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力研究范文

2024-05-27

学习动力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学习动力研究 第1篇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目标

学习需要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和力量。学生能拥有学习行为, 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某方面的需要, 如有的是为了赢得他人如恋人的好感 (交往需要) , 有的是为了得到重要他人如父母亲的认可 (自我实现需要) 或者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 (生理需要) 。可以说如果没有迫切需要, 就不可能有强劲的学习动力。根据笔者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近1000名学生的调查,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 (单选) 依次为:想拥有一份好工作 (29.11%) , 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25 .18%) , 实现理想, 增加知识 (13 .69%) ,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64%) , 其他 (7.85%) , 对所学专业感兴趣 (7.80%) , 为个人名利和地位 (7.42%) 。

学习目标是内部需要转化为行为、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的纽带, 它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 :“如果一个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没有目标, 那么, 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很好。如果他心中有一个奋斗目标, 铅球就会朝着那个目标飞行, 而且投掷的距离就会更远。”当学生把自己的内部需要和外部要求结合在一起, 确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时, 需要和要求就成为稳定的观念甚至表现为某种物质形态, 目标的建立促进学生制定计划, 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相距的距离, 他的意志力会提升, 为实现目标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终达成目标。根据笔者调查, 高职学生大学期间最想实现的目标有:全面发展 (31.17%) ;通过英语A级或4级 (29.35%) ;获奖学金 (16.9%) ;获得职业资格证 (16.42%) ;入党 (8.67%) ;通过计算机2或3级 (3.70%) 。而大学毕业时计划实现的目标是:谋求职业 (48.36%) ;专升本 (32.63%) ;考公务员 (19.01%) 。

二、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 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努力程度。一个对学习任务有自信的人, 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度过, 会积极投入, 即便遇到困难或受挫, 他也会相信困难是暂时的, 相信经过努力是能够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的。反之, 缺乏自信的人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认为自己不行, 自己很笨, 这个学习任务对我来讲难度太大, 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所以会选择回避放弃学习。因为他没有能力和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 他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自尊。

三、家庭责任感

责任感, 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家庭责任感就是在家庭中尽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责任, 心甘情愿的尽力为家庭付出, 分担生活, 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 愿意承担, 有了这种责任感他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就可以启动其自身内心需要的的强大动力。

四、提高人脉的层次

人脉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 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 12.5% 来自知识, 87.5%来自人脉。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80% 归因于与别人相处, 20% 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纽约一次mankeep主题大会上, 千余脉客总结了人脉网中应该有的十种人。有了他们, 你生活和工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 轻松愉快。有些高职学生恰恰是认识到了这一点, 觉得自己的人脉层次不高, 所以要学习, 要升入更高的学府, 认识更高层次的人, 这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了。

五、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 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外部课题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如惊恐悲喜哀) 、生理激起 (神经系统、内脏器官、新陈代谢的变化) 、外线表情 (面部和体态) 的总称。情感是指其中的主观体验。好的情绪情感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六、学校的奖惩制度

古语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不单单是物质上获得的一种满足, 还有自身价值获得的一种高度认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其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获得奖励就是得到了社会和个人对自己的认可, 是自我实现的形式, 是自身价值表现的最大化。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很好来源。

古语还说:知耻而后勇。相对于奖励而言, 惩罚所起的作用在于规范学生的某些观念和行为, 激发学生自我反省, 对于曾经有过的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和改进, 来获得经验和教训, 提升自身素质。当学生有了反思, 有了调整和改进, 学习动力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平.论学习动力[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 (7) .

[2]吕业文, 于云玲.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6) :136-137.

学习动力研究 第2篇

v 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 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 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 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 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 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 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 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 社区教育的评价

2. 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 个人基本情况

v 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 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 社区教育的评价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动力;解决方法;实施

目前,职教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切改革都将功败垂成,职教工作者的所有努力也将付诸东流。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职教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是在升学无望之下才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一方面,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厌学情绪浓重,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渴望各种实践活动,完全有条件扬长避短。

一、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准备不足

调查表明大部分职教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学习目的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有相当学生在入校前选择专业时是茫然和被动的,对所学专业及发展方向了解很少,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教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选择职校本为无奈之举。多数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并不顺利,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的抵触学习,甚至厌学。

3.文化课基础薄弱

对于职教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学校为生存保证生源,招生几乎来者不拒,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缺少热情。

4.学生知识价值观的错位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不一定有重要影响,或根本不重要,学习在他们看来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于学习的追求目标,有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理解为考试获得高分,还有的学生理解为能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把学习的实质片面化、狭隘化。

二、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还是被动学习,因为初中教育面临着升学压力,分数比什么都重要。学生“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老师、家长。而在职校,压力从升学转变为就业。管理学生的模式也给了学生更多自主的机会。在职校,一切都靠自己,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就更要学会如何去主动学习。

提出了问题就要给出答案,我归纳了如下几点可供教师和学生双向学习。

1.创设情境

(1)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少讲但要精讲,有些问题可稍加指点,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操作,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出一道数学填空:1+1=?这时对于学生来说思维通道是死的,他只能填入2。做这道题目时,不是学生不想主动思考,而是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可是换个方式出题:2=?那么学生的思维通道就被激活了,答案变成了不惟一,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填入1+1、4-2等等,这样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欲望,学习的空间被放大,学生完全从被动变成主动。

(2)大胆质疑。教师要创造性的提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大胆质疑。问题并不是随便就可以提出来,不经过深思熟虑是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但有了疑问,并不能说思维已到达终点,而是意味着思维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那就要求学生在提出疑问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自己主动释疑,如此,学习才能升华。

2.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把爱放在第一位。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有着积极作用的是“爱尊理宽”。我们要把爱学生放在第一位,不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惟一的考量标准。对学生都没有尊重,也就不要指望学生尊重教师,那么剩下的理解和宽容就都不用谈了。所以,无条件的对每一个学生付出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2)不要“高人一等”,而要“平易近人”。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学生普遍的内在需要。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趣

(1)从小的目标开始培养。一开始的目标不能定大,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度制定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目标的层次,学习才会有兴趣。

