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2024-06-08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精选12篇)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1篇

一、教学目的生活化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偏重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会做题, 分数高, 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和实际生活脱离。初中新课改改革的开展, 为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它不仅强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更注重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改改革强调教师讲解的作用, 更注重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的重要。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一) 生活化导入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如果初中物理教师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 导入新课教学, 一定会调动初中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通过大雾和雪花的形成,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水蒸汽的凝华和结晶;通过水结冰后涨破纸杯, 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体积的变化;通过学生坐在汽车上, 汽车开动时, 身体的后仰,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惯性。总之, 这些学生身边的现象导入的物理知识, 让学生感到真实、有趣, 既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也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通过生活化导入, 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强烈欲望, 从而达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但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有些现象可能对于学生是陌生的、不适用的。例如, 在引入“液化”时, 冬天在户外呼吸时, 周围空气有很多“白气”是一个典型的液化的例子, 但却不适合给三亚的学生举例。他们没见过, 又怎么能思考是如何形成的呢?此时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接近学生生活的现象来代替。如在炎热的夏天, 在空调风直吹的地方会出现很多白雾来引入。所以, 我们在利用生活情景的时候要因地制宜,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二) 课堂讲解生活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之一。物理知识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是对物理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将比较深奥的不易理解的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 同时联系身边的各种生活现象, 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直观、明确的理解。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比如我们在照镜子时候, 镜子里面的自己是如何产生的?光是如何反射的?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 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 瓶塞塞上后, 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 冷空气温度升高, 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 就把塞子抛出瓶口, 这时只要轻轻摇动几下保温瓶, 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 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 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对生活的现象进行物理知识的解释和说明, 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用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 实验活动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操作。在物理实验过程中, 物理知识得到了验证,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 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也被纳入了中考的范围。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能通过演示实验说明问题的, 教师一定要进行演示实验。能安排全体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 就一定要安排全体学生的操作实验。物理实验的安排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更多的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多让学生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去进行实验。

三、知识巩固生活化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课后练习。布置适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的课后作业、课外活动, 就成为巩固知识的关键。传统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课后作业的布置比较僵硬和死板, 多是以习题作业为主, 缺乏活动体验。而且习题作业也偏重于知识的重复, 一些问题偏、难、怪, 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不利于学生整体物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认识到, 课后作业的布置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出发, 要区分学生的学习层次, 逐步做到分层次布置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完成作业后能够学有所得。

初中物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多布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 多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比如,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电器情况, 自己设计一个串并联电路;或者根据自己家里电器的数量、额定功率的大小, 计算如果自己安装电表, 那么电表的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应该是多少;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 学生更容易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更容易激发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联系生活, 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 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物理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问题, 让学生在较真实的物理情境氛围中体验物理问题, 逐渐带动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物理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物理。

摘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从生活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搞好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共识。要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 初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改教学目的, 重视体验、感悟物理知识;在学过程中, 引入、讲解、实验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使之生活化;课后的知识巩固可以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形式来达到训练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2篇

东乡县王桥中学: 吴忠明 联系电话:***

目前,农村中学物理学科成绩得不到提高是农村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就对物理教学进行改革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农村中学物理学科成绩之所以难有大的起色,撇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和部分教师职业存在倦怠现象等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有:

1、农村的人们生存环境比较艰难,初中生多数来自贫困家庭及一些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学生多数转到了办学条件好的城区学校,而只有少数学习好但由于家庭经济薄弱的学生在当地学校就读。由于与自己同等的或者比自己还不如的同学都离开了农村,心中的失落感必将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学习动力下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广大农村初中,教学设备不齐全,或是陈旧滞后,虽然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新添了部分设备,但实验管理员不在岗或不胜任岗位,导致实验不能完全开展,教师们不能真正用好这些设备,全部讲解理论知识,收效显而易见,这也是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因素之一。

