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2024-06-16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1篇

一、认真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1) “中考考点”式阅读教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以自己能把每篇阅读文本与中考考点结合起来当做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殊不知, 这种教学方法把本来优美的文章阅读得枯燥无味了。

2) 以探究代替阅读教学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学习, 有些教师把探究设计得很精彩, 学生确实也在探究中得到了体验的满足。如上《死海不死》, 有教师组织学生演示实验, 当水的密度大于水中物体时, 物体浮于水中不下沉。诸如此类的课很多, 上起来确实也起到拓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但仔细一想, 这好像不是上语文课, 而是在上物理课、化学课。当然, 教无定法, 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如果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语文课上把它上成了科学课, 缺乏对语言、词汇、表现手法的感悟, 则亦成为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了。

3) “写作目的”式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写好文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围绕着“拟题、开头、过度、照应、结尾、选材”等项目进行训练, 以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这样对文章肢解之后, 一篇美文就体无完肤了。课后, 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在写作中, 其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

4) 重“教”轻“学”: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去授课, 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 常常是教师讲的有滋有味, 一部分学生却在打瞌睡;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 学生在下面不言不语, 其讲授的目的只为了完成授课任务。

(二) 片面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

1) 旧酒瓶装新酒式的阅读教学。表现为上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时用新的方式方法, 而大部分课程还是老一套, 被应试教育指挥棒牵着走。

2) 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课堂上特别重视对教材人文性的挖掘, 忽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想在课改中创新出彩, 但却把基础环节的培训抛开。

3) 重民主、轻集中。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发扬民主, 各抒己见,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理解与掌握, 也有利于课堂的活跃气氛, 但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民主, 则经常是, 甲说的正确, 乙也说得对, 丙的也不错, 丁的有独到见解。如此一来, 没有大概的正确观点,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容易模糊不清, 有些时候, 老师应有责任把真理告诉学生, 以解除他们的疑惑, 在民主中获得集中的智慧。

4) 重合作、轻独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但阅读是一种非常需要“独立自主”的活动。有的教师每课必合作, 也不问合作是否需要, 一味的从头到尾合作到底,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阅读的机会, 失去了独立阅读的乐趣, 这往往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阅读教学应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入手, 甩掉中考指挥棒的影子

1) 多读课文, 培养语感。可在诵读或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 在朗读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 揣摩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念,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去探究想象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等。如:“浅草才能没马蹄”对“浅”、“没”的感悟和理解。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 产生愉悦的情感, 从而对语言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如让学生深刻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绿”、“关”、“出”几个字的妙用和意义。

(二) 阅读教学要尊重阅读个体, 尊重个性

尊重个体,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指的是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独立的阅读空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过去教师们重视的是发展的一致性, 强调齐步走, 一刀切, 格式化, 标准化,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抬不起头, 违反了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规律。阅读教学尤应重视多元智力理论,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用的地方, 因材施教, 给每个人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三) 重视人文性也需要重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对“工具性”的重视程度。过去语文课上, 很多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情感的陶冶, 语文的人文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现在, 新课标同时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 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不能为了课堂的“出彩”盲目的去挖掘它的人文性, 而应把挖掘人文性与基础知识训练的工具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 这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四) 注重语文阅读的整体性、整合性

语文阅读文本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阅读材料, 它包罗万象, 涵盖了文、史、地、数、理、化等各科内容, 整合了自然社会和哲学等学科的精华。因此我们教语文阅读课, 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 不仅要把语文科应该教的内容教给学生, 形成应有的语文能力, 而且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 了解时事、洞察社会、理解人生, 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五)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阅读评价上, 应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重过程,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 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有特色的“答案”。让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2篇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3篇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明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才能够与时俱进改善自己的阅读教学水平。首先,针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要求进行选择。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默读、朗读、略读、精读等等,那就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阅读方法。其次,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得以加强。比如阅读议论文时,通过阅读思考,能够准确定位阅读的重点,直接理性的思考问题。再次,就是阅读方式的转变。可以运用网络查找的“合作式”阅读方式解决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适量地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逐渐培养阅读的爱好和兴趣。

二、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分类

首先是拓展性阅读。就是由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例如,学习了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阅读一些有关月球奥秘的书籍,可以自行结组探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是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自己还未完全明白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有的课文是节选自一些名著,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而拓展阅读原著,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是鉴赏性阅读。就是从阅读当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审美的乐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合理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内化过程。

