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范文

2024-05-10

低碳产业范文(精选12篇)

低碳产业 第1篇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内涵

低碳经济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从狭义上讲, 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挑战;从广义上讲, 是要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程恩富等, 2010) 。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目前学界对低碳经济内涵有多种理解, 主要有五种诠释:一是发展阶段论, 即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二是发展模式论, 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社会经济形态论, 即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四是能源资源使用方式论, 即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五是物质流过程论, 即在物质流各个环节, 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 (赵志凌等, 2010) 。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涉及到生产、消费、服务和社会观念等各个方面, 但产业发展方式的改变无疑是实现低碳经济形态最为重要的方面, 对此, 学界在界定低碳经济内涵时, 必然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梁中 (2010) 认为, 走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共识, 低碳经济即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通过新能源革命、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变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方式, 以实现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他强调了产业模式的创新, 即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产业取代以碳基为主的产业结构。李国志 (2010) 认为, 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 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 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 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产业结构的核心是发展低碳产业, 关于低碳产业的内涵, 学者们也进行了界定和探索。邹玉娟 (2010) 认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服务。低碳产业也可分为几个层次。广义的低碳产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包括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低排放产业;狭义的低碳产业基本就是指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 如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火电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等;而低碳能源系统则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崔奕等 (2010) 认为, 狭义的讲, 低碳产业是指提供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标的的服务和产品的行业。广义的讲, 低碳产业是指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所有行业类别, 增加了通过提供节能技术服务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 如清洁生产技术, 和处理已经产生二氧化碳的行业, 如森林碳汇, 还有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所有行业。因此, 低碳产业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各个领域, 几乎涵盖了GDP的所有支柱产业, 甚至还包括为低碳技术行业服务的上下游产业。

二、低碳经济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 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付加锋等, 2010) 。因此, 低碳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此有较多的论述。刘再起等 (2010) 选择全球具有代表性的7个国家 (美、日、德、法、英、俄、中) 的面板数据, 运用类似似乎不相关回归方法 (Cross-section SUR) 对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变系数不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 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一, 而且几乎所有产业的发展均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度逐次递减。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 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谭丹 (2008) 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工业行业, 而诸如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碳排放较小。鲍健强 (2008) 等认为,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 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 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并进一步强调, 农业方面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工业方面要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建设方面, 开发低碳居住空间, 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

由于资源禀赋, 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 而化石能源中以煤炭为主。中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 造成我国二氧化碳强度居于较高水平。2007年, 中国煤炭消费量已占世界消费总量的41.1%, 居世界第一位。由于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 单位热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36%和61%,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约束;中国在过去大力发展电力生产的过程中, 一直以煤炭作为发电的主要燃料,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 建设了许多火力发电厂, 形成了庞大的火力发电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政策体系, 这就对中国的能源发展产生了“锁定效应” (王朝全, 等, 2010) 。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重化工业发展快, 加之经济发展粗放特征明显, 导致高碳行业比重高。

但低碳化是必然趋势, 与我国所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正如宋德勇等 (2009) 所认为的那样,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就是低碳化, 我国必须走低碳工业化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 能源结构的清洁化是学界关注的首要问题。杨圣明 (2010) 认为,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务之急, 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时, 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普及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 并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其次, 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减少碳排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冯之浚等 (2010) 认为,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资源能源消费加剧, 短期内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 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 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张丽峰 (2010) 认为, 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 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 是产业转型中的必然方向, 也是中国减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与此同时, 要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其中, 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 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

三、发展低碳产业的途径及对策

目前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主要有三种方案:一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转换率, 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三是从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分离回收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因此, 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低碳发展的重点内容, 也是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高各类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学界对此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对策。

郭元, (2010) 认为, 在世界范围内,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普遍趋势,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全球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正在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和国际技术竞争的新领域。成思危 (2010) 认为, 新能源可以有两类定义, 狭义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燃料等以前没有广泛利用的能源;广义的新能源则还包括核能、水能, 甚至还包括清洁煤技术。发展新能源, 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解决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技术层次。一定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相结合, 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第二个层次是经济层次。要解决目前新能源成本高的问题, 一要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降低成本;二是要通过计算环境成本, 给新能源一定的补贴。第三个层次是政治层次。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新能源, 应对气候变化, 绝对不是一个国家自己就可以做到的, 这是世界性的问题。邓越月等 (2010) 认为,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制约了低碳减排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储量, 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只要我们加强引导和调控,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新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管理, 就能在全球化背景下, 引领未来新一轮能源浪潮。

一些学者具体论述了风电、生物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张淑谦等 (2010) 认为, 风电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其发展能够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对于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关键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通过“干中学”, 真正掌握风机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 带动我国风电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丁声俊 (2010) 论述了大力发展生物能源 (自然界的第四大能源) 的重要性、可能性和途径。他认为, 我国拥有开发和发展生物燃料的雄厚潜力, 发展生物能源可以从确立生物燃料科学发展的方略、研发生产生物能源的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市场运作体系、探索和创新生物燃料产业化经营新形式、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生物燃料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推动。

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消耗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之一。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 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 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张坤民, 2009) 。薛祖源 (2010) 认为, 推进我国碳减排工作应尽快立法或制订条例、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大力提倡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利用科技创新推进碳减排工作。

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行业的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这些行业包括煤化工、交通运输、电力、建筑、农业等。熊志建等 (2010) 提出了4种煤化工产业低碳经济实现的可能方式:合理调整煤化工产业自身内部架构;构建系统集成程度化高的多联产产业发展模式;继续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 以节能减排为手段和突破口, 加强煤化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纪念 (2010) 围绕提高现有交通运输体系的能效、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等议题, 提出了政策建议。他认为, 提高交通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和生产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内部结构及引导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消费行为, 将是中国实现“低碳交通”的有效路径。路石俊等 (2010) 结合我国电力实际情况, 提出了我国低碳电力发展的策略:一是改变电源结构中先进的清洁发电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IGCC) 和NGCC等高效率发电技术;二是发展各种新型能源发电技术;三是合理规划电网分布;四是将低碳约束加入电网调度;五是增加特高压、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六是建立CDM管理。杨敏英 (2010) 认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照明、炊事、取暖、降温等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建筑能耗增长迅猛, 实现低碳经济必须采取降低建筑耗能:一是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挖掘住宅改造的节能潜力;二是培育建筑节能的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队伍, 强化新建筑物的节能标准验收监测工作;三是重视农村自主建房的节能设计和改造, 结合沼气、太阳能利用, 建设富有地方特点的节能型民居;四是将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建筑节能的重点。杜受祜 (2010) 认为, 发展农业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标是: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发展林业碳汇。此外, 发展农业低碳经济, 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并构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近几年, 中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快, 其中, 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内涵、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等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第2篇

【摘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公布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所以作为以煤炭为支柱的盘县,一直走的是高能耗、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传统发展路线,其转型是否成功,“低碳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盘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具体阐述了盘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GDP的成倍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在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的盘县来说,体会尤为深刻。

一、盘县煤炭产业现状

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性产业,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及其附属产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

一是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凭着煤炭产业这单一的经济结构盘县2005年以前每年平均GDP的涨幅均达到了12%,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80%以上,煤炭产业为盘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使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条件的小煤矿遍地滋生,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盘县共有小煤矿150多座,具有“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多年来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煤炭产业所带来的污染是触目惊心的。在高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盘县的环境质量之差在全省也是“闻名遐迩”,2005年以前在全省重点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盘县被列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黑色县”。四是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下,盘县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盘县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全国宏观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盘县保持迅速发展的重点。

放眼世界,和盘县有着极其类似经历的德国鲁尔老工业区却依旧焕发着蓬勃的朝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经济结构单一的重工业地区的发展弊端,果断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鲁尔地区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工业区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方法。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内容对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降低“C”排放。而盘县作为中国江南煤都煤炭能源重点县,如何诠释低碳概念,形成环境与经济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是现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盘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优势

