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2024-09-02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精选11篇)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1篇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在表现

(一) 语法使用, 突出语言特点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同于普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技能训练,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和句型等教学内容, 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英语, 还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一般特点, 比如, 诗歌语言的凝练、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生动, 等等。

英美文学语言与高校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陌生化, 高校英语教学中所教授的基础语言多是一些日常的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 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则常常具有陌生化的特点。“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一个文学概念, 基本含义是对语法的使用进行创新, 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 破除日常的、自动化的语言壁垒, 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在英美文学中, 语言追求“陌生化”的文学作品有很多, 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 托马斯·曼的《魔山》, 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等。陌生化的文学作品语言能够使读者感受新奇, 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二) 事物描述, 突出民族特色

一些英美文学作品, 尤其是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 常常带有地域性的特征, 描述的是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突出的是自己的地域、民族特色。比如, 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笛福的小说被称为“荒岛文学”, 其《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作品多描写的是荒岛求生、荒岛生存的内容, 具有明显的“荒岛文学”特征。

通过阅读此类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还能加强自己对异域文化、异域生活的了解, 提高对异域民族的认识。

(三) 口语训练, 突出口语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尤其是小说文体中的语言, 常常就是口语化的语言。在英美文学的小说中, 大多数小说也是采用日常的口语写成, 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比如,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该作品结构松散、文体自由, 语言也呈现出美国方言、口语化的特点。比如小说中的“here it was all come to nothing, everything all busted up and ruined, because they could have the heart to serve Jim such a trick as that, and make him a slave again all his life, and amongst strangers, too, for forty dirty dollars”即采用美式口语写成, 但是其中的口语又不同于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中所教授的口语, 小说中的口语是比较原汁原味的美式口语, 比如, “for forty dirty dollars”等等。

再如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中的“Within two minutes, or less, he had forgotten his troubles. Not because they were less heavy and bitter to him than a man’s are to a man, but because a new and powerful interest drove them out of his mind for the time...”也是比较原汁原味的口语化的英语。

通过阅读此类口语化的英文版小说,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使其了解和认识英美国家的口语与我国所教授的英语口语的不同, 为其更流利地讲英语口语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 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的同时,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 语言组织, 突出文学习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的口语化、大众化特征,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常常显得随意、松散, 只求能表达词意,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则不仅限于此, 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律, 常常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比如,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蕴藉性, 等等。

比如,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黄昏的和声》:

The flowers evaporate like an incense urn,

The viol vibrates like the wailing of souls that repine.

A melancholy waltz-and a drowsiness divine,

The skies like a mosque are beautiful and stern.

上文的一段可译为:

每朵都在吐香, 像个香炉一样,

小提琴像一颗伤痛的心呜咽;

忧郁的圆舞曲和倦人的晕眩!

天空又愁又美, 像大祭台一样。

波德莱尔的《黄昏的和声》号称是“诗歌对音乐的胜利”, 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写信称赞这首诗“像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诗歌充满了音乐性, 与日常生活中松散、随意的语言相比, 显得大不相同, 这便是文学创作中进行语言组织所收到的效果。因此,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和方法, 了解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习惯。

二、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 巧妙利用阅读理解, 深度挖掘文学元素

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阅读的过程中, 首先思考所阅读的篇目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哪一类题材, 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话剧, 等等。比如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要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因为其中具有了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小说的要素;在阅读叶芝的《当你老了》时, 要知道这是一首诗歌, 因为其具有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其次, 通过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 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如, 阅读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时, 应明白作者通过对四种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婚姻状况的婚姻的描写, 探讨爱情观和婚姻观。在作者看来, 婚恋与社会地位、财产等相关联, 但财产和社会地位等并不应该成为婚姻的决定因素, 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双方相互吸引爱慕、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作者反对因钱而结婚, 也反对轻率地、不负责任地结婚, 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 再次, 应该思考作品中人物或整部作品的象征意、隐喻意等, 比如,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 老人象征着“打不败的失败者”, 老渔夫捕鱼连连失败, 他的命运是悲痛的, 但是他却屡败屡战, 永远不愿被打败, 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二) 观看经典英文电影, 还原原汁原味英语

文学与电影有着密切的关联, 许多电影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之后, 使得电影也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时, 也可多鼓励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比如, 《飘》改编成的《乱世佳人》, 《饥饿》改编成的《饥饿》, 《圣女贞德》改编成的《圣女贞德》, 《红字》改编成的《红字》, 等等。

比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瑞德离去时, 斯佳丽伤心欲绝, 但并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燃起了新的希望:“Tara!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三) 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创新性教学法, 目前已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到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高校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 也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比如, 在学期刚开学时, 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分配给每一个小组赏析一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任务, 比如, 将《红字》《白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喧哗与骚动》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任务分别分配给每个小组, 让其在课下进行阅读, 阅读之后, 由每个小组制作一套与自己小组阅读作品相关的课件, 课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介绍、作品的人物、情节、作品的主体思想和作品的象征意味等。在课堂中, 每一次课程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展示自己的课件和语言讲述来分享自己小组对作品的鉴赏, 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展示和讲述。讲述结束之后, 由教师和其他同学针对作品进行提问, 由该小组的成员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最后, 再由教师对该部作品进行补充性讲解。

通过上述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要达到使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陶冶,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目的, 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进行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 口头介绍, 介绍作品的影响力, 介绍作者、故事情节、人物等, 通过介绍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经典电影, 播放电影的经典主题曲, 等等, 让学生爱上电影和主题曲, 在观看了电影之后, 有进一步进行阅读原著的兴趣。比如, 给学生播放电影《呼啸山庄》《麦克白》《简·爱》等, 学生在观看电影之后, 还想再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既是原汁原味的英美英语, 又具有文学语言的优美、凝练、口语化、陌生化等特点。英美文学的教学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加深对英语的学习, 还有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受到文学的启发, 培养自己的文学阅读、理解、创作能力,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所以, 利用英美文学教学是提高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非常重要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沈黎.大学英美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J].语文建设, 2015 (8) .