三、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难点。教师是引领学生阅读的向导,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如何高效地进行现代阅读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合理利用晨读和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内容要广泛,因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一些名人名言坚持多读多记,养成习惯,一定会受益匪浅。

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阅读为主,内化阅读材料,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思路教学或者诵读等方式来进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努力感悟文章的感情色彩,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感受文章中的人文特性,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因此,教师不可以统一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在阅读中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智力水平。例如《愚公移山》一课,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加以评价,你认为愚公做得正确与否?使学生的思维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大胆地创造。

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到阅读当中,这样融会贯通,通过比对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当然,阅读理解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并逐渐积累各种读物当中的名言警句,精美句段等语言材料,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4篇

一、转变思想观念,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要多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要注重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做到因材施教, 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主张及意见建议。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 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准备一只盛满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一碟食盐和一个鸡蛋, 课堂上先让学生做实验, 想办法让鸡蛋浮起来。语文课做实验本身就调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而不断加盐使鸡蛋漂浮的过程更是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理的极大信心。通过做实验还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 让学生亲自领略到发现真理的乐趣, 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 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较轻松的获取新知识, 也就不觉得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了。

二、精心组织好阅读教学课, 盘活教材, 构筑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阅读教学观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 教材是其载体, 那么如何盘活好教材, 组织好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具有现代意义的阅读观,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 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教师只有树立这种现代意义的阅读理念观, 在教学中才能学会与学生的生命个体共存, 共享, 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放下教师的权威, 与学生之间建构一种倾听, 对话交流, 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和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阅读教学目标才能成为可能, 也才能使课改中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才能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理想!《陌上桑》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翻译, 再主题、写法的分析, 课上起来吃力不讨好, 学生不喜欢。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置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环节,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 这才是新课程,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阅读观, 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不同的设计其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前者重结果, 重阅读中写作技巧, 后者重过程, 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 设计好情境教学, 促进智能的指导。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其特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是其突出, 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课程在选材上也更关注这一点。选材很多都是具体形象的, 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们认为情境设置中的情感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 才能提高其阅读的兴趣, 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 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升华, 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爱生活中的一切, 在心灵上获得共鸣和启发, 领悟, 真正做到以文促学, 以情促学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促进语文智能、技能的掌握。

三、跳出课堂教学, 关注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讲解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在于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练习。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质后, 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活动, 其相应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因此,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要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学习《海燕》时推荐学生看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 学习《丑小鸭》时介绍学生看《安徒生童话》, 学习《香菱学诗》时指导学生看《红楼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5篇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阅读浅显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养成要以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通过反复阅读之后来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我受益颇深。

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收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考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初中学业考试是引领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从近两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内容分布来看,古诗文阅读占了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加强古诗文的教学,重视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生兴趣,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地练习。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rd quo;,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二、深入挖掘、分析、研习,领略诗中洞天 具体切入点有如下几种:

1、析景物

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诗歌,从景物入手是其科学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析景物”可从景物在诗中的位置的角度去分类解析。①景物开篇。如: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首唐诗先以景入诗,“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侯。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离愁别绪,正为下文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显然这里开篇春之景对理解诗人怨别之情具有“仙人指津”的功用。②景物收篇。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显然这里结束全篇的“高高秋日照长城”的景物不可忽视,应如何分析呢?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改”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了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愁月高照,景象开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使戍边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也使这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无疑,除了离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2、品字词

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传神的字眼、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可风一斑③。通常对字词的锤炼、品析是从字词的词性上分类分析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一形容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一副词等等。以上皆从词的功能上分析起,而笔者意从字词的内涵意蕴上分类分析。如下:

①想象鲜活的物态。台: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洒畔草,不是望乡时。”此诗第三句中着一“青”字,使得全句飞动起来,是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表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着一字而得鲜活物志,勃勃生机溢于字表。

②再现典型的心境。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盼春小诗,诗中一个“都”字透露出盼春心情的急切。“惊”字写诗人在焦急下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和惋惜的情绪。如能如此解读诗歌。读诗又有何难呢?

