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2024-05-24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精选12篇)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1篇

1 以多元投入模式促进开放开发

沿海开发投入大、周期长, 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 但更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射阳县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后发县份, 大胆探索, 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 主动吸引各类资本加盟, 加快推进沿海开放开发。

1.1 吸纳民资建港口

近年来, 射阳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借力开发, 实行市场化运作, 以土地、岸线资源换投资, 招引战略投资者。成功引进中国星宝集团投资扩建射阳港和临港经济园区, 投资20亿元的进港航道整治工程已于2009年8月8日开工建设;成功引进上海三盛集团投资10亿元综合开发黄沙港, 着力打造江苏沿海区域性国家级中心渔港。

1.2 争取国资促基建

用足用好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 规划建设河海联运、临海高等级公路、射阳港铁路支线等沿海基础设施工程。以港口为龙头的沿海集疏运体系已搭建框架, 投资6.6亿元、连接沿海高速公路和港口的通港一级公路年内全线竣工, 利用中央扩大内需项目资金新上马的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贯穿射阳县境的连盐铁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已经立项并于2010年开工建设[1]。

1.3 招引外资上项目

2008年以来, 射阳县相继建成投资8 000万美元的筑宝机械、投资3 500万美元的益海粮油、投资5亿元的胜达双灯造纸、投资3 000万美元的海滨高尔夫等项目;继续围绕“日资快突破、韩资新拓展、台资上水平、港资扩规模”目标, 紧盯日本三菱丽阳、旭硝子株式会社、法国阿海法等世界知名企业, 快速提升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4 大力融资抓配套

射阳县充分利用沿海土地、海域和海堤两侧等各类资源资产, 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县沿海开发投资公司, 破解建设资金瓶颈, 迅速完善临港工业区、黄沙港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已形成可供落户重大项目的工业用地超万亩。

2 以“港产联动”模式加速产业集聚

沿海经济薄弱, 关键是产业相对薄弱;加快沿海开发, 核心是加快发展产业。纵观东部沿海, 江苏最“心痛”的就是沿海地区的新型产业“断链地带”。由于没有重大产业支撑, 这里每平方千米的GDP只有广东的1/6、山东的1/5。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沉寂多年的数百千米海岸线风生水起, 必将成为吸引各类新型产业聚集的强磁场[2]。

射阳县将射阳港定位为产业港、配套港和园区服务港, 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港产联动”开发之路, 加快产业发展推动港口建设, 依托港口建设发展临港产业。射阳港临港工业区以发展新型能源、重型机械、大型石化、船舶修造和粮油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黄沙港经济区以发展高档造纸和渔业经济为重点,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2.1 新型能源产业

以射阳港电厂为龙头, 全力推动2×60万kW三期工程建设, 年内实施投资20亿元的20万kW陆上风电项目, 20M W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奠基, 计划完成总投资240亿元、一期投资40亿元的120万kW海上风电项目测风塔架设, 为打造江苏沿海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2.2 重型机械产业

以江苏筑宝机械公司为龙头, 着力招引船舶机械、起重机械、风电机组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项目, 打造江苏沿海先进临港制造业基地。

2.3 石化产业

发展大型重油催化裂解产业基地, 利用船舶修造产业打造江苏沿海万吨级至十万吨级船舶修造产业基地。

2.4 粮油加工产业

以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丰益集团投资的益海粮油公司为龙头, 在一期投产的基础上, 全力加快二期工程推进力度, 逐步形成江苏沿海一流的集仓储、加工、物流于一体的粮油产业基地。

2.5 高档造纸产业

以胜达双灯公司为龙头, 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 到2013年底形成一期36万t产能、销售25亿元的造纸集中区规模, 最终打造百亿元产值、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沿海生态造纸基地、中国包装与生活用纸生产研发基地。

2.6 渔业经济

以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为载体, 打造区域性的专业水产品市场, 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 3年内形成产业规模30亿元以上, 5年内形成集加工、商贸、休闲、旅游于一体的20 km2黄海综合渔业经济区。

3 以“三港并进”模式实现良性互动

港口是沿海发展的龙头, 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从沿海发展趋势看, 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由现在的交通带向临海的城市带转移。射阳县城距离港口在盐城市是最近的, 新港城距港口仅10 km, 有利于港口、港城及港镇“三港”联动开发、同步建设。

3.1 突出打造两大港口

射阳县港口资源得天独厚, 同时拥有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和国家级中心渔港, 两港互动、优势叠加, 必将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射阳港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构想, 围绕“近期3.5万吨级、中期5万吨级、远期10万吨级梯次提升”的目标, 2009年年内在完成北侧陆上导堤建设的同时, 实施海上导堤工程, 开工南侧导堤。到2011年形成3.5万吨级通航能力, 同步建成2座3.5万吨级码头;到2015年形成5万吨级通航能力, 最终打造10万吨级深水大港。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年内建成码头工程和核心区主干道, 2010年建成渔港核心区, 3年建成海水产品和渔需物资交易市场, 到2015年形成聚集渔船5 000艘、市场交易量达30万t的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3.2 启动建设崭新港城

射阳县将县城东侧新城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集聚、水绿特色宜居、生态旅游休闲的沿海新港城。新老城区同步发展, 规划城市规模至2015年达到26万人, 2020年达到32万人, 2030年达到50万人左右, 规划面积50 km2。2009年下半年, 启动新城区“一园区三中心” (科技服务园区和文体、教育、医疗中心) 和五星级酒店建设, 推进配套工程迅速到位。科技服务园区规划为全县新的科技孵化基地和新型服务业基地;文体中心已落实投资主体, 规划建设万人体育场、千人游泳馆、4 000人体育馆、千人剧场等设施;投资2.2亿元的教育中心已正式开工, 2010年9月前将建成24轨高中、12轨初中各一所;医疗中心计划投资1.5亿元, 2年内建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3.3 加快发展配套港镇

射阳县海通镇、黄沙港镇已聚集近8万人口, 沿海人气较旺。该县已将海通镇、黄沙港镇分别作为临港工业区、黄沙港经济区配套港镇, 纳入大城区统一规划、统筹发展, 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注重完善功能, 提升服务水平。筹备省级经济开发区——射阳沿海经济区, 建设沿海经济区服务中心, 直接为临港工业区和黄沙港经济区提供便捷的工商、财税、海关和商检等综合配套服务。通过“一城 (新港城) 、一中心 (沿海经济区服务中心) 、两镇 (海通镇、黄沙港镇) ”的空间布局, 不断强化沿海各组团之间的功能联系, 形成多极互动的沿海城镇架构。

4 结束语

沿海发展风起潮涌, 加快推进时不我待。只要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机遇, 扬长优势, 错位发展, 射阳必将崛起一条以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沿海特色产业带, 在江苏沿海中部率先实现突破。

摘要:2009年8月,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射阳县作为江苏沿海中部的土地资源大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走开放开发、港产联动、三港并进之路, 在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推动新型产业崛起、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射阳,开放开发,多元投入,港产联动,三港并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Z].2009.

改革历史练习模式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2篇

改革历史练习模式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深圳市东湖中学 胡江平

由于受高考体制和传统教材体例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一直存在“难、繁、编、旧”的现象。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习能力的练习题,不但形式单调,而且内容机械封闭,模式陈旧、单调。由于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创新,使学生的学习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相信许多初中历史教师都曾为学生在完成练习上生吞活剥地抄录课文,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而深深地苦恼过。在提倡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改革历史练习模式,已是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遍愿望。

今年十月,我校参加了《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课程实验。由于新教科书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构建了新的教材体系,不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实际,而且在练习题的编制上也更体现了启发性,生动性和开放性,这为我们进行历史练习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为契机。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通过习题创新,利用开放性习题的教学功能,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就能使学生的学史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首先,我们根据初中生探究性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状况的习题。如:

(1)走进山顶洞(用第一人称描述18000前山顶洞人的劳动和生活的状况);

(2)想象氏族公社时期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结构;

(3)破解古陶之谜(如母系氏族时期的人面网纹盆的图案,小口尖底瓶的功用等)。

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把学生推进了时空隧道,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利用历史课相关的资料证据神入其境地驰骋想像远古祖先的聪明和勤劳。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其次,在做练习时,我们允许而且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如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时,擅长绘画的同学,有的在故事中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甚至将成语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进行甲骨文字的搜集时,精通网上搜索的学生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量的字形。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书写成书法作品,有雕刻特长的同学干脆从酒楼要来一些龟壳,直接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仿真”到龟甲上。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个性化的作业,一改传统作业的老套、古板,学生思维和技能的创造力跃然而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为境界。

