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使用阶段范文

2024-07-25

装备使用阶段范文(精选8篇)

装备使用阶段 第1篇

关键词: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系统

装备维修是为了使装备保持、恢复到或改善其规定技术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1]。维修贯穿于装备服役的全过程, 包括使用与存储过程。一般地说, “维修”与“维修保障”并无严格的区分, 即维修工作自身也需要保障, 就是维修工作本身也需要人、财、物力的支持, 特别是人员训练、备件供应, 仪器设备维修及补充, 技术资料的准备及供应等要素。另外, 对于大多数装备来说, 维修保障活动是保证装备能正常使用的日常性工作。从这两层意义上来说, 要顺利完成维修保障活动, 需要一套完善高效的维修保障系统。

1 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系统

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系统就是各种保障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的有机结合[2]。这些保障资源主要有维修人员、维修设施、维修器材、维修设备、技术资料等, 下文将分别予以论述。

1.1 人力资源描述

人员是装备使用与维修的主体, 维修人员具有的技能应与装备的特点及其维修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相一致。人员对保障能力的影响体现在数量、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各维修级别所需维修人员数量的确定比较复杂, 有时维修人员与特定装备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而在确定保障装备所需的维修人员数量时, 必须结合维修工作分析进行。

1.2 维修设施描述

维修设施是保障装备使用与维修所需的构筑物及其附属的设备, 如维修车间、仓库等。维修设施对维修保障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修设施的数量与需求是否匹配、维修场所是否适用以及器材仓库的大小及位置是否得当等方面。

1.3 维修器材描述

维修器材保障是保障装备使用与维修所需的补给器材和各种维修消耗品, 其目标是及时地保障装备使用与维修中所需器材的供应, 并以最低的器材库存费用满足战备完好性目标。备件是维修器材中十分重要的物资, 对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战斗力具有重要影响。备件的储备与维修需求是否相一致, 对维修保障能力有直接影响。

1.4 维修设备描述

维修设备是指对装备进行维修时所需的所有设备, 包括修理设备、测试、测量与诊断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维修设备的需求与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运输性等有关保障性的设计特性密切相关。如果装备的故障少, 又能准确地自检和隔离故障, 则需要的保障设备就少。确定维修设备需求的步骤和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保障装备的数量、可靠性和任务时间, 预计送修装备的随机到达率和数量。

(2) 根据装备的维修性和测试性, 确定装备修理所需的时间 (含检测时间) 或平均修理时间。

(3) 维修保障设备的设计特性, 如检测能力、加工能力、可靠性与维修性等。

(4) 工作与环境因素, 包括工作日的长短、人员效率及与人有关的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

1.5 技术资料描述

技术资料是保障装备使用与维修所需的各种工程和技术信息的文件, 包括工程样图、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产品履历书、技术规范、技术报告、维修手册和计算机文档等。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即使用操作资料、维修操作资料和装备器材目录。

内容完整、正确且便于理解的维修技术资料对于减少维修人力、缩短维修时间、保障维修质量、减少维修差错、提高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任务完好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的当今时代, 纸媒体的维修技术资料已逐步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解决了高新技术装备大量维修技术资料的储存与检索效率问题, 而且使用更加便利和高效。

2 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工作分析

维修保障工作分析是通过仔细分析装备的每项维修要求, 对装备的维修工作予以确认并分解为具体作业步骤, 从而确定各项维修保障资源要求的过程[3]。

维修保障工作分析可以避免因采用经验估计而引起的保障资源短缺或浪费, 可以使装备在使用期间得到合理的保障资源, 显著提高维修保障费用的效益。其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为每项维修任务确定保障资源及其储备要求。

(2) 从维修保障资源方面为评估维修保障能力提供依据。

(3) 为确定维修保障方案和维修性预计提供依据。

3 装备使用阶段维修保障工作流程

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存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长、专业复杂等特点, 必须对维修保障工作流程予以详细分析, 只有弄清了维修保障工作流程, 并通过分析各过程或阶段的各种时间与资源消耗或占用数据, 才能统计计算各种时间、满足率、利用率、空闲率等保障系统的能力参数, 从而为准确评估保障系统, 对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提供数据支持[4]。

维修可分为预防性维修和修复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通过对装备系统的检查、检测和发现故障征兆以防止故障或二次故障发生, 使其保持在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可以包括调整、润滑、定期检查等, 乃至必要的修复性维修;修复性维修是指产品发生故障后, 为使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它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步骤: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分解、更换、组装、调校及检测等。

在装备的日常技术管理工作中, 无论是预防性维修还是修复性维修, 均须纳入计划管理, 以避免因修理而导致装备不能处于完好状态。对部队实际维修过程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 基层级维修, 不仅包括对故障的修复性维修, 而且包括根据装备技术状态评估结果而进行的预防性维修, 其工作流程包括下述主要内容:汇总装备的维修需求;按修理难度把维修工作分为自修和外部修理;对自修的项目安排人员、器材、时间并经首长批准;对外部修理的项目上报;实施自修项目的维修 (器材与工具准备、人力、时间) ;协助外部修理项目的维修;维修质量检查登记上报。

4 结语

维修保障系统是经由综合和优化的多种维修保障要素构成的有机总体, 是在寿命周期内用于使用和维修装备的所有保障资源及其管理的有机组合, 是为达到既定目标使所需的保障资源相互关联和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维修保障要素, 除人与物质因素外, 还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管理因素, 以及包括程序和数据等软件与硬件构成的计算机资源或系统。所以, 维修保障系统也可以说是由装备维修所需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手段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显然, 维修保障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人及其管理组成的复杂系统。

参考文献

[1]王东南.面向任务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2]朱旭程.舰艇使用阶段综合保障信息化技术[R].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2007.

[3]单志伟, 叶红兵, 曹军海, 等.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与保障资源需求确定[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1:15 (1) :71~76.

