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2024-07-24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精选12篇)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第1篇

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审美过程中 , 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 , 而是诉诸人的情感 , 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将人们带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 并引发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反应 , 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 ,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 同时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 , 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使情感纯洁和高尚起来。所以 , 美育对训练、陶冶大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 , 具有其他教育途径难以比拟的作用。

很多高校倡导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培养具有丰富知识,身体健康的中国公民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在这个理念的指示下页取得很好的长久,我们在看到自己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要单纯的理解为“术”的培养,我国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教育又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格发展的?这就必须首先认识人格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对人格发展有益的因素。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之中,艺术是情感的流露,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是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展望,它也许并没有实现,或者说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因为人们有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人们把一种没有的东西变为现实,艺术给人们一种启发,就是把社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变为现实。或者说让人们提前感受到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喜悦。可以这样说,美好的事物代表艺术创造者对以未来先进事物的感知。艺术源于生活,也是建立在生活上的,是对生活的美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通过运用艺术的技巧和手法让人们了解这个世界,感知生活,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人们的艺术作品都是先对某个事物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才通过思维去描绘,这里面涵盖更多的是对原本事物的理解和感悟。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的时候,首先是了解他再接受他,这个过程产生了对艺术的认识和风格,我们也可以这样讲,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第2篇

Xx小学 2014年11月5日

Xx小学从90年开始实施艺术教育十几年来,在艺术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点滴的成绩现将我乡2014艺术教育情况向有关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健全队伍

1、开展好艺术教育,领导是关键。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搞好艺术教育,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判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抓好艺术教育。在思想上,学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形成对艺术教育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学校办学品位的一种标志,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象征。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具有强大的作用。学校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和艺术教育教研组,健全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师生全员参与,各项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保证了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是关键,艺术教育也不例外。为了确保艺教质量,学校配备了精干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师有较好的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学校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学校有专职艺术教师2人,全部具有合格学历,学校多次承

办市、片级教学观摩活动,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素质大赛及艺术节活动,均取得良好成绩。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落实

没有相当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校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艺教投入,改善艺术教育环境,装备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画信教室、舞蹈房等,并按要求添置了进行艺术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教学用具等,新装了多媒体校园网络系统。学校领导在艺术教育上的英明决策为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迈入现代化的轨道备足了后劲,使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刘台子乡中心小学是兴城市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先进单位,多年来,学校年年投入资金添置设备,天天组织活动,并保证每年每生的艺术经费投入,学校的艺教设施不断完善,确保了艺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管理,严格规范,潜心教研

1、强化制度管理。

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学校在《劳动分配制度》中制订了有关艺术教育工作的奖励条件,年终对取得成绩的老师进行奖励。

2、强化计划管理。

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艺术教育工作,教研组详细制订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后再付诸实施。期末,艺术教研组作单项总结,学校在学期工作中进行总结。

3、强化常规管理。

我校将艺术教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声乐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软笔、硬笔)、儿童绘画组、学校要求每位艺术教师人人辅导好一个兴趣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每位教师认真制订活动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4、强化教学管理。

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导向,促进我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抓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搞好艺术教育主阵地在课堂教学。

开足、开齐、上好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严格认真按照部颁标准:开足、开齐、上好艺术课程。每学期都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规范地进行教学工作。

①组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②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我们每学期要组织艺术学科的教研活动。艺术任课教师人人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通过研讨,提升我校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根据中心校期初教研计划,积极规范地开展教研组工作,使教研组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做到每双周开展教研活动一次,做到活动常规化。

③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真正做到细化教学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并能依照素质教育要求,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艺术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丰富活动,活跃校园。

把艺术教育工作融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切实落实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扎实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成立“三队两组”。两组是绘画组、书法组。三队是乐器队、舞蹈队、合唱队。每天按计划定时、交替开展活动。每天从15:00开始训练至17:00结束。做到时间保证、活动内容保证、质量保证。做到天天有训练,月月有提高,学期有成果。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创造力;艺术价值

G612

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不论是对别人艺术作品的解读欣赏,还是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造力。而利用艺术教育活动激发和促进幼年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创造力激发和培养上十分欠缺,很多幼儿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割裂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联系,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凸显功利性。幼教老师中很多人不了解幼儿艺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特点,将幼儿艺术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模仿,无法为学生成功搭建艺术学习的支架,同时,幼教老师的自身艺术素养不够,对艺术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了解过少,无法实现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教育,甚至有些老师缺乏准确评价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现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改革这些弊端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重在审美

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过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素质教育。只有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时,艺术教育才会被学生真正需要和接纳。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内心的艺术滋养,充分关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热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图片故事等手段,更好的将音乐等艺术之美呈现给学生,用心引导学生反复经历其中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课堂中也要善于营造轻快的审美氛围和环境,以便更好的展示艺术的情感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双方之间必须建立双向的情感交流,知识的传递才会直接有效,该点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对艺术教育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艺术教育要求从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实情感,把艺术欣赏的乐趣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以幼儿舞蹈《芭比娃娃》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轻慢的语调表现木偶寂寞的心情,用重复单调的动作呈现娃娃孤单的身影,同时用木偶娃娃与在场的每位学生互动,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同感共鸣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自发情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幼年儿童,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乐于表达自己的新鲜感和想法,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和引导的。