(2)适度激励学生,给出可以控制的自我满足感。激励学生不能过度,否则是在培养学生的骄傲情绪,一旦骄傲自满惯了,再想往回收就困难了。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满足感,因为得到肯定是继续的前提。

三、结论

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

了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和特点是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研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及与部分大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调研对象为河北科技大学大一到大四的本二学生, 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196份, 有效问卷170份, 有效率86.7%, 其中男生79份, 占总数的46.47%, 女生9l份, 占总数53.53%, 问卷比例基本合理。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关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关资料后, 有侧重的从十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进行调查, 其中前四个方面为内部因素, 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后六个方面为外部因素, 即教师、学校、社会等因素, 调查状况如下:

在学习目标方面, 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 仅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所学课程的兴趣, 将近六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所学课程兴趣“一般”。35%的同学表示“在入学时无兴趣, 现在因为对专业和课程有所了解而产生兴趣”。学习努力程度方面, 60%的同学认为“一般”, 而认为“很努力”的同学仅占10%。对于学习的自觉性, 认为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强”的为总数的80%, 认为“很强”的仅为15%。在学校的奖惩制度对学生学习态度影响方面, 6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惩制度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影响”, 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5%, 认为“影响很小”的占30%。对教师授课质量和人格魅力的总体评价这一问题上, 55%的同学认为总体情况是“一般”, 认为“好”的为30%, 认为“很好”的仅为10%。自身学习动力与学校校风好坏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 调查发现, 认为“密切”的占55%, 认为“一般”的占30%, 有10%的同学认为二者的关系非常“很密切”。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公平待遇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程度, 分别选择“大”、“一般”、“小或无”三者的人数基本相同, 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在调查学生学业上最大的压力时, 未来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父母的殷切期望成为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选择前者的占到了65%, 选择后者的占到了55%。对“家境较好同学不努力学习将来也会有很好工作”的认同度方面, 30%的同学投了“赞同”票, 40%的同学投了“一般赞同”票, 也就是高达70%的同学赞同此观点。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分析与对策

从以上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动力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大部分同学的目标是明确的, 自觉性是较强的, 但在行动上却不令人满意。

60%的同学学习目标是明确的, 80%的同学学习的自觉性是较强的, 但仅有35%的同学学习的努力程度为“努力”或“很努力”。

2、同学们对自己专业及所学的课程兴趣普遍不高。

调查中发现60%的同学对自己专业及所学的课程兴趣“一般”, 同时有35%的同学“入学时无兴趣, 现在有所了解而有兴趣。”

3、学校的奖励惩罚制度和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有六成左右的同学都认为学校的奖励惩罚制度和校风学风对自身学习动力有密切关系, 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4、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来自未来社会的竞争和父母的期望。

让学生们客观的并且正确的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 对他们学习动力的促进是很有益的。

针对以上的调研结果, 结合长期学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 本论文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 引导他们及时确定高尚的长远性学习动机, 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提醒督促反馈机制。大学新生入校后, 学校应及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系列讲座, 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 转化为大学生的内部需要, 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长远性学习目标。

2、加强大学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教育。全面科学客观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认识专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发展方向, 这是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并且对专业拥有理性认知的重要基础。调查中部分同学表示“在入学时无兴趣, 现在因为对专业和课程有所了解而产生兴趣”。这说明尽快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意义重大。

3、加强学校的奖惩制度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 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你追我赶的校园氛围,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励功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科学的激励制度可以焕发组织的活力, 对于大学生学习动力也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学习动力研究 第5篇

闸北区景凤路小学刘咏梅

【摘要】本课题研究以动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激发和维护学习动力诸因素入手,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动力机制学案导学

一、课题价值

1.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2.本课题研究必将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3.本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1.强化动机理论强调正确行为的强化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启发我们由满足学生爱的需要走向自我实现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指导我们要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

4.自我效能感理论启示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成败归因理论指出积极的归因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正向作用

6.建构主义理论对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策略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四、概念界定

1.学习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

2.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课题组组长:刘咏梅;成员:胡敏贞、丁佩珏、陆海燕、杨慧、王小燕、陈虹、钱罄、徐芝雯、王琪铭、梁晓晔、刘梅琴、邵洁、王璐,执笔:刘咏梅、杨慧

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媒介。

3.导学

“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导,即开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一个“导”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求教师会“导”,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五、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激发和维护学习动力诸因素入手,尽力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从而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研究内容

小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机制、学案的编制和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策略。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为主、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辅的研究方法。

4.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

研究的设计阶段(2008/6——2008/8):建立课题研究保障体系,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的建设工作,收集网络资料以及学校内部图书资料,建立子课题研究框架,提高群体研究的水平。

研究的实践阶段(2008/9——2009/6):全面启动研究,构建课题操作体系;对结题较早的子课题鉴定并总结,对成熟部分引入新的研究中去并进行推广。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7——2009/9):利用校园网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优秀教学资源库;完成学习动力机制研究与实践学案集和教学案例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进行成果鉴定。

六、研究措施

1.营造研究氛围,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主体意识

通过骨干教师引导学习、专家辅导学习、个体自学的“三结合”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习动力机制”和“学案导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逐步使学案的研究由“要我做”为“我要做”。

2.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队伍保障,全员参与全程指导。成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科研核心小组,建立学习引领制;成立专家支援团队,建立学术辅导制;成立教师合作群组,建立经验分享制。

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有章可循。明确“刚柔并济、循序渐进、做中修正”的研究原 则;制订《学案编制文本格式建议》;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主题式教研活动实施要求》。

3.构建“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驱动学科课堂”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研组子课题研究,与总课题研究同步,与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学案设计,团队集智分享与个体钻研内化相结合;课堂实践,突出学案实施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内涵。

七、研究成效

1.探索动机激励策略,积极尝试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研究归纳的动机激励策略有:“设置合适目标”激励、“丰富教学内容”激励、“创设有效情境”激励、“运用期望效应”激励、“实施奖罚手段”激励、“给予积极评价”激励、“积极归因训练”激励。

