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2024-07-18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精选12篇)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1篇

1. 设备因素:

(1) 固有设备:集输管线腐蚀穿孔、刺漏, 老化破损, 导致停井。 (2) 运转设备:抽油机、电机等保养不到位, 故障停井。

2. 管理因素

(1) 技术管理

生产参数不合理: (1) 沉没度过大:导致泵入口压力不断增大, 以及增加的液量, 油管、抽油杆变形量增大, 使得冲程损失不断增加, 降低了泵的抽汲系数, 与此同时, 抽油杆断脱、偏磨几率加大。 (2) 沉没度过小:导致泵入口压力变小, 引起泵充不满, 泵效降低, 从而发生液击现象, 柱塞产生向上的冲击应力, 对抽油杆的损伤非常大。

作业质量差: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 关键环节监督不到位, 占井周期长, 作业效果差, 检泵周期缩短。

(2) 日常管理:巡回检查不到位, 保养不及时, 保养质量差, 导致设备存有隐患、“带病”工作, 造成设备出现故障停井。

3. 人员因素:

责任心不强, 培训力度不够。加强员工企业文化观念教育, 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培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油井采油时率的抓手

1. 减少设备故障率, 提高设备运转效率

有序改造更换固有设备:针对腐蚀、老化的地面管线进行预测分析, 建立集输管道腐蚀速率预警数据库, 预测管道的腐蚀速率和壁厚状况, 从而确保各类管道的平稳、可靠运行, 保障油田长周期安全生产。2012年更换管线5.2Km, 2013年更换管线14.3Km, 同比管线腐蚀穿孔率下降了21.3%, 有效确保了采油时率的提高。

加强运转设备监管力度:建立网络管理图, 将管理承包到个人, 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做好防雨、防雷及保养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接地、接零、五率一线, 使设备正常运转, 做好设备增效管理。

2. 加强管理职责落实到位

(1) 技术管理

参数优化:针对生产参数不合理井、供液不足井和生产参数偏小井, 主要以抽油机井动态宏观控制图作为调控抓手, 以优化参数、提高泵效为目的, 制定参数优化措施。

强化作业井开井管理:主要根据“地层——井筒——地面”三位一体等诸多因素考虑, 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 全面降低油井躺井率, 延长油井免修期从而提高采油时率。

实施“一井一法一工艺”管理模式:加强单井井史台账建立, 根据不同井况提出合理治理措施, 控制并减少隐形和无谓躺井。开展长寿井、红旗设备竞赛,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过程管理、控制躺井和工况治理三环节, 随时掌控地面、井筒、地层状况, 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以此提高单井管理水平, 增加长寿高效井数量。

(2) 日常管理:为了更好地保证设备长周期运行, 贯彻以保养为主, 维修为辅的原则, 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狠抓责任制、承包制, 不断提高设备完好水平, 建立健全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3) 数字化应用: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千里眼”在线功图计量装置的应用, 该装置采用有杆泵抽油系统功图法量液的计量方式, 通过远程传导的批量计算, 实现对单井产液量的自动采集, 通过自动采集图 (地面功图、泵功图、泵效图、杆功图) , 可以远程分析油井工作状况、发现隐患, 使我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3. 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开展业务培训, 结合员工培训和岗位练兵, “师带徒”等活动, 注重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由技术骨干等经验丰富的技师传授业务知识, 培养出岗位能手。

在工作态度认真、敢于创新的青年员工中, 选拨出思想素质过硬、工作积极热情的人员, 提高业务学习, 钻研技术, 掌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一专多能。造就出一支懂技术、精业务、高素质的, 具备创新精神的职工队伍, 为原油上产更好的服务, 为提高采油时率做最有力保障。

结语

通过对造成采油时率低的各种问题以及主要因素与油井生产实际相结合, 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油井采油时率的不断提升, 由“单一型管理”向“技能型管理”转变, 同时能有效的促进单井产能的提升, 保证油井合理生产。

摘要:通过对造成采油时率低的主要因素和存在问题剖析, 从“地层——井筒——地面”三位一体等诸多因素考虑, 由“单一型管理”向“技能型管理”转变, 以提高采油时率为抓手, 实现单井产能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采油时率,主要因素,抓手,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开程.提高抽油井采油时率的方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 (13) .

[2]尹浩.抽油泵合理沉没压力的确定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0 (07) .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2篇

论自然科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本文在深入探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目标、研究对象等方面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阐述了自然科学方法向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的途径和机制,并指出了方法移植的限度和原则.

作 者:吴兆雪 江宏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52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420(3)分类号:N031关键词:自然科学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运用 内在根据 途径与机制 局限性和原则

积极运用科学史的教育方法 第3篇

“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原意为“展开”,一般是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的内容,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虽然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但是这个过程却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二、教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是《遗传与进化(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涉及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达尔文之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本节教学以遗传学为基础,从宏观上对生物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的学习,为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优质的素材。

三、设计理念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对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同时,在经历了初三和高一的“淘沙”之后,原有的知识也许已经有些淡忘。让历史回归历史,在历史中追溯历史,是我在生物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坚持与主张。

因此,我以大量丰富、活泼的图片来展现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愉悦富有张力的图片让史实更鲜活;

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图片资料进行思考、进行演绎说明构建解释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发地体会到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同的思维视角;

通过师生追问,通过“有话要说”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进化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在思维的顺畅与现实的局促对比中,使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的领域没有终极真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构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实施的程序

1.与轻松同行:动漫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北美票房冠军的噱头与“我担心与你们会有代沟”的自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播放《疯狂的原始人》视频片段。引领学生回望时间的那头,回答一个古老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总结出东西方造物论的共性特点:神创且物种不变。

2.与历史同步:资料史实呈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掠夺资源,组织了许多探险队。所以,地质学、古生物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18世纪末,许多人提出了生物进化思想。多媒体上呈现拉马克的肖像及简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这样三个问题:(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食蚁兽的舌头会细长有什么适应意义?(3)为什么鼹鼠的眼睛会退化?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食蚁兽细长的舌头、鼹鼠极度退化的眼睛是拉马克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事实论据。但是明白未必等于理解,我迅速加入法国学者波尼尔做过的栽植树种的实验强化了学生对“获得性遗传”的认识。认识一旦直达理解,拉马克解释模型的构建就水到渠成,这恰恰就是理解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最直观体现。