当然,农村中学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农村自然条件丰富,河流、树木、泥土、风雨都是帮助学生体验物理科学的自然资源,农村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优秀、条件极为丰富的实验室。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这个大自然的实验室中进行丰富的体验。其次,农村学生在平常的玩乐活动中无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爬树、下河游泳、叉鱼、在冰冻的河面行走,用胶泥捏塑各种形状,等等。这些经历几乎每个农村学生都有,经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提醒可以提取出来,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服务。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这是学生的内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设只为学习物理而进行物理学习,那么就是在割裂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两者间的联系,失去生活联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死读书、读死书式的学习,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从这点出发,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学习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实际里的物理现象;善于动脑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去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白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先列举生活中几个物理现象:(1)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2)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3)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4)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为了进一步验证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笔者再做进一步分析。

一、身边的光现象

1、朝霞和晚霞。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或折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明显。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

2、物体的颜色。为什么窗纱白天看到是红色,漆黑的夜晚看起来是黑色?窗纱是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取决于透过它的色光,它允许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透过,吸收与自己不同的色光。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窗纱只允许红色光透过,其它的六种色光都被吸收,故只能看见红色;而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线照在窗纱上,也就没有光线透进室内,也就没有光线射进你的眼睛,故而你看到房内漆黑一片。

也许聪明好学的你又会问: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又由什么决定呢?比如,红花绿叶,为什么你看到的花是红的,叶是绿的?能否像剧场的杂技演员一样,实现大变色呢?通过物理学习,我们知道: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反射的色光,它只反射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不同的色光。当阳光照到红花绿叶时,红花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的色光;绿叶只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的六种色光,故而你看到的是红花绿叶。当然,想进行红花绿叶的大变色,你不妨去试一试:将红花绿叶放在漆黑的环境中,用其他的色光(白光除外)去照射。你不难实现你的猜想和期望。

二、有关声音和电磁波的现象

细心的你可能会问到:为什么打开或不打开窗户,就能听到声音,而太空的宇航员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无线电话呢?那是由于地球被空气所包围,被液体和固体所充斥,而太空是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而声音通过空气或窗户就能传播到你的耳中,没了介质的太空就只能依靠电磁波来进行无线电对话了。

三、有关力和运动的现象

晨风吹动着的秀发,枯叶打着转越飘越远,枯枝又为何东摇西晃,雪花为何会在跳舞呢?原来,这些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力的作用效果有二: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包括两种: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秀发、枯叶、枯枝和雪花都属于第二种,故或吹动或飘远或摇晃或跳舞,用这展现大自然的奇异和秀美。

四、花香、露珠、雪花又蕴含怎样的奥秘呢?这是有关分子运动和物态变化的现象。

1、花香,花朵分泌的香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从而被你灵敏的嗅觉所发现。

2、露珠,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蒸汽就液化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或汽化)以气态的水蒸气形式而和你开玩笑,在你眼前消失殆尽。

3、雪,同露一样,是空气或云中的水蒸气,遇到0°C以下的冷空气,水蒸气凝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或由气态先变为液态再变为固态,即发生先液化后凝固成冰颗粒,落到地面上,就形成了雪。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实际;兴趣;教学效果

G633.7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科学。要学好物理,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绪言和前几堂课的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满腔热情地投入物理的学习中,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起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可能每节课都有实验可做,这样学生对物理不在充满神秘,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降低,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学生的整体成绩下降,给物理教学的全面提高和大面积丰收造成巨大影响。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使激发出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下去,并不断加强,是摆在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面对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物理知识、规律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联系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压强一节的讲授时,首先问学生:坐硬板凳和坐沙发哪个更舒服?书包带用细绳来做还是用宽带做好呢?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生活中熟知的问题上加深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好像懂得,又说不清楚,于是就会产生兴趣,想知道个究竟,想深入探究压强的知识。顺其自然的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增大压强如何减小压强,并把这一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遇到的压强一类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如:切菜刀要磨得锋利一些,是为了增大压强。载重车装有很多车轮,是为了减小压强。席梦思床垫比较柔软,人躺在上面,增大了接触面积,减小了压强。等----等。同学们积极举出自己知道的相关事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小故事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听得津津有味。

