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服务范文

2024-06-25

移动医疗服务范文(精选12篇)

移动医疗服务 第1篇

关键词:医院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提高水平的发展,人是活的更长,医疗费用成为国家一个严重的经济负担,在医疗卫生服务和供应模式致使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根据医疗费用和技术的发展,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成为医疗服务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切入点[1]。将移动医疗服务应用于医院医疗服务中,可以改善医疗服务绩效与质量,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卫生服务与居民健康的均等化,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 移动医疗服务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空间与时间层面的无障碍沟通,节省排队等候与挂号等的成本及时间,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与健康相关的咨询或听取医生的建议。移动医疗服务在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更好建设。

一般而言,移动医疗结构,包括医疗数据中心,移动设备,无线网络,和医疗信息系统,分别承担着医疗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与采集等环境。1医疗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信息的接收端,是分析和处理数据;移动医疗系统无缝连接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干的业务协同和数据交换,并送至医疗中心的数据统一,医疗信息管理,保证了闭环流程。

2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具有诸多种类,如移动电脑推车、平板计算机和手持移动PDA等,其中移动电脑推车可在车上放置一切用品,便于护士进行护理与治疗等工作;手持PDA具有灵活坚固、便于携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院护理工作中[2]。当前大部分医院都将移动电脑推车与PDA相结合,利用推车优势来弥补PDA在治疗患者与执行医嘱等方面的缺陷。

3无线网络。在移动护栏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医院已经建立了覆盖面广的无线网络环境。无线网络架构涉及Zigbee、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Wi-Fi网络等,可以有效拓展医院的有线局域网。

4医疗信息系统。对于医疗信息系统而言,其主要是补充和延伸传统计算机终端的有线状态,使其转变为移动终端的无线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智能录入手段来采集数据;同时操作端逐渐拓展到平板计算机、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数据采集端转移到患者床旁。该系统包括无线消毒物品追溯管理、移动镇痛管理、无线的输液管理、移动护理和医生无线查房等,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 医院医疗服务中移动医疗服务的应用

1)三网融合患者自助服务的应用

医院可以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进行融合,为病房室内提供集点餐、上网冲浪、观看电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这样患者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自由切换功能。三网融合服务终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烦躁与焦虑情绪,促进患者康复时间的缩短,便于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治及恢复。

2)射频识别定位服务的应用

射频识别定位服务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细化与拓展临床医疗服务,解决患者走失、婴儿防盗和母婴配对等问题[3]。通常医疗物质涉及设备和与药品等,借助移动物联网管理理念,利用医院内部的射频识别网和无线网,可以对物质进行统一编码,定位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查询物资的位置,实现物资的闭环管理。

3)医护服务应用

第一,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临床输液区主要是由多半患者家属与少半患者组成,而陪同家属的任务则是对“空液、漏液、跑液”等情况加以监控,呼叫护士进行处理,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场面。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的构成部分为无线输液监控器、WiFi无线网络、移动输液工作站,能够计量监控输液的状态与速度、液体容量,在护士站系统界面有效现实每个输液床位的状态图标,便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防止混乱场景的出现。

第二,移动阵痛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将无线收发器、镇痛泵和中央监控工作站组成智能的监控系统,实时调整与监控镇痛泵的输注状态及输注信息。这样可以将镇痛泵的功效加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体化镇痛,促进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的提升。

第三,移动心电诊断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护士可以使用数字心电图设备到病人的心电图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要保存,然后直接心电图诊断中心平台,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后,,将检查结构即时传回医生工作站[4]。移动心电诊断系统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诊断质量与方便患者之间的冲突,及时捕捉到偶发异常心电图,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效率。

第四,无线生命体征采集系统。当使用无线生命体征收集系统,护士需要使用PDA来扫描腕带信息,确认与病人的床;和使用标志收集装置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采集,并保存好采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借助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护士工作站,即时生成相关的护理表单,如生命体征观察单、护理记录单和患者体温单等。该系统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能够将正在发热患者信息加以自动显示,在数据库中保存采集人和采集时间,改变以往护士手工录入、登记和确认表单的操作,减少护士穿梭护士站与病房的次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第五,移动护理系统。用于移动护士工作站,它的主要的现有的HIS资源和本地无线网络是基于,为了实现他的病房延伸和拓展。护士可以是由移动终端PDA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如费用查看、检验和配药确认、体征采集、医嘱执行与查看等。可以说,PDA的使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有效实现诊疗记录、医嘱执行与药品审核的移动化及条码化,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

第六,移动医生查房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可以与图像报告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等进行无缝集成,医生可以利用平板计算机和移动电脑推车实时调阅诊疗信息,如检验报告、医嘱和患者病历等[5]。同时医生可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主,采取或调整治疗方案,保证剂量和药品的正确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医疗卫生事业逐渐朝着无纸化、移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如三网融合患者自助服务、射频识别定位服务、医护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护操作差错,实现医院的精细化与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永刚,王蕾.移动医疗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4):133-134+140.

[2]李小华.移动医疗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J].中国数字医学,2014(4):7-9+16.

[3]严春美,吕晓荣,许云红.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2):1-3+7.

[4]王鑫.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构建[J].电子世界,2013(13):17.

移动英语服务用语 第2篇

1.欢迎光临,中国移动!

Welcome to China Mobile!

2.您好,请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

How do you do ,excuse me ,what can I do for you ?

3.请这边走!

This way ,please!

4.请在这儿办理,好吗?

Would you please handle your business here ?

5.请稍等,谢谢。

Wait a moment ,please ,thank you.6.请稍等,我马上为您办好。

Wait a moment ,please ,I’ll do it for you at once.7.对不起,我们正在办理交接班手续,请你稍等。

Sorry ,We’re going through formalities with our relief ,please wait a moment.8.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9.对不起,我需要查询一下资料,需要离开一会,麻烦您稍等片刻。

Sorry ,I must inquire about the file and leave for a while ,May I bother you to wait a moment?

10.对不起,现在业务繁忙,请你先休息一会儿,这儿有报纸和杂志,等柜台前较空时,我再来叫您,好吗?

Sorry ,We’re now busy ,Would you please have a short rest first ?We hav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ere.I’ll call you when the counter is not so crowded.11.请各位照顾一下,先给这位先生/女士办理,谢谢各位。

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t me handle the business for this gentleman/lady first.12.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It’s my pleasure./You’re welcome.That’s what I should do.13.欢迎下次光临!

Welcome to you next time!

14.您好,欢迎光临!

How do you do ,Welcome to our company!

15.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Excuse me ,what kind of business do you want to handle?

16.您好,欢迎光临,请稍等!

How do you do , Welcome to our company!Please wait a moment!

17.对不起,按公司规定,这是不能办理的,请您原谅。

Sorry ,according to the rules in our company ,we can’t do it for you ,please excuse me.18.请问,您带了身份证吗?

Excuse me, have you brought your ID card ?

19.对不起,我没听清楚,麻烦您再说一遍,好吗?

Sorry ,I beg your pardon?

20.对不起,按规定您还缺身份证/资料,请您补齐后再来,谢谢!

Sorry ,according to the rules ,you still lack your ID card/some materials ,please get everything ready before you come here ,thank you!

21.我公司目前推出了一些新业务,请问您想知道吗?

Our company has presented some new business recently ,would you like to know?

22.请问,您是否还需要开通新业务?

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open any new business?

23.这是您的资料和新业务资料,请拿好。

Here are the materials on yourself and the new business ,Please hold them well.24.对不起,我们这样做是按照公司规定办理的,请您原谅。

Sorry ,we handle the busines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in our company ,please excuse me.25.很对不起,刚才由于营业员原因搞错了,我马上为你更正,请您原谅。

I’m very sorry ,we made a mistake because of the assistant’s carelessness ,I’ll correct it for you at once ,please excuse our mistake.26.对不起,这里我看不太清楚,麻烦您再说一遍,好吗?

Excuse me ,I can’t read it her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

27.对不起,我没听清楚,麻烦您再说一遍,好吗?

Sorry , I beg your pardon ?

28.请问,您还有其他问题吗?

Excuse me ,do you have any other problems?

29.以后你有任何问题都可拨打1860咨询。

You can dial 1860 for consultation if you have any problems later.30.这是我的工号牌,请为我的服务打分,请投入意见箱,谢谢合作!

This is my working number ,please mark/grade my service and put it into the suggestion box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31.再见,请走好,欢迎下次光临!

Bye-bye ,please take care ,welcome to you next time!

32.请您稍等,我马上请值班经理来接待您。

Please wait a moment ,I’ll ask the on-duty manager to receive you at once.33.对不起,我代表公司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

Sorry ,I apologize sincerely to you on behalf of our company.34.请留下您的联系电话,好吗?

Would you please leave your telephone number?

