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结构范文

2024-07-26

需要结构范文(精选11篇)

需要结构 第1篇

1 地震区域一般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里给出了地震区域结构设计的一些普遍原则。应该指出,抗震结构的设计可以不必考虑这些原则。然而依照这些原则会充分减少动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该效应的发生无法通过线性分析预测。通过使用这些比非抗震结构更低的值,可以使抗震结构的高成本得以降低。

首先,要确知建筑物位置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场地和地基类型,可确定地震动参数,从而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设计中的不连续性会带来应力集中,并且引起该点的潜在失效机理。结构中的能量损耗要尽可能地高。因此,在结构中要有很多的能量耗散区。主要结构的不连续性和不均匀行为会使得计算繁杂,连接区域的设计困难。结构受力在水平方向的连续性和均匀分布一般就意味着对称,如果可能则要尽量保证中心对称。垂直抗震构件的平面布局也应满足整体抗扭刚度的需要。有时高层建筑为了满足环境要求和消费者的需要,可能会对建筑学上的要求比较高,会造成建筑高宽比较大,此时就需要特别注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倾覆作用。

其次,地震活动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特殊的扭转效应,由于很多情况下结构的质心和刚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移,地震产生的惯性力作用就会使结构产生扭转效应。为抵抗扭转效应,建筑结构必须具备充分的抗扭转刚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建筑的抗震部件靠近建筑结构的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或都围绕建筑结构周围,并遵循对称性原则。需要指出,在无震区非常经典的“垂直型芯”结构并不有效,因为它缺乏抗扭转刚度。若采用对称性的布局,则可以很简单的避免。

此外,建筑物横隔层转移了水平惯性力,它由作用于楼板质量和负载的运动产生。横隔层必须是低变形能力且能有效分配垂直抗震结构间的水平活动的结构。形成横隔层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混凝土板、复合板、框架桁架。横隔层必须恰当地连接到垂直的刚性构件上,其连接必须能够传输水平惯性力。荷载布置时应注意尽量避开地震时产生较大地震荷载的位置。此外任何可能的地方都应该减轻重量。例如,采用轻型楼面系统而不是传统板可以大大减少惯性力,并使得工程更加经济。对于隔离墙、填充料、覆盖层,也应做相似的选择。

最后,设计响应谱的形状表明,对于具有显著的高振动周期(T)特征的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力较低。例如,当结构位于厚冲积层地区时,由于在高周期范围内响应谱的振幅相对较高,在低周期范围内响应谱的振幅较低,因此刚性好的建筑结构比柔软的更加合适。在岩石区应采用相反的选择。

2 钢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系统

随着轧制钢材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可用的钢材类型和尺寸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能够用来制造范围很广的结构部件和结构接头。各种结构部件和结构接头,如图1所示。

钢结构部件具有容易建成大构件的优势,被认为是确保大结构抗震的最合适的建筑材料,结构部件和接头的性能和塑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建筑钢部件由于其高强度性能,经常有很高的细长度和纤细的横截面,因此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弯曲,比如整个构件的挠性弯曲、横向扭转弯曲、板形构件的局部弯曲。

一般来说,建筑结构通过它的非弹性水平载荷分散能力,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故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变形而不破坏。

本质上用来抵抗地震活动的结构系统有2种:1)结构框架(BSF)或桁架支撑架;2)抗弯矩框架(MRF)或简单框架。

横隔层是水平抗震部件,一般指地板和屋顶。它们能够转移垂直抗震部件(剪力墙或框架)的横向力。基本上横隔层扮演着水平工字梁的角色,也就是说,横隔层本身担当梁腹的作用,它的边缘担当梁翼的作用。

剪力墙是水平墙,被设计用来接受来自横隔层的水平力并把它们转移到地面上去。在这些墙中的主要都是剪切力,墙里的力从中相互交叉。

一般来讲,建筑的抗震性能十分依赖于连接建筑物大型结构件的接头,比如墙、横梁、立柱和楼板连接的接头。特别是剪力墙,本身必须牢固,也要相互之间以及与水平横隔墙之间牢固地连接。在一个每一个末端都带有剪力墙的简单建筑里,地面运动进入建筑物,产生惯性力移动楼层横隔墙,剪力墙会抵制这种移动,力被向下传输回到地面。

2.1 刚性结构框架

刚性构架通过斜构件的联结作用发挥它们对横向力的抵抗作用。拉杆在联结的横梁和立柱中产生力的作用,使得它们协同工作就像一个桁架,所有构件受轴向应力的作用。

同心式刚性构架(CBF)在设计中就要说明框架接合处有轻微的偏心。同心式刚性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离心式刚性构架(EBF)具有严格控制的部件,通过能在连接横梁中屈服的对角拉杆,形成强化效应,离心刚性构架只存在于均匀建筑中。离心式刚性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钢骨的同心式刚性构架(CBF)牢固、坚硬且富有延展性,是理想的抗震构架系统。CBF对地震响应的质量由拉杆的性能决定。为了从CBF中获得最好的性能,拉杆必须在任何其他部件损坏前破坏。根据当前的设计规范,这些接头可以非常的大,减少拉杆屈服的长度,以满足其需求,因为长度太大会引起CBF的失效早于预期。

离心式刚性构架(EBF)需要具有强大能量耗散能力的横向刚性构架系统来适应巨大的地震冲击力。典型的EBF由一个横梁,一个或两个拉杆及立柱构成,其构造与传统刚性构架很相似,除了每个拉杆至少有一端必须离心地连接到框架上。