在学习平面镜的知识时,为学生讲阿基米德“光炮”的故事:

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

而学习动能的知识时,又为学生讲了飞机遇险的故事:

2008年8月 国航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后遭遇鸟群,飞机前部被撞出大坑。被撞后,机组人员进行了检查,发现仪表没有异常,飞行参数和飞行状况也正常,便继续飞往西安。

小鸟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原来小鸟相对飞机速度非常大,而动能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那么和飞机相撞时,小鸟就相对飞机具有很大的动能,就能给飞机撞出个大坑。

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物理学小故事,将使的物理课堂变地更加生动、流畅、效率更高。

三、用生活用品做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

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司空见惯,当教师把它们当做实验仪器带进教室,学生自然感到好奇,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实施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把录音机提进教室,先给他们放一段音乐,带优美的歌声结束,我便提出:“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声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中?”引出本節所学内容,当讲完不同介质传声速度不同时,利用录音机录两个同学的说话声,放出后让他们比较录音机放出的声音与自己听到的声音的不同,从而解释不同介质传声的效果不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音调、响度和音色”一节,学生对音调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响度的大小和振幅的关系难以理解,为攻克难点。我在课上准备一把吉他,利用吉他的六根弦来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实验,学生易于接受,课堂效果明显。

四、用生活用品做小实验、搞小制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创造,要鼓励学生善于应用、乐于操作、敢于创造,不能只停留在会解释一个现象,能用公式解几道题上。课本每章的后面都安排有生动有趣的小实验,所需器材简单,学生有条件做到,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去完成,然后鼓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设计,去进行制作。定期在课堂上展出,对其中成功的加以肯定、表彰。这一切都应在教师的启发下、带动下去完成。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毛刷做会跳舞的小人。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鼓励学生制作小琴,为同学们演奏。讲到平面镜时,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和万花筒。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到了知识,树立了信心,培养了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参考文献:

[1]赵文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之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47.

联系生活,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联系生活,优化教学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物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比如,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 每天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对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概括得就非常全面。再如,在杠杆的教学中,如撬棒、铡刀、扳手、扫帚、钳子、羊角锤等, 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学起来就更轻松,也更感兴趣。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物理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物理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时,实验室里只有数量很少的一些烧杯,而且都很小,液体压强计根本无法放进去,我就带领学生收集一些大饮料瓶,回来一个个剪,一个个用记号笔标上刻度,自己制作了大量的大“烧杯”,使得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再如,在的物理教学中,要大量的用到小灯泡,而学校的灯泡座损坏得十分严重, 数量也很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回形针、小木块、图钉自己制作了许多灯泡座。另外,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了斜面;在光的教学中,用玩具激光灯做光源……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物理应用于生活、回 归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多阅读些物理科普书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让学生在周末时由家长带领着到科技馆去,领略神奇的物理世界; 多买些物理科普读物来阅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视野;学完电功、电功率后,让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 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到工厂或施工地,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通过电视媒体等,了解科学发展的动态,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设计:①双脚并排站立在泥田里与单脚直立站立在泥田里比较哪次脚陷得深;②双脚并排站立在泥田里与肩扛重物双脚并排站立在泥田里比较哪次脚陷得深。在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浸在液体中物体 的体积有关时,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从池塘提水的活动,随着水桶的逐渐露出水面,感受手臂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以及有什么样的定性关系。

实践应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设计的实践应用题要有坡度。②在实践应用中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③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论;实际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对生活实际的提炼。而物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新课改以后,我们更加强调物理教学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领悟与学习知识。而我们联系实际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又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为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乐趣。那我们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到我们的教学中

