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2024-09-21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精选8篇)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1篇

1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是以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使用专业后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图形转换、自动匹配及分割,获得肝脏外形、肝内病灶及肝内管道系统三维图像,精确定量评估虚拟手术前后肝脏体积相关参数的变化,综合多种因素实现手术方案最优化,以期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并改善临床预后[1]。

2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发展阶段分为:肝脏结构的三维重建,总肝体积和预期残肝体积的体积分析,以及基于三维影像及容积分析的手术规划。有关肝脏体积的计算机分析最早见于1979 年[2],1990 年Hashimoto等[3]首次报道肝脏结构的三维重建,1998 年Marescaux等[4]报道了自动化三维肝脏血管模型。2000 年,基于肝脏结构三维重建的虚拟手术首次报道[5]。2001 年Wigmore等[6]通过回顾性分析证明了手工描记移植肝脏体积的准确性。2005 年Saito等[7]、Lang等[8]学者的论著为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技术指导。

目前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有[9]:OVA(日立,日本),irtual Place (AZE,日本)、Hepa Vi-sion(Mevis,德国),VR-Render (IRCAD,法国)、IQQA(EDDA,美国)等。

3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计算机辅助肝脏术前评估:计算机辅助肝脏术前评估主要包括:病灶定位及累及范围评估、肝脏体积评估、肝内血管分析等。1计算机辅助规划系统可以依据肝内血管走行,按照Couinaud肝脏分段原则利用空间切面进行肝段划分,将病灶精确定位到亚段水平,立体化显示病灶累及范围,准确描绘肝内,特别是肿瘤相关空间的重要结构,为确定准确的切除范围提供充足依据。2对拟手术肝脏体积进行相关的定量评估,所得体积数据(如肝脏体积、各肝段体积、门静脉主要分支灌注范围及肝静脉引流域等)对于肝部分切除手术方案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3计算机辅助规划系统可以准确绘制肝内血管三管道结构维模式图,立体感强,对比鲜明,有利于明确肝内血管分型并进行变异分析,提高术中血管处置的前瞻性,降低手术风险。4对于肝脏移植供体,计算机辅助术前评估可以了解供肝血管类型是否适宜作为供体,供肝体积及是否符合移植需要。

3.2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目标病灶的必要切除范围。此范围包含目标病灶累及的肝组织及病灶切除后结构和功能遭到损毁的非病变肝组织。计算机手术规划系统采用多期增强CT原始数据,对病变累及范围的显示精度是值得肯定的。病灶切除后遭到损毁的非病变肝组织是指术中为切除病灶而离断特定血管造成局部血液灌注与引流失衡,导致结构、代谢及功能异常的病灶范围以外的肝脏组织。计算机辅助规划系统可以很好地模拟离断门静脉分支所造成肝实质缺血的范围以及离断肝静脉引起肝实质淤血体积和分布。2定量评估拟手术肝脏相关体积数据。计算机手术规划系统可以准确获取总肝体积数据并模拟特定术式下肝脏体积改变,用于评估剩余肝脏是否在功能代偿所必需保留体积范围之内。3预见性的制定血管离断及重建方案。模拟手术可以清晰的显示为完整切除病灶而必须离断的重要血管结构,还可以模拟离断特定血管所致肝实质缺血及淤血情况,以确定是否进行血管重建以保护残肝动能[7-10]。

