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脏手术范文

2024-06-30

老年心脏手术范文(精选10篇)

老年心脏手术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3例, 男48例, 女25例, 年龄65~82岁 (平均73.5岁) , 体质量37~82 kg (平均54.6 kg) 。病种包括:心脏瓣膜病38例, 冠心病26例,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9例。术前按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Ⅱ级16例, 心功能Ⅲ级49例, 心功能Ⅳ级8例。手术方式:二尖瓣置换21例, 主动脉瓣置换12例, 双瓣置换5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瓣膜置换术9例, 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8例。

1.2 体外循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本组患者均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或Jostra型人工心肺机。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预充液包括乳酸林格氏液、5%碳酸氢钠、25%硫酸镁, 20%甘露醇、血定安、白蛋白、肝素、血浆等, 根据术前红细胞压积, 部分患者加入适量新鲜库血。肝素化后激活凝血时间>480 s开始CPB, 采用浅低温高流量灌注, 鼻咽温度控制在30~32℃, 灌注流量为70~80 m L/kg·min, 使平均动脉压 (MAP) 维持在60~80 mm Hg, 术前合并高血压患者MAP>65 mm Hg, 中度血液稀释, 红细胞压积 (HCT) 23%~26%,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70%以上, 常规使用超滤器进行超滤。心脏复苏后, 鼻咽温达37℃, 肛温达35℃, 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正常, 血流动力学平稳, 缓慢减低流量平稳停机, 停机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剩余机血回输体内[1]。

1.3 心肌保护方法

术中采用4∶1低温氧合血心脏停跳液灌注, K+含量为20 mmol/L。灌注方法包括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 (顺灌)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逆灌) 及冠脉血管桥灌注 (桥灌) 等。首次灌注剂量为15~20 m L/kg, 每次间隔30 min重复灌注10 m L/kg。开放升主动脉前常规应用利多卡因1~2 mg/kg, 并用32~35℃的纯温血以250~300m L/min的流量连续灌注3~5 min。

2 结果

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31~209 min[ (78.4±39.6)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21~103 min[ (45.7±33.5) min]。自动复跳57例, 15例经除颤后复跳, 1例心脏复苏困难, 采取再次半钾温血停搏液诱停加纯温血持续灌注后复跳。CPB期间尿量350~1 500 m L, 超滤量为400~1 700 m L。69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顺利脱离体外循环。4例患者试停机后, 出现血压低、中心静脉压高, 再次转流, 加用米力农、肾上腺素和 (或) 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 辅助循环20~30 min, 3例患者缓慢减低流量停机成功, 1例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1例患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 其余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老年心脏病患者往往伴有各脏器功能的减退及其他合并症, 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术后并发症多且手术死亡率高[2]。因此, 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 手术中采取合理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十分重要。

3.1 优质的氧合器

本组病例全部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 手术时间最长的1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达209 min。与鼓泡式氧合器相比, 膜式氧合器具有良好的气体交换能力和生物相容性, 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 并能减少血细胞破坏、补体激活和炎症介质的产生, 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有利于脏器保护, 减少术后出血量和肺、肾等脏器的并发症。对于心功能差、合并症多、手术及心肌阻断时间估计比较长的老年患者, 进口膜式氧合器是最佳的选择[3]。

3.2 合适的血液稀释

因老年患者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 合理的血液稀释要求既可以稀释血液, 降低血液黏滞度, 改善微循环灌注, 又能满足机体及心肌的氧需要, 这对于冠心病患者尤为重要[4]。本研究在体外循环预充时常规加入血浆、白蛋白等胶体, 稀释血液的同时有利于维持正常胶体渗透压 (COP) , 减轻组织细胞水肿, 在CPB中保持HCT维持在23%~26%。术中常规超滤, 滤出多余的水分, 在停CPB时HCT不低于30%, COP达到25 mm Hg左右, 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明显组织水肿。

3.3 良好的心肌保护

老年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萎缩, 其心室顺应性降低及冠状动脉病变使得心肌储备能力下降, 心脏因素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术中加强心肌保护至关重要。目前心脏体外循环手术中常用的心肌保护方法有灌注低温晶体心脏停搏液、低温含血心脏停搏液、常温含血停跳液、常温与低温含血停跳液联合使用、微温含血停搏液以及在停搏液中添加各种有益成分等, 但没有一种是最理想、最简单易行的[5,6]。还有学者研究发现肢体缺血预处理可减少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肌钙蛋白浓度,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但对远期预后无影响, 具体临床操作可行性、方便性有待改进[7]。实验人员应用4∶1低温氧合血心脏停跳液灌注, 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顺灌、逆灌、桥灌及温血灌注。含血停搏液含有血红蛋白, 可在心脏停跳期间提供氧, 使有氧氧化得以继续, 无氧酵解降到较低程度, 缓冲心肌的酸性代谢产物, 改善心肌微循环[8]。对于冠心病患者, 单纯顺灌不能有效的灌注心肌毛细血管, 灌注液分布不均匀, 结合逆灌和桥灌则能加强左室壁的保护且对心内膜下心肌得到充分灌注;开放主动脉前用纯温血以250~300 m L/min的流量连续灌注2~3 min, 既能降低冠状动脉阻抗, 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又能为心脏持续提供多种对心肌损伤恢复有益的物质, 如氧自由基清除物、缓冲物、能量代谢底物、氧和的血红蛋白和胶体等, 使心肌细胞在充分的营养条件下合成能量物质。心脏由于内环境的改善、充足的能量补充、离子泵功能的恢复, 在主动脉开放后能复苏成功, 为心脏术后的平稳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10]。本组57例自动复跳, 自动复跳率高达78%, 仅有1例心脏复苏困难, 显示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3.4 严密的指标监测