装备使用阶段 第2篇

近年来,公安部加强警用装备建设的宏观指导,坚持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结合警用装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要,组织制定各类警用装备的技术标准上千个,警用装备的列装和配备趋于合理化。经过各级和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警用装备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多,装备保有量逐年递增,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条件,增强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毛甫金在演讲中介绍说,遵循“需求为牵引、技术为推动、经费保障为后盾”的原则,我国公安机关重点加强了警用武器、非致命性器械、刑事技术装备、技术侦查装备、反恐处突装备、警用特种装备、警用车辆等十余类装备的组织研发力度,成功研制并列装了上千个品种的新型警用装备,以高科技为主体的警用装备已被广泛应用到公安一线。目前,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广东、陕西、郑州、武汉、南宁等14个省(市、地)已建立警务航空队,购置各类警用直升机27架,在执行各项警务活动中发挥了其他装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单警装备在公安基层一线的配备率已达到97%%;防护装备设计研发向人性化、轻量化、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各功能单元相互独立,互相兼容;警用车辆逐步从通用交通工具向专业交通装备转化,与各项勤务活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与专业技术装备的结合越来越一致,一批新型警用车辆已经投入到公安实战中。

毛甫金说,警用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已成为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基本支撑点和提高队伍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在2008年“1•25”冰冻灾害、“5•12地震”、奥运会安保和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安保等重大事件中,警用卫星通信车、防暴运兵车、反恐突击车、云梯车、水炮车、宿营车、淋浴车、炊事车等以专业设备为支持,具有现代化、系列化、高科技特征的警用特种车辆为公安机关完成维护稳定和抢险救灾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警用特种车辆和警用装备随着我国维和警队,走出了国门,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警用装备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至今还未能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管理体系,各地装备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警用装备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在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我国警用装备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毛甫金指出,与当前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警用装备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是管理不规范,警用装备的研发、定型、采购等,至今还未能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警用装备水平的差异明显。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少数公安机关的某些警用装备的水平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警用装备仍然与当前公安机关所担负的维稳和反恐任务有一定差距,这些地方由于经费短缺,有的连最基本的交通、通信装备都不能保证,高精尖装备更是凤毛麟角。

公安工作对警用装备需求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以高科技为主体的警用装备提供了坚实保障 警用装备建设和发展应把握三原则

在分析当前我国警用装备建设面临的发展形势时,毛甫金说,我国警用装备建设可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公安工作对警用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发展以高科技为主体的警用装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援和物质保证,为警用装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毛甫金认为,警用装备的发展,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更为重要的是,警用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将关系到公安机关在未来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反恐处突和应对处置各类公共安全事件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获取新的优势、取得新的成就。

当前,我们要从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科技强警”为引领,以警用装备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为依据,以提高公安机关整体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警用装备水平,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全面发展。

在毛甫金看来,新形势下警用装备建设和发展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服务公安工作原则。警用装备的发展应严格遵循服从、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原则,为公安业务工作服务、为基层公安机关服务;二是提高战斗力原则。一方面不断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顺应公安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建立警用装备新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不断顺应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形势,在警用装备建设上求变求新求活,使之不断适应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要求;三是以人为本原则。以服务一线,突出实战为基础,在提高警用装备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就是在科技含量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完善警用武器、非致命器械和防护装备等装备,研制和列装一批科技含量高、符合地域特点、适应公安实战需要的新型警用装备。

科学编制《全国公安装备“十二五”规划》,规范警用装备管理机制,完善警用装备配备标准和体系,努力提高公安民警的装备素养和水平

当前警用装备建设和发展应侧重四方面

毛甫金认为,现阶段警用装备的建设和发展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编制《全国公安装备“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警用装备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重点项目和实施步骤,大力研发以高科技为主体的警用装备。各级公安机关也要加强对警用装备的研究,制定地方警用装备五年建设规划,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警用装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在保障装备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装备差距,确保全国警用装备建设均衡发展。

二是规范警用装备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两办32号文件,管好用好装备经费。有效解决警用装备采购秩序不规范、渠道多样、装备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立并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的行业控制、资格认证、公开招标等制度,规范装备采购渠道;通过源头控制,实现警用装备采购质量的最优化。对公安机关使用的主要装备和一些技术要求高的高科技装备,统一由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委托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技术鉴定标准。

三是完善警用装备配备标准和体系。要对警用装备科学分类,提高装备配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不仅要注重单警装备的作战能力,更要注重发挥各类装备的合成效能;既不能无视基层的实战需要,搞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分级配备,也不能一味贪大求全,盲目高配,重复建设。应从宏观上进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标准配备,构筑警用装备配备的区域性框架,地市级公安机关以高科技装备为依托,县级公安机关以实战性、专用性装备为支撑,一线实战单位以通用性、普通性装备为基础,形成纵向呼应、横向联动、相互补充、相互支援的装备配备体系。

装备使用阶段 第3篇

我军向来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装备使用方案和使用计划形成的基础上,必相应地形成装备保障方案和保障计划。为了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建立面向装备使用的装备保障方案(计划)的描述模型和评估模型。而保障方案(计划)涉及的模型众多,为了清晰的描述其模型体系,需建立其建模研究框架,并确立相应的模型体系。这是保障方案(计划)分析的基础理论工作,对于指导保障方案(计划)模型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障方案(计划)的概念与内涵

装备保障方案(Support Concept)是装备保障系统(Support System)的系统完整的总体描述,由一整套综合保障要素方案组成,并与设计方案和使用方案相协调。保障方案是概念阶段的保障系统,也称概念系统,而保障系统是实体系统。

面向不同的角度,装备保障方案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从保障对象系统寿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划分,保障方案可相应的划分为论证阶段的保障方案、研制阶段的保障方案、生产阶段的保障方案、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和报废阶段的保障方案。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在使用阶段的落实。

从保障工作主要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装备保障方案可分为使用保障方案和维修保障方案。

从保障系统的层级的角度进行划分,装备保障方案又可分为战略保障方案、战役保障方案和战术保障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装备使用阶段的维修保障方案。其定义为:从总体上对维修保障工作进行概要性说明,是关于装备维修保障的总体规划。其构成包括维修保障体制、维修保障策略和维修保障要素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维修类型、维修原则、维修级别划分及任务、预计的主要资源和维修活动约束条件等。

装备保障计划(Support Plan)是保障方案的详细说明和进一步延伸,是依据装备保障方案的内容,全面、具体地反映装备保障要求,对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它涉及综合保障的各个要素,并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是指导和调节装备保障的行动方案,一般包括使用保障计划和维修保障计划。

