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2024-07-23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1篇

一、依托典型示例,突出典型词义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儿童学习词汇时,一般是从其搭配示例中提取出词义。 因为词义较为抽象难懂, 而示例是具体的事物, 易于理解。 例如,“ tall”的搭配示例多为“ man”和“ building”,其提取出的词义为“ 细长竖直的事物”。另一方面,PEP教材中的常用词都是多义词, 各义项都以典型义为中心,因此词汇教学应突出典型义。 典型义是学生最早接触、最为常用的义项。 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可总结词语的典型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典型词义。 例如,“ fat”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Let’s talk”板块中的搭配示例是“ bear”和“ pig”。 教师可列举其他典型示例,如“ man”和“ body”,都是球状的动物或身体部位。 熊、猪、胖子都是圆滚滚的,较为直观生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fat”的典型词义:( 人或动物) 肥胖的。再如“, heavy”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Recycle 1 中的搭配示例分别为“ schoolbag”和“ bag”。 其他典型示例,如“ man”和“ book”,都是三维固体;其典型词义是:( 人或物体) 沉重的。 同理,“ dark”在五年级上册Recycle 2 中的典型示例有 “ wood”、“ house”、“ hallway”、“ stairs” 及 “ room”。 其他典型示例如“ street”和“ forest”,均为处所词; 其典型词义是:( 处所) 黑暗的。

二、通过隐喻视角,阐释引申义项

词义讲解应突出典型义,因为典型义是最常用的义项,一般关涉具体事物。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也会接触到多义词的其他义项。 这些义项通常被称为引申义,与典型义相比更为抽象,常与人的心理认知关联在一起。 引申义与典型义有何关联? 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引申义呢?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词汇的引申义一般通过隐喻与典型义联系起来。 换言之,引申义与典型义之间具有相似性。 教师在讲解词义时,可引导学生寻找引申义与典型义之间的相似性,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引申义项。 例如,六年级上册Recycle 1 中“ the sweetest boy”的“ sweetest”不是表示男孩的味道或气味,而是表示男孩的可爱。 可爱的性格与甜美的味道之间具有相似性,都是令人愉悦的。“ ( 味道) 甜美的”是“ sweet”的典型义,描述事物的味觉特征。 而“ ( 个性) 可爱的”是“ sweet”的引申义,描述人的性格特点。 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测“ sweet”的其他引申义。 如,“ sweet words”表示“ 甜蜜的”“, sweet success”表示“ 令人满意的”。 类似地, 五年级下册Unit 2 中“ a long time”和“ the days are long”也是“ long”的隐喻性用法。“ long”的典型义是“ ( 物体水平维度) 长的”,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Let’s talk”板块中的“ a long nose”。此处,其引申义都是表示时间长的。 时间长与水平维度长具有相似性,前者更为抽象,词语发生了从空间到时间的引申。 再如“, big”、“ small”及“ large”的典型义都是表示物体的体积或面积,而它们的引申义都表示规模程度,更为抽象。 五年级下册Recycle 1中“ Listen and number”板块中“ a big dinner”与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Story time”板块中“ a big trip”都形容事物的规模。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Story time”板块中,祖姆说“ Three large portions and one small one.”指的是炸鱼和薯条快餐的份额。

三、根据认知参照点,解析词义内涵

认知语法的研究表明,人们认知事物是以认知参照点为基准的。 因此,教师也可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讲解词义。 PEP教材中的认知参照点分为四种类型,即人体、比较物、绝对零点以及社会文化规约。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都是从自身出发进行判定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Let’s sing”板块中“ Monkey is short. Giraffe is tall.”时,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 “ 多矮的东西可以说是‘ short’?”“ 多高的东西可以说是‘ tall’?”老师可根据认知参考点阐释词义,“ tall”与“ short”都是以人体高度为认知参考点。 比人高的动物或物体是“ tall”,而低于人的动物或物体是“ short”。

第二类认知参照点是比较物,主要出现在对仗或比较结构中。 例如,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Look and write”板块中“ They are too small.”是以手为参照物做出的判定。 与手相比, 手套比较小, 所以是“ small”。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Let’s talk” 板块中“ You’re shorter than me.” 和“ You’re 4 cm taller than me.”都是比较级结构,突出了参照点为“ me”。 比较物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有时隐含在语境中,读者必须推理才能理解。 例如,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Story time” 板块中 “ very thin and so short” 是以football player为参照点的。 根据语境知识,足球运动员一般是高大强壮的,祖姆认为兔子“ very thin and so short”。 这是以足球运动员的标准进行的判断。