幼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強烈一些,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创造力非凡但也稍纵即逝。作为幼教老师,最大也是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保留他们的创造力,当他们的情感展现“手舞足蹈”的时候,切不可用对错的观点束缚他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二、艺术教育需要多样化

现代科技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的教学材料更加的广泛,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选取不同民族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有计划的让学生体验不同时空和特色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戏剧、舞蹈等,增加幼年儿童的对艺术的体验经历,引导他们建立多元化的艺术观。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多以体验为主,从欣赏的角度入手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准备创造力的输出环节,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保持兴趣,更好的满足幼年儿童对艺术学习的特殊需要。

除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的艺术渠道。学习个体在习得过程中的感知渠道越多,对知识的习得就越快,理解越深刻。幼年儿童受其年龄的客观制约,感官感知在其知识习得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在学习中多是以外部感知来体验和表达。艺术操作和欣赏活动为幼年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感知力和激发创造力的机会,不同水平或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种类的艺术刺激学生的听、视、触等感官,增加学生多色彩、声音等的接触,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之美。

三、艺术教育重在彰显个性

艺术中的个性实际就是指个人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处理好技能培训和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没有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创造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它与人生来就有的艺术创造本能完全不同,艺术知识技能要通过长期刻意练习获得的。假设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艺术知识技能,不仅自身的创造力本能无法发挥,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艺术积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努力发掘学生自身天赋的同时,一定要强调艺术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创造是艺术的目的,但知识技能是艺术实现的根本手段。同时,艺术知识技能不同于其他科学知识,它更多通过师生间的口授和模仿实现,当然这里的模仿并不是指单纯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对教师教授的技能进行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更高的关注,时刻了解和矫正学生在自我内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误解,师生之间要保持高频度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可能形成的不好的艺术技能习惯,最快的得到提高。

教师在针对幼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应尽可能多的提供想象的空间和线索,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充足的时间场所等,还应准备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线索,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搭建创造力支架。将各种艺术活动的器材或材料融入游戏,使学生在熟悉的游戏过程中接触陌生的艺术器具,既可以减少学生因陌生而产生的排斥感,又有利于学生搭建已有知识和习得知识之间的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快速习得。

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若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艺术习得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批判性或者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好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质疑,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提出与他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尽管幼年儿童因为年龄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会答非所问,但这不正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吗?利用创作游戏让学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答案,训练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增强创造力锻炼的同时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内化。

四、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

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功能的发挥等都对从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当今,受到教师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能多方面的影响,幼教老师的艺术素养质量参差不齐,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成果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潜力,一位幼教老师能否准确的理解学生,理解创造和教育的意义,主动汲取和展现艺术之美,能否将自身的艺术感悟和能力融入到教学中,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风貌等等这些,都是由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的。

第二、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老师,仅仅具有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是不够的,它要求从教老师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对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能够进行很好的理解和阐释,可以自如的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师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幼教老師是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传递者,教师的传递能力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艺术的美好很难被学生直接的理解和感知,缺少了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很难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伟大,同时也很难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师在充当艺术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时,既要对艺术有很好的理解又要很好的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学生和艺术之间的隔阂,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感染,从内心生出对艺术的渴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比较权威和主要的评价者。尤其在幼教中,教师的价值评价涉及了其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情绪,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活跃给予适时的鼓励,肯定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年儿童在艺术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更好的促进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当然,在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面对天分高、可塑性强的学生时,一个自身缺乏创造力的老师是不可取的,更别说培养。幼儿教育是一个展现教师创造力的天地,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活动设计,甚至活动区域的安排和游戏的指导都要教师参与其中。只有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才能给幼年学生带来真正智慧和快乐的艺术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倩汝.幼儿园艺术教育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安琪.从“本能的缪斯”看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1.(2)

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第4篇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 省一级达标学校,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立足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加之学校地处素有“海上花园”“音乐之岛”美誉的鼓浪屿, 鼓浪屿中西文化合璧的人文环境, 造就了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学校高中整体搬迁到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 两个校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进一步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利用厦门闽南本土文化资源发展艺术教育也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认真总结思考近几年厦门第二中学艺术教育所走过的路, 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鼓浪屿、五缘湾和对台交流三大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造就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优势, 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五项特色活动的开展。

一、利用鼓浪屿独特的艺术资源,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色1:面向全体, 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学校艺术教育不是要培养艺术家, 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接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通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培养对艺术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样, 不仅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和修养, 体现教育公平, 而且从根本上体现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在厦门第二中学艺术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学生受益面广, 艺术素养高, 主要得益于鼓浪屿岛上独特的艺术资源和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早期在鼓浪屿岛上几乎家家有钢琴, 岛上经常飘扬着悦耳的琴声, 以琴会友, 举办家庭音乐会, 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会成为了岛上重要的文化活动。学生受岛上这种独特艺术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加上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如“红五月艺术节”活动、校园十佳歌手赛、迎新生联欢晚会、毕业晚会、“五月星尚”主题涂鸦绘画现场赛、“闽南风韵”现场泥塑比赛、“艺术名家进校园”讲座和师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联展等活动, 学生参与的机会多,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校园文化活动也逐步朝着系列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几年, 学校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培养兴趣爱好的平台, 使学生的“特长更特, 优势更优”, 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每年的红五月艺术节、国际马拉松拉拉操比赛、迎新生联欢晚会、夏令营的交流等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节目精彩纷呈。在竞争激烈的市级舞蹈比赛中, 学校舞蹈社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其中舞蹈《碧波孔雀》在2008年市中学生舞蹈大赛中勇夺金奖。众多艺术人才应运而生, 学校成为了栽培艺术人才的沃土。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不断将艺术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 以音乐滋润心灵, 以艺术陶冶情操, 让艺术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大气、大度、大雅的气质, 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成了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也充分体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学校利用寄宿制管理的优势, 经常利用周末组织足球生到鼓浪屿音乐厅听音乐会, 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特色2:将鼓浪屿建筑艺术引入课堂教学。

