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范文

2024-07-04

中国西部范文(精选12篇)

中国西部 第1篇

一、升级换代产品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上千个“名、优、特、新”农产品在本次展会上汇聚一堂, 如更加注重营养与口感的有机粮油新品系列, 水果黄瓜、樱桃萝卜、百利西芹、泰国无筋豆等特色蔬菜, 个头更大、口感更好的杏孢菇, 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茶叶“论道”竹叶青, 包装极具品位的红心弥猴桃等。升级换代产品多, 成为展会最大亮点。

二、“三品一标”产品成为展会中坚力量

各地越来越重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依托, 实施品牌战略, 以名创牌、以质创牌和包装创牌。四川泡菜、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大凉山苦荞茶、苍溪红心弥猴桃、攀枝花高山芒果等一大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品牌, 社会认知度极高, 成为展会的畅销品种和中坚力量。

三、有机、生态、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无公害蔬菜、有机粮油系列产品在展会上深受青睐, 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黑苦荞米、优质紫薯等农产品展位的顾客天天爆满, 绿壳有机土鸡蛋比普通鸡蛋价格高出几倍仍然供不应求, “蜀西源生”牌有机猪肉现场卖到60元/kg也天天断货。有机、生态、绿色理念, 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四、新型营销手段丰富了农产品市场流通方式

展会展示的“社区支持农业 (CSA) ”营销模式, 将农场自产的时令蔬菜直接配送至城市家庭;网上农博会则利用“成农网”搭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实现了100多家参展企业的网上展示和交易。家庭农场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出现, 减少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交易成本, 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值得引导、培育、推广。

五、创意农业昭示了农业业态多元化发展方向

我的中国梦.西部计划 第2篇

(本站编辑:黄其红)5月6号到10号,《我的中国梦·西部情》西部计划宣传活动在我校展开,其动漫宣传片也在川师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吸引了不少同学关注。此次宣传活动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主办,川师校团委承办。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等共同组织实施,招募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志愿到西部基层去从事为期1到3年的教育、扶贫等方面服务活动。2013年西部计划全国项目于4月16号到5月26号展开,将招募17000名志愿者,实施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7个服务专项。

校团委提到,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10周年,要按照团中央“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推进201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深入开展,引导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奉献青春、贡献力量。而此次宣传更是以动漫、巡回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效果显著。

无疑,此次动漫宣传是成功的。其背景音乐《放飞》“这雪蓝的生命,不该过得潦草”更是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他们提到,“西部计划为志愿者搭建了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舞台”。而来自数学学院2011级9班的刘芳君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永不过时的理念。”

中国西部旱码头 第3篇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促使临夏成为黄河上游重要商埠的外在条件。探究临夏千百年来商贸流通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应当说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然。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其中东乡、保安两个民族为国内独有。少数民族中回族为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善于经商,精于谋利是其突出特点。从回族和东乡族形成的渊源来看,与东西亚之间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和军事碰撞密不可分。元明时期,伊斯兰教从陆上向东传播,伊斯兰传教士自西亚、中亚来到临夏设坛传教,使临夏成为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重要基地。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同时也输入和传播了阿拉伯商业思想和文化,对穆斯林聚居的临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崇尚商业,倡导贸易的思想观念,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回、东乡等民族秉承伊斯兰文化崇尚经商的思想观念及经商方式,与本民族传统相濡以沫,逐步形成了以回藏贸易为主,以阿拉伯式长途贩运为特点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分钱投入贸易才会用之不竭。”对这一真理的普遍认同,已成为临夏广大穆斯林固化的观念。当你听到悠扬而凄厉的花儿歌唱着“脚户哥下四川”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那就是临夏传统的商业文化自历史深处传来的天籁之声。

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反映临夏回族善于经商,思路开阔,脑子灵活的特点。有回、汉两人同到集市上去买羊,买了羊后赶着回家,半路上有人出价买羊。汉族羊倌认为自己大老远上集市买回的羊,挑来捡去好不容易选定了中意的,没有道理再卖与别人,因此决计不卖;回族羊倌则不然,他看到有人出的价钱比买进的价高,有钱可赚,于是就立刻成交,然后回到集市上再买了一只赶回家。两个羊倌买羊回家,目的都是为了饲养繁殖,然后出售赚钱,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但当出现赚钱机会的时候,两个人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归根到底,就是商业意识的差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临夏大地的时候,临夏人的商业意识和经商才能开始迸发,大批临夏人凭借传统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四面出击,全面开拓贸易市场,向东采购纺织品等日用工业品,运至甘肃南部、青海、西藏、新疆等地销售;把西部畜产品大量运销至东部地区,为东部轻工业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料;三甲集的皮毛交易量大面广,成为全国重点集市。临夏市作为东西部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敢闯敢干的临夏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开拓了广大藏区市场,临夏商人的足迹不但踏遍西北各地,而且扩展到东南沿海和国内各大城市,部分人已跨出国门,做起了边境贸易。在商贸业迅速起飞的那一段时间,首先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私营老板,民营经济如火如荼发展起来,从事商贸业的人口比例之高,民营经济比重之大,城镇居民自主就业率之高,成为国内罕见的经济现象。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考察临夏后由衷地赞叹:“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临夏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几乎全部从商贸流通的收益转化而来,各类商业企业在全部经济实体的总数中占到了九成以上。商业是现代化特征比较突出的产业,临夏的商业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漫步在城市街道,昔日杂乱的地摊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环境优雅、富丽堂皇的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品街,电子商务、大型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不断涌现。在风味小吃的吆喝声中,在传统文化的映照之下,临夏人正悄然地更新着商业观念,临夏的商贸业正追逐现代化的浪潮而健步如飞。

中国西部 第4篇

综合信息服务已无处不在——网上办公、学习、游戏、购物、金融投资、远程视频监控、拨打114查询各类生活信息等等, 不一而足。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 四川正加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正不断提高, 这对四川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基地已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

1月1 9日,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正式竣工投产。这是中国电信在西部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和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数据安全中心”。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信息服务基地、前沿技术实验基地和对外合作发展基地,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以行业应用为主, 面向金融、灾备和互联网应用类客户, 提供便捷、丰富、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随着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的投入使用, 将增强四川面向中西部和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的辐射能力,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省“西部信息高地”的地位。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将依托于整个基地资源, 为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支撑, 全面服务四川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成就云计算信息化外包服务标杆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是西部最大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基地。中国电信将依托该中心加强与微软、思科、华为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 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和全方位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提供数据存储、灾备、安全、呼叫外包、信息搜索、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系列服务。

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平稳高效开展业务至关重要, 绝不能因遭受外力、病毒等侵害而垮塌瘫痪。但据了解, 营造一个安全的软硬件环境、建立一支专业的运维保障队伍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 一个单位独自承担这个成本会很困难、或者不经济。“因此就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提供信息化外包服务。中国西部信息中心里有一个超五星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其功能就是要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数据系统搬到一起集中管理, 帮助他们把数据系统管理好、维护好!”据四川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采用智能综合监控系统, 用3D图像实时呈现各系统运行状况, 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员设备的安全管理, 国际先进的供电系统让中心再无断电隐忧。“像这样的标准, 如果由中小企业自己来搞的话, 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包给中国电信, 他们就能较小的投入获取高标准的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作为中国电信在西部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 还为政府、企业特别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高等级的灾难备份服务。确保突发事故导致客户数据丢失时, 迅速为其恢复数据系统, 确保业务运行,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可以说, 市民朋友的存款、保单、房产都在我们这里得到最安全的保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 目前全国具备五星级服务的IDC数据中心共有6家,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IDC数据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同时,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IDC数据中心正式被授予“国家级数据安全中心”, 成为国内首家获此殊荣的数据中心。

如果将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看作四川人的“超级大脑”, 那么IDC数据中心就是这个“超级大脑”的神经中枢系统。

作为新一代的数据中心,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IDC这个神经中枢系统, 能对所有的互联网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 西部乃至全国的各类数据备份都能在这里得到悉心“照顾”。除了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等基础服务外, IDC数据中心还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信息化外包、综合信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内的五星级信息服务和支持。

同时,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还支撑以天翼空间、翼机通、翼支付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和114号码百事通服务, 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基地。

天翼空间是中国电信打造的手机应用软件综合服务平台。它通过引入广大个人开发者和应用提供商, 建立起C2C的应用商店系统, 为所有手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下载和服务。随着中国电信在川投入巨资建设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竣工投产, 天翼空间软件基地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八大运营基地”之一, 也将落户于此。依托整个基地资源, 天翼空间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并将与IDC数据中心、云计算前沿技术实验基地等共同拉动四川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能力。

孵化前沿技术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是西南首家提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前沿信息技术实验基地。据了解, 物联网技术让手机成了万能的遥控器, 我们能用手机远程操控家里的电视、空调、门窗, 远程监控车辆物资运行状况, 使我们生活、工作的工具和我们“心意相通”, 如同《西游记》中的如意金箍棒。移动互联网技术则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互联互通, 三网融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云计算则为前三者的研发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撑。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第5篇

西部乳业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王丁棉)

前言:纵观几年来的中国农业发展,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产业,莫过于奶业。中国奶业已经连续四、五年来取得了其发展指数20%以上的快速发展,全国年人均占奶量从1999年的5公斤多一点,到去年已增至12公斤,其升幅足足翻了一番。曾经有社会学者对此进行评价说,中国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中国奶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央大力提倡和扶持大办奶业的政策。中国奶业大厦能在众百业中崛起,少不了西部奶业的贡献,军勋章也有你的一半功劳。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德隆等这几个生机勃勃的非常年青的中国奶业娇子,就是在这几年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蒙牛乳业,已经创下了连续三年保持中国奶业第一发展速度这一超高速超常规的奇迹记录,经营业绩从当年的三、四千万元到去年的四十多亿元,它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不适宜用百分比来讨算了,而是用上了百倍为计算单位。若然中国再多十来个像伊利、蒙牛这样的中国奶业快马,也许,中国人的饮奶水平也会翻几番。然而,地处中国西部由四川、云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构筑而成的西部奶业,从整体上说,还是不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虽然它的总存量已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奶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它无论是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奶业的总投入、机械化程度、奶品加工、奶源、产品质量,还是对奶品的消费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或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相差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提高的地方。西部奶业,有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它的发展前景又是前途无量的,空间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发展好西部奶业,关键是在于如何培育和扩大当地的市场,要立足于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和就地消费。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获取,以及如何确保奶业朝向健康、有序、良性和可持续这一方向发展。牧草、奶源、奶品生产、市场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甚为重要。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协调发展,以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浅见:

一、西部奶业资源概况

⒈ 土地资源是西部地区奶业的最大资源

我们所谈及的西部地区,就其行政划分范围来说,它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这12个省市自治区。整个西部地区的面积占了中国地图版面的2/3还多,而居住人口则刚好相反,占全国1/3左右。地大人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的一个社会特征。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欠发达,所处地理位置较特殊,整体经济水平与沿海东地区相比较,将要落后20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消费能力也相对较软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西部的奶业发展,只能是产多消少和必须寻求外部市场这一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经济特性,中央才决定把西部地区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在西部发展奶业,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切入口和重要举措,通过种牧草和养牛,可以将西部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养牛,土地就不会荒废,农民也可以通过养牛富裕起来,国家的蛋白质生产和供应也就丰富多起来。

⒉ 西部地区的一些著名奶业企业和品牌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奶业,从整体上看,算不上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但在这几年中,就是在这一片国土上就有好几个著名品牌企业面世人间,销售业绩为全国前三名的奶业企业,有两个就在西部地区产生。被业界视为全国重量级的著名品牌企业包括有内蒙古的蒙牛、伊利、四川的新希望、新疆的德隆。伊利、蒙牛这两个企业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全国市场的营销,后起之秀新希望目前已在积极筹备做全国市场的有关准备,德隆也具备了做全国市场的资质与条件,且也有这个意向要做全国市场。目前为止,有条件和有能力做全国市场的品牌企业并不多,全国计加起来,也是那么六、七个。西部奶业除了前面四个重量级的品牌企业之外,其年销售总额超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还有广西的皇氏乳业,陕西西安的银桥,甘肃宁夏的夏进,兰州的好为尔等。上述的这些奶业精英,是整个西部奶业的一支前沿部队,它们的威镇力和市场渗透力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龙头作用。这几年西部奶业的快速增长点,一般来说也是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将整个西部奶业带旺了起来。

⒊ 西部奶业的一些主要资源构成与比重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当年的奶牛总存栏量为274.2万头,占全国总存栏量的48.2%;奶类总产量为372.9万吨,占全国总产奶量的36.4%;乳制品总产量为130.3千吨,占全国的17.54%;主要城市的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4.63公斤;乳品企业的总资产为49.47亿元,占全国乳品企业总资产的20.2%;草地面积为2.3185亿公顷,占全国总草地面积的86.7%;省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0人,占全国的2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29人,占全国的25.6%;县市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16人,占全国的26.6%;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92人,占全国的30.1%;在生产一线的省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4人,占全国的47%;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45人,占全国的49%;在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18人,占全国的37.4%;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429人,占全国的49.4%;县(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7人,占全国的36.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21人,占全国的49.8%。

2002西部的总奶牛存栏量为334.2万头,比上一年增长了21.9%,净增长数量足足60万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48.63%,比上一年增长了0.42%,比全国的增长水平21.4%还要高出0.5%;其中发展增长速度最快为西藏84.2%,其次是四川50%,贵州为40%,宁夏为34.2%,广西为33.33%,内蒙古为31.73%,甘肃为31%,陕西为24.6%,云南为22.64%,重庆为17.4%,青海为16.67%,新疆为12.36%。2002年西部地区总产奶量为5475千吨,比上一年增长了46.86%。其中最大增幅的是内蒙古,增长率为126%,净增长数为1338千吨。2002年西部的乳制品总产量为239.14吨,占全国的25.65%,比上一年增长了83.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增长了108.8%,净增长数为51.7%。从上述西部奶业资源构成与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已接近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其产奶量并未能形成正比例,这就说明和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据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杨志民在他的《谋求良策把云南奶产业做大做强》一文中所介绍,云南全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才有1400千克)。从前两年的发展增长率来看,西部的增长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增长发展速度基本持平,仅多出百分之零点几。从西部的乳品企业总资产来看,也反映出西部的奶业企业对奶业建设的固定投资也是偏低的。从新疆的奶牛总存栏量与它的乳制品总产量的对比来看,说明了新疆的奶类产品多为当地人所消费。此外,从从事畜牧兽医的在册高、中级技术人员的登记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还有关于人年均消费牛奶水平的问题,尽管西部虽然占有一定比例的牧民,但总体上还是比东部的人均水平要低许多。

二、东、西部奶业发展优势与持点

㈠ 东部奶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

⒈ 消费能力较强,奶品市场培育较为成熟;

⒉ 高投入和肯投入,重在基础和硬件上的投入,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较为先进(例如:广东、福建、上海的奶牛场实现机械化挤奶已达70%以上,广东的大多数大中型奶牛场,几年前就已经实行电脑智能化管理);

⒊ 饲养管理和乳品加工技术与水平较高,但生产成本也相对偏高;

⒋ 产品多以鲜奶为主,并讲究其质量,其奶源质量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平;

⒌ 除上海光明和福建长富的产品做全国市场外,其余大多以区域市场为主,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⒍ 比较注重牛奶宣传和消费引导;

⒎ 经营者思想较开放,观念更新较快,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市场经济较早适应和政府行政干预少。

⒏ 企业贴近市场经营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快捷,产品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广州,家庭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就可以预约奶品销售商、专卖店等购买牛奶,各零售点、专卖店也可以随时电话通知生产厂家补仓进货。大卖场、超市、士多店、专卖店、学校、机团、家庭送卖形式多样,网络发达,销售通路非常畅顺。但是这些,在西部各地区的城市就很难做得到或者那么完善。我在昆明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有许多的牛奶专卖店经营者反映,当他们当天向生产厂家订购或代售的牛奶售完时,想打电话叫生产厂家及时进货补仓,这是不可能的事,生产厂家从来都不作临时调货供应,故他们只好空守着档口,而使想买牛奶的顾客扫兴而回。这种教条、死板的做法,实际上是生产厂家丢掉了一部分消费者。在广东这种有生意都不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不以顾客为上帝而以我为主的做法,也从另一则面反映出西部地区的生产厂家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末到位和不够强。另外,关于生产企业每天生产任务指标下达的问题,在广东的奶业企业,大部份都能做到隔天下单生产,例如广东燕塘、广州风行、广州达能等企业都能做得到。但西部的奶企,大多数是提前3~4天就下达了的。据悉,昆明几家的乳品加工企业都是隔三天下单下达生产任务的。提前3~4天做市场预测下达指标,它的预测效能准不准?我看这只能是个大约数,这种隔几天预测肯定是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出入,怪不得市场上时有产品积压、滞销、脱销的现象出现。在我看来,这就是生产厂家末贴近市场经营的一种表现并由此所带来的结果。

㈡ 西部奶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1.地广草丰,云南、贵州 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养牛气候;

2.过于追求数量,而品位不高,高档次、上佳产品不多,产品层次多为中低档;

3.生产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不大;

4.大部份人都有饮奶习惯(小数民族多),饮奶基础较东部强,但消费力不强,市场培育缓慢;

5.奶制品多以奶粉和超高温灭菌奶为主打产品,巴氏奶所占比例占少;

6.当地消费皮软,产品被迫延长销售半径而导致销售成本加重;

7.对基础建设投入不多,机械化程度低;

8.牛奶产量普遍偏低,奶牛饲养规模普遍不大,多为散户饲养;

9.经营者经营手法较传统,思想、观念较守旧。

三、西部奶业发展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⒈ 奶牛“两病”问题不可疏忽也不能回避

奶牛“两病”是当今全球奶牛饲养业重点攻关和预防的最大顽疾和难题,同时又是令奶牛饲养者、畜牧兽医们最为头痛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该“两病”在全球奶牛饲养业中在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也有个别地区发病率高于国家限定指标的记录。奶牛“两病”对奶牛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两病”问题,万万不能大意和疏忽。然而,据我所了解,在西部的一些地区,有些人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回避态度,没有勇气和胆量面对奶牛两病的发生。据悉,2002年云南某县曾对980头奶牛开展“两病”抽查,检测结果,染病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而当地有关部门对被检出牛只不但未按有关规定程序及时做出妥善处理,甚至连普查工作也被中断下来。这种对出现了问题又不敢正视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不负责的行为。以我看,这些人对“三个代表”的学习是怎样学的,也许他们很可能少学了“一个代表”。奶牛“两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以及一些预防措施,让病根留下,终有一日它就会泛滥开来,到时就祸害无穷,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因此,笔者建议西部各地区,要向广东学习,一是要客观面对;其次是最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普查和检测;第三是要严格制定和执行每年两次“两病”防疫检疫制度,力求彻底净化,给奶牛饲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⒉ 西部寒冷地区不宜盲目到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国家外购牛

随着国家号召和主张大力发展奶业,西部有多个省市自治区随即很快有动作,纷纷到外地和国外外购奶牛,走扩大奶牛存栏总量的道路。据说,云南省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需要从外地购买1至2万头奶牛;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现在的奶牛存栏量已达35万头,计划至2007年时要发展至100万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通过大批量外购奶牛的高速扩张才能达到。从近一、二年的奶牛进口情况及西部一些地区今后拟进口奶牛的意向来看,有许多人还想把外购牛的眼光放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好的奶牛都是留给自己饲养的,加上近几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每年都从他们那里引进大批奶牛,到现在,可供出口的奶牛存量不多。一方面,你很难购买到理想的优良牛只,另一方面,来自温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奶牛,被转移到寒冷地区去饲养,其生长习性是否适应?这个问题为大多数人所忽视。西部寒冷地区的奶农,请不要盲目、崇外、隨意地到热带、亚热带的地方去购买奶牛,不然,受损失的将是你自己。