“我是拉马克”是我特别设置的一个环节,通过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学生总结出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两个特点:第一,生物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第二,在适应的过程中,生物具有很强的自我改进的力量。这个环节课堂里爆发出了拉马克“得偿所愿”式的轻松与惬意。

3.与“贝格尔”号同行:物证史实更鲜活,学生坚定“与上帝分手”。

只有在历史中追溯历史,我们的思绪才能与历史契合,才能更好地感受科学史中每一步发展的不易与充实。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之后,我的导入颇似一个故事,基于事实,又妙趣横生:

在另外一个国度,有一位出身于基督教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的小伙子,在参加了历时5年的航海后,在观察记录了大量的信息之后,他没有靠近上帝,反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打算与上帝分手,他就是?(学生齐答:达尔文!),那封著名的诀别信就是?(学生笑答:《物种起源》!)

学生脸上还留着“与上帝分手”的暧昧。四组精选的参考图片以及马尔萨斯人口论再次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生成的追问紧锣密鼓:斗争是为了什么?斗争的结果是什么?决定斗争结果的因素是什么?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针对什么而言的?一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越发清晰:生物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后,有利变异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4.与历史纵横:不同进化论的对比辨析,培养学生辩证认识生物进化。

在“我的选择”活动环节,各小组围绕“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你更愿意接受谁的观点?原因是什么?”刮起了思维旋风,激烈的对比、犀利的阐释,课堂风光旖旎。教师只是倾听,只是适当点拨。

在这个教学互动部分,我补充了大量史实材料。

比如有小组发言认为拉马克的主张偏主观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更接近事实。我创设了“有话要说”的环节,提供给学生一份扩展材料:德国科学家魏斯曼将雌、雄老鼠的尾巴都切断后,再让其互相交配来产生子代,而生出来的幼鼠居然都是有尾巴的。他一直这样重复进行至第21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看来怀疑拉马克学说的不乏其人。

关于进化理论的发展,关于世人对进化理论的评价,我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让历史回归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材料。比如《物种起源》第一版虽然是一份只有15.5万字的“提纲”,但是一天销售一空。不像爱因斯坦的著作那样,“地球上大概只有3个人能看懂”。但是之后,他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和谩骂,这是为什么?

时光流转,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逝世却能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葬在另一位科学界伟大人物牛顿的墓旁,享受着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这又意味着什么?

完美的是故事,缺憾的才是真实。同时代另一位研究者孟德尔写给达尔文的信件也让学生感叹唏嘘。

5.与历史穿越:历史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达尔文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英国民调公司ComRes在一项针对2060人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不再认同进化论。近51%的英国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地球生命的复杂构成,生命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应该离不开某位“造物者”的干涉。根据这个信息,我借“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设计了“我是达尔文”环节,假设都敏俊教授帮助达尔文回到了现在,而你就是那个回到了现在的达尔文,面对如此境况你打算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内容正好是科学精神的最好映射。

当然,“最美丽最曼妙的生命形式是由进化产生的,而且它们仍在不断进化之中”。

六、教学反思

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怎样才算自觉创新教学行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认识。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说:“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的目标无非是让学生由不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是什么,这是知识的变化;由不会什么到会什么,这是能力的变化;由不爱什么到爱什么,这是情感态度的变化。”

“三变”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用所在、深刻所在、魅力所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思考达到。要想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关键在于教师先要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大胆创新,让思想先行,恰是青年教师应该践行的成长宝典。

人教版《高中生物2 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的教学设计我先后改了12次,每一次的改动都是对文本的再一次认识,再一次解读;每一次的改动都是教学思路的再一次明晰,再一次涅槃;每一次的改动都是生物同行的再一次探讨,再一次辨析。

优化一:建构进化学说的解释模型,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与现象进行抽象、简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另一方面,对于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和假说,我们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建立进化学说解释模型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思辨并归纳的过程。虽然在教材文本上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并不是重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才是这节课的中心,才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但是事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思维的构建来获取的,通过科学模型的构建来推知进化学说的发展规律,借助科学模型的构建来拓展和深化对于进化学说的认识,以此能更好地体味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差异,了解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构建过程与观察视点。

要想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关键在于教师先要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为了引导学生像当年的拉马克、达尔文一样地思考,让学生模拟和再现科学家们的实验,体验、再现解释模型的构建过程,我查阅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网络材料。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进化知识,我相信,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更好地唤醒记忆,更棒地激发思考力,为此,我摒弃了大量陈旧的图片,与时俱进地选择了更多新鲜的、有新意也有视觉冲击力的资料与图片,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思考、激发思维的建模路上一路狂奔。在师生共同建立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解释模型之后,将建模的方法进行了迁移,小组在阅读讨论了参考资料1-5的基础上,经验共享,形成共识,学生独自建立起了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解释模型。

方法的建立提升的是课堂的容量与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课堂追问不断出现,而教师只需要“弱弱地”“拎”一下: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生物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的,在适应的过程中,生物具有很强的自我改进的力量。达尔文的进化论侧重于生物的演化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是通过微小的优势变异逐渐改进的。

应该说,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过程中,理解模型和进行模型建构活动是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动态了解科学史实过程的一把钥匙。学生通过探索思考,体会到模型建构的方法,并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认知图式,获得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认知水平。

优化二:厘清科学史实的发展脉络,丰富人文的美学价值

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是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比如1857年,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之后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他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学、发酵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巴斯德曾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力量,就是我的坚韧精神。”但是在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时,这样的“高大上”情节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容易使科学史教学变成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教学变成了走过场,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科学是“学霸式”的、高不可攀的心理。

所以,如果能够营造当年的历史氛围,层层设疑,让学生好像置身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则教学犹如连环扣,学生学起来就会劲头十足。

步入达尔文的进化空间,我是这样导入的:同时代,在另外一个国度,有一位出身于基督教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的小伙子,为了验证诺亚方舟中那场著名的洪水——洪水毁灭了当时的世界,只有诺亚,他的家人和在方舟中的动物和植物得以存活。几十亿的死尸被埋葬在岩石层中,形成了化石——他在参加了历时5年的航海后。此时,学生的关注力就被引导到科学考察的层面:达尔文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记下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顺水推舟,“我是达尔文”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换位观察、借位思考,在特定的历史的空间考量这位学者的行与思。当教学进行到“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时,学生自发地把“自然选择学说”与“日心说”进行了联想与类比,对于当时的讽刺漫画,和达尔文1882年4月19日死后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享受着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学生也进行了阐述,主动、积极地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分析。

