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2024-06-08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精选12篇)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模型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本课程紧密结合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接触的也都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他们在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知识也主要来自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门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主干课程。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入探讨式、解决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演示实验验证解决问题[1],创造热烈、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们强调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具体章节及知识点的处理上的一些具体教法,供交流。

1 一些章节的教学方法探讨

1.1 关于计算机工作原理

为了深刻地理解与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最好是通过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首先开门见山地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2]。可以先提问学生咱们设计一个几位的模型机?内存用多大?设计多少条指令等等。学生可能会说8位、16位、32位等,内存256M、512M等,指令100条200条等,你说都可以。但考虑到原理是一样的,位数多并不直观,就用8位吧。内存多少原理一样,就用256字节吧。指令多少都行,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就设计15条吧。这样,就和学生达成了设计目标。

开始设计了。问学生计算机应该有哪些部件?学生说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好了,你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运算器。它包括一个8位的加法器,用两个暂存器寄存参与运算的数,画出示意框图即可。然后再提出,最好多有几个通用寄存器,用来寄存参与运算的数据或中间运算结果,可以避免过多的与内存交换数据。就设计3个吧,起个名字叫AL、BL、CL寄存器吧。

下一步,设计存储器。你说8位的D型触发器可以构成1字节的数据寄存器,如果有8个这样的寄存器就可以构成8Bx8的存储器(这里是为了形象)。那么,就需要3根地址线来选择哪个单元。画一个3-8线译码器,输出选中8个寄存器。就有了存储器的概念,有了地址线的数量与存储单元数量关系的概念,有了存储器读写的概念。256字节存储器需要8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外加读写控制线。所以,地址寄存器应该是几位的?程序计数器应该是几位的?学生就知道了。

下一步,设计控制器。先说控制器的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取来的指令要放在一个寄存器中,叫指令寄存器。分析指令就是对指令译码,看是什么指令?讲3-8线译码器等。咱们的15条指令用4位操作码,只需要一个4-16译码器就可以分析出取来的指令是什么指令。执行指令就是发出控制信号,在时序电路配合下可以顺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把这3部分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计算机的核心部分。用一个373芯片连接8个开关做输入设备,用一个273芯片连接8个LED做输出设备,在地址寄存器下连接8个开关便于外部预置地址。这样,就设计好了一台模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下面,你可以给总线起个名字,叫BUS吧。如果要把开关上的8位数送给AL寄存器,应该打开哪几个门?这些门都有控制信号,叫微操作信号。给这些微操作信号起个名字吧,例如叫K→BUS,BUS→AL等。这样,你就和学生画出了全部的微操作信号,并给每个微操作(约20个)信号都起了名字。

在幻灯片上显示该模型机的数据通道示意框图,把全部微操作信号都画上。让学生讲如果要把开关上的8位数送暂存器A,应该顺序发哪些信号?如果要实现两数相加,应该顺序发那些信号?要求每个学生都搞懂应该顺序发那些信号?然后再讨论能不能让控制器顺序发这些信号。这就引入了时序电路,在时序信号的配合下顺序发出这些控制信号,就可以完成指令的任务。

下面,设计指令系统。由于课时有限,实际设计的模型机一定要简化,便于理解,几条指令即可。例如有取立即数指令,存储器存取数指令,寄存器传送指令,加立即数指令,加寄存器指令等。用4位数表示操作码,2位表示源寄存器,2位表示目标寄存器。8位二进制数就可以表示一条寄存器加指令了。以ADD AL,BL指令为例,可以约定它的机器指令为0111 0110,其中0111代表寄存器加指令的操作码,其后的01代表AL寄存器,10代表BL寄存器,让学生完全看明白了。

最后,举一个只有几条指令的小程序的例子,可以包括ADD AL,BL指令。通过地址开关用手工的办法把小程序的机器码写入内存,置上首地址,开始自动执行程序。在取指令时,将0111 0110指令取到指令寄存器,译码器分别对操作码译码知道是ADD指令,源、目标寄存器译码知道了是ADD AL,BL指令。要执行这条指令,应该顺序发哪些信号呢?学生们说出来了。然后,告诉学生用组合逻辑电路就可以产生这些信号,学生明白了。

模型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多花一点时间(至少5节课),完全搞懂一个简单的单总线架构的模型计算机设计,确实搞懂计算机的程序存储、自动执行的原理,把握计算机的本质,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1.2 关于芯片引脚

学习芯片时不是简单的介绍该芯片内部有什么?有那几条腿?而是问学生,你认为该芯片内部应该有什么?应该有哪些腿?例如一个2KB×8的存储器芯片,应该有8根数据线,11根地址线,1根片选线,1根读写控制线。一片8255,应该有哪些引脚?学生们看到,3个并行口就有3×8=24线,需要8根数据线,需要地址线,需要片选线、读写控制线等,一算,自己就推出来了,不用背。

1.3 关于时序图

教材上一开始就讲到总线周期时序图[3],学生感到不能理解。可以先从简单的时序图开始,搞懂一种,后面就都理解了。以存储器读写时序为例,让学生自己提出测试1KB×8的存储器芯片的测试方案,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打出测试方案图。10个开关做地址线,8个开关控制数据线,数据线上连8个指示灯做数据显示。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测试步骤:先拨上地址,再置上数据,给出片选信号,发写命令等。自己能用语言熟练的描述出来了,知道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有了时序的概念。再画出时序图,就理解了。可以把例子举得再细些,例如从内存1230H单元取一个数,设该单元原先存的数据是56H,则可以在地址总线上标注1230H。读命令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数据56H被读出,在数据总线上标上56H。存储器读写时序图就看懂了。由此,可以引申到总线周期时序图。

