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2024-05-23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精选12篇)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第1篇

对历史人物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中学生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辩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带感情色彩。

二、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前提

1. 全面的客观性。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给予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严格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从而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三、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应注意的要点

1. 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我们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但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主要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初中历史书对曹操的个人资料介绍不多,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史实从哪获取?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枭雄?历史史实不准确就可能评价不客观、不公正、证据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颇。

3. 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天命”的错误。

4. 历史人物的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第2篇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人的性格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综观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人物形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皇帝的开明、残暴、昏庸,历史名人的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反面人物的.阴险奸诈、反复无常,一般人物的多才多艺、性格奇特,等等,构成一个个复杂的历史画面,也给学习、探析历史人物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作 者:部国令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垛庄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 第3篇

【关 键 词】 历史人物评价;准确;客观;辨证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历史人物在历史知识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除必修内容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编了二十多位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供学生选学。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标准。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如何客观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

同时,辨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既是进步的维新派,又是保守的保皇派;旧军阀吴佩孚有对内制造“二七惨案”的一面,也有对外反对巴黎和约,拒做日本人汉奸,坚持民族立场的一面;林彪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野心家、阴谋家,最终折戟沉沙。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全面评价简单地理解为一分为二,有好有坏,而应该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多。如北宋司马光是主编《资治通鉴》的史学家,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家;东汉的张衡既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又在数学、地理和绘画、文学、哲学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达芬奇不仅仅是一名才华横溢、名垂青史的画家,更是一位全能的自然学家,他对机械、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足,而且成就非同一般。

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从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去理解

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会这么做呢?这个“为什么”首先要从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如秦始皇在攻灭赵国后,曾亲自到邯郸,将与其母有仇的人统统活埋,以泄当年之恨。秦始皇和赵国人有什么恨呢?原来,当年年幼的秦始皇与其母在赵国曾经为了躲避追杀,东躲西藏,寄人篱下,食居不安,受人欺侮,被人轻视,忍气吞声地过了一段日子。国学大师陈寅恪把这种寻找称之为“了解之同情”,首先是了解,然后才是同情。这种同情也贯穿于大师的著作《柳如是别传》一书的始终,类似的著作还有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书中结合明朝万历皇帝的成长环境、过程,对万历皇帝的言行表现所作的深刻分析,令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可称为历史人物的知己。中国历史上不乏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的帝王,如果能从这些帝王成长的深宫内院这一特定的环境经历去探讨,往往更容易理解。

三、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去分析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是时代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而用当前的时代价值观来衡量。

如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可谓是一波三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便成了孔圣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谓“世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成了批判的主角,要“打倒孔家店”;新中国建立初期,孔子的地位重新得到肯定;到了文革时期,要“批林批孔”,孔子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今天,我们再次肯定孔子,并相应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孔子还是那个孔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正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评价者用不同的时代价值观来进行衡量所致。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孔子,就要回到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去。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周天子衰微,诸侯称霸,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希望能够“仁者爱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行为规范,这些思想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孔子希望社会能够回到尧舜所处的仁政时代,正说明了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所处的时代去分析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如张謇,他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实业家,为什么愿意放弃京城的官职,转而回乡兴办实业?这和晚清的民族危机、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是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在历来重农抑商、重本逐末,所谓“士农工商”的中国,张謇为什么会产生“实业救国”的想法。

四、用三个“是否”来评价

所谓三个“是否”,是指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邓小平评价毛泽东,“七分功三分过,功大于过。”这样的评价与三个“是否”是相一致的。陈云评价毛泽东说:“开国有功,建设有过,文革有罪。”显然,毛在治国、文革中的过错与他挽救党和革命事业,创建新中国的功劳相比要小得多,因而对其肯定是令人信服的。

同样,可以用“功大于过”来评价的不乏其人,如秦始皇与汉武帝,这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迷信长生不老……但我们依然对两人持肯定的态度,因为他们都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最后,再来说说过大于功的。如康熙、雍正、乾隆,举这三人可能会令人惊讶或不解,因为这三位勤于国事的君主从经济上来说,康乾盛世,促进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从政治军事上说,抗击沙俄、收复台湾、平定叛乱,维护了祖国主权的完整统一。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在思想上,康雍乾三朝正是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由此带来的思想禁锢,加之政治上的闭关锁国,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心态上的盲目自大(这一点主要体现于乾隆),最终带来了近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封闭落后,百年屈辱。我们就不得不得出上述的遗憾认识了。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要对每位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孙建国.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3).