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生命科学中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与人文精神一脉相通,这样饱满、立体、鲜活的历史感让我感动。

优化三:追随科学常识,倡导理性的怀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生物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研究中心的学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也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对神创论的怀疑,到生物进化思想的初现;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从魏斯曼小鼠尾巴的实验探究到波尼尔做过的栽植树种的实验;科学家巧妙的实验设计,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科学史知识,逐渐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怀疑与发展如影随形。教材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上科学对宗教的挑战引入,就蕴涵着科学并不盲从宗教的信条,有根据地对“权威”观点进行理性的怀疑是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始终让事实说话,有相关观点的介绍,就一定要有相关证据资料的呈现。

在“我是达尔文”的教学环节,我提供了这样一则资料信息:在达尔文20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英国民调公司ComRes近日在一项针对2060人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不再认同进化论。近51%的英国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地球生命的复杂构成,生命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应该离不开某位“造物者”的干涉。假设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帮助达尔文回到了现在,而你就是那个回到了现在的达尔文,面对如此境况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的果敢与质疑,思路的严谨与缜密,表述的层次与多样,让课堂已然成为科学的讲堂。

科学没有终极,科学允许人们对某个结论的怀疑,科学从不强迫别人接受,而是以更充分的证据和更严密的逻辑来说明结论的可靠性。

试论科学研究方法在体育领域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方法,体育领域,发展趋势

1、科学研究方法在体育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很早就被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关心。因为, 人们在实践中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方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初期研究的障碍, 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 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 我们就更提高一步, 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 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必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正确的科研方法能使这一过程规范化和最优化。就像贝尔纳说的“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 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 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 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科学研究方法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的规则, 程序及其合理性标准等, 就是为了使科学认识过程规范化、最优化。科学认识过程的规范化和最优化, 只是相对于科学现状而言,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贝尔纳指出:“我们所知道的科学所以恰恰是按这种方法而不是按另一种方法发展, 绝对不意味着这种方法是唯一的科学发展方法, 或者甚至说是科学发展最好的最快的方法。大自然的规律虽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但揭示和研究这种规律的程序却决定于人。”可见, 科学研究方法是发展的, 原本就不会出现一种尽善尽美的方法。但是, 如果完全否认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有最优化的方法存在 (包括作为方法的研究程序) , 那也是不正确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后, “知识膨胀”、“信息爆炸”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 也同样存在这个知识量大和个人时间少的矛盾, 就更需要科研方法提供更加规范化、更加优化的科学研究程序。

2、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的原则

2.1、适用性原则

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科学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新颖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但体育研究中选用什么方法, 从研究设定的目的和意义来看, 方法的选用主要是用来获取新的可靠的知识, 即对体育领域中的现象、事件、关系和原因做出解释, 因而, 在选用方法时必须考虑其实用性。

2.2、创造性原则

研究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整合化趋势, 在受多种因素复杂影响的体育运动实践的科学研究中, 这种趋势表现的尤为突出。对我们而言, 教师可以传授给我们某种方法、逻辑, 但却不能教授我们如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灵活地应用, 这就得靠我们自己体会, 然而这正是研究方法创新的关键。

2.3、重复性原则

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可以重复的, 尤其是在实验研究中, 重复实验可逐步消除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不断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使结果之间能反复验证上升到科学理论;同时, 研究方法的循环, 也可能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3、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体育科学并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许多方法是从外部移植过来的, 很少有体育科学自己“发明”的方法, 更少出现体育科研方法向外输出和渗透的情况, 使得体育科研方法明显打上了移植化的烙印。比如, 运动训练学到目前为止, 还未见一种以体育哲学理论为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 而绝大部分运动训练理论是以运动生理、心理以及运动医学为基础-现有的体育理论尚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正在发生的体育现象, 学科缺乏自我意识, 其发展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我”, 体育科学研究的原创面临特殊的困难。

4、如何促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体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这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科研方法的不断更新, 在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的研究过程中, 体育科研方法不断进步。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要不断地进步、向前发展, 离不开两个字, 那就是“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 方法创新是每一个研究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体育科学研究只有建构属于体育的、又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研究方法, 才有可能进入更高等级的科学研究领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是创造出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更重要的是构建体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由于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极为复杂, 相关学科多种多样, 因而构建方法论体系的工作就更为复杂, 这就需要广大体育科学研究者的共同合作。

结束语:

“在科学领域内, 方法至为重要。一部科学史,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 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 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 每种工具或方法仿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体育事业能够有更辉煌的明天, 在遇到问题时, 我们更应该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第120页.[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第120页.

[2]巴甫洛夫选集, 科学出版社, 1955年版, 第49页.[2]巴甫洛夫选集, 科学出版社, 1955年版, 第49页.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5篇

首长和同志们,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运用科学方法带出精兵猛将。授课前请大家回忆一个场景,27日晚团召开了打击不良倾向大会,原因是下士韩冲套士官以来屡次违反部队条令条例,最终被除名。我们在接受沉痛教训的同时,不能不进行反思:在纪律严明的团队为什么还有违法犯罪的土壤?相信大家都清晰的记得,该同志以及其连长在检查中都指出,义务兵时期的韩冲也是胸怀报国之志,立志建功军营的好战士,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蜕变为严重违纪人员呢?我想作为带兵人,在新形势下,面对90后战士的新特点,带兵理念和方法不科学、身在兵中不知兵也是一条值得所有带兵人吸取的教训。下面我就如何做到科学带兵和大家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知兵知到深处

带兵人要知兵心、解兵情.必须下大工夫研究新形势下战士的思想特点.以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真正走进战士、读懂战士、了解战士。

(一)细微察兵貌。孙子说:“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对士兵的心理状态要进行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魏政委曾经说过带兵人要通过“起床看速度、出操看精神、吃饭

