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介入手术范文

2024-07-23

急性介入手术范文(精选12篇)

急性介入手术 第1篇

关键词:动脉血栓患者,围手术期,介入治疗,护理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的动脉管腔堵塞, 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性坏死的急性病变。其发病急、发展快, 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1]。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由于方法特殊, 围手术期护理极其重要。我院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36例采用介入治疗的急性四肢动脉栓塞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就有关围手术期治疗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6例, 男性20例, 女性16例。术前均突然出现不同肢体的疼痛、肿胀、无脉、感觉迟钝和麻痹、血压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确诊为急性动脉血栓。其中风湿联合瓣膜病心房纤颤13例、冠心病心房纤颤10例、高心病心房纤颤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例。

1.2 介入治疗方法

术前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 平卧位, 建立静脉通道, 用1%利多卡因局麻, Seldinger法穿刺健侧股动脉, 成功后在X光监视下将导管送至病变动脉近端行DSA造影了解病变情况, 持续缓慢推注尿激酶, 持续90~120min, 同时以4000U/h的速度静滴普通肝素, 达到全身肝素化, 这样可以加快溶栓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2,3,4]。血管造影证实手术成功后撤出导管, 局部压迫止血, 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1.3 治疗结果

36例血管造影均完全闭塞, 经过溶栓后血管于90~120min开通, 血管直径达100%。36例患者术后血压、动脉搏动均迅速恢复, 疼痛等症状消失, 皮温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术前处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环境, 消除患者因环境陌生而造成的孤独、恐惧感;告知患者麻醉方法, 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原理、方法、手术的可靠性及各种安全措施, 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成功病例, 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担心。

在进行术前准备过程中, 详细说明准备工作的作用及目的, 做到操作熟练、规范, 给患者以信任感。此外还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松弛疗法, 以消除患者因恐惧手术导致的不良心理反应。

2.1.2 常规护理

急性四肢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急、发展快, 时间窗口同介入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 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要细心、迅速地完成介入手术前准备工作。腹股沟部及会阴部皮肤常规备皮, 做碘过敏试验, 建立静脉通道, 便于术中用药。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并向患者说明手术时间较长 (1~2h) , 且不能改变体位, 希望密切配合。

2.2.2 造影前, 向患者解释因对比剂对肢体血管壁的刺激, 造影时可能出现疼痛, 切勿移动肢体, 密切配合, 以确保影像清晰。

2.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对血压不平稳者引导患者分散注意力, 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血压持续升高的患者, 可舌下含化心痛定10~20mg。

2.2.4 密切观察患肢动脉波动情况、其肢体远端皮肤温度及患肢疼痛情况, 协助术者行溶栓治疗, 密切观察术中有无出血倾向。

2.2.5 选择性插入导管时动作要轻柔, 并不断造影使导管至栓塞部位时经导管注入尿激酶, 使用微量注射泵时要设置好速度、时间及尿激酶的剂量。

2.3 术后护理

2.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后绝对卧床24h, 遵医嘱测血压、足背动脉搏动, 30min测量1次, 血压、脉搏稳定后改为4h测量1次, 如果发现血压<90/60mm Hg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2.3.2 观察穿刺局部情况

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 制动24h, 并在穿刺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 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及皮下淤血。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对女性及老年患者排尿困难时给与导尿, 并留置尿管24h, 并做好尿管护理, 防止尿路感染。

2.3.3 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注意插管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以了解其供血情况, 可与健侧肢体比较观察。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 特别是动脉硬化者, 如发现肢体变冷、苍白、疼痛、无脉或脉弱, 表示可能为血栓形成, 应及时溶栓。

2.3.4 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

溶栓术后24~48h静脉滴注肝素钠溶液或Q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停止输液后继续口服抗凝,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密切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出血征象。有支架置入时, 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 并定期复查凝血四项[2,3,4]。如有异常立即通常医师停药或减量。

2.3.5 疼痛的观察

因栓塞缺血, 患肢疼痛发凉感觉明显, 要及时了解患肢疼痛情况, 注意保暖, 但禁冷热敷[5]。

2.3.6 预防感染

术后3d常规使用抗生素,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给予对症处理。

3 结论及体会

急性四肢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急、发展快, 如果治疗不及时将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 严重的导致患者致残、生活不能自立等。因此掌握好时间窗口同介入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 要求护理工作者要细心、迅速地完成介入手术前准备工作。相对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治疗方法给患者持续静脉注射溶栓药物, 并给予解痉、止痛对症治疗, 使患者治疗时间长、治愈率低、效果差。由于介入治疗时间短、效果好, 患者痛苦小, 是近年来四肢动脉血栓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 更重要的是手术中及手术后患者恢复起护理, 特别在患者术后卧床期间, 经常巡视病房, 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 细致地介绍介入治疗血栓的注意事项,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并积极帮助其解决语言上和行为上的交流, 能够使我们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也让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怀, 有利于缓解其对于疾病过于关注的状态, 减少心理紧张或疼痛引起的不适。而患者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减少, 也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一定的减轻, 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很快恢复健康。

通过介入治疗以及围手术期相应的护理, 36例患者中无1例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愈率100%, 患者满意出院。因此, 搞好围手术期的护理, 对保证介入治疗急性四肢动脉栓塞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76-679.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09-410.

[3]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0-191.

[4]郭新英, 张一平, 孔芙容, 等.介入治疗及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科技出版社, 2000:183-184.