1.4 关于8253

关于定时器、计数器,不是一上来就讲8253内部,而是先假设自己用J-K触发器设计了一个8位的计数器芯片,画一个示意框图。它该有8根数据输出线,8根数据预置线,1根计数脉冲输入端,一根计数溢出输出端,串行计数。先讲加1计数,又讲到减1计数,再讲到予置数后减1计数。原理讲清楚了,再谈到能否用这个减1计数器当定时器?讨论定时器与计数器是同一套电路,区别在哪里呢?知道了,计数器的输入是已知的固定频率时,就可以做定时器。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定时器、计数器,而且还需要好几个。8253就是这样的定时器、计数器。它包括3个独立的计数器,因此就应该有哪些引脚?学生自己就知道了该有哪些引脚,内部该有哪些部件,该怎样控制它工作。原理搞懂了,思路清晰了,编程序控制8253就容易了。

1.5 关于8237

每节课都要把单总线架构的微型机框图画出来,然后具体介绍其中的某一部分。使学生看到了我们今天的课讲得是哪一部分?该部分在整个计算机中位置与作用?根据原理它应该与哪些部件相连?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讲解8237芯片时,先把单总线架构的计算机框图的存储器到I/O接口之间留一个空间,问学生,成块数据传送时如果用程序控制,是什么样的?用中断控制,是什么样的?引入DMA原理,能不能搞一个芯片,放在存储器到I/O接口之间,专门负责完成这件任务?如果应该,那么这个芯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己就思考了。需要地址寄存器寄存存储器的首地址,需要计数器控制传送的字节数,需要方式寄存器约定工作方式,需要由这个控制器发出读写控制信号等等。在这个芯片工作时,需要控制总线,因此CPU应该放弃总线控制权。原理说清楚了,学生自己感觉到了,你再拿一个实际的8237去讲,学生就明白了。

1.6 关于8251

讲串行接口时先回顾并行接口。提出设计一个串行接口,考虑用一个并行寄存器,先把8位数存起来,然后再串行发出去。知道了需要在并行口的输出端加一个串行移位器,移位器需要时钟才能移位,这就是发送时钟,在时钟的同步下一位一位的发送或接收数据。因此,芯片应该有8位数据线,应该有移位输出与移位输入线,应该有移位时钟线,应该有读写控制线及中断请求线等等。收发双方应该使用相同的移位频率。这样,就明白了8251的设计。

2 结束语

通过引入探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思考,从死板记忆到按原理分析记忆。学生们学习兴趣高,理解的透,掌握的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所有的举例都有学生参与,变数大,需要的课时多。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学内容,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应用,并能把前期的课程的内容与后续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同时,要注意把握主次,核心思想掌握后,有些具体处理上的细节就不细介绍了,因为课时有限。

参考文献

[1]袁保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堂实验教学方案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361-1363.

[2]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176-183.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2篇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计算机专业四大支柱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一种具体的机器环境为背景,系统的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及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微型机区别于一般计算机的特点、具体背景中的实现等问题。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抽象等特点,学生接受难度大,学习兴趣小。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从事该课程教学几年来,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当今各个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微型计算机从八位微处理机(如Z80)、十六位微处理机(如8086/8088)过渡到三十二位微处理机(高档X86系列)的变化仅仅经历了不到20年的时间。接口技术也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标准到公司标准发展为工业通用标准,逐步走向开放、通用、标准化。

由于上述特点,在背景机的选择上,既要选择一种较为简单的机器为背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坠入复杂晦涩的技术中,又要紧跟当前主流技术,避免学生学无所用。这就要求选择一种当前流行技术兼容的简单机型。这样,8086/8088正是一种桥梁机型。据此,我们改革了原有背景机,从原来的Z80 转变为8086/8088。从此带动了教学内容的第一次大换血。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原来主要注重理论教学,其基本体系为:计

算机基础知识、微处理器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 外部结构)、时序、存储器的组织和结构、微机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定时/计数器、中断技术、DMA技术、并行接口等。1998年起,为适应高职教学需求,按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其它先驱课程(如计算机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重叠,在本课程中,该部分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与以往重复部分仅做复习性回顾,而对原来其它课程中虽然已经提及,但未进行深入探析的问题进行了加强。如:机器码特别是补码的运算及其在微型机中的应用。再如:BCD编码与运算,根据对大部分的同学调查,学生都能顺利掌握,但是,此编码到底有何用途,为什么要用BCD而直接使用二进制,绝大部分同学茫然不知。对此进行了实例性比较,实现了难点突破。第二,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单独开设汇编语言的实际,删除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第三,时序部分在原有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实际应用中用途较小,进行了必要的压缩,只进行一般性介绍。第四,总线是微型机中典型的技术,但原有体系中几乎没有介绍,新的体系中总线技术单独作为一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五,对定时/计数器、DMA技术、并行接口等部分进行了整合,归为一部分——接口技术,便于接口技术之间的比较与实现方法的相互补充。第六,跟踪当前主流,在相应部分,对当前普遍使用的技术、产品进行了介绍。主要体现在:主流总线技术、主流通用接口、主流芯片组、主流主板、主流处理器等。此部分内容几乎每年更新一次。