不可否认,以高碳产业应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生活,盘县将面临更大制约和更高门槛,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内涵更广,任务也更为艰巨,压力更大。虽然对盘县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着丰富的低碳能源供应经验并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研究是未来的主导方向。首先,盘县有着丰富的焦炉煤气、煤层气(也就是俗称的瓦斯)气资源。其次,盘县境内对外的输送供应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完整的输送体系之后,将为盘县焦炉煤气、煤层气的输送提供保障基础。基于这些,盘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煤炭产业转型对策

1.盘县为煤炭产业转型所要做的努力。一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近年来,盘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盘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盘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电力能源供应结构,提升电能转化和输送效率、淘汰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开发利用煤层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等。二是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四化”建设。2009年盘县在六盘水市率先开始了煤矿兼并重组,矿井企业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告别“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告别一煤独大对经济发展的桎梏,形成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到2010年,全县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对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拉开了煤炭产业转型的序幕,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

2.煤炭产业的转型方向。从目前的能源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可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等层面看,盘县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盘县拥有全市50%以上的煤炭开采量,全市GDP的80%全是由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所产生的,短时间内抛弃煤炭等高碳产业并不现实,所以盘县首先要在“多元化、低碳化、科技化”上下工夫,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以清洁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清洁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推动产业格局的转型与升级。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从单一的煤炭产品延伸到新型、环保、低污染的清洁煤气化产品,发展煤炭下游产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扩宽技术体系,综合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产生新的效益,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废物再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能源利用率高、资源利用充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低碳”产业结构,最终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链条。其次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并努力争取自己研发。注重培育和扩大煤炭科技的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力量,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全力推广清洁煤气化和清洁煤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煤炭开采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大

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点,达到煤炭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为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利用税收杠杆,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税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转型,提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促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盘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行业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盘县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2)

低碳板块的新兴能源产业规划 第3篇

同年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作为十二五时期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规划》指出,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愿景地位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占GDP的比重为3%,而按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出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产值要占GDP重速7%以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支柱行业是以房地产、钢铁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此次4个支柱产业,3个先导产业的提法,体现出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据一位参与《决定》规划的专家介绍,确定7大产业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从这些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以及广泛的就业带动效益等方面考虑。这些产业有些在近期能发挥带动作用。有的则是在近期有较大发展或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的产业。该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此重很小。但是行业的前瞻性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安华预测,未来5年,7个新兴战略性产业将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其产业规模将可能达4万亿元左右,其发展速度远近超过GDP的发展速度,超过比例有望达到50%以上。对此,陈耀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虽然我国以常规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不变,但新能源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比重会慢慢增加。“新兴产业初期都不会太壮大,但却是未来国际上占领制高点的关键,且在未来有市场基础,需求大。”陈耀说。

低碳经济与住宅产业 第4篇

最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华,据报道其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在减排中做出贡献,换言之做出让步,以在京都议定书失效后各国制定出新的方案来,形势正日益严峻,节能减排涉及国家利益及在新一轮世界大局中的位置,值得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对于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去年是节能减排元年,各行业、各地方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我们也正抓紧时间搜集、整理生态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产品,积极开发,期待大家都能携起手来为迎接这场变革而努力!

趋势——发展模式转型

近些年来地球变暖正在导致气候剧烈变化,气候灾难的潜在威胁关系到每一个人,使得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地球变暖的趋势,科学研究表明减缓气候变化必须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这势必将影响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激烈的全球能源竞争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正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严重透支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如果不能及早转型,则必然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节能环保双重目标的平衡,就必须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跨越能源与环境的瓶颈,由此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增长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大势所趋,而低碳经济的出现无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机遇——低碳经济兴起

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日趋活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走上前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模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研究表明,低碳经济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都会产生明显的正效益,同时也会为众多行业带来丰厚的价值回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被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之后改变世界经济的又一次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理念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未来的经济竞争将是以“低碳”为基础的竞争,谁能超前作出部署就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抢先将其发展为新经济增长点,如英国、瑞典、日本、美国等国抓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的巨大市场与商机,积极推销“低碳”为心的技术服务,”低碳”服务由此正在逐步成为新兴的产业。低碳经济将也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更是难得的机遇。

潜力——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科技部、环境部正在抓紧研究与部署,与“低碳”异曲同工的节能减排政策已经施行,如政府“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约束性节能减排指标标: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将比2005年降低20%等。2007年也被定为节能减排元年,节能减排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政府必然会陆续出台涵盖政策、法规、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积极举措,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引导政策、法律法规及市场机制呼之欲出,预计这场新经济转型将不亚于以互联网、通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

形势正日趋明朗,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迎接挑战是住宅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于住宅企业而言这将是一次实现转型的大机遇,各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顺势而为,及早做好应对措施,开展技术研发与试点的工作,加快节能技术、提升能效技术、可再生材料技术以及减排技术等住宅领域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为大规模技术应用做好准备,努力将抢先转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挑战——能耗污染突出

“低碳”正在逐步成为各个行业的风向,而住宅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任重道远。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据专家介绍实际比例还要更高。住宅业的高能耗及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涉及材料生产、施工建筑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

1、一般建筑建设过程与使用过程中的耗能比约为1:3,而住宅产品价值体现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此大部分建筑在建过程中优先控制成本,很少顾及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由此造成的跷跷板效应是形成能耗过高的重要原因。

2、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在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能耗浪费,包括水、混凝土、钢材等。

3、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等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修,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模式造成严重的能耗浪费与产生大量的装修垃圾。

4、目前大部分建筑材料为不可再生材料。在未来十年内,目前建的大部分建筑将产生数量惊人的不可再生的建筑垃圾,成为棘手的环境问题。

5、目前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依然较低,大量使用取暖和制冷设备,浪费大量能源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

6、生活与生产废水及雨水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由此造成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并存。

对策——发展生态地产

上述现状是住宅全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解决问题有赖于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模式创新,发展生态地产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里所指的生态地产是一种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住宅开发模式,即将住宅产品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其全寿命周期(包括材料生产、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改装、拆除和废弃物处理)各个阶段,在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功能、质量、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设计与开发中,在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与环境成本之间进行综合平衡,谋求产品的“生态溢价”。生态地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产品生态设计

自方案设计阶段起对设计、材料、设备、技术等各方面按照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评估,从能耗的角度对产品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充分考虑产品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从而在投入(能源、材料)与产出(产品与废物)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在评估基础上再进行优化设计;生态设计中优先考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坏事减少并不意味着好事增多”,生态设计中更多地通过能源循环来实现增值。

2、选择节能环保型材料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对其环境属性(危害性、可回收利用性)进行充分考虑,并从建筑主体节能、优化利用常规能源、发掘利用可再生能源及降低对环境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环保材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选择低能耗的材料,以减少材料对环境的破坏;选择兼容性好的材料,以减少材料的种类,便于回收。

3、优化产品生产模式

建筑工业化生产与一次性装修到位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能耗,并且能够减少施工垃圾,降低时间成本,由此带来的收益将非常可观,相对传统生产技术而言,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少,对环境危害最小,如果规模化推广中的成本瓶颈能够突破,像制造汽车一一房子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不再是梦想。

4、按照绿色产品进行销售

理论上生态型建筑产品全寿命运行总成本明显降低,如“生态住宅比普通住宅节能50%以上,节省采暖、空调耗能支出3 0%以上,节水1 5%~5 0%,节省用水支出15%~25%”,但销售阶段难免出现“低耗能高价”的问题,此宜采用规模化生产及应用供需链管理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也要通过政府补贴、银行绿色按揭等措施分摊额外成本,销售过程中政府应允许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价比同类产品价浮动一定比例;在具体操作中也应在产品说明书中详细阐述节能标准与运营总成木的对应关系,用数据与图形说话,引导绿色消费。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第5篇

摘要:整合了低碳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概念,通过分析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河南省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原则。依据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河南省可以承接的地区及相应产业。根据河南省地区优势,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以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转移;梯度系数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资源禀赋结构或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顺应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经济要素的趋利性使得这种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得以顺利进行。在加快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当下,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河南省在“十三五”期间,力主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中部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和经济枢纽,努力实现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省内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也与河南省未来的发展布局不相符。在中国去产能,去高耗能产业的前提下,只有选择性的引进低碳产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促进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省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1低碳产业转移

