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独立的编辑

2024-06-05

真实独立的编辑(精选6篇)

真实独立的编辑 第1篇

1 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

(1)新闻和信息集成。新闻信息集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新闻和信息的价值取向,也是新闻信息理解和意义的新闻信息披露。

(2)检查。如果信息集成作为宏观新闻和信息控制,编辑部就是一个新闻和信息的具体控制。

(3)发言。新闻中的所谓发言,就是传播电台、电视台对新闻的价值判断。

(4)保证有效传播。编辑部是大众传媒新闻传播的枢纽,担负着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运筹、组织与具体实施,并对传播效果承担主要责任。

2 新闻编辑中的特点

2.1 真正的事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强调和符合客观事实,对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指符合每个特定的新闻报道、报道对象,要求所有的报告和在事实对象的整体对应的时间和空间。报道事实的新闻,这决定了事实的真相是最突出的新闻真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

2.2 真正的过程

新闻传播的过程决定了新闻的真实性是一个真理的过程,新闻的真实性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唯一的标准测量的人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和根据,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反映和再现事实产生了一个“真实再现”,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部分。

2.3 有限的真实

新闻传播应该能达到新闻报道和采访对象完全一致。然后,绝对真理的观点不与新闻传播实践相一致,实际情况是新闻传播达到真实性是有限的。

2.4 瞬间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真实的瞬间,新闻真实性的表现方式是最直接的即时性。这是由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决定的。真正的新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存在一定的事实状态为对象的变化情况,为实时特定的存在。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当下的追求,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传播的基本态度,是真正的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3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从事新闻工作,试图减少或避免失实报道的发生。首先,要搞清楚新闻中哪些地方是事实寄身的所在,它又是如何表现的。按新闻工作的一般流程来看,新闻真实主要涉及这样三个过程: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新闻的采编过程,以及通过广播的传播或发布过程。

4 新闻编辑工作涉及新闻真实性的主要环节

从新闻事件的角度看,在事实和新闻两者之间,事实是第一位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来源,是决定新闻的基础,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闻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新闻真实性是从事实演变为新闻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中要分清楚层次结构,在主观和客观上报道新闻,反映了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因此,无论对新闻理论或实践,无论对于新闻、写作或编辑、新闻评论,不能离开真实性的原则。

5 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新闻的真实性

因为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存在有重要影响,所以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追求,成为了媒体说服的关键。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如果没有真理为前提和基础,一切都会成为无米之炊,可能写作技巧越高,与新闻相距越远。

6 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必须真实准确

(1)许多假新闻跟踪到最后,往往依赖于捕风捉影而生存,甚至一些凭空想象,所以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上,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前,首先要验证和确认消息的真实性。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是准确的。新闻的基本要求元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结果、原因,即西方新闻强调的5W1H。任何环节的虚假,都会引起观众对新闻事实的怀疑,所以必须真实可靠。

(3)新闻引用了各种各样的参考文献:资料必须准确。

(4)新闻事实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参与新闻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陈述,才不至于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韩愈,孙理.浅析电视新闻后期编辑[J].电影文学,2010,(6).

[2]杨一,黄超.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传媒素养的培育[J].电影评介,2009,(12).

[3]张富媛.从虚假新闻的危害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电影评介,2011,(2).

[4]龙丽双.人为性负面新闻的审美价值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电影评介,2010,(12).

真实独立的编辑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数百所高校共同实践创新,已成为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遗症不断凸显,如核心课程不确定,教材编写不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方法与出版业发展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以及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模式等问题,都值得编辑出版学界同仁认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环境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编辑学时代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融合传播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和出版行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新要求。这三个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三大共同难题,能否认识到并适应这个趋势和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④

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资源和条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着种种短缺和限制。如果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面临着问题。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来看,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性师资缺乏,缺少“双师型”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和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⑤因此,独立学院要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必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具体以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以下简称珠海分校),分享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同行提供参考。

一、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用“课堂-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在课内外实习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内外通过学院和学校层面不断地为本专业同学开辟实践舞台,在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习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专题研习工作坊(如图1),该模式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与专业课学习相配合。

图1 工作坊实践模式

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各阶段学习指派不同层次的导师,加强学生选课、研习、实习、升学、就业等学习活动及人生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意见。在课程学习方面,实行课程导学模式,课程导学将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录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同时突出了实践实验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实验课程属性维度方面,具体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课程、个性课程,通识选修课等实验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又开设了新闻、广告、电视、报刊、图书、教科书、网络、音像电子、摄影和摄像等覆盖当前编辑出版多个专业实践领域的核心课程。其中,教科书编辑学、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为全国类似院校首创。