[2]程建锋.融英美文学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调查与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 .

[3]王盈盈.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 (6) .

[4]唐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开放式”英美文学教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5]王艳霞.英美文学作品人文素养的影响研究[J].芒种, 2012 (20) .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思考 第2篇

在21世纪经济浪潮冲击的今天,很多人对教育的人文精神和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提出质疑。很多的高校应社会的需求,花很大精力抓学生的英语模仿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分析思维和独立见解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经历4年的专业训练之后,张口能说发出地道的英语口音,但是思维萎缩和修养受到忽略。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辨别能力,那么,学生张口说出来的英语就犹如鹦鹉学舌,缺少了自己的深度。

作为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对于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巩固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商务英语各门课中,文学是唯一可以担此重任的载体。

首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开设应为文学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文学语言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层次”,最美的语言往往存在于文学中,所以文学文本是最好的阅读文本。学生在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历史事迹。可以有效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概况,这样才能能有效地利用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与文化语言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文学的学习,语言也会学习的更加充实、更加感性。另外,文学作品可以促使学生对语言的特点更加敏感,进而提高对语言的认识。学文学从来就是学语言的自然延伸,英美文学中的语言更是“语言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内容的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接触的是地道的或高雅严肃或诙谐幽默等不同风格的语言。阅读不同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强对英语这

门语言的语感,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商务英语方向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语言与专业复合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结晶和文化信息的承载者,语言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是不可分割的。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 一个民族语言丰富性、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语言,它生动活泼、意蕴深长。文学又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生 活的缩影,是了解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参与到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从而培养了我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英美文学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因而面通过文学了解文化,提高文化意识,进而胜任跨文化交际的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是其它所谓热门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对于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及商贸技能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语言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交际,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听、说能力,还 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商务人员都会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不少毕业生口音纯正,口语表达也流利,在国际交往中乍一开口能讲几句漂亮的外语,但难以进行深度交流。因此了解相关国家的背景,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及熟悉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行为习俗等都足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通过研读英美文学并对 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 中轻车熟路,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高人文素质。当代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时刻,人们面临着巨大的诱惑,物欲的驱使,享乐的召唤,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

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开拓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情性,提高人生的境界。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 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 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所以,英美文学不仅仅是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是学习商务英语学生应该去探索的课程。对以后的人生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班级: B091203

学号: B09120320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宏观解读

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初。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存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理想。

3.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因此教材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探讨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做好量的控制,打造教学精品是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endprint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03:14-18.

[2]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73-75.

[3]李富乐.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9,01:12-13.

[4]宋晓晴.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2013,03:42-45.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4篇

然而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高等教育, 学校和学生都变得务实起来, 高校的内部结构和教育风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很多。作为人文素质培养阵地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英美文学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 以期对走出英美文学教学困境提供理论参照和文化启示。

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它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体现出来。纵观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令其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 务实的理念使得课程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令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潮亦在校园里弥漫开来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纯真的理想与大学生渐行渐远, 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务实。昔日文学讲座爆满的情形已难发现, 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情日渐淡薄, 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在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只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 他们更倾向于选听那些能有利于他们就业的课程。而学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意愿, 于是英美文学这样一个在表明看来并不实用的课程就被边缘化了。很多高校用于英美文学的课时很少, 以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美国文学在英语教育专科班只在大二时开设一个学期, 且每周只有两个学时, 应用英语专业则根本不开设这一课程;英语本科班也只是在大三时开设一年, 也是每周两个学时。英美文学课程本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 然而却被一些所谓的实用课程挤向了边缘的位置, 成了学校和学生眼中的鸡肋, 着实令人担忧。

第二, 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滞后

英美文学知识信息量很大, 所涉历史跨度很长, 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且不同的作家作品又差异很大。因为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 很多老师为了讲完内容总是一节课不停地讲, 且少有提问环节。于是就造成了老师主讲, 学生被动听的课堂现状, 而这和提倡以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 下课对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2]。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应有的互动, 学生亦感觉枯燥无味, 进而对英美文学课程也难以提起兴趣。

另外,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少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曾聆听过一些同行的课程, 一般的流程是作家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一览, 作家创作风格分析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代表作品的梗概及其分析或是选段赏析等。如此内容讲下来已将课堂时间占满。很多文学老师只注重文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学课的人文内化教育功能, 从而弱化了文学课的真正价值。

第三, 文学师资力量薄弱

外语系通常都是学校较大的院系之一, 英语老师倒是不少, 但能真正把文学课讲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老师却也不多。毋庸置疑,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者。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实际教学中文学师资却较为薄弱。很多老教师理念落后, 且知识更新慢, 年轻老师又流失严重, 学术梯队严重断层。一些文学老师自身的文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文学教学中很少运用比较文学或文学批评理论等前沿的文学概念或术语, 只是流于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 这样就使得文学内容的教学较为浅显, 从而羁绊了整个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

结语

现如今, 由于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英美文学这个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益”的课程日渐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冷落, 逐渐被边缘化, 而且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 很多老师教学方法守旧, 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使得本该活跃的文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且文学师资力量也有些薄弱,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认识到并深刻反省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王春晖.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3) :120.