低碳经济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的转变。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由的14.1:57.3:28.6调整到的11.4:49.1:39.5。“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超过18%的增速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智能手机、小麦、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种技术,T700碳纤维、大尺寸硅抛光片等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客车等特色领域优势显著,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力争到,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三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四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以及对“十三五”期间的展望,可以看到,新能源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

2河南省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2.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河南省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大省的形象自居,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一直很高,工业基础薄弱且分散,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金融危机以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东部产业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转移,河南省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交通便利,迅速成为东部高耗能、低端加工产业的首选目标。在此期间,河南省引进了诸如富士康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发展,这可以从河南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及产值可以变化看出。—20,河南省三大产业的产值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到年,河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4219.17亿元,占比已由.8下降到11.4;第二产业总产值达18172.03亿元,相对2008年占比下降了7.8%;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4619.05亿元,相对2008年占比增长了11.2%,涨幅明显。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成明显的“231”的模式,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小,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虽有明显下降,但仍在50%左右,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增长较快,但仍相对薄弱。西蒙库兹涅茨、霍利钱纳里等在考察了大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后,得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被称为“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型”。从表2中总体产业结构变动来看,以库兹涅兹为代表的研究者发现,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二元结构”的转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根据库兹涅兹工业化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到河南省正在经历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产业结构逐步由“231”模式向更合理化的“321”模式转变。

2.2协调发展的需要

产业转移早期,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经常会毫无选择地承接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虽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长期产业结构落后,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的发展。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已不再符合经济发展模式,而应更多地关注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生态价值和长远利益。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如传统的煤炭、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不仅会给地区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在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当下,已不再适合地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相对于传统行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深加工业等低碳产业,不仅可以减轻外部环境压力,而且产品需求强劲,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不仅可以给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也可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着“321”的模式调整。

3行业选择是低碳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

3.1产业选择的原理

关于承接产业选择的方法,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在一定区域内相对其他地区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进而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他认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前向、后向及旁侧效应,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扩散到其他产业,进而推动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另一种理论认为,地区在引进产业的过程是收入和产出的过程,通过考察某一产业的引入成本,并对比国内不同地区该产业预期收益,进而来确定产业的选择。而低碳产业作为超越传统工业的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在产品收益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都具有明显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一直是各地区的首要发展产业。20河南省成功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巨头———富士康落户郑州,并确定了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iPhone手机整机组装制造基地的发展方向。随后,在富士康的带领下,一系列电子信息产业在郑州迅速集聚,形成一系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3.2产业选择的原则

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选择适合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而仅仅追求经济体量,盲目承接,不仅不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很可能还会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3.2.1产业梯度原则在产业转移中,只有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梯度的相对优势的行业,才可以从高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里提到的产业梯度优势,既包括整体战略优势、区域特色资源、独特的技术,以及能推动产业长远发展的工业基础。产业梯度优势是相对于可能转移目标所具有的相对梯度优势。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要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原则,选择那些具有明显梯度优势的产业进行承接,以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地区产业结构。3.2.2适应性原则产业之所以会在区域间进行转移,主要还是因为产业转移后给地区带来的竞争优势。然而,相对于竞争优势,则更应该考虑适用性的问题。也就是,无论是承接地区的基本情况还是特定行业的实际需求都要考虑到产业转移中。同时,引进的产业以及技术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先进并不意味着适用,所引进的产业能否被地区产业吸收消化,能否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才是关键。因此,作为承接者,河南省必须考虑所承接产业是否适合河南省的发展特色和长远计划,客观考虑承接产业对地区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贡献能力。3.2.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最早是在1972年提出的,是指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转变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模式。河南省最新的“十三五”计划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是切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已经不再适应河南省的发展目标,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河南省在考虑承接产业选择的项目时,应该坚持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原则,在追求地区生产总量增长时,生态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可以对低能耗、环保产业进行税收减免政策,而对于污染行业应增加监管和税收,促使企业进行环保节能改造,从而达到经济和生态环保的双赢的局面。

4基于梯度系数分析河南省产业选择

在进行承接产业的选择时,首先应立足于产业梯度原则,根据产业的梯度系数来判断河南省对各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LGC=LQ×CCOR×CPOR(1)其中,LGC是产业梯度系数,LQ是区位商,CCOR是比较资本产出率,CPOR是比较产品产出率根据产业梯度系数判断标准,当某产业在地区i的梯度系数小于地区i,即LGCj>LGCi,它表示该行业在地区i要优于地区j,产业有必要转移到i区。河南省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主要来自于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东部省市。根据有关数据可以得到,河南省在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的梯度系数为0.37,低于广州省的1.0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来自于广东省的这些产业;河南省在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指数为0.61,低于浙江省的1.3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来自于浙江省的这些产业;而在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河南省的梯度系数为0.66,小于上海市的1.57,也同样具有优势。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基本上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占有优势,这与河南省在资源禀赋上的优势高度相关。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自身优势所在,随着郑州航空港的建设趋于完善,也进一步吸引了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及制造业向河南省转移。

5河南省低碳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5.1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产业向规模化发展,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可以形成“资源+优势”的格局,加速信息产业流入市场,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应根据地区的优势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集群。郑州作为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等多条铁路和高铁的交汇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以及国家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产业吸收附带产业形成集群和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此外,应该引进如富士康一类的支柱性产业,河南省应该注重扶持一些本地区还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引进和这些产业相关的企业,逐步建立新的产业集群,积极创造有竞争力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5.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河南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农业大省定位自己,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从业人员较多,但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经过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工业基础和较发达的制造业,但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滞后。因此,河南省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河南省应依靠吸收和承接的先进工业技术,提升自身独立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差距。最后,河南省应该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和培育新的金融业;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优化仓储和配送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河南省有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秀丽的自然风光,应该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发展;郑州市每年都会举办众多全国性的和地区性展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展览提升河南省的形象和知名度,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协调三大产业发展。

5.3促进产业承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如今,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其结果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于产业的选择应该考虑生态成本的问题,注重生态效益。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省必须首先严格审查产业转移项目。其次河南省应该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在不同的产业应该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最后,河南省应该培养人们低碳消费习惯,引导形成低碳发展理念,促进地区产业转型。

6结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纷纷高调提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诚然,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产业转移前期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不加甄别地承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虽然短期会给地区经济带来不错的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低效率、高污染。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完成,河南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有能力承接一些高技术含量,能给地区经济带来长期效益的产业,而且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和内部产能严重过剩,传统工业的产品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有目的地承接一些适合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禄雪焕,凌祯蔚.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与行业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11(21):52-53.

[2]汪彩玲.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J].统计与咨询,,3(24):24-26.

[3]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1(26):102-107.

[4]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J].当代财经,2015,2(15):97-105.

[5]张龙鹏,周立群.产业转移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吗:基于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80-88.

低碳环保包装产业的助推器 第6篇

随着纳米高新技术在造纸领域的广泛应用,石碳环保纸在具有特殊性能、集成纸张和塑料的特有性能的基础上,同时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顺应了“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这一人类的发展趋势和主题,具有强劲旺盛的生命力。综合其优缺点,可以概括为四大优势、三大缺点和两点改进,具体分析如下:

1.四大优势

①物理性能优势

石头纸既可以具有与传统纸相同的白度和不透明度,又具有优于传统纸的多项性能:防水(将少量清水滴于纸张表面,10秒钟后发现纸张表面轻微潮湿,但并未渗透至纤维内部使纸张浸水变软;若用纸巾轻轻擦拭则会立即变干,如自然风干需1分钟左右即可完全干燥用于正常书写)、防潮、防蛀、耐化学腐蚀、耐油、机械性能好、抗张强度好、耐撕裂(双手三次反复拉伸后纸张边缘和内部都未出现裂痕,只出现轻微的褶皱,即锯齿状,无论是在褶皱处的外侧和内侧,当用书写工具书写时,都不会影响书写效果,出现断墨的现象)、展平性好(纸张裁切后,具有很规则和统一的边缘特性,且用订书器打穿纸张时,与普通纸一样可以较轻易地被穿透)、表面平滑度好(在直射和斜射照明条件下,用高倍显微镜都可以看到一些微小的黑色颗粒和一些细微的凹陷,可以观察到表面上一些不规则的的微小气孔、孔洞、凹陷和突起等,这可能是由于在生产过程或存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等多种特点。