在我们的物理教材中,有很多课程的设计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的代入,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去考虑与分析所遇到的物理问题,学生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能有效地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去探究温度计的功效、结构、原理等,再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自己制作温度计,这样就能让他们明白所学的知识,还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对于物理知识的再深化与提升的过程,这样做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做动滑轮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课本上的理论指导得知使用动滑轮理论上可以省一半的力,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所得的实验数值与我们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这时,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去探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后经过一定的引导与探究,我们的学生就会知道我们所得结果不一致是因为存在摩擦力的缘故。这样,为了使动滑轮实验所得的实验结果更加符合我们的理论,我们应该在实验中尽量去减少摩擦力的影响。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既加深了对于动滑轮知识的理解,又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感到更易于接受,他们就会感到其实初中的物理知识是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对于物理知识就会产生兴趣,这样就会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例如,在我教授学生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后,在后续每一次要用到天平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一边使用一遍说。这样,学生就会一边回答一边操作。我通过这个学生熟识的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更加专心,这样,他们就能高效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策略

1.课堂教学目标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这样结合课程我们才能真正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然后再通过教学目标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我们每一个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要用我们的教学目标去指导教学,例如,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都会制订好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我们的实验目的,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尽量引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我们的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而这也说明设计良好的教学目标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必不可少的。

2.物理实验要做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到新的知识。新课改以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去掌握物理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我们知识的传授由生活实践的情境引入,到在情境里学习知识,再转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3.物理课堂做到延伸到我们课堂之外

由于我们的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课本的知识只能进行简单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不是完全熟练的。因此,对于在课堂里无法完成的实验,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到我们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密切联系生活 提升物理教学效益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生活 物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75

新课程改革对新时代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具体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善于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知识,让学生透过真实、形象的生活景象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或原理,用抽象的物理概念或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经典研究话题,本文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作进一步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概念或原理是物理学前辈们根据生活中的一系列物理现象总结探索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前,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进行生活情境化的课堂设计,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或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自觉投入物理学习,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奥秘。如我们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先列举“用力拍手,会感到两只手掌心都很疼;用鸡蛋碰石头,肯定是鸡蛋碎”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例子,然后运用物理知识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剖析,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关注这些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再如,我们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是弯的?”“清澈的水为什么看上去很浅”等生活问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思考状态,随时生成强烈的探究欲望,物理学习兴趣也会极大提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市启用了物理新教材。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结合了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避免了很多过于成人化、专业化的陈述和呈现方式,增加了很多生活实例,体现了浓烈的生活物理气息,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直观性。因此,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和教材设计思想保持一致,尽量多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如在“杠杆”概念教学中,如果单纯地呈现杠杆概念,让学生去读记,学生一定会感到很枯燥,学习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但如果我们换成生活化教学形式,教学效益会有很大改变。如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指甲剪、剪刀、钳子、跷跷板”等增强学生对杠杆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杠杆的定义。接着学生再通过观察具体事物,加上实践操作,边实践,边思考,很容易发现杠杆的五个要素。最后,笔者再通过PPT动画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总之,生活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灵动高效。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系统建构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新授后,肯定需要适当的练习来巩固,以便及时理解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但我们如果一味地设计形式单一的枯燥练习,学生会大大丧失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运用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和努力探索,自主感悟、理解所学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如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有教师设计了类似于“某物体的质量是…,体积是…,求它的密度是多少。”这种题目虽然也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密度知识的作用,但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联系,学生普遍感觉就是在做枯燥的练习。如果我们就密度的计算设计这样一道题:佳佳妈妈周末逛一首饰店时,买回一枚戒指,佳佳为帮助妈妈鉴定一下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测得其质量为8.1克,将戒指投入装满水的量筒内,排出水的体积为10ml,如果你是技术鉴定师,请你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和密度知识,判定其是否为纯金戒指?这种试题表面上是让学生完成作业,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作业,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产生较为愉悦的学习心情,促使他们更加活跃地思考问题,效果与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作业形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还有很多,如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可有效弥补学校实验仪器不足的短板,还可以充分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使物理教学处处留下生活教学的印迹,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不能脱离生活讲物理,那样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将生活教学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物理,在物理中懂生活,将物理知识真正学会、学懂、学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平.浅谈物理教学生活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10).