看胃口、工作看干劲、睡眠看质量、说话看语气、接受任务看态度、来电来信看情绪、集体活动看热情”等方法,认真观察、细心揣摩战士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善于从战士的喜怒哀乐中了解战士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敞开心扉.广听博闻.诚心诚意地让战士把话讲出来.把愿望提出来.把烦恼倾诉出来.只有了解掌握战士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我连有名战士叫岳利峰,睡觉时爱打呼噜。两天前晚上我查铺查哨,走进战士宿舍却没有听到一丝声息。“今夜这呼噜声咋没了?”走近小岳的床边观察,只见小岳正在床上翻来覆去,经过私下了解和与其母亲沟通后,其姥爷去世,该同志因为当前战备值班任务怕给连队添麻烦,所以一直未言语。当连队将探亲报告表交到小岳手上时,该同志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二)倾心解兵情。“只有尽不到的心.没有带不好的兵”,带兵人要不断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多把心思用在知兵、管兵上,通过开展小谈心、小交流、小访问、小调查、小汇报等知兵活动,切实知道战士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连卫兵队担负营门岗哨执勤任务,战备时期干部要全时带弹坐班,战士要全天候全副武装,平时公差勤务繁重,官兵思想压力比较大,连队开展了“党团员思想互助”活动并组织思想骨干深入谈心,有效解决了官兵

存在的思想问题。

(三)真情聚兵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带兵人只有在战士身上倾注真情.做到和战士心心相印.才能在战士中产生凝聚力.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官兵关系,带兵人要多方位、多角度拉近与战士的距离.真正放下架子,到战士中去,和战士打成一片,在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劳动、同娱乐中熟悉了解战士。可以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积极组织一些官兵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篮球赛、勾机大赛、兵乓球赛等活动,号召官兵同乐,积极搭建官兵思想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着力营造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稳定的良好氛围.

二、爱兵爱到心里

孙子日:“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干部骨干只有把深情的爱倾注在战士身上.战士才会把深情的爱倾注在部队建设上。

(一)关心爱护战士。现在的战士民主意识强,希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关心爱护战士就要在思想上端正态度、在感情上亲近战士.像父母,时刻把战士的冷暖放在心上;像老师,为战士的成长进步导航;像兄长,时时处处关心帮助战士;像朋友,实现与战士心理上的互动。本连战士薛志千入伍时就得有轻微羊癫疯,经常晕厥并抽搐,连长张

庆东爱人在军区总医院工作,多次向医生咨询治疗方法,无偿为薛志千购买特效药,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找到该同志的病源,帮助其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噩梦。

(二)公正对待战士。干部爱兵必须爱得公正,对战士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亲疏厚薄之分、好恶生疏之别,做到同乡异乡一样亲、先进后进一样爱、家贫家富一样看、老兵新兵一样待。特别是在入党、考学、转士官、学技术等涉及战士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要严格按要求和程序办,始终坚持标准、条件、名额、程序、结果“五公开”,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连队战士李晓雨,09年底套改一级士官,该同志对自己信心不足,提前找关系花了2万块钱,时任连队主官的张庆东和徐新志知道后,反复给该同志做思想工作,摆明支部“公平公正”的立场,最终给该同志套上了士官,并帮助其将2万块钱追回,现在李晓雨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侦察兵班长。

(三)严格管理战士.严与爱是辩证的统一体.干部爱兵必须将爱融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之中.既要体贴爱护.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严格管理,又不能简单粗暴;既要坚持法规制度.强调令行禁止.又要坚持思想先行.注重教育疏导。全团都说警侦连管理严格,我想说我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将以情带兵融入管理当中,严之有理,严

之有据,严之有度,这样的连队才能催生战斗力。

三、管兵管住关键

管好部队带好兵.必须研究特点规律,着力在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上下工夫。

(一)管住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管根本的。要对当前战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经常向战士灌输条令条例、法规法纪、职业道德和人生道理.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消费观、交往观等教育,帮助战士提高基本觉悟.打牢明辨是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要针对战士在成人成才、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履职尽责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热点辨析、实话实说、网络交流等方法.帮助战士解开思想扣子、校正人生航向,使他们明道理、辨是非,当好兵、做好人。

(二)管住行为。要依据条令规范行为,从穿衣戴帽、集合站队、起居作息等细微之处抓起.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抓细抠.做到落实条令不漏一条、不降低标准,使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严格执行条令,保证一日生活条令化、一切工作制度化、行为举止规范化。要从严执纪约束行为.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对明知故犯、顶风违纪的,必须从重从严处

理,切实使战士养成自觉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的好作风。要当好表率示范行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战士面前行动最有说服力.带兵人不但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禁止战士做的,自己带头遵守,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影响和带动战士。今年年初,连队结合上级通知精神大抓条令条例学习,一月份开展了条令条例学习月,二月份开展了条令条例考核月,三月份开展了条令条例深化月,有效地用条令条例约束官兵的言行。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多媒体教学 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培养创新人才是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因此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编辑思想明确,深刻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符合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实际,集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初中化学教材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习题难度。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指导论证实验结果。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欲望。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前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对于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要学会观察,平时水壶为什么要起水垢;当浓硫酸的强腐蚀性遇见皮肤组织时,应该怎么处理。

因此化学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必须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二、加强化学课堂教学,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如学习原电池的形成知识后,可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利用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上这节课堂时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很轻松,并且直观形象地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学生完成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所以鼓励学生创新,必须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可以先从课外兴趣小组建立,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对学生适当补充学习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见识。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多面性地展示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写出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改进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确,微机多媒体的应用以及媒体的运用提高了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呆板和单一的局面。多媒体技术通过微机多媒体的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校宽带上网的优势,事先在网上下载课件,借鉴别人课件的内容进行优势互补。微机显示的色彩丰富、画面以其清晰、方便利用等特点,在视觉效果上冲击着学生注意力,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老师在讲解氯气对环境污染产生的负面作用时,教师适时调用这些色彩丰富的画面,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原来必须要亲自操作,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但是对于部分课堂教学,老师在讲台上操作,学生不一定都能够观察得清晰。这时就可以投影仪连接系统,通过屏幕,把实验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从而形成了人人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微机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起一个微机自身生成的环境,而师生则可以在此环境中作为参与者,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化学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如利用flash动画将、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钠HCl的形成过程、红磷和白磷的结构区别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信息量大而快,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二维、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可更直观地触摸化学反应的过程,对教学过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7篇

一、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的方法,即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使部分与整体辨证地统一起来,从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整体法是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过程,是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具体运用.当我们研究整体的运动规律,不涉及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采用整体法从而使问题得以简捷巧妙的解答.

