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体育课范文

2024-06-16

常态体育课范文(精选11篇)

常态体育课 第1篇

一、教育管理“我心太软”

基层的体育课上,面对的是大班额和意志弱、惰性大的学生,如果一味地“笑脸”“心慈手软”,那么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都要大打折扣。体育课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穿着一身牛仔裤的学生,在进行准备活动的慢跑时,便有部分人请假或擅自下队,跑步中,自我放松、抄近道、掉队;分组练习时,总有几个人扎堆闲谈,难得见到她们主动练习;身体素质练习中,多数女生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动作规格和质量离教师的要求相差很远……她们在课中收益甚微!不是吗?以前学生都畏惧体育教师,“身顺而心违”即是反证;而今,片面地理解“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致使体育教师的执教风格有些“偏软”,往往没有将学生的懒散扼杀于萌芽,进而对自觉性差的部分学生“不作为”或听之任之。诚然,学生的体育意识、自觉性都欠缺,有时教学目标仅凭说教是难以达成的,所以,常态的体育课中离不开严师,需要“严”“宽”有节的管理艺术。在体育教师的“威严不可侵犯”下,先“身体练习”再说,接着再有教师的到位评价和点拨。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谈“教学目标的达成”,才能谈“体质的增强”。

二、组织教学“形散神散”

曾经一度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被忽略不计,队列队形练习也不再有,导致组织教学难度加大,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课堂的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例如,“散点”好似新课标下体育课组织形式的标志,说是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其实,在运动技术的学练和发展体能的专门练习中,过多的“散点”的运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由是:给了自觉性低的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技术难以掌握、体能难以发展;缺乏相互竞争的练习氛围,各自为战,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如组织相对严密的大,不利于尽快掌握运动技术进而形成运动技能。比如,在八年级女生的软式排球的教学中,设计了通过8~10次课,达到2人连续对垫4~8个回合的目标。后来发现:组织相对严密有序、强调垫球基本功练习的班级,其达标率要远高于“形散神散”的班级。

三、实施教学兴趣至上

我们常常将“激发运动兴趣”错误地理解成“兴趣至上”,再受“快乐体育”的影响,从教材的选择、教法手段的运用和练习负荷的安排上,都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这样,致使很多传统的诸如“器械体操类”“技巧类”有锻炼价值的教材,在课堂上鲜见,体育课的价值被打折,就连耐久跑也草草了事。我们受“兴趣”掣肘太多。其实,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后获得的愉悦感,才是更高层次的,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去尝试和体会。另一方面,同时兼顾场地器材、心理特征和多数学生口味的有趣的教材很有限。比如,男生的篮球教材,那么多学生争抢有限的篮球和篮圈,再如女生的软式排球,如果没有一定的垫、传基础技术,她们的击球时间还没有捡球时间长,那也将变得很无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态课),不必过分强调“兴趣”,而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较能持久地参与活动、运用什么教法手段激发运动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正如用“跑圈”来发展学生的耐力,用长时间地打篮球、踢足球也可增强耐力,但是实际的条件所限,让你放弃“趣味耐力练习”,只有选择最简易的、磨炼意志的跑圈,那我们就需精心设计耐久跑的单元和认真、到位地备课。也许,能让学生基本无怨言地进行枯燥、艰苦地跑圈的老师,是个有“真本领”的体育教师。

四、运动负荷“浅尝辄止”

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还能体现出相应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智力发育,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要融入相应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实现知识、智力,以及体质等发展,还要在思想品德方面实现良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师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明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开展德育教育

在常态教育中,德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德育目标是体育课程体系中一员。在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包括: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健身、教育。虽然,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未能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阐述明确的德育目标,不过,在其它的目标体系中,对体育、健康课程应该实现的德育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且,在一些领域中,教学目标得到了精细化。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明确指明与德育相关的要重点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德育目标却出现了边缘化以及零散化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不够系统,也不够连贯,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主要位置,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经过相关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明确,可以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德育方向,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体育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来思考,并且,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特征,进而侧重于德育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德育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需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勇敢自信,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珍惜友谊,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第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情绪,完善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具有健康的心理。第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注重环保,且具有社会公德心等。第四,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能够刻苦训练,尊重竞争对手,也尊重裁判,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育礼仪,以及体育精神等。第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集体荣誉感,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2促进体育教学的德育常态化,建立德育教育系统,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其心理要素来说,不管哪种思想品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开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保持平常的情绪,与人顺利交流。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对于学校德育来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跳出教案,不断地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让德育教育成为一项核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将“常规动作”落实在实处,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例如:准备活动、队列的练习,以及形体练习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如今,体育教学目标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切实地加强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培养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顽强,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进取。第二,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运动技能的规律,让学生得到系统性的训练,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对于某个运动项目,学生在持续学习时,教师应系统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在传接球练习,以及分组比赛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为了建立学生的思想品德,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相比较,德育教育内涵更深刻、范围更广。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实现相应的德育目标。第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机智的选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时,虽然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但是,也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机智,同时,也为教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如果突发事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生会进一步反思问题,否则,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四种基本方法