离心连接在连接到拉杆的横梁中引起了弯曲力和剪切力。在框架结构中较短的部分,这些力集中的地方,就是关节部分。EBF横向刚度主要是关节长度和横梁长度比的公式。关节越短,框架越不易弯曲,接近同心刚性构架的刚度。当关节越长,框架越有柔韧性,接近弯矩构架。

2.2 抗弯矩构架

当用抗弯矩构架得到抗震性时,主要由立柱和横梁间的接点抵抗横向力。这些接点处的应力很高,其建造的细节非常重要。弯矩构架,作为最后才借助的抗震策略,通过在最终破坏前结构发生永久变形来吸收能量。因为这个原因,抗弯矩构架一般都是钢结构的,其螺栓或焊接接头采用的都是本身就塑性很好的材料。然而,钢筋混凝土构架,里面有大量钢筋加固,也是有效的塑性构架。它们在破坏前能扭曲并保持抵抗能力,并且不会以脆性断裂方式破坏。抗弯矩构架,如图4所示。

在建筑上,抗弯矩构架比剪力墙或刚性建筑更具有特定的优势,因为它们易于构成比剪力墙结构开旷得多的结构,设计也很方便,就是把一些建筑元素合到一起,比如外墙、分隔墙、天花板、建筑物里物品的位置等。然而,抗弯矩构架需要专业的建造和详细的设计,因此要比剪力墙和刚性构架的造价更高。

3 连接接合

有很多种类型各异的连接接合,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转动特征,影响框架结构的行为。对焊、粘角焊、螺栓连接、铆接都可能用作抗震接合,或者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完全采用螺栓连接或铆接,就会尺寸很大并且造价昂贵,完全焊接连接或联合使用焊接和螺栓连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螺栓具有比焊接提供更多阻尼的优势。

设计连接接合应该使得构架工程的装配和架设尽可能地简单和快捷。

连接类型被分为2类:焊接连接(图5)和螺栓连接(图6)。

3.1 焊接连接

建筑结构焊接是一个部件受热、熔融后连接到一起的过程,并且在接头位置使用补充的熔融金属。材料在相对小深度上熔融,然后通过冷却,结构用钢和焊接金属就会变成连续的部件,这样就连接到了一起。

考虑到焊接连接的地震行为,两个主要的准则需要考虑:

如果刚性构件增加到一个要求具备柔性连接的部件上,那么吸收能就会减少,但荷载水平增加。

如果构件增加到没有充分改变变形机制但增加结构件局部长度的接头上,如果假设倒塌是塑性的,那么将会增加能量的吸收和荷载水平。

对于抗弯曲焊接连接,横梁的塑性转动主要靠接合面附近的塑性变形的延伸。一般来说,为了控制接合面附近部件的塑性区的伸长,梁柱接头必须有一个极限弯矩,要比所连接构件的完全抗弯曲性更大。

3.2 螺栓连接

有不同的螺栓连接类型,可以基于荷载的类型分类。

受拉构件的连接和拼接,使螺栓受易于剪切支柱的力;梁端简单连接,使螺栓受易于剪切支柱的力;吊架连接,使螺栓处在拉伸状态。

在大多数螺栓连接中,螺栓受剪切力。螺栓可能会在剪切和拉伸中破坏。

4 横 梁

一个影响钢框架结构整体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横梁和桁架的弯曲性能。钢构件的破坏通常由不稳定性引起,为了在大地震中表现令人满意,力矩转动曲线必须具备长的平稳段。最终破坏通常不是由横向弯曲而是局部弯曲引起的。

对在重复往返载荷作用下的悬臂梁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增强翼缘中的局部弯曲并不会显示弯矩抗力的立刻损失。横梁能够支撑比引起翼缘最初弯曲的足够高的载荷。该行为归因于板材构件相当高的后抗弯强度。然而,在随后负荷循环中的最大载荷出现之后,弯矩抗力就会恶化。作为翼缘构件中先发生的局部不稳定性的结果,弯矩抗力恶化程度随着翼缘宽厚比(b/t)的增加而加剧。

翼缘的严重变形容易导致断面的扭转变位,与纯挠性弯曲产生的低载荷有关。

5 处于弯曲和压缩状态下的立柱

立柱是钢骨架结构建筑的最基本单元。多年以来,人们对立柱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很多都是围绕着轴向载荷而很少甚至没有用离心率来测定基本柱的公式。只是最近,大量工作才围绕同时施加轴向载荷和大弯矩的梁柱展开。为了发展用钢进行塑性设计的标准,人们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是并没有拓展到负载组合惯例的范围中,以用于重点钢结构的抗震性。在高层建筑,有效柱负载的一般范围相当的窄,很多测试离这个范围太远而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局部弯曲和扭转效应减少了立柱的强度,在局部弯曲发生的地方,力矩转动曲线的形状和数值保持和压缩区域一致直到翼缘的局部弯曲点。

参考文献

[1]汪大绥,姚利民,花更生,等.东方艺术中心钢结构屋架的抗震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3).

[2]徐海波,王广建,易方民,等.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2).

[3]薛勇.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分析[J].民营科技,2011(10).