2.日趋完善学案设计,三大亮点促进学习有效性

学案中的“学情分析”——促进教师真正做到备学生与备教材同步; “教学预设”——为课堂自然、灵动的生成奠定了基石; “学生活动”——学生学的时空和实效得到保证。

3.深入研究学案导学,三步策略促进有效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支架式教学、情景性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的原理,我们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每一个阶段都与学生心理活动有关。这每个阶段的导学策略都必须为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心理、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服务,在研究中,我们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先行研究,其他学科逐步整体推进。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教师们初步尝试并归纳了感知策略、体验策略和内化策略。

八、反思与展望

1.课题研究的价值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2.本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意义正在凸现。

3.推进课改提升教育智慧尚需突破四个领域:一是教师参与科研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是课题思想在教研、教学中的渗透与体现;三是课堂内外学习动机的激发;四是提高学习力的策略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雁冰《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 1999.22.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02.23.张庆林、王永明《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1996.34.董奇 周勇 陈江兵 《自我控制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5.郭英、谢名春《关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 1998.3

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动力;解决方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4-02

我在职业教育中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共有十五年了,一直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不如以前了。通过对我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调查、电话联系和网络聊天以及对现在所教的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分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一、扩招前职业教育学生的情况

1.生源情况。扩招前高职院校很少,主要是中专,九十年代中期的中专学生生源质量很好,在初中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学生进入中专时都非常自信,有优越感。

2.学习动力。有好的基础,进校后大家也延续了初中时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时常看到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情景,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现在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学生主要的时间就用在学习中,学习动力比较强。

3.就业。由于还延续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里工作也非常努力,企业反映也非常好。

二、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

1.生源情况。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进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其高中时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其自信心和优越感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差些。

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同行现在就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差,不努力。一般认为这些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以前被大家都认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现在也有同感:即使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效果也未见起色。从事了许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大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近几年示范高职的建设,就派出许多教师去德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学习,目的是把其成功经验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解决其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建立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几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认为还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要解决需求问题。学生到校读书的目的不能够仅仅是拿证书,而是要获得一门技能,起码能够使用这种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摞,用人单位问他究竟会做什么,学生却茫然不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一门社会需求的实用的技能,而不是发证!第二要解决学生学习方向性的问题。学生进校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现在职业院校进行这项工作很少,他们在报考院校的专业时很多是茫然的,不知道这种职业培养的人将来会做什么,究竟适不合适合自己。有的学生干了一辈子都不喜欢的工作。第三是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后才能够谈到的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大家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是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我们老师最擅长的法宝,考试不及格是压力,考试前的熬夜背书是动力,中学升学压力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职业院校这一招效果就不好,学生60分与99分效果差别不大,这门课程结束后很难再“温故而知新”了,中学课程的承前启后非常重要,必须“温故而知新”,这种动力显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效果就不好,我们就必须考虑用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但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持久才行,一旦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就下降。我们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是关键,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兴趣较浓是因为大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学生起初的梦想和好奇使其开学初期学习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压力较中学时大大减少,这种动力也就渐渐减弱。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家长与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对该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到企业就业,企业然后就送学生到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在职业院校培训一段时间后再在企业实践锻炼,交叉进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的技能,在企业里学习技能的同时又知道存在哪方面理论的缺陷,到学校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在学校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在这种交叉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源源不断的激发与补充,因为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要被学习,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样学习理论知识不会盲目,工作技能又不断加强,学生毕业时自然成为企业中的有用员工。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知识”与“技能”各自独立性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很多侧重“知识”的传授,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当成了“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到企业时被认为什么也不会,学生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幸好这方面的缺陷正在逐步完善。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完全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吗?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不能够照抄照搬,但其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精髓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需要的,而不是学习企业认为过时的东西或者很久以后才能够应用的。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侧重在技能,因为我们是职业教育,所以必须是技能优先,知识方面的内容应为指导技能服务,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有目标上的区别。

在教育方式上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虽然我国职业经济现状,不能够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去,但是在高教司张司长的讲话中提到“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已经解决这种难题,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基地。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许多和在企业完成一样的产品,目标明确,工艺水平提高,有成就感,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其成功职业教育的精髓。在学生技能鉴定中,考試就是考核学生完成产品的能力,应用知识指导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变革技能鉴定就是发证的模式,企业人员参与考核,对优秀人才给予就业优先推荐,在找到较好工作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得到激发。通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性方面的阐述,我们就会思考谁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性的问题。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就是师资水平,既然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高技能,我们的老师是否胜任是关键,老师不行一切免谈!职业院校老师一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另一部分是从企业里来的有经验的师傅,前者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后者可能文化水平不够,两者共同缺陷是没有得到教师的专业培训,即使有知识有技能但不知道用何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才能够胜任,才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性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结论

学习动力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1. 引言

近几年, 中央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 使得高职院校不断涌现, 逐渐提高了办学水平。然而伴随着高校扩招, 在经过批次录取之后, 高考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进入了高职院校,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 调皮、不爱学习现象比较突出, 对其他的学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动力不足。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形成学生不努力学习、老师不认真教学的风气, 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并增强他们对自身的认知程度, 增强老师的工作热情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这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共同努力, 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来改变这种现状。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好坏的关键。如果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动力, 那就等于失去了为理想奋斗的航向, 势必踌躇不前, 终将一事无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主客观原因。

2.1 主观原因。

2.1.1 学生心态消极、学习目标不明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满意自己所考进的高职学校, 入学之后, 他们很少人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反而自甘堕落, 认不清自己, 认为来到这里的同学都不是好学生, 大家都是为了混张文凭, 一些渴望学习的学生也认为学校学习氛围太差, 长时间受到影响而逐渐堕落。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 再怎么努力学习也很难有所提高, 过于自卑。另外, 又对自己要求过低, 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学习纪律差、无故旷课、迟到, 上课睡觉、发呆, 不愿意上非专业课程, 考试“60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 甚至不及格无所谓, 补考不及格也无所谓。课余时间打游戏、谈恋爱、睡觉, 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至于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他们都很少考虑, 对今后该如何发展他们更表现得茫然和一无所知。

