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课堂教学

2024-06-10

高中化学课课堂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化学课课堂教学 第1篇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化学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 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 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 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 并让学生板演到黑板上, 保护其积极性。

二、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

常规物质性质的教学是去情景化的, 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 顺带物质的用途。一些学生反映化学学习很枯燥, 需要记忆大量化学方程式。由于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 必然要求将去情景的知识情景化, 从生活到化学, 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 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此外,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 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 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

三、开展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 学生渴求自己解答问题, 就会积极去探寻, 讨论。所以针对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 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智慧,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给学生分析题目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就算了, 可以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思维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 然后再举一反三, 再出一道类似的习题, 让学生讲出思路, 若多数学生都会了, 证明这类题型学生基本掌握。例如教学生用“十字交叉法”解决一些计算型选择题, 既快又准, 非常适用。在一些计算题中可适当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用“关系式法”做一些多步计算的简单运算。这样在做计算题中会节约很多时间和避免复杂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 表现形式呆板、僵硬, 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 而且容量小。而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各种信息于一体, 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 而且有动态信息的属性, 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复杂为简单, 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在讲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概念时, 因学生初学, 缺乏空间结构知识和空间想象力, 黑板上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 利用多媒体可以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等, 逼真的主体画面, 清晰的比较鉴别, 精练的规律归纳, 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 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以及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 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2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2.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乙醇的结构简式。

3.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简式。

【难点】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知物质的结构。【提出问题】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播放视频】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2.乙醇的结构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不能与烃发生反应,由此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C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好的课堂设计不仅要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个学生潜能的目的。好的化学教学课堂设计必须要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发展需要。

一、化学课堂的教学原则

(1)简洁性原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时间以及教学任务,选择教学重点,不能过于啰嗦,把书本上的每一个字都扣得死死的。有些内容需要长时间的钻研,但有的内容只需要一笔带过。故而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来组织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融入到课程中去,防止出现内容枯燥乏味令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的情况。

(2)针对性原则。化学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这种方案要足够引人入胜,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才能快速的掌握课堂所讲知识,还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更加快乐、更加主动的学习。

(3)新颖性原则。若想要学生对化学课一直保持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在上课的时候运用新颖的导课方式,让学生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就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充满期待,抱着一种探究的心态去学习课程。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才会牢记于心。

(4)趣味性原则。高度的兴趣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索的心态去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平时教师应该多注意积累,在上课时,把平时收获的素材和要点应用到教学当中,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和好奇,让学生觉得上课是无比有意思的事。

二、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个好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效果是否达到高潮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才能設计好的教学方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节课,一般我们会把它分成开头,中间,尾声。开头的部分教师应该明确课程内容的总体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要用吸引学生的素材作为课堂的开始,中间部分,是整堂课的关键。老师讲课的好坏,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都应从这里体现,教师们应该把最核心的内容放在这里讲,这样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到了课堂尾声,要把整节课所讲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并且为下一次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上问问题是每一节课教师必须做的事,通过问题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掌握内容的好坏程度,从而调节课程的进度,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通过问题的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做好课堂练习以及课外作业的设计。在课堂上要了解学生对每一段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就需要用到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能够起到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每道课堂练习题都应该运用到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样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加深难度,综合运用知识点,不仅是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综合起来,系统化形成脉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以及理解化学课程整体内容。

三、导课的设计

(1)化学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要直接说出今天所学的知识,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清晰地展示了所学的内容,但是会显得很突兀,让学生无法理解。每节课之间没有联系,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脉络,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兴趣的延伸,也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些知识内容是一环套着一环的,直接开门见山阐述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是很难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

(2)上新课之前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3)教学中有很多难以用语言阐述的知识,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弥补。通过一个实验就能够很直观的传授知识,通过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出现教师越说越迷糊,越说越让人听不明白的局面。实验中,学生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4)故事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只要说到故事,学生都会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利用这一点,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说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加强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5)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说说这些小常识,也会给课堂增加一点生活的色彩,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有助于学生们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做到学习与生活融会贯通。

