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培养范文

2024-07-26

设计性培养范文(精选12篇)

设计性培养 第1篇

所谓设计性实验, 就是要打破现成的实验方案, 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 完成其实验要求。由于这种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创造力。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部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如果能选择典型的课题, 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就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 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欧姆定律的应用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来谈谈如何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分析教材, 设计教学

本节内容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 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一个实验。由于它本身方法多样, 考试时命题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想出各种新的花样对学生进行考查, 因此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进行考查。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 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对该课时的内容稍作修改。

针对学生在平时实验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 我采取了印发学案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验中应该要干什么事, 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 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实验分组方面, 全班分成四个大组, 每个大组分3个小组, 每小组四人。

2.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引入课题:出示一待测电阻, 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阻值?

由于前面学过测电流有电流表, 测电压有电压表, 因此学生马上会提出用电阻表测量。此时我马上予以肯定, 用万用表中的电阻档或欧姆表直接测量电阻, 并出示万能表给学生看。有同学会兴奋地提出修理电器的爸爸也有。此时我会及时表扬他的细心。同时马上设疑, 不用万能表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测出未知阻值的电阻来?

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诱发发散性思维

学生马上就会想到, 不能直接测量, 就可用公式来计算, 即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来计算。教师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案上设计方案, 画出电路图, 并请学生把设计的电路图用实物投影给大家看。一开始许多学生只会想到用电压表测电压, 用电流表测电流, 而不会想到要用一个滑动变阻器。也有思维比较严密的同学会想到要用滑动变阻器, 但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电路。因此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的作用外, 主要是为了多次测量, 从而减少误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始测待测电阻的值, 并把结果写于学案上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并计算出其阻值, 最后撕开原先封着的橡皮胶, 看看自己组有没有做对。若错误则同组同学分析讨论并找出原因。教师归纳, 这就是我们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

4.精心设计练习,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我没有照着课本上去让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而是提出去掉一个电流表, 外加那个阻值已测出的电阻, 选择剩余的实验器材能不能测出实验桌上的未知阻值的电阻?开始比赛, 看哪一组设计的多且好, 问题刚提出, 学生脸上有点迷茫, 经过我的指点后, 即少了电流表, 又多了一个电阻, 那么, 该电阻是起到了电流表的作用, 应该与待测电阻怎样连接?于是, 有些学生就有点思路, 各组也就讨论开来。没过多久, 就有小组设计出如下方案, 并正确测量结果, 此时我心中比较开心, 但我没有马上表扬, 而是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学生一开始以为这已经很好, 但经过我这样一讲, 又开始讨论。于是又有小组设计出几种不同方法。

接着, 我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得出, 三种方法都可行, 只是图1需要两次接线, 相对而言, 图二比较巧妙, 而图三的方案可以, 写表达式时没有1、2来得简单。

于是, 趁着学生思维正活跃, 我及时提出若把电压表拿掉, 而只给电流表能否测出未知阻值的电阻。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经验, 经过一番讨论, 各组归纳后设计出了许多方案, 最后总结出较好的方案如下。

整节课, 学生的思维都相当活跃, 相当发散, 从而也发挥了一定的创造性, 这就是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不是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 而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当然, 学生的思维不能一直发散。最后, 我给学生对本节课作了一个归纳, 即收敛思维的培养, 虽然测电阻的方法多种, 但其原理相当, 运用了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整节课学生充分运用所给的器材, 积极思考, 设计方案, 其中一些不乏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此, 再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对合理的加以肯定。当然在整节课中, 学生的设计过程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在整个实验设计活动中, 会发现一些学生想法是不成熟的、片面的, 甚至是不可行的, 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散, 在引导他们从可行性、科学性上对自己的设想进行讨论研究, 有条件的话还可让学生亲手做一做, 找出失败原因。这样,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第2篇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设计性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 开放实验 素质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物理实验的类型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操作型、验证性实验的水平上,而要按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在实验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既有基本实验的训练,也有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等适应科研工作能力的实验,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人才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基础性实验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了解了课程特点,学习了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本阶段中所涉及的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设计性物理实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而完成整个实验。与传统的那种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到实验仪器、步骤全都由教师设计的物理实验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从学生的开放实验阶段的表现来看,部分同学的受挫折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当完成实验步骤而没有得到相应现象时,部分同学会焦虑不安、慌忙地重新开始实验,而不能冷静地分析失败原因。种种现象表现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结果预期过高,过程的实施预期太简单,一旦遇到问题,便不能沉着应对,情绪不稳定,甚至有退缩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所以,实验中对学生百折不挠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另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 部分学生在做光学实验时,眼高手低,看到實验步骤简单就缺乏耐心。比如:在金属丝杨氏模量测定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在尺子成像不是太清晰的情况下,就开始记录数据,缺乏耐心细致的调节,缺乏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在实验结果处理部分,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原因。因此,在设计性开放实验阶段,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之形成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独立完成实验,摆脱心理依赖。

2、探索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的基础实验部分都有相应的详细讲义或教材,里面包括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这种实验可操作性强,由于实验的集体过程较为明确,对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测量手段和方法有较好的效果,而设计性物理实验则大不相同,在设计性实验中,仅由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在教师所提出的任务与要求下去探索实验所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例如,实验原理的探究,方案的形成,最佳测量方法的选取,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条件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的逐步修改、形成等,这一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逻辑思维活动,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加工记忆中的信息,积极地进行严密而有序的推理和判断。

3、分析能力的培养

对实验进行分析是熟练使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分析能力的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的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仪器结构及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实验结论、思考题等环节都离不开分析过程。例如:在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水槽的直径这一步,如果不能透彻理解实验原理和设计,不能做出全面分析的话,有的学生就不知道应该测量水槽的内径还是外径。综合设计性实验阶段应在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基础性实验阶段,学生们学习示波器的使用时,用的是模拟示波器,而为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在综合实验阶段将模拟示波器全部换成数字示波器供学生使用。