老年心脏病患者, 多合并脑血管病变、动脉硬化, 其动脉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增高, 术中需保证足够的灌注流量, 将血压维持在满意水平对组织脏器的灌注十分重要。笔者采用高流量灌注保持MAP维持在60~80 mm Hg, 术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MAP>65mm Hg, 转流期间常用少量血管活性药物调节周围血管阻力, 使组织灌注更充分。CPB期间常规监测血糖对于术前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是十分有意义的。CPB平流灌注时胰岛血流灌注不足, 加上应激激素过度分泌, 术中常出现高血糖, 病情严重可导致糖尿病酮症, 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 对于术中血糖高于11.1 mmol/L应积极采取胰岛素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在8~10 mmol/L, 同时密切关注血钾的变化[11]。此外, 老年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加之麻醉及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使周围血管扩张, 术中易出现体温下降。低温状况下可影响心肌收缩力, 降低凝血因子活性, 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增加出血机会。在CPB期间采用浅低温, 避免快速降温、升温, CPB结束后持续变温毯体表保温, 维持体温恒定, 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酸中毒等,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12]。

3.5 合理的超滤

本组患者从主动脉阻断后即开始超滤, 大多数患者采用常规超滤, 对于膜式氧合器血液面较低的患者采用零平衡超滤, 流量每分钟8~10 m L/kg, 停机结束超滤时HCT不低于30%, COP维持在22~25mm Hg。CPB过程中体内多个应激反应系统被激活, 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 导致全身的炎性反应综合征[13]。同时CPB预充的液体, 会引起血液稀释, 使机体COP、HCT降低, 从而造成全身组织细胞出现水肿, 心肺等脏器功能减退。超滤不仅能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提高HCT和COP、减轻组织细胞水肿, 又能减轻体外循环后的全身炎症反应, 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 有利于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14,15]。

老年性心脏起搏器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第2篇

【关键词】 老年;心脏起搏器;护理;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3-02

人工心脏起搏器手术是利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放置于右心室中,通过发放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兴奋心肌,并向四周传导扩散,引起整个心室收缩,促进心脏按照脉冲电流的频率搏动[1]。由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创伤性大,术后身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会下降,特别是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并且会加重其情绪波动,在術后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忧郁的心理,会影响手术的疗效。对此,笔者对术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观察其对改善术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老年性心脏起搏器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60至84岁,平均年龄为(71.25±4.54)岁。其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7例,束支传导阻滞者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例,更换起搏器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心室率缓慢伴阿-斯综合征者6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文化水平均在初中以上文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注意事项,饮食,生活,并发症等护理。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①建立和完善患者的档案,将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检查、术后心理评估、心律失常发作时情况等资料记录在案。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加强医患和医生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工作中热情主动,并尽己所能回答病人和家属有关的医学问题,多与其交流,关心其在康复和适应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③对术后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等患者,必须要加强耐心,多提供成功病例,以增加其自信心,并且要让家属配合,共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2],必要时,可给与相应的心理药物进行治疗。④当患者疲惫,情绪紧张或激动,或环境吵闹的情况下,不宜进行各种心理护理,尽可能选择在患者精神状态佳,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辅导。⑤对于出院病人定期进行随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尽量帮助其解决,若有发现心悸、头晕、胸闷等情况,要告知其及时就医。