2 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

根据系统工程的方法,任何一个系统的建模研究均可从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时域三个领域着手进行分析。由于保障系统与保障方案(计划)之间是对等关系,因此,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也可从上述三个领域进行分析。

2.1 建模研究分析

2.1.1 时域维分析

在装备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开始实施保障。为了与保障对象系统的任务阶段相适应,保障系统不断调整其保障部署,其部署位置及展开程度也不断变化。因此,与装备使用阶段的任务阶段相适应,通常将整个保障阶段按作战部署、保障部署或展开程度划分为多个保障阶段。每一个保障阶段由多个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构成。在同一个阶段,某保障层次上的保障实体所处的位置及保障展开程度均相同。需注意的是,不同的任务阶段所产生的保障任务与保障系统的保障阶段的对应关系并不确定。可能是同一个任务阶段,也可能是不同的任务阶段,如图1所示。

针对同一个任务阶段的保障任务,当保障系统各层次的保障实体处于不同保障阶段时,其保障效益是不同的,而整个保障系统所体现出的属性状态也是不同的。在建模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1.2 属性维分析

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需描述其自身的特性以及与装备体系及使用任务之间的交互关系。

从保障对象系统的角度看,需要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能为之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服务。也即是说,保障方案(计划)必须是及时的和有效的。从使用任务系统的角度看,不仅需要保障方案(计划)所描述的保障系统对保障对象系统作用力不间接影响任务的推进外,还需要保障系统的规模不会影响使用任务系统的决策。因此,保障方案(计划)的保障规模应当保持在合理程度上。而从保障方案(计划)的角度看,保障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其目标当然是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保障任务。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上:一是费用消耗最小,二是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即所配置的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保障的需要,还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因此,保障系统的目标属性可归纳为:及时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保障规模四大类。其中有效性又分为保障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和保障配置的有效性两类。不论是保障系统的构建还是保障运行的评价,都必须以保障方案的属性为约束和目标。及时性通常用平均保障服务时间进行描述。保障有效性通常用平均保障任务完成概率进行描述,配置有效性通常利用资源满足率和资源利用率两个方面的参数进行描述。经济性通常用保障费用进行描述。保障规模通常用资源的重量、体积及数量等参数进行描述。

2.1.3 层次维分析

从研究对象看,保障方案(计划)的层次可分为:保障资源层、最小保障单元层、独立功能保障力量层、综合保障力量层、层级保障系统层和保障系统。不同的保障层次,其构成、内涵和特性各不相同,其属性描述参数也不相同。

2.2 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的构建

通过对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的分析,可构建其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对图2各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明确保障方案(计划)在建模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2.2.1 参数维和层次维的关系分析

保障方案(计划)面向的保障对象层次不同,保障方案(计划)所反映出来的属性状态也不同相同。在构建保障方案(计划)的参数体系时,需要面向不同的保障对象系统层次构建相应的参数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保障层次,其属性描述参数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及时性而言,在最小保障单元和独立功能保障力量层次关心的是自身的平均维修时间,而综合保障力量层、层级保障系统层和保障系统层,则更加关心平均维修保障服务时间。也即是说,保障层次越高,更加关心综合参数,而保障层次越低,则更加关心单项参数。在参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常利用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自顶层向下分解的重要手段。

2.2.2 参数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在不同的保障阶段,各个保障层次所处的状态各不相同,用于描述该阶段状态的属性参数及参数值也不相同。例如,在保障展开阶段,保障力量的及时性可用平均维修服务时间进行描述,而在保障未展开阶段,维修力量对维修任务的及时性则用平均等待展开时间进行描述。因此,应针对不同保障阶段的特性对保障服务的影响,确定各个保障层次的影响因素描述参数。

2.2.3 层次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保障实体是保障任务执行的载体,而由于保障阶段的不同,保障实体执行保障任务所发挥出来的能力也不相同,对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能力的贡献也不相同。例如,维修力量处于完全展开阶段时的平均维修等待时间必定小于部分展开阶段的平均维修等待时间。同时,下层保障层次上的保障实体的保障阶段规定了下层保障层次上的实体的保障阶段划分。例如,保障群处于未展开阶段时,其下属的维修力量、备件保障力量等所有力量均处于未展开阶段;保障群处于部分展开阶段时,其下属的维修力量、备件保障力量等力量所处的保障阶段的确定需要进一步细分。基于此,保障方案(计划)应当对各个保障层次上的实体所处的保障阶段进行详细规划。

2.2.4 参数维、层次维和保障阶段维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保障阶段,保障实体执行保障任务的能力存在差异,各个保障层次所表现出来的属性状态各不相同,继而导致面向保障对象系统的整个保障方案(计划)的属性参数值的差异。在三维空间内任取一点,即可确定某保障层次在某个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

3 基于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模型体系

对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方案(计划)建模研究框架进一步分析,可得到如图3的模型体系框架。

其中,保障关系是为了明确保障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保障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型是保障关系模型的基础。

保障任务区分需要明确三个要素,其一是区分对象范围,即有哪些保障任务;其二是保障任务由哪些层次的保障实体承担;其三是明确对保障任务进行区分的影响因素。因此,保障任务模型是输入,组织结构模型是基础,保障关系模型是约束。

保障资源的确定的首要条件是应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是否有其他保障力量需要自身提供保障,因此保障关系和保障任务区分模型是保障资源模型的输入条件。

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需要以保障任务为输入,其保障实体为载体,以实体间的信息交互为桥梁,以保障关系为约束,以资源为基础,因此组织结构模型、保障任务区分模型、保障关系模型、保障信息模型、保障资源模型是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模型的基础。

根据面向保障任务的保障过程,以一定的建模分析方法为基础,即可分析某一保障层次在某一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模型,继而确定多个保障阶段下的属性参数模型。最后,根据保障层次之间的属性关系,即可得到不同保障层次上的属性参数模型。

4 结论

本文从保障方案(计划)的概念着手,对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计划)的时域、目标和层次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保障方案(计划)的模型体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模型间相互关系,为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不同的模型研究。

摘要:对保障方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计划)的研究目标、研究时域和研究层次,构建了保障方案(计划)的建模研究框架,确立了保障方案(计划)的模型体系,对模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装备使用阶段,保障方案,保障计划,建模,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GJB/Z151-2007.装备保障方案和保障计划编制指南[S].2007.