鼓浪屿向来以“万国建筑博物馆”闻名于世, 它集中了欧美各国风格的建筑。学校开发《鼓浪屿的建筑鉴赏》校本课程, 组织学生到鼓浪屿街头巷尾现场写生, 实地考察, 引导学生模拟设计中西合璧式建筑, 让学生更加了解鼓浪屿建筑艺术的内涵, 加深对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同, 也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珍惜, 促进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近年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专门开设了美术提高班, 定期邀请厦门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讲座;红五月艺术节组织学生现场绘画比赛;设立艺术长廊、学生作品室让学生的作品上墙等。很多学生在雕塑、绘画、摄影、书法等方面也屡获佳绩。

二、依托五缘湾本土资源优势创新艺术教育

特色3:与社区共建“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

学校艺术教育还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和活动内容,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艺术教育的道德价值。因此,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2008年学校高中部搬迁到五缘湾, 五缘湾地处钟宅社区。钟宅是厦门唯一一个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社区。2009年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五缘湾本土资源, 创新艺术教育, 与钟宅畲族社区合作共建“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学校定期与社区合作组织艺术文化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畲族生活习俗、居住民俗等人文精神, 了解畲族人传统的审美观念, 让学生在陶冶心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爱乡、爱民的情怀。例如, 2010年暑假, 学校与钟宅社区合作举办了“美哉钟宅”艺术摄影夏令营活动;2010年9月, 学校舞蹈队参加了湖里区第三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场综艺活动的演出, 给社区居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几年, 学校借助社区这个平台, 利用社区的资源来拓展、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 又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开拓了重要途径。

特色4:与五缘湾文展苑共建“文化艺术传播基地”。

2011年7月, 学校与五缘湾运营中心签订共建协议, 成立了“学生课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为学生艺术教育开发了又一个新的领域。“五缘湾文化展苑”是一个集众多民间博物馆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 目前有上古文化艺术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源古艺术博物馆、五缘湾鼓浪屿钢琴艺术馆、观天下闽台宗祠文化馆、海西古物馆等文化资源。基地建成后, 双方共同开展了“感受艺术、走近名师”系列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五缘湾音乐欣赏会、沙滩音乐节、慈善与人文关怀等系列公益活动。此外, 每个周末基地都向学校开放各类名家工作室, 学生与知名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听取文化界知名人士关于历史、文化、音乐讲座及论坛交流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 丰富了课外生活, 进一步培养了对艺术的感悟和鉴赏力, 提升了审美品位, 也赋予了学生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

三、利用海峡两岸文化优势, 促进两岸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特色5:成立“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基地”。

厦门第二中学两个校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学校开展两岸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 学校与台湾兄弟学校的交流日益增多。2010年, 学校邀请了台湾音乐人林水永博士为学生开设了一场“鼓舞音乐带来希望”的专题艺术讲座, 师生踊跃参与互动, 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2017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第5篇

敖家堡小学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本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校2017艺术教育情况进行汇报:

一、开足、开齐、上好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严格认真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了艺术课程,确保按计划进行,不准挤占艺术课时间。每学期都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规范地进行教学工作。

1、多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艺术教育工作。

2、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我们每学期要组织艺术学科的教研活动。艺术任课教师人人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通过研讨,提升我校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根据中心校期初教研计划,积极规范地开展教研组工作,使教研组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做到每双周开展教研活动一次,做到活动常规化。

3、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真正做到细化教学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并能依照素质教育要求,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艺术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4、支持艺教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本参加市级以上培训4人次,县级培训8人次,这些培训强化了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学校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强化领导,建立机制,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1、学校深刻认识到搞好艺术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判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抓好艺术教育。在思想上,学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形成对艺术教育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艺术教育是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具有强大的作用。学校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和艺术教育教研组,并专门派一名副校长主抓此项工作,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师生全员参与,各项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保证了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为了确保艺教质量,学校配备了精干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师有较好的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学校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学校有专职艺术教师4人,全部具有合格的学历和专业,为我校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继续对艺术教育加大投入,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落实 今年,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的东风,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校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艺教投入,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完善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等,并按要求添置了进行艺术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教学用具等,完善了多媒体校园网络系统,为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确保了艺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管理,严格规范,潜心教研

1、强化制度管理。

首先,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其次,我建立了艺术教育奖励制度,年终对取得成绩的老师进行奖励。

2、强化计划管理。

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艺术教育工作,教研组详细制订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后再付诸实施。期末,艺术教研组作单项总结,学校在学期工作中进行总结。

