同类型旅游地,热点地区需求大、游客多、消费足,吸引投资多;大量投资,又吸引更多游客。如,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与德宏州旅游资源相似度高,但西双版纳对德宏具有形象屏蔽作用,在表格1中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州每年的旅游人次是德宏州的两倍,游客数量多代表旅游消费能力强,旅游投入的回报率高,因此旅游投资更倾向于选择热点旅游地进行投资,导致投入机会不公平。

(三)吸引力屏蔽导致消费决策不公平

旅游者作为一个消费者,旅游目的地选择作为消费决策。由于旅游资源级别高旅游地的信息广度和深度都更高,这些信息对旅游者在消费决策的整个过程都有更深的影响,对弱势旅游地的吸引力造成了屏蔽,从而导致了消费决策不公平。

1、消费决策起点不公平

消费者一旦有了消费需要,就会搜寻消费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经验来源。这四个来源都是吸引力强大的旅游地占有比例较大,吸引力屏蔽也导致了消费决策的不公平。

2、消费决策过程不公平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是评价备选方案的过程。评价备选方案过程中,决策者根据获得的旅游地信息评估、选择备选方案。从旅游地信息的刺激过程到认知加工过程,吸引力小的旅游地都处于被屏蔽的不利地位

四、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的旅游公平发展思考

(一)旅游信息公平传递模式

为使信息公平地传递给潜在旅游者,弱势旅游地的信息发布要有所区别,信息内容要突出自身特点,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宣传。为使旅游形象信息公平传递,可考虑以下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营销

旅游网站能够在游客与旅游地之间实现旅游信息对称,弥补了被屏蔽旅游地的区位劣势;能够增加旅游发展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屏蔽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屏蔽旅游地与热门旅游地之间的差距,使旅游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2、形象驱动、着力宣传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有些旅游地长期处在核心旅游地的形象“阴影”下,自身旅游形象很难被潜在旅游者感知,从而失去大量游客。因此,形象驱动在被屏蔽旅游地开发过程中也显得尤为关键。在旅游地形象宣传方面,要根据旅游地特色,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

3、错位营销

错位营销即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追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来拓宽自己的市场空间。通过错位竞争,使处于不同消费层次、有着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在旅游区域中都能找到与自己相适宜的商品和服务。

(二)旅游投入公平均衡模式

为了达到屏蔽旅游地公平投入的目的,重点是加强向旅游屏蔽地的投入,吸引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吸引旅游投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体现区域公平

所有公民在公共产品消费上都具有平等的选择权利。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应该注意体现区域公平,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缩小屏蔽地和热点旅游地之间的差距。

2、完善交通网络

屏蔽地区旅游交通条件差,游客感知距离增大限制了屏蔽旅游地的发展。要完善交通网络,首先要加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其次要改善热点与冷点旅游地间的交通状况,使之形成环线。

3、开放的招商引资模式

在招商引资问题上,可采取开放的模式,既可以由屏蔽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公司来完成,也可以吸引区外企业来组建,关键是要能够做大。当然,在鼓励私有资本进入的同时,也要掌握“度”的问题。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被屏蔽旅游地应以提高设施服务水平、质量、技术、便利度为主要目标。旅游地要利用后起优势,把高新技术运用到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节约旅游地经济增长的成本代价。

(三)消费决策公平引导模式

为了达到引导旅游者决策的目的,被屏蔽旅游地重点在于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以特色吸引游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改变游客消费惯性模式

在旅游地的选择中,游客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去过的旅游地具有消费惯性。改变消费惯性,首先用促销或者降价的方式吸引游客前往,配合好的服务和营销策略,让游客形成对旅游地的新的消费惯性。

2、核心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选择模式

想要做到旅游产品差异化,应该重点开发优势资源,设计和及时推出新产品。通过一整套旅游开发方式的设计,形成一批独特的旅游产品和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保证被屏蔽旅游地的顺利开发。

3、凸现特色、打造品牌模式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凸现本地特色,才会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对被屏蔽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来说,凸现本地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需要,又是保持较强竞争力的需要。

五、结束语

森林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业;交通设施;相关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编号:1003-7217(2009)04-0112-05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熊继红,代义军,2006)。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