[2] 李劲.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2).

[3] 雷生友.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J]. 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教学),1995(5).

[4] 列宁. 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反映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 也是学生历史价值观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是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渗透更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引导, 也会让学生明白如何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 这才是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应当习得的素养。

一、唯物史观的渗透原则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 首先需要遵循的便是唯物主义史观, 要将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进行综合认识与评判, 并且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来全面理解与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不少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的方法及自身的思维理念都较为狭隘, 会简单地从一件事情上来判定一个人, 或者是以别人的一些角度与观点来理解一个人物。这些都不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形式, 这种片面、单一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方式, 是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改善的一个方面, 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唯物史观来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尤其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下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才会更为公允。

用唯物史观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例如,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丰碑, 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充分肯定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同时, 也应看到他在晚年的历史过错; 在讴歌毛泽东思想光芒的同时, 也要承认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它是集体智慧结晶的这一历史结论。只有结合唯物主义史观, 才能够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人物以及他的功过, 这也是需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二、结合历史背景的评价原则

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必须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环境来对这个人物加以评价, 这也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另一个需要遵守的原则。不少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都会忽略历史背景因素, 而简单地用当下的或者并不是那个历史背景下的一些准则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种方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并不可取, 甚至会带来对于很多历史人物的误判。因而教师在给予学生教学引导时, 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 只有结合历史背景去评价历史人物, 才是更为可取的。

例如, 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然而, 他焚书坑儒、残暴统治,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又表现出其可憎一面。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 人们很容易把他的残暴统治与他的政治过错联系起来, 并归结为单纯的个人问题。只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 才会发现, 秦统一六国后, 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和社会局限性日益突出, 统治阶级日趋腐败, 国家权力又过分集中的历史真相。结合历史背景去认识一个人物, 才能够对于历史人物有更为全面而客观的衡量, 这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时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一分为二的评价原则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原则便是一分为二的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而公正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要看到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对与错、优点与不足, 这才是全面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应当有的出发点。不少学生在看待历史人物时, 要不就是放大历史人物的优点而掩盖其过错, 将一个历史人物神化; 要么就是凸显该人物的过错与问题而掩盖其功绩, 将一个历史人物抹黑。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只有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才是更加全面地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判。

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原则去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 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 处死暴君查理一世, 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当革命处于危急时刻, 他能够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而当革命成功后, 他却镇压掘地派运动, 出兵远征爱尔兰, 开始与人民为敌, 又充分显示出他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只有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才能够全面认识一个历史人物, 这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可取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并且掌握一些重要的评价原则。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以唯物史观作引导来认识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展开。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这样才能够更为准确、客观和全面地评判一个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历春.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林兴龙.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5.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第5篇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

3.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

4.历史原则

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

5.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历史人物 评价 历史环境

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够彰显其对于历史环境、历史背景的了解,并且展示其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价呢?本文将重点探究。

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出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之中的,这种特定的时代与历史背景决定了历史人物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而他们的这些选择都会被历史记录在案,也就是有史可依。但是作为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带有感情的色彩,或肯定或否定,言词中可能带有偏激的成分。而且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只会空发议论,而不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是我们历史考试的一大忌讳。所以,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可情绪化,必须应当立足于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背景,实事求是,论从史出,注重对该人物生平以及活动资料的收集,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做到史论结合。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人物——“护国主”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首任总统—— 华盛顿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等世界近代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先对其活动年表进行总结和概括,如“护国主”克伦威尔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其军事活动、政治贡献等;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军事贡献与政治贡献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对抗、《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等,然后再结合时代与历史背景评价人物的是非成败。

