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班级构建范文

2024-09-23

乐学班级构建范文(精选7篇)

乐学班级构建 第1篇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活生生的东西, 它是由一个班级中的教师和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积极的班级文化是构建乐学型班集体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点, 从布置教室做起,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在教室里除了布置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班规班训等内容外, 还在教室一角特别开辟了一个艺术之角, 举办了“漂亮妈妈”、“我笔下的校园”等专题影展、画展, 还有象征着同学们进步的红花榜, 好人好事表扬栏……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努力向上。

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 笔者便根据班里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展了“我爱绿色”系列环保活动。笔者先带学生走出校门,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绿”, 回到教室后再让学生用画笔“画绿”, 从而表达了学生们对绿色的深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选材具有时代气息, 反映了新形势、新思想、新观念, 并在快乐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二、规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乐学型班集体的构建同样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个学习目标可以分为长远目标, 即毕业时的奋斗目标;中期目标, 即一个学年的目标;短期目标, 即学期目标、月度目标等。除了班级有目标外, 各小组成员间也应该有这方面的目标, 目标形成必须依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同时要能通过各种方式去促进、引导、督促这一目标的实现。

目标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包办代替, 也不应该由几个人去炮制, 班级目标、小组目标均应发动学生充分讨论, 自己制订, 班主任引导学生人人参与, 然后制订措施, 贯彻执行。学生个人目标, 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 老师建议, 收集家长反馈信息, 然后去贯彻执行。这样, 班级、小组、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为目标努力。笔者鼓励优生更优, 中等生向优生看齐, 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在学期结束时有明显的进步。

三、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

目标定了, 就要实施, 而实施必须靠班级制度作保证。班级制度是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 然后根据班级情况制订。班级制度的制订也与制定目标一样, 必然建立在全体学生参与之上。在班级制度的基础上, 同样可以制定组规组纪, 制定个人“自主自律”的规范和纪律。基于自主自律方面的规范和纪律, 笔者给孩子们提出要求: (1) 我们要努力做个健康向上的孩子; (2) 每天请大声对自己说三声“我能行”; (3) 让我们互相帮助, 愉快地学习; (4) 今天要做的事, 请不留到明天。

四、成立学习型的骨干队伍

任何目标的实现、组织纪律的实施都需要人去做, 这里的人不是指个人, 而是指大家参与, 更主要的是还要有一支骨干队伍来带头。这支骨干队伍对于“学习型班集体”来说, 首先就是班级干部队伍的成员, 而这支队伍要具有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除了这支队伍外, 周围还要有一大批“中层成员”,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主导性的良好群体, 带动“学习型班集体”的发展。我们要求骨干一定要在班里做好表率, 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五、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主要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同学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二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知识、能力、经验、认识、地位、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必然会产生矛盾, 这些矛盾在互相磨擦中会产生能量, 如果能量是正向的, 就会成为推动力, 如果能量是负向的, 就会成为班级建设的阻力, 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学习型班集体”前进的动力。

在同学与班主任的关系中, 班主任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学生是弱势群体, 他们需要老师去关心、爱护, 如果班主任没有爱心, 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 而学生对老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靠主观判断和情感体验来决定, 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所以, 笔者每学期都会进行家访, 制定了“家校联系本”, 会经常深入班级找学生谈心, 从而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 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少言寡语, 见到老师从不打招呼, 与班里的同学也格格不入, 学习成绩极不理想。笔者就到他家家访, 才发现他是一个单亲家庭, 这个孩子从小就缺少母爱, 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笔者在班级开展了“爱心”活动, 在他生日时送他一份小礼物, 在平时的学习上多多辅导他, 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 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逐渐缩短, 学生的心理障碍也随之消除, 师生的感情更融洽, 班级更稳固地向前发展。

在同学关系处理这一方面, 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相处愉快。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同学发生矛盾, 可以想象他的心情肯定不愉快, 从而影响到学习。经常都对学生进行“减少嫉妒”、“多些宽容”、“多说礼貌用语”等心理知识方面的辅导, 从而带领班干部、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并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总之, 在乐学型班集体的建设中, 需要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来参与, 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

摘要:针对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要, 本研究提出了构建“乐学型班集体”的具体路线框架, 围绕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规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成立学习型的骨干队伍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进行论述。