所谓隔离法就是指把所研究的对象——包括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从系统中隔离开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当我们要研究系统中的某个物体与其它物体(或物体中的某一部分与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寻求待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时,宜采用隔离法,将此物体(或物体中的某一部分)隔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研究.

对某些问题,应注意整体法与隔离法的交差运用和灵活选用.

例1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如图1,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解析:先用整体法,对木块1、2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静止时整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为(M+m)g,木板向上的支持力FN=(M+m)g,此二力平衡.再用隔离法.抽出木板的瞬间,木块1与木块2间的弹簧来不及发生新的形变,木块1仍受重力与弹簧的弹力作用而平衡,故a1=0.再隔离分析木块2,抽出木板的瞬间,木板对木块2向上的支持力FN消失,木块2受到的合力为F合=FN=(M+m)g,方向向下,所以木块2的加速度为.故选项(C)正确.

二、等效法

等效法就是在某种特定意义上,在得证结果相同的前提下,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的、等效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例2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4.5×10-5 T.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 m,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设落潮时,海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 mV

(B)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 mV

(C)河南岸的电势较高

(D)河北岸的电势较高

解析:海水自西向东流,就等效于无数根长为100 m的导体棒并联后从西向东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如图所示.由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出,河北岸的电势较高.由U=E=BLv=4.5×10-5×100×2 V=9.0 V=9 mV.故选项(B)、(D)正确.

三、模型法

理想化模型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在解题中,如能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就能保证思路正确,提供解题的客观依据,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所谓模型法,就是忽略次要因素,突出本质特征,利用理想化模型来解题的一种方法.

例3 (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的abcd,顶点a、c处分别固定一个正点电荷,电荷量相等,如图3甲所示.若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置于b点,自由释放,粒子将沿着对角线bd往复运动.粒子从b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

(A)先作匀加速运动,后作匀减速运动

(B)先从高电势到低电势,后从低电势到高电势

(C)电势能与机械能之和先增大,后减小

(D)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先构建a、c两点上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分布模型,以及带负电的粒子在b、d间做往复运动的模型,可知粒子在b、d间振动.图乙中画出了带负电的粒子在b、d两点的受力情况.由于带负电的粒子受到的电场力是变力,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A)错.由等量正电荷的电场分布知道,在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0点的电势最高,所以从b到d,电势是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由于只有电场力做功,所以只有电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故电势能与机械能之和守恒,(C)错.由b到0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由O到d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D)对.

正确构建a、c两点的电荷形成的电场分布模型以及带负电的粒子的运动模型,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四、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例4 (2010年全国高考北京理综卷)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的因素(如图4).设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极板间的距离为d,静电计指针偏角为θ.实验中,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若()

(A)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大

(B)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小

(C)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变小

(D)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保持S不变,增大d,据,知C减小.据知,Q不变,C减小,则U增大,θ变大,故选项(A)正确,(B)错误.

保持d不变,减小S,据,知C减小.据知,Q不变,C减小,则U增大,变大,故选项(C)、(D)错误.

五、特殊值法

有些物理问题,直接进行分析讨论比较繁难.有时我们可以回避一般性讨论,对涉及的某个(或某些)物理量选取其中某一(几)个有代表性的特殊值,去代替用一般值的讨论,由特殊值讨论所获得的结果去推知在一般值下的结果,这种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法.

例5 (2009年全国高考北京理综卷)如图5所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σ.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0点的的距离为x,P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下面给出E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解析:当R1=0时,此时带电环面演变为带电圆面,由对称性可知,圆面中心0处的场强应为零;中心轴线上的点(除圆心0处外),通常场强E>0;当x→∞时,E→0.

对于(A)项,当将R1=0,x>0代入时,得E为一负值,故(A)错.

对于(B)项,当R1=0,x>0时,得E为一正值;当x→∞时得E→0,故(B)项可能正确.

对于(C)项,当R1=0,x>0时,得E为一正值;但当x→∞时E→一定值,故(C)项错误.

对于(D)项,x→∞时,得E→4πκσ,故(D)项错误.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特殊值法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另辟了蹊径.

六、端值法

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从连续性原理出发,把研究对象或过程外推到理想的极限值,使主要因素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明显易辨,从而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方法称为端值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8篇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是唯物辨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它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 是做到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新时期,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校思想教育在方法和途径上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的矛盾,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最宝贵的方法, 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资源和要素,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统筹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重要路径。要发挥理论武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利用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的独特优势,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 针对大学生的疑惑, 用科学的理论作出透彻有力、实事求是的解读。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条件和平台建设, 拓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 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澄清思想认识, 通过实践锤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二、统筹思想教育与规范管理

教育与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两者也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如果光抓教育、不抓管理, 缺少纪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 教育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空洞的说教;如果偏重于重视管理、忽视教育, 管理就会显得生硬和武断, 甚至会引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紧张。要把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融于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中, 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要运用说服、启发、引导、感召、示范和体验等方法, 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正面影响, 着力解决政治可靠、思想合格、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 增强抵制错误、落后、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同时, 要把提倡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并固化到制度之中, 引领复杂环境下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思想和行为, 解决和规范大学生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

三、统筹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

先进性要求是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和对所有人倡导的崇高要求, 广泛性要求是大多数人能做到和要求所有人践行的一般要求, 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统筹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 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意识结构多元化及其思想政治素质差异性增大的实际决定的, 也是作为历史产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动态性、层次性特征决定的。因此, 既要求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分子积极践行先进性, 自觉追求崇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境界, 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又要求所有大学生身体力行广泛性, 从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做起, 由低到高, 由小到大, 由个别到一般, 由简单到复杂, 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达到先进性要求。

四、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集中反映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 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格教育, 而这些思想问题, 往往都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 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不可能真正地解决思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也证明, 学生实际问题抓得准、解决得好, 就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解除思想负担, 稳定思想情绪。只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把抽象而深奥的理论还原为具体的实践、丰富的生活,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大学生办实事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效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问题, 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而实际问题往往是思想问题的根源和诱因。对于大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 既要通过说服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解决, 也要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五、统筹辅导员队伍和其他三支队伍建设