2.1.2 文化基础差, 自学能力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体是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也有一些中职生和技校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专业课听不懂, 跟不上老师课程进度, 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大部分同学觉得大学生活无聊、乏味, 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主要是因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较低, 意志薄弱, 又不会合理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图书馆形同虚设, 利用率极低;他们不愿意上思想政治课、英语、高数, “基础差、学不会”成为他们不去上课的借口, 课堂上也不愿意思考问题, 知识运用能力也较低。还有一些学生的专业是父母或者老师帮助选择的, 他们本身并不感兴趣, 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也缺乏了解, 不知道毕业以后该从事什么职业。因此, 文化基础差、缺乏自学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客观原因。

2.2.1 教学因素。

目前的高职高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层面,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严重缺乏素质、能力培养, 使学生感到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不起来, 甚至觉得学了没用, 凭学校学的东西, 很难适应工作。这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的客观原因之一。

此外, 课程安排不合理、学校硬件设施欠缺、校园文化宣传不够、组织举办的名师讲座太少等, 也影响到了校园的学习氛围。

2.2.2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不断深入, 新的就业制度将毕业生推到就业工作的最前线。近几年就业压力增大, 竞争愈加激烈。博士生抢硕士生饭碗, 硕士生抢本科生饭碗, 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 结果专科生的就业成了最大的难题。虽说好多单位对专科生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但是薪酬过低, 使在校学生产生了悲观、失落情绪, 认为学习对他们以后就业没有帮助, 从而无心向学。

3.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针对以上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 高职高专教学一线的辅导员和教师应从思想教育、教学手段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

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远大的抱负, 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辅导员和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提高学生自信心, 完善学生心志, 增强学生毅力, 让他们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成败, 积极乐观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方面要重视“两课”教学, 老师通过“两课”教学直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要进行“两课”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对“两课”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辅导员和老师在关心学生思想的同时, 也要对他们的生活投入更大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爱的温暖, 让学生对老师完全地信任, 并能够按照老师的教导去改变、进步, 这便是做老师的最大成功。

3.2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和老师双方的原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学校要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给老师压力, 比如:定期对老师进行师德培训、随机抽查教案、随机听课、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使他们端正教学态度, 增加工作热情, 并能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因为老师的教学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老师也要根据上课出勤和回答问题等平时表现对学生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外, 学校本身也应该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 比如:读书调查、学习交流会议、时事知识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名家讲座等,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3 加强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型、服务型人才, 强调实用性。因此, 要加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增强“订单式”培养模式。与更多更好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员来校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投入工作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4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

学校要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 让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时代发展和时代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需求量增大, 高职学生前景愈加乐观。因此, 在学生入学时就要教育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找准自己的优势, 给自己制定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计划, 让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迎合社会的需要。同时, 学校也要做好学生毕业指导和推荐工作,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授课的方式予以解答, 增加他们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老师还要关注当前就业形势, 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及时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适当地给他们施加就业压力, 让他们在校期间就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促使他们制定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动力。

4. 结语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如何把握机会充分展现自己, 是他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也应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提高办学质量,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同时,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帮助他们确定人生目标, 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 由此,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一定会有很大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1.

[2]查俊峰, 李敬.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3) :92-93.

[3]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174-176.

[4]杨用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8) .

学习动力研究 第8篇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维持学习热情, 推动学习行为持续均衡发展的内在力量。我在一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当中学习动力不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 具体表现在: (1) 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又无近期目标, 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 也很少考虑毕业后想从事的工作; (2) 厌倦学习, 逃避学习。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千方百计逃课, 有些学生甚至终日沉迷于网络; (3) 无成就感, 无抱负和理想,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又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 (4) 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理想信念教育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们一直受到理想信念的教育, 但由于教育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缺乏对学生自身未来美好向往与追求的关注, 未能与个人的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相联系, 因而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则比较忽视,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 以至于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 常常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 或者是盲目跟风, 哪个专业热门, 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就报哪个专业, 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涯目标和能力倾向。一项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64%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 没有考虑到将来从事的职业, 50%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开始形成的, 20%的大学生在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 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 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因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意识和学习自觉性。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对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迷茫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习, 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国内现有的对学习动力的研究基本都集中于调查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 分析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 尝试运用德育教育、兴趣培养、外在激励等对策。很少有研究者从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近年来, 随着高校日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熟。但是, 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开展的, 而且几乎很少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此, 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高职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入手, 分析高职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完善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议, 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987份, 回收有效问卷820份, 有效率为83.1%。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随机、性别随机、专业随机。

2. 问卷设置

经过预调研, 并结合专家意见, 设置15个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高职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影响因素如下: (1) 你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 (2) 你在大学的学习动机; (3) 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 你如何课余时间安排; (5) 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6) 你上课经常做什么; (7) 你是否经常旷课; (8) 你经常旷课的原因; (9) 你认为你学习是否努力; (10) 你有没有抄袭他人的作业; (11) 你是否有过舞弊行为; (12) 你是否会考虑自己的前途; (13) 学校的各种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你学习是否有影响; (14)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15) 学校或学院需要为你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或指导。

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5.0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 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一个人是否想学习, 为什么学习, 喜欢学习什么, 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 等等, 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

本次调查发现, 对专业表示“很满意”的有115份, 仅占14.0%。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结果。目前, 国内学生的志愿大多还是由父母决定, 由考生本人根据兴趣选择专业的还是非常少, 从而导致所学专业与理想差距较大, 很难对专业产生认同感。

个人兴趣爱好对选择专业很重要, 眼光不能仅盯着就业热门的几个专业。现在社会变化非常快, 现在的热门专业几年之后是否还是热门?其中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与其冒这风险, 还不如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喜爱一个专业, 你学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现在许多学生读大学之后会想转专业, 就是因为当初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当初是家长做主选择志愿, 选了不喜欢的专业;二是有从众心理, 看见别人都报了这个专业, 就跟风报考;三是自己并不了解报考的专业, 仅凭想象选择。实际上, 个人将来的发展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假如自己报了不喜欢的专业, 即便考上了, 也会觉得很痛苦, 难以获得成就感。在选择专业时, 要同自己的职业兴趣联系在一起。例如, 如果将来想当工程师, 就应该选择工科专业;如果想当科学家, 就选择基础学科。

