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良法范文

2024-08-27

良种良法范文(精选8篇)

良种良法 第1篇

一、良种是基础

良种是高产的基础, 根据当地的无霜期和土壤条件选择高产多抗的优良品种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农民在生产上应根据生育期的长短, 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

1. 农民在购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要到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法营业执照的种子经营单位去购种, 因为这样种子经营单位具有一定规模, 进种渠道正规, 保险系数高。不要购买流动商贩和无合法营业执照的种子经营单位的种子。

第二, 看种子包装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合格的种子包装袋应注明: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生产日期、销售单位名称、地点地址、联系电话;如果是主要农作物还应标明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号及国家或省市、区品种审定编号、植物检疫证号等。

第三, 购买种子时应向种子销售商索要购种凭证, 以防万一种子出现质量纠纷后作为向种子主管部门、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投诉的依据, 也作为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证据。

第四, 妥善保管和保存好包装袋及剩余种子, 购种凭证和出现质量纠纷时作为真实性鉴定用种。

2. 选择包衣种子玉米种子的选择, 除品种外, 种子包衣也是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种子包衣的好处在于:

(1) 防虫作用可防治地下害虫如蝼蛎、金针虫等和苗期害虫的危害如金龟子等, 一般药效可维持到三叶期, 确保成苗率。

(2) 防病杀菌作用北方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如果不防治很可能造成严重减产。

(3) 提高种子发芽率通过种子包衣后可以激活种子发芽酶的活性, 促进发芽势的提高, 使种子出苗整齐一致。

如果遇到春旱, 种子在土壤中易坏种, 底墒不足很可能造成粉种现象。种子包衣后, 种衣剂具有一层保护膜, 因此通过包衣的种子在保护膜的作用下可防止粉种现象的发生, 如果春旱, 种子在土壤中可保存25~30天不坏种, 因此应大力提倡种子包衣下地。

二、良法是关键

1. 种子保管

农民购种后要妥善保管好种子, 因为种子发芽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出苗率。而农民购种子后的保管条件差会影响到发芽率。

2. 土壤肥力

要选择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地种植, 最好秋翻、秋耙、秋起垄或顶浆做垄。要适时早播, 地温稳定通过8~10℃时就可以播种, 并采用地膜覆盖增产技术, 达到提高土壤温度、抗旱、保墒和防涝作用, 同时可以保护土壤, 防止水土流失, 增加速效养分,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要根据品种特征和地力肥水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肥地宜密, 瘦地宜稀, 肥水条件好宜密, 肥水条件差宜稀, 紧凑型品种宜密, 平展型的品种宜稀, 早熟品种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 矮杆品种宜密, 高秆品种宜稀的原则。同时要因生态条件确定密度, 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 植株变矮, 密度应相应增大。种植形式不同, 群体通风透光状况亦不同, 凡是有利于通风透光的种植形式都应适应增大密度, 反之则应减少密度。

3. 配方施肥

玉米的全生育期要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营养元素, 其中以氮素最多, 钾次之, 磷居第三位。春玉米每生产100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86kg、磷1.14kg、钾2.63kg。夏玉米每生产100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3kg、磷1.1kg、钾2.1kg。春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 苗期少, 中期增多, 后期较多。应特别注意的是, 从吐丝至成熟, 玉米还要从土壤中吸收总氮的46.7%, 对钾的吸收集中在前期中期, 抽雄后不再从土壤中吸收钾素。因此, 合理优化配方施肥, 及时补充作物缺乏的肥料, 是提高玉米产量最有效和经济实惠的措施。

4. 推广隔行去雄的增产措施

玉米隔行去雄不但能减少养分的消耗, 降低株高, 防止倒伏, 而且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措施得当能增产5%~10%。老百姓常说:“玉米去了头, 力大壮如牛”就是这个道理。

5. 病虫防治

在及时间苗、定苗、合理蹲苗、药剂除草和巧施肥料的同时, 防治病虫害也是另一重要方面, 要及时防治大、小斑病、锈病、丝黑穗病, 以及玉米螟、粘虫、玉米蚜和地下害虫。

良种良法 第2篇

关键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9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16-2

