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

2024-05-27

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精选8篇)

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 第1篇

1 四诊“望、闻、问、切”法在鱼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中“望”指的是在对于鱼病的具体诊断当中, 不但要观察鱼群有无红肿现象出现、有无红点症状出现、有无白膜症状出现、有无溃烂现象出现, 还要充分注意对于鱼群的活动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 尤其是要观察其独游的情况、鱼群的体色变化情况, 并且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地观察其是否呈现出狂游的症状, 对于鱼类是否露鳍、是否在池塘中表现出跳跃等现象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不但如此, 还要查看养鱼池塘内的水色有无发霉变、水质有无变坏现象、生物种群中是否出现异常症状, 查看鱼类进行抢食的情况和鱼饲料的质量等。所谓“闻”就是指要进一步地对水体气味进行闻, 闻养殖池塘内鱼的饵料有无气味或者气味有无异常、水塘内底质状况等。所谓“问”就是指充分了解池塘中渔事管理情况, 向池塘管理人员进行详细耐心的询问, 以及对于鱼饵用药的使用情况、鱼类摄食、投放情况等都要详细了解, 还要注意了解鱼群的活动情况, 询问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异常情况, 在水中有无异常情况发生。所谓“切”就是指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员对水质进行化验, 在病理镜检后进一步进行剖检, 并把其中的病菌细胞用培养液进行培养, 把其中的病理进行镜检等措施, 然后进一步确诊鱼的病情发生, 为诊断治疗服务。

2 中医诊断方法中的辨证施治分析研究

实践证明, 无论是鱼体内自己生成的, 还是鱼体外遭到入侵的, 一切能够使鱼体正常功能破坏的因素, 只要是能够引起疾病的因素, 都可以视作是病邪。在鱼类发病的具体表现上主要为湿、热、燥、寒、虫等症状。不管哪一种疾病, 能够表现出引起疾病的症状, 只要是发生在鱼的某个部位上, 在我们中国传统中医学上就常常用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等这些语言来概括某些疾病的不同症状性质。这就被称之为八纲辩证。在中医学治疗上采用补偏救弊, 促使机体内恢复动态平衡, 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3 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中草药的四气和五味分析研究

所谓四气是指中药当中的热、温、寒、凉4种不同的药性。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热与温, 寒与凉只是在个别上表现出的性质相同, 但是程度要有所差异的。有些中草药的药物单独不发生寒热温凉作用, 这些称之为平性中草药, 在用法上表现出药性比较平和的症状。但与此相反也有表现出偏凉偏温的性中草药。各个药的表现症状不同, 其功能也不同, 寒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抗菌、抗病毒、凉血、泻火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功能, 显然这些是治疗鱼类热症的药物。而另一方面温热中草药具有助阳、补气、祛寒、温里、改善体内微循环、促进体内代解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些中草药是治疗寒症的药物。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这5种味道。但实践应用中的情况是有些中草药不产生明显的味感, 因此在五味中可以说是多一个淡味。一般归纳为“甘缓、苦坚、咸软、辛散、淡渗”等5味, 即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功效, 酸味药有收敛的功效, 甘味药有缓和调节的功效, 咸味药有润下、软坚的功效, 淡味药有利尿渗湿的功效, 苦味药有泻火、燥湿的功效。四气和五味是相互联系的, 在运用时除了掌握他们的共性外, 还要掌握每一种药的不同特性。

4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 第2篇

为提高河北省淡水鱼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病害防控能力,8月11-13日,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邯郸大宗淡水鱼和冷水鱼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石家庄中华鳖和冷水鱼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唐山大宗淡水鱼高效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以及中华鳖和冷水鱼繁育及高效综合养殖岗位联合邀请全国知名鱼病专家-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教授分别在磁县、石家庄、唐山举办了鱼病防治技术培训班。邯郸、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衡水、承德等地的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养殖大户、病害监测点和协报点测报员、渔业乡村兽医、鱼药店技术人员等共计300余人参加培训。

陈教授从养殖理念、鱼病发生机理、鱼病类型、诊断方法、防治药物、生态预防等多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了《养殖鱼类疾病流行趋势与科学防控对策》。陈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细致实用、针对性强,学员们不断为陈教授生动、精彩的讲解送上热烈的掌声。陈教授从多个方面纠正了以往在病害防治中的误区,对正确诊断鱼病、准确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具有很大帮助,他还主动与养殖技术人员就实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难题现场交流,并耐心解答。