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编辑出版一线,了解行业实情,专业从开办之初就聘请了有多年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编辑担任专业的教研室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成效,还有力地缩短了专业教学和行业实际的距离。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利用自身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先后多次引进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师资。

在学生课外实践方面,专业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经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愿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科研活动。学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在本专业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专业下属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自2004年以来,成功创办了面向校内外的报刊图书等各类实践成果展,这一展览模式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特色平台。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落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这是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无法孕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导向下,还应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认真思考,针对专业特点来构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状况的审视与分析

笔者一直承担本专业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亲身教学和收集大量师生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以及相应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结

nlc202309041314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将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与专题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实现理论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单一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发挥教研团队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因为毕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术业有专攻。

2.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以工作坊为代表的实践实验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但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教学,或者名义上虽然让学生开展小组创作,但各小组之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在汇报机制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PPT汇报形式,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收获、心得,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在针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法,采取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方式,同时还缺乏评价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缺乏立足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实训教材和讲义

以《教科书编辑学》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同行院校开设的是图书编辑学而非教科书编辑学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教科书策划、组稿、选稿、理稿、校对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编辑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专门针对教科书编辑专题进行探讨的为数不多,而且教科书编辑学的范畴大门类多,编辑理念更新快,如果随意采用,则会出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过时和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相关工作坊的教学上,多数教师都是推荐多本所谓的“烫手”教材和著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在专题的取舍上也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和实践内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教师反馈自己对实践课程有很好的设计,可是苦于纸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虚拟网络数字化技术开展模拟仿真实验。同时,由于文科学生在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缺乏后续的继续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机制,学习者即便掌握了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面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还是表现出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靠相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才能得以实现。

5.缺乏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实践自组团队

按照传统的方式,实践内容是根据理论课程体系编排逻辑和篇章节的形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单一角度的片面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学习者学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独立地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另外,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实验实践课程多数是分专业、分年级、分班级的组织形式,高低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同学在学习同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协作和经验传承,更谈不上与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因此,除了由教师引导的实践形式之外,应该多成立以专业、课程为背景的专门团队组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框架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专业综合性联结课程

本专业现已开设报刊、图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编辑等实践教学工作坊,旨在培养编辑、排版、采访、报道、拍摄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元复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课程都已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联结机制和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如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出版现代技术等以技术指导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学习后,相继进入图书排版等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实践环节,两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了有效的联结,同样的专业联结也体现在音像电子编辑、视频编辑和网络编辑等与新闻采编学的联系上,可以说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倡导的是模拟真实出版行业报刊杂志发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务的课程实验训练方法,如在图书编辑实践环节,设立主编、责任编辑、美编和内容编辑等角色,通过小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项目实践。

表1 编辑出版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结关系表

专题项目相关课程结合

图书项目图书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报刊项目报刊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网络报纸项目网络编辑学与报刊编辑学

电子书项目网络编辑学与图书编辑学

视频项目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

2.以多门实验课程联合教学设计为思路,完善课程合作与综合能力开发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每学期末,各课程老师会集中协商下学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学期初则确定具体合作的细节或要求。在学期末,会举办一次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年级、多课程的项目作品展,通过展览,锻炼和体现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撰能力、平面宣传品设计排版能力、摄影摄像能力、节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闻发布能力,展销能力,网上推销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公关能力及分工合作协调能力等。

3.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编制格局,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对于部分工作坊课程,在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笔者承担的网络工作坊课程中的电子杂志制作课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全面的、指导电子杂志创作实践的教材。因此,对于实验教材和讲义的编制,采取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编排实验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相关工作坊实践的同时,也同步地进行实训指导手册和讲义的编制工作,通过整理成册,形成符合课程实际的自主教材,同时将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广。

nlc202309041314

4.巩固实践教学模式成果,加强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功能属性已经明确,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仍比较欠缺。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受固有平台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科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适应特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学的电子作品评价环节,急需建立一个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综合数字平台,将档案袋式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功能。因此,我们选取编辑出版专业部分课程为试点,以编辑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机制为借鉴,以相应专业课程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建立了出版发行的学生社团模拟机制,如完整的报刊设计、编辑、排版和发行机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运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再现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达到了高效便捷的专业实训的目的。

5.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

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萌发了许多有意义的专业创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但这仅限于个别课程的临时随机创作,没有进行及时的深入总结和推广展示。应将这一实践形式常态化和公开化,以突显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因此,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践社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由专业教师做指导,以课程常规训练项目作为课题,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课题和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设计与制作,大胆发挥创意,明确行业标准,体验设计过程,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的结合,同时以此作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探索教学深入实践一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书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注释:

① 曾建辉. 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学, 2011, (3): 57~59.