近年来,桉树因其3~5年成材的速生性受到广大种植户的追捧。在2013年完成的全区5万亩山上造林任务中,桉树造林面积26224亩,占任务数的52.4%,在2011年~2012年的4万亩项目造林中,桉树面积为14444.7亩,占4万亩任务数的36.1%。在右江区桉树成为继马尾松之后的第二个当家树种。右江区林业局近年来一直都在针对全区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树种单一,林业经济贡献率低、森林经营质量不高等问题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积极探索,寻找一条优化树种结构,不断提升全区森林经营质量效益的创新之路。

2008年和2010年,右江区林业局分别从自治区林业厅和广西林科院引进良种松苗,通过试验种植,得出了“发展用材林,必须采用良种良法造林技术,同时在引进良种方面做好试验种植”的结论。以下是试验种植点的具体情况:

1 杂交松试种情况

2008年5~6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百法村安林屯,指导农户试验种植杂交松,该品种从自治区林业厅示范苗圃引进,种植面积约15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5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树干通直,平均胸径达13厘米~14厘米(最大胸径高达18厘米,最小胸径在8厘米~9厘米之间),平均树高达7米~8米(最高达10米,最矮4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预计三年后可采割松脂。为方便比较,在该杂交松林分旁同时种植2亩本地马尾松作为试验对比。经过比较,本地马尾松在同等管护条件下,长势一般,平均胸径3厘米~5厘米,平均树高3米,保存率80%左右。

杂交松良种示范种植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挖带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3年,追肥2次(每次每株0.5公斤);四是在幼苗长至1米左右时喷洒农药防治松梢螟。经过试验对比种植,杂交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比本地马尾松高出2.5倍以上。

2 良种松试种情况

2013年1~2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那毕村那毕三组指导农户试验种植良种马尾松,该品种从广西林科院引进,种植面积约200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将近1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平均树高达80厘米~100厘米(最高达160厘米,最小50厘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良种马尾松示范种植主要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2次;四是每年施肥1次,每次施放0.25公斤。该良种马尾松与一般本地马尾松种植对比,在树高方面高出50厘米以上,在林木长势方面比一般马尾松林木的生长主干更加明显。

通过2008年和2010年良种良法试验种植的成功,和与本地松的图片对比可看出,良种是提高营林质量、加速资源增长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我区资源增量与森林体质同步发展。

3 结语

2013年11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听取林业工作后作出重要指示:“要逐步调整树种结构,探索自然规律,实现树种的多样性、林分的多样性、林相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大力培育大径材,大力推广良种、良地、良法,将成为今后林业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张宇,杨传平.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种业,2010,(07).

[2] 伍荔霞.广西 2004林业新亮点多[J].中国林业,2005,(02).

[3]王印肖.林木良种及良种建设策略[J].河北林业科技, 2006(S1).

摘要:为加快林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步伐,本文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试验种植,采用良种良法造林技术,促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9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16-2

近年来,桉树因其3~5年成材的速生性受到广大种植户的追捧。在2013年完成的全区5万亩山上造林任务中,桉树造林面积26224亩,占任务数的52.4%,在2011年~2012年的4万亩项目造林中,桉树面积为14444.7亩,占4万亩任务数的36.1%。在右江区桉树成为继马尾松之后的第二个当家树种。右江区林业局近年来一直都在针对全区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树种单一,林业经济贡献率低、森林经营质量不高等问题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积极探索,寻找一条优化树种结构,不断提升全区森林经营质量效益的创新之路。

2008年和2010年,右江区林业局分别从自治区林业厅和广西林科院引进良种松苗,通过试验种植,得出了“发展用材林,必须采用良种良法造林技术,同时在引进良种方面做好试验种植”的结论。以下是试验种植点的具体情况:

1 杂交松试种情况

2008年5~6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百法村安林屯,指导农户试验种植杂交松,该品种从自治区林业厅示范苗圃引进,种植面积约15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5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树干通直,平均胸径达13厘米~14厘米(最大胸径高达18厘米,最小胸径在8厘米~9厘米之间),平均树高达7米~8米(最高达10米,最矮4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预计三年后可采割松脂。为方便比较,在该杂交松林分旁同时种植2亩本地马尾松作为试验对比。经过比较,本地马尾松在同等管护条件下,长势一般,平均胸径3厘米~5厘米,平均树高3米,保存率80%左右。