二、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就是遵循历史原则,也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唯有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以此为人物分析进路,方才能够对人物的活动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如对拿破仑等人的政治独裁活动进行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对其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而应当看到其做出此种行为在彼时的价值正当性所在。

三、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应当做到客观

对于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得采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的、“一刀切”的人物评定方式,而应当辩证地看待人物的历史表现,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时期是进步人士的代表,而在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成为鼓吹复辟的保皇人士。同样的,北洋派系的吴佩孚,尽管对内镇压铁路工人罢工并酿成血案,但同时他坚持民族立场,坚决反对巴黎合约,也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曾率领四野横扫东北,但建国后又蜕变为野心家。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二元法,有时应当一分为多地看待人物表现。如达芬奇不但在美术和雕塑方面造诣非凡,同时亦涉猎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又如,我们过去评价曾国藩是一点论,只看到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而全盘否定他。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来评价他,就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四、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综合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加以评价,如杨度在辛亥革命之前为君主立宪摇旗呐喊,而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实施帝制,在其晚年则拥护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为营救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而奔走。因此,对于这样的人物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看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表现而简单地盖棺定论,而应当全面地结合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加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这才是辩证地人物评价方法。

五、结语

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很难把握的。为此,作为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标准,告诉他们评价历史人物时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本文所论述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立足于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应当做到客观、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等,同时历史人物评价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处理好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坚持政治态度与学术、艺术造诣相分离、合理运用气节原则和阶级分析原则等,只有做到以上这些,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是全面的、科学的、多元的、立体的。

【参考文献】

[1] 李卿.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初探[J]. 历史教学问题,2014(01).

[2] 许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乔治忠、高希中.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人物,人物评价

初中历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历史观,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乃至人类发展史的重要学科。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人类的发展史, 就是“人”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 或阻碍人类历史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 他们都是人们学习历史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 历史教师不仅要讲述历史发生的过程, 不仅要剖析历史事件, 也要对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影响重大的一些人物进行分析讲解, 对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是与非, 以达到“以史为鉴”的教育目的。但是, 当前在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中, 许多老师在对历史任务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时, 存在一些问题, 没能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刻、全面、客观的评价, 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产生偏差, 无法直面历史的真相。这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对历史真相的把握等方面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的教学中改变这种局面, 实现教学的客观、全面和真实, 还历史以真相, 还历史人物以公平。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物评价存在的问题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 学习历史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史实, 以史为证,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但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不够客观, 或者不够全面, 以至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 对人物评价缺乏客观精神。

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失败者在历史上常常会遭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后人对失败人物的评价容易带有一定的偏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教师也容易产生这样的毛病,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够客观, 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如在对王莽的评价上, 教师容易站在汉宗室的立场上, 把王莽界定为篡权者, 而没有看到王莽在改制失败的同时, 也对历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腐朽的西汉灭亡, 间接的推动了东汉的建立, 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二) 对历史人物评价单一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往往会把人物单一化, 对人物的某个方面进行评价, 而忽视了人物人性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没有从人是具有多种情感的动物, 人的性格也是具有双面性甚至多面性的这样的角度出发, 单一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结果不仅是违反了历史“真实”的客观特征, 对历史人物缺乏尊重, 也造成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错误认识, 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是危险的, 不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也遭到了破坏。

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是被人用来评价的, 历史人物也同样是被后人进行功过是非的评价。这是“以史为鉴”的需要, 是历史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因此,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人物, 都应该得到客观的、全面、立体的评价, 而不是单一化、平面化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 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一) 以史为证, 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客观, 是评价历史, 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要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就必须把个人情感和偏见放置一旁, 客观的对待人物。初中历史教师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也必须做到这一点, 不能在教学中加入个人情感的评价, 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带有个人喜好的评价, 会影响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因此, 教师必须站在后来者的位置, 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楚汉之争时, 教师可能在情感上倾向于项羽, 对刘邦则怀疑偏见, 那就无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 在评价刘邦和项羽时, 必须站在史实的角度上进行评价, 项羽的豪爽、义气与残忍、霸道, 刘邦的仁慈、慧眼识英雄和卑鄙、阴险等都应该被客观的评价出来, 这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必须要有的客观态度和精神, 绝对不能让个人情感掩盖历史真相。