放射介入科手术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工作人员入室

1严格控制入室人员数量(每台手术原则上限三人)。

2工作人员进入导管室,需更换拖鞋,领取更衣柜钥匙、洗手衣裤、口罩、帽子。3入室后要轻声、轻走、轻动作,关闭手机铃声,保持室内肃静,不可大声谈笑,禁止吸烟。

4工作人员需外出时应及时换下手术衣裤,更换外用鞋。口罩、帽子、鞋等放于指定位置。

5严格限制参观人员,每次不超过3人,患者亲友一律谢绝参观。

6参观实习医生、护士,经科主任、护士长批准后,由专职老师带教方可入室。7特殊手术需进手术室谈话的家属仅限两人,进入时戴口罩、穿手术衣及拖鞋。

二、手术安排

1手术申请单应于前一日下班前由主管医生签名并送放射介入科。2手术时间由放射介入科统一安排,一经排定,原则上不得调换。

3急诊手术由值班医生通知放射介入科,如与常规手术发生冲突时优先安排。

三、病员入室

1术前30分钟按手术通知单由主管医生与护士陪同患者,携病历到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查对后送病人入手术间。

2手术护士按病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各项化验结果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

介入治疗中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措施 第3篇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导管介入室广东茂名525000)【摘要】目的介入治疗中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5月-2011年5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曾经收治的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病例资料12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对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很好地改善并且能够使心脏填塞患者的良好转归得到促进。【关键词】介入治疗;心包填塞;护理干预;并发症【中国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38-01 【Abstract】Objective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ac tamponade in nursing measures are discussedMethodA random sample of May -2011in 2008May, this time in my hospital had treated cardia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ericardial tamponade complicating the case data of 12 cases of these patients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All patients by reasonable nursing measures to obtai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without any adverse reactio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On cardiac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omplicated pericardial tamponade in patients tak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mak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well improved and can cause cardiac tamponade in patients with good prognosi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Pericardial tamponad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X线指导利用体外对各种心导管予以操作从而对心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欢迎主要具有创伤小、适应的疾病种类多以及治疗效果等特点目前是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最佳选择[1]。急性心包填塞是少见的并发症其发作比较急并且会存在隐匿现象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对其予以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并予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促进预后[2]。在研究中对介入治疗中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对过去时间里我院收治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12例患者均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心脏病患者在这12例患中有男性患者8例以及有女性患者4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38-7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9岁左右这12例患者的患病时间均在2-9年之间其平均患病时间在3.5年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这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脉搏虚弱、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及听诊心音遥远等。1.2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2008年5月-2011年5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曾经收治的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患者病例资料12例对这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结果等内容展开回顾性分析对介入治疗中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心脏病治疗。1.3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结果通过回顾分析得出这12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包填塞经过相关的临床急救后展开合理的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的效率达。患者转归情况详见表1。表112例患者的護理干预后转归情况统计3讨论介入治疗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①术前护理。在进行心脏介入治疗之前应对患者病史、介入治疗类型以及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予以详细了解对手术操作步骤与方法予以熟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一些临床表现以及急救对策均要做到心中有数的程度。手术之前将介入治疗的手术类型、步骤、配合方法等向该患者进行详细介绍保证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治疗予以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使患者的紧张心理能够得以消除使手术成功率能够显著提高[3]。并且还要将采取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生的一些常见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一般概率以及预后等均要向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患者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保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按医嘱护士应对实验室检查以及术前准备工作予以落实,若有需要可以进行抽血交叉备血。对静脉通道予以建立尽量对粗直静脉留置套管针予以选择应用使静脉通路能够保证通畅。将手术过程中所应用到的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氧气以及吸引器等仪器调制到正常工作的状态将手术必用的气管插管、临时起搏器、心包穿刺用物等物品予以配备齐全对一些诸如阿托品、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抢救药物予以准备妥当。②术中、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仔细观察尽量能够对心包填塞的发生予以及早发现。术中、术后应进行常规的心电监护对血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对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或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家属。若是患者表述存在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全身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奇脉、脉压降低以及听诊心音遥远或是严重者出现肺部湿啰音等症状时应首先对心包填塞可能予以考虑。若是确诊为心包填塞则应以及时采取高流量吸氧措施按医嘱对患者给予升压药嘱患者要尽量保持放松[4]。并且马上予以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心包填塞予以进一步的以确诊并且还应对心包穿刺进行定位。对血压进行监测对心率以及心律的变化予以密切观察。在本次研究中的12例患者中均因发现及时并予以了及时的处理和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综上述心脏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包填塞是因心脏以及血管穿孔所引起的,同时是心脏介入治疗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若是心包积液量很多时就会导致心包填塞的发生。因此对手术医生不断提高操作的精确性,护理工作要做到术前对病情熟悉、术中和术后做到密切观察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才会使心包填塞的防治工作得到更好地效果。参考文献[1]张丽红,张继红焦小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1(21):247-248.[2]周娟,卢东芳,袁丽华.起博电极导管穿破冠状静脉窦导致迟发心脏压塞的抢救护理4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3(22):324-325.[3]杨有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35(12):382-383.[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7-128.

