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2024-05-16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精选10篇)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1篇

1 情感护理法

情感护理法能够有效改善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状态, 使患者对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提高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4]。情感护理的内容: (1) 指导患者表达自身情感, 采用疏导的方法鼓励患者倾诉苦衷, 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语速缓慢, 语调平和, 内容清晰, 回答问题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同时注意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 如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 注意面带微笑, 配合鼓掌等积极的肢体语言, 以增进与患者的亲和力,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改善情绪。 (2) 组织病友之间相互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交技能。 (3) 针对性的情感干预, 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加以疏导。

2 认知行为干预

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轻中度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 以及提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 从而保证长期疗效。

2.1 认知能力训练

(1) 首先加强与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 记忆力减退或丧失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 因此, 强化其记忆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制订个体化的强化记忆训练。病情轻的让患者设置遗忘本, 家人给予合理提醒。病情较重的, 针对患者感兴趣的问题, 用通俗易懂, 直接性语言训练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 内容简单, 只需回答1个词或1个字, 使患者能够坚持训练。 (3) 定向力训练:指导患者主动关注日期、时间的变化, 将日期、时间与患者感兴趣的事情相关联以吸引患者。 (4) 注意力训练:使患者辨认熟悉的照片和物品, 鼓励患者看电视或听广播, 给患者讲述记忆深刻的人和事情, 不论结果如何都给予患者鼓励。对于轻中度患者, 手把手的教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扫地, 收拾碗筷, 摆放自己的衣服等。照顾者要将常用物品归类放置, 以便患者寻找。让患者熟悉居住地址及周围环境, 提问患者途径的主要建筑名称, 以加强患者注意力的训练。

2.2 肢体功能锻炼

由于害怕跌倒、药物作用及痴呆本身对患者的影响, 鼓励老年痴呆患者参与活动项目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患者。包括 (1) 平衡感练习。通过单腿直立、两上肢水平伸直;接气球;两上肢伸展到水平, 走直线等活动锻炼患者的运动平衡能力; (2) 精细活动训练。与患者一起做搭积木、拼图, 做沙画、给石膏玩偶涂颜色等游戏, 激发患者兴趣, 在游戏中提高患者精细活动能力; (3) 力量练习。指导患者以做操的形式模仿治疗师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蹲、和上下肢屈伸训练等肢体力量练习, 提高患者四肢肌肉的力量; (4) 柔韧性锻炼。指导患者反复重复站起、坐下练习, 或保持站立姿势抬腿并活动脚趾以及指导患者做适度的侧腰弯身运动, 提高患者的身体柔韧性;从而为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参加户外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打下基础。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痴呆患者, 可以通过肢体功能锻炼八步操[5],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八步操锻炼时患者均为仰卧, 成功能体位。依次通过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内外踝关节以及足指关节的锻炼, 有效防止了四肢所有关节及肌肉的痉挛和僵直, 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选择患者熟悉的日常生活内容[6], 通过指导、帮助、鼓励患者,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使患者逐步达到独立完成。例如:首先为患者准备简单、宽松、舒适的衣服, 如以拉链取代衣服的纽扣, 用宽的弹性腰带取代皮带, 避免扣纽扣而增加穿衣的繁琐。选择不系带的软底鞋子, 然后在患者穿衣服之前将衣服按穿着顺序摆放, 指导患者进行包括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吃饭、如厕等生活基本自理能力的训练。

以上3项训练的时间均不宜过长, 约3 0 m in。

3 回忆疗法

回忆疗法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7]。回忆疗法的具体方法为: (1) 选择道具。选择对患者有重大意义或影响深刻的物品作为引导物; (2) 内容。借助引导物来引出交谈的主题, 引导患者回顾以往的生活, 帮助患者完成生命回顾; (3) 时间安排。每次活动时间不能超过1 h, 且以月作为单位, 交流次数由频到少, 逐步减少。例如:第1个月每周与患者交流3次, 第2个月每周1次, 第3个月每2周1次; (4) 环境布置。寻找老旧海报等年代旧物, 触发患者对过去的记忆; (5) 对家庭照护者进行指导, 鼓励其共同参与。

4 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出现的吞咽困难给予干预

老年痴呆患者, 尤其是重度痴呆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易导致体质下降, 机体功能衰退, 营养不良等, 甚至引起脱水、误吸及死亡等不良后果[8]。因此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4.1 在饮食护理方面对其进行准确且有效的护理干预

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老年痴呆患者应选择营养丰富、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的食品。对难以吞咽的食品, 例如米饭、面包、糕点等食物可制作成半流质或软食后食用。且要缓慢进食, 不可催促, 以防噎食及咳呛。进食体位应使患者尽量采取端坐或半坐位进食, 若患者出现气促, 咳嗽等呼吸困难或误吸症状, 应停止喂食[9], 拍背协助患者咳出异物。此外, 由于老年性痴呆患者不能将自己牙齿的疼痛、不适及其他牙齿护理需要进行表达而导致得不到应有的牙齿护理[10], 从而影响患者的进食与消化和吸收。因此对老年痴呆患者牙齿健康和缺失的关注也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吞咽困难老年痴呆患者的营养状况, 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4.2 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老年痴呆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

通过运动想象疗法可以锻炼患者舌肌、软腭、咽喉肌运动协调能力及吞咽反射的灵活性[11], 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误吸。

4.3 耳穴磁贴配合吞咽治疗仪改善患者吞咽困难

在常规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干预基础上, 将耳穴磁贴治疗和吞咽治疗仪相结合[12], 通过电刺激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上的耳穴磁疗贴达到疏通经络, 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出现的吞咽困难。

5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避免老年痴呆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5.1 自制护理标识减少或避免老年痴呆患者出现意外事件

老年痴呆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明显高于一般老年人[13]。患者入院时如评估不全, 患者的护理措施不能落实到位, 很可能发生跌倒、走失等危险[14]。针对老年痴呆患者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 可设计制作色彩鲜明, 采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配以生动的图片标注出不同的内容, 例如:防跌倒、防坠床、防走失、防误吸等不同的标识, 插于床头醒目位置, 使每一位护理人员或照料者都能一目了然, 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能够更准确地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自制护理标识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性痴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 避免意外事件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 陪护及家属安全防范意识。