4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优势

传统肝脏手术要求术者通过分析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二维图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粗略的病变定位、大体了解病灶累及范围以及血管分布形态进行术式选择。术式规划缺乏客观的影像学引导以及必需的定量分析,完全依赖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的技术优势体现在:1构建肝脏结构的三维影像,实现肝内解剖结构的虚拟三维可视化。手术医师能够在重建的肝内结构模式图中准确定位病变,任意角度观察肿瘤与肝内血管的位置关系,加深对病灶周围解剖结构的理解,减少术中操作的盲目性。2肝段体积、门静脉灌注范围及肝静脉引流域的定量评估。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依据Couinaud原则进行肝段分割,准确计算各肝段体积。通过定量分析每支血管的灌注范围或引流域体积,评估离断特定血管所致肝实质缺血范围或淤血体积,以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3肝脏手术相关体积分析。肝脏体积数据及模拟手术的衍生数据(如肝脏切除体积,残余肝脏体积等),对于肝部分切除术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4虚拟手术。利用空间切面进行虚拟手术可以确认所获得的供体肝脏体积是否足够满足受肝者生理代谢需求,实时计算残余肝脏体积是否符合肝功能代偿要求,实现术式选择的最优化及手术创伤最小化。模拟手术可以直观显示手术切面内重要的血管结构,以便术前制定血管离断方案,评估术式可行性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因此,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区别于传统手术规划的显著特点体现在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影像的转变,以及在手术规划中从经验定性制定手术方案到依据客观定量数据进行术式选择的进步[11],为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客观的图形化的决策依据[12,13]。

5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的应用

5.1 在肝脏移植术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肝脏移植术,主要用于移植供体肝脏的术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供肝者总肝脏体积、供肝者拟供肝脏体积、供肝者拟剩余肝脏体积、供肝者肝内血管分型等。

在活体肝移植术前准备中,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来保证足够大的剩余肝脏以让供者顺利渡过肝再生期,同时提供体积适当的移植肝以满足受者代谢需要,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14]。供肝体积过小,易发生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syndrome,SFSS),导致移植失败;供肝体积过大,可能导致供体灌注不足,术后排异反应风险会相应增加[15]。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肝脏移植术的意义就是在这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根据不同的供体类型准确评估生理状态下的供体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及相应比值,以确定相关参数是否在安全限值之内[10,16]。肝脏管道变异的发生率约为67%,对于手术安全是很大的威胁[17,18]。供肝者肝内血管及胆道分型和变异、门静脉灌注及肝静脉引流范围是影响术式的重要因素,术前必须对其进行准确评估。肝静脉是否合干以及在下腔静脉的注入方式影响移植物植入方式[19]。肝脏的血管解剖对于活体肝移植供者的选择以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0]。肝移植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部分血管需特殊处理,增加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重要血管损伤的概率[21]。肝右叶供体移植时需重建直径>5 mm右后下静脉,以免供体肝淤血[22],影响移植成功率。

计算机辅助移植供体肝脏的术前评估可以针对以上各项影响因素,提供精确、可视化、量化的评估结果,明确手术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术中血管离断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增加术中血管离断的预判,减少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正常肝组织缺血缺氧的发生,最大限度地解决供者、供体、受者之间的矛盾。

5.2 在精准肝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精准肝脏外科”作为一种新的肝脏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力求在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前提下,保证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23]。计算机辅助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将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13]。

肝脏肿瘤的手术切除有3 个关键环节:完整切除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以及维护剩余肝脏功能[24],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与保持剩余肝脏结构完整和功能代偿之间存在矛盾,是影响手术方案制定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肝脏内部解剖模型,加深对病灶周边解剖结构的了解[25,26],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可视化评估平台,同时经过计算机辅助规划系统评估的拟手术肝脏的体积相关数据对术式选择具有决定意义[11]。计算机辅助规划肿瘤肝部分切除术是实现精准肝切除的有力辅助工具,较之于传统二维图像,在规划复杂性、高风险性肝部分切除术以及肝门部胆管癌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1,12,27,28]。

6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前景

计算机辅助规划肝部分切除术尚存在一定的不足。1当肝脏血管不能充分显示时,比如肿瘤巨大压迫血管、肿瘤血栓、门静脉癌栓等,可能会造成肝内血管及其引流域、灌注范围评估受限[9]。2现有部分后处理软件依据经典Couinaud分段原则进行肝段分割,实际上个体变异比例很高,影响肝段划分及病变定位的准确性。3计算机辅助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前提是肝实质功能的均一性,但是目前的研究证明,肝脏功能是非均一分布的。伴随CT检查模式的进步(比如使用经肝脏代谢对比剂及全肝灌注扫描模式等)及后处理方式的发展,这一目标是有望实现的。4在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情况的随访当中,计算机辅助肝脏体积乃至功能评估可以发挥更多作用。5计算机辅助三维虚拟术中导航作为重要的手术辅助手段起步较晚,目前面临术前刚性数据与术中实时非刚性数据之间相互融合等技术难题,需要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支持。6机器人手术作为手术操作方式的探索,有待我们从工程学乃至人文科学等更多角度进一步研究。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第2篇