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地讲课,固然是熏陶学生情操的好方法。但通过开放

浅谈软件行业营销模式与创新 第3篇

摘要:当今企业时时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在赢得生存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如何在这样一个“寒意逼人”的季节创造自己崭新的春天,赢得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探讨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当前国内的主要管理软件厂商已经吹响了转变商业模式的号角,本文作者将研究重心放在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上,通过对营销模式的探讨得出对中国管理软件厂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软件行业 营销 模式创新

0 引言

当前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行业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前几年引起洛阳纸贵的《蓝海战略》确实从一个崭新的维度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以致每个企业都努力去开拓自己崭新的蓝海天地,摆脱“血染沙场”的血腥红海;但事实上企业是不可能完全离开红海而生存的,大多数企业都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竞争惨烈的红海中,在“血雨腥风”中实现自己“大鹏展翅的梦想”。笔者认为既然无法完全摆脱红海的激烈竞争,还要赢得企业未来发展的蓝海空间,那么我们就必须探讨如何实现“双海双赢”,在本文中,笔者将探寻软件行业的双海“赢”销,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如何进行营销和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1 浅谈营销

营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关于营销的书籍也数不胜数,但在企业实际业务中,多数人仅把营销当作销售,只是一味的推销产品,那么软件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营销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销售呢?笔者认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面对的真正消费者和使用者,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要做好营销就必须把握当前消费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踏准营销的基准点,洞悉营销的特征。

1.1 找准营销对象——与人们的认知过程相符 同样是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都生产一流的运动鞋,为什么消费者会各有所爱?除了产品、广告等因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消费者最先接触的是哪个品牌,那么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就会更多的认可哪个品牌。道理很简单,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舒适感之后,即便是第二种感觉也很舒适,也很可能被理解为不舒适,至少是没有前一种舒适。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笔者认为这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相符的。

通过上面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下面这条新的营销思路可以帮助企业赢得长期持续的企业价值:我们可以将现在的销售对象沿时间轴向前推移,一直到最早有可能接触管理软件的时点,在那个时点上创造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与产品“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笔者认为这是简单销售与真正营销的一大区别,真正的营销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更加注重持续经营的收益。因此企业可以以营销的理念进入大学等软件厂商为数甚少的区域,这种营销理念和方法,不是单纯的把大学等作为一个目标销售市场去获得企业收益,而更多的是让日后企业中的领导者、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在第一时间就接触并认可我们企业的产品,对我们的产品产生持续的“舒适度”。

1.2 尽可能使“信息系统的性格”与“现代人们的性格”相吻合 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越发的希望展现自我的个性,得到他人的肯定。一些电视节目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和湖南卫视的“奥运向前冲”,可见,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时代。因此,在信息系统中添加“DIY”的某些环节和部分,并将这种理念传达给消费者,这样既能突出企业和个体的特性,又能使整个营销、实施、维护和运营流程通畅。

1.3 使信息系统符合人们的思想感情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把老年人市场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国外甚至把老年人市场称为高级市场(senior market)。但是,软件类产品似乎与这个高级市场有些格格不入,软件产品在老年人市场没有直接的需求。与老年人相比,当今的年轻人要承受许多压力,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培养子女,还要照顾夫妻双方的老人。并且,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要,也就是说,将有一大部分的老年人要在家中养老。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有这样的一个矛盾:工作与照顾家人很难同时实现。于是,真正的“远程办公”似乎成为了一个趋势并将最终成为必然,具体一点说,我们目前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让企业员工(不包括一线工人)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来办公室上班,而是只要有互联网,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同样的完成工作。管理软件企业不要惧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真正走在时代前沿的厂商永远是引领思想前进的那些勇于创新和拓荒者。因此,在进行深度营销时,要引导消费者的一些潜在的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并最终将其变为深受客户喜爱的产品。

1.4 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思想”相结合 在许多企业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认识到管理水平有限、需要对员工进行现代管理思想的教育以实现企业和员工更好的发展,于是会聘请一些大学的教授或实战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专家进行讲座。开始阶段,员工一般都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既能了解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又可以感受演讲者个人风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会发现企业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②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困难,或是供应商、客户的信息不便管理,于是想到为企业购置一套信息系统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请来信息化专家为企业诊断分析,然后选择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企业发现,真正应用信息系统的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甚至有些员工会把向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资料视为工作的负担,企业的信息化最终流产。

笔者认为,以上的这两种现象或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软件商经营发展的思路,因为企业信息化是基于信息化时代下管理思想之上的。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去支持;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必须以现代管理思想为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软件商在进行营销时可以把管理咨询和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

综上述,笔者认为现在的使用者越来越要求情感归属、人性化,人们越来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在营销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无论是什么样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经营的哪个阶段都应该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思维动向、思想情感和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具生命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信息系统和软件的经营模式发展的非常成熟的时候,每当一家新的企业创建时,会像办理营业执照和购买发票打印机一样,购置一套信息系统。

2 浅议营销模式创新

基于上面对软件行业新时期营销新特点的理解和阐述,笔者认为软件产品及服务的营销模式应该进行创新和转变。

在软件行业中,最初的经营体系是所谓的营销服务体系,它是按照专业职能划分而面向客户的运作。营销服务体系的过程如下:软件提供商的销售人员对其产品进行销售,售前工程师辅助销售人员做技术方面的销售性辅助工作,其后顾问实施人员从事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施工工作,当客户端上线之后,软件提供商的运营维护人员会向客户提供一些运营维护的工作。

在这种体系中,相关人员的专业分工明确、职能非常清晰,但对客户而言,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接触不同的人员,这样就造成了前后交接以及信息衰减的问题;而且此时的营销服务体系下的营销基本上是软件提供商将其软件产品推销给客户,事实上并没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思考客户的实际需要。

在新的客户经营的营销模式中,销售人员,要从传统模式下的纯粹推销式转向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不是一次性的完成产品销售工作,而是要从销售这个点开始参与到客户整个信息化的完整过程中,客户经理作为公司的代表参与到客户企业信息化的购买、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的整个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这种营销和经营模式,建立客户经营下的营销平台,转变原来的营销服务平台立足于公司本身的产品,只想将产品销售出去,同时配套的去做一些产品的维系式工作的状况;软件提供商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不是去推销公司的产品而是协助客户购买,这种新型营销方法即“同步式营销”,在软件行业表现为帮助客户去构架其信息系统,满足客户对新时期营销特点的需求。

3 总结

无论是营销还是营销模式创新,笔者贯通全篇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思考和从事一切活动,让产品和服务真正的出自于人、为了人、适应人和满足人。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4篇

关键词: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创新,高职,软件

1 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发展至今,无锡的江苏软件外包园、江苏基础软件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和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几大服务外包基地已引进了25家国内外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包括日本NTT、美国大展、墨西哥萨孚凯、软通动力、海辉软件、中软国际、东软等,品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同时,无锡市还分别与IBM合作共建了亚太地区IBM云计算中心、与Intel合作Intel-中国并行计算中心,与惠普合作惠普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中心,这些构成了无锡服务外包产业独一无二的技术平台优势。

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大量人才的聚集,特别是要有大量高精尖人才的青睐,然而目前无锡市对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吸引根本无法满足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无锡市软件行业协会调查显示,软件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5万人以上。大量的合格外包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社会的人才供给和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是当前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市场的基本状况。因此,如何在未来数十年培养厚实的人才基础,为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无锡市高职院校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特点

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众所周知,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软件研发经理)、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并呈金字塔形,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熟练程序员(软件蓝领)是金字塔的塔基。然而我国的软件人才却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熟练程序员),因此必须培养大量的软件蓝领,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

然而,虽然无锡建设了藕塘职教园区,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但与北京、上海、大连、西安这些软件产业一线城市相比,仍缺乏一定规模、规格的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大专以上的服务外包人才年供给能力仅5000人,软件人才储备尤其是软件蓝领人才明显不足。作为“塔基”的软件蓝领,由于基数大、层次低,不可能依赖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只能通过本地培养得以实现。为此,无锡市各高职院校应格外重视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3 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明确了软件外包行业现状、人才特点后,无锡的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传统的学历教育与培养符合软件外包企业需求人才有机融合,为无锡市构建外包竞争力,成为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 以服务地方经济出发,明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软件人才,应紧贴无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专业建设。近年来,无锡市一直把软件产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产业,软件产业无疑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承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新才途径。如在发展纲要中指出,无锡市未来的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有20万人以上的软件及信息外包人才队伍。这对各职业院校软件专业毕业生来说不啻是一个利好。

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4年成立的软件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共139人,有近80%在无锡本地工作,他们大多在在服务外包企业就业。这些学生主要从事Java或.Net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项目助理、软件销售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管理与维护工程师等岗位的工作。近三年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就业率数据位于无锡市同类院校前列。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无锡的软件产业非常发达,对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类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人才需求量大。如果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能以此为契机,大力培养软件服务外包蓝领人才,将大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2) 紧贴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强化校企合作,专业办学定位准确。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必须围绕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办专业,立足于企业定专业方向。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有着行业自身的需求特征。如,无锡是日资、韩资高地,很多服务外包企业在招聘学生的时候提出学生除掌握英语之外还必须具备日语沟通能力;专业方面则要求掌握目前软件外包企业所需要的编程语言包括JAVA系列、微软系列的C++、.NET语言,以及掌握SQL Server、Oracle、DB2Access等数据库系统应用,熟悉Windows、Linux、Unix、嵌入式开发平台等。