[2]甘茂治.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赵武奎.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4]徐高达.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装备使用阶段 第4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2年全国机械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 (指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7.64万家, 从业人员1 838万人, 工业总产值18.41万亿元, 实现利润1.2万亿元, 拥有资产总额14.16万亿元。上述各项指标约占全国工业相关数据的20%。

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已超过美、日、德, 居世界各国之首。一批重要产品, 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汽车、摩托车、大中型拖拉机、内燃机等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近两年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各行业急需的重要装备, 主要如下。

1.钢铁、有色、煤炭工业。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5m宽的厚板轧机;1 000万t级井下煤矿成套设备;世界最大的φ7.9×13.6m矿石球磨机;世界最大的100MN双动卧式铝挤压机;斗容75m3矿用挖掘机;1万t/h矿石堆取料机;300t矿用自卸车;载重400t电动轮车;6 000t/时的智能化采煤机;8万t模锻压力机;1.5万t自由锻造水压机;3.6万t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2 000万t/年露天矿成套设备等。

2.石油、化学工业。

百万t级乙稀成套设备核心装置实现了国产化;生产供应了30万t/年合成氨设备;6万m3/时空分设备;12 000m石油钻机;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6M80超大型联合气用往复式压缩机;连续油管作业设备 (含连续油管钻机) ;开采页岩气用3 000型压裂成套设备;开采煤层气用氮气泡沫压裂泵车;海洋深水勘察船钻井包和不压井作业机;钻井用柴油/天燃气双燃料发动机等。

3.电力工业。

发电设备有大功率超超临界百万k W级火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装备已立足国内, 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建设世界最高级火电机组的技术能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70万k 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已正式运行, 以及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设备、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

4.输变电设备有1 000k 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和正负800k 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重大工程。

5.建筑、港口和轨道交通业。

8 000t/日干法水泥成套装备;世界最长的72m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我国最大直径11.22m泥水平衡盾构机;1 000t全路面起重机;11.5t大型装载机;46t内燃叉车;达到世界水平的2 000t履带起重机;500t全路面起重机等。

6.机械工业。

大型、高档机床有加工直径16m的数控立式车床, 加工直径20m、22m超重型立式车床, 世界最大的磨削φ2.5m×15m、承重150t的数控轧辊磨床, 加工直径达8m的数控立式滚齿机, 世界首台工作台宽11m数控龙门镗铣床;世界最大的镗杆直径320mm超重型双立柱数控落地镗铣床等。

一批五轴联动机床面世, 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的五轴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宁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北京机电研究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叶片立式加工中心;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动柱式卧式加工机床;沈阳机床股分有限公司生产的桥式龙门五轴加工中心;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定梁龙门移动式五轴联动镗铣床加工中心, 特别是提供给国内外汽车制造厂的加工汽车钢板冲压生产线, 嬴得了国内外好评。

基层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浅析 第5篇

卫生装备是军队卫生勤务保障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卫生勤务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战争形态不断发展,卫勤保障功能、方式与特点均发生了变化,对基层部队卫生装备建设必然产生新的影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军新型卫生装备不断配发到基层部队,装备类型全、数量多、专用性强、科技含量高,显著提高了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但是,通过几年来我们对体系部队进行年度卫生装备巡修时发现,部分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存在使用率低、管理责任不明确、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影响着装备效能的发挥和医疗工作的开展。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好基层卫生装备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卫勤保障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基层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随着基层卫生装备配备标准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装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了解的情况看,基层部队卫勤管理机关以及装备的使用人员还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制度不落实、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没有落实“定人使用、定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制度,导致有的卫生装备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更谈不上定期维护保养[1]。有的尽管成立了相应的卫生装备管理小组,但由于专业人员少或不到位,没有有效行使管理职能,形同虚设。有的虽然建立了卫生装备技术档案,但填写不规范,设备维护保养记录不全,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卫生装备现状,同时,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交接手续执行不严格,导致装备技术档案丢失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操作人员对新装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结构、操作规程不熟悉,不按章操作,造成仪器人为损坏和停用。

2.2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装备维护力量不足

由于编制限制,基层部队缺乏专职的卫生装备技术维护人员,维修力量相当薄弱。在最近几次巡修中我们发现,有的设备由于电源线损坏而停用,而此类电源线在我们的家用电器上普遍使用;有的设备由于管道老化破裂,导致漏水漏气,而这些管道的替用品在当地水暖市场随处可见,且管道的连接也并不复杂;有的设备配发时间不长,但电池完全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电池的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长期储存而没有定期充电,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有的设备使用后由于没有及时清除积水、上油润滑,导致接头腐蚀、轴承卡滞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故障设备报修后,响应时间长

目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主要有上级检修站维修和联系厂家上门维修2种途径,但这2种维修途径都有其局限性。基层部队卫生队大多高度分散、点多面广,上级检修站巡修通常每年一次,周期长、时间紧、路途远、任务重;且检修站技术人员对医院设备的检修非常熟悉,但对配发到基层部队的部分新型卫生装备特别是野战装备还不够熟悉,还不能完全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2]。目前,基层部队现有卫生装备90%以上属上级单位配发,在联系厂家维修时,使用单位无法与生产厂家直接沟通,尤其是改装设备,由不同厂家共同生产,缺少必要的零配件,即使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现场,维修也难以顺利开展。更有的厂家工程师维修例行公事,工作消极应付,维修不彻底,致使设备长期无法正常使用。

2.4 设备使用率低,老化严重

近年来,基层部队卫勤保障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护人员配备、卫生装备配发都得到了加强,但这些主要是为战争等突发事件卫勤保障服务的。在平时,像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急救设备在临床使用较少,特别是国家开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到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就诊的地方患者明显减少,使得大量医疗设备闲置,而现代医疗设备电子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使用周期却相对缩短,因此,设备的长期闲置不用将会导致老化严重,甚至报废。