②环保安全优势

A.从原材料看石头纸环保特性

不使用传统的纸浆,按需求使用少量高分子材料,从材料源头控制环保,生产1吨石头纸环保新材料制品,节约石油资源2.3吨,减少砍伐森林1.8公顷。从传统包装物原材料角度统计,国际已勘探石油资源将在30年内使用完毕;国际每年使用纸浆造纸消耗量为3.2亿吨,合计每年13亿棵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被砍伐。

B.从生产过程看石头纸环保特性

石头造纸的过程是无机物(碳酸钙粉末)处理的干法系统,与传统造纸工艺的湿法系统不能相提并论。作为一个新型的环保新材料,石头纸在生产过程中,无论从开采环节、生产过程环节一直到成品产生的最后工序,无须使用木浆与水,不添加强碱、强酸、漂白剂及众多有机氯化物等药剂,只需树脂、石粉、电力,因此可以做到不仅不排废、不砍伐、不排污、不漂白,而且极大缩短了生产加工流程,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对环境污染。据统计,1磅石头纸代替1磅传统纸,可以节省20棵树,可以减少167磅的水污染,真正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C.从回收再利用角度看石头纸环保特性

传统塑料袋,100年后还是一个白色污染的袋子,而石头纸可以很好地实现回收再利用。即使丢弃后,在太阳光下曝晒3~6个月后即被风化、脆化,埋在地下一年可以降解,降解为石头粉末回归大自然,即便进焚化炉焚烧时也只有无毒树脂可以燃烧,细微的石粉又能够促进树脂与空气的接触,加速完全燃烧,故无毒性气体排出的同时又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D.从自身角度看石头纸环保特性

石头纸表面是无机物,树脂也是无毒性的,对接触的物品没有不良影响;同时,石头纸不吸水,霉菌也难以附着于纸面,故具有较好的安全抗菌性。

③印刷质量特性

A.石头纸对于彩色喷墨打印具有较好的印刷质量特性,彩色喷墨打印的石头相纸不含木纤维,而是由纳米级石粉涂布到基材上制成,微小的颗粒使得纸张表面具有无数个孔洞,因此获得更好的吸墨性能,且不会被侵蚀;将石头纸用于平版印刷,通过对印刷特性中的满版浓度、TVI、反差、灰色平衡、色域进行测量后显示同样具有较好的质量特性。但需要提及的是,这种类型的纸张不适于激光打印机,因为其不具有耐热性,抵挡不住融合辊的热量,如果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石头纸,则发现纸张被褶皱的跟手风琴一样,故对于激光打印,其不是适宜的理想承印材料。

B.表面无纤维,平滑度高,不存在晕墨和难以干燥现象,所以喷墨打印后清晰度高,印在其上的图像更加清晰和洁净,可达到2880dpi的记录精度效果;而传统纸则由于晕墨,引起透印。使用石头纸输出打印,记录精度可以调整为720dpi,而获得传统纸1440dpi的清晰效果。这意味着,同等清晰度要求下,石头纸会节省大量的油墨。

C.石头纸所用原料是无机物,与墨不发生化学反应,无偏色、脱色现象;与空气中的酸碱成分也不发生反应,不会变色泛黄,更适合于珍贵照片和文件的保存,恰恰解决了传统相纸有保存期限的要求。

④成本优势

作为石头纸原料的碳酸钙,来源丰富,成本是木浆纤维的1/4,价格比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纸张便宜近2/3。同时石头成分代替部分塑料,降低了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石化产品的产量投入,减少了塑料的降解投入等。按照每吨石头纸产品可替代1.7立方米木材计算,年产500万吨石头纸每年可节约864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减少砍伐1016平方千米的森林。按照传统工艺每吨纸耗水216吨计算,年产500万吨石头纸项目达产后,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0.8亿立方米,减排废水6.5亿吨,节电18.9亿度。而且在未来国际原油及木浆使用成本持续高速上升的趋势下,石头纸环保新材料产品的成本优势差异将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2.三大缺点

虽然石头纸的优点显著,但不可回避的存在着一些缺点需要正视,可以简单归结为“尘埃准杀手”、“寿命跛脚鸭”、“尺寸规格小儿科”,具体分析如下:

1.石头造纸生产过程中的防尘(尘埃飘浮)问题,对制造生产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已突破了碳酸钙高填充量、产品成膜技术、无机粉体纸吸墨性、印刷性和超高强度等多个技术难关,但当研磨大量石头,并使石粉达到纳米的粒度(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时,如果系统管道和输送泵一旦失灵或泄漏,对周围环境、操作者的危害,则是不可小视的,所以称“尘埃准杀手”一点也不过分。

2.石头纸的安全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石头纸使用后被抛弃于室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自动脆化并破碎成蛋壳状,回归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使其耐久性大打折扣,石头纸的寿命一般约为20~30年,比传统纸的保存时间短,所以称为其“寿命跛脚鸭”。

3.因目前石头纸的加工幅面太小,主要是A1、A2、A3、A4这些常规的小尺寸,大幅面的产品还是空白,故产品规格很不齐全,属“小儿科”。所以,要提高应用,必须对规格尺寸有所改进,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工业设计放大和加强设备选型等诸多问题。

3.两点改进

1.环保石头纸的机械强度小于传统涂布纸,造成印刷表面不平整,在提高纸张的机械强度上是研发改良重点。

2.环保石头纸的专用油墨有待开发研究,通过涂布改性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其印刷适应。

如今,关于石头纸的观点存在着些许分歧,石头造纸究竟是喧嚣的环保神话,还是好比水变油,是迟早要定论的新兴产业。首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对于造纸业也不例外,纸张来源的多样化是造纸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趋势。再者,石头造纸虽较为成熟,但是在个别技术上仍有尚待改善、发展之处,其产率和效率以及印刷质量特性与传统湿法造纸相比,仍需改进,使用过程中的瑕疵及相关非适应因素仍需考虑和研究。谁也无法断言石头造纸能够全面取代传统造纸,但是替代一部分或一小部分纸的市场是有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造纸业内仍以生产传统纸为主体,合成纸、石头纸仅是一个补充。后者可部分替代不透明的PVC、PP、PE、PET塑料薄膜,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护了环境,顺应了低碳环保的大的趋势,广泛应用各种包装袋、购物袋、手提袋及其餐盒、杯、盘等一次性用品等包装行业。要替代印刷用纸,还有待技术上的成熟、完善和发展。故石头纸是一种发展中的材料,其应先瞄准特种用纸这一目标,而不应用来完全替代现有的纤维纸张和塑料,而应和纤维纸张、塑料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共赢。

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研究 第7篇

一、我国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

(一) 低碳产业集聚区的关联度不高

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产业的高关联度。一般认为, 低碳产业的关联度高, 可以实现产业的相互扶持、减少物流成本、宣传产业的知名度等优势。但通过对我国目前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调查, 事实并不如此。当前, 我国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为了发展低碳产业, 非常普遍的做法是在城市划定或者原有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园区。可是在这些低碳产业集聚区内, 很多不是低碳的产业同样存在, 甚至有的还是高碳的企业, 这些企业里甚至还有一些是与低碳产业毫不相干的, 但由于政府的优惠政策, 为了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好处, 这些企业都集聚于这些地方, 结果存在着园区的布局按低碳标准规划, 园区的资源按低碳标准供应, 园区的物流、生产与生活设施都按低碳的要求建设, 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些资源被一些非低碳企业甚至高碳企业所争抢, 那些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相关各方面支持的时候, 结果却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 虽然相关城市在发展初期用纳税人的钱花很大代价进行宣传与规划, 但最终使得整个原本规划为低碳产业的园区, 却不能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多大的效应。

