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与能力

2024-07-08

信息素养与能力(精选12篇)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1篇

一、员工信息素养是企业关键的竞争能力

美国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1989年给出的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必须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能力有效地发现、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说,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知道如何找到信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创造知识, 他们总能找到解决特定问题、完成特定任务和做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也应该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信息素养是建立在员工信息素养之上的。员工信息素养是指企事业单位的员工 (包括各能级岗位的人员) 在从事本职工作时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安德鲁·卡内基指出, “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时代, 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信息意识、敏锐的信息感悟能力、高效的信息环境开发与利用技能的人才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而员工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信息素养的差异, 因此, 企业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 对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 员工信息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企业整体科研、生产等实力的增强, 带动工业化的进步。另一方面, 企业在努力提高员工信息素养的基础上, 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手段,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教育的架构

在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 企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信息管理职能部门来支持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管理, 同时也认识到必须雇用那些了解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使用信息来达到个人发展和工作成功的员工。由于企业不可能保证所雇用的员工都已从学校的课堂里学到了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因此要使员工在工作中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 必须关注员工的信息素养能力, 才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 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业绩。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还缺乏关于工作中的员工信息素养技能培训的整体架构。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 培养和提高员工信息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政策、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做一系列工作。总的来说, 这个架构应突出以下内容:一要增强员工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 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能力;二要增强员工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信息素养能力;三要增强员工的信息道德意识, 培养员工的信息能力。

1. 宏观上创造环境

企业要制订长期规划, 构建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 制订信息化基本政策和具体措施, 加大投入,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 鼓励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为培养和提高员工信息素养创造大环境。

2. 帮助员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一方面, 企业应帮助员工使他们认识到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一分子, 都应该学习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 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 去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为增强企业的实力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 企业只有将信息素养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紧密结合, 才可能取得员工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因为“对我最有用”的诱惑将比企业所描述的任何其他利益更能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员工认识到一次性学校“充电”, 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企业应帮助员工使他们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能使他们更具有职业竞争能力, 更能适应就业市场。这是他们走向成功最有用的技能。

企业应评估员工的信息素养和企业的信息架构, 了解本企业的信息处理过程, 建立与本企业的业务、岗位和专业相符, 适合特定员工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 如对新员工采取何种培训方式, 对老员工如何帮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信息素养教育, 才可能取得实效。

3. 员工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层次

企业应分阶段、分层次对员工进行信息素养培训, 逐步培养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至少应该从以下3个层面来考虑, 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1) 基本信息能力的培养。企业员工基本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常规操作、现代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硬件维护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全体员工都应具备。可设计如下的知识培训模块:目前流行的Windows的常规操作;办公软件 (如Office) 的常规操作;利用网上资源的常规操作;常用外设的故障诊断与日常维护等。

(2) 通用信息素养培养。具备通用信息素养的员工善于发现和利用与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这里的“善于”是指能结合本企业实际做出合理的取舍, 真正抓住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及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机遇。可设计如下的知识培训模块: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知识。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来提高员工对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员工使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的能力。这时的培训侧重点有所改变, 比如说仓库管理者的侧重点由以前的保证安全库存的反复盘点转化为对库存信息管理, 仓库管理员要学会应用现代的决策模型来辅助管理。员工通过培训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 企业还要注重培养员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3) 高层次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信息知识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上, 还要注重信息道德的培养, 树立信息生态的理念。企业在充分利用信息与信息技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同时, 必须正视信息的种种负效应。因此, 在员工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强调技术观点, 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员工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责任意识。

4.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1) 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训讲座一直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培训不定期地向员工讲授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 是快速入门的培训方式。一般在培训中要注重边讲解边演示, 并鼓励员工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使员工加深对信息利用过程的了解。此外, 还可通过继续教育、外出考察、访问等形式, 让员工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由于企业培训经费有限, 没有条件使大部分员工分期分批脱产进修、考察等, 不妨采用不脱产业余时间培训的方式, 因地制宜, 既可使多数员工得到信息能力的培养, 又能为企业节约资金, 且不影响生产。

(2) 在线信息系统教学。这是一种能达到加强不同岗位员工间信息沟通与理解的实践性培训办法。创建企业在线信息系统教学网站, 将其定位为以企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企业的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网站, 这将为企业员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利用报告会、研讨会、简报、图片展览、宣传手册、宣传活页资料、知识竞赛、网络等途径宣传信息素养, 营造氛围, 其作用是不可限量的。

总之, 我们需要在全面理解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素养, 促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ACRL)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R].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1989-10-01.