5.2 脑卒中后造成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易发生跌倒

针对这类患者采用O E P运动干预, 分别通过热身运动、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以及步行来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干预, 可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15]。

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痴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其是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3大疾病。因此, 在老年性痴呆发病早期, 通过延伸护理模式对此类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指导, 使家属能够在患者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对患者照顾更为积极、有效, 对提高治疗效果[16], 减缓老年性痴呆的病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摘要:老年性痴呆呈世界分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以不断进展的智力减退为特征, 同时伴有记忆障碍、个性改变及精神行为异常, 最终导致无力进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续变化。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生存质量, 给患者造成痛苦,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中晚期痴呆的治疗效果不佳, 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早期诊断和干预。在老年性痴呆发病初期, 通过情感护理法、认知行为干预、回忆疗法等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疾病的进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针对老年性痴呆患者易发生吞咽困难和意外事件的状况, 通过采取进食方法干预和自制标识等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危险因素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聋儿语训的早期干预 第2篇

关键词:聋儿语训;言语康复;干预

本文从一则公益广告说起:曾经于2013年12月底在CCTV-1黄金时间播放的《无声的世界》,以关注听障儿童为主,以爱贯穿始终,展现了父亲对听障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用真实的情节引发众多听障家庭的共鸣,用浓浓的父爱打动亿万观众,最后打出字幕“上天对他按下静音键,但他依然能发出最美的声音”,以呼吁更多的人关爱、帮助听障孩子们,用爱打破无声的藩篱。

作为从事聋儿语训多年的教师,这则广告深深地打动了我,广告的播出,足以说明聋儿语训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则广告宣传了聋儿语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给听障孩子带来了康复的希望,给聋儿家长带来了帮助孩子全面康复的信心。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语训的目的:训练聋儿恢复听力,发展有声语言,学会与人交流,并回归主流社会。

1.什么是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听力学及医学评价,并对已确诊有听力障碍的婴儿在6个月前实施的康复措施。其内涵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配助听器以及早期教育等内容。干预期一般不超过3年,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聋儿认知和听觉言语发育水平,干预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2.早期干预的指导原则

聋儿康复的早期干预是一项抢救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依靠政府的领导,以医学手段为“先导”,以康复手段为跟进,建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幼儿和家庭个性化需求的社会服务保障运行机制。成功康复的例子证明医教结合是聋儿康复的成功之路。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

以听力训练为基础,把听力训练、发声训练、功能训练、言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获得进程为步骤,结合语言环境帮助聋儿理解语义,最终达到预设的效果。

1.评估

为了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首先对听障幼儿进行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评估。

医学评估:纯音听力检查和佩戴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

语言学评估:是否会有意识听音,对声音的反应,生活中和别人交流的方式。

心理评估:维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测得聋儿在年龄组中的发展水平,未来对其有效的早期干预达到的智力条件。

2.早期干预训练步骤

(1)熟悉环境

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都是陌生的,这就需要康复老师帮助聋儿消除陌生感,带孩子参观上课、活动场所,通过和小伙伴做游戏等方式与辅导老师、小伙伴消除距离感,逐步建立亲密关系。

(2)感知声音,分辨声音

孩子刚接受辅导教师时,对声音基本上没有认识,更不能有意识地倾听声音,鉴于此,辅导老师可根据聋儿的认知特点,选取孩子感兴趣的、色彩鲜艳的、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儿童玩具吸引聋儿的注意力,慢慢引导聋儿感知声音,到熟悉声音,最后到分辨声音,以达到有意识听音和辨音的目的。这时孩子模仿发音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期间要对聋儿适时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干预过程中配上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聋儿既感觉新奇又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很乐意配合老师一起走上聋儿语训的征程。

辅导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聋儿的呼吸器官和构音器官,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比如闻花、闻带香味的手绢、吹气球、吹口哨等,让聋儿的气流控制得到锻炼。聋儿的构音器官由于不能正确运用会出现僵硬的问题,为此辅导老师可每天带聋儿练口舌操,使孩子的唇、舌、齿等构音器官变得较灵活。

经过以上发音基本功训练,聋儿基本可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声、火车声、动物叫声、自己的名字,甚至老师简单的指令等。

(3)语音训练

此时的孩子有发音的意识但没有发音的习惯,有时自己表达有困难就用手比划,这时教师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孩子现有的水平,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聋儿学习语音的一般规律,给聋儿制定学习声母的一般顺序,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学习发音,慢慢过渡到拼读,再拓展到字、词、短句的理解、运用和正确表达。

声母习得参照正常儿童声母音位习得顺序,结合聋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定声母音位的习得顺序如下:

第一阶段:b m d n h

第二阶段:P t g k

第三阶段:f j q x

第四阶段:l

第五阶段:z s

第六阶段:r

第七阶段:c zh ch sh

比如,学习读音节bɑ及其四声训练,出示b,训练者发b音,出示ɑ,训练者发ɑ音,反复发b和ɑ音,语速慢慢加快,快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bɑ音就发出来了。

练习bɑ的四声读法,聋儿最先掌握bɑ的一声和四声读法,二声和三声有难度,要舍得花时间帮助聋儿巧练,接着用游戏的方法进行bɑ的四声辨听,既训练聋儿的听力,又复习和巩固了bɑ的四声读法。接着出示聋儿爸爸的照片,学习叫“爸爸”。看到自己爸爸的照片,聋儿既兴奋又亲切,又有一定的语音基础,很快就会读会用“爸爸”这个词语了。

接下来是学习短句:我的爸爸,他的爸爸。各自指着自己的爸爸,学说短句:我的爸爸。指同学的爸爸,学说短句:他的爸爸。结合问句,巩固短句的用法,问:他是谁?我的爸爸或他的爸爸。这一过程中聋儿既理解了爸爸、我的爸爸、他的爸爸的含义,又练习了用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聋儿掌握了音节bo、bu、bi及其四声的读法和相关词语后学习短句,指自己的脖子会说:我的脖子。指自己的鼻子会说:我的鼻子。摇摇头或摆摆手会说“不”。

语训过程中要将表扬鼓励和适当的奖励穿插其中,多种感官参与,手脑并用,游戏的巧妙穿插,能增强训练的趣味性,消除疲劳感,适时的表扬鼓励会增强聋儿的成就感,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训练过程中。