(二) 缺少龙头低碳企业的带动

低碳产业的发展, 与其他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样, 需要一个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在很多时候, 可以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支柱, 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些配套企业来支撑, 这样, 在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 可以减少龙头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 由于配套企业的辅助与进入, 也使配套企业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结果是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都得到发展, 从而从客观上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这就是产业的前连锁与后连锁发展效应, 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布局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我国低碳集聚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 有不少地方在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根本就没有低碳龙头企业的带动, 低碳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存在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带、环渤海经济地带等经济发达地区, 存在于中部与西部等地区的数量相对少得多, 因此, 在中部与西部部分城市的低碳发展过程中, 必然存在着一个缺少龙头低碳企业带动的效应, 有的城市低碳产业不仅没有龙头企业, 甚至基本就没有一个在当地起带头作用, 并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这些城市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 而只是采用常规的产业发展措施, 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甚至使整个产业发展出现流产的局面。

(三) 政府的影响因素过大

低碳产业的发展, 当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做法, 一种是市场引导的, 一种是政府引导的, 另一种是市场先发展, 后政府引导。市场引导的, 主要是自下而上自发的发展方式。政府引导的, 几乎就是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而市场先发展, 后政府引导的, 主要是欧美一些国家在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熟做法。这是一个成功的做法, 就是先由产业自主发展, 然后当有一定规模的时候, 政府再采取引导、宣传与政策优惠等措施, 结果, 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样的产业集聚区在最后都能有一定的地方经济效应带动作用。通过对我国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前很多地方普通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度的现象, 这些地方政府, 通过两种做法, 一是划一块地圈地弄一些与低碳相关甚至还有点不相关的企业在里面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是在原有的产业园等的基础上弄几个低碳企业, 其他企业就地变成低碳企业的一种发展方式, 然后通过地方一些财政, 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再吸引一些企业进驻园区, 结果, 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低碳产业的空间集聚, 但这些产业的市场营利能力却被放置于后, 这种做法, 没有完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 是一种面子工程的短期行为方式。

(四) 低碳产业的创新基础不强

低碳产业的发展, 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动力, 这种动力, 就是低碳产业的不断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创新, 可以使得这一产业始终走在产业发展的前端, 而影响产业创新的主要就是人才的发展、技术的发展, 这二者的结合, 才能实现低碳产业的不断创新。低碳人才的发展, 表现在低碳人才引进政策、低碳人才的水平、低碳人才的发展空间等方面, 特别是低碳人才对前沿技术的掌握及研究平台, 这是影响低碳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 很多地主在人才引进的时候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人才的数量上, 对于如果利用好人才、给人才提供好的研究平台、如何得到尖端领军型低碳人才等却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外, 很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建立有研究基地, 这些基地直接为人才提供研究资金, 同时及时把研究成果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只有在东部沿海部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有这样的条件, 因为, 那些没有足够研究平台的低碳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处于产业发展的低端, 或者处于配套的地位, 最终不能在行业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

(五) 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矛盾相对突出

传统产业是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 虽然这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资源消耗比较多、产业附加价值不很高、劳动力密集型等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和谐的部分, 但这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做法中, 有些城市为了集中力量发展低碳产业, 对低碳产业的界定并不非常明晰, 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又片面地严格控制, 使得传统产业失去了往日的发展条件, 特别是政策的倾斜。但实现情况是, 这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并没有准备好, 这些产业仍然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结果, 有的特别高碳化产业, 就可能会被淘汰, 使得原本起产业带动作用的地方产业, 突然间消失, 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 有的高碳产业, 为了与低碳产业相结合, 在还没有完成低碳产业改造过渡的时候, 就打着低碳的牌子, 这就必然使低碳产业的先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或者造就一种变味的低碳产业, 只是原来的传统产业换了一个名称等而已。这些对产业矛盾的处理方法, 如果处理不好, 必须也会给地方的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一) 突出低碳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关联度定位

低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是否关联、关联度如何是决定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不过在低碳产业集聚过程中, 关联不是绝对的同质, 如果一个低碳产业集聚区内两个企业呈明显的竞争态势, 这种产业集聚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 比如让两个企业进行协商竞争。这种方法处理得好与坏是低碳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 低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处于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状态,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样, 在发展的过程中, 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特别适合资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实现最佳配置, 其效果是减少了竞争, 还减少了物流成本, 可以实现一种纯低碳的互补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特别是一个低碳产业集聚区内, 由于都是关联企业, 在土地、资金、人才利用、装备与服务设施的集约使用上都可以实现最大化。同时, 在实现产业关联度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高碳产业的挤入等现象, 这就要看当地社会各界有没有一个低碳产业发展的决心。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对部分高碳等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帮扶政策, 实现高碳产业、高消耗产业等传统产业向周边转移, 或者有条件的直接对高碳等传统产业进行产业集中。但无论如何, 都必须使低碳产业能做到关联发展。

(二) 依靠龙头企业, 带动低碳产业集聚

一个产业的集聚发展, 从国内外的经验可以看出, 一般都是先有一个龙头企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发展优势明显, 然后, 通过这个龙头企业在同行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从而带动部分辅助企业的发展。低碳产业集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任何一个低碳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都必须先发展一个龙头低碳企业, 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得到当地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政府来说, 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持, 特别是税收等的支持;对于银行来说, 必须有一定的金融注入;对于信息产业部门来说, 必须随时准备为这个龙头企业服务, 让这个企业成为当地的发展支撑。但前提条件是, 这个企业必须是一个有潜力的企业, 这个企业本身要有发展的后劲, 然后, 通过宣传、市场占有、贸易扩张等措施, 使这个企业不但在当地成为知名的企业, 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同样成为知名企业, 从而使得它有明显的市场份额与产业地位, 使它企业真正成为当地城市对外的名片。这样, 在这个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下, 实行低碳产品配套供应, 先实行部分供应, 然后慢慢地实现全部配套产品的供应, 最后实现整个城市低碳产业的集聚, 最终目的就是某一种低碳产业由这个城市实现垄断。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低碳产业, 只要有一个是垄断型的, 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有一定的发言权的话, 这个城市的低碳产业就能得到快速发展。

(三) 适当分配政府的角色

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 但政府的干预太多, 最终必然使低碳产业束缚了手脚。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 可以实现政府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初期发挥明显的作用。政府在这一个阶段, 可以实现产业的引导, 对具有可以做大做强的低碳产业进行宣传, 吸引更多的低碳企业进行关注。同时, 可以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 进行低碳产业集聚园区的规划, 并通过政策措施, 使得更多的低碳企业入驻。这是政府在低碳产业发展初期, 必须进行大力工作的内容。但一旦产业集聚进入发展过程的时候, 对相关的低碳产业就不能进行过多的干预, 就必须让这些低碳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生存, 这样, 这些低碳企业通过与市场的接轨, 最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这才是低碳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个时候, 政府必须从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地区逐渐退出, 转而实施以信息服务与产业宣传等辅助政策, 只有实现了政府角色的这一转换, 才能最终使低碳产业在本地有一个好的发展

(四) 强化低碳产业集聚的创新基础

低碳产业的发展, 最基本的就是离不开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掌握低碳产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城市在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时刻把人才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个过程中,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 必须把主要的资金放在掌握核心低碳产业技术的人才身上。从当前国际与国内对低碳产业技术的掌握来说, 目前关键核心低碳技术还是掌握于国际上的大企业, 很多都是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手中。在这些企业中, 有大量的低碳研发人才, 这些人才都是领军型的人才, 对于这些人才的引进必须花大的力气把他们挖过来, 使这些人才为自己城市的低碳发展所用。通过这些低碳人才的引进, 如果一切顺利, 很有可能会使一个城市的低碳产业很快成为同行业发展的佼佼者。通过这些关键人才的引进, 结合国内低碳人才培养的学校, 实现低碳产业后继发展过程对一般人才的需要, 并最终使这些人才掌握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 同时, 积极与国内知名的低碳产业的科研院所主动联姻, 实现低碳产业的国内认知度。然后, 通过低碳技术与地方经济的对接, 可以实现一个城市在某一个低碳产业方面的显著发展。这一做法, 不但对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有用, 对西部城市发展低碳产业也特别有借鉴作用。

(五) 着手解决好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一个城市在发展一个产业的过程中, 必然会牺牲其他一些产业的利益, 这本身是由地方财政资金的多少决定的。但不管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 还是内地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 如果想发展一个产业, 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个低碳产业来说, 还是可以实现集聚发展的能力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 结果就会有一个矛盾, 就会存在着发展一个产业的时候原来那些受到重视的产业必然会受到影响。从当前我国各城市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一般传统产业属于低碳产业的不多, 但这些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与支柱行业, 现在却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在处理的过程中, 必须采取两手抓紧, 两手都要硬的办法, 对于传统的产业中那些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可以继续实行一定的扶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这些产业进行产业集中发展, 或者产业转移发展。这样, 一方面可以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带来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还可以减少低碳产业发展的阻力。对于那些确定没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 那些既不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解决不了当时居民的生存, 且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 可以实行行业限制, 让其自行转入低碳产业, 或者引导过渡入低碳产业。只有在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了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之后, 才能使低碳产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摘要:低碳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采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低碳产业是我国各城市通用的做法, 但在这个做法过程中, 很多城市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产业关联度不高、缺少低碳龙头企业、政府干预过大、产业创新基础不强及一些产业发展矛盾的出现等问题。有鉴于此, 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低碳,产业集聚,关联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金辉, 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 2011, (3) .