⒊ 由市财政直接补贴奶农外购牛的做法不可取

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饲养奶牛来使农民致富,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现在的农民手中钱不多,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和支持,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政府来说,这种财政支持,是钱来于民,反辅于民,用于民。据我所了解,有些省对农民的外购奶牛,实行三级财政补贴,且每头补至3000~5000元不等。对于西部地区一些省市自治区采取的这种将纳税人的钱直接补给农民去买牛的方法,我认为有直得商讨的地方。比如说,这种补贴方法:⑴容易养成奶农的依赖思想和导致奶农的风险意识不强;⑵有助抬高牛市场的奶牛价格;⑶容易刺激农民购进一些不好的或即将淘汰的奶牛,而使养牛成本过重;⑷难于使奶农获得利益最大化(花1.5万元以上购买一头奶牛,农民根本上是白养和无利可图);⑸将容易刺激和方便奶农将购回来的奶牛转入第二轮的卖牛交易。笔者认为,政府财政对奶业的支持方式,可采取一些更灵活和更多的支持点,例如说,可以将这些钱投入到奶农的奶牛场基本建设上。比如,可以投入到奶牛场的交通、水电设施、环保设施、牛舍建设、机械化挤奶设备、原料奶速冻冷却设备或牛奶检测设备等硬件的补贴,这样的软补贴,既减轻奶农的原始投资,又可以促进提高奶牛场的质级,更重要的是,当这些钱补贴下去以后,农民不可以随意将其变现。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奶农是搬不走和不好变通处理的。采用这样的多点、面支持,其实用效果和扶持意义将会更大一些,这也便于政府对扶持资金的监管。

4.奶牛业要与草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西部地域辽阔,草原面积宽广,牧草饲料资源丰富,仅青藏草原的面积就占全国的33.2%。广西、云南等省份的气候宜人,降雨量丰富,甚是适应畜牧的饲养。牧草是奶牛业的基础,但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发展奶牛业的同时,也要顾及生态环境。前几年,西部有些地区忽视了草、牧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结果,遭到损失的,最后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例如在西部西北一些牧区的草原上进行大密度放养畜牧,使草原的承载力严重超负荷,畜牧超载率高达60~120%,甚至是2~3倍。又或者,牧民们没有实行科学轮放和不顾及草原的生态保护,故导致原来优良的植被、草原不断退化,裸露面积在扩大,沙漠化日趋严重,湿地面积在减少,缺水草原面积在扩大,水土流失的程度也在日愈加重。在西部的西南部,一方面,存在许多的潜在的草源资源至今仍未将其开发利用出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草山草坡在退化,甚至是石漠化也日趋严重并十分普遍,秃山随处可见,据统计,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出区已达几十万平方公里。上述这些恶果,导致长江上游的泥沙合量增加了12倍,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泥沙合量增加了70%以上,长江,黄河、怒江、澜江等河流的水流量在减少,与这此江河附近的一些湖泊变成了枯湖。这几大江河上游源头地区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所给国家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是上游所在地的大量林木遭到乱砍伐和草原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一些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乱放牧,滥放牧,严重超载,他们的短浅行为是富了当代祸害后代。好在中央对此早有觉察,并立即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方针加于竭制。不然,我们还将要付出更大的环保代价来“埋单”。发展奶牛业,一定要强调牛与草业同步协调发展。在前两年,云南省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省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大办奶业的号召,当地的各级政府领导便层层动员农民种牧草和养奶牛,甚至从财政中借贷了一大笔钱给农民购买奶牛。但农民得到政府的钱后,并没有将奶牛买回来,而是把钱转借了给他人它用。到了后来,牧草种了出来后,尴尬的事发生了。草有了而没有奶牛来吃,草的销路被堵死了,怎么办?有部分农民干脆就采取过激的行为,把柴油浇到牧草上将其点火燃烧,以泄愤怒和以示抗议。政府为化解矛盾,到最后,只好被迫再花一点钱给种草的农民做出一点儿补偿。纵观这件事情,一方面暴露了这些政府官员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牛都未买回来就先叫农民把种草,这不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人种草而没有奶牛来消耗,也就等于市场需求的中断。农民辛辛苦苦把牧草种出来而卖不出去,他们不埋怨这些叫他们种草的人和不点火烧掉牧草才奇怪呢!市场讲究供需关系,种草养牛也要讲究同步协调发展。有草,没有牛不成,牛多了,缺少草也不成,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市场供需不对称,都会铸成资源的不协调。西部各地在今后发展当地奶业的时期,应以此为鉴,须做到草、牛同步发展。

5.产品市场定位不要走入误区,立足拓展本地市场方为上策

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否合适和准确,将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及生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如果市场定位定错了,这就注定了这个企业难有发达之日。因此,市场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和准确。例如,伊利和蒙牛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市场战略定位于做全国市场,它们经过后来的艰辛经营,最终获得了今天的成功。然而,据我所了解,西部的一些企业在市场定位方面,被一些错觉而蒙入误区。在2003年的10月云南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上,我就曾听到与会的多位企业代表甚至是一些专家在谈到产品市场开发时,都主张把云南奶企的产品市场定位于两翼市场。也就是说,利用云南紧靠东南亚这一地理位置的条件和东南亚缺奶源这点原因,视东南亚市场为自已的主要市场,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东南亚市场上去,在那里抢占市场一席位;另一个市场是东部市场,即根据广东等东部市场消费力强和缺奶源为理由,主张实施西奶东运,强攻东部市场。将自已家门口的市场放弃而把远方的两翼市场视为自己的主战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决策,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妨对这两个市场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折,先看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市场,广东目前是一个缺奶省,且每年的牛奶总消费水平大约在60亿元左右,是被公认的最强劲的热销市场之一。但广东市场同时亦是全国各品牌牛奶的必争之地,那里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热至白热化的程度。伊利和蒙牛当年能顺利抢占广东、征服羊城,它们靠的是香浓的口感和大草原的概念。而你现在想步人家的后尘进军广东,你凭什么招数?你有什么优势?你能拿出多大的本钱来征服广东的消费者?更何况,广东当地的奶业已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奶源的自给率已逐年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现在的东部市场己经为众品牌云集争雄,那里的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难道你还认为那里是你最理想的市场吗?你的西奶东运有多大的胜数?至于东南亚市场,前几年那里的确曾经有过许多的商机,因为当时整个东南亚都严重缺奶。就拿越南国家来说,在前年之前,全国才只有两、三间乳品加工厂,奶牛数也不超过3万头,80%的牛奶都要依靠进口。可是,自从2002年起,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南政府已决定全力发展奶业,且近两、三年来每年都从外国进口一批批奶牛。我在去年两次接待过越南奶业代表团,据越南奶业同行说,他们准备用几年的时间,力争逐步达到本国牛奶自产自供自给。我认为,东南亚的市场也同样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变数。因此,对上述的产品市场定位两翼论,希望你们最好能多作一些客观的分折与研究。依我看,这个两翼市场,充其量只能把它视为后备市场或者是辅助性质的二梯队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押在两翼上,未免风险过大。而定位于自家门前的市场,那才是最为可靠的,又是最为上策和最为明智的。用心耕种好自家门前那一亩三分地,仍然是中国奶业企业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产品市场定位的一个基调。

6.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定位为中国乳都或世界上最佳养牛带值得嗟商

在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到底哪里才是最适宜何饲养奶牛?一些媒体、一些企业把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0—112度、北纬39--41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三大养牛带之一,甚至有人准备在那里作重点奶业投资并把那里打造成为中国乳都。据说,当地政衬已作出发展规划,准备在三年后,这个地区的奶牛将发展到100万头。这样对中国奶牛饲养发展的最佳区域与布局的划定或定位,我认为这是划得不准确和有欠科学依据的。内蒙古这个地方是不是最佳的养奶牛的好地方?不见得。因为饲养奶牛的几个基本条件如水、气候、饲料等,它都不是处于最佳最优越最理想的状态。那里的降雨量很少,通常情况下降雨量不超100毫米,种植牧草饲料要用水,奶牛生活要饮用水,奶牛和挤奶设备要用水清洗,而缺水正是奶牛饲养的一大忌项。气候条件也并不理想,内蒙古的冬天,气温非常寒冷,冷至奶牛不能产奶。福建长富乳业前年在那建了一个牛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就是因为气候太寒冷,奶牛产奶只有8个月左右能正常供奶,其余时间加工厂只好关机停工。长富乳业对此十分后侮在那投资开办奶源生产基地,对该投资项目,大有一种口中含着内包着骨头而外表又热又烫又辣的汤圆咽之不得吐之可惜的那种感觉。牧草和饲料更不是内蒙古的强项,反倒是它的弱项,因为国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的政策,决定了那里的草原不可再滥用。上述三大要件充其量只能达到60分,免强合格,怎能说它是最佳的呢?以我看来,中国最佳的奶牛饲养带,应该是建在云贵地区,那里没有寒冬,没有酷热,降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可种牧草,那里才是中国最适宜养奶牛的地方。有些企业有些人把内蒙古所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作为最隹养牛带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与此经纬度同一条线上的其它两个世界上最佳奶牛带,它们所处的位置的具体气候及饲养的环境条件与内蒙古的相差,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根本不一样。我认为,某些企业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吹捧为世界上三大最佳养牛带之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企业经营广告宣传上的需要,而并不是我们真正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最佳布局问题上的那种实质性的最佳奶牛带。

四、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西部奶业,虽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与空间也很大,但它毕竟是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而又不是牛奶的主要消费区。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发展西部奶业的时候,应该着重根据西部自身的特点、优势、有利条件、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发展宗旨,应该是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使奶业能持续、健康、成熟稳定地发展。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发展献上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⒈ 实行存栏总量与奶产量两增量并举