为使培养的学生尽快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接轨,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可与行业相结合,培养符合需求特征的软件人才,实现校企全面无缝对接。学校通过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使理论学习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相连,学生能够及时地把理论用于实际,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同时职业学院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使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学习内容,确保各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资格的认可,使校企合作真正做到源于企业、植于企业、融于企业。

(1) 立足企业需求,嵌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职业资格课程,培养“双证型”学生。

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学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但大多数职业资格教育还只停留在“考”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实现技能的提高,这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很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在毕业生上岗之前,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岗前培训。为尽快改善这种局面,在目前的“2+1”教学模式下,学校应考虑将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训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标准培养既有学历又具备真正职业资格的“双证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如2006年我院加入了由省教育厅指导的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训的政府项目———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将欧普课程置换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IT信息管理人才。又如,2008年以来先后与无锡NIIT、无锡微软合作,组建、招收了“特色班”,针对无锡“对日软件外包基地”的建设目标,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日语课程,着重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今年我院与海辉软件开始合作,为海辉软件输送了3批近40名学生,今后,还将为海辉软件进行订单式培养软件测试人才。

(2) 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师资力量,构建“双导师型”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学校除根据学生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外,还配备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资深技术人员、行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到迅速提高。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两者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双导师制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将学生打造成适合企业的知行结合的人才,而这正是企业需要的。

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2009届毕业生中有28名学生实行了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这是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一项新的创新与尝试。28名同学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答辩均在企业中完成,且所有毕业设计(论文)都由企业出题,课题均为软件行业目前发展中的真实项目,由企业派资深技术人员、行业工程师从课题的技术性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学院也为每位同学配备了一名学校的老师负责审查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完整性,兼容性以及课题容量的大小。这打破了以往毕业设计(论文)理论多实践少的局面,真正的使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相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的统一起来。最后这28名学生最后也直接被推荐到了无锡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了“实习、毕业设计(答辩)、就业”一体化。

4 总结与展望

无锡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职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为无锡及长三角地区培养面向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构建高等院校服务外包人才资料, 2009.

[2]庞鸿藻.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J].财贸管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8.

[3]戴涵莘, 李金祥, 郑洪静, 高小惠.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4]无锡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9-2013年) [DB/OL].http://xxb.wuxi.gov.cn/images/fzgh.

[5]黄明, 董长宏, 梁旭.促进大连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B/OL].http://www.studa.net/Place/100514/16435043.html.

创新唐山木屋度假村旅游开发模式 第5篇

——崔秀娟

唐山乐亭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位于唐山乐亭,具有有别于其他度假村的“四大”发展优势。优势一,乐亭县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旅游发展有一定基础,为渤海区域著名的滨海度假海岸,在华北地区影响较大;优势二,乐亭离北京较同一海岸的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更近,具有空间距离优势;优势三,乐亭为唐山市的出海口,拥有唐山这一华北大城市的基础市场支持;优势四,打网港岛资源独特,拥有沙细、水质好、全沙岛的特色、交通方便、可直通大陆易于进入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基础。综上,作为海滨度假村,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开发潜力。

通过shsee.com的调研数据库对国内外目前著名海滨度假村(如马尔代夫木屋度假村、海南百莱玛度假村、上海黄金海海滨度假村、宁波金沙湾海滨度假村等)分析结果看:大多海滨度假村资源丰富,拥有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柔和的沙滩、舒适的度假村等,将海洋资源与度假村休闲度假资源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景区。本文中的唐山乐亭打网港岛木屋度假村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山合水易认为:在本项目打造中应以海滨休闲度假和沙漠游乐为核心旅游吸引力,包括:海上游乐、海滨游乐,木屋别墅休闲度假,露天活动区,沙漠游乐、渔人码头沙等休闲娱乐活动项目。通过木屋度假村这一休闲度假载体,构建集休闲度假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海滨度假休闲中心。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6篇

关键词:网站开发;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7-02

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开设了网站开发课程,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态网页技术等等。相比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网站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笔者从近两年从事此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对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网站开发课程特点

网站开发课程主要介绍了在网站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知识与技术,全面阐述了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开发网站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毕业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或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等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综合来看,网站开发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高。在学习该类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基础知识。在掌握网站开发技术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开发网站。

2.技能实践性强。在整个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实际开发实践动手的内容较多,技能的练习十分重要。

3.要求良好的自学能力。本类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所以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关键,要求学生能利用手边资源,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毕业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偏于理论,动手机会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探索一种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以传统理论知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太适用,采用系统理论讲授和任务驱动法更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所谓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求解,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讨论、交流,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分两个部分:知识的讲解与案例的实训练习。在讲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等。这样在介绍新知识的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基础知识做个复习和总结。使学生能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当正式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介绍一种网站开发技术,并加以多样的案例讲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整个开发过程全面详细并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及时上机进行实训练习,巩固知识技能。当前网站的开发技术丰富多样,根据专业设置以一种技术为主线进行展开,系统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介绍过多的开发技术,反而使学生不知如何取舍,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混乱。我院信息管理专业是以ASP.NET作为开发技术的主线进行展开课程设置的。待到开发技术介绍完毕后,在介绍综合案例时,教师要从网站的整体架构入手,由大到小,由外及内,逐级细化。可以详细分析一个典型案例,按内容和使用到的技术进行分阶段的介绍,前台界面设计、脚本编写、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操作等,最后介绍网站的发布和维护。其他案例可以让学生按照这种分析模式,自己动手,逐步完成。学生通过自身参加了解整个小型案例的开发过程,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讨论、改正和完善遇到的问题,对相应的知识也会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

2.课外任务。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多,学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无法一一解决,就需要学生能在课外自主查阅资料、上网查询和互相探讨相应问题。在此,课外的教学资源网站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教师有必要收集并整理资源丰富、难易程度合适的网站及其资源,在每堂课的结束前留下合适的任务,供学生参阅和动手实践。教师可以创建类似的网站,及时将课程的代码、视频等资源信息发布到网站上,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上传电子作业,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由技术好的学生代替教师进行问题指导等等,使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更为方便快捷,也减轻教师的重复工作量。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所以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开发课程应该属于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所以传统的考试形式并不适用。但是某些实践课程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试,也不适合网站开发课程,毕竟要求学生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小型站点不切实际。鉴于此类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分组综合实训的考试方案,其中包括课程设计、技术内容文档和答辩等内容组成。每个小组大约3~5人,以一个技术较好的同学带头组织进行选题和任务分配,每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参照相关技术文档编写自己的技术文档,最后在期末提交小组的设计作品并答辩。以组队的方式完成期末考核,也让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能发挥自我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美工,有的学生擅长编写代码,那么这种组合方式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答辩环节,全体人员需要介绍自己在整个任务中完成的工作,由同学和教师一起来进行评判。

经过两年的实践,这种改革以后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连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外任务和最终期末课程设计成绩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重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团队意识、实践动手和创新等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俊才,周兴斌,谢泰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5,24(7):80-81.

[2]肖宁,贾伟.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考试模式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1):187.

[3]蒋秋艳,张东.对教考分离模式的再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62.