4、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是设计性物理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多方求异。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无论是实验原理、方法的策划,还是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的选择,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的精神。在设计性实验中,比如说实验原理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测量的创新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沿着不同的方向去选取与重组信息,不墨守成规,多方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解决设计实验的方法与途径。实际上,构思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5、综合能力的培养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竞争力 第4篇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如下:随机分组-布置题目-文献查找-设计报告-指导教师讲评-实验进程-提交实验日志和实验报告-打分及讲评。实验题目的选择需要能够围绕提高学生竞争力这个环节,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技术手段。同时, 选题应紧密的结合社会需求并且有大量的文献方法供学生参考。通过快速查找文献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得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来收集获得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了解题目相关的研究现状, 进而整理实验思路。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是学生顺利完成设计性实验的根本。针对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 引导学生修缮设计报告。学生设计的实验往往有就简舍繁的倾向, 只参考最简单的实验方法, 因此需要指导教师指明学习目标, 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日志应反映学生实验进程中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实验报告要求包含简介——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这四个重要的部分。制定统一的实验报告评判标准, 包括团队合作精神, 动手能力, 文献检索能力, 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实验结果等方面。针对学生实验报告提出建议, 并且要求学生根据建议进行修改, 最终完善实验报告。

二、教学成果

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 生物学实验是一项持续性、合作性的工作,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不但有积极性, 而且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学生在此次试验中还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所以能够主动地根据实验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去补充、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 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各组指导教师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在专业素质上, 实验能够巩固和提升知识水平, 操作技能。在能力培养上, 实验能够切实的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 学生认为: (1) 上完实验课程之后, 觉得有所收获, 学会了一些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2) 上完实验课程之后, 对自己的能力和科学作风的培养很有帮助。 (3) 能正确熟练地处理课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 (4) 对实验课培养创新能力满意程度的评价。

三、思考

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机制包括知识的吸收、转化与创新间的协调要素能力形成与资源使用间的协调性。大学生所拥有的资源不断流向要素能力的形成过程, 转化为支撑要素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资本, 并成为大学生培育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新的资源。大学的教育, 在知识结构, 更新速度上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步入社会, 遇见的很多问题, 并不能依靠大学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因此,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快速的解决问题不但依赖于自身的知识结构, 而且依赖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 高校教育以填鸭式教育为主, 从而形成依赖教师的思维定势。如何使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并解决问题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设计性实验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里, 学生会不断的遇见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依赖于学生的专业素养, 更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利用各种资源, 图书馆, 网络及专业数据库等, 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调查结果及学生最终提交的实验日志和实验结果也表明, 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学生也是满意的。但如何使学生的竞争力能够真正获得持续的提升?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或者学校提供给更多学生的创新空间及创新平台, 或者通过开设更多的增加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等技术手段,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主要着眼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高。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尝试, 这种尝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设计实验流程, 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知识。学生试验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能主动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去补充、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 较为出色的完成了实验任务。调查问卷表明该实验课程能够切实的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尝试, 使学生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后, 有实践的平台, 提升专业水平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竞争力,专业素质,创新

参考文献

[1]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江苏高教, 2010.102-103.

[2]张浩, 孙德四, 方丽娟.分析化学实验设计教学研究.中国冶金教育, 2010.42-43.

[3]张小林, 周美华, 李茂康, 余启名.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 (5) :74-76.

[4]李敏.设计性实验的剖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65-168.

[5]何深知, 崔纯莹, 段薇, 闫淑莲.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134-136.

[6]邓要武, 王天河.高校大学生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情报, 2009, (29) :167-170.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第5篇

其实这个条件,用所学“百分数”的形式来表达时,可以改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40%”;用“比例”的形式来表达又可以改为“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假如把条件中的标准量改变一下转个弯,则又可以改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倍”;或者“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再如果能用比较复杂且灵活运用“分数比”关系表达,则又可以将标准量改为“女生人数的相当于男生人数的”或者“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等等,诸如此类“发散思维”的问题。如果当学生在做习题时具备了上述这些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并能通过“举一”就能“反三”的转化能力。那么就充分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很牢固,对题中的问题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学生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解题时的办法也就多了,解题速度也就提高了。这就是所为的通过“发散思维”来“借题发挥”加深概念。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永葆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平行四边形,当提到楼梯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家里的“平行四边形”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又如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再如,在小学数学《除法》一节中,我先出示几道简单除法,让学生演算。由于有除法意义的基础,虽然是四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600÷200,6000÷20,6000÷200,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演算出来,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能说出60÷20,算理是根据乘法2×3=6,也有的说算理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去掉一个0,从而算成6÷2=3虽然课堂费时间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数学思维训练

学会“反推”

反推就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比如,数学几何证明题的“反推”,即让学生从结论向已知条件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如图,?荀ABCD中,∠ADC和∠BCD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点F和点E。求证:AE=BF。

如何利用反推的方法分析呢?要证明AE=BF,因为EF公用,因此只需证明AF=BE即可;要证明AF=BE,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BC、AB∥DC,因此只需证明AD=AF、BC=BE即可;要证明AD=AF,BC=BE,因为它们分别在△ADF和△BEC中,用“等角对等边”便可得出,因此只需证明∠ADF=∠AFD、∠BEC=∠BCE即可;要证明∠ADF=∠AFD、∠BEC=∠BCE,就要用到AB∥DC和已知条件中的角平分线,再利用“等量代换”便可求出。

重视实际操作,调动思维发展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的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进行具体的动手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性 第6篇

1.专注力的重要性。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注意力即一个孩子的专注力。

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的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有很重大的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专注力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始的保证,如果一个游戏,孩子的专注度高,那么幼儿会玩的更加投入,学的更加有效果,容易记住和掌握新知识能力也会提高很多。孩子对一个事物如果具有很高的专注度,那么这让他对事物的观察力,感知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被孩子关注到的事物也会感知的更加清晰,更容易记住。

较高的专注力可以是活动更好地开展:比如孩子在画画或者游戏时,如果专注力不高,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很容易放弃原来手头上的事情,被其他事物所影响。

2.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的特点。3-6岁的儿童注意力已经开始发展了,他的注意范围会逐步扩大,注意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逐渐提高,但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仍然尚未发育完全,大脑抑制能力还是很差,幼儿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同一事物上,稍受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也就是说,根据孩子的身体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专注力还不是很强烈,专注力度也不高。在生活中你常会观察到这类现象:孩子在玩积木建房子的游戏时,本来很投入,突然有一只小狗从他视野里跑过,他就会突然停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小狗的身上去。其实,孩子的这种不专心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虽然能比较自觉地注意某些事物,但是其注意行为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仅仅只处于逐步形成阶段,注意力的稳定性很差,那孩子的专注力也很差。