(三)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发展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关于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杨瑞霞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交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张建春、陆林则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借鉴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根据2000~2007年的相关交通数据和旅游数据,以全国数据为参照,分析西部旅游城市张家界旅游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实证指标,旅游业本文选取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4个指标,交通业则选取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电气化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民用航空里程等6个指标。

(一)全国交通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交通业还是旅游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见表1)。根据表1可见,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了减少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2倍以上。

表l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增长非常明显,其中高速公路2007年的通车里程已达到2000年的3倍以上,公路总里程、电气化铁路和航空业2007年已达到2000年的近2倍;而内行航运和普通铁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增长并不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验证旅游业与交通业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2)。表2中的数据说明,旅游业的发展与各种旅游设施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其中与高速公路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民用航空和铁路,相关性全部达到了0.9以上。而内河航运的相关性最差,只有0.6左右,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多数的旅游者都选择其他的快速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和航空与旅游业的相关性明显比较高,这说明真正对旅游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而是相对比较快捷方便的高质量交通设施。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与旅游相关性分析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3)。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

根据对全国数据的分析方法,依然利用SPSS11.5软件对张家界的交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张家界地区高速公路刚刚开始建设,而铁路、内河航运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旅游业与这些交通设施的改善的相关性很难体现,特别是与铁路由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张家界地区的旅游业交通主要集中在公路,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与公路交通显示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于旅游交通主要集中在高等级的公路,所以与高等级公路的相关性在0.9以上,而与一般公路的相关性还不到0.7。

(三)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张家界旅游业发展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通过加快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同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张家界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与旅游相关性最为紧密的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的发展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速度。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张家界都明显的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比如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而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

但是,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0~2007年张家界地区铁路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公路总里程增长明显快于全国速度,但是其中的低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很大,而同期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增长率为18%以上。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等级的公路,而张家界由于资金和自然条件等限制,高等级公路比例还比较低。

(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

(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

(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改善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旅游交通,实现交通与旅游的互动

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规划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适当超前规划。(1)应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客运能力,并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综合运力,如枝柳铁路、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机场的建设,使张家界风景区迅速走向了世界,游客数量每年成倍增长。(2)要实现旅游和交通需要协调发展,合理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尽可能权衡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交通业的同时要兼顾景区的发展,而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留有交通业的发展空间,两者不可偏废。

(二)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景点可进入性

张家界政府要真正地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首先,遵循市场需求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旅游交通建设要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道路通畅、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其次,充分发挥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客运优势,形成铁路公路联运、专线公路与干线公路联合、景区景点公路交叉连网的体系。最后,要加强景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公路客运交通体系,加快支线、专线公路建设,区内主要客源地之间应建立直达公路。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对旅游交通的投入规模和水平。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发展规划,使资金流向符合旅游交通的发展规律,提高旅游交通竞争力,并具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领域,从而有利于旅游交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包括景区、旅游运输企业、道路设计施工企业、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以及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加快旅游交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旅游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

(四)积极推进交通营运管理现代化,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首先,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旅游交通的发展外部环境,协调各部门关系,开放市场,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客流量预测、车辆调度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应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大力推行无线电通讯技术,加快引入旅游交通自动化管理方法。其次,旅游交通的服务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便捷和特色的服务的目的。最后,在旅游交通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在景点附近开办各种类型的汽车流动旅馆,实现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统一协调,加强旅游交通有关部门管理合作

首先,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交通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规划、交通、公交、航空、水运、铁路和交警等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其次,加强旅游交通的管理和交通组织,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路上监控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后,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创造良好的旅游交通建设市场环境,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发展各个环节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徐红罡,旅游交通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1-45。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1-65。

[3]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23-27。

[4]关宏志,任军,刘兰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2-35。

[5]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8。

[6]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4):24-29。

[7]熊继红,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6):132-133。

[8]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10):65-69。

[9]

Martln C A,Witt SF,Subsf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Tourism Demand[J],Anna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8,(15):255-268。

[10]万德梅,试论武汉市城市旅游功能[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2。

[11]Bruce Prldeaux,The Role of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_Velopment[J],Tourisn Management,2000,(I):53-63。