杂交松良种示范种植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挖带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3年,追肥2次(每次每株0.5公斤);四是在幼苗长至1米左右时喷洒农药防治松梢螟。经过试验对比种植,杂交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比本地马尾松高出2.5倍以上。

2 良种松试种情况

2013年1~2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那毕村那毕三组指导农户试验种植良种马尾松,该品种从广西林科院引进,种植面积约200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将近1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平均树高达80厘米~100厘米(最高达160厘米,最小50厘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良种马尾松示范种植主要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2次;四是每年施肥1次,每次施放0.25公斤。该良种马尾松与一般本地马尾松种植对比,在树高方面高出50厘米以上,在林木长势方面比一般马尾松林木的生长主干更加明显。

通过2008年和2010年良种良法试验种植的成功,和与本地松的图片对比可看出,良种是提高营林质量、加速资源增长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我区资源增量与森林体质同步发展。

3 结语

2013年11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听取林业工作后作出重要指示:“要逐步调整树种结构,探索自然规律,实现树种的多样性、林分的多样性、林相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大力培育大径材,大力推广良种、良地、良法,将成为今后林业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张宇,杨传平.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种业,2010,(07).

[2] 伍荔霞.广西 2004林业新亮点多[J].中国林业,2005,(02).

[3]王印肖.林木良种及良种建设策略[J].河北林业科技, 2006(S1).

摘要:为加快林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步伐,本文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试验种植,采用良种良法造林技术,促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9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16-2

近年来,桉树因其3~5年成材的速生性受到广大种植户的追捧。在2013年完成的全区5万亩山上造林任务中,桉树造林面积26224亩,占任务数的52.4%,在2011年~2012年的4万亩项目造林中,桉树面积为14444.7亩,占4万亩任务数的36.1%。在右江区桉树成为继马尾松之后的第二个当家树种。右江区林业局近年来一直都在针对全区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树种单一,林业经济贡献率低、森林经营质量不高等问题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积极探索,寻找一条优化树种结构,不断提升全区森林经营质量效益的创新之路。

2008年和2010年,右江区林业局分别从自治区林业厅和广西林科院引进良种松苗,通过试验种植,得出了“发展用材林,必须采用良种良法造林技术,同时在引进良种方面做好试验种植”的结论。以下是试验种植点的具体情况:

1 杂交松试种情况

2008年5~6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百法村安林屯,指导农户试验种植杂交松,该品种从自治区林业厅示范苗圃引进,种植面积约15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5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树干通直,平均胸径达13厘米~14厘米(最大胸径高达18厘米,最小胸径在8厘米~9厘米之间),平均树高达7米~8米(最高达10米,最矮4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预计三年后可采割松脂。为方便比较,在该杂交松林分旁同时种植2亩本地马尾松作为试验对比。经过比较,本地马尾松在同等管护条件下,长势一般,平均胸径3厘米~5厘米,平均树高3米,保存率80%左右。

杂交松良种示范种植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挖带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3年,追肥2次(每次每株0.5公斤);四是在幼苗长至1米左右时喷洒农药防治松梢螟。经过试验对比种植,杂交松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比本地马尾松高出2.5倍以上。

2 良种松试种情况

2013年1~2月份,右江区林业局在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那毕村那毕三组指导农户试验种植良种马尾松,该品种从广西林科院引进,种植面积约200亩。该造林示范点经过将近1年的精心管护,林木长势良好,平均树高达80厘米~100厘米(最高达160厘米,最小50厘米),保存率高达95%以上。良种马尾松示范种植主要采取以下造林技术:一是砍草炼山;二是挖坑施基肥(每个坑施放0.5公斤磷肥);三是连续抚育2次;四是每年施肥1次,每次施放0.25公斤。该良种马尾松与一般本地马尾松种植对比,在树高方面高出50厘米以上,在林木长势方面比一般马尾松林木的生长主干更加明显。

通过2008年和2010年良种良法试验种植的成功,和与本地松的图片对比可看出,良种是提高营林质量、加速资源增长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我区资源增量与森林体质同步发展。

3 结语

2013年11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听取林业工作后作出重要指示:“要逐步调整树种结构,探索自然规律,实现树种的多样性、林分的多样性、林相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大力培育大径材,大力推广良种、良地、良法,将成为今后林业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张宇,杨传平.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种业,2010,(07).

[2] 伍荔霞.广西 2004林业新亮点多[J].中国林业,2005,(02).