急性介入手术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 男7 例, 女13 例。年龄22~77 岁。病变累及左下肢15 例, 右下肢5 例。发病时间2~7 d, 其中发病48 h内入科者6 例。DVT 发生于腹部和盆腔手术后者9 例, 发生于关节及骨折术后者6 例, 诱因不明者5例。以膝上20 cm 及膝下15 cm 周径为标准测量双侧下肢围差, 双侧大腿周径差最小2. 5 cm, 最大8 cm, 平均5.7 cm;小腿周径差最小3 cm, 最大7 cm, 平均4.5 cm) , 其中2 例严重者见患肢皮肤表面有张力性水疱形成;患肢皮温升高10 例。本组病例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以明确诊断,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见髂股胭静脉呈双轨征, 术中再行髂静脉插管造影, 见其汇入下腔静脉处狭窄、远端充盈缺损、周围侧枝循环形成11 例, 中央型6例, 混合型14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 6例为永久性, 13例为可回收性, 1 例临时性。在患肢股内侧作纵切口长约5 cm, 在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汇合处沿股静脉纵轴切开股静脉前壁约2 cm, 远端血栓采用反复挤压按摩小腿腓肠肌及股内侧的方法, 使其从切口中溢出。再向近端股静脉插入6F、7F Fogarty 球囊导管回拉取栓数次, 取尽血栓后行髂静脉造影, 如果发现髂静脉有重度狭窄者可给与介入治疗。交换导丝和球囊导管, 对髂静脉病变部位进行扩张, 4例髂静脉取栓顺利, 取栓后造影见髂静脉恢复通畅, 盆腔未见明显的侧支循环, 未行髂静脉腔内成型。

2结果

20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成功, 术中造影发现以髂静脉狭窄16例, 行球囊扩张术。手术后造影见所有病例髂股静脉均恢复通畅, 其中1例见滤器下有充盈缺损像, 系脱落血栓随血流上行时被滤器阻挡所致;术后第2天, 患肢肿胀明显消退, 疼痛缓解。全部病例术后12~14 d 拆线、出院。院外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丹参, 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出院时14例肢体肿痛消失, 双侧大腿中段周径之差小于2 cm;6例轻度肿胀, 大腿中段周径相差2~4 cm;术后随访2~30 个月, 16例下肢肿胀消失, 无浅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 4例轻度下肢肿胀伴久站后酸胀沉重。6例于一年半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中重度狭窄, 给予髂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术后口服华法林, 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

3讨论

目前对如何治疗DVT 仍存在很大争议, 多数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其中以溶栓治疗更为普遍, 但疗效不尽如人意;早期手术取栓应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急性下肢DVT 不是单靠手术取栓一种手段完成, 而是在手术的配合下加上溶栓、抗凝、祛聚及支持等综合治疗来完成[1]。手术取栓的同时联合介入的方法, 使得受阻的血管重新开放, 使静脉回流通畅, 恢复血流的正常途径, 既能预防血栓再形成, 又能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李晓强等[2]采用血栓消融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取得良好效果。本组病例也以介入方法处理髂静脉病变, 术中需反复造影以观察髂静脉狭窄和残余血栓等情况。一般DVT病程不超过1 周者, 采用自下而上挤压患肢的方法多可将深静脉内的血栓取出。本组14 例即采用此方法取栓, 效果满意, 同时可避免Fogarty 取栓管对瓣膜及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

本组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它的意义在于预防DVT治疗中尤其是手术中血栓脱落后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而临时性滤器的最大优点在于可回收, 避免了滤器移位、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如发现血栓附着, 可给予置管溶栓, 再将滤器以永久方式留置在体内。本文仅是手术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的近期疗效做一总结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再切开患侧股静脉, 远端血栓以挤压法驱出, 近端髂股静脉内血栓以Fogarty球囊取出。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 其中15例患肢肿胀消退, 4例轻度下肢肿胀伴久站后酸胀沉重, 1例复发。结论 该手术方式创伤小, 疗效好, 恢复快, 多数患者能耐受。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取栓

参考文献

[1]董国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4) :210-211.

介入手术室感染管理规定 第5篇

一、布局与流程要求

1、布局合理,洁污分开。介入手术室的整体布局要符合手术室的无菌要求,还要有适合X线机工作的环境。

2、按照手术室要求划分三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机房、手术室、无菌物品放置间;半限制区包括控制室、洗手间、导管冲洗间、敷料器械准备间;非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办公室、候诊室、污物处理间。

3、设医务人员通道、手术患者通道及污染通道。卫生间要远离机房、控制室、计算机室,有利于保持机房的湿度在正常范围内。

二、环境管理要求

1、日常清洁工作:手术室内物品必须保持整洁无尘,地面清洁无污渍。每次手术前后用清水湿式擦拭各种设施物表、地面,局部被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量小于10ml时可用清水擦拭干净,再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量大于10ml时,先将污染物、排泄物吸附掉后再清洁和消毒。辅助用房及走廊每日湿扫2次。

2、不同区域的保洁工作(抹布、拖把)应分开使用,每次用后清洁消毒后悬挂晾干(最好使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

3、接送患者推车每日清洁消毒,车上物品保持清洁,被污染及时更换。

4、配备与手术间大小相匹配的循环风动态空气消毒机,每日2次消毒,并记录。每周对室内物表、门窗、动态消毒机风口彻底清洁,每月清洗动态空气消毒机滤网和空调滤网。

5、肿瘤患者介入手术最好与心脏介入手术分室进行,不能分室的应分时段进行。

三、工作人员感染管理要求

1、凡进入介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换鞋、更衣、戴帽子,进入无菌区戴口罩,要做好自身防护。

2、患者入室应在清洁区换鞋或由推车经患者通道进入手术间。

3、限制其他人员进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4、手术者操作前应严格按照外科洗手法洗手,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其他人员做好卫生洗手;不应再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用物,坠落在手术器械台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视为污染。

5、手术结束后,脱下手套、手术衣放到指定位置,洗手后离开。

6、使用后铅衣用95%酒精碰擦,有污染物及血渍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7、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终末处理,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每天交接登记。

8、有传染病或需隔离的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按照其疾病的隔离要求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手术结束后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物品、环境的消毒处理。