第三类认知参照点是绝对零点,how引导的疑问句和含有计量短语的句子都以绝对零点为参照点。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Story time”板块中“ How tall are you?和“ I’m 180cm tall.” 都以数量轴上的零点为基准。

最后一类认知参照点是社会文化规约,即词义根据社会文化习惯而定。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Let’s learn”板块中温度词“ cold”、“ hot”、“ cool”以及“ warm”的词义范围是基于中国社会文化对温度的划分。 哈尔滨5℃是“ cold”,香港30℃是“ hot”,拉萨15℃是“ cool”,北京20℃是“ warm”。 中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农耕文化非常依赖温度的变化,因而对温度有着细致的划分。 而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变化不大,以畜牧业为主,对温度的感知切分与我们迥异[2]。 因此,在讲解这类词义时,教师要注意中英社会文化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

四、按照标记理论,讲授反义词用法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Story time”板块中出现了“ How tall are you?”“ I’m 180cm tall.”“ How heavy are you?” 这样的表达形式。 “ Tall”-“ short” 和“ heavy”-“ light”都是反义词,但how引导的疑问句和含有计量短语的句子中使用的都是反义词中的一个,即“ tall”和“ heavy”。 很少有“ How short are you?”“ I’m…cm short.“” How light are you?”这样的语言表达。 类似例子在教材中屡见不鲜,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 How big are your feet?”“ How long are your legs?”“ How large is your room?” 及“ My bed is… cm long.” 学生可能对这种不对称现象存有疑问。

教师可从不对称理论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使用反义词。 反义词中一方具有积极意义,如“ tall”、“ big”及“ long”。 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语言表达。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喜欢高一些、大一些、长一些的东西。 而另一个词则是具有消极意义,不是人们喜欢的,如“ short”和“ small”。 人们一般不喜欢矮一些、小一些、短一些的东西。 所以,在英语和汉语中,问到人的身高时,都会说“ How tall are you?”“ 你有多高? ”这样的表达。 只有在特殊语境中,才会有“ Howshort are you?“” 你有多矮? ”的说法。 回答的时候也是如此,人们一般会说“ I’m…cm tall”“ 我身高…厘米”。 其他的反义词使用也是如此,人们的心理情感倾向导致了反义词使用的不对称性。

五、依据语义场概念,加强词汇搭配

词汇不是孤立地出现在句子中,有些词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经常结伴出现在语篇中。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词形成了词义网络,即语义场。 例如,PEP教材中, 温度词 “ cold” 常与“ snowy”、“ windy”、“ outside”、“ north”、“ winter”、“ skating”、“ snowman”、“ hot drinks”、“ warm clothes” 及“ put on”等词和短语共现。 它们在意义上互相关联,“ snowy”和“ windy”是相关的天气原因,“ outside”和“ north”表示相关的地点,“ winter” 表示相关的季节,“ skating”和“ snowman”表示相关的活动,“ hot drinks”、“ warm clothes”及“ put on”表示御寒的手段。 这些词和短语构成了一个“ cold”语义场,它们经常相互搭配,共现在语篇中,在记忆储存时也是关联起来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利用图片或音频的形式将它们整体展现出来,解释并强化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 这样学生在记忆或使用其中一个词语时,就会联想激活其他词语。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Let’s chant”板块中“ warm”一词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举出相关词汇:“ sunny”、“ spring”及“ feel nice”。 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词语,将它们关联组合成一个整体。

六、借鉴儿童习得,科学讲解词汇

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儿童习得词汇的顺序存在较强的规律性, 即词汇习得有早晚先后之别。 这个规律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3]。 教师应借鉴儿童词汇习得的顺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注意词汇教学的科学性。 以维度词的教学为例,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维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糙,只分为“ big”和“ little”,不区分某一维度的尺寸。 因此,教师应突出这两个词的区分和使用。 大象是“ big”,蚂蚁是“ little”。 四年级的教学则可引入一维事物的描述,如“ long”、“ tall” 及“ short”。 细长的物体( 如“ green beans”) 是“ long”,高大的物体( 如“ giraffe”) 是“ tall”,短小或低矮的物体( 如“ duck”) 是“ short”。 五年级时,学生可以用英语描述二维和三维物体, 如“ large classroom”和“ small village”。 六年级的教学可以扩展到有方向的维度词, 如 “ deep water” 和“ high mountain”。 教师应注意词汇习得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词汇讲解。