二、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专注性

场景一: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好端端的一个人在地毯上玩积木游戏,或很专注很投入的在玩一个游戏,这时候家长就会出现,问孩子各种问题“宝贝,你热不热?”“宝贝,你渴不渴?”“宝贝,你想不想吃什么”等等。这样的对话一般都会引发孩子发脾气,扔东西。本来好好地,孩子很专注的在玩,很多家长不适当的出现打破了孩子原有的专注力。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就去突然跑去弄其他东西了。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在做作业、学习的时候,会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看会电视无法专注的把作业完成。殊不知这些坏习惯都是当家长的小时候“培养”出来的。

场景二:“走了,走了。有什么好看的。”“妈妈,我还没看完,那个机器人为什么要装电池啊?”“那个头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啊?”很多时候孩子抓着一个事物不放,而家长却缺乏耐心等待孩子。我们知道,其实孩子的专注力是很强的,一只小小的蚂蚁可以看一个下午;一个简单的游戏可以玩一天。不要因为你的没耐心,你的赶时间,扼杀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尽兴的看完一个事物,比走马观花的看很多要好的多,不是过个形式走个场。好好地让孩子看完,这样既不失游玩的乐趣,也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专注性。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很多时候,与其说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倒不如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上述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被大人打破的,因为大人的不放手,因为大人的没耐心。让我们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养成了那些坏习惯。虽然对3-6岁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事物的专注力也没有我们成人那么高,但是请承认孩子本身具有的天性,特性。很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孩子做不好,就会一直做一直做,比如一个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最上面那块积木老师要掉下来,他就会掉一次捡一次,掉一次捡一次……知道这块积木温温的放在那里。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成人更有耐心,,更加专注。根据孩子的这些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育教学中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1.教师设计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目的要求。一个好的活动方案会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就像我们成人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会不知不觉的过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时间就会变得无比难熬。当然活动的目的性和要求性也很重要,如果活动的不能被幼儿所理解,幼儿无从下手,那幼儿就不会积极参与,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注意的涣散。

2.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在幼儿进行幼儿活动、培养兴趣时,或者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家长尽量不要打扰他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嘈杂声影响幼儿活动,也不要随便让幼儿放弃活动亦或是终止活动。有时候幼儿在很认真的画画,但是活动时间快到了,教师要求幼儿放下笔去上喝水、上厕所,进行幼儿自主生活活动,这时候幼儿的专注性被打破,很难再次集中。我们会发现,一幅画上午画的那部分很认真很仔细画的很快,当下午继续画的时候,由于幼儿的专注性很难再次集中,所以是随便应付了事,这幅图画下半部分让被幼儿粗糙完成。

设计性培养 第7篇

设计性实验的科研思维 (scientific thought) 教学是医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比, 它更具直观性 (intuition) 、实践性 (practice) 、综合性 (integration) 与创新性 (innovation) , 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使每一名医科学生能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1,2,3,4]。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 人们对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 对科研思维教学研究很少, 科研思维教学滞后的状况阻碍了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而医学的发展对目前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能应用相应的知识去识别他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又能合理地评价自己观察结果的有效性, 以做到合理应用他人的研究结果[5]。

学贵在于置疑, 怀疑精神是科研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对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人, 面对的可能是权威的定论, 也可能是未知领域。成功了, 会鲜花簇拥, 而失败了, 则会承受无情的嘲讽。在通往科学前沿的道路上, 怀疑精神是导致成功的重要一环。歌德说过:“对于一个新的真理来说, 最有害的莫过于一个旧的错误。”[6]。有了怀疑精神就够了吗?不!还要创新!因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所必备的。爱因斯坦说过:“科技就是不断更新前人的成就”[7]。可见怀疑精神与创新思维贯穿了整个科研思维的始终, 那么当代在校医学生科研思维应怎样培养呢?

现以我院实验技术教研室2002-2006年来就各专业本科生在医学设计性实验中科研思维培养为例进行论述。教研室吸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总结出符合我院学生的特色科研思维培养方案 (五步曲) 如下:

一、科研思维初步建立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 老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医学科研概论、实验设计的原则、基本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科研课题标书书写格式等等, 让学生对科研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采取以实验小组为单位, 各组成员共同协作为基础, 要求各组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医学课程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或当代最新医学研究为出发点, 拟订立题。再次, 以立题为中心, 查阅文献资料, 写出综述。

二、课题标书即实验设计大纲的书写

按科研课题标书格式书写出实验设计大纲, 在实验设计大纲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6个问题:

1. 所研究的课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立题合适是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 且应遵循4个原则: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特别是创造性和可行性的辩证统一。具体为立题应建立在前人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基础上, 符合科学规律, 而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立题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或提出新规律、新见解、新技术、新方法;立题应切合自己的实际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实验室条件;立题应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8]。

2. 前人的研究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的研究和前人工作相比有何优点?

3. 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预期能说明什么问题?

4. 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

5. 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

6. 是否会产生新的结论或概念?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9]?

三、课题申报答辩思维的培养

任何一项课题申报, 都离不开相应的课题答辩。根据此现状, 我们采取不占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前提下, 组织相应班级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答辩, 并邀请其他教研室教授及教授以上的教学专家或科研专家现场对该班实验设计点评, 指出其优缺点, 并要求其及时修改。在答辩过程中, 我们要求每一位答辩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课题标书 (实验设计大纲) 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展出, 书写格式要规范, 条理要清晰, 文字表达要精练。

2. 明确研究内容, 立题要遵循四大原则。

3. 设计思路经过实际操作转化为实际结果的可行度。

4. 观察指标是否客观、可靠, 实验技术的难易度。

5. 在答辩过程中对老师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条理、流畅、科学地回答[8]。在答辩完后, 再次查阅资料, 认真分析, 使之完善。