四、手术器械及一次性物品管理

1、所有器械包、敷料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消毒,严禁采用浸泡消毒方法灭菌。

2、无菌物品包和一次性用品分类放置,确保在灭菌有效期内。

3、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指示卡和灭菌有效日期,如有疑问不得随便使用。

4、所有灭菌手术器械包外信息、植入物(支架、起搏器等)使用后有关条码应贴于病历便于追溯。

5、凡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由医院统一采购,包装符合要求,有灭菌方法、批号、有效期标识,一次性物品应当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6、一次性物品存放要求:放置在阴凉干燥的货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屋顶≥50cm。

7、导管分类放于专用柜内,专人保管,做好登记,使用后导管作为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五、监测和记录

1、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毛巾、湿化瓶、吸引瓶等应当每天更换、测试含氯浓度并记录。

2、每季度进行手术间空气菌落数,医务人员手表面、物表菌落数、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监测并记录。

3、科室内成立感控小组,每月有质量检查记录,每季度有活动记录和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记录。

结肠癌治疗新选择:介入+手术 第6篇

小张是一单位的技术骨干,40岁刚出头,可是最近大便带血的事,一直困扰着他。去医院一检查,医生的结论竟然是直肠癌,而且已经有肝脏转移的现象。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小张一下子傻眼了。

若按传统的手术治疗,仅能根除局部的病灶,无法控制肝脏的转移,会让很多像小张这样的患者无所适从。而近来新兴的技术——术前介入治疗,却可以给患者新的希望。

◆ 穿刺点仅有米粒大

对于抗癌,内科用药物治疗,外科用手术治疗,放疗科用放射治疗……而介入治疗,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呢?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不用切开人体组织,而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穿刺引入人体,对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

介入治疗应用数字影像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引人关注。

◆ 术前介入治疗

据统计,结直肠癌术后约有40%的人会出现肝脏转移,对于已有肝脏转移的患者,传统的手术更是无法彻底治疗。

这类病人则可用介入治疗:先将几种最有效的抗癌药搭配在一起,然后通过导管技术,找到肿瘤的供养动脉,把抗癌药和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组织。

这种疗法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对全身毒副作用小,绝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疗;另一方面,还可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而“饿死”。

对于术前尚未有明确肝转移的患者,术前若用介入治疗,可消灭“隐性的转移”(单个肿瘤细胞的转移),配合手术和术后的全身化疗,复发率显著下降。而对于术前已有肝脏转移的患者,术前的介入治疗可使转移灶缩小,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机会,再配合术后的全身化疗,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总之,介入治疗的出现,为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起到很好的作用。

◆ 费用与安全性

介入治疗一次的费用大概是1000~2000元之间,但是由于它是局部给药,所使用的化疗药物的剂量仅为传统的1/2,所以在降低药物费用的同时,还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急性介入手术 第7篇

关键词:急性内镜介入,开腹手术,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疗效

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 尤其是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病率高, 症状比较严重[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进行开腹手术, 但存在着极高的危险性, 且手术时间较长, 对患者以及家属均会带来严重影响[2]。故为探讨比较急诊内镜介入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 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开展了专项研究工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9~2013年间共收治72例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2例, 女性患者有30例。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 (45±6.2) 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就症状表现、B超显示图等基本资料予以确诊。且患者具有3~10年的发病史, 平均 (7±2.2) 年。以上述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均分为两组, 每组36例, 分别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纳入统计学对比。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的患者采用急诊内镜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具体为:先根据其临床诊断资料及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具体了解其胆道情况, 弄清胆管梗阻的具体原因, 确定是否有胆结石等症状, 以及胆结石的位置、数目和大小等。之后根据上述情况制定可实施性的手术治疗方案。手术之前禁止患者进食, 患者首先进行EST处理、网篮取石与EN-BD。术后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 禁止其饮水, 可给予补液和补血以及进行简单的抗感染治疗, 及时改善胃肠功能。如果患者无结石则可将引流管拔出;仍有结石的患者, 病情稳定之后再次采取内镜下网篮取石。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急诊开腹手术的方法治疗, 其具体做法为:将患者进行麻醉后, 在右上腹经腹直肌的外延及切缘处进腹开口, 或者在右肋缘切口开腹。手术刀进腹部以后要将胆囊周围的链接与胆囊进行分离, 完全的将胆囊和胆囊三角区充分暴露, 使手术方便进行, 找到胆囊之后进行处理并将其切除。切开胆管, 探查取石, 在胆总管处放置引流式T管进行引流, 术后给予患者补液和止血等措施。对比这两组的治疗效果, 且进行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试验统计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分别以χ2和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和组间差异, 表示差异性时分别以P<0.01、P<0.05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2例患者中死亡4例, 死亡率5.6%, 总治愈率94%, 内镜介入治疗的研究组中的36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的结石>1.0 cm, 并采取网篮取石成功24例, 35例治疗成功, 1例死亡。11例患者结石<1.0 cm, 网篮取石均取得成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3例患者手术成功, 3例死亡。研究组中总治愈率98%, 对照组中总治愈率为78%。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简称AOSC, 属于胆道系统疾病。其导致产生梗阻性病变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是结石性胆囊炎, 因此治疗的重点和首要问题是具体了解患者的胆道情况, 弄清胆管梗阻的具体原因, 确定是否有胆结石等症状, 以及胆结石的位置、数目和大小等情况, 解除胆囊梗阻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减压引流[3]。传统的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方法是行开腹手术。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医疗机械的不断进步, 医院大多采用急诊内镜介入的方法对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地治疗效果[4]。而本院在比较急诊内镜介入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研究中, 发现对此症患者进行急诊内镜介入的方法治疗效果比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佳。且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 研究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情况更佳, 且在治愈率、显效率及恢复时间, 解除的时间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运用内镜介入的方法安全性高, 简单易行, 微妙精准, 在胆结石以及一些胆道系统的疾病中起着非常大的重要作用[5]。

综上所述, 运用急诊内镜介入的方法治疗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开腹手术治疗的方法属较为传统的治疗手段, 其效果也远不如内镜介入治疗。因此, 内镜介入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最佳方法, 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89.

