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2024-07-25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精选12篇)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1篇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71~85岁,平均年龄75.4岁。病史最长的25年,最短的1年。本次发病时间最长15d,最短的半小时。入院24h内手术10例,2~3d手术3例,3周以后手术47例。

1.2 临床表现

既往均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本次发病时间半小时至15d,平均约3d。入院时均有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疼痛放射到右肩背部的31例,呕吐23例,畏寒、发烧1例。右上腹或中上腹压痛57例,伴局部肌紧张17例,反跳痛21例,黄疸3例。血白细胞大于10×109/L,29例。主要并存病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等。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毛糙呈胆囊炎改变;胆总管扩张直径大于10mm,7例,肝内胆管结石15例,胰腺水肿光点改变5例。淀粉酶值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的7例。

1.3 术中所见及术式

本组病例术中均见胆囊壁水肿充血。胆囊肿大52例,胆囊积脓2例,胆囊被大网膜包裹6例,胆囊壁坏死8例,术中探查胆总管扩张或伴有结石10例,胰腺水肿3例。胆囊切开取石单纯造漏2例,胆囊切除45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引流10例,胆囊造漏加胆总管切开引流3例,术后再经T管胆道镜取石4例。

1.4 术后并发症

本组电解质紊乱9例,肺部感染3例,术后并发轻度胰腺炎2例,肝内胆管残余结石6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

2 结果

治愈56例,好转4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特点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患者的年龄而递增,而胆囊结石往往并发胆囊炎。结石和胆囊炎互为因果,所以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常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相符,所以临床医生较难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据报道有近1/3急性胆囊炎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胆囊坏死、穿孔。本组胆囊壁坏死8例。另外老年患者往往病史长,胆囊结石常合并胆管结石及胆管炎较多见,本组有9例。再者老年患者并存病较多,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手术耐受差,增加了本病的治疗难度,本组合并心血管病45例,糖尿病5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10例。

3.2 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治疗

鉴于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笔者认为对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手术治疗要持积极的态度,但是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胆囊坏死,穿孔;是否有急性胆管炎,胆管梗阻;是否存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否电解质紊乱及并存内科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充分估计患者是否急性手术,是否能耐受手术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检查患者,对严重心肌缺血,心律紊乱,电解质紊乱的要积极给予纠正,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5.6-10mmol/L左右。怀疑胆囊坏死,穿孔的;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合并胆管梗阻以及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的,应该早期手术治疗。

本组有10例在入院24h内手术,3例2~3d手术,其中8例胆囊坏死都在之列。急症手术要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实施手术方案,力求简单又能解决问题,本组有2例行胆囊切开取石单纯胆囊造漏术,3例行胆囊造漏加胆总管切开引流术,8例行胆囊切除术。47例经保守治疗后再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手术方式。两者比较后者手术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所以要尽可能采取择期手术[1,2,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方法对我院经手术治疗的50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治愈46例,好转4例,无死亡病例。术后肺部感染3例,并发轻型胰腺炎2例,电解质紊乱9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手术治疗选择合理得当的手术时机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黄元夕,徐力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2):179-180.

[2]耿玮,常迎彬.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415-417.

急性胆囊炎患者饮食护理总结 第2篇

胆囊炎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什么?(1)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 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进大量饮料(1500~2000ml),以稀释胆汁。每2~3小时进食1次,以刺激胆汁分 泌。吃易消化的蛋白质,每天50g。勿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品。(4)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 的消化吸收;青菜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豆类含丰富的植物蛋白。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的损失。(5)胆囊炎、胆石症患者 一般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肥肉,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子仁类食物及蛋黄,动物脑、肝、肾及鱼子等食品均宜严格控制。平时饮食亦应进易消化、少 渣滓食物以避免产生气体。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从而使胆囊炎急性发作,所以均 应避免。急性发作时宜予低脂、易消化半流食或流食;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

(1)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进大量饮料(1500~2000ml),以稀释胆汁。每2~3小时进食1次,以刺激胆汁分泌。吃易消化的蛋白质,每天50g。勿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品。

