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是一种能力

2024-06-06

拒绝是一种能力(精选6篇)

拒绝是一种能力 第1篇

做人有底线, 做事有原则, 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得游刃有余的铁律。这个铁律告诉我们, 做人做事都要适当地学会拒绝, 对一些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都要敢于拒绝, 这是维护自身尊严、保证自己利益的重要手段, 工作生活甚至于做企业莫不如此。

几年前, 笔者尚在管理领域做咨询顾问的时候, 就职于当地一家总是号称“最大”的“知名”咨询企业, 职务是督导顾问师。入职不久, 公司就接到了一张堪称世上最小的管理咨询订单。一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企业规模也不到30人的小五金加工厂老板, 被在咨询公司做营销的老乡鼓动, 来听了公司开办的一次公开课,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掏出了口袋里本来准备买材料的4000多元现金当场落订, 要求公司给他做管理咨询。咨询公司的女老板也是二话不说就接过现金放进自己口袋。

可是, 在派了三批咨询师过去之后, 所有咨询师都劝老板放弃这张订单, 因为这家工厂实际是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地地道道的小作坊, 连老板夫妇在内总共才10余名员工, 交通工具也就是一台摩托车, 电脑根本就没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 这个“企业”都不适宜、也不需要一个专业的咨询公司来为他服务。尤其让人尴尬的是, 老板夫妇关系极差, 在这件事上也没有达成共识。老板娘看到顾问老师进来就拿刀相威胁。然而, 悲哀的是, 咨询公司的老板娘却骂老师们不为公司着想, 有单也不做, 硬逼着一位资历较浅的老师强行进驻这个小作坊, 最后的结局是, 这位老师当即愤而离职, 连工资都不要了。

事实上, 笔者这位曾经的女东家要是稍微有点常识、有点原则, 或者稍微有点智商的话, 就不应该接这张单, 更不应该在老师们反映真实情况后, 还逼着大家去做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 这样的小作坊的现状根本就不需要很专业的管理, 更不需要管理咨询。因为这种单就是做好了也不值得张扬, 做不好才更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拒绝的原则, 这家咨询机构在后来几年的发展中, 无法留住人才。也始终没有在行业里成就所谓的“最大”“最知名”的行业龙头, 在苟延残喘几年后, 现在只能改行做人才中介, 并且是农民工中介。

拒绝,也是一种美丽散文 第2篇

冬天,雪,在北方,是一种标配,在南方,却是一种憧憬。虽然,之前通过各种渠道,早获知近日将气温普降,有雪而至,但一觉醒来,雪已覆盖阳台,窗外,群山遍野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雪,真的来了,悄悄地,且来得这么快,仍感意外,似乎突然。

岁末年初之交的这场雪,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喜和兴奋。推开窗,外面好亮,远处屋顶的雪好耀眼,屋檐、树上的冰柱,浓缩了雪花的热闹,这热闹被晨起的孩子们,又掀起一阵阵高潮。他们穿着雍肿的棉衣,或为堆一个什么样的雪人,争论不休,又为打雪仗联合谁又打谁,猜掌拉勾。他们在雪地里追赶着、嬉戏着,动作滑稽而天真,神态执着而任性。

我被这热闹感染了,披上冬装,走出门外,去欣赏难得的野外雪景。这一年一度,不,也许几年一度的漫天飞雪之美景,谁能拒绝?毫无理由的拒绝,本身也许就是一种错误。

我无法拒绝这份美丽。

穿过小区,绕过街道,我一个人独自来到聚德文化园。这是一个年末才开放的休闲公园,刚装饰完工的办公楼房,新铺就的人行道,才移栽还没发芽抽叶的花草树木,各种造型的特色塑雕,一切都是崭新的,风尚而时髦,特别是那些随处可见的精美字画,雕刻细腻, 一副副,一行行,古香古色,文化气息浓厚。