3 改进措施

3.1 加强教育,强化爱装管装意识

思想决定行为,增强卫生装备管理意识是加强卫生装备管理的前提。加强爱装管装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爱装管装教育,营造爱装管装的良好氛围,使各项制度规范深入人心,使卫勤人员充分认识到用好、管好、维护好卫勤装备,关系到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关系到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树立爱装就是爱生命,管装就是管胜利的思想,使爱装管装转化为卫勤人员的自觉行为,切实增强爱装管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2 建立逐级岗位责任制,完善卫生装备管理制度

依据《后勤装备管理条例》和《卫生装备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细化卫勤机关、卫生机构领导、科室负责人及使用操作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逐级岗位责任制[3]。规范卫生装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卫生装备管理档案,严格落实“三定二严”制度,即定人使用、定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卫生装备管理组织要真正运转起来,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检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账物是否对应,运转是否良好,使用、登记、保养、维修记录是否规范。落实奖惩制度,对爱装管装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因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造成设备损坏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从而确保卫生装备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4]。

3.3 坚持维护保养制度,保持设备良好状态

对卫生装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是确保装备仪器完好率的必然手段。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卫生装备维护保养制度,明确仪器的三级维护保养(使用保养、专人保养、预防性保养)程序。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除尘、除湿和除锈,防止因积尘太多影响散热或导致线路短路(断路)而影响其性能;定期润滑运转部位,局部检查和调整、紧固易松动的螺钉和零件;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防止因小问题发现不及时而引起大的故障;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性能检测、校验和计量等方面的质控工作,测定设备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说明书及技术文件的要求,必要时更换易损部件及线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二是要树立对装备从配发到退役实施全程维护保养的观念。纠正“新装备技术状态良好,无须维护保养,待退役装备即将报废,维护保养价值不大”的思想。因为新配发装备在使用前期处于磨合阶段,如果使用不当或维护保养不到位,极易造成装备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损坏;而待退役装备若精心维护,还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余热”[5]。

三是要拓展设备的维护保养渠道。通过与生产厂家、检修机构、驻地维修公司等建立稳固可靠的业务联系,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不断提高维护保养能力,确保卫生装备的稳定性和完好率。

3.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水平

在现行编制体制下,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人员少,缺乏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设备的使用人员也经常更换,一人多机的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练兵、院校进修、厂家授课等多种形式,使每一名卫生装备的使用管理者,熟悉装备的结构原理、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和管理要求,具备简单故障的判断和排除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卫生装备专业维修技术骨干。从现役士官队伍中选派具有良好专业技术功底、作风过硬、安心部队服役的人员到上级医院维修站进修学习,掌握各种卫生装备的检测检修和一般故障排除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小修任务,借助技术指导开展中修,以满足基层卫生装备即坏、即修、即用的卫勤保障需要。

3.5 加强检修机构建设,提升维修保障能力

按照我军现行的卫生装备检修体制,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检修任务主要由各区域性检修机构完成[6]。因此,大力加强区域性检修机构的体制建设和质量建设尤为重要。

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队伍。利用军内外举办的各类卫生装备检修培训班、厂商组织的使用维修培训、参加相关技术讲座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新装备发展和检修管理的动态和方向,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二是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使用现状,收集基层各单位待修装备的故障情况,根据他们的需要,提前准备,确定检修方案及零配件采购计划,以提高检修效率[7]。

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立足现场维修,对因故障复杂、设备陈旧缺少零配件的要带回站里检修,并及时与上级检修机构和厂家联系,修复后派专人送回部队。

摘要:从近几年对体系部队进行卫生装备检修所掌握的情况出发,阐述了目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坚持维护保养、加强人才培养及检修机构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旨在更好地发挥卫生装备效益,提升保障能力。

关键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彭幼林.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能力[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38-39.

[2]徐海琴,殷朝庆.三级检修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8):100-101.

[3]蒋元林,费军.基层卫生装备管理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5):71-72.

[4]王军,郑晓东.浅谈野战医疗所卫生装备平战结合使用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83-84.

[5]丁聚忠,夏苏.空军基层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80-81,84.

[6]傅征.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装备综合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初探 第6篇

近年来,基于IT技术的产品和装备越来越复杂。然而,在装备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往往只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产品设计缺陷多,不能达到用户满意度[1,2,3]要求。为了提前发现装备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节省装备科研、定型试验时间,促使装备系统具备稳定可靠、操作便捷、人机界面友好、任务流程简洁高效等优点,提高装备任务执行效率,达到用户对使用满意度要求,需要在装备研制早期阶段就重视以用户为中心[1,2]的操作使用评估规划。在执行实战任务时,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往往要面对复杂使用环境和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对装备可靠性和作战使用效率有极高要求。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能够合理有效的影响装备设计,因此,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操作使用评估研究

2.1评估思想

本文探讨的操作使用评估,以参与式设计[3]和人在回路为主导原则,贯彻“以任务为牵引”的指导思想。为使操作使用评估结果全面和客观,且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装备作战使用的真实水平,需要全面分析装备电子系统任务域和用户需求,构建全面的操作使用评估项目及合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项目和内容要全面覆盖装备操作使用要求,操作使用评估分阶段实施,评估方法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选择最佳组合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操作使用评估与测试方法,评估记录要客观准确。

2.2确定评估指标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个复杂的过程,各指标间具有相互关联性,不同的系统/产品各指标的重要性不一样,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需要分析装备用户需求,了解装备系统设计思想,并反复评估确认。

根据装备作战使用可用性要求,以用户为中心,主观和客观综合考虑,影响操作使用评估体系指标[1,4,5,6]的因素主要有:(1)可靠性;(2)使用效率;(3)主观满意度。可靠性主要体现在稳定性、低出错率;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功能完好、人机界面友好、任务流程合理性、席位职责综合化;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的方式,了解用户人性化设计满意程度。本文给出装备操作使用评估指标层次见图1。

综合评估指标从优至劣分为1~5级,见表1。

评估小组依照评估结果数据,判断评估指标的评价等级。

2.3确定评估项目

确定评估项目需要全面分析用户需求,充分理解装备任务域、各类设计指南文档等,梳理装备系统操作使用评估项目。研制后期依据装备系统操作使用要求、用户手册、操作员工作程序、培训教材等文档完善操作使用评估项目。