[3]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6) .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英美;文学鉴赏

【Abstract】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a great negative influenc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content of student teaching method is often adopted by the traditional "cramming", undertake to the student hard and fast rules. This way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qual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In this, the author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actual research mainly talk about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当前,很多学校都存在对于学生文学鉴赏方面教学不足的情况。因此,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当前,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相关课程的时候往往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重点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死记硬背。這样一来,这些知识只能算是暂时的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不是真真的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也就慢慢的出现松动最终全部遗忘。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背诵之外教师还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简单来说就是不知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虽然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却出现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都是节选而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因此其对作品的主体和内涵掌握的难免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觉得英美文学鉴赏的课程无聊枯燥,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完全没有意义。

2、关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些建议

2.1、阅读完整的作品

要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鉴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节选和介绍。虽然阅读作品的精华部分同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但是终究是有缺憾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将其拆散来进行欣赏那就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零碎、不连贯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讲,为了全面的了解莎士比亚的魅力和思想就一定要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完整的细读以帮助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去了解和阅读。

2.2、讲解方法

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要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方法,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的精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间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的学习。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都已经迈进了信息时代。学生对于很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的掌握速度。因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够客观全面的进行文学作品的相关欣赏。

2.3、写读后感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另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是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对于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自我思想倾诉的表现。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可以有效的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总结和记录,而且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以后写作的素材。这种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间学生等于是又重温了一遍作品,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掌握进行考核的时候最好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式而是用论文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间学生往往可以在作品中间发现自己、看见自己。学生对于文章意义的探索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探索和挖掘。因此,教师也要教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阅读时候产生的抽象的感觉的想法变化成为理性的文字和表达。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对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4、任务分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即让一个学生专门去了解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文学流派。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就有了一定的减轻。学生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基本找到其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然后,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讲解,让学生将其工作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率也会明显的得到提高。这样一来,学习的核心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学生学习懒惰性的问题。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对自己负责。因此,学生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其次,通过任务分配的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提高。

3、总结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尽最大努力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以帮助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慧.中西方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0.

[2]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湘潮,2009(6):110-111.

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第6篇

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英美文学课归类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1),是针对我国所有三、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有助于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鉴赏能力和提高心理素质。但是,这门主干课程在很多高校遭到冷遇,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举步维艰。

早在2002年《郑州大学学报》第5期的哲学社科版中,国内6位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受邀发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结论相近:文学课已经位于备受排挤的地步,发展前景堪忧。虞建华教授(2002:8)犀利地指出“但严峻的现实是,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学的现象。文学这门语言艺术常常受到冷遇,以至于安排文学课像是做了亏心事,理不直,气不壮。”

对于办学历史悠久、教学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公办高校,教授们尚且有诸多担忧,那么作为仍处起步阶段的民办高校,其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笔者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为例,追究英美文学课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分析听课记录、座谈会笔录和调查问卷数据,笔者发现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们阅读原著的能力较为薄弱:词汇量较小、文化背景知识缺乏、阅读速度较慢、阅读量不够。当被问及“在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72%的学生选择生词过多;61%选择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两大障碍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理解、消化原著困难,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经调查发现,阅读原著的速度为每分钟140~180个单词、120个单词、100个单词和80个单词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9%、23%、31%和27%。相比《大纲》中规定的第六级阅读速度每分钟140~180个单词的要求(2000:8),达标的学生仅为19%。由于阅读速度偏慢,阅读量就会相应偏小:以《大纲》中的推荐书目为难度和长度标准,34%的受访者表示完整地看过1部原著;完成阅读2~5部、6~10部和11部以上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是59%、4%和3%。然而,英美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仅《大纲》中的《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就多达100本(2000:19~21),阅读量之大,可见一斑。参照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想要读完所有作品,只能是望文兴叹。

其次,学生们对英美文学课的态度消极:求知欲不强、自觉性较弱。文学课教师会在开学的首堂课上布置课外阅读书目,半数以上的学生常常“过目而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文学课是必修课,部分学生迟到、旷课的现象屡禁不止;在课上容易走神,没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且,课外阅读原著的时间偏少:70%的受访学生每周大约花1个小时,肯花费2~5个小时和6~10个小时的受访者分别为26%和4%。

最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欠科学:缺少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交流甚少。对于课堂内讲解的作家、作品、流派等众多知识点,半数以上学生不预习也不复习。在回答“如何对待英美文学课上没有听懂的内容?”时,仅有4%的学生选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22%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后单独请教老师,32%的学生愿意课后和同学讨论,其余的学生偏向课后自己网上查资料,更有甚者对此忽略不计。学生们普遍习惯被动接受“是什么”,很少关心“为什么”和“怎么样”,缺乏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2 原因分析

对于不少民办高校的学生,文学是一本读不懂、读不完、不愿读的书,导致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进而形成慵懒作风。上述问题相信不是个案,但责任不全在学生,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氛围、高校定位、生源师资、教学方法等也是导致困境的因素。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竞争随之日益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变得急功近利。民办高校的学生更甚,感觉自己“出身不好”,没有重点高校的毕业文凭保驾护航,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应用性强的英语课程,或者忙于考证、出国。因为英美文学课所学的知识不能和就业直接挂钩,就会被误认为“无用”,因而失去动力。

民办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定位于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偏向“应用英语专业”的特点。结果,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时让给了“实用型”课程,英美文学课首当其冲,由《大纲》中规定的四个学期减至两个学期。

生源师资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上外贤达学院为例,学校招收的是上海市二本控制线以上、其他省(市、区)二本或三本控制线以上的考生。较之考取一本控制线以上的考生,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相对不高。除了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单薄,专职文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理论水平、文学素养、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教学经验的积淀也需时日。“学”和“教”的两个主体——生源和师资的整体质量都不高。