[2] 余沐诤.生活化情境教学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7篇

一、注重课堂导入环节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需要深入初中生的生活, 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隐藏的教学素材, 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课堂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初中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物理课的兴趣不高, 究其原因在于物理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 长此下去就会自暴自弃, 放弃学习。为了让初中生及时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用生活化的语言导入生活化的物理知识, 进而激发初中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物态变化》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大自然中水蒸气的凝华和结晶过程, 也可以在课上展示物体的热胀冷缩, 通过生活化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让学生透过实际操作和视频播放等方式感受到趣味性十足的物理知识, 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但在生活化导入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根据季节的差异和气候的变化导入与之相符的物理现象。例如, 冬天对着窗户呼气会产生“白气”, 这是一种典型的液化现象, 但是该现象多发生在北方地区, 对南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因此, 教师需要因地制宜, 选择其它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 同时也是众多学科中难度较高的一门。作为物理教师, 需要先从基础知识出发,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化难为易,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物理知识的魅力, 通过思考和感悟爱上物理学科。

例如,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的内容时,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该内容的预习程度。大部分学生反映: 自己在说话时的声音和录音时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教师如果单纯教授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复杂、无趣。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水、铁棍和教室中的空气, 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解答疑惑。而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则可以让学生将有不同洞口形状的纸放在太阳下观察光的传播过程。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会发现: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使他们深层次地领会概念的内涵。

三、强化课后实验训练

物理学科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 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物理知识。同时, 教师强化实验训练还可以锻炼初中生动手、动脑能力, 有利于初中生在实验中体会合作的意义,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演示实验, 或者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具体的实验步骤, 让学生严格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 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是现阶段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无法让学生在短暂的45 分钟接受和消化本堂课所有的物理知识和具体的实验步骤, 因此,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 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弥补自己的缺陷, 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 但是教师不能完全把教学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而是需要充分挖掘课外教学资源,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权利和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并肯定学生的努力。当然, 教师还需要培养初中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 让学生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要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优化物理实验课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使得学生受到尊重, 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也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更加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8篇

一、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 导入新课, 为物理课堂描上生活的底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成功的新课引入, 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希望他们关注的教学内容上,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蒸发》时, 可以利用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低皮肤温度和刚游完泳上岸后会感到冷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引入这一课的内容;以“坐沙发比坐椅子舒服”引入《压力和压强》教学;用“寒冷的冬天, 玻璃窗室内一侧有哈气”引入《液化》教学, 等等。这些现象都为学生所熟悉, 学生就乐于知道其中的奥秘。从教学实践中发现, 这些生活实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能使他们很快地集中精力, 探求新知。

二、用充满生活气息的实验器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物理课堂增添生活的亮色

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实际上, 我们身边的很多生活用品都可以搬进物理课堂, 作为实验器材。如小小的鸡蛋、废弃的一次性筷子、空矿泉水瓶、好玩的橡皮筋、乒乓球等。这些器材, 可以演示许多科学现象, 验证很多科学规律。如矿泉水瓶在力学实验中可以完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浮力的产生、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制作模拟潜水艇等;在物质的特性中可以完成: 物质的熔化、液化的实验;而在光学教学中, 可用作凸透镜, 模拟探究远视、近视的成因。可见, 小小的矿泉水瓶能验证的规律还真不少!如果我们能在实际生活中就地取材进行实验, 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科学规律, 更能在课后的生活中使实验得以延续。

三、用充满生活情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 体现物理课堂的生活本色

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充满生活情趣的提问, 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如:学习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前, 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增大或减小可采用哪些方法?”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到前面表演, 经过热烈讨论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到前面表演:有的捧着书站在那儿增大压强;有的提起一只脚来增大压强;有的既捧着书, 又提起一只脚来增大压强;演示减小压强的同学也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匆忙脱外套, 有的趴在地上, 有的坐在地上, 有的用书放在地上, 人站在书上……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终身难忘的表演中, 通过探究合作, 掌握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当然在为物理教学描上生活的色彩时, 我们也有一些地方要引起注意。物理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又不等同于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属性。在物理学习中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 通常是用生活语言来描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教给学生把生活语言“翻译”成物理语言的能力, 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佳的途径。另外, 为物理教学描上生活的色彩,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 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物理, 而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使他们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学习物理知识, 探索物理规律, 再将其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9篇