[2]陈方志, 吴志明, 詹雅珍, 等.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急诊内镜治疗.浙江医学, 2013 (11) :1038-1040.

[3]兰竹, 周永碧, 韦长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急性胆囊炎治疗选择的评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16 (5) :274.

[4]谭敏, 达羲彦, 吴志棉, 等.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切除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 2011, 39 (39) :599-601.

肝癌介入手术的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癌病人56例, 男49例, 女7例;年龄33岁~76岁;全部是原发性肝癌, 所有病例都经过B超、CT证实诊断, 术前所有病人均进行过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凝血系统、梅毒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并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肾功能不佳、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法, 选择股动脉穿刺, 选做腹主动脉造影, 了解肿瘤供血情况。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情况进行灌注化疗后再进行栓塞治疗, 栓塞剂使用碘化油, 化疗药使用表柔比星注射液或丝裂霉素。

2 护理

2.1 术前访视

由于病人尚无法接受来自患肿瘤的心理压力, 病人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有些病人还会有经济负担等压力。护士要充分理解并同情病人, 手术前访视病人时详细向病人讲解介入手术是从动脉穿刺后进行操作, 穿刺时用局部应用麻醉药, 不会感到疼痛, 穿刺处切口小, 出血量很少, 一般不需要输血, 而且术后穿刺口不需要缝合。并告知病人手术目的、用药副反应等, 使病人对手术有大概了解, 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 稳定病人情绪, 使病人很好地配合手术。对于尚未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病人护士要配合家属对病人做好保密。术前为病人进行手术区皮肤准备, 嘱病人术前禁饮水、禁食4h~6h。

2.2 术前准备

术前1h开启空气净化系统, 调节室内温湿度, 一般温度保持在22℃~24℃, 湿度50%左右,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 病人提前30min进入手术室, 护士热情迎接病人, 主动和病人沟通, 消除病人陌生感及恐惧紧张心理, 取得病人信任, 同时做好“三查七对”, 有义齿的取下, 协助病人卧于手术台上, 处于舒适体位。查看病人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是否备皮, 连接心电监护, 上身盖铅衣, 开通静脉通路以备手术中用药, 并且查看医嘱是否需要为病人使用安定肌肉注射, 打开敷料包, 协助医生加快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加快铺治疗巾, 减少病人暴露时间, 以防病人受凉。

2.3 术中配合及心理护理

手术开始后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手术进程, 主动询问病人, 倾听其主诉, 由于手术是采用局麻, 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所以医护人员术中避免大声说话、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禁止打手机、勿窃窃私语, 以免病人认为医务人员手术不认真或对手术猜疑, 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 从而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 特别是情绪紧张的病人, 护士要不断鼓励、安慰病人, 给予病人心理支持。造影前要告知病人造影剂可能带来正常不适反应, 如一过性全身发热、口苦、尿失禁的错觉等。造影后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荨麻疹等变态反应。同时观察病人面色及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及时主动给医生传递手术所需导管及药品和物品, 按要求配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并且术中根据病人冷热调节室温, 根据病人需要, 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 如病人口渴, 可为病人用吸管喂水。手术过程中有些病人由于紧张或导管刺激会出现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 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降压药等对症处理。有些年老体弱的病人会出现指脉氧降低, 护士应及时给予鼻导管吸氧, 并可以给病人放置热水袋保暖, 并观察指脉氧变化。使用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时, 病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反应, 有恶心、呕吐症状时, 协助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 避免窒息, 及时清除呕吐物, 为病人擦净面部。并且遵医嘱为病人输入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出现肝区胀痛明显的遵医嘱给予镇痛剂。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做好护理记录。护士陪在病人身旁做好心理安抚, 并嘱其放松, 不要紧张, 使其尽快减轻不适症状。可告知手术进程, 说明手术进展顺利, 让病人放心。

2.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为病人用压迫器包扎手术部位, 为病人擦净皮肤上的血液及消毒液, 穿好衣裤,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以及该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盖好被子注意保暖, 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将病人安全送回病房。

2.4.1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24h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意识的改变.给予氧气吸入。

2.4.2 穿刺部位的观察

术后常规需要病人卧床24h, 压迫器压迫8h, 穿刺肢体平伸8h,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其重要性。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血肿, 观察穿刺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 触摸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 注意肢体保暖。告知病人避免增加负压动作如打喷嚏。注意观察病人穿刺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以及早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

2.4.3 术后给予水化治疗

术后为病人静脉补液, 鼓励病人多饮水, 这样有利于术中所用造影剂的排出, 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 护士观察病人24h的尿量及尿色变化。

2.4.4 发热护理

由于栓塞后肿瘤组织发生坏死, 产生吸收热, 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若体温超过38℃, 则给予温水擦浴, 2d~3d可恢复正常。若体温超过39℃遵医嘱给予退烧药物,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告知病人多饮水, 以免降温过度发生虚脱。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作用, 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 应注意病人体温变化, 勤换衣服, 保持皮肤干燥。

2.4.4 腹痛护理

肿瘤栓塞后化疗药物或碘化油刺激肝包膜或腹膜, 药物在肿瘤组织产生高浓度高效价杀伤作用, 肝组织局部发生水肿、坏死或异位动脉栓塞, 病人一般1d~3d可出现右上腹肝区胀痛, 3d~5d可自行缓解, 护士要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的程度, 向病人做好解释, 以减轻心理压力。轻度疼痛者不做特殊处理, 对中度疼痛的可口服止痛药物, 疼痛剧烈的遵医嘱肌肉注射哌替啶止痛。