3、强化常规管理。

我校将艺术教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 好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了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软笔、硬笔)、绘画组、摄影组等,学校要求每位艺术教师人人辅导好一个兴趣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

四、学校提供艺术展示平台,丰富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我们把艺术教育工作融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学校也经常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今年我们开展了专项比赛有绘画比赛、舞蹈比赛、大合唱比赛、书法比赛、摄影比赛、班班有歌声比赛等,在综合性艺术展示上开展了庆元旦活动、庆六一活动、庆十一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也使我校艺术活动办得生动活泼、更富有生命力。

艺术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研究 第6篇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无法像美术雕塑那样直接表现音乐的场景、音乐形象等视觉性的内容,也无法像小说诗歌那样直接表达感情、思想、哲理等概念性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独特语言来理解,从而获得音乐想象来丰富音乐思维。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以要理解音乐必须首先了解音乐的语言,也就是音乐表现要素。

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美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总是真诚地反映生命的本质。表现音乐美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职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

3.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呈现、展开与时间的关系密切,作为一门无空间造型的有声艺术,无论听者的感受来自音响听觉,或者来自内在情绪,人对音乐的感知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获得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随着时间的流逝,无形的音乐声如同有形的大珠小珠落入玉盘。

4. 音乐审美的渗透性。音乐带来的感受不仅仅是听觉,音乐的审美并不是纯听觉性的,更需要感知联想、思考共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众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是相通的。

5. 音乐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迁移中,音乐作品反映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民族,具有其不同的音乐审美习惯。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尤其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艺术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艺术教育从学生的情绪体验入手,逐步形成自发自主性,积极介入到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各类活动中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当前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硬件设施较差,信息较闭塞,如何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的、硬件设施较差地区的艺术教育环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重专业本身的知识系统,而轻学生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轻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只求艺术教育的课时完成,不重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内容,不重视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名存实亡。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以发挥,其他学科中的艺术教育重要因素也没有得以挖掘。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囿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往往同农村小学的实际脱节。限制了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而学生也不能学到基本的技能,像画、唱、舞、制作等,更不懂得欣赏,不懂得理解学科知识中的美的内涵。即使某些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良好,也是一种不健全的发展,属于畸形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现状的成因

1. 艺术教育的被忽视。

2. 农村学校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3. 艺术教学专业设备明显不足。

4.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三、改善农村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小学地区的特点,我有以下建议和看法:

首先,我认为,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标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才能同其他学科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艺术教育自身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样才能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第三,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美术和音乐,但是其他课程也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因素。它们都体现了美的规律。“艺术教育”中的“美”同各学科的教育如影随形。因此,发挥音、美等学科艺术教育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艺术教育的因素、探讨其基本规律、实现学科之间相互配合,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完整认识。

第四,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抓住“美的因子”。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在发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觉历程中的“感”是美的因子,而后才发生“知”。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首先要从加强农村地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增强其“感”,进而对其他形式和内容增强其“感”和“知”,实现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和传递功能的完整结合。

总之,农村艺术教育应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从学生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出发,以艺术化(美)的形式表现知识美的规律,实现艺术教育学科同非艺术教育学科整合,促成学生自发自主性的形成,从而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论艺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第7篇

一、艺术与生命

艺术是人类生命中的活力, 是社会生活中的阳光和空气。艺术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当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 世界就把“人生”作为礼物馈赠给予了每一个人。从根本上讲, 凡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一切内容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纳入人生美学的研究视野。生命是向美的, 追求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社会物质和文化的每一进步, 都伴随着艺术的进步, 人类生活发展的逻辑表明, 生活的艺术必然要艺术地生活。艺术教育促进生命发展。

二、美育与人格完善

美育即审美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学者又把它称为美感教育。它是提高和发展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种教育, 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教育。人格就其语义学上“社会面具”的含义而言, 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总括。所以, 人格是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综合。什么是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无疑就是美的人性和德性的综合流露, 是美的情操的具体整和。审美的自我必然体现在人格的审美体验中, 我们同样可以说, 我们人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必然要具体体现在对人格美的不断追求中。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陶冶情感

任何美好的艺术作品, 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真诚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孔子“知 (智) 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中, 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对自然美的闲适体悟中, 我们看到了人生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完美境界, 我们体会到了先辈们对美的畅想。人们如果经常从事审美活动, 接触高尚的艺术作品, 思想情感就会被陶冶, 情感会变得丰富、高尚、理性。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是不缺乏的, 我们之所以发现不了美, 是因为我们缺乏一颗美的心灵去对美进行感受。

2. 培育道德

美育是促进道德培育的有力手段。在我国意识发展的传统中, 要求把艺术作为善的教育来理解。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完美人格的内在要求。人的道德因素分为情感、信念、行为三个方面, 情感是动力, 信念是基础, 行为是实践。近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 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感, 培养高尚的人格, 变为伟大的行动。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 “仁”构成其学说的核心。孔子称:“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

3. 想象创造

审美教育是培养想象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创造力是人格中最优秀的成分, 但是它要以情感为动力、道德为方向、文化知识为营养, 才能很好地发展。想象力的培育要有一定的条件, 一是文化知识, 二是情感。