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由低到高形成的,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站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零道德期、他律期、自律期,以及自立期。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期基本处于零状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意识,也没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阶段,德育教育应该注重游戏,做好示范,让学生服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处于自律期,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德育中,应该强调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第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要求,以及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等。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育人先育德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明确德育的目标,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认定,体育课与德育是没有关系的。在德育方面,由于体育教师的失语,造成了学生无视德育。在开展体育课之前,要集合整队、点名,让学生报数,很多学生常常忽视体育委员所发出的指令,只顾着于其他学生聊天。目前,在课上,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具有道德的公民,遵纪守法等,学生只有做到了自觉遵守课堂的纪律,对老师、同学都尊重,才可以在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是体育课堂中应该实现的重要德育内容。当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对于体育教师所发出的德育声音,都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式德育。在体育健康课程中,注重身体练习,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学习的作用下,体育锻炼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管是哪种练习活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层面,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上升到情感体验,实现锻炼意志的目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快乐,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例如:开展耐力跑项目,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上会体验坚持的力量。在生理层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呼吸困难,以及肌肉疲劳等,通过学生的坚持,会获得成就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在体育教学的任务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负责学生的体育训练,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察颜观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不仅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如果学生能够在思想上高度地认可体育教师,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开展得十分顺利,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是一对很好的组合内容,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既能相互影响,又能相互促进。一旦体育教学被忽视,那么,德育教育也会被弱化,如果加强了体育教学,德育也会被强化。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给学校体育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德育常态化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相应的价值。同时,教师要负责教育体能与运动技能,让学生树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浅谈常态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第3篇

一、体育教师和体委要“帅”起来

(一)教师方面

1.要“打有准备之仗”

教师是体育课的设计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状况;设置教学目标应分层次性,不能一刀切。

2.要当好“管理者”

在教学中,要敢于管理和善于管理。要管理就必須要有规章制度,要有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要赏罚分明。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一定要讲清楚。当然,管理要有艺术,要宽严有度,决不能提倡“放养式教学”。

(二)体委:协助教师上好体育课

1.要做“楷模”

教师下达的任务,要积极带头,身先士卒,主动完成,并团结、督促同学练习;能更深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特色,及时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2.要做“小管家”

课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体质状况,及时与教师沟通,达成共识;课上,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管理要公平公正;组织、督促同学认真练习,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帮助教师维持纪律,为教师当好参谋,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全班同学要动起来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三、师生之间要配合起来

要配合起来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入手。

1.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成为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主导者。所谓主导,包括领导、教导、引导和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绝不能放弃教导学生和领导学生的职责。当然主导不是主宰,不能搞“一言堂”,严谨而科学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也不是搞“满堂灌”,而是要有序、安全、民主、和谐、热烈、高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进一步说明:“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才有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让阳光体育成为体育教学新常态 第4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教学新常态,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根本,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推行阳光体育就必须将培养“健康第一”的理念和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科学体育的意识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锻炼习惯。

一、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正确认识阳光体育新内涵

1.坚持健康第一, 培养阳光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和体育新课标都将“健康第一”作为其核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讲求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 传播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理念, 让学生从关注自身健康、为了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新课标提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 彻底改变教法,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使其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终身受益。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着力打造体育教学新常态

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 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真正落到实处, 让阳光体育成为体育教学的新常态。

1.强体魄, 健心智, 和谐校园促成长

阳光体育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强体魄, 健心智”同质同步, 在学习小组的分组上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调查, 让小组成员具有互补性。要求学生将自身文化课的学习和体育技能锻炼融入小组的集体活动中, 实现“强体魄, 健心智”的双赢互促, 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

2.你打球, 我跳绳, 快乐运动长精神

阳光体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的达标率, 而提升达标率的前提是将每一个学生吸引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挖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合理安排场地器材, 精心设计体育运动项目。如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竞赛性强的项目, 吸引争强好胜的学生参与;开展轮滑 (旱冰鞋) 、滑板、独轮车、单双杠等技巧性项目, 吸引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参与;开展校园舞、太极拳、艺术体操、武术等韵律感强的项目, 吸引活泼好动的学生参与;开展跳皮筋、踢毽子、呼啦圈、跳绳、滚铁环等娱乐性项目, 吸引有谨小慎微性格的学生参与……真正做到“我要学的, 我就能选择到。我有兴趣的, 我就能体验到。我想学的, 我就有地方发挥”, 营造你打球, 我跳绳, 快乐运动长精神的良好气氛。

3.大课间, 小活动, 阳光体育强素质

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之一, 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仅靠每周120分钟的体育课是不够的, 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是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和保障。课外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组织方法灵活多样, 鼓励学生利用清晨、课间、晚自习后等自由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你示范, 我带动, 交流学习提兴趣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 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而且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

5.你超前, 我不弱, 个性学习同提质

阳光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 而且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公平性,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 “育体育艺, 扬趣扬长”为出发点, 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能切合自身实际的最好发展。既要培养超前、卓越的运动尖子, 又要让慢热型、孱弱型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 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是太阳, 让每颗太阳都发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培养出有正气、有志气、有朝气、健康的青少年, 让阳光体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倡导家庭社会参与, 努力呈现阳光体育新气象

常态体育课 第5篇

3月11日,黄杰小学召开体育课程单元走班教学改革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市教科中心体育教研员蔡文雄老师、黄杰小学全体班子成员、教学线各各处室负责人、体育组全体教师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黄杰小学积极推动的体育课单元走班教学改革由蔡老师亲自主持。从2014年10月起,蔡老师与黄杰小学体育组全体教师历时三个月,完成了长达158页的《黄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单元走班教学实施计划》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于2015年春季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次研讨会是课改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专题研讨会。主要议题是分析改革现状,查找问题困惑,探寻解决方案,助力后续发展。会议由教务室主任佃雪峰主持,蔡老师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罗文清对课改的后续工作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工作部署、分管体育的副校长杜应明作了表态发言。校长杨继军勉励大家要有大视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浮躁心,平心静气、扎实高效地打造黄杰小学体育教学新常态。