参训人员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收获巨大,尤其对池塘养殖模式、养殖技术、病害生物防控等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训内容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希望今后举办更多的养殖实用技术培训。

中医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3篇

望。指在鱼病诊断中,注意观察鱼群活动状况、独游情况和体色变化,有无红肿、红点、白膜、溃烂,是否狂游、露鳍、跳跃。看。指看水质、水色、生物种群;看饲料质量和抢食情况等。闻。闻水体气味和饵料气味。问。是向管理人员详细询问相关情况,如投饵、用药、摄食,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和鱼群的活动情况。切。就是通过化验水质各项指标、镜检、剖检和培养等手段,进一步确诊。

2 辨证施治

一切破坏鱼体正常功能,引起疾病的因素不论是体内生成还是体外入侵,都是病邪。主要为寒、湿、热、燥。不管哪一种疾病,总发生在鱼的某一部位。一定部位的疾病也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传统中医学常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来概括疾病的性质,称为“八纲辨证”。治疗上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为原则,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补偏救弊,促使机体恢复平衡,治愈疾病。

3 中草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性质相同,只是程度差异。有些药物不发生寒热温凉作用,药性比较平和,称为平性。但也有偏凉偏温之性者。寒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滋阴、抗菌、抗病毒和提高抗病能力的功能,是治疗热症的药物;温热药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改善微循环和促进代解的作用,是治疗寒症的药物。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但有些药物不产生明显的味感,五味中多一个淡味。一般归纳为“辛散、甘缓、苦坚、咸软、淡渗”。就是说,辛味药有发散、行气作用;甘味药,有缓和调节的作用;酸味药,有收敛的作用;苦味药有泻火、燥湿的作用;咸味药有润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有利尿渗湿的作用。气和味是相互联系的,在运用时除掌握共性外,还须认真掌握每一种药的特性。

4 几种常见鱼病的中草药疗法

(1)病毒性鱼病的治疗。大黄按0.5~1.0kg/100kg鱼重的用量与精饲料混合制成药饵,每天投喂1次,3~5天为1个疗程,治疗草鱼出血病效果确实。

(2)细菌性肠炎、赤皮病、烂鳃病的防治。五倍子按1g/m3水体干品用量,将其捣碎放入锅中,加水煮烂后再加入适量冷水,反复用力揉搓成稀糊状,加入冷水搅拌均匀,每天下午1次,全池均匀泼洒,连续进行3天。菖蒲按50kg/鱼体重的用量取汁拌入饲料中投喂。也可用新鲜干净的菖蒲叶按草鱼体重10%的用量投喂。烟叶,每15hm2水面、1m水深,每天用150g,切碎后用开水浸泡2小时,连渣带汁全池均匀泼洒,3天为一个疗程。橘皮,1/15hm2水面、1m水深,用干净橘皮3~5kg,切碎后加入食盐0.5kg,放入锅中旺火煮沸后,小火焖烂,冷却后捣成泥,拌入精料中,制成药饵投喂池鱼,每天2次,3天为一个疗程。马尾松,1/15hm2水面用干净、新鲜的马尾松鲜叶15kg,捣细后加水25kg搅拌均匀,全池均匀泼洒。也可按每50kg鱼体重用鲜马尾松叶0.5kg的用量,捣碎后加入食盐50g拌入饵料中投喂。大黄、大蒜、食盐,1/15hm2水面、1m水深,用捣碎的大黄、大蒜各50g,食盐500g,拌入精料中制成药饵,每天投喂1次,3~5天为一个疗程。大蒜,每日每50kg鱼体重用蒜1kg,捣碎后拌入饵料中,投喂池鱼。每天1次,3~6天为一个疗程,可治疗鱼类的肠炎病。柳树叶1/15hm2水面用新鲜干净的柳树叶10~15kg,扎成捆放入池底,待树叶烂后再换1次,可治疗草鱼的赤皮、烂鳃及肠炎病。

(3)治疗无鳞鱼种的纤维黏细菌腐皮病。每千克体重用大黄20kg,以0.3%氨水(含氨量为25%)在常温下浸泡12~24小时,将药液和药渣兑水后,全池均匀泼洒,使水中大黄的浓度达到2.5~3.7mg/kg。