[12]杨瑞霞,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2004,(5):127-129。

咸宁市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对策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每人每天要吸进0.75公斤左右氧气,呼出0.4~0.9公斤二氧化碳。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4%,人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呼吸困难。森林对人类最有益的功能就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算,1公顷阔叶树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公斤,放出氧气730公斤,也就是说每人只要有10多平方米的森林就可以满足呼吸需要。森林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同时,森林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功能,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中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一般是城市中的3~5倍或更高。森林旅游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依托,以关注生态、体验自然为宗旨,可以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培育,使森林质量得到优化,生态效益更加显著。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地跨东经113º32′~114º58′,北纬29º02′~30º19′,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副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咸宁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全市森林面积665.6万亩,活立木蓄积137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4.2%,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

南鄂大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好,发展森林旅游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来,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有效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咸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还有潜力,为了推进咸宁森林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在对全市森林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科学编制旅游规划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引导森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科学编制规划既是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森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森林旅游规划,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把握世界旅游产业的变动转化趋势,要顾及旅游景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要考虑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把森林旅游产业与绿色环保要求结合起来,使之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长远发展、适当超前的原则,突出生态性,以保护为主,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注重地方特色,以自然景观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以科普知识教育为主,把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咸宁市实际,可按照“生态、文化、山水、休闲”的思路,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桂花和楠竹等森林旅游基地为中心,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域特点、林场经营习惯、发展方向等对全市森林旅游的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游览线路、景点设计、服务设施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2 积极创新管理体制

森林旅游属于边缘性产品,涉及范围较广,不同的森林旅游资源的管理权限归属不同。与森林旅游相关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都交叉涉及到林业部门、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等,并非单一由一个部门管辖,一直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各部门由于在快速增长的森林旅游需求中受益不同,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不时出现种种纠纷和矛盾。这种由多个部门对森林旅游进行管理的状况严重阻碍着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和区域分割,实行政企分开,构筑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从而结束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保护不力、利用低下的局面。

3 大力拓展融资渠道

森林旅游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回收期较长,仅靠国家和林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实施。要因地制宜,实行内引外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资金。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用政策鼓励外商、私人企业和相关产业部门,参与游区内景区景点、旅游项目、商业网点、服务接待及旅游道路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要结合发展森林旅游的实际,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如采取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有效消除森林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与退出障碍,实行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合作。

4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发展森林旅游必须改变林业部门只有投入的义务,却没有获利的权利这一局面。因此要通过建立森林旅游开发的补偿机制,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的新型机制,以保证森林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积累,促进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山林资源划属风景区的国有林场,应采取项目资金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动其科学发展。对依托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地方政府不应随意无偿划拨,必须统筹兼顾,妥善解决各方利益诉求,激励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防止以集体林地景观为主的公园出现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侵害林农利益的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森林旅游发展的最大受益主体,实现合作共赢。

5 切实加强营销策划

森林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效益。营销是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森林旅游业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牌、会议等多种载体,组织策划宣传我市森井旅游景点及特色,千方百计开拓客源市场,增加游客量,切实提高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动力。同时着重打造、包装一些旅游精品,扩大森林旅游业的影响,发挥整体优势,组织森林风景区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如举办消夏避暑、森林滑雪、森林旅游登山等节庆活动,以提高森林旅游区的知名度,树立森林旅游的整体形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进行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森林旅游营销网络和建设一流网站。

6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森林旅游是一种跨行业、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的服务业。俗话说:“点滴之处显身手,细微之处见水平”。这对于服务行业中的旅游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不断完善景区各项管理制度,对导游、餐饮、住宿、安全、保卫、环卫等方面的工作进行逐一规范,切实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别是森林景区内游道险峻陡峭、交通道路等级低、易引发山洪等地质灾害,必须做好各种安全预案,有备无患,确保安全。同时,目前我市森林旅游方面的人才缺乏,要做好森林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工作。一是通过多途径积极吸收优秀、适用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提升管理素质;二是以弹性的工作方式聘请一批懂经营、会策划、善创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专业队伍。三是对已有的从业人员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其素质和服务能力。

7 注重保护生态资源

森林旅游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吸引游客观光休闲的自然之旅。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遵循“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对尚未开发的森林景观,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时机尚未成熟就保持原生态,不要盲目上马,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资源的破坏;正在开发的森林景观,要科学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尽量保护资源的景观原始性和生物多样性,做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匹配;对已经开发的森林景观要建立生态旅游管理和巡护报告制度。尤其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旅游发展迅速的景区建立完善的资源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机制,以确保森林旅游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段景春.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0) .

[2]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J].福建林业科技, 2001 (3) .

上一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下一篇:双关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