优秀SQE胜任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 第2篇

4.1 QC七大手法;

4.2 8D Report 编写;

4.3 辅导稽核技巧;

4.4 五大工具:MSA、APQP、SPC、FMEA、PPAP;

4.5 各类质量体系,如ISO9001、ISO/TS16949、ISO14001、ISO17025等;

4.6 专业、技术、公正(此点最为重要)

优秀SQE掌握的知识结构新的环境下供应商管理角色越来越多地由专门化的职能人员来承担,一个标志性的职能就是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SQE。SQE的应运而生已经有数年了,目前企业对这一职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这一个职位,往往是只有要求,没有规范,靠SQE的自主经验以及和采购人员、产品品质人员的共同协调,很多SQE的上岗是由以往的工作转行,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主要负责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相关的工作。如贵公司需要开发新产品,则你需要与你们的采购小组一起去选供应商,选供应商需要评审,评审一般是从人机料法环测量对供应商进行考察。确定了供应商后你需要协助供应商开发出满足你们公司要求的部件,你需要相当的产品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经验。在供应商的样件得到你们的技术部门认可后你就要确保供应商能批量的供应合格的产品。涉及到的工作包括一些对供应商的日常的考核,日常质量问题的处理等等,需要掌握些处理分析问题的工具如8D,7钻,还有鱼骨图,直方图等新老七种工具,还要明白公司管理供应商的一些程序。

大致讲就是这样了,大同小异,这行有不少东西可以学的1、衡量供应商的质量

品质结果的衡量--产品质量的测定

品质过程能力指数Ca、Cp、Cpk、Ppk、Cmk及其应用

品质测量的方法和程序

抽样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MSA)介绍

品质过程的衡量--质量保证体系的评审

基于流程的ISO9000、ISO/TS16949质量体系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的概念及方法

教育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 第3篇

首先,我们应该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改变出国留学生低龄化日趋严重的现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针对出国留学生低龄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应该为这一块巨大的需求提供教育选择。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5.98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增长了23.4%,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留学生增长了50%。且不说低龄留学对青少年身心成长以及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的负面作用,就是从经济的角度看,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14年,中国留学生在境外消费近2000亿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国留学的低龄化,教育需求外溢、消费外流的趋势仍然在上扬,逐渐从中产阶级家庭转向寻常百姓家。如果政策相对放开,允许不出国的留学,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就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办好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品质的中国教育,引导教育消费回流,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其次,针对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

一方面是职业技能人才研制匮缺,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不断下降,2014年中职教育招生比例已经低于44%,很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一部分学校已无法正常运转,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各个学校对有限的生源“围追堵截”使招生成本增加,却无法吸引有教育培训需求的进城务工人员走进校门,原因在于各类职业培训多采取短期集中、脱产走读、统一授课、集中管理等方式,难以为人员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进城务工群体提供灵活多样、分类细化、富于个性的培训。而集中两年的中职学历教育更是要求脱产学习,难以满足边学边干的需求。

因此,建议进一步盘活中职与高职教育资源,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主要由中央政府、输入地政府出资,紧密结合产业与企业需求设计培训课程;鼓励企业为各种培训提供学习场地、实训场地和技术人员,可根据市场价折算为其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采用更为灵活和有弹性的学分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获得技能的同时,通过学分累计获得学历。

再次,针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应该改变以往的治理择校热的做法,从限制选择的“堵”转向鼓励选择的“疏”。目前,各级政府治理择校的基本做法是划片就近入学,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限制父母选择学校。从表面上看,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缓解择校热的有效做法,实际上却是简单遏制了教育需求。由于学区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质量事实上的巨大差异,不少家庭采取拼实力购买学区房变相择校的办法,加剧了弱势人群入学的不平等。

另外,由于民办学校的办学准入门槛太高,小微民办学校、在家上学等无法合法化,也影响了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建议进一步放宽办学条件,特别是放宽对占地、校舍等硬件的苛刻限制,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教育领域。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就能一举多得:不仅为教育国际交流创造更好的平台,也能引导教育领域的消费需求,更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需要结构 第4篇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张占斌:统筹城乡与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统筹城乡的本质是要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来妥善处理“失衡的城乡”关系——即城乡利益分配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进来解决“农民进城”——即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需要重新认识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重点任务, 从战略上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当前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协调城市与农村关系。城乡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重点解决城乡之间规划结构不一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规划管理不科学等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性问题。二是要优化经济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产业是富裕农民,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必须对城乡产业发展进行一体化规划引导, 形成城乡合理分工与相互耦合、资源要素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三是要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提高配套能力。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 服务和价格标准, 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信息传播网、环卫设施网、电力建设网、供水供气网,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要形成以城带乡的机制, 健全利益共享的分配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五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要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 实现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平、公正, 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5篇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市场,调整的.范围具有有限性,调整的标准或目标不易过细,调整的手段应多元化并相互协调.

作 者:陈国伟 CHEN Guo-wei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72 刊 名: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TAX COLLEGE 年,卷(期): 6(2)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调整主体   调整范围   调整标准或目标   调整手段  

高效的课堂学习需要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6篇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张庆林认为:“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和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把优等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画成一张图的话,就是一张层次网络系统图。而学困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和孤立的。”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头脑中不完整的、零散的知识结构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十分消极和不利的。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收获却不大,这种不良的学习方式不仅造成学生学业不佳,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改善学习现状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良好认知结构的作用

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构成的网络即是知识结构。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之后,在自己的头脑中都会有一个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都不一样,带有自己的特点。头脑中带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结构就称为认知结构。认知結构和学科的知识结构吻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学习。

(一)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当学习者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只有这个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它才能被理解,才能被建构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良好的认知结构中,知识构成有联系的体系,层次清楚,很容易找到与新知识的联结点,新知识就很容易在原有认知结构上进行构建。

(二)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人的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是有核心、有条理、有层次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清晰,记忆更牢固。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提取也更容易。

图书馆里有很多的书,但是读者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自己家里的书比图书馆少得多,但是找起来反而费时很多,原因就是家里的书不如图书馆里的分类那么清楚。