在“学习目标”选项上, 表示“有清晰地学习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125人, 仅占15.2%。实际上, 这个结果可以预计。当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时候, 学生怎么能制订清晰的学习目标呢?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是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 尽早做好生涯规划,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职业生涯规划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单位认为,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少,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只学到书本知识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自我认识。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地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所以, 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是必要的, 而且要从大一开始做。做好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规划是充分利用大学黄金时期的先决条件。

2. 学习实践

学习实践, 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努力的过程。学习实践是实现目标的保障。64.6% (530人) 的同学上网主要是用来娱乐, 而不是学习;71.3% (585人) 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努力或不够努力;82.3% (675人) 的同学承认自己大学考试曾经作弊过, 有些甚至是经常作弊。

其实,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对于网络, 他们认为应取其所长, 避其所短。网络世界虽然虚幻, 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网络行为虽然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 网上有阴暗的角落也有灿烂的阳光, 只要大家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 网络才能自然从容地面对你。当然, 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学的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 还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 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网络及时跟上时代。

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没有什么, 偶尔作弊更是未尝不可, 认为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的, 看到有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吃亏了, 白学了。更有甚者, 公开议论作弊手法, 跟别人分享自己作弊成功的经验, 把作弊视为一种实用技能、一种值得炫耀的本事, 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正是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许多人不愿意去努力学习, 反正考试时抄一下就可以过关, 我何必还要累死累活地去学习呢?

3. 学习辅助

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构建阶段, 还有没有完全成型。因此, 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引导, 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2.4% (430人) 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奖惩制度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在人文关怀、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爱好、兴趣、特点、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并结合时代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 确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了解真正的自己, 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 更好地筹划未来, 从而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根据条件设计出合理并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四、对策与建议

1. 慎重选择专业

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考生分析自己的条件, 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当然, 考生和家长的想法会有所不同, 家长也不能包办考生的志愿, 毕竟将来是考生要去学这个专业。大学不应该在2年级之前设定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 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了解、认识专业, 从容地思考未来, 再根据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认知来选择合适的专业。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更是对大学培养人才的初衷负责。现今, 省内的浙江大学在高考招生时, 已经不按照小专业进行单独招生了, 而是按照学部来进行。这是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2. 改进大学考核模式

大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方法单一。模式化考试在高校中已经普遍采用, 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单一化, 以模式化答案作为衡量答题内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造成整个大学教育价值观只在追求一种一元价值, 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被淹没在这种考试中。平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都围绕着考试进行, 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使学生忙不过来, 学生逐渐形成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思想, 着重死记硬背, 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更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教师授课不注意学生对内容的全面掌握, 而将授课重点放在期末考试范围内会出现的问题。考试形式单调, 命题教条, 考试内容呆板, 仅凭期末一张试卷和分数就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应付的心态。在大学教育中, 学生论文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既能使同学学好好书本知识, 更能培养其利用知识的能力。

3. 学校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一般大学培养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更侧重学生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 更面向企业。尽管大多数学校已开展了职业规划课程, 尽管一些学生“听了课很激动”, 也有了目标, 但是课后总不能一步步具体去做。因此, 学校应尽早让同学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避免择业就业的盲目性。因此, 开设相应的规划课程也是宜早不宜迟。

摘要: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究其原因,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 对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最主要因素为专业选择错位,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沉迷网络, 大学教育考核模式单一,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学校在二年级让学生选择专业, 改进目前单一的教育考核模式, 尽早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力,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郑庆柱.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家, 2007, (3) .

[2]张拓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7) .

[3]陈官章.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11) .

学习动力研究 第9篇

一、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现实, 他们希望能学以致用。针对这种学习心理, 教师可以结合工厂中的机械, 逐步解析一些典型的机械如车床、钻床、刨床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让学生体会到机械原理课程的基础实用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国内外热点问题, 如国防安全、航天和海洋权益等, 讲解反映学术前沿的、切实有用的新技术、新装备, 并引入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观察身边机械做起,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部分机械类专业的同学在开始学习机械原理的时候, 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他们对机械的执行动作、功能也许感兴趣, 但对机械的内部结构却比较模糊。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和生活实际关联比较强的机械实物拆装和讨论, 小的如常用的绘图圆规, 窗户的开启机构、健身器材等都可启发学生去仔细观察, 观察执行动作和具体执行机构等。稍微复杂的如电脑光驱和软驱的运动机构等, 都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机构的执行动作预先分析可以采用有哪些基本机构来实现预订动作。同时可以结合实验室已有的设备, 如金工车间的机床, 电脑光驱结构、寝室中的窗户开启机构等, 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应用的广泛性和亲切感。汽车是一种贴近生活、机构种类丰富且极具吸引力的机械, 有条件的院校则可以开展汽车拆装的实验参观。小到汽车的车门把手、座椅调节机构, 大到汽车发动机的结构, 汽车方向盘的助力机构, 汽车变速箱等。此外还可通过播放小电影等形式, 让学生认识各种用途的机械。通过实物参观、播放小电影等多种形式, 让同学们认识到机械的用途, 逐步培养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和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 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 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掌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 聆听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建议。教师需根据不同的学生诉求灵活变化机械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可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和机械原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 并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