(4)治疗鱼类的原虫病。1/15hm2水面、1m水深,用辣椒粉0.25kg,鲜生姜0.5kg,加水10kg,熬成汤后,再加入15kg冷水,冷却。1/15hm2水面、1m水深,用枫杨树叶20kg,浸泡于饵料台下,能预防车轮虫病。

中西药结合防治草鱼鱼病技术初探 第4篇

1综合症状

草鱼鱼病流行于养殖过程中的高水温期, 各地不同, 一般在每年5~9月份, 主要危害0.05~0.50kg鱼种。水质恶化、寄生虫侵袭、鱼类营养不良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草鱼鱼病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乌黑, 鳍基充血发红, 尾鳍“镶边”, 体侧鳞片疏松、脱落, 肛门红肿, 轻压淡黄色黏液流出。鳃贫血肿胀, 黏液较多, 鳃丝末端缺损呈“锯齿”状, 并附有少量杂物, 鳃盖内侧充血, 病情严重者被蛀成透明状, 俗称“开天窗”。镜检鳃丝, 常常有车轮虫、指环虫或中华鳋寄生。解剖可见肠道充血成紫红色, 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肝脏、胆囊肿大, 胆汁呈墨绿色, 胆囊外覆盖一层淡黄色荧光状物质。病鱼游动无力, 摄食减少或停食, 常聚集在池塘边角, 并有零星死鱼现象。

2治疗方法

2.1西药疗法

当出现明显病鱼症状, 常规治疗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即杀虫、消毒, 内服大量的抗生素、磺胺药 (如磺胺二甲嘧啶) 。由于长期服用而引起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 治疗剂量而随之增大, 长期大剂量的用药容易引起鱼类蓄积中毒, 并加快和刺激病鱼死亡。

2.2中药疗法

中草药在草鱼鱼病防治中已逐渐使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存在疗程长 (10~20d) 的缺陷, 对突发病很难控制。

2.3中西药结合疗法

鉴于常规疗法的缺陷, 在调研基础上, 在对草鱼鱼病的防治中采取中、西药结合疗法, 以加强疗效, 收到很好的效果,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2.3.1 水质检测

可通过水质检测盒测定, 或通过观察水色、透明度及鱼的活动情况判断, 若发现水质已严重恶化要及时改良。

2.3.2 目检或镜检鱼体

若发现有大量寄生虫应首先杀灭。

2.3.3 水体消毒

可全池泼洒 (网箱通过挂袋处理) 二氧化氯或二氯海因等, 任选一种即可, 每天1次, 连用1~3d。

2.3.4 内服抗菌药

前4~5d使用大黄、黄岑、黄柏、食盐四合剂 (每100.0kg鱼用大黄、黄岑、黄柏各0.5kg混合煮沸后取汁) , 外加强肝、补肝类药物 (如鱼肝宝) 拌饵投喂, 投药后2~3d, 在以上用药基础上再按常规治疗剂量增添抗菌药, 如土霉素等 (防病不加) 。投喂药饵2次/d, 连续6~8d可有效控制草鱼鱼病流行。

鱼病防治给药方法及施药技术 第5篇

1 药浴法

该法主要用于灭杀鱼类体表病原体, 可分为以下4种:

1.1 挂袋 (篓) 法

在鱼类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 形成消毒区, 当鱼类摄食时可达到杀灭其体表及鳃病原体的目的[3]。该法具有用药量少、方法简便、没有危险及副作用小等优点, 缺点是杀灭病原体不彻底, 且药量必须掌握在鱼类能食的最高忍耐浓度, 使用该方法必须有一定的食场, 且与鱼的生活习性相符。常用的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

1.2 浸洗法

该法用较小的容器, 以较高的药物浓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杀灭鱼类体表及鳃的病原体。具有用药量少、不影响水体中浮游生物生长等优点, 缺点是水体中的病原体不能被杀灭, 所以一般用于鱼的转池或分箱, 以及运输前后的预防和消毒。常用药物有20 mg/kg高锰酸钾 (20℃水温浸洗10~30min) 、3%~5%氯化钠 (浸洗3~5 min) 、10 mg/kg漂白粉 (浸洗10 min) 、8 mg/kg硫酸铜 (浸洗15~30 min) 。用网袋将鱼提取到药液中浸洗后迅速提取出来。在实施浸洗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容器内鱼的活动情况, 一旦出现应激反应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鱼投放入养殖水体, 避免高浓度的药物将鱼的鳃器官损害而致死。