在具体施教中,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常常把文学课上成精读课,教学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学生跑马观花,一知半解,逐渐失去兴趣(2010:16),有些甚至选择逃课,更谈不上培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授课教师的讲课热情,产生恶性循环。此外,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缺少互动,没有把文学丰富多彩的一面充分呈现给学生。

社会环境带来的功利主义,高校定位中的实用主义,加之生源师资质量偏低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些都共同影响了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成效。

3 对策建议

当前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而社会环境等因素尚未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改?电子游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抱怨他们的学生、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以至于学业荒废。但是,既然它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肯定有其积极因素。我们为何不借鉴电子游戏中的积极因素应用于文学教学(Jago,2011:68)。游戏吸引玩家的秘诀包括惟妙惟肖的呈现方式、及时且频繁的意见反馈、个体探索和集体合作的有机结合。而多媒体和校园网巧妙结合运用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也能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吸引力。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数据于一体的信息传递技术,用于英美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从而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史惠风,2003:11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难度、不同的作品体裁、不同的作品主题,可选取适合的多媒体资料用于教学。介绍比较深奥晦涩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时,用改编的电影为突破口,适当降低难度和门槛,帮助学生克服“开卷恐惧症”,甚至激发其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大纲》中推荐的100部作品中有90余部都有相关改编的电影,为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讲解提供了保证。比如在《哈克贝瑞·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为了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运用了四种方言,这些方言的语法和单词发音与学生在语法课和语音课上所学的标准规则大相径庭,大量的单词拼写有变,但是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反映真实的生活。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同名改编的电影片断,有助于学生们克服这些难题。电影不仅能让他们随着电影画面,在视觉上生动、直观地领略主人公历险时所见所闻的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土人情,而且能在听觉上感受原汁原味的南方方言和密苏里黑人英语。讲解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诵、原作者朗诵音频,播放有关诗人的纪录片,或者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画作、摄影作品等,让学生们不再对诗歌产生厌烦、无趣、回避的消极心理反应。例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结合大卫·霍克尼的摄影拼贴作品Pearlblossom Highway一起讨论(2011107)。两者都是有关“人生抉择”的主题,相得益彰,使学生们心领神会。多媒体资源运用得当,就能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变消极为积极,让他们有形象直观的感受,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自然而然地对作家所表达的思想和创作的人物产生共鸣,感悟人生。

校园网的优势在于很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能及时而且频繁地提供反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合作。基于校园网的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次序、学习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只是鹦鹉学舌般复制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张法科等,2004:61)。课前,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提前安排布置课堂上需要讲解的作品和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网上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和背景资料,制作成PPT课件,作为“热身运动”,他们就不会脑子一片空白地进教室;课上,可以按小组为单位,和全班分享学生的PPT课件,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课后,对已经讲解过的作品,或者课上提出的观点进行回访,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继续深入讨论,并且把PPT课件放入资源共享。课堂笔记也可以请学生完成后放在校园网上共享,并允许增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能作为学生考前的辅导参考资料。通过形成评估性模式,教师把互动情况计入总评成绩鼓励每位学生在论坛上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赏析、探讨作品。如果只是列阅读书目的清单或者罗列作品相关的问题和评论文章没有后续的交流、检查、反馈措施,那些信息只会形同虚设,被学生搁置一边。此外由于每个学期仅为36个课时,课堂讨论必然时间有限。而且,班级规模较大,学生的课堂讨论机会也会受限。因此,校园网是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绝佳平台。

多媒体和校园网在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解答了李公昭教授在“现状与忧思”一文提出的问题“英美文学课究竟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李公昭,2002:11)。

4 结语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像是挑选合脚的鞋子,目的是旅途中步履平稳。如果不顾每个人脚的尺寸和形状差异、也无视个体的走路方式的不同,一视同仁,会造成穿着者一瘸一拐甚至止步不前。因此“切合实际”是促进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多媒体和校园网就是两只“合脚的鞋子”。它们的使用能有效促进文学教学,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开卷有趣、开卷有益,提高人文素质,从而增加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我国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的困境,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建议。文章强调课内、课外并重的原则,即课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借助校园网的平台,解决课时紧缺的矛盾,为师生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多媒体,校园网

参考文献

[1]Jago,Carol.With Rigor for All:Meeting Common Core Standards for Reading Literature[M].2nd ed.Portsmouth,NH:Heinemann,201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11.

[4]史惠风.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2-113.

[5]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7-8.