[4]时巍.ASP动态网站开发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2).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7篇

2008年10月8日,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 报告显示:美国虽受金融危机影响, 但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中国的排名继2007年之后再次上升, 并首次进入前30位。国外专家总结道: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巨大、迅速增长的国内外市场, 以及中国企业和高校日益重视研发,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获得的专利不断增多等。由此可见企业研发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对我国竞争力的客观影响力。无数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企业对于创新的追求, 国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成功[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研发以及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表现。创建有利于研发人员发挥其人力资本的制度, 大力开发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己经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迫切要求。

2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注重资金投入, 而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笔者所在项目组在2004-2006年间曾经先后对深圳市自主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中兴通讯、朗科, 金蝶软件以及一大批从中小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 [2], 调查数据表明:有些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近几年增长很快, 如华为等公司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连续近10年达到了10%, 最高超过了15%, 当然华为公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09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 (人) 排名榜上, 首次名列第一) 。然而有其他很多企业的创新成果出现边际递减现象。

另据对深圳市760多家高技术企业的调查发现, 尽管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近几年得到快速增长, 但是在专利、新产品等创新产出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中54%的高技术企业连一项专利都没有。有2项以上专利数的企业仅占24%。相关调查还表明: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研发人员没有接受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企业投入在研发人员再培训的经费不足销售额的0.4%。正是这种重研发项目的财、物投入, 轻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投入, 造成了我国许多企业随着研发投入增加, 创新成果出现边际递减的现象。而且企业还普遍反映:近年来企业研发人员中高学历人员不断增加, 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快速增强。这说明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培养与开发。如何使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同步均衡增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效率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 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或者扩建研发中心的事实表明:中国从来都不缺创新型人才, 中国研发人员从来都不缺乏创造力。事实上, 我国企业最缺乏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的模式, 缺乏有利于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发挥和提升自主创新效率的良好的研发体系和环境。因此对我国企业的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2.2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经典理论与许多创新型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都证明:人的创新能力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培训后可得到大力开发与提升。美国通用电气 (GE) 公司长期坚持“创造工程”课程培训, 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通过“创造工程”培训的毕业生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方法的速度, 平均几乎比未经训练的人高出3倍;国外学者梅多和帕内斯等人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 在产生有效创见方面, 与没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 平均提高94%。而在管理学视角下, 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ucker认为的那样, 创新是可以而且是应该训练和学习的[3]。

因此, 从微观层次上研究“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模式”, 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效率和企业研发投入效益,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对已经进入WTO国际竞争、但创新能力较弱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 个体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纵观国外研究文献, 创新能力大多在团队或者组织层次与以描述, 而在个人层次大多探讨创造力, 但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赋予个人层次有创新能力的含义, 包含创新构想的产生 (创造力) 、内容、推广与发展执行方案的能力[4,5,6,7]。

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大多数有关个人创新能力 (创造力) 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展开。比如:Finke、Ward和Smith 等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创造心理的表征和发生过程, 提出创造性心理的生成探索模型, 提出创造性思维的两个主要加工过程[8]。Hayes的研究发现了著名的“十年规则”, 即创造性天才都经历过长期的悉心钻研和“刻意练习”[9]。而国外最新研究方向明显趋于理论整合:Csikszentmihalyi提出一个整合了文化专业、社会领域和个人背景的创造力系统观, 指出“是社会而不是个人使创造力显现出来”[10]。Sternberg和Lubart 提出将智力能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特征、动机和环境等六种因素进行整合, 并提出各因素通过相互作用来生成 (某领域内) 创造能力、创造观念组合和创造性产品的机理[11]。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创新性地开发员工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成果上, 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许多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实践中,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最具竞争力的跨国知名企业, 如3M、GE、Microsoft等无一不拥有各具特色的开发员工创新能力的“独门管理利器”。

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 (CNKI, 1997-2009) 进行检索, 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对“个人创新能力”研究文献很多, 而大部分研究主要从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角度, 对创造性人才素质培养和教育进行研究的居多。如赵永乐、张永耀从一般特征和个体特征分析了企业研发人才的素质状况[12]。付革通过主要分析人才素质的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创造力的关系, 为我们认识创造型人才素质特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13]。还有学者从个人创意开发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杨德林, 2006) [14]。国内学者有关个体创新能力研究整合程度还大有潜力挖掘。尤其是采用Sternberg所提出的“汇合取向”观点来对个体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

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我们过去一直重视技术、市场方面的研究, 重视对技术创新的过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关于组织层面的创新已经受到国内广大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而对于个人层次创新的研究在管理领域内的关注需要提升。相比之下, 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之间接壤的地带, 无论是研究的总量、深度、方法、系统性、操作性, 均有不尽人意之处[15]。目前我国在企业微观层次上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工具研究较少, 尤其是对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机理、模式与实证案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化, 而这正是本文提出的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焦点。

4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模式探析

本文受Sternberg所提出的“汇合取向”观点 (即同时从个人、环境、文化、历程、产品等各个方面出发来探讨或培育创新能力, 并且考虑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只单从某个方面来培养或研究创新能力) [16]的启发, 试图对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模式进行系统的探讨。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1所示:

4.1 企业研发人员胜任特征研究

客观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复杂性与统一性, 也决定了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智力品质或能力, 而是具有某种结构的智能系统。在个人创新能力系统中, 知识和记忆力是基础, 创造力是核心。但无数实践证明:还存在有其他因素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 比如, 个体人格、创新动机等等。而个体人格和动机、价值观等一直被公认为是人的“最潜在能力”, 深藏于心, 不易被发现和比较。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胜任力理论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 于1973 年正式提出, 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及动机等个体特征, 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17]。胜任特征作为绩效优异者的行为, 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学习的源泉[18]。国内针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已经有浙江大学学者曹茂兴 、王端旭[19]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徐芳[20]等完成。而上述两项研究在样本总量实证研究方面都还存在挖掘的潜力。因此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 对我国自主创新型企业大量研发人员中开展丰富的地调研、访谈实证研究, 探索研究我国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胜任特征, 进而构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典型胜任力模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图2中的胜任力的冰山模型主张有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个性品质、自我认知、知识和技能。冰山水上的部分一一知识与技能, 容易被评价, 是显性能力, 是胜任工作和产生工作绩效的基本保证。冰山水下的部分一一潜在能力, 是个人的态度、自我形象、社会动机、内在驱动力、品质、价值观、个性等, 这些个人潜在能力深藏于心, 不易被发现和比较。而无数实践和理论证明:冰山下的潜在能力对个体能力发挥和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我国企业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总结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模型, 采用相关测评理论及实证方法, 研究构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3 完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模式研究

拟结合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现状, 对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 “三维” (PTO) 开发模式进行综合研究, 具体思路如下图3所示:

(1) 从研发人员个体角度 (P) 。

拟通过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典型企业 (比如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行业的信息技术及医药生物企业) 的研发人员的深入调查和重点访谈, 研究总结从员工个体层面的角度开发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典型模式

(2) 从研发团队管理的角度 (T) 。

拟通过对我国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典型研发团队 (研发人员队伍有一定规模) 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研究总结从研发团队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开发的典型模式

(3) 从组织创新管理的角度 (O) 。

拟通过对我国典型自主创新型企业进行1000人次以上 (有效访谈及回收问卷调查人员数) 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创新管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总结适合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典型开发模式。

4.4 典型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实证分析

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实证研究的目的: 一是验证、修正或应用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系统模型及其指标体系;二是研究、总结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对研究开发工作管理的特殊性, 以对不同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研发管理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参考。三是完整地完成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过程,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综上, 本文从“汇合取向”观点出发, 从企业研发人员的个人人格、创新动机及创新环境的角度, 探索性地分析基于胜任力理论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及提升的机理以及PTO分析框架与模式, 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期望在后续大量典型企业研发人员的实证研究中总结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成功模式, 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效率和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益,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研发以及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表现。文章从“汇合取向”观点出发, 从企业研发人员的个人人格、创新动机、研发团队管理及组织创新环境的角度, 提出基于胜任力理论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及提升的PTO框架模式, 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以及企业研发人员管理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8篇

关键词:通讯设备,华为,创新模式

引言: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 信息化的潮流席卷全球连带着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产业, 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增长, 信息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是各个国家竞争力的表现, 信息产业可以代表国家的科技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产业呢, 信息产业是指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信息的设备和设备的零件, 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产业, 把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需求市场联合起来就能获得高效益。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通讯设备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的一种状态, 特别是以华为通讯设备为杰出代表企业。

一、自主创新技术

创新具体上是说生产出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产成技术,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得到一个新的供应商, 形成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等等方面, 随着技术创新的理论的发展, 创新技术的实践也应用到了市场上。那么自主创新技术就是在我们自身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对它进行第二次的诚信, 我们就拿华为的技术创新历程来做例子。华为的自主创新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模仿, 在1990的时候, 华为在做代理商研究国外的交换机, 刚开始研发的时候跟那时候国内的其他通讯类产品相差不大,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华为就开始研发国际流行的万门级交换机, 最后研究出一款C&C08交换机。

第二部分是跟进, 华为有了改造并且具备创新的能力后, 在移动通讯打破了由2G国外技术的封锁一直到3G。在1995年的时候开始调查研究GSM, 最后用研究出的GSM打通电话, 这就标志着我们国家完全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商用GSM数字蜂窝煤系统。到了2003年, 华为承包了大秦铁路的的系统工程, 这就标志着已经达到了爱立信、西门子等国外顶尖通讯设备公司的高度, 华为用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着力研究3G, 最终全部掌握了3G的研发, 最后成为了全世界能够提供全套应用系统的少数几个商家之一。

第三部分是同步, 从2003年至今, 华为在路由器、光通信等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属于顶尖水平, 甚至在少数地方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 面对现在通讯设备市场的剧烈竞争, 华为凭着稳定的工作性能, 路由器处于世界领先, 光通信已经能够跟上国际的步伐, 技术完全不输于跨国公司。