学习音节的同时出示与音节相关的图片或物品,使语音和语义相结合,而不至于出现语音和语义脱节的情况。在语音和语义都能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巩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进行辨听训练,培养孩子们聆听的习惯和对音节、词语的复习巩固和理解运用。

(4)学以致用

聋儿语训的训练过程本着由易到难、声韵结合、先音节、再词汇、再短句、再短文的路子进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聋儿掌握词汇的一般规律是以名词为主,然后是动词,最后就是形容词。名词的选择首先是与教学的声母和韵母相关的,易于发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聋儿感兴趣的词,比如卡通形象的、颜色鲜艳的、小孩子喜欢吃的物品。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帮助聋儿理解掌握。

如果语训方法对路,加上家长的全力配合,大约经过10个月的康复训练,聋儿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继而转入主题课的教学。

(5)主题课教学

聋儿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语言基础,这时除了对聋儿进行常规的发音基本功训练和词汇的学习外,还可以进行与其接受水平相当的主题课教学。

(6)培养和发展聋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过程是聋儿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课堂语训的延伸和拓展。由于聋儿的言语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对聋儿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同时应注重与小伙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小伙伴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分享零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老师像妈妈,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家。经过培养,聋儿融入班集体中并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更能积极配合教师,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游戏在聋儿语训中的调节作用

陈鹤琴说:“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他们除睡眠生病以外,无时不在动作,不在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运动技能,发展认知能力,学习社会交往方式,体验积极情感,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和自主实践活动。认知过程中聋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但有意注意稳定性差。所以语训中,从内容的呈现到内容的训练再到内容复习巩固和延伸拓展,不能简单机械重复,而应设计聋儿感兴趣的游戏参与其中。发音训练应采取孩子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避免枯燥乏味的强化训练。游戏反复进行,训练孩子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聋儿语言发展水平。

四、言语康复训练中家长配合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环境和语言习得场所。听障儿童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康复的好坏。

前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伏可第奇曾说过:“家长是聋儿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是聋儿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家长配合与康复效果相辅相成。

1.启蒙作用

家庭是人生路途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教育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奠基工程。

2.引导和示范作用

家长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用坚定信念、爱心和恒心帮助聋儿走上康复之路,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形成自信乐观的个性品质,适时表扬鼓励,帮助聋儿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与外界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并将康复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充分利用聋儿的无意察知,适时适地现场语训,让孩子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首先,家长应通过家长培训、或咨询康复教师、或向康复机构索取或购买有关聋儿康复培训辅导资料,获取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科学知识,帮助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

其次,掌握聋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利用孩子的残余听力,充分利用其他器官的代偿作用,建立有声语言体系,巩固和发展言语康复效果。根据遗忘规律,家长科学有效的辅导,能大大提高康复效果。

最后,家长更有机会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所以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听懂并回答家长的问话,将康复成果融入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理解运用,并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其多听、多看、多说,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自如地运用语言,最终让聋儿走出无声世界,回归主流社会,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郑纪东.聋儿语训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2).

浅谈早期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 第3篇

1 心理护理

精神心理因素与老年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痴呆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医务人员及其照顾者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 采用安慰、鼓励、暗示、诱导等方法对其进行开导, 减少孤独感。不认家门、迷路、认识家人但说不出名字等是患者老年痴呆常见现象,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励患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社会活动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养花、散步等, 进而增加患者对生活的向往、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 认知功能的干预

2.1 记忆力训练

大多数老年人阅历丰富, 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往事, 虽然他们近期记忆受损, 但是远期记忆是大部分保存的。为了强化患者老年痴呆的记忆力, 要鼓励患者经常回忆往事, 通过叙述、演说等方式, 用患者熟悉的某些电影、书籍、音乐等来激发患者的回忆。也可以反复给患者讲解实物、文字等, 协助患者确认现实的环境, 如公园、老年活动室等, 提高患者的记忆能力, 延缓老年痴呆的进展。

2.2 定向力训练

定向力训练包括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认知训练, 诱导患者产生正确的行为改变, 随时纠或提醒患者, 使之产生正确的人、时间、地点概念, 减少因定向力错误而引起的恐慌和不安[2]。老年痴呆患者应有专人陪护, 防止单独外出而迷路。在室内设置醒目、患者易懂的标志, 在患者难以辨别的物品上贴有患者喜爱的图标并予以提醒, 室内摆设不随意变动, 减轻患者辨别的难度。室内摆放大型日历牌, 经常向患者讲述日期与时间, 使患者逐步形成时间概念。在日常照护的过程中, 经常提及患者家属的名字与照片, 使患者能够慢慢记住自己的亲人。

2.3 思维训练

(1) 思维贫乏的患者:照顾者要多与患者沟通, 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 让患者共同参与探讨。沟通时语速要尽可能的放慢, 语调要温和, 语句通俗易懂, 启发患者用语言表达, 刺激大脑的兴奋性, 并耐心等待患者澄清自己的想法, 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体贴。 (2) 思维过于活跃或紊乱的患者: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使其思维逐步恢复平稳。照顾者在转移话题时要和蔼, 避免让患者产生强迫感。交流过程中要掌握技巧, 合理倾听患者的话语, 不与其争论。

3 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

对于早期老年痴呆患者, 照顾者应指导其尽量做到生活自理。通过选择患者熟悉的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进食、穿衣、沐浴、洗漱等进行训练。相关分析显示, 洗澡的自理能力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生活质量越高[3]。对于智力水平良好的患者, 可以用语言要求患者做相应的动作;对于智力欠缺的患者, 照顾者先叙述并亲自示范, 然后让患者模拟。每天持续练习, 每日活动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

4 睡眠行为干预

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改善痴呆患者的睡眠质量[4]。老年痴呆患者往往会出现睡眠障碍, 照顾者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光线暗淡的睡眠环境, 关闭门窗, 在患者入睡前用温水给患者泡脚。不在患者睡眠环境中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及大声说笑, 不允许患者在入睡前大量进食、饮浓茶、喝咖啡以及吸烟, 避免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在病人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白天可进行适度的运动, 以促进患者尽快入睡。对于失眠的患者, 可给予小剂量的安眠药, 但不能经常服用。