② 李建伟. 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 编辑之友, 2009,(1): 78~ 80.

③ 卢政等.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编辑之友, 2012,(10): 92~93.

④ 李苓等.“大编辑”视野下的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准入标准[J]. 出版 发行研究, 2009,(8): 45~48.

⑤ 赵永宽等. 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教学研究人, 2010,(2):109~111.

略谈新闻编辑中的真实性把握 第3篇

一、新闻编辑概述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主要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分析并重新编辑、制作、传播。在编辑工作过程中, 新闻编辑工作者根据新闻记者采访而得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制作, 并利用先进的编辑设备进行编辑, 最后经过新闻编辑的审核, 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因为新闻在没有经过编辑的状态下是杂乱无章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会降低新闻的质量, 还会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解读, 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将新闻素材中冗杂、多余的信息删除, 保留重要的有用的信息,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重新整合素材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而不能歪曲事实真相。此外,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应把握新闻的工作目标, 让编辑过后的信息具有真实有效性、即时性, 而不是传播无用虚假的信息。

二、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新闻的首要特点就是真实性, 没有了真实性, 新闻也就丧失了内在的价值, 并且新闻的传播范围相当广, 虚假信息的传播将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舆论轰动, 将舆论引向不可控制的地步, 所以新闻工作在各个环节上都应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事发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工作人员不能亲自对现场的状况进行记录或报道, 因此需要记者在进行采访拍摄后将材料交给编辑, 进行重新加工, 而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 这样才能让观众通过新闻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做出自我评判, 而不是丧失新闻的真实性, 误导观众, 因而在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均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三、如何有效地把握新闻编辑的真实性

(一) 选稿过程中真实性的把握

在选稿过程中选出真实的新闻内容, 才能保证后续新闻编辑的真实性。所以新闻编辑人员首先应认真地筛选稿件, 并认真核实稿件的真实性, 利用打电话或亲自采访的形式直接与当事人沟通, 并仔细核实各个细节, 保证稿件来源的真实性, 而不能以主观思维来决定稿件的真实与否。其次, 应对稿件文字内容进行仔细核对, 判断其中是否有夸大的成分, 确保稿件内容能如实地反映事件的原貌。此外, 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应的主题, 在编辑的过程中也要切实根据新闻内容提炼出事件的主题信息, 并保证主题的正确性, 否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剪辑过程中的真实性把握

新闻编辑在确定新闻稿件后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剪辑与排版, 这样才能清晰地呈现整个事件的脉络, 避免因信息过多或信息过于复杂而影响观众或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所以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让观众能完整地了解新闻而不是断章取义、误解新闻, 新闻编辑在剪辑的过程中应把握真实性原则, 将主要的、真实的信息留下, 而将一些容易产生误导的信息删除, 并用合理的剪辑方法, 力求还原事情的原貌, 并且在剪辑后还应反复地查看、思考, 避免失误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三) 评论事件时的真实性把握

为了能更自然、流畅地将整个事件的原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编辑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语言的加工, 这个过程中编辑人员容易带着主观色彩, 歪曲事情真相。而新闻要求不带个人感情, 尽量客观地还原事件, 所以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都是客观地进行播报, 并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但常常要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不论是在播报前进行评论还是在播报后新闻编辑人员都很容易带入主观思想应时刻提醒自己的职责, 在评论的过程中不应掺入个人感情, 而应客观、公正、真实地评论。

(四) 严谨的工作作风

新闻编辑应严格要求自己, 在编辑的过程中仔细审核,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用严谨的工作作风保证新闻编辑的真实性。新闻编辑应有较高的素质, 从稿件的筛选到最终的定稿都要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 确保编辑的过程中不因个人失误而破坏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每句话都应仔细地斟酌, 确保新闻中的每字每句都没有错误, 不会产生误导, 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并且编辑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应将自我定位在编辑的角色当中, 并用编辑的身份来处理各项事务, 不论是在语言表达、文字撰写还是逻辑构思上都应时时认清自己新闻编辑者的身份, 在工作中将编辑的首要原则放在心上, 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认清自己的角色, 准确、真实地表达新闻信息。