建设一个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是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二是各级党政和共青团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 要拓宽工作领域, 让教师在在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四是学生骨干队伍。要发挥党团员学生、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调动党团干部学生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统筹教育主渠道与日常教育主阵地的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课及各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职责。各门专业课程都具有育人职责, 教师负有育人职责。教师要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向广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教导学生树立坚定科学信仰,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中自觉加强修养, 提高觉悟。主阵地是指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的各种报告、讲座、事迹报告、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就是主阵地的重要部分。统筹“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关系, 就是要让“主渠道”的价值在“主阵地”中得以体现, “主阵地”的活动让“主渠道”的价值进一步升华, 创造一切条件让“主渠道”与“主阵地”对接, 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七、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

高校校内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教育拥有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到教育方法的一整套严格规范, 具有方向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但高校校内课堂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校外课堂, 是指社会这个大课堂, 它有生动、显示、具体的特征, 还能检验学校教育的教学成果, 帮助高校完善育人环境。这两个课堂在育人方面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重“校内”轻“校外”。因此,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要通过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教学实践和实习等活动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 努力作到两个课堂优势互补, 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八、统筹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

校内报刊、电视、广播、文化制度等, 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要继续运用好这些传统手段和重要平台。但大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给定的教育内容, 而是按照个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大学生充分而自由地选择信息拓宽了渠道、提供了空间, 这也相应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维度。因此, 在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阵地的同时, 要积极运用网站 (页) 、QQ、手机、博客、搜索引擎等新兴技术手段, 进一步扩充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法、科学、有效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把现代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丁林.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五个统筹”[N].光明日报, 2009-07-15

[2]撒承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

[3]刘海.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12)

[4]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1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2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9篇

1 系统方法的运用

系统方法是将系统各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和统筹, 使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的科学方法。因此, 教师必须对药用有机化学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较明确的认识, 对药用有机化学“双基”系统设计有整体概念, 通过优化要素和结构, 优化整体功能。

1.1 明确药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系统及设计

药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从系统论观点看,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系统中人的要素, 是控制、制约课堂教学系统运行的主导因素;教学内容是系统中的信息要素;教学媒体是系统中的物质要素, 是信息的载体;学校这个空间和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时间、流程是系统中的时空要素。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协调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运行。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 包含教材处理设计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等) 、教学评测设计、教学反馈和教学调控设计。教师必须将系统论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始终。

1.2 系统论整体优化原理运用举例

系统论整体优化原理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系统论认为,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 而每个教学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系列。强调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是整体优化原理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优化各要素和结构, 才能优化整体功能。以糖类单元整体综合测评系统为例:该系统按技能要求分为3个组块, 即结构知识 (糖类结构的开链式和构型、环状结构及构象、变旋光现象、醛糖与酮糖的互变重排、差向异构体) , 化学性质知识 (糖的分类和概念、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糖在酸性溶液中的脱水反应、糖的成苷反应、糖的成酯反应及成脎反应) 和实验问题 (糖的还原性, 糖的颜色反应, 多糖水解, 血糖测定相关原理、操作、鉴别、推断) , 从而使单元知识完整化、专题化、结构化, 有利于学生复习、小结、反馈和改正, 使其能力在测评过程中得到加强。另外, 要重视组块间的相互联系, 不能孤立地测评各部分知识, 例如设计两个题目: (1) 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例, 归纳绘制单糖化学反应联系图; (2) 以D-型半乳糖为例, 写出其与班氏试剂、稀硝酸、甲醇、苯肼等试剂的反应式。从中可发现学生是否在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有困难, 教师进一步指导。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机会, 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深了对所学单元的认知程度[2]。

2 信息方法的运用

现代信息科学将课堂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有序开放的信息系统。药用有机化学信息 (包括知识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和教学环境信息) 是课堂教学系统运行的基础, 系统运行的过程就是药用有机化学信息获取、加工和使用的过程。教师运用信息论有序原理指导课堂教学, 分析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 把传统教学对信息的自发调控变为现代教学对信息的自觉调控。

2.1 教师完成教学信息传输必须具备的能力

信息转化能力:教学中, 教师根据有机化学信息源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输入教学信息, 其中知识由信息源到传输状态就是教师教学功能的具体体现。

观察反馈信息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教师输出信息时, 他们会按照自己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迅速将传输信息转化为输入信息;在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时, 学生会把存储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剖析学生的反馈信息, 保证教学系统有效运行, 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及思维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定向控制信息能力:定向控制是调节教学信息运动过程及力度的重要杠杆。教师应创造条件, 尽快让学生掌握定向控制的主动权,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在教学中得到统一, 从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信息, 师生双方的信息传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2 为学生创设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教师必须创设、拓宽信息通道,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教师精讲: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 注重启发式教学。例如讲解“糖类结构”部分时, 可采用列表比较法将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等从开链式结构和构型、环状结构与构象、化学性质及鉴别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教师重点讲解, 使繁多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绘制单糖结构及反应联络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

师生问答:“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单元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 学生的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多向交流信息) 、回答问题使教学逐步深入, 教师在关键点上进行点拨,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3]。设问示例: (1) 共价键由于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 共价键的成键方式有哪些? (3) 共价键的键参数对研究有机化合物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 离解能与键能之间的关系?极性与极化性的区别? (5)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哪几种?按反应历程可将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分为哪些类型?