35.对不起,您的心情我能理解,请您听我解释。

Sorry ,I can understand how you feel ,but would you please listen to my explanation.36.对不起,我会对您的投诉负责,这是我的名片,我将在二天内给您回复。

Sorry ,I’ll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complaint ,this is my card ,I’ll give a reply to you within 2 days.37.我理解您的苦衷。

I can understand your difficulties.38.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

Let’s discuss how to settle this problem.尊敬的客户:

您好!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移动计算 移动数字图书馆 移动服务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93-03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under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Abstract Mobile computing i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y, the mobile computing era of library users' needs will move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features more obvious trend, Library should be built in the new era of mobile services platform, multi-faceted, multi-space an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words mobile computi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mobile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宣告着社会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移动计算时代。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移动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者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成为简易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在移动计算时代改进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

1 移动计算概述

1.1 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涵盖范围广泛的新兴技术,是计算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并被认为是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技术方向之一,它将开辟人类计算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计算体验。同时,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将得到真正的提高,并进而催生出很多新的功能设计和应用模式。

移动计算使用各种无线电射频(RF)技术或蜂窝通信技术,使用户可携带他们的移动计算机、个人数字助手(pDA)和其它电讯设备自由漫游,由于依赖了电子信报传送服务,使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能保持联系。一些厂商,如Microsoft等正在制造支持移动用户的特殊接口。如,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将恢复桌面排列和在最后会谈中打开的文件,就像计算机从来都不关闭一样。

1.2 移动计算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计算时代,时间和空间的解放将为人们的生活于学习带来诸多的便捷且有效。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访问任何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如,在野外、家中、办公室等均可以实施对公司相关信息的获取,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传播与修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灵活;也如人们在上班闲暇之时及时获取学习信息,不走进课堂、不翻阅纸质书本却能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但移动计算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可靠性差等,具体来说,移动计算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1)移动性好,可靠性差。移动性是移动计算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移动设备可随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接入不同的网络,并保证不因网络的切换而对用户所享受的服务类型和质量有所改变,保证与实现了设备和服务的移动性。但因无线网络本身的可靠性,移动计算环境的易受干扰和不安全性(如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导致带宽与速率不稳定),移动终端可能带来问题(如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电源供电、通信费用问题)等因素,在构造一个移动应用系统时,必须注意到移动计算的可靠性问题,并在终端、网络、数据库平台以及应用开发上做一些特定考虑。

(2)信息资源丰富,网络通信不对称。三网融合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用户能便捷获取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但移动计算的网络通信并不对称。一般来说,移动计算网络的固定服务器节点具有强大的发送设备与功能,但因受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移动终端节点的发送能力却有限。因此,下行链路(服务器到移动终端设备)和上行链路(移动终端设备到服务器)的通信带宽和代价相差较大,且易引起信道不稳定、不能适应传输多媒体数据等问题。

(3)网络条件多样,通信断接频繁。移动计算时代,因为人们需要通过移动计算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因而网络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条件会丰富多样,如既可以是高带宽的固定网络,也可以是低带宽的无线广域网(CDPD),但由于受到了电源、网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终端设备一般会频繁的采取主动或被动地连接、断开工作方式,甚至长时间处于断接状态,影响用户的连续网络行为。

2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特征与服务认识

2.1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用户的表现特征

(1)移动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83.8%[1]。说明人们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行为,相信随着安卓、IOS等智能终端系统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更新,这一趋势将呈现更进一步加大趋势,作为图书馆用户的自然人也就对移动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2)立体式服务成为时代的诉求。移动计算时代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使得读者不易满足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服务实现立体化、多空间、24小时也会成为读者的诉求,图书馆需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建构立体化信息传播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任何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环境,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

(3)读者个性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呈现。移动设备的个性化使用及图书馆丰富资源的便捷获取服务,使得手持移动终端读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去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资源的呈现也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而形式多样,读者个性化特征将进一步明显体现。

2.2 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认识

自几十年前电子书的概念出现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一直重视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在移动计算时代利用技术同时,图书馆也还需注意读者的移动阅读趋势更加明显与移动服务需求增强这些特征,2010年出版的《移动计算与图书馆》[2]也认为“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数据可用,很少有人再需要通过计算机连接信息世界。相反,他们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界面。在网上冲浪、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和通讯。在过去10年中,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接口之一。图书管理员必须注意这一变化,关注前沿,为未来的图书馆移动交互作好准备。”可喜的是,我国图书馆界敏锐的观察到了手机用户和移动阅读人群增加的趋势,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与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做出了表率,许多图书馆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获取到期提醒、新到书目等服务,还可以享受到读者互动、资源查询等服务,三网融合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视、手机、网络来便捷访问图书馆的服务跨越。我们也还有理由相信,随着图书馆的努力,新的移动服务项目还将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但在为这些进步和实践欣慰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移动计算应用的主要内容还是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的补充,手机图书馆也独立于图书馆集成系统之外,设计方面缺乏对于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需求的系统研究,没有充分考虑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潜力,没将相关技术有机地整合进图书馆的集成系统[3],无力承担图书馆应对移动计算挑战的重任。

3 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服务机构越来越注重和善于利用平台进行工作,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教育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组织,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与冲击表现得应对自如,并总能利用技术去服务读者。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平台化趋势,图书馆界在建设、利用读者服务平台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LIS)、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研发的“掌上国图”、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的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图书馆、上海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东莞图书馆的INTER-LIB、深圳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界如果要真正借力移动计算技术,也就必须构建与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

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可分为文献资源层、服务应用层和服务推广层三个层次的构建。在文献资源层,图书馆需整合现有的资源,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资源主要由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三方构成,资源种类的丰富有利于读者的便捷获取,但也给统一服务平台的构建带来了问题与考验。2006年以来关联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国会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OCLC等也参加到关联开放数据项目(Linking Open Data,LOD)[4]之中,并将所藏资源发布为关联数据统一资源描述符—RDF语句,以供更多的人能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层构建中,可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发布为RDF语句,以便资源标示的国际标准化与下一步关联数据的发布与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是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用设计,如通过手机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和杭州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图书馆可借鉴他们的设计、开发、运行经验,开发多个终端服务接口,如图书馆iPad客户端,并通过这些平台端口实现资源的检索、阅读、下载、推送、定制等个性化服务。服务推广层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介绍、引导、推广与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对于可能因平台使用不适或不掌握相关技能者而可能产生焦虑的读者实施应用介绍与引导,对不了解移动服务平台的读者通过短信广告、视频介绍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去推广移动服务平台。通过以上三层体系的构建,最后达到构建一个服务立体化、多渠道、多时空的服务平台,体现出移动计算时代的服务特征。

4 结语

移动计算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以手机感知为代表的移动体验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超级计算,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在于技术引领的理念创新,并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改变原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手段,进而影响和冲击到图书馆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移动计算时代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了解移动计算及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无疑将有助于图书馆人创新思路,拓展服务路径。本文只是对移动计算的概念、特点及内涵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进行了思考认识,最后对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简单设计,但图书馆界还需对平台的相关技术、标准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亿 数字阅读将进一步细分[EB/OL].[2012-03-01].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9/c_122769353.htm.

[2]Griffey J. Mobile Computing and Library[M].Schuman Publishers,2010.

[3]范并思. 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6.

[4]W3C. Linking Open Data [EB/OL].http://www.w3.org/wiki/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Projects/LinkingOpen

Data#FAQ.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移动医疗服务研究 第4篇

移动医疗是基于无线网络和PAD、智能手机、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终端, 借助视频、数据库、蓝牙等软硬件技术给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医生多点执医提供了思路。移动医疗时代是否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老年人医疗供需矛盾呢?

2 人口老龄化情况

201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37‰, 人口死亡率为7.1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出生率远高于死亡率。人口的年龄结构及抚养比情况如下表1。尽管推迟了退休年龄, 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多。老年抚养率高, 并有升高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容忽视。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 我国现有老龄人口1.69亿, 约占总人口的12%。专家预计, 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3亿, 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 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人。中国报告网研究指出, 预计2020-2050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 上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峰阶段, 每年增加620万人, 到2050年, 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30%, 并且以空巢和独居老人居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 我国卫生医疗的基本情况

2014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981000个, 与往年相比, 基本上保持在每年新增10000-30000个之间。2014年卫生人员数为1023.40万人, 卫生技术人员759万人, 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526.8万人, 注册护士300.4万人。2013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3人, 每万人拥有执业 (助理) 医师数20人, 每万人拥有注册护士数20人。2014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60.10万张, 2013年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45.5张, 其中城市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73.58张, 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33.45张, 每万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2.97张。

由于医疗资源稀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服务缺口使得老人在疾病预防、就医、护理方面得不到妥善的安排。具体在三个方面。第一, 保健和身心关怀缺失;第二, 就医困难, 对医院、科室、医生面临选择疑惑, 挂号难、检查贵、住院无床位、用药迷惑, 特别是老年痴呆患者。第三, 病后护理和自身料理, 居家养老一些突发疾病情况的处理。

4 移动医疗服务基础

以医院为节点放射状串联起就医的全过程并实现可移动化。如马云的互联网医院;提供医院就医流程优化和移动互联服务的信锐技术公司。基于智能手机的各种移动医疗APP从数据采集、诊断, 信息推送, 增加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社交互动。如春雨医生、小米手环、好大夫。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典型商业模式与构建设计策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亿元, 2013年移动医疗App数量达到2000, 预计2015年能突破6000。但是普遍存在着用户粘性不高, 付费用户不多,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缺乏富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有待与优质医生资源实现有效融合。这与国外的发展速度相比, 还是比较慢的。美国移动医疗App数量至少有40000, 2013年市场规模有63亿美元, 2018年预计达到207亿美元。移动医疗提供者还需要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和服务方式。

医疗大数据实现医疗资源快速适时的整合分配使用。在国家卫生系统广泛推进分级诊疗模式改革浪潮中, 四种模式:北京医联体模式, 浙江双向转诊模式;湖北急慢分治;青海基层首诊, 医疗大数据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查询反馈资源使用情况, 从而推动分级诊疗实现。这项工作已在国家有关医疗方案分阶段部署实施当中。

5 老年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

在移动医疗服务基础上, 针对老年人的特色医疗服务得以实现。

5.1 各级医院和医生诊所的老年人移动医疗业务及科室开设

医院和诊所成为高级信息化的前端, 后端拥有强大的医护资源整合能力, 并且能够做到快速响应。这将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医疗数据采集、医护资源及时分配功能。如北京远程视界集团采用O2O模式整合大中小城市眼科医护资源提升小城镇的眼科诊治水平, 便利老年患者就地就医。

5.2 E陪诊+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技术和产品支持实现老年患者居家远程诊疗、看护、助医和就医服务。如E陪诊调动护士资源陪护老年患者到医院就医。随着智能手机在老年人群中的推广使用, 家政服务中增加移动医疗服务应用, 促进移动医疗数据传输。

5.3 智能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家庭医生制度+分级诊疗

移动医疗服务终端连接社区和老人家庭, 实现医生定期走访、智能呼叫系统和信息数据库, 实现就近医疗资源的快速调配和信息互动。智能医疗社区发挥很多应急功能。未来移动医疗检测设备小型化和便利化实现老人居家诊疗, 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移动医疗设备技术将能够实现医生不受医院的限制, 借助掌上终端设备, 配合云端支持, 走出医院随地诊疗, 真正实现移动医疗, 如快方送药、金象网。

6 结论及展望

综上, 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后, 医院、医生、护士等医护资源与移动医疗技术相互融合之后, 医院、医生、护士变成可以移动的, 借助大数据云端服务, 医院的床位、检查仪器使用信息实现共享, 使得需求和供给得到有效匹配。患者变成了可移动也可以在家接受治疗。这一切, 都围绕着老年病人的需求来移动, 将会极大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病人的就医状况。而医院、医生、护士使用移动医疗服务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真正彰显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向群,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01) .