[6]虞建华.谈我国高校专业英语“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7篇

一、促进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作用

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作为语言应用的一种高级形式, 它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英美文学大多数都直接刻画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以及心理世界, 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描绘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大量的词汇。所以在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接触到许多英文语法和词汇, 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英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为读者呈现一副广阔的社会生活。所以, 英美文学对学生的听写和阅读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 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记忆新的词汇, 这样就摆脱了枯燥的单词背诵, 学生不仅能够接收到更加丰富的内容还能够加深对文中单词的记忆, 提高单词背诵的效率。若脱离了英美文学所塑造的背景, 学生在语法或者举行分析的效果上就不会太明显。以当代英语中Catch-22为例。Catch-22这个单词来自于约瑟夫.海勒的文学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中, 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对战争中厌战的飞行员制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规定中要求:只有在飞行员精神状况出现异常后才可以进行降落, 但是降落前飞行员必须向指挥部提出申请, 而飞行员提出申请就表明飞行员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所以飞行员的降落申请是不会被批准的。因此, 在这本书的背景之下, 人们对Catch-22的理解为:用来表示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的规定。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和了解,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可帮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会推荐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来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以防止学生盲目的阅读。在学生中学时代学校就会要求学生去阅读以下经典的外国名著, 教师不妨推荐学生们尝试阅读这些名著的英文版。此外, 《圣经》作文一部文学作品, 它被联合国誉为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并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趋向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圣经》中有许多典故还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还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又比如古希腊神话, 它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 它不仅例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还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校教育中, 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也是重要的课题之一, 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从文学的本质来看, 文学不光记述了时代背景、人物状况、历史条件等事实, 还反应了当代人们内心的感受。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 可以了解更多的西方社会习惯、民族特点、社会表现形式、价值观念以及风土人情等等。这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比, 了解我国国内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动态以及我国的风土人情等。从英美文学发展历史及其作品来看, 道德教育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中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劝诫;第二种是将社会中存在的丑陋事物进行揭露, 惩恶扬善。以15世纪到16世纪英国流行的道德剧来看, 道德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通过惩恶扬善来劝导人们多行善举, 告诉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一类型的话剧和小说在英美文学的各个时期都是作家和人们讨论的话题。以夏洛蒂的《简爱》为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 表现了女主人公勇敢坚强, 积极向上的品质, 引起了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激励了许多年轻人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所以,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透过英美文学为学生建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对社会是非的判断力和对人性价值的理解及判断力, 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世界逐渐连城一个整体, 英语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为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搭建了语言上的桥梁。在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下, 各国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 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要进一步的适应我国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在高校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其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国际型的人才。尽管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型人才的划分标准, 但是在某些领域国际上已经达成了部分公式, 那就是:国际化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国际认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所以, 国际型的人才需要拥有比较宽广的事业背景, 对各国不同的文化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 对各国文化与本国的交流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这种国际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还应该能够较好的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 除了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之外, 对其它国家的语言也应该有所了解。

在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本国思维定式的影响, 学生常常会不自觉的将母语的文化套入英语交流当中, 导致学生对英语语言使用不规则的现象发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这种文化上产生的差异在国际交流活动中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将很可能产生交际活动中断等严重影响国际交流的事件发生。此外, 英美文化通过文字的角度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了英美人特色的文化。学生在对英美文化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的同时, 还能够对书中的英美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 进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英美文化的特点与内涵。美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融合成的国家, 美国文化最能够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它具有广泛性和国际型等特点。学生在研读美国文化作品时, 这种融合性的文化和思想尤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 英美文学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该受到学校以及师生的重视。

结语

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不仅在英语学习方面对学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交际能力。英美文化也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帮助。若忽视了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更加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 英美文化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忽视。

摘要: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 英美文学课程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并且为现代的大学生教学提供一些意见。

关键词:英美文学,高校,教学,地位

参考文献

[1]吴伟洲.探究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12) .

[2]王孟.探究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9) .

[3]张云岗, 王艳军, 陈志新.多元化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及其意义探析[J].大家, 2012 (16) .

[4]聂晶晶.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1) .

[5]张倩.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2 (08) .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8篇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数十年来,英美文学课在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外语学科边缘化、英语教学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看重语言的工具性,但轻视外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课时量不断削减;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引起了吴瑾瑾、丁兆国、彭晓燕、范晴、梁玉莹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方法,推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日常生活美学是指“西方美学中后现代以来的一种超越艺术美学来重新定义美学的理论话语,它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来重新筑构美学体系”[1],主要从沃尔夫冈·韦尔施、迈克·费瑟斯通、让·鲍德里亚、理查德·舒斯特曼、卡提亚·曼德卡等的言说中体现出来。美国著名美学家、人文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说:审美,作为“具有人类价值的东西,必须以某种方式满足人在应付他的环境世界中的机体需要,增进机体的生命和发展。”[2]美学家张法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在于日常事物的美学外观,也不仅在于日常事物内部的组织方式和结构方式,而在于人的经验……无论在生活之中,还是在艺术之中,都因这经验的流动而成美,都因为美而提升了人的经验感和生命感。在这一意义上,生活即艺术即经验即美。”[3]陶东风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4]因此,我们要有和当代现实对话的愿望。鉴于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被边缘化、学生兴趣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日常生活美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课教学,强化英美文学与当代大学生学业需求、心理情感需求等之间的密切联系,激活英美文学课堂。

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三种有效策略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

在文学课的课堂提问设计中,既要紧密联系文学课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情感需求。英语专业学生有提高语言技能、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业需求,因此,教师在讲授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和代表性作家时,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讲解浪漫派诗歌,如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时,可提问学生以下问题来培养其审美能力:Why do people sometimes fail to appreciate nature's beauty and impart a kind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not found in books and formal education.Do you agree?在讲解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时,既要肯定“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对文学的审美性质的推崇,又要批判性思考其某些过激或有失公允的观点,教师可问题:Wilde says,“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moral or an immoral book.Books are well written,or badly written.That is all”Do you agree?Why or why not?

教师应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提高交际能力、领导能力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凸显英美文学与中国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在讲授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时,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How do you describe your ideal lover?How does Portia compare to the men around her?Is Bassanio a worthy husband for her?What Portia would have done if the wrong man had selected the right casket?在讲解史诗《贝奥武普》、传奇《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What makes an eloquent speaker?What makes a hero/knight?What makes a good king/political leader?What makes a good CEO?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欢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欧美、中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在讲授狄更斯《雾都孤儿》时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慈善、社会福利问题,可提问如下:How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 labor and juvenile crime?What is the essence of charity?What can we do to promote volunteer work?