或许过于寒气太盛,园里游人不多,只有几对年轻情侣,在摆着姿式拍照,将自己一帧帧,定格在白皑皑的雪景中,还有大人牵着小孩,小心翼翼的,在园里逛游,似乎在寻找堆雪人的最佳位置。这里的雪是新的,草坪上的雪,一层层,如洁白的白地毯,没有被人过多踩乱,更没有被车碾压的`痕迹,整洁而有层次。不像公路上的积雪,天一亮,就被人踩车压,一片狼籍。

天空,下着零星的雪米头,滚落在地上,叠加在一起,丰富了雪的厚度。鹅毛般雪花,可能害羞,头天晚上,趁人们酣睡入梦时,洋洋洒洒,将修剪过的树枝,偷偷地,裹包成一根根亮晶晶的银条儿。沿着文化园弯弯曲曲的游道,踩在厚实而洁白的雪地上,脚下发出嗞嗞嗞的轻脆响声,白雪的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我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般世界。我忘记了寒冷,心在净化,在过滤,也在升华,一切,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公园亲子广场,几个大人领着一群小孩,在堆雪人。大人们很激动,孩子们更兴奋,在雪地里跑来跑去,有的徒手捧着凉冰冰的雪,送到固定的地方堆好,有的用细嫩的小手,用力将散雪搾成雪团,在大人的指点下,摁在雪人上,做出某种造型,有的则抓起一把把雪花,向空中抛去,天女散花般,雪点落在别人身上,引起一阵阵坏笑,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唯有一个着红棉衣的女孩,可能怕冷,双手插进衣兜,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无论别人怎么怂恿,她都纹丝不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何况在这白花花的世界里,堆雪人,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游戏。我对红衣女孩的行为,很不理解。

正当我疑惹之际,一位抛雪的小男孩,因动作幅度太大,且雪地湿滑,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四脚朝天,抛上天空的雪花全部落在自己身上,成了一个活雪人。红衣女孩见状,迅速冲上去将小男孩扶起来,用温暖的小手,清理他身上的雪花,并发出格格的笑声,那笑声是清脆的,也是善意的,荡漾在纯净的空中,悠长而温馨。

拒绝,让我看到了红衣女孩不一样的美丽。

我若有所思,继续前行。雪米头还在零星的下着,凛冽寒风扫着脸庞,微微凉痛。文化园里高树木花草、沟沿、雕塑、高矮建筑等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被绵绵的白雪装饰着,同化了,视角之内到处一片白。受红衣女孩的启发,我突发奇想,这种粉妆玉砌、冰雕玉琢的雪景世界固然美丽可爱,使人无法拒绝,但这种白似乎有点单调,有没有拒绝这种单调而别具一格呢?

没想到,还真有。在一座八角亭处我见到了这种拒绝之美。

亭子边有一棵高大的水桶树,树枝庞大,光秃秃的枝条,散展在空中,很明显,它比亭子先存在,且没被伤干断枝。在这漫雪飞舞的天气里,它也拒绝不了被雪花侵袭的命运,枝茬处堆满积雪,大部分树技被包裹成了硬实实的银捧。可我注意到,有一枝树枝却成了另类。这枝树枝挨靠亭角翘檐处,虽然裸露在外,不知受翘檐的庇护,还是它好动的本性,或其它原因,它竟然拒绝了雪的拥抱,奇迹般的保持风雪前本色。只见它那黑黝黝的身躯,在寒风中,独自的摇晃着,无拘无束,轻盈自如,相对于那些已变成银棒的同根兄弟们,它成了白色世界里另一类独特的风景。