移动商务短信服务合同 第5篇

甲方:

乙方:

广州市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称甲方)与广州xxx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相关法规,本着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就甲方为乙方提供移动商务短信服务事宜,订立本合同。

一、合同主体

甲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注册,符合中国相关法律的独立法人,并拥有智能商务短信通的合法知识产权的使用授权;乙方是经过合法授权并具备行使相应权利义务职能的主体。

二、合作内容

甲方向乙方有偿提供商务短信通软件系统及商务短信服务。

三、服务内容

1、甲方向乙方提供商务短信通软件系统一套及商务短信发送服务。

2、按相关上级管理部门规定,短信发送时间范围为【08:00-17:00】;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发送时间,由乙方提

交文字申请并加盖公章;由相关运营商进行审核后开放。

3、目前短信可发送字数70字/条(按运营商的最新规定为准)。

4、乙方企业管理平台帐号:。

备注:因今年“315”对短信广告曝光比较厉害,相关短信发送内容会有所监控和限制,客户需提前告知发送内容

给到我司审核,避免短信被运营商拦截;并且,为了绕开运营商网关监控短信广告拦截,发送速度上一万条一个小时内,十万条在两个小时左右发送完成,如比较重要短信广告,请提前一天告知,我司会安排多端口通道进行发送。

四、服务资费

短信息资费:元/条(不含税)。

五、结算方式

1、合作期间短信费用按照先付费后充短信数量方式进行充值,我方在收到费用后,在工作时间内,三个小时内充

进短信数量,节假日为一天。

2、付款方式:乙方委托由进行付款,乙方开具发票的付款单位名称等不变,仍为:

支行。甲方银行帐户资料:户名:帐号:6开

户行:。

六、政府、电信运营商行为

1、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或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业务调整所造成的服务内容变化后,如不

能满足乙方使用要求,甲方需10个工作日内将剩余款项退还给乙方。但甲方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2、由基础运营商网络或系统等的原因造成的短信发送延时、数据丢包而造成的用户利益损失甲方将不承担任何赔

偿责任。甲方应当在前述原因消失后及时进行补救,并尽可能避免损失发生。如因甲方怠于履行补救义务导致的乙方损失或损失扩大,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七、保密条款

1、对于业务开展和运行过程中对方提供的所有资料(包括技术、用户信息等),双方均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给

移动商务短信服务合同2012 V1.0 版

任何第三方。

2、除履行合同所涉及的业务之外,任何时候不得利用双方提供的保密资料。

3、对于保密资料,双方只限于提供给合作项目中有必要知道此资料的业务操作人员,而不应将此机密资料向其他

人员透露。

4、双方的保密义务不因本合同终止而解除。

八、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是指所有超出本合同双方合理控制范围的事件,该事件应不可预见,或虽然可以预见,但通过合理

努力无法阻止或避免其发生,且这类事件发生于本合同签字之后,并且阻止任何一方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合同。本不可抗力不含本合同第六条所述的政府行为。

2、如果由于不可抗力,一方未履行其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不应被认为构成违约,但应当在不可抗力消失后及

时进行补救,并尽可能的避免损失发生。

九、违约责任

1、一方若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并由违法方承担相应责任。

2、除甲方认可或授予信用额度外,甲方不接受乙方任何形式的欠款。若乙方未能按时交纳费用,甲方可不受理乙

方委托业务,并有权停止乙方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使用。

3、在合同签订后,双方因故要求解除合同,须在提供服务前3个工作日经双方同意方能取消。

十、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产生任何争议协商不妥后,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起诉。

十一、适用法律

本合同的有效性、解释、执行及履行和争议解决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广州市地方法规以及信息产业部之相关法规。

十二、合同生效

本合同及其附件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为双方及其有关的合法承继人和受让人的利益而作,并合法地约束它们,本合同只有在双方签署书面文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修改。

(1)本合同及其附于本合同之后的附件构成双方之间合同的实质问题的完整合同,并替代此前它们之间的所有

口头或书面的纪要,备忘录和合同。

(2)本合同有效期为 一年(自 2012年 11月5日至 2013年 11月 4日止)。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应。期间,任何一方有权提出终止本协议,但须提

前十五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甲方:乙方:

地址:地址:

电话:

签订日期:年月日

移动医疗吹响号角 第6篇

各种医疗服务App不仅全面渗透广大消费者的手机,也一直在与当下炒得火热的智能穿戴设备进行融合。在药品销售端、硬件制造端与医疗服务端三大领域,医疗的互联网化正全面开花。不论是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还是九州通、康恩贝、百洋医药等传统医疗翘楚,如今都有了同一个兴趣交集——移动医疗。

多年等待,医药解禁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在线医疗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医疗市场规模达83.8亿元,移动医疗为30.1亿元,但未来几年,随着PC端往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不可逆转,移动医疗增幅将更加明显。而由于医疗、药品的特殊性,要聊移动医疗,国家政策就成了不可不提的关键。

2014年,国家大力推进医改,除了对医药体制整体改革,卫计委、国务院和地方也从医师多点执业、自由执业、远程医疗、医保控费、医药分家和网售处方药等多个改革切入口制定政策、措施,这让移动医疗如沐春风。

医师多点执业正将医生变成“自由人”,为移动医疗的开展带来了活水,并能解决一些“医患撮合平台”的医疗责任归属等系统性问题,更能从技术层面反向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也能推动远程医疗的前行。

国家既然决心启动“大医改”,就是为了打破公立医院垄断,用自由执业倒逼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并促进保险公司等GPO(集团购买组织)介入。

现行的医保制度只为疾病治疗埋单,健康管理得不到付费,从而制约了移动医疗的发展。移动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通过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干预数据,重在预防、预测,从而节约医疗费用。处方药网售的落地给医药电商以及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其实,在政策尚未如此明朗之时,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对移动医疗踏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尽管在当时看来前路荆棘密布,但他们从医疗服务、搜索、入口等方面进行突破,先行一步,已成气候。

医患入口,春雨医生

春雨移动健康成立于2011年,同年10月上线其App,主打两块业务:“自诊”和“问诊”。2013年10月,春雨医生推出了病患自查的智能搜索引擎,而“咨询医生”服务也通过众包做到了24小时待命。2014年1月,春雨演变为收费模式,通过收取每月8元会员费,向其提供不限次数的问诊,及电话咨询业务;4月,春雨推出“空中诊所”,让医生在平台上自由与患者沟通;6月,又与“京东云”合作,接口京东首发的部分智能硬件,同时发力深耕用户健康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在8月获得50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后,动作不断的春雨发力扩张业务和铺渠道,目前已成为“轻问诊”领域的龙头企业。

医药入口,掌上药店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掌药”已经在实体药店电子券系统和积分系统,占得市场先机,模式类似细分领域的支付宝+大众点评,同时还捆绑了药店为其免费推广,进行广告位植入,渠道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接入4万家药店,日单量已突破1.5万,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平台,比行业第二名要整整高出一个数量级。

医院入口,华康全景

“就医宝”是华康全景的拳头产品,以挂号预约为入口,为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切入医院内系统和医患沟通,连接大量用户,并打通移动支付场景,未来将接口HIS(医院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看病“全院通”,并为后面的慢病管理、随访记录、高端会诊等延伸业务打下坚实基础。以“医客”和“学会杂志”App切入医生入口,又能满足医生比较重要的学术需求。

硬件入口,益体康

益体康是一家移动、远程医疗行业领域的设备供应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就目前来说,益体康的开放平台组件已经可以做到将采集的健康、医疗数据,与任意平台进行对接,支持未来个性化数据导入系统分析需要,同时他们还为多个大型平台做硬件的OEM,在探索医疗硬件与数据结合上做出了示范。

而移动医疗领域还有电信运营商,如联通、电信和移动,一直与智能硬件企业积极合作,进行渠道分发,也推出了一些移动挂号或寻医问药的产品试水。

房地产开发商

除了上述入口,还有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参与者——房地产开发商。首先,因为项目前期投入大,房地产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让他们敢于一脚踏入;其次,房地产开发属资源密集型行业,开发商与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方便企业更好地把握本地医疗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最后,医疗地产可以和养老、休闲、养生等开发商产品良好结合。

重量级选手加盟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等面相外,还要考虑“重量级”选手是否开始参与其中,比如BAT、360和小米。他们延续在金融、电商、打车、教育、银行、O2O等处的“犬牙交错”,如今战火已经全面蔓延至移动医疗。

支付宝未来医院

阿里正在打造一个移动就医平台,希望将繁琐的就医程序变得简单。未来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及医患互动等。

“未来医院”已在25个省市落地,覆盖37家医院,在“未来医院”二期规划中,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电子处方药就近配送,慢性病患者不出家门就能取药;“未来医院”三期,将在前两期基础上,建立医疗大数据健康服务平台,和医疗设备厂商、医疗机构、智能穿戴设备厂商合作,进行大数据分析整合,对用户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

nlc202309041215

阿里健康目前也在石家庄和杭州落地,它从C端入手,让用户在平台比价购药。而药品监管码和天猫医药馆,将与支付宝未来医院和阿里健康形成一个大闭环,并借此构建大数据分析的“水龙头”:数据驱动运营是大型药企营销的基础,与保险公司合作也是一个关键的桥梁。

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

患者只需要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搜索相关“医院名称”添加关注,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捆绑就诊卡,即可用手机完成就诊流程。从腾讯两个月内大笔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可以发现,他们将以微信的高覆盖率为载体“反向切入”,同时配合资本运作,在移动医疗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卡位。