2.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作品主题阐释

自然生态意识和消费主义批判是英美文学的两大主题,笔者将以此为例阐释如何将日生活美学渗透进文学课教学。在讲解浪漫派诗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What is nature?What kind of inspirations can we learn from nature?How can human being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Why are natural resources excessively exploited and the earth severely polluted?美国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代表性作品。作为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物质生活问题,教师应引导其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关于《嘉莉妹妹》,可提问:Why does Hurstwood fail?Why does Carrie succeed?Can any moral lessons be drawn from either of their fates?Why or why not?How do you define success and happiness?Does success mean happiness?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提问:How do you understand Gatsby's“greatness”?Is Daisy a material gir1?Does she deserve Gatsby's love?

3.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二是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日常生活美学启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拓展活动时,务求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把文学相关音频、视频和图片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时,教师可提到耶鲁大学始建于这一时期的1701年,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向学生播放这两所大学的招生宣传片,激发学生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

关于把英美文学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节日庆典、暑期赴美实习等特色活动,使文学课成为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技能和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课外讨论话题:英美文学与我们的个人生活有何关系?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举办圣诞游艺晚会、万圣节化装舞会、感恩节宴会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诚实、正直、善良的公民。英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赴英美等国参加暑期实习,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语言技能,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概言之,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是沟通中外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平台。英美文学课程是帮助我国大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培养鉴赏能力、审美意识、批判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美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文学课边缘化、工具化的问题,激活英美文学文化与我国90后大学生生活、情感需求之间密切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法.西方理论对日常生活美学的三种态度[J].中州学刊,2012(1):17.

[2]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

[3]张法.西方日常生活型美学:产生,要点,争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1):104-105.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教学改革,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文学

1. 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 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 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 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 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 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 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 语言精炼, 表达准确, 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 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 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 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 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 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1874-1963) 的诗歌《雪夜停林边》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 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 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 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 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 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 他的任务还未完成, 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 这样, 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 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 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 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 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 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 人物众多, 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 情节生动, 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 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 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 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 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 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 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 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 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 《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 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 抒发他的观感, 因此小说中所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 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 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 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 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 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 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 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 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 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 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 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 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 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 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 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 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 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3. 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直观化, 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凸现教学的重点,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 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 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 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 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 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 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 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 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 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 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并写成观后感。这样, 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 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 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 (一般每周2-4节课) 、内容多的问题。

3.2 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 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 如理解能力、语言艺术和表演才能, 等等。笔者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阅读作品和提出问题等, 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所要讲解的诗歌和散文片断;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 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在分析讲解之后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 也可以选取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片段, 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最后是课后总结, 譬如让学生在课下花一定的时间 (几周或一个月) 来阅读课堂上讲解过的文学名著, 同时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写成读书笔记, 并尝试着对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文学评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自学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而要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价值,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则需要每位英美文学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岂深, 孙铢.英国文学选读 (第一册)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高校英美文学论文 第10篇

【摘 要】分析构建广西高校英美文学学习平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在微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图式理论构建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为英美文学课程注入“微时代”的新内涵,也为广西本科高校推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微时代 图式理论 英美文学 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20-03

一、构建广西本科高校英美文学学习平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英美文学自主化学习平台的构建不仅是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顺应网络自主化学习的需要。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外国语院校在创办英美文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网络互动技术和以及自身丰富的文学教学资源,推出了众多制作精良的英美文学网络学习平台,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等等。这些学习平台整合了学校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学习手段:教学课件、师生留言板、原著小说和相关影视资源。这些英美文学网络学习平台的成功构建,验证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生存空间,既给学生指明了英美文学自主学习的方向,也为广大本科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启迪。但由于师资技术的相对滞后,目前广西大部分本科高校仅有广西师范大学设有英美文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余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仍停留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英美文学网络学习平台在广西本科高校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显得较为紧迫。

纵观广西近10年本科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不难发现它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师资的有限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教学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文学教学的日益边缘化等。过去的十年是广西高校教育改革的十年,高校教育正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生源质量的下降和英美文学课程的纷繁芜杂,高校课程设置也应对教育的改革做出相应变化,这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改革的浪潮中受到巨大的冲击,部分院校更是面临文学师资青黄不接和人才外流等问题。

首先,由于广西地区本科高校在英美文学教学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其教学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笔者通过对广西几所重要本科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本科高校在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总体上教学课时和周期有限,课程开设时间较早。

其次,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跨越时代幅度较长,任课老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一般很难具体到位地把英美文学发展史一一跟学生作介绍,只能走马观花地对特定文学时期以及部分作家写作背景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另外,教材内容较为滞后,20世纪之后的新兴作家及其作品往往少有涉及,大部分教材集中关注部分经典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往往通过教师讲解与板书、PPT演示、播放节选电影视频片段等固定形式呈现,学生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指导与途径,往往会因为抽象枯燥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而慢慢对它失去兴趣。

最后,英美文学任课老师与学生往往日常教学与学习沟通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老师除了布置课程作业外,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实施有效监管和评价,师生之间缺乏教学相长的氛围。所以,解决广西地区本科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种种症状在于打破传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进行有效引导,建立起英美文学学习平台,依靠“微时代”的开放新、灵活性、互动性、及时性和高效性,充分调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英美文学教学走出目前困境提供新思路。

二、图式化理论对英美文学的指导意义

纵观中国近十年的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图式理论主要应用于篇章阅读、听力、口语、词汇、写作、翻译实践等教学活动的研究,但通过图式理论的视角探究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由康德提出,他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现代图式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作为图式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图式是人们与已知事物、人类经验、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相联系时所构成的更为复杂、完备、概念化的理解和认知组织结构;是对人们对反复出现的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和积极组织,它使人类大脑中的各种过去反应、过去经历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作用,而且使之组织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动态组合体;是人们赖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手段,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