1.3 遍洒法

该法是用药物使养殖水体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 杀灭鱼体外及水环境中的病原体, 可较彻底的杀灭病原体, 预防和治疗均可用。缺点是用药量大, 计算水体体积较麻烦, 且有些药物的毒性与水体的温度、pH值、溶氧量、浮游生物量有很大关系。注意在泼洒药物过程中要泼洒均匀, 边泼边加水溶解药物, 一直到药物全部溶解后泼完, 避免鱼类误把药物颗粒当成饵料吞食中毒死亡。常用药物有20~30 mg/kg甲醛, 0.3~0.5 mg/kg三氯异氰尿酸, 0.2~2.0 mg/kg二氧化氯, 2~3 mg/kg高锰酸钾, 15~20 mg/kg过氧化钙, 0.7 mg/kg硫酸铜, 生石灰清塘75~400 mg/kg, 遍洒15~20 mg/kg, 2.50~3.75 mg/L大黄 (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用0.3%的氨水按1∶2的比例在室温下浸泡12~24 h, 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可提高药效) 。

1.4 浸沤法

该法是将草药捆扎成堆, 浸沤在鱼池的上风口或进水口, 借助风力或水的流动使浸出物分布在池塘, 从而杀灭鱼池中的病原体和鱼体外的病原体, 此法一般用于预防。常用药物有枫树叶、马尾松、菖蒲、苦楝树等。

2 口服法

该法主要是防治鱼内脏器官的疾病, 将药物或疫苗拌以粘合剂, 制成适口的饵料投喂鱼类, 药物通过鱼的吃食而进入鱼体内, 杀灭鱼体内病原体。此法适用于预防和治疗, 具有用药量少、药物进入病变部位及时的优点, 缺点是病鱼停止吃食或吃食量少时无效。口服药物还需明确饲料的添加量、投喂的标准量及鱼的总重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每千克鱼能吃多少药物, 可根据每天的投饵率与投喂标准量计算饲料的添加量, 也可根据饲料的添加量来计算投饵率。如投饵率为2%, 药物标准量为100 mg/kg鱼, 则饲料添加率为0.5% (表1) 。

(mg)

投饵量与投饵次数以一次吃完为好, 为保证鱼都能吃到药饵, 投喂药饵前先停食1 d。口服药与泼洒药物同用效果比单用好, 常用药有四环素75~100 mg, 连用10~14 d;土霉素5~75 mg, 金霉素10~20 mg, 连用3~5 d;敌百虫0.2~0.5g或按饲料的10%添加 (驱绦虫) , 大蒜每100 kg鱼用0.5~1.0 kg拌饲投喂, 大蒜素每100 kg鱼用10 m L拌饲投喂。

3 涂抹法

该法是在鱼体表患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 适用于亲鱼检查及注射催产时。优点是用药量少、方便、安全、副作用小, 但涂抹头部时头要向上, 避免药液流入鱼鳃内产生危险, 涂抹时一般把药物加上凡士林。常用药有碘及碘制剂[4]。

4 注射法

该法主要用于亲鱼、名贵鱼和观赏鱼的鱼病防治。注射部位有胸鳍 (内侧向头45°角注射) 、腹鳍 (基部30°角注射) 、侧线 (30~40°角注射入腹腔) 、背鳍注射 (肌肉注射) , 进针深度1.0~1.5 cm (可用废圆珠笔控制) , 该法较口服法进入药量准确, 且吸收快, 疗效好, 但太麻烦, 所以一般只用于亲鱼及人工注射疫苗时采用。当鱼数量不多或品种名贵时在鱼种上也采用, 常用药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催产药物和疫苗等。

参考文献

[1]辛玉文.鱼病防治施药技术要点[J].现代化农业, 2004 (1) :28-29.

[2]洪学.鱼病防治用药要重细节守原则[J].江西饲料, 2009 (5) :42-43.

[3]田洁莉, 鱼病给药方法及施药技术[J].黑龙江水产, 2006 (2) :25, 27.