奶业的中心产品是牛奶,奶牛场的一切工作,也要围绕着多产奶来开展。奶牛场只有将奶牛的单产提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收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西部的人均占奶量按国家所制定的中长远目标要求来说,还是相差很大的距离。解决的办法,一是适量扩大奶牛的总存栏量;二是设法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而后者与前者的投入产出比,显得更为合算,放益与效率更高。西部各地区的奶牛单产水平普遍偏低,它的提升量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平均单产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福建接近4500公斤,连气候条件特别差的曾经被人称之为“不是养奶牛的地方”的广东省,它的奶牛产奶单产也超过4000公斤。那么,为什么西部地区那个具有澳大利亚后花园之称的云南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还不足2000公斤?西部奶牛的单产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结合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几个省的奶牛饲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一是奶农的饲养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和落后;二是未能科学养牛,饲料结构单一,未能做到营养平衡合理供给;三是精粗饲料未能科学搭配或搭配失调;四是疾病因素影响了产奶量;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机械化程度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量?建议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

⑴ 首先要改变观念,下决心打破落后的较传统的养牛理念和方法,接受现代养牛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比如说,将玉米碾成粉来饲喂奶牛的做法,它既浪费纺饲料,营养吸收率也低,奶牛吃过后也容易引发慢性酸中毒而导致疾病多发。但在国外在整个欧盟,全部奶牛场的玉米都是整粒饲喂的。我们有些人认为,整粒吃进去以后,难消化和不利营养吸收,但事实上,人家的那种方法的营养吸收率是粉状的两倍。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⑵ 要 肯花钱,改善奶牛的何饲养环境条件,注重奶牛场硬件的投入(供水、环保、挤奶等),尽快提高和普及机械化挤奶和TMR预混料全营养饲料供应;

⑶ 讲究科学养牛,保障奶牛营养、能量的平衡合理供给,特别是产后100天高产奶牛的合理营养保障供给;

⑷ 加强贴身技术培训,借鉴上海、广东等地每年都为奶农举办3~5期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的做法,或者可以统一组织奶农分期分批到奶业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进行跟班培训贴身学习,以快速提高他们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⑸ 以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名义或以奶协的名义,邀请一批刚离开一线工作岗位而又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奶牛专家“西进”援助,实行手把手的临床言传身教和传经送宝,从技术上支持西部的奶业发展。

如果依照上述几点措施和采取务实的态度,施于合理的调整与强化,我相信,将整个西部的奶牛产奶水平翻一番,是一件不难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况且,从原有奶牛群身上想办法使总产量提升,所花费的成本总比多买一头牛的成本要低和显得更为经济。通过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来达到奶牛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说,这是一个最为实际的手段,同时,也是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切入口。

⒉ 认真做好当地奶牛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核心奶牛群

以色列的奶牛品系改良与选育工作经验告我们,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奶牛,才能成为优良的奶牛品种。该国的重要的优良奶牛品改经验之一,就是注重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选育、培育和优化。自己选、培育出来的奶牛,其地方适应性特别强,产奶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据我了解,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奶牛几乎全依赖于外地奶牛或来源于进口的奶牛,自行选育繁殖的比例相当低。有多个地区,甚至还缺乏种公牛站。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优良选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该大力主张和推广。这一基础打好了,对西部奶业发展的促进与提高,更具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⒊ 加大牛奶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培育和拓展本地市场

西部地区人口虽然不多,但少数民族的比例较大,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饮奶习惯和饮奶基础。然而,人们对牛奶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处于消极消费的状态。原因是,还有许多的人,对牛奶还不是全面认识,或者说,认识了牛奶也不敢放开消费牛奶,当然,这同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关联。在这种情形下,有部分的乳品加工企业,就只好把产品的市场定位面向于全国,甚至是“走向世界”。根据牛奶产品的特性,我主张立足于本地市场的消费,这一点甚为重要。因此,建议西部的奶企,应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消费,用心把家门口的奶品市场培育好,“沾高好远”或“舍近求远”的做法,不一定都适合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奶业企业。而且那样做,所冒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如果某一个企业在决定你的产品需要跨出省门的时候,你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最好能记起我刚才所讲过的那一句话,然后三思而行。

4.提速产品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

就乳产品而言,西部奶业所产的新产品所占比例很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较东部和发达地区要弱一些,产品的品位档次高、中、低搭配比例不尽合理,高档产品较少,产品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你的企业要失去一部分有不同追求的消费者。对产品“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和产品构造格局要实行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面世,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还有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然而,西部的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欲望,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开发路线方面,生产企业的视野要宽广一些。如果做直饮奶的终端市场路线很窄,你可以增加或转型生产一些适用于工业原料用的工业用奶粉、医用乳品,或者是很有国际市场的特殊奶品,在广西可以通过大规模发展水奶牛,然后加工生产水奶牛奶酪,据说该产品目前世界上很畅销。

5.要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立自己产品加工和定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例如,东部地区的广东人,喜欢饮汤水和饮牛奶要饮新鲜奶,西部青藏地区的小数民族有喜欢吃奶油、奶酪的习惯等。作为西部的乳品加工企业,也应该抓住当地消费者的主要消费习惯这一条来选定好自己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对那些以加工奶粉为主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今后中国的牛奶消费将逐步转向以消费液态奶为主这一发展趋势,要审时度势地适时调整自己的主打加工产品。对当前发展速度达到疯狂程度的UHT奶加工方式,也要因市场因地因厂而议。我个人认为,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千万不要把超高温灭菌奶的加工方法作为一种时尚,一些行业的领导,更不能将这种加工方法当作一条主要经验来推广。意大利帕玛拉特单一过于依赖UHT加工方式而最终导致这个国际著名的奶品企业倒台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种悲曲最好不要在我们国家发生。

6.奶牛场务必做好防疫和尽可能做到分布合理

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奶业有较快的发展,规模不算大的奶牛场像雨后春笋般地一个个出现。但这些奶牛场的布局和选址有一部份是不太科学的,有些设在村前屋后,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靠得太近;有些就设在交通要道两旁,这是奶牛防疫工作上的一大禁忌;有些与人的饮用水源相挨近,甚至就设在其上游处,影响和破坏了人的饮用水环境;有些奶牛场与其它家禽场或者奶牛场与奶牛场之间的相隔距离不远,这容易造成互相感染;有些奶牛场奶牛存栏密度过大,容易引发病疫情。像这样的奶牛场,既不利奶牛的防疫,也不利奶牛场的环保综合治理。在西部地区有的是土地,没有必要这里养几头那里养几头,也没有必要把奶牛场的规模办至3000----5000头那么大。牛场规模过大距离太近,一旦疫情发生,很快就会迅速感染传播。因此,奶牛场规模不宜过大和场与场之间的距离不宜大近。此外,对漠视奶牛两病和被检查出有两病而不按规范程序处理的,须按章办事和要严加追究其责任。

7.变散放养为圈养,保护草原生态

在过去,我国的草原放牧,多以散放为主。现在为了保护草原,奶牛就不能随便放养了,原来那种饲养方式就得随机转变。在南方广为使用的圈养模式,在西部地区也可以广泛引用。对草原的保护,不管是人还是牛,都有责任履行其职责。为了保护草原的良好生态,国家每年已投入了巨资,如果我们还是在草原上随乱放牧、超载,国家这边在花钱绿化保护,你那边在放牛搞破坏,这不是等于在白白浪费国家的资源吗?这简值就是自杀行为。保护草原,关健的责任在于人而不是牛。

8.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就西部乳品加工与工艺的先进性来说,除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伊利、蒙牛等一批企业可以进入先进行列之外,其余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显得较为陈旧落后。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还在使用。这些设备与工艺的特点是:效率低,损耗大,易出次品,加工成本重,产品质级档次上不去。即使是伊利、蒙牛的某些设备、工艺,也未能做到最大的先进性。例如在奶粉加工生产中的生产线的管道清洗工艺,它们目前使用的是较传统的水洗法,这种工艺的缺点在于:清洗时间长,清洗周期和次数密度大,清洗成本重(据说每清洗一次需花费3万元以上成本),资源(水)浪费大,时效慢(因为每清洗一次都要经过反复几轮的清洗)、安全性系数未能达到顶级,所需配套设备复杂繁多等。而在国外,同样是管道的清洗工艺,人家己用到了高压净化空气清洗的先进工艺。这种高新清洗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快捷(每清洗一次不需要1分钟),清洗成本低,可节约大量的水以及供水设施,生产加工机动性强(可以随时进料加工,也可以随时待机停产),设备占用厂房空间小等。例如,乌克兰等国家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清洗工艺。在奶牛饲养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地方落后于人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整个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先进的加工设备与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位、质量等级、档次和经济效益,而西部奶业的大部分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则往往不太愿意对生产硬件方面的投入。这一点,也是导致西部奶业难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只有加快对原有落后的生产加工与工艺改造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部的整体生产加工水平和奶业的经济效益。

⒐ 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防范奶源过剩与不足化解奶业危机

奶源,对中国奶业现阶段来说,暂时还是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总奶量还比较少,全国的人年均占奶量只有10公斤多一点,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9左右。奶源之争,在中国已经成为奶业竞争的一个焦点,甚至有人戏称“得奶源者得天下”。自前年开始,奶源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低于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像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北京的三元、上海的光明等奶业巨头已重金投入圈地争夺奶源之战。此外,一些其它的企业亦随后跟风加大对奶源生产的投入与奶源的控制,拟通过牢牢控制奶源的生产与供应来确保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奶业发展,无非是两点,一是把消费市场做大,二是生产更多的牛奶。中国的人均占奶量虽然偏低,总体上还是属于贫奶国。但就个别地区或某个企业而言,在规划牛奶生产的时候,不能盲目大规模扩张。发展扩大奶源,也要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如果你的奶源生产过剩或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你的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的话,滞销、积压、倒奶的现象就会隨之而来,危机与风险就会发生。笔者认为,奶源生产与产品市场的发展最好能处于均衡发展状态,奶源生产滞后,会造成奶源供应不足和缺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对奶源生产的投入过大和扩张过快,会造成奶源过剩和倒奶的现象。前些日子,本人在与西部地区的一些奶业同行在探讨奶源与市场风险与危机防犯的话题时,有一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警觉。有人认为,在西部地区,是不可能发生奶源危机或市场风险的。其理由是,西部地区大部份的乳品企业自身都配置有奶粉加工设备,当遇到液态奶市场压力大时,就将牛奶加工成奶粉,危机不就化解了吗?对这种观点,我则持不同的看法,就资源充分利用和尽量节约能源来说,将牛奶大量加工成奶粉,并不是一个最积极最效能的办法,因为在加工奶粉的过程中,不但会使部份的营养损失,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次,还会导致牛奶产品的终端成本增加。提倡以这种办法来化解奶源危机或风险的提法,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奶源过剩的案例,在此前已有所发生,在西部的成都,就曾发生过奶农倒奶事件;在东部的福建长富乳业,也是一个过大投入奶源生产而奶源暂时过剩,其产品市场的发展又跟不上的典型案例。该企业也正是由于奶源发展过快市场发展过慢而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和滞销的。发生奶源过剩或不足这一奶业危机与风险,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此告诫西部地区的乳品企业,当你们在制定奶源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市场扩张的宏伟蓝图时,一定要顾及到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头脑中应多一些风险危机意识,并尽可能地将这些风险、危机降至最低。10.就地取材,广开西部奶牛源,大力发展好两牛