二、教材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及时的反映在教材的选取上。1998年以前,为配合当时的内容体系,选用的是清华大学编写的以Z80为核心的教材。1998年~2003年选用周明德编写的以8086/8088为核心的第二代教材。2002年起我院联合全国7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编写了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本教材系统的体现了我院第二次《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为达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满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寻求解决方法为先导,引出课堂内容,教师正向讲解后,由学生提出反问,同学讨论,教师总结。课堂气氛活跃,收效良好。其次,引入更多实例,以实例印证理论,增强教学效果。

在作业布置上,减少理论知识性题目,增加技能型探讨。

四、课程要求层次化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各章要点及复习重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来要求。了解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识、技术发展历史概况和发展动态、产品次要性能、技术深层内幕等;掌握的内容主要是重要概念,主要技术;要求重点掌握和熟练掌握的主要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内容。属于了解层次的,考查时所占

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层次的是考查的重点。

五、教学资源建设

98年以来,本课程逐步建立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下一步改革措施

1、继续改革教材,出版第二版《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进

一步改革内容,加大整合力度,加大技能内容的比重。

2、完善课件和电子教案,提高质量,增强感染力。

3、拟研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演示系统,解决内容抽象问题。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大多数计算机及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动手性及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在科学技术日益增长的今天,我国需要很多的既具备软件编程能力,又了解硬件知识的复合性人才。学好这门课程,将会为学生在后续的计算机开发应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及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导致在实验课堂的组织及具体实施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会存在以下疑问,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汇编语言在编程过程中需要了解计算机底层的一些东西,加上繁琐的指令系统,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感觉很吃力,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对该实验课程也引不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跟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本着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将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其中又将这些实验分为必做和选作,因材施教,消除优秀生“吃不饱”,少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另外,教师在辅导实验过程中,也要注意营造交流沟通的氛围,在学生验证、修改实验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实验,他们不仅可以树立自信心,而且学会了主动接受知识、认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讨论性小组的开展

在某些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十字路口交通灯设计实验,交通灯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这样可引起同学的讨论兴趣。教师可把学生分成3~5人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可以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在交通灯实验中可以首先这样设置问题:东西、南北两方向各延时30秒,要求精确定时,如何来实现?

此时,同学们经过讨论,可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确定选用前面实验中用到的8253、8259芯片,结合8255A控制发光二极管,来模拟十字路口交通灯。如此可以很好地巩固和加深对以前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学们经过反复实验,从中可以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最终实现了对现实交通灯的模拟,相信对同学们自信心的加强会很有帮助。

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如:如果使用七段数码管来显示交通灯时间的控制显示,如何实现?这样同学们可进一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教师可以指出:实际上不同时刻的车辆流通状况是复杂多变的,还经常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采用定时控制会经常造成道路有效应用时间的浪费,如何更好的解决呢?这样的话会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讨论小组可以分工合作,共同研究,相信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从理论课本上未曾接触的东西,并能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同学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使得同学们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实验室是学生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场所,保证实验室开放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如果没有实验环境,学生做预习一般采取预习下次要做的实验内容,写出实验程序,但是程序可不可以运行,学生只有等到上机调试后才知道,达不到预习的良好效果;如果实验室增加了开放时间,学生可对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做更好的预习,有了实验调试环境,学生可对自己的程序先做初步的调试,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高,并可提升整个课堂学习效率。

一些能力强的同学可利用开放的实验室,做一些创新性实验的开发、研究。学生可增加对理论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最终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接口技术与设备在不断的发展,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最新技术,适时补充一部分当前微机接口技术中较新的内容,实验设备也应适当更新,从而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朱莹等.发现法在“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8):134-135.

[2]陈静等.“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20):177-178.

[3]黄海萍.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4篇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特点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逻辑严谨、系统性极强,其教学内容丰富,学习内容抽象、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需要知识面广,教学难度较大。课程内容兼顾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组成、接口技术及应用等。

2)计算机各部件的构成及工作原理都集中于芯片内部,看不见、摸不着,难于把握,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3)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它与《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工电子》、《电气控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交叉,由于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电气专业的知识,如接线图等表现控制原理的图,而电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难学,有些学生甚至是掌握较差,所以,非电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阻于某方面知识细节,而影响了对微机原理课程的整体理解。

2 精选课程内容因材施教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全国高校开设相当普遍,大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应用为主,而不是制造芯片和计算机系统,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就应该以概念和原理为主来组织,根据学生专业情况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2)理清课程结构,明确系统框架。微机系统主要由主机和外设构成,可以分成五个部分:CPU、存储器、I/O接口以及系统总线、外总线,整个课程就是围绕这五个组成部分展开的,CPU通过系统总线和存储器以及I/O接口进行信息交互,通过I/O接口及外总线连接各种外设。

3)教学内容更应注重基础性。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新技术、新产品的有效生存周期逐渐缩短,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更加应该着重从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入手,精心选择那些带有共性和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本课程最本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譬如说地址、寻址的概念,在计算机系统中地址唯一的概念,其应用在其它自动控制系统中,如现在很热门的智能楼宇技术方面,也都是一样的,例如门禁系统地址、防盗报警探测器地址、防火报警探测器地址、视频监控器地址、编码模块等,这些控制技术都是运用了地址唯一的概念,都相当于主控制器的一个外设,都通过总线技术和主控制器相连,都运用了相关的协议。所以,计算机的基础原理性的教学重要性可见一斑,很多具体的工程应用就是利用了计算机系统最基本的原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那么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就很容易理解。

3 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从课程重要性方面教育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现在许多智能楼宇、安防技术、计算机外设、自动化产品、家用电器等,都涉及到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比较高级的机电产品都使用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道了这些,促使学生从行动上、思想上认真对待课程,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动力,认真听好每一次课,做好笔记,做好每一次作业、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还要重视实验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深入浅出,采用类比教学法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