(二) 评价人物要立体化。

人是多面性的, 不是单面的, 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教师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立体画。全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

比如在评价秦桧时, 教师不能只看到秦桧祸国殃民的一面, 不能把“卖国贼”的帽子随意的套的他头上, 而是要正确的对待他在历史中的作用。秦桧在民间, 在许多学生的印象里就是“奸臣”, 因为他迫害忠臣, 枉杀良将, 特别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也站这样的立场上那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偏见, 教师应该在指出秦桧对历史的破坏作用时, 指出他的贡献, 如他是宋体的创始人, 对我国文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立体的评价才符合客观史实的, 才符合人物的历史的真相。

三、结束语

总之, 初中历史教师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 必须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要以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客观、全面的历史观去评价,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君梅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难点解读[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历史人物评价之我见 第8篇

一、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1. 政治气候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气候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2. 时代背景的影响。

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的,都带有特定时代的气息。但由于时代背景具有错综复杂性,这困扰着人们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3. 历史资料的制约。

要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得占有充足的史料,但往往由于史料的不足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尽如人意。

4. 文艺、影视作品等的误导。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并不仅仅表现在史学家的著作中,他们还常常来自文学家的笔下,以及影视作品的演绎之中。由于人们常会受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对历史人物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二、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据其功过,给予评价。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当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根本标准。

三、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

1. 时代性、历史性原则。

所谓时代性、历史性原则,即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当时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2. 总体性评价原则。

即针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表现作出基本的定性,不应把细枝末节的问题放大,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存在的问题与错误。

3. 实事求是评价原则。

即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忠于史实,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不能用道听途说的材料作为评价的依据。对于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此外,由于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与所采取行为的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还应该把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1. 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进行分类,据其功过予以评价。其间,不应混淆道德评价和客观历史作用的评价。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采取了修驿道、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举措,从客观历史作用来看,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从道德角度来看,他焚书坑儒、刑法严苛,又是一个暴君。

2. 时间分期法。

即以时间顺序为纲,逐段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对孙中山的评价,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将其历史活动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辛亥革命前期,他领导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与黄兴一同领导了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强烈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二是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的法令;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三是辛亥革命后,他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表了《讨袁宣言》《讨逆宣言》。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1年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改组国民党,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虽然在一定时期孙中山先生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从整体来看,他不愧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除了上述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外,还有侧面解剖法、抓主流法等。要对历史人物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只要历史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把握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定能在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让学生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第9篇

笔者认为, 所谓“科学评价”是指客观、辩证、公正、全面地评价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 评价是一种检测的手段, 其最终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排排座———分出个高低,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教师评价过程和结论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评价的目的不是分个“谁高谁低、谁好谁坏”, 而是与历史事件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融合, 加深对历史进程的了解, 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点,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一、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时, 要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客观”是指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摆开历史英雄主义的情结;“全面”是指坚持一分为二, 不要以偏概全, 绝对不能只根据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 进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断定。例如, 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的学习中, 既要让学生明确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国家,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 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维护统一国家的深远历史意义, 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 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秦始皇焚书坑儒, 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手段, 统一人们的思想, 加强思想控制所造成的后果, 以及广建宫殿陵墓、制定残酷的刑法等统治手段对人们正常生活的摧残。只有让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 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与以往印象中差之甚远的秦始皇形象。

二、以是否推动历史进程为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是以其行为为依据的, 有些历史人物的出发点和实践结果可能一致, 有的却相反。总的来说,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而这种发展是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逻辑演变的。所以,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用生产力标准, 以历史人物是否推动历史进程为标准, 看看所评价的历史人物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进步。例如, 在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的学习中, 涉及到洋务派和守旧派的不同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相应的选择, 有的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而有的则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如高唱“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代表人物。

