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素质范文

2024-05-15

知识能力素质范文(精选12篇)

知识能力素质 第1篇

“教育必须让人民满意。那么, 对高等教育, 人民不满意的究竟是什么?大学扩招之前, 是升学率;现在, 是学生素质。”龚克代表的话, 引起了周其凤代表和李建保代表的共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党和国家站在新起点上对各级各类教育作出的战略部署。三位大学校长一致认为, 素质教育, 不只是基础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更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合理走向和必然选择。

教育观:“知识+能力+素质”≠素质教育

在天津大学这所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国家级重点大学里, 开设了很多看似与理工教育无关的课程:美学、绘画、中国古代史……“如果这些未来的工程师没有好的美感与人文素养, 那么我们城市的面貌就不堪入目了。所以, 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比单纯的专业培养更重要。”龚克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塑造人、提升人、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这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李建保代表说, “我们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 就是实施‘质量工程’, 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变, 以满足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形势喜人, 隐忧仍在。龚克代表说, “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观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根本的层面上, 素质教育实际上成了‘以知识为本的教育体系的补充’,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断章取义。”

“现在有一种误解, 认为知识+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最常见的做法是, 把素质教育课程化, 甚至纳入考试。‘素质教育’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不断累加, 怎么可能顺利推行呢?”李建保代表深有同感。

“素质教育绝不是在灌输知识的同时, 开设几门吹拉弹唱的课程。这类课程只是一种手段, 不等于全部。素质应该是根本。所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更新教育观念’, 怎么更新?首先就要从‘知识为本’的教育观转到‘素质为本’上来。”周其凤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考核观:从“考分型”到“素质型”

走出硕士生招考复试现场, 23岁的湖北考生小杨心里无比轻松。尽管在初试中他的成绩并不是很拔尖, 但是, 在复试中的出色发挥, 使考官们对他刮目相看。“三年前, 我因为3分的差距与读研失之交臂;现在, 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改革, 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小杨脸上写满喜悦。

像小杨这样得益于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学生, 正日益增多。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过去几年间, 高校研究生选拔由初试、复试及推免生制度组成的考核链逐步完善, 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由“考分型”向“素质型”过渡。“这是一种进步。改革之前, 我曾亲眼看到一些很优秀的学生被卡在了笔试关, 而决定他们命运的, 只是零点几分。”龚克代表说。

李建保代表认为,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还停留在“以分排序”上, 这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推广与深化。“既然短时期内考试制度不可能退出人才评价和选拔的舞台, 那么, 是不是可以考虑引入更为适宜的评分制度, 比如五分制?”龚克代表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百分制是一种精细、严格的评分制, 非常适合在知识考试领域应用;五分制则相对模糊、宽松, 更适合于素质教育, 尤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评价。”他认为, 五分制给了学生一个更大更合理的竞争平台。

实践观:为社会提供锻炼好的“成品”

没有经过系统实践训练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社会需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今年要“努力扩大就业”,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素质最集中的批评, 是认为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够, 实践太少, 心理素质差。这的确是高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周其凤代表不乏忧思。“但是, 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 不能只怪高校和学生本身,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龚克代表深表赞同:“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 是现代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几年来, 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周其凤代表一直与企业接洽, 也深知其中症结所在:“很多企业因为顾虑生产安全、学生能力等问题, 不愿意接收学生。对这个问题, 建议用立法的方式解决, 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制度保障。”

李建保代表频频点头:“如果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 明确社会各界的义务与责任, 确保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多元化、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将帮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总结报告 第2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设置已经3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教育思想必须根深蒂固。教师要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呢?那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培养能主动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我们经过努力,总结如下经验:

1、重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都要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要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既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 1 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我们常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学得没劲的时候,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学得困难、找不到头绪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引领下自主探索完成的。实现着“教学相长”,实现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是他们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专业培养。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能力,为毕业设计(论文)奠定基础。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一门或几门相关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计算、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 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第3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智育、美育等素质教育的主要活动阵地是课堂,优化教学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如教《中国石拱桥》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一个“桥”字,然后让学生就“桥”讲一座自己见过的有特色的桥。学生非常踊跃,有说人民路的“人民天桥”的,有说江西的“九江大桥”的,更有说北京天安门前的“汉白玉石桥”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又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施教之功在于引导、点拨、开窍。所以课堂既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讲堂,也不能只是学生的“自由操场”,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如笔者教鲁迅的名篇《藤野先生》时,先指导朗读,再指导理清结构。这样就使学生熟悉作品,并在受作品感染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接着笔者再把同单元的《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作为扩大阅读课。在课前,笔者作了些指导,如讲《我的母亲》,一边指导学生朗读,一边让学生体会课文抒情的特点,读后学生还可以作些摘抄、写点体会、展开讨论,这些活动学生都能踊跃参与。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充分地发挥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灵活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这就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把好写作教学关

写作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语言活动,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教会学生写出好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一个学期只是按照课本作文训练的要求写几篇大作文,再随形势写上几篇短文,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却又由于课时所限而常常不能落到实处。

因此,要培養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大作文观念,建立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求学生博览群书,用阅读来积累,积字、积词、积句、积文,以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开启文思。还要指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通过报纸、电视等途径了解社会形势,关注社会焦点,使他们的思维与时代同步。同时,还要加强写作指导。指导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阶段水平,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要遵循规律性的原则,指导学生通过对各类文体课文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作文方法。如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就要教给学生写记叙文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取材、立意、构思、情节、写人等方面找材料。这样,学生作文有章可循,便能尽快进入写作状态。指导还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出新颖活泼的好文章。此外,在搞好作文指导的前提下,教师要切实做好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这样既能把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文章加以表扬和鼓励,又可使学生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写作气氛。

三、减轻学业负担

要减轻学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用高质量的习题和其他的学习活动,强化训练,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教师除了要经常教导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之外,还要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陋室铭》时,讲到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用比喻起兴的,就可以宕开下去,谈一谈“兴”这种文学表现方法的源远流长,从《诗经·关睢》,可以谈到歌曲《东方红》、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这种延伸教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及时反馈,强化训练。每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先设计一些高质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这些习题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反馈强化,巩固新知。如笔者教《中国石拱桥》时,先设计了四道思维训练题:

①本文着重写了哪几座桥?