一、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课堂导入

物理学与实际生活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这不仅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借助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教学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知。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导入是一种很值得采取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思路下, 能够将一些不易于理解的知识点融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有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后, 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教师应当善用物理课程的这种特点, 更好地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时, 教师应当尽量让这些知识点直观地显现, 尤其是当学生们初次接触到相关教学内容时, 如果有些思考过程过于复杂, 学生们可能一时间难以反应过来。在教学设计上, 应当在直观的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许多物理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应用, 许多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也能够体现出相关的物理学原理。例如, 在讲惯性知识的时候, 可以联系到城市公路上车辆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车速限制, 车辆之间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汽车司机和副驾驶位上的乘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 在接力比赛中运动员为什么会采取跑起来接棒的方式等。再比如, 到了秋冬季节, 我们经常会看到身上的毛衣容易擦出火花, 自己还会感觉被电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物理知识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用这些常见的生活实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便于老师有效地传授知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不仅能够让课堂更富趣味性, 这种教学理念也充分体现了让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是很值得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二、增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想要让物理课程的教学更好地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 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都是实用性很强的, 不仅如此, 随着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实践能力, 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设计出各种有意思的物理小实验。这些课外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应当重视。在学生展开趣味化小实验的过程中, 不仅是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这个过程也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仅是学生们学好物理课程的基础, 这也是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

课外实践课是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亲自动手操作的最佳途径。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 老师在教授完相关知识后, 可以适当安排实践性活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 (如易拉罐、饮料瓶、纸张、饮料吸管、硬币等) 做各种趣味化的物理小实验, 可以模拟曲线运动, 也可以设计小实验来验证物体的平衡条件。通过这种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拉近物理学习和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层次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 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从而切实体会到物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学生们对于这种趣味化的小试验的设计是非常感兴趣的, 然而, 想要真正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实验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可以适度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设计中去, 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们引导启发。这不仅能够让实践活动更为顺利地进行, 也是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展示才能的一种方式。

三、将生活实例编入物理习题中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 物理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少学生在看到一些枯燥乏味的习题时总是提不起探究兴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编入物理习题中。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物理知识更为紧密地和学生生活产生联系, 也能够让这些物理习题更为生动直观, 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许多物理学原理都可以巧妙地编入物理习题中, 教师应该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编入物理习题中。例如,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汽车可以沿着斜坡向上爬呢?你能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吗?这个现象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进行物理习题的编制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相关的分析论证后学生们得出:汽车能够沿着斜坡上爬是因为地面对汽车轮胎有摩擦力, 汽车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往上行走, 如果生活没有了摩擦力, 汽车也就无法爬上去了。这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知识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从没有和生活脱轨。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10篇

关键词:生活,物理教学,圆周运动,自行车

2012年元月笔者参加一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比赛, 当时安排的课题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圆周运动。为了产生亮点, 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设计课题之前我翻阅了许多资料, 也请教了同组的其他教师, 最后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体会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圆周运动问题。事实表明, 这一教学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讨论热情, 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对圆周运动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效果很好。在这里我把整节课的流程设计和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本节课课堂开始就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利用视频播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实例) 提出问题:什么叫做圆周运动?

由于这样的例子很多, 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 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到圆周运动的定义, 即: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这些作圆周运动的物体, 哪些运动得更快?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让学生明确找到问题的分析方向, 在此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圆周运动模型———自行车, 并提出问题:

如何比较自行车的轮盘、飞轮和后轮上各点的运动快慢呢?