拒绝浓雪,让这枝树枝成就了另一种美丽。

这使我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则真实故事。她和他在一个偶然的饭局上相识,他的简单与豪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纯粹与热情,让他的心激起波澜。后来进一步接触,相互有了好感,渐渐的,发展到一日三秋之感。但她俩明白,都是有家室的人,谁也不敢轻易踏入雷池。但邪念越积越浓,终于在新年的第一天,一个冰雪之夜,他载着她,将车停在一个偏僻之所。车外,雪花飘零,寒气逼人,车内,热气腾腾,两颗心在加速狂跳,不须多言,无须暗示,两人拥抱着、亲吻着。可当他深入时,她却拒绝了,说,如此太庸俗,彼此相依,做红颜知己,方可长久。他知道,她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她是真诚的,眼里溢着歉意的泪水。她爱他,但不想毁灭自己的家庭,更无意破坏他家庭的幸福,她知道,一旦配合,以后的日子,她的情感会一发不可收拾。看到她那柔情的双眼,他停止了即将的疯狂,再次将她抱紧,还一个同意的吻。他喜欢她,更不能自私的占有。她的拒绝,浇灭了他浓烈的邪念,也让他恢复了理智。他明白,她的拒绝,是对双方的负责,其实做一个精神伴侣,很好,相离时,思念,见面时,偎依,这就够了。后来,她与他真的互念一生,继至终老。

我想,如果当时她没有拒绝,做了有性情人,要么,两个家庭被毁,要么,已分道扬镳,正是她的拒绝,两人心灵没有羁绊,情意才那么愈久弥竖。相比而言,她的拒绝,在这妖娆的尘世间,难道不是另一种美丽?

雪米头越下越密,来文化园赏雪的游人却越来越多。他们和我一样,无法拒绝这雪的壮阔、恢弘、纯净之美,慕名而来。可世界上的事物绝非千篇 一律,还有更多的人惧怕寒冷不愿出门,此刻正呆在温暖的被褥中,谁说,他们不在睡梦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

走出文化园,雪米头仍然在头顶沙沙沙作响,脚下的积雪也越来越厚,我的心也无比轻松舒畅,我看到的,不仅是无法拒绝的茫茫雪海,呈现出的那种洁白、肃静、壮阔、恢弘之美,还有因拒绝而呈现的个性之美。

如,红衣女孩拒绝堆雪人,却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他人;八角亭边树枝坚守本色,拒绝雪花的拥抱独自摇戈;她拒绝他的疯狂,让纯洁的友谊持续终生;还有那呆在被褥中拒绝踏雪,享受着自己的温暖的人们,等等,谁又能否定他们独特的美丽。

拒绝也是一种爱 第3篇

当了解到我喜欢听歌时,他送来了几盘很流行的磁带,并不时抽出时间来陪我,有时陪我一起聊聊天听听歌,有时陪我一起去吃饭,更多的时候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看美丽的流星。所以,那段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可能是他比我小几岁的缘故吧,我们的关系始终处在那种融洽、平静和安稳当中。一个初秋的晚上,他帶我到一个小地摊上吃饭,这时,秋风习习,点点凉意向我袭来,我不禁打个寒颤,这一切被他看在了眼里,细心的他脱下了外套轻轻地披在了我的身上。这一刻望着他,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浓浓的暖意。

在送我回住处的门口时,他突然充满柔情地对我说:“紫云,我知道你结婚了,但是我爱你!你能接受我的爱吗?”我的心为之一颤,坦白说,我也喜欢上了他,因为他正好填补了我那时感情的空白。只是,我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该答应还是该拒绝。正在我为难之时,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是爱人的短信:早点休息,想你!看着爱人的短信,我立刻感到很羞愧。我和爱人的感情一直很平和,我怎么可以让自己的感情出轨呢? 于是,我对他说:“你我之间或者都是彼此身边一颗美丽的流星。是流星,迟早都会坠落的。”听完我的话,他有些激动地说:“不,我不是流星,是恒星。”“算了吧!趁现在还没有开始,我们结束吧!”看到我坚定的态度,那晚,他是那样的落寞!当他转身离开的时候,望着他失落的背影,我在心里对他说:“请原谅我的拒绝。”

后来,我调回了自己所属的小城,过着平静的生活,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一晃好多年过去了,那天,我打电话向朋友问起他的事情,朋友说:他早结婚了,妻子很漂亮,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生活得很幸福。这让我十分欣慰。是的,有一种拒绝也叫爱,拒绝是什么?拒绝是一种勇气,是一扇关闭的门,却又是打开另一扇心门的通道;拒绝是一种能力,它挡住了诱惑,也挡住了烦恼;拒绝也是一种幸福,它避免了一场错误,收获了人间一份最美的真爱。