③玩味隐含的语境。如张乔《书边事》一诗中“征人倚戍楼”中一“倚”字,就把前文中“调角断清秋”与后文“大漠无兵阻”点活。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3、抓细节

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让人见一叶可知天下秋。抓细节的分析,这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的诗作中都有典型且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它,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意旨。

例: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使诗歌中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村生活气息。

再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诗中一个典型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种“恐”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和决定,这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个细节富于包孕且耐人咀嚼。“秋思”之主题不点而显。

三、加强背诵指导,熟练背诵、默写经典名篇。背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荀子·大略》中言:“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讽诵,即朗读、背诵。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阅读文言经典名篇,反复朗读、背诵,熟记在心,可丰厚自身的语言积淀。“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

我认为,初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方智范先生强调背诵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其本质含义是背诵乃基于阅读鉴赏基础上的认知巩固,是建基于理解、体会基础上的背诵;不是为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地为背诵而被诵;否则,“背诵”就蜕变为一种生硬、机械的填鸭,那样做只会把学习者异化为食而不化的“两脚书橱”。

加强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反复申明背诵之于语言积累、文化积淀的意义。以名家大家学习古文的掌故来作为典型个案,向学生宣讲,以资借鉴,这是一种可取的途径。

例如:有人问过巴金一个问题:“你创作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古文观止》”。可见,背诵文言文经典名篇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奠基有多么重要。其次,教师要授予快速背诵的方法,如关键词导背、思路图导背、首字提示背、分段分层背、分组接龙背等。再者,教师要及时检查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背诵积累,可运用通篇、选段或选句默写测试、口头背诵抽查等方式,来督促学生背诵名篇。

四、重视归类与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学生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比较归纳工作。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类,温故知新,因新忆旧,相互印证,这就能使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师先可以指导学生做成卡片或编制表格。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归纳,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多个角度归纳,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总而言之,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语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探究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精美的导语、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从让学生聆听歌曲《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这种精神,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巧设悬念,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适当的感情表露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还要善于用形式灵活多样,能开拓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重要性,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

二、传授实用的阅读方法

1. 注重复述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语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复述训练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复述是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

2. 坚持以读为主,培养阅读兴趣。由于对“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片面理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弊端,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

3. 利用对比阅读,提高比较阅读能力。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辩形、辩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

三、抓好阅读延伸,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各抒己见,在师生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时,教师要特别注重两点:一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要重视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二是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7篇

一、坚持以读为主, 培养学生的兴趣, 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的影响,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 教师是顺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 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 被教师的分析和提问所挤占。不给学生读书时间, 忽视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 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们应该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设置各种情景, 革新教学教法,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 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 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 深厚凝重的默读, 长篇大论的就泛读、浏览等。

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长期以来, 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认知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实际反映了以科学知识为本, 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 可以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 浓厚的感情色彩, 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 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 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 情感的丰富, 并能展开想象, 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几点:第一, 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 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 反对重讲轻读, 要重视自读自悟, 主张学生自我解读, 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例如教《口技》这一课时, 让学生自由谈。有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 直接给听众留下悬念, 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和鼓励。第二,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 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如教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课文里附有插图, 加之学生平时从古装影视片上也对唐代的相关知识有所积累, 因此, 大家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一位同学很快就站起来了———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 有一条驿道穿堀而过, 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家挨着一家。于是, 这里便成了由长安西行或自西而来长安的人歇脚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微雨蒙蒙的早晨, 街上空气湿润, 柳枝染绿, 诗人王维正在此为好友元二送行。王维边为元二斟酒边说:“再干一杯吧!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陪你饮酒了。”微醉的元二接过酒一饮而尽, 抱拳说了声:“保重!”便打马而去。王维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好友渐渐而去……例如教《陌上桑》让学生为罗敷画像, 教《孔雀东南飞》让学生讨论刘兰芝的现实意义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愚公移山》让学生逆向思维, 甚至鼓励学生在名人的文章中挑毛病等等。碰上疑难问题, 启发学生灵活处理, 或大家共同探讨, 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必须立足课内, 注目课外, 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 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大自然警号长鸣》, 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 搜集更多材料, 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 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 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培养语感, 注重积累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 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 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 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 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 储存于大脑, 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 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点,并且该学科中包含着对学生德育以及情感方面的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被熏陶,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及情感的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便是阅读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完成对学生德育及情感的教育。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运用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他们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文章,阅读文章,品味文章,而是直接将标准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让学生下次答题,按照这种标准。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法必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注定是失败的。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与创新,从以下几点对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众多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表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功课。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要求,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将要学习的阅读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查阅资料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背景资料的兴趣。其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阅读文章内容,创设出适宜的课堂情境,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规律。例如,对于记叙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主要是记事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说明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某一事件特点和事理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的特点,然后把握住说明的顺序。对于议论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分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学生才能学会阅读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阅读其实是一场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在这场对话或交流的活动中,阅读者通过对文字或者音像的解读,对文字或者音像中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建构、解读或者交流、碰撞,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一种愉悦。这本是一种阅读的快乐,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少有学生对阅读产生过这种快乐。经过长期的探寻,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在教学,只是为了教而教,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在阅读教学时所起的作用。那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与阅读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次比较胆大的活动,在这次活动时,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反应的,他们对这次大胆的活动是抱持什么态度的。当学生都回想起自己的那次大胆的活动及父母的反应之后,我又提问学生,若是相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家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对该文阅读,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引领阅读,学生不仅能对课文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如此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9篇