四、预实验科研思维的建立

1. 实验设计大纲中特别提到的“六”个注意问题, 这六大问题解决后就可以正式实验了吗?不!因为任何一项科研课题在进行正式实验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事情, 例如: (1) 实验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功能状态是否良好; (2) 实验设计中原设计的观察指标有可能与实验预期结果背道而驰; (3) 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不合理等等;所以在进行正式实验前都必须做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而且对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即处理因素 (disposed factor) 、受试对象 (accepted object) 和实验效应 (experimental effect) 加深了理解。

2. 预实验开展, 可进一步对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例如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的目标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统计设计、动物设计、方法设计、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时间安排、预期结果等等) , 使之更加完善, 为正式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材料准备、正式实验开展、资料分析、总结归纳、论文撰写与答辩

1. 由于选题不同, 实验内容多, 实验材料丰富, 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各项实验准备工作, 如实验动物选择、各种试剂和各种培养基的配制、各种无菌的实验用品和实验中所需仪器设备等[10]。在这些工作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验动物的选择, 因为: (1) 实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在实验动物的选择上应注意动物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及动物的品系和等级等因素。 (2) 每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合的实验动物, 如果选择得当, 则可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 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否则, 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以上这些工作采取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的原则。

2. 正式实验时, 要求学生每一步都必须做到严格规范, 遵循科研三大原则 (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 , 以便有效地控制非处理因素。 (1) 随机化原则包括:随机抽样 (randomized sampling) 、随机分配 (randomized allocation) 、随机顺序 (randomized order) 。 (2) 对照原则就是在实验中设立相互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其包括:空白对照、假处理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 (3) 重复原则即重现性与重复数, 实验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样本 (sample) 含量。

3. 医学统计资料一般可分为计量资料 (computationdata) 和计数资料 (count data) 两大类。在实验中, 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偶然现象, 怎样从不确定的偶然事件中发现隐藏在资料中的客观规律, 是资料分析工作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资料分析工作中要让学生注意以下的问题: (1) 以正确的方式搜集资料, 这种“正确方式”须在科研统计设计时确定下来。 (2) 描述资料的统计特征:如数据归类简化、统计指标的选择与计算、统计结果的表达等。 (3) 统计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如根据各种概率分布, 对实验和观察结果存在的差异和关联做出统计推断, 即得出由样本推断总体 (population) 的结论。

4. 总结归纳是实验完成后最重要的一步步骤, 就是根据观察事实与统计分析结果,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总结概括时应注意两点: (1) 要根据已有的研究数据来推理。在推理中应不拘束于传统观念, 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推陈出新。 (2) 按照自己本次研究的范围做出结论, 即推断在科研设计时所确定的总体特征, 避免轻易外延推断导致的错误结论。总结归纳是撰写实验论文前提。

5. 如何撰写一篇好的科研论文一直是被忽略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意论文的组成要素、写作方法、图表的分析、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2) 要注意论文内容条理清楚, 语言简捷、平实、明确、直接, 容易理解, 正确、准确地使用语言。 (3) 要注意了解论文的投稿、评阅和发表过程, 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当论文完成后,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论文答辩,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答辩的陈述方法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一个好的论文答辩如同一篇好的论文一样, 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即要体现“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如何研究的?发现了什么?发现意味着什么?”。 (2) 论文答辩是视听同时进行, 并且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因此, 论文答辩的主题不能分散且内容不能太多, 一定要遵守时间, 表示对听众的尊重。 (3) 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介绍自己研究进展。因此, 要尽量选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如设计可以说明现象的示意图等, 向听者传达想要表达的科学内容并使之留下深刻印象[9]。

近几年来,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广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种科研思维教学方法受到学生一致好评。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医学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ZHOU DH.Yixue Jiaoyu Guanlixue[M].Beijing:Renmin Weisheng Chubanshe.1996:1.Chinese.

[2]Tu L, FAN XG, ZHAO XH, et a1.Induce“innovation thought”in7-year clinical edu-cation[J].Zhongguo Xiandai Yixue Zazhi, 2003, 13 (18) :152-153.Chinese.

[3]DU Q, LEI Q, TAN Y, et a1.Intensify the management of7-yearmedical education Assure the cultivate quality of students with high ability[J].Chengdu Zhongyiyao Daxue Xuebao, 2002, 4 (1) :2l一22.Chinese.

[4]GUAN JF.Discuss about the cuzTent situation of7-) , eat"clinicaleducation management[J].Shanghai Ynfang Yixue Zazhi, 2002, 14 (12) :560?62.Chinese.

[5]欧凤荣, 时月, 时景璞等.关于强化长学制医学生临床科研方法课程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2

[6]林郁.歌德的智慧[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

[7]姚昆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科研方法和创新思路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10

[8]仲其军.综合性生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3

[9]李寅, 堵国成, 华兆哲, 等.从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方面培养研究生[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8

设计性培养 第8篇

题目是:现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水、细线等器材, 你有哪几种办法可以测出一个小铁块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这道开放的设计性实验题, 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 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为了在一节课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之前作了布置, 要求每一小组课外讨论并提出3种或以上的实验方案, 自行拟定实验步骤。

我首先对学生在课外讨论中提出实验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解, 结果发现设计方案最多的小组有5种, 对该小组同学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作了充分的表扬和肯定。然后对实验要求作了简要说明, 自我评估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对设计方案中有而实验桌上没有的器材老师可以再提供, 并要求各小组在20分钟内完成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 看见同学们边实验边热烈的讨论, 我感觉到这堂设计性实验课会产生出乎我意料的效果。

他说:“我们组用3种方案测出了小铁块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方案1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铁块的重力和浸没在水中时的视重。步骤是: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铁块的重力为G; (2) 小铁块悬挂着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我对此方案表示了肯定——非常完美。

于是他接着介绍方案2:用天平测出小铁块排开水的质量, 再用F浮=m排g计算。主要步骤: (1)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2) 在溢水杯中盛满水, 把用细线拴好的铁块浸没在溢水杯中, 同时用烧杯承接从溢水杯里被排开的水; (3)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 (m2—m1) g。