另一方面,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可能对其汉语习得产生影响。 教师应调整英语教学策略,避免其对汉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我们在秦皇岛市10 所公立小学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调研时,验证了英语学习对其汉语习得的影响。 学生在汉语感官形容词的语义使用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偏离现象。 有的将重叠式形容词用作定语或谓语时,表示加重或强调, 偏离了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如“ 王乐的胳膊好长好长。 “” 校园是一本厚厚的相册。 ”10~12 岁的学生( 平均有5 年以上英语学习史) 还常发生感官形容词重叠式与原式使用混淆的错误。 如“ ( 桌上有一大一小两本书) 我爱这本大大的! ”学生对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受到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影响,语法意义较单一。 因此,教师在讲解英语词汇时,应注意英语教学对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词汇教学。

摘要: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从原型理论、认知语法、认知隐喻、标记性、语义场以及儿童习得规律六个方面探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并验证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对其汉语习得的影响。本文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具体建议,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感官形容词

参考文献

[1]邓奇,杨忠.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认知与语义功能研究—以“Cold”与“冷”为例[J].外语学刊,2014(1).

[2]邓奇,杨忠.英汉感官形容词的语义对比研究—功能认知视角[J].外国问题研究,2013(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2篇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例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系统;美感;教学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概括概念,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会涉及很多的概念,很多学生会将概念像语文知识一样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类的记忆。这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一些概念的时候,要尽量教会学生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记忆才可以将概念记得更牢。有一些学生,即使是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在用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带领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一些例子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用法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把数学学“活”。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我们有涉及对“除法”的学习。首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一些实物,例如一些棍子或者是粉笔,摆成类似于除法的形状,接着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加法、减法、乘法一起做一个对比,进而在对比中慢慢和学生一起讨论。还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和哥哥、姐姐一块分,大家拿到的苹果数目要一样,请问每一个人可以拿到多少个苹果?”通过这种简单的问题的设置,便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完概念之后,对于除法的用法也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高度了解,再对概念有所应用,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课后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系统有更深的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教材中,我们把第六册的第二单元作为一个主要的例子向大家讲解一下怎样才可以调动学生,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中的内容设置主要就是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算法,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教师讲解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例如,有粉笔,有棍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摆棍子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算平均分的时候,往往都是要用到除法,这样用模型摆出来,就很轻松地将一些复杂的数目瞬间就可以转化成低年级所学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了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处,这样便可以大大增加数学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无疑,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放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美感

小学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不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一些知识点,同时,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模块,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就要好好地利用这样一些板块,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讲解到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首先回顾一下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规律,再在两位数相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三位数的相乘规律,这时,相信有不少同学应该可以推算出一些规律。但是,教室中可能还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已经推算出来的同学给一些没有推算出来的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可以让不懂的同学明白,又可以让明白的同学更加明白,过后,教师再一起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多的钻研和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四、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作业

随着升学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将压力给了学校和教师,同时,一步步压下来,最后的学习压力担子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无疑,很多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都会采用一种题海战术的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学。这种题海战术毋庸置疑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不仅花的时间要长,有可能效果还不明显,这样的话,渐渐地学生就会在这一种题海战术中慢慢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

作业。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相信,通过广大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2010(39).

[2]王晴霞.巧用主题图打开数学之窗[J],2008(4).

[3]韩庆.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2010(24).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4篇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第5篇

综合二组 张凤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能量,它能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能量。动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吗?它们怎样获得能量?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有关动物与能量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

二、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在看图片的时候思考这样的问题: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这一活动需要能量吗?(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图片。包括:飞翔,奔跑,生蛋,进食,睡眠等)

学生:(学生逐个说出动物的名称、活动,思考后回答,它们的这些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教师:回归到我们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课,同学们在学习,这一过程需要能量吗?

学生:需要。

教师:请你们根据课前的学习,结合刚才的思考,讨论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此处出示助学提示: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记录这种动物的一切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小组汇报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学生汇报结果。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引导归纳,并得出结论: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教师:要想很好地了解动物维持这些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首先想想:当你饥饿的时候怎样补充能量?

学生:吃东西。

教师:动物以什么方式补充能量?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物图片,选择一种动物为例,在小组内讨论这种动物以什么作为食物,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并汇报。

(大部分同学只能列举出动物吃植物或动物吃动物的例子,例如羊吃草,狼吃羊等,不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师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将其联系起来,引出草、羊、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初步感悟食物链的概念,板书:动植物

食物关系

能量流动)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看《螳螂捕蝉》故事短片。(播放视频文件)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请把它们按谁被谁吃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观看视频,记录动物名称,并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排列起来。教师:请说出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三、建立食物链概念

1.教师:我们已经把它们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进行了排列,页也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老师这里也有一组生物,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怎样的能量流动关系?