关键词:切除术;肝胆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66-01

肝胆管结石属于胆管结石中一种常见的类型,表现为残石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再次手术率高等。在目前,大多数医院主要采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予以治疗[2]。现结合我院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资料

抽取我院在200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11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46例,女性为64例。年龄在19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4.2)岁。在接受治疗前,全组患者均表示有1个月~9年病史,另有41例表示有过胆道手术史。临床表现为:21例右上腹隐痛不适患者;79例腹痛患者;另表现为发热、寒颤及黄疸等的患者各有51例、39例和67例。

1.1.2 结石基本情况

全组患者均有在术前进行B超、CT检查和ERCP、MRCP以及术中胆道镜等加以确诊,并了解到在结石分布方面,有71例位于左肝,有22例位于右肝,有17例位于左右肝,另外有48例为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9例为合并肝门胆管狭窄;左肝管狭窄、右肝管狭窄及左右肝管均狭窄者分别为49例,17例和16例。

1.2 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行肝左外叶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肝方叶切除术,以及右前叶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和右半肝切除术各有57例、18例、7例,以及5例、8例和4例。另外有10例行双侧多区段肝切除术,有47例行肝切除术联合胆肠内引流术,有7例经肝实质切开取石。并在手术中采用常规彩超、胆道镜进行检查及取石。

2 结果

经研究,术后发生胆漏、胆道出血及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共7例,包括4例胆漏患者,2例急性胆道炎患者和1例膈下脓肿患者。同时有1例因合并肝功能衰竭致死。另有6例患者由于出现术后残石,需要进行T管窦道取石。

此外,对于全组102例患者进行为期10个月到5年的随访,平均随访2.7年。经随访效果评定标准评定,随访患者优良率为96.2%。

3 讨论

3.1 术前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肝胆管结石作为胆道外科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复杂、难治的疾病,虽可以采用B超进行检查诊断,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诊断准确性仍比较低,仅为80%左右[1],特别是在诊断合并胆道狭窄时,其准确率则要更低。为此,在术前的检查工作中,最好能够结合影像学进行检查。通过实现CT、ERCP和MRCP等的联合使用,以帮助医生确定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位置,以及合并单管狭窄的部位及其范围等,减少术后残石等情况出现,促使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的治疗分析

肝胆管结石在临床治疗时,往往容易受到其解剖上的复杂性和结石、炎症等的影响,而导致合并胆管狭窄,以及狭窄以上胆管扩张和胆汁淤积等情况的出现。而且在某些仅采用胆管切开取石的手術过程中,操作起来极为困难,会给手术治疗的效果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同时,据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的成因还有着一定的关联。由于肝胆管结石的影响,会使得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从而引起上皮癌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经肝叶段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胆管癌的发生[1]。在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经随访,发现优良率高达96.2%。

不过,要想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医院在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与其他术式的联用。当采用肝门胆管狭窄矫正整形联合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时,一方面,肝门部狭窄的胆管可通过肝方叶切除术来充分显露;另一方面,将空肠盲袢在皮下埋置,还可以为日后行胆道镜取石或是复发取石,以及拆除原胆肠吻合口或为其进行整形等提供便捷。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结石取净,医院还需要重视术中彩超和胆道镜的使用。经术中彩超进行结石分布的动态、反复观察,并结合纤维胆道镜的检查及治疗作用,可实现对残石发生率的有效控制。