4. 增进健康

艺术创作实践本身就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身心的锻炼, 它可以强身健体, 又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的气魄、优美的体态。我们艺术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将学生们带到生动、丰富、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中去, 到美好的、艺术的源泉中去, 尽量避免低俗、落后、迷信和黄色的东西, 引导他们观察、欣赏、体验美好的形象,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感觉, 建构他们健康美好的心灵, 优化人格的发展。

事实说明艺术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紧密结合, 才可以向正确方向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全面的人格是在感性、理性、道德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广大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审美教育应首先从他们抓起。我们的美育, 应努力培养具有既热爱和创造美好、又能识别和抗御丑恶的心灵结构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永长.美的培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转型大学教育中艺术教育发展的探析 第8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转型,人才培养,高校教育

一、大学教育的转型

在面对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难, 如何化解这样一个畸形的尴尬场面, 让地方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无疑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好办法。这样的转型设计合理, 执行到位有力的话, 可以对我国的整体教育发展, 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是一剂良方。

1.1转型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格局的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渐渐出现高校培养模式的单一化现象, 现阶段的高校培养大多数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而应用型人才短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现象。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处在地方级的本科院校, 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同一专业人数过多, 并且教育学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普遍缺乏竞争力, 同时学生也会有眼高手低的心理造成了一片抱怨。

再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每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再逐年的增长, 从2000年-2013年期间, 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时期, 就业压力则会成为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的突出。

1.2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这项大学教育转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 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对于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作为高校领导阶层和教师群体都应该以科学的认知和发展的目光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措施, 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 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重要的是我们要克服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师资力量问题和课程设计等问题。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高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还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家长转变对职业教育的态度,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对于师资力量的问题方面, 应该从教师个人的素质抓起, 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要求, 也是教师的社会阅历, 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这样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就是提高了, 不光是以前只重视理论的考察, 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考察, 这就是我们转型中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转型高校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这样的锻炼和培训也是的循序渐进的, 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说要想补上能力全面的教师资源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

二、综合性艺术大学的艺术教育

对于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类学科, 增加艺术教育这样的大趋势, 在社会大众来看, 有两个方面的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 艺术专业的教学、学习投资太大, 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另外一种就是持有支持的态度, 认为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艺术专业队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有着促进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分布在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

2.1艺术教育的存在

随着国家的强大, 经济的发展, 国民综合教育也逐渐被重视, 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 同时被社会所认同。艺术作为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从另一个角度可视为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尺。在与艺术教育凉席的同时可以说是组织协调社会成员的艺术审美和认知行为。正如孔夫子所说:“智于道, 据于德, 依与仁, 游于艺。”个人的修养和反战, 于个人素质的成形, 于艺术教育的体现分不开, 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正处在大力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与建设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也会越来越迫切, 综合性大学教育的充实和强化大学教育的综合性理念的开拓。

2.2高校的艺术教育重要性

在综合大学这样一个多学科门类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促进艺术门类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从而科学性的设置课程门类,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爆发性的膨胀等诸多因素使得艺术不单单是追求美和欣赏美的层面, 是更高层次的对艺术的需求和艺术需求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结合, 从而发挥更大人类知识的伟大作用。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学科或者是艺术专业的出现, 可以使艺术更加便捷、更加科学的和人文社科知识相互结合, 相互和谐促进, 从而为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寻找更加适合的道路。

艺术教育的发展, 在宏观的角度来看, 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养分,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多样化的专业背景, 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很多情况下,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院校学生所不及的一些方面的素质和视野, 这样的综合性环境可以扩展学生知识空间和专业的发挥。

结语

在当下教育体系大改革的形势下, 艺术教育的发展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展, 大学教育重点的教育趋势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内的分支, 同时在大学教育中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向着应用型人才配方方向发展。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的同时也能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让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相互之间达成供需的社会合作关系, 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教育才会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用性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万荣.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艺术教育, 2010, (4)

[2]杨蕴.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1, (34)

浅谈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9篇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而这二十几年,恰恰又是中国各个领域大分化、大改组最为激烈的时期,商品化以从来未有的攻势在中国各个领域占着上风。如果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第一代扯起现代艺术设计大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那么,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设计,则需要我们新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探索和建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的高校招生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1 艺术教育的现状

说到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目前国内各个高校中学习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有很多文化课成绩差的考生,是在高考前夕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几个月绘画进入高等学府的,这样的学生在各个院校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有些学生和家长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学生在自己毫无兴趣的情况下被父母逼迫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无异于是浪费时间。倘若学生不具有相应的禀赋,即使最好的教师也难以将其雕琢成才。就中国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需要的绝不是数十万能力平平的设计师,而是具有高素质的设计精英。

2 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再说教学模式。要建立培养艺术设计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人格品质的辩证统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设计综合能力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设计表达的驾驭能力等,具有现代建构多元化发展知识体系的深刻内涵。知识是能力等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邻学科的知识。人格品质是通过教育、自身修养和社会实践锻炼逐渐养成的,好的人格品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扩展与增强。坚持知识、能力、人格品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设计人才。

3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

目前,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工业社会形态,也改变了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教育问题远非现代设计模式所能解决。信息时代的生产是知识的生产,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未来发展值得研究的课题。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信息语言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而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应用上。