(三)良好的认知结构本身也是一个知识演绎体系

如果我们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当我们进行问题解决,而某个知识点被遗忘,无法有效提取时,我们就可以由这个知识的上位或者下位知识推理出来,或者根据知识脉络演绎出来,这是一个零散无序的认知结构做不到的。

可见,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记忆储存知识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提取知识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教会学生主动科学地构建学到的知识。

二、构建认知结构的一般策略

(一)渐进分化策略

渐进分化就是建立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当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它被理解,被归属于一个特定的概念命题之下时,这个概念便学会了,原有概念也得到充实。这就是渐进分化学习。

如学完光波的概念之后,将其纳入电磁波的体系之中:学完声波的概念之后,将其纳入机械波的体系之中。

学习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总是从最具体的概念开始学,然后一点一点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学完力的概念,再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这样就形成了以力为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好的学习策略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知识结构,最具概括性的、包容性的概念处于知识层次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或越来越分化、具体的命题、概念和细节。

(二)综合贯通,促进知识横向联系策略

从横向上加强对各种相关或并列的知识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异同之处以及深层联系,加以融会贯通,使知识准确牢固,可辨性强,而不至于粗枝大叶,相互混淆,模糊不清。

比如:我们对力与运动一章构建认知结构:

(三)系统化策略

系统化策略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归入一定的顺序,纳入一定的体系,在纵向上渐进分化,在横向上各种相对并列知识异同特征分明,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框架。

三、构建认知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的知识结构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应做到心中有数,从部分知识结构到整体知识结构都应准确把握。教师还应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以及某一部分知识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突出核心概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将知识结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存在的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因果关系。

(二)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教师应该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局部到整体逐渐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

比如: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了位移、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如果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就会零乱而没有系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已有知识出发,每学一个概念都和前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知识间的联系始终在学习过程中被关注。

如:我们派出去一辆汽车,行驶两个小时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辆汽车的运动情况。车的相关运动信息如下图:

nlc202309020024

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回顾,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深入多了,并且先后学习的知识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科学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主动的构建过程。每个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有人的认知结构核心概念明确,层次清楚;有人的知识零乱,知识间缺少联系,系统模糊。如何能够知道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呢?如果不合理,怎样帮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呢?

教师应要求学生每节课后,复习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思考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删减补充笔记,要求学生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整理所学的内容,形成局部知识结构。并在下一节课的前5分钟请一名学生讲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教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外化的过程。点评时,其他学生会根据这名学生的讲解以及教师的点评,修正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这样做的好处是:

1.本人对知识结构更清楚明确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进行修改)。

2.其他人在听讲解和教师点评时受益(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改变)。

3.本人得到成功体验(同学鼓励,教师提问并多次修改,但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的成就感会增強)。

(四)指导学生画章节知识结构图

1.知识结构图符合大脑储存信息的运作特点

(1)大脑以类型和关联的形式存储知识信息,知识点按照层次排列到知识网络结构并储存于大脑中。

(2)知识结构图以分类和联想的方式,通过关键词、关键图像进行分层次网络结构运作,符合大脑的运作方式,所以记忆效果好。

(3)综合运用大脑两半球功能。知识结构图不仅包括关键词、数字、逻辑关系和线性思维,而且还包括关键图像、色彩、空间结构,符合大脑两半球功能特点。因此能有效激发整个大脑潜能,使学习效果突出。

(4)知识结构是将关键词连接在一起,使知识点之间连接起来。知识的主题、层次、知识点全都群集于图中,形成知识整体网络结构,便于整体掌握,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复习。

2.画知识结构图的一般原则

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将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和系统化。

(1)找出知识的中心主题,分析哪些知识与主题有关,并划分出层次。

(2)找出每方面的知识要点和关键词,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将中心主题置于知识结构图的最上面,然后一层一层将代表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如:机械运动相关章节的中心主题是机械运动

3.对学生画的知识结构图进行点评

将画知识结构图作为测试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做完之后,教师要认真地给予批阅和讲评。评分的标准包括态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图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主要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要给学生指出来,并让其进行修改。

需要结构 第7篇

1 土建结构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1.1 计算简图

对于整个土建工程来讲, 计算简图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首先设计图纸必须要满足整个建筑提出的要求, 计算简图是不是可以满足施工整体要求, 在整个施工环节运行中都十分重要。所谓的计算简图指的就是利用对工程仔细的进行观察并分析而设计出来的, 在这上面必须要将建筑的所有需求全部呈现出来。并且计算简图能够对施工过程起到指导的作用, 因此, 要求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质量。这样能够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1.2 方案的选择

在选择土建工程建设的方案时, 必须要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因为方案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都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并且还会影响到设计的结构, 所以一定要谨慎的选择建设方案。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建设方案是否合理, 并且建筑方案必须需要注重的是地质条件的因素, 通过结构地质条件来分析工程的种类, 探索载荷的能力, 尽可能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施工问题都列入到施工方案当中。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地基的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针对地基地变形对于地基的潜力进行一个初步断定。在土建工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方面, 不但需要具备科学的地质勘测报告, 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地质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1.3 结构方案

设计结构方案对于土建工程开展施工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设计结构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站在基础的角度去选择一个能够使之有效的结构方案, 而想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建筑根本前提条件就是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和严谨的计算简图。同时要求结构体系中必须要体现出建筑整体的受力。结构单元也是结构设计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如果结构单元一样, 那么结构体系也必须相同。建筑方面要求地震频发的地区必须要满足平面以及竖面的要求。在设计结构之前必须要对工程施工环境的特征进行分析, 详细了解工程需要材料供应的具体情况, 以及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等等。在采用结构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从而确保结构方面符合建筑施工的整体需求。