新常态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第6篇

当下,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缺失表现为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固化、教学方式同一化、教学评价单一化、预设与生成异化等,造成体育课堂上缺少生命活力的焕发,缺少学生学习主体个性的张扬,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不成正比等。体育课是一种身体训练,通过身体活动影响和培育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是为了人的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有效性要聚焦技能传授,激活内在意识,确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练达到最佳,取得实效;关注学生幸福成长,使其焕发出生命活力,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树立其健康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路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着力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示范者、保护者的作用;要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安全的体育学习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情境和教学方式会感染学生,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正确的体育意识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一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意志行为的训练,激发其参与意识,让其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成为其自我提升身体素质和生命品质的内驱力,激发其体育活动热情。如小学三年级的投掷教学,可采用选择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练习方式: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垒球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装沙的饮料瓶等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击中目标游戏练习。

此外,教师要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如小学二年级的“单、双脚跳”教学,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进行模仿练习。学生边练习边发出小动物的声音,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就好像到了动物园。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让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原点。

二、积极运用发展性评价

首先,落实发展性评价,要更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评价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还应注重具体引导,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加以肯定。如学生大胆做出一个优美规范正确的技术动作时,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行”,而对于聪明在哪里、棒在何处、行在何方,教师都要给出具体参数或理由,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

其次,落实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和运动体验,包括学生的表现能力、情感反应、参与程度、交流合作、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发展的平台,关注在生长、成长中人的整个生命;要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让学生在自主学练中,充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并通过自我锻炼管理,形成好的运动习惯。

最后,落实发展性评价,要提升教师表达的准确度。教师要善于通过积极的激励方式来评价学生,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不断体验“成功”和“快乐”。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地“平面镜”评价,也不能一味地“放大镜”评价;要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要让学生的情感逐步在教师恰当的评价过程中动态生成,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要让评价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快乐地成长。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学生内在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练习习惯养成的基础,能唤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能维持良好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变苦学为乐学。

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是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维系学习兴趣的是好奇心和求知欲。体育课堂充满着挑战、对抗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给小学生带来了很多超越和乐趣。如小学五年级的“山羊或跳箱分腿腾越”教学,教师可以设置3~5组不同高度的山羊或跳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教师在讲解示范并教给学生保护方法后,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或自创方法练习,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基于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搭建获得成功的平台,感受体育学习兴趣;满足新奇快乐需要,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倡导友好平等竞争,促进体育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组织游戏,迁移体育学习兴趣;科学合理提出问题,保持体育学习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深化体育学习兴趣;适时安排拓展练习,唤起体育学习兴趣;逐步提升练习难度,满足体育学习兴趣。

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返朴归真的本质所在。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尊重学生人格;要以心换心,以情激情;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体育学科特点出发,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欲,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进取心。

最后,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可以让教育回归本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课堂上让学生多一些参与,少一些观看;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干预;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替代;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此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运用四步分层教学法。一是参照学生的体能素质、学习成绩、气质类型、运动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即好、中、差),“抓优带中转化差”,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从严要求,鼓励拔尖;对于中间层的学生鼓励紧追不舍,敢于超越;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放宽标准,降低要求,鼓励进步,唤起信心,转化提升。并将三层学生分成互助学习小组,提出目标,明确要求,培养骨干,布置内容。二是根据“因材施教”的观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身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学中长知识,在练中提能力,在玩中促成长。三是分层布置作业,并延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多样化,让学生吃“自助餐”,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自己的精彩。四是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分层对学生进行评价,让课堂彰显生命活力,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五、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首先,生成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是有效教学,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让“生成”走向“有效”,让“生成”与“有效”和谐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立体的、真实的、原生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其“三要素”,即生长点、精彩点、创新点。

其次,生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课堂气氛与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让体育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总之,教师在体育课堂生成中要把握好方向,适时做出调控。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基于此,才能实现体育课堂无序和有序的和谐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最后,生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近年来,青少年轻生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2015年12月,湖南省某县级学校一位班主任在约谈学生及其家长时,被学生持水果刀杀害。为此,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生命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这一方面,体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设计“火灾逃生演练”游戏,假设某一地方发生火灾,需要我们紧急撤离,烟雾很大,为了安全要求大家降低重心,手捂鼻子迅速跑到指定地点,让学生示范,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按要求撤离速度快、注意安全;利用“抢运伤员”游戏,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及规则后,让学生分组练习,使其在练习中掌握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搬运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关心他人生命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土壤。课堂教学有效性来源于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来源于认真倾听,来源于平等对话,来源于共同分享。相信,只要学生在灿烂阳光下沐浴、在充裕雨水中滋养,教师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就一定能步入这座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艺术殿堂。

常态体育课 第7篇

1、休闲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子曰:“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对那些整天吃饱喝足而无所事事的人表示出不满的态度, 认为他们没有好好利用闲暇时光, 并进一步指出, 在闲暇时间玩玩棋和六博之类的游戏对于消遣娱乐度过闲暇时间是很有好处的。由此可以看出早在2500 年前孔子就对社会体育的职责进行过描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休闲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 势必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自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及每年三次长假后, 我们已经有1/3的时间可供休闲之用, 体育成为假日休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成为衡量人们生活, 行为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人们的休闲时间更加充足了, 休闲时代表现为人们既有了越来越多的“钱”, 又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通过休闲体育的方式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社会趋势, 一个大众化的休闲体育时代已经到来。休闲时代对社会体育的需要性是因为社会体育是体育最终目的的最佳表现形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 体育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 “为人民服务。”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应该从属于这个目的。

2、新常态下发展国民之体质是社会体育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新的发展时期体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一个新的环境下, 体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展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征, 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推进, 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期, 使得体育被赋予更加显著的时代内涵—体现时代性, 这便是体育事业迈入新常态的内涵。经济增长的下行, 彰显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 体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反而得到强化与突显, 体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健身功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别具意义。 由此, 体育新常态可以从“新”和 “常态”两方面解析。

“新”表现为体育在深化改革的新背景下, 国家的治理体系体制、机制都是体育新常态发展的宏观环境。因此, 体育新常态表现为不断认识体育发展的新问题, 优化体育发展的新结构, 促进体育发展的新动力, 不断更新发展、不断优化调整、不断深化改革、不断理顺各种体制关系。