5 安全防护

(1) 跌伤:老年痴呆患者常出现震颤麻痹、共济失调, 而且老年人骨质疏松, 容易发生跌倒。患者室内物品摆设要简单、位置固定;做好防滑设置, 如患者的病房、厕所等处保持地面干燥无积水;床铺、家具的高度要适宜, 以方便患者的行动;患者的床沿应安装护栏;患者不得独自外出。 (2) 自伤:近年来痴呆老人的自伤事件不断出现, 因此家人要谨慎照顾,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随时发现可疑动向, 及时排除病人可能自伤的危险因素, 如将锐器、清洁剂等危险物品收藏好, 勿让患者接触煤气、热水、电源[5]。 (3) 走失:老年痴呆患者由于定向力障碍以及记忆功能减退容易迷路, 所以照顾者要避免患者单独出门, 家属应在患者衣袋内放置安全卡 (注明姓名、住址、联系电话) , 以便于及时找回患者。夜间应把患者室内的门反锁, 防止患者夜间走失。

6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老年痴呆做到全面、平衡、科学合理的饮食。尽量选择营养丰富、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无刺、易消化的食品。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 改善饮食结构, 多食富含软磷脂、乙酰胆碱的食物, 如鸡蛋、鱼、肉等, 多食坚果、牛奶、麦芽等, 有助于核糖核酸补充入脑内, 提高记忆力[6]。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戒烟戒酒。鼓励患者合理摄入维生素B12 (如香菇、动物内脏、大豆等) 和富含叶酸 (如绿叶蔬菜、柑橘、西红柿、菜花等) 的食品以改善大脑细胞营养和延缓大脑衰老, 以预防最常见的早发性痴呆。对部分食欲减退的患者要鼓励患者进食, 确保进食量;对于少数暴饮暴食的患者, 则应该适当限制其进食量, 避免出现消化不良。患者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 防止食物误入气管而导致患者窒息。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75.

[2]周小颖.老年血管性痴呆康复训练护理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4, 2 (4) :59.

[3]蔡林, 刘秋洁, 王慧新.老年性痴呆的护理知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8) :12-13.

[4]张巍峰, 王晓平, 洪江.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睡眠障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 (2) :154-156.

[5]谢玉娥, 周莉, 陈招娣.不同时期老年痴呆患者的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7) :64-66.

中风后抑郁的早期心理干预 第4篇

【关键词】 中风;抑郁;心理干预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是一组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疾病。其致残率居于众病之首,常见的后遗症有?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 中风后抑郁继发于脑器质性病变之后,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病人出现种种情绪低落的表现,且久治不愈,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地影响康复计划的实施与进展。因此早期发现有抑郁倾向的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指导,健康教育,为临床综合治疗中风后抑郁以及防治并发症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05~2011.07共收治了 96 例中风后抑郁患者,其中男 58例,女38例,最大 85岁,最小 37岁,平均年龄65.7 岁。

1.2 诊断标准[1] 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单纯有抑郁症时往往能够及时地确诊和治疗,但在以中风为背景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容易发生漏诊。因此,凡中风以后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至少2周,且伴有以下症状中的4项者,应及时做抑郁量表检查,以便及时确诊: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自杀行为;(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明显减退

1.3 方法 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患者入院后及时收集资料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诊断,然后提出目标,采取措施,进行评价

1.4 心理状态[2] (1)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对疾病本身缺乏认识,担心预后,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于悲观、绝望。意志消沉颓废,不愿配合治疗护理。(2)自悲心理。由于中风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心理负担骤然加重,顾虑重重。尤其是中年患者担心经济收入,原有的社会地位以及赡养老人孩子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成为家庭的负担,很容易产生自悲自责心理。(3)个性改变。由于住院时间长,远离亲朋好友,同时带来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的改变,有些待遇无法全部满足,使患者不适应,产生孤独、失落感。

以上这些负性情绪如长期得不到消除可对机体心血管系统有负面作用,使血压升高,同时也削弱了脏器的整体机能,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心理指导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性质、注意观察患者言行,了解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

2.2 心理护理。和蔼可亲的态度主动接近病人关心病人,尽量满足合理需求。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进行谈话,保护其自尊心,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郁闷痛苦,并全神贯注的倾听,用理解同情的目光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到安慰,心理放松,从而配合治疗护理。

2.3 健康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宣传一些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和保健知识,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和病情,并面对现实,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陪护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康复锻炼。介绍成功病例,与其他患者交流康复心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创造整洁舒适优美的休养环境。介绍医院整体环境,病房设施设备,提供的便民措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安排读书、看报、听轻音乐、看电视等活动,每月进行工休座谈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反馈信息。

2.5 取得家庭和社会支持。让家属积极配合参与,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给予信心鼓励。工作单位给予妥善安排,解决实际困难,减少患者后顾之忧。

3 效果观察

9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通过以上早期心理干预96.8%患者心理问题有了明显改善,情绪稳定,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药物及康复治疗。

4 总结

中风后抑郁病人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综合治疗[3],但极早发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极早对其采取干预措施,调整心态,对其心理康复,配合治疗,参与康复锻炼以及预后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对提高生活质量也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开达.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2)

[2]刘爱珍. 中风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康复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

[3]刘娟,石保青.住院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4):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5篇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46例, 年龄60~92岁, 平均年龄在 (76±9.83) 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提出的脑血管诊断标准[2]。入选患者大部分起病急, 无或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偏瘫、吞咽困难、失记、失语等症状。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7例, 糖尿病病史者19例, 高脂血症患者13例, 三者均高者23例。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对98例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基础生活、饮食、心理、药物、康复等早期护理干预。

2.2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肌力5级, 生活自理。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肌力3~4级,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未愈: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 肌力0~2级, 生活不能自理。

3 结果

住院治疗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98例脑梗死。其中32例痊愈, 治愈率32.6%;59例好转, 好转率60.2%;7例未愈, 未愈率7.1%, 其中3例死亡, 病死率3.1%。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

(1) 皮肤护理:由于老年人皮肤弹性差, 入院后每天用温热水擦洗患侧肢体2次, 每2h翻身、拍背1次, 并建立床头翻身卡, 做到四勤“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衣裤”, 清醒患者进行主动肢体运动,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偏瘫患肢每晚睡前进行按摩, 按摩由有经验护士经统一培训后, 操作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仰卧位、健侧卧位等, 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 动作轻柔。 (2) 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 应注意口腔软腭处痰液易在此聚积, 需及时清理, 以保证患者舒适, 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3) 留置尿管护理:会阴擦洗每日2次。