由于概念多、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可以减少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若能将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类比,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存储器时,把其类比成学生熟悉的宿舍楼,存储器由存储单元组成就像宿舍楼有若干个房间,每个存储单元都有自己唯一的地址,每个房间都有唯一的房间号,每个存储单元有8位,组成一个字节,就象每个房间住8个人,一个小组。地址线位数越多,则可直接寻址存储单元就多,房间号码越长可以编码更多数量的房间。在讲授系统总线时,可以和公路类比,总线是公用的,需要控制总线信号,公路上也要使用交通信号,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又譬如说堆栈,和仓库里堆放货物,都是先进后出的原则。老师通过细心总结,很多内容都可以类比,通过这种形象类比式的讲解,用学生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抽象的知识,很多抽象描述变得相当形象具体,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结构图、连线图,为便于学生理解,授课要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利用课件,保证图形清晰、易懂。这样在讲解计算机各部件内部结构与工作机理时,才能更加形象、直观。

3.4 融会贯通前后知识

微机原理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许多知识点前后相互关联,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解顺序,并在讲解有重点关联的知识时,采用重复教学的方法加强复习,并进行功能联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3.5 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微机外设产品,需要大量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实验环节的安排可以从演示性实验开始,由简至繁,由老师演示实验和简单的实验开始,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对微机系统建立起初步的、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汇编语言程序也不是太难,硬件实验还是比较有趣和好玩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硬件实验中的交通灯实验,是一个有实际应用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高。

3.6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

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能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平时安排单元测试,为学生指出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同时,出勤考核、平时作业、上课提问、实验操作技能都将作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法不仅促使学生注意平时上课和课后作业、同时,也能重视实验操作及写好实验报告,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课程的抽象和复杂性,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园园.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探讨硬件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09,(5):6.

[2]李芷,杨文显,卜艳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 第5篇

一、围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阅读教材外你还看了哪些资料?请归纳简述其内容。

二、请陈述当前你对微控制器工作系统的认识

三、请综合运用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串行口,从实际应用出发做一个设计。这个设计可以是个新产品,也可以是对身边生活中某个环节或产品的改善;这个设计从电子专业的角度要合理可行。请清楚地阐述这个设计的功能、技术环节。不用描绘具体电路,用框图示意即可。

四、本学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是第一次把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单片机整合在一门课中,并赋予了72学时的课堂教学和36学时的实验学时。请从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学时安排、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提出意见。

注:

①、对于撰写提要中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希望确实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具体说明;

②、要求字数在2000~4000之间;

③、课程总结将计入本课考核成绩;

④、请各位同学截止到7月5日24点,把课程总结的电子版发到我的教学邮箱:xyredleaf_homework_1@126.com

任课教师:洪小叶

2012-6-26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理论联系实践 考核模式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实践性很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比较大的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往往在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去上机实践,难以到达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地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以下探讨。

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传统的教学经验是按照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给学生教授知识,但是现如今该课程的大部分教材依然停留在Intel 8086微处理器的学习,而这种芯片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非常重要,课本的知识更新要及时,在知识的覆盖面上要广,重点要突出,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对现有教学课件、视频和图片进行全面整理,总结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做到有的放矢,知识量的减少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兴趣。

1.2 对现有的教學方法进行改进 启发式教学:现今大学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提问或者是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互动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为主,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对于微机原理这样晦涩难懂的课程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难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就陷入困境,后面的学习可能就会毫无效果,所以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场解决,这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显著的。问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以问题为引导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小结式教学:在每堂课的结尾,教师要花几分钟对已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本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阶段性学习内容。案例式教学: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性强,这就很容易结合试验去讲解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微机系统的设计案例为例,进行案例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详细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分清重点,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但是不代表非重点内容学生就不需要了解了,我们可以将内容留给学生思考和自学,即节约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发挥实验课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验的设计中可以分阶段地进行,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可以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2.1 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有些只是有个结论,推导证明一时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课所学的知识。

2.2 硬件设计性实验,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给出实验的目的和参考用的电路图及设计思路。让学生自主去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典型可编程接口芯片和数字电路芯片进行I/O接口设计和扩展能力。

2.3 综合性实验,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实验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时候的实验,老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目的,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分组讨论,这样的实验可以最大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 多种模式的考核方法

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3.1 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这样理论性的课程上一定要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所以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学生的成绩中去,鼓励学生上课多回答问题,及时思考所学知识。

3.2 学生的平时作业,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课下还能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一部分课下作业,作业的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应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课下去看书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去复习所学知识。

3.3 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情况。卷面考试只作为考察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实验及动手能力也应计入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去。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的改革,一定能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系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并提高对硬件芯片的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辉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白秋产著.《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3]邓志江著.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革浅谈.