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猜想比较方法, 总结如下:

猜想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猜想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猜想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猜想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那么这些方法是否可靠, 是否都能准确地描述车轮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呢?围绕这一问题我把班级分成四组, 分别展开讨论其中每一问题, 并由学生对照课本总结每一种方法的定义方式及注意事项。

例如第一组学生总结得出:相同时间内飞轮比后轮上的点通过的弧长小, 而飞轮和轮盘通过的弧长相等 (即飞轮和轮盘线速度相等都小于后轮的线速度) 。

而第二组学生总结得出:后轮和飞轮在相等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等都大于轮盘转过的角度 (即后轮的和飞轮的角速度相等都大于轮盘的角速度) 。

观察仔细的同学就会发现, 第一组合第二组得出的结论是相冲突的, 那么就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产生了上述的问题:是否是在比较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呢?或者是在分析过程上出现了疏漏呢……

这地方可以放给学生进一步讨论, 由于难度并不大, 学生经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得出得出上述不同的结果是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仅仅从线速度大小或角速度大小来分析都是不全面的, 应该几方面结合起来共同来描述才更科学, 所以我们书本上列举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和转速等不同的描述方式,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物理量在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上的作用了。

对于本节课的第二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的教学, 我仍然以自行车为例来进行设计教学流程。

自行车转动周期为2秒, 自行车车轮半径为0.5米, 分别计算自行车轮胎上某一点的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大小及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完成本题后学生都能总结出一下关系:

本节课的第三重点常见传动从动装置也可以从自行车上找到答案, 能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1) 靠齿轮、链条、皮带传动的两元盘边缘上的点线速度相等 (如轮盘和飞轮) 。

(2) 靠共轴传动的两圆盘或同一圆盘上的不同点角速度相等 (如飞轮和后轮) 。

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是以自行车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完成的, 由于研究对象每位学生都很熟悉, 所以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且印象深刻, 甚至永远都不会忘记。至于在圆周运动中遇到的其他比较运动快慢问题只要对照自行车模型也就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说为了让学生学好物理, 教师课堂上列举的实例很重要。一个好的实物模型既能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 又能对其他类似问题有所启发, 还能对知识的梳理总结有帮助。

这样的模型还有很多又如天体运动中的行星模型, 又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实例。如果学生能理解透彻的话, 将对高中物理中的许多问题都有所帮助。它涉及万有引力计算、天体发射、圆周运动快慢比较、动势能转化, 甚至对原子物理的学习都有所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一系列知识点的时候, 都会用到只想圆心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的知识点。只是提供向心力的力性质不同而已。学生如果在分析这一系列知识点的时候, 能够运用行星模型来分析, 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圆周运动问题都是相似的, 自然理解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除了在课堂上用事例来教学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学习电磁场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家庭中的电磁炉、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学习传感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电冰箱、体重计的工作原理;学习圆周运动可以分析家庭中的钟表、洗衣机;学习功能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家庭中的取暖器、空调机的工作原理等等。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11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物理原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生活中各个具体事例的抽象概括。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物理教学当中,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初中物理是学生初步认识物理世界、了解物理现象的第一课堂,因此,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物理知识有重大意义。而对于枯燥的物理课本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如何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入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理解新事物,但同时又对许多事情充满了疑问。比如说为什么苹果熟了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为什么人可以在地球表面行走,而宇航员到太空就可以“飞行”?为什么汽车启动时人会往后仰,而减速时会向前倾?为什么将筷子放到水中会看到筷子折断了?面对这些问题,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再比如教师在讲折射现象时,如果只是将折射的概念、计算公式讲给学生,势必会使学生死记硬背。而如果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引入课堂,则效果会大大不一样。例如,在浅水区捕鱼,如果只是从岸上看到的角度、深度去捕鱼,那么多半是捕不到的,而如果稍微变换一下角度,则会大大增加捕到鱼的几率。又比如讲相对运动时,如果同学们不懂,那么教师则可以举坐公交的例子:在坐公交车时车内的人相互之间是没有发生运动的,但是车内的人和在道路两旁停止的人群却是有相对位移的。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当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讲超重失重现象时,应当鼓励学生描述生活中有关超重失重的现象,鼓励学生在家做些简单的实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后,做出一定的记录,比如写做实验的感想、总结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三、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注重物理知识的提炼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类生活与物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原始社会钻木取火,到现实生活中火柴的应用;从古代的木筏渡人到现在的豪华巨轮;从前人的追天梦到现在的神九升天……这一系列的例子都是物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证据。对于初中物理来说,虽然学生以前从未学过,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并不是少数,只是缺少对现象的描述与提炼。教师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物理知识的提炼,便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比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天在脱毛衣的时候会有静电?为什么冰箱后面是热的?为什么两块磁铁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相信如果学生注意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注重将实际提升到理论,不断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会有重要作用。