(五) 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掌握

科技发展的同时, 也致使一些不法分子或商家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或方法制造新闻或歪曲新闻。这时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有专业的素质与技能, 能通过各种方法识别虚假的新闻, 不被一些经过处理的图片或视频误导, 始终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此外, 新闻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掌握最新的技能来武装自己, 从而不被虚假的消息误导, 保证新闻编辑的真实性。

网站新闻编辑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恪守自己作为编辑的职业素养, 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处理各种信息。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 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下, 各种虚假的新闻信息充斥网络。因此相关的网站新闻编辑更应把好质量关, 对各项信息进行整合, 发挥舆论引导者的作用, 引导受众接受真实的新闻信息, 避免虚假的新闻信息误导受众, 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网络新闻的选稿标准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同, 仍要从始至终地把握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并且在新闻筛选的过程中, 应从权威网站筛选, 并警惕任何通过商业途径发布的信息。同时, 在筛选的过程中应将同一主题的信息进行对比, 核实信息后, 确认信息的真假。不过网络上充斥着许多不良或虚假的信息, 编辑除了要做好分内的工作严格把关, 防止虚假的信息出现在网站上之外, 还应与相关部门合作, 打击虚假新闻信息的制造者。

(六) 热点话题跟踪

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需进行全面的报道, 因此在编辑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话题进行跟踪, 对重大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新闻编辑应从纵向上延伸并在横向上扩展, 从而在挖掘新闻的过程中找出尚未开发的新闻价值与新闻信息, 并且在关系民生问题时, 应严格审核各方面的舆论, 在广泛调查的情况下, 确认舆论的动向, 防止虚假新闻的出现, 以免激化社会问题。

四、新闻编辑真实性把握的途径

(一) 建立高素质的新闻编辑队伍

新闻编辑的真实性原则要求编辑人员应有较高的素质, 时刻用一名新闻编辑的身份来要求自己。选择新闻编辑人员时应进行严格筛选, 保证编辑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可以从大学的新闻专业中挑选人才并进行严格考核, 确保选出的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能严格要求自己, 在实践工作中能明确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身份, 防止招聘一些职业道德不强的人进入队伍。并且应加强新闻编辑人员的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员, 在工作过程中能严格按照要求编辑相关的内容,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对新闻人员进行教育, 准确地把握社会的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各项信息, 发挥新闻工作的作用, 走在时代前端, 正确引导群众关注真实的新闻, 避免虚假新闻蛊惑群众。

(二) 规范新闻编辑流程, 做好审核工作

要提高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 保证新闻编辑的真实性。应严格按照各项流程, 合理地选择、整合、分析、加工各项新闻素材, 并在初步完成工作后将重新整理好的资料分配给其他部门与岗位, 使新闻编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每个流程中都能进行严格审核, 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避免因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导致不实的报道播报出去。因此在新闻编辑中应完善各项工作流程, 根据新闻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 并明确每个人在编辑中的职责, 让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以此提高编辑人员的责任心, 确保新闻编辑的质量, 避免出现虚假的新闻信息。此外, 新闻编辑中还应设置专门的审核人员, 对新闻编辑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严格把握各项信息的真实性, 进一步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 保证新闻编辑的真实性。

(三) 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时效性

真实是新闻的首要特点, 但效率也很重要, 只有提高效率, 快速地报道真实的新闻, 才能提高新闻工作的价值, 否则新闻就是旧闻。因此在当前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新闻提供了一个更为快速、便捷的传播途径, 新闻编辑应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时效性。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确定不同等级信息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不同级别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提高时效性。

五、结语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首先原则, 所以编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牢记这一要点,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以真实原则为前提进行编辑、传播。当前新闻媒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 导致一些媒体不惜利用虚假的新闻吸引观众的眼球, 或者进行不实的报道, 夸大事件, 歪曲事实。但作为一名新闻编辑, 应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不应为了私利而报道不实新闻, 违背新闻原则, 误导受众。

摘要:根据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对如何把握新闻编辑的真实性进行分析。首先从新闻编辑的工作内涵入手, 分析新闻编辑真实性的重要性, 并根据新闻特点对如何把握新闻编辑中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以便准确把握新闻编辑工作中的真实性, 力求还原事件真相, 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新闻资讯。

关键词:新闻编辑,真实性,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鑫.新闻编辑中的写作真实性把握思路初探[J].华章, 2013 (9) :322.