我问其他同学, 该方案如何?他们说:“可行”, 又问:“还有使用该方案的小组吗?”, 发现有3个组的同学举手, 我正准备请这位同学叙述方案3时, 一位同学举手说到:“冉老师, 我有更简便方法”。我发现又是一位爱思考、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学生, 感觉课堂氛围已活跃, 是学生创新培养的好时机。我马上说:“请讲”, 他站起来回答:“既然可用天平测出小铁块排开水的质量, 计算浮力, 我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重力”。同学们都惊奇地看着他, 我问:“能说出具体方案吗?”他回答:“步骤是: (1) 在溢水杯中盛满水, 用测力计测出小烧杯的重力为G1; (2) 把用细线拴住的铁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 并用小烧杯接住从溢水杯里排开的水; (3)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烧杯和水的总重为G2。 (4) 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2—G1”, 我问:“同学们, 怎么样?”教室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用手示意平静后, 接着让之前的同学讲述方案3。

他说:“用量筒测出小铁块排开水的体积, 再用F浮=ρ液gV排计算。步骤是: (1)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测出水的体积为V1; (2) 把用细线拴好的铁块浸没在水中, 测出此时水和小铁块的总体积为V2。 (3) 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 (V2—V1) ”。他刚讲完, 我听到有人小声说:“如果小铁块放不进量筒中呢?”我假意没有听到, 问:“这个方案行吗?”同学们作了肯定的回答。

刚才小声讲的同学这时提高声音说:“如果小铁块放不进量筒中呢?”我一看, 是位学习努力、爱思考物理成绩较好的女生。为了进一步激发她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说:“是啊, 如果小铁块放不进量筒中呢, 怎么办?”这一问, 课堂上“吵翻了天”同学们讨论开了, 于是我请该女生来表述她的方案。她说:“可用溢水杯和量筒, 主要步骤是 (1) 在溢水杯中盛满水, (2) 把用细线拴好的铁块浸没在溢水杯中, 同时用量筒接住从溢水杯中排出来的水, 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 V”, 我表扬说:“太棒了”, 教室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受到同学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再次升华, 正准备作深入探讨时, 下课铃声响了, 同学们都还沉浸在设计性实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中, 意犹未尽。我只好说:其他的设计方案你们可在课外进一步交流, 我给大家留的作业题目是“现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水、细线等器材, 你有哪几种办法可以测出一个小铁块的密度?”我想这个题留给学生的是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 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没想到课外活动时间, 几个同学来到办公室与我探讨, 并讲述了两种用天平测浮力的方案, 一种是 (1) 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为m1和盛满水的溢水杯的质量为m2; (2) 把溢水杯从天平上取下, 再把铁块浸没在溢水杯中; (3) 用天平测出溢水杯、铁块和剩下水的总质量为m3;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 (m1+m2—m3) g。另一种是: (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1如图1; (2) 用细线把铁块系好, 然后用手提着浸没在水中 (铁块既不接触烧杯底, 也不接触烧杯壁) , 用天平测出此时的总质量为m2如图2;则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砝= (m2—m1) g”。我给他们的评价是太有创意了, 非常好, 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

这是一堂随堂性设计实验探究课, 学生的很多想法和见解都是我课前未想到的, 通过交流与合作, 我和学生都得到了意外收获。因而作为教师应当深挖教材, 找准切入点, 在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的实践, 再谈谈在“设计性实验探究课”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实验探究, 并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培养 第9篇

近年来, 外语界开始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将思维品质明确列为英语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黄远振等人于2014 年提出了“为思而教”的英语教育价值取向, 英语为思而教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英语教师的认同, 关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批判性阅读教学也逐渐被英语教师所接受。但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批判性阅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015 年11 月, 笔者参加了浙江省高中英语疑难问题研讨会。会议期间观摩了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听取了有关专家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专题报告, 笔者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笔者阅读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相关文献, 反思观察自己和同事的常态阅读课后, 笔者归纳了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 教学设计脱离学情, 未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 新知识的学习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缺少必要的铺垫。 (2) 教学设计中缺少深层次理解文本内涵的问题, 学生无法深入体验、感悟语言, 难以激发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3) 教学设计缺少贯穿始终的主线, 各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 学生评判性思维难以串联。 (4) 读后活动设计脱离文本, 不能贴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变得单调空洞。本文以笔者参加的一节杭州市教坛新秀评比课为例, 阐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评判性思维的阅读教学设计实例与评析

本节课为借班上课, 授课对象是当地某中学的高一学生, 课型为一篇说明文的阅读课。在本课例中, 教师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 理清了文本的线索, 围绕文本主线, 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链, 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 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并将文本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最终让学生形成对文本话题的看法并加以表达。

(一) 由已知走向未知, 明晰评判性思维的起始点

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构建, 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 就越有利于知识的储存和应用。特别是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 就越容易提取出来, 以适应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片段1】在导入部分笔者呈现了自己孩子画的两幅涂鸦画, 并问学生:

1. What do you see on the screen?

2. Do you think they are beautiful pictures?

3. But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for me, do you know why?

4. Did you draw such graffiti when you were a child?

在学生对第四个问题回答Yes后, 笔者提出“But actually, modern graffiti can mean more than that”, 并用一位涂鸦艺术家画涂鸦画的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真正的现代涂鸦, 并由此引入文本的阅读。

【评析】本节课选取的文本是一篇关于涂鸦艺术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涂鸦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 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对涂鸦艺术的不同态度, 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涂鸦艺术家和涂鸦艺术的未来。细致解读文本后, 笔者理清了文本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涂鸦艺术的产生、发展的时间明线, 另一条是人们对涂鸦艺术的不同态度的暗线。

虽然学生对涂鸦这一话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更多局限于儿童的涂鸦画, 而对于涂鸦作为一种现代艺术, 学生了解的并不多。所以, 涂鸦艺术这一话题与学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自己孩子的涂鸦画, 这样的涂鸦画很多学生小时候也画过, 拉近了文本话题与学生的距离。通过问题“Did you draw such graffiti pictures when you were a child?”激活了学生对文本话题的已有认知, 也建立了文本话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这样的联系后, 笔者提出“But actually, modern graffiti can mean more than that”, 紧接着向学生展示了现代涂鸦艺术家的创作视频。视频打破了学生对涂鸦艺术的原有认知, 使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文本话题间有了一个信息差, 这种信息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内容来弥补自身的认知与文本话题间的信息差, 从已知到未知, 使原有认知和思维得到发展, 这就形成了这堂阅读课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点。

(二)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建立评判性思维的生长点

要建立学生评判性思维的生长点, 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作者往往不会太直白地写出所有内容和细节, 而是省略读者可能已知或能够推断出来的相关信息。阅读的过程刚好相反, 读者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对文本内容进行重建, 从而探索该文本的深层意义 (张成年, 等2015) 。

【教学片段2】文本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涂鸦艺术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涂鸦艺术产生于美国, 并很快从美国传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这段的教学, 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找出该部分的时间线索, 并完成一个表格的填写 (表格是关于涂鸦艺术的发展过程的) 。然后让学生关注tag一词和最早使用“标签”的人, 最后针对最早的标签使用者提问:Why do you think Demetrius write his tag on the walls in New York?