作者简介: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7篇

1、引言

《微机原理于接口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微机系统与输入输出设备的典型接口电路和接口技术,并能综合运用软、硬件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很多先行课程,比如《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学习效果对本课程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加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交叉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太多,导致学生学起来较困难,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该课程知识点较多而且零散,课程知识结构安排难以把握;二是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集中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很好的联系到实践,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学习难度大;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对较难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几点教学改革尝试。

3.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知识点多而零散,并且前后知识点联系很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很抽象,繁杂的知识点使学生理不出头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教学内容的总体结构是认识整个课程的前提。课程初始时,就从内容上划分一个粗的框架结构,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结构及划分依据,采取这样的结构去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整个课程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较容易把握一种清晰的思路,在内容上能够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两部走:一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主线,使学生对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认识;二是分章对各部分进行细致教学。如此处理教学内容,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重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难于立即消化,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实验包括两部分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调试和接口芯片的编程。实验教学内容以单元实验为主,紧跟理论教学进程,即在相关章节的课堂教学结束时进行上机调试、验证。相对而言这些基础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去完成实验,自行设计硬件连线图和软件程序。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硬件电路的连接,独立完成实验。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面向实际应用而进行的一种设计。本课程目前已安排两个课程设计,微机原理部分安排的课题是多功能电子钟,接口部分安排的课题是交通指示灯。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验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整个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布置实验任务实验时,不向学生提供具体的、详细的实验电路与程序,只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以及对实验要求的理解和分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编写实验程序。

3.3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兴趣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开始密切的关注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促进自己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高职学生更加重视这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提问说《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晦不易理解。最好打开一台电脑的主机箱对着实物给学生讲解,直接对着里面的接口一一介绍,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图式就不再会觉得这些东西很神秘,通过实物演示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对CPU的内部构成,内存中的数据学生看不到、摸不到,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激情。而对内部数据的传递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认识。

4、结论

总之,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点,形成微型计算机原理的知识体系结构。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建山.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唐永红,龚安.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6,(02):159-161.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8篇

精选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微机技术日新月异, 新器件、新技术不断出现, 因此要求学生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解决复杂的新问题。鉴于上述考虑, 学生所学内容在保证“够用”的前提下, 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但实际教学中本课程内容多, 而课时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精心组织每一堂课,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要讲解透彻, 一些简单内容, 则可少讲甚至让学生自学, 对于需要应用前面章节所学知识的内容, 可把它作为一个大作业布置下去, 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 在讲“微处理器内部结构”一节时, 存储器结构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讲课时应进行重点讲述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理解, 而关于“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一节, 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 只简单复习即可。学生知道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 学习就有了目标, 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形象比喻法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涉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概念抽象, 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述该课程,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难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起来也很困难。《学记》中说“君子之教, 喻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抓住基本概念, 深入浅出地列举一些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关于存储器的比喻

存储器是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地方。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程序执行的结果以及程序本身均保存在存储器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可以用一幢住宅楼里我们自己的家作比喻。将一幢住宅楼比喻为整个存储器, 我们自己的家比喻为存储单元, 家的门牌号比喻为存储单元的地址, 它是唯一的。到家里找人出来比喻为到存储单元里取 (读) 数据, 人走进家里比喻为向存储单元存放 (写) 数据。

关于堆栈的比喻

堆栈是内存中一个特殊的区域, 是一组按照“先进后出”的方式工作的、用于暂存信息的存储单元。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可以举“往立式光盘架上放光盘”的例子。往光盘架上叠放光盘比喻为进栈操作, 从光盘架上取走光盘比喻为出栈操作, 光盘比喻为堆栈中的数据。由于先放的光盘在下面, 取光盘是从上面开始的, 所以符合“先进后出”的原则。随着光盘的叠放和取走, 顶部在不断地变化, 这就是栈顶。这样, 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堆栈指针寄存器SP总是指向堆栈的栈顶”这个概念。

关于寻址方式的比喻

所谓寻址方式, 通常是指计算机指令寻找操作数的方法, 或者说通过什么方式找到操作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可以举“找一个同学的电话号码”的例子, 有以下方法:自己知道这个同学的电话号码 (立即寻址) ;通过班长知道这个同学的电话号码 (寄存器寻址) ;通过班主任知道班长的电话后, 又通过班长知道这个同学的电话号码 (寄存器间接寻址) 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最后都能找到这个同学的电话号码。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

根据认知学理论, 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学习动机和由此产生的对于感觉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广, 理论性强且很枯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可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文本、声音、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收集信息形成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 教学过程形象、直观、生动,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 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 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 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 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

又如, 在介绍“数据寻址方式”和“数据传送指令”时, 可利用Flash制作动态显示画面, 将每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流动方向等用画箭头、闪烁、变换色彩等不同的动画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以往用语言描述或挂图等方法无法说明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

再如, 可“利用将8255A并行接口控制交通灯燃灭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学生可以看到CPU是如何通过8255A控制交通灯燃灭的。然后, 再通过交通灯的燃灭规律以及各种交通灯的延迟时间, 编写出相应的程序并画出电路图,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但需要强调一点,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绝不能取代教师和传统的教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使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进行优势互补, 力争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既可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汇编语言面向机器, 有其独特的程序设计思路和方法, 学生编程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课堂上要精心选择例题, 着重讲解程序设计的思路、采用的算法和基本技巧及如何选择指令等。另外, 要多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验证运行所设计的程序及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客观地说, 帮助学生调试程序特别是汇编语言程序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个程序, 全班几十个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思路。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会出现程序输入错误, 教师则要把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及时告诉给学生, 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 还要统一讲解。

硬件接口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硬件接口技术。例如, 在讲授“并行通信接口8255A”时, 可结合具体的实验项目———8255A控制单个LED数码管的显示, 讲解其内部的结构、引脚、工作方式、初始化编程等, 让学生对8255A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过8255A控制多个LED数码管显示的实验, 学生自己编程, 动手连接电路图。这样, 学生对8255A的功能、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程序的编写等更清楚、明确,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获取知识, 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 可适时开展综合实验训练,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小型的微机控制系统, 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微机系统结构抽象, 汇编指令繁多, 程序编写困难, 各种接口芯片应用时也都要编程, 学生学习难度大。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教师不仅要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努力让课程与时俱进, 更要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抽象、复杂, 教与学都比较困难。在教学中精选课程内容, 利用形象比喻法教学, 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加强实验教学, 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形象比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褚向前.比喻法、类比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8) .