[2]袁辉.正确把握新闻编辑中的真实性原则[J].大观周刊, 2011 (23) :152-153.

真实独立的编辑 第4篇

一真实材料的定义

Wilkins认为, 真实材料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 而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言的人提供的材料”。Nunan也指出, “真实的材料是指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 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 如报纸、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通告、照片和图表;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和节目介绍;电影、戏剧、歌曲和美术作品;英语原版教材, 如历史、地理、自然常识教材”。虽然我国高等院校订购的外语教材里的一些材料也是选自英语国家的书籍或报纸杂志, 但是为了教学目的进行简化和改写之后就不能称之为真实材料。

二真实材料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 真实材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理论认为, “外语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前者来源于对目的语文化本身的兴趣, 而后者带有功用主义倾向, 如为通过考试、找工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实材料的内容真实而丰富, 形式多样而有趣, 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的发展, 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融入性动机, 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 学习的内容变得深刻。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内在动机和交际的外部动机的刺激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

2. 真实材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证实, 要提高外语能力必须要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真实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暴露在真实语言中的机会, 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真实语言材料含有大量的英语词汇,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英语词汇量, 并通过多次的阅读练习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丰富的真实材料, 学生还可以快速、即时、多视野、多层次地获取目的语国家的真实信息, 最终达到运用阅读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

3. 真实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真实情况

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当学生具有一定数量的词汇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后, 阻碍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障碍就成为与特定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而不是语言本身。”而阅读教材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内容单一, 而且时效性较低, 大多是简单的地名、人名或组织名介绍。真实材料包含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详细描述, 真实而可信, 时效性高而且易于接受。纪念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本国出版的人物传记、组织机构的网站介绍, 都可以为学习者呈现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真实情况, 如同生活在英语母语的语言环境, 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错误。

三真实材料应用于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1.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 (1) 在课外增加真实材料的阅读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真实材料的任务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一、二班共63名学生。其中英语一班31人为实验班, 接受阅读真实材料的任务;英语二班32人为对照班, 不增加课外真实材料的阅读量。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使用两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 (英语专业四级难度) 与一套调查问卷。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用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测与后测。调查问卷为里克特量表, 回答选择由非常同意 (5分) 、很同意 (4分) 、同意 (3分) 、很不同意 (2分) 、非常不同意 (1分) 组成, 用于了解实验班学生对本次将真实材料用于教学实验的态度与看法。定性研究为深度访谈, 用于深入了解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活动。

4. 研究步骤

首先项目组在教学实验开始前使用一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 用于测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运用SPSS19.0对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T值的显著值均大于0.05, 没有显著意义的差异, 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的成绩不相上下。项目组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期间, 项目组每周都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真实、新鲜的英语国家语言材料布置给实验班学生, 要求学生阅读并做阅读报告, 内容包括生词抄录、大意总结与思考评论。项目组对每个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报告都仔细审阅, 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四个月实验期结束后, 项目组使用难度相当的另一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再次进行测试。最后项目组将调查问卷分发到实验班, 让学生完成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另外, 项目组还随机抽取了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访谈。

5. 研究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分析。表1为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由表1可以看出, 实验前, 两班成绩相差不大, 说明两个班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当。实验后, 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成绩, 说明真实材料阅读任务对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及应试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表2为问卷调查的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 总体来看, 实验班学生对将真实材料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总平均分=3.88) 。得分最高的是第一个陈述:“阅读真实材料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得分=4.14) 。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第五个陈述:“进行本次实验之前, 我很少花时间阅读课外语言材料” (得分=4.06) 与第六个陈述:“进行本次实验之后, 我养成了阅读大量课外语言材料的习惯” (得分=4.02) 。这些结果说明, 大部分实验班学生认为大量阅读英语国家真实语言材料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在进行阅读真实材料的实验之前, 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仅仅满足于应付课本的阅读要求, 很少阅读大量的课外语言材料。可喜的是, 经过这次阅读真实材料的实验,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把阅读课外语言材料作为一种习惯培养起来。