2 土建解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土建工程想要快速且顺利的进行, 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一个高质量的地质勘探报告。工程结构设计其安全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土建工程的地质勘探的报告。所以, 设计人员在对土建工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地质勘探报告不是十分具体全面的问题。进而导致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而面对这种现象, 土建工程设计的单位, 在设计其基础结构的过程中, 就应该把设计工作以及全面的地质勘探报告二者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重点分析地基工程上层建筑的全面信息, 经过仔细的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探究, 确定一个最好的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若没有分析地基工程上面建筑的情况, 十分容易出现因为地基没有办法负荷上层建筑地压力, 进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还有就是, 在土建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 还存在设计单位对工程设计中的折减系数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 这种问题同时还是土建工程设计当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然而存在这类问题, 其设计人员必须对工程结构当中的梁柱这些方面地地基结构存在的一些不标准的折减系数进行处理, 对于荷载值计算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导致出现这种事故的原因, 绝对会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安全方面。

对于工程设计这方面的内同行, 需要在楼板建筑工程当中选择最常用和重点力承载工程结构, 这里所说的就是承载力通过楼层传输到墙体的中枢区域, 如果设计楼板的过程中存在问题, 将会影响到墙和柱以及梁较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在设置楼板的过程中, 有些公司因为想要降低工作量以及缺乏对楼板的认识, 就会采用双向板做单向板这种计算的方式, 针对施工设计来讲, 这种方式将会导致产生误差, 而因为存在的误差, 就会对设计以及施工者对于楼板受力详情认识方面造成影响, 直接导致楼板配筋出现方向不均以及出现裂缝的现象。

在土建工程梁柱还有梁板的跨度计算过程当中, 通常情况下来讲对于土建工程当中的梁柱和梁板的跨度设计其净值是1.1倍, 但是这是最为常用的办法, 由于大部分土建工程在设计形式方面都十分特别, 因此这种常见的比例设计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了, 因此, 在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 坚持具体设计原则的情况下, 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研究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对策的分析和解决。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土建结构设计原则以及需要注意问题的进一步阐述, 使我们了解到土建结构设计必须要遵循规范设计的原则以及结构方案的选择, 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安全快速的进行,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提升工作的整体效率。当然仅仅遵循这些原则还不够, 必须要注意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只有改善这些存在的问题, 才能做好土建结构设计的工作, 进而把握好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对土建工程结构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进而加快土建结构设计的发展。

摘要:由于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促进了土建工程的发展, 并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对于土建工程建筑量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土建工程再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 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建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希望给土建工程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土建结构设计,原则,问题

参考文献

[1]范伟.土建结构设计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 2014 (13) :84-85.

[2]姚佳.土建结构设计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8) :215.

[3]谢丽伟, 娄连成.土建结构设计原则与需要注意的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0) :253.

[4]于洪玫.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与针对性措施分析[J].化工管理, 2015 (07) :205-206.

需要结构 第8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学生464名,其中90%以上来自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家访和学生交流,调查表明:(一)大部分务工人员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文化层次不高,经济状况较差;(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不熟悉城市环境,感觉上更孤独,安全感缺失;(三)学生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很容易产生敌对或自卑心理;(四)学生视野狭窄,与人交往单一,社交能力较差。由于居住的环境杂乱(家长都选择租金低廉的城中村改造的私房),不良的社会风气熏陶着他们,缺乏合作意识。但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在练习中爱运动、有毅力,充分显现出耐力、速度、柔韧等较好的运动素质。 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笔者决定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

二、体育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和实践过程

(一)“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的内容、目的

笔者在查阅了体育教学界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结构文章,深受毛振明教授《体育教学论》的启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学科中的结构就是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模子和样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路径。从而明确了实现目标的解决途径——创建适合农民工子女发展需要的 “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

(二)“快乐目标·体验乐趣”体育教学结构的教学步骤

课程目标: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一步:引导(动手制作小器材,在各种游戏中熟悉器材的性能);第二步: 模仿(仿学各种技术动作);第三步:思考(提出仿学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解决); 第四步:练习(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在各种练习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五步:展评(积极展示,合理评价,加强沟通,相互欣赏);第六步:挑战(自选挑战目标,更深体验运动的竞技乐趣)。

(三)课例分析

“快乐目标·体验乐趣”结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以《踢毽》教材为例)。

1.研究对象:笔者所在学校4~6年级六个班级216名学生;鲁巷小学4~6年级中的六个班级246名学生;均能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

2.教学步骤

(1)引导。首先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各种类型的毽子(鸡毛毽、绒线毽居多),然后将毽子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快乐热身阶段,让学生兴高采烈地“玩”、自主地“玩”。教师重在强调安全、引导和调节,不干预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游戏“万毽齐发”(由打雪仗演变)、 “速战速决”(由丢沙包演变)以嬉戏娱乐为主,既能激发学生参运动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尊重弱者关心弱者的爱心。

(2)模仿。教师先激励学生展示自己会踢的毽子花式,再简介踢毽的来由及技巧,并示范表演一些学生不知道的动作,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后,有层次地引导他们模仿。不断提示学生让毽子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3)思考。笔者带领学生观看网上有关踢毽运动的资料,直观了解其意义, 欣赏五花八门的踢毽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组织学生尝试体验后,引导讨论 “参加踢毽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学习新动作时遇到困难怎么办?”等与情意目标相关的问题,再过渡到带着疑问,如 “踢毽子的基本动作共有8种,即盘、蹦、 拐、磕、抹、背(音‘杯’)、勾、踹各有什么特点”“你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动作?”等知识技能目标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与踢毽有关的问题。