[2]王艳芬.案例教学在《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l8) .

[3]钱晓捷.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9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气大类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是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入门课程。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而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 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三本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2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三本院校培养目标及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本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开课设置和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教学大纲的修订, 根据专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

3 完善教学手段及方法

为了解决学生反映的本门课程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 制作完善的课件和电子教案,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更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引导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团队加大力度, 完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建立较完善和先进的软、硬件实验平台。同时, 教学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课程团队教师编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指导书内容突出理论与创新的结合, 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每部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两部分,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开展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 (创业) 训练项目等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5 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

根据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课程团队对本课程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加大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平时考核方式也采用测试、习题、作业、专题讨论、实验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 重在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汤晓安.面向多层次学员的“微机原理”教改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 (02) :40-41.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10篇

一、制作动态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板书讲授法, 其优点是重点突出, 易于理解;缺点是比较枯燥且由于受板书的限制。针对传统授课方法的缺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庞杂, 其中存在大量的大规模芯片及其扩展、微指令流程和CPU操作时序的讲解等。如果上课仍是传统的板书教学, 必将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降低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声音、动画、图形、文字等媒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把在课堂中讲述的内容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 使学生深人地认识和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内部构造。在课件中可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过去在课堂用语言表达的许多功能单元的控制方法、使用技巧等, 以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消化掌握, 现在通过课堂多媒体演示, 不仅知道了系统设计, 开发的基本步骤, 而且对以往学习的难点也理解得比较透彻, 课堂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多媒体教学是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的一个有效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借助多媒体和其他教学工具, 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1.选择合适教材

目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材很多,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当前工业自动化实例充实教材内容, 拓宽知识面, 为就业打下基础。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整合, 合理安排所学的内容, 使学生们易懂、易记、有用、实用。

2.利用图表归纳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细、零散、前后内容交错且涉及到的知识面又广, 学生初次接触时往往觉得难学, 特别是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 学生感觉所接收到的知识比较散, 理不出个头绪来, 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运用了。所以在教学中可利用图表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地归纳组合, 即将相关的内容组合到同一个模块中, 然后抓住课程内容的主动脉用连线将模块之间的联系标识出来并加以说明, 从而使课本上那些分散、零碎的知识点一一串起来, 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明朗、联系紧密的图表。有了这结构清晰的图表, 学生即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又可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纵向的扩展和横向的比较, 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混乱, 且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3.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浓厚兴趣及对应用软件接受能力强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计算机编程软件和计算仿真软件的内容。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设计实验和程序汇编、调试工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实例促进学习

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边学边用,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经常向学生展示或分析一些我们身边微机产品, 通过剖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并与授课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分析火车站、商场的大屏幕显示系统讲解微机的LED显示;如何用微机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及如何进行调速, 十字交叉路口的红绿灯控制等等, 并通过开展学习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精神。

2.化难为简循序渐进树立自信心

在教学进行到综合举例、编制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程序时, 因涉及到各方面知识比较多, 使学生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中, 除常用指令外, 不要求学生对所有指令马上掌握, 而是把指令系统当作一个指令手册, 可采用先从简单实用的实例开始, 阅读一些源程序, 先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源程序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和创新, 直到脱离源程序而独立设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很高, 学生容易理解并充满自信心。

3.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

教学过程中可安排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参观, 使学生们了解当前微机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作用, 增加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神秘感, 结合参观讲述微机技术在目前社会的需求及就业的前景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时地关注、培养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兴趣, 这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

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加强实训教学的训练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必须把书本知识与上机实验乃至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1.开放实验室,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实验室是培养在校学生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在确保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实验室在管理上应实行开放式管理。这样, 使学习微机的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反复实践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它是实践教学的一项很好的补充, 不仅提高了实验装置的利用率, 也满足了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 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机会, 提高了实践能力。

2.选择工程实际设计课题,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实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选题是关键。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较大, 造成在课程设计学习中, 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大。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使较好的学生能有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又能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课程设计, 给他们增添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仅靠提供多个设计课题由学生自由选取是不够的, 我们采用可塑性的工程设计课题, 使他们各自都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这样做既有学习意义又带趣味性,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开发能力。

五、结束语

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把工程实际技术资料带到课堂, 融入教学中。同时, 各院校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 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场所。微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也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环节,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卓越创新能力。

摘要:结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 本文从课堂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改革, 旨在激发学生的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机原理,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武刚.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 2007, (01) :41-42.