【评析】该教学片段中, 笔者先让学生注意这部分文本中的时间词,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表格的填写帮助学生提取了信息。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提问学生:Why do you think Demetrius write his tag on the walls in New York, just for fun?这个问题不能从文本信息中直接找到答案, 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 结合文本前的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推断, 属于探究文本隐性信息的深层次问题。由于背景知识的铺垫和前面对tag一词的理解, 学生还是能够想到该问题的答案的:He wanted to show his existence。回答深层次的问题, 就要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信息上, 而是要综合文本信息和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 这也就构成了本节阅读课中评判性思维的生长点。

(三) 围绕主线, 环环相扣, 串起评判性思维的支撑点

文本主线即文本线索, 是统领文本信息、贯穿文本始终、体现文章主题的文本脉络。线索属于文本形式的范畴, 也是文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服务文本内容的重任, 有时甚至是文本的精髓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而线索也是抽象的思维元素 (张成年, 等2015:22) 。找到文本主线就能还原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文本主线的引领下, 读者就能更清晰地看到文本各段落间的起承转折关系, 以及各信息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师如能围绕文本主线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就能更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 提取文本信息, 发展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不是独立发展的, 而是需要和相关内容产生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这些联系就构成了评判性思维发展的支撑点。

【教学片段3】这篇文本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涂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是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涂鸦艺术的不同态度。在解读完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笔者做了这样的总结:So from 1960s to 2000s, graffiti has developed a lot, spreading from New York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It is not only accepted by teenagers, but also by many scientists across the world.But is it accepted by all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当学生对问题回答No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部分。

【评析】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行云流水, 又能环环相扣 (韩子传2011) 。教学环节间合理、恰当地衔接能带来很多益处。

从文本第一部分的解读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解读时, 笔者运用了总结归纳式的衔接。归纳既能总结规律, 又能触类旁通, 启发思维 (韩子传2011) 。教学片段3中“So from 1960s to 2000s, graffiti has developed a lot, spreading from New York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It is not only accepted by teenagers but also by many scientists across the world.”是对文本第一部分解读的总结, 在此基础上设问, But is it accepted by all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accept一词串联起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信息点, 也串起了学生思维的支撑点。

(四) 联系生活, 表达自我, 延伸批判性思维的制高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 》指出, 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输入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语言输出。英语阅读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获取语言和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从欣赏语言之美中产生的愉悦感和因进行有效输出的生成而产生的成就感 (张成年、金毅、王燕、郑园2015) 。由此可见, 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表达输出为最终的目的。

【教学片段4】在解读完整个文本后, 笔者对全文的内容作了简单的总结并提问: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graffiti art is well accepted in some countries like Brazil and Britain.Is graffiti accepted in China?在学生简短回答后, 笔者呈现了自己在厦门大学拍的涂鸦墙照片。然后再问学生:Then, What about in our school?Is graffiti accepted in our school?在学生回答后, 笔者呈现小组讨论话题:So, 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set a graffiti wall in our school?Why or why not?学生讨论后展示自己的观点。最后,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课后写作:Write a letter to our headmaster, advising him to set a graffiti wall in our school.

【评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该将英语教学生活化, 将生活融入课堂。在此教学片段中, 笔者的第一个问题是:Is graffiti accepted in China? 将文本话题与我们国家联系起来, 拉近了文本话题与学生的距离。在第一个问题之后, 笔者紧接着提问:What about in our school? Is graffiti accepted in our school?这个问题使学生和文本话题的联系更直接。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设下, 笔者很自然地呈现出了最后的读后讨论问题:Is it a good idea to set a graffiti wall in our school? Why or why not?要完成这个讨论问题并做出陈述, 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和语言, 还要结合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认知, 做出分析和评判, 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就需要用到高阶思维。如此,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在课外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设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延伸得更广、更深。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和语言, 表达自己对文本话题的看法,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Write a letter to our headmaster, advising him to set a graffiti wall in our school. 建议信的话题依托了文本, 学生需要利用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到的语言。在思维发展层面, 写建议信的任务又给学生预设了足够的空间, 使学生不断地延伸评判性思维的制高点。

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为内容而读, 为思维而教, 为语言而学” (葛炳芳2015) , 深刻地体现了内容、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内容、语言、思维是任何阅读课堂的三大支点。教师要以深入的文本解读为前提, 通过设置严密的问题链, 以综合的阅读教学视野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韩子传.2011.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对教学环节衔接方法的探索[J].中学外语教与学, (11) :24-27.

郝立英, 张明芳.2011.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考试周刊, (4) :101-102.

黄远振, 兰春寿, 黄睿.2014.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中学外语教与学, (7) :3-7.

葛炳芳.201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从解构阅读文本到建构学生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

葛炳芳.2013.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葛炳芳.2015.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琦.2013.外语教师TPACK建构中的思辨思维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4) :88-93.