②以第五自然段为例,指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③本文以说明为主,但也运用了一些描写的手法,试举例说明。

④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引用、对比修辞方法的语句,并分析说明其作用。

设计这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对加深理解课文,对培养自学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反馈强化,不但效果好,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进行仿写训练。这样,既减轻了学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从实践上去探索语文教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路,是研究“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知识能力素质 第4篇

说到员工的能力素质, 我们首先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 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知识和技能, 其特点是可易观察、可测试和易习得的, 如计算机软件编程、管理学、岗位专业技能等等。冰山水下部分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 它们隐藏在行为的背后, 但对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却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根据冰山模型, 员工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 (如图1) , 其中最容易改变提高的素质是知识和技能部分, 也是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素质最有效的部分。而冰山下面的部分包括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品质与价值观等方面, 是难以改变的, 一般情况下, 通过培训来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有可能, 也只有通过长期漫长的训练与悟化才能实现。因此, 多数企业培训主要侧重于员工知识和技能 (冰山上层) 方面的培训和提高, 对员工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没有多少建树。但是正如冰山模型所示的那样, 这些难以提升的态度与动机、角色与认知是影响员工业绩和成长的根本性因素, 因此企业必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核心员工, 特别是后备管理人员进行长期训练, 提升员工深层次素质能力, 为企业长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二、如何测评能力素质

企业在了解了能力素质重要性之后, 一般的做法是聘请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测评, 给出一些报告。供企业使用。但是由于聘请咨询公司的成本较高, 对企业长期辅导员共提升能力素质是不现实的。因此购买合适的能力素质测评软件是企业最佳选择。引入能力素质软件的优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约成本。

购买软件产品比聘请心理专家在费用上相对低廉, 而且, 有些软件是支持在线升级和数据共享的。这样企业不仅能对公司员工进行能力素质摸底, 还能通过共享数据, 找到自己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员工的差距。能有效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对招聘、培训等诸多环节有指导作用。

2. 简单易行。

企业购买软件之后, 可以由员工自由安排时间进行能力素质测评。减少因能力素质测评对员工日常工作的冲击。同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员工操作, 简单可靠。

3. 准确一致。

能力素质测评软件虽然比专家测评的准确度有一定差异, 但是也解决了人为测评带来的主观判断误差, 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且系统报告能快速展示, 员工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个人报告。

企业在选择了合适的测评软件之需要对员工进行能力素质盘点, 对企业员工能力素质状况进行摸底。根据木桶理论我们了解到, 制约员工全面发展的肯定是员工能力素质中的短板造成的。因此寻找重点要素进行培训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员工能力中的短板, 为培养适合企业能力素质要求的优秀员工奠定基础。

三、某企业应用实例

金通公司 (虚拟企业名称, 以下同) 人力资源部根据能力素质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框架的关系, 结合金通公司具体情况, 制定《金通公司能力素质模型项目管理手册 (初稿) 》。手册对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及能力素质模型数据库的制定和更新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为以后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性作用。

1. 能力测评步骤

2008年底, 金通公司引进了“能力素质系统”, 为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测评步骤如下:

(1) 素质测评:人力资源部通过系统, 采取分步骤的方式进行员工素质测评。首先, 对各部门关键岗位员工进行了能力素质模型测试, 初步建立了公司部分关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库, 并与职人匹配系统中的行业标准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对。其次, 人力部以公司全体员工为对象, 分期分批进行网上答题, 以获取相应的能力素质数据。

(2) 人力资本评估:人力资源部依据系统的测评结果, 对公司整体人力资本水平进行评估。人力资源部通过分析现有优秀员工的素质和主管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得出各个关键职位的素质要求和个性特质要求, 建立了部分职位造影。

(3) 测评对比:对员工进行了二次测评, 对员工前后两次的能力素质报告, 在分析力、个性特质、胜任力、组织角色行为四方面做自我对比分析报告, 使员工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能力变化。

2. 培训项目实施成果

根据部分员工在职人匹配系统中各项能力的测评结果, 找出员工普遍短板, 选择相关能力培训提升课程。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能力, 并解决能力素质培训中除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外, 其他需求无法有效量化分析和评估困难的问题。

以2009年程序员沟通培训项目为例, 可以看出能力素质模型对培训项目带来的改进。

2008年底, 程序员岗位共有34人, 通过测评系统对这些人做了相关测评, 从系统中能力素质报告的分析, 结合公司程序员能力素质模型标杆, 公司决定对程序员岗位员工17人实施沟通能力培训。培训前人力资源部对参加沟通培训员工进行能力素质盘点, 部分能力素质盘点结果如下: (10分为满分)

公司通过外部培训机构, 在2009年11月组织沟通管理专项培训, 培训为期1天, 员工的培训评估问卷课堂满意度满意以上的为100%, 符合培训评估实施前提。

培训后部分能力素质盘点结果如下:

其中能力素质模型中沟通能力提升数据为

培训实施效果符合培训先期目标, 达到公司培训目的。

四、能力素质模型在实施中的问题及发展目标

能力素质模型的引进和应用在企业培训及其他方面会取得相应的成效, 但是, 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应用不可能仅仅靠一套好的软件就能解决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所有问题, 下面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企业需要在能力素质维度中, 进行详细的遴选, 并对影响能力素质发展的培训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甄别, 只有有效的培训 (特别是有效的训练) 才能让能力素质培训落到实处。

2. 受企业自身规模限制, 规模越大能力素质模型中的能力素质标杆会越准确, 减少因某些岗位人员较少造成的能力素质标杆量化的偶然性。

3. 需要公司建立相应的能力素质模型辞典, 对于能力素质的量化标准和渐进梯度要进行详尽的描述。

4. 能力素质模型的引进和应用需要得到公司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公司员工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尹红炜:探讨能力素质模型在e-HR系统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03)

[2]张英奎, 张超: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能力素质自我评价 第5篇

二、具有自我激励精神,以结果为导向,有着五年的.物流管理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完成了多个过亿美元项目的物流交付。 英国留学及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赋予了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高度的组织能力与创造性。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善于发现及解 决问题。期望从事物流行业相关工作。

三、1. 2年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验(含成功上市经验),高级审计员; 2. 拥有CPA全科合格证书,熟悉财务、税务、证券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实务,财务知识扎实,具备良好分析和专业判断能力; 3. 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省级及院校级奖励。

四、多年的国际贸易工作经历培养了我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设身处地为公司着想,尽个人所能为公司节约 成本。待人处事自信成熟,较好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细致认真,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

知识能力素质 第6篇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4作文的批语。批语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又是教师水平如何的体现,同时也可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

领导能力的六大素质 第7篇

一、领导艺术

领导者必须能够驾驭全局, 并富有创造性和有效性决策。卓越的领导者主要表现在拥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 既精通业务又懂得现代管理的所谓T型人才, 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管理实践中知微见著, 能宏观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在决策中超越自我, 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以不同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前瞻性的做出规划和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领导者不可能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领导就是服务, 引用无为而治的理念, 就是提纲挈领, 言约旨远, 服务属下, 使员工充分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 群属辐凑, 上下宣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领导能力未必就是成功者说教,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 领导者都当静心以对, 低调行事, 谨言慎行, 方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组织团队

首先, 根据需要设计职能机构, 配置人才, 并制定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 这是全部任务的中心所在。各类人才要与其才能相匹配, 不能高才低配, 也不能低才高配, 一般应使职能要求略大于其才能, 使其在压力下工作, 激励其不断进取。

其次, 因事设岗, 努力建立一支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管理团队, 通过不同层次人才的糅合, 取长补短, 使个体目标行为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 形成高度的融洽与合作, 以取得管理效益最大化。

第三, 量才录用, 唯德才适用。领导者要知人善任, 精于授权, 各司其职, 用人不疑。领导者还要有感知能力, 在考察下属的能力和忠诚, 勤奋和成就方面, 有时信任比薪酬更为重要, 在相对的空间里, 人们总想寻找体验能力的平台, 领导者要努力制造机会, 适当地强调个人奋斗, 造就行业精英, 激励高成就动机者尽情展现。

三、理性决策

领导者往往习惯于模式化思维, 其决策带有本能的惯性, 通过所掌握的不完整的信息, 根据知识面和经验随机性做出决策, 又称常规性决策或风险性决策。此类决策属于有法可依, 有例可循的重复性决策, 具有处理速度快、管理成本低的特点, 其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价值一直受到肯定, 但对不确定因素考虑不周, 要承担一定的盲动风险。

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 理性决策是在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运作过程中的变量, 并作某些假设, 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 较为客观和准确地预测每一方案所产生的结果。领导者根据企业利益和社会价值取向, 比较各方案所评估的期望值, 选择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建立完整的清单, 并赋予权重。

四、预知判断

预知管理就是管理和规避不确定因素, 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 我们一定要把风险防范摆在重中之重, 积极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伴随假设、评估、结果三个过程, 人们认识由不确定到逐渐确定。

具体来说, 企业面临着战略、财务、法律、安全、国际、形象等诸多风险。规避风险有效的办法, 就是积极搜寻相关信息, 在相对的时空里, 寻找事情发展的内在联系, 分析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高屋建瓴地把握事情发展的趋势,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消弭风险于无形。同时企业自身增强核心竞争力,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管理冲突

管理矛盾就是管理冲突, 也就是差异化管理。矛盾是企业管理的固有属性, 其产生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不同的时期则有不同的侧重点, 它贯穿企业成长全过程。

冲突是一种沟通方式, 领导者要善于管理冲突, 就是防止、解决和利用矛盾的过程, 化腐朽为神奇, 把矛盾的事物转化为差异性事物。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员工的个体利益同有限满足之间的矛盾。如何管理和解决冲突呢?领导者不是仅仅作简单的惩戒, 必须控制非正式沟通, 建立良好的回馈机制, 保持信息畅通, 以免矛盾积累。领导者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偏见, 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冲突, 能容则众归, 众归则才聚。仔细分析产生矛盾的行为归因, 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个人和团体、上级和下级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因各人所站的视角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领导者必须以坦率、诚恳的态度进行自主性沟通, 尊重员工的优先权表达, 善于询问与倾听, 努力地理解属下, 承认员工的多样性, 允许不同声音、观点、风格, 并适当地做出反馈, 培养员工的信任感, 强调解决方案, 提出并接受建设性的意见, 才能有效的化解冲突。