(3)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青菜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豆类含丰富的植物蛋白。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的损失。

(4)胆囊炎、胆石症患者 一般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肥肉,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子仁类食物及蛋黄,动物脑、肝、肾及鱼子等食品均宜严格控制。平时饮食亦应进易消化、少渣滓食物以避免产生气体。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从而使胆囊炎急性发作,所以均应避免。急性发作时宜予低脂、易消化半流食或流食;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胆囊炎好发于中年人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从医学理论上讲,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为慢性,开始几次发病症状很轻,疼痛不太厉害,常被误认为胃病而不被引起注意,随后病变逐渐严重,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突然表现为急性发作,上腹部靠右边剧烈地绞痛,不敢直腰,只好用手保护腹部,不敢碰,甚至疼得在地上打滚和喊叫。胆囊炎为何多发生在中年人呢?这得从胆囊炎的发病原因说起。胆囊就是普通所说的苦胆,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把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开始还是无菌的,随后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有一些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动,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特别是逐渐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防治胆囊炎的办法主要有:

1.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2.要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3.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4.已经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5.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用利胆药等保守疗法又不见效,就应该考虑用手术治疗。胆囊炎的保健

一.我国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病因与肠道寄生虫病及肠道感染有关。蛔虫能上窜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发炎。蛔虫残体及蛔虫卵可成为“核心”而形成结石。肠道感染可逆行而导致胆道感染、胆囊发炎。防治这两类疾病可明显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二.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而发病。保持情绪乐观、心胸开朗是预防本病及减少复发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饮食卫生,酌情饮用矿泉水或磁化水。矿泉水以含有硫酸镁、硫酸钠、重碳酸钠的为佳,饮用后能使胆囊收缩,促使胆汁排出。平时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毫升以上。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严格控制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内脏、鱼卵、蛋黄等。饮食宜多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多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萝卜、青菜、豆类等副食,多食新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应戒酒,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四.对久坐的人应强调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做操、跑步、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提倡腹式呼吸,能对胆胰肠胃起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使肝胆疏泄流畅。医生告诉您怎样保养调理

1.胆汁是帮助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物质,胆囊炎病人的胆汁分泌不良,故脂肪吸收困难。病人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偏素食为主,尽力避免高脂肪饮食。2.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食物,消除发病诱因。多进行经常性的活动,调理经络气血,以利于胆道疏通,减少急性发作。

胆囊炎的饮食疗法

胆道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故饮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可给予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食品,如藕粉、米汤、果子水、蔬菜水、蜂蜜水等;少食多餐;禁用动物的脑、肝、肾及蛋黄、鱼籽等,不用油炸食物、肥肉等。忌饮酒、浓茶、咖啡及含粗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

胆囊炎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目的

通过对饮食脂肪和胆固醇量进行控制,辅以高碳水化物。供给足够营养,维持机体热能需要,消除促进胆石形成和引起疼痛的因素,减少诱因,增加机体抵抗力。

二、饮食治疗措施(一)急性期

急性发作期应禁食,使胆囊得到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由静脉补充营养。但可多饮水,在饮料中注意补充钠和钾盐,可有利于治疗疾病。疼痛缓解后,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可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物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病情好转后可给予低脂半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软食。

慢性期

1.热能:供给正常或稍低于正常量热能,约8.37MJ(2000kcal)/d,肥胖者宜限制热能。

2.低脂肪:含脂肪多的食物可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使胆囊收缩。胆囊炎时胆汁分泌障碍,脂肪消化吸收也受到影响,脂肪多可能诱发胆囊疼痛。故需严格限制脂肪摄入量,每天<20g,后可逐渐增加到40g以内。主要应严格限制动物性脂肪,而植物油脂有助于胆汁排泄,可以适量选用,但应均匀分布于3餐饮食中,避免在1餐中食用过多的脂肪。

3.低胆固醇:过多胆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于胆汁中,胆汁胆固醇浓度增高,每天摄入量以<300mg为宜,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应控制在200mg以内。禁止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肝、肾、脑等内脏,鱼子、蟹黄、蛋黄等食物。4.适量蛋白质:每天供给50~70g,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胆汁分泌,影响病变组织的恢复;摄入过少同样不利于受损胆道组织的修复。应适量给予高生物价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清等食物。