微信团队携手广州市卫生局启动了“广州健康通”,市民可以通过该微信公众号享受广州市60家医院的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微信支付等全流程服务。

平安健康管家

包括问疾病、看名医、逛社区、收资讯以及测健康五个模块,并且主打名医问诊及家庭医生概念,以私人健康顾问,和名医即时在线咨询为特色,实行一对一的私人医生服务。结合自己原有医疗机构和保险客户资源的优势,进行战略布局,实行诊断、治疗、咨询、赔付的一体化。

百度、京东和小米

相比阿里、腾讯的积极深入,百度采用防守策略,除了投资好大夫,并为其导流外,还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布局两个维度。第一,是打造数据平台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软硬件公司将数据传上来,构建一个开放导流的“连接型”生态,同时可以进行反哺,例如借其政府关系,建立了北京移动健康硬件云计划;第二,将资源投给内部的“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进行技术储备。

京东则借助电商和众筹基因,打造智能硬件,包括移动医疗硬件的首发平台,再将数据导给春雨或其他第三方平台,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京东还在布局医药电商,政策开闸后将以自营的方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小米则继续祭起其“互联网直销”和“性价比”的大杀器,沿着硬件方向布局,投资了不少移动医疗硬件企业,包括第一批进入的健康智能设备厂商iHealth,并利用其强大渠道和议价能力,或收购或摧毁或模仿,期望以硬件产业链为入口,顺向进入移动医疗领域。

传统医药企业的应对

在互联网企业大肆入侵的同时,传统医药企业自然不会放过盼望多年的东风,最快的布局就是医药电商。发轫于1985年的老牌企业九州通,除了已死的“U医U药”和目前运营的“好药师”外,另一O2O专业买药导购平台“去买药”App,也在2014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未来似乎还准备建立类似互联网医院的平台,理论上基本可以完整医疗服务和药物配送的闭环。

健一网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除了医药网售外,还开发了“健一医生”,打通从问诊到售药的产业链。

iHealth自2010年起在硬件端、应用程序和云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多线出击,正从传统的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向移动医疗健康产品转型,不过其海外布局比国内更加深入。而2014年9月与小米携手推出的智能云血压计,不仅让小米有了可靠的合作商,iHealth估计也要在国内市场下苦功了。

2014年8月,作为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少数能和国外产品形成有力竞争的乐普医疗,专门成立公司,从事心血管和糖尿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提供销售和服务,并为其心脏植入器械的患者提供后端管理,和医患全生命周期接触构建平台。它还收购了两个药品辅助营销渠道,以及一家二级医院,希望可以为他们心内科器械的普及形成协同。

传统企业正将移动医疗当作一种手段、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链条,在新形势下保持优势。

传统HIS企业

东软向互联网转型的战略——即B2B2C,目前主要业务想要打包进熙康公司内。实施载体之一,是为社区健康小屋项目,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实时监测健康,随后根据居民个人健康动态档案建立数据库;载体之二,是“云医院”项目,希望打通问诊、治疗和干预的服务链条;载体之三,是可穿戴设备。所以东软开发的“云+端”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把一个健康管理方案数字化到可穿戴式设备里。

健康乐App是东华软件布局智慧医疗领域的重要产品。其定位是让每个人拥有一个网上的私人医生,通过手机问诊。这个App后台在阿里云上运行,有手机端和桌面端,未来将接入300多家医院,还计划与社区医院联通。他们还有一块“掌上医院”的业务,正在全国医院推广。

万达信息主要从事与医保信息对接的细分领域,收购上海复高和宁波金唐后,顺势切入HIS领域,2014年成功拿下上海药品信息平台的建设,根据对其收购逻辑和一系列公开市场动作的猜想,未来其可能以医保控费为核心,切入整个城市的HIS系统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

金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医院系统已进入广东省的数家医院,形成“移动支付+医院就医流程改造+就诊服务+患者健康档案”的商业模式,并首次通过微信、支付宝、百度直达号三大入口切入医院,但其“让银行付费”的盈利模式尚待市场考验。

移动医疗发展谜题:B2C VS C2C

传统的医疗企业认为或被认为,它们各自的产品和服务,从传统形式走向移动互联网时具有天生的优势。因为这类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运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背景。那么在产品或服务不变的情况下,从原有的业务拓展开来,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或2B转变2C,应该会继续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实则不然,尽管产品不变,但商业模式变化后,它们选择的道路要非常谨慎,不要轻易过界,因为它们与生俱来的优势可能成发展的阻碍。

以前面提到的九州通、健一网为例,在强势的医药背景下,它们都想抓住医药电商,来一个华丽转身。作为大型药企,药可以在线下实体店卖,自然也可以在网上卖,而且为了快速发展,它们还收购了一些连锁药店。这样看来,要做成医药电商平台是水到渠成。但实际上,纵观世界各国的案例,医药电商第一梯队的未来,属于第三方!

华润集团的健一网又开发了“健一医生”,希望打通从问诊到售药的整个闭环。但和九州通一样,过强的医药背景很可能让他们这种“内部闭环”的想法遭遇惨败,一是会导致没有合作伙伴为其导流,二是成本太高,基因不对。因此,这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当它们从传统转向B2C时,不仅可能丧失优势,甚至优势会演变成更大的阻力。

而移动医疗本身的生态发展就是“去中心化”,从医院和机构中解放部分医生,从传统的医药分销体系中“再造流程”,并且变革原来以医院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方式,C2C模式才将大有可为!

[编辑 陈 曦]

E-mail:cx@chinacbr.com

移动医疗服务 第7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图书馆管理,移动信息服务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 各类移动信息服务层出不穷。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要顺应移动信息服务发展趋势, 不断探索各种新的移动信息服务方式, 努力给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移动信息服务。目前, 从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索现状来看, 出现了短信服务、Wap网站、微博、APP平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移动信息服务工具。部分学者也对不同移动信息服务工具的图书馆服务创新进行了研究, 但是鲜有学者对不同移动信息服务工具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具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合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具, 并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内容进行论述。

二、图书馆现有移动信息服务工具概述

目前, 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主要为几种方式:

(一) 短信服务

短信移动信息服务是最早出现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具, 在2000年以后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图书馆依托短信服务主要实现了图书推介阅读、发送图书馆活动信息、发送借阅者通知信息等。

(二) Wap网站

Wap网站中文为无线应用协议。Wap是一种简化的无线internet协议, 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 可以通过Wap网站, 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获取相关服务。

(三) 微博

2010年开始, 微博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具, 并掀起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热潮。通过微博, 高校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提供信息发布、实时资讯、讨论等服务内容。

(四) 图书馆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英文缩写, 是指专门为各种功能而开发的应用客户端。目前, 市场存在一些专门为图书馆定制的客户端, 如超星移动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等。相对短信服务和微博, 图书馆App客户端提供移动信息服务更为全面, 可以实现馆藏查询、全文电子阅读、预约续借等功能。

(五)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诞生于2011年, 是由我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微信具有QQ聊天具有的即时性、便捷性、免费性特征, 一经推出, 客户群便快速增长。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 截止到2015年10月, 我国微信用户规模已经突破6.5亿, 是目前最为普及和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 通过这一平台, 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 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对高校图书馆来说, 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信息查询、读者互动与第三方服务等功能。

三、图书馆现有移动信息服务工具分析与选择

对于图书馆来说, 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工具的载体多少、开发难度与成本的高低、功能与服务内容的完善程度、用户的易用性和互动性以及维护成本高低等是评价工具优劣、进行移动信息服务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本文对五种移动信息服务工具的以上几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见表1) 。从表1对比结果可知, 国内微信用户众多,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的推广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加之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使用门槛低、各项服务功能完善、易用性与互动性较好、服务维护成本低廉等特点, 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目前国内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首选工具。为此,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向广大图书馆用户提供优秀的移动信息服务。

四、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信息服务的内容层次

从我国部分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信息服务的实践来看, 可以把高校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服务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层次: (1) 基本型:使用订阅号提供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图书馆各类信息的自动回复;图文信息的定时推送。 (2) 延伸型:使用订阅号或服务号提供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图书馆各类信息的自动回复;图文信息的定时推送;有简单的自定义菜单;在开发模式下,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API, 与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链接, 提供个人信息绑定、书目查询、座位查询等功能。 (3) 高级型:使用订阅号或服务号, 或订阅号+服务号的方式提供移动信息服务。除了基本的自动回复、图文信息的定时推送和书目信息查询等图书馆基本业务功能, 还能与图书馆各个应用系统完美对接, 具有完善的自定义菜单、社区功能、丰富的第三方系统接入等高级功能, 基本上是一个完备独立的移动图书馆系统。

对于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迅速实现移动信息服务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来说, 基本型就可以满足要求。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之后, 无须编程, 在后台进行各种设置就可以把本馆的各类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出来, 并与读者进行简单互动, 门槛低、成本低。对于想提供更全面深入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来说需要延伸型, 只要具有一定的编程开发能力, 在开发模式下通过API实现读者个人信息的绑定、与图书馆各类数据库的链接, 可方便快捷地实现移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移动信息服务。高级型适合研究性的大学图书馆, 需要较强的研发能力, 不仅实现图书馆的各项移动信息服务, 还对图书馆服务范围进行拓展, 提供给读者更丰富的使用体验。

五、建议与结论

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具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包括短信服务、微博、Wap网站、移动图书馆App以及微信在内的多种服务工具对比, 认为在目前条件下, 微信公众平台的诸多优势使高校应该重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移动信息服务。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Web2.0交互工具, 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移动服务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 它拥有庞大并不断发展的用户群, 尤其在年轻的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 用户黏性高。因此, 图书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服务推广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其次, 服务构建的成本低。和图书馆投入资金、人员专门开发APP相比, 微信本身免费, 构建在微信平台的图书馆公众号可视为一种轻量级的APP, 依赖于微信平台强大的功能、开放的API, 可快速经济地进行二次开发。最后, 微信本身的特点——即时性、新颖的用户体验、强大的互动性等也决定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移动信息服务推广的强有力工具。

另外, 从目前我国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服务的现状来看, 所提供内容和功能较为简单初级、延伸性和高级性服务内容的二级开发较为缺失, 除了可提供个人借阅查询、书目检索等功能, 如何实现电子资源的下载、在线全文阅读等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 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功能将日益完善, 未来一定会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深入的移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魏群义, 袁芳, 贾欢, 霍然, 侯桂楠, 杨新涯.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3) :50-63.