访谈结果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实验过程的质的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对阅读真实材料这种做法表示肯定, 但他们开始时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许同学回忆说, 刚开始看那些文章时发现很多生词, 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就有五六个不懂的单词, 不过查字典后发现这些词都是很有用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在谈到为什么觉得阅读真实材料有用时, 刘同学表示那些文章说的内容很鲜活, 让人很有兴趣阅读。李同学认为是文章里关于英语国家的一些独特文化, 比如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帕瓦节, 吸引了她。在被问及未来的学习计划时, 胡同学表示会自己寻找真实材料, 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四结束语

应用真实材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语言输入、满足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的需求的必经途径与重要方法。教师应把真实材料作为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持之以恒地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摘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增加课外真实材料的需求。将真实材料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加其语言输入, 助其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真实情况。将真实材料应用于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实验表明, 真实材料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真实材料,独立学院,外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真实独立的编辑 第5篇

1 真实材料文献综述

(1) 真实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Nunan (1989:54) 认为, 真实的材料是指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 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 如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通告、照片和图表;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和节目介绍;电影、戏剧、歌曲和美术作品;英语原版教材, 如历史、地理、自然常识教材。

卢晓仙 (2003:58) 把真实材料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上所述的实际交际活动材料, 第二类是经过加工的上述材料, 以及第三类: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或熟悉英语国家生活的人, 根据真实情景编制的材料。由此可见, 笔者根据自身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的经历所撰写的文章也是属于真实材料。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材料的论述成果颇丰, 但经笔者在中国期刊总库 (CNKI) 搜索后发现, 其中绝大多数是着眼于论述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 如原版英语小说、电影、因特网上的文章等, 而对于第三类材料的研究非常少。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这一类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进行探讨。

(2) 真实材料与编制材料的优缺点对比

Richard (2001:252-253)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后归纳出真实材料与编制材料的对比, 认为真实材料:1) 对学习者的动机有积极影响, 因为真实材料本身比编制材料更有趣味性和激励性;2) 提供目的语文化的真实信息;3) 提供暴露在真实语言中的机会;4) 与学习者的需求联系更为密切;5) 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创意的方法。

但另一方面, 编制材料:1) 也可以对学习者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2) 真实材料经常含有难懂的语言和不必要的词汇, 这些可能成为教师和学习者额外的负担;3) 编制材料有可能优于真实材料, 因为前者通常是建立在分级的大纲上, 因此能提供教学项目的系统覆盖;4) 使用真实材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负担。

由上可看出真实材料既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常含有难懂的语言与不必要的词汇等。第三类真实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缺陷的影响,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优势。

2 第三类真实材料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类真实材料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动机与兴趣不强, 而第三类真实材料更有利于激发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理论认为, 外语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前者来源于对目的语文化本身的兴趣, 而后者带有功用主义倾向, 如为通过考试、找工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自身真实经历撰写的文章具有生活化、直接性的特点, 话题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关心现实的需求。同时对学生来说, 文章的作者不再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人物, 而是自己熟悉的、可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教师,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更有熟悉感和亲近感。学生能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到目的语国家的真实情况, 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 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 学生的融入性动机从而能够进一步得到激发。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内在动机和交际的外部动机的刺激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

另一方面, 第三类真实材料更利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认为, 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的输入是指输入的语言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表示为i+1。而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学习者来说就会无法理解 (输入的语言太容易, 低于或者接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 即i+0或i-1就无法取得进步。原版英文小说、杂志等真实材料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难度可能偏高, 词汇难懂、语法高深或结构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会产生挫败感、厌倦感, 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对于基础较差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第三类真实材料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兴趣范围较为熟悉, 能以此为据撰写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文章, 既不太高使学生产生失败感, 也不太低使学生无法获得成就感。而且第三类真实材料是由教师根据自身完整的经历撰写而成, 可以避免简化材料产生的破坏原著中原有的连贯、衔接和语篇结构的问题。因此, 第三类真实材料能够提供真实可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当然, 第三类真实材料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毕竟英语并非作者的母语, 限于作者的水平与能力, 写出的文字未必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语言的用法与表达未必规范, 文章中所论述的观点未必客观公正。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发挥第三类真实材料的优势, 同时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材料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3 第三类真实材料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1) 教学实践中的任务设计

笔者将在加拿大访学期间的真实经历以英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形成十篇文章, 内容涉及运动、旅游、礼仪等方面。文章还经过笔者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两位加拿大籍导师Grace Smith和Carolyn Lambect的审阅、编辑和修改, 在此一并致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笔者在所教班级 (10级英语专业1、3班, 共62人) 之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以完成相关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每班分成十个3-4人的小组, 每组分配到一篇文章。