[2]万卫红.“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速度之争[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5:134-136

[3]钟宝昌.培养企业信息素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企业, 2007 (9) :59-60.

[4]张静波, 等.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2篇

【正文】

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信息素养”的概念现已成为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美国在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后,元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在召开的美国图书协会仲冬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该标准分为三个板块:标准、执行指标和效果。有五大标准22项执行指标和若干个子项目。参照标准的执行指标,本文着重对五大标准的尺度去作理解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对高校图书馆用户与传播者互动中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思考,以求得解决的方法。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76-02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目前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它不同于专业能力,而是一种通识能力。用人单位也许会愿意花时间、花人力来带应届毕业生熟悉专业知识的应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大多用人单位还缺少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所以,他们更愿意应届毕业生能将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立马实践于工作中。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1974年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1],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用得不好,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用信息道德来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为创造干净、和平、文明的信息环境提供条件。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内容

可以用于工作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了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常规硬件知识

虽然现在笔记本越来越多,学生购机也因为其便利性,大多会购买笔记本,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单位上给员工普及笔记本的还相当少,估计在未来几年内,台式电脑应该还是主要工作机型。笔记本的维修主要是厂家完成,一般个人是不会拆开检查零部件的,否则销售方会在其保修方面毁约。台式电脑不同于笔记本,存在多处连线,容易出现接口松动。台式机就算要保修,我们也不可能抱着整个电脑往维修点跑,还是要先判断故障所在零件才行。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常规硬件知识主要包含计算机零件连接以及常规故障判断。笔者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我的电脑怎么黑屏了”,结果走过去,发现学生的显示器电源指示灯都不亮了,是因为他们转动显示器时造成后面的电源线松动了。诸如此类的事件非常多,所以大学生应学会判断常规故障,而不要动不动就惊动专业人士。

(二)常用软件的使用

笔者认为,常用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windows平台的基本操作、offcie系列软件的应用、防病毒软件的使用,其他应用软件的使用如PS,PDF阅读器、压缩工具等。为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应该对基本快捷键熟练操作,同一事件学会用多种操作方法以应对不同的工作情况。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

“上网”这个词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贬义,但因为人们对上网内容的局限使得它好像成了坏孩子们干的事情。大学生应扩大自己的上网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搜索有利于自己学习、生活的资料,掌握网络利用技巧,以便日后用于工作中。

(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行为目前如火如荼,大学生应该让自己参与其中。并不是没有东西购买就没有必要参与电子商务,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还是要接触的。现在的企业单位基本都参与了电子商务行为。大学生还要扩大自己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参与范围,不要说起电子商务就只有淘宝,可以了解铁道部网站购买火车票的流程,了解“去哪儿网”购买飞机票的流程,了解阿里巴巴这种BTOB的电商网站,了解公司自身主页的销售模式等等。

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现在大学基本都在一年级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内容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系列操作、病毒防范等,与本文前面提到的应用能力包含内容基本吻合。笔者在近十年的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生入学计算机基础越来越好,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与自身在开学时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性格有关。现在新生大多是90后,一般都自信、骄傲,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给这部分人稍许打击或增加作用任务,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用学习。

(二)参与各种竞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就结束了,等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很多学生已经将全部所学还给了教师。为保证应用能力的持续利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大学特别是一年级之后多参加与之相关的竞赛。现在国家很多机构都在组织相关的竞赛,一般有学校团体赛和个人赛。各高校也应该尽量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满足学生将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赛经历及成绩也能对日后步入工作岗位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四川民族学院目前就已经组织学生参加了几次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ITAT)大赛。除了这类机构组织的竞赛,各学院还可以自行组织相关竞赛。四川民族学院目前已组织五届办公软件竞赛,采取“十分”的应用型题型,完全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2]。