生态防治鱼病方法浅析 第6篇

1、改良养殖品

根据不同养殖鱼类的生态特点,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鱼类种质改良, 选育抗逆性强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作为主要养殖品种。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鱼类本身的抗病性能而达到预防鱼病的目的。

2、增强养殖鱼类的自身免疫力

一个养殖水体的鱼患病, 一部分较轻, 甚至不感染;另一部分严重, 甚至死亡, 主要是源于鱼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不同造成的。在养殖中, 可通过调节鱼体活动、养殖结构和饲养方法来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 还可以利用鱼类种间免疫的特点, 使鱼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具体可从养殖的各方面做起:一是在养殖夏花鱼苗和冬片鱼种中, 除加强养殖管理, 还要适时进行拉网锻炼。拉网锻炼可促进鱼体新陈代谢, 排出体内废物, 增强鱼苗体质, 可以提高运输和分塘养殖的成活率, 还可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二是在鱼种放养时间上秋冬放养优于春放。因为春放的鱼种在经过一个漫长冬季, 鱼体消耗很大, 体质弱, 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差, 再是随着温度的上升, 此时拉网、运输对鱼体的刺激和拉网擦伤易使鱼患水霉病, 甚至造成死亡。三是放养鱼种的消毒。生产实践证明, 即使健壮的鱼种也难免带有病原体。在鱼种落塘、分塘、转塘等放养前, 应有针对性地对鱼体进行药浴消毒。四是养殖模式。不同鱼类食性、栖息环境不同, 合理混养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 又可以防治某些疾病;可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态习性, 合理搭养和混养鱼类, 利用杂食性鱼类清除残饵的功能、滤食性鱼类净化水质的作用, 合理调整吃食性、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的品种和比例。五是鱼种放养规格。可改放小规格鱼种为放大规格鱼种;还可采用稀放快速养鱼法, 将夏花当年育成斤两鱼种或商品鱼等。这些方法都有效地阻止鱼病发生, 提高了养殖鱼类的成活率。六是可根据某些病原对寄主的专一性, 实行隔年轮养不同鱼类品种方法, 达到预防鱼病。七要适应鱼类的生态要求, 加强投饲管理措施。在按常规“四定”投饲的同时, 应根据鱼类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 尤其是在饲养草鱼时, 一定要精粗结合, 以防草鱼肠炎病和猝死的发生和蔓延;根据季节和水温的变化, 灵活掌握投饲;另外坚持巡塘、及时清除残饵杂物等。

3、改善甚至控制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养殖水体是鱼类的生存环境, 水质如何, 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发生, 改善甚至控制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如水体的温度、溶氧、酸碱度、透明度、某些离子的浓度等) 是降低鱼类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掌握和控制水体的生态条件来防治鱼病是探索生态防治鱼病的重要途径。

1) 池塘的清理

即改善底质淤泥是养殖水体的耗氧源之一, 也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 其中还含大量有害物质;在缺氧、极端温度和极端气候等不良的情况下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或死亡。因此高产鱼池有必要每年清淤消毒。具体可在冬季干塘捕捞后, 排干塘水, 结合维修塘堤, 清淤、铲除塘边杂草、进行晒塘处理。在投放鱼苗前一周, 用生石灰 (每亩150~200kg) 清塘消毒。

2) 清理并改造进排水系统做到进排水道分开, 防止鱼病的交叉传染, 避免“老水”同灌, 不同的池塘互相排灌, 并能应付突发事故。

3) 科学调节养殖水体的水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1) 精养池塘采用水泵等适时抽取老水、更换新水也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措施, 但每次换水量应在20~30%。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及改善溶氧的分布状况, 并排除有害气体等。对集约化养殖, 养殖鱼类发病率在不同水温下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采用升高或降低水温的办法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2) 主要的养殖鱼类都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碱性水体中, 偏酸性的水对养鱼有害处。利用生石灰可以达到清塘、消毒和调节水的酸碱度的目的。适当采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麦饭石也可改善水质, 有去除有害气体、有害离子的作用。

(3) 利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及复合微生物在水中增氧及分解有机物等来调节水质。水体透明度过小时, 视情况可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或用明矾沉淀有机物。

4、其他

鱼病防治常用药物简介 第7篇

孔雀石绿是一种染色剂,为绿色结晶体,能溶解于水。同族中还有次甲基蓝,是杀灭水霉菌、霉菌等的特效药物。它与食盐、小苏打配制成混和剂,浸洗鱼体或全池泼洒效果都很好,对杀灭真菌、寄生虫有一定效果。其药性较缓和,药物有效时间较长。