[2]唐永红, 龚安.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 2006, (02) :159-161.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改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接口技术 教改

【Abstract】 This course content from the interface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interface technology courses and problems, targeted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learning, experiment, examin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reform methods proposed

【Keywords】interface technology Teaching Improvement

一、引言

微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普遍反映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但又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专业技术课程。

二、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1.由于接口技术属于偏硬件类课程,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

2. 认识环节的脱节。由于该课程的前半段有着许多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学习了近半个学期还不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有何用 [4]。

3.实验系统老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均为箱式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大多为对单个芯片的验证性实验,并且实验系统中均固化有相应的实验程序,部分学生实验时直接调用程序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

4.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所用实验系统与目前微机的发展使用现状相距较远,未能利用目前通用微机的资源。

5.接口技术课程中各种接口芯片种类繁多,知识零碎杂乱,安排的课时数一般也较少。

三、教改方法及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引领,实例驱动。既重理论,更重实践。理论以够用就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论的理解。接口技术课程中看似各种接口芯片种类繁多,知识零碎,其实这些接口芯片知识之间存在相当多的共通性。因此教学每种接口芯片的一般思路:先讲适量的外围相关知识和每个接口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接着讲相关的寄存器设置、判断(包括方式选择寄存器、工作命令字寄存器、状态字寄存器等),然后是应用实例,课堂练习。在注重各种接口共性教学时,也注重每个接口的对比教学。比如先讲了8253接口芯片,再讲8255、8251、8259、8237等接口芯片时通过类推和对比的方法来教学,从而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如果课时较少用这种方法把几个核心接口芯片讲懂、讲透,剩下的知识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参考资料和一些互动平台叫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但解决了学时数少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的差导化教学,比如针对计科专业的学生可能学习中补讲一些数子电路的知识,针对电信的专业要补讲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思想内容。还有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大多数,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教,进行辅优和辅差。

3.实验(实践)环节改进

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和设计性实验三类,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完成验证性实验,领会相关知识和原理,掌握本操作技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二段是改进和提高性实验,由教师设置题目或学生提出,学生独立完成。

除了采用接口技术实验箱来做接口实验,还可以尽量考虑用通用微机系统来做。比如,用通用微机系统编制驱动主机箱内的扬声器发音乐声,学生不但有兴趣,还综合实验了8255和8253接口芯片。

4.考核方式改进

改变以往那种以笔试考试为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改为以笔试与实作考核相结合,能力与态度考核相结合,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四、结束语

整个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软硬结合,既注重软件编程又注重硬件电路工作原理;注重举一反三和归纳总结,即学习了一种接口,就归纳出学习其他接口的一般方法,同时还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比。采取了上述教改方法后教师好教,学生反映学起来容易,学习有兴趣,有动力,培养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武刚.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广西:大众科技,2007(7).

[2]张弥左等.微型机接口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育贤.微型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具有发展速度快和交叉学科多的特点, 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需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已发展较成熟的专业课程。其中, 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以早已退出应用领域的Intel 8086/8088 CPU为教学模型机, 偏重于系统理论的教学, 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以51系列单片机为教学模型机, 偏重于实践应用的教学。我校长期以来与大多数高校一样, 前后分两个学期单独开设这两门课程。贯彻落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亟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针对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而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重复的问题, 我校将这两门课程合二为一, 课程名称仍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安排45学时的理论教学, 并配备20学时的微型计算机接口 (单片机) 实验。

1 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 专业知识体系分成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和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电子信息类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由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信号系统与控制知识体系、计算机知识领域和电磁场知识领域四个基本知识领域构成[1]。传统的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知识领域的专业基础课, 与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先导课程联系紧密, 同时又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在上述学科前三个基础知识领域与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其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 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已进入64位的微处理器时代。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本科生, 如果直接学习32位、甚至64位的微机系统原理, 需要掌握的相关背景知识太多, 容易陷入技术的泥潭中[2]。而传统的微机原理介绍的16位的微处理器8086/8088及其相应的配套接口芯片早已退出应用舞台, 造成知识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脱节, 让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程没有用的错觉。虽然微机原理理论更系统, 而单片机应用性更强, 但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 (原理与接口应用等) 和形式上 (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等) 具有较大的交叉, 独立设课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点的重复和各自重点的缺失。此外, 尽管微机原理课程偏重于系统理论, 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来加深对系统理论的理解, 以8086/8088为核心的实验平台缺乏实际应用背景, 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如果采用广泛使用的51系列单片机来合理地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将具有更强的实际应用背景, 可以更有效地与系统理论知识协调互补,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动手实践制作, 可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将这两门课程合二为一, 安排45学时的理论教学和20学时的实验教学。

由于各领域的应用需求不同, 微型计算机系统形成了以PC机为代表的通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和以单片机、ARM, DSP, SOC, SOPC等为代表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这两大分支。尽管这两大分支系统在外形上具有很大差异, 但由于“本是同根生”, 它们都是由基本的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工作原理演变而来, 存在很多共同的知识点。因此, 课堂教学应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对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逻辑电路、存储器等基础知识简要回顾, 做好课程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衔接;明确计算机系统在硬件结构组成上以运算器和控制器为中心引出系统总线配备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以指令系统作为软件基础明确计算机是按照给定程序, 逐条执行指令从而实现特定功能, 明确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这三大类型语言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微机系统, 以计算机执行访问存储器或I/O设备程序过程举例说明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和原理;从中断基本概念出发明确中断系统功能和中断处理过程, 介绍中断程序的一般设计方法, 从而明确计算机中断系统的原理。由于51系列单片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芯片包含了计算机结构中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5个组成单元, 其知识相对简单, 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且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比较容易进行各种系统设计实验, 因此, 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后, 可着重讲授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过对51系列单片机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学习, 辅以电源电路、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建立单片机最小系统作为硬件平台;在软件基础方面, 理解和掌握80C51指令系统中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的分类, 掌握各条指令有序组合在一起实现特定功能的汇编程序设计方法,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再偱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实现与C语言课程内容的衔接;通过内部主要功能单元 (定时/计数器、UART串行接口和中断系统) 结构和编程应用、单片机系统扩展和接口的编程应用的学习, 从软硬两方面综合实现单片机的实际应用。在学时允许的条件下, 最后简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加深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站上讲台, 教师要明确教什么, 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 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能够学什么。以上介绍可明确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改革后“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