(三)寻找各种实习机会

应用能力必须实践,学生应该尽可能地给自己增加实习机会。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才更有积极性去探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笔者给学生理出了几个实习机会。第一,加入校内外相关组织,如院报、系报等。第二,利用寒暑假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社会实践;有学生向笔者反映,在面试假期工的时候,问计算机怎么样,他说还不错,结果进入工作岗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工作效率也很低。只有在有问题的地方才能进步,鼓励学生多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才是无缝步入。第三,自行成立计算机相关服务组织。例如,可以几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电脑维护维修部门,免费或低价为需要的学生服务。现在做小生意的学生非常多,学生也可以考虑经营一个打印店之类的,同时帮需要打印的学生提供文件格式设置等相关服务。

三、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主要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3]。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简单来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否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4]。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信息道德: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5]。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四、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路径

要有好的信息能力,大学生在上网时不要总局限在同类网站,应扩大自己的应用范围。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第一,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第三,学习一些检索技术,特别是一些大型检索类网站如百度的检索技术。

前不久,国家出台了抵制造谣传谣的相关法律,证明我国的信息道德到了必须规范的时候。人人都在感叹信息环境不好,又有多少人从自身出发考虑过呢。笔者列出了几个方面,呼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意去遵守,为将来文明的信息环境做出自己的一点小小贡献。希望大学生不制造、不传播虚假信息、黄色信息和反动信息;不非法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网上文明聊天;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发布信息[6-7]。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实大学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拓宽就业门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路强,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10).

[2]潘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6).

[3]刘瑜.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再设计的必要性及其筹划[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6).

[4]张瑞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情报科学,2013,(8).

[5]曹志梅,郭太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探索[J].新世纪图书馆,2013,(4).

[6]曹玉娜,陈慧敏.3G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13,(1).

[7]符勤,刘海萍,宋满满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分析——以长沙学院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1).

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就业能力分析 第4篇

一、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

具有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识别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问题;识别签字的信息源并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检索信息源;评价信息和信息源;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 将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批判性地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杨晓光, 陈文勇, 200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附录《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21世纪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 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有较强的能力, 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由此可见, 外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对可靠性低、虚假流传的信息囫囵吞枣, 面对网络新闻、生活百态、微信传言、电视节目, 缺乏自己的进一步判断和验证, 没有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吉林省地处祖国东北, 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与世界接触密切的大城市来说, 吉林省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比较落后, 亟待提高。

二、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研究生就业能力一般包括:分析、查找、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和有效沟通能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业能力高低与信息素养能力息息相关。

目前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个薄弱环节。首先, 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大多数培养单位重视专业素质的训练, 多数外语专业研究生有较强的语言文化功底, 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或者对语言学的深度认知, 但在教学中忽视了就业能力的培养, 导致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其次, 缺乏完善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目前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在研究生就业中一般局限于帮助研究生落实工作岗位, 忽略了研究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缺乏系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最后, 对研究生就业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培养。一直以来创业教育似乎与文科类尤其是外语类研究生彻底无关。要实现研究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机构必须以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为基础, 充分利用媒介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为目标。

三、长吉图发展战略给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带来契机

根据《长吉图规划纲要》, 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加强智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优先推进智力合作, 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东北亚各国专业教育和人才培训合作, 鼓励合作办学, 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举办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等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这样的长吉图教育发展战略背景下, 吉林省高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给外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除应具备信息素养内涵所要求的能力以外, 采用多种信息源, 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等, 也是我们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需要思考的内容。如何改善信息素养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能力是摆在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结论

全面提高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信息素养和就业能力, 充分利用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高校云集的优势, 为长吉图乃至东北亚地区提供高端服务, 有利于使长春成为区域性信息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 甚至将直接和间接地对《长吉图规划纲要》的实施和长吉图智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要:作为研究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信息素养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长吉图发展战略下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信息素养现状和就业能力以及两者关系。长吉图发展战略为信息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对该问题的研究和重视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素养,就业能力,长吉图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04) .