设计性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护理本科,临床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加强专业知识教学,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的重要训练环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试验为主要教学形式, 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方法保守、教学形式单一, 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1]。为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 培养护生临床实习的“零适应”能力,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我院采用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择2011级四年制护理本科4个班187人为研究对象, 1班、3班92人为观察组, 2班、4班95人为对照组。观察组女83名, 男9名;年龄19岁~22岁;对照组女87名, 男8名, 年龄20岁~22岁。两组均在第六学期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性别、年龄、实验项目、授课教师、课时及考核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士礼仪等多个护理实训室进行整合,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成立涵盖护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心, 以利于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1.2.2 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1.2.2. 1 组建师资组

由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专家、专任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共12人组成师资组, 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 本科5人, 工作年限4年~10年;师资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包括教学进度、实验项目、课时分配、带教老师) 、收集编写案例及考核。

1.2.2. 2 教学方法

设计性综合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护理学和各临床专业课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于第6学期中后期, 利用8周时间在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开设。以学号为序, 每组6人~8人,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依次进行分组,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即围绕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急危重症、康复护理学及护理礼仪等课程,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分别设置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并按课程顺序依次开设, 采用视频观摩—教师讲授、示范—学生练习—讨论、反馈的形式进行逐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观察组则运用设计性综合实验开展实验教学, 具体如下: (1) 将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利用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一教学平台, 打破各门课程界限, 将基础护理学与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急危重症、康复护理学及护理礼仪等多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削减各课程间重复设置的实验项目, 由各教研室主任及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拟定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以临床案例为框架, 案例涵盖内、外、妇、儿、急诊、重症等多学科, 涉及各学科多个单项实验。每次课前一周, 实验带教老师将案例发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分析案例, 各组认真制定护理方案。 (2) 教学过程。实验课时, 各小组依据各自制定的护理方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实训, 实验用物自行准备。如剖宫产妇女的护理, 教师可通过情境设置、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三个环节指导护生开展实训。第一环节, 设置一剖宫产妇女的模拟情境, 小组学生分别扮演孕妇、护士、家属等不同角色, 共同收集资料, 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找出剖宫产妇女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 如即将而来的剖宫产手术会使孕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问题, 护士应运用沟通的技巧为孕妇进行心理疏导;第二环节,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具体措施:为监测病情变化需测量生命体征;为防止手术刀口感染, 术前腹部备皮;为防止术中出血时能得到及时输血, 术前需采血、配血;为术中、术后能及时安全应用抗生素, 术前应做药物过敏试验;为增强手术麻醉效果,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麻醉基础用药;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避免损伤膀胱以及解决术后卧床排尿问题, 术前为孕妇行无菌导尿术并留置导尿管等;第三环节, 术后护理。具体措施, 如监测生命体征、出入液量记录、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会阴擦洗、静脉输液等。该案例既包括了基础护理学实验项目, 也涵盖了外科、妇产科护理学等临床专科的实验项目, 通过案例将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相融合, 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整体护理观念。 (3) 总结、评价。实训结束后, 带教老师汇集护生, 各组按分组顺序, 选派代表对本组的案例分析及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陈述, 教师对各组依次进行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意见, 各组以意见为导向, 对本组的护理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并书写实验报告。

2 结果

2.1 操作技能考核

综合性实验教学结束后, 在实验室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由师资组拟定10个临床案例, 学生随机抽取1个, 对案例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并设计护理方案, 方案重点包括该案例所涉及的各项护理措施及执行顺序, 选取其中的2项操作作为考核项目。评分标准由师资组拟定, 包括护理方案的设计、仪表举止、用物准备、护理评估、沟通交流、查对制度、操作流程、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回答问题共10项内容, 总计100分, 两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2 临床能力考核

借鉴国内外有关护理临床能力测评的方法[2,3], 由师资组就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4]相关文献的研究, 设计并制定护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8项内容。综合性实验教学结束后, 组织护生在济医附院进行临床能力考核。选择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等科室作为应考科室, 将护生随机分配到相应科室, 由主考老师随机指定病人, 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提出护理诊断/问题, 制定护理措施并模拟实施, 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学院专任教师与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的护理专家对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考核, 并对两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2。两组学生临床能力评价量表结果经秩和检验, 观察组在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 (P=0.48) 。

人 (%)

3 讨论

3.1 有利于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以演示性实验为主,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操作项目并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综合性实验教学通过给出案例, 激发护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 根据案例各组自行设计情境、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开展护患沟通、进行病情观察等, 实验设计及演练均以护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 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中护生通过多个角色扮演, 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将枯燥乏味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各项知识与能力在寓教于乐中得到促进与提高。

3.2 有利于培养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通常由实验员准备用物, 教师示教、学生反复模仿并机械性强化练习来完成。教学中, 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 而较忽略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设计性综合实验, 将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在一个案例上, 教师只为护生提供案例,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各项护理措施、操作程序、角色分配均需要实验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来完成;从护理方案的制订到物品准备、情景布置、病情观察、操作项目等均以护生为中心, 通过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潜能与想象力, 并在模拟情景下给以真实体验来完成。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3 对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几点建议

(1) 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过程应贯穿“三结合与四位一体”的训练原则。“三结合”即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与各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相结合;护理技能操作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护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四位一体”即采取临床思路、技能操作、沟通交流、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既可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又能密切联系护理临床实践。 (2) 综合性实验项目繁多, 内容庞杂, 实验物品较多, 为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把握实验教学的方向,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各实验小组人数应在4人~6人为宜;课前, 带教教师应结合本次实验内容进行精心备课并设计制订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与授课教案。 (3) 实验方案的设计时间要充足。应提前下发案例,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析案例、查阅文献、获取信息、设计方案、模拟练习, 以保证实验教学有效进行, 顺利开展。 (4) 为推进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综合性实验应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使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章可循。 (5) 综合性实验对资源配备要求较高, 需要校方、教务处、实验中心等部门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秀平, 柳秋实, 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2) :34-36.

[2]袁义厘, 耿桂灵.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仿真临床情境演练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1) :1940-1942.

[3]周瑾, 陈小萍, 陈三妹, 等.综合性设计实验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62-263.