刍议水稻良种良法配套 第3篇

1 良种、良法的含义

1.1 良种的含义:

良种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优良的品种;二是优质的种子。具体地说是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种子或者杂交一代的种子, 其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四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种子。优良的品种要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等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机械化程度高的地方还要适于机械化操作。

1.2 良法的含义:

要实现增产增效, 仅靠品种优良是不够的, 还需要科学的种植方法, 即良种良法配套才行。良法是指能使优良品种种植最大效益化的相应配套的集成技术措施。良种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良特性, 获得高产。因此, 在推广良种时, 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栽培习惯情况, 根据良种特征特性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

2 水稻良种配良法

我国水稻产量的二次飞跃是良种良法配套的结果, 良种良法配套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水稻生产稳步发展的成功法宝。良种与良法配套, 使我国水稻生产实现了从高秆到矮秆、从常规到杂交稻的两大跨越, 实现了粮食生产历史性突破。因此, 为了使良种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必须做到下面三个方面, 才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2.1 选用良种。

根据各地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水稻品种, 一般在选用品种时要注意生育期适中 (主要是适合当地) 、抗性要好 (尤其是抗稻瘟病) 、丰产性稳产性好、米质较优的杂交水稻品种。2.2配套良法。根据水稻不同品种的种性特点, 结合适宜于当地的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集成良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标准化示范推广,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 达到种植效益最大化。

2.3 科学搭配品种。

要根据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和收割季节搞好品种的合理搭配。从熟期来看, 一般应做到中熟配中熟, 迟熟配早熟或早熟配迟熟, 互相兼顾, 以确保双季高产, 全年丰收。

3 搞好技术服务,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3.1 搞好技术服务, 促使良种良法全面推广。

有了优良品种, 如果没有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品种的生产潜力也不能完全释放, 品种的价值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农民传授技术知识, 尤其要向农民群众详细介绍每个品种 (组合) 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使农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每个品种 (组合) 的主要特性, 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以充分挖掘良种的增产潜力。

3.2 加强宣传和示范。

采取办黑板报和墙报, 印发品种宣传资料及农业技术资料, 利用电视、广播或报刊发布广告等形式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同时, 选择有条件的农户对品种进行展示、示范, 以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引导农民选购良种。

4 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注意的问题

4.1 解决好重良种培育轻栽培技术研究的问题。

国家应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以加大研究力度, 使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有机结合, 让新品种充分发挥其品种特性、增产潜力, 更好地服务社会。

4.2 解决好良种推广与技术推广难结合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良种推广与技术推广分属两个单位。种子推广单位认为, 把种子卖出去, 推广有关技术不属于自己分内工作, 所以重视品种推广, 不重视配套技术推广。而技术推广单位则认为, 虽然推广新技术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对新品种配套技术接触很少, 也就谈不上推广配套技术。这就从体制上制约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体制创新。

4.3 提高种田者素质。

我不看好“良种配良法” 第4篇

栽培专家常说“良种配良法”, 我不赞同这个思路。中国栽培专家一直搞的是“良法追良种”, 虽然被动, 却有干不完的活;在这种思路支配下, 育种家就可以信马由缰, 不可能实现规范的设计育种。育种家应该是“良种适良法”, 即按照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规范, 朝着既定目标培育新品种。现在提出育种目标要适应机械化作业, 要适应密植, 节能节水等, 就是“良种适良法”。育种家不要指望栽培专家给你的每个品种都单独搞一套“良种配良法”, 那是靠不住的, 从企业和社会层面来说都是低效率。今后, 育种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追随农业机械培育更好的新品种。

拿推荐密度来说吧, 他们以为对一个好品种做密度试验, 如果某个密度下产量最高, 于是就推荐农民按这个密度种植, 可是到了生产中就出问题。这是因为小规模试验中有很多因素考虑不到, 所以推荐密度要谨慎, 留有余地。

甘蔗生产良种良法技术措施 第5篇

1 选用高产高糖良种

甘蔗良种是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增加农民收入和蔗糖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提高作物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 勐海蔗区甘蔗品种甚多, 在选用品种时, 既要考虑产量也要考虑蔗糖分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近几年来, 勐海蔗区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的速度较快, 主要选用粤糖93/159、新台糖20号, 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32%、14%以上, 其次为新台糖16号、22号、25号、桂糖21号、勐海92/299等良种。这些品种具有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好、中大茎、易脱叶、易管理等特点, 对提高甘蔗单产和促进蔗糖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实行深耕和深松, 改良土壤加深蔗田耕作层