一、“读者中心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就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从而形成的审美经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具备这种审美经验,它既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认知习得,也是对阅读对象的进一步选择、认知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多个维度的,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其解读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灌输式地一股脑把所谓的“标准答案”都塞给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包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理解,集中归纳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二、“期待视野”———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为初中语文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在个体和其所在的群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对文学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人的思维惯性作用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促发阅读者进行文学改良与创新。因此,期待视野会帮助阅读者选择阅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还会影响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同时,期待视野会随着阅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期待视野”就反映为审美期待,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和阅读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素养、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驱使下对文学作品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的阅读期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善于利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低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就会出现困难;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高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活动又会寡然无味。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在难易程度上要挑选等同于或略高于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三、召唤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交流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应充分发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观点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有利契机。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会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传统课堂中,长期盛行“独白式”教学———只有教师一直在阐述文本、对话文本,而学生则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建构对话式的阅读课堂。可通过积极设疑发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审美体验与作品的文学属性交流、碰撞、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任务也绝非是课堂提问式的言语对话,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学生以及自己之间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接受美学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给这座桥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填补作品的潜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适时的放慢脚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沉淀、积累。

四、“第二文本”———增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强调“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读者主观意识的体现,是包含读者主体思想认识的文学加工、再创作。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感悟、创新是“第二文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第二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强化阅读教学的“第二文本”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二文本”是脱胎于“第一文本”基础之上的文学再创造,那掌控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则是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除了要在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反馈总结,加以引导。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第一文本”的解读兴趣、提高阐释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对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视读者地位、加强读者和作品联系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重新建构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构阅读教学课堂新的生态才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华彪.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3).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10篇

(一) 当今社会初中生阅读的现状

1. 初中生的阅读动机及取向

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外届压力和自身的内动力。其中, 外界压力是指迫于考试、考学、就业等功利性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内动力是指学生本身就对一些文学作品、著作有强烈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阅读。两者的区别在前者是被动的, 而后者是主动的, 所产生的效果、作用也是不同的。虽然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关注, 但是学生阅读取向由被动的命令性阅读模式转换到自主的解读性阅读模式还不成熟, 如何很好地进行转变, 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

2. 学生自我阅读缺陷

大多数的初中生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与条件。一方面是学校或者家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刊物不足, 这直接导致学生阅读量减少,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阅读意识淡薄, 自律能力差, 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 这就使大量的课外时间被浪费, 减少了阅读量。再者, 即便是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 也是带有很大盲目性的, 而且缺乏阅读的相关技巧。

(二) 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现状

1. 教师阅读教学理念与方法

目前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理念与方法仍然是处于以教师为中心, 以考试升学作为向导, 以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状态以及对学生对教学反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观念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 没有做到以教学实践作为向导来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学习知识, 对于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 有没有理解其中心思想、表达的主要情感都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不能完全从书本的学习方式转换过来, 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 达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也没有很好的贯彻教育的内涵。

二、解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单向布式的满堂讲解、学生被动聆听式的一言不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 学生不能充满想象的理解阅读, 只能跟随老师的思路生硬的接受知识, 师生间的沟通少之又少, 这与新课标的愉悦学生身心、回归审美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理念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要求的有所差距。