经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在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以及B超、胆道镜等的使用下,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残石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龙,田伏洲,骆助林等.部分肝切除术与肝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2012,03,(15):256-257.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0例, 其中男29例, 女41例, 年龄32~76岁, 平均48岁;病程0.5~10年, 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的黄疸、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及上腹压痛和肝区叩痛等症状和体征;均经B超、CT或X线胆道造影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结石部位:肝总管14例, 胆总管21例, 左肝内胆管28例, 右肝内胆管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术:根据术前B超定位, 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情况进行定位后, 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3], 其中肝左外叶切除23例, 左半肝切除7例, 肝方叶切除5例, 6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并行胆囊切除术, 胆道探查清除残留结石, 术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肝外胆道切开取石, 胆道探清除残留结石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疗效标准[4]:优: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经T管胆道造影或B超检查未发现肝胆管有残留结石, 无复发。良:偶有腹痛发作, T管胆道造影或B超检查发现肝胆管残留有细小结石。差:症状频繁发作, 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术中死亡病例。观察组优良率为94.28%, 对照组优良率为65.7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 (17.14%) , 其中切口感染3例, 胆漏2例, 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6例 (45.71%) , 其中切口感染4例, 胆漏5例, 胆道出血3例, 膈下感染2例, 肺部感染2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2年, 观察组有4例 (11.43%) 出现复发, 对照组有14例 (40.00%) 出现复发,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目前肝胆外科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5%~30%, 女性多于男性, 并常见于50岁以上的肥胖者[5]。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但与细菌感染、胆道蛔虫和胆管阻塞关系密切[6]。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病情复杂, 术后残留结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并可诱发胆管癌等特点。研究显示[3], 胆囊由于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 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 胆结石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80%~90%胆囊癌患者伴有胆结石。由于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范围、结石的数量、伴同的肝胆管和肝脏的改变、手术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难题。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 其中解除狭窄梗阻是手术的核心, 而清除病灶、通畅的内引流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否则易致术后结石复发, 残余结石松动, 从上方胆管下降至胆管开口狭窄处, 并再次引起梗阻、感染, 导致重症胆管炎, 胆原性脓肿和胆道出血, 但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一直是外科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8,9,10]。传统的单纯胆管切开取石术由于对肝胆特殊生理结构探查不清晰或者粘连分离困难, 致使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容易造成结石清除不彻底, 术后复发率高, 很难达到治疗的理想效果,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为了取尽结石, 最大限度地去除病灶, 施行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有效手段[11]。笔者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术, 不仅可以清除肝胆管病变, 同时还可以较大范围清理结石, 减少了术后复发。肝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肝左叶、右叶单侧或双侧结石病变时均安全有效。对于不能一次性取净的结石, 先放置T管, 之后经过T管窦道取石, 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优良率为94.28%, 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5.7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种疗效确实的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好,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肝外胆道切开取石联合“T”管引流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术中死亡病例。观察组优良率为94.28%, 对照组优良率为65.7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种疗效确实的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好,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均符合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5例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23;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53.80±5.29)岁;病程在1~5个月,平均病程(2.80±1.50)个月。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21;年龄范围27~72岁,平均年龄(54.50±5.09)岁;病程在2~6个月,平均病程(3.06±1.80)个月。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P>0.05),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科学的对比。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将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麻醉后,根据患者结石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叶部分切除术、肝叶规则切除术合并胆总管切开引流术、单纯肝叶规则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相关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观察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后,采用纤维胆道镜观察患者肝内外胆管的状态,观察胆管是否存在结石或蛔虫,观察肝内胆管的狭窄程度。经肝外胆管切口,在纤维胆道镜的直视下取出结石,如果结石体积过大,应先碎石或冲洗后再取出。整个手术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取净体积较大的结石,避免嵌顿结石的嵌留。术后对患者进行同等营养支持和护理。

1.3观察指标: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膈下感染等)。观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评分,分值范围是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之间,对比调查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切口感染例数为5例占11.11%,胸腔积液例数为3例占6.67%,肺部感染例数为6例占13.33%,膈下感染例数为2例占4.44%,并发症发生率为35.56%(16/45)。观察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切口感染例数为1例占2.22%,胸腔积液例数为0例,肺部感染例数为0例,膈下感染例数为1例占2.22%,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观察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55.39±4.29)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63.37±5.50)分。观察组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56.15±3.98)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3.15±3.37)分。观察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3]。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肝区压痛、下胸部疼痛等。肝内胆管结石可诱发胆管梗阻、胆管狭窄、局部感染等,加重患者的病情,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4]。

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当患者的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时,肝部分切除术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则需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伤害[6]。