多元对话构建乐学课堂 第2篇

提升对话质量是构建乐学课堂的基础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三个特点,即人文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它打破了以往语文教材固定的思维模式,增添了更多的个人体验、价值导向和想象空间,因而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乐学课堂的构建。

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构建乐学课堂。

1.阅读:与文学作品对话

成为一名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广泛的终身阅读为基础。阅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师获取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细细品读过文学作品,对其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文学书籍作为真正该备的一课,不断与文学作品对话,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2.积累:与自己的教学对话

作家写作时依靠的是积累。我们读文学作品时要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在积累中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从而体味作品的内涵,积累只有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习惯:不断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话,记下自己的体会和反思;及时反思授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拓展对话形式是构建乐学课堂的关键

1.与实践相融合,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物一组”单元时,分成了几个系列:学人物—讲人物—演人物—写人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从而丰富对人物的理解。如在学人物环节,学生通过与课外书籍对话,拓展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用课本剧的形式把他们表演出来。

2.分层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快乐

对于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呵护,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较为浅显且适合他们的问题去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修鞋姑娘》一课时,我采取了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了分层教学的自学提示:(1)修鞋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画出描写修鞋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提示进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提示(1),直接涉及文章的中心,培養他们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学提示(2),通过词句的画批,培养想象力,逐步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从读到演再到写,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质,选择喜欢的、能接受的项目进行学习。

反思对话质量是构建乐学课堂的保证

1.善于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课?”“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不会措手不及,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

2.虚心与学生对话

学生评价是教师调整教学安排有效的意见之一。要询问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与同行对话

教师应倾听同行和专家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

构建乐学课堂,教师就要让对话的形式丰富、内容灵动,在多元的对话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地研究和把握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课堂上才会迸发学生热情学习的活力。

■ 编辑王宇华 ■

以“乐学”构建高效课堂 第3篇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从教十多年来, 我发现学生若喜欢某个老师, 上该老师的课时就会注意力集中, 身心十分放松, 学习效果自然差不了。相反, 若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 甚至看到这个老师就烦, 试想他能有心思听该老师上课吗?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去年, 学校调来一位李老师和我搭班教语文, 她接班前我班语文成绩一般, 班内有近十人不及格。其实李老师和前任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李老师能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下课时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同学生比赛跳绳;在乒乓球室和学生打乒乓球, 输了和学生一样受罚。这样就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班内的学生非常喜欢李老师, 上语文课时同学们十分活跃争着回答问题, 班内出现了学习语文的热潮。到学期结束时乡质量检测, 我班语文成绩平均分在全乡十一个班中第一名 (注:我班人数49人, 其他不足20人的班有7个) , 无一人不及格。通过这个事例我感到只有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 才能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

二、要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导入

老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导入, 力争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样就为学生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经常使用的导入有以下几种。

1.讲故事

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 讲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我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时, 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讲完后, 我问同学们:乌鸦原来喝不到水, 为什么把石子放入瓶中就喝到水了呢?学生明白了放入石子水面就上升的道理, 学习时自然就受到启发。

2.用学生关心的话题导入

现在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断增多, 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 他们非常想念父母, 想去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我在教《比例尺》一节时, 在黑板上挂一幅中国地图, 问留守儿童:“你能在地图上找到你父母的打工地吗?”学生可激动了, 纷纷用铅笔在地图上标出父母的打工地。我话锋一转:“你们知道蒙城离你父母的打工地有多远吗?”学生思考后, 到讲台在地图上量出两地之间距离, 并尝试计算。就这样成功地导入了《比例尺》一课。

3.用问题导入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往往会收到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分数乘法时, 我设计了一个场景:星期天你和妈妈逛商场, 衣服促销, 你看中一件漂亮的衣服, 原价150元, 现在打八折, 需要付多少钱?学生茫然, 我告诉他们学了本节内容你就知道了, 学生自然注意听这节课了。

三、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用极具吸引力的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在接下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老师一定要懂得放手, 要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到学习中来, 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 我在班内把学生分成8组, 每一组都发了若干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些表格。让他们动手摆不同的长方体, 并在表格中填写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将几组填好的表格放大, 让学生去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得出了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 记录数据, 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远比老师直接说出要好得多。同时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很有成就感, 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 不应“大包大揽”, 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做到“八敢”: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作出假设、敢于观察、敢于实验、敢于思考、敢于讨论、敢于想象。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 由此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 激发他们自主探究未知世界的勇气。