就西部的奶业资源而言,还有两种奶牛品种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潜力,一是牦牛,二是水奶牛。广西的水奶牛,青海、西藏的牦牛,目前这两种奶牛品种己在上述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存量,饲养经验也比较成熟,当地政府多年来对这两种奶牛的改良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至今,这两个奶牛品种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快速的推广与发展。我认为,作为中国奶牛品种的补充以及奶牛源的来源开拓,这两个品种牛都是一个很好的品种选择。好在什么地方?它有如下这几特点:(1)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长环境,抗逆性强;(2)患病率低,可以节省一些生产成本;(3)对饲养技术要求不高,不如荷斯坦牛那么娇养,较适宜粗放粗养,而易于推广;(4)奶质高,脂肪含量高,有利于开发奶酪等特殊产品;(5)农民投资的本钱相对较少,这对目前还是不很富裕的西都农民来说,较为合适。在奶牛改良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方面,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国家都有很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印度对水奶牛的改良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该国的水奶牛的生产规模已占半壁河山,所产的牛奶已占印度总产奶量的一半。上述的两个奶牛品种,应该将其纳入我们的开发和利用范围。

结束语:西部奶业占中国奶业的半壁河山,且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总体生产水平虽然偏低,但是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和采取务实求是的态度,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只要下定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去加以调整和变革,我相信,要取得西部奶业发展的更大成绩,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本人在此衷心祝愿,中国西部的奶业能有更辉煌的发展并使之能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

中国西部民族腰刀图说 第6篇

蒙古族在十三世纪创造了辉煌,而元代蒙古族的刀剑实物稀少,见诸我国史籍的记载亦是寥若晨星。清代蒙古王公向乾隆皇帝进贡的蒙古刀剑中短刀(图2)的型制也全然不同于近现代的直刃直柄的蒙古腰刀。徜徉于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馆,我发现满清八旗兵的“顺刀”与近现代蒙古腰刀型制颇相近。我突发奇想,是否如满族借蒙古字母而造满族文字一样,满族刀也是仿蒙古刀型制?亦或是蒙古被满清绥服之后,蒙古腰刀仿满族顺刀制式?

蒙古腰刀是牧民随身之物,宰畜、吃肉不可缺少,既是实用的工具,也是装饰品。通常为直柄、直刃、细血槽,刀尖似牛耳,锋利无比,柄鞘常配铜、银花饰,鞘为筒状,也有在刀鞘中装骨筷的,更有讲究的镶珠宝。蒙古腰刀和镶银的木碗同为蒙古族特色的工艺品。

“象鹰一样从历史掠过”而没有消失的除了蒙古族还有崛起于蒙古高原,在唐代称“回纥”、宋代称“回鹘”、清代称“畏吾儿”的维吾尔族。如今新疆有四大名刀,即伊犁哈萨克族沙木萨克折刀、维吾尔族英吉沙工艺小刀,以及焉耆陈正套刀和莎车买买提折刀,其中以英吉沙刀声名最著。

相传,二百多年前在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窝西,有位名叫买买提的工匠,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直、方、圆、齿、三角形的图案,并涂有红、绿等颜色的木柄小刀,特别锋利、美观。农家遂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工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玉石、骨料等镶嵌,并雕刻极富民族特色的图案。于是英吉沙小刀声名远播,制刀技艺随之传入和田、莎车、喀什和库车等地。

正宗英吉沙小刀,一般选用优质弹簧钢板锻打成型,制成粗坯和细坯之后,用锉刀锉磨光,然后再行淬火。淬火是工匠们世代传承的绝技,相互保密,绝不外传。经名师淬火处理过的英吉沙小刀锋刃锐利,用其削刮铁条,但见铁屑迎刃而起,而刀锋却不曾崩口、卷刃。英吉沙小刀的传统型制,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等10多个品种、30多种花色。其中又因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分别有维、哈、蒙、汉、藏等不同形式。每种花色大约都有大、中、小三个不同规格。在维吾尔人中最流行的是一种刀体上尖后倾、刀柄下端前倾而呈鹰勾形的英吉沙小刀。此外,各种刀柄均使用各种铜、银、玉、骨、宝石等拼花,组合成亮丽对称的图案。讲究的还有纯银和宝石镶嵌装饰的刀柄。如今,刀匠们普遍使用色彩艳丽的有机玻璃和塑料薄板来装饰刀柄。英吉沙刀的标记,有新月型、葫芦型、巴旦木花型、太阳型,以及工匠的名号等。名牌的英吉沙小刀是由英吉沙县小刀厂生产的,它的标记是刀柄上镶嵌两背相靠的巴旦木花,近年还采用了维、汉文“英吉沙”字样的戳记。英吉沙小刀的刀鞘内部为扁薄的木刀室,外裹压花的羊皮,通常为西洋红和玫瑰红,也有黑色、褐色的。

新疆的陈正小刀,是由焉耆名匠“陈正”之名而来,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陈正小刀除刀刃锋利之外,刀与鞘带弹簧闭锁,乘马奔驰时不易丢失,刀鞘外壳装配有扎马针,用途较广,深得远近牧民的喜爱。

与蒙古刀较近似的是甘肃的保安刀。保安族是元、明时期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居住在同仁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后又迁移到甘肃临夏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庄,仍被习惯称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称。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工匠传统的手工艺品,据说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它既可作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又是独具特色、可供玩赏的装饰品。因此,长期以来受到西北地区藏、蒙、保安等各族人民的喜爱。保安腰刀制作精巧别致。刀身用优质钢锻打而成,再淬火,并打磨锋利,光可鉴人。刀把用牛角、红铜、黄铜、铝片叠压,再经锉磨成型,看来层纹交错,犹如堆金叠银,奇巧美观。刀鞘内部为木质,外用黄铜或红铜包裹,铜壳上再饰以龙、兽或花草图案,名目有“一条龙”、“一枝梅”等,式样各异,玲珑剔透。鞘上配环,可穿绳悬挂于腰间。腰刀带鞘全长一般为5~7寸,也有更长或更短的,多为一鞘一刀。亦有一鞘二刀,称为“双刀”,更为别致。保安腰刀的花色品种,现在达30多种,如“什样锦”、“宝剑头”、“铜扁鞘”、“细罗”、“双罗”、“一素白”、“西瓜头”、“圆角满把”等,式样繁多,争奇夺巧。

藏族人喜欢带刀,称刀为“知”。特别是牧民和康巴人爱佩短刀,乃至长刀。刀是藏族人的信物。我在拉萨的哲蚌寺曾见到以古时藏人的刀剑作为镇寺之宝高悬于佛殿的屋顶。藏族造刀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发现了铜、铁、银,并懂得冶炼锻打刀具。腰刀用于宰杀牲口、剥牛/羊皮、切肉、切菜,是牧民的生活必备之品,同时也是藏族人的装饰物,多系于前腰中间部位。

藏刀刀柄用牛角、骨或木制,并缠绕铜丝或银丝。刀鞘刻龙、凤、虎、狮或花卉图案,有些点缀绿松石、玛瑙等,十分精美。就地域而言,卫藏地区的藏刀装饰华丽,甚至在柄鞘精心雕刻镂空花饰。而安多地区藏刀多直刃,外装朴素,注重实用。康区、甘孜、德格的藏刀除单刃直刃外还有弯刀和双刃刀,殊为独特。

藏族的长刀(剑)为传统兵器,也用于狩猎或劈柴等日常生活。除本民族的长刀,如工布制造的大马刀、三角明灯照刀(形如藏传佛教的法器三棱尖的金刚杵)、獐牙刀等外,藏民也从云南丽江,甚至阿昌族输入长刀。现今生活在藏东南热带丛林地区的藏族、门巴、珞巴男子仍佩长2尺、宽2寸的长刀,出门时,用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其长刀制造装饰较之云南的独龙、怒族、傈僳、景颇、阿昌、德昂等民族的长刀要简朴,且短得多。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世居山林地带,善攻袭埋伏,近身格斗,长矛不易施展,而长刀肉搏则极为便利,且有招式独特的刀术流传。其长刀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昭时期(即唐代)。以德宏州的户撒阿昌族的刀最为精良。据说上好的长刀既能削铁如泥,又能柔韧系腰。刀尖为平头,主要用于砍劈而不能刺,全长80~90cm,宽约4cm,握柄为圆形,长15~18cm,无护格,一般为竹制铜丝包嵌,亦有银柄和象牙柄,往昔多为贵族上层使用。另有尖头长刀,较平头长刀短,刀尖形如柳叶,可刺可砍。制造工艺不如平头刀精良。主要由傣族、佤族、拉祜、布朗、基诺、哈尼族男子使用。长刀是西南少数民族男子战斗生产的工具,同时也是歌舞时的道具。节日里山寨欢聚,在铜鼓的节奏下,男人们手舞长刀,以示膘悍。◆