见习参观:安排学生参观医院生化实验室, 了解目前医院生化检验常规项目 (如血糖) 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学会看相关化验单,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电教媒体的运用、期刊资料的摘录, 也是广开信息渠道的途径, 能使学生得到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受到启发。同时, 也要指导和要求学生注意选摘有机化学相关科普知识、最新进展等, 不断积累知识。

3 控制方法的运用

控制论认为,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 才能实现控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教学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从而解决教学关键、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4]。

3.1 重视前馈

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提出防范建议, 而不是等到作业或考试发生错误后才去纠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说明应用知识的某些特殊性与技能的相互联系, 防止分析偏颇, 告知学生以往在这些方面出现过的错误。在诊断性评价时, 教师应运用前馈原理对关键问题多次重复。这是拓展学生认识维度、消除解题隐患的有效举措。

3.2 强调反馈

笔者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 特别注意信息网络化的多向交流, 及时反馈与调节矫正, 将此归纳为启发式五步反馈。

第一步:对基层目标的反馈。通过单项教学目标的及时反馈, 随时进行矫正调节, 及时补救知识缺陷和理解偏差。

第二步:对高层目标的反馈。通过综合目标的集中反馈, 使学生对重点、难点融会贯通。

第三步:对情感目标的反馈。通过情感目标的机动反馈, 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

第四步:对运用目标的反馈。通过技能达标的重点反馈,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第五步:对发展目标的反馈。通过对少数优等生的局部反馈, 实现学困生转化和中等生优化, 同时也实现优等生的发展。

4 终结测评结果

选取我校2013级药学专业两个班级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专业1班为实验组, 运用科学方法论指导教学;专业2班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 两组终结测评结果见表1。

由表1得知, 运用科学方法论指导药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可在有限学时内较大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摘要:为使药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适应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笔者运用科学方法论指导药用有机化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 取得一定成效,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并能较大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科学方法论,药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海南.改革药用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专业素质[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2, 12 (8) :235-238.

[2]宋海南.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2) :80-83.

[3]宋海南.药学专业“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2) :65-66.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10篇

运用表图转化方法能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易理解的表象。表图转化主要包含“表表转化”:复杂数据表转化成简化表;“表图转化”:数据表转化成折线图;“图图转化”:折线图转化成更加直观的柱状图。

一、把数据整理成表

通过学生所记录的大量数据, 首先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观察, 从观察中发现数据的变化。

【教学片段1】

(执教《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学生们都记录完数据后。)

教师:同学们把数据记录好后, 老师这里列举三个小组的数据。

表一:不同颜色纸在阳光下温度变化实验单 (单位:°C, 三个小组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以上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三次测的数据有偏差。

学生:时间越长, 温度都在不断上升。

学生:温度上升有快有慢。

学生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时, 不知如何入手, 更何况要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知识着实困难。因此对于数据的再次整理也是帮助学生分析的一个重要措施。

针对众多数据, 分析前期, 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简化后的数据表作为呈现给学生的分析数据表。该简化的方法, 就是“取平均值”法, 而平均值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于是教师通过转化数据制成单一变化数据表库, 同时对已有数据进行一定规律的排列。再次整理后得到新的表。

【教学片段2】

同样执教该内容, 学生整理完数据后, 教师没有直接呈现学生数据表, 而是先对表中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后才展现给学生, 见表二。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下以上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随着光照时间延长, 温度在不断升高。

表中数据进行了处理, 把各次数据进行的平均值折算。一半以上学生都能直接发现数据带来的更多信息。

从复杂的数据转变到简单的数据对比, 学生的思维不再关注众多数据本身, 而是数据的变化乃至变化趋势。应该说数据表的简化对于学生而言容易从繁多数据中理出头绪。

二、将数据表简化

数据往往隐藏着不止一个信息或结论。在涵盖更多信息时, 学生在推断上会产生干扰。

【教学片段3】

经历平均值简图分析后。

教师: (举例) 我们已经发现, 随着时间的增加, 铝箔纸温度在不断升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黑色纸也随着时间增加, 温度不断升高。

学生:白色纸也是。

学生:粉色纸也是。

通过分析和观察, 学生对于单个条件的一组数据已经能够了解变化情况, 即温度在不断升高。学生从纵向观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趋势:温度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上升。但教师还需指导学生横向观察认识到不同颜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因此, 对数据表再次进行转化就显得很有必要。转化后的数据表见表三。

进行转化后的数据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把表一数据进行了剖析, 形成了单独存在的简化表。这样的简化表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前面的理解基础上, 再次回顾到表一数据时,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的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那么学生将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而表表转化的方法, 能有效引导学生, 使其容易分析和理解纵向、横向数据的关系。

三、将简化表转化成图

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如此, 学生要进行抽象概念的概括时, 需要把抽象的概念、数据转变成较为具体形象的“事物类”。同时,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 小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 在分析中期, 将简化表转化为图来开展数据分析的优越性再次体现, 同时有必要加强学生认图、作图以及根据图来表述和推断的能力。

1. 画图

让学生认识图的构造。如横轴代表时间, 单位为分钟;纵轴表示温度, 单位为°C;中间的方格代表各自需要确定的位置。

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表来指导学生, 通过方格图形, 依据数据来确定相应的位置点, 先舍去对应位置的“直线表述”。

如对本课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数据整理记录后, 得表四, 其中与阳光垂直放置第一组数据, 描位置点。

铝箔纸温度变化情况图画法:最初温度为24°C, 时间为0, 描点;则点确定位置在0上方24°C位置;过了2分钟后, 则点确定位置为2上方25°C位置, 可以借助画对应直线来确定点的位置。描出各点之后, 逐个将相邻点连成一直线, 这也是科学中所涉及的折线图。

2.“改造”图, 形成柱状图

以上的图对于学生还会造成一定困扰, 尤其是横坐标和纵坐标对应的关系, 在画图上也会有很大难度。因此, 对于铝箔纸温度变化情况图的再次直观性修改显得很有必要。

柱状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直观思维图, 教师指导学生对柱子的高度或长度进行对比;如果看不出来或不明显, 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柱子的高度或长度, 再比较一下。对于学生而言, 眼前柱状图的变化比单纯数据变化更容易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几乎都能直观得到数据带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柱状图的绘画。

3. 多图介入, 形成最终推论

简化表后数据都可以通过作图再次直观地一一推断出相应的结论。例如表四中, 从与阳光垂直放置的第一组数据能够推断出物体在阳光下温度在不断上升, 很好地总结了上次课的内容, 即阳光和温度的关系。

分析后期, 对于数据进行柱状图的处理, 学生不难推断出新的结论, 即与阳光垂直放置10分钟后温度上升最高。

【教学片段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柱状图代替数据后, 对阳光照射情况不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教师:对于表四中的数据, 我们能够画出多少柱状图?

