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探究情景范文

2024-07-29

创设探究情景范文(精选11篇)

创设探究情景 第1篇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实验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意识,发散其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选择恰当的内容,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引导学生复习,思考小孔成像后,引出怎样眼睛平面镜成像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实验。我说:“请同学们从实验桌上所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合适的器材,也可以利用你身边的工具,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我提供的器材有: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两支相同的蜡烛、直尺、一个光屏、火柴。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用平面镜成像,用光屏找像。学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便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到实验结果,并且对于为什么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为什么用两支相同蜡烛也有深刻的认识。

二、创设新奇情景,使学生乐于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及声音特征时》时,我让学生带来了吉他、小提琴、小鼓、笛子等乐器,让学生演奏同一首曲子,用手去感受乐器的振动。在一把吉他演奏的同时在它附近放另一把吉他,在某一个位置也可以发出嗡嗡的声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而且有音乐课上所没有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有趣的物理情境中,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进行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产生的,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 学会搜集资料。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 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例如:在初三物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中,我改以往教师单纯讲解的方法为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合作探究,课前提供给每一实验组的器材除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外,另外提供电阻箱、已知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等多种器材,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测定待测的方法。教师事先按异质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组长负责,组长按能力分配给成员任务,并做好协调工作。每个小组结合桌上的实验器材,尝试设计多种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成员在交流中学会听取、求助、支持、说服、建议、总结,最后确定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合作小组探讨制定计划及着手进行实验。各个小组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并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结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把合作学习推向课堂之外

在参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合作学习的经验,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学之间也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就可以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在课堂外或假期里不断地尝试开展合作学习,为发展终身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之后,我适时地布置这样一个课外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回家研究一下小孔成像中孔大和孔小区别,并合作讨论为什么孔大像不清楚,有晕。在合作后学生通过画图马上就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大家兴趣盎然,对合作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盛群力, 郑淑贞著.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2]管建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物理教师.

[3]马超.刍议开展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教育探索.

[4]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教与学.

创设美术情景探究节日文化 第2篇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悉悉相关。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各种美术文化情景,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探究美术与节日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交流多种视听资料,了解传统节日起源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应通过美术课程的

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节日题材的美术教学中,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传说、调查节日的起源。如:《节日的彩灯》课前搜集“灯节”、“花灯”的来源,《新年到好热闹》收集“年”、“春联”的传说等,并把资料带到课堂上,通过讲故事、听传说等形式,为节日增添浪漫色彩;让学生在广泛的节日文化情景中,共享文化资源,加深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历法、节气有关,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慢慢渗入到社会的过程。

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体会传统节日氛围

在前人的诗词和艺术作品中,可见到当时的节日情景。因此,结合我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在美术课中,让学生诵读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谣,能感受到不同时期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领略传统节日的文学色彩。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理解美术风格的多样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节日素材。

三、运用多种绘画形式,描绘传统节日特征

绘画,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青铜器上的纹样、汉画像石等,甚至于汉字的诞生无不体现了绘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对美术的社会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运用美术语言,如点、线、面、色等,将自己的节日体验表达出来。学生有了课前的收集、交流,课中的欣赏、讨论,关于节日的信息大大增加,脑海里已浮现出舞龙、舞狮、赛龙舟、行彩桥等许多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庆祝场景。这时,让学生动手作画,可说是水到渠成,学生有了丰富的节日素材,又能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因此,作品题材广泛,个性化、独创性强。如有的学生用黑白画的形式也能表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他主要是通过公共场所人涌如潮及人们喜悦的表情来表达节日的热闹、喜庆。而有的学生则运用油画棒和水彩颜料相结合,表现了节日的流光溢彩、灯火辉煌。在学生笔下,传统节日是那么的喜庆欢快、多姿多彩,学生从原始的祭拜、神秘的气氛中摆脱出来,许多体育、娱乐活动渗透其中,如《赏花灯》、《赛灯笼》、《行彩桥》、《节日的夜晚》等,一幅幅具有独特风格的节日民俗画,都是学生们的精彩创作。

学生们通过看看、画画,把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庆祝活动中美的素材,用视觉语言为载体,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浪漫。