当旧的矛盾解决后,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这时旧的协调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不能解决新矛盾, 由此需要管理创新, 完善或建立新的机制来解决新矛盾。如何在不断运动的矛盾中把握尺度是一门艺术, 在不断创新与破坏, 过程与结果循环中实现飞跃, 推进企业的进步。

任何矛盾都具有利弊两重性, 如果冲突过少, 则使团队冷漠, 缺乏创意, 从而墨守成规, 停滞不前, 效率降低。领导者在消除不利矛盾的同时, 还刻意制造一些建设性的矛盾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如评比、考核、竞赛等, 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 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六、善于授权

现代企业规模越做越大, 生产社会化联系愈加广泛, 势必要持续更新或升级企业管理的内涵, 但有些企业管理不切实际的求大求全、求高求洋, 无论巨细统统纳入流程管理, 模式化经营, 以期员工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在此背景下, 企业管理的成本就会不断增大, 甚至管理效率低下, 有必要进行企业管理的功能成本分析。

有时高端管理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显得机构臃肿, 流程过多, 运转周期长。譬如为一个简单议案, 需要从下到上, 再从上到下反复数次, 经过中高层管理者多次磋商和评估, 单就工资和办公费用就相当可观, 显然有时得不偿失, 但是又不得不走完程序。其实更严重的后果是丧失良机, 企业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缺少主动创新的活力, 员工只能被动的适应, 形成惰性, 宁少一事, 不置一词,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缺乏使命感、荣誉感, 企业难以形成凝聚力。

我们很少运用哲学的视点来建立管理体系, 忽视了真理的普遍性, 把很简单的问题刻意复杂化, 不考虑国情、文化的差异, 求大求洋, 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经验。任何先进的或成功的管理经验, 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可是有人往往不考虑时空的变化, 一知半解就以为舍我其谁, 动辄引经据典以显示智商, 标新立异, 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茫然不知所以。

谈教师的能力素质 第8篇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 要教好学生,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凡是学习不好的学生, 通常是学习的态度不正确,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疏导。能力强的教师, 往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有了解学生能力的教师, 他们常常能正确的、恰当的使用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 或观察, 或谈话, 或调查访问。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 了解学生的能力特别强, 不管他教什么样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 他总能彻底了解学生, 把学生教好, 使学生变得品学兼优。

二、组织能力

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与学生配合并能够顺利的指挥学生的能力, 它是教师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的组织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控制力, 即控制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其自控力是有区别的, 教师掌握这些区别,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和管理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让学生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注意力都指向教师所指的方向和思考点。二是设计能力, 即教师制定授课计划的能力和编写教案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掌握教材并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必须掌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指导教学的总方向和总方针, 对于教师有指导意义。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认真研究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 还要认真研究学生, 对学生的特点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 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佳的结合点,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每一节课进行科学的设计, 做出详尽的安排, 如何开头, 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板书, 如何演示, 如何师生互动, 采用什么方法来活跃课堂等等都体现教师的设计能力。三是施教能力, 即把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施教能力的关键在于口头表达能力、板书的基本功和演示操作的基本功等。四是应变能力, 即在出现“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长于应变的教师能够驾驭课堂, 不会使自己处于不利或尴尬的境地。例如, 当接手新班的时候, 第一节课涉及点名, 学生的姓名难免有一些生僻字或多音字等, 当对某些字音读不准的时候, 可以暂时略过, 当把所有同学的名字都点完以后, 教师可以问, “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名, 你叫什么名字?”应变能力, 也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 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 如果不善于语言表达, 也许可以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但不一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它是教师的特殊工具, 是书本知识和学生连接的桥梁, 也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纽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 把书本知识、教学信息、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传授给学生, 没有语言表达, 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它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媒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语言表达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教师的表述将书本上“死”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以语悟人, 以情感人”作用, 对学生有强烈的诱导作用, 优秀的教师往往用他磁石般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兴致盎然, 津津有味,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强化和内化的作用, 不但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学生语言的榜样。语言表达优秀的教师其学生的语言表达一般也很优秀, 在遣词造句等风格上或多或少受到教师的影响。

四、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 第9篇

1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如下:

1) 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高校整个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信念, 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层次人才。当然, 这也是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高校教师, 首先自己要相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坚定的理论真理性的信仰, 并把这种信仰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 从政治上去思考和观察问题, 使自己政治上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 并在教学中自觉地讲政治,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优秀人才。

2) 思想道德素质。所谓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思想路线及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态度和观点。高校教师要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就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高校教师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看待随社会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这个实际出发, 要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 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实际出发。同时, 高校教师应具有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培养学生为已任的强烈事业心, 孜孜不倦数十年,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被金钱利禄所诱惑, 为既定人生价值目标而奋斗, 而努力。

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质。师德一般包括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身正品端是高校教师基本的道德素质。高校教师的行为、气质、素养、仪表及思想意识、教学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心理与行为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以自己良好的品德, 坦荡的胸襟, 高尚的情操, 正直的为人, 去熏陶感染学生。

3) 理论素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理论具有内在真理性、逻辑性和感召力, 理论内在的性质和力量需要通过演绎、诠释才能外化, 才能显现, 才能为学生认同而接受。高校教师正是做着这种演绎、诠释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 高校教师势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从事每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应具有本学科系统的扎实的理论知识, 通晓代表本专业理论中的经典名著, 了解该理论的源渊由来、发展轨迹及目前国内外有关该理论前沿的学术观点。从而使自己对该理论的掌握具有厚实感和纵深感。理论需要继承、需要延续、需要发展、需要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也是各种理论的共同品格。