2.4.5 胃肠道反应护理

由于抗癌药物毒性作用或药物积聚过多反流至胃、十二指肠动脉, 造成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 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病人可出现恶心, 呕吐。嘱病人暂禁食, 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 同时观察呕吐物量、颜色、性质, 并记录。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肉注射, 少量多餐, 做好口腔护理, 及时清理呕吐物, 更换被污染的衣物。

2.4.6饮食护理

告知病人术后1d~3d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几天后无恶心等胃部不适可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2.4.7术后心理护理

人的情绪好坏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影响极大, 所以术后的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术后护士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并为病人提供康复指导, 在护理工作中多与病人耐心细致的交流, 关心、体贴病人, 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心理状态的变化的不同为病人对症下药的做好心理疏导, 从心理上支持病人, 鼓励病人, 得到病人信任, 给予病人有效的护理, 使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敢于面对疾病, 从而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性介入手术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我院共完成680例PCI术, 其中男434例, 女246例, 年龄31~84岁, 平均 (64.8±10.5) 岁。共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DES) 885枚, 患者平均置入 (1.3±0.66) 枚。术中使用的支架包括Cordis公司的Cypher支架, Medtronic公司的Endeavor支架, 上海微创公司火鸟支架, 北京乐普公司同心支架。

1.2 PCI围术期药物治疗

急诊PCI患者:术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 氯吡格雷300 mg口服, 术中肝素化抗凝, 术后继续用肝素3~7 d。择期患者:至少术前第3 天起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 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1次/d, 术前6 h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 300 mg。所有患者术后每天继续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抗凝治疗, 连续9~12个月;继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1次/d, 长期服用;术后长期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调脂药。

2结果

2.1 亚急性血栓的形成情况

AMI患者在介入治疗后2~13 d, 共发生5例亚急性血栓, 发生率0.74%。

2.2 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时间2~13 d, 平均 (6.5±4.2) d。其中合并高血压3例, 合并糖尿病2例。

2.3 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抢救结果

对全部临床疑诊为亚急性血栓的患者均紧急再次行PCI, 心衰低血压患者予以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后行PCI。4例经反复球囊扩张后血栓影消失, 血管再通;1例在突发胸痛45 min后来不及行PCI而死亡。

3讨论

与裸金属支架 (BMS) 相比, DES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再次接受血运重建的需要, 在介入心脏病领域被称为“革命性突破”。自从DES在临床试验的低危患者中应用取得再狭窄率显著降低的证据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批准后, 在世界各地DES的应用迅速增长。在2006年ESC-WCC会议DES的安全性问题首次被披露之前, 美国应用DES达到历史最高峰, 占所有PCI的90%, 但在支架血栓问题暴露之后, DES的应用比例已经降至70%左右。本组数据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0.74%, 我们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临床及病变特点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ACS、ST段抬高心梗、长病变、左前降支病变是预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这类患者是否应该在术后给予更强的抗凝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3.2 介入操作因素

PCI术中导引钢丝通过、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均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激活凝血系统, 从而形成血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靶血管直径及残余狭窄程度、支架扩张不完全、支架不能完覆盖病变、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及残余夹层都是形成血栓的原因。

3.3 支架本身因素

DES可造成内皮化延迟, 诱发血液高凝状态, 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3.4 抗凝治疗

中断抗凝治疗是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Cutlip DE, Windecker S, Mehran R, et al.Clinical end points in coronary stent trials:a case for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Circula-tion, 2007, 115 (17) :2344-2351.

[2]韩雅玲, 梁明, 荆全民, 等.52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11) :975-977.

急性介入手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120例左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急诊组60例, 男性37例、女性23例, 年龄 (64±8.4) 岁;择期组60例, 男性35例、女性25例, 年龄 (65±7.5) 岁。选择标准:急诊组:病情发生在12h以内, 胸绞痛时间>30min, 硝酸甘油对病情缓解无效, 心电图显示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不<0.2mV而且随时间变化, 最近一段时间无活动性出血, 心肌酶谱显示心肌酶含量是正常的2倍。择期组:有心肌缺血表现, 溶栓无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等方面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急诊组冠状动脉造影找到相关动脉后, 常规行PCI术。手术目标为血管术后狭窄不>20%, 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急诊接诊时即给予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600mg顿服。手术前构建静脉通道, 为防止缓慢性心律失常, 需从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手术中给予肝素100U/kg, 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l00mg, 一天一次, 氯吡格雷75mg, 一天2次, 30d后调整为一天一次, 和低分子肝素4100U, 皮下注射2次/d, 一共7d。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和调脂类药物等[2]。

择期组手术方法同急诊组, 入院后给予预防并发症和抗凝、调脂等稳定病情的治疗。入院后7~10d内在检查后没有发现禁忌症后行择期PCI术。手术前服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 一天一次。术后处理和急诊组一样。

1.3 评价标准

手术后分为痊愈:病变血管狭窄处消失;好转:病变血管狭窄处<20%;无效:病变血管狭窄处>20%。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 (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诊组介入治疗的治愈率高于择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总有效率和病死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而急诊组发作心绞痛的患者明显比择期组低,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尽快打开梗死区相关动脉血管, 恢复心肌灌注, 挽救濒死心肌, 维持心脏泵血功能, 提高预后。有研究显示, 失去诊急PCI机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择期PCI也可达到打开梗死区相关动脉的目的。急诊PCI对重新恢供血、形成侧枝循环, 维持电稳定性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3]。研究表明急诊PCI临床效果与行此术的时间长短有关, 而且时间越短并发症概率越小[4]。因此, 短时间打开梗死区相关动脉血管对治疗AMI意义重大。本组结果急诊组痊愈率88.3%比择期组65.0%大得多, 术后心绞痛发作率6.6%也比择期组21.6%小的多, 这显示, 对于左室急性肌梗死患者选择急诊和择期PCI, 其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还发现急诊组和择期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 有待进一步实验。急诊组的患者治愈率要比择期组好, 而且急诊组患者手术后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比择期组低的多。从而证明了急诊PCI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急诊介入治疗PCI比择期介入PCI治疗左室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更好, 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心绞痛再次复发之可能, 切实做到减轻病患的疾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5]。

参考文献

[1]刘莉, 李占全, 张明, 等.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5, 9 (6) :331-333.