1.3 评价标准 在手术后和进行心理护理后,与患者沟通并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下,让其自行填写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两份表格均根据心理卫生判断手册[3]拟定:基本正常:标准分<50分;轻度抑郁:标准分在50-59分之间;中度抑郁:标准分在60-69分之间,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比较两组治疗的抑郁和焦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处理,以(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进行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DS与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的SDS和SAS比较,p>0.05,差异性不大。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的平均评分已降至基本正常水平,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1,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例数比较 观察组10例基本正常,15例轻度抑郁,5例中度抑郁,无重度抑郁。对照组1例基本正常,18例轻度抑郁,9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心脏起搏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心律失常治疗上,这要求护士在护理方面除了掌握术前准备、用药指导和术后护理外,还更加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4]。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部分患者会对手术伤口疼痛或在卧床休养时由于强迫体位导致心情急躁易怒;部分患者会对手术或者起搏器产生担忧心理,导致夜间不敢入睡,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部分患者担心起搏器不能与自身很好融合,担心会与自身心律产生竞争;有些患者术后出现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担心是起搏器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不敢运动或活动;有部分患者担心过多运动会损坏起搏器,故不敢提重物或者抬举手臂,给生活造成不便;有些患者认为手术后已经治好了疾病,停止继续服用药物等心理状况产生[5]。

对此,我们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错误意识,告知手术的成功,增加信心,并且让其正常活动和运动,嘱咐其分辨哪些症状是正常的,可以自我调节即可;哪些症状是异常的,要及时就医。综上所述,对老年性心脏起搏器手术后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1.

[2] 夏青.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一例术后疗养护[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3):231.

[3]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判断量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邓慧兰,谭小军,唐翠英,等.老年性心律失常合并糖尿病病人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2):65-66.

老年心脏手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患者120例, 年龄60~93岁, (平均76.5±0.3) 岁, 男81例, 女39例。1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7例, Ⅱ型糖尿病12例, 其中胸外科手术12例, 普外科手术88例, 泌尿外科手术12例, 骨科手术8例, 全部病例排除活动性肝病、中风、后遗症、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120例患者中全凭静脉麻醉40例静吸复合麻醉80例下完成手术。全麻术前用药全部为苯巴比妥钠0.1 g, 盐酸戊乙奎醚0.5 mg;诱导期用咪唑安定0.05~0.08 mg/kg、芬太尼0.2 m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期间间断芬太尼0.1 mg/h和维库溴铵4 mg/h, 输注泵泵入丙泊酚3~4 mg/kg/h, 部分患者辅助异氟醚间断吸入。术毕常规用新斯的明2 mg阿托品1 mg拮抗肌松药残留作用, 需要时纳洛酮0.1~0.4 mg拮抗芬太尼的作用。所有患者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输液量、出血量、尿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压, 危重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ICU后于手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ICU谵妄的诊断意识评估法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 进行谵妄评估, 同时观察VAS、Ramsay值、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于术后1、2、3、4d, 每天上午9时30分, 下午3时30分各记录一次。获取信息的方式:询问患者、值班医护人员、护理记录单、病程记录。手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观察到谵妄症状消失。CAM-ICU诊断标准: (1) 精神状态突然改变或起伏不定; (2) 注意力散漫; (3) 思维无序; (4) 意识程度变化。若患者有特征 (1) 和 (2) 或者特征 (3) 或者特征 (4) 就可诊断为谵妄。

2 结果

2.1 术后谵妄发生率

术中静吸异氟醚麻醉80例患者发生谵妄15例 (18.75%) , 120例患者术后1~4 d有术后谵妄20例, 发生率16.7%, 其中普外科14例:发生率15.9%, 胸外科:发生率16.67%, 泌尿科:发生率16.67%, 骨科:发生率25%。观察调查中发现:术后谵妄的20例患者中, 恶性肿瘤12例。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7例。

2.2 术后谵妄发生时间

在120例患者中共有20例发生谵妄, 均在术后2 d内发生, 第1天有14例发生, 第2天有6例发生, 持续时间最短的1 d, 最常的4 d。

3 讨论

谵妄的特点为急性起病, 通常在数小时内发生, 病情波动症状在24 h内出现、消失或加重, 有明显的波动性, 有研究表明谵妄有很高的漏诊率, 只有40%的医师能够常规筛查并且发现谵妄[1]。CAM-ICU是专为ICU患者研发的一套使用可靠的术后谵妄评估方法, 虽对某些ICU患者有些局限性, 但仍可作为术后谵妄的评估方法, 平均只需2 min就能完成谵妄的临床诊断, 准确率高。临床观察调查显示老年非心脏手术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发生率为16.7%, 同时还发现在异氟醚复合麻醉下,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比率高于没有复合麻醉的患者, 表明老年患者的脑血流量相对较少, 脑代谢降低, 中枢神经递质减少而导致脑功能低下。因此在围手术期应调控老年患者的血压, 改善脑部的氧供, 可减少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2]。马长松等[3]认为,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6.3%, ELY等[4]研究报道ICU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为83.3%, 远高于临床观察调查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诊断的方法不同外, 观察人群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能是主要原因, ICU由于其特殊的环境, 使患者更易发生谵妄, 多项研究表明, 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5]。本组病例显示, 有术后谵妄症状的组的年龄明显高于无症状组, 术前用药采用了盐酸戊乙奎醚, 但并未增加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6]。在手术类别的比较中发现, 骨科的发生率最高, 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 考虑这类患者可能是由于手术应激反应较强以及术前或术后长伴有营养不良或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因素, 增加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因此要针对谵妄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通过改善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监测等干预措施来预防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Laurila JV, Pitkala KH, Strandberg TE, et al.Det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dementia and delirium in acute geriatric wards.Gen Hosp Psychiatry, 2004, 26:31-35.