本文把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项目划分为两类类型:基本项及任务流程类。

(1)基本操作项应覆盖装备系统人机交互直接相关的软硬件操作使用,通过不同的归类方式划分,需合理划分为各功能模块项。如,系统加断电、开关机、登录/退出、显示控制、网络监控、快捷键、快捷命令、系统维护等共性项及不同席位职责的各功能菜单项。

(2)任务流程评估项应覆盖任务执行的各个阶段,任务前准备、任务准备、任务操作、任务结束操作等。合理划分每个阶段为多个任务子流程,各子流程选择不同的组合即为各典型任务流程。制定全面、合理的多组典型任务,覆盖系统装备各工作模式及功能要求。

制定装备操作使用评估项目表,如表2所示。

注:上表为简化后表格。

2.4评估方法探讨

2.4.1评估方法分析

操作使用评估方法、方式分析归纳如下:

(1)层次分析法;

(2)专家打分法:组建评估专家小组,选择熟悉项目情况、知识丰富并长期与设计开发团队保持关系的有经验的专家或具有相似产品使用经验的用户,也要有典型用户(首次用户),以保证评估实施的成功及高效;

(3)德尔菲法;

(4)灰色聚类法;

(5)设计指南评审:充分理解设计指南文档,制定设计指南评估表;

(6)人类思维的隐喻:关注用户实际使用时如何思考,使用习惯、思维、意识与关联、语言与思想;

(7)认知走查:模拟用户,执行典型任务。充分理解任务域、用户需求,设计全面的、有价值的操作使用任务;

(8)问卷调查:设计交互满意度问卷、系统可用性问卷、基本项评估问卷、流程评估问卷等;

(9)焦点小组;

(10)综合分析;

(11)有效使用期内的评估。

操作使用评估分阶段实施,参与式设计阶段、试验阶段、有效使用期内。评估环境一般为实验室数字模拟环境、实装系统联调环境、实际任务试验环境。基本操作项主要在模拟环境和系统联调环境下完成评估,典型任务流程评估主要在实际任务试验中完成。

本文采用参与式设计评估、试验评估与有效期内评估相结合,多人次操作使用与问卷调查,综合性分析评价与专家评审等综合评估方法,以期给出客观、有价值的评估结论。

2.4.2参与式设计阶段评估

在系统设计之初,操作使用评估人员积极参与,了解设计原理和开发过程,充分理解装备系统任务域,与设计人员和用户充分讨论沟通,为装备设计提出有价值的评估反馈意见。参与式设计评估流程如图2。

2.4.3试验阶段评估

试验阶段评估环境为实验室数字模拟环境、实装系统联调环境、实际任务试验环境。

试验阶段评估以任务为牵引,采用多人次操作,收集并客观记录试验数据。试验阶段评估流程见图3。任务流程问卷、交互满意度问卷设计示例见表3、表4。

2.4.4有效使用期内评估

持续跟踪用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情况,可以对装备进行更充分的操作使用评估。建立焦点小组,在交付用户后,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用户进行访谈、调查、长期跟踪或组织研讨,提供有效的建议反馈机制。焦点小组往往能够引出全新的使用模式或隐藏的问题,并吸取用户经验,积累实地使用环境中产生的具体、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用户需求。为装备系统升级优化提供更准确的支撑材料。

3实际应用

本文讨论的评估方法在某装备试验阶段评估中得到了较好应用。某系统由探测、通信等多个分系统组成,功能复杂,用户对装备稳定性、任务执行的效率、人机交互主观满意度等要求很高。基于本文探讨的评估方法,该装备操作使用评估过程如下。

3.1分析用户需求,确定评估指标

基于装备系统用户需求和席位职责综合化、人机界面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扁平化、任务流程组合化等设计思想,确定该装备综合评价指标为稳定性,出错率,人机界面,功能完好性,任务流程合理性,主观满意度。

3.2确定评估项目

梳理装备操作使用的评估项目,合理划分基本操作项为若干项,合理划分任务流程操作项为若干子流程。

3.3评估实施过程

评估过程包括问题收集、问题及建议汇总分析、问题及建议确认反馈、形成评估报告。采用实际任务试验、地面联调、问卷三种方式,进行多人次操作,全面覆盖评估大纲中确定的评估项目。客观记录评估原始数据,并及时与用户、设计人员沟通和反馈。

3.4评估数据分析统计

分析专家评估和用户问卷数据,给出各评估指标定量统计数据及定性评价结果。按重要程度将操作使用评估问题及建议分为重要、中等、一般、升级版本中改进级别。定量统计分析该阶段评估中,提出有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操作使用评估指标定量统计,重要类问题主要集中在稳定性、出错率、运行流畅性、功能完好性、菜单优化、流程优化等指标,主要体现在系统可靠性和使用效率指标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据问卷调查及评估小组评价,定量统计分析对各评估项目主观满意度。

3.5综合分析和评价

综合分析操作使用评估数据,各评估项目及评估指标评价等级如表5。装备各评估项目综合评估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本应用中,建立的评估指标有效合理,评估项目全面覆盖装备操作使用,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得出了装备操作使用综合性操作使用评估结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按照优先等级及时得到解决,为装备系统设计定型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4结语

本文探讨的操作使用评估方法在某装备定型试验阶段进行了初步的验证,通过对装备操作使用评估,对该系统的稳定性、出错率、功能完备性、运行流畅性、界面优化、操作便捷性、人员交互、主观满意度等评估指标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对装备操作使用优化升级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探讨的操作使用评估方法对电子系统/软件产品系统具有普适性,对装备人机交互系统操作使用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并实际的应用中积累评估经验,找到最佳的、有效的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方法组合,进一步为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理论的形成和建立奠定基础。

总结某装备定型试验阶段操作使用评估的规划设计及实际评估经验,建议在装备设计之初就关注用户操作使用需求,构建初始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应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评估过程应采用阶段式,兼顾参与式设计阶段评估和有效使用期内评估,从而使评估方法更具合理性、可持续性。将操作使用评估与装备设计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反馈机制,从而使操作使用评估及时有效的影响装备设计,使评估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摘要:文章基于某装备综合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需求及实际应用,探讨操作使用评估方法,建立装备操作使用评估通用指标体系结构,从人机交互基本操作项和任务流程两个方面确定评估项目,全面覆盖装备操作使用,从指标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价方面给出装备操作使用综合评价结论。为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提供典型的、操作性较强的评估分析方法,对装备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理论的建立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电子系统,操作使用,评估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正捷.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产品开发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2,29(9):151-153.