4) 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指科学精神和基本的科技知识, 文化素质是指人文精神及相关的社科知识和文学知识。当今世界知识以多层次复合型结构为其显著特征, 而处在这种结构基础层面上的是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正是从以上这两个意义上说, 高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科普知识, 懂得一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要尽可能多地通晓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 知晓中外名著、名篇、名段, 只有这样才能更成功更有效的向大学生阐述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并以此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中。高校教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凡科学文化素养高、知识渊博、善于信手拈来, 触类旁通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较好的。反之, 取得的教学效果是较差的。

5) 能力素质。高校教师要完成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能力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犹如渡江之舟、过河之桥, 不可或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如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全面的观察问题能力和深刻的理论思考能力。但除此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 循循善诱, 以平等中肯的态度解释回答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讲座辩证, 并适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等。课外的亲和力则表现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组织的与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 如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学生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 参加学生社会调查, 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等。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网络计算机能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渠道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要及时地分析学生中带倾向性、群体性问题, 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制作专业性、教育性强的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高校教师应突出的两种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 社会上也流行一种精品意识。比如企业要生产自己的精品、商店要推销自己的精品, 顾客买东西要花尽量少的钱买到精品, 各行业都想方设法在竞争中拿出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行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的绝活——精品。而作为高校的教师能否也推出自己的精品课, 即以自己的拳头产品——特有的、不同于别的教师的精品课持续永久地立于三尺讲台。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2003]3号) 指出, 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此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按照计划需用5年时间, 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建设1500门次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形成一流的教师队伍, 编写一流的教材, 创立一流的教学内容, 创建一流的教学方法, 形成一流教学管理水平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 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一批校、省或国家级精品课程。

其实, 自古以来, 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教与学的关系, 也曾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对于我们现今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学过程, 从字面理解就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 对于学者来说, 必须有积极性、主动性, 即表现从内心出发想学习、要学习的愿望;而从教者来说, 必须结合学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即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倾心投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 教师不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还要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并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做到如下两点。

1) 对教学内容有驾驭能力。

教学效果如何, 不但与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非常相关, 更重要的是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关系密切。教师要立足课堂主阵地, 加大正面灌输的力度。教师要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 吃透教材内容, 只有教师自己吃透教材内容, 才能把精确的知识和一定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反之, 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一知半解, 似是而非, 或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那么传授给学生的就会是一塌糊涂。因此,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师就应该对所教内容有高度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熟知教材, 积极搜查有关资料, 努力把握备课环节。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备课, 突出重点, 抓住重点, 解决难点, 全面拓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 配合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例如, 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示范和多媒体软件等, 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既做到寓教于乐, 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对课堂上学生有驾驭能力 。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既有教师的主动努力, 还必须配合以学生的积极主动, 才能形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但它同任何事件发生过程一样, 都存在一个组织核心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核心——教师, 能否组织好教学过程, 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方法, 也是衡量这个教学过程的好坏、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志, 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因此, 教师只有充满信心、精心地对每节课进行严密的组织, 对课堂上的学生有控制、引导、驾驭能力, 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否则, 要么在规定时间内, 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要么就是没有展开分析, 只是就事论事, 不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 效果不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只能就此止步,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一方面, 课堂纪律的好坏也在教师的把握之中, 而纪律的好坏反过来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讲授效果。

可见, 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精心组织, 对课堂上学生的控制、引导、驾驭能力, 与课堂效果有着直接的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就有句名言:严师出高徒, 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 用在此处比较合适。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虽然不能象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那样来要求学生, 但同样要体现出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驾驭能力, 同样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校作为教育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向社会培养人才的基础单位。学校向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如何, 关系到社会再生产能否实现, 是社会生产力能否发展的关键, 更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向社会提供大量合格的高质量的产品——人才, 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环节, 革新教学设备, 以新的姿态来适应发展着、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优化教育结构, 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使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每个学校都要培养出自己的特色人才。相同专业的, 人有我精, 不同专业的, 人无我有。而特色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多种因素, 但最基本的是靠知名教师的精品课培养出来的。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师德, 渊博的知识, 较强的教学能力, 高超的教学技巧, 优美的教态, 科学而合适的教学方法8, 还必须具有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驾驭能力, 不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知识能力素质 第10篇

《电路》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工程性的专业基础课,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该课程包括电器元件、电路网络、电子系统分析、设计和综合的理论,是国内外电类高等院校教学大纲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骨干课程,是学生接触的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等后续专业课程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活动中,且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分析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可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知识综合运用、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电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法》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然而,我国传统的课程价值观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课程体系通常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各种理论和例题,各项能力培养却流于口号,很难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谈不上在现代工程中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掌控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相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很多《电路》课程是基于大班授课的,学生人数大于70人,有时选修课甚至超过100人。学生前序课程知识基础差别有时很大,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传播为主,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此外,教师受教学大纲和日历的严格约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谨并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气氛过于死板,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几乎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三)教学资源不适应学生能力培养

多媒体授课、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加大了课堂知识传授的密度,好像也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们或忙于“看片”而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不珍惜课堂时光而说“课后自学”,这样难于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然会出现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完整、不系统等问题。另外,大部分的实验仪器都是由专业的厂家生产的,由于存在保密或高度集成化、模块化方面的原因,整个教学环境比较封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及课程学习的需要去完成实验内容,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难于落实和实现,除了优秀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外,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制约。