[2]陈盈.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20) :71-75.

[3]陈茫, 周力青, 吕艳娥.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4 (1) :117-121.

[4]茆意宏.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2) :35-4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第8篇

近几年来随着3G应用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以微博、微信、二维码等微平台开展社交,形成社会网络,使得移动商务应用模式不断创新[2]。不少企业将人人关注的健康医疗问题利用互联网理念和平台进行重塑,开发移动医疗服务,巨大的市场不仅吸引众多企业参与这一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并且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以创新系统方法建立分析框架,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及其对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刻影响和随之产生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以及帮助政策制定者辨别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中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创新模式提供更细致的政策建议。

1 相关文献回顾

1. 1 移动医疗服务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定义移动医疗( Mobile Health) 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 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3]。目前在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医疗服务可以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带的应用、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4]。由于具有高清、移动和无线接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相比传统医疗模式,移动医疗服务具体如下特点:( 1) 医疗服务的 “可移动性”,主要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得到医疗服务。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人们都能够随时听取医生的建议,或者是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资讯[4]。这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方式,节省了搭乘交通工具去医院挂号、排队等待看病的大量时间和成本,而且会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模式为健康管理模式。 ( 2) 个性化服务。随着远程医疗设备的发展,家庭血糖仪、血压计、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的开发和推广,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传输将使得网络远程医疗服务的实现成为可能[5]。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治疗对象,而是参与积极讨论设计符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特征的保健方案和慢性病管理方案,将带来更好的实施效果。 ( 3) 形成医生服务模式。由于移动医疗的便利性和实时交互特征,这将改变人们上医院看病的传统方式,逐渐形成医生和病人的直接服务模式,实现一对一的实时动态健康管理。使现有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变革。

移动医疗服务国外起步较早,相关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移动医疗服务网络相关方的收益问题,主要有关于医生参与网络医疗的动机和收益分析[6]; 病人在线检索医疗保健信息的影响因素分析[7]; 病人在线提供自身健康信息决策的影响因素[8]; 网络医疗保健社区对病人健康状况的改善机制[9]等。

1. 2 移动医疗产业发展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GSM) 协会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 亿美元收入[10]。移动医疗服务正在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不仅吸引众多企业参与进来,而且会更为深刻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看病保健方式。IDC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已经有约10% 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和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Health It Now网站数据显示,2011 年医疗类APP销售同比上升了约250 % 。预计到2015 年,全球会有超过5 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10]。国内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医疗健康频道,好大夫在线早在2007 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资本市场的青睐更是催生了春雨掌上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约有500 多家[10]。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信运营商凭借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对移动医疗市场的不断介入,移动医疗服务将持续发展并超越简单的单向数据服务模式。具备无线技术或正在进行移动化创新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将逐步替代智能手机履行体征数据的监测和诊断,实现对病人的实时监测和慢性病管理,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在催生新的产业链的同时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

1. 3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我国现有医疗服务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医生和医院之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医生职称评定与晋升、薪酬分配、培养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和医疗风险等各项具体规定,这些制度使得医生对医院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医生对自身知识资产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完全依赖于一家固定医院。这一僵化、垄断的医疗服务体制既扭曲了医疗服务的真实价格,也严重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生早已成为自由职业者,并不固定属于某家医疗机构,既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同时也可以签约在某家医院执业。对于专科医生,他会把患者介绍到合作医院进行手术,赚取手术费用,而其他护理费用则由医院赚取。哪家医院效率高、配套设施好,他就把病人转移到哪家医院。医生对医院的选择权机制使得医院的效率非常高。发达国家医院手术间隔时间压缩到以分钟计算[11]。2009 年我国出台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稳步推动医务人员合理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不仅仅是允许注册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的问题,而且将会重塑医师和医院的关系,是以卫生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打破医院个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排他性垄断,提升医疗服务供给的竞争性和医疗服务效率的关键举措[12],将逐渐构建起我国医疗服务的全新模式。但是如何构建相关政策配套体系,在医院、医师、患者、医保各利益相关方设计激励相容的协调机制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产生将更为深刻地改变医师执业方式,这将有力推动医生多点执业,以点带面推进公立医院的深层次体制改革,使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1. 4 创新系统方法

创新系统方法是为应用于促进某一特定领域创新产生、扩散和应用的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13]。创新系统最早由Lundvall于1985 年提出,用于解释某一特定领域由于互动学习而产生的创新现象。Nelson ( 1993) 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分析国家创新层面。而后Carlsson和Stankeiwicz( 1991) 、Malerba ( 2002) 、Doloreux和Parto ( 2005)分别提出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相关概念被陆续提出用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包括系统的结构[14]、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和相互作用[15]、系统功能和创新障碍[16]等。进入2000 年以后,创新系统方法被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更普遍的应用于政策制定分析[16]。目前还没有应用创新系统方法分析框架的国内相关文献。

2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 1 创新系统分析方法

创新系统方法通过系统结构分析、系统创新关键障碍因素辨识、约束条件和资源限制分析等步骤建立了完整的分析框架。系统结构分析指对系统成员、组织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创新演变的主体动力机制和关联性障碍问题。环境和资源条件分析包括各种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行为常规、社会价值和传统等软性约束以及基础设施设备、技术支撑等硬性约束[13]。通过系统结构和创新障碍分析,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系统创新核心障碍,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客观上一次性政策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必须制定政策实施计划,优先分配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再根据政策实施效应调整和出台新的政策,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依次循环重复进行,直到系统目标实现,才能最终推动并形成新的系统创新模式。具体如图1 所示[13]。

2. 2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系统结构

根据创新系统分析方法,系统结构包括系统参与者( 成员和组织) 、联系网络和支撑环境( 制度和技术) 。这里系统成员主要是医师和患者,组织包括医院、医保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医师属于医院。一方面医院对医师实现执业资格认证、培养培训、晋升、医疗风险责任、发放薪水和各种福利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医师对医院的贡献率和忠诚度。医院大部分由政府举办,部分属于私立民营。为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对医院不再统一按编制和运营成本进行财政补助,而是根据医疗服务量通过医保进行补偿。由于新的医疗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医疗费用的持续上升,政府独立承担医疗费用的不可持续性和公平性问题,包括我国在内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费用分担机制,也促使企业和民众关注职业健康问题,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医保机构对医院一方面按照规定进行费用报销,另一方面考虑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问题,会对医疗费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对于民众而言,缴纳医保资金,要求政府解决好看病问题,否则会影响社会稳定。另外政府要求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技术规范、工作规范、文化和社会价值构成支撑环境。具体如图2 所示。

3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分析

3. 1 医疗服务的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我国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卫生资源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非常不均衡,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而综合医院设备先进、专家云集,造成病人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和盲目就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涌向高级医疗机构,而综合医院大小病 “通吃”,不仅大量基层医疗资源被浪费,综合医院也被迫盲目扩张无序竞争,导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不高,加深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17]。

由于移动医疗服务的便利性,这将改变医师只能到医院或者诊所坐诊进行医疗服务的传统模式,将建立起病人和医师之间的直接服务模式,逐步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的私人医生或者家庭医生,实现一对一的实时动态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治疗管理模式。在逐步形成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同时,将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也将迫使现有医师重新进行职业规划和专业方向定位。在国外,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工非常明确,具有完全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入职途径。在社区做全科医生服务大众,提供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监测、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和病人转诊服务; 而选择做专科医师则需要在某一特定疾病领域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实践[18]。

由于移动医疗服务的实时动态优势,现有社区医生可以和专科医师( 即住院医师) 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形成稳定的联系和沟通。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就可以随时请专科医师进行远程会诊,对确定需要专科医师治疗的患者可以立即进行上转,并且对经专科医师诊断明确或者经治疗病情稳定而 “下转”的患者返回社区后,可以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继续进行治疗和康复管理。这将逐步形成病人到社区医生、社区医生到专科医师双向合作的稳定的医疗服务链。社区医生还可以利用社区医疗信息平台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服务,建立患者社区论坛等多种移动服务模式稳定医疗服务对象,赢得患者信任,并代为选择专科医师,在信任和声誉机制激励下强化新的医疗服务链模式,真正推动我国首诊制、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合作,有效提升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3. 2 个体动力机制分析

对于病人而言,相关文献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患者就医需求受到医院距离的严重影响,距离越远,就诊概率越低,并随着医院等级呈反向变化[19]。因此,民众出于就医成本和便利性考虑,是非常乐意接受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 意提供移动医疗服务。政府考虑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会接受并推进移动医疗服务; 医保机构因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模式会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也会接受并推动移动医疗服务,制定医疗费用报销相关具体规定。对于医院而言,其经营策略是尽可能地进行垄断并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吸引患者就医获取收益,再培养培训医师并升级设备,进一步吸引患者依此循环形成正反馈运行,而移动医疗服务使得医师能够开展对患者的直接服务,这将直接降低医院的收益,相比医师的培养成本出现亏损,并对医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构成挑战,因此,医院构成移动医疗服务创新模式的主要阻力。而一旦医患需求力量突破政策的限制,那就是创新革命的到来之时。

3. 3 系统关联性障碍分析

患者对就诊单位选择中,除距离因素外,其次是服务质量和是否有信赖医师是关键影响因素[17],因此移动医疗服务需要构建社区民众和社区医师之间的信任机制。在现有医生归属医院体制下,医院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中承担主体责任; 而在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中,医师将直接面对患者,需要直接承担医疗过错风险,或者是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疾病发生发展风险以及医学发展风险,这对于医师个人而言是无力承担的[20],因此移动医疗服务中医师执业风险问题是一个关键障碍。现有体制下,医师的培养培训、业务提高和职称晋升都依托医院进行。医院培养医师,医师为医院服务; 医师医院如果构建新的契约模式,医师的培养培训和晋升问题就需要重新规划相应的配套措施。