三、把历史人物置于具体历史事件当中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标准来看待他们, 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人的意识的发展程度等等。要把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去看待, 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是”与“非”的分类, 最后得出该历史人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结论。如八年级历史《抗日救亡运动》, 很多人对蒋介石的印象是负面的, 甚至也认为国民党是妥协的, 而实际上,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 很多所谓的“国民党”人士同样在前线上冲锋陷阵, 抗击侵略者。然而, 当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共两党为了争夺执政权, 才引发内战和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不能对国民党人士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 要把历史人物置于具体历史事件当中去看待。

四、通过“史论结合”增强说服力

一颗大树除了枝干, 还要有树叶才能枝繁叶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答题中, 同样需要“史论结合”, 才能增强说服力。很多学生, 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能够说出个大概情况, 但支撑观点的材料却显得“势单力薄”, 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要想准确而精炼, 就要把历史人物所参与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列举, 以支撑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九年级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给出一段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人物生平资料简介绍, 让学生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对华盛顿进行评价。然后, 由教师与学生以“总评———史实———评论———史实———评论———总评”的评价框架共同完成对华盛顿的评价。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评价其他历史人物, 例如希特勒、拿破仑、林肯等。

综上所述, 人物是历史的链条,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要坚持以上几个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只要方法得当, 就能轻松的评价历史人物, 得出正确的科学的历史结论。

参考文献

[1]徐国利, 李天星.中国当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2012年06期

[2]邓京力.关于古代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1年03期

给历史人物以新的评价 第10篇

一、充分利用课本, 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1. 描述图画, 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 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图文并茂, 学生喜读易学, 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 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 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16岁的年轻共产党员, 穿着普通妇女朴素的上装, 短头发迎风略吹向后, 双目炯炯有神, 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题词, 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前提, 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 要实实在在, 合情合理, 不虚构, 不篡改。

2. 赏析引文, 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 课本中, 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 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 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 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 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 表现人物的精神, 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 从纵的角度看, 一生变化起伏, 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 在同阶段, 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 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人物教学中, 除采用多种方法讲授外, 更为重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在历史人物评价中,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1. 功过评价法

评价的历史人物, 有些是具有两面性的, 即功过兼有, 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 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 呈现前后变化。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 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 该肯定的肯定, 该否定的否定。例如, 康熙皇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 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 为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仍兴文字狱, 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前者是进步的, 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后者是消极的, 表现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2. 阶段评价法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或由好变坏, 或由坏变好, 好坏相间。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 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 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 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

评价历史人物重在全面分析 第11篇

我们第一只眼睛看到的陈独秀是“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错误执行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指示;限制工农运动;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武装力量领导权,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致使1927年中国大革命惨遭失败。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发表公开信,反对党中央保卫前苏联的口号。被开除出党后, 接受托派观点,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中央书记。发表81人署名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领导。“不但是共产主义事业背叛者,而且是民族的背叛者、中国文化的背叛者”。

我们第二只眼睛看到的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勇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两种定论反差如此之大。看待历史人物,无论表功,还是责难,都应直面历史,把人物还原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不妨透过“伟人”与“罪魁”,用“第三只眼”看一下特定历史条件下真实的陈独秀。

陈独秀的罪名多来自于大革命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也称之为大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雄浑的一笔。它以辛亥革命不曾有过的形式和规模掀起革命狂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空前传播。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冲在最前面,但大革命的最终结果却是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被大肆屠杀,国民政府由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变为地主买办阶级的反革命专政。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过去一个时期,人们更多的把错误强加给了陈独秀,因为他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过分注重个人责任,对其责任和错误过当地批判,在抹煞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也混淆了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真实史实。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事实上形成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通过共产国际领导中共中央的局面。前苏联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以“重国轻共”实用化的战略指导中国革命,重视并全力支持国民党。他们想用共产党的让步留蒋介石在革命阵营内,制约军阀和日本在华势力,迫使中共做出了三次重大退让。1927年三月,领导上海工人起义的陈独秀连续发文揭露蒋介石反动面目,准备与蒋决斗,但共产国际与前苏联唱出了与中共不同的反调。斯大林指出:“蒋介石是服从纪律的,他能指挥军队反帝国主义,他也不能做别的。”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共产国际与前苏联同样把维护国民党统一战线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武汉政府反对土地革命,共产国际为拉住汪精卫,就要求把工农运动限制在武汉政府允许范围内,使牺牲土地革命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选择,其结果汪精卫还是叛变了革命。