四、利用各种美术设计,提升传统节日内涵

学生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还必须学会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实践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创作中领略传统节日的人文色彩。如:清明节前夕,运用手工技巧,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一朵朵圣洁的鲜花,敬献给烈士,表达出我们的景仰之情;端午节来了,用卡纸、彩线,制作成一串串彩色的“爱心粽”,带着我们的深情、我们的关爱,寄给灾区的同学;重阳节快到了,设计一张张胸卡,送给爷爷、奶奶。在一次次的美术活动中,学生更深的领略了传统节日的非凡温情,创新性的继承了传统文化,提升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总之,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引导学生观察、表现、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并在美术活动中,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才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创设探究情景 第3篇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1. 辩论性问题

辩论性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也可根据课文的热点设计辩论题, 分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学生个体之间的切磋辩论可使每个参与者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 受到其他同学所提信息的刺激与启发, 从而有利于激发其创造性的设想。如:在教学SEFC Book 2A“Welcome to theEarth Summit”时, 我提出辩题:Which of the issues discussed a the Earth Summi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Give yourreasons.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方。在辩论中, 学生各抒己见, 深化了环保意识, 在辩论之余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环保的建设性意见和开放性设想。这样课堂气氛容易活跃, 但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引导,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迁移性问题

迁移性问题, 也叫开放性问题或参考性问题, 是指没有固定的答案, 可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 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目的语输出和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更多真实的情境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类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如在教学完SEFC Book 2B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后, 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夏洛克到家后的结尾。通过这样的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同时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功能。

3. 近体性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教材, 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 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设计“近体”问题可从时间、空间和心理三方面来考虑。

(1) 时间“近体”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去引导学生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SEFC Book 2A“Welcome to the Earth Summit”时, 教师可以从时间近体角度出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ARS happen so seriously in China?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更强烈地体会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 空间“近体”问题。由于受到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制约, 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例。由于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空间距离较远, 在教学中直观性较差, 感受性较弱, 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 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托, 尽量结合典型事例, 从课文中引出较受学生关注、熟悉的新问题。

如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 9“First Aid”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On the way to school, you find a person badly hurt in a traffic accident.What would you do?在上完这课后, 我又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Suppose you live on the 17th floor in a 20-storey building.Now there is a big fire on the 12th floor, what would you do?通过讨论, 学生掌握了一系列有关急救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 心理“近体”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实际出发,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 从课文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 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例如, 在教学完SEFC Book1B Unit 17“Alone in Antarctica”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 Thayler’s life in the expedition?Doyou admire it?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了羡慕、向往之情, 因为他们觉得探险生活有趣、刺激, 适合他们的口味。这时教师话锋一转, 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Is his expedition life alway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接着让学生欣赏一首电影《哥伦布》中的插曲——“Sailing” (《远航》) 来体验探险生活, 要求学生体会出主人翁的心态、感情并猜测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因为学生们平时很爱听歌曲, 并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判断能力, 所以很快就感觉到主人翁的悲伤、忧愁和思念、渴望见到亲人之情。这样, 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感悟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中也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了探险生活的艰辛、刺激, 继而更加敬佩Helen Thayler的探险精神。

4. 悬念性问题

正如柏拉图所说:“思维始于惊讶。”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制造悬念, 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与对这些问题的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悬念常用于一堂课或一单元的开始, 这样能使学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并引发无暇遐想, 对后面的内容更加关注。

例如, 在教学就教材SEFC Book 3 Unit 2“Captain Cook”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Suppose you will take a journey tomorrow, will you take pigs, sheep and chickens with you?学生听了, 感到既惊讶又好笑, 纷纷交头接耳,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去旅行只要带上足够的钱、食物和备些常用药品就行了, 何必带上狗啊、猪啊这些动物, 这不是自找麻烦嘛?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 我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坚持带动物去旅行的人物——Captain Cook, 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不妨仔细看课文。”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

5. 评价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 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 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评价, 并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 进行探索和创新。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正体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运用。如在学了SEFC Book 2B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后, 我问:Wha do you think of Antonio and Portia?通过探讨活动, 学生在欣赏莎翁不朽作品的同时, 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1. 情景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景的创设, 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 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景素材, 创设问题情景,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景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 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 学生就有极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问题有难易程度