[2]贾宝森, 张宏.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348-351.

[3]马长松, 马春野.老年术后谵妄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72-73.

老年心脏病人的护理体会 第4篇

心脏病是老人常见疾病,危及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掌握老年人心脏病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病区对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心脏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心脏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其中肺心病8例,冠心病5例,高心病4例,风心病3例。

2 护理要点

2.1 老年心脏病人体质弱,抵抗力差、病情重,自活自理差,除按心脏病人常规护理外,着重加强心理护理,防止情绪激动、烦躁,保持室内安静、清洁,减少躁音,以解除病人恐惧、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防止过渡疲劳,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根据心脏功能的不同情况决定休息,如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一级心衰可下床做。般的活动。二级心衰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三级心衰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必要时给氧吸入。同时协助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待心衰纠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3 饮食的护理。一般给予低盐或无盐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禁用易引起腹胀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有显著水肿酌情限制入量,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2.4 预防肺部感染和受凉。防止感冒,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水肿及使用利尿剂病员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应给予氧气吸入,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如对肺心病心衰引起的缺氧应给予低浓度持续性吸氧。同时观察神志情况,是否有肺脑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衰病人可给予一般浓度的氧气吸入即可,并持续给氧。

2.5 密切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控制心衰发作和诱发心脏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根据病情和药物,严密控制输液的滴速,并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

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密切观察老年高心病病人的血管并发症。收缩期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均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而收缩压比舒张压对预后的估价更为重要。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脉搏至少测一分钟并注意速度、节律、强度。如节率不齐时测心率对照,如突然脉率120次/分以上或50次/分以下,应通知医生立即处理,并配合抢救。

3.3 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而且要掌握个体的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根据病人的体重,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慎重给药,注意服用洋地黄或奎尼丁药物前后,均应测脉搏听心率至少一分多钟,心房纤颤者,测脉。搏听心率应由两人同时进行测试并准确记录,心率小于60次/分者应停药,出现洋地黄中毒反应时应先停药再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还要注意询问病人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黄视、乏力等毒性反应。如出现上述反应立即给予解毒对症治疗。

3.4 合并心衰时应利用利尿剂以间歇、交替,逐渐增量利尿为宜。并注意补充钾,注意病人有无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胀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水肿严重病人,注意加强皮肤护理,水肿病人应观察尿量的增减情况。

3.5 合并心衰时应使用血管扩张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心衰,常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必须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及胃肠道反应,以及低血压引起的心脏并发症。因此,给药时应严格控制滴速及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

老年心脏手术 第5篇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对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1]。NT-pro 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是预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方法之一[2],本文主要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情况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100例(2014年6月-2015年10月),其中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非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在术前停止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年龄在60岁-8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33/17。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年龄在61岁-79岁之间,男女比例为34/16。2组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分别在2组老年非心脏手术前1天以及手术之后的第二天抽取患者早晨空腹时的静脉血液,抽取剂量约为5毫升,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血液NT-pro BNP水平进行测定,测定时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罗氏E170)。

1.3 观察指标

心血管事件的判定依据:主要包括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死亡。

严重心律失常是指患者经心电图证实,在手术之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过速、快速性心房颤动、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在术后出现ST段或非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心绞痛是指患者在手术之前不存在心绞痛,在手术之后出现心绞痛,或者是患者在手术之前伴有心绞痛,在手术之后其心肌缺血的症状加重。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典型肺水肿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为患者实施X线照射,发现患者存在典型肺水肿的情况[3]。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NT-pro BNP水平

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在术前1天以及术后第二天的血液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共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00%,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00%。实验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NT-pro BNP在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心源性的诊断中有着积极的意义[4]。围手术期患者的交感神经被激活,引起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从而导致患者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同时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增加血管壁斑块的剪切力,导致患者的冠脉斑块发生破裂、室壁张力增加,患者的心功能下降,这样就增加了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几率[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冠心病患者在术前1天的血液NT-pro BNP水平(148.65±47.52pg/ml)以及术后第二天的血液NT-pro BNP水平(345.18±120.36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P<0.05),实验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8.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患者的血液NT-pro BNP水平越高,其在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

综上所述,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为其实施NT-pro BNP水平检测,可以有效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预测,临床可根据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预测的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干预,以此降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贾荣波,刘海涛,耿文真等.联合应用肌钙蛋白T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9):837-840.

[2]李瑾.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

[3]王兆红.血液NT-proBNP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15,55(41):55-56.