纤维胆道镜是近年来随着纤维光学的发展而发明的一种用来诊断胆道疾病的器械。纤维胆道镜是一条由许多光学纤维组成的空心管子,是一种直视下观察胆管、肝管、处理病变区域的特制器械。纤维胆道镜向上能够看到肝内胆道深处的胆管,向下能够看到十二指肠内,并且能够直接看到胆管内的结石的形状、大小、数目等[7]。纤维胆道镜的问世,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临床上,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但避免了以往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的盲目性,而且还有利于取出肝内大结石或嵌顿结石,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本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56%(16/45),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观察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进行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

综上所述,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来说,选择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进行治疗,不但能够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该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邹勇.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51-52.

[2]王伟,项和平.肝脏部分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道出血1例[J].肝胆外科杂志,2013,21(6):479-480.

[3]黄益领,陈志敏.肝部分切除结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78-2679.

[4]熊文辉.肝内胆结石120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38-39

[5]农跃.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5-16.

[6]李海滨,龚义伟,盘新辉,等.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8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315-3316.

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第5篇

20例患者均为男性, 最小年龄21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45岁, 其中1例术后第1 0天因腹腔内出血死亡, 其余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作好呼吸道护理

肝手术后, 特别是广泛性肝叶切除后易发生诸多并发症:腹腔内出血、胃肠出血、肝功能衰竭或肝性脑病、腹水、胆汁渗漏、腹腔感染、胸腔积液等。因此术后5 d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全身有无出血点、紫绀及黄疸, 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 监测患者尿糖、尿比重、尿量。由于手术创伤大, 膈肌抬高, 呼吸运动受限, 患者如出现咳嗽、咳痰困难, 可给予雾化吸入, 每日2次, 每次雾化吸入后及时给予翻身, 轻叩背部, 指导患者双手按压切口, 深呼吸咳嗽, 鼓励将痰咳出。

2.2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切口与引流管的摩擦可产生疼痛, 对患者肉体上造成痛苦, 遵医嘱给予镇痛泵持续使用, 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给予精神安慰,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咳嗽、深呼吸用手按压切口,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

2.3 活动指导

手术后6~2 4 h, 清醒时取半卧位, 微闭双目, 用鼻深呼吸, 指导患者上肢—肘关节—肩关节屈伸运动及下肢趾端—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屈伸、内翻、外翻运动。每日4次, 每次10遍。术后第1天 (24~48h) 在第一阶段上加大活动量, 并增加活动项目, 取半卧位, 增加扩胸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5遍, 伴咳嗽可由他人协助翻身, 轻叩背部每2小时1次。术后第2天 (48~72h)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 每2小时1次, 每次5~10min, 如年老体弱或无法下床活动, 应对其进行抬臀训练, 方法是两腿屈曲, 两手臂撑床, 反复抬臀, 每天50~100次, 逐渐增加次数, 直至通气。术后第3天, 拔除双套管后, 嘱患者坐于床边, 双腿下垂, 主动活动四肢、头颈部关节和肌肉, 酌情在他人扶持下行走, 注意防治感冒加重病情, 练习下床活动应从床边站立开始, 逐步扶床行走, 每天2~3次, 每次15~20min。

2.4 饮食护理

一般禁食3 d, 肠蠕动恢复后, 给予全流→半流→普食。由于肝功能减退, 食欲不振, 营养状况较差, 应给予营养支持, 患者能进食时, 指导患者选择一些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钠、易消化食物如鸡蛋, 猪肝, 新鲜蔬菜及水果等。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 避免生冷及硬性食物, 定时测量患者体重, 以了解营养状况。

2.5 做好基础护理

因引流管、保留导尿、营养不良及痰液过多可以成为感染的潜在危险, 应加强皮肤护理, 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数次, 保持口腔及会阴部清洁,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床单及病号服1次。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换药、治疗、护理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切断感染途径;保持各引流管通畅, 腹部无阳性体征, 引流量<5 m L时, 及时拔除引流管, 以预防感染;叮嘱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揭开纱布, 用手触摸切口, 以防污染。更换各引流管时, 一定要用稀碘酊棉签消毒, 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3 出院指导