4 艺术教育前景与空间

只有认清目前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我们才可以找到能够解决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科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为社会服务。总之,中国要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十分重视和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只有认清目前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我们才可以找到能够解决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科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为社会服务。总之,中国要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十分重视和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摘要: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社会新兴艺术行业的出现,以及科技的发展导致设计人员、艺术工具的变化,艺术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变化。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只有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的完善自己。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正是需要在这种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才能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方向。

浅论艺术教育之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第10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视美的享受, 急需创造美发现美的艺术类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出自美术教育的培养。现在反复被大家拿来诵读的还是以前大师经典画作或设计作品, 却很少看到当代艺术作品的突破与创新, 没有象征时代的作品涌现。因此, 当前美术教育下的我们急需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创作出与时代俱进的艺术作品。

然而, 现在大多数高校里培养出来的艺术生, 他们普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扩招生。由于学校扩招, 有许多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并不扎实。就学生自身而言, 由于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速成模式,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艺术生, 虽然专业分数达到了高校录取分数线, 但是真正的专业基本功却不容乐观。就家长而言, 家长普遍认为:学美术, 可以占便宜, 考上好大学, 以为考上好大学就一定有好的稳定的工作, 实则不然。董希文曾针对素描的单一模式严厉批评道:“没有基本功的百花齐放, 就不可能出现创作上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百花齐放”。董希文认为素描的单一模式是阻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那么更不要说是学生对画画没有一颗虔诚的心。这种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可能给艺术教育今后带来无穷的后患, 值得深思。

二、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艺术生, 已经不同于高中、初中那种教育模式, 进入大学之前的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速成教育。进入大学后的美术教育下的我们更偏向的深层次的自主研究性学。大学里的普遍现象是艺术生时间太空闲, 老师的放手式教育, 有利有弊, 很多艺术生缺乏自控能力, 四年下来, 不仅在文化上没有什么成果, 在艺术专业上也无成果。

每一位成功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位自己难忘的师傅, 像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这样非凡的的天才画家是人人仰慕的。但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 老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像著名油画家靳尚谊, 他的老师有徐悲鸿, 董希文, 马克西莫夫等, 他们都是著名的实力派画家, 有这样的老师指导, 再加上靳尚谊的勤奋好学, 才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靳尚谊曾回忆:“董希文先生的素描教学非常具体, 学生根据他的意见改了以后很快就有了效果, 这是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有的时候每个人到一定程度就停顿, 进步不了了, 他说了以后也改不好, 比如我当时画得比较死, 不够生动, 在这种情况下, 他就动手给你改, 改了以后就生动起来, 给你一种新的启示。”可见教师的适当指导是极其重要的。达芬奇曾说过:“谁善于临摹, 谁就善于创造。”可想而知, 了解过去对理解现在事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像国画大师张大千, 他经常临摹敦煌壁画, “广漠戈壁万里天, 敦煌临摹二三年”。再三强调, 临摹不是照猫画虎, 要摹出人物的形, 更要传达出人物的情, 形象兼备是其宗旨。张大千曾对儿子心智说:“对于初学画的人, 临摹十分重要。临摹多了就掌握了规律, 有了心得, 这样可借前人所长参入自己所得, 写出胸中的意境, 创造自己的作品, 那才算达到成功的境界,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超过古人。但是不下功夫, 是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境界的。”敦煌以后, 张大千的绘画全面升华至另一个境地, 尤其是人物画。经过敦煌对大壁画、大结构、大章法的营造, 酿就了张大千日后绘制巨型画幅的雄心、能力和魄力!

法国著名油画家雷诺阿的一幅油画作品《阳光下的裸女》, 阳光下的裸女的身体上充满了透明响亮的阳光, 画中裸女肌肤上呈现着阳光与阴影交织而成的斑块, 但绝没有使人感到它是附加的, 而是光照的结果, 是美的肉体在阳光的阴影投射的自然真实状态。画家运用统一而较细腻的笔触描绘肉体, 而以激情奔放的笔触画背景, 造成一种对比, 使人体发出诱人的光辉。因此, 我们只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设计, 才能使得美术教育得以传扬。

三、加强基础艺术教育

从小就开始重视孩子艺术特长的培养, 加强基础艺术教育是时分有必要的。我们能从日本低幼儿童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能看出儿童天马行空的才能。都源于日本学校对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视。无论从他们的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资源样样都为孩子着想, 使孩子们的绘画天赋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日本的教学理念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 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 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 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学生学会深刻独立的思考。南京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教学理念是“顺其自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课程, 有陶艺、剪纸、线描、儿童画、版画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美术教育的课程种类, 使得每个孩子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现。在课堂上, 孩子们大胆的画, 积极地构思, 向老师请教, 完成作品后, 还为自己作品附加说明寓意, 在绘画的过程中, 美术教师注重培养同学间的合作与分享的精神。

只有不断借鉴外来文化精华使其和谐的融入自己的美术教育之中, 更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地去激发每个学生的绘画潜能, 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基础艺术教育, 才能为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作铺垫, 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艺术人才。

摘要: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教育应该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基础艺术教育, 即学校艺术教育, 主要关注的是自小学到高中毕业阶段的艺术教育, 学前艺术教育也并入其中;二是高师艺术教育, 为培养基础艺术教育师资而进行的教育;三是专业艺术教育, 为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去谈我们学生身边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忧虑,反思,专业艺术教育,基础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2]张大千/张大千绘, 张明远编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2.