笔者试着让学生自己决定某些内容, 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告诉他们,有时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为重要,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常识和经验,观察、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逐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面对提出“为什么”的学生,笔者格外地赞赏,并且给予奖励。学生在充满思考的课堂里,逐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现,毕竟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了证实。随着这个环节的推入,在教师的肯定下,现在学生的学习欲望明显增强,思考能力明显提高,品尝到了自己努力的果实。

(4)练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如:自学性的个人赛以提高个人的体力、技巧、技能为主,比踢数、比花式;对学性的水平赛以提高集体作战能力为主,按个人的踢毽水平分组比赛;群学性的综合赛以增进团队意识,培养尊重弱者关心弱者的爱心为主,教师只用特别关注是弱质群体的学生的分组,按个人的踢毽实力强弱搭配分组比赛。

在群学性的综合赛中,弱质群体的学生往往会受部分学生的排挤,这些带有自卑和胆怯的学生,教师就要尽力帮助他们, 用你的爱心关怀他们,同时耐心开导其他学生,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还使他们加倍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同时在做练习之前,“来,拥抱一下!”是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做的第一个练习,让学生在相互拥抱中问好。让学生在一个发展快速,服务意识欠缺的社会里,学会珍惜和同伴相处的缘分。“掌声送给你!”就是要教会学生爱别人,赏识别人。比如:在进行练习时,有个别学生比较胆怯,害怕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笔者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提出要求(你觉得你可以完成什么动作,你就完成什么动作?);适时保护;鼓舞全班同学说“掌声送给他”。这种手段屡试不爽,很多学生都突破了自我的障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展评。学生在“知不知模仿练习” 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强调学生自我表现的评价,适当减少外界的评价;强调学生个人的努力成份,减少个人的能力成份。学生以自学、自练为主,学生先逐步学习几个简单的踢毽动作,通过学习、 交流、帮助、评价,熟练掌握后,可“自选动作、附加动作、拔高动作”练习(双脚同时离地的跳跃动作和其他复杂动作),再尝试灵活运用简单动作组合成有套路踢毽动作。

展示动作的被动,来源于学生的胆怯,不自信。即使是教师在自主练习中发现动作质量高的学生,被教师点名展示, 也容易出现动作变形,效果较差。笔者就试着让课堂充满“你真棒!”、“你已经掌握一个动作了,下一个等着你呢,加油!”、“你进步了,可别骄傲哦!你经得起考验!”等肯定的话语。当毫不吝啬地赞美自己的学生,而且是所有的学生时,笔者还试着引导,教会学生表现自己的主动和热情,充分表现自己的高兴,如“欢呼一下”、“跳起来”、“击一下掌”等等简单而欢快的举动,影响自己的情绪。逐渐地,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高兴,学会了欣赏自己和同伴,慢慢拥有了自信。

(6)挑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板毽,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主,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在“挑战”环节中复杂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必须反复操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为组合动作打基础。笔者的耐心讲解、 课堂要求敌不过运动负荷的增强所带来的肢体疲劳,特别是腿部的酸痛,课堂中陆续出现言语上喊累,表情上厌倦的现象。1/3体能较强的学生能找到了体验参与的快乐, 而2/3的学生因自身体质影响了此体验环节, “教师的引导激励”是笔者实施全过程采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先从言语上调动积极性, 有意识地询问他们:“你们是喜欢永远做1+1=?,还是喜欢混合计算题?”、“是愿意在山脚下看风景,还是愿意在山顶一览无余地看风景?”。从而引导他们感受只有在难度中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同时设计多种闯关游戏,如3个组合动作为青苹果关;4个组合动作为红苹果关;5个组合动作为银苹果关;6个组合动作为金苹果关;7个组合动作为超级苹果关,激发他们的挑战意识。学生闯关练习的过程里,笔者喜欢说一些鼓励他们的话:“试一下,再试一下!”、“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你!”“不用每次做的最好,尽力而为就行。”这样,教师的鼓励、自身的激励、 同伴的帮助融为一体,逐步提高学生的耐挫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学生们都逐步表现出乐学、愿学,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反思

虽然和农民工子女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处十七年了,努力做到了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但是从未像近期这样通过如此深入的研究如何构建教学结构,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深处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价值感觉醒,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全面发展。

需要结构 第9篇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H.Maslow) 于1943年在论文《人类动机论》中提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高校留学生教育能够解决的需要主要集中在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三个层次上。而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 可以凭借外部因素解决。认知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必须依靠内部因素才能满足。对于因为认知需要而选择留学的人而言, 留学行为出自于内部动机, 留学的驱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 源于内心的求知欲望。前者的关注点在学校的名声, 后者的关注点在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

二、高校留学生教育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结构失衡表现在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来自我国周边的亚洲国家, 欧美地区留学生偏少。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院校,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分布较少。学历生较少, 学习层次偏低, 专业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 硕士和博士层次递减。专业选择主要集中在经管类文科专业, 理工类专业留学生人数较少。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 这种结构失衡的原因既包含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经验欠缺、学校知名度、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差异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包括地理位置遥远和国家间文化差异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潜在生源的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阻碍了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解决高校留学生教育结构失衡问题策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来看, 造成来华留学生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各需要层次的缺失。因此在现实工作中, 我们应努力改善相关方面的工作, 努力满足潜在生源对其追求层次及较低各层次的需要, 从而解决高校留学生结构性失衡问题。