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多少年来一线的广大教师致力于《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生源很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高校的录取分数不同,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录取等级也不同,这造成了高校电工类课程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复杂化。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授课学生对象的教学模式与经验是不能完全一样的,很多适用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和“211”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经验未必适用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同一个课堂里的学生们的前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也不同,因此关于《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也百花齐放。我国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批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和开拓的建设者[2]。如何发挥大学课堂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正能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创造力,作为向学生传授工程观点、科学观点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课程的《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永恒话题。

四、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电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这就需要一大批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然而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等环节来实现,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注重将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电路原理II》是在《电路原理I》的基础上,强调对复杂电路的分析,理论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针对《电路原理II》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与设计,形成了一种基于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及实现方式。根据各章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设置一些相关的讨论主题,例如“二端口网络”部分,设置了“探究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最大功率传输问题”和“负阻抗电路的设计方法与应用”两个研讨题目,通过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本课程教学模式及实现方式如下。

(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根据《电路原理II》课程特点及要求,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集成电路和片上系统、电子电路测量仪器发展等前沿技术,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采用授课、研讨、团队合作与讲演的组合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学内容来增加课堂实践环节,即根据教学大纲将相关知识编写出一系列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研讨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自学和研讨,并制成PPT进行课堂讲演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育人为本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增加了时域分析与复频域分析的比较分析研讨活动,加强学生对频率分析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此外,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忘大学教育的育人根本。例如,为了加强对卷积定理物理内涵的深入理解,组织了学生关于个人财富积累的大讨论,强调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和感恩父母。学生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下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个人品德修养,增强了学生的独立与创业精神。

(三)完善课程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鼓励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综合能力,激发其创造性,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除了常规的课堂出勤表现、作业表现、实验操作与报告整理、期中与期末考试外,还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占总成绩的20%,强调同一组成员在该项的成绩是等同的,让同学们更重视团队合作。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电路》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及教学改革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以《电路原理II》为例,注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满足我国对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龚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8.

浅淡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 第11篇

教师是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关心孩子的大脑的发育的强壮,使大脑经常保持清晰和灵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之一,要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然而学生思维的培养就像肌肉要通过体力锻炼和克服困难才能得到发育和强健一样,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得以成长和发展。要切实抓住时机,锻炼学生思维,形成增强和发展他们爱好钻研的、敏锐的、善于观察的智慧。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千方百计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有时出一则谜语,让学生去猜想,有时出一则有关的天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去思索。一次,我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一张桌子剧了一角,还有几个角?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角;有的学生回答四个角;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可能是三个,也可能是四个,也可能是五人。总之回答让人不太满意。于是,我找来一张桌子,亲自为学生演示、讲解三种不同的剧法,产生三种不同的答案,使学生们豁然开朗。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多角度的思维。还有一次,我们在小操场上开展活动,我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有人要把一只狼、一头山羊和一棵白菜从河东运到河西,不能同时带三样东西,其中,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来往次数不限,应当怎样运过去?”孩子们对解答这样的问题有强烈的兴趣。孩子们开始思考了:怎样运送这些“乘客”,才能使狼不吃掉羊, 羊不吃掉白菜?我们坐在操场上,有的孩子在地上画了一条河,找来小石子当实物。当时我敢断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这道题,但是他们都在紧张思考,这就是智力发展的极好手段——动脑。大约过了十分钟,有三个孩子把题解出来了。这几个孩子的思维速度很快,直奔目标前进,并且可以显示出他们敏捷而惊人的记忆力。十五分钟后,其余的孩子们几乎都给解答出来了。由此可见,平时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是多么之大?

二、动口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们能写会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怎样让孩子们能说会道,也是我着力培养的能力。为此,我利用班队会开展朗诵、演讲、故事会等充分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如“介绍我的家庭”“自我介绍”“介绍我的亲人”“介绍我喜欢的老师”等是每人必上台讲的一课,这次没讲完,下次再讲,直到每个人讲完为止。使每个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有一次,我们在操场边举行儿歌朗诵。其中一首:“湖边一棵弯弯柳,柳下一头老黄牛,妞妞用心画老牛,送给她的好朋友。”首先,我让孩子们观察那一棵棵弯弯的柳树,再看看书上的插图,记住弯柳、老牛、妞妞,然后背诵,背熟了后,我叫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当我读到“湖边一棵弯弯柳”时,要求学生想象出一个弯弯曲曲的柳树,并用姿态表现出来;当我读到“柳下一头老黄牛”时,要求学生想象出弯柳下一头老黄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青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这种训练,集语言、观察、思维于一体。若单看这首诗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单靠记忆,就只会死读呆记。让这些抽象的东西通过深刻的理解,具体观察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可谓是锦上添花。

三、动眼(观察)能力的培养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聪慧的孩子所特有气质,为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如回家观察妈妈怎样做饭、洗衣、择菜……爸爸怎样拖地、修车?在外观察工人们怎样修房造屋,商人怎样经商……在校观察老师怎样讲课、批改作业,同学怎样专心听讲,怎样搞卫生……观察山、水、花、鸟;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让知觉与思维同步发展,让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四、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布置课外作业让孩子们到“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中去,感知充满新鲜的周围世界。我让孩子们到桃花山上观桃花,去青龙山赏松柏,去小河边看小鱼、流水,然后假期中布置素描,让孩子们画画,有的画树木花草;有的画动物昆虫、鸟类;有的画山、石……感知、思维、审美能力大大提升。当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惊奇的东西描绘下来的同时,那种对大自然美的感悟,激发着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觉醒。动手为孩子插上思维的翅膀。我鼓励孩子们去参加舞蹈组、绘画组、棋组、足球队、器乐组……让我的孩子们活泼、机灵。让学生多动,激发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的促进学生智慧发达!成绩优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是“减负”这一“源头”为教育注入了素质教育这一“活水”。实践证明:“减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良好的素质教育又为学生的学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知识能力素质 第12篇