有关拒绝是一种智慧议论文 第4篇

拒绝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学问,一个懂得拒绝的人在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时,他会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如何清点自己的生活。拒绝是一种智慧,不懂得拒绝社会上诱惑的人,在受到诱惑时,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最终误入岐途无法自拔。梅花拒绝了春天的舒适,才赢得了傲雪的美誉;珍珠拒绝了生活的安逸,才创造出夺目的光彩;种子拒绝了冻土的掩埋,才冲破了黑暗的禁锢;骏马拒绝了缰绳的束缚,才获得了自由的驰骋……

拒绝是清点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有懂得拒绝的人才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浮躁与喧嚣。对名利、金钱,地位的无止追求,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无限依赖,对感官和精神刺激的放纵。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与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见利忘义者有之,利欲熏心者有之,在无尽的占有、谋取和获得中也给自己招来无尽的烦恼,变得疲惫不已。不如试着去拒绝——拒绝无止境地追求名利、金钱地位,将它们从你的生活中清点出去,快乐与轻松就会随之而来。

陶渊明拒绝做官,虽然他每天过着“箪瓢屡空”的日子,但他快乐着并吟出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虽然刘禹锡居住在陋室内,但他却认为:“斯是陋室,惟吾德心”,并且每天过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悠闲生活。而有的人却正好与他们相反,追求了一辈子的名利、金钱和地位,到头来可能他们得到了很多名利,但是他们却遗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些人每日在名利的路上奔逐,却无暇照顾父母,陪伴孩子。金钱、名利和地位向他们一步步走近,可亲情却是渐行渐远。拒绝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学问,它帮助我们清点生活,为我们带来快乐。

在诱惑面前学会拒绝,保持理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简单而快乐。拒绝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取舍的智慧的,学会拒绝,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普及,是一种能力 第5篇

那日一件蓝得极致的衬衣配着牛仔裤的装束,立在人群之外,是干练的,不失雅致的。我对这身装扮印象很深,在后来德韦恩·韦德等几场新书发布会现场,类似的装扮,不断重叠着我对她的印象。

为“诚惶诚恐”的缓冲

陆志宙于2004年8月入职译林出版社,原是做文字编辑工作的。入职几个月后便接手编辑《逐爱的女人》一书。陆志宙说,这是一种幸运。

当年10月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时年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尔里德·耶利内克,是一位德语作家。耶利内克在获得诺奖之前其实并不被国内读者广泛熟知,其最为大众读者知晓的作品大概也仅是《钢琴教师》一本。2004年因得诺奖,她的其他作品才被陆续引进,在次年集中出版。译林出版社便在当时引进了《逐爱的女人》、《美好的美好的时光》,交由德国文学专业的陆志宙编辑。

对于初入出版行业的陆志宙来说,这当然算得上是幸运的。比起幸运,更为巧合的是,当初陆志宙在德国留学期间的导师Karl-Gert Kribben教授正好在国内,同她一起挑选将耶利内克的哪些作品引进到国内。而这位导师的大学同学正巧是耶利内克在柏林出版社的头牌编辑Delf Schmidt博士。耶利内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交由这位编辑,甚至可以说是他给世人带来了一个“耶利内克”。2005年,陆志宙去德国之时,拜访了Delf Schmidt,并且藉由他采访了一直避世的耶利内克。