初级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小提琴 初级教学

艺术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汇集了时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社会效应,对于艺术教育,它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一项调节工具,是人类思想活跃创新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是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父母为孩子安排的成长必备课程。

当今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接受正规的学校科学文化教育之时,很多父母都提早为孩子选择了艺术业余课程作为辅助,比如,唱歌、乐器、绘画、舞蹈等等,不难看出,每个家长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优秀,还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才艺,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作为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心态来说,初级艺术教育百花齐放,老师也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小提琴为例,我们分析了在初级阶段,艺术教学面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小提琴属于高贵典雅的弓弦乐器,有“乐器王后”的美称,在音乐范畴中,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成员,同时也是所有乐器中最难把握和掌控的一项乐器。小提琴本身外形精致,携带方便,舞台造型优美,应用广泛,这就成为很多家长的首要选择,但是,看似小巧的乐器,却忽视了它之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音乐情感、完成艺术追求的技术性、重复性以及时间性。

目前,我国的初级小提琴教学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学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自身的传统教学始终贯穿在小提琴初级教学中。

一、 教学法方面

老师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的知识广度、演奏能力、教学原则、授课方式等都对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孩子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初期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1.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灵活“课堂”教学

小提琴教学相对于其他艺术教育来说更有针对性和技术性,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几乎是从年龄较小时候开始的,对艺术选择没有主动性,也许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兴趣的,大多存在一个不能持续的问题。另外,如今我国的小提琴初级教学形式几乎是“一对一”的专门教授,由家长跟随陪同,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比如,老师家或者工作室,进行入门训练。面对老师,年幼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害怕紧张,一方面有对老师的敬重之意,或者担心被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家长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学琴,渴望老师教授新的知识技能,或者讨厌学琴,甚至有不想继续接受小提琴学习的念头,这些都是孩子“兴趣”多少的表现。而面对初次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年龄特点进行引导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其说话的语气、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会选择灵活运用课堂,不是一味的让孩子重复着基础技能的训练,而是经常举办一些不同场合的小型演奏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到锻炼,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感受,这样,小孩子会对同样学琴的大孩子充满羡慕之情。还可以准备一些适龄孩子们的表演视频、音频;或者通过动画片音乐,告诉孩子们这些好的声音就是由小提琴这个乐器发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从而愿意接受并学习它。虽然说初级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奏家,但作为艺术范畴的音乐来说,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是必然的。

2.伸缩性的教学强度,多种形式的知识输入

老师作为言传身教者,面对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孩子们来说,在对专业知识讲解的伸缩程度上有很大的要求。年幼的孩子很天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于专业音乐理论的接受程度上来说相对比较慢,因此,老师时常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小故事,将专业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得作比喻,让孩子直观得理解并牢记在心。

另外,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在教授小提琴的过程中更注重要专业技巧的训练,严格规范的姿势、专业扎实的练习都是老师对初学者的强制性要求。但是小提琴有它特殊的属性,包括音高位置、音色、左右手协调等等,是乐器中比较难掌握的,需要重复进行训练。往往这样的初级训练会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觉得学习小提琴很枯燥、很艰难,在这个时候,老师对于技能知识的讲解就要稍微放松一点,这里不是指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换一种方式引导他记住那个正确的。比如,把位的训练,在琴身上找出一个标志,琴颈或者侧板,先硬性要求孩子记住某个位置或者某种姿态,省略掉讲解缘由的过程,孩子的思路就不会乱了。或者在学习新的乐曲和形成新的技巧时,不纠结于固定新乐段中,不放弃复习前面学过的乐曲和技巧,使他们依然存在与难度不断增长的作品之中,这样,对孩子的练琴效率和思维形成一种缓冲,而不是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当形成一种固定的套路之后,老师的再三强调已经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习惯性的思路,一旦改变,孩子自身会感觉到异常,并会询问老师缘由。这样就有了一个发现、试验、选择决定的过程,它是开放的、有选择的,就像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到的,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选择并积极实践,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3.课堂的细节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是指孩子进入老师视线的第一刻开始,所发生的一系列动作与言语。铃木教学法中提到过一点,他要求新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向老师鞠躬,目的是教孩子讲礼貌、思想集中。然后,教学生拉琴时怎样站、手如何放在琴上、不演奏时怎样站位等等。好的习惯、坏的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师对学生的细节要求从上第一堂课开始就要进行指导,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今后的学琴习惯,甚至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有条件到国外进行小提琴学习,比如,美国、日本等,那里的音乐教育是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因此,一个好的习惯很可能成为老师接纳你的第一场测试,也是我们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教书”与“育人”是同时进行的,它存在于教学的任何时期。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对于老师的示范是很崇拜的。小提琴教学中,老师正确、精彩的示范演奏,能使孩子直观感受老师演奏的魅力,感受那种声情并茂、如临其境的演奏效果,从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不能放松自身的学习和练习,现代艺术教育时刻都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孩子领悟到最新的教育思路和演奏方法。

4.过分追求教学成果,加快教学进度

老师的教学进度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独立演奏乐曲的时间。培养一名合格的小提琴演奏者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乐器本身就是一项很难驾驭的东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不断引导与讲解,孩子们积累的成长阅历和连续训练才能使小提琴学习者自觉得融入到乐曲情境中,理解乐曲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这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孩子最基础的训练。林耀基曾经提到过,无论到他班上的学生水平程度如何,都要练习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音阶训练,以达到声音准、匀、美的效果,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独立有效的完成小提琴作品并不是一个短期成果展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长时间学习过程。