“常态”表现为深化改革不间断的常态化、优化整体结构常态化、化解问题常态化、持续协调发展常态化、利益共享原则常态化。

国民之体质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落伍之因多如牛毛, 在此不作罗列。陈独秀认为“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 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 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 将何以任重致远呼?”这的确需要我们改变, 而这种情况在当前社会依然存在, 我国国民体质连续20 年下降, 有75%的国民处在亚健康状态, 有1.6 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 有2 亿人超重或肥胖。社会体育落后是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落后的重要因素。这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锻炼来预防的, 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 更是社会体育的职责。

社会体育关系着我国人民体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体育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人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 以比赛的形式追求自身健康、满足社交活动、体验运动快乐等的需求感受运动带来的快感, 主要目的是追求身体放松和闲暇娱乐, 所以社会体育不拘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的限制, 但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正所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在闲暇时间里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三五成群定期聚会, 通过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传达出自己的身份、兴趣和教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手段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比任何方式更默契、更畅爽, 这就是社会体育独有的魅力。

3、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体育的功能体现着新的生命价值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体育发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也赋予了新的体育价值, 随着人们健康价值的重要性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追求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价值、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运动体验和幸福指数, 由于自身主体性价值的改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集中体现在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 意识到体育的目的和意义。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动也。意思是经常运动, 生命力才能持久, 才有旺盛的活力。生命在于运动, 与同龄人拉开距离的最好方式不在于有千钟粟, 有颜如玉, 有黄金屋, 而是有健康的体魄。用体育的方式加强锻炼强其体质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和艰苦锻炼, 克服贪图安逸的惰性,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具有乐观的心态和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承受着来自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生活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亚健康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代通讯设备的发达和大量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 大部分人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 离群索居, 少言寡语, 思维迟钝, 缺乏灵活性, 极易发生负面情绪产生自杀等不良行为, 只有通过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受生命的美好, 有效缓解压力, 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新常态下, 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新常态发展环境下,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来看, 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其重心应当落在全体国民的健康素质促进之上。进入21 世纪以来, 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这一举措, 进一步明确的彰显着全民健身在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幸福, 幸福必须离不开健康的体质, 人民幸福离不开幸福体育。2013 年8 月31 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沈阳讲话”对体育性质、功能做出了科学的、全面解释, 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小康社会”, 最重要的是, 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幸福, 首要的是全民身体要健康, 大力发展社会体育运动、完善健身服务体系, 实施好全民健身活动是实现人民身体健康最基本、最重要、最可行的有效路径。因此, 建设幸福小康社会时代, 社会体育的责任不言自明, 要主动担负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按照生命规律, 秉承“以人为本”的体育服务理念, 担负起全民健身、全民幸福的责任。

5、结束语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我国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 建设全民幸福小康社会社会体育的价值功能愈加突显。

摘要:当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迈入了新常态的发展时期, 社会和经济领域新环境的变化使体育的相关职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促使社会体育的功能也面临新的职能转变。本文就新常态下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社会体育的功能分析及在全民健身中担当的重要角色进行简要概述, 分析新时期新常态下社会体育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体育,新常态,社会体育,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978-2010)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 7.

[2]宣海德, 周志俊.皖江城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 (5) .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56.

[4]徐忠.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到国民体质下降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2013, 34, 3.

对常态体育教学管理的四大构想 第8篇

一、真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 使常态体育教学系统化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技能教学, 十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没有系统的教学与锻炼, 学生的技能很难形成。2001年6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 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但在现实中, 许多地区并没有执行三级课程管理, 只是向体育教师发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而课标中只有目标, 没有内容。这就出现了“想上什么就上什么”, 完全自由式的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解决该问题的构想是:

规范的小学体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必须包括:可检测反馈的具体目标;弹性教学素材 (主指技能内容) 的选择;明确必修技能和选学内容;科学制定适合各年级段的健康知识。

这样一个教材的制定程序是:首先各省或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教研室) 在组织学习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学生的小学体育二级实施方案;然后由各县区的体育教研员组织教材培训;在学习的基础上各校再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目标和内容, 并报区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形成三级教学计划。有了可直接操作的教材, 常态的体育教学就不会处于“自由化”状态;有了教材, 管理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调研和质量考核。

二、建立常态体育教学目标达成检查反馈机制

目标统领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三级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又在课程标准里提出了五个总目标, 在每个学习领域里提出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然后在每一级水平上又提出了相应的水平目标。那么, 教师通过教学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呢?

据笔者了解, 现在除各级各类体育公开课、评优课, 教师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反馈, 同时听课教师和评委也会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个反馈。而现实中更多的常态体育教学基本上做不到教学目标达成反馈。即使备课中有教学目标, 那也是应付检查用的。一节课如此, 一周课也是如此, 长期下来, 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到底如何, 是个未知数。在语文、数学这类学科中, 经常开展一些单元检测, 虽然形式较单一, 但它毕竟检查了前段时间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检测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它一方面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有个反馈, 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督促和评价手段。而目前的体育教学却没有这样的检查反馈。在课改前, 大家都在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一段时间测试一个项目, 然后对照标准找差距, 同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会不定期地对各个学校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进行抽测。现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只需一年测试一次, 然后上报给数据库就完事了。试想, 两种测试, 哪种对学生体质健康有好处?因此, 常态体育教学也必须有一个可操作的检查评估方法, 能使检查者对体育课堂常态教学效果做出监控。笔者近年来也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研究, 认为必须建立常态体育教学目标达成检查反馈制度。下面就以我校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 谈谈我们的做法:

做法1: (见表1)

做法2:

丹徒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技能考核方案

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开展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体育技能的学习标准进行了许多改变, 但其重要性不变, 体育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程其他目标实现的载体, 因此, 我们对体育技能的教学一刻都不能放松。在教学结束后, 为检验学习效果, 我们根据学期初制定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对照表》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 考核目标

1. 知道本学期所练习项目的一些基本术语

2. 学会观看一个体育比赛

3. 初步掌握跳竹竿舞的动作方法

4. 基本掌握跳绳和踢毽动作方法

5. 学会打网式乒乓球

6. 了解安全运动的基本方法

(二) 考核项目、内容和分值

1. 有关体育技能的理论考核 (10%)

2. 竹竿舞 (30%)

3. 跳绳和踢毽 (30%)

4. 网式乒乓球 (30%)

(三) 具体操作办法

1. 理论考核 (笔试)

考查学生对练习项目术语的掌握, 以及对有关项目的体育常识和运动安全要求的掌握情况。

2. 实践考核

(1) 考核形式:人人参与实践操作, 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分值

(2) 考核办法:每项教学内容结束后, 开展技能考核

(3) 考核标准:

(1) 竹竿舞:能根据节奏随竹竿的推敲开展跳跃, 同时可做出各种显示个性的动作

(2) 跳绳和踢毽:学会双飞跳绳、合作跳绳, 以及双脚盘踢与跳毽的技能

(3) 网式乒乓球:能自主开展网式乒乓球的锻炼, 了解其基本规则

以上是我校对常态体育教学质量检测反馈的两个做法。做法1主要是学校教务处和体育教师自身对常态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总体把握。一方面使教师知道自己本学期通过常态教学, 使学生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标准, 做到教学有目标。另一方面, 使学校领导知道该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体育学习锻炼后, 所要达成的目标, 便于学校组织听课、检查评估。做法2是针对运动技能的一个考核方案, 主要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单元检测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检查反馈, 可以说我校的常态体育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 (由于本地区其他学校没有这样的测试, 因此无法横向比较) 。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了运动技能, 才能自主地有选择地开展体育锻炼, 其体质健康状况才会发展并提高。同时, 这个过程性评价不仅是在一节课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还体现了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这个过程的质量评价。这样教师教学手段才会有所改进, 质量才会提高。

三、规范制度建设, 严格过程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 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对常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管理, 必须规范其制度建设, 严格过程管理。该过程包括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

课前常规的重点应放在教师对上课所做的准备工作方面, 以确保常规教学正常开展;课中常规应强调教师在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保证学生课堂锻炼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常规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改进。小学体育常态课教学常规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小组首先拿出一个科学、统一的规章制度试稿, 在试点征求的基础上完成。有了规范的制度, 能改变教师的一些惰性, 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有了制度的约束, 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合理有效, 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四、以评促教, 开展教学督导

学生的学习没有了评价, 学生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迷失前进的方向。同样, 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评价, 教师也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因此, 以评促教是提高体育常态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 究竟是谁来评价?评什么?怎样评?一直困扰着我们。笔者的构想是:

首先各地由区县一级体育教研员根据本地区的课程体系,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拿出具体的小学常态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此方法要有明确的评估内容:包括常规的检查、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查、学生体育成绩的情况和体质健康测试的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各校分管体育教育的校长组织教务处定期检查体育教学常规情况, 以查备课、听课、向学生了解情况等为主要方法。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查反馈。根据起初制定的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达成目标和教师的教学进度, 组织至少一次的目标达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包括学生的成长记录 (见教师的教案后记) 、学生的技能考核成绩、健康知识测试和常态体育课出勤情况四部分。为防止体育教师打分的随意性, 期末由教务处组织抽查。各校在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后, 由区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学生座谈会, 以了解测试的真实性;随机抽查一个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 并与学校上报数据进行核对。

常态体育课 第9篇

一、教案内容要勤于思考

案例一:常态课的教学内容是快速跑, 开始部分200米田径场慢跑两圈+原地徒手操5节;基本部分是跑的专门性练习, 内容有小步跑、高抬腿跑, 后蹬跑, 加起跑姿势练习, 后进行30米快速跑练习;结束部分是集体放松跑。

案例分析:这节课安排跑步内容, 有跑的辅助练习, 跑的专门性练习和身体放松跑, 运动量中等, 练习内容较多, 但内容中缺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 结果学生跑的动作没学会, 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 对教学内容有抵触心理, 而后会发展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犯困、有意请假, 整节课下来一直是乐不起来, 这样的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二:课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快速跑, 开始部分是游戏“贴膏药”, 全班分成若干组, 十几人一组围成圈;基本部分安排负重跑, 脚绑沙袋或手持重物;结束部分是在塑胶跑道上做仰卧蹲伸 (两人仰卧脚对脚蹲伸做放松练习) 。

案例分析:开始部分用游戏方式进行快速跑的热身运动, 贴膏药是最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游戏项目, 游戏中学生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 生怕自己落后, 后改变规则, 一组中规定4人互相追逐, 学生情绪会更加高涨;基本部分是一项以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运动——负重跑, 结果教学过程中跑得快的学生输给跑得慢的学生, 那些跑得慢的学生情绪高涨, 底气十足, 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结束部分是静止性放松,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一节体育课。

结论: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对课的兴趣, 而那些陈旧、老套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生理需求, 会逐渐被淘汰。为什么上课前许多学生总是问“老师今天上什么课, 有哪些?”学生始终有期待。课内容的安排还要合理, 使学生容易引起兴趣的内容一般安排课的后半部分, 如果安排前半部分, 学生情绪高涨, 自然会影响其他内容的进行。