4.2 饮食护理

(1) 能够进食脑梗死患者, 给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物。必要时进流质或糊状食物, 应细嚼慢咽, 避免呛咳、匆忙进餐。 (2) 对于吞咽困难、昏迷患者, 给鼻饲流质, 护士应当熟练掌握不同的插胃管方法, 提高一次性插胃管成功率。每次喂食不要超过200mL, 间隔时间不少于2 h, 每次进食应确保胃管通畅。长期留置胃管者, 要注意鼻腔护理, 必要时涂鼻腔少量凡士林或2%利多卡因减轻患者不适感并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协助患者准时服药, 保持大便通畅。

4.3 心理护理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 因运动、感觉、语言障碍、进餐困难等, 造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大部分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失望等不良情绪, 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成巧梅研究认为[5]早期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我们经常介绍一些治愈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积极地配合治疗, 自觉进行吞咽及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大多老年患者孤单, 盼望亲人探望, 害怕抛弃, 我们应当主动热情地接近患者给予倾听交谈。总之, 患者心理护理贯穿医疗全过程, 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4.4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面部表情训练按摩, 可达到有效活跃患侧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 改善面部表情肌各肌群功能, 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研究认为[6]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功能再训练, 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吉莉研究认为[7]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总之, 早期康复训练老年脑梗死患者对至关重要, 可加快血液循环, 增强肌力,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维持与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后遗症, 提高生活质量。 (1) 语言训练:对部分语言障碍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表情, 准确判断, 以便取得患者训练的合作。应采取多种言语训练方式相结合, 如手势、图片、实物、发音训练、肌群运动及记忆力训练等。且一定要注意患者年龄、知识文化水平, 兴趣爱好等, 如先易后难, 词汇从少到多, 还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 随时调整康复时间的长短。 (2) 肢体锻炼:a.肢体摆放:脑梗死患者早期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应健侧卧位为主, 定时2h翻身拍背, 以保持患肢功能位, 明显降低患侧发生压疮危险。研究表明[8]脑梗死患者处于一种好的反射-抑制型体位, 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b.关节活动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同患者感觉适度为准, 避免活动较多出现疲劳.每个动作15次, 一般30 min/次。c.步行训练:首先进行床上活动, 床边站立平衡训练, 然后扶持站立步行移动等动作。肢体锻炼一般遵循:翻身—起坐—站—步行顺序循序渐进, 并结合每天洗脸、刷牙、更衣、进食等日常活动, 使康复训练更简便, 易行, 增强患者及家属坚持康复信心。 (3) 吞咽训练:大多老年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者, 合并肺炎患者占5.6%, 而肺炎又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9]。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轻度吞咽困难的患者以进食训练为主, 以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对中、重度吞咽困难的患者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当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再进行进食训练。如出现误吸, 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出。

4.5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后一定嘱咐患者要持续康复训练,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以督促配合患者克服各方面障碍进行功能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 尤其伴有“三高”患者;饮食应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 按时服药, 忌烟酒。老年人患者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 最好安静10min后缓慢起床, 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每天适度参加体育锻炼, 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脑梗死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逐渐增多, 脑梗死发生、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它的治疗不仅以改善脑循环, 防治脑水肿, 治疗并发证为主。而在患者早期护理治疗基础上, 进行正确心理护理、合理饮食护理、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对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 缩短病程, 减少后遗症状, 及疾病完全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应尽早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不同的要求制定出具体化, 操作性强, 具有个体康复训练, 循寻渐进, 不断调整康训练计划, 提高其生存质量, 预防疾病复发及减少死亡。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状康复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9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 对其实施有效心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早期护理干预康复治疗。结果 9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后, 32例痊愈, 治愈率32.6%, 59例好转, 好转率60.2%, 7例未愈, 未愈率7.1%, 其中3例死亡, 病死率3.1%。结论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及时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后遗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梗死,康复

参考文献

[1]杨孟林, 华刚, 孟静.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偏瘫60例[J].吉林中医药, 2006, 26 (20) :48.

[2]戴红, 王威, 于石成,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6) :344-347.

[3]吴逊.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卒中与神经病, 1997, 4 (1) :106.

[4]马惠贤, 刘玉琴.偏瘫病人的院外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70.

[5]成巧梅, 宋葆云, 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 :103-105.

[6]张玲如, 王立.中风现代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35-239.

[7]吉莉.早期体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 2010, 26 (2) :68-69.

[8]霍春暖, 高丽萍, 马延爱, 等.康复理论与技术在脑卒中护理常规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12 (7) :4292.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2008年6月-2009年6月入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71例, 女5例。年龄58~93岁, 中位年龄75.5岁。将2007年1月-2008年5月入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3例, 女3例。年龄61~87岁, 中位年龄75.1岁。2组均径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

1.2.1 评估患者:

患者入院后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 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基础疾病情况、并发症存在的情况等, 了解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力度等。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实施护理。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措施, 并不断完善。应先由有经验的高资质护士进行, 执行并督导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2.2 健康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尽快熟悉医疗环境, 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 适应患者角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过程、预后及在住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告诫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1.2.3 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进餐后给予刷牙漱口, 如果不能刷牙要进行口腔护理, 按照口腔护理的技术要领进行操作,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漱口液, 以预防口腔细菌或真菌感染并保持口腔黏膜和口唇湿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多为患者翻身, 局部受压处给予红花油或乙醇按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骨突出处使用气垫圈或气垫床, 以防发生压疮、被迫体位而影响翻身次数。翻身时注意安全, 以防发生意外并使患者处于功能位。

1.2.4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控制肺部感染的关键。患者可取高枕侧卧位, 既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又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 还可防止吸入性窒息等危险发生。观察病情时应注意有无吞咽困难、呼吸道障碍、缺氧等情况存在。如果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喉中有痰鸣, 不能自行排痰者要及时吸痰。吸痰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对神志清醒而不能进行有效排痰者应协助患者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可每2~3小时1次, 其手法为掌指关节微屈, 五指并拢呈空心掌, 用腕力轻柔、迅速地从下到上、由外向内拍打腋下、前胸、背部, 边拍边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应在患者吸气末时进行叩击, 每次叩击3~5次, 持续10~15min, 同时观察痰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及时报告医师。如果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注意保持气管湿化及痰液稀释, 可行雾化吸入, 每天2次。行雾化吸入时选择坐位, 不能取坐位则取侧卧位, 抬高床头30°, 此体位可使膈肌下降、增大气体交换、提高呼吸深度, 有利于雾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 宜选择在饭前、午后进行, 避免餐后咳嗽、排痰引起呕吐。