四、教学实例的分析

(1) 创造良好的课堂探究环境。良好的课堂探究环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更加投入的学习。在学习《乙酸乙酯》时,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提高了团队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在用乙酸和乙醇加热制取乙酸乙酯时,让学生自主分工,自己动手操作。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吸收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动手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问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就更有助于学生增加学习的动力。学生会对老师的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会习惯性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2)设立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动力。设立情景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溶液酸碱度检验的实验当中,当把石蕊试剂滴加到酸性溶液中试剂变成红色,滴加到碱性溶液中溶液变成蓝色,然后我又把酚酞试剂滴入的碱性试剂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就在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把酚酞试剂滴加到酸性溶液中,溶液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大家都纷纷发言,认为会变成蓝色。看到学生们一个个好奇的眼神,我的情绪真是难以言表,课堂气氛也达到顶点。我把酚酞试剂滴加到酸性溶液中氏,学生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根本就没有颜色变化,才知道,原来酚酞遇到酸性溶液时不会变色的。好奇的学生跑上来看看这摸摸那,感觉很神奇。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对化学反应这么有兴趣吧。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也会问这问那,充分反映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大的动力,更愿意去掌握所学的知识,也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必修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主编.化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高中化学习题课优化教学策略 第4篇

一、新的化学习题课构成要素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 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 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业知识, 培养解题技巧, 提高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为此, 应做到:

一是精选例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 必须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解题思路入手,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 弄清要求和条件, 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弄清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二是培养思维能力。学生的练习还要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 采用 “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是做好练后评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 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是加强解题小结, 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总结解题常用方法、一般规律、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 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 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 开阔视野, 少走弯路。

二、打好一个基础, 分清四个层次

习题课需要有一个好基础, 即选编好习题。何谓好题?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习题要符合学习的总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二是选出侧重重点、突破难点的习题, 使学生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

此外, 选习题还要分四个层次:

一是针对性。选题既要体现教学内容, 又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可行性。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所差别的现实情况, 对题目的设计应把握好尺度, 太易太难皆非所宜, 要达到“后进不后, 先进更先, 气氛浓郁,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少而精。在选题时不必面面俱到, 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以点带线, 以线促面,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是多样化、生活化。不同类型、不同设计、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习题, 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用,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活跃学习气氛, 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上好化学习题课的五字诀

一是“平”。即师生平等。在此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表扬学生的独创精神。在课堂上营造出活泼、积极、向上、多元的氛围。为达此目的, 教师要知识渊博、心胸广大、视野开阔、言语生动, 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 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是“疑”。即对所授课的内容设置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 引导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师生、生生间互辩互答, 使疑问在讨论中逐步得到解决, 学生的知识在疑问中得到积累, 科学素质在辩论中获得提高。

三是“径”。化学课的习题繁多,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一解答。但它的每章每节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因此, 把化学中各种反应及其计算的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授之以“渔”才是关键。

四是“悟”。所谓“悟”, 即思考。我们在习题课教学实践中, 提倡学生对所做题要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多设解题的侧重点、办法和途径。对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从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

五是“忆”。不论是题解的方法还是每一类化学反应的规律, 我们虽不提倡死记硬背, 但对一些重要的化学性质、概念、公式、原理、变化规律等还是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若非如此, 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之, 新课标要求深化习题课的改革, 浅尝辄止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提高, 才能更上一层楼。

摘要:化学习题教学, 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以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 开展例、习题讲解, 试卷评讲等教学活动, 将化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和原理进行延伸和深化, 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化学课教学反思 第5篇

1.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这为后面讲离子的形成作好了铺垫,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前半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导致寻找规律时时间不够,草草就结束。以后要吸取教训,组织好课堂,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2.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但在上课过程中我的讲述放不开,多数重要的规律给学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第三单元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将化合价表记住,且要求每节课课前都由科代表带读。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化合价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建议:

1.建议分成两课时。

2.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练习绘画部分原子(如:金属元素原子—钠、镁、铝;非金属元素原子 —氮、硫、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

3.第二课时:

具体讲述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练习两种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代表板书到黑板,接着从中得出规律。

4.到这节书,应该让学生学会区分开原子、分子、元素、离子符号,所以应该针对这一内容设计大量的练习。

5.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至于怎样分层的、怎么样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高中化学习题课优化教学策略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习题课 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74