3. 4 环境与技术支撑障碍分析

从简单的诊疗信息查询和健康咨询发展到进行专业的实时医疗服务,这对无线频谱和带宽提出了长期的挑战。目前我国在可远程指导的医疗APP发展方面才刚刚起步,患者远程咨询更多的还是使用文字、语言、医学图像和电话,我国远程医疗设备移动终端还处于艰难的推广期,并且缺乏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对保护人们健康监测数据的相关数据加密技术以及传输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保障需要加紧研究,适应移动医疗服务的病例数据化、共享化还远远不够,相关市场监管和规范政策要加快提上日程。

4 政策建议

4. 1 政策分析

通过应用创新系统方法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可以发现当前医疗服务相关体制机制问题远远滞后于移动医疗技术和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突破,政策的滞后和障碍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为了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效率,促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政策建议如下:

( 1) 重构医师管理制度。只有采取医师行业自治制度,才能使医师摆脱医院的各种行政管理束缚。按照国外大多数国家做法,实现医师协会自治模式[21]。建议现有全国和各省级医师协会真正承担起医师管理功能,不仅负责医师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并且可以具体负责医师资格审查、执业申请、晋级考核和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承担医疗风险责任审查,使医师从某个医院的 “单位人”转变为 “社会人”。医师走向市场,依靠医术获取收益,真正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和市场价值,也激励医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诊疗水平增加收益。

( 2) 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疗行业具有高风险特征。当前频繁的 “医闹”事件说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国外医师执业时必须购买强制性执业责任保险,以分担医师执业风险。因此,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模式,要求医院和医师必须分别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时,由保险机构和第三方仲裁审查机构确定直接赔付患者,减少医院和医师的赔付负担和相关繁琐事项,并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 3) 加大社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高级专科医师高负荷运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医疗中心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了电子信息化管理,构成健康 “看门人”制度和不同层级医院的转诊合作制度[17]。因此,国家要加大投入推进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发展和完善初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只有建立发达的初级卫生服务网络对民居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筛选,改变高级专科医师超负荷工作局面,才能推动移动医疗服务发展。

( 4)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随着3G网络的提升,大量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的带宽接入实现。移动终端设备和产品快速发展,种类繁多,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使移动终端设备互相兼容,达到信息的互通自由。随着具备无线技术或正在进行移动化创新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加速开发,相关质量标准、责任界定等市场配套监管措施也要加快制定。

4. 2 优先度分析

当前我国 “看病难”问题的根本矛盾是医疗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问题[11]。移动医疗服务并没有增加医师人员总数,只是医疗服务方式发生改变。综合医院高级专科医师总量不变、工作量超负荷运行现状不变,移动医疗服务不仅不能解决看病难问题,甚至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由于大医院完善的配套设施,高级专科医师抽离繁重的本职工作而进行移动医疗服务还会降低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因此移动医疗服务的推广必须建立两级医疗服务网络。发达国家社区医师承当了几乎全部的门诊任务,并有权安排患者接受检查和治疗,而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只接受转诊治疗[18]。因此,建立发达的初级卫生服务网络,改变高级专科医师超负荷工作局面是移动医疗服务发展的根本条件。目前国家应该首先重视建立发达的初级卫生医疗网络,把综合医院专科医师从日常门诊和繁重的常见病治疗中解放出来,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在工作时间允许和收益激励下会主动寻求和社区全科医师的结对合作,开展移动医疗服务。一旦医师服务模式的核心制度发生变革,将推动医院相关管理制度改革,并促进社会配套外围制度相匹配而形成新的制度范式。其次,国家要制定移动医疗服务行业标准,包括移动医疗服务质量、误诊责任界定等,将移动医疗服务纳入政府监管,促进移动医疗服务顺利开展。在移动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有效供给下,医疗服务效率的快速提升将形成新的共识,会促进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最终构建起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制度框架。

5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 1 主要结论和研究启示

2011 年5 月, 国务院医改办牵头研究制定了《“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2012 年6 月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演讲中提到: “今后四年公立医院改革要做好3 篇文章: 一是破除以药补医; 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 三是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在线医疗革命重启,将开启医疗服务模式的全新变革。本文应用创新系统方法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

首先,本文尝试应用创新系统方法来研究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创新系统方法广泛应用于政策的制度和分析之中,发展了系统的结构、系统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和相互作用、系统功能和创新障碍等概念,建立起完善的分析框架,帮助政策制定者分析确定系统创新核心障碍,制定政策措施,再根据政策实施效应调整和出台新的政策,最终推动并形成新的系统创新模式。

其次,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的创新模式,认为移动医疗服务新技术将改变现有的以医院服务模式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方式,变为以医师服务模式为主体; 并应用创新系统方法分析了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系统的结构、个体动力机制、关联性障碍和环境与技术支撑约束,理解了医院是移动医疗服务创新模式的主要阻力,医院对医师的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和医疗风险责任构成束缚医师开展移动医疗服务的核心障碍。

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优先度分析。认为我国 “看病难”问题的根本矛盾是医疗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问题,因此移动医疗服务的推广必须建立两级医疗服务网络,把综合医院专科医师从日常门诊和繁重的常见病治疗中解放出来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在移动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有效供给下,医疗服务效率的快速提升将促进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发生变革,最终构建起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制度框架。

5.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虽然建立起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的特点、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及其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创新障碍,但是所有分析和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缺乏实证数据和案例支撑,尤其在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对于医疗服务系统成员和组织的影响方面只是进行了粗略的利弊分析,缺乏对于各相关方福利效应的定量研究,以及对于影响的关键变量及作用机理的分析。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刻研究,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医疗服务创新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制约因素,提出更加明确的针对性政策,有助于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规范和健康发展。

摘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系统的结构、个体动力机制、关联性障碍和环境与技术支撑约束,给出相关政策建议和优先度分析。认为在医院服务模式向医师服务模式变革中,医院是主要阻力,医院对医师的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和医疗风险责任构成核心障碍;而政策实施重点在于发展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把综合医院专科医师从日常门诊和繁重的常见病治疗中解放出来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效率的快速提升将促进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发生变革,最终构建起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制度框架。

移动云服务模式初探 第9篇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移动云服务,PaaS,SaaS,Iaas

云计算是继PC、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云计算为重要支撑的云服务正为用户带来更加简单方便的信息应用方式。移动互联网终端种类和数量的加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云服务需求日益凸显,而移动运营商无线宽带覆盖和网络接入能力的提升,使移动云服务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1 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概念

所谓“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网络存储及大型数据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实现,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计算分布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用户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1]。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类似于电力系统和供水系统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全新IT系统,实现对信息服务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用户按需使用、按量付费。

云服务是指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云端)为用户提供的不必下载、不必安装、上网即用、操作方便、功能丰富、价格低廉的互联网服务[2]。在云计算时代,在云端有专业人员对数据、平台、软件进行维护,而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应用的网址,登录后即可在浏览器中做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能做的一切事情。

2 云服务的特点

第一、可靠和安全的云端数据存储;第二、开放的云端软件开发和大量软件服务;第三、云端与终端设备的自动同步,不必下载软件,软件可以动态升级;第四、无所不在、无限强大的云计算,基于云端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物理位置与用户无关,用户只需通过互联网登录即用,十分方便;服务器集群相互协作,计算能力将远超过任何个人计算机;第五、终端硬件配置需求降低。只要终端能通过浏览器软件打开云端网站,就可使用云端提供的服务。

3 云服务的分类

云服务从服务类型的角度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软件即服务(Saa S),包括与应用相关的所有基础设施的提供及软件服务,用户通过基于Web的前端与此服务进行交互;;二是软件平台即服务(Paa S),包括Saa S服务、软件API、开发环境和应用工具等,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接受其中的各类服务;三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包括存储空间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带宽服务和将各种资源虚拟化网络化的服务。但是,云服务模式间的界限正日趋模糊,因为云服务提供商都试图在模式分类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扩展,以期提供一站式IT服务。

云服务初期主要应用对象还是传统互联网终端。2011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手机和云操作系统的不断问世,云服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互联网终端逐渐转向移动互联网终端。因此笔者把云服务从其应用终端的角度分为两类,一是针对传统互联网终端的传统云服务;二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移动云服务。

4 移动云服务特点

移动云服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将服务从云端推送到终端的一种云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设备和传统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的互联网络。2010年第4季度中国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2.88亿人,预计2012年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由此可见,移动云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因移动终端与传统互联网终端的差异性,使得移动云服务具备了一些新特点:

1)永远在线的便捷服务。移动云服务终端设备一般较为轻便,具有高便携性,其以远高于传统互联网终端的使用时间与用户体感直接接触。这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云服务可以实现24小时的贴身服务,并且移动云服务的获取远比传统云服务方便。

2)隐私性。移动云服务中终端用户的隐私性要求远高于传统云服务用户,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数据共享时既要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是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

3)能实现传统云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应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可以访问传统互联网信息,这就决定了传统云服务可扩展到移动云服务中。

5 国内外主要移动云服务模式

移动云服务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预计移动云计算到2013年将形成9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信任何IT相关厂商都不愿意袖手旁观。在抢滩移动云服务市场的大潮中,传统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和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都纷纷研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移动云服务模式。笔者将对国内外主要的几个移动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初步研究出移动云服务模式。

1)作为移动云服务市场的中坚力量,传统终端设备生产商提供的云服务模式往往是Paa S+Iaas和自制云终端设备相结合的模式。

苹果icloud云服务和ios终端。2011年6月6日苹果推出免费的在线存储云服务i Cloud。其服务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让文件保存在云计算中心,另一方面又具备各类苹果设备自动同步功能,无需用户下载到本地设备。当用户对使用苹果i OS系统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用户的文档、购买的音乐、应用程序、照相簿和系统设置等都会被系统自动进行云端备份,再自动推送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台式机等所有苹果设备上。此移动云服务只能在苹果公司的产品上使用,将用户封闭在苹果终端所构建的系统之中。