[4]常瑞萍,具海月,张兴华等.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7):520-523.

老年心脏手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经心电图、X射线胸片、超声心动, 临床症状与体征确诊为心脏瓣膜病。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介于61~83岁之间, 平均 (73.2±10.3) 岁;体重介于41~79 kg之间, 平均 (61.3±10.4) kg;患者病程介于3~13年之间, 平均 (4.6±1.3) 年;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1例, 糖尿病患者9例, 冠心病患者5例, 肝功能损害5例, 肾功能损害7例, 其他慢性疾病4例;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属于主动脉瓣病变, 20例患者二尖瓣病变, 7例患者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患者主要表现肺瘀血、咯血、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等症状, 均不同程度存在肝脏与下肢水肿。依据NYHA心功能分类标准显示Ⅲ级29例, Ⅱ级13例。

1.2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

(1) X检查心胸比率 (CTX) ≥80%; (2) 左心室收缩末内径 (LVESD) ≥50 mm或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70 mm; (3) NYHA心功能分类标准为Ⅱ~Ⅲ级; (4) 短轴缩短率 (FS) ≤0.25, EF≤40%。

1.3 手术治疗

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行中低温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治疗。切口选择胸部正中切口, 全身应用肝素抗凝, 于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肝素3 mg/kg, 追加肝素10 mg/h, 于手术治疗完成前1 h停止注射肝素;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危重心瓣膜病患者升主动脉、右腔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液从主动脉根部灌注;行双瓣膜与二尖瓣手术的危重心瓣膜病患者则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液从主动脉根部进行灌注;4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 行二尖瓣置换术15例, 双瓣膜置换术14例, 二尖瓣成形术3例;同时有8例患者接受心房血栓清除术治疗, 8例患者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 7例患者接受心房折叠术治疗, 5例患者接受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4例接受三尖瓣成形环植入术。

1.4 围手术期处理

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 对患者机体的主要器官如肝肾、心、脑、及呼吸道功能进行评估, 可给患者服用药物以达到利尿、强心与扩张血管的目的, 适当补液以增强患者心功能, 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储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者有无冠心病的存在;手术过程中灌注冷血含钾心脏停搏液从而发挥保护患者心肌的作用, 第1次灌注冷血含钾心脏停搏液20 m L/kg左右, 接下来每0.5 h进行1次灌注, 将冰屑放置于心脏表面起到降温的功效;左心引流减压以避免心室膨胀状况的发生;通过零平衡超滤将患者体内过多的炎症介质与水分滤除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手术完成后应用呼吸机促进患者呼吸, 给患者服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酚丁胺地塞米松,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与体外膜式氧合支持治疗;保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 加强抗凝治疗。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患者接受体内循环时间为 (104.8±27.2) min, 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 (71.5±18.2) min;治疗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4.8% (2/42) ,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引发死亡, 1例因手术结束后肺部出血而死亡;存活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术后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38.1% (16/42) , 其中6例肾功能衰竭, 6例呼吸道并发症, 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3例肺部感染, 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床边血液透析法治疗、呼吸道并发症患者药物和体位疗法、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通过应用正性肌力和扩张血管药物、肺部感染通过服用抗生素治疗均痊愈恢复, 但是术后仍以积极预防并发症为主, 一旦出现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存活的患者长达0.5~2年的随访显示, NYHA心功能分类I级23例, Ⅱ级16例, Ⅲ级1例。

3 讨论

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且免疫抵抗能力日益下降, 往往存在诸多慢性疾病, 手术耐受性较差, 手术治疗过程中死亡率较高, 约10%左右[2];有部分患者可能有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状况, 这对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的恢复与存活率有不利的影响, 所以在通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同时, 对于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患者需要放置三尖瓣成形环, 从而防止三尖瓣病变的恶化而造成心力衰竭[3]。

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有较长的病史, 心脏长期超负荷运作, 心肌细胞严重受损, 因此需要及时展开外科手术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临床上对于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差, 且绝大部分的老年患者合并其它慢性疾病, 因此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与危险, 有较高的死亡率[5]。然而, 近些年, 随着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完善改进, 使得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且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的降低[6]。许锁春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7]显示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间有较高的死亡率与并发症率, 分别为10.2%与40.3%, 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出血等相关并发症[8],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发生死亡, 1例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由于肺部出血, 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随访存活患者显示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改善良好, 死亡率为4.8%与并发症率38.1%, 死亡率低于许锁春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 并发症率与许锁春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10], 主要得益于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科学的护理方法[11]。该次研究中的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于手术展开前对主要脏器进行评估, 通过服用具有利尿、强心与扩张血管效果的药物、改善主要器官的水肿淤血状况、降低心脏负荷以及充足的营养支持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通过灌注冷血含钾心脏停搏液恢复心肌功能进而促进患者的的预后, 给予左心引流减压来防止心室膨胀的出现, 行零平衡超滤将炎症介质与水分滤除以恢复患者的肺功能;同时明确检查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 若存在冠心病则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与体外膜式氧合支持治疗;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以及机体的代谢活动, 抗凝治疗则能够减少桥路堵塞的可能。通过上述护理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12], 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同时促进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完善手术治疗、全面围手术期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者预后;同时该次研究对老年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方法以及围手术期间的处理进行了总结, 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房勤, 谷天祥, 刘波, 等.老年危重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与围术期处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 20 (1) :111-112.