1.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是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我国高校科研和教育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样, 我国高校留学生在区域间分布不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所致。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有助于平衡来华留学生在不同区域的高校间分布。

2.提高科研水平, 扩大高校知名度。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扩大高校知名度, 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发展留学生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根基, 多层次多专业协调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吸引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留学生来华学习, 从而满足求学的最根本需求 (认知需求) , 有效解决专业选择不平衡, 教育层次偏低和国别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3.重视宣传工作。拓宽宣传渠道, 增加宣传强度, 使潜在留学生源更加了解中国, 更加了解我国高校在科研水平、教育质量、管理服务等软硬件方面的实际能力。通过有效宣传, 减小或消除潜在生源对来华留学在生活、安全、教学水平等方面的担忧或者不确定心理, 解决潜在生源对来华留学安全需求缺失的问题。同时, 客观高效的宣传可以引起潜在生源对来华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潜在生源对来华学习的归属需求。

4.理顺管理和教学的关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史, 在招生、管理、教学、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既协调又完善的体制和制度。各个方面运作协调, 相互配合默契, 为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 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理顺管理、服务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为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 存在国别、教育层次和专业、生源分布等不平衡问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 诸多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潜在生源的某种追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而解决这些需求缺失的问题既需要宏观层面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微观层面各高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 同时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 理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服务、教学等各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需要结构 第10篇

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畜牧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了解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 走访了一些养鸡场、养猪场、兽药厂、饲料厂、兽医站等合作企业, 并邀请了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同研究确定了新形势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分析了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情况。

(一)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适应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培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主要面向中小型养鸡场、养猪场、兽药厂、饲料厂、动物医院等企业。主要从事养鸡场、养猪场技术员;饲料厂、兽药厂营销及售后服务;动物医院兽医等具体岗位工作。据此,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设定为畜禽生产、饲料和兽药营销及售后服务、动物医院三个专业方向。按照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依据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和岗位特点, 本着学生就业、转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来构建。

(二) 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分析

1. 知识结构需求分析

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的知识结构是高职生从事相应职业岗位工作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知识素质。新形势下, 高职生的知识素质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拥有更多的知识, 谁就拥有更多的机遇, 用人单位很重视求职者的知识素质。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知识、数物化、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畜牧兽医基础、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畜禽营养和饲料检测等专业知识;畜牧经济、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这些是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从事本专业职业活动、成就事业的基础。

对高职生的知识结构, 人们容易产生一种片面认识, 似乎高职生的知识层次是低的, 忽略高职生知识结构高层次需求, 不重视高职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培养。造成高职生文化基础差, 知识面窄, 因而后劲不足, 不能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 更不能适应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 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生的知识素质培养和提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对高职生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为自己未来就业、转岗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 能力结构需求分析

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的能力结构是指从事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从业能力。能力是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关键标准。能力结构主要指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的专业能力应具备从事相应职业岗位工作的养禽与禽病防治的能力、养猪与猪病防治能力、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能力、饲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能力等。基本能力应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口才表达能力、计算机外语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可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和个人发展有所侧重。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比较, 专业能力是高职生的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择业及事业的成功。

作为一个畜牧兽医人才, 如果仅有良好的知识素质, 而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就很难在激烈的竟争中取胜, 用人单位不喜欢“书呆子”型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突出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特别要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注意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 结合市场需求培养自己的专长, 提高基本能力, 提升竞争优势, 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3. 素质结构需求分析

用人单位不仅关注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更关注综合素质。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精神”和“团队精神”, 这些往往是高职生的“弱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自己就业及成就事业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策略

通过对兽医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分析, 按照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应构建以知识为基础, 以能力为核心, 以素质为依托协调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 打好知识基础, 培养学习能力

人的知识是形成素质、发展能力的基础, 人的素质、能力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正因为如此, 用人单位在考核、挑选毕业生时, 不仅重视求职者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 而且很重视求职者相关知识面的广泛性, 并以此作为录用人才的依据。而不少学生都是到找工作难的时候, 才感到自己在大学几年里没有学到应学的知识而懊悔不已。所以说, 高职生应充分利用好大学的宝贵时间打好知识基础, 提前做好就业前的知识准备。

在新形势下, 高职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不仅要有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要培养自己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的学习能力, 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应把培养高职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是有发展后劲的人才, 这种人才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工作发展潜力, 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

(二)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打造核心竞争力

高职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岗位专业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靠实践和自我锻炼, 高职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和个人发展, 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包括在校内的实验、实习, 到校外企业实习、打工等各个实践环节, 都要主动地多实践、多锻炼。突出对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职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产学合作、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等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使学生懂得怎么做, 并且能做、会做, 从而打造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注重素质培养,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个人素质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就业及成就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素质。高职生要在激烈的人才竟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需要结构 第11篇

关键词:超大型集装箱船;结构强度;砰击;波激振动;固定航线;高强度钢

中图分类号:U663.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集装箱船是目前航运界三大主力船型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需求量不断扩大,各国集装箱载运量不断上升,集装箱运输不断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自世界上第一艘改装集装箱船于1957年问世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从1 000箱以下的第一代集装箱船发展为8 000箱以上的第六代超大型集装箱船,甚至18 000箱以上的集装箱船也已投入运营。根据最新的船舶定制和建造数据,目前国内外各主要航运公司均在建造万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

与其他货运船型相比,超大型集装箱船具有独特的线型、大开口结构以及较高的航速等特点,因此对这种船的船体结构强度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本文初步总结了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结构强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并就目前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一些相关工作予以介绍。