二、我国通讯设备发展中自主创新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 我们国家的电子通讯设备可谓是发展迅速, 产业规模迅速的扩大, 产业的总值也是在快速的猛增, 从2000年开始的通讯设备总产值为陆仟玖佰亿, 一直到2011年我们国家通讯设备的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家, 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四万三千亿, 新产品的产值超过一万一千亿,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通过十多年的发展, 通讯设备企业的个数以及总体的产值都在迅速增加, 但是我们所生产的通讯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业相比利润率太低, 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 利润空间小,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 不够创新, 我们国家一直都是制造大国不是创新强国。

我们国家通讯产业自主创新受到了许多问题, 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 我们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我们国家的通讯业经费在不断地增长, 但是投入的强度低, 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并且经费配置不合理, 创新性的人才不够;第二个是创新产出的成果不足, 我们以科研申请专利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整体的质量水平不高, 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够。

三、创新技术在通讯设备中的应用

我们具体的用华为这个通讯设备龙头老大来举例子。能够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和大奖, 创造那么多的财富, 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打败那么多的世界顶级通讯设备大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 二十多年不停地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能够有到现在的这个地位完全是靠自身不断地创新研发新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并且能够把创新技术和需求市场完美的融合创造巨大的财富就能够说明华为公司的自主创新是成功的。

3.1通讯设备的技术创新

以华为企业来说, 华为是一个一个高科技的企业, 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把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作为自己的使命,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深的知道技术创新才是第一, 能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够使公司长远的走下去, 要能够与强大的对手竞争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是得不到市场的占有率的。我们都知道通讯设备的技术在软件和硬件上面, 硬件的核心是是新片, 软件的核心是核心软件, 在1993年的时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研究部, 专门去研究这个通讯设备的集成电路, 于是大量的集成电路创造出来不仅奠定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基础, 还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1996年,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持续的大规模投入精力突破某一点的方法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获得了大量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持之以恒的创新, 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日后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3.2通讯设备的产品创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通讯设备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 特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大众市场的肯定, 业绩快速的增长, 财富也在不断的增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全套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等方案收到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喜欢, 这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占领市场份额的一个突破点。比如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高速云、连续云等方案用最便宜的方式来保证用户的产品体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深的知道运营商的需求, 这些个方案刚推出就受到了运营商的青睐和认可。根据最新的统计, 全世界推出的90个LTE商用网络中,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占有百分之五, 并且签到了92个LTE商业合同, 成为了全世界第一, 2012年LTE的销售量达到五十亿人民币, 在LTE这一块技术当中成为行业内的领跑者。在2001年的时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x86系列服务器, 其中有八十一个性能指标排第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推出了云业务, 帮助运营商开放IT能力, 推出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帮助运营商实现了资源整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么多年来的不懈创新, 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后超越它们。

3.3通讯设备的市场创新

在战争时期, 毛泽东利用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政策性战略使得战争得到最后的胜利, 现在的通讯设备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怎么样才能让通讯设备站得住脚, 我们以华为为例子, 任正非学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政策性战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刚成立的时候, 技术和实力都是非常的薄弱, 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增加, 成了一个重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用PABX积累经验拿下了农村, 然后再是用C4网络拿下了县城, 接着用C3网络拿下了地级市, 最后用C2网络拿下了省会城市, 一直到拿下了国家骨干网络C1, 成为了通信网的主要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把老祖宗的东西应用到国外去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开拓的时候也用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政策性战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先是从电信不发达的国家开始, 电信不发达的国家对这方面的技术没那么的苛刻, 通过十年的发展,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全面的胜利, 在2011年的时候, 国内销售额达到655.7亿 (人民币) , 国外销售额达到1384亿 (人民币) 。现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有市场份额, 还在日本、美国、甚至欧洲这些发达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分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有了强大的与最发达国家的竞争实力。

四、通讯设备自主创新的启示

4.1自主创新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 一切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二十多年来都走着自主创新的道路, 掌握着自己研发的产品的核心技术, 得到了市场的支持, 提高了我们整个国家的信息科技水平, 所以现在的企业都要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学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方法, 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4.2把握时机

我们看华为在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之后, 把握住机会迅速转型, 从代理商变成了制造商。华为做了几年的代理之后不在满足于做代理, 利用自己的技术看准时机进入了通讯设备的市场, 并且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性战略捉住机会脱颖而出一举成为通讯设备市场的领头企业。

4.3战略政策

华为利用农村包围城市这个战略不仅在国内一步步夺得了市场的占有权, 还在国外用这个政策夺得了国外市场的占有权, 一举走向了国际化。从PABX积累经验拿下了农村, 然后再是用C4网络拿下了县城, 接着用C3网络拿下了地级市, 最后用C2网络拿下了省会城市, 一直到拿下了国家骨干网络C1, 成为了通信网的主要供应商;从电信不发达的国家开始, 电信不发达的国家对这方面的技术没那么的苛刻, 通过十年的发展, 华为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全面的胜利。这个战略值得各大有实力, 想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集团效仿学习。

五、总结

我们国家由于闭关锁国最后导致了各方面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的时间, 想要拼命地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就应该得到对能够提升我们国家经济、军事武器等各个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不在西方发达国家所限制, 并且要超越它们, 华为在自主创新的模式值得我们所有行业学习, 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有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文栋.刘冬梅.华为的自主创新之路:从销售代理商到准世界级企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8, 6

[2]罗茜文.华为的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J].移动通信.2002, 2

[3]吴建国, 裴庆勇.华为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探讨 第9篇

一、当前面临的开发现状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悠久,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正在快速的成长, 然而如果我们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就会发现休闲农业旅游产生的产品设计与其服务创新水平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服务创新观念有待提高。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服务观念的创新不过是仅仅依靠村落而提供一些简单的观光度假服务, 完全没有进行全方面的统筹考虑。另外依旧被束缚在传统旅游服务界限之中, 所谓的改革与创新无非陈词滥调地重复从业人员服务技能与态度, 没有能够深入合理地在游客需求上进行思考以进行创新服务设计, 明显缺乏现代观念的指导, 缺少文化特色, 区域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旅游大多是以城市周边和景区边缘为产业集聚地, 以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 但是呈现到具体的旅游服务中不过是一些简单浮浅的民俗礼仪表演和常见农事活动, 却没有把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较为综合地表现出来, 农村厚重的文化积淀自然不能被游客感受到。这样自然就导致旅游服务没有文化的特色, 所谓的创新开发农业休闲服务产品不过是一些低水平的复制与模仿。

宏观管理欠缺, 管理机制粗放, 政府宏观管理手段单一, 没有战略性的主导区划, 只有工商等行政管理规定。休闲农业旅游在刚刚起步之时对于政府机构的宣传、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是亟需的,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却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另外在这些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做大后却被政府干预甚至垄断经营。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产业化在设计方面的缺乏。依托旅游服务的带动, 对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以及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开发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所在。然而, 从整体来看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的设计方却呈现出了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运营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 使得产业化的设计无法跟上服务的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明显不足。其实说, 旅游服务的长远发展需要注入市场营销的理念。然而当前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却呈现出缺乏营销观念指导的状态,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没有能够进行很好的产品包装和独特的产品品牌设计, 使得无法依靠口碑宣传而形成联动营销局面。

二、如何建设创新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水平, 树立创新型服务观念。当今信息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相关网络, 在旅游业中旅客往往依靠网络对具体的旅游景点进行了解。应该休闲农业旅游应该建立自己相关的网站, 进行相关旅游信息的提供。依靠自己的网站加上旅游产业和游客的交流和沟通, 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游客的实际需求, 以进行相关的服务调整。使得休闲农业的产品生产能够和游客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

挖掘特色地方文化内涵, 并使其与传统农业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农业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应该立足于特色的地方文化, 无论是在旅游理念上还是具体的旅游产品上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应该将本地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的农业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以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和情感诉求。

生态文化村构建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和一些民俗风情、具体形式的配合往往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因此, 这一措施的落脚点可以放在科普农业教育基地和农业主题公园的构建上。通过当地农户或民间艺人的参与, 使当地的农业文化民俗能够很好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依靠现有旅游活动为基础, 应该融入娱乐比赛项目和民俗体验项目以及文化活动项目等新元素。这样一来就能把休闲农业旅游的体验性、文化性体现出来。另外还要构建多产业并存共赢的模式。

同时,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全国大形势来看, 造林绿化是一种大的趋势, 目的在于改变一些地区“脏、乱、差”的情况, 以改善人居环境, 并提升城镇品位。因此, 将这一理念注入休闲农业旅游是及其重要的。我们古代讲天人合一, 因此打造文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是目前旅游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这样理念的旅游模式可以丰富休闲农业旅游的内容, 使得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文明得到很好的融合, 使得休闲农业旅游能够拥有“绿色元素”。

一般来说, 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的应当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 发展布局进行统筹的考虑, 而这样的统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负责。政府部门还应该对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有效的管理, 以保证农业旅游的质量标准。一般来说不同的企业其服务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统一的整顿并进行监督。