(大屏幕出示白菜、蝗虫、青蛙、蛇、鹰的图片)学生小组快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2.课件展示。

(将五者用箭头连接起来,形成“链环”状,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概念)并适时板书

链环 锁链食物链,将整个板书联系起来,讲解得出食物链的概念。

3.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食物链吗? 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自己回答。)4.小组讨论,总结形成食物链的规律。a.观察“食物链”。b.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c.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d.小组讨论,写出一条食物链。e.小组代表展示写出的食物链,并讲述能量流动。

四、利用原有知识,巩固应用

教师提问:你还记得《蛇与庄稼》一课吗?课文写了蛇和庄稼的什么故事?

小组共同回忆,选一名代表陈述。

教师提问:为什么蛇会和庄稼的丰收有联系呢?

教师播放《蛇与庄稼》课件片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食物链的同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的启示。

归纳总结: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被破坏,会影响整条食物链。引发同学们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意识。

(说明:生物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就像人类幼小的孩子一样,应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为它们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五、利用结网游戏,拓展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十种动植物,请你们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找出来,越多越好。

(鱼、河虾、蛇、水藻、鹰、鸟、松鼠、松树、草、松毛虫)学生卡看书。

教师口述介绍游戏的规则:

(1)每10个人组成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2)每个人将自己选择的头饰带上。

(3)用绳子将所扮演的各种生物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在游戏中,要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的组合小组,进行游戏。体会在游戏中的感受。教师:游戏完成了,请根据游戏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每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2)在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3)当自然界里的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时,在整个的食物网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的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的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汇报,教师协助总结。

六、延伸:请根据自己对森林生物的了解,说出森林生物的食物链。

七、板书设计

第十课

动物与能量

1.草、蝗虫、青蛙、蛇、鹰的食物关系。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

2.食物链:生物之间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教学反思:

《动物与能量》一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的第三课,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多,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时,按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模式,把本课各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个小的探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规律——拓展与思考,这样的认识自然的过程。在课堂中,采用的这种探究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先学、并对学习材料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的,我觉得互动情况较好,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特别值得高兴的是本节课可以看到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倾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知道了探究的全过程,也初步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但本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前已经让学生以八人作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八张不同生物的图片,因为课前要求的不到位,使得学生准备的图片利用价值不高,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准备的生物以什么为食物,这种生物被什么生物吃,所以没有起到该起到的作用,上课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调整,让学生草草的结束,让学生感觉一犹为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只能利用晚上值班的时间又进行补充说明,在晚自习的时候进行本环节的活动。

另外,在驾驭课堂能力方面,还是需要加强,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遇到课堂生成问题,能够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使课堂上得更加精彩。

王新华评课:

《动物与能量》一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的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把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在首位,要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正确及时的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教书匠”转变成“引路人”,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正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但问题容易解决,还能照顾部分胆小学生,带动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和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开始,运用大量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运用成语故事《螳螂捕蝉》直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不但加深记忆,还能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以动画短片的方式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问题做启发式的点拨,概念性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以游戏代替讲解,使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意境,避免了枯燥无味,力求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6篇

關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儿童最自然和最自由的形式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对周围世界进行更全面、更快速的认知。”相关实践也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引入游戏,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果最为有效的渠道。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可以全身心放松,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特征,从内心激发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通过游戏教学,还可以使小学生在玩耍中便掌握了体育知识和技巧。下面,笔者就思考人教版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积极的小学体育教学手段,深受人们喜爱。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满足。学校可以通过招聘新教师或加强教师培训的方式来使教师转变自身的观念。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下意识地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陈旧教学理念,形成有趣、丰富、科学、合理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这样能够为创新和推广体育游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转变角色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坚持人本思想和理念,尊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看做是课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互动者,以朋友的身份来和小学生做游戏,积极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比如,在教授学生关于球类运动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拍球游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中,扮演组员的角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探讨拍球的技巧,比如组织学生对墙拍球,通过对墙拍球来使学生对球熟悉,并且掌握拍球的技巧和手感。教师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更掌握了拍球的技巧。

三、塑造丰富多样的课堂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太过封闭和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产生疲惫心理和厌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设计游戏的时候,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心理诉求,坚持寓教于乐。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欢乐的体育课堂,使小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喜欢体育课程,爱上体育锻炼。

四、兼顾每名学生

在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比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爱好、兴趣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整个班级的秩序和整体性,还要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男生和女生都喜欢的游戏,还要设计出适合弱体质女生玩的游戏。比如反应游戏和语言游戏等等。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而非观望。这样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激发了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从本质上激发了小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更提升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因如此,考虑每一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体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使小学生身心愉快。正因如此,体育游戏教学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与智力活动有机结合,游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小学生可以得到身心放松和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绪华,葛长春.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44-45.