[2]文龙光, 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4) .

[3]崔奕, 郝寿义, 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 2010, (6) .

水泥产业低碳发展之初探 第8篇

关键词:水泥产业,低碳经济,新型干法生产,二氧化碳,水泥集团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高度共识和共同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生产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核心是新技术的创新及应用。

水泥产业在我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作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排名第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铁路公路高速发展,房地产业高歌猛进,GDP以两位数高位运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泥,水泥需求量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次,水泥产业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纳税大户,为扩大税基、增进财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它又是资源、能源严重依赖产业,生产中需耗用大量的电力及资源,是粉尘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可以说,这一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大国形象、民众健康、生存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我们千秋基业的可持续发展和13亿人民、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进。对水泥行业走低碳发展之路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找到一条既先进又可行的生产技术,进一步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鹿泉水泥的历史沿革

1.1 曾经的辉煌

我省鹿泉水泥闻名全省全国,水泥曾是地方的骄傲,是支撑鹿泉经济的支柱。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97年底,鹿泉市水泥企业达到166家,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水泥产业。直接从事水泥生产的员工1.5万,水泥及其衍生产业人数超过12万人。借重水泥,鹿泉2000-2004年连续四年挺进“全国百强县”行列,并一度占据我省县域经济的头把交椅。

1.2 发展的弊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省、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水泥产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诟病,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排放对当地和石家庄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水泥给鹿泉带来极高收益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如影随形。以机立窑为代表的水泥生产工艺落后、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环境污染严重,外地大企业不予投资,当地技术人员总想离去,老百姓怨声载道,上级领导批评不断,小水泥让鹿泉人尝到甜头的同时也深尝苦果。

1.3 如今的状况

鹿泉石灰石储量十分丰富,至今仍有6.7亿吨,发展水泥工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了促进经济转型,走低碳发展之路,鹿泉市政府宁肯牺牲当年甚至几年的GDP,也要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先后关停了166家小水泥,引进国家鼓励的大型旋窑生产,通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形成了燕赵、曲寨、鼎鑫3家现代化大型旋窑水泥企业,建成了8条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工艺和设备国内领先,整个产业耗煤下降31.1%、耗电降低68.8%、二氧化碳排放减少92.6%、粉尘排放减少70.7%,水泥质量大幅提高,完成了由建材大市向强市的转变。

2 水泥发展的问题探究

近20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温室效应的显现、海平面的上升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共同关注,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政府于2009年11月25日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1),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我国是水泥生产大国,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需求量也在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水泥生产中的资源大消耗和二氧化碳大排放,水泥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总结出了我省水泥行业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2.1 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作为100多年前开发采用的水泥立窑生产工艺至今仍在我国水泥行业普遍存在。由于立窑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小、成本低、见效快的原因,造成很多地方企业或个人为追逐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水泥产业所以为高污染行业,主要是粉尘和二氧化碳排放。普通立窑生产线粉尘排放量为20kg/t,而新型干法工艺为0.15-0.20kg/t。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我省水泥生产总量1798万吨,若全部为立窑生产,会产生36万吨的粉尘排放;采用新型干法工艺生产,排放量仅为0.36万吨。水泥生产的落后工艺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 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

我省水泥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关联度较低,导致自身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受限。生产的铺开往往靠模仿周边企业,从而形成一大批工艺雷同、技术接近、管理相似的企业,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竞争激烈。这种不求长远发展,只图眼前利益;不求技术创新,安于现状的模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调研中课题组发现,新型干法生产对电能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加剧了企业发展与电力紧缺的矛盾。可喜的是,鹿泉市3家水泥企业率先采用余热发电技术,在本行业中走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资料显示,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21-24万度,能解决约60%的熟料生产用电,产品综合能耗降低约18%,年节约标煤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可见,自主创新与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2.3 技术人员短缺,高管人才匮乏

水泥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我省很多地方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都是从基层做起,凭借多年经验积累走上今天的管理或技术岗位。但是这些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受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制约,大多数很难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就管理者而言,管理当局掌握着企业的资源配置权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影响着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是发展目标的制定者和重大行动的决策者,在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成败靠素质。一个素质低下,水平有限的下级军官,如何担当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决战的主帅?若要强行担当、勉为其难地坐镇主帅,只能在战争中败下阵来。

2.4 发展资金不足,企业财力乏力

根据相关调查,投资一条日产2500吨的新型干法生产线需人民币2亿元,而我省水泥行业中小型企业至今仍占一定比例,若全部采用新工艺不管资金还是技术都有较大难度。众所周知,我国大力支持水泥的新型干法生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减排的先进工艺,已经成为水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金短缺、财力瓶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命门。如何破解资金瓶颈,掌握发展命门显得尤为重要。

3 跳跃式发展的研究建议

揭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改变现状,而对问题的深度探索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良好开端。鉴于上述对鹿泉市水泥行业现存问题的探索,课题组在充分研究基础上,为求得水泥产业跳跃式发展提出如下研究建议,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业界的认同和领导决策的参考。

3.1 组建水泥集团

课题组研究认为,鹿泉市通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组建燕赵、曲寨和鼎鑫3家大型干法旋窑水泥企业方向正确、决策科学,但力度还不够,步子还不大。根据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强强联合的经验,我们认为鹿泉水泥发展战略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即把已经实现淘汰的166家落后小水泥组建成3家拥有8条国内领先生产线的企业;第二步,将燕赵、曲寨和鼎鑫3家企业合并为一家水泥集团,实现初步的强强联合;第三步,在实现实质合并、产生效益的基础上,组建河北水泥集团公司,将其拓展为国内规模最大、世界水泥排前的特大型水泥集团,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充分发挥1+1>2的集群效能,把河北水泥产业做成龙头老大,使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3.2 引进领军人物

做大做强一个特大型企业,关键不在人数、不在销量、不在规模,而在人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甚至领军人物乃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课题组认为,鹿泉水泥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渤三角经济带,为本行业强势发展提供了地理优势。若能在物质待遇、工作条件、出国进修、配备助手、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和强力支持,一定能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其中工程技术和公司管理方面人才最重要,让硕士、博士、高级职称、正高职称的人才占较大比例。如有可能,最好引进一、二名院士级领军人物,依托领军人物强占水泥产研制高点。

3.3 创建水泥研究所

引进高端人才不是花瓶摆设,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科研创新。科研创新、重大发明在常人看来好像只是一两个人的辉煌业绩,似乎有了一两个领军人物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一项重大发明、一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大都凝聚着前人和后人、领军人物和骨干人员、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等各方面、几代人、成千上百参与者的心血和智能,她是一个通力合作、勇于闯关的科研团队倾心合作、锲而不舍、不懈追求的结果。因此,在集团公司建立水泥研究所,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是十分必要的。