2 船体结构强度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2.1 水动力砰击对总强度与局部强度的影响

超大型集装箱船具有较大的首外飘以及较平坦的尾部线型等特点,并且航速较高,在恶劣海况下,由于自身的大幅摇荡运动,很容易发生首尾底部以及首部舷侧外飘区域的水动力砰击现象。瞬间而剧烈的船舶砰击会使船体发生强烈的颤振现象,使船体梁非线性波浪弯矩增加而导致总强度丧失。另外,砰击最直接的作用是对局部船体的猛烈冲击而导致局部结构的损伤破坏,严重的甚至危及船舶航行安全和船员生命安全。因此,对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船体水动力砰击问题无论从总强度还是局部强度上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目前,民船规范通常对集装箱船首底及首部舷侧大外飘区域的砰击载荷及结构加强提出了要求,但根据国际船舶力学会议ISSC2009及ISSC2012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船级社规范对船底砰击及外飘冲击下的构件尺寸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现有规范适用性问题,必须针对局部水动力砰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合理的结构强度计算校核方法,并完善现有规范体系。另外,对大型集装箱船尾部结构的砰击问题,目前规范还没有涉及,需在研究中予以解决。

2.2 波激振动与颤振导致的船体疲劳

与砰击现象中的船体梁颤振不同,波激振动是在具有与船体梁一阶振动频率相近的波浪成分持续激励作用下的船体梁谐振现象。由于船体结构是一个小阻尼系统,谐振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波激振动导致的船体应力的衰减非常缓慢,从而导致严重的疲劳强度问题。低海况下,大型船舶的船体容易激起线性的波激振动;在中高海况下,船体又可能会出现非线性波激振动现象,同时砰击引起的颤振也往往会随着海况的增大而频繁发生。如果砰击事件频繁发生,将对区分波激振动还是颤振带来很大的困难。对砰击引起的颤振来说,往往是由于恶劣的海况所致,因而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其引起的船体结构的极限强度问题。而大型船舶研究波激振动现象往往也需关注其引起的结构疲劳损伤。

随着集装箱的大型化,以及高强度钢的大量使用导致船体结构的柔性增加,考虑到集装箱船本身的航速较高,波激及砰击振动现象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大,由此导致的疲劳效应显著增加,因此在评估集装箱船的疲劳强度时,需要对波激及砰击振动引起的疲劳损伤特别关注。

目前,民船规范对船体梁强度的处理基于IACS的统一强度要求UR S11,其中并没有包含颤振与波激振动导致的船体波浪载荷的增加以及船体疲劳强度问题。因此,对超大型化的集装箱船船体颤振与波激振动问题,需要船级社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解决。目前美国船级社(ABS)已就集装箱船的颤振与波激振动的预报及强度评估明确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中国船级社(CCS)的相关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

2.3 固定航线对系固惯性载荷的影响

目前,集装箱船的装箱量是根据全球无限航区的海况条件进行配载和系固,海况条件是可能遭遇的最恶劣情况,而实际操作情况下,集装箱船基本为班轮运输,航线相对固定,如亚洲经太平洋到美国西海岸,亚洲经地中海到欧洲的航线等,海况条件也相对可以预报,比原设计情况下遭遇的海况和波浪条件要好,因此作用在集装箱上的惯性载荷有减少的可能。所以在其他结构强度、航行视线要求能满足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根据特定航线海况条件,制定更灵活的集装箱装载和系固方案,使得现有集装箱船在不过多改变原有结构基础上,能多装载集装箱或增加集装箱的箱重,成为在目前航运市场下的一个提高集装箱船运输效能的较好方法。

由于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航运公司会提出需求,希望在原有装箱量的基础上增加装箱量或提高装载量。因此,日本船级社(NK)和德国船级社(GL)等为了争取客户,纷纷提出固定航线下集装箱船增加装箱量的评估服务。中国船级社(CCS)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竞争能力,近期也开展了固定航线系固计算方法研究。

2.4 高强度钢的使用导致的强度问题

2013年6月17日,日本811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MOL COMFORT”号在印度洋折断并沉没,这是迄今较大的一起集装箱船海难事故,有关事故发生的原因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说法。事发当时,该海域具有6m波高的海况,按其船体梁设计强度足以应付,因此目前主要矛头指向了该船所大量使用的高强度钢。高强度钢以成型性好、强度高等优点颇受造船厂欢迎,理论上能使船的纵向强度提高20%。但高强度钢在应付疲劳强度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当船体发生波激振动时。同时,高强度钢对焊接加工的工艺要求也更高,或许正是由于这两种因素导致了该船的折断和沉没。

不可否认,高强度钢的使用可以使船体轻量化,增加船体梁的极限强度,但在船体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于高强度钢的使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缺点,并通过试验、理论计算校核以及严格的工艺规程控制等措施确保安全。

3 目前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密切关注的工作

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密切关注近年来集装箱船的超大型化问题,并考虑到该船型在设计、建造以及营运中一系列问题,成立了集装箱船的专家组,其目标在于:(1)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研究信息,梳理出关于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结构设计、建造和营运的先进技术现状;(2)梳理出集装箱船船体结构设计、建造和检验中的现有技术要求;(3)明确附加的研究需求;(4)明确对现有技术要求的改进需求;(4)就集装箱船型向IACS委员会提出未来工作建议。该专家组由IACS各成员船级社的专家组成,于8月份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就目前国际上集装箱船的研究水平及规范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结构强度问题上已包含了本文提出的几个关注问题。相信这也是IACS和各家船级社未来着重解决的方向。

4 结语

上一篇:满意度评估下一篇:基地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