[2]李佳,刘正捷.软件可用性与美国工业可用性标准报告[J].计算机科学,2001,28(10):108-112.

[3]张国印.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姜红英,林贵平.飞机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16(2):101-106.

[5]冯智凯.基于模糊规则的雷达人机界面评估技术[J].现代雷达,2006,28(3):11-14.

装备使用阶段 第7篇

国军标GJB2072-1994《维修性试验与评定》[1]中规定, 装备维修性验证对维修性样本的要求是优先采用装备在规定条件下鉴定试验时发生的自然故障所进行的样本作业;当自然故障所进行的维修作业次数不足以保证试验方法所需的样本量时, 可用模拟故障所进行的维修作业次数补足;为缩短试验时间或是由于其它原因没有自然故障, 经承制方与订购方商定也可采用全部由模拟故障所进行的维修作业作为样本。

然而使用模拟维修性样本补充样本选取时, 在什么部位, 排除什么故障, 如何合理地分配到各有关的零部件上, 以便验证整机的维修性, 这便是样本的选取和分配问题。维修性样本的选取需要分析各种信息, 使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维修性样本的分配属于统计抽样的应用范围, 以装备的复杂性、可靠性为基础。常用的抽样技术包括[2]: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等。如果采用固定样本量试验法验证维修性指标, 可运用按比例分层抽样进行维修作业分配。如果采用可变样本量的序贯试验法进行检验, 则应采用按比例的简单随机抽样法。

1 传统的维修性样本分配方法分析

维修性样本的分配属于统计抽样的应用范围, 为了使统计推断的结果准确可靠, 则维修性样本的分配非常重要, 为了尽量保证抽取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首先应充分认识维修性数据的特点, 从而认真把握样本分配的问题。

1.1 系统维修性数据的特点

1.1.1 维修任务的总体是高度不均匀且高度分层的, 在每一层中各个个体是均匀的。在装备的使用过程中, 某项维修任务可能会经常发生, 并将提供具备特有均值的较大数据层;

1.1.2 对于装备在使用阶段所经历的实际维修时间, 仅凭一个检验试验样本的检验结果,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产生错觉。为避免这种情况, 应采用专门的抽样方法, 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如操作条件的模拟等;

1.1.3 对于每一种特定类型的维修任务, 其维修时间的分布不仅取决于各分系统的平均修复时间, 而且还受下列各因素的影响:

①每一分系统所含单元的数量;

②各单元在系统内所处的位置。因为位置影响接近并达到该单元所需的时间, 所以即使完全相同的单元由于位置不同, 达到该单元所需时间也不同;

③使维修活动成为必要的频数。因为这一频数与每一个特定的单元在其特定的位置上的可能性 (例如, 由于受振动、温度、湿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直接有关。

针对以上维修性数据的特点, 应当对维修性样本进行分配选取。

1.2 传统方法及其应用局限性

维修性样本的分配, 应以系统的复杂性和可靠性分析为基础。通常采用GJB2072—1994中的比例分层抽样法进行维修作业分配。但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 该方法在航空装备试飞阶段应用时有着以下的局限性:

首先, 试飞阶段航空产品的维修作业属于外场级维修, 主要集中于产品各LRU的整体更换, 按照传统方法分配后, 很多其它的维修作业样本无法获取真实的维修时间数据。因此, 试飞阶段更应该考虑维修性验证样本的结构覆盖充分性, 保证每个LRU严格按照LRU的故障率进行分配;其次, 就该方法本身而言, 实际应用时按比例分层抽样, 不考虑维修作业时间分组的问题时, 我们无法得到样本量在某个具体维修作业上的分配数。当考虑维修作业时间的分组问题, 可能会产生两种特殊的情况, 前者由于维修时间相差太大, 分组后仍无法确定出分给该组的样本数;后者是维修时间相差不大, 分组后同一组中分得的样本很多, 将这些样本进一步明确到具体的维修作业时, 同样十分困难。所以, 势必造成在样本分配的过程中, 使试验的组织和实施人员无法方便地依据相关的标准操作。

2 一种基于外场可更换单元的维修样本分配方法

2.1 方法思想

考虑到传统方法在外场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我们对传统样本分配方法的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改进, 提出了一种基于外场可更换单元的维修样本分配方法。该方法的思想为:维修样本不按每个维修作业进行样本分配, 而是按外场可更换单元 (LRU) 进行样本分配, 分配给LRU维修性样本后, 从每个LRU中所有的维修作业随机抽取所分配的样本个数, 这样就能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首先将能够抽到样本的LRU去掉, 然后将剩余的LRU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先将维修时间按照从大到小的方式排序, 然后按照排序的顺序对各LRU的Cpi求和, 当Cpi的和与n的积大于1时, 为维修作业分配的一组。

2.2 方法步骤

航空装备试飞阶段基于外场可更换单元的维修样本分配的具体方法步骤为:

①列出系统的组成单元。

②将各单元细分到需维修的产品层次 (LRU) 。

③估计每个LRU的平均维修时间Mcti。

④列出每项需维修的产品的故障率λi。故障率λi可由可靠性试验或预计数据估计。对不同维修级别只列出相应维修级别所能排除故障的故障率。

⑤列出需维修产品层次中每项产品 (LRU) 的数目Qi和每项产品的工作时间的加权系数Ti。开机时全程工作产品的等于1, 非全程工作产品的等于其工作时间与全程工作时间之比。

⑥计算各LRU的QiλiTi故障率及其相对发生频率Cpi, 即

式中, m为组成单元的数目。

⑨重复步骤⑧, 直至全部维修作业都进行分组, 结束抽取。在最后一组, 若ni<1, 可按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规整。

⑩试验分配样本量规整。在上述⑧至⑩步骤计算试验样本量的过程中, 均采取四舍五入的原则进行规整, 如果最后抽取的样本量少于试验要求的样本量, 则将所有剩余的维修作业按Cpi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序, 从Cpi最大的LRU开始逐个抽取, 直至抽取的样本量满足试验要求为止, 则样本分配完毕;如果最后抽取的样本量多于试验要求的样本量, 则将所有抽到的维修作业按Cpi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序, 去掉Cpi最小的一个或几个样本, 使抽到的样本量与试验要求的样本量相等即可。