2 硝酸亚汞

硝酸亚汞为白色结晶体,无臭,易潮解成淡黄色,遇热可还原成对人畜有害的高汞,对治疗由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有特效。但该药的药性烈,毒性大,用药后易腐蚀鱼体皮肤和鱼鳍,浸洗鱼体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剂量和浸洗时间,防止鱼体各鳍腐烂或中毒死亡。此外,用药时应避免和金属容器接触,防止腐蚀金属制品及遇金属后发生化学反应失效。

3 红汞

红汞又名红药水,是一种外伤消毒液,色红,遇水后变成蓝色,对治疗由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效果特佳。药性温和,对皮肤刺激性较小。同时对由白点病、肤霉病引起的并发症,用此药泼洒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根治效果。对鱼体因外伤引起的炎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4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又名过锰酸钾,为紫黑色楼形结晶体,具有蓝色金属光泽,无臭味,易溶解于水,对杀灭三代虫、指环虫及防腐消毒均有一定效果,并可防治鱼体因皮肤创伤或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也是网具、饲水、饵料、容器等消毒的良好药品。在强光下,该药易氧化失效,保存时宜选用密闭的有色玻璃瓶,不能与有机物质或易氧化的药品混合。

5 硫酸铜

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体,无味,应放在干燥的玻璃瓶内保存,在空气中放置易氧化为白色,但吸潮后又能变成蓝色的含水硫酸铜,潮解后并不影响药性。该药对杀灭车轮虫、隐鞭虫、斜管虫、口丝虫等效果较好,常用于浸洗鱼体或全池泼洒。其药性渗透慢,常与硫酸亚铁合用。

6 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铁矾,为淡绿色透明结晶体,在空气中易风化,并迅速氧化成黄棕色碱式硫酸铁。该药常作为辅助药物与其他药品合用。若与硫酸铜合用,有助于硫酸铜药性的发挥,并能起到良好效果。由于该药对鱼体色泽刺激性较大,故应节制使用。

7 盐酸土霉素

盐酸土霉素为黄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有吸湿性,既可人用,也可兽用,是一种常用的杀菌药。因其药性温和,可用于幼鱼疾病的防治。也常用于热带鱼长途运输时水体的消毒处理。

8 呋喃西林粉

呋喃西林粉为柠檬黄色粉末,无臭,味微苦,可溶于水中,是防治烂鳃病、皮肤充血病、鱼鳍腐烂病、松鳞病等的有效药物,也是热带鱼幼鱼期水质消毒的常用药品。因其药性较温和,常用于金鱼或热带鱼长途运输时的水体处理。

9 痢特灵

痢特灵又名呋喃唑酮,色黄味苦,有片状和粉末状两种。易溶于水,是一种杀菌药,对防治皮肤溃烂和烂鳃病较适用,也是治疗热带鱼肠炎的良好药品。

1 0 食盐

食盐又名氯化钠,为白色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无臭,味咸,易溶于水,用途较广,既能防治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又能防治水霉菌和调节水质澄清度。热带鱼对盐敏感性较强,若鱼体不适,在水族箱中放入一些盐,数日后就可恢复正常。

1 1 敌百虫

敌百虫为白色结晶体,稍有臭味,易溶于水,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它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碱分解成毒性较强的敌敌畏,继续分解后失效,该品对人畜、鱼体毒性都较低。药性温和,是常用的一种杀虫药品,对三代虫、指环虫、鱼虱等病原体均有良好得杀灭效果。

1 2 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用于热带鱼卵和仔鱼期疾病的预防,又可低剂量注射或浸洗防治松鳞病,是鱼卵孵化过程中一种常备的药品。

1 3 甲醛溶液

甲醛又名福尔马林,是一种防腐消毒剂,对防治烂鳃病、肤霉病及鳃霉病有一定效果。药性较烈,对鱼体皮肤刺激性较强,在热带鱼疾病的治疗中不常使用。

1 4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又名小苏打,在日常使用中主要作为一种辅助性药物。药性温和,常用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