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发展, 提高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在核心片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推广一卡通服务模式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一卡通”的最大利处在于能够方便游客并且开发市场联动效应, 开发“一卡通”旅游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交流, 加大市场效应。“一卡通”模式的营建需要各个企业的配合, 需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能够注入大市场的理念。

三、建设创新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意义

从当前大形势来看有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 旅游产品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单纯观光型转变为综合型旅游。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昔日的静态休憩模式收到了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以较大优势而形成的巨大冲击。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越来越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发展形式。

因此, 我们农村景观和旅游观光园的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应对上述形势的变化。这一结合一方面使得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但为许多游客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 也提高农民的收入。整合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新型的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优势。

休闲农业旅游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效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有效体现。可以说这种旅游模式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并依托两者营造了社会效益, 使农村人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改善, 很好地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精神。

四、结语

游客能够对乡风民俗有很深的接触和感受是休闲农村旅游产品新模式的最大成功之处, 而且这种模式还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及销售。面对当前休闲旅游服务日益趋同的这一大形势, 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创新研究对使得旅游服务的展销性和文化综合性很好地得到了突出, 极大第提升了旅游服务的质量。

我们应该肯定当前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创新工作的成绩。可以看到一些经营模式已经形成, 各地的观光农业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探索科学产品开发模式也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低碳、循环和绿色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业的相结合。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是一项进行经营思维转换的新式旅游业。本文基于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 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提出休闲农业旅游服等创新思路。产品开发得是否合适最终要靠市场来衡量和检验, 文章尝试基于市场导向的研究视角, 寻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总结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路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颜亚玉, 张庆.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 2008, 01:24-26.

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 第10篇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纷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才合作关系[1,2]。要促进全球人才的成功管理,需要平衡各个人才开发主体的策略,创建一个结构化的开发系统,并支持全球人才团队建设[3]。其中教育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教师之间交流,并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教育部门应牵头在国家、州、地区、学校间建立合作关系[4]。在人才合作开发模式中包含企业、高校和政府在内的三重螺旋结构人才合作模式被广泛认可[5],但产学研合作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基于企业、高校、政府、金融间的合作模式[6]或者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产业、大学、社会团体的合作模式会更为有效[7]。高校、产业、政府以及研究机构等的合作能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8],使国家的科技和教育得以整合,同时也优化了教育和生产方式[9]。未来,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将上升为一种责任[10]。在国内,区域间的人才开发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中部6 省等30 多个区域纷纷建立了人才开发的合作协议[11]。对福建和台湾来说,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两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于这个议题,学者们分析闽台目前“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成果以及存在的困难[12],提出构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13]或者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实验区”的相关设想[14],并以闽台农业领域人才的交流合作带动其他领域人才合作等建议[15]。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模式做进一步探讨,以期对闽台地区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现状

2. 1 合作政策

福建省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与台湾在创新型人才开发上的合作,2008 年福建省制定了并出台了 《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对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具体目的、任务和保障措施都明确作出了规定。2009 年7 月,福建明确提出了 “构筑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 的战略目标。2010 年福建在发布《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了十大人才政策,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了实施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完善闽台人才在通行、居留、就业、创业、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政策落实。随着两地教育合作的深入,2009 年福建又出台 《关于做好取得内地( 祖国大陆) 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来闽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不但为台生提供了就业的五大专项服务,还允许具有硕士学历的台生可以应聘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升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水平,2010 年福建出台了 《关于做好引进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2 年福建省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台湾高校毕业生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创业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并实施,为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2 合作平台

为促进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合作,福建省政府积极搭桥引线,为两地的人才开发主体提供合作机会。一是通过举办交流会、论坛等搭建合作的桥梁。自2003 年起福建每年举行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2 届。从2007 年起,福建每年举办 “海峡两岸人才交流与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大会”,促进了闽台人力资源机构、企业和人才的交流互动。2008 年,福建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人才开发合作论坛,并发布了在闽台籍居民申报工程、经济、卫生、农业等4 个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政策,成为中国内地对台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唯一省份。2009 年福建主办了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促成了台湾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企业在福建落地。二是积极建设各种园区,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的合作带动人才合作,如厦门火炬园、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软件园等。三是成立专门的实验区带动两地的人才开发合作,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

2. 3 合作方式

目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以下5 种: 一是以研讨会、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式合作,通过定期组织区域内的人才智力交流活动,为闽台搭建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桥梁,如海峡两岸人才开发合作论坛等。二是通过项目、产业合作为平台带动人才合作,包括协商共建各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互设分支机构,互派学者、科研专家交流等多种形式,如闽台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就是通过共建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合作开发。三是短期的交流、学习、培训式合作,如启动 “闽台优秀人才交流对接计划”,福建有计划地组织优秀的人才赴台湾交流学习,同时聘请台湾的高级创新型人才来闽授课、指导等。四是引进式合作。福建出台优惠政策,以引进台湾方面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五是通过建立投资区、实验区、产业园等促进人才合作。在区内实施特殊的经济、贸易或者人才政策,促进两地的人才合作开发,如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台湾农民创业园等。

2. 4 合作成果

近年来,闽台通过人员互访、经贸往来、科教合作、文化交流等载体,使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步提升,领域不断拓展,尤其在教育领域,自1985 年福建华侨大学率先开展对台招生,目前福建已有9 所高校对台湾学生实行单独招生考试,累计招收台生近4 千人。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成果尤其显著,福建有30 多所高职院校与台湾30 多所高校签订了70 多项合作协议。在经贸合作方面,福建是国内吸引台资最大的省份,台商在福建省投资1 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5 家,投资在1 000 万美元至1 亿美元的有290 家; 台湾百强企业中有35 家在福建落户。福建还与台湾排名前5 位的工商团体签订了 《交流合作备忘录》,推动闽台30 多个协会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在农业合作上,福建已有300 多个乡镇与台湾200 多个乡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据统计,2013 年台湾来福建从事农业参观考察、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的人员达1. 2 万人次之多。目前台湾有10 多万科技、经贸、管理人才在福建工作,其中定居在福建的科技人才就多达1. 6万人,是大陆省份中定居台胞最多的省份。

3 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存在的问题

3. 1 合作意向不对等

目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地政府合作的意向不对等。虽然近年来两岸关系不断改善,闽台创新型人才交流合作逐步进入正轨,但是台湾当局始终对发展同大陆的经贸关系深具戒心,一直实施 “宽出严进”的政策,对大陆商品、资本、劳动力实行严厉的市场准入限制。福建虽然作为大陆对台交流的先行先试窗口,也难免受到很多限制。闽台两地间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还主要表现为以福建为主导,而台湾当局方面一直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促进两地的交流合作。就拿闽台合作最为成功的农业领域来说,台湾当局部分限制性政策阻碍了闽台农业人才合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台湾当局在政策中明文规定,禁止对台湾地区安全或经济发展中重大负面影响的农产品及其生产相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还严格限制大陆地区科技人员赴台从事研究人数和时间。台湾方面的保守政策严重阻碍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合作进程。

3. 2 合作机制不完善

闽台两地的创新型人才合作机制较为松散,缺少政策制度保障,造成人才开发合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影响人才合作开发的效率。闽台双方至今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指导两地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更不用说设立办事机构和签订具体的合作协议。就目前闽台已达成的合作意向来看,由于缺乏政策保障、资金缺乏等原因,往往流于形式,最终落实的比较少,而取得一定效果的就更少了。每年两地举行形式多样的人才交流合作论坛、大会等,但往往重交流、轻合作,最终形成常规性、长远性的合作协议较少。另外,福建方面制定的人才开发政策在落实的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漏洞,缺乏配套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出现问题时往往相互推诿,给闽台合作开发创新型人才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福建的行政服务程序多,效率低; 福建在社会保障、人文环境等方面也与台湾存在不少的差距,这些都影响了合作开发的实效。

3. 3 合作程度不深入

从现状看,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从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主体来说,目前参与合作的主要是福建政府、两地的企业、高校,并且参与的面并不广; 而台湾当局、两地的科研机构、人才中介机构以及民间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人才合作开发的形式来说,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交流式合作,其次是协议式和项目式,而实体式和政策式还相对缺乏,因此导致在实际合作中往往是 “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从合作模式来说,闽台主要的合作模式为校校合作,校校企、产学研合作,合作模式较为单一,还没有充分发挥各个人才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模式。因此,闽台合作开发创新型人才无论从参与度、开发的形式以及合作模式上说,都还不深入,这显然与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4 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有利条件