所谓问题难易程度, 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学生经过努力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 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 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摘要: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方式, 以及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旨在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

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第4篇

讨论会

组织者;云涛 参与者:

(云涛讲稿)

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方向,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快乐的事情,并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在课的导入阶段创设情境,可以使精力旺盛。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1)创设游戏化情景:我在上概率时制作了一个摸球游戏: 20个乒乓球,10个标上5分、10个标10分,放在一个黑色的袋子里。游戏规则是每摸一次一元钱,每次摸10个球,若分数之和为100分或50分奖20元、95分或55分奖5元,其他为0元,若为75分则为-2元。让学生都试一试。最后总结是我赢了还是他们赢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吗?那就好好学习这一节的知识吧!”

(2)创设趣味化情景:在上二元一次方程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题:“黄瓜一担子,和尚一院子,一人一个差一个,一人半个多半个。问有几个黄瓜几个和尚?”没多久就有同学说出了答案。“你是怎么知道的?”“凑出来的!”“能不能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能!”于是分析题意列出方程,最后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难,只要我们好好学“二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

(3)创设现代化教学情景:我在教学“乘方”时,才进入多媒体教室,那熟悉的音乐,屏幕上那滑稽的老头和小毛驴,学生们惊喜地喊起来:“阿凡提”“阿凡提”„„在一片吵闹声中放映开始了,阿凡提倒骑着毛驴、口里哼着歌一路走来,这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当他走到大财主巴依老爷家门口时,就跳下马来上前打门:“巴依老爷,巴依老爷,有大买卖啦!”大门“吱”的一下开了。胖胖的巴依‘滚’了出来:“叫什么叫,你们这些穷鬼。”阿凡提叹了口气“唉!可惜啊可惜,这桩发财的买卖只好另找别人啦。”转身欲走。巴依一听‘发财’眼睛瞪得圆圆的,陪着笑脸,搓着手问:“什么买卖?”阿凡提只是叹息:“可惜啊可惜!”在巴依的再三追问下,阿凡提说:“有人让我帮他办件事:说若今天你给他一分钱,他就给你100元钱;明天你给他2分钱,他也给你100元;后天你给他4分钱,他同样给你100元„„就是说他每天都给你100元,而你给他的钱是在前一天的数上乘以2,时间为一个月。你同意吗?”巴依一听,跳了起来:“同意!同意!”这时放映停了,我问:“巴依会赚钱吗?”下面七嘴八舌地争吵起来:“不会,因为阿凡提是最聪明的。”“那么他陪多少呢?大家试试。”“不得了啊!巴依上当啦!”“从第14天起巴依就陪上啦!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当我把230即第30天巴依要付的钱告诉大家时,教室里一片惊讶之声。“这就是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乘方’的魅力”。

这样的悬念激起学生想及时了解一个为什么?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创设一些情景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1)创设递进式情景:有这样一教学案例:一上课,老师就出示一张美丽的挂图,图上一栋刚完成的教学楼,楼前一片空地:“这就是我们后面即将完工的校园,请大家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已知这块空地的长为1000米,宽为800米,现在要把它绿化(其间要有人行小道,小道宽1米。)”。学生高兴地开始动手设计(有的说把小道设为椭圆;有的说把它设为方形,有的又在中间加一个十字„„)。老师又说:“现在把你们设计中的绿化面积算出来。”接着要从某个城市购买花草和树苗,于是产生一道有关运输的应用题题中涉及到两种运输工具(汽车、火车)、它们的运费不同,速度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而树苗的耗省(中途护理如:每5小时浇水一次,每天要翻动通风一次)却随时间而增加。让学生寻找最佳方案。树苗运到了,看教材49页“学校安排甲、乙两班学生进行绿化,如果两班合作,6天可以完成,如果单独工作,甲比乙少用5天,两班单独工作各需多少天?学生积极地去求解。”绿化好了,但我们要加强管理。“工人师傅由一个安有甲、乙两个水管的水池放水浇花,单放甲管比单用乙管少用10小时放空水池,如果两管同时开放,12小时可以把水池放空,若单独开放一个水管,各需多少小时能把水池放空?”学生又愉快地争论和求解。最后老师说:“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心血,大家要好好爱护呵!”递进式情景,使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高潮不断。