中国西部地区能源分析及预测 第7篇

1 西部地区能源概况

1.1 西部地区主要能源及基础储量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4%,能源(包括油气、煤、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储量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在2009年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中,石油为95 584.6万吨(占全国的32.41%),人均储量为2.60吨,天然气为30 744.4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2.93%),人均储量为8 370.61立方米,煤炭为1 610.30亿吨(占全国的50.49%),人均储量为438.43吨(如表1)。

西部地区12省区中,石油储量以新疆、陕西最为突出,分别为43 643万吨和23 047万吨,占西部地区石油储量的49.42%和26.10%;天然气储量以新疆、四川、陕西和内蒙古较为丰富,分别为7 543.69亿立方米、6061.6亿立方米、5 709.24亿立方米和5 635.41亿立方米,占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的26.90%、20.61%、20.36%和20.09%;煤炭储量以内蒙古最为突出,有789.07亿吨,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的47.50%。

1.2 西部地区能源消耗

从全国来看,能源消费高于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占生产总量的比重为111.86%,但是,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量大于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占生产总量的比重约为73.52%。西部地区一半以上地区的能源消费低于能源生产,其中陕西的能源消费总量仅占生产总量的31.48%,内蒙古也只占到48.65%(如表2)。

西部地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均在1吨标准煤/万元以上,东部、中部其他省区大部分在0.8吨标准煤/万元左右;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2吨标准煤/万元以上,东部、中部其他省区大部分在1~2吨标准煤/万元之间。这说明西部地区单位能源创造的经济效益低于东、中部地区。

2 西部地区能源预测

用TPE(Total Production of Energy)表示能源生产总量,TCE(Total Consumption of Energy) 表示能源消费总量,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通过对样本期1996—200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同时采用协整理论分析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长期的均衡关系。预测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时间序列数据经过真实价格指数修正。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为了消除数据的自相关性,对数据作取自然对数处理,所以实际的TPE、TCE、GDP分别记为LTPE、LTCE、LGDP。

2.1 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预测

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的预测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即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1996—2008基础数据的处理,即经过真实价格指数修正,并进行单位根检验情况如表3所示。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知,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数列是二阶单整序列,满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建模要求。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如公式1,通过此模型做反对数处理,得出2011—2015年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预测值及预测上限和预测下限,如表4所示。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为:

2.2 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总体也是呈上升趋势的。对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亦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即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996—2008基础数据的处理,即经过真实价格指数修正并进行单位根检验。由检验结果表5可知,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数列是二阶单整序列,满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建模要求,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如公式2。通过此模型做反对数处理,得出2011—2015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值及预测上限和预测下限,如表6所示。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为:

2.3 协整理论下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对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自回归移动平均的预测过程中,我们知道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数列均是二阶单整序列,为了使用协整理论,我们对西部地区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7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GDP数列亦是二阶单整序列。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满足建立协整方程的条件,构建长期协整方程如公式3并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即LGDP、LTCE、LTPE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1.3279,0.0404)。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1.3279,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404,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

长期协整方程为:

此外,构建从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公式4来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方向修正机制,其修正速度为0.0325,由此得到协整方程拟合值与真实值对比如图1所示。

误差修正模型为:

3 结论

通过对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现状的分析,并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未来五年(2011—2015年)进行预测,同时分析和研究了能源生产总量、能源生产总量与地区生产总量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基础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94%、30.56%、82.37%,也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区,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的43.06%。

(2)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2015年的预测值为17 7687.48万吨标准煤,6年平均增长率为7.96%;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2015年的预测值为124 557.23万吨标准煤,6年平均增长率为7.12%。

(3)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1.3279,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404,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 建议

我国的西部地区在国家能源资源多元化战略和供应体系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在坚持立足西部的同时积极开展省际合作,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能源优势,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大力推进。

(1)明确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战略地位。

一是正确判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在国家能源开发中的位置;二是树立和落实新能源安全观;三是坚持务实合作,把以西部地区为重心、以油气生产和加工为主的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重点项目制定规划。

(2)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引导和推进资源富集区的有序开发与集约发展,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加强西部能源资源的统筹安排。

(3)统筹国家、地方、企业的利益。

应建立和加强能源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的衔接与联动机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同时更多地惠及油气产地人民群众;促进西部地区石油产业加快从资源外输向产品外输转变,形成产、炼、化、运的完整产业链;统筹油气资源的分配和加工利用,合理保障油气产区石化工业发展和民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陈计旺,程素娟,宋晓红.西部地区能源开发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2):85-89

[3]姚广宁,师萍,韦永安.陕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9-73

[4]粱进社.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增长:基于分解的1985—2006年间时序比较[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0-29

[5]王远,周婧,王义琛,等.江苏省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47-52

[6]张翎.用统计分析方法预测能源需求量[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20(6):27-30

“中国西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第8篇

2010年4月9日, 旨在统筹科技资源、促进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快速发展的“2010第二届中国西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西安盛大举行, 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变化趋势、汽车物流和供应链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以及对西安地区的建议、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陕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商用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汽车产业与高陵发展等主题, 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 对做大汽配产业集群, 打造集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检测、销售为一体的中国西部最大汽车零部件基地, 提出了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 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国际化、宽领域、高速度发展的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发表了《全球背景下西部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主题演讲。

会上, 中国西部重型载货车之城高陵县为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引进汽配企业10家, 合同投资总额31.68亿元。

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是高陵县和陕汽集团联手打造的集汽车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装备制造基地。分为重型工业区、轻型工业区、研发检测区、生活配套区、物流仓储区等10多个现代化专业区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 建设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我市汽车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高陵县政府还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签订了《统筹科技资源、支持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产业发展框架协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经营西部述评 第9篇

一切社会活动均基于经济结构而产生。受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由中原农耕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与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性, 使得边疆与内地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必然存在。自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 中华大地大体形成了中原王朝农业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对峙格局。如何应对游牧文明的冲击, 屏护中原农耕文明和发展大一统, 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问题。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 , 祖龙出兵“斥逐匈奴”, 在收复地区置郡县, 强化了中央王朝对西部地区的直接控制。西汉时期, 武帝在西北地区或设郡县, 或“因其故俗, 为属国”[1];在西南实行“各以地比”的治理方略, 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2]。

由于西北民族众多, 情况复杂多变, 曹魏前期的统治者奉行羁縻政策, 对其实行怀柔政策, 收效甚显, “魏兴, 西域虽不能尽致, 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 无岁不奉朝贡, 略如汉室故事”[3]。在西南, 诸葛亮实行“西和诸戎, 南扶夷越”策略, 在南中 (今云、贵两省, 四川西南部分地区, 广西百色地区部分县) “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即在维护蜀汉控制的前提下, 起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 达到了较好的统治效果。隋唐对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县制度, 以少数民族部落区域为州县范围, 由少数民族首领充当都督和刺史, “授其豪帅为牧宰”[4], 这既保持了边疆民族的原有部落, 又使其从组织系统和隶属关系上成为唐帝国版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统治者均通过对突厥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封官赐爵, 册命汗国王或可汗, 确立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 维护了帝国版图的大一统。

两宋时期, 出于对抗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需要, 宋统治者对吐蕃因其俗“故以佛事怀柔之”[5], 又以“中国法教驭之”, 讲求儒艺, 施以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定立律令, 易蕃风习俗;赐姓名氏, 使蕃汉融合。通过这些手段, 宋王朝既从政治上联络了与吐蕃的关系, 又使得西北吐蕃王朝对宋朝有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认同, 而共同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成为其政治上依附宋朝的文化心理素质, 也是一种向心力。

元朝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或地方大族, 任命其为政府官员, 保留其原有的政治权力, 通过他们来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统治。

明朝对西部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区设立土府、土州、土县和卫所, 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等官职, 承认其辖区并保留他们的土兵。土司的职责是各率属部“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6]。

清朝在西部边疆地区以“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为统治方针。蒙古地区, 实行满蒙联姻的政治策略, 划分蒙旗, 设立扎萨克。在西藏, 派遣驻藏大臣, 树立达赖喇嘛的权威, 实行政教合一得噶厦制度。在西南, 改土归流, 使中央政权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言之, 中国历代王朝对西部的政治经营, 主要体现了“恩威并施”的羁縻政策和“因俗而治”的思想。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 宽和的民族政策, 淡化民族偏见是各政权稳定西部边疆局势的重要前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政治, 经营, 并未拘泥于“华夷之辨”的思维模式, “因俗”而羁縻治之,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这有利于边疆与内地和平相处, 稳定了社会秩序,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当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经济经营

1. 移民实边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统治, 都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经济开发方针。“令远方之卒守塞, 一岁而更, 不知胡人之能, 不如选常居者, 家室田作, 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 ……为中周虎落”[7]。移内地民众充实发展边疆成为自秦以来各封建王朝开发边疆的重要措施。

封建社会的移民实边是具有直接军事意图的。历代封建王朝在西部特别是西北边疆屯扎重兵, 军粮供应成为一大难题, 移民生产粮食是军粮的一大来源。另外, 移民的到来, 首先为西部边疆地区增加了劳动力。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手工劳动占主体的生产力结构中, 劳动者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产出。西部边疆地广人稀, 内地移民的到来, 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其次, 移民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 为西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 移民虽然大部分是贫困农民, 但其中不乏有一定资金者和相当文化修养者, 这不仅为西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而且促进了汉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当然, 由于封建社会的移民具有强制性, 不可避免地对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乃至身心伤痛。《潜夫论·实边》有言:“民之于徙, 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 夺土远移, 不习风俗, 不便水土, 类多灭门, 少能还者。”