疏松土壤, 增加保水蓄水能力, 利于蔗根伸展, 增强抗旱抗倒能力, 促进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提高。蔗地深耕使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25cm以上, 做到深、松、碎、平。试验结果显示, 土壤耕作层加深至18cm甘蔗可增产9%, 加深到25cm则可增产36%。用牛犁, 由于耕作层浅 (10~13cm) , 土壤孔隙度小, 蓄水力低, 根系生长不良, 甘蔗容易受旱, 生长受障碍, 蔗茎变细、变矮、造成产量低。通过调查, 机耕种蔗植株高度可达3l0cm。要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深耕深松, 增施有机肥:如糖厂滤泥、废液的使用, 蔗叶还田、合理轮作、间种绿肥等措施。蔗叶还田, 是目前旱坡地甘蔗主要的肥源。机械收获甘蔗, 叶片、叶梢全部还田, 所以蔗地有机质含量比较高, 甘蔗收获后, 用大马力拖拉机配粉碎设备直接在蔗行粉碎蔗叶, 然后用拖拉机犁翻, 压埋在土壤中;此外, 普通采用的蔗叶还田方法是在上造甘蔗收获后, 隔行将蔗叶集中中间覆盖地表, 不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还可以增加甘蔗含水量, 起着保湿防旱及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促进宿根蔗萌发, 达到增产的目的。

3 覆盖地膜, 提早植期

提早植期, 能延长甘蔗生长期, 获得高产。因此, 必须在“早”字下工夫, 把春植蔗改为秋、冬植蔗。冬植蔗由于早种, 能延长生长期, 在5月份雨季来临时已有强大的根系、旺盛的长势, 进入雨后的高温高湿季节, 甘蔗迅速生长, 从而提高产量, 提早成熟, 提高蔗糖分。冬植蔗对糖厂也极有利, 边砍边种, 蔗农必定要选择蔗梢部做种从而可以提高进厂原料蔗的蔗糖分。据多年试验结果表明冬植蔗比春植蔗一般可增产10%左右, 提高蔗糖0.5%。因此, 提早植期要以冬植蔗为主。勐海冬季温度低, 是影响冬植蔗出苗的突出问题。种植冬植蔗时掌握好适宜时机, 选好种, 整好地, 湿地抢种, 种后覆盖地膜有保水、保湿, 提早萌芽提早出苗的作用。据勐海甘蔗研究所1992至2005年试验结果表明, 冬植蔗盖膜比不盖膜公顷增加有效茎5625条, 株高增加10cm, 平均公顷产量100.95t, 比不盖膜增产14.6%。

4 合理密植, 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合理密植, 既可保持单位面积内有一定的有效茎数, 又可改善田间的通透性和提高光合效率, 促进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蔗田的土壤肥力、品种、施肥水平等, 对新植蔗旱坡地采用行距0.9~1.0m, 水田1.0~1.2m。选用蔗梢部作种, 剥去叶鞘, 斩成双芽或三芽段, 用50%可湿性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00~150g, 加水l00kg, 浸种消毒5min, 防止烂种。公顷下种量6~6.75万段蔗种, 每米植沟15个芽, 种茎以品字形或双行窄幅排放, 两行种茎间距离6~l0cm, 与土壤贴紧, 芽向两侧。同时做到早查苗、早补苗, 新植蔗在甘蔗出苗70%时, 即进行查苗补苗。宿根蔗砍收后立即破垄松蔸, 对缺株断垄的则以健壮宿根蔗蔸补, 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数, 使公顷有效茎达9~9.75万条。

5 科学施肥

长期以来, 蔗田由于偏施氮肥, 少施磷、钾肥或配施不合理, 使甘蔗不能正常生长, 影响了单产和蔗糖分的提高。因此, 根据甘蔗生长需肥规律, 实行科学配方施肥, 既节省肥料、减少费用, 又能满足甘蔗不同时期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甘蔗专家系统根据土壤检测的结果, 对不同土壤、不同地块, 经电脑程序推理, 确定最佳施肥方案。科学的土壤诊断施肥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合理配施全生育期N、P2O5、K2O配比一般为1:5:1或1:0.5:1.2, 以磷的全部、钾的60%、氮的20%作基肥, 余下作追肥。