[2]王贵海.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 (01) .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5篇

新余市第四中学傅军平、谭小明

【摘要】:本文就自己的几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和经验,谈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如何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等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手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浅见。

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始终把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信息技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也就培养了同学们以下方面的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和组织。

3、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4、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

以上几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后,学生的信息素养就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除了培养同学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创设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电脑绘画《附件-画图》一课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画反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词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例如在《excel-函数的应用》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点,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的有益巩固与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信息信息素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从事信息社会工作的职业能力是其核心目标。该目标所包含的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改革创新等能力都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说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否很快适应岗位和技术的变换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加强对高等职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关注,并把其作为一项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课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它能够延续和拓展传统文化素养,使受教育者具备独立自学和终身学习的水平。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能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发现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然而,在我国目前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中,对于“信息素养”这一基本素质的教育却没收到充分的重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不强,对有用信息不敏感

尽管经过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方面的基础能力,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有针对性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获取和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据调查,高等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中,利用网络信息工具玩游戏、聊天等活动的学生占了高等职业学生上网人数的近70%,而利用网络阅读自己感兴趣信息的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30%,其中能够有意识的利用网络下载学习资料了解学习相关信息的学生仅有10%左右。

2鉴别、获取、利用和创造信息能力不足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信息加工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目前高等职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学生不会甚至不知道使用图书分类法去查找图书资料,也不会有针对性的使用光盘检索工具和网络信息检索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当查到的信息比较混乱时也不能有效的分类整理,只能做简单的“复制黏贴”工作,根本谈不上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信息、创造信息。

3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通信网络准入门槛低和网络上大部分行为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让许多学生误认为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对现实中的行为约束力比较低,于是便不能严格遵守网络社交规则,随便散布不负责的言论,甚至实施网络欺诈等不轨行为,严重违背了网络伦理道德,扰乱了信息安全秩序。比如有的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的学习去看电影、聊天和玩游戏,更有不安分的学生通过更改计算机设置、自设密码,甚至删除相关教学软件等违规操作破坏用于教学的程序材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情况都说明高等职业学生对信息道德及信息法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体制密切有关,因为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素养”现象,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素养类的课程被大幅地压缩,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人文素养类的课程,使得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被忽略。加上我们国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素养学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没有统一的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规划,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偏低。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措施

鉴于高等职业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制定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制度,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考核指标

只有制定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制度,才能从制度上约束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重技术,轻素养”短视行为。同时让学生也能从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而逐渐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自己以后的职业核心能力夯实基础。

(二)改革不合理的课程开设体系,夯实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高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学中不能仅教会学生熟练的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工具,学会调整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合理使用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信息源及信息索取的途径,并具备获取正确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还应增加《文献检索》等实用课程。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養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具备培育、指导学生获取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字化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四)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播黄色信息的色情网站,充满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屡禁不止,无孔不入的不良信息像毒品一样吞噬着青少年的心灵,冲击在学生们的道德底线,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屡出不穷。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更需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方面引导教育工作,为网络精神食粮进入青少年学生群体创建健康的上网渠道,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学生们学会健康、文明、安全的上网。

参考文献:

[1]沈利,李艳会.高等职业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

[2]吴定安.论高等职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魏蕾.高等职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群文天地,2013(7)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实证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

一、引言

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 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获取、评价、利用信息,并且可以为此进行学习[1]。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已成为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2,4]。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完善,不足之处是尚不明确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

本文通过调研宁波市六所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建立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对学生信息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定量研究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体系, 从实践上为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益指导。

二、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的表述, 本文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确定为从信息需求到信息获取再到信息运用与创新全过程表现出的能力。提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信息需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能力六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评价模型,将每个可测指标分别转化为调查题目,编制信息素养能力调查问卷。分别在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六所高校开展实地调研。问卷发放要均衡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数量。 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问卷数水平,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3份,有效率为97.17%。

1.信息 需求能力

信息需求能力指能确认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的能力。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信息需求频度

当调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否经常需要获取某方面信息时,选择“经常”、“偶尔”和“不需要”的样本比例分别是63%、31%和6%。反映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获取各方面信息以处理和解决问题, 学生对信息需求的频度较高。

(2)所需信息概括

当调查学生是否能较准确地描述或概括所需信息的性质和大致范围时,选择“完全可以”、“基本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16%、76%和8%。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明确和概括所需信息,但也存在少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强、信息概括不准的情况。