3.4 开发高端产品

水泥研究所研究什么?课题组调查发现,尽管鹿泉水泥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国内领先,但都是跟踪引进,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跟着跑,跑的再快仍在别人后面。因此,研究所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是首创、是独创、是创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创出世界尚未问世的新产品。比如特高标号、特耐腐蚀、特抗风化、特强硬度、特快成型、五彩水泥等高附加值的崭新产品,二氧化碳零排放、粉尘循环利用新工艺等崭新技术。让超前工艺、核心技术、自主品牌领先全国,傲视全球。同时在工艺再造、流程再造、物流再造、管理再造、节能减排等方面加强研究,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水泥产研基地。

3.5 推进光伏发电

水泥生产不管是落后工艺还是先进工艺,要想将石灰石转化为熟料都离不开对电能的依赖,即使干法旋窑生产也需要大量电力。而鹿泉、唐山等地作为水泥生产集群地虽然利用余热发电能够缓解用电矛盾,但还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最终还是靠火电、靠耗煤。因此水泥生产企业是耗能大户、碳排大户。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用电矛盾,一是水电、二是核电、三是风电,但这些鹿泉都不具可行性。课题组从实际出发,认为通过光伏发电实现节能减排很可能是现实选择。鹿泉市地处山区半山区,光照充足,晴天较多,是引进光伏发电的适宜区域。这是解决水泥生产零排放、零污染,绿色生产的根本思路。

3.6 拓宽融资通道

以上组建水泥集团、引进领军人物、创建水泥研究所、开发高端产品、推进光伏发电,这些设想要想启动、起步首要的是资金,我们估算少说需要40亿元。资金在哪?如何融通?这可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课题组研究认为其来源可通过“三四三”融资模式来实现:即其中的30%靠自身积累,以多年发展积累的资金为基础;40%通过中长期贷款、发行有价证券、融资租赁或补偿贸易等渠道以融通;剩余的30%以引进外地、民间甚至外资来实现。就是说,做大做强鹿泉水泥,首先要有资金,而资金的解决真的十分困难,但是只要站位高端、放开眼际,综合拓宽融资渠道,交叉使用融资手段,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是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郁涛.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综述[J].中国设备工程,2009,(7).

[2]王富强,徐静珍.河北省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河北省建材工业协会.河北省建材工业2010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EB/OL].河北省建材行业网,2010.4.28.

上海化工产业“低碳经济”进行时 第9篇

从行业自身节能减排做起

降低能耗、降低排放成为低碳经济的主战场。年总产值约3000亿元的上海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通过持续的转型、调整和创新, 实现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化工区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国华表示, 虽然中国人均碳排放相对发达国家是低的, 但在单位GDP能耗上, 我国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 节能减排潜力大。上海化工区在开发初期就提出“五个一体化”理念, 以石油化工的上下游链进行招商和布局, 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组织生产, 使化工区的能耗、水资源利用、“三废”排放等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已投产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只有0.925吨标煤。李国华举例说, 在化工区的氯气资源在多个产品生产中得到循环利用;最近正在攻克氯化钠 (盐) 的全区循环利用, 每年可节约10多万吨原盐;具有节水和环保功能的化工区湿地建设初显成效, 最近美国易道公司已将该项目拍成资料片,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进行宣传。

上海连续多年推行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同时加大执行落后产能、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今年“关停并转迁”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线或企业630多项, 其中奉贤区塘外镇小化工园区70余家企业将关停、搬迁, 此外还调整危化项目51项。通过这些措施, 上海今年可节约标煤70万吨以上, 提前两个月实现了全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标, 可望达到6%。

化工新材料“鼎力”支持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领域, 新能源和节能材料的市场潜力巨大。上海市经信委重化处处长耿鸿民提出:“依靠上海科技创新的优势, 发挥上海石化产业基地先进原材料的优势, 实现化工产业与新能源业、装备业、汽车业、建筑节能业等互动发展, 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

上海已提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长期规划。据估算, 上海近海的风能资源总储量近6000万千瓦, 可建风电厂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可达60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有抗强风、抗浪涌、抗盐雾腐蚀等要求, 上海不少内外资化工企业正在攻克材料难关。

工程塑料及新型复合材料, 为汽车“瘦身”和节油大显身手。资料显示, 和非化工类产品相比, 化工产品能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 减排量与排放量之比为2∶1;在所有被认定的碳减排领域中, 有40%得益于塑料和保温材料。上海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景芬说:“刚度大、强度高、耐热、耐磨、质量轻的塑料, 不仅可减轻汽车零部件约40%的重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kg, 还可使采购成本降低近40%。”在今年中国汽车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国的利好形式下, 上海数十家工程塑料企业生意火爆, 如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公司的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产量比去年增加近一倍。

目前中国低碳产业发展方向 第10篇

1988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69个美国城市,还有莫斯科,创下了最高的单日高温纪录。在洛杉矶,温度计的水银柱指向了110华氏度(43摄氏度),一天之内有400个变压器爆炸。美国中西部遭受了自黑风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而黄石国家公园几乎要燃烧起来。

一个判断:

詹姆斯·汉森——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在美国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上作证时说:“温室效应的存在业已查明,此时它正改变着我们的气候。”他百分之九十九地相信,目前的高温表明确有天气变暖的趋势,而不仅仅是自然变化。他补充说,“我们正在以不正当的手段破坏气候。”就在那个冗长的夏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伦多召开会议,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并开始着手准备即将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低碳经济:

有人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只能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和100年左右耗尽。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京都议定书允许的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城市平台论:

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最佳聚落形式。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是为城市搭建基础设施平台,维护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城市空间进行管理,保障空间有序使用,为其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

城市的功能属性: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产品和资源、享受服务与环境的基础设施平台。保证基础设施平台的正常运转的工作称为基础功能,而在基础设施平台上开展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等活动称为衍生功能,城市的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总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整体。

城市基础功能是由一套完备的基础支撑系统组成并正常运行来保证的。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基础支撑系统组成也有差异。城市产生之初,基础支撑系统仅包括道路交通。现代城市的基础支撑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供气供热、垃圾收运、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核心:一是清洁能源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电潮汐地热等及其延伸出来的清洁煤炭技术等。二是节能减排,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

衍生产业:低碳金融,包括碳排放交易,投资低碳的基金,信贷等衍生品。

新能源VS节能:

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供应端占比较低,边际成本较高,而节能环节极具边际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全球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效分析显示,日本、英国、德国能效最高,而俄罗斯、中国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估算,若未来10年中国能效曲线能达到全球目前平均水平,中国单位GDP能耗的下降空间高达50%,其中近30%来自节能,20%来自产业结构优化。

三大领域:

节能领域里工业、交通、建筑是推进节能的三大主要领域。这三大领域里,余热锅炉(工业节能),混合动力汽车(交通节能),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照明(建筑节能)等最值得关注和投资。

工业领域:

工业领域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火电、建材、化工、煤炭、造纸、纺织等,这些领域的工业能耗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工业节能是节能产业潜力最大的领域。

工业节能在高低压变频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工业锅炉等方面节能潜能巨大。

建筑节能领域:

建筑节能领域包括:建筑(构)物的规划、设计、改造、使用全过程,要求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运行管理,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等的能耗。

目前我国城乡总建筑面积约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

交通领域:

传统汽车技术升级改造,降低能源消耗。

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可能将在近期公布,而2009年3月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目标。

减排:

中国的目标: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四大领域:

清洁燃煤、重工业清洁生产、CCS、农业减排增汇(碳汇)是直接实现碳减排的四大领域。

脱硫、固废和污水处理设备:

固废产业发展最晚且最具有长期持续性。

社会意识:

亚里士多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青岛啤酒:打造低碳产业链 第11篇

向低碳要效益

很多企业的生产方式之所以会建立在高消耗、高投入上,除了自身意识不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不得投入。如想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势必需要安装净化等装置,无形当中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在低碳环保上鲜有措施。

青岛啤酒在低碳环保上可谓不惜重金。据了解,2010年青岛啤酒投资5000余万元对环保项目进行改造和新建。如此大额投入,青岛啤酒的利润是不是被压缩了呢?