(2)创设随机情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

(3)联系其他学科创设情景: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孤立于某一学科,而不能把各学科知识进行互相渗透,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则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例如,如图所示电路,电流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R1为固定电阻,求可变电阻R2调至何值时,它所消耗的电功率最大?其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物理题,也是一道不等式题。写出这道题后,学生就会感到惊讶:数学课怎么变成了物理课,数学老师也懂得物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起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4)创设问题化情景:在上合并同类项时,提出什么是同类项?而先不作正面的回答,只举一个例子“假设有几个笼子都有鸡和鸭混合在一起,你怎样有序地把鸡鸭数清?”

(5)创设故事化情景:教学无理数时插入“2的发现”“数学三大难题中的倍立方问题”(6)联系具体事物创设情景: 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巧用寓言创设情景、通过动手实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创设情景、通过历史人物创设情景、利用数学发展史创设情景、利用场面创设情景等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三、在练习过程中创设情景

在练习中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所学更加牢固,常用的方法有:(1)创设求异情景:同一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2)创设生活化情景:在教学轴对称时安排剪纸、校服、毛衣中的花等生活中的对称、从将军饮马问题中寻找最短线段等等;(3)利用一题多解创设情景;(4)利用开放性题目创设情景;(5)利用竞赛(比一比)创设情景等。

四、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中职德育课堂情景创设的探究 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情感营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当学生对一门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对这门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有积极性,除了对学生正面讲清楚道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恰切导入,激发注意力

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新课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并且贯穿于心理活动过程的始终。

上课伊始,学生往往注意力分散,不能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情境当中。例如:有的学生课间忙于完成上一节课的作业;有的学生还在回想着有趣的课间活动内容;有的则趴在课桌上进行中间休息。面对这些情况,笔者充分认识到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在导入新课时,经常通过恰切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等方式,创设课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顺利达到一节课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如在讲“金属货币”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讲一则寓言故事:两个卖完桃的人,一个把铸币装在袋里,另一个把铸币用绳穿成一串绑在腰上,结果在乘船回家的途中遇到了风浪,那个把铸币装在袋里的把铸币扔了,结果他游上岸,另一个因不把铸币扔掉而被淹死。这个故事深刻使学生理解了铸币的不便,还从侧面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金钱,这样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时,笔者运用《孟子》上的“二童子学棋”的故事:有两名学生跟一个名字叫秋的下棋名手学下棋,其中一个总是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学;另一个虽然也坐在课堂听讲,眼睛也看着棋子,可是心里老想着打鸟,甚至还隐隐约约地听到天空中鸿雁的叫声,因而,想拿了箭去射鸿雁。结果,前一个很快就学会了,另一个虽然学了很久,却没有学会什么东西。通过这个故事,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故事两种结局的原因,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课的情境当中。

二、联系实际,激发内驱力

德育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观察当今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内容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实际结合起来。

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是既丰富又紧扣现实的,人人都离不开它,处处都有它的存在,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依据教材,着眼现实,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创设联想情境,引发学生联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笔者首先出示两张1992年和2012年的本县山城区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之后说出两者的异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大量新地名、企业、商店,并领悟到是由于各个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当学生掌握第三产业的含义后,再出示一幅2012年深圳市区图,并请学生讨论:本县与深圳在第三产业发展上的差距在哪里”,让学生明白我县的第三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那么,怎么才能促进本县的产业发展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踊跃发表看法,很自然地归纳出“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产业(意义)”,“怎样发展”,至于本县第三产业究竟应如何发展,则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联系实际,引发联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从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乐学的驱动力。

三、情感渲染,激发理解力

师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理论性很强的政治内容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应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善于把情感因素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课文内容随着教师情感变化延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激发和感染学生,让良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当笔者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内容时,运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前后巨变,以充满激情的声调朗读了下面一段话: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辛亥革命的波折;从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的曙光到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卢沟桥的炮声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号角;从天安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升空到“神舟”号试验飞船的太空遨游;从近代史上一次次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所有这一切无不向世人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这形象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情感氛围,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中国革命发展史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这种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深深地拨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而且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课堂教学的预定情境当中,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因情感激发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达到情理相融,以情明志,以情明理的教学目的。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德育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华.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情景创设的探究 第6篇