二、以任务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讲授机械原理的第一堂课, 机械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是首先需要介绍的内容。这虽然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 但却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 增加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和了解, 并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里可以布置课外的作业, 如让学生编写机械发展历史小论文, 可以是通用的机械, 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机器机构。或者让学生列举若干自己能想到的机械, 并对其功能作用进行描述。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和思考, 使学生对机器、机构及其发展等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对后继教学将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在连杆机构设计中, 可以通过实验装置, 让学生搭建连杆机构, 实现如鹤式起重机吊装工件的水平运动轨迹、风扇的摇头、炉门开启动作等。让学生结合解析法讲解其设计过程;针对凸轮机构教学, 可以设计让从动件直线运动的方式, 让学生设计凸轮机构, 并与曲柄滑块等连杆机构设计对照, 找出两种机构的特点与区别。也可在三大机构教学过程中, 引人若干应用性强的题目, 如可伸缩电视支架、自行车里程表、无碳小车机构等有实物机构可借鉴但又有变化的题目。让学生自愿组队, 自愿选择题目并协同完成, 定期完成题目设计, 并在专业考核中占一定比例。通过任务的方式, 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学生取得了一定成功和进步, 又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应用型院校的学生而言, 能认识机构运动简图、能通过运动简图的形式表达机构的相对运动、并能进行简单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是一项基本功。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在机械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所占课时一般也比较少, 虽然开展了机构测绘实验, 但学生掌握程度仍然不够。为加强学生对常用运动副符号、常用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符号的熟悉和运动简图的测绘, 这里提出增加实物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作业。在给学生布置实物测绘的时候, 主要让学生立足于生活,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简单的机构如圆规, 大的机构如汽车, 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般不设置机械的具体范围。让学生自行寻找自身周围的各种机器机构通过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机器、机构,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测绘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一般而言, 希望学生能独立完成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对复杂的机构, 则可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 通过相互探讨来完成。这主要在讲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后, 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的。简图测绘过程可以延长到整个学期, 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寻找实物和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教师将自己相关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可以操作的小课题, 以任务方式分配给部分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强且上进的学生、引导学生参加, 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创新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在用中学, 或者在学中用,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

三、抓好课程设计与机械原理的结构竞赛,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机构设计训练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笔者提出, 在老师的引导下, 结合贯穿整个学期的小论文撰写、生活中身边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作业, 以及机构设计任务的布置, 让学生在满足基本的结构设计任务的条件下, 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各种竞赛, 如浙江省挑战杯、全国机械设计大赛, 并以此为契机展开校内的机械原理结构竞赛选拔赛, 让结构设计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 并将优秀作品积累展示, 作为下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案例,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注重平时积累的考试模式及评价体系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课程好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结合应用型院校学生的特点, 笔者提出了把握基础、突出创新的多元化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应用型院校学生在机械原理学习上有对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物机构兴趣浓厚等特点。因此, 除了在教学上加以改进和引导外, 在成绩评定的内容、比例和方式上也将做相应的调整。期末考卷考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考试方式, 但占总成绩比重需下调, 而大幅度提高平时独立作业所占比例, 如将学期中需完成的几个课题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 也提高平时独立作业和课堂讨论作业的成绩, 对个别创新性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分。现在,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下降到50%, 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成绩、独立课程设计成绩等所占比例。根据几年来的不断改革调整, 总体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机械原理的教学中, 除了强调老师的“教”, 还需引导学生的“学”, 在某种程度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本文通过上述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我院现已形成定期的设计大赛预赛, 选拔, 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设计大赛、国家慧鱼机构设计大赛及浙江大学、浙江省挑战杯的竞赛多组, 获得了奖项多项。

同时, 要完成上述工作, 教师需付出更多的课堂外教学准备和较强的科研素质。虽然过程比较辛苦, 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教师也在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得到新的启发, 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促进和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摘要:为培养应用型院校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加强机械的实物参观、增加课外实物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改革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增加大作业、改革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课内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原理,创新能力,应用型院校

参考文献

[1]邓任之.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与创新能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87~88.

[2]韩翔.基于学习动机的机械原理教学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 2010, (2) :207-208.

[3]高红江.论如何抓好机械原理课外学习环节[J].陕西教育, 2008, (8) :71-72.

[4]郭连俊.浅谈机械原理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 2008, (17) :154-222.

学习动力研究 第10篇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某军医大学大一至大五临床、高原、病理、预防、检验、医学影像、核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等9个专业共546名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546份,回收54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99.8%。

调查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等;第二部分是影响学员学习动力因素调查表,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教学管理、意志品质对学习影响等六个方面,共设计50个选择式问题和8个开放式自由回答问题。

2 结果分析

2.1 学习动机因素

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学员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为之奋斗,表明学员人生目标普遍积极向上,学员的学习动机普遍良好,其中, 81%以上的学员带着积极的心态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做对社会有益的人。42%的人认为明确职责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98%的人认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影响。

选择军医大学学习方面:调查显示,11.6%的学员因为就业容易而读军校,25.3%的学员希望成为一名军人,11.6%的学员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就读军校,24.4%的学员想通过军校的氛围来锻炼自己。

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方面:①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认同学员习环境、学术氛围、专业认可度、家庭因素、激励方式、个人价值观等因素对学习动力有影响。其中被学员认为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环境方面(32.5%);个人价值观方面(51%)。②医学生培养特点及人文素质知识方面对学习效果的影响:36%的学员认为培养医学生周期长,见效慢对学习积极性有影响。同时28.4%的学员认为人文素养对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非常大影响;同时47%的学员通过自我学习来获得人文素质的培养。③军队教学及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65%的学员认为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提高起促进作用;71%的学员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团队意识和经常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好方法。这说明,以集体为单位,形成良性的学习互助、竞争环境,可以增进学员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④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59%的学员对学医比较有兴趣;6%的学员表明自己对本专业持有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态度;46%的学员表明毕业后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⑤影响学习的社会与家庭因素方面:调查中10%的学员认为家庭条件好有优越感对其学习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32%的学员认为较差的社会活动能力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同时,20%学员认为关注兴趣爱好和其它社会活动而忽视了学习也是因素之一。

2.2 学习态度因素

学习态度方面:调查中46%的学员想在大学期间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好基础,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说明大多数的学员在大学期间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

学习需求方面:52%的学员认为大学学习最大的收益是能力,28.4%的学员认为是知识,其次依次是社交群、文凭。45.1%的学员想在大学期间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45.1%的学员想获得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26.3%的学员想多一种人生历练。

学习心态方面:64.7%的学员认为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对提高学习效果有意义;74%的学员认为学习心态的好坏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学员们普遍认识到良好心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提升。

2.3 学习能力因素

学员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技巧方面:76%的学员认为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认同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同时68%的学员认为教员的教学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关系。

开展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其中,得到大家认可度较高的学习方法是:自我适应(40.6%)和自我培养(28.5%)。虽然61%的学员认同考试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但同时有31.7%学员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一般。另外,大部分学员认为个人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生活态度对学习的效果影响非常大。