4. 1 两地的人才资源互补

闽台两地人才资源存在较大的互补性。福建人才资源丰富,2012 年福建的就业人口达2 569 万人,其中科技人才近24 万人,占总就业人口不到10%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结构比为25∶38. 8∶36. 2,可见福建的人才结构是初级劳动力供应充足,而中间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高级创新型人才总量较大,但比例较低。而台湾地区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初级劳动力日益短缺。2012 年台湾的就业人口有1 000多万人,仅占同期福建就业人口的44% ,但科技人才就有29 万,占总就业人口近26%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为5∶36. 2∶58. 8。与此同时,台湾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过剩。2012 年台湾的失业率达4. 2% ,有近50 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其中不乏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福建非常紧缺的。由此可见,闽台两地在人才资源结构上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台湾地区的现代农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等现代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而福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迫切需要这些人才,两地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能有效弥合两地人才资源结构不平衡,使两地均得到利益。

4. 2 两地的教育资源合作互利

台湾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约占60% ,综合教育占40% 左右,两类教育都包含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层次,都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特别是职业教育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20 世纪80、90 年代,台湾高校盲目扩张,而台湾每年的出生率递减,高等院校数量的急速扩张与岛内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目前台湾的高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造成教育资源闲置与浪费。而福建的生源富余,高等院校不到90 所,仅占台湾高校总数的一半,而高中在校学生就有260 万人之多,许多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亦或是进不了理想的高校学习; 福建的高等院校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尤其是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和高职层次,没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远远不能满足福建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闽台两地高校互有专精、优势互补,两地如能在教育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不仅能促进两地更好地合作开发创新型人才,还有助于缓解台湾高校面临的生源危机。

4. 3 两地的产业对接互赢

从产业结构来说,台湾早已是一个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台湾的服务业自1987 年起就占到其GDP的50% 以上,到2012 年占到69. 2% 。但近年来台湾经济不断下滑,由亚洲 “四小龙”之首滑到 “四小龙”之尾,主要由于台湾当局过去执行错误的政策,严重打击了企业家及投资者的信心。台湾一直在探索产业升级与转型方向,2009 年台湾当局推出六大新兴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并提出向 “科技岛”迈进的目标。而福建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契机,经济不断攀升。2007 年福建的GDP为9 248 亿元,相当于当年台湾GDP的40% ; 2012 年福建GDP已达19 702 亿元,相当于同期台湾GDP的64% 。福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对台湾的产业转型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福建制造业升级和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台湾相对过剩的机械、电子信息等先进产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福建也为台湾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优惠政策。从目前闽台发展的新兴产业来说,台湾提出六大新兴产业与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两地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也有很大合作空间,也为两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带来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4. 4 国家的政策倾斜

福建作为对台交流的桥头堡,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对福建寄予很大期望,并希望福建“拿出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向中央交出一份比较满意的答案”。为了支持福建的对台交流合作,2008年3 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出台的 《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并要求各级部门在人才选拔培养、职称试点工作、大陆毕业的台生就业等方面给予福建政策倾斜。2009 年,国务院正式出台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扩大两地经贸合作,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要求,允许在对台经贸、航运、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在2014 年举行的第六届海峡论坛上,国家又出台了八条对台的优惠政策,为台湾人才来闽的出行、贸易、投资等方面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为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合作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5 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模式

陈书洁等[16]通过对我国16 个区域人才开发合作实践的研究,将人才开发合作方式分为对话式、政策式、项目式、实体式等4 种方式。黄威[15]在研究闽台农业领域的人才合作时,提出人才合作的就业式、项目式、交流式合作。本文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并结合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的现状,确立了5种适合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方式,具体方式及主要内容见表1 所示。

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涉及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才市场、民间团体。根据目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两地在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上的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如图1 所示,从横向来看,福建和台湾的人才开发主体可以采用交流式、协议式、项目式等合作方式,形成官官、产产、学学等合作模式; 从纵向和斜向来说,闽台可以建立官产研、产学介、产介民等多种开发模式。也就说,闽台应充分发挥各个人才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合的合作模式促进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的全面展开。

就目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开发的现状,以下重点阐述当前闽台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的5 种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

5. 1 官官合作

官官合作是指区域内政府层面的合作,双方的地方政府就区域内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进行协商,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框架和协议。政府的支持是区域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有力保障,能促进合作开发效率和效果。目前闽台区域的创新型人才合作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政府层面的合作进程。就双方合作的优势来看,党中央赋予了福建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为两地合作赢得了先机; 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更是两地合作的先天优势,闽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合作对双方来说是多赢的选择。在此认识基础上,福建方面更应该积极主动和台湾方面寻求合作,台湾方面亦应该放松之前保护政策,双方就目前合作的现状以及将来合作的相关事项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及时成立服务两地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开发管理机构,就闽台在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组织和协调。出台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的具体实施指导意见,共同协商制定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计划; 推动闽台职称互评和学历互认; 并共享人才信息,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信息平台,实现一体化的区域人才服务。

5. 2 校校合作

校校合作是指区域内2 个或2 个以上的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办学形式。校校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校际间的壁垒,充分释放高校间人才、设备、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优势教育资源,从而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目前闽台高校应该在双方互聘教授、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一是继续推行学生互换的培养方式,但在合作的方式、领域和高校的数量上应该进一步拓展,如在互认双方学分的基础上推行 “3 + 1”、 “2 + 2”本科阶段培养模式,并针对台湾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重点推行 “3 + 2”、“4 + 1”硕士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共享双方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了教学资源、图书文献、科研仪器等的共享。闽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网上共享双方优势学科教学资源,图书馆文献资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开支,还能为两地高校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三是加强教师互聘。高校之间教师进行互聘,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教师的潜力和能力,对有些薄弱的专业学科,通过聘用合作高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可以尽快提升所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5. 3 产学研合作

台湾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由来已久,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台湾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1980 年成立的新竹科学园区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在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中,台湾完全可以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推广到闽台区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产学研合作。福建在充分借鉴台湾产学研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同台湾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程度上不断创新。对于台湾来说,解决岛内高校生源不足和失业并存的局面,产学研合作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台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积极和福建的企业合作,合作的方式可是在企业成立研究院、合办企业大学等。对福建来说,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因此福建的企业应当借助闽台的学术、技术、项目的交流合作契机,形成闽台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福建的大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而小型企业可以抱团形成行业联盟,吸引台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合作的方式可是在企业建立研究中心、邀请台湾专家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聘请高校教师挂职,共同解决企业的管理技术问题; 或是共建培训基地,由企业出资、学校提供生源、科研机构和高校实施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5. 4 介介企合作

介介企合作主要指针对闽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双方的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对接,达到有效配置区域人才资源的目的。人才中介机构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对区域内乃至区域外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非常熟悉,因此闽台人才中介的合作,能很好地为两地企业开发更多创新型人才。目前,闽台人才中介机构积极借助台交会、海交会等平台展开合作,但完善的闽台介介企合作机制并未建立。为推进闽台介介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一是要加大两地人才中介和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举办人才交流会、人才培训项目与人才派遣等方式,促进两地人才的对接,尽快建立闽台人才中介合作联盟。二是深化闽台人才中介机构合作,鼓励双方互设分支机构,或组建区域人才服务市场。积极分析统计闽台产业的布局、动向,及时公布双方的人才供需情况,为闽台区域的人才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为人才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三是要建立闽台人才市场信息平台。建立人才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推进区域人才信息网互联。针对闽台产业的需求联合发布信息,组织网上招聘。对外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信息库,通过区域产业发挥的强大辐射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5. 5 民民企合作

闽台之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地的民间团体数量众多,个人会员中还包括大批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退休领导、高级管理人员等,可谓人才荟萃,如台湾学会、台港澳研究会、闽南文化研究会等民间社团。由于历史原因,依靠政府等行政方式推进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往往顾虑重重,进程缓慢,而民间组织的政治束缚少,没有地区利益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充分借助民间力量推动两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不仅速度快、效果好,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如闽台农业领域的合作就是首先通过民间渠道开展的。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应充分重视民间团体在推动在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中重要角色。闽台民民企的合作可以首先采用对话式合作,即充分发挥两地行业协会的作用; 组织成立区域行业联盟,共同为推进两地在产业、科研机构、人才市场方面的合作搭桥引线。其次,可以成立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促进会,为闽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中介等的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建议。

6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区域合作开发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新一轮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目标。闽台合作开发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近30 年,但目前仍存在官方合作意见不对等、合作程度不深入、合作层次低等问题。闽台双方应该深切意识到合作对双方,无论是在开发人才资源、经济贸易、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是多赢的选择。闽台双方要在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上深入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突破当前的一维、二维模式,充分发挥各个人才开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以促进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开发的成效。

摘要:通过对目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政策、合作平台、合作方式、合作成果等现状的回顾,分析闽台在合作中存在合作意向不对等、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程度不深入等问题;同时两地在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产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重点阐述当前闽台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官官、校校、产学研、介介企、民民企5种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 教学方法 授课 考试