1.2.5 防止院内感染:

首先在安排床位时应避免与有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同处一室。病房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 每天开窗通风3~5次, 避免空气直接吹向患者。保持室温18~20℃, 相对湿度55%~60%。杜绝在室内放置易过敏的植物花卉, 防止刺激呼吸道。病房每天用消毒液拖地、擦拭物体表面, 定期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及细菌培养监测, 禁止患呼吸道感染的家属探视, 并嘱陪护不能互串病房以防交叉感染。如果患者吸氧或鼻饲, 应按相应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管理。

1.2.6 重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

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大多数配合不好, 多数患者不愿活动, 其原因来自3个方面:病情危重或预后差, 产生悲观情绪;怕活动后发生意外;来自家人的不配合。因此, 应首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 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必要时可列举脑卒中恢复好的病例, 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老年脑卒中患者及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根据患者消化功能及进食情况可逐步增加营养及含纤维素多的饮食, 无进食能力者, 可通过鼻饲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5例占6.58%, 对照组肺部感染21例占27.6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脑卒中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而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造成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活动减少、不能有效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体外以及患者抵抗力下降所致。临床上, 护士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 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既为患者节约了费用又为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赢得了时间, 并对防治老年脑卒中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要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主要要做到早期干预、措施到位、长期坚持。只有护理人员持之以恒精心护理, 才能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治疗时间, 有助于康复训练, 提高了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观察组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给予及早的预防性护理干预, 与对照组76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肺部感染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6.58%低于对照组的27.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干预可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肺部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7月我科收治具有压疮风险的老年病人112例, 男65例, 女47例;年龄60岁~99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脑出血17例, 脑梗死4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31例, 呼吸衰竭11例, 心功能不全12例, 心肌梗死8例;入院后2 h内由责任护士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压疮风险评估表对病人全身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压疮风险评估总分≥8分。入选标准:年龄≥60岁;无独立行走能力或因病制动;住院1周以上;排除院外带入压疮。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均由责任护士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严格落实。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压疮发生情况。

1.2.1 压疮评估量表

压疮评估量表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以协助筛选易于发生压疮的病人。综合参考Braden、Norton、Andersen和Waterlow等压疮危险度评估表[2]进行改良, 设计出我们的压疮风险评估表。用其作为压疮风险的评估标准, 并对相关护士进行严格培训, 最后由护士长统一复核确定。

1.2.2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压疮风险预案

病人入科2 h内,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由责任护士应用院自行设计的压疮风险评估表, 总分≥8分为易发生压疮, 分数越高, 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 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并上报护理部。同时, 根据老年人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 由责任护士落实, 每班严格细致交班病人皮肤情况, 护士长把关, 并抓好措施落实, 护理部定期督促检查。

1.2.2.2 减轻局部压力

①建立床头翻身卡, 记录翻身时间、卧位、皮肤情况, 执行者签名, 每2 h翻身1次, 日夜坚持。②对病情危重不宜翻动的病人置海绵垫或气垫床, 抬高床脚30°, 腰骶部垫小软枕, 增加局部通透性, 减轻局部压力。③在骨隆突处每天4次用温水擦浴后局部涂京万红软膏 (天津达仁堂第二药业有限公司出品) 约1 mm厚度, 与凡士林交替涂抹, 以保护皮肤,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④避免90°侧卧位, 将病人侧卧30°, 并用软枕支撑这种体位, 保持肢体功能位, 以减小体压。

1.2.2.3 保护病人皮肤

自行设计宽大内衣 (简单命名为“压疮服”) , 也可让病人家属按设计要求缝制。选用透气性和吸湿性较高的纯棉织品制作加大、加长 (长度可到病人膝盖处) 的开衫, 去纽扣, 反穿 (开衫背面朝上) 。以此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有利于保护皮肤, 也可在护理或翻身时, 维护老人的隐私和尊严。对男性尿失禁或昏迷病人, 采用自制的接尿器, 制作方法:在避孕套顶端剪开约1 cm长小口, 与一次性引流袋的引流管头连接, 用胶布缠紧, 将避孕套套在病人阴茎上, 用输液贴及胶布固定在病人腹壁上 (引流管头端避免触及病人阴茎头) 。每天更换接尿器及清洗阴茎。病人感觉舒适, 无任何副反应。可保持床单位干燥, 从而减少或消除对皮肤的摩擦及潮湿 (甚至尿素等化学物质) 对皮肤的刺激 。

1.2.2.4 严格交接班制度

各班护士严格交接, 床边检查病人情况。每天早会后, 大夜班护士与责任护士及全科护理人员到床边交接, 查看病人皮肤有无受压红肿, 卧位是否舒适, 床单位是否干燥清洁。护士长检查床头翻身卡记录, 并询问病人和家属, 夜班护士是否按时翻身, 检查后对当班护士工作和病人皮肤情况进行评估。

1.2.2.5 适时心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护理。卧床的老年病人身心痛苦, 情绪低落, 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负性心理, 病人家属易产生厌烦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和要求, 在取得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 鼓励、教育病人及家属, 告知预防压疮的重要性。指导病人与家属参与皮肤评估和护理干预计划中。②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 如:在每次协助病人翻身或做皮肤护理之前, 先询问病人, 以体现对病人的关心与体贴, 也是人性化护理的体现。③鼓励和协助病人做各关节运动, 促进早期离床活动, 早日康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 (pressure ulcer, PU) , 压力性溃疡这一专业术语, 恰恰从溃疡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准确地概括了其实质。压力是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力, 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以往认为压疮只发生于长期卧床者, 但现在已经证实, 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 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溃疡。压力会造成局部的缺血, 引起周边血管扩张反应。固定不动、活动受限易造成压疮。皮肤若长期持续受到较低的压力, 所产生的伤害要大于高压在短时间所造成的伤害。摩擦力是指人体处于不稳定的体位有持续倾滑的趋势时, 其支撑面就受到支持平面对其的摩擦力。摩擦力可破坏角质层, 造成表皮间起水泡和一些皮肤损伤, 从而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剪力是指不同层次或部位的组织间发生不同方向运动时产生的一种力或者说是一种对于骨突所产生的平行拉力, 剪力作用于深层, 引起组织的相对位移, 能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 导致组织张力下降, 因此它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仰卧的病人头部被抬起30°时, 即可在骶尾部深部组织与浅部组织间产生剪力, 会造成表皮的牵拉, 皮下组织和比较深层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扯, 使得此处血循环减少许多, 依次造成肌肉层、皮下组织、最后是表皮的缺血反应。另外, 温度、湿度及应激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加重压疮的形成, 年龄及营养不良更是不能忽视的固有因素[2]。