二、 客配合方面

家长是孩子学习小提琴最有效的监督者,家长的坚持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俗话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孩子从小接受小提琴学习,很大程度上不是自愿开始的,自身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去主动练习,因此,家长的督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小提琴,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是相关音乐工作者或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觉悟超前的人群,而是进行艺术学习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个整体心态。所以,他们对小提琴本身属性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孩子的艺术学习持有“快”的态度,对于老师的不断重复教学法有疑义。希望孩子能在小小的年纪掌握较多的乐曲,无意之中也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进度,导致在孩子音阶还没练好的情况下就练大曲目,对于考级、比赛、表演等活动充满了期待。但是基本功不牢固,将来很难再提高,而且返工也很困难。

2.“关起门来”练琴

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开放的、富有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空间中,听到的只有自己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声音,不能识别正确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学习音乐的孩子必须对声音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如果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琴声中,加之家长反复的催促和监督,时间一长,反而使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从而造成厌烦心理。家长认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接受高雅音乐的内容,只是单纯得聆听,没有指导。为此,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琴氛围,以极大得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带孩子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类电视节目或者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对美好的声音进行想象和追求。

艺术初级教育固然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部分,同时也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和兴趣的重要时期,小提琴初级教育只是艺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部分,有它的特殊性。但相对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更有针对性、变化性和时代性,它是连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甲板,在这个甲板上,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和决定自己想要的那个艺术追求,充分享受艺术带给人们的别样风情。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红宇.让小提琴歌唱起来——学习林耀基小提琴教学点滴[J].人民音乐,2005(4).

[3]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智访问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

[4]施晨辉.小提琴教学有效性的几项原则[J].文教资料,2010(20).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之探索 第12篇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的颁布对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法制性规定, 由此可见,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非常重视。然而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 但它因受政治、经济、科学的轮番控制, 常常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后,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艺术教育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经济对艺术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艺术教育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并不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素质为目的, 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把艺术当做谋生的手段;二是混淆了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把艺术教育当做专业艺术教育、少数精英的教育或者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应认识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 它是每一个大学生理应获得的教育权利”[1];三是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经费投入与支持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高校艺术教学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因此, 正确认识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二、艺术教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阐释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社会远景时写道,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宣言》最基本的精神指向, 这一理论阐述具有终极关怀的哲学意蕴, 这一理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归宿。

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体验的水平, 而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通过陶冶情操, 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性方面的和谐程度, 提升人们的品格, 并且以自由超越的审美愉悦将个体带入一个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3]。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艺术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观, 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人类艺术教育实践和一定时代的产物。

当今世界, 艺术教育方兴未艾。1994年美国制定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把艺术纳入美国中小学课程, 同年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艺术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并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2000年新西兰公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把艺术学科分成四个学习领域。这些都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艺术教育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重视, 国家教委在1989年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自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美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素质教育的高度, 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我们党的教育方针, 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家关注的美育在教件的颁布, 既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指导思想, 又指明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任务和目标。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

体制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一个健全良好的体制或机制作为保障, 那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将无章可循, 因此, 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平等交流的关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以大学生为本,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价值, 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高校应成为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中心。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由艺术院系或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承担和管理, 艺术社团和课外艺术活动由校团委管理, 所以有时一个活动牵扯到诸多部门。因此,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更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的互相协调, 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

(二) 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高校一直把科研和教育作为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不受重视甚至停滞发展, 有些学校出现重视抓课外艺术活动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现象,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化, 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 但大多采用选修课形式, 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 一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之中, 针对低年级学生, 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 克服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针对高年级学生, 可结合学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当前社会文化现象, 有针对性地通过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审美活动;三是课程建设离不开教材建设, 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 让公共艺术教育进入课程, 教务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艺术教育教材。

(三)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教育的提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作为美的启迪者和传播者的高校艺术教师的培养更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石, 师资力量不仅要有数量, 更要有质量的提高。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 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此, 一方面要加大艺术教育的培养力度, 鼓励有志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加入高校专业艺术教育队伍中, 同时, 加强学校辅导员、团委书记等流、组织教学观摩和出国考察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一定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艺术教育能力的专兼职艺术教育队伍。

(四)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研究

基于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们应结合西方的公共艺术教育经验, 从社会实际和艺术需求的角度出发, 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且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教育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也具有时代的现实性。一方面, 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文化艺术精华, 结合我国国情辩证地认识和灵活地引进有影响的艺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特别要注意运用比较艺术教育的方法, 进行多侧面、多视角的比较研究, 以便综合诸家之长, 实现“洋为中用”的目标。另一方面,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艺术教育的精华, 在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 以指导当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并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即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

(五)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学校应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以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参与环境的美化, 构筑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让学生体验艺术审美创造的愉悦, 把艺术活动融入班级、年级、学院和学校整体的文体活动中, 组织各种适合学生特点和个性的艺术活动, 如学校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艺术家与大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 使其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发挥艺术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晨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核心在课程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7-11-04.

[2][德]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3]王小舒, 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66.

上一篇:妇幼保健医院下一篇:家庭共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