任务1 SQ3R:SQ3R是一种语言阅读方法, 最早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的依阿华大学教育学家Francis Robiso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80年代在欧美广为应用。它是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的缩写, 即SURVEY:快速通读材料;QUESTION:为了对阅读材料进一步理解而进行的问题设置;READ: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认真阅读;RECITE:对阅读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记忆背诵;REVIEW:对材料进行复习。该任务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2 Outlining&Summarizing: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列出文章的大纲并对每部分给予总结。该任务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能力。

任务3 Presentation: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所属文章的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 配以教师在加拿大当地的相关照片, 向全班展示, 并在展示完毕后向教师与同学提出3-5个问题。该任务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掌控能力。

任务4 Essay Writing:每个学生根据所属文章内容引发的感想和思考, 写出一篇350-400字的议论文。该任务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

这些任务环环相扣, 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表面到深入, 既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能力, 还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等能力。这些任务的设计符合付永超 (2011:145-146) 所指出的设计原则, 有利于培养学生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与结果分析

笔者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和两次访谈, 以期了解学生的现实做法与心理。第一次问卷调查与访谈是在开展本次运用真实材料的教学实践之前, 问题包括:1) 是否接触过教师记录国外生活经历的材料;2) 是否喜欢阅读;3) 有无阅读课外真实材料的习惯。第二次问卷调查与访谈是在本次教学实践之后, 调查学生1) 是否欢迎这种教学方法;2) 对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3) 以后是否打算坚持阅读课外真实材料。

调查结果表明, 之前没有学生接触过类似的材料, 因此学生对教师自己的经历记录很感兴趣, 大都带着较为强烈的兴趣进行阅读。绝大部分 (91%) 学生虽然喜欢阅读, 但是只有14%的学生有阅读课外真实材料的习惯。因为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外原版杂志和报纸生词过多, 阅读起来非常困难。大部分学生 (78%) 欢迎这种教学方法, 并认为对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相关任务设计太多, 导致兴趣减退而疲于应付。最后超过半数 (56%) 的学生表明以后将养成阅读课外真实材料的习惯, 以扩大阅读量和增加语言输入。

可以看出, 本次教学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了真实的阅读, 增加了语言和文化输入, 并锻炼了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增加真实材料是英语教学中满足学习者增加语言输入需求的必然途径。第三类真实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般真实材料造成阅读困难的缺点, 同时能激发学习者兴趣, 满足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生活、文化现状的需求。而且围绕真实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开展“探究式”任务教学, 还可以培养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有些学者认为, 凡是为教学目的而编写、简写、改编、剪辑、修正过的就不是真实的材料 (Tomlinson, 1998) , 因此笔者本次教学实践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属于真实材料还存在争议。笔者欢迎广大同行对此提出批评指正, 并对此展开更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另外限于各种条件, 本次教学实践应用的班级与人数不多, 时间不长, 需要拓展至更多实验对象和更长时间, 以便提供更充足的论证。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17.

[2]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Nunan, D.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54.

[4]Richard, 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52-253.

[5]Tomlinson, B.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6]付永超.论大学英语读写课中“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的设计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1 (36) :145-146.

真实独立的编辑 第6篇

基础技能课 (听、说、读、写) 贯穿英语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学习, 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相对于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而言, 传统的英语基础技能课中包含了大量的语言操练, 学生可能会感到相对枯燥, 感觉和高中的英语学习没有差别。此外, 一些基础技能课的教材版本、语料更新相对较慢, 语料的风格类型较局限。例如, 配套英语泛读课的教材《现代大学英语阅读1》, 共有50篇课文, 其中48篇都是文学作品, 虽然选入了杂志中的文章, 但内容也十分陈旧。