早期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国外对压疮及其风险的评估方法较多, 但尚无一种“金标准”, 国内的压疮评估方法都基于对国外方法的改造, 目前也无大样本的报告[2]。本组采用的压疮风险评估表是依据Waterlow风险评估表并参考Braden、Norton、Andersen等评估量表[3], 结合本科老年病人多的特点, 自行设计的压疮风险评估量表, 旨在提高压疮高危人群的筛选准确性, 降低老年人院内压疮的发生率。早期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可对压疮危险的病人提高个性化护理并可作为确定难免压疮的依据[4]。自行设计压疮风险评估表, 简单易行, 省时省力。同时请病人家属参与评估并签名, 以取得病人以及家属配合。

本研究中, 采用预先在骨隆凸部位用京万红软膏和凡士林交替涂抹, 优于传统的凡士林涂抹方法。京万红软膏是含地榆、地黄、当归、黄连、白芷、川芎等34种中药成分组成, 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润滑皮肤等功效。早期涂抹京万红软膏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 也可治疗Ⅰ期压疮。压疮服有利于保护皮肤, 也可在护理或翻身时, 维护老人的隐私和尊严。自制的接尿器, 避免了因长期保留导尿易致尿路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危险, 同时也节省了用成人“尿不湿”的费用, 病人感觉舒适, 又保持了床单位干燥, 通过减少或消除对病人皮肤的刺激达到了预防压疮发生的作用。

预防压疮的护理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卧床病人内衣的设计、男性尿失禁病人的接尿管的应用等是临床护理人员在压疮护理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本研究提示, 护理人员只有认识到压疮的危害性, 了解其病因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掌握其防治技术, 才能自觉有创造性地做好压疮的防治工作[5]。

通过本研究, 体会到在认真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的前提下, 采取个性化早期护理干预, 运用人性化护理措施, 能有效预防压疮发生。同时, 护士还必须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只要通过精心科学的护理, 就可以将压疮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任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5.

[2]余小萍.压疮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7 (3) :76-78.

[3]王彩凤, 巫向前.3种评估表对住院老年人压疮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15-17.

[4]刘红, 付晓悦.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2) :50-51.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4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 女10例;年龄 (62.74±4.24) 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1例;年龄 (61.48±5.20) 岁。2组患者所用药物、输液量和输液时间等一般资料差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静脉置管前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注意避免置管侧肢体的过度活动,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和清洁等;输液前后的15~30min于穿刺部位近心端约10cm处使用浸50%硫酸镁纱布湿热敷, 温度不宜太高, 以50~60℃为宜, 湿度以不拧出水为宜[3]。详细检查输注设备, 操作过程保证准确熟练,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输液前先推注生理盐水5ml, 再连接输液管进行输液;合理安排输注用药的顺序;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患者面色, 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输液结束时用生理盐水5~20ml冲管, 后用肝素钠稀释注射液 (1支加入生理盐水250ml稀释) 5ml正压封管, 速度不宜过快;将留置针头皮管固定于透明敷贴中, 并妥善固定, 尽量减少留置针移位, 避免和减少物理刺激。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留置针保留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根据静脉护理学会关于静脉炎的分级标准[4]:局部疼痛:0~Ⅲ级分别为无痛、隐痛、轻微触痛和明显疼痛。局部红肿:0~Ⅲ级分别为无、穿刺点周围红肿、穿刺静脉局部红肿和整条静脉红肿。局部硬结:0~Ⅲ级分别为无、穿刺点周围变硬、穿刺静脉局部变硬和整条静脉条索状改变。评分:0~Ⅲ级分别为0~3分, 总分≥3分为有静脉炎的发生。满意度调查量表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五项, 满意度= (十分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置针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 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 (22/23) 高于对照组的69.6% (16/2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穿刺次数, 方便临床用药, 能有效地满足及时输液和抢救的需要,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为一种安全及有效的输液途径, 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尤其适用于老年输液患者[5]。

在静脉置管前先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并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和清洁等。操作过程保证准确熟练,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合理安排输注用药的顺序。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输液结束时用生理盐水5~20ml冲管, 用肝素钠稀释注射液5ml正压封管, 并妥善固定, 尽量减少留置针移动。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留置针时间为 (6.34±1.05) d长于对照组的 (4.11±1.0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 降低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 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效果显著, 全面提高护理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留置针保留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 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 降低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参考文献

[1] 王婧.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5) :111-112.

[2] 郑丽君, 刘青青, 何华英.应用静脉评估系统预防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521-3522.

[3] 张润, 周春联, 刘守蓉, 等.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6) :1444-1445.

[4] 张瑞芳, 胡莉丽, 高秀英.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34 (15) :2379-2380.