☆关于把握知识体系的理念

▲吃透教材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的整体结构、主要线索, 纵横联系, 把握好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 重组加工教学内容, 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

▲吃透教材中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内涵, 把握住教学的尝试、广度。

▲吃透教材中的育人因素, 把握住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

▲吃透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 解决“会学”问题;把握住情感激发点, 解决“乐学”问题;把握住思维展开点, 解决“学会”问题。

☆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解

一、基础性知识的剖析

(一) 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发, 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 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是教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 也是发展学生智力,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说, 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概念中重点词语的咬文嚼字。

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 往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不透, 把握的不准。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咬文嚼字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学习分子的概念时, 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忽略了“化学”两个字, 学生的认识就会模糊不清, 往往会将一些物理性质不加想考地掺进对分子的辨析中, 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2.概念的正反辨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些概念, 在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进行“氧化物”的概念,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的教学时, 在强调完三个要点之后, 学生并能清楚的认识这个概念的要领所在, 接着可再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 使学生在讨论中活跃思维, 反复推敲,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了概念的模糊不清, 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 也为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奠定的基础。

3.概念层次的划定。

“课程标准”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作出了明确的描述:

哈尔滨市在考试内容上, 对“知识目标”的这部分内容层次也作了具体的要求:

(1) 了解

知道是什么, 能再认或回忆知识, 举例或找到事实。所用的行为动词有:知道、记住、说出、识别、举例。

(2) 理解

知道为什么, 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征, 看懂化学知识的描述并能用正确的语言表示等。所用的动词是:认识、了解、看懂、识别、比较、分类、计算。

(3) 实验技能

能对基本实验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知道实验原理和研究方法。所用的行业动词有:学习、学会、会用、能用、猜想、判断、观察、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归纳、设计、评估、比较。

(4) 经历领悟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所用的行为动词有: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观看、遵守、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调查、探究、讨论。

(5) 应用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能把学科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所用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以上各相对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均包含相对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较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进行较低层次的考查。根据“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考试说明的要求, 基本概念的层次要求如下:

4.概念的对比。

(1) 易混的概念对比

在化学的基本概念中, 有一些概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很容易混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将易错易混的基本概念进行对比分析, 是区别和掌握相似概念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倾倒反应和氧化反应时, 由于这两个概念都是由几种物质与氧气反应得来的, 所以学生很容易对两个概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 为防止学生将两个概念混淆, 在教学中只要将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 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

(2) 新旧概念对比

关于物质的组成, 在旧教材中用的是分子式, 而“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用的是化学式;这是根据新教材的内容而修改的, 更加适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不仅表示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还表示各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式包括实验式 (最简式) 、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电子式等。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式子。例如:分子式H2O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等。

分子式是通过测定物质的组成 (元素种类和质量比) 和相对分子质量后, 在经过计算求得的。一种物质只有一固定的分子式。不以分子存在的离子化合物晶体 (还有石英等原子晶体) , 只能用实验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最简整数比, 而不是分子式, 或称为化学式。

而初中学习阶段, 还没有让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知识了解那么多, 所以对有些概念进行了改变。

(3) 对立概念的对比

对于对立的概念从表意上比较好区分, 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各自的内涵上进行区分:

例如:纯净物与混合物概念区别

(4) 类似概念对比

类似的概念很容易混, 因此在教学中要找准概念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从而透彻的理解概念。例如:在理解分子和原子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时, 就应该抓住以下几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概念的应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就包括“实践能力”, 因此, 引导学生把基本概念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这一概念的应用:元素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特别是我们所吃的食品及药品也都是化学物质, 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产品的说明书, 说明书上的一些指向, 就是指某元素;加碘盐中的“碘”就是指碘元素。

例1:为了防止甲状腺病的发生, 有关部门强调人们要食用加碘食盐, 这里所说的碘是指 () 。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二) 命题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有的知识水平, 编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我们学校在现在的教学中, 提倡“双五运动”;既教师每天要拿出五道题让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来练习。为了保证习题和化学试题的质量, 我认为教师在命题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化学习题和试题的命题主要原则有:

1.导向正确原则。

所编试题要与“课程标准”相符, 在重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核, 还应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核。

2.注重基础, 难易适度, 准确科学原则。

对双基内容重点考查, 覆盖率达75%以上, 突出重点。梯度必备, 难易适度。不违反化学事实及客观规律, 不“闭门造车”、臆造杜撰, 符合实际情况, 题目可解并且不会引起争议。

3.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 学以致用原则。

试题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导向作用。

4.形式适当原则。

题目形式适合于考核的目标和内容、适合于学生的特点, 不杂、不怪, 学生比较熟悉, 又比较新颖、灵活多样。

☆编写化学习题和化学试题的步骤是:

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了解教学或“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或测量目的和题目的作用。