6 落实治旱节水措施

干旱是制约甘蔗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我蔗区各月份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 以种蔗面积最多的勐阿为例, 年降水量的分布, 春季3-5月占22.3%, 夏季6-8月占49.7%秋季9至11月占19.0%, 冬季12至次年2月占9.0%。为了解决甘蔗种植、生长期的缺水问题, 在对旱坡地甘蔗搞好深耕深松、深沟种植、地膜覆盖的基础上, 还要采用封沟蓄水, 用稻草、杂草、蔗叶覆盖蔗畦, 减少地表蒸发, 雨水流失, 提高抗旱、保水能力。有灌溉条件的蔗地, 在甘蔗生长需水及遇旱时, 应及时灌溉。各蔗区要认真做好甘蔗生产基地的长期规划, 多方筹集资金, 建好甘蔗水利设施,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合理利用水资源,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是稳定发展甘蔗生产的重要措施。

7 抓好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

甘蔗病害, 重点是凤梨病、黑穗病、鞘腐病、宿根矮化病。风梨病防治主要是做好种苗消毒, 确保种植质量, 抗旱排涝, 使甘蔗早出苗, 就不会造成损失。黑穗病、鞘腐病防治主要是采用抗病品种, 拔掉黑穗病株, 减少病源。加强田间管理, 使甘蔗早生快发, 植株健壮, 增加抗病能力。宿根矮化病的防治主要是采用健康种苗, 做好种茎的消毒工作, 并在3-5年更新品种。甘蔗虫害主要是螟虫、蔗龟、蓟马及绵蚜虫。螟虫和蔗龟主要在苗期危害造成枯心、缺苗, 防洽方法:在种植时, 摆种后每公顷施毒死蜱或呋喃丹15~45kg于植沟内再盖土, 宿根蔗在回垄及培土时施药防治。绵蚜虫防治:在7-10月份发现有少量绵蚜虫时, 要及时进行喷药, 一般用氧化乐果、乐果、辟蚜雾等农药防治效果好。在鼠害的防治上, 主要是抓住春秋两季, 投药防治, 一般分二次接乡或村统一投药, 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投施药饵。在杂草防治上, 新植蔗在播种盖土后 (宿根蔗在回垄后) , 土壤有一定湿度时, 应用阿特拉津200~250g或乙草胺100g加阿特拉津200g对水250kg, 喷施于土表面, 进行芽前化学除草。在杂草3~5叶期间用蔗田除草剂500g加阿特拉津200g对水50kg喷洒除草。

8 大力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是指不携带病毒和害虫的甘蔗种苗, 脱毒健康种苗是甘蔗高产高效栽培中最基本生产要素, 可使甘蔗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 一般可增产20%~30%。实验结果显示, 甘蔗连续种植5年以后, 植株就会感染宿根矮化病和病毒病, 植株生活力下降, 导致种性退化, 而减产。因此, 建议生产上广泛使用脱毒健康种苗, 提高甘蔗产量。

参考文献

良种良法 第6篇

良种、良法与良田在百度搜索结果显示,相关结果约22600个。其中不乏类似国土部这样的国家层面大谈良种、良法与良田在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有一线科学家对于良种、良法与良田的认同,更有大早之年良种、良法与良田显著的报道。

苜蓿

作物生长曲线理论在苜蓿水肥管理中的应用,苜蓿的“S”形生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苜蓿产量构成的基础是单株重,单株重是由株高和茎粗决定的。二、株高的生长曲线:苜蓿在分枝前,株高生长非常缓慢,进入分枝期后生长速度急剧加快。三、到开花期生长速度基本为零,株高达到最大值。四、茎粗的生长曲线:苜蓿刈割浇水后到第9天是茎粗生长最快的阶段。

每茬苜蓿水肥管理要刈割后想尽办法缩短刈割、晾晒、打捆、转移的时间,尽快浇水;刈割后、再生前立即施肥,保证株高和茎粗两个生长指标进入快速生长期不缺肥;施肥以磷肥和钾肥为主。