一、利用故事、典故, 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 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此, 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九年级“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我引入了神奇的“屠狗洞”事件: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 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 走着走着, 几条狗便瘫倒在地, 四肢抽搐, 相继死去, 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 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 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 人们称之为“魔洞”, 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受到上帝的保佑, 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 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求知欲大大提高。

二、通过游戏或竞赛, 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每个孩子在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 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 巧妙运用竞赛手段, 开展辩论、猜谜语等比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善于动脑筋, 就能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强, 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竞赛, 使化学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激情与欢乐。让学生在一种紧张且令人兴奋的竞赛气氛中去学习,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树立起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焕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化学肥料的知识时, 可以展开关于化学肥料功与过的辩论赛, 两组学生分别根据学习的内容, 各持己见、唇枪舌战, 你来我往, 情绪激昂、踊跃发言, 下课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激活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小故事、小魔术, 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的兴趣不稳定, 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 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些有较强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案例1:在化学序言课的教学中, 为了使从未接触过化学的学生迅速对化学产生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我在上课时给学生表演了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魔棒点灯”:我将一支普通的玻璃棒 (事先沾过浓硫酸, 烧杯一侧放少许高锰酸钾, 学生看不见) 从烧杯中拿出, 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拿起旁边的酒精灯, 跟学生做一简单介绍, 之后将玻璃棒靠近酒精灯芯, 酒精灯被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 很快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案例2: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 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小魔术:教师在烧杯中倒入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 充分摇匀, 将一块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 轻轻地把酒精挤掉, 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 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 直到熄灭。火熄灭后, 手帕完好无损。在学生被奇异的现象所惊叹之际, 教师问学生:想知道手帕烧不坏的奥秘, 等学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习兴趣被激活。

四、利用生活实例, 创设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我们可从身边的生活体验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中, 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同学们, 你们最不喜欢哪个季节?我最不喜欢夏季, 热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就是夏季有很多蚊虫。 (动画展示) 暑假, 小明同学正在兴致勃勃的观看《西游记》, 不料被一个偷嘴的大蚊子狠狠的叮了一下, 小明的皮肤上立即肿起了一个大包, 又痒又痛。小明立即去找花露水止痒, 可惜花露水用完了。小明灵机一动, 用浓肥皂水涂在叮咬处, 很快症状就缓解了。为什么被蚊子叮咬过后会红肿痛痒?为什么用花露水或者肥皂水能缓解这种症状?这个例子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所以, 接下来学习酸与碱之间反应的知识也就很顺利了,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的信心, 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又消除了对科学知识的距离感, 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 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科学服务于生活。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 要根据学生实际, 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 创造出适合学生, 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 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摘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 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用情境推动课堂教学, 对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都是行之高效的。

创设探究情景 第7篇

一、以“观影”的方式营造情景阅读环境

影像具有文字难以企及的魔力,它具象化的色彩、声音、行为会自然地将观看者引入阅读情景中,使观看者不由自主,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影像的主题。这也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的一个途径和方式。所以,教师可利用影像的诸多优势,让学生在这一班级情景阅读特色环境中实现有效阅读。让学生在观影中集中精力,汇集思维的能量,完成情景阅读活动。在这里,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找一些适合幼儿观看的影像,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阅读。如“讲礼貌”这一主题贯穿在幼儿成长的始终,是最有必要在幼儿启蒙教育时阐述的。可能有的家长并不了解“讲礼貌”对于孩子成长及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或者因为时间和精力问题,疏于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幼儿教师应承担起这一责任,以“观影”的方式营造情景阅读环境, 培养幼儿懂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观影以具体的声音、色彩、 影像让幼儿主动探求内容主题,使幼儿形成深刻的记忆,他们在感知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深刻的记忆中形成习惯。在这里,教师可为幼儿播放卡通情景片,并将“讲礼貌”融合其中,让幼儿通过看卡通片实现阅读,受到启蒙,分享讨论自己的见解。