2. 学生方面

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 阅读能力还不是很高, 对于阅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读的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而读, ;其次是初中生还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 还处于盲目选择、盲目阅读的阶段, 这就导致乐不良的心理行为的出现;再次就是缺少正确的引导, 初中生的心理具有不稳定性, 爱急于求成, 根本不关注阅读的质量, 只会白白的浪费时间, 使得心境的平和与专一的阅读心理品质失去平衡。

(二)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提出以下几观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办法

1.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质疑问题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理障碍得到克服, 自信心得到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调节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起朋友关系才能消除隔阂, 成为良师益友。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 无论对错都予以表扬, 不打击他们的心理, 让其建立起信心。

2. 更新阅读教学理念与方法

一是培养提问兴趣, 鼓励质疑问难。例如鲁迅的《故乡》, 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却总是吃不够。”这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小孩子不是应该在学堂读书吗, 怎么会出来劳动呢?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再由老师引导从而解决疑问。

二是老师给予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互联网、老师、同学进行请教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 这篇课文围绕一个“变”字来展开, 先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 由开始被称为“贼”、“流氓”到后来被称为“福星”再到后来的装作不认识、, 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刻画的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变”化, 人们心理的跌宕起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3. 实施及时有效的阅读教学调控

第一,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中汲取文章的精髓做好笔记对于积累文学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二, 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中学生的阅读, 不仅渴望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 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 教师可采, 取一些鼓励性措施,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应该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活动时间范围依具体情况而定。

4. 提供多方面的阅读材料

现代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只有不断从之前的阅读材料中获取新的体会、从现代的阅读材料中获取最新的阅读内容, 才能做到巩固与与时俱进的双结合, 不至于新标下的教学仍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

结束语:

在实行新课标的要求下, 语文阅读教师只有不断的掌握丰富阅读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 将系统合理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 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祖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 (教研版) 2010 (12)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11篇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广阅博览,在熟读精思中积淀语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个性化的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十年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和同事们在新课程背景下总结出若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一、用朗诵促进阅读

可让学生集体朗诵、小组朗诵或单独朗诵课文;可让学生默读、快速阅读或者品读精彩片段;也可举行朗诵会,让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作品。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指出:“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诵,读出抑扬顿挫的语势与声韵,水到渠成,自然会品味出作品内蓄的意味。

二、以講述促进阅读

可以让学生叙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清楚复述。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准确概括。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也可以结合所读作品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三、用质疑促进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书贵在读出问题,有所发现。帮助大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寻找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给大家提出问题:“作者为何开始称自己的保姆‘阿长’,后来又称她为‘长妈妈’,‘长妈妈’与《山海经》有何关系?”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阅读中释疑,在释疑中再质疑并探讨解决,因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技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享受童心美、人性美、人情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得到拓展,也学习到了阅读较长记叙文的方法,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四、用辩论促进阅读

道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思维越辩越活,认识越辩越深。学习《台阶》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父亲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付出了青春与健康,这样做值得吗?有的学生认为父亲的执著坚韧地改变自身环境的精神值得学习,有人认为父亲的付出并未改变自身命运,太不值得了。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原文的深层内涵。

五、用背诵促进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优秀的诗词、精短的文章可以全背,较长的好文章可以背诵精彩的片段;好的文言文及课外推荐古诗词要多背。教材要求背诵的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可以开展背诵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背诵精美诗文。通过背诵积累语言材料、生成语文素质。

六、用写作促进阅读

让学生阅读作品后写阅读笔记、读书札记或者写读后感。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写出从文中受到的启发或借鉴,答案丰富多彩:遇到困难要有信心和勇气努力去克服,决不能胆怯退缩;要把大的困难分解成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一个去解决。也可以让学生改写、缩写、仿写或者通过想象、联想扩写某一情节等等,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灵活选择。

总之,近十年来学习新课标、投入新教改,已成为我的必修功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新课改中成长,在混沌中摸索教法、学法,在借鉴反思中努力前行。

阅读教学下的初中语文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诵读教学

阅读是智慧之源,是学习之母。课堂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独立阅读”就是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强调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感受,去理解、去感悟、去重建作品,使阅读染上鲜明的个性色彩。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要求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读书体验,把阅读推向深入,提高语文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分组合作”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之一。