随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戴维·鲁梅尔哈特(David Rumelhart)提出了更为成熟的图式观,他认为:“图式是有机组合和有序堆积的知识单元;是认知的基础构建单位;是对人脑的所有记忆认知进行归纳和汇总。图式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极具动态、灵活性、多维性、不断变化的开放性知识结构,它基于记忆网络的相对暂时性不断地对过去和现有的认知经历进行概括、增生、调整、强化、修整、重构,有序地储存在人类大脑的长期记忆中,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支撑和指导着人脑内部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处理体系。”

同时,梅尔哈特也提出图式观下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的反应激活记忆网络中相似知识单元,从而使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相互匹配、产生理解,促使认知结构不断更新重组过程。人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新认知并非仅仅是知识量增加的结果,而是知识结构组织变化的结果,是学习主体通过于信息客体的相互结合形成多样的认知结构,进而得以解释和理解新旧事物间的本质和联系,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也就是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梅尔哈特的学习模式理论科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图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微时代”背景下的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的构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通过图式的预期作用、调整补充作用和剪辑输入作用,激发脑海中现存的知识储备以获取和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认知,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促进英美文学课程目标实现。

三、“微时代”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与学

随着人们对信息沟通的不断追求,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微博”、“微信”、“微课”、“微云”、“微圈”、“微商”等一系列“微”媒体慢慢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它们以其独具时代特色的传播形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21世纪大众文化的文化新内涵,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

现阶段,英美文学课程的主流教学模式主要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或“灌注式”教学,这种以“教材+黑板+粉笔”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抑制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在此基础上很难深入有效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进行指导和培养。另外,广大学生往往受传统英美文学学习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自身的英美文学学习实践中,往往成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客体与附庸,其自主性、创作性、批判性和独立性学习受到压抑。而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平台”中各种致力于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微产品”以其覆盖面广、内容全面、新颖有趣、形式多变、实用性强的特点为英美文学教师改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方向。

一方面,“微时代”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带来变革。搭上“微时代”的顺风车,依托于数字移动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英美文学学习平台将有别于传统英美文学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接收”的单一教学模式。凭借其灵活性、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不再是天方夜谭,例如,学生可以透过微平台连接世界上各大知名学府、资料库和图书馆获取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习资源,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并与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文学爱好者一同探讨学术问题,博采众长,不断开拓英美文学自主学习的新领域。

另一方面,“微时代”也将极大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学生学习观念以及师生关系定位的更新。众多“微产品”可以凭借其传播信息覆盖面广、及时高效、内容简洁明了等优点打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局限,同时“微平台”上广泛关注与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解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时,可以把当今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以及“无房不嫁”的婚姻观念与原著小说中的男女婚姻观结合起来加以对比,促进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同时,老师在英美文学课堂将转化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统领者。教师借助“微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以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发布教学计划,方便学生了解课程进度,通过“微盘”共享详尽的原版小说、文章评论和相关音影资源链接,辅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布置课前课后学习和阅读任务供学生自主完成,并通过“微平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调整改进教学。与此同时,“微平台”也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获取学习任务和展示学习成果、阅览电子文献,开展学术交流,共享学习资源等活动,从被动的课堂学习者转化为自主学习、分享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实践者。

“微时代”变革英美文学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微时代”下的英美文学学习平台在为广大英美文学教师创作和提供教学便利的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储备,拓宽视野,学习新应用,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与“微时代”的相互交织、相互发展和相互促进。

四、“微时代”背景下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的构建思路与应用

(一)微课资源。在“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迎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大众“快餐式”信息获取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凭借碎片化、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易传播等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青睐。微课区别于精品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碎片式地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使用。微课体现了“微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电子终端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点播和下载微课视频。同时,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过长和过于枯燥等不利因素降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的构建探索中,将微课引入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巩固、延伸和补充。图式理论认为:“学生长时记忆的形成,是记忆中的概念网络被激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关联,逐步被抽象和概括并形成图式的结果。”当学生通过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时,从微课获取的概念信息和认知会存储于大脑中并激活大脑内部的概念网络,以潜在的方式关联匹配相关知识点,进而促进学生对文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图式理论也强调碎片化的认知积累用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学生要学好英美文学这门课程,就要不断积累丰富的文学认知,为概念网络的激活和认知图式的形成创造条件。模块化、结构化、碎片化的微课资源在图式化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素材库,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和掌握。

(二)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微信和微博等即时通信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推广和普及,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在英美文学学习平台上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时代趋势,更是一种必需。

图式理论认为,教学的关注点不应该是学生的知识量的加与减,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认知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停留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以教师为起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皆由教师自行安排。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剥夺了应有的学习自主权,他们的先有认知和经验为教师所忽略,渐渐沦为被动学习者,缺乏条件进行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在图式理论框架下的指导下,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应该积极转化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角色,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改变、修正、重组和再构建自身所拥有的认知图式,从而拓展和深化关于英美文学学科知识的认知图式,实现新知识的主动构建。同时,该平台也应该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学生在课前课后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不断培养提高阅读和思辨能力。

因此,微信和微博两大平台与英美文学的有机结合,是构建英美文学图式化学习平台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微博或微信,第一时间发表教学反思、课堂学习任务,为学生答疑解惑,共享学习资源、作家动态、评论文章以及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等多媒体资源。透过微博和微信,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实时获取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构建动态,方便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有效填补学生现有图式中的空缺,以旧知激活和拓展新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学习平台上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交流学习技巧与心得,保持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便捷获取文学知识点,例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梭罗的“自然主义”等要点都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微信和微博的高效信息传播,使学生文学知识点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激活和拓展了自身已有图式网络和图式检索,使新旧文学认知得到关联,实现建构性的自主学习。

总之,利用“微时代”下的数字化教育技术和新兴信息互动技术,可促进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搭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自主化学习空间,最终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石爱民.图式理论对文学欣赏的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4(19)

[2]韦汉,章柏成.图式理论和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53.