1 5 硫酸镁

硫酸镁又名泻盐,对防治热带鱼初发肠炎或消化不良引起的排泄受阻有一定效果。

16维生素类

维生素是常用的营养性药品,如维生素B1。与复合维生素添加在人工饵料中,对促进仔鱼的食欲、帮助消化和增强抵抗力有较好的效果。

17硫代硫酸钠

硫代硫酸钠又名大苏打,是热带鱼和金鱼饲养中的常备药品。用它去除自来水中的氯离子,特别是用它清洗鱼虫或水蚯蚓时,可使自来水立刻变为安全水源。在夏季使用时应注意单位水体中放入的数量,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如过量使用,常可在短时间内使水源变为浑浊的乳白色,对鱼体有害。

18头孢

冬季常见鱼病的防治 第8篇

我们在近年来的疾病防治工作实践中, 总结了多年来发生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地流行于11月下旬到第2年3月上旬间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治经验, 为广大养殖户和水产工作者提供参考。在这些病例中有的损失非常严重, 死亡率超过了70%, 普遍死亡率在10~30%。

一、常见鱼病

1. 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感染引起, 多子小瓜虫身体柔软可塑, 当它钻进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内时, 剥取寄生组织作营养, 引起组织增生, 形成脓泡, 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 同时还产生大量的粘液引起死亡。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 水温15~25℃时流行。

2. 白云病

白云病多发生在水温15℃以下, 当水温上升至20℃以上时极少发病。病鱼体表粘液分泌较多, 头部、鳍及体表形成一层白色浆膜, 尾部和鳍部较明显。发病严重时可并发竖鳞病, 鳞片竖起, 鳞片基部水肿, 用手压有黄色液体流出, 鳞条基部有出血现象, 有的鳞片脱落, 脱落处肌肉发炎出血、肿胀。病鱼体质渐瘦, 食欲不振, 头常伸出水面, 反应迟钝。

3. 水霉病

主要因拉网、运输操作不当、鱼体鳞片脱落, 皮肤损伤, 水霉菌侵入而引起。头部均可寄生水霉菌, 当菌丝大量繁殖, 生长成丛, 就像棉絮状呈灰白色, 肉眼可见。

4. 赤皮病

鲢、鳙、鲤鱼最易感此病, 大多是由于冬季拉网操作或在运输过程中皮肤受伤、细菌侵人鱼体而引起。受伤后的鱼抵抗力下降, 受感染后鱼体表局部充血, 发炎, 鳞片脱落, 呈现块状红斑。

二、预防措施

在秋季采用优质饲料, 尽量延长投食期, 为鱼类的越冬提供足够的营养;越冬开始后选择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中午适当少量投喂 (在冬季天气晴好时鱼类特别是鲤、鲫鱼还是摄食的) , 这样可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同时也可以减少越冬期间的体重损失。越冬开始前进行1个周期的内服抗菌药, 停食后全池泼洒一遍消毒剂;加强越冬管理工作, 经常加注清水和补水, 保持正常的水位, 越冬过程中用消毒剂对池水消毒1~2次;并注意加强巡塘, 及时发现及时诊治, 特别是发现个别鱼在凌晨浮于水面, 有鱼在池边窜游或是发现鱼到浅水处时要及时进行诊治。越冬期的早、中期应各安排一次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 避免损失的发生, 特别是在捕捞之前先检查, 如果发现问题应先治疗, 待彻底治愈后再进行捕捞或分塘等操作。

三、治疗措施

冬季水温低, 鱼类一般很少有疾病发生, 但一旦发病后由于水温低, 泼洒用药的效果比较差, 此时鱼类也很少或不吃食, 内服药物就无法使用, 因此冬季治疗主要采用全池泼洒药物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 漂白粉对水全池泼洒, 每立方水体用量为5g, 隔天泼一次, 连用3次; (3) 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5~1mg/L, 隔2~3天再泼一次, 连用3次; (4) 全池按0.6mg/L泼洒季铵盐络合碘, 3天后再泼1次, 如情况未根本解决可再用1次; (5) 出现白云病, 第1天按1mg/L全池泼洒硫酸铜, 第2天从漂白粉、二氧化氯和季铵盐络合碘3种消毒剂中任选1种全池泼洒, 看情况连用2~3次。使用硫酸铜后若出现池鱼大量死亡的情况, 此为池中病重的鱼经不起硫酸铜的刺激而引起的, 实际累计死亡量并不增大。

上一篇:挖掘隐含条件解题下一篇:景观策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