四、表扬和鼓励学生

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当学生自主探索取得成功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 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表扬和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一个片断:一位白人老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 在第一节数学课中, 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一个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说错了, 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 还差两个就对了。”教师这一句赞赏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教师面对的是有差异的个体, 不能用统一的眼光去衡量学生, 要俯下身子, 低下头, 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正如人们常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五、用微笑、幽默点燃课堂

教师的职业离不开微笑, 让微笑走进课堂、把微笑留在课堂、让微笑沟通孩子与老师的心灵, 构建欢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当一个孩子因回答错问题而焦虑不安时, 这时微笑能使他缓解压力;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你给予其微笑会使他感到自信;当孩子伤心难过时, 你微笑着开导能使他感到温暖, 增加对老师的信任。

老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课, 对学生来说是在享受, 不会觉得累, 也摆脱了苦学的烦恼。幽默的语言不仅能陶醉学生, 有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试想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带领下, 又在这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课堂的效率能不高吗?

摘要:数学教学中内容比较单调, 枯燥乏味, 那么, 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向导, 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课堂上处理的是“小”数学, 折射出来的是“大”道理, 如果再加上精彩语言的点缀就更能“迷”倒学生。

关键词:课堂,乐学,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淑霞.浅谈小学教师的数学语言[J].小学数学教育, 2003 (7-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发挥多媒体优势构建“乐学”平台 第4篇

理论基础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当代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二者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否定“发现式”教学模式;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其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心理学根据人的感知通道偏好把学习者分为四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心理学认知理论认为,当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个性偏好时,学习就会变得更成功和有效。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进行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的实验。他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之和占获取信息的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二是关于知识的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量和教学效果将大幅度提高。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后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基础。

教学优势

多媒体技术对中学生物学科的支持体现在生物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等特点;能够把微观的(如细胞器)和宏观的生物世界(如生物的整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具有直观和动态性特点;能够把比较复杂的关系(如由细胞构成生物有机体)和生命运动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加以呈现,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和容易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下面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1.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是研究生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中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自然基础学科。就教学内容而言,很多内容学生是十分陌生的(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有些生物类群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极地生物、海洋生物类群和寄生生物类群)。凡是遇到类似的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而对于生态学知识,学生很难到现场直接观察,这些方面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会使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直观和系统化。如,在讲“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时,一边展示其生活环境 (自己拍摄的数码照片) ,一边展示草履虫的显微照片或显微录像资料,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活体草履虫,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讲“哺乳动物家兔的循环系统”时,让学生先解剖家兔,把主要的结构看清楚,再用课件显示家兔的整体循环系统,还可以局部放大显示其血管的结构和血液流动方向等全过程。通过直观形象地展现和模拟这一动态过程,具体生动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听课认真,回答问题也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很好。

2. 打破时空界限,真实地再现了宏观和微观知识链结构

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阔,内容复杂和抽象。学生想要整体宏观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深入掌握更多微观的生物学知识,仅凭教师在课堂上讲和课后学生阅读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结合自然界去宏观观察和在实验室借助显微镜微观研究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完成这一目标,如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态学照片,或用显微数码摄像机录像等,再将这些资料添加到课件中。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打破了时空界限,把自然生物界的历史和现实、地球生物圈与局部生态环境、教学小田地与教室和屏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广阔,学生的知识库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如,在讲“生物的进化”一节时,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远古时代的自然环境,学生看着寒武纪到二叠纪以来的各种古生物化石时,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好像看到了“活”的古生物,然后再向学生讲授古生物灭绝的原因,以及古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而现代生物与现代自然环境相一致的理论。环境胁迫生物,生物不断地适应变化的自然环境,导致生物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正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精髓。