[2]Lindqvist P, Zhao Y, Bajraktari G, et al.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normalizes left ventricular twist function[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1, 12 (5) :70l-706.

[3]张志伟, 沈振亚, 余云生, 等.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30例围手术期ICU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4) :945-946.

[4]Anderson AJ, Barros Neto FX, Costa Mde A, et al.Predictors of morality in patients over 70 years—old undergoing CABG or value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Rev Bras Cir Cardiovasc, 201l, 26 (1) :69-75.

[5]简劲峰, 封加涛, 彭峰, 等.60岁以上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1, 18 (1) :91.

[6]程实, 修宗谊, 谷天祥, 等.重症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经验[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5) :402,

[7]许锁春, 闫炀, 耿希刚, 等.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危重心瓣膜病192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4) :312-314.

[8]焦国庆, 肖明第, 叶一舟, 等.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6 (8) :155-158.

[9]Alsoufi B, Karamlou T, Slater M, et al.Results of concomitant aortic value replacement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the VA population[J].J Heart Value Dis, 2006, 15 (1) :12-18.

[10]皱小明, 刘鑫, 李梅, 等.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8) :1691-1692.

[11]董卫欣, 王湘, 姜妮, 等.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处理 (附123例分析) [J].罕少疾病杂志, 2010, 17 (3) :22-24.

老年心脏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择期行心脏转流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 (71±5)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麻醉, 静脉注射10μg/kg芬太尼+0.01 mg/kg咪达唑仑+0.2 mg/kg依托咪酯+0.02 mg/kg哌库溴铵麻醉诱导, 同时给予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并吸入1%异氟烷, 维持麻醉, 静脉注射哌库溴铵, 维持肌松。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静脉滴注4.0μg/kg丙泊酚+2 mg/kg盐酸利多卡因, 运用40-μm动脉滤器+滚压式灌注泵和中空纤维膜肺进行体外循环, 将温度、灌注压、灌注流量分别控制在25~37℃、50~90mm Hg (1 mm Hg=0.13 k Pa) 、每分钟2.0~2.4 L/m2。运用α稳态将动脉血气p H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维持在7.35~7.45和35~45 mm Hg。维持复温速度为1/3℃/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时间、CPB时间及认知功能障碍 (POCD) 发生率;采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对术前1 d和手术后1、3、5、7 d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试, 分值在0~30分, 分数越高精神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CPB时间、术毕拔管时间,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各时间点MMSE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3例发生POCD (32.5%) , 对照组20例发生POCD (50.0%) , 对照组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3、5 d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1周极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POCD) ,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其发病率可达83%。POCD是麻醉手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患者一旦患有该疾病, 住院时间将会延长, 病情的恢复也会受到极大的不良影响, 严重情况下还会发展为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1,2], 现阶段, 临床尚未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均属于临床较常用的麻醉药物[3], 能够对患者的脑血管进行扩张, 使患者脑氧代谢的有效降低, 对多种危险因素损害神经细胞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在老年心脏手术中, 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极为明显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术后3、5 d的MMSE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 , 充分证实了丙泊酚与利多卡因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心脏手术中的效果良好, 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手术麻醉中联合应用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 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后3、5 d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老年心脏手术麻醉可有效降低患者POCD发生率, 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关键词:丙泊酚,利多卡因,老年,心脏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顾永辉.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2, 20 (7) :57-58.

[2]肖军, 余晓利, 郑利民, 等.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8) :18-19.

老年心脏手术 第8篇

关键词:无肝素抗凝法,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心功能不全,老年人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治疗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抢救临床各种危重症的重要手段。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4月至2009年9月应用无肝素抗凝法CBP治疗老年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 RHF)患者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老年非心脏大、中型手术患者均为2009年4月至2009年9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如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1~82岁,平均(73.6±8.2)岁。其中结肠癌手术3例,胃癌手术2例,骨科手术1例,术前合并存在内科疾病情况: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肾功能不全1例;术前心律失常病史:心房纤颤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术前辅助检查:心电图表现为左室高电压者3例,ST段低≥0.05mV为1例,胸片提示心脏扩大1例,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均>50%。白细胞>10×109/L为3例,白蛋白<35g/L为3例,肌酐>177μmol/L为1例。术后5例均为心功能Ⅳ级,心力衰竭诊断和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心脏病学院及纽约心脏病学会关于心力衰竭评估和治疗指南标准[1]。2例出现肺不张合并肺部感染,3例出现肌酐不同程度的升高伴离子紊乱,白细胞均高于正常。经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治疗方法