2.信息 获取 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根据需求, 有效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获取信息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是否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时,选择“经常”、“偶 尔”和“不是 ”的样本比 例分别是51%、45%和4%。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需求 ,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频度与其对信息的获取频度相关。

(2)获取信息的途径

当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几种时,选择“3种以上”、“2到3种”和“1种”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3%、51%和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尝试利用多种信息搜索、处理工具,多方获取所需信息。

(3)获取信息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是否能经常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时,选择“经常”、“偶尔”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3%、72%和5%。反映出少部分学生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但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每次都获取切实、有用的信息,获取信息效率有待提高。

3.信息 整理和评 估能力

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信息的理解

当调查学生所获取的各类信息能否准确理解和分析时,选择“是的”、“还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7%、68%和5%。

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较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获取的信息。但也存在极少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获取的信息, 从而影响对信息的进一步应用。

(2)信息的筛选

当调查学生能否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筛选和整理以满足自身需要时,选择“可以”、“偶尔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9%、44%和7%。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整理,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整理和筛选。

(3)信息整理后的实际效果

当调查学生经过整理和评估后的信息能否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时,选择“是的”、“还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2%、52%和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认为经过筛选和整理的信息能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对信息的筛选和整理很有必要。

4.信 息 应用 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指将获取到的信息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信息应用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平时是否可以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和技能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时,选择“完全可以”、“还可以”和“一般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6%、55%和9%。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应用到日常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2)信息应用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是否提高学习效率或生活质量时,选择“可以”、“还可以”和“基本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5%、48%和7%。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通过运用各类信息,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数学生尚不能对信息灵活应用, 对信息的利用效率不高。

5.信 息 创新能力

信息创新能力指通过对已有信息的理性分析, 提出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信息创新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平时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选择“可以”、“偶尔可以”和“不曾有”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0%、62%和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曾尝试应用各类信息解决或提出问题。少数学生尚不能高效运用各种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强。

(2)信息创新的途径

当调查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的方式方法有几种时,选择“两种以上”、“1到2种”和“没有”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8%、56%和1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 ,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尝试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尚未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3)信息创新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信息创新能力和效果如何时, 选择“较好”、“还可以”和“比较差 ”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6%、58%和16%。反映出较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效果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 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及效果较差。学生利用信息进行创新使用的方法数量与创新能力和效果高度相关。表明未探索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是导致创新能力低、创新效果差的因素之一。

6.信 息 伦 理 能力

信息伦理能力指抵御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具有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和合乎时代发展的信息伦理素养。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抵制垃圾信息的意识

当调查学生是否经常能自觉抵制垃圾或有害信息的干扰,具有一定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时,选择“可以”、“还可以”和“比较差”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7%、53%和10%。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或侵害。

(2)抵制垃圾信息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各类垃圾和有害信息有没有影响你的生活或学习,你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效果如何时,选择“基本没有影响”、“有点儿影响”和“严重影响”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9%、53%和8%。反映出各类垃圾信息未对大部分学生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少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提示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环境整治力度, 尽力肃清各类垃圾网站和不良信息。同时,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控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四、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研究

由于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方面具有很大相关性,因此为了克服这种多重相关性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5]研究各项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通径模型的计算步骤, 得到各项子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之间的结构方程为:

其中R2=0.996,说明评价模型中的信息需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能力可以解释99.6%综合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结果,影响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高。从通径系数看,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应用能力, 其次是信息创新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而信息伦理能力相对其他能力而言影响最小。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调研宁波六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对评价模型中各项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表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最主要的三项因素分别是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1.将信息素养教 育渗透到专业 学科中。 高校要采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模式。在内容上将专业课对应的信息分析、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进行信息应用和创新的乐趣。

2.加强对学生 英语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因英语水平有限,很少查阅或参考外文信息,导致信息获取不足。因此,高校要重视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和思维能力。同时,要开展各种英语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8篇

纵观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师“埋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关键在于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的教学只是纯粹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根据教师“加工”好的信息寻求唯一的答案,学生定势地认为,题目中必有答案,题目中的数据都是有用的,而且一定是不多不少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被封闭了。所以为了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新知所需的信息储备,而只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教学信息,或教师补充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狭窄性。我们经过课堂教学尝试,认为应该多给孩子留以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为学习收集信息的能力。