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情境的时空范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带到教室之外,飞越历史,穿越时空,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丰富和构建自己的知识库,进一步探索发现新的知识结构关系,从而为创造新知识搭建平台。显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3.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广阔的活动空间,也有了更多与教师或他人交流信息的机会。教师则可以从传统的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去探索、思考、分析科学问题和发掘新知识,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以预习和扩展课本知识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及时反馈了解和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对持续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某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时,可以及时插播该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其结果不仅仅是讲授一种生物,而是形成了一条相关的知识链条。如生物各类群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生物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关系,生物的个体与群体及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关系等,这样有利于巩固和优化知识结构。又如,在讲完“昆虫的特征和分类”之后,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昆虫的触角、口、足、翅和变态类型等分类特征,让学生比较这些特征与昆虫生态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农业、林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运用意义等,可以增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实现因材施教。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它的优越性还体现在操作技能训练方面,对实验难度大、成本高等无法实际操作和示教的内容,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如针对微小低等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复杂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活的生物,学生感受深刻,理解更容易,这样便缩短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时间,简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构建乐学情境,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第5篇

关键词:情境,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应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认识”这个层面上, 殊不知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这一过程有着调节甚至优化作用,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 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大大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加以重视, 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激发学生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走进数学, 喜欢数学, 在数学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创设情境, 为培养情感提供土壤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 有探究的欲望, 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具体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时, 一开始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知识计算784÷14和7840÷14,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计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接着让学生尝试计算78400÷140, 由于数位较多, 有的学生怕麻烦, 以致于产生了焦虑情绪。这时, 教师指出本节课正是要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去寻求简便的解题途径, 并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应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种提示, 可消除学生焦虑感, 从而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 从而达到“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这个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 如此导入新课, 不但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而且动机清楚, 教学目标也易于实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 确保情感稳定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如果能够对某一事物的热情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 也不为受制于内在的异常因素, 就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情感保持一种稳定性。

例如, 在教学“博爱小学的少先队员去年植树235棵, 今年植树的棵数是去年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这道应用题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种解决方案, 笔者就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更好。此时学生由于已经掌握了基本方法, 往往会出现松懈情绪甚至注意力转移。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这道题求什么? (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 求多植树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减法计算) 那么算式235×3-235毫无疑问是对的, 而算式235× (3-1) 是用乘法算出结果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看到这个问题后, 学生的激情再次被激起, 积极思考讨论的学习场面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积极探究问题, 深入挖掘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学生学习情绪时发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花的力气愈大, 他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就愈深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所讲的数学知识难度降低,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会对学生有激发促进的作用, 但在考试中, 学生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试卷上的试题有难度, 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学生的热情会慢慢消褪。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应遵循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劳, 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例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学生学会了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些比较小的物体后, 我没有告诉学生量比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时要用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的正方形, 而是先让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度量课桌面、板凳面的大小, 学生在麻烦的操作中想到要用大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这些物体的面积, 然后我再拿出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分发给学生去度量……此外, 学生情感上的深刻性, 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方可养成。因此,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先设置一些陷阱, 诱导他们犯错, 而后再将其从陷阱中捞上来, 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必然会加深。

例如, 在教学“印刷厂包装8500本儿童读物, 每200本装一包。这些书可以装成多少包, 还剩多少本?”这道应用题时, 学生利用商不变规律很快笔算出了结果:8500÷200=42 (包) ……1 (本) 。这时我就指出:这样计算有问题, 不信你们可以用乘法检验一下。通过检验 (42×200+1) , 印刷厂包装的儿童读物是8401本, 学生碰壁了, 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再进行点拨: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时, 商是否也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呢?这一来犹如久旱禾苗得甘露, 学生的焦虑、急切心理立即化为高涨的探究热情。经过积极探究, 学生得出了8500÷200=42 (包) ……100 (本) 的正确答案。学生走出了陷阱, 他们当时心中的情感体验也就不难想象。

当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限时完成操作、思考、作业等做法, 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 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得到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培养情感的深刻性。

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全盘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 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情感得到充分体验,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时而困惑时而焦虑又时而喜悦的充满生机的课堂。这样, 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 也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岱, 我们怎样教数学, 小学教学研究[J], 2006 (9)

乐学班级构建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构建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共同发展,在探究中进行创新,最终构建一个高效的乐学课堂。这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兴趣点