四、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的小发明,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也是为了验证理论。因此,教师应当定期举办发明比赛、物理知识有奖竞猜或者举办物理讲座等,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发明中去,让学生活学活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教师则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因材施教,使他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有很重大的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还要具有创造精神,倡导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因此,初中物理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学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联系生活教学初中物理 第12篇

初中物理教材中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来, 可以解释很多现实问题. 当学生通过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或分析客观现象时,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这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 学生通过学习压强, 可以知道建筑中应用U型压强计的原理, 通过学习温度计的原理, 就可以自己设计出温度计, 并且还可以用于日常测温,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 在讲到摩擦力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滑轮实验, 通过课本知识, 可以知道一个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这个时候让学生去思考第一个问题. 同时在黑板黑板上给学生出一道练习题: 在忽略滑轮重力和摩擦力的条件下, 一个栓有两股绳滑轮的绳段拉力为100 N, 那么被提升的物体重多少? 学生根据公式F = G/n, 已知F = 100 N, n = 2, 很容易就得到G = Fn = 200N. 在现实的应用中一定能省一半的力吗? 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甚至让学生去怀疑课本知识的正确性. 这时不同的学生回答是不同的, 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在正常的情况下, 实际操作是不能省一半力的, 为什么呢?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这时学生就去思考, 为什么课本里讲的是可以省一半力, 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呢?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物理现象———摩擦力, 只有尽可能的减少摩擦力, 才能更省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具体做法

1. 利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课教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学科, 就是在于初中物理实践课程比较多. 这种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 在学完“滑动摩擦力F1L = F1L”的相关知识之后, 学生就可以利用其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如, 学生在进行拔河比赛时, 学生就可以通过增大摩擦力来提高获胜的概率. 学生可以在手上涂一层面粉, 尽量穿纹路较多的鞋子, 以增大手与绳子、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又如, 学生在平时刷鞋时可能意识不到摩擦力的存在, 所以导致了鞋刷用的时间过长, 刷不干净鞋子的状况. 在学习完“摩擦力”的原理之后, 学生便会有意识的去选择一些刷丝密度高、硬度大的鞋刷, 从而能够将鞋子刷的更干净.

2. 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物理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不可能在课堂中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 应该把物理课的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到日程上来, 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理论知识向实践需要转化.如, 在学习了“杠杆原理”之后, 教师并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 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后尝试着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自制“杠杆”, 有的学生把废旧的衣架作为杆身, 有的学生把铅笔当作杆身等,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便能得到杠杆原理的公式F1L = F1L, 并且学生还会发现为了便于计算要保持杠杆的平衡, 这样实验得到的L1和L2便是的L1和L2. 只要学生善于发现, 就会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 物理中处处都蕴含着生活.

3. 教师在教学上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向于满堂灌, 教师讲完课就算完成任务, 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不一定了解.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在课前就要做好设计, 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到教学目标之中. 如, 在做实验时, 就要先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 有的实验是想说明一些概念, 有的实验是证明某个结论, 但在每个实验中都要挖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另外, 在课后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物理的教学内容,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同时, 初中物理课的教学改革也是迫在眉睫, 虽然改革的争论比较多, 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是物理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基础, 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物理课的教学效率.

摘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要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这个要求是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的, 因为物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初中物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亮.探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学习, 2013 (2) .

[2]王培花.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3 (4) .

[3]杨培荣.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7 (Z1) .

上一篇:图像像素下一篇:党员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