二、以区角游戏的方式建构情景阅读环境

区角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区域活动。在空间上,这些区域主要包括:语言、科学、角色游戏、音乐表演等。 区角活动的设置也正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置,它的丰富性遵从了幼儿来源于个体本心的选择。通过幼儿的选择,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经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教师进行情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以区角游戏的方式建构情景阅读环境,让学生快乐并且主动地在立体化的情景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教师可分别在班级教室的一角建立学习区,这些学习区可以是发展孩子基本生活操作能力的生活区,可以是发展孩子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语言区,可以是培养孩子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美工区,还可以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益智区等等。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区域安排设置,并引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投入活动中,每个区域的幼儿都表现出快乐和主动的神情。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从玩中与知识相遇,但却无意识于要记住这一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活动中,教师可到各个区域进行观察、询问,启发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引导幼儿将知识整理、表达出来,并形成记忆,实现有效情景阅读。

三、以示意图的创设来实现情景阅读

幼儿像刚出“蛋壳”的幼雏,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是脆弱的,父母常做他们出行的拐杖,他们无须被迷路等状况困扰。但父母这种不透风的护爱使幼儿丧失了判断能力和独立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此,教师要承担起这一任务,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示意图阅读。示意图是特定场景中的方位的指向, 也是对安全行为的引导,读不懂示意图,如同身陷迷宫,不知行之所归。例如,公共场合的“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等示意图,又如楼道中的逃生示意图、医院各个楼层的指示标牌等等, 这些都有示意的作用,都需要我们通过阅读解其意。但是幼儿并没有形成对示意图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形成对方位的判断和独立认知能力。所以,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示意图的阅读能力,让其做到在没有父母陪同情况下,依然能依靠示意图找到某个地方。例如,教师可以以医院的示意图为依据,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示意图进行阅读,并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 通过阅读,幼儿对方位的判断能力得到加强。又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室内、室外的各个角落安放一个个指示牌,许多指示牌将幼儿引向一个目的地。教师可事先在这个目的地放置一个奖品, 奖给最先到达的小朋友。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室内与室外的环境画一张藏宝图,让幼儿几人一组,对照藏宝图所指的方向找寻所指代的“宝物”。在这一活动中,幼儿们充分阅读指示牌,锻炼了方位判断能力。

四、结束语

创设探究情景 第8篇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其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将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力图用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来构建化学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景创设的一般原则。

二、建构主义关于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对于探究学习的理解

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而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化学探究活动,获取化学知识,理解化学探究过程,学习化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化学探究能力,领悟化学的思想观念,建构起个人对于化学的理解,它是对化学探究的探究。

2.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界定

那么,问题情景对于化学探究学习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又如何界定呢?

首先,就是探究性学习任务的提出上,亦即问题的提出。 只有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高水平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动机,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成为探究学习的“发动机”。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发展,十分注重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情景性。一方面,它反对传统的将知识从它被应用的具体情景中剥离出来。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永远不会脱离认知主体而事先以某种特定形式客观、独立地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以作界定: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一种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为主要目标,以利于问题的提出和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解释,保证化学探究学习过程顺利、高效的展开问题背景或氛围。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创设的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首要原则。许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感到很困难,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景。真实的问题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态度。

2.科学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符合科学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知晓问题的价值、意义, 把握问题的解决对于科学、社会发展的作用,然后深入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相关学科知识及其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它还要求教师在整合问题和具体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两者的组织结构和结合方式,通过情景创设要把问题问到 “节骨眼”上,即所提问题要反映“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存在,为什么会这样提”,使问题的提出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3.引发认知冲突原则

教育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探究学习,教师必须创设适度的问题情景,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将此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和自身探究需要的驱动下开展探究活动。即学生是“我要探究”而不是“要我探究”。

4.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匹配原则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化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这就要求化学探究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许多教师之所以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立的问题难度过大或问题背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差距太大。

5.课程目标的整合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时应根据拟提出问题的性质、类型、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要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也要为促进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在问题情景中的整合。

6.开放性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情景的开放性与问题情景中蕴涵的问题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加以严格区分。此外,在开放性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并不都是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加以取舍,灵活处理。