[2]王远鹤, 齐国先.急性心肌梗死的择期介入治疗[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 32 (3) :149-151.

[3]涂颉洪, 戴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IC和择期PIC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2008, 3 (11) :79-80.

[4]李锦玉, 胡春燕, 蒋庆渊, 等.急性心肌梗死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8, 3 (3) :184-185.

急性介入手术 第11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治疗,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28-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坏死。它的病死率极高。我国AMI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CS),已成为当今治疗急性AMI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安全有效可确保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改善A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一种重要措施。2011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TCA+CS,术后经过精心治疗

和护理全部康复出院,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9例患者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前间壁心急梗死4例,下壁心急梗死9例,下壁合并后壁心急梗死5例,局限前壁心肌梗死6例,男23例,女6例,年龄38—

72岁,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做1个支架24例,2个支架5例。

1.2手术方法所有病人均经左或右股动脉穿刺插入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至冠状动脉狭窄段,支架释放后加压扩张球囊,借助球囊扩张力,使管腔内的粥样斑块被压缩、裂解、血管重构、内腔扩大、血流通畅。留动脉鞘;用2-3块纱布覆盖固定后送回病房。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病情评估监测生命体征(T.P.R. BP)血氧饱台度,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采血查血常规,PT.APTT、血糖。全生化等检查,掌握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

2.1.2掌握病史及治疗情况,左侧肢体放置留置针。根据医嘱给予扩血管药物等。观察患者有无面色潮红、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胸痛、胸闷症状有无缓解,听取患者主

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1.3进行术前指导包括讲解手术目的,方法,简要过程,手术后注意事项,并进行心理护理,并进行心里护理,防止过度紧张,焦虑、恐惧、使患者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

2.1.4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备皮,避免皮肤损伤,清洁局部皮肤,做碘过敏试验及青霉索过敏试验,术前给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斯匹林.波立维等。术前6h禁食水,进人导管室

前排空膀胱,术前30min给予安定10㎎肌注。

2.2术后观察与护理

2.2.1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责任护士妥善安排患者于CCU监护室,病房保持绝对安静。告诉患者手术已经成功结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病人取平卧位24h,协助床上进食和大小便。避免剧烈咳嗽,防止因下肢过度弯曲和增加腹压而致伤口出血。口腔护理每日两次,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半流食,少量多餐,增加优质蛋白和雏生素摄人。应用抗凝药物期间,禁食硬性粗糙,带刺激食物以免出血。多饮水,保证足够输液量,以促进造影剂排出。保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污染,防止压疮的形成。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护理不当而引起并发症,但患

者由于穿刺肢体制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酸痛,给予局部按摩后症状缓解。

2.2.2病情观察安置好病人后,立即做12导联心电图,固定各导联确切位置,持续72h监护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测体温每日4次,严密观察上述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听取患

者主诉,如有无胸痛、弊气、心包填塞症等。及时发现持续心绞痛,冠脉痉挛心绞痛,心肌缺血及梗死,急性冠脉夹层形成,冠脉闭塞,术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低血压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均表现为频发室早,经补液、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正常。回病房4h患者伤口情况好,可将导引鞘管拔除,护士应协助做好拔鞘管准备工作,PTCA术后发生的心律失常,主要是在拔除动脉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如出现血压下降,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而需紧急处理,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示渡上心律、心率、拔除动脉鞘管前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心悸等不适,做好解释工作。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避免因疼痛或紧张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拔除鞘管后局部沙袋按压。严密观察血管末梢循环,PTCA术后常规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皮下血肿及淤血,对比两侧肢体皮肤颜色及湿度,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应注意下肢静脉栓塞的护理,趾指甲色泽观察,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患者有无麻木感、腰腹痛、尿量、病人安静度等。掌握穿刺部位沙袋压迫时间,如

经静脉系统沙袋压追6h,经动脉系统沙袋压追12h,再逐渐减压包扎。密切观察敷料、伤口、渗血情况,沙袋压追有无滑落。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局部有无胶布过敏等,并做好观察记录。本组患者2例术后局部发生小血肿,1倒患者术区渗血,纱布染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后,未再发生出血现象。

2.2.3药疗护理术后保持静脉通路,采用持续微量泵注射硝酸酯类药物2—3d,如硝酸甘油、异舒吉、防止冠脉发生痉挛造成急性闭塞。静脉输液低分子右旋糖酣,抗生素、肝素等。拔管前停用肝素lh,拔管后2h应用肝素750 g/h静滴,第2天改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P,每12h一次胶壁皮下注射,维持7d。同时口服抵可力得0.25g,服用1个月,预防血栓形成。掌握好肝素用量,防止发生出血倾向。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斯匹林、波立维等。观察药物作用及副作用。如咳血、血尿、便血,脑出血等。定时抽血测APTT,监测ACT等,本组病人未发生感染及大出血等不良反应.