华为cloud+云服务和vision手机。2011年8月3日,华为发布全新品牌理念“自在分享”,并推出华为cloud+云服务和首款云手机vision。华为cloud+云服务特色在于利用华为出身传统电信设备商,在端(终端)、管(网络)、云(应用)三个层面都有自己的布局,具有强大的服务推送能力,进行端云深度结合,实现向计算/管理云的延伸。华为终端的“icloud+”平台拥有远程管理、无线推送、存储备份的领先功能,可以让用户在远程对手机实现“定位”、“锁定”、“短信转移”、“数据管理”等操作;将各种数据和应用通过无线的方式推送到各种终端设备和客户端软件上;同时还免费为用户提供160GB网盘。华为vision手机走内容运营的路线,其搭载的智汇云应用商店与业界其他应用商店的差异化在于重质而非重数量。吸引的开发者大多为有实力的精品厂商,并由他们提供精选过的领先应用。

2)作为引领移动云服务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最贴近用户,对用户的移动云服务需求有直观的了解,他们提供的移动云服务主要采用Paas+Saa S模式和定制云终端配合的模式。

谷歌安卓云服务。谷歌公司一直是云服务的领军者。谷歌2008年开始研制的安卓操作系统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其内嵌的谷歌移动服务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灵魂,只在让用户利用移动终端使用谷歌搜索、谷歌地图、Gmail、You Tube、Android Market等谷歌服务产品。用户可以即时访问他们的收件箱、Picasa相册和Gmail联系人,只需在别的安卓系统设备上添加Google帐户;可是第三方应用设置、本地存储文件和像Wi-Fi密码这样的受保护项目,依然不能通过云访问。

阿里云OS。2011年7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公司推出os操作系统及首款搭载该系统的天语云智能手机,把国内智能手机直接推动至“云应用”时代。阿里云OS系统区别于现有移动OS实现应用是通过接入第三方开发的本地应用程序,其支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软件,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类似本地应用的互联网体验,而无需用户在移动终端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的Web开发模式可降低开发的复杂程度。天语云智能手机包括一整套的手机端数据备份和多种基于Web APP的信息服务以及淘宝、支付宝等阿里巴巴核心应用,提供了阿里Saa S服务。但在现行的移动网络收费模式下,移动云服务带来了较大的数据流量损耗成为一大问题。

3)作为传统互联网中发挥重要角色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在移动云服务领域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和云终端厂商联盟提供Saa S的模式。微软即将发布的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将支持各类云服务,微软与诺基亚的联盟将为其移动云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金山快盘和小米手机将联手为用户提供免费的MIUI手机金山云服务,初步目标使实现云存储;网秦推出以移动信息安全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网秦空间”,免费向网秦用户开放。

4)作为移动互联网构建者的电信网络运营商,利用自身巨大的基础设施网络优势形成电信“云”,重心于数字信息服务,采用Saa S的服务模式。中国移动提出做“移动信息专家”和中国电信提出做“综合信息服务商”,其实都是把信息和知识云服务系统平台作为一种运营商数据增值服务来提供,平台构建为多住户系统,支持众多的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使用系统平台进行存储、分类、管理和分享各类信息和知识,以此为基础来对其企业客户和普通市民提供私有的和公有的服务。

移动云服务将改变人类社会信息应用的方式,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信息的安全性和隐密性如何保障,移动云服务在现有移动网络计费模式下高额流量费对用户接受移动云服务的阻碍如何克服等。这些问题一旦得以解决,移动云服务将更加快速深入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小勇.云服务下信息用户隐私权保护[J].图书馆学研究,2010(7):99-101.

移动医疗服务 第10篇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 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多达3000多款, 预计到2017年底, 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 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 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 并逐步形成一条全新庞大的产业链。

国内移动医疗APP发展迅猛

伴随着移动浪潮的来临, 国内移动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目前, 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可细分为医药产品电商、综合医疗健康信息、面向医生咨询服务 (如平台引入大量第三方的医生) 等细分领域类别产品。“春雨掌上医生”APP向用户提供包括疾病、药品、医生、医院、急救知识等在内的自我诊断服务;“快速问医生”则是一款医疗健康手机应用, 可以通过多种查询方式快速找到疾病信息, 以达到快速咨询医生的目的;而“掌上药店”通过“5U家庭医生”平台, 用户可签约一位医生成为家庭医生;另外, 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 “口袋体检”提供了远程体检服务。

据悉, “春雨掌上医生”有两块核心业务:自查和问诊。当用户感到身体不适时, 可以在APP上点击模拟人体的不适部位, 再点击症状, 然后相关的病症名称、检查治疗方法等信息就会呈现出来, 此外, 用户也可以通过客户端用语音、图文的形式免费向医生咨询。如今“春雨掌上医生”APP每日问题量超过3万个, 目前客户端用户数也近1000万, 其中包括6000名专业医生。

而在美国, 移动健康领域已有在线医生预约网站Zoc Doc、i Pad电子病历Dr Chrono等成功案例。

移动医疗App的发展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重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 移动医疗的发展可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减少25%, 孕妇产前死亡率减少30%, 两倍以上的郊区和山区病人可得到“一对一”治疗, 数据收集费用下降24%。经调查, 有将近60%的人认为这个行业的普及会减少自己“亲自拜访”医院的次数, 并且会改变搜索医疗信息的习惯, 有52%的人认为将会减少医疗支出。

“到家服务”为医疗APP注活力

不过, 虽然移动医疗健康APP领域犹如一片“蓝海”, 前景诱人, 但如何在这片未知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尽快让它开花结果, 让广大患者真正全面受益, 未来医疗APP仍面临不少重大挑战, 如远程问诊存在误判、政策监管风险、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

目前大量通过医疗APP看病还不太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是, 没有经过现场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 也没有医生的当面诊断, 让不少患者对医疗APP感觉不踏实, 缺乏信任感。同时远程线上诊断, 也容易出现误诊情况和产生医疗纠纷。这是制约移动医疗APP广泛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

此外通过医疗APP诊断, 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 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 难以解决相应的民事与刑事责任。医疗监管机构还没有设立对移动医疗APP进行专门监管的机构, 更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而如果真正做到严格的监管与规范, 可能又会对医疗APP造成不小的影响。

虽然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在前年就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 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 但是远程诊疗仍未放开。如“春雨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等, 都只能提供问诊和自诊服务, 医生不允许给患者开处方, 只允许医生对用户做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指导, 以及就医前和就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这使医疗APP难于进一步做大做强。

而今020到家服务模式的兴起, 或将有力打破虚实界线、把医患两者真正连接在一起, 实现看病就诊线上 (咨询指导) 线下 (指到医院、诊所、药店进行面对面的诊断) 的全闭环治理, 更为关键的是, 医护人员也将从以往长期以来的“坐诊”逐步开放到“到家问诊”、“到家服务”, 这将是我国医疗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革新, 意义十分深远。可以说, 020到家服务模式将给医疗APP“添柴加油”, 为医疗APP注入强大活力, 让医疗APP走得更实在、更长远。

移动医疗APP的关键在“线下”

事实上, 移动医疗APP如果不想“泡沫化”, 最关键的是做好线下服务, 增强线下的黏性, “到家服务”将是最为重要的一笔。

医疗到家上门服务可通过线上医疗就诊平台将社会分散的医疗人员和服务能力集中起来, 强化、集中细分领域的快速服务优势。而无数病患者则可以摆脱线下医院门诊不便的束缚。只需在手机APP中下订单, 自己熟悉的医师就可到家服务, 上门诊断, 而许多被闲置的传统医疗服务资源亦可被充分展示、调度和优化分配, 从而全面充分激活社会上的线上线下医疗资源, 两全其美、一举多得。

因此, 未来移动医疗的一大趋势是将线上APP应用、线下服务和产品, 以及“医师到家”3方面融合起来, 同时深耕软硬件, 给病患用户带来更好体验。

厦门中医院一位陈姓负责人表示, 目前移动医疗到家服务模式有多种形式, 它更适合自由度较强的私人医院、私人诊所, 一些退休的知名医生也将能更好发挥余热。福州卫生计生协会一位专家则表示, 与移动医疗APP一样, 移动医疗到家服务模式确实可以尝试, 它更适合社会高端人群, 但在政策、法律监管还是空白点, 需要不断探索、健全, 相信未来将是美好的。

另外, 尽管移动医疗前景广阔, 但是在行业内依然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国外移动医疗APP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保险、医院、医生、药店、患者等多种付费对象, 生存较好。而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还不能与美国相比, 国内现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 商业医疗保险业不发达, 国人亦没有在线付费的习惯, 因此移动医疗APP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大多数医疗APP的服务商和运营商都经营惨淡, 有些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移动阅读服务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图书馆

移动阅读是以移动阅读终端为载体,以电子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数据、文本等多种信息形式为内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无限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其终端包括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信业的发展,移动阅读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传统阅读的补充,而是完全可能成为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长期共存的阅读方式,并将对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图书馆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移动阅读发展现状

对以电子书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内容而言,在国内外都已取得较大发展。如亚马逊公司推出 Kindle,亚马逊上传统纸质书籍的销量则被电子书超越。2011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占其图书交易总量的比重只有17%,然而到2015年就达到了43%。这些数据表明电子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并日趋成熟。移动阅读市场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当当凭借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规模,在移动阅读方面,会向亚马逊逐渐靠拢。伴随着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其对移动阅读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

二、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分析

目前移动阅读服务主要从以下三种形式展开:

(一)用户直接从移动阅读终端获取资源

目前多数用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移动阅读:一是使用手机等移动阅读器在线阅读网站内容。二是通过使用个人PC将下载的书籍进行格式转换然后上传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三是使用手机等阅读器直接下载电子图书或者下载专门的阅读软件,然后通过阅读软件从网络下载书籍到手机。

(二)利用电子邮件推送功能进行移动阅读

电子邮件推送功能指服务器获取新的邮件时,主动将邮件推送至客户端。客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接收邮件并进行阅读、回复、转发和撰写电子邮件。例如子午书简,一个站长为kindle分享电子书而建立的网站,适合kindle用户,可在线阅读,也可下载epub或mobi格式,可推送至kindle设备。