7.实验优先原则

实验作为研究化学、发现各种化学问题和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其地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是由化学实验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千姿百态的化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中出乎意料的发现、结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创设探究情景 第9篇

1.1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实物投影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相关内容, 让全体学生参与观察、分析, 进而发现相关的问题。

1.2 引导探究

通过网络教学或教师质疑提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 利用电脑网络或书籍去寻找并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所学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 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 让学生总结学习到了哪些内容。鼓励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胆质疑, 由教师或其他同学共同尝试解决。

1.4 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2 实施策略

2.1 创设情境阶段

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 创设情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谱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篇章。

2.1.1 以旧引新, 沟通引趣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 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难知不难, 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1.2 制造误区, 设疑生趣

制造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 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 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2.1.3 设置故事情境, 引发求知欲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段, 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 进入到新课意境。通过故事导入, 新颖、自然, 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1.4 说明意义, 激发兴趣

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说明当前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社会实践的意义,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2.2 引导认知阶段

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更多地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发挥出来。因为, 引导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 , 引导是一种自在、自为、自觉的师生行为关系。

2.2.1 确定学习目标, 实施任务驱动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 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 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他们感受新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真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能够积极地被同化, 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 哪些是旧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 是问题提出的表现, 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 纵观整个课程,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2 设置认知冲突,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认知冲突,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 教师先不急于讲解, 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 有些是以前学过的, 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 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 设置一些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 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 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2.2.3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自主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 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 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 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刻意追求课时的完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不人云亦云;也要作些引导, 当学生探究成熟时, 要引导学生自我审视, 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调整矫正, 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在任务完成中, 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 老师没有必要再絮絮叨叨地导游, 而应该成为“Windows”, 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 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 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2.3 合作探究阶段

探究式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 也常常采取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与伙伴共同努力,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并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当学生分小组探究时, 教师在课堂中巡视, 其引导作用往往在“随机激励”中通过“点拨”和“暗示”体现出来。当学生探究“碰壁”之后、困惑之时, 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但只能“点到为止”、“拨正思路”, 不能扶着走路, 更不能“越俎代庖”, 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 汇报交流阶段

2.4.1 思考与结论阶段

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 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4.2 表达与交流阶段

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总之,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 挑起矛盾, 营造良好的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层层推进, 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 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 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 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 积极地思考,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引导探究,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黄应会.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角色扮演”[J].信息技术教育, 2003 (11) .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创设探究情景 第10篇

1“挖掘方法”培养探究思维品质

良好思维品质是探究思维的核心,除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策略上以情景为诱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结论、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精髓,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激活探究过程中的互动因子,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科学交流,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创设新课程理念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学生潜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潜能。

2“贴切生活”使探究回归自然

关注学生生活实践,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教育回归自然,让物理走进生活。具有吸引力的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动机。学生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合理的猜想,必须要有一定的感兴认识,这些认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就会激活思维。只有教育回归自然才能激起学生的真实探究活动,才能撩拨学生的探究思维。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展示三双鞋,防滑鞋、普通鞋、溜冰鞋,问学生“如果同学们下雨或下雪天上学,你会选择哪双鞋?如果你们想去溜冰,你会选择哪双?”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在学生回答之后,再通过一些小活动打通学生生活世界和的书本世界界限。如“请同学们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橡皮在纸上涂擦时手的感觉;推桌上的书时,手的感觉”等。学生能感觉到这些滑动过程都受到到摩擦阻力的作用,且摩擦阻力的有大有小。通过探究的前奏撩拨铺垫,激起了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学生能正确“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假设”就水到渠成了。

3“关切意外”激起探究思维的浪花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

如学生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就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摩擦力大小就不等于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在拉动过程中弹簧秤也在移动,读数也不方便”等意外情况。“能克服吗?你们是怎样克服的?”“意外”激起探究思维的浪花,在学生经过一翻交流、实践之后,发现“把物体和弹簧秤保持静止,拉动下面的长木板,能同时克服以上两个困难。”