高中化学教学,由过去“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教学、实验、习题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习题教学,不是单纯的题海轰炸,而是例、习题讲解,试卷评讲等教学活动,是概念、公式、性质和原理的延伸和深化,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因此,它要求每个化学教师发挥自己的学业特长,多途径地做好这项工作。

一、新的化学习题课构成要素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业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为此,应做到:

一是精选例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弄清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二是培养思维能力。学生的练习还要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是做好练后评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是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总结解题常用方法、一般规律、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

二、打好一个基础,分清四个层次

习题课需要有一个好基础,即选编好习题。何谓好题?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习题要符合学习的总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二是选出侧重重点、突破难点的习题,使学生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

此外,选习题还要分四个层次:

一是针对性。选题既要体现教学内容,又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可行性。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所差别的现实情况,对题目的设计应把握好尺度,太易太难皆非所宜,要达到“后进不后,先进更先,气氛浓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少而精。在选题时不必面面俱到,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是多样化、生活化。不同类型、不同设计、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习题,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活跃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上好化学习题课的五字诀

一是“平”。即师生平等。在此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表扬学生的独创精神。在课堂上营造出活泼、积极、向上、多元的氛围。为达此目的,教师要知识渊博、心胸广大、视野开阔、言语生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是“疑”。即对所授课的内容设置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引导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师生、生生间互辩互答,使疑问在讨论中逐步得到解决,学生的知识在疑问中得到积累,科学素质在辩论中获得提高。

三是“径”。化学课的习题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一解答。但它的每章每节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因此,把化学中各种反应及其计算的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之以“渔”才是关键。

四是“悟”。所谓“悟”,即思考。我们在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对所做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多设解题的侧重点、办法和途径。对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

五是“忆”。不论是题解的方法还是每一类化学反应的规律,我们虽不提倡死记硬背,但对一些重要的化学性质、概念、公式、原理、变化规律等还是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若非如此,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之,新课标要求深化习题课的改革,浅尝辄止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提高,才能更上一层楼。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 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 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浅析 第8篇

一、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目的

从教育体制上来说, 目前各类大学招生大部分依然以高考成绩为准, 而高考依然采用的是做题方式, 因此, 在平常的学习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与练习, 我们的化学习题课首先是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讲的理论知识, 其次, 通过老师对典型例题的深入剖析与讲解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做题方法。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变化, 我们的习题课同样应该有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目的。当前, 各高中的化学习题教学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当前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节习题课的效果怎样, 跟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 目前, 高中化学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缺乏科学合理的计划, 对习题的讲解具有盲目性, 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一节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 那么最终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 很多老师在习题课讲解时根本就不提前设立目标, 正式讲课前也不对学生交代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省掉教学设计这一环节, 使得课堂没有主导性、方向性, 这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2. 教学内容不精确。

教学内容不精确, 具体指的就是老师在选择讲解的习题时没有针对性, 所选的例题不典型, 有些习题和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相脱节, 不仅所学的知识没有应用到做题中去, 同时老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其次, 有些老师在进行习题讲解时, 只注重对题本身的答案进行讲解, 并没有做到从出题目的、出题思路、考察的知识点、解题方法等各个方面对习题进行剖析, 实际上, 如果学生掌握了解题技巧, 那么在做题时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学生们也就不会再陷入题海战术的痛苦中去, 因此, 高中老师要尽可能的改变一下教学内容, 使习题课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不科学。

教学手段不科学, 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采取填鸭子式的说教, 往往一对多, 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老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反映, 自顾自得进行讲解, 缺乏和同学们的互动。其次, 化学这门学科实际上是一个动手性比较强的学科, 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化学实验理解能力, 很多习题的答案通过化学实验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老师们更注重理论讲解, 忽视了实验这个环节, 也使得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对改进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的措施探讨

上面谈到了目前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

1. 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 因此, 在讲课前, 老师们应该对习题课上讲解的内容确立一个教学目标, 计划一个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和任务来控制课堂节奏, 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不仅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 也要让他们掌握具体的做题方法, 以免陷入题海战术。