健忘是老年痴呆的早期征兆等 第9篇

当前,我国对老年期痴呆的重视远远不够。在我国,对于老年期痴呆的患者,人们多称其为老年痴呆。其实,老年痴呆不是病名而是指一组症状:人在老年期发生的痴呆,准确地应称为“老年期痴呆”。“老年期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及额颞痴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变发生在大脑的疾病,患者脑内有β-淀粉样蛋白过度积聚,神经细胞内有广泛的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轴突功能异常。发生年龄多在60岁以上,九成以上患者无家族遗传史。该病确切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知道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大脑认知、识别功能障碍,有明显记忆力降低,特别是伴有个性和行为的改变;视觉空间关系、语言交流能力、抽象思维、学习和计算能力及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持续下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还伴有各种精神症状,如嗜睡、抑郁、焦虑、乱放物品、攻击行为;这种脑功能障碍持续发展,最终出现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较长,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大致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病情阶段。轻度病情阶段的患者,在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活力和自主能动性差,空间感觉差,情感和个性发生改变,判断力差,日常家务处理时间延长,计算常出错。此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如果发展成为重度病情阶段,则治疗效果甚微。而且,患者会丧失行走、坐、微笑、抬头、咀嚼、吞咽能力,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等,常易于感染肺炎及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可见,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一旦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大不如前时,要敢于承认,并告诉亲友,以获得帮助和理解。

此外,多活動、多用脑,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均衡膳食营养,不吸烟、不饮酒: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积极预防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可能引起痴呆的原发疾病的风险因素,都可能对“老年期痴呆”的预防产生积极效果。

(摘自《光明日报》)

不同时段养生重点有别

一天中,从早晨、上午、下午、傍晚到夜间,各个时段养生应注意什么?这里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早晨养生注意一个“慢”字:慢起床、慢排尿、慢饮水。

慢起床要做到3个3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2~3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

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

上午养生注意一个“动”字:多运动、多动脑。

上午9点到中午1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填数字游戏,调动大脑的潜能。

下午养生注意一个“润”字:喝够水、扭扭腰。

下午时段,可以喝一些水,用来稀释血液。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

傍晚养生注意一个“热”字:热热身、泡手脚。

傍晚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除散步热身外,傍晚或睡前可以用热毛巾敷脸、热水泡双手、泡双脚。做法是: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30分钟。

夜间养生注意一个“松”字:想乐事、松身体。

夜晚可以和家人聊聊高兴的事情,将烦恼也拿出来“晒晒”,千万别憋在心里。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30次。这样做都可以有效地放松身体,帮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本刊综合)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干预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纳入76例诊断明确的脑卒中偏瘫意识清醒的患者, 男37例, 女39例, 年龄在26岁~73岁之间。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情、病程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采取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基础常规护理等措施, 对于观察组增加相关早期心理及康复护理措施, 方法如下。

1.2.1 早期心理护理

(1) 护理人员要创造表达情绪的良好环境, 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让患者深层次地了解疾病, 学会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同时, 要督促患者积极地训练恢复运动功能,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吸烟不饮酒, 有良好的作息睡眠, 避免产生后遗症。 (2) 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 疏导负面情绪, 不断鼓励、安慰患者, 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要求患者合理饮食, 多吃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尽量不吃油炸类和高热量的食品, 饮食最好是既清淡又容易消化。

1.2.2 早期康复护理

(1) 良好体位的保持:急性期患者病情严重, 要严格卧床, 使肢体以正确姿势与体位平躺于床上, 避免患肢关节的挛缩与变形脱位。仰卧时, 向前挺直肩部, 稍外展上臂并外旋, 伸展肘和腕, 掌心朝上, 伸展手指并分开, 放置上肢于枕头上。前挺骨盆与髋关节, 内旋大腿并夹紧, 放置垫物于患侧大腿的外下侧, 避免下肢外旋。稍垫高膝关节使之向内微屈, 踝关节呈90°, 足尖朝上以防止伸肌痉挛并指导患者交替健侧与患侧位[2]。 (2) 患肢按摩:缓慢轻柔地按摩患侧, 勿用刺激性的手法, 安抚性按摩肌张力较高的肌群, 使之放松;肌张力较低肌群, 则进行揉捏与按摩, 还可与循经点穴配合增强疗效。 (3) 患肢的被动运动:昏迷或者因其他的原因, 数日不能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 应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 频率为2次/d, 直到恢复主动运动。活动的顺序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从小到大增加幅度, 对挛缩的肌腱、肌肉、周围关节组织进行牵伸。进行挛缩方向相反活动, 如肩外旋、外展, 踝背伸, 前臂旋后等。交替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 (4) 系统功能的训练:如急性期正确肢体的摆放、按摩拍打、被动关节的训练等;随后进行左右翻身、训练上下肢的控制能力等;病情稳定之后进行床上活动, 比如患侧翻身、独立健侧翻身、桥式运动、四点跪立位等。指导床边的动作, 训练坐位站立与平衡站立, 行走与上下楼梯等。 (5) 日常生活能力 (ADL) 的训练:如拨算珠、搭积木、套圈、抓取东西等, 对患者日常自理环节进行指导, 2次/d, 每次30 min。指导吞咽困难患者进食。

1.3 效果评定

治疗后1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和ADL能力作为疗效评定标准[3]。HAMD评分标准:没有抑郁<7分;可能存在抑郁7~17分;肯定存在抑郁17~24分;重度抑郁>24分。患者的躯体恢复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ADL能力 (改良巴氏指数MBI) , 内容包括:工具性生活能力和躯体生活自理。ADL能力评分标准:完全正常≤16分;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16~22分;有明显功能障碍≥22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ADL评分较对照组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及康复运动干预后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我国老年人常发病之一就是脑卒中, 近些年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老年患者的病死率不断下降, 预后常有心理、语言、肢体等方面的障碍, 尤其是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病率能达到45%[4]。老年患者一旦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及行动能力, 常常会有焦虑、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5]。本次研究表明在采取常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 实施早期心理及康复联合干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显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损伤区周围的神经功能细胞仅仅发生传导的衰竭, 而并非凋亡或者死亡, 出现半暗区, 对患者早期采取运动治疗有利于康复, 复活半暗区细胞。心理及康复护理以康复医学中重组神经系统功能原理为根据, 实施早期全面科学的有效专科护理。经早期康复护理后,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以及HAMD评分显著改善, 未出现关节挛缩、关节损伤、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研究中无1例由于痉挛性或废用性瘫痪导致患者卧床。证明早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及康复联合干预措施, 可使其日常自理能力提高,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加快肢体功能恢复速度, 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甚至防止废用、痉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 显著降低了对患侧肢体活动度的影响, 为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叶迈蕴, 郑淑智, 张孝琴.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1 (9) :25.

[2]李秀习.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6) :36.

[3]丁燕洪.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9 (12) :914.

[4]于兰, 陈远, 宋兴旺.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1 (6) :587.

上一篇:消息的写作下一篇:信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