浅谈数学思维广阔性培养 第11篇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通常反映在思维品质上,它是数学思维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数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广阔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学工作重要的一环。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它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广泛的联想,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将它推广并应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是思维开阔的重要表现。下面笔者就数学思维广阔性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题多解

教师在讲解典型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思路。从一道题目中找出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求解。例如:换元法既可以用来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值域,也可以用于不等式的化简,不等式的证明。配方法既可以用于解方程,用于因式分解,用于化简形如的根式,也可以用于证明不等式,用于求函数的极值等。实践证明,一题多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联想、概括并获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一题多解的同时也是思维逐步发散,不断开阔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一法多用

一种数学方法,往往可以用来解释多个数学问题。了解和掌握数学方法的本质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方法是一种武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也只有理解并熟悉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可以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解题速度。例如:求证:当x≥0时, 。

在证明这道题目时,如果按一般的思路去做,我们很容易想到要去掉根号,但是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次不等式,这样解起来将会是十分繁杂的。但是,只要我们细观察,可以联想到这一题目的形式与均值不等式 的形式有相似之处。于是,灵活地将 化成

。我们可以更简便地解出此题。

证明:因为 =

所以= 可以由均值不等式得 ≥ 。

一法多用是对数学方法进行发散,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思维开阔,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细心观察题目特征,跳出思维定势

学生解答数学题,是按已经掌握的题型+方法的线型模式去进行,这虽然也是有章可循的,但会造成他们思维活动的呆滞与狭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题目感到束手无策。如果在解决问题时先细心观察题目的特征,然后打开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跳出思维定势对于帮助学生解题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已知

。求证:。

思路1.按照一般的思路,有根号的不等式证明,我们可以用比较法,两边平方去掉根号后作差比较,再利用配方法证明。

证明:

显然,不论x取任何实数,函数f(x)的值均为非负数。因此,①当a2+b2≠0时,方程f(x)=0的判别式△≤0。即所以成立。②当a2+b2=0时原式成立。

(四)捕捉有用信息,挖掘隐含条件

例如:已知圆(x-2)2+y2=1与抛物线y2=2px(p>0)有公共点,求p的取值范围。

很多学生一看到这道题目马上就想到两曲线有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两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但有实数解的问题。因此,他们这样给出以下解法:

。联系p>0解之得 或。

不细心的同学认为上面的解法每一步都有根据,都有理,但是,以上解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忽略了隐含条件圆和抛物线的公共点应在圆(x-2)2+y2=1上,故公共点的横坐标应满足条件(x-2)2≤1即1≤x≤3。这个隐含条件对p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限制。

正确解法应为:令

要正确地解出一道题就要紧紧抓住题目的条件信息,有些题目的条件信息有这样的特点,一部分是明显的,是题目直接给出的,一部分是隐含在条件中的。因此,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把思维放广阔一点是我们正确解题的关键。

思维的广阔性要求我们首先要打好基础,善于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当各知识点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之后,才能更有条理地把思维放宽、放活。只有想得多,才能做到活;只有做到活,才做得深。

参考文献:

[1]张向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J].Journal of Baicheng Teachers College 2001,(2).

设计性培养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对象:2012级、2013级临床七年制221名学生,自由分组,每小组4-6人。

方法:教学第12周开展“开放式设计性实验”理论培训-教学第15周确定设计性实验方案-教学第16周和17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20周进行论文答辩。共计25个学时。

1.1开展“开放式设计性实验”理论培训

该培训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有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具体包括确定科研课题、安排实验方案、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总结和完成论文等。此外还需简单介绍查阅文献资料的国内外常用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Google及PUBMED等,方便学生对文献的利用。

1.2确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建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计划,多方面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课题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安排实验方案,落实人员分工。第15周安排课堂讨论,每研究小组派1名学生汇报研究题目和初步实验设想方案,教师引导其他研究组成员对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小组成员根据意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修改并完善实验设计,最终明确实验方案。结果发现设计较好的课题不仅能够将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多门医学学科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参考依据。

1.3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在该阶段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具体实验。由实验室提供各研究小组所需的实验动物、器材以及药物等相关物品。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能够按照既定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研究成员需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实验误差,并及时制定预防误差的解决方法。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在关键步骤上严控把关,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

1.4设计性实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实验结束后,学生需及时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符合实际的研究结果并且撰写出论文。该阶段工作主要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设计实验论文的撰写需严格参照医学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来完成。主要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论文力求简短,要用最少文字,最短篇幅,精确地表述研究成果。同时,文字要流畅,要使用学术或专业用语来规范。

教学20周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要求学生以PPT为辅助形式进行口头汇报并及时递交纸质材料。指导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相关提问。最后,指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情况、实施情况、报告者的陈述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等做出综合评定。

1.5设计性实验评价

教师从设计质量、PPT答辩、论文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在学期末进行了关于生理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得到了以下资料(见表1)。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经验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凸现设计性实验的优越性。这一点可以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结果进一步证实。参与调查的学生中,88.6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设计性实验,87.68%的学生表示设计性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自身学习兴趣程度,91.86%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增加设计性实验学时,认为对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助的学生分别占83.71%和70.59%。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可设计性实验,并且有较强的提高自身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愿望。设计性实验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理念

设计性实验设计通常涉及到多门医学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运用,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促进学生及早体会医学各学科的密切联系和意识到系统全面学习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有利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认真设计每一步,否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而前功尽弃,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精心设计,规范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们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性实验从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着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实施以及论文如何撰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完整有效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科研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实践表明,经过培训的学生在申请本校及本省各级各项相关科研项目时,通常具备比较清晰的科研思路,科研申请书质量、获得资助比率以及实施效果远远高于未受培训的学生,进一步证明了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优越性[4]。

2.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设计性实验从最初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研究直至最后撰写递交论文过程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如何保证实验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每个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科学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协商后安排相应的职责,分工明确,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成员的责任心,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积极性,互补互助以共同发挥最大效率的能力。所以通过设计性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为以后踏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4教师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提高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如前所述,设计性实验的设计通常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整合,要求教师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操作技巧、丰富的知识贮备以及一定的知识扩展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仍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以适应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需要。

3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此前,作者所在院校开设的生理学实验都是以验证性的动物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实验资源相对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发。由于现有的生理学实验室主要用来开展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室资源配置方面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实验仪器及药品相对单一,实验技术比较简单等方面。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无法顺利开展,例如,学生设计的某药物对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应以各种微循环指标的变化作为休克依据,但由于缺乏微循环检测设备,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血压作为指标来间接反映微循环的改变情况。实验室可利用资源的匮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不高,最终使得设计性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所以学校要进一步提升生理实验室的建设,完善生理实验室条件,使设计性实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初衷。

学生设计的实验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生理学设计性实验实施阶段课时安排为10个学时,实验设计如果比较简单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等问题产生;而实验过于复杂可能因为课时有限、实验室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不能顺利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和实验方案敲定时认真把关,根据教学时间和实验室资源的实际情况确保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保证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上一篇: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