2. 选题更具针对性, 内容讲解要更加全面。

对每一个知识点来说, 可以进行练习的习题有很多, 但是他们往往都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变通, 因此, 老师在选题时, 要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习题, 首先相对习题本身进行讲解, 然后深入剖析出题者的出题意图, 考察的知识点, 容易出错的地方, 适用这类题的做题方法等等, 然后再对例题本身进行变换, 举一反三, 这样全面的对习题的讲解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不仅学生们掌握了这一类题型的做法, 通过是在遇到考察同样知识点的时候, 也可以做到灵活地变通, 学以致用, 而不是生搬硬套, 进而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3. 采取多样性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创造性。

不可否认, 我们的习题注重老师的讲解有很多优点, 比如说他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但是同时, 只注重讲解也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 因此, 在进行讲解之前, 老师可以提前把下节课要讲解的习题以组为单位分给各小组同学, 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先进行一下探讨, 试着找出解题思路, 那么上课时, 学生们就会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去听讲, 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另外, 习题课上也可以增加一些实验演示, 涉及到具体的化学实验的习题,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化学实验让同学们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 加深印象, 这样也许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新事物总是孕育在旧事物中, 改革是淘汰旧事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的改革, 一方面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 改革可以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国情决定着我们的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又决定着高考制度,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的背景, 但是在大的背景下依然可以做出一些改革, 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我相信,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 必将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兴春.论高考中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与培养[J].化学教育, 2009, (08) .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第9篇

一、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提高科学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 在化学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化学学习地发现性、探究性、研究性。

高中化学课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 这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在备课时, 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反思。

(1)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 均应对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并且要透彻理解新课标中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在确立化学教学目标时, 一方面要依据新课标, 使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教材体系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

(2)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 主要是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 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进行反思。

(3)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化学教师在反思过去的经验与教训, 反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 再设计出教学方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有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从而优化教学实践活动。

2. 课堂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课堂反思, 主要是反思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例如: (1)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 教师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 (2)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 教师如何处理等。

3.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审视性回忆的行为, 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1) 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令教师惊喜的“亮点”环节, 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 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完成?为什么? (3) 假如教师再教这个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做怎样的修正等。

二、反思的方式

1. 写教后感

虽然“教后感”是教师教学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分, 但它是教师思考及创造的精华和源泉, 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较好形式。教后感的内容很多,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例如:在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 笔者采用如下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在一阵音乐贺卡声中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学生马上充满了好奇, 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笔者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学生先分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 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 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 小组间互相交流, 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被笔者记录下来, 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 教学效果都不错。

(2) 记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中, 新课结尾的处理:笔者先是用常规的方法——总结归纳式结尾, 单纯强调浓硫酸的特性, 但是发现学生不易接受, 教学效果不太好。于是笔者把它记录下来, 经反思后, 把这节新课结尾的处理设计为一个思考题:有两瓶无色溶液分别为浓硫酸和稀硫酸, 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它们。

(3) 记学生问题。也就是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 包括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 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例如:学生通过实验“铜—锌原电池”,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有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 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 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 这是为什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予以及时引导, 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2. 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 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 观看优质课例, 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制订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相互借鉴的意义较大,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 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3.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精彩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 笔者通过一个“滴水生火”实验导入新课, 学生对实验十分好奇, 议论纷纷:水本来是用来灭火的, 怎么能生火呢?然后引入“这就是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的功劳”,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的物质, 其性质如何。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 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然后再设问: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起钠?“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 能用水扑灭吗?通过思考和讨论,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 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水平。

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良好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自觉进行学习, 在反思中不断发现困惑, 从而促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反思性教学:教师在职发展的必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学, 2000 (10) .

初高中化学课衔接教学策略 第10篇

一、产生初高中不适应现象原因

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与物理和生物等一起编排在“科学”中;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要求也以识记为主,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以苏教版为例,《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选修模块是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学生提供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见图1)。

高中化学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知识相对更加抽象,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所以说进行合理的衔接是化学学习自身的必然要求。

2. 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化学思维跨度较小,逆向和发散思维较少。学习上,记忆也多于理解,侧重重现和简单模仿,对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要求比较低。高中化学除形象思维外,还需要抽象思维,即通过抽象的化学模型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课堂教学容量多且常常直观性较差。若教师不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很难较快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3. 初、高中学生心理转变难度大