5例患者均采用AquariusTM治疗仪(百特公司)进行CBP治疗,滤器为法国Hospal Industrie厂生产的FIL TRAL 16滤器(AN69膜)。滤器及管路均不复用,血管通路采用股静脉留置管,血流量120~250mL/min,置换液使用改良Port配方:生理盐水3000mL+5%的葡萄糖液1000mL+5%的碳酸氢钠250mL+10%的氯化钙10mL+5%的硫酸镁1.6mL,其中碳酸氢钠另管同步输入。同时根据患者血K+、Na+、Ca2+浓度适当加入10%的氯化钾溶液,适当增减10%的氯化钙溶液及生理盐水用量。采用前稀释法,置换液流量2600~4200mL/h,超滤量0~1000mL/h,平均380mL/h,因5例患者均为术后患者,凝血机制均有改变,且为避免切口出血,故5例患者均使用无肝素抗凝法,每隔0.5~1.0h用置换液100~200mL冲洗滤器1次。CBP治疗同时配合强心、扩血管、抗感染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后停止CBP治疗,继续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等治疗。

1.3 测定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CVVH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CVP)、采外周静脉血检测电解质、SCr、BUN、采动脉血检测血气分析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机器参数及置换液配方。

1.4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行自身对照。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未改善或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8.0统计学软件处理。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患者CBP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CBP治疗后患者水肿明显减轻,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心率、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升高;血清钾、钠、氯恢复正常,SCr、BUN下降;PaO2升高;心功能改善明显,见表1。

2.2 不良反应

1例患者CBP治疗后血糖有所升高,但予使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发生CBP相关性低血压1例,予暂停超滤、适当使用多巴胺、补充胶体等处理后血压回升。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CBP相关性心律失常及容量依赖性心力衰竭等。

3 讨论

心功能不全是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重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与病死率有密切关系。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冠心病患者,孤立的节段性心肌缺血有可能导致乳头肌功能不全诱发心力衰竭。而且大面积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也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从而引起心力衰竭[2]。本组5例心功能不全发生在术后1~3d, 提示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心脏事件。这可能与术后早期儿茶酚胺的水平变化较大, 以及发热、疼痛刺激、大量补液有关, 而且术后心肌缺血大部分也发生在术后1~3d[3,4]。

与治疗前比较:P<0.01, P<0.01;1mmHg=0.133kPa;1cmH2O=0.098kPa

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如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对非心脏手术后心力衰竭疗效并不理想,病死率较高,这是因为手术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变化可导致肾血流分布异常、肾间质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使用利尿剂效果较差,而大量利尿剂的应用又可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导致并发症增多,病情加重[5],加之此5例患者均为全麻,肺部感染机会大,术后患者卧床,排痰能力差,易合并肺不张而加重心功能不全。与血液透析相比,CBP能持续、缓慢、大量地清除机体内的水分和溶质,稳定调控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氮质血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机体液体控制更良好,更符合生理状态,不易发生低血压,对心肌供血、供氧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为营养及代谢支持治疗创造条件[6,7]。CBP治疗可纠正容量负荷,使左心室充盈压逐渐下降,甚至在严重休克或液体超负荷状态下去除大量液体时,也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更符合生理状况[6]。

本组资料显示,无肝素抗凝CVVH治疗后,患者水肿明显减轻,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心率、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升高;血清钾、钠、氯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明显降低,酸中毒得以纠正,pH值维持稳定,这对恢复机体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摄氧能力,促进疾病康复[8]均有重大意义。因5例患者均为术后患者,凝血机制均有改变,且为避免切口出血,故5例患者均使用无肝素抗凝法,这为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条件,疗效良好,未发生1例切口出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CBP可以清除大量水分,能有效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老年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患者,无肝素抗凝CBP法治疗无疑是一种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胜楠.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5) :268.

[2]Mangano DT.Perioperative cardiac morbidity[J].Anesthesiology, 1990, 72 (1) :153-184.

[3]Mangono DT, Hollenberg M, Fegert G, et al.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Incidence and severity during the4day perioperative period[J].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4) :843-850.

[4]Mangano DT, WongMG, London MJ, et al.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Ⅱ.Incidence and severity during the1st week after surgery[J].J Am Coll Cardiol, 1991, 17 (4) :851-857.

[5]江建强, 马国英.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肾功能衰竭11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 (10) :602.

[6]黎磊石, 季大玺.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急慢性心衰中的应用[J].连续性血液净化, 2004, 4 (24) :241-242.

[7]李志坚, 蓝惠霞, 胡丽琼, 等.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并发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梗塞的腹膜透析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 2 (3) :731.