《逐爱的女人》是陆志宙做的第一本书。与经验的空白比起来,从文学研习者到编辑身份的转变,对她而言,回首再看时体会更为深刻。“专业转换的问题,当时只有模糊的认识。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外国文学编辑,精通某种外语,或对文学有或多或少的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一个必要条件,离专业编辑的距离还很遥远。刚刚开始做编辑,很多环节你还处在一个懵懂空白的状态。好比你在编辑翻译类文学作品时,你可能更关注翻译的准确度,对语言或者文本更看重一些。”加上在德国留学多年,陆志宙对母语有所隔阂,缺少对编辑职业的敏感,使得她怀疑自己能否做好一个编辑。这种“诚惶诚恐”的疑虑,也来自于对于国内社会的陌生感,“我觉得做出版,是陪着社会一起成长的,你会敏锐感觉到社会怎么转型变化,但是我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很多的东西你会有一些脱节。好比说流行文化的东西,比如年轻一代起来了,他们的焦虑是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你会有一点陌生。但是你做书是给读者看的,你对读者不了解怎么做书呢?这是我的焦虑。”所以,《逐爱的女人》在机缘巧合下,在某种意义上缓冲了陆志宙快速进入这个行业的疑虑、尴尬,“因为它是当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在某种意义上带着不容置疑性,考虑的角度相对单纯一些,为我能融入到行业里头争取了一点时间”。

之后,陆志宙编辑了耶利内克的《美好的美好的时光》;参与编辑了五卷本《德国文学史》;2006年开始独立编辑作品,做了《三个六月》(获“200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卡尔维诺作品集”。陆志宙说,她是随着这些书成长的,这些书给了她再平实不过的锻炼,也锻造了她对书的品位。

“卡尔维诺作品集”是陆志宙2006年编辑出版的图书。译林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过一套“卡尔维诺文集”,这是国内首次以文集的形式对卡尔维诺的全面译介。而中国读者对卡尔维诺的认识,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初王小波、苏童、毛尖、朱天文等人在作品中的不断提及而被逐渐加深,所以2006年,译林出版社决定升级文本,重新修订、打造。陆志宙本以为改版的工作并不大,除却新引进的《为什么读经典》需要翻译,其余译本只需拆开原本的形式重新设定便好,却发现改版过程留有很大的空间。“2001年大家更多的是带着一种获奖书或者文学使命去做的。可是过了四五年,到了2006年,出版环境变了,你肯定希望这个书有一定的市场,有更多的读者去读,能够更接地气,能够代表一定的阅读方向,所以需要从新的出发点来做。” 译林出版社希望通过改版,“将卡尔维诺的文学史形象变得可触摸,变得生动亲切,突出其‘智力写作’、丰沛的想象力、将一生致力于开发小说的无穷可能性的特点”。文集不但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译文也是参照不同版本进行了修订,用陆志宙的话说,“对卡翁的无限趋近的努力,包括理解上的,风格上的”。并且,这一次也将意大利新版卡尔维诺文集中收录的其前言、后记一一翻译,希冀能为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每一部作品提供线索和背景知识。“卡翁的前言文字和文本文字风格不同,仿佛是两种颜色。通过这些文字,他变得直观而亲切,比如他在《看不见的城市》的前言里谈他以如何的情怀进入写作,他的焦虑,他的不确定,以至他的工作方式,他的交往……所有这些都在前言中呈现出来。又如《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的前言,是卡翁对他创作的第一阶段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他的文学主张,他对现实主义的看法都在这篇序言里谈及,可以说是理解卡翁的一个重要文本。”

为吸引感受力强的文学读者,这套书采用了完全不同于2001年版的装帧形式,呈现一个丰富多样、明快跳跃、虚实结合、隐匿着巨大想象空间的卡尔维诺风格。封面设计在饱和度极高的色调下,隐藏着契合内容的图案;内文采用的70克纯质纸,带来柔和的质感。十五册书,像是彩虹,将孕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的色彩之魅张力十足地呈现出来。“这种形式感强烈的设计得到了绝大多数卡尔维诺读者的认可,满足了读者对卡尔维诺的想象,并因此为卡尔维诺赢得了年轻读者。当时在设计此套书时,和设计师蒋艳老师做了很多沟通,我们联想到卡翁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到的文学理念:‘轻,快,精确,形象,繁复’,认为这五要素也可以当做书的呈现形式的准则。很佩服蒋艳老师在读完卡翁的一本本书后,真的用充满想象力的线条图和色彩把这么抽象的描述具象化。”