语文阅读学习,同时也是对祖国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学中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形式。叶圣陶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读的美了,也就理解的差不多了。没有美读的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课。”朱自清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它。”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和诵读教学这两点已经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利用诵读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进行了探索。在采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模式教学的同时,把诵读作为管理学生阅读学习的手段贯穿阅读教学全程。每堂课,力求做到以读激趣,以读导学,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不仅如此,还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的要求,实行“五步读书法”,以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这种做法是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诵读中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具体做法是两手抓,从学与教两方面入手进行诵读训练、管理、交流、探究。一手抓学生的学,另一手抓教师的教

一、抓学生的学

即对学生自主诵读学习进行指导。孟子说:“读书须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对学生自主诵读学习指导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阅读思维习惯,在阅读中把思考、诵读结合起来。

如何培养学生把诵读与思考结合起来的阅读思维习惯?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五步,简称为五读诵读法。

1.读题目和读作者

读题目时要质疑: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读作者要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为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放声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耳到、口到、心到,迅速调动学生思维,以读激趣,进入到作品中来。读准是指朗读时做到字正腔圆,并进行字词积累。读通是在顺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大意,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古文和古诗,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诵读

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释道,以读促思。从诵读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层次、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阅读学习只有在理清思路、把握层次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而理清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不同文体行文的知识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通过诵读探寻文章内容和作者构思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大到长篇巨著,小到几行诗文,都是经作者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写作而成的。在指导诵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层次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4.赏读语气

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在朗读的时候如何通过语调、语速、重音、停顿、节奏的处理与变化表达出文章的感情,力求使朗读的语气和课文的内容感情相吻合。其中“语速语调”侧重于课文的内容表达。“重音”侧重于传达重要信息和表达特定情感的词语,特别强调“信息”和“情感”的意图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揣摩作者情感,通过朗读逐渐对文本有所领悟;停顿侧重于句子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结构,也就是不念破句,其次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法停顿的一般规律,这一点在文言文的诵读中应该特别注意。此外,还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表达和情感表达。朗读的节奏主要凭借语速、重音、停顿等语音表现,有序和谐地组合而成,包括文章朗诵的旋律,声调高低快慢的变化,句内词语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等,朗读节奏能否处理好,是和学生诵读的熟练程度分不开的,熟能生巧,力求自然流畅。读音准确,不读破句,处理好停顿,读准重音,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5.美读感情

在上面四读的基础上以悟导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读出自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抓好教师的教

在语文阅读课上利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品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欣赏中感受文章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阅读课上如何引导阅读学习的诵读交流与合作?教学中我也大体采取五个步骤。

1.交流积累

包括积累的字词,积累的优美的句段,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写作背景的积累。

2.交流思考

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交流的环节中,无论是哪一种的文体,难点都在“怎样写的”这个问题上。此时教师根据具体交流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导学,抓住学生思考中的疑惑和争议进行引导与分析,形式多样:例如可以直接用连续的问题引导,可以根据课堂问题的生成随时引导,可以用导学案引导,或者就是根据学生交流时出现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行引导。不管采用何种引导方式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围绕学习目标,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展开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3.交流诵读

在经过一、二两个步骤的交流之后,让学生继续揣摩诵读的语气与情感,并且说出这样诵读的理由。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或者先自主揣摩再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结束之后,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样:自读、小组读、师生示范读、比赛读,这既是诵读交流的环节,也是以读导学,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环节。师生共同从语调、语音、语速、停顿、节奏、重音、感情、精神饱满度、感染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初中学生的诵读,评价重点放在语音、节奏、重音、感情等几个方面,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于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悟。对于难度较大的句段的诵读可以由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如果是古文的话,可以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进行范读,以求在朗读节奏、语音方面给学生一个全面正确的印象,并让学生在听读时做好记录。

4.交流美读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以思促读,以悟导读,读出意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章合二为一,物我两忘。

5.交流收获和感悟

收获和感悟可以是内容、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的,也可以是句段的仿写与应用上的,总之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学习就要有所得。

以上步骤可以简称为五步交流法。交流的关键在于合作、探究、交流、引导。这五个步骤的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学生自主诵读的完成情况加以取舍和确定详略。

上一篇:利弊探究下一篇:农业科研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