计算机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对当前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当前计算机已经不仅仅限于计算作用了,运用程序语言而编写的软件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是非常巨大的。数据存储、交流,功能实现等都能通过软件来完成,财务软件、客户管理软件、考试软件等在生活工作中都产生的非常实际的作用,因此应用软件行业无疑是当前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而进行应用软件的教学也同样需要采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才能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授课模式创新

1、加强课堂互动以提升以帮助融洽师生关系

应用软件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其实是比较无趣的,程序语言,各种算法和框架,这些不像美学艺术一样可以进行审美品析,这都是一段段代码,一层层逻辑,换算成计算机中所运行的语言就全都是“0”和“1”而已,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自身不注意就很容易让学生对当前知识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开始厌学,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良好的提升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感。比如点名学生进行一小段课程的讲解,前提是该学生已经良好的将相应知识掌握了。还有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答疑以及与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除了课堂内的应用软件知识,还有课堂外的软件发展,将来的就业等。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交流无疑能帮助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对整个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运用实际软件的操作效果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也可以使用一些实际软件的操作效果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用软件在当前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非常高的。运用软件的准确高效性毫无疑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相应数据信息整理完善并显示出来。还有通过一些程序语言的设定进行功能的实现,通过软件的实际操作向学生们都良好的展示出来,这样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了解欲望同时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当然,一整套软件的原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讲解的完善的,但是一些简短的程序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并且将原理进行仔细的讲解。通过一些小程序的展示,比如通过上下左右键对桌面图片进行位置的控制,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制作等,这样增强了应用软件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良好的帮助学生对这门课程真正产生兴趣,这对其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考核模式创新

1、注重提升平时课堂成绩的比率

最终的考核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平时课堂的表现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因素。软件开发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在今后如果从事相关行业,一个项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除了专业知识过硬之外,个人素质也要好。而平时的课堂表现就能很好的看出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优劣,因此最终的考核成绩,平时分所占的比率应该更重一些。

应用软件开发其实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除了不停的敲类似的代码之外,还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因此在平时教授课程的时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持久力。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是坚持的精神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提升平时成绩所占的比率,加强教学质量和平时考核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而非仅仅是理论知识

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应用软件的最终目的同样也是开发出市场、客户需要的软件,因此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对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项目能力才能保证今后在社会工作中也能迅速的适应市场以及公司的需求,从而进行良好的软件开发。

因此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是重点,而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已。比方说进行一个小软件的开发,小程序的编寫并在计算机上良好实现,这些都是考量学生实际能力的题目,最终不一定要求学生真的将软件开发的很完善,但是基本的框架和构思还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构思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才能保证其在今后进入社会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结束语:

在当前应用软件行业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市场的,很多事情通过软件进行实施和执行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率并提高精准度。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时就应该更用心,积极与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提升对应用软件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形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实践能力,确保其在今后的工作中专业知识过硬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颜一鸣,黄云,杨燕萍.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2:203-209.

[2]介军,何箐,董丽丽,祁飞.面向软件应用开发的校企协同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2:334-335+348.

软件开发模式创新 第12篇

1沈阳体育场馆开发和管理模式

由于体制转轨,可实施企业化管理的体育场馆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而体育场馆的开发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离。大型赛事结束之后,政府要将最初的为赛事服务变为赛后市场运作。这一转变将会使得经营权和所有权出现分离。该状况又会体现于体育场馆采用的不同经营管理模式中。

1 . 1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指,场馆所有者选派合适的经营者作为负责人, 经营体育场馆。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均采用该经营方式对体育场馆进行开发和管理。经营者和所有者要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并上交全部收入。所有者对场馆支出预算情况进行核定,以此约束经费预算的管理。委托经营管理并没有改变体育场馆的原有性质,大型体育场馆依旧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提供场地服务。而委托经营管理更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率。这是一种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比如,沈阳市的砂山体育馆,一楼开辟了羽毛球专用场地,并以羽毛球场地租用价格获得收益。由于该体育场馆的委托经营,使得它的运动场地标准高,吸引了较多的市民。

1 . 2承包经营管理模式

在维持原有的所有制基础上,遵循体育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原则,通过承包经营确定彼此的责任、利益和承包年限。这样,承包人可依据体育健身市场和体育场馆的发展情况,做到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承包人还要按照合同规定,缴纳一定租金,并维护好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承包后的体育场馆,要对提供服务的项目进行收费。承包者常常会对体育场馆用途加以改变,做一些大型活动。比如辽宁体育馆,现在正逐步向接待各式商业会展和大型文艺演出发展,对于竞技比赛的承办,职能越来越小。

1 . 3公司治理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让体育场馆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者将资产交予董事会托管,而董事会可以奖惩、聘用或解雇管理人员。企业改组成为公司,能够更好的筹集资金、民主管理,而且能够转换经营机制,理顺政企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场馆进行公司化改造,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国已有社会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例如长春五环体育馆等。公司治理模式虽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但对于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局限和不足,还需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2沈阳体育场馆开发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沈阳体育场馆开发和管理模式创新,要发挥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创新改革要坚定企业化改制,选择最佳的改革方式,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目前常见的有物业公司管理模式、BOT模式、TOT模式和星级酒店式管理模式。

2 . 1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大型专业性的物业公司对体育场馆的整体和区域进行综合管理,该模式能够将原有的专一、单调管理服务变为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管理。物业公司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服务,促进体育场馆的开放。在体育场馆中,有两种物业管理类型,即委托服务型和自主经营型。委托服务型是指产权单位委托物业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和委托经营类似。而自主经营型则是由属下物业公司管理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企业拥有产权、经营管理权,也拥有维护体育场馆安全的职责。

2.2 BOT模式

BOT模式代表“建设”、“经营”和“移交”。国内外承包商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项目,到了特许的经营期,该项目再移交国有部门经营。BOT模式可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新建。该模式能够缓解体育场馆投资资金的不足,减少招投标、经营过程中腐败事件发生率,提高基础设施的绩效状况。该模式的缺陷在于,具体操作上存在周期长、投资量大的风险。但相比较而言,沈阳各体育场馆的融资渠道拓展上,采取BOT模式更为有效。建设资金筹集以未来经营权作为交换,体育场馆的经济开发程度会更高。

2.3 TOT模式

TOT模式是指,政府部门建设好城市基础设施以后,将经营权交予民间投资者。在约定时间内,投资者以经营收回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将经营权重新交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以TOT方式将特许经营权出让,能够最大化的获得建设资金。而投资者在经营时不需要承担建设期风险。如果大型体育馆已经建成,运用TOT模式是最合理的。借助于合同方式将体育场馆经营权交予竞技俱乐部,政府的管理压力和场馆维修开支会有很大的减轻。

2 . 4星级酒店式管理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经营体育场馆需和星级酒店相同,运营程序包含投资结构、行销计划、项目创新、商务管理、设施规划等。专业性的管理团队负责整个运营程序。

在星级酒店式管理中,不但包含场馆建成管理,还有以市场手段融资、筹资等。政府以投资成本当作股份,对国内外资金融资进行控制,确定体育场馆的产权多元化,改变场馆资金的单一化投入。星级酒店式经营管理有五个优势,即多元化投资结构、多元化需求、高素质员工队伍、良好的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策略。体育场馆的星级酒店式管理,能够由制度经营转变为人本经营,由财务核心经营转变为现代营销经营。

3沈阳体育场馆开发和管理的合理措施

3 . 1组建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团队

沈阳体育场馆开发和管理,关系到了法律咨询、广告策划、物业管理、体育竞赛、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专业性较强。多数体育场馆欠缺合格的管理团队,无法对场馆开展企业化、科学化的开发和管理。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增加,场馆管理负荷较大,体育场馆易出现损坏的问题。而因体育场馆功能拓展和数量增加,专业化的场馆管理更为重要。体育场馆要应聘一些具有传媒、广告、法律、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组建合格的管理团队。团队负责场馆的广告宣传、竞赛组织、安保物业、商业开发等事务。管理团队还要和各利益方进行赞助合同、合作方案的协调。这样,既能确保体育场馆设施的质量良好,也能面向市场开展商业开发和运营。

3 .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

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而言,场馆利用率是个标志性的指标。沈阳体育场馆多是以场馆使用率获得盈利,但是利用率并不是很高。2012年,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就因为使用功能单一,设施利用率低, 不得不进行征收拆迁。体育场馆应当以网络宣传、平面宣传和立体宣传的方式,对场馆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大力宣传,让大众了解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和多元化功能。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体育场馆管理者要和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加强联络,举办更多的大型活动。如果是创新性活动,则可提供适当的租金优惠。对于因突发事件或市场需要提出的相关安排,要通过热情服务和积极推广,形成良好的客户群体,保证体育场馆得到有效、长期的利用。特别是在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期间,体育场馆也举办一些体育赛事,保证体育场馆设施有较高的利用率。

4结语

上一篇:情景式教学下一篇: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