(三)自媒体引领移动阅读新风尚

如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的自媒体,诸如新浪微博、知乎及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聚集大量自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自媒体的一大优势是更新阅读的内容较为及时,而且开通评论功能。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各大平台陆续开通了打赏功能,一方面给作者带来报酬,以此激励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享受更优质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环境。

三、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图书馆在开展移动阅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首先,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很多的应用成果,如OPAC、Lib2.0等。其次,图书馆拥有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展移动阅读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最后,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移动阅读中。

(一)以“移动设备、技术+图书馆资源”为主要服务模式

目前图书馆的移动技术主要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为基础,在云共享服务的保障下,建立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的应用,从而实现馆内资源的检索、阅读和分享。

1.图书馆自建移动阅读终端。

图书馆的移动设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阅读器。如图书馆购买相应的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或ipad。然后将自身馆藏电子资源内置在这些阅读器里。读者可以将这些阅读器借出并使用,同时还可以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免费下载电子期刊等。美国新泽西州的Sparta公共图书馆早在2007年就采购了两台Kindle阅读器进行出借服务,成为美国第一个开展Kindle阅读器出借的图书馆。国内开展此项业务的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

2.读者利用自身移动阅读终端获取馆内资源。

书生公司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先者,其开发的“书生移动图书馆”受到国内图书馆的普遍认可。其方案可以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对电子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借阅和全文访问等功能。

(二)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拓展

1.手机阅读服务

“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继开展短信提醒服务后的又一服务模式。随着移动阅读市场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手机阅读。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包括书目检索、参考咨询等。国外图书馆也展开一系列的手机阅读服务。比如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的手机I--Mode定制服务。

2.社交媒体服务

当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借助社交媒体每天都会发布本馆的咨询和阅读内容。除此,更多的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图书馆自主借阅等服务,用户可以绑定相关账号,实现移动图书预约和查询。

四、总结

移动阅读服务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深刻影响着用户的阅读行为。但是移动阅读仍处于成长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发展的模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问题。图书馆作为传统阅读的场所,努力将现代科技技术与创新引入自身的发展,推动移动阅读发展,完善自身的职能,更好地提供阅读服务。同时推广图书馆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取得的成果,进而促进我国的移动阅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7):14-18.

移动医疗服务 第12篇

1.1 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互联网 (Mobile Internet, 简称MI) 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及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应用于实践活动的总称, 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一种以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方式, 通过智能终端来获取图像、多媒体、传真数据等业务的新兴高质量服务。它不仅具有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性的优势, 同时具有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是移动通信系统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 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 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2011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 (GMIC) , 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服务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大会围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研讨, 使移动互联网再次备受关注。近两年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移动服务的发展, 都逐渐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

移动互联网广义上包含了一切移动终端, 如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移动终端, 是在一种移动的、随身的状态下访问互联网。随着利用手机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网民急剧增多, 信息服务的用户终端设备必然是以手机为主流。“中国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报告显示, 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其中手机互联网用户4.06亿, 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远远超过PC网民规模”[1]。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娱乐的方方面面。台式电脑的使用率、逐年下滑, 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

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但不是“移动+互联网”的简单加法, 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它是一个既有互联网的基因, 又流着移动通信血液的新业务体系, 是二者的“升级版本”。它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随身接收和发布信息的美好愿望。它具有依附于移动网络平台, 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取各类信息的特点。

1.2.1 高便携性。

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以手机为载体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较, 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上网, 但是它是以电脑为终端, 是以Internet为平台的信息传播, 不属于移动互联网, 人们工作、出差等可以不带笔记本电脑, 但手机却时时刻刻伴随左右, 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手机移动终端的使用率远远高于PC, 其便捷性远远超过笔记本电脑。

1.2.2 时效性。

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 由于其可移动性的先进特征, 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随时随地、如影随行成为可能, 具备Anywhere、Anytime、Anything、Anyone (即4A) 的特点, 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垃圾时间”获取、接收或发送各种信息。用户对发生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新闻,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社区、论坛等服务平台进行交流和发布, 显示出电脑所达不到的时效性。

1.2.3 个性化。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 与个人手机号绑定可实现精准定位, 可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做出精确反应并体现其提取能力。手机终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移动信息平台, 确立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 使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以最大化。

2 移动图书馆

2.1 含义

移动图书馆是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 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是对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补充。移动图书馆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 使读者将所需的信息资源, 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中随时使用。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根据需求, 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入到移动图书馆进行上传、下载和浏览。

2009年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发布的项目报告《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使用》:图书馆使用各种方法以手机和其他小屏幕设备的方式传递服务, 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他们提供的服务, 这些方式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来进行图书的查询与续借, 或是通过任何移动设备来阅读电子书和电子杂志, 这些服务目前被公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2]。目前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竞相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 不断吸引读者的参与和利用。

2.2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2.2.1 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现代生活中, 用手机获取信息和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在各种场所都可以看到“低头一族”, 特别是在高校,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大, 是手机消费的最大群体, 利用手机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比例更高。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引导大学生群体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工作者的新任务, 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改变观念, 根据读者变化, 扩大服务范围, 要在传统借阅服务和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上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2.2 拓宽宣传渠道, 扩大宣传效果。

长期以来, 图书馆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张贴公告以及通过图书馆网站等发布信息。若读者不进入图书馆、不看宣传手册、不浏览图书馆网站、不看张贴栏就无法获取图书馆相关服务信息。有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以后,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将相关信息即时发送到读者手机来进行宣传, 宣传渠道更加通畅、方便和快捷, 宣传的覆盖面扩大, 宣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宣传效果会更好。故移动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

2.2.3 服务更人性化。

传统图书馆服务是被动地服务, 只有读者到图书馆后才能实现, 而移动图书馆服务改变了传统服务的模式,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使读者在宿舍、餐厅、校园等均可随时获取信息, 满足了读者随时获取信息的需求, 实现了图书馆的主动服务, 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 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2.2.4 推动大众阅读。

当今国人读纸质书越来越少, “手机移动终端的方便快捷, 使手机阅读成为时尚, 成为潮流, 图书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规范和引导读者的阅读”[3]。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向读者推荐高质量的、新出版的、畅销电子图书, 满足用户手机阅读需求, 引领移动服务时代发展的步伐, 推动大众阅读。

3 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

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 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 满足高校高层次读者群体的需求, 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延伸图书馆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3.1 建立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

随着广大读者对信息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使用资源时便捷性要求的不断提高, 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的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因此, “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成为各高校图书馆间共享信息资源的最佳模式。移动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为了实现读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无限制获取信息资源的目标, 以无线网络技术为推送手段, 以合作方成员自有资源与网络资源为知识仓库, 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 与移动运营商、数据库开发商、网络信息技术公司等以商业化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联合体”[4]。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可以通过联盟服务平台, 联合打造“一站式”平台, 实现对各类电子资源访问的无缝链接, 以接受各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读者咨询和检索, 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3.2 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 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转变服务理念,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以广大读者为中心, 在充分了解其需求基础上, 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竭力为其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要将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与实体图书馆藏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读者的亲身体验, 开展信息咨询、即时交流等服务;开展“一对一”的学科个性化服务;要引进RFID图书自助借还定位系统, 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定位服务, 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不定期开展数字资源利用培训、读者问卷跟踪调查等, 及时了解读者使用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变化, 及时调整服务方式, 增加服务内容, 制定可行措施, 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愈加贴合实际, 愈加具有针对性。

3.3 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整合。

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 加强能在移动终端进行高效利用的、适合移动终端浏览、检索、下载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 适时、适当压缩纸质资源建设费用, 增加数字资源建设经费, 保持移动终端能利用的数字资源有计划地逐年增加, 使数据资源库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有趣, 更容易被年轻学生所喜爱和利用。实现移动图书馆, 还需要实现馆藏资源和云共享资源“一站式”检索, 故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文献传递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不同的资源系统等, 对各种文献信息、数字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 建设“一站式”检索平台, 实现资源云共享服务, 使读者能更加便捷地利用各种资源, 享受各项服务。

3.4 加强移动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移动图书馆平台服务系统及其他网络软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维修与维护, 是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图书馆应保证网络设备经费与技术的经常、持续投入, 要针对不同操作系统访问移动图书馆资源问题, 对移动图书馆各功能模块以及不同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转换, 方便“一站式”统一检索, 方便移动终端设备病毒的安全监测, 方便对用户隐私数据采取保密措施等[5], 以便积极探寻并针对问题实施解决办法。只有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设施不断升级、改造与维护, 保证信息资源服务管理系统运转的长期稳定性, 才能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保持正常运行, 才能让读者真正享受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

3.5 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对服务项目的介绍和宣传。可以抽调图书馆不同科室人员组成服务营销团队,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根据不同服务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服务方式、不同服务主题, 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 尽最大努力使推出的每一项服务举措、每一项服务内容, 都有尽量多的读者知道和使用。可采用讲座、广播等形式对移动信息服务进行大力度的宣传推广;可借助移动互联网系统, 通过学生论坛、微信、微博、社区、手机短信等进行宣传;可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等放置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报刊阅读器等现代媒体设备, 以延伸服务半径的形式进行参与性、体验式的推广;可积极拓展空间, 有计划地推出移动图书馆新的信息资源, 对读者定期、不定期开展集中或预约式培训;可以利用微信等交流平台,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 使读者时时处处体会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便利, 从而向周围人员进行扩散, 使之逐渐形成滚雪球效应。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工作者要不断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顺应移动图书馆“融合、创新、主动”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习, 不断探索, 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要充分发挥高校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 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不断探索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新模式, 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 (2014-07-21) .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bxw/2014/201407/t20140721-47439.htm.

[2]郑成铭, 詹庆, 等.基于新媒体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5) :47-50.

[3]戴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移动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4) :49-50.

[4]王效良.基层图书馆的农村服务工作[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含量测定下一篇:电磁兼容对汽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