“我们的碳管理内涵,不仅仅是指碳减排,更是要建立一个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模式。”不仅有投入还要有产出,这就是青岛啤酒向低碳要效益。

二氧化碳是啤酒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副产物,在过去对二氧化碳的处理也只不过是经过技术处理,然后全部排放掉。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不能带来效益,但现在这个副产物却成为了青岛啤酒的生产原料。啤酒生产离不开二氧化碳,青岛啤酒就在生产线上加装了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压缩、净化、干燥等一系列工序,让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为生产所需。尽管该设备耗资巨大,但截至到2011年4月,青岛啤酒下属50多家工厂已实现了12家二氧化碳的“零采购”。

对青岛啤酒来说能够产生效益的“废物”不仅只是二氧化碳,在啤酒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蒸汽,这些蒸汽在常温下会冷凝为水。青岛啤酒就将冷凝水收集起来,利用“余热制冷”的新方法,生产冷却麦汁用的冰水,大大降低了制冷系统的电耗。这种方法使得一个20万吨工厂,每年可节约资源消耗100万元。

投资回收装置,采取废物利用的方式仅是青岛啤酒低碳之路、节约成本的一个表面现象,它的更深层次是其已经在内部打造出了一条循环经济路线。青岛啤酒依托技术、科技支持,对整个价值链进行再造,即对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和改进,让每一滴水、每一粒大麦进入青岛啤酒后,都会在这条循环经济链条上发挥最大用处。例如,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可以成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养鱼;大麦酿造产生的酒糟和麦根,经过处理可以制成饲料。

通过对原材料加工利用,再对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链条让青岛啤酒每年节约成本近8000万元。

由内向外推低碳

过去作为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往往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版块:一是产品质量,二是成本控制。现在青岛啤酒的每一位员工除本职工作内容,还需要注意自己所在环节的环保工作。

青岛啤酒将工厂总经理列为环保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组织的负责人同时是环保负责人,把环保工作内容用一些标准和数据去考核,这些考核内容与个人在青岛啤酒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员工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性。

除此之外,青岛啤酒每年企业内部加强培训,将“低碳运营模式”从环保理念转化成工作规程和行为规范,不断渗入到全体职工的思想意识中。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员工都理解环保的重要性,青岛啤酒自行设计开发《青岛啤酒环保手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节能减排新举措、循环经济等理念进行宣传。这既让每一位员工了解青岛啤酒的低碳方式,又能够让员工据此再进一步提出更新的低碳方式。

如青岛啤酒二工厂包装部的一名普通工人,就提出过优化包装箱打印字体的建议。通过缩小字体,可以减少油墨的使用量,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节约了20万元。不断接纳新的建议,不断改进低碳方式,使青岛啤酒从内到外形成了推动循环经济链条的动力。

主导价值链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维迎曾经指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家的共识,但寻找绿色的商业模式尤为迫切。他认为一个要发展低碳模式的企业如果不能够找到一个商业模式的突破口,那么绿色经济就只是一个口号。

据悉,青岛啤酒的“低碳运营模式”,未来将不单涉及青岛啤酒内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系统,还将联合前端的供应商、后端的销售商等全产业链,一起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打造全产业链、低碳运营模式。

低碳产业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逆向物流,退货,仿真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逆向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产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对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包装物、废弃物和退货品的数量等优化处理,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目的。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

1 低碳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内涵

低碳经济不是传统经济的补充,而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革命,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不仅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和地球环境的拉力,缓解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且为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逆向物流来源于英文的reserve logistics,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逆向物流的研究极为重视,且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学术界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有多种表述,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LM)对逆向物流的定义为:逆向物流是对原材料、加工库存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流动而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随着逆向物流的发展,它还包括重新设计包装以减少物耗、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并减少污染等活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逆向物流的分类形式各有不同。本文根据逆向物流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将逆向物流分为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来加以分析。

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向正好相反。包括投诉退货逆向物流、维修返回逆向物流、商业返回逆向物流等,退货逆向物流一般是顾客驱动型的,也就是说是由顾客主动采取行动。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进行收集,通过检验、分类后做报废处置或是进行再加工、分销到顾客手中的过程,包括废旧物品回收逆向物流,包装物回收逆向物流以及产品召回逆向物流等。

2 逆向物流产生的根本动因

随着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新型的分销渠道、供应链中的力量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这些内外因素使逆向物流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更多企业意识到逆向物流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逆向物流的产生有其根本动因。

首先,逆向物流能够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节约生产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迅速增加。如当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某些零部件经过拆卸、翻新、改制等逆向物流活动,就可以重新获得使用价值。

其次,逆向物流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制造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不仅要有价廉物美的产品,更要有敏捷的市场响应机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对于企业及时的应对退货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最后,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相关责任制度增强了企业的逆向物流意识。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为企业的生产行为规定了环境的约束标准,使得逆向物流的意识得以加强。

3 基于低碳经济的逆向物流的研究与规划

逆向物流与低碳经济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逆向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之一,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深一层的带动逆向物流的发展,为逆向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研究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退货逆向物流为例,对低碳经济下的退货逆向物流做了简单的研究和规划,这对于整个逆向物流的低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迎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低碳退货,必须减少资源的消耗和不必要的重复使用,在过去退货—回收—检验—处理的简单流程上完善退货系统,更加注重商品的分类。而在退货商品的检测分类上,现在退货中心作为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功能除了保证退货的正确处理和充分保证退货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之外,还得关注如何降低在退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实现低碳退货。这就需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关于退货信息流程网络。如图2所示:

在这个流程网络中,必须与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相结合,从顾客和零售商退货的第一时刻起就记录到被退产品的所有信息,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技术等准确记录被退货的原因,根据退货原因通过专业检测设备将退货产品分别收入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仓库中,然后各自进行处理。这样的循环退货流程,很大程度的节约了退货成本,节约了资源,同时记录下的完备退货信息对企业的自我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可以显示该系统的运作模式。

Flexsim仿真软件由美国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它是主要运用于制造、物流等领域的软件。运用仿真,可在计算机内建立研究对象的系统三维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或改造方案。

我们假设回收的产品放入暂存区,通过检测设备分类出可回收再造产品和不可回收再造产品,由不同传输带送往不同的暂存区,最后由人工整理将可再造产品送往再造工厂。模型如图3所示。

通过对仿真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可得出该退货系统在具体操作中的实际时间及效率是否符合省时高效低碳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包装运输被退货的物品这一方面也可以做到低碳,在较密集的分销点附近建立专门的退货中心用于存储从顾客和零售商退回的产品,由退货信息系统统计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再统一运往企业专门的退货处理中心,这样就减少的不必要的运输。

4 顺应低碳时代发展逆向物流应采取的创新措施

当前中国的逆向物流业还处于较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为顺应低碳时代的发展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应走出固有的困局,这对于逆向物流来说,也是加强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机。

第一,完善退货和废旧物回收系统,节约资源。完善退货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充分发挥退货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有效地利用退货信息;同时优化退货逆向物流处置方式,通过合理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退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节约资源。对于回收系统的建立,组织实施回收逆向物流,变废为宝,这将避开走“资源换经济”的老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第二,完善交通设施,有效降低碳排放。交通运输业是个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我国,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发达导致了许多低效率的迂回运输,致使物流成本高、能源消耗大和碳排放过量的问题难以改善。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通过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等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鼓励创新产品设计和回收处置技术。低碳时代下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求创新和改进,企业只有真正掌握了技术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国外逆向物流发展较之我国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做法,企业在执行正向物流时就应该考虑到逆向物流,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尤其应注意创新回收量大的废旧物逆向物流技术。

第四,低碳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和发展。依托计算机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具有高效、方便、绿色的特点。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电子商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子商务进一步降低了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与损耗,使社会各种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建立起高效、低耗的经济生态环境,从而使所有的企业和社会成员从中受益。

5 结论

+逆向物流是物流领域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蕴藏着巨大商机,在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它具有不可估量的远大发展前景,对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和环境保护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物流产业与时发展的一次实质性的里程碑,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金荷,吴滨.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10(2):242-245.

[2]潘忠宝,魏明侠.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逆向物流分析[J].现代物流,2007(2):9-11.

[3]彭新莲.现代企业逆向物流经营及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5):32-33.

[4]丛晓琪,杨怀珍.基于逆向物流的产品退货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200-203.

[5]高莉.生产企业退货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物流,2007(2):125-126.

上一篇:大学校园网络下一篇:三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