学员参与教学改革方面:66%的学员认为有必要参与教学改革,31.6%认为参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29.9%认为可以为校方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资料,29.4%认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学习兴趣因素

绝大部分学员对医学还是感兴趣的,只是各专业程度不一样,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69%选择感兴趣。同时, 53%承认存在偏科情况,而兴趣是偏科产生的主要原因,且20.9%因教员授课方式,45%对部分课程不感兴趣偏科。

2.5 意志品质因素

学员性格培养方面:70%的学员认为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学习中非常重要;71%的学员认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对学习效果的作用非常大。这表明,学员普遍认为良好性格品质在学习动力上能起到推进作用。

学员军人素质养成和性格培养方面:绝大多数学员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作为影响自己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认同开展体育训练以及野外拓展训练、生存训练可以培养学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同时认为学习应该在天文、历史、法律等综合知识方面培养人文素质,而不是局限于军事和医学课程。

2.6 教学管理因素

大部分学员表示加强管理教育,尽快适应军校生活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可见学员对待军校制度仍持积极态度。另外,在此项调查中,低年级学员不适应问题较为突出,但大二、大三以后的学员已能适应军校制度对学习的督促方式。

3 调控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在学校各类正常教学安排的基础上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有针对学员引导性教育和教学质量建设的正向调控。

加强学员成才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针对初入我校学习的医科大学生,主要安排成才教育,促成新生加快实现从中学生→大学生、从老百姓→军人的“两个转变”教育。同时全体学员详细解读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员人才培养方案,让学员了解并努力达到各类高级医学人才的政治、军事体能、专业技术要求,树立“为战而学”思想。

加强学员专业教育活动。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员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定长期奋斗目标。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合理地选择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学员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有利于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取得成就

建立有效的适应军医大学学习需求的学习方法。通过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学校实践等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学员养成主动学习、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合理分配个人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与能力。

加强军人素质养成,培养学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开展当兵锻炼、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综合演习以及体育锻炼、军事训练、体能训练(武装越野等活动)、科研活动、运动会等竞技项目和挫折教育、野外生存训练等方式,培养学员强健的气魄、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学员高质量完成学校任务和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使学员能够将其好的作风转化为战斗力运用到学习中去,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和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针对大学生成长规律,由心理学教研室针对大学生成长规律,通过讲座、心理辅导、谈话等方式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帮助学员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及时解决学员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培养学员正常学习心态,培养学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学员人文素质教育和通科知识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员认为人文素质和通科知识教育对医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呈现出学员对人文知识和通科知识的强烈渴望,而课堂教育不足以满足其需求的现象。因此应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和通科知识教育,继续丰富人文社科类知识需求。

提高教员教学质量以及优化课程设置。调查显示,部分学员认同教员授课方式以及课程的重要性会影响偏科,这反映出教员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应该严格实行授课前的试讲制度,由学员评选出喜欢的教员对授课提出意见以及建议,帮助年轻教员改进授课方式。对不必要的课程进行精简,既保证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

[2]向德全.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工作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36-57

学习动力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动力;军事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 军事学研究生学习动力

在心理学中,“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它不但注重有机体的需求,而且强调各种心理动力在一个系统中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的内在动力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影响学习效果的动力因素很多,我们称之为动力系统,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构成的认知系统,对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解、强化的作用。按其对学习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类。内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一种力量,它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等主要因素。外部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目标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所施加的激励作用(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激励)。

根据上述对学习动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军事学研究生学习动力是指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和满足军队建设需要而不断进行学习的能量。包括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认知的力量和非认知的力量。

2 军事学研究生学习动力现状

军事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军事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较为复杂。通过对某所军校军事学一至三年级研究生动力进行抽样调查后得出:把学习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占10%,盲目追随的占16.7%,对学科专业有兴趣的占10%,想谋求好位置的占56.7%,其他因素占6.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较为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研究生这块跳板谋求好位置;只有20%(包括对学科专业有兴趣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研究生学习动力较强,真正想在学问上有所提升。许多硕士生发现学习与自身期望有较大差异,目标难以实现,动机开始模糊,动力不足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

3 学习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

1)目标定位的迷失和偏差。部分研究生读研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在于尽快取得学历、学位,而不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因而很多人虽具有学习需求,但缺乏坚毅的钻研精神和踏实的学习作风,面对困难容易产生投机和退缩心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下降。

2)学习成效难以短期实现。相比工科、医学类专业,军事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些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弱,所学理论知识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对保持和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培养资源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影响军事学研究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监控环节不够科学。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习惯于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讨论式、发现式、自主式教学用的不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考核制度上看,有些课程的考核比较随意,导致学生没有恐慌;从学习评价上看,当前研究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以卷面考试和论文为主,并且在做课程论文时调研少,往往只是上网查查资料。

4)激励环节的滞后和偏颇。目前看来,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和激励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偏差,简单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已经不能对研究生发挥激励作用,晋级、评定职称等制度还没有与研究生学习表现直接挂钩,学习动力自然不足。

4 增强学习动力的几点思考

1)开展研究生对个人价值定位的活动。引导研究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增强他们对国家对部队的责任以及对自己人生追求的乞求程度。从研究生入学前的经历看,部分军事学研究生是本科直读,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进部队、下基层,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多数军事学研究生有一至两年的基层部队的工作经历,对今后岗位不确定性也很纠结;少部分在基层部队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受现实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军事学研究生对人生价值思考普遍存在一定困惑,因此应该采取多种交流方式,使他们在彷徨的求学道上找到指路明灯,找准定位。

2)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员内部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研究学问的能力,而兴趣则更好的激发学习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不断攀登高峰,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欢愉,使学习动力得到保持和深化。

3)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倡导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反对“填鸭”式教学;在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院、系、队三级结合的方式,以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定期开展“学术日”活动,由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培养专业探索興趣;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4)全方位评价,加强监管环节。从目前军事学研究生质量监控环节看,比较重要的环节是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两部分。中期筛选可设立平时表现、学习情况、科研能力三个指标,三者权重分别为20%、20%、60%。平时表现由系队考察,学习情况由学科考核,科研情况主要看学术论文及专著出版、参与课题情况、阅读文献情况等综合考察。对学习态度不端正、论文到不到要求的,应延迟毕业,切实通过严格的学习监管促使研究生养成良好习惯,调动积极性,引导并维持学习动力。

5)加强导师负责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在忙于科研之余,应尽可能听取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汇报,及时了解和解决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相互交往中,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术思想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强化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伟波.教师学习动力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19-20.