2 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 课程重点讲授微型计算机系统架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单片机工作原理和实际开发应用两部分内容, 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课程内容比较抽象, 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需要深入探索“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

2.1 课堂授课方式探索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 传统的纯板书教学方式逐步被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取代。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声形结合、图文并茂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控制台讲解投影屏上的教学内容时, 学生听到的讲解声音和看到的课程内容处于脱离状态, 视觉和听觉难以集中[3]。此外, 由于多媒体教学没有教师板书环节, 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大, 学生对课程内容思考时间变短, 同时长时间盯着投影屏接受大量信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不具有传统板书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集中在教师板书区域, 能够跟随教师板书节奏边听边理解的优点。因此, 我们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化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不仅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学习体验, 同时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 采用板书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起互动式理解并掌握,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举例方式讲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通过课件显示例题题目内容可节省传统板书书写时间, 对设计题目分析时, 通过课件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示程序流程图, 以流程图为依据进一步采用传统板书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起在黑板上依次书写一条条的指令, 完成程序设计, 然后将备课时在计算机上编辑好的程序源代码用仿真软件运行并通过投影仪展示程序运行过程。

由于该课程在学科专业体系中承上启下, 课程内容与数字电子技术息息相关,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例如:讲授总线概念时, 可联系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的三态门采用分时工作的工作方式, 主要应用在计算机总线中;讲授存储器扩展时, 联系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的半导体存储器的相关概念;讲授定时/计算器时, 联系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的时序逻辑电路计算器的工作原理;讲授计算机中有符号数采用补码形式可将符号位直接参与运算, 结果仍为补码形式表示时, 可进一步拓展到数字系统中有符号表示和运算均采用补码形式。此外, 课程内容自成体系, 需注重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连贯衔接, 在授课过程中, 只要讲授的新知识点与前面学习的知识点相关, 我们就引导学生翻到教材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位置, 将前后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课程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在讲授相关内容时, 还可采用比喻的方法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事例进行类比, 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讲授中断处理过程可以用事例“正常讲课过程中出现学生提出疑问并解答完毕回归正常讲课”作类比。“教师正常授课”类似于“执行主程序”, “学生举手”类似于“中断请求”, “教师请学生提出疑问”类似于“中断响应”, “学生提出疑问以及教师解答”类似于“中断处理”, “回到正常授课”类似于“中断返回”, 此外, “学生提出疑问前的授课进度和内容”类似于“中断的断点”, 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断的相关概念。讲授“MOV”传送指令时, 可用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进行类比。讲授空操作指令“NOP”时, 可拿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作类比, 类比过程引来了学生哄堂大笑,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提醒部分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 不要在课堂上虚度光阴。

2.2 注重实验实践环节

本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 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掌握基本系统概念、工作原理、设计原则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在当今大力提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强化理论。因此, 教学双方都要注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正确合理地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求, “做中学, 学中做”, 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实验课程采用层次化的实验实践内容体系, 分成基础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验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环境和简单程序设计, I/O口输入、输出实验, 中断、定时器实验;异步串行通信实验, D/A和A/D接口实验等。通过基础实验逐步掌握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中断、串行通信、系统扩展、接口技术等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偱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以简易数字时钟设计为题进行系统综合实验训练, 让学生将基础实验中掌握的单片机各功能模块组成完整系统, 建立单片机系统整体概念, 学会站在系统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步具备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训练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 则进入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自行选择课题, 独立完成相关软件和硬件的设计, 要求设计实物系统测试验收, 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项目设计来自实际应用课题, 使得实验课程更接近实际应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85%, 要求根据任务, 做好预习, 根据参考方案或自行设计硬件电路, 编写相应的程序。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软硬件的调试, 做好实验记录并由指导教师检查后签字确认。每个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 包括程序清单、电路原理图、测试记录、结果分析等。

3 课程教学目标探索

将传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合二为一后, 为了能够实现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较强的微机系统理论基础并掌握单片机系统原理和具备单片机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的教学目标,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中“教到什么程度与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微机系统理论基础是原理性的, 传统的微机原理课程基于8/16位微处理器展开, 而由于技术不断发展, 当代微处理器已进入64位的时代,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巨大的脱节。尽管技术在不断变换, 但是从计算机面世以来, 基本原理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从冯·诺依曼结构提出到现在已有几十年, 即使技术工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体系结构没有发生本质改变[4]。因此, 课程抛开具体的微处理器型号, 把握通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这两大分支的共性, 以共性为基础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架构, 并了解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学习比较容易入手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相关内容:一方面,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掌握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方法, 掌握单片机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新型单片机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通过具体型号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开发的学习, 夯实微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架构的理解, 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习的一般方法, 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此外, 随着编译技术的进步, 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大多采用高级语言编写, 仅少量引导代码采用汇编语言编写[5]。因此, 在课程中, 对于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只需要服务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高级语言程序的相关原理就足够了, 之后, 引导学生转入高级语言的学习, 从而在软件编程时做到得心应手, 能够编写出高效的软件程序。

4 结束语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合二为一, 结合“教什么与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和“教到什么程度与学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 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具备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实际应用系统开发技能, 另一方面掌握微机系统理论基础并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架构,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迎新, 胡欣杰, 赵立军.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3]戴日光.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1) :71-73.

[4]赵晚昭, 周柳娜, 赵晚春.微机原理及单片机课程改革浅谈[J].物联网技术, 2012 (7) :74-76.

上一篇:母亲的公交卡下一篇:冰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