在正常的情况下测量滑动磨擦力的大小时,都是用弹簧秤拉着物体匀速直线运动,这导致用人工的方法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不一定等于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在拉动过程中弹簧秤也在移动,读数也不方便。学生能想到把物体和弹簧秤保持静止,拉动下面的长木板来克服这两个问题。

这一思维创新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并主动探究的必然结果。在物理新课程中,科学探究是核心内容,而面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意外”使探究思维浪花的闪耀。

4“巧用生成”使探究思维高潮迭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质疑会使思维创新高潮迭起。没有疑问,不善思考,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思维创新。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非预设性地生成了教学资源,这是创设物理生态情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只要捕捉、放大这一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就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

如学生“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学生提出疑问: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而是103℃,水温达到100℃沸腾时,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又上升了,一直升到103℃,水温才停止上升。

这一疑问,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原因,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酒精灯火焰太旺了!”

“酒精灯的火焰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可能水有问题。”

“不可能,因为还有其它五组的水都是从同一个热水瓶中倒出来的。”

“会不会是温度计的问题?”

“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学生的讨论一个接着一个……学生试着从酒精灯火焰、水、温度计等各个环节和各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最终在互相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答案,使得本课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求异思变”寻求探究思维的创新

异是探究思维的必然结果,变是探究思维的进一步升华。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物理启蒙活动课上,我们做了一小实验“怎样把鸡蛋竖立在桌子上?”

“哥伦布的鸡蛋”这个经典历史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了。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碰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于桌面上,个别学生无法完成。

看了学生的做法,我才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头脑中原先有一个框框,就是“不许打破鸡蛋皮”或是“哥伦布的做法”。这一条束缚是谁强加给学生的呢?是他们自己!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让学生克服这一点,为此再次创设了如下问题情景,让我们沿着哥伦布的思路再构想一些新创意。除了“磕破鸡蛋皮”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一只鸡虽竖立在桌面上?

学生眉头一皱,方法多得很:在桌面上挖一个小坑;使用“万能胶”;在天花板上拴一根绳,吊着鸡蛋;让桌子躺倒,鸡蛋放在地板上贴着桌面;桌子放在水里,鸡蛋因一端有气室而浮在桌面上;使鸡蛋高速旋转而立在桌面上;把桌子倒吊起来,鸡蛋竖着塞在桌面与地板之间;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扶着……

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11篇

教师:有一男子将一箱一元硬币搬到银行存款。如果你在场, 如何帮助业务员清点硬币呢?

学生甲:将硬币按照20个一摞摞列, 数出摞数, 再相乘就可得到硬币的总数。

教师:好, 这位同学的办法可得到硬币的数目。由此可见, 当个体数目众多时, 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 方便计量。谁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乙:一条烟、一包饼干等。

教师:正确, 这些都是将小个体聚集成一定数目成员集体方便生产和生活的例子。请猜想一下12克碳-12中碳原子的个数是多少?

学生:应该有很多。

教师:是, 12克碳-12中碳原子数很多, 但也可以用含有一定数目成员的集体为单位对其进行计量, 这就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它就是“物质的量”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mol。

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教师:那1mol物质含有多少个微粒呢?在科学上将12克碳-12所含的原子数定义为1mol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 称之为阿伏家德罗常数。请同学们计算12克碳-12含有个碳-12原子质量为1.993/1023克。

学生:大约为6.02×1023个碳原子。

教师:正确, 可见该数值非常巨大, 那我们说1mol汽车有意义吗?

学生:哪有那么多汽车?

教师:显然该数值非常大, 不适合计量宏观物质, 它仅适用于计量微观粒子。

当然以上教学情景还有不足之处需要进进一一步步改改进进, , 对对如如何何创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反思:

1.教学情景要贴近学生

教师应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为着手点, 以学生熟悉而又具体的材料为传授知识的载体, 降低学生领悟教学情景到学习知识的梯度。如:存款学生就比较熟悉。

2.教学情景要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 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实效性, 避免节外生枝。紧扣教学内容是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拿硬币存款就是要学生形成“聚微为宏”的思想, 为讲解“物质的量”创设情景。

3.教学情景应简明扼要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情景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辅助教学, 即应简明扼要符合教学实际, 防止喧宾夺主。

上一篇:人工流产下一篇: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