在“卡尔维诺作品集”出版的时候,陆志宙制作了一册卡尔维诺特刊,赠送给读者,尤其是豆瓣“谁爱卡尔维诺”小组的资深读者,作为答谢。陆志宙说,因为在2006年年初做这套书时,她接触到了豆瓣,加入了“谁爱卡尔维诺”小组,并且联系了“卡尔维诺中文网站”主人阮一峰先生,和坊间卡尔维诺资深粉丝互动,了解到读者对卡尔维诺作品的期待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给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为了感谢这些卡翁真正的读者,我在2006年年底组织制作了‘想象·卡尔维诺’特刊,里面收录了卡尔维诺完整详细的三万字生平资料,还收录了一些名家对他的回忆文章等,比如他的英文译者、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翻译奖的William Weaver对卡翁的回忆。这本小册子成为当时出版社和读者之间的感情纽带。”

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在陆志宙面前不再是模糊的一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透过豆瓣,你的读者不再是那些专家了,这是一个改变。之前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书是做给大学老师和少部分精英读者看的,但是我是要做给年轻的读者看,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起来感受,一起来讨论,彼此间的互动频繁,让大家觉得我们是一起来做卡尔维诺,产生了那种‘聚众’效应。我觉得理念改变了,你会更接近读者的口味、需求。”

当我们在谈论读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者,似乎是陆志宙从做第一本书便在寻找的。她在编辑《逐爱的女人》的时候,便一直想“谁来读耶利内克?怎么找到读者?书店怎么做?我非常关注它的传播过程。我希望它能给更多的读者看到,我不能把这本书的读者只界定于某个领域的专家。”作为编辑,与读者保持的遥远的距离所带来的这种疑虑,想来在陆志宙每一次编辑作品时都是会重复出现的。“我觉得,出版是一个环,一个生产链。书就是产品,它每一道工序都有,从最初怎么去构想、研发,进行产品设计,其实编辑都是根据市场来的,编辑也应该要关注市场。那市场到底是什么,在哪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于是,2006年,陆志宙申请从编辑部门调到了市场营销部门。

有人是疑惑的,对于陆志宙的工作选择,因为多少有些诸如“策划/文字编辑比行销人员更有文化”之类的偏见。细想想,是有点可笑的。其实在当下的出版市场,每一本书的热销,都不是没来由的,必定有着一位好推手。只是在当时,很多传统出版社的编辑更注重案头工作,对于图书出版下游的行销无心也无力顾及。

陆志宙希望这些作品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普及是一种能力。怎么把高高在上的书变得是大家能接受的东西的能力,这个不是天生就会有的,需要锻炼。”陆志宙说,“如果脱离了读者和市场,那就是高高在上。现在做书,要知道读者想要什么,读者的焦虑是什么,读者的口味是什么,你要根据这些做好的产品出来。当时我作为一个编辑,觉得我离市场太远了,我离读者太远了。”

所以,陆志宙往出版下游走,寻找每一本的读者、市场;接触到书店,将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制定适当的营销方案,将书有效地传播到它特有的人群中。这个时候,在陆志宙眼里,一本书的成形,在出版意义上才算是完整的。

“好比你要捕捉《剥洋葱》作者群在哪里?哪边多发一点?应该发到哪些有效人群集中的书店?你对量的估计,你怎么介绍才能让你的客户会接受?……”陆志宙说,行销环节的诸多问题其实都是一门学问,而从文字编辑转至行销部门工作的她,也是一个转变。“关于格拉斯及《剥洋葱》的资料很多,但我讲给客户听,不会讲《剥洋葱》的浅文本和深文本问题,因为这对大家来说这是过度信息。而是告诉人家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他在八十岁以后写的揭秘性的自传等等。你的信息选取会不一样,你的语言的组织也会不一样,你可以讲得很学术,但是你需要换一种通俗的语言,对你的语言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考验。”陆志宙在2008年推出格拉斯《剥洋葱》之时,在格拉斯的“德国文豪”的大众认知形象之外,寻找到了新的点来塑造。比如“他八十岁时内心的挣扎;他作为艺术家非常鲜明的柔软的一面;他在战俘营的青年时代,等等。所以在宣传的时候,也是呈现他的往事被一一剥开的样子。”格拉斯,包括此前的卡尔维诺,此后推出的吴念真,以及即将推出的朱学恒的作品,似乎都是基于“先做人,再做书,书随人舞”的营销思路的尝试。“这样做的前提是,这几位作者,都有着深厚的生活、创作积淀,他们本身都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鲜明的创作特色和丰富的人生故事,把他们呈现出来,有益于获得读者的认同和关注,也更容易深入人心,增强亲和力,而不再是拘泥于文学史壁龛里的一个形象。”