[2] 徐苗苗.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对策建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105-106.

[3] 余维超,姜贺德,王文力.军事学研究生学习动力现状及激励措施[J].中国军事教育,2006(5):58-59.

学习动力研究 第12篇

在当今大学教学体系中, 英语是一门开展最为普遍的课程之一。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比例远远高于英语专业的学生, 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主要群体。因此, 如何发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动力, 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俨然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中影响因素中, 学习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英语学习动力, 就无法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即使再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也无法保证大学生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反, 强烈的学习动力却能大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条件的缺陷。当然学习动力的缺乏, 教师不能责怪学生, 这应是学校环境、家庭、老师和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因此,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机制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被忽视。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可持续性的英语学习动力, 虽然很多人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英语的学习上, 但是方法不当, 学习不得要领, 而且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因此带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 英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缺乏, 导致学习效果差, 相反, 学习效果不好又弱化了学习的动力,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的缺乏因素是多方面的。

2.1 心理落差导致厌学情绪

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班上的优生, 对大学充满了憧憬与高期望, 但当一旦入学后发现大学校园与中学差异很大, 身边很多同学都很有能力, 于是对大学的现实情况与期望值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很多同学由于各自的教育经历和环境各不相同, 不能很好的处理这种来自心理的反差, 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而对有能力的学生会主动适应环境提高自英语学习动力, 无疑这样会加大其他学生的自卑心理, 抑制了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2.2 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学习积极性不够

虽然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呼声日益提高, 但是现实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机制, 压制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占据了有限的整个课堂时间, 一般的英语课程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 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 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试, 或许也是唯一的方式, 这样使得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考试分数, 而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反而却忽略了。

2.3 教学方式陈旧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

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讲解课本语法、词汇等为主, 导致学生所涉及的面非常窄, 而很难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在授课中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 习惯于采取生硬的态度立马指正出来, 特别是口语的发音、语法及意义等,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语言学习焦虑及较重的危难情绪。这样使得学生由于害怕出现口语错误, 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而努力压抑自己少提问, 少答问, 担心出错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 畏惧参加课堂语言实践, 长久下去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2.4 英语学习无用论

在中国大学的语言环境中, 汉语交流是主要的方式, 很多大学生感觉将来毕业了, 感觉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英语没有多大用处, 使用机会也很少, 仅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忽略了英语和其他文化课程, 这样的情绪导致逃课、厌课的行为。

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培育研究

3.1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调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1)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程主要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理解的组织形式, 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一方去接受早已设计好的课程结构。因此, 应改革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使组织形式依赖于大学生和学校环境和英语教师相互构建一个交互作用的群体, 主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构建, 只有在自我构建中, 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才能顺利实现。由此,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组织应采取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的形式。

2) 改革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应避开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 其内容应偏重于学生生活周边的、关心的问题, 不能预先设定标准, 根据学生本身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开设教学内容, 题材应不拘一格, 既可以属于传统学科的, 也可以属于新兴学科的。

3) 改革教学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多是被规定好的、统一的, 答案也是预先定好的。这样学生对既定的事实的看法就会一成不变。因此, 应重视改革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也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参与度, 不应在乎学生学了多少单词、词汇和语法等等, 而是要满足其对好奇、感兴趣话题的思考、探索性, 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以大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内在、持久的兴趣。

3.2 创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

1) 教师与学生的互爱。首先教师应真诚、关爱学生。英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 关心、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行为及思想, 善于用不同的方法激励他们, 以真诚感动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换取学生们的信任。同时学生应尊重教师, 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 以热情的姿态进行英语学习, 这样会给老师带来极大的鼓舞,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教师应不断学习, 力求博学多才, 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首先, 教师应加我自我学习。知识渊博, 多才多艺的教师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也很容易获得学生们的尊重与信赖。网络的兴起导致现今的大学生对国内外的诸多事件都见多识广, 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 拓宽专业外的知识也相当重要。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仅需要以知识育人, 也要以德服人, 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语速、吐词和简练的表达方式, 尽力把英语语调的和谐、流畅及自然都展现给学生, 激发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要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情达意, 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3.3 以就业为导向,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每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每年都不尽一样, 有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与自身专业联系并不紧密, 没有意识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每行每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 英语语言能力及实用技能与现代化生产都有密切联系, 这俨然成为了企业用人的标准。而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 应以就业形势来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动机。当然,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也不是仅仅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就能很好的掌握这门语言。因此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以专业就业为导向, 让大学生意识到英语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 可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 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动力。

3.4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不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客观知识, 如语法、词汇等掌握的多少掌握的清晰程度为评价标准。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测量, 这样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过程, 也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情况, 严重挫伤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应该改变不合理的考试方式, 不应将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标准, 将考核学生标准多元化, 简单化, 切实方式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英语学习潜能的标准上来, 逐步使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强大的动力。改革的重点应是将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考核改革为学习过程的考核。

3.5 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首先, 增强非英语专业大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性。改革教学思路,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向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其次是给予积极评价。教师要考虑大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个体差异, 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 给出具体, 针对性的特色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身与其他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被重视和情感体验的感觉。最后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满足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望, 树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3.6 鼓励克服困难, 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风气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 有部分大学生意志相对比较薄弱, 常常对英语学习缺乏核心, 承受失败的能力比较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遇到困难时就丧失了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应通过四次昂教育和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要多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 多举行一些课堂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其次还要培养一种严谨的学习作风, 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意志和儒雅的气质。适当的进行挫折教育,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 鼓励大嘘声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

摘要:如何发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动力, 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俨然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之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可持续性的英语学习动力, 英语学习动力的缺乏因素是多方面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创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 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 鼓励克服困难等方面培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冬玲.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研究[J].海外英语, 2010 (12) .

[2]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 2003 (4) .

上一篇:道路绿化植物下一篇: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