干草生产的目标:减少呼吸作用造成的损失,减少叶片的损失,减少雨水造成的破坏,最大化产量和营养价值,存留更多的叶片。

高粱

饲用高粱特性为耐旱,降雨量大于250毫米以上地区均可种植,10℃以上有效积温达2600℃~4500℃可良好生长,耐盐碱,可在p H5.0~8.5的土壤上种植,子粒含粗蛋白8%~11%、粗脂肪3%、粗纤维2%~3%、淀粉65%~70%。甜高粱须根量约为玉米的2倍,根系吸水能力较玉米强。甜高粱叶面蒸腾面积为玉米的1/2,比玉米节约1/3的用水。甜高粱的分蘖力较强,刈割后可再生,在一个生长季内可多次刈割利用,玉米的分蘖能力差,只能刈割一次。

饲用高粱栽培。前茬作物:饲用高粱对前茬无特殊要求,但不宜连作。整地与基肥:整地要求精细平整,做到深耕、细耕并镇压;随整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3吨或复合肥20~30千克/亩。播种时期: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10℃~12℃时可开始播种,春播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如夏播,应尽早播种。播种量:早作0.4~0.6千克/亩,灌溉0.6~0.8千克/亩。播种深度:3.0~4.0厘米,春播宜浅些,夏播可略深。行距:株距8~10厘米,行距40~60厘米,干旱地区宜宽行种植。灌水:拔节后根据降水情况进行1~2次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追肥:拔节期和抽穗期追施纯氮5~7千克/亩。杂草防除:播前进行土壤处理可有效减少杂草的危害。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如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可选择药剂防治。

饲用高粱的收获利用可青饲、青贮或制作干草,以青贮利用最佳。制作青贮最佳收获期在乳熟至蜡熟初期进行,含水量降至65%~70%时可再制作青贮。青饲利用,可在株高120厘米左右是刈割,留茬高度10~15厘米为宜,过低影响再生。青饲和放牧时要防止氢氰酸中毒。

饲用燕麦

饲用燕麦为一年生优质饲草。分蘖力强,可多次割草。产量高,抗逆性强。叶茎比高,品质好易于管理。饲用燕麦适宜喜温凉湿润气候,温带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以山区、高海拔的冷凉地区最为适宜。燕麦适宜生长温度为16℃~20℃,幼苗最低可耐受-2℃~-4℃。可在p H5.5~8.0的土壤良好生长。

良种良法 第7篇

1 品种选择

生产中要选用抗病性、抗倒性、丰产性、综合性状较好、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 重点推广通风透光好、耐密性强的品种, 以利于实现玉米丰产。如:滑玉11、滑玉12、豫禾988等。

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选种、晒种、药剂拌种等。晒种要选睛天, 将种子摊放薄薄一层, 连晒2~3d, 同时经常翻动, 使之受热均匀, 在高温季节应避免把种子摊放在金属或水泥地上, 以免高温烫伤种子。生产中最好选用包衣种子, 未包衣的种子要进行药剂拌种,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加2.5%适乐时20ml对水1kg拌种子10kg, 堆闷6~8h, 晾干后播种。

3 高质量播种

高质量播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主要措施, 播种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1) 适期早播。麦收后多采取贴茬抢种的方法, 力争6月10日播种结束, 最迟不要晚于6月15日。

2) 足墒下种。充足的土壤墒情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的基本条件。播种时土壤水分以田间持水量70%为宜, 若墒情较差时要抢先播种, 然后再浇“蒙头水”, 达到一播全苗。

3) 施用种肥。玉米施用种肥一般可增产10%左右, 在基肥不足或未施基肥的情况下, 种肥的增产作用更大。播种时将种子和种肥同时施入土壤内, 种子与种肥之间要间隔5cm以上, 种肥选用颗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 一般施用10kg左右, 占玉米总施肥量的10%。

4) 机械播种。机械播种有利于一播全苗, 确保种植均匀和密度。播种时要深浅一致, 一般播种深度应依土壤性质和墒情而定, 一般3~4cm为宜, 如果土壤粘重、墒情好时适当浅些, 土壤质地疏松、易于干燥的沙质土壤应播种深些, 播种量一般2.5~3kg/667m2。近年来, 生产中单粒播种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逐步实现了精量和半精量播种。