基于基础技能课教学中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真实语料为切入点, 试通过调查、分析师生这两个群体对真实语料的看法, 探究适用于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教学的真实语料辅助教学的新范式。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成都市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 旨在了解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英语专业技能课中真实语料的使用的看法。该校英语系共有全职教师24 人, 在读学生约1000人 (本科)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形式, 对该校英语专业的20 名教师 (有效回收教师问卷20 份) 和200 名本科生 (有效回收学生问卷182 份) 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了解他们对真实语料的认可程度、使用经验、使用时遇到的问题等。这一调查为“真实语料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研项目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 1“真实语料”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真实语料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课上的运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尤其是听力课, 近九成的学生 (87.39%) 和教师 (90%) 都希望在听力课上使用真实语料。而对于另外一门输入主导型的技能课, 学生和教师的态度不尽一致。大部分教师 (77%) 认为真实语料是阅读课上的必要元素, 而仅一半 (53.78%) 的学生表示赞同。真实语料在不同单项技能课上的适用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如表3所示, 学生通过回忆选出了教师使用过的真实语料, 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使用真实语料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教师使用过的歌曲 (77.31%) 、电影或电视剧 (73.95%) 、新闻 (68.07%) 、文学读物 (63.87%) 这几类真实语料印象较为深刻。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也反映出了类似的倾向:新闻 (100%) 、电影或电视剧 (90%) 、歌曲 (50%) 是教师使用较多的语料 (见表4) 。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访谈研究[1]中, 受访学生也表达了对视频类真实语料的兴趣, 认为其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运用视频类真实语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受访的教师都反映了他们对新闻的使用偏好, 而仅有三位教师使用过文学读物。由此可见, 该校教师更倾向选择时效性较强的真实语料来辅助教学, 这一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教材时效性较滞后这一问题。

3.2 真实语料与学习动机

据表5、表6 所示, 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 真实语料比教材内容更有趣 (96%) , 教师使用真实语料时,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99%) 。这一结果与Abdul Hussein[2]基于伊拉克英语课堂和Kim[3]基于韩国英语课堂的调查结果相类似。虽然这是学生较为主观的报告, 还需进一步的课堂观察、访谈来验证, 但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实语料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3. 3 真实语料的难度问题

据表7、8 所示, 大多数学生 (63.03%) 及教师 (70%) 都认为真实语料的难度往往超过了学生的水平。同时值得关注的是, 文化因素 (76.47%) 以及听力中的口音、方言、环境音等因素 (67.23%)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干扰 (表9、10) 。由此可见, 或许并非真实语料的特性造成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而是由于教师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真实语料运用于低年级的英语专业教学中。

真实语料的难度问题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 明确真实语料在教学中居于辅助而非主导的地位, 特别是针对该校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的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正如朱敏琪[4]所言, 真实语料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往往“不能体现从易到难、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做到“适时、适当、适量”。第二, 教师可适当降低针对真实语料设计的教学活动的难度。例如, 观看电影片段, 仅要求学生记下关键词, 简单复述情节, 无需逐字逐句写下所有的对白。

4 结语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参与者为出发点, 从真实语料辅助教学的必要性、真实语料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真实语料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三个角度讨论了真实语料在具体使用中具有的潜力和潜在的问题, 旨在为“真实语料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研项目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 该校英语专业师生情感上对真实语料的接受程度较高, 大都认可真实语料比教材更有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就其具体运用中的问题, 特别是难度问题, 他们都表达出不同程度的疑虑。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调查结果, 真实语料的“真实”特性, 如附加的文化、口音等信息, 或许并不是造成真实语料”度过大的因素。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虽具有主观色彩, 但是对于进一步探究如何更高效地运用真实语料辅助英语专业技能课教学, 依旧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更关注如何科学合理地给真实语料分级, 选用适合该校学生水平的语料。

摘要:英语专业技能课几经变革, 依旧存在课堂模式较为单一, 语料来源较为局限的问题。本研究以真实语料为切入点, 从教学实践参与者的角度来探讨真实语料辅助教学的可能性。根据对成都某独立学院师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该研究先后探讨了真实语料辅助教学的必要性、真实语料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以及真实语料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英语专业技能课教学提供变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真实语料,英语专业,独立学院,师生态度,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罗雪菲, 谢欣希.关于不同真实语料如何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访谈研究[J].时代报告, 2014 (8) .

[2]Abdul Hussein F R.Investigating EFL College Teachers'andLearners’Attitudes toward Using Authentic Reading Materi-als in Misa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 136:330–343.

[3]Kim D K.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the authenticit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A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n Korea[J].Texas paper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0, 5 (1) :180-205.

[4]朱敏琪.真实语料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 2011 (3) .

[5]Breen M P.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ppliedLinguistics, 1985, 6 (1) :60-70.

[6]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 2003.

[7]Roberts C, Cooke M., Authenticity in the Adult ESOL Class-room and Beyond[J].TESOL Quarterly, 2009, 43 (3) :620-642.

上一篇:电脑行业下一篇:几何中的最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