同时,当陆志宙将从行销经历获得的经验带往策划、编辑等出版上游时,也有了更多的考虑。“好比说在判断选题时,心里始终的一杆称是‘是否能找到让读者翻开这本书的理由’,选题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在筹划一本书时,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位,在准备文案、封面的时候会考虑所选取的方案是否能打动你心中的目标群体。你一开始做的时候,你会更有节奏感,你对时间点的控制比较好,你放哪些信息给公众为这个书进入市场来铺垫,会控制得更好一些。”所以在推出“卡尔维诺作品集”时最先推出《为什么读经典》、《看不见的城市》、《帕洛马尔》三部作品,陆志宙当初也是有着一番考虑的:“我们当初选择先做《为什么读经典》,因为首先是新书,而且它能树立卡尔维诺的经典形象、读书人的形象、引导读书的形象。《看不见的城市》是最有可能引起大家对城市对生活的关注的,卡尔维诺说这是献给城市的爱情诗,而且他本身写作的形式感很强,非常代表他写作的特点。还选了《帕洛马尔》这一本哲理性的作品,这是他的精神自传。”而《盒式相机》,正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最佳的宣传期,影响了此书的销售成绩。“前期太短,准备不够充分,使得这本书出来的时候,难度没有被降下来,虽然它确实也很难降下来。”未免可惜。

陆志宙说,“书是一种产品。产品是一个产品链的问题。每一个环节:策划、编辑、印刷,到宣传、发行、销售,一本书就是一个项目,这个过程需要有个人来控制、协调。我们将来的走向会更多倾向于一个项目组的操作。”陆志宙现在的工作重心也在这里,所以少了些精力来编辑更多的作品,近来也只编辑了《盒式相机》、《女人,房子,一部小说》、《收集世界的人》几部作品。但藉由有力的营销,使得译林出版社更多的作品与读者走得更近。

冯塔纳的女儿

在豆瓣上,陆志宙曾用的网名是“冯塔纳的女儿”。冯塔纳,是她挚爱的一位德国作家,一位十九世纪末总以没落普鲁士贵族为主角的德国文豪。冯塔纳作品玄机暗藏,典故隐射巧妙隐于文中,没有内行人的指引,很难欣赏到其中风景。所以当陆志宙读到以色列作家奥兹的文学随笔《故事开始了》时,她激动不已。因为《故事开始了》的开篇即讨论了冯塔纳名作《艾菲·布里斯特》的开头部分,一字一句分析了冯塔纳的精妙。直到今日,德语文学相比英美文学仍称不上主流,这一份感动却是持续的。

陆志宙说,译林出版社这些年来卖得最好的德语书是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施林克写完这本书后,并未选择先出德文版,而是拿到美国先出了英文版,在美国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后才有了德文版,可见作者是希望获得超越德国国界的成功。”这本书的热销其实很难说明什么,因为后来译林出版社引进的本哈德·施林克的其他作品,都是销售平平。不过陆志宙编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德语文学的作品,她的专业在这里,兴趣出发点也在此处。