2. 屯田开发

历代封建王朝为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在边疆驻都驻有重兵。移民实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驻军军粮问题, 但其还远不足以解决军需之用。为筹军粮, 历代封建王朝在西部地区实行屯田。西汉屯田“自朔方以西至今居”一线而向西推进发展, 包括河西走廊、西域和河湟地区。三国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 即于建宁郡进行屯垦。隋朝在今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等沿边地区, 唐朝在东起辽宁西至今新疆、青海沿边地区都实行过屯田。明朝在西北进行过大规模的军屯。清朝在西北地区先后实行了兵屯、民屯、旗屯、遣屯、回屯五种不同类别的屯田形式。屯田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经营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西北由于为游牧民族聚居区, 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很大, 故为历代封建王朝驻兵重地, 历代封建王朝的西部屯田也较多地集中于西北地区。屯田的发展: (1) 为边疆驻军提供了军粮, 省却了长途转运之繁重, 减轻了内地人民的负担, 节省了国家开支。 (2) 具有军事性质的屯田, 屯田卒兵亦农, 和时为农, 战时为兵, 在保障生产地同时, 巩固了国家的边防, 为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3) 屯田需要兴修水利, 修整道路, 繁殖耕牛, 制造工具, 这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生活结构, 使西部地区的游牧、狩猎型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发展, 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更缩小了边疆落后地区与中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4) 来自内地的大量屯田卒和移民加入西部边疆建设行列, 改善了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结构, 加强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屯田政策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屯田卒和屯民身份地位低下, 人身自由受到严重束缚, 并且承受着巨大的剥削, 生产积极性不够, 厌作、逃离、破坏生产工具之事时有发生。屯田虽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当时的农业成产尚处于粗放型经营模式, 广种薄收, 对森林、草地资源破坏严重, 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寒冷, 雨水稀少, 植被的恢复力非常微弱, 屯田这种低下的掠夺式的资源利用方式, 对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破坏。特别是当社会动乱时, 劳动者大量逃亡或死伤, 无数耕地被遗弃后成为不毛之地, 这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可以说, 黄河流域水体含沙量的增加, 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环境恶化等, 历代封建王朝屯田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的劳动者和统治者限于自身知识结构, 并不能重视这一问题, 但我们今天应当充分认识到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三、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交通与文教经营

1. 西部交通经营

秦汉两朝出于对战争的考虑和其他因素, 对交通均比较重视。自秦始皇二十七年 (公元前220年) , 秦朝开始修建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向边疆的驰道。汉朝在秦驰道的基础上, 将秦时由巴郡至西南的五尺道予以扩建, 凿山通道千余里, 使“南夷始置邮亭”。这对于密切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显著。汉武帝时, 张塞两使西域, 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和融合。为了保障军队的联络通讯, 元朝在成吉思汗时建立了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驿道。元朝建立后, 在西部地区广置驿站, “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8], 使西部形成了发达而完善的驿传系统。清代朝自北京皇华驿站起始, 有通往蒙古、新疆、西藏、西南的驿站和西部边疆的驿传网络, 四通八达。

历代封建王朝的西部交通建设, 保障了军事信息的畅通, 利于统治者及时对边疆形势作出反应, 对稳定政局、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有着积极作用。另外, 交通的发展, 不仅仅利于递送军事物资与情报, 还利于商民往来与货物流通, 进而促进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 文化教育

西部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 对少数民族的信仰也往往不予干涉, 以维护其统治。

西汉派张骞通西域, 打通丝绸之路, 通过商贸、使臣往来, 促进了中厚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汉以后各朝代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兴建学校。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割据政权重视文教, 敦崇儒学, 采取各种方式振兴文教事业。如前凉设崇文祭酒, 征九郡胄子, 立学校, 行乡射之礼, 表彰忠、孝、节、义。宽松的教育和学术氛围,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如河西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时之传统文化, 还融合了这一地区氐、羌、鲜卑等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为人所称誉。文化的融合, 不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而且有利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隋唐时期边疆民族多将子弟送往中原学校学习。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 , “敕吐蕃王及可汗子孙, 欲习学经业, 宣附国子学读书”[9]。唐国子学向周边名族开放, 地方郡学也招边疆子弟入学。这一时期, 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 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商贸来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隋唐统治阶级对域外文明采取开放态度, 兼收并蓄, 使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盛、辉煌的文明。至明清时期, 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同时, 统治者却逐渐实行“闭关”政策, 中外文明交流趋缓,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教活动, 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文明逐步取代了游牧、狩猎文明, 民族间的融合不断加强, 促进了中国大一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关系、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历代王朝的西部经营大体呈现了一种政治统一与经济开发同行, 军事威慑与抚绥相伴, 由单一到逐步深入、综合的过程。

摘要:自秦、汉至明、清, 中国历代对西部多实施“恩威并施”的羁縻统治, “因俗而治”实施移民实边、屯田开发政策, 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关键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西部,经营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 (卷111) [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2]黎小龙.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各以地北”之治理方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6) :112-117.

[3]陈寿撰;陈乃干校点.乌丸鲜卑东夷传.三国志.魏书 (卷30) [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4]刘煦等撰.良吏传.旧唐书 (卷185) [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5]张维.陇右金石录 (卷3) [M].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

[6]张廷玉等撰.职官志.明史 (卷72) [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晁错传.汉书 (卷49) [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宋濂.兵志四.站赤.元史 (卷101) [M].北京:中华书局, 1976.

谈中国西部荷包纹样的形式美感 第10篇

一、荷包的基本制作工艺

荷包制作多以锦缎缝制,采用各种刺绣、挑花、堆锦、画绣、手绘等工艺,其中尤以手工刺绣的荷包艺术价值最高。荷包大多出自妇女之手,由于施针的面积小,同时佩戴在腰间随时可以赏玩和炫耀,所以,荷包绣工的技艺极其精细。荷包上的附加装饰,肩上多缀流苏,流苏有金、红、绿、黄、粉等色。还有的缀宝石,或由彩线、丝物挽结、织成空心小环,将其串联起来与盘长结相连,垂吊装饰。

二、荷包的地域风格

西部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荷包图案风格古朴,大气华丽。荷包样式丰富,种类较多,工艺针法多样,时有采用手绘技法的荷包,图案纹样内容上包括繁多,其中尤其以戏曲内容最多;色彩或素淡雅致,或喜庆热烈,对比和谐又鲜明,构图疏密有秩,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三、西部荷包的形式美感

1、对比与调和

荷包纹样包罗万象,主体图案与周边装饰图案形成对比,其刺绣面积大于周边装饰纹样面积,不论是花卉还是人物都比较整体,通过其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来区分。制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分析,有比较,抓特征,在意象思维过程中,将对象转化为线形,通过线将其概括,通过线的排列产生秩序、韵律,通过线的重叠、穿插产生空间,通过线的色彩表现出装饰美感。

西部荷包在色彩的应用上极端鲜明,是出自生命原本的色彩创造,也具有人类学文化内涵的色彩象征。她们所采用的颜色,是一对对相互独立而又鲜艳的原色。在视觉上,对比强烈的色彩令人注目,大面积的红和大面积的暗纯色将跳跃的色彩平衡掉。在色彩配置上,善于用对比色相互穿插形成连续对比的效果,底色一般为红色,图案为亮色。例如山西荷包“桶里出莲出桂花”,主体底色为红色,周边采用蓝色、玫红与草绿色进行装饰,每种颜色搭配不同的纹样,进行二方连续的排列,有一种秩序感。主体人物图形被衬托出来。这种高纯度的色彩通过合理的面积搭配,形成一种生机感,一种和谐感。

2、对称与均衡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所以,对称

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荷包刺绣纹样中的植物图案以自然植物为参考,在写实基础上进行提炼,在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因素,避免了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3、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构成形式美诸多法则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变化

是指相异的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比和差异的感觉,变化具有多样性和运动感的特征,而差异和变化通过相互关联、呼应、衬托达到整体关系的协调,使相互间的对立从属于有秩序的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了统一,具有同一性和秩序感。这就要求荷包纹样的运用既要追求色彩的变化多端,又要防止各因素杂乱堆积缺乏统一性。例如以戏曲为内容的荷包“梅龙镇”,也称“游龙戏凤”,四周用蝴蝶和花卉围边,纹样元素外形一样,但在色彩上有区别变化,整体而不呆板,主体还是以大红色为底,人物明武宗和龙妹在构图上一左一右,中间以戏曲桌子与花卉作为装饰,表现出俩人相见又害羞之感。人物服装色彩柔和,与鲜明底色互补统一。周边花与蝶为素雅,最外围用几何三角进行重复,三角尖头指向中间,观看者视觉向中部聚拢,突出主体,在变化中追求和谐。

四、荷包在民俗中的应用

荷包是民间吉庆之物,一般用在婚俗、小儿吉庆、寿庆和节庆中。不同场合,荷包刺绣纹样也有所不同。婚庆中的荷包多为寓意生殖繁衍的吉祥图案,借自然物的谐音或生态特征来表达对后代的期盼、对新人的祝福。如“双喜临门”“龙凤呈祥”“满堂富贵”表示喜庆祝福,“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贵子,“石榴蝙蝠”寓意多子多福。传统民俗中,长辈要在孩子出生时送绣有老虎、狮子等祥兽的荷包,以此辟邪护身,让孩子健康成长。晚辈为长辈祝寿要送“八仙庆寿”“松龄鹤寿”等寓意长寿、吉利内容的荷包,保佑长辈健康长寿。“吉庆有余”“福从天降”“千秋富贵”等代表家族兴旺、事业有成的荷包则是节庆中亲朋好友间相送。在晋北山区,妈妈们要缝制一串串寓意大吉大利的小荷包,在除夕时挂在孩子两肩。

要使民族图形得以传承发展,必须深挖其内在文化和艺术特征。荷包纹样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只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它、熟悉它,了解其结构规律和制造者的生活情趣,才能够在吸收,提取的基础上将其创新。因此,我们对荷包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对荷包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荷包,亦称“香囊”、“香包”,民间也称“绣荷包”,其工艺精美、色彩鲜艳,既是装饰品,也可当做礼物赠送他人。可以说荷包刺绣纹样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浓缩,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荷包的艺术特征和民俗应用进行分析,体现出荷包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宝贵的传统艺术元素,同时也对荷包的保护传承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荷包,刺绣,纹样,形式美