3.1 休息与活动

术后3个月注意卧床休息, 增加肝脏的血流量, 减轻肝脏负担, 有利于肝脏修复和肝功能恢复。注意劳逸结合, 进行适当锻炼, 如慢跑、散步等, 避免劳累和重体力活动, 注意自我保护。

3.2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 定时定量, 适量优质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 忌食油炸、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戒烟酒。

3.3 定期复查AFP、肝功能、B超、CT等

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 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手术切除仍是目前肝癌治疗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术后的护理质量好坏关系到患者的愈后, 因此加强术后护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非常重要。

摘要:原发性肝癌 (简称肝癌) 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为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做了肝部分切除术, 现就其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肝癌患者,切除,护理

参考文献

[1]架瑞申, 辛建会.15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20~21.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6篇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是结石病的多发脏器, 其发病概率高达40%, 其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实施肝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 该手术能最大限度地清除含有结石、胆管狭窄及扩张的病灶, 但考虑到该手术比较复杂, 术后患者易出现并发症, 所以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对提高手术疗效非常重要。我科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对4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实施了细致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科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确诊。40例患者中, 男性30例, 女性10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高75岁, 所有患者均实施肝叶切除术, 其中行右肝叶切除10例, 左肝叶切除5例, 左右肝叶合并切除10例, 肝叶切除加胆肠吻合术15例。以往已行一次手术者20例, 已行两次手术者15例, 已行三次手术者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复杂性大, 病情易反复, 患者经历多次手术后, 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加上对本次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性, 往往表现为术前极度焦虑、紧张。针对此种情况, 护理人员要加强术前心理护理, 积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 为其分析手术实施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具体过程及所要达到的目的, 最大限度排除患者不良情绪, 协助患者建立手术成功的信心[1]。

1.2.2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观察和体位活动指导:患者手术结束后,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1~2 d持续吸氧护理, 之后再间断性的低流量吸氧护理2~3 d, 目的是增加患者机体血氧含量, 促进术后肝细胞组织再生, 以便患者顺利安全的度过肝功能不全期。患者麻药清醒后, 如生命体征稳定, 则叮嘱或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轻腹部创口拉伸影响, 而且有利于腹腔内相关积液排除, 避免隔下脓肿[2]。为减轻半卧体位对患者臀部及腰部的不适影响, 护理过程中可将软枕垫于臀下和腰后, 同时适时高枕平躺, 缓解长时间半卧位带来的身体不适。为避免肝断面摩擦出血, 患者术后1~2 d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该期间积极协助患者翻身,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与咳痰锻炼, 从而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2) 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身体通常会留置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和T管, 通过观察这些导管, 可以有效判断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及并发症出现征兆, 所以必须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干预。准确了解并把握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和摘管时机, 避免引流管脱落、折叠、挤压与堵塞, 确保引流管顺畅, 避免引流液或胆汁反流造成感染;定期检查各引流管状态, 避免因引流不畅而引发胆漏、隔下脓肿等并发症。严格按照规定更换引流袋, 实施无菌操作原则,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份量, 以便及时处理患者不良反应[3]。 (3) 并发症防治护理:出血是胆叶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主要原因表现为手术过程中血管结扎不严实、肝断面渗血及感染所致。所以术后1~2 d应严密监测, 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肝断面摩擦出血, 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定期为患者更换并固定伤口敷料, 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定期观察并记录腹腔引流管内引流液的相关性状, 如引流出鲜红色血性液>100 m L/h, 时间持续3 h以上且伴有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差等症状, 则考虑腹腔内有出血, 需及时行引流手术;如T管引流出血性液体, 同时伴患者解黑便现象, 则需考虑胆管内出血, 此时应静脉输送红细胞悬液, 为患者实施扩容和止血治疗[4]。

2 结果

术后发生2例腹腔出血, 1例胆瘘, 经有效治疗后均已痊愈出院, 无患者死亡, 患者满意度很高。

3 讨论

肝叶切除虽然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但考虑到该类手术技术复杂, 且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较高, 以致对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手术配合度, 排除患者不良情绪, 术前必须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同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有效降低术前风险;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为患者实施正确的体位与活动指导, 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确保引流管引流顺畅, 防止并发症产生, 积极监测各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和形态变化, 及时有效的对患者出血、胆漏等并发症进行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积极的治疗, 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强化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手术的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而且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构建良好的隐患关系, 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公众口碑。

参考文献

[1]张玉兰.75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行肝叶切除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4) :326-327.