[2]吴琦.基于美国SPARK课程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邬文柳.算术类体育游戏对开发小学生算术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7篇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8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弊端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

一些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专业性, 对于教材的认识理解不到位, 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而难以准确把握教学主体方向。

2.教学中角色的错位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中心, 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 教师主动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3.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科学知识与身心发展的同步。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 学生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

二、有的放矢, 制订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1.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新形势下, 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 秉承不断进步的职业操守。教育在改革, 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变化, 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对人才培养的阻碍。教师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所以, 教师应适时听取学生的意见, 调整教学方式;定期参加教师培训, 提高职业素养, 准确把握教材方向;注重同道之间的相互渗透, 增加教学经验……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2.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作用,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 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学过程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途径有很多。例如, 情境教学, 利用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习主动性;利用竞赛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再如, 多媒体教学, 将传统性的“教师—知识—学生”三维教学空间向新型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四维教学空间转变。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声音、图形、图像功能等动态形象呈现抽象数学知识。以这种抽象向直观的转变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 与此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 增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9篇

一、“Story time”专栏内容的特点

“Story time”专栏主要是结合各单元主题围绕一对好友Zoom和Zip的日常生活场景而编写的卡通故事,是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补充,融为一体。该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

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近些年来的英语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这要求英语教材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来编写内容。人教版“Story time”专栏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围绕一对好友Zoom和Zip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这些故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易于为学生接受。故事的写作没有采用叙述体,而是采用儿童喜爱的对话体,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易懂;录音是儿童的声音,插图是形象活泼可爱的卡通连环画,情境清晰、真实,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2.情节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

趣味性原则是英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之一。“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大多情节生动活泼,曲折变化,富有机智感、幽默感和戏剧性,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会给读者带来无穷乐趣,特别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尾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故事讲述了Zoom精心地制作了木偶小兔子,但是正在他聚精会神地操作小木偶跳舞时,木偶却挣脱了操作杆跑走了……这个故事的结果富有戏剧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故事中,Zoom和Zip争当老师,而Zip靠着聪明和机智让Zoom读出“I am the student.”Zoom最后发现上了Zip的当。Zip的机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故事中,Zip在等着吃Zoom做的爆米花,却发现Zoom在院子里种玉米,他告诉Zip:“I'm making popcorn! First, I had to plant the seed. Then I have to wait for it to grow, and then…”Zip听到这儿大呼:“My goodness!”该专栏类似的趣味故事很多,不再赘述。

3.承载文化内涵,讲求文化性和知识性

正如PEP教材的前言中所讲,“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是为了增加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而设计,该部分的多数故事在讲述生活趣事的同时,都渗透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故事中,调皮的Zip改变了闹钟的时间把Zoom叫醒,吓得Zoom慌忙往学校冲,而Zip却说:“Wait! Zoom, look at that clock.” Zoom终于清醒过来,而Zip却得意地说:“April Fool!”这个故事在富有幽默感的同时,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社会中愚人节的习俗。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故事讲述了Zoom和Zip分别去温暖的澳大利亚游泳和寒冷的加拿大滑雪的故事,本来两人计划很好,结果两人将衣服装错了箱子而未能尽兴。这个故事让读者在趣味性阅读中了解到中国与澳大利亚分属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同时,也感受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不同的气候特点及旅游特色。

4.蕴含丰富情感,凸显思想性和价值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49 “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感情真挚,富有思想性和价值性,往往能够通过简短的生活情景不留痕迹地对读者进行价值引导。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故事讲述了啤酒易拉罐被扔在路旁,被踢到兔子身上,又被风吹到河里再被乌龟推向河岸,最终被Zip和Zoom送回“家”的过程。这个故事没有一句说教性的语言,但是,我们从易拉罐的请求(“Can your help me? I want to go home. It's in the recycle bin.”)和最后的满足感(“Thank you. I'm home now. I'm so happy.”)中对于“不乱扔垃圾,注重环境保护和旧物回收利用”等价值观念会会心地接受。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故事中Zoom想学游泳,Zip 主动提出教他,当看到Zoom只是在电脑前看别人游泳,Zip就带Zoom到游泳池并“无情地”将他推到水里,吓得Zoom连喊“救命”。Zip最后下到水里教会了Zoom游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达成两个方面的价值教育,其一是朋友之间真诚的帮助,其二就是“做中学”的价值观。“Story time”专栏中类似的故事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Story time”专栏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的“Story time”专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兴趣的理念,其内容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1.有利于提升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得以真正发生的基本条件,一种好的教科书只有其内容能够不断引发学生的兴趣,才会给学生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具有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特点,非常适应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征;故事的插图采用了儿童喜爱的卡通连环画,这些插图很直观地表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能够传达出语言所无法表现的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孩子借助图片更好地理解故事。因此,整个栏目从故事本身的编写到插图的设计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使学生持久地、自主地、有兴致地阅读英语故事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2.有利于巩固单元知识