(1) 确定目标知能要素、认知或操作水平, 制订编题计划。

(2) 确定知识的覆盖面、难度、区分度、答题时间。选择题材、构思情境、确定题型、编写题文。

(3) 试读、试解, 查找误漏, 审查修改, 调整难度, 确定必需提供的数据资料, 编写答题指导语, 必要时需通过实验或实际验证。

(4) 制作题卡, 列出题文、标准答案、评分要点。

对于不同认知和操作水平, 采用不同的题型进行编写:

▲编制“知道 (了解) ”层次的题目时, 可以采用要求再认或者回忆 (复述、默写) 等方式。

例2:下列大气污染物中, 能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气体是 () 。

A.SO2B.CO2C.NO2D.CO

例3:怎样除去可溶性物质中的不溶性杂质? (复述。)

例4: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_____提出了近代原子说, 意大利科学家_____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默写。)

▲编制“领会或体验”层次的题目时, 可以要求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进行解释、说明、举例、判断、辨别、比较, 或者要求能模仿实验操作示范、体验操作要领等。

例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表述。)

例6:在电解水时, 加入氢氧化钠或硫酸有何作用? (解释。)

例7:在四种化合物: (1) NaOH; (2) BaCl2; (3) NaCO3; (4) Fe2O3中, 能跟硫酸反应的是 () 。

A.只有 (2) (4) B.只有 (1) (2)

C.只有 (1) (2) (3) D. (1) (2) (3) (4) (辨别。)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经常地编、选、积累高质量的习题或试题。

(三) 解题

1.解题的格式要求。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格式是有要求的, 要求要有“解、设、写、求、列、解、答”。“解”即解题开始, “设”即设出未知数, “写”即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求”即求出有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已知量, “列”即列出比例式, “解”即解出未知数, “答”即简明的写出答案。

2.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1) 选择题

包括 (1) 是非题、 (2) 判断题、 (3) 顺序型、 (4) 比较型、 (5) 图像型、 (6) 组合型、 (7) 计算型。

(1) 是非题:依据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知识, 通过判断是与不是, 对与不对来体现。

例8: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 。

A.青铜B.硬铝C.不锈钢D.氧化铁

解析:合金的概念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 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A、B、C都符合概念要求, 而D中的氧化铁是两种元素化合的产物, 而不是熔合的产物。

(2) 判断型:这类选择题, 可利用所掌握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 对题干和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做出正确答案。

例9: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 符合漫画所示情景的是 () 。

A.Fe+CuSO4———Fe SO4+Cu

B.CuO+CO———Cu+CO2

C.H2+CuO———Cu+H2O

D.Fe+H2SO4———Fe SO4+H2

解析:根据题干给予的信息与要求, 对选项逐一分析, 不难得出选A。

(3) 顺序型:此类题学根据有关实验的操作程序、有关量的大小关系、金属活动性强弱、pH大小等排列出顺序, 要求选择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例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 (1) 加热;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装药品; (4)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5) 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 (6) 熄灭酒精灯; (7) 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A. (1) (7) (3) (2) (5) (4) (6) B. (7) (2) (3) (1) (4) (5) (6)

C. (5) (7) (3) (2) (1) (4) (6) D. (7) (3) (1) (2) (4) (6) (5)

解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不难判断出排列顺序为B。

(4) 比较型:比较型选择题一般涉及计算内容较多, 用常规计算求解费时, 强用估算、分析等方法巧解。

例11:取A、B两份质量相等的氧化铜, 若A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再与铁反应, B用氢气还原, 则所得的铜的质量 () 。

A.A大于BB.A小于BC.A等于BD.无法判断

解析:CuO+H2SO4=CuSO4+H2O, CuSO4+Fe=Cu+Fe SO4, CuO+H2=△Cu+H2O。

两个CuO中Cu元素全部转化为单质Cu, 则当CuO质量相等时, 生成Cu的质量必然相等, 选C。

(5) 图像型:解这类题, 要依照题干, 认真观察、分析每个图像表示的变化关系是否符合化学事实, 从而做出选择。

例12:在稀硫酸中逐滴加入Ba (OH) 2溶液, 直至过量。则能较为合理反映出溶液导电能力变化的图像是附图中的 () 。

(6) 组合型: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常用排除法, 对不合理选项逐一排除, 也可通过认真分析, 直接选择。

例13:氮气中混有少量氢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欲获得干燥纯净的氮气, 可采用下列操作: (1) 通过浓硫酸; (2) 通过填充氧化铜的加热弯管; (3)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4) 通过浓盐酸。应选择的组合是 () 。

A. (1) (3) (2) B. (3) (2) (4) C. (3) (2) (1) D. (1) (4) (2) (3)

解析:浓盐酸不能干燥气体, 且与所混合气体不反应, 题目要求得到干燥纯净的氮气, 因此, 除水蒸气的操作应是最后一步, 则最好组合顺序为C。

(7) 计算型:解答此类题, 依据有关法则进行正确计算或估算, 解题步骤力求简明化。

例14:已知10℃时Na2CO3·10H2O的溶解度为ag, 则10℃时Na2CO3的溶解度为 () 。

A.1 060a/ (18a+2 860) g B. (18a+2 860) g C.1 060a/286a D.ag

解析:由10℃时Na2CO3·10H2O溶解度ag可求出此时10℃时Na2CO3饱和溶液中所含10℃时Na2CO3的质量与水的质量比为:ag× (106/286) ∶[ag× (180/286) +100g]=106a∶ (180a+28 600) 。则10℃时Na2CO3的溶解度为:106a/ (180a+28 600) ×100g=1 060a/ (18a+2 860) g。答案选A。

(2) 非选择题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服务下一篇:计算机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