1. 从生活实际中获取信息。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充满好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学生所储备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沟通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后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之后,让学生按照下表进行调查、填写,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从填写的这些数据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原型,凭借各自的数学知识,会直观而具体地理解题目,解决问题,不仅沟通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能力。

2. 从实践活动中收集信息。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形式。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给学生创设获取信息的机会。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一些常用的生活、学习用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当一当“小营业员”计算出购物的货款,如一枝钢笔是多少元?买两枝呢?5枝呢?买多了是否可以优惠?等问题。这样身临其境的生活数学会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

3. 在网络环境下搜寻信息。

现在的科技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人们共享资源的百科全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进入网络世界,通过上网选择、下载学习信息,丰富强化自己的信息知识内涵。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入网络教室,上网查询了解有关我国数学方面有成就的人士,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强烈愿望。

二、给孩子权利和机会,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他们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者”。

1. 让学生自主提问,理解信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她用一张10元人民币付款,找回2元5角”。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了“用去多少钱?”、“每千克苹果多少钱?”、“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等问题。再如:“学校有学生2400人,其中男生占5/8,?”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学校有男生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问题。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大家研究讨论,了解学生对信息理解的程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信息越复杂,便越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取舍信息。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具的条件往往是客观、随意的,有时甚至杂乱无章,需要人们选择有用的信息忽略无关的信息干扰。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实际问题呈现信息时,条件有时可以是多余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然情况中,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判断、处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处理信息。

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知识学习这个层面上,其关键是认真联系,并深刻挖掘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落到实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一个问题多种方案的题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水上乐园”游玩的项目定价表

请你想一想:(1)用20元钱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

(2)如果你去,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进行这种训练,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给孩子条件和氛围,培养他们输出信息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孩子对自己的发现、研究或经验往往有“说和做”的愿望,这时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培养他们输出信息的能力。

1. 相互交流,完善信息储备。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实现学习知识互补,并在相互交流中获得信息和启发,激发创新潜能。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生1:我将圆对折后发现有一条折痕,它是直径;生2:我对折圆几次后发现有一个交点,它是圆心;生3:我通过测量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生4:我发现直径都经过圆心;生5:我认为直径将圆平均分成两份……通过交流,学生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了启示,不断修改、完善了原有的想法和信息储备,也提高了信息输出的能力。

2. 合作探究,系统信息储备。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和能力 第9篇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教师不是“教书匠”, 而是学生的引领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只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还应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行为观:在师生关系上, 强调民主和平等, 尊重和赞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 强调常反思;在对待同行上, 强调相互学习与合作。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二职业道德

信息技术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道德行为上要遵守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 尊重、热爱学生, 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把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 立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 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甘于铺垫、乐于奉献, 献身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三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组合, 包含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传输的技术、信息处理的技术等,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不断地学习, 全面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 及时吸取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 信息技术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四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 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 达到理想的效果。新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材, 把各种现代信息理论和基本技术都作了介绍,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挑选,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作归纳总结。新课程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学生融入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 学会发现问题, 并能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把学科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 使信息技术课堂既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又是教育科研的实验中心。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才能有创新, 才能促进教学, 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五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 大量调查资料表明部分教师自私心理严重, 合作精神较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 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去影响学生。

六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 永远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更新旧知识, 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需要具备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老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娄彦顶.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2)

[2]张龙革、罗秀梅、臧毅飞.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12) :55~57

[3]吴雪芳.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文教资料, 2006 (24)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语言,能力培养

1 提高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笔者认为, 首先要端正思想、态度,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认识到随意教学 (使用不正确的术语、不规范的语言) 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其次, 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正确的术语在教材一般都有说明。例如Photoshop教学中的图层、路径、通道这几个概念, 还有存储器不能反过来说成储存器, “储存器”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这样在上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讲解操作技术, 与学生进行交流, 创设规范的环境, 让学生在规范的环境中学习;第三, 平时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信息技术时。也要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将用正确术语交流变成一种习惯。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术语表达能力

2.1 规范语言教学

教师创设使用正确术语、规范语言表达的良好环境。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教师用正确的术语进行教学, 让术语的概念深入到学生中。学生用术语来进行交流, 这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大纲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实验, 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信息技术术语培养上制定这样的要求:

第一阶段, 直接讲解。让学生直接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术语, 对计算机中的术语有一个印象, 比如:桌面、图标、文件、文件夹, 画图中的各种工具的名称 (选定、刷子等)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到这些术语。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阶段, 在课堂中, 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能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某个操作, 比如:字号、字体设置, 资源管理器, 菜单等。学生在语言表达时, 要点拨其用术语, 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在板报教学设计时, 学生经常说:字的大小设置。这时教师就要指出这样的说法不规范, 应该是:字号的设置。第三、第四阶段, 则在前面的基础上, 开展合作学习, 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让学生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交流比较复杂的操作, 比如, 一段文字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排版, 或查找存储在某个地方的文件等。

2.2 规范语言提问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用术语提出自己有困难的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 很多学生向教师提问题都有统一的模式:老师, 这个地方我弄不好, 然后就是操作给教师看。例如, 在进行板报教学设计时, 有个学生说:老师, 我这些字变不到他那个样子的字。这时,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还要告诉学生这个技术的术语:字体设置。要求学生以后提出问题:字体如何设置?

2.3 规范语言表达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规范语言表达。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往往只是操作, 没有语言表达。虽然学生的操作是正确的, 操作掌握了, 但学生不能把这步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表达出来, 也就是不能内化。整个操作的过程就像在放无声电影一样, 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这显然是一种缺陷。要真正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术语表达, 需引导学生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达, 采用激励机制, 适时给学生以肯定、表扬与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 逐步使他们想说、敢说、会说、能说。

2.4 规范语言评价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创设良好的氛围,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操作、学生的作品。如果学生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操作时, 用的是不正确的术语和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就要指出学生不规范的地方, 点拨学生如何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在FLASH教学调整图片大小时, 一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操作:“只要点击角上的点进行拖动就把图片左右大小都放大”。这样的评价语言就显得不是很规范, 这时教师就应当指出:用鼠标点击图片就是选定图片, 点是控制点。这样学生在以后就会注意了。课堂上经常作这样的点拨, 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3 开展合作交流, 规范语言表达, 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多地开展合作学习, 同样也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开展合作学习, 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为各个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小组成员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组内讨论出最优化的方法, 要用正确的术语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其中由语言表达规范的成员做记录, 并时刻提出其他成员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交流中就会逐步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4 结语

人品与学业同步 素养与能力齐飞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校; 学生管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1-002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贯彻“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创新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实践着“学生人品与学业同步卓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成为德艺双馨的世纪新人”的教育目标。几年来,学校着力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创新管理途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实现了人品与学业同步,素养与能力齐飞!

一、完善德育机制,实现学生管理规范化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组织系统,是学校德育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1.构建“三维一体”育人网络

学校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育人网络,即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德育工作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级管理为主体,团委、学生会协同配合,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社会各方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支持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真正形成德育工作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的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格局。

2.建构“全覆盖”德育制度体系

学校编订《学校章程》,详细规定了学生管理制度:《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方案》、《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条例》、《学生一日常规逐日检查评分标准》、《学生德育积分条例》等制度和规定;同时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制了《学生读本》,明确规定了卫生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活动管理、实习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校园风气,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3.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实行分级考核制,形成了校长室—学工处—各系部—班级—学生的纵向考核机制。实行系部月考核、班级日考核、班级月星级评比、德育学分制等,每日小结、每周汇总、每月总结评比,评比结果与班主任的津贴、评优挂钩,工作中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讲求实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由一元变为多元。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育人队伍专业化

1.以“俱乐部”为平台,锻造班主任队伍

素质优良,富有敬业精神的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班主任选拔任用上,挑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成立了“班主任俱乐部”,下设德育科研、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主题活动、主题班会、心理教育6个专题工作研究小组,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的进取心,增加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

2.以“训练营”为抓手,锤炼学生干部团队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的助力军。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由学工处主管的校学生总会和各系部所辖的学生分会是学生干部主力军。学校成立各级别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学校以“训练营”为平台,通过专题讲座、业务指导、社会实践、团队训练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促使学生干部各方面素质的迅速提升,为学生“三自我”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四方”联动,组建德育兼职队伍