“Story time”专栏的内容紧密结合各单元的主题和语言结构来设计,有益于学生在阅读中巩固单元的基本知识。从知识与文化目标的视角来看,各单元的故事都是对单元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与单元中其他的语篇在风格和内容方面互为补充,是各单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标题是“A field trip”,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田间旅游和对动物探究的生活情景,学习关于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个单元“Story time”中的故事讲述了两个朋友到河边钓鱼,钓到了青蛙,Zoom本想吃掉青蛙,但Zip阻止了他,让他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到“青蛙吃蚊子”的常识并将青蛙放生。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看,故事中运用的语言是本单元所要掌握的主要语言结构:现在进行时。故事自然而真实地呈现了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句型,如:“What are you reading?”“I'm not reading. I'm fishing.”“Is it biting?”“Are they playing in the river?”“They're catching mosquitoes.”这些句子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对进行时态不同句式的练习与巩固。

3.有利于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26 “Story time”专栏的设计是对上述课程理念很好地解读。设计者巧妙地将中西方文化知识渗透于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趣味故事中,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初步培养文化意识。

4.有利于实施价值教育

任何教学都是有教育性的。赫尔巴特曾明确指出: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2]作为对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诠释与深化,当代学者提出了学校教学中的价值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价值素质,使学生形成价值观念、提升价值理性、建立价值信念并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3]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抓住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因素,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很好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应注意捕捉故事中的价值因素,设计有关价值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与沉思中内化价值观。

三、“Story time”专栏的教学策略

由上述讨论可知,“Story time”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教学价值的板块,而要使这些故事的教学价值能够得到最好的落实,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现在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该专栏的有效教学。

1.“听”的策略

“听”是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人们获取英语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听”的能力则是其他各种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达到的听力目标: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等。“Story time”栏目中的故事教学也需要有效的“听”。有研究指出:“听力理解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多维的过程,它涉及以图式为基础的理解、语境的理解和原始输入资料的理解。它实际上是一个推测、推理、验证、重新听、修复和记忆的过程。”[4]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几种不同方式的听来提高听的效果。

首先,看图听录音,了解故事大意。在播放第一遍录音时,我们主要是使学生在多种辅助信息的帮助下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看故事的插图,了解故事的情景并猜测所发生的事。然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听录音。听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说出对故事大意的理解。

其次,逐句听故事,理解句子意义。教师以较慢的语速给学生朗读故事或播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每一句话。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对个别语句进行解释。

最后,再次听录音,品味情感特征。让学生合上课本,听故事。这次,学生在对故事内容有了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应侧重于感受录音中不同角色所说语言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特点,更好地体会真实情景中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出自然的情感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多次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模仿故事中不同的语调。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播放动画让学生边看边听。

2.“读”的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可见,朗读是故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在我国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朗读技能参差不齐,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开口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领着学生逐句朗读,或者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朗读,对故事中较难的词汇和句子适当重复,确保学生会读。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的时间,让学生边朗读边进行自我检测,并找出不会的句子及时寻求帮助。在此环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给朗读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一一突破词汇关;对于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则要更多地指导朗读的语调和情感。

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此环节,教师主要是做好小组的组织和监督工作。

3.“演”的策略

善于表演,乐于模仿,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是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征。“Story time”专栏中的故事多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且采用了对话的叙述形式,非常适合学生来表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故事进行了足够的听力和朗读练习后,心里就自然地想要对故事中的情景进行模仿。教师可以适时地满足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在演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道具、动作、表情、语言等方式大胆地对故事情景进行个性化演绎和发挥。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演绎,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故事中,Zoom在服装店当售货员,美丽的山羊小姐前来看裙子,Zoom热情地接待了她。山羊女士对裙子很满意并问了价格是否16元,这时Zoom发现自己把价格标签搞颠倒了,应该是91元,结果山羊女士生气离去,Zoom也被老板解雇。在课堂表演中,有些学生会按部就班地把故事情景再现出来,也有学生在表演时,可能会将裙子换成T恤衫、手提袋、太阳镜等,而把价格标签换成86元,同时将对话的内容进行改动或重组,使得故事更具有戏剧性。笔者认为,只要故事的主旨不变,这些个性化演绎也是值得鼓励的。