学生:老师, 可以运用横排摆放的位置不同来画图。

学生:可以画一种摆放方式随着时间增加的变化柱状图。

所有学生都能比较快地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所关注的对象已经完全由单一的数据过渡到直观的变化趋势中来。同时, 在柱状图得出一定科学概念之后, 学生对于数据的理解更加透彻。

数据的分析, 只有透彻了, 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分析中逐步体验到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严谨态度, 让学生在数据的分析中逐步习得科学的方法并提高探究能力。

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 第11篇

一、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将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相结合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论惩罚教育的科学运用 第12篇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是指学校或教师对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实施一定的处罚, 使犯错误的学生身心有所感受, 认识到对所犯错误应承担的责任。惩罚教育要以不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来确定处罚的方式和处罚的“度”。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相对应, 是学校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惩罚教育也是一种权力, 是社会赋予学校或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又是一种责任, 学校和教师在运用上要“慎用”, 绝不能“泛用”, 更不能“乱用”。否则, 惩罚教育变成了体罚教育, 将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会使受罚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受虐待和歧视, 从而走向教育的反面, 这对学校或教师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不合乎教师的伦理规范, 甚至是直接违反法律的。

二、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从学校教育的形式看, 有表扬就有批评, 有赏识就有惩罚。惩罚教育是客观存在的, 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都存在惩罚教育。学校教育中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 会造成学生对权利的滥用, 而认识不到自身权利的边界, 恣意妄为, 同样也会使学校或教师认识不到自身权利与职责之所在, 而迁就放纵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必要、适度的惩罚教育, 有利于学校教育中的各个主体认清自身权利的边界, 正确、恰当地行使自身权利, 而不致造成一方权利的行使以损害他方的权利为基础。只有适度、恰当的惩罚教育才能形成学校教育在规范中的有序, 达到学校各主体的和谐发展, 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满足于管理而不顾到教育, 这是对心智的压迫;教育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 即儿童本身也不认为是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 结合主体和客体的实际恰当运用惩罚教育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一项关于教育体罚的调查表明:81.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 老师罚学生写多遍作业、多次打扫卫生的行为是关心帮助学生, 而不是体罚。对此, 专家们解释说, 这是因为学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即使是以自己遭受惩罚的方式, 也能获得满足感[2]。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 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3]。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也说“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4]。

三、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要求

惩罚教育是一剂苦药, 它体现了学校或教师育人的良苦用心;它又是陈酿美酒, 少饮强身健体, 过量对身体有害无益;它还是一柄双刃剑, 掌握技巧, 所向无敌, 莽夫乱舞, 伤人伤己。运用惩罚教育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有很高的要求。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我们的责任不是用粗野的方法去管教学生, 我们的责任是用最好的方法组织学生的力量。”[5]

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 对运用惩罚教育要有明确的界定, 要认同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教育行政部门中的思想政治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全方位研究制定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相关政策。学校在校规校纪上体现惩罚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环境、时代等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和学生实际,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惩罚教育制度, 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同时加强对教职员工进行正确运用惩罚教育的经常性的培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惩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惩罚教育作为赏识教育的补充是必要的, 惩罚教育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 惩罚教育一样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育中, 运用惩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 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注重对惩罚的“度”和方式的把握, 恰当运用惩罚教育, 既不要一味采取赏识教育, 又不能不假思索“滥用”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是一种“闭环”的教育活动, 它不是单向的, 更不是脱节的, 是有完整步骤的, 并非实施了就结束了, 惩罚前要讲明道理, 惩罚后必须要观察、抚慰、解释, 对受罚学生事后更要多关心。正如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说“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 惩罚只是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的效果如何, 主要是看其是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学校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的原则是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 使犯错学生有感受, 能意识到对所犯错误确须承担责任。所以教师在运用惩罚教育时必须认真全面思考, 要有步骤、有耐心、有方略, 运用惩罚教育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1. 惩罚教育要适度

《周易·系辞下》认为“小惩而大诫, 此小人之福也。”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时, 要注重对惩罚“度”的把握。惩罚的“度”由教师多年开展教育工作的经验积累而成, 结合受罚学生的个体实际来进行, 重心是让受罚学生“认知协调”, 使其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形成足够的重视就可。不应使受罚者身心感到痛苦, 更不应有压制和逼迫的行为。

2. 惩罚教育要灵活

“我们认为运用惩罚的技术是有重大意义的。应当严格地按照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学生使用各种惩罚。”[6]对不同的受罚对象要有灵活性。违反的是相同或相似规定, 但违反者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层次不同, 惩罚教育的方式也应不同;群体违反规定与个体违反规定, 惩罚也应不同。对群体的惩罚可适当公布;对个体的惩罚, 尽可能作到只有当事人清楚, 避免他人知晓。

3. 惩罚教育要“以理服人”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 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7]在运用惩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坚持“讲理”在前, “惩罚”在后。惩罚后更要观察、关心、教育。教师要避免高高在上的训导, 冷峻的面孔, 激烈的言辞。惩罚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 切忌简单粗暴。要使受罚学生口服心服, 达到教育的目的。

4. 惩罚教育要及时, 过程应短时

“只有当你们感觉到集体和你们站的是一个立场, 集体所想的和你们所想的完全一样, 集体所指责的和你们指责的也完全一样的时候, 才能应用惩罚。”[8]每一次惩罚都必须及时, 即教师如果决定惩罚学生的不当行为或过失, 最好及时进行, 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承担的后果, 不宜事后追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惩罚教育要在短时内完成, 达到教育目的即可。惩罚教育的时间不宜太长, 否则不但惩罚教育效果差, 而且会使受罚学生“一蹶不振”, 丧失改正错误, 争取进步的信心。

5. 惩罚教育是辅助教育方式, 不能“泛用”

在学校教育中, 应以表扬、鼓励教育为主, 批评、惩罚教育为辅。作为辅助的教育方式, 惩罚教育绝不能“泛用”, 更不能“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可怕的。同时, 惩罚的威慑力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 只有当惩罚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 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 惩罚要越少用越好。过度的惩罚教育只会走向其反面, 其负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经常惩罚所引起的孤独和对立, 必然使同情心麻木, 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9]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2]秋风.体罚与快乐教育.深圳商报, 2004-10-26.

[3]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157.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5]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658.

[6]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171.

[7]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282.

上一篇:绘本中的符号学下一篇:岗位工作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