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敢于创新

案例一:课的内容是篮球, 包括传接球、篮球接力游戏和篮球教学比赛。篮球教学比赛的教学方法是按横队分成几个组, 每个组在一个场地内进行三打三篮球教学比赛。

案例分析: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师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也下了工夫, 况且学生也喜欢上篮球课, 但在教学比赛中出现问题, 究其原因, 是因为比赛中技术好、个子高的挥汗如雨, 打得起劲, 而那些素质差、个子矮、喜欢活动的学生根本没有碰球的机会, 缩手缩脚, 完全不在状态, 只能退在一边, 到最后全班学生兴趣一下子没有了, 打球变成玩球, 全班成为一盘散沙。

案例二:课的内容如上, 教学方法是把学生按身高, 技术分成几个组, 并且让个别几个组自己制订篮球规则, 如技术差的学生可以暂时不计两次运球, 个子矮的提倡双手投篮等等。

案例分析:技术差、个子矮的小组中由教师当执行裁判, 结果是比赛激烈, 公平合理, 效果好, 连不常碰篮球的学生也加入到队伍当中, 整堂课技术不好、能力差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兴趣, 出现活跃、快乐、汗流浃背的情况, 同时学生会互相讨论, 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 为以后的教学比赛积累经验。

结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案例二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浓、教学效果明显, 所以不管课堂内容多单调, 或多次重复, 教法上只要多数学生喜欢或愿意去学, 都是可取的;在组织形式中, 也要注意创新, 如投掷实心球, 组织队形简单, 投掷时有气无力, 纯粹为了完成练习任务, 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把横队变成圈形, 在圈心放一些器具, 如矿泉水瓶、塑料瓶作为投准点, 或10分、9分让学生投准, 学生兴趣油然而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情境创设多样化

案例一:一位小学女体育教师的校级公开课, 课中让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练习, 快慢跳绳练习, 两人跳绳练习, 教学方法多样, 练习10组左右, 运动量偏大。

案例分析:1分钟跳绳、快慢跳绳、两人跳绳是学生上体育课中跳绳的练习方法, 对新接触这个项目的学生来说, 比较有新鲜感, 但这种学习方式一直延续, 对经常做的学生来讲, 已经没有新鲜感, 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学习方式太陈旧、太大众化,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男生会很厌烦, 无心练习。

案例二:县级公开课, 上课女体育教师经过调整后选用“舞龙”、“踩蛇尾”、“花样跳绳”、“短绳角力”等五六种玩绳方式。

案例分析:从跳绳变为玩绳, 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玩法, 男生动作各异, 自由发挥, 能主动去做, 去思考;女生在玩绳中表现出愉快, 轻松的心情, 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挖掘其他绳子玩法。后来学生在课后又想方设法与学生玩绳, 趣味性十足。

常态体育课 第10篇

关键词:常态体育,课课练

1 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身体素质“课课练”应成为课堂常规内容,应“更”坚持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常态体育课中,身体素质“课课练”作为基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辅助性练习,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课程标准下重提身体素质“课课练”,并强调其应成为课堂常规内容,应“更”坚持,怎么理解?我想,主要应从二个方面去看,一个方面指的是教师的“坚持”,另一个方面则是指学生的“坚持”,体育教师的“坚持”强调的是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一种无形的标准,且责无旁贷。常态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身为体育教师就要想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增强学生的体质,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动”,除了激励等方法之外,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用“持之以恒”来换取学生的“习以为常”,杨贵仁司长曾指出:教育应该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同时需要采取必要的形式和措施,没有形式的约束是不可以的。“课课练”形式上约束学生身体锻炼的过程同时更是德育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它的简单宜行,时间不长,不会冲淡主教材的教学等特点,是体育教学中“经济”“实效”的有力体现。因此我认为,课程标准下身体素质“课课练”应该成为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内容,同时强调作为“坚持”的关键——体育老师,不但要重视自己的“言传”,更要重视自己的“身教”,用坚持来约束自己,约束学生,这是体育老师责任和使命的双重体现。

另一方面学生的“坚持”,更多的是指一种意志和身体的双重磨练。试想如果在整个学校的每一节体育课中都穿插身体素质的练习,它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传统的形成,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身体锻炼的效果、学习体育意志的磨练等各个方面,会起到怎样的效果!

2 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身体素质“课课练”是强化学习运动技术的有效手段

体育教学中身体练习本身就是课程基本特征和主要学习手段,所以说运动负荷原本并不是体育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话题,因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体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个浅显易见的事实。然而,现今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不足却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量”是达成体育练习目的,强化运动技术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采用“课课练”的形式,将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运动技术加入随后的其它体育教学内容为主教材的课堂中,并结合新的内容通过“课课练”形式来反复强化,以实现运动技术“自动化”的目标。因此,“课课练”的设置仍然是现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有效形式之一,毛振明老师在“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一文中指出:成功的特征就包括学生学会了基本够用的运动技能,学到许多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学生身体更加强壮。所以我想应该在年度、学期等教学计划中设定身体素质“课课练”相关内容,并由各班体育教师甚至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采取缺弱原则,就是什么差练什么或是什么弱就加强什么的办法,来强化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身体素质“课课练”是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形式

身体素质是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阶段性的,没有速成班,所以在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尤为重要,吴键老师在“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一文中就指出:体能素质的提高需要“课课练”这种专门的、有效的形式,身体素质的练习是青少年阶段不可或缺的“敏感期训练”。因此我们常态体育课中应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身体素质发展的意义,明确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方能让学生在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表现出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年龄、性别,运动基础等方面是确定“课课练”内容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又会有所不同,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直接的影响了“课课练”的效果和它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强度小于50%是没有明显锻炼效果的前提下,在“课课练”内容中,结合教学运动技术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或是设置与大多数学生身体最佳发展期相应的的素质练习内容的办法,来实现增加运动负荷提高体能的目的。比如投掷项目的力量要求、跳跃项目的速度要求等,或是按年级要求,设置初一年级以柔韧、反应、跳跃等内容为主,初二年级以速度、平衡、灵活性等内容为主,初三年级以力量、合作性内容为主等等,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则可以跟据少数班级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或内容,来实现教学效果。常态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反应的不可预知性,注意观察学生在练习时的积极性和练习后的情况,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真正实现体能均衡发展的有效教学。