在构建小学英语乐学课堂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发其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然后把教学活动设计的更具目标性与结构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教师将小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并且为其营造一个情趣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英语知识与自身的关系比较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与探索,领略学习英语知识的快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介绍西方特色节日、讲英语小故事、玩游戏或者是唱英语歌曲等方式,营造快乐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Happy New Year》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欧美国家过元旦的习俗,以此来提升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与发挥其丰富想象力为目的。

因此,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英语知识学习中,以此来构建乐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为基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进行《On the farm》教学时,教师为构建乐学课堂,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用纸和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农场,并且把农场中的动物、蔬菜和水果标示上英语单词,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些单词,从而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提升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很多新奇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天真烂漫、善于模仿、活泼好动和敢于表现。

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此来构建乐学课堂。如果教师长期使用固定的几种教学方式,小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和参与性,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见识到更多的新奇事物,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构建乐学课堂。

例如,在《Our dreams》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小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之后,鼓励学生发言,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然后教师可以引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英语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知识学习中。

四、设置丰富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喜爱玩耍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构建乐学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把学习课堂延伸至课外,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通过丰富的课外生活,让小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体验生活,并且在课外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英语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传统的“要我学”替换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构建乐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Our animal friends》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中可以看到多种动物, 教师要求小学生用英语来说出动物的名字,从而通过实践来训练英语知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由于不同动物的毛色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colou相关的英语单词也用于其中。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乐学课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乐学课堂,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郭翠娟.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朱琳.论小学英语情景教学与课堂活力[J].品牌(下半月).2015.06:275.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第7篇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育领域就产生了采用“多媒体”去进行教学。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教育再也不是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再加一块黑板就能完成的问题了。”生产力要发展就得依靠科学技术,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发展,也得依靠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我们今天的教学也好比是在进行科学生产一样,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怎么能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呢?而多媒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又一先进工具,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采用多媒体对语文进行教学,首先的一个环节就是制作课件,在我们所制的课件中,有声音、图片。比如我们上《观潮》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钱塘江大潮,感受如何?接着录像播放汹涌澎湃的大潮,直观的画面和震撼的声音,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感受潮水的汹涌和神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深入浅出,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制作课件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例如,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都有可能把它写在黑板上,或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它找出来并对其查字典,这种方法既麻烦又浪费时间。然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只需要授课人在制作课件时把要向学生讲解的内容按照顺序制作好即可,然后再根据所讲的内容一个一个地把它按顺序播放出来,这样既清晰明了又简单省时,一目了然。同时,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以及整篇课文只要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把它录入,我们在上课的流程中就可以有分别地把它提出来,并对其进行讲解分析。这样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特别是那些较长的课文,要是让学生齐读吧,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要是不去阅读呢?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讲,他根本就没有去预习。那么,当你上课的时候你上到哪里他都不知道。然而,采用多媒体对语文的阅读进行教学,我们可以把你认为很有必要朗读的语段“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朗读,我们并在字的形体和字的颜色上去下功夫。这样,在我们老师提出让学生解答时,这样就更简单,我们先把问题播放出来给学生先去思考,再让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作答播放出答案供学生参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能给人美的享受,有意境美,有情趣美。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课文上起来很空洞,从而有人常说的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有时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不能体会申奥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我想效果一定会好得多。你看,首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课前,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视频和资料,先让大家了解奥运会的标志及申奥的过程,为上课做好准备。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就容易进入情境。当让学生了解故宫上人如海,歌如潮时,可以播放之前的视频,调动孩子们的记忆,通过直观的、形象的图片和声音,了解人如潮的意思,真正融入课文当中。再如,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对这种民居文化了解有限,通过课件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喜欢上我国的特色民居文化。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与被动去做什么事情,可以收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主动地去做什么事情那是自愿的,我们有可能会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心安理得。然而被动地去做什么事情呢?就有可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不管它是好是坏,只要完成任务即可。那么我认为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分,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力。我个人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的知识结构不一样,经历不相同,就会导致方法不一样,有的循循善诱,有的给予鼓励,有的给予批评等等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为多媒体它是声音和图片的组合,声音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图片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如:我们在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再去启发学生思考,一点都不难。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上课效率。

总而言之,采用多媒体来上语文课,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乐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美的学科,它肩负着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采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语文乐学课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进行情感体验。2.深入浅出,强化认知能力。3.培养审美能力。4.调动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公害蔬菜基地下一篇: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