我们不难看出,尚值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这种不成熟,是陈独秀也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整体性的(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当时也认为“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来自以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国际的战略领导。当时的陈独秀已经不是独行侠式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个有组织观念,有政治利弊权衡的政党领袖,尽管他不是一个肯“投降”的人,但面对党的纪律和共产国际和压力,他只有服从大局,成了右倾错误的执行者,承受大革命失败的罪责。

大革命失败后,尽管联共和共产国际将责任全部推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共领导人陈独秀身上,但他们并没马上将陈独秀开除出党。“中东路事件”出现,成为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直接原因。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前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对于前苏联红军大举入境打击东北军的行动,中共中央认为,国民党武装夺取中东铁路是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的战争,苏联不得不先发制人的结果。党必须“加紧发动群众,会合工农一切武装力量,武装拥护前苏联,反对军阀战争”。对于中共中央的做法,陈独秀专门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评,主张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拥护前苏联”、“于我们不利”,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前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为此,中共中央正式决议将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本次事件中,东北军损兵折将,实力大减,但张学良获青天白日勋章。中东路事件期间,前苏联占据了我国领土黑瞎子岛(目前已和平解决,我国获得半个黑瞎子岛)。

再看关于陈独秀的托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系谱上,托洛茨基主义属于左派。常被误认为是共产党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者支持前苏联的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反对跟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政治交易,拥护世界革命。斯大林介于当时前苏联情况,对左翼反对派进行了残酷镇压,使党内民主荡然无存,不同意见者都被标签为托派,当做叛徒杀害或清洗。1988年8月,苏共中央做出了为托洛茨基等人平反的决定。

利用历史人物评价加强学生品德教育 第12篇

一、利用历史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就是利用历史资料去教育学生以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和民族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他的《无神论》发表后,招来许多神学派学者的围攻,当朝的统治者也百般地迫害,多次派人去威胁他,但他都不为所动,表现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当前有些学生相信宗教,相信鬼神的现实,引导学生学习范缜敢于坚持真理,为了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唯物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例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他在学习中那种治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就要引导学生去吸取,他和著名的诗人贾岛的“一字之师”的故事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发。一个叫贾岛的青年,因为思考问题撞到了韩愈的轿上,一问才知道贾岛正在思考诗中一个字的用法:月夜、深山、寺庙、一位僧人半夜归来,立于庙门前,是敲门,还是推门呢。韩愈再三思考,提出用“推”字比较合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敲”的来历。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思考,可以很好地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利用历史人物评价,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世界观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首先,要教会学生坚持用唯物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看待历史人物。例如,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评价,就要用辨证的观点去一分为二地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他完成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车道,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束战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看到秦始皇在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万将卒的罪行令人发指,以连坐形式推行的严刑酷法泯灭了人性,焚书坑儒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大倒退,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看到历史的局限性和客观性。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过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分析社会和历史。比如,看了《康熙王朝》电视连续剧以后,有许多学生对这个历史皇帝和他亲手缔造的“康乾盛世”有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一个最完美的皇帝,“康乾盛世”也就成为他们无限向往的一个时代,康熙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也是无比伟大,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康熙呢?只要将“康乾盛世”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横向比较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一对经历惊人相似的皇帝一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和中国大清王朝的康熙大帝,就可明白康熙在中国历史上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上一篇:施工现场绿色施工下一篇:广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