参考文献

[1]《民间刺绣》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李友友

[2]《中国民间工艺全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耿默、段改芳著

中国西部艺术的价值 第11篇

价值概括

如今的西部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文艺中看出,他与生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借鉴了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从艺术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这都与艺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研究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原始发展,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人文艺术存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以人类的眼光审视文艺现象,在理解文艺的生成、发展和存在时,探讨文化的源头,不同的文化方式和感情表达模式。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与共通性,探索艺术的多样性与交融性。在现今信息技术畅通化,世界各地都已经科技化、信息化,这将从艺术与人类起源的角度进行分析,解决文艺发展的问题。

何为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自身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多元文化的结合。它也是对整个文化基调的否认,所以通过描述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变化,再次进一步结合艺术人类学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出艺术人类学中所展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发展前景。

我国的西部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味的文化、风俗、艺术与习惯。甚至有些是空前绝后的,不可逾越的。西部闻名全国之一就有岩画,岩画是当地人在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共性的精神现象.其中蕴含着许多可供探讨的艺术发生机制的价值.但岩画并不是随意刻画,其画艺令人惊叹,其中包含着原始先民当时一些较为深层的情感与难以言表的意义。用不同的人种、民族之间的某个发展阶段有相似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手段。岩画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但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岩画保留着自然性的内容,可以称为“原始文化”的精神现象的载体。 岩画创作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心理情景和原始思维方式。

艺术是人生中重要一环,西部具有独特的艺术,充分体现着无定型、复功性的原始艺术。西部的彩陶是以中国艺术博览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造型和纹饰精湛,丰富多样。彩陶不仅是文化艺术上辉煌的创作,更体现着人类有意识的创新手法,也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彩陶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原著村民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但不排除某些彩陶的纹饰带有当地原著村民对神灵的色彩,也是当地人民对审美和情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彩陶就是将人们看到并喜爱的色彩加制到物体上,使颜色和物体给人以冲击的视觉感受,彩陶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比现在艺术更充分的体现艺术的机制和艺术生成的过程,从自身抽象出逻辑性,彩陶又是最接近艺术本源的艺术,中国西部工艺美术的重要开端,而且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

舞蹈远古至今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远古时期,在人类最为重要紧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舞蹈是西部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愿望的主要手段。服饰是为了配合了舞蹈使舞蹈表现更生动,更为美艳把身姿体现的淋漓尽致。舞蹈的起源因素是多维的,他的功能是多样的,将这种特性保留至今的舞蹈艺术。

西部独特艺术与西部人的日常需求、精神需求和生命意识有更亲密的关系,是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行为,是源于本性的自然反应。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艺术创造门类有限而技巧拙稚,他虽然有着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是他所体现的艺术活动特性的的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它是出于自发的,自由的、本能的甚至原始的需要,艺术的内涵有着更多的本质需求,其中蕴含了许多艺术来源的要素,更集中、自然、真实的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的天性与心灵。民族的歌舞带有原创的性质,正是这样的原创性,永远给人以奇特、新鲜的美感,与现代许多艺术的重复,但是具有天壤之别,他会给今文艺理论界以某种迷途知反的启示和惊醒。

西部艺术的审美源于是日常生活,也是符合高雅的艺术本质的。“因为他体现的正是艺术与生命的合一,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西北独特的艺术中,美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还是人生境界和生存状态”。西部艺术可以让我们感受那种来自生活、来源心灵最深处,本着自身心的要求艺术情愫与心灵自由。西部独特艺术是普遍于我们生活的美,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意识萌发不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是时空的、即时的。他是人们特定情境中一种自由境界的追求和实现,是那种随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美感一次次的激发,使我们对美的意识、美感的重新的思考。在西部艺术中,其丰富的原始艺术的大量存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西部艺术又是文明发祥地和古代的发达地区而创造出新的辉煌艺术,西部艺术对文化、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西部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第12篇

一、中国西部电影中暴力美学表现方式

暴力美学在中国西部电影中不仅仅局限于纯暴力的展现, 更多的是通过暴力与其他叙事元素相结合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或烘托主题,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是纯暴力的表现方式, 纯粹的肢体暴力、拳头对拳头、格斗的形式, 这种多出现在两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恩怨, 且多将双方正邪两立, 以使暴力“合理化”。此方法着重于受到欺辱或个人义气等方面, 这种暴力通常会被美化, 或漂亮, 或潇洒, 或畅快淋漓, 并配有重拳出击时击打的响声。在影片《天注定》中, 这是一个属于人生旅途的暴力影片, 电影中的四段故事都与暴力有关, 对于喜爱暴力美学的观众来说, 这部电影非常的成功, 在影片中王宝强饰演的周克华的故事发生在重庆, 他是一个有思想并像谜一样的打工仔, 他熟练地打劫、射杀路人, 麻木无情;赵涛饰演的邓玉娇的故事发生在宜昌, 在一次有客人要她提供色情服务并因拒绝遭到长时间殴打时, 她终于从包里掏出一把水果刀将其人杀死, 剧中角色在“当小三不成, 当烈女也不成”的愤懑无法得到排解时, 就只能以暴力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人性的善良在暴力面前犹如糊在窗户上的白纸, 一捅就破, 这些人都属于社会发展的弱者, 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又是生活的强者。

其次是将暴力与音乐等其他视听元素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在中国西部电影中, 不仅仅是通过暴力的画面展现暴力的场景, 同时还加入画面的色彩、构图以及其他复杂的摄影手法、道具等多方面元素的结合, 在表现血腥场面时, 大多通过大面积红色血腥场面直接展现出视觉的冲击, 在听觉上也同样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鲜血迸发的声音、受伤人因剧痛的惨叫声, 加上人物的具有杀伤力的装备还有撞击打斗时的配乐, 动作片中的激光枪扫射是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共同迎合出影片中的暴力。具体来说, 在影片中通过对暴力场景的刻画与音乐进行结合, 配乐时多为唯美或反差的音乐, 使得血腥暴力场面与音乐形成对比或反差, 在暴力中得到美的享受, 是种反讽的表现手法。在由顾小白编剧, 蔡尚君导演的影片《红色康拜因》中, 多年之间形成的父子之间的情感羁绊与矛盾冲突, 在公路两边金黄的麦田中不断碰撞, 亲情伦理在中国西部片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诠释, 出乎意料的是整部影片的配乐是柔缓和抒情的, 音乐柔情与剧中父子复杂的情感的碰撞与结合, 强烈的反差, 所带来的叙事效果是, 处于情感困境之下的父子俩, 在此时此刻似乎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彼此间的宿怨。另外, 在漫长的劳动进程中, 工作的特殊性就又把两个人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 同生共死, 音乐与暴力的结合使得整部电影像一首幽怨的抒情诗, 让观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惋惜与哀叹。

二、中国西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作用

首先, 有利于叙事的真实性表达。在西部电影中往往通过不屈不挠层出不穷的暴力形式展现生活的现实情况, 在叙事过程中释放角色压抑的情绪电影所要表达的意义, 是整部影片所要反映的实质性问题, 在西部电影中, 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与动机, 在暴力行为的激发下, 制造冲突与矛盾促进故事情节的推进。在宁浩导演的影片《无人区》中, 影片开始之际并没有直接进入到叙事正题, 而是以一种第三人的旁白形式提醒人与动物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暗示影片叙事主旨。刚一开始给人是一种无厘头的感觉, 但是当整部影片叙事完成之后, 给人却又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人和猴子的区别在于, 人会用火。”这句台词, 穿插于整部影片当中, 其反复出现意味着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思想的表达。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表面看来, 好像只是在说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 但是这句话却包含着非凡的意义, 它不仅说出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还隐晦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可以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层面上的不同;也可以是生活习性、生活质量上的差异。

这部电影中的暴力在西部电影具有代表性。电影以人类内心中的暴力思想为线索来引出故事的情节的发展, 突出展现了暴力美学特色, 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也是借助了暴力美学的一臂之力, 影片以暴力形象展现出一种人性和兽性的相互碰撞与较量, 在西北这样的一块无忧无虑的开阔地带, 只有丢弃人的社会本性, 像野兽一样的进行捕食才可以生存, 捕食这本来是野兽最基本的欲望, 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之下, 而在看似小小的无人区中却恰巧能反映出这个现实的社会。

其次, 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中国西部电影中, 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的形象是表现影片主题的引子。人物形象成功的塑造, 即使故事情节平淡, 语言风格平淡却也能抓住观众的内心深处, 这更是离不开暴力行为的展现。在《无人区》中, 几个影片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相当饱满, 而且与故事情节是紧紧相关联的。因为是道貌岸然, 唯利是图, 衣冠禽兽一般的律师, 抱着图名图利的目的远赴边疆去替人消灾, 他不知道这一路上的一口唾沫引发的风波, 自己身处险境, 与死亡更是步步靠近, 而黄渤饰演的盗猎者老二, 是典型的坏家伙的代表, 贪婪好色, 骨子里没有丝毫的正义感, 在他看来生存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却毫无征兆的就被一个智力障碍人用锤子敲破了脑袋, 在该影片中, 他的暴力行为及语言能够充分展现一个坏蛋的形象, 人物形象成功的塑造也能够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气氛, 使观众神经高度紧张这让后面的故事变得非常的自然而且显得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 在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实之下, 尽管中国的西部电影发展力量尚显薄弱, 但中国西部电影也已逐步成型即将会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但在中国电影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之下, 中国西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类型化创作的重要手法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利用, 获得长足的发展, 为中国西部电影生命力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论文通过对中国西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研究, 提出在中国西部电影中展现的不仅仅只是纯暴力行为, 而是把暴力或血腥的刺激变成形式的快感, 更多的是通对暴力现象的解读, 给受众提供假想的心理满足, 在日渐复杂的电影审美需求之下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美产品。西部电影在暴力发展与变化除了表现形式的创新之外, 还需要把握好艺术和商业界限, 期望中国西部电影中暴力美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电影,暴力美学,影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乐.坏孩子的天空—试论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D].重庆大学, 2010.

[2]刘彦娟.探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 2014 (1) .

上一篇:教学改革的目标下一篇:现代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