4.“研”的策略

“研”是指对问题进行仔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Story time”专栏内容的教学不仅要达到语言目标,更重要的是对故事进行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升价值素养等非语言教学目标。这些非语言目标固然可以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和说教来达成,但是,在价值观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单方面的讲解难免显得单薄。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往往能够引发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这对于全面落实该栏目的教学价值尤为重要。

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服务场合的用语,更重要的是要让读者对于认真、严谨等价值品质的深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What does Zoom say when Lady comes to the shop?

(2)What should he say if the shop is in China?

(3)Why is Zoom fired?

(4)Do you feel sorry for Zoom? Why or why not?

(5)If you are the boss, will you let Zoom go? Why or why not? etc.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感受中国的服务场合用语和西方服务用语的差异,初步培养文化意识。而通过后面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表达出各自对于如何做事、如何对待他人错误的观点和态度,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更加审慎和全面的思考。这些观点和态度成为我们了解学生价值水平的价值指示[5],我们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适时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人教版中的“Story time”专栏独具特色,体现了教材设计者的创造性智慧,也必将给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无穷乐趣。对此栏目学习策略的探究无疑能够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质量。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者对这些故事的教学进行探究并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提高该部分内容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专栏是教材内容的一个亮点。该专栏中的故事紧密联系单元主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情节生动活泼、富有知识性、价值性和趣味性,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该专栏内容的教学应讲求“听”、“读”、“演”、“研”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Story time”专栏,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斌武.教学伦理探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

[3]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4]丁红艳.语篇分析和英语听力教学[D].开封:河南大学,2010:24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10篇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 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 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笔者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 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 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 难以把握。

2.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 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 过程累赘, 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3.教师直接讲方法, 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 为 “方便”、“省事”, 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 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 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1.从多种方案中探究最优方案

教材呈现了几种方案:一种方案是教师一个一个地通知, 这种方案需要的时间最长, 一共需要15 min;另一种方案是分组通知, 这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要节省时间。如果分成3个组—— (5人、5人、5人) , 要7 min (见图1) 。

在此基础上, 提出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好呢?笔者在某校上展示课时, 引导学生得出方法:分成4组—— (4人、4人、4人、3人) , 要6 min;而分成5组—— (3人、3人、3人、3人、3人) , 则要7 min。这说明, 并非分的组越多越好。关于“是否分组越多越节省时间?”这个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这样来理解:如果分成8组, 仅仅通知完组长就要8 min, 因此, 并非分的组越多越好。接下来, 让学生继续探究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1, 图1中的一些队员, 如队员A、队员B、队员E……他们先得到通知, 得到通知后却闲着没事干。因此, 要想尽快通知到每个人, 就需要得到通知的每个人都不闲着, 要马上通知其他人。按照这个思路, 教师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方法直观地展示这种方案。

这个方案仅仅用时4 min。这种画法与教材上的画法不一样, 这种画法更直观, 更规范, 与教材中的其他图更相匹配, 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方法和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示意图,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方案蕴含的规律。为使学生更便于观察, 可以归纳如表1:

虽然从表1中第二行不容易看出规律, 但从第三行可以比较清晰和容易看出规律:即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 (包括队员和教师) 是上一分钟的2倍。这很好理解, 因为这个方案是“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要马上通知下一位同学”。因此。第n分钟所有知道消息的人数为2n, 第n分钟能通知到的学生人数为2n-1 (这个人数是第n分钟能通知到的最多人数) , 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发现这个规律后, 可以让学生直接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按照这种方案, 第1, 2, 3, …分钟, 可以分别最多通知到1, 3, 7…个队员。如, 通知50人最少要6 min, 通知100人最少要7 min。按照这一方案, 在具体通知前, 还需事先制订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 让教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白自己的责任, 在接到通知后要通知谁, 然后再通知谁, 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方案和程序执行, 才能达到最节约时间的目的。否则, 就会出现两个人通知同一个人, 或有的人没事干等浪费时间的情况。教学中,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这种方法, 可以安排学生上台演示。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人教版;数学广角;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4-02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独立编写“数学广角”单元,其宗旨是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比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数学广角”作为一个陌生而又精致的小单元,其内容与编排的新颖性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将“数学广角”当成“综合实践课”来上,拔高要求;教学方法失当,采用灌输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完全忽略《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过度追求生活化,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中是紧密相关的”这一思想的影响,重于在生活中找原型,淡化了数学建模的构建;又如,《课标》规定“数学广角”单元内容只作思维训练课,不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范畴,最多是放在评价试卷的最后“数学思考”里面作为附加题进行评估,由于这个原因,在常规课上,“数学广角”渐渐淡出了较多教师的视线,成为遗忘的角落。