4 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身体素质“课课练”应向“天天练”发展

坚持身体素质“课课练”,指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而是指在体育老师引导下,有针对性的实现学生身体内部负荷量的需要,意识转变的需要和“被动”坚持向“主动”参与转化的需要。

现在学生多参与类似于静态体闲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如钓鱼、棋类、电视、计算机等等,这些内容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或者说根本没有,而动态休闲活动如假日体育活动又缺乏强效的约束力。因此在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督促下的课课练的方法无疑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体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仅靠体育课练习显然是不够的。现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同时学校又能保证学生天天都有课堂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就更要注意抓好课外练习的安排和组织,注意课内与课外密切的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记得台湾有一所中学,所有学生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25圈”,这样在校时间天天练习的传统和校园运动惯性是学校培养和朔造学生良好品德的有力手段。

“天天练”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在有时间、有内容、自我操作性强等特点下,对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特长、练就强健体魄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除了常态体育课中“课课练”外,应倡导在校“天天练”。

5 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身体素质“课课练”纳入考核,促进“课课练”的落实

张海平老师在“我的视野下的成功课改”一文中曾说到:现今的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各年级明确的教学目标,造成各年级、各年段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无需承担教学质量好坏的现状。

本人比较认同这一观点,在小学非体育专业代课教学中,考试时拉出去,平时关教室或自由活动现象严重,有些小学还分了低段、中段、高段,每段都有不同的体育代课老师上课,而在对教师教学评定时又存在随意性,而学校由于体育教师配置不足,往往把毕业班和小学一年级的课让少数体育专业的教师去上,搞的这些体育老师苦不堪言,学生的教学常规、身体素质、运动保护等各方面基本是空白一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中学也常有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在计划中除《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考核外,跟据本校特点自行设置考核项目,或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制定出相应的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来对学生的“课课练”、“天天练”进行督促,对身体素质发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同时我们知道,身体素质的形成因素很多,练习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运动乐趣无疑是促进学生自主练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动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课练”时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让学生体验战胜“惰”性的快乐,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目的性教育,结合“课课练”的约束能力,形成定势,用实践来论证“课课都练”的有效性,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用成绩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运动乐趣,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和品牌。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课改怎么改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J].体育教学,2010(9).

[2]毛振明.体育课程教学要通过发展身体素质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3]吴健.学生体育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中国学校体育[J].2010(11).

常态体育课 第11篇

带着这些问题,前不久,《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对石家庄市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次“突击采访”,采访了几所学校的常态体育,看到了他们抓好常态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积极探索。

振头小学:让学校运动场充满“七彩阳光”

采访第一站,记者来到了石家庄振头小学,观看他们的大课间,振头小学的大课间分为三项。其中,第一项:广播操——七彩阳光;第二项:素质训练——提踵练习、马步冲拳;第三项:快乐大课间活动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该校快乐大课间的内容以年级为单位,每两周进行一些器材和项目的轮转,从而满足更多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该校对学生也提出了明确的学生发展目标:诚实守信学做人、善思求进会学习、身心健康会生活、素质全面有特长”。阳光的大课间成为该校一道靓丽风景线,内容包括:慢跑、踢毽子、跳绳、皮筋、队列、球类、游戏等。由于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规程,体育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并以竞赛为契机,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加大了师生的活动量,又提高了全校体育锻炼热情。

要完成学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师的管理,让教师起到表率。振头小学对教师管理同样要求明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教育工作者须具备三有:有健康、有合作、有专长!同时,加强教师的健康管理,做到“关注健康,并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不做事,享清闲。健康的教育观、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

有了大课间的认真铺垫和推进,作为石家庄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其一,丰富多彩的体育周、体育月:趣味运动会、秋季单项对抗赛、冬季长跑比赛、队列与广播操比赛、跳绳比赛、踢毽比赛。其二,校田径运动会:自从1990年学校搬迁到现在的地址,运动会已经举办了20届。以班级为代表队,每班半数以上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开展,激发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同时为高一级学校推荐了大量体育苗子。学校每年都被评为区级体育先进学校。其三,成绩突出的小篮球:小篮球是校传统项目,常年坚持训练,以点带面,学校有学校的代表队,年级有年级代表队,班级有班级代表队,学校组织小型多样的竞赛,一、二年级的运球、传球比赛,三、四年级运球、传球、投篮比赛,五、六年级班级篮球赛等。通过比赛使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校女篮队连续多年获区冠军,在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

十七中学:优势项目带动,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展开

记者采访的第二站来到了石家庄第十七中学,此时,该校的初三和高三正在进行大课间,初三的学生有的在进行跑操,而有的则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素质和游戏练习,操场上洋溢着愉悦快乐的气氛。高三的学生则根据校园的自然环境进行跑操练习,边跑边喊着励志口号,学生步伐整齐、精神面貌良好。

该校校长杨桐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1.加强体育教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十七中经常坚持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运动训练、大型活动等。几年来,学校有多名教师分别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体育评优课活动,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一、三等奖和市级一等奖。做课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们通过说课、看课、评课、改课、做课、观摩,提高了整体业务水平。体育组还自编了武术操、头部健脑操和体育游戏库。该校体育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素质很高的教研组。