2.3出院指导定期复查,定期随访。抗血小板药物应按时服用,服用波立维75㎎每日一次,持续六个月。服用阿斯匹林250mg,每日一次.持续三个月,改小剂量:100mg,每日

一次,长期服用。定期查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同。行PT-CA术后应避免疾病再发诱因,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即戒煙酒、降脂、减肥、运动、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伴随疾病。避免过劳,激动,寒冷,饱餐、便秘等诱发因素。

3小结

AMI发病12h以内或虽然超过12h但似有胸痈及心电图ST段抬高者,以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首选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TCA)。急性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TCA术,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待恢复期行择期PTCA术。PTCA术与溶栓治疗比较,PTCA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再闭塞率低,缺血复发少。据资料统计:AMI患者PTCA术后30d病死率为4.3%,溶栓治疗病死率为6.9%。PTCA术还可以减少患者非致死性再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AMI患者行急诊PTCA术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深切体会到护理配台对减少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淋,老年冠心精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凝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3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第12篇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史,在此基础之上发生冠状动脉突然的完全性闭塞,心肌的血流供给持久性中断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主要是以剧烈胸痛、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特征[1,2]。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饱餐后、持续紧张工作或者睡眠差等[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没有胸痛,而只是出现上腹部、咽喉部甚至牙齿的疼痛,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晕厥、昏迷等,理论上不论是否是心脏的问题,只要症状严重,疼痛持续不缓解,均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4]。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是靠内科静脉溶栓及传统药物[2],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病死率高达90%。特别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用药物进行溶栓时,禁忌证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同时期又具有病情危重和发病迅速等的明显特征,因而内科传统药物治疗可以给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很大的治疗风险。故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安全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原则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入院检查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的标准[5]是:(1)胸痛持续时间≥30 min,舌下含服救心丸硝酸甘油疼痛不能缓解;(2)心电图出现心肌梗死的相应表现,如相应导联(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的抬高≥0.2 m V或者是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3)血清学检查显示血清肌酸激酶以及其同工酶和(或)肌钙蛋白酶I等指标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4)在患者发病12 h内,出现并有心肌缺血的临床客观证据。所有患者均排除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血压≥180/110 mm Hg;3个月内发生脑血管病疾病病史;严重的肝脏、肾脏等疾病,凝血与纤溶功能障碍;以及PCI术前TIMI血流>2级等。其中治疗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8~84岁,平均(63.7±5.3)岁;患者入院前发病时间为1~9 h,平均(4.2±3.7)h;其中右室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高侧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19例,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65.6±4.1)岁;患者入院前发病时间为0.8~8.5 h,平均(3.9±3.5)h;其中23例患者为右室下壁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为高侧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4例为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内科药物尿激酶150万单位0.5 h内静脉滴入2次/d、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100 mg/d,口服等进行常规的溶栓治疗;治疗组的所有患者均符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标准,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对梗死相关血管进行介入治疗。术前加用肝素进行肝静脉滴注,行经冠状动脉造影采用的是Seldinger技术法进行造影,其中有42例患者是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的,占87.5%;有4例患者是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的,占12.5%;术中采用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梗死血管的狭窄程度[6],以便选择合适的引导管、冠状动脉导丝等。然后用导丝疏通冠状动脉病变梗死处,并在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100~200μg;另外,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术中要常规植入保护性的临时心脏起搏器。术中肝素是经动脉鞘以100 mg/kg注入患者体内的,当梗死闭塞血管的导丝通过后静脉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进行静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12 h皮下注射5 d;术后20 min立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年。所有患者若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常规联合使用硝酸酯类、他汀类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7],更好的控制病情。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相关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主要是通过门诊和(或)电话进行随访,观察患者预后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比较

治疗组48例中,再通数47例,再通率97.92%(47/48),对照组48例中再通数32例,再通率66.67%(32/48),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5)d、(20.4±5.2)d,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院内病死率分别为4.17%(2/48)、12.5%(6/48),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25%与25.0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IM)是我国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是心肌的血流供给持久性中断而导致的心肌坏死[8]。老年AMI的特点是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和(或)心肌酶学等三方面的临床表现不典型[9],尤以老年女性最明显,不典型的特点也是本病容易误(漏)诊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有:(1)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症状不典型是指没有心前区痛、胸谷骨后痛或疼痛轻微而以其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就诊者。首先,无痛性心肌梗死:胸痛是中青年AMI的重要特征,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这一症状并不突出,研究发现此种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无胸痛是老年人特别是高龄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次是心衰型心肌梗死:这种类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很常见,主要是以心衰作为AMI的首发症状,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是由于原有冠心病和增龄性心肌改变使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减退,一旦发生AMI,心衰则成为主要临床表现。再者,休克型心肌梗死:往往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或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及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还有腹型心肌梗死和脑型心肌梗死等。(2)心电图不典型: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对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颇有价值。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图形典型者只占60%,图形不典型但可以诊断的占20%,完全不能诊断的占20%。首先是类型不典型:无Q波型心肌梗死因为没有病理性Q波,心电图只有ST-T改变,和一般心肌缺血基本相似,加上临床症状也不典型特别容易漏诊误诊。其次是部位不典型:心电图常规导联不容易发现右室和正后壁的心肌梗死,所以下、后壁心肌梗死均加作V7和V3~5R。还有就是不出现AMI图形。(3)心肌酶学不典型:肌酸磷酸激酶(CKP)峰值低、出现迟、持续时间长;乳酸脱氢酶(LDH)无峰值出现迟;谷草转氨酶(GOT)峰值出现迟、持续时间长。这些都给及时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埋下隐患,不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治疗[10]。

上一篇:时事新闻英语下一篇: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