[2]彭羽, 吴丽萍.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4) :370-371.

[3]郭筱旖.胆总管切开并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6例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449-450.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 男12例, 女18例;年龄19~53岁, 平均41岁;病程0.6~8年, 平均3.2年;临床表现:上腹隐痛不适5例, 腹痛22例, 发热8例, 寒战14例, 黄疸16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术中纤维胆道镜、术中胆道造影等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结石部位:左胆总管结石7例, 左外叶结石4例, 左外叶上段结石3例, 左外叶下段结石5例, 右后叶结石4例, 右后叶下段结石4例, 右前叶结石3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0例, B级18例, C级2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B超定位, 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情况进行定位后, 选择手术方式[2]:左外叶切除5例, 左外叶上段切除3例, 左外叶下段切除5例, 左半肝切除7例, 右后叶切除4例, 右后叶下段切除5例, 右前叶部分切除1例。19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并行胆囊切除术, 胆道探查清除残留结石,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

1.3 疗效标准[3]

优: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经T管胆道造影或B超检查未发现肝胆管有残留结石, 无复发;良:偶有腹痛发作, T管胆道造影或B超检查发现肝胆管残留有细小结石;差:症状频繁发作, 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平均 (180.4±15.6)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145.6±30.5) mL;术后并发症4例 (13.33%) , 其中切口感染1例, 经引流、冲洗、换药、抗感染治疗后切口愈合;胆漏2例, 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 拔管延期, 自行痊愈;肝切除断面局部积液1例, 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治愈。所有患者随访9个月~4年, 平均随访2.5年。效果为优者27例 (90.00%) , 效果为良者2例 (6.67%) , 效果为差者1例 (3.33%) , 该例患者于术后3年因肝胆管结石复发而再次手术, 总优良率为96.67%。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目前我国肝胆外科的常见疾病, 具有病情复杂, 术后残留结石率高、复发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临床特点[4]。其手术治疗原则是:清除结石及病灶, 建立通畅胆汁引流[5]。自1957年黄志强教授首先提出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以来, 其满意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公认[6]。肝部分切除术的优点是能一次性完成和解决肝胆管结石及狭窄等问题, 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肝胆管结石清除病灶的最有效手段, 其主要适应症为[7]: (1) 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和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者; (2) 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 结石难以取净, 狭窄难以纠正者; (3) 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 切除可减少结石的再发率; (4) 合并有慢性胆源性肝脓肿, 难以控制的胆管大出血、肝胆瘘等,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5) 合并有胆管先天性疾病; (6) 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

由于肝胆管结石的病变范围是沿胆管树呈严格的节段性分布的, 因此, 完整切除病变胆管及所引流的肝脏区域, 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进行肝部分切除时应当尽可能以肝段、肝叶为单位作严格的规则性切除, 以完整切除病变胆管树及所引流的肝脏区域[8]。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胆囊急性炎症期或合并门脉高压、肝门区静脉曲张时, 手术当中要认真仔细, 千万不要撕扯长拉解剖胆囊三角, 应该用钝性来分离, 并与电凝同时应用, 电凝时要明确分辨组织, 以防止胆管、血管在电凝时灼伤。 (2) 炎症粘连分离时要紧贴胆囊壁, 这样首先可以避免损伤胆管, 其次如果在操作当中不慎弄断胆囊动脉时, 还有足够长的距离钳夹或上钛夹, 以防动脉太短时血管回缩无法处理。 (3) 主要分离操作要在胆囊后三角进行, 分离钳紧贴胆囊管后内壁, 以其两外侧臂撑开分离, 此法属钝性分离, 不易导致损伤。在前三角分离是以钳尖分离, 属锐性分离, 容易损伤, 而且术者会不自觉地采用“穿通”的动作, 在胆囊管内侧穿一个空隙快速分离出胆囊管。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 可导致胆囊管、胆总管、胆囊动脉损伤。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