2.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武术项目彰显魅力。作为传统项目学校,十七中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与活动训练的关系、专项发展与全面开展的关系。就武术项目而言,全市阳光体育启动仪式上有十七中的身影,英国、美国友人访华活动中有十七中的身影,慰问玉树灾区的师生中有十七中的身影,运动会开幕式、篮球赛的中场表演也有十七中的身影。十七中自编的600人武术团体操分别在区运会和市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每一次表演都令在场观众拍手叫好。可以说,学校武术队和师生们一起将武术传扬。目前,正在高三年级中教授太极拳,以平缓紧张的学习压力。

3.抓好课间活动,做到紧张有序。跑操作为十七中一项传统的课间活动,已经坚持了10年。该校的跑操曾多次接受全区观摩,常有来访者交口称赞。可以说跑操活动已经成为学校里的一道风景、一种文化。此外,十七中还在课间组织了初三年级的立定跳、实心球。学校制订了“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安排”,对上午、下午课间、课程、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通过检查评比、表演、比赛、观摩促进班级间竞争,带领广大学生有组织地运动起来。

4.让竞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召开两校区共同参加的田径运动会。赛场上千余人同场竞技,对于打破纪录者,校长为他们颁发特制奖牌;(2)召开快乐运动会。寓意“我运动、我快乐、我成功”的会徽、会旗是在广泛征集学生作品的前提下制作而成,会歌是《相信自己》,师生们在充满激情的歌声中感受运动的快乐;(3)举行初三年级三项对抗赛。两年来,十七中的中考成绩平均分名列全区第一;(4)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包括跳绳、拔河、毽球、队列广播操比赛、篮球、足球等,历时二至三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校内活动丰富多彩,校外活动自信成功,校园集体舞全市第一名;啦啦操全市一等奖;上届篮球队获区冠军;市级跳绳比赛第一名。学校已将跳绳定为初中学段的发展项目。

杨桐校长告诉记者:“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我们非常注重加强管理,主要就是三项内容:管人、理财、谋事。在管人方面,首先建立管理组织。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边东书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定期对体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确保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培养教师高尚的教师观,引导他们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视职业为事业;二是培养教师科学的体育人才观。引导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训练、活动等渠道,实现体育之教育、健身、娱乐的功能,达到培养兴趣、发展兴趣,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目标;三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项目竞赛、做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四是建立奖励机制,促进教师团队争先创优;五是引导和发动广大教师关注体育工作,支持体育发展。在理财方面,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投入较大的事项,既要做到投入充足,又要做到计划性有效投入,满足教学、训练、比赛需求。2007年以来,学校投入体育基础建设、体育器材、人员培训、训练竞赛等经费达240余万元。在谋事方面:一是有足够好的运动队建设;二是有足够好的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三是有足够好的发展愿景。

最后,杨校长说:“我们始终坚信,胸怀越大,痛苦越小。眼光越远,困难越小。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就要弱化苦、克服难,就要胸怀大、眼光远。回顾传统学校发展走过的历程,大家群策群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而蓬勃地展开,体育教研更有实效,体育课堂更加规范,体育活动更具特色,传统项目发展和阳光体育结合得更好,区域间竞争氛围更加浓厚,运动员成长更加健康,我们有信心使我校体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石家庄一中:明确目标,在创新中全面发展

记者第三站来到石家庄一中,观摩他们的常态选修课——该校的一项课程创新。按照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一中把排球、田径项目、健美操作为必修课程,打破按一个年级排课的行政班模式,由三个年级学生按照所选专业设置课程班,统一安排教师和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排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田径等小型单项比赛,达到对传统项目的普及,全体学生得到有效的身心锻炼。学校自编了三套校园青春操在课间操播放,开设了形体课,成立了舞冕之王、玩转排球等体育社团和师生健美操队,借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传统项目锻炼的积极性。

建校60多年来,石家庄一中非常注重学校体育,专门制定了《体育传统项目五年发展规划》,该规划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做到方向明确;紧密结合学校5年发展规划,确保目标实现;紧密结合新课改方案,做到不断创新;紧密结合学校原有特色,不断推陈出新;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施训。该规划在对传统项目现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完善体育传统项目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训练计划安排、阶段目标完成、场地器材保障、师生激励评价、专业队员选拔与训练等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的完善、科学、创新和可操作。如,学校的健美操项目,作为一门课程,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关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在大众普及的基础上,组建多个健美操队参加国家和省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比如专业队员选拔和训练策略,规划中提出“选好初中苗子、打好高一基础、比赛新老搭配、高三创造辉煌”等,提出“只有具备体能、心能、技能,才能达到全能的”四能方针。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特别是新课改理论的培训,转变观念,树立信念,指导实践。二是科研引领。反思提高,做学者型教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日常教学和训练,学校建有国际标准运动场、田径场、半封闭跑廊、排球馆、健美操馆,各种训练器材一应俱全,分类保管。学校每年投入都在40多万元,近两年又重新装修了排球馆、办公楼等设施,更换了一大批体育器材。

学校还对从事传统项目训练的教师设立了单独的训练补助津贴,做到专款专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传统训练项目的正常开展。为教师学习培训外出观摩交流提供必要的资金,每年用于学校、训练补助都在数万元。

学校制定了体育传统项目比赛奖励,分团体奖、教练和队员奖励,全国性比赛奖励金额高达3万元。

为了深化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一中实施阳光体育一把手工程,垂直领导,立体管理。该校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业务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教务处、教研处、总务处各处室参与管理,校长定目标、体育研究室主任抓业务、其他处室从教师和学生管理、课程和课堂改革等方面全方位保证传统项目建设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

学校每年举行两次大型运动会,分别为4月份的春季田径会和10月份的体育节,为时一周。特点是以传统项目为基础,参赛班级多,参赛人数多,全校参赛人数达到了80%以上,并且每月还要举行不同项目的年级比赛,参赛人数达到100%。

上一篇:跨层资源分配下一篇:河北省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