2 人教版“数学广角”的编排思维方式

人教版“数学广角”教学单元编排及渗透数学思想如表一所示:

表1 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广角”教学单元及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数学广角”的教学的建议

3.1 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基于教学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在老师指导下,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只有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才能防止把数学广角当作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数学广角需要更多的,有计划的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3.2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德西(E.L.Deci)认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能力感和自我决定感。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增强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而充实感和满足感将再次作用于学生自身,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由此达到良性循环。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觉得值得学习,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探究的结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数学广角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才有可能会要学、肯学,而且学的也会比较好。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动脑发言,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当然,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能做什么呢?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指出:为了增加个体的某个行为出现的次数,我们给予某个愉快的刺激或者取消个体某个不喜欢的刺激。

同理,教师要在学生认真完成预习工作,上课积极动脑发言,回家认真复习完成作业等时候,也应及时给予赞许,或发小红花,或当众表扬,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RobertE.Slavin.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Pactic[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3] 王本陸.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 张雪洁.优化教学提高质量——对“数学广角”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韩斌.数学广角:在匠心独运中凸现数学思想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8] 周晓林.《数学广角》内容解读及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9)上.

[9] 葛敏辉.解读教材找准抓手提高效益——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的内容解读与思考[J].小学数学参考,2007,(26).

[10] 李军.对提高“数学广角”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9,(31).

[11] 王永春.“数学广角”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1).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学 第12篇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笔者在研究中发现, 某些教师刻意追求形式, 东施效颦, 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1.情境创设单一

某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摇身变成游戏课堂, 千篇一律的游乐场、动物园等游戏活动充斥课堂;导入时的举例、例题或练习, 大多以苹果、草莓、香蕉、大鸭梨, 或小免、小猫、小鹿、小松鼠, 或小明、小红、智慧老人等为主, 实践活动多为开商店、做买卖、练习找钱, 导致课堂非常热闹, 但展示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过程的很少, 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更少。分析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象, 引入它们能促进学生的参与, 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数学、生活两张皮, 贴标签式的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的素材, 稍加变动, 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 正如访谈中的一位教师所说:“一开放, 就到超市里去了。”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 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的不断增加, 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 学习兴趣和欲望越来越低, 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原本具有的价值, 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 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与现实联系密切。素材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 它的主要作用是突出教学内容,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 有趣, 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选用素材时首先要讲究实效, 不能乱用, 更不能滥用, 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

2.情境创设忽略教学目标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某老师一上课就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让学生排着队从走廊走进教室, 跟着节奏唱着歌儿入座。

师: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你能说说你听了有什么感想吗?

生1: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强勇敢。

生2:要努力学习, 争当好队员。

生3:学习遇到困难决不放弃。

生4:如果需要的话, 我会与敌人搏斗。

生5:要向革命先辈学习。

生6:我感到成为一个少先队员很自豪。

6师:少先队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为什么要爱护红领巾?

生1: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

生2:红领巾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染成的。

生3: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骄傲。

然后师生又围绕如何爱护红领巾交谈了三四分钟, 至此, 十分钟过去了, 可是有关角的知识始终未引入。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某些老师都以少先队活动为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做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无可厚非。但此节课中, 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情境创设的目的, 就是处理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

3.为情境而情境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片断:

师:谁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 (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 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 (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 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小熊带来了2个萝卜, 小鸭子带来了6个萝卜。 )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 但在教师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来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 很快算出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 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师: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

师: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根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执教教师本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 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而且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也没有必要。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忽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内容, 认为只要是童话情节就可以用做教学情境, 显得盲目。其实摆图形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 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4.故事情境缺乏数学味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 (一) 》的片断:

教师播放课件:《动物园一角》, 只见白云悠悠, 河水潺潺, 鸡兔来来往往……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十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描述了一遍, 但教师还是在肯定中不断提问: “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 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 但课的性质却改变了。

上一篇:政策优势下一篇:人力系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