老年心脏病患者要常数脉搏 第9篇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按发作特点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7天内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发作时间少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发作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也与饮酒、精神紧张等有关。

在老年人群中,房颤属于高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生率不断增高,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以及其他重要脏器栓塞等严重后果。据权威数据统计,房颤患者患中风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约6倍,死亡率增高约2倍,部分房颤患者还会引起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问题。

房颤发病率高、引起卒中发生率高、致残和致死率高,是名符其实的“隐身杀手”!但早期表现症状往往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多数患者因房颤发作不频繁而不急于治疗,其实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会自我进展和自我恶化:还有些患者因没有任何症状而忽视治疗,但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导致总死亡率增加、心脏逐渐扩大和心力衰竭及脑血栓发生率增加。当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待至病程晚期,治疗效果就较差。

在此特别提醒患者,病程处于早期的房颤往往具有自限性,发作后未及检查心电图即自行终止。因此,老年心脏病人或有心跳异常者,应该养成经常搭脉数脉搏的习惯。房颤发作时搭脉会出现特征性的“脉搏短促”现象,多数表现为脉率偏快,跳动不规则,每一跳的强弱和快慢都不等,为尽早确诊房颤提供了临床依据。

房颤确诊后要立即找专业的心律失常专业医生诊治,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等可纠治因素,系统分析房颤的可能病因,检出相关合并症,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最终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

应该充分认识到,房颤的最大危害是栓塞。有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规范化抗凝治疗。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应该在疾病早期到成熟的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术。

老年心脏手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非心脏手术治疗, 且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和药物过敏史。按麻醉以及镇痛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在60岁~85岁之间, 平均年龄 (71.23±7.43) 岁, 体重指数 (BMI) 在18.34~25.21 kg/m2之间, ASA分级均为Ⅰ~Ⅱ级;试验组患者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在62岁~83岁之间, 平均年龄 (72.11±6.59) 岁, BMI在18.21~25.32 kg/m2之间, ASA分级均为Ⅰ~Ⅱ级。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术前, 所有患者禁止饮食饮水, 均通过面罩吸氧, 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对照组的麻醉方法为静脉全身麻醉, 镇痛方法采用静脉镇痛法;试验组的麻醉方法为腰硬联合麻醉, 镇痛方法采用硬膜外镇痛法。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共评估3次, 间隔时间为12 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 评估时间点为术前12 h、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2 d, 判定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为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低于1分或1分以上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VAS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MMSE评分以及认知功能对比

相比于术前12 h, 手术治疗后, 2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除术前12 h外, 试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在各个时间点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在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方面, 对照组有29例患者, 试验组有16例患者, 对照组48.33%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试验组的26.67% (χ2=9.881, P<0.05) 。

3 讨论

老年人在进行手术后往往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严重, 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大, 对患者本身以及家庭的良好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4]。其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记忆方面以及思维和注意力等方面。有资料显示, 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在腹部手术患者身上的概率高达25.90%。所以, 提前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5]。

MMSE评分法评估认知功能障碍, 具有操作简便, 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非常高的特点[6]。另外, 患者的年龄、创伤以及手术类型和麻醉以及镇痛方法等均是导致患者在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本研究探究了不同的麻醉方法以及镇静方法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方面的影响, 结果显示, 采取腰硬联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镇痛法的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P<0.05) 。说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程度与手术时采取的麻醉以及镇静方法是有关系的, 且试验组采取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而且除术前12 h外, 试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在各个时间点也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 对照组48.33%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试验组的26.67% (P<0.05) 。说明试验组采用的方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还能使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同时也可间接表明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可能是由于采取全身麻醉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脑代谢, 而且还会影响到体内正常的氧气输送。随着年龄的增大, 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均呈现出下降的状态, 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 试验组所采取的腰硬联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镇痛法临床效果要比对照组更为优异, 其不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还能使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降低, 为患者术后良好的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 对比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以及镇痛方法对其术后认知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120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 根据麻醉以及镇痛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 (60例) 的麻醉方法为静脉全身麻醉, 镇痛方法采用静脉镇痛法;试验组 (60例) 的麻醉方法为腰硬联合麻醉, 镇痛方法采用硬膜外镇痛法。对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认知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在各个时间点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且除术前12 h外, 试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在各个时间点也都要比对照组明显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 对照组48.33%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试验组的26.67% (P<0.05)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镇痛方法临床效果更好,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可为术后良好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老年非心脏手术,麻醉方法,镇痛方法,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曾蕾, 贺涛.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0) :2425-2426.

[2]石双平, 王薇, 胡柳生, 等.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12) :2289-2291.

[3]袁东彬, 杨武, 赖峰,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3) :49-50.

[4]杨延超.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 2013.

[5]张良清, 朱小兵.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老年全麻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7 (5) :61-62.

上一篇:进口限制下一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