4 合理密植

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植方式、产量水平等实际情况, 做到合理密植, 一般667 m2种植3800~4500株/667m2为宜, 推广宽窄行种植, 一般宽行0.8m (间隔4垄麦茬) , 窄行0.4m (间隔2垄麦茬) , 株距28cm, 3叶期间苗, 4-5叶期定苗, 留苗要比计划密度多3~5%。分期拨除病株, 提高田间整齐度, 发现缺苗, 可采取邻近穴双株留苗。

5 化学除草

玉米田杂草化学防治应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两个关键时期, 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一般提倡使用封闭型除草剂比较安全, 玉米出苗前每667m2用40%乙莠或异丙草莠200~250ml, 加水50kg进行地表封闭喷雾, 使用此类除草剂原则上宁早勿晚, 注意墒情差时, 要适当加大用水量。对于田间有大量香附子的田块, 宜选用38%莠去津悬浮剂150~200ml/667 m2+4%烟嘧磺隆80~100ml/667m2的配方, 在玉米2-4叶期施药, 5叶期后施药容易发生药害, 施药时不能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 而且喷药前后一星期内, 禁止喷洒有机磷农药, 如需治虫, 可以用其他杀虫剂代替。无论选择哪类除草剂, 都要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 选择无风天气, 避开中午高温, 在下午五点后喷施, 加水量要足量。

6 科学追肥

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要适当增加施肥量。一般采取二次追肥, 在玉米五叶期追施苗肥, 将氮肥总量的30%及磷钾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条施或穴施, 一般追施45%氮磷钾 (28-6-6或27-6-7) 三元素复合肥30~40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攻穗肥, 将总氮量的60%施入, 一般追施尿素20~25 kg。

7 合理灌排水

玉米抽雄前10d和抽雄后20d为玉米需水临界期, 这一段时间若发生旱情, 要及时浇水, 发生涝灾时,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玉米前期淹水时间不应超过半天, 生育后期淹水时间不得超过一天。

8 科学化控

对易倒伏品种或种植密度过大有倒伏倾向的地块, 一般在玉米6-9叶期喷施玉米抗倒剂预防, 以降低株高, 促进根系发育。喷施时应做到不重喷、不漏喷, 长势差的田块不宜使用控旺剂。

9 防治病虫

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有蓟马、粘虫、灰飞虱、小地老虎、矮花叶病、粗缩病等, 抓好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十分关键。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般每667m2用4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防治, 地边杂草也要喷药, 以消灭传毒害虫, 预防玉米病毒病发生。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是玉米病害盛发期, 7月上旬开始, 无论发病与否, 每667 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或20%三唑酮乳油75~100ml, 加水30~40kg, 轮换用药, 间隔10d左右, 连喷2~3次。结合防病, 加入玉米叶面肥或0.2%硫酸锌溶液, 增强玉米抗病性。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 kg, 每株1~2g丢心防治。

1 0 适当晚收

良种良法 第8篇

自云南省农科院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以来, 结合工程实施, 该院与保山市及隆阳区农业部门共同开展油菜高产示范, 2009年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221.7公斤的全省高产水平, 显示出科技创新在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油菜作为云南省小春种植的传统作物, 发展迅速, 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幅均居小春作物之首。近几年, 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平均每年为440万亩。由于我省生态类型复杂、区域性强, 因而对品种和栽培技术具有多样性的需求。选育广适、高产、高含油量油菜品种, 结合高产低成本繁殖技术,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创油菜高产, 是我省油菜产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保证。

在省科技攻关等项目支持下, 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的花油、云油杂系列“双低”油菜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达80%, 累计在全省推广2 000余万亩, 增产油菜籽2.5亿公斤, 新增产值8亿元, 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油菜产业的发展。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力强等优异特性, 与原种植的老品种相比, 产量增加8%至10%, 含油量提高2~3个百分点。如花油8号抗寒、抗旱性好, 在生产中表现稳产性好, 应用面积快速扩大。大荚、大粒型新品种云花油9号深受群众欢迎。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最新育成的杂交品种云油杂2号、5号等品种含油量达45%, 已全面进入生产示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良种良法】相关文章:

浅谈玉米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示范的科学推广09-12

良法知识竞赛09-05

良种补贴05-19

良种介绍05-20

农业良种06-08

良种丰产06-16

茶树良种08-17

良种基地08-29

蔬菜良种介绍07-12

良种补贴总结07-01

上一篇:社会经济发展下一篇:EDA仿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