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共同建立社会德育网络。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桥”联系册、“校讯通”、召开学生家长会、个别走访……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建立了张謇纪念馆、海门市青少年廉政教育中心等校外德育基地,海门市福利院、三鑫电子、欣乐房地产等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坚持注重实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三、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回归生活原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抓住管理重点

实施全程“监控”工程,关注重点学生、重点时间、重点地段,学校实施了严格的“一日常规考核”,每个学生从早起身到晚就寝的各个节点均有明确的纪律要求,自身言行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班级、宿舍的五星评定及个人的操行评定。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学生,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勤注“防腐剂”,把握“四个头”,即建设“龙头”、促好“带头”、抓住“苗头”、转化“后头”;体现“四种爱”,即博爱中等生、关爱后进生、严爱优资生、厚爱特殊生。

2.办靓社团活动

学校本着“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宗旨,学校积极搭建舞台,促使学生社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校级大型社团、系部特色社团、班级兴趣社团三级社团体系已成局面,共建社团67多个,60%的学生参加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社团有:阳光礼仪队、铭远铜管乐队、舞龙队、腰鼓队、舞蹈队、星光足球俱乐部、光影青春社、空竹社、家纺设计社……

3.做优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学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已实现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跨越。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育人。校园规划科学合理,校园自然環境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为师生创造了一个高雅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名人名言、行业骄子、优秀学子、特色雕塑、警言警句、班级名片,极富教育意义,做到了让墙壁也说话,使不断传承积淀而厚重的校园文明与现代企业文化在此交融。

二是精神文化,理念育人。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我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已成为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主体价值观。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大合唱、小歌手、朗诵、演讲、绘画比赛,篮、排、足球单项体育比赛等活动,舞动青春,放飞梦想;三年一循环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在师生合力中奏出了动人的乐章,锤炼、熏陶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创新优秀单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加拿大范莎理工学院、德国施瓦岑贝克市代表团、甘肃理工中专、六合职教中心等100多家教育考察团来校学习交流;学校也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毕业生陈志云为首的一批学生成长的优秀典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Z]教职成[2012]13号

信息素养与能力 第12篇

新课程教学要求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改变以往的“技术驱动”的教学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还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注意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必需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信息素养, 提高自主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我们是通过探究计算机技术和操作的过程来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能力, 当技术刷新后, 积淀下来的信息能力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东西。

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是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 教师是主动的, 学生是被动的, 自主学习则相反, 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教学要求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改变以往的“技术驱动”的教学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还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注意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这点出发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得以实现。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自主学习方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二、创造空间自由发展, 突显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课教学方式, 教师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情况, 采用各种不同方式传授知识, 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 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活动课教学, 教材几乎每节都设置了学生学习的活动内容,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很容易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活动任务, 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自主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 因此, 使学习整体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具体化的对象。学生正是在自我指导中, 获得了具有独立、具有自制力的学习, 当学生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的目地。在进行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或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三、分析起点, 各展优势

活动课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活动课教学中, 教师不应“填平补齐”, 而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以“学”为“主”, 同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英语的重要性已被全社会认识了, 社会同时也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期望值越来

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四、师生融洽交流, 建和谐课堂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很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 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 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 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 完成任务的过程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 同时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它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 设置合理有趣的任务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完成任务的过程, 就是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探究和整合并利用信息的过程, 在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恰当地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既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 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当然小组合作不一定每堂课都合适, 但适当的应用小组合作, 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提倡小组合作。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 促进相互间的充分

长期以来, 虽然我们是卫生学校, 讲的是医学英语, 但是也一直沿用着公共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主”的原则, 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交往和情感交流, 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五、注重情境创设,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 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 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 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 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 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另外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 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制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 学生通过课件的引导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 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实际上,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给教师

六、寓情于教, 关爱学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扮演着“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只有教师赋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建立真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使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德国教育家底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 恰如明亮清净的池水, 需要教师投进一颗激情的石子, 以荡起他们的情感的波涛,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然后引导他们在盎然的情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认知的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备课、精心上课的同时, 还要做好学生的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 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 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 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 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上一篇:注意力集中程度分析下一篇: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