[5]潘红.鲁梅尔哈特(Rumelhart)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8(5)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李政.基于图式理论的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设计——以高职导游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8]David Rumelhart.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G]//J Flood,(eds.)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4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信息化环境下广西高校本科生英美文学自主化学习平台研究”(YCSW2015195)

【作者简介】黄伟涛(1990— ),男,广东潮州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杨雅静(1989— ),女,四川隆昌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研究;赵彩羊(1992— ),女,四川广元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析 第11篇

一、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创作的源泉

英美文学可以为英美电影行业提供丰富的素材,所以说,文学是电影创作的根基以及源泉,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成功的被搬上荧幕,而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很多文学作品有着较多的读者群,而且有着良好的口碑,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将其制作成电影后,也收到较好的反响,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另外,《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文学作品也很好地阐释了文学与电影的内在联系。

很多英美电影都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素材的改编,而改编后的剧本能否真实地还原原著作品,也是衡量电影是否尊重原著以及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英美电影史中,《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改编自同名小说,而且这一作品忠实于原著,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对作品的改编,当然,在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也对文学作品进行了适当的润色,演员将作品中的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部电影采用了叙事的方式,而在人物回忆的部分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而且是以儿童的角度向观众讲故事,这也将观众带入了童年时代,在纯真的儿童的眼中,并没有种族歧视,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凸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总之,文学是电影的根基,可以为电影提供较多的素材,电影离开文学则无法被称之为艺术,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可以为社会大众展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英美电影是对英美文学的升华以及推广

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而且要根据电影的时长,对文学作品中不重要的部分进行删减,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着重描述,凸显文学作品的主题,将文学作品的精髓很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化与扩展。在改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主题,在不同时期的改编,也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再叙述。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从刚刚出版后不久,就得到了较多人的喜爱,而且不断地被改编后,不但搬上了电影荧幕,还制作成了音乐剧,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作品中的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这种爱情冲破了家族、种族的束缚,虽然是一部爱情悲剧,但是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且给人很多启示,也给人一种战胜困难的信心。在英美电影中,还有很多电影作品是借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对这部文学著作的深化以及扩展,而且做到了对文学作品的升华。将文学作品搬上电影荧幕,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而且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批判性。

另外,英美电影还具有对英美文学推广的作用,在社会不断变革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且审美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在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文学以及艺术表达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传统的文学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束缚,而将文学作品稍加改变制作成电影,利用造型、音效、动作等可以刺激观众的眼球,做到了对文学作品的延续,而且使传统的文学作品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电影拍摄的形式,可以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场景的变化以及特写技巧,可以使观众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电影中,还利用漫画夸张的方式对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刻画,这些反面人物动作比较夸张,而且与正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正面人物也做到了很好的衬托,使电影的主题更加清晰。

英美电影是对英美文学的推广,将其搬上世界的舞台,可以使全球的观众更加了解英美文化,而且这些电影还可以提高外国观众的英语水平,可以更了解英美口语发音的特点。总之,英美电影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可以更加立体的向人们展示小说中的情节,通过电影,可以掀起阅读的热潮,增加人们对原著的兴趣,可以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当电影成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后,可以与英美文学做到互动发展,而且也可以使文学作品原著的作者被世界所熟知,可以使这些有些的文学家走进公众的事业。当同名小说的电影上映并获得好评后,也会激发业内人士写影评的热潮,这也会带动文学事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出版社的经济收益。

三、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

文学作品注重情节、结构、注重思想的深度,电影注重视觉的感受、注重场景演技等各因素,只有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才有其深度与意味,只有有视听盛宴的电影才能推广文学作品,因此两者的当代互动应认识到其差别性与独特性,“各抒己长”,相辅相成。

一方面是英美文学作品侧重语言的细腻与深度、电影作品侧重文字的真实展现与直观流露。英美文学作品在改编成英美电影时要注意到其差别,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替代。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其本质的区别。文学作品是由文字的叙事所组成,而电影语言则可通过借助蒙太奇镜头来调动时间空间,具有直观性。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相对抽象,而电影语言则更为形象与具体化,若采用同样的语言展现,则导致电影作品的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

另一方面是电影语言可借助造型、声音、动作、光线等传达意境,而文学语言仅以文字表达意境。电影语言与文学语在传达意境上的不同也表明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时其意境处理的殊异。电影语言寓深情、内意于动作、场景等无形的隐喻中,而文学语言则寓思想、人物于鲜活的文学表述中,两者在表达方式、传达意境上均有不同,若简单地移植与搬迁,既是对文学作品的曲解,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异化。简言之,文学与电影有其差别,为实现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要秉承“各抒己长”的理念。

四、结语

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素材,可以增加电影的深度,使电影不单只作为纯粹娱乐的载体,可以更好地发人深省,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感悟。将优秀的文学著作改编后制成电影,可以增加传统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文学作品赋予鲜明形象。电影可以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一些优秀的演员将小说中的人物演绎的入目三分,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立体与饱满。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当代艺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显洁.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关系的探析——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J].电影文学,2012(19)

[2][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上一篇:山西煤炭企业下一篇:银纳米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