自2004年算起,陆志宙已进入出版业八九年。而若以与德语文学的相交算起,几近二十年。当初陆志宙为了不违背家人的意愿,留在了南京,报考了南京大学,选择了颇具盛名的德国文学专业。陆志宙笑说,她年少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只是对语言比较感兴趣,对新的东西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罢了。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逐渐走进了歌德、冯塔纳、施尼茨勒、托马斯·曼、黑塞的世界。“德语文学中有个很重要的文学类型即‘成长小说’,或称‘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歌德笔下的威廉·迈斯特系列,黑塞的《德米安》,甚至托马斯·曼的《魔山》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成长小说,他们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完善过程,如何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学习年代之后的漫游时代成为一个必须的阶段,这个传统一直继承下来,变成欧洲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这种德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临毕业之际,她放弃了去学校当老师的机会,走出象牙塔,选择去企业工作,想见识现实生活的真模样。后又到国家纺织部国际合作司工作,一晃几年,却在某一个当口,她把弓又拉回了原点。

在某一次与德国外商洽谈业务的休息时间,一同在喝咖啡的空隙聊起在读什么书。德国外商说的那句“歌德永远比数字有趣”,对旁人来说莫名的不痛不痒的一句话,触动到她,让她意识到,漫游时代结束了,现在可以回到兴趣的原初来。在27岁,人生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关口的时候,放弃稳定的工作,决意去往德国深造,选择的仍旧是德国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几年在德国获得的,想来也绝不仅仅是学识、眼界,那些意料之外带给她的,是另一番心境和经历吧。比如,在汉堡一家小型出版社的兼职经历,让她希望自己日后能做一份喜欢并且能够沉下心来做的工作,所以便在回国后选择做了编辑,一路走来。

愤怒是一种能力 第6篇

近年流行王小波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很深沉,但欠痛快,欠究竟。究竟的说法:愤怒本身就是对无能的否定。愤怒是一种能力。上天给了我一双手,我就可以打出拳。不打架归不打架,爱和平归爱和平,但打架的能力,要有。

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并不是修养高。修养高的人,是喜怒不滞于心。儿子做错事了,不生气,那就不是亲爹了。生气归生气,生完气,把这事忘掉,不要记恨谁。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前,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正在演奏,不知谁放了个屁。不响,但奇臭。全班人都掩鼻。上完课,李叔同鞠了一躬,表示散课。学生正要走,他说:大家请等一等,我还有一句话。学生肃立。李叔同严肃而轻和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

這种脾气,就发得很得体。既传达了自己的情绪,又不失对对方的尊重。愤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许多情绪必须通过愤怒来表达。愤怒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机能。和喜悦、哀伤、快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一个不能愤怒的人,就好比断了左胳膊;不能喜悦的人,又好比断了右胳膊。喜怒哀乐都没有,就是块木头,我们谓之“面瘫”。你之所以愿意跟一个人亲近,乃在于他是个活物,有足够丰富的喜怒哀乐。猫狗比鱼虫更可爱,就在于人类能观察到的地方,猫狗的情绪比虫鱼更丰富。

照佛家的说法,愤怒也是大机大用。痛苦是被动的,但愤怒是主动的。一个人愤怒,就表明他不是全然无能,他至少还有愤怒的能力。

愤怒是一个人表达对这世界不满的手段。许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臣服于另一个人,在于那个人有资格有能力向他表露自己的不满。《月亮和六便士》里,爱塔要嫁给思特里克兰德,思氏说,我会打你的。旁边的老女人就跳出来说,那她就太爱你不过了,我的前夫总是用鞭子抽我,我对他爱得死去活来,他死了,我不知道有多伤心,我又嫁给另一个男人,他对我彬彬有礼,从来都不发脾气,我却一点也不爱他。

当你对一个人发脾气,是在表示他并非完美,是你在揭露他的缺陷,否定他的价值。如果对方在意你发脾气,说明他承认了这种否定。无论他是和你争吵,还是顺从于你,本质上,都是在为重树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方总对另一方发脾气,另一方总是接受他发脾气,前者就实现了对后者的权威。如果是相互的,这两个人之间,就树立了相互的权威,以及依赖。

上一篇:加强医院资产管理下一篇:公路与桥梁连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