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胆漏、膈下感染、肝衰竭等, 我们的体会是可采取如下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 (2)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3) 重视肝断面的处理; (4) 双套管引流, 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 保证引流通畅, 防止术后腹腔感染等; (5) 术后定期驱虫治疗。此外, 术前储备足够的肝糖原。维持正常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水平, 改善肝功能等, 也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前提。

综上所述, 肝部分切除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可降低术后残石率和复发率, 提高手术疗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庆怀, 高静涛, 曹嘉华.早期肝胆管结石的肝切除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3 (11) :739~740.

[2]张惊涛.肝内胆管结石100例的外科治疗[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7) :272~273.

[3]李长安.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3) :35~36.

[4]宾泽民.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56例体会[J].中外医疗, 2011, 10:95.

[5]向炳辉.60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12:22~24.

[6]李长安.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3) :35~36.

[7]李江云.早期肝胆管结石的肝切除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164~165.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存在上腹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有黄疸病史。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26~69岁, 平均 (48.3±4.5) 岁。患者结石情况具体如下:44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18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内胆管结石;8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合并右肝内胆管结石;10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合并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症如下:10例患者伴有慢性支气管炎, 6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14例患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肝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参照文献[2]中的相关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常规建立气腹, 应用四孔法穿刺。将腹腔镜器械置入后将胆囊切除, 显露胆总管并使用三角针将胆总管挑开, 确定患者肝内外胆总管结石数量和体积大小,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胆总管切开长度, 一般在1.5~3.0 cm。肝切除步骤如下: (1) 进行肝脏探查及了解腹腔有无出现转移情况; (2) 将结石所在部位显露并做好周围组织的保护措施, 使用电刀直接进行局部切除治疗; (3) 离断肝实质病使用电刀切开肝表面1 cm厚, 完成分离肝断面较粗血管工作后, 使用钛夹夹闭; (4) 夹闭之后对较大的主干或者分支进行切断, 对于肝脏创面使用电灼方式止血, 将显露出来的脉管根据其自身粗细, 对应地进行钳夹或者电灼止血。在胆总管内置T管后缝合胆总管, 确认缝合位置无渗漏, 放置引流管后手术结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从切口大小、下地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漏, 发生率为2.5%, 对照组患者4例术后出血, 4例胆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5070, P=0.0338)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不良饮食习惯影响, 近年来结石发病概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中以肝胆管结石最为常见, 为肝胆外科多发常见疾病。对肝胆结石患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否则会引起诸如肝脓肿、肝硬化或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

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创伤,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和住院所需时间, 另一方面该手术切口在愈合之后能够达到无瘢痕效果, 符合部分对美观有要求的患者。腹腔镜手术方式虽然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在其应用和时机都需要严格把握, 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5,6]。

传统开腹肝部分切除术虽然对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突出, 但创口较大不但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也提升发生感染并发症的几率, 部分结石患者年龄偏大且本身合并多种并发症, 切口愈合速度缓慢, 因此腹腔镜外科手术避免手术切口对患者的影响, 加快术后恢复速度。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再次手术的几率[7]。术后放置T管引流的目的除了引流胆道, 还有建立术后胆道镜取石的重要通道, 对于三级胆管以上的胆管结石难以在术中完全取尽, 有较高的残石率, 术后通过3~4次胆道镜取石将其取尽[8]。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提示对肝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 对患者造成损伤程度更轻, 能够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所需时间, 缓解其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压力, 对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铁彦, 赵华, 樊晨, 等.腹腔镜微创与常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1) :1901-1902.

[2]董家鸿, 田远虎.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6 (4) :139-140.

[3]李汉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1) :36-37.

[4]张超, 王清华, 姚磊, 等.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11) :1206-1208, 1211.

[5]程跃茹, 李建军.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7) :1090.

[6]李汉智.纤维胆道镜技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11) :2199, 封3.

[7]柳万里, 马艳波.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6) :143-1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相关文章:

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56例体会09-11

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09-10

上一篇:国家制定法下一篇:重型装备制造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