初中化学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小,高中生面临紧张的学习和竞争,而且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情况将更趋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加上初高中是学生心理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若教师未进行积极的疏导,极易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很需要一个过渡期来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

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切实作好衔接工作

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化学教师,我认为光研究高中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清楚把握初中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使教有所依、教有所循,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高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使新高一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教学。

2. 根据高一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心理情感的衔接

教师应该对高一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比如第一堂“见面课”。教师可以先作自我介绍,包括兴趣爱好、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的障碍,并让学生叙说自己的初中学习经历,了解其学习习惯,拉近师生距离,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注意点,同时提出新学期的具体要求。最后,指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制定近期学习目标,制定相应学习计划,一段时间后进行自我评价,督促其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培养其对学习进行自主规划和监控的能力。

3. 通过对初中的某些知识点的加深和完善,自然过渡到高中内容

加深和完善初中化学的某些知识点,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更快进入高中角色。特别是新高一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复分解反应加深理解和认识,快速过渡到高中知识内容上面来。

案例1:复分解反应教学

问题情境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有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生成沉淀行不行?

教师活动举例AgCl+NaBrAgBr+NaCl

学生活动领会难溶的沉淀能向更难溶的沉淀转化,从而为高二学习沉淀的转化打好基础

问题情境2复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强酸制弱酸,那么弱酸能否制备弱酸?

教师活动举例Ca(ClO)2+H2O+CO2CaCO3↓+2HClO

学生活动领会酸性的强弱是相对而言,所以弱酸能制备更弱的酸

问题情境3能否弱酸制强酸呢?

教师活动举例HClO+H2SO3=HCl+H2SO4

学生活动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没有酸性的强弱,只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没有强弱酸的限制。

教师活动举例H2S+CuSO4CuS↓+H2SO4

学生活动领会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有很多,有少数情况下,因为有特殊原因(如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弱酸也可能制强酸,从而使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全面。

4.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正是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具备的,所以教师应尽可能上好实验探究课。探究实验能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化学活动,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活思维,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案例2:氯水的漂自性教学

问题情境进行如图(见图2)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NaOH溶液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而褪色。

实验探究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实验结论新制氯水有漂白性,使NaOH酚酞溶液褪色。

5.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的实质是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活动,建立高效课堂,比如在新课活动探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交流;在习题讲解时同样组织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等。

教学中要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提高化学知识的形象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氧化还原反应和初中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可利用数学中的集合方式表达(见图3),会使学生更感兴趣。

三、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80-01

我们各教研组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可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在教学效果好坏上教师毕竟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教师首先该如何做好教学反思,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來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1.营造学习氛围

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

3.发展自学能力

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浅析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热情的高涨与否,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的高低。兴趣是推动学生深入透彻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接受知识,进行学习。因此,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授课中,通过让化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体会实验给他们带来的新奇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日常生活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化学学密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比如炊具含有的化学物质、新科技带来的科技产品等。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东西,引申出与化学方面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在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同时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象,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一味地传授知识,应该通过给学生启示,鼓励其积极思考、发现,进而掌握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点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考查有关课本上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各个方面,并验证这一结论。这样不仅能达到知识点传授的要求,而且能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刻直观地学到这一知识点。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化学课本,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将日后所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阅读课本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灌输知识。具体包括:(1)通过读书掌握固有的、专有的化学学科的专业语言,只有认识了专业语言,才会在日后的自学中明白其中意思;(2)通过反复读书,使其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科学的世界不容许一知半解,也不容许以偏概全,因此建立准确的、系统的体系才是必要的;(3)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从被动的一面变成主动的一面,对于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需要认真吸收,提高自学能力。

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将创新与教学更好结合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之前进行周密的安排,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进行学习,指导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同时,老师需要把情感渗入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运用自身的渊博知识,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丰富,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的学习观念。

五、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掌握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与规律。目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简单的操作而忽略由此带来的知识构成。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一步一步来,老师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中不假思索,只是照搬原样,起不到促进思考的目的,起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基础上适当允许学生发挥主观性,采用不同器材、不同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同时要在进行每一步之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并在后面的实验现象综述、原因分析和结论书写中进行必要的自我完成。教师还可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表达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有效提高。

上一篇:中共民主政治建设下一篇:高年级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