由第一次样本分配可知, 分配之后的总样本量26小于固定的样本量30, 所以必须进行第二次的样本分配, 把剩余的4个样本分配下去。

把分配结果为0的部件拿出来, 重新按照估计的平均维修时间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组类进行抽取时采取发生的相对频率的顺序抽取 (从大到小) 。

4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维修性样本分配方法在航空装备试飞阶段实际应用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试飞阶段的实际特点, 建立了一种基于LRU的维修性样本分配方法。该方法从LRU结构覆盖充分性出发, 从每个LRU中所有的维修作业随机抽取所分配的样本个数, 既保证了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又大大增强了方法的实际操作性, 使其更贴合航空装备外场实际维修保障模式。

2.3 方法实施

方法实施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方法示例

假设需要验证样本总量n=30, 已知某航空装备系统的组成单元及LRU数目Qi、每个LRU的故障率λi、工作时间系数Ti, 现对该系统进行样本分配。

摘要:针对传统的维修性样本分配方法在航空装备实际试飞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试飞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传统分配方法进行了改进, 建立了一种基于外场可更换单元 (LRU) 的维修性样本分配方法, 该方法更加贴近航空装备试飞阶段的实际外场维修模式, 增强了实际可操作性, 并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试飞阶段,维修性样本,外场可更换单元

参考文献

[1]GJB2072-94.维修性试验与评定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S].

装备车辆在高原高寒条件下使用探讨 第8篇

我国高原高寒地区的面积较为广阔,大概58.1%左右的海拔超过1000m,而超过32.5%左右的国土面积海拔超过2000m,高原高寒边界线有几千公里。装备车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通运输车辆,如果碰到高原高寒地区,势必会对装备车辆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将装备车辆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笔者分析了高原高寒条件下对装备车辆的影响。

1 高原高寒环境的基本特点

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特殊,因此高原、高寒地区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①大气压力比较低。当地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力会直接决定不同海拔的大气压力。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km,大气压力侧会相应的下降9%。②大气温度比较低。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相同维度地区的海拔每升高1km,大气温度会降低6.5℃,同时海拔越高的情况下,就会存在越长的年低温期,海拔高度超过4Km的地区属于固定冷区,年均气温一般都低于-4℃,冷期会持续5个月以上。而且昼夜温差比较大,日温差可能会有30℃,极端最低温度可能会有-27℃-—45℃。③空气相对稀薄,空气中的含氧量比较少。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km,空气密度可能会降低6%-10%左右,而且含氧量也会降低10%左右。如果海拔高度为5km,该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可能只是海平面的53%左右。

其次,高原高寒环境的降水量比较少,而蒸发量比较大,当地气候相对比较干燥。不管是风速、风力都比较大,沙尘较多,而风压比较小,紫外线辐射比较强。

2 高原高寒环境对装备车辆造成的主要影响

2.1 发动机的经济性、动力性会明显下滑

如果是压燃式柴油机,快压缩完的时候,缸内气体一定要达到之前预设的温度、压力。同时,由于柴油机的燃料特性使得其在气缸内是空气和小颗粒的混合物,但是非汽油等馏出温度低的空气、燃料会以蒸汽方式混合存在,这样会导致空气和柴油的配比一定要存在大量空气,才可以保证能够完全燃烧。通常情况下,柴油机扭矩点最大的过量空气系数应该大于1.5。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升高,大气压力以及含氧量会随之减小。如果高原海拔高度为4000m,气压只达到海平面的61.2%左右,这对于自然吸气式柴油机来说是一种灾难。这样在高原高寒环境下,柴油机的气缸充气密度只会慢慢降低,而且其过量空气系数也会慢慢减小,这样很容易使得燃烧不够充分,存在严重的后燃性,消耗大量燃油,排气黑烟也比较严重,这样也会大大增加废气有害物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其功率。

2.2 发动机低温,很难启动

高原高寒环境下,低温期气温往往都比较低,最低的气温可能会有-25℃—-46℃,这样会大大增加车辆转移难度以及交通运输难度。通常,主要在30℃,连续放电10h的情况下确定蓄电池的标称容量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气温每次下降1℃的话,蓄电池容量大概会降低2%-5%,一旦启动柴油机,蓄电池放电会非常快,极板可能会由于负荷太大而出现弯曲,导致早期就损坏极板。其次,温度下降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蓄电池电解液黏度,提高电阻率,这样会降低蓄电池放电、充电时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为此,低气温条件下会降低蓄电池的充电能力,而且温度越低,其充电能力只会越差,这样会使得其总电量不充足。启动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电能不充足而无法达到正常启动时的工作转速。另外,温度越低的情况下,柴油机润滑油黏度也就会越大,为此车辆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润滑不够而增大柴油机的启动摩擦阻力。

简而言之,在低温条件下柴油机可能很难启动,假如没有采取有效的强行启动措施,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柴油机缸内冷态磨损现象,增加蓄电池放电强度,缩短其使用寿命。如果启动电机在低温条件下超负荷运转会大大提高启动电机的故障率。

2.3 散热冷却性能会慢慢变差

大气和冷却液之间的温度差是决定冷却系统向大气散热能力的主要因素。如果海拔高度越高的话,水沸点也就会越低,这样就会相应的缩小冷却器进出口温差,这样必然会对冷却器散热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因为高原空气密度逐渐降低,导致冷却风扇风量越来越小,这样无法及时散发多余热量。也是因为如此才导致液压系统、传动系统以及柴油机等极易产生过热现象。正常工作状态下,柴油机冷却系统防冻液的温度都是保持在86℃-96℃左右。最好是控制液压油温度、液力传动油温度分别在50℃、90℃左右,而且最高温度应该低于120℃,不然的话冷却系统可能无法确保装备车辆能够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高原高寒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都比较复杂,这种环境会在很大程度影响装备车辆的使用、性能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为此非常有必要针对高原高寒环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维修及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出装备车辆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程源,高玉振,卢生林,刘培培.高原高寒环境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J].汽车工程师,2013(03).

上一篇:中医证候下一篇:常见的桥梁病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