5.碳水化物:每天300~350g,以达到补充热能、增加肝糖原、保护肝细胞的目的。应供给复合碳水化物为主的食物,适当限制单糖,如砂糖、葡萄糖的摄入;对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者更应限制。

6.供给丰富维生素:维生素A有防止胆结石作用,有助于胆管上皮生长和保持完整性,帮助病变的胆道修复,大量补充对胆道疾患恢复有利。其他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也应充分供给。

7.食物纤维:植物纤维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可使胆固醇代谢正常,减少形成胆石的机会。食物纤维不但有利胆作用,且能刺激肠蠕动,有利通便,促使肠内产生的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尽快排出,防止胆囊炎发作。可选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萝r、、豆类、水果、粗粮;及香菇、木耳等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

8.大量饮水:多喝水和饮料,可以稀释胆汁,促使胆汁排出,预防胆汁淤滞,有利于胆道疾病的恢复,每天以1000~1500ml为宜。

9.少量多餐:少量进食可减少消化系统负担,多餐能刺激胆道分泌胆汁,保持胆道畅通,有利于胆道内炎性物质引流,促使疾病减缓和好转。

10.饮食禁忌:刺激性食物和强烈调味品,如辣椒、咖喱、芥末、酒、咖啡等;油煎油炸及产气食物,如牛奶、洋葱、蒜苗、萝I、、黄豆等。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慢性 胆囊炎用紫花苦菜煮汤喝即可。注意晚上不要熬夜(宜十一点之前休息),少吃西瓜、梨、香蕉、鸡蛋黄、动物内脏、蟹黄等生冷高胆固醇之物,苦瓜不要吃,酒也不要喝。用时须加红糖哦。

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治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非结石性;手术

【中国分类号】 R65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09-01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是指经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均未发现结石的急性胆囊炎。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胆囊炎的5%~10%,病理变化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起病急、病情发展更迅速、临床症状不典型、极其容易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2008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急性非结石胆囊炎患者20例,结合本组病例的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对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1.86:1。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6)岁。病程最短的1小时,最长2天,平均8.4小时。合并其他疾病的有18例,其中高血压10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脑血管意外2例,糖尿病2例,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后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原因不明2例。其中有两种疾病以上者2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持续性腹痛,以右上腹为主,5例伴有畏寒、发热(大于38.5摄氏度),3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其中15例患者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例患者入院时呈感染性休克表现。查体: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叩痛、反跳痛,以右上腹较为明显,莫菲征阳性,肠鸣音减弱。2例压痛范围扩大至整个下腹部。1例疼痛放射至后背及肩部。14例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或胆囊周围炎性包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7-38.9)×109、/ml,中性粒细胞0.82-0.95;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大,横径大于4cm,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未见胆囊及胆管结石。11例患者胆囊周围有积液。20例患者术前均确诊。

1.3 治疗方法 :20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前给予支持治疗。经脉滴注抗生素、初步纠正血压、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其中1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囊造瘘术,2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1例因严重水肿导致解剖视野不清楚及时中转为开腹术,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坏疽性胆囊炎,行胆囊早口述,3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抗炎、补液对症治疗。

2 结果 

20例患者经手术及病理切片确诊,其中8例为坏疽性胆囊炎,12例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中2例胆囊穿孔合并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治愈17例,治愈率85.0%。其中3例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出现外科切口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本组患者住院5-25天,平均13.5天。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比较低,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发病因素还不明确,据报道,多发生于严重创伤、烧伤、行大手术之后以及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患者等,且以老年、男性居多,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86:1。

对于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应结合实际情况,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及个重要器官功能,查体时多可发现有右上腹的肌紧张、压痛、叩痛及反跳痛,多数患者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或胆囊周围的炎性包块,腹腔穿刺可吸出胆汁样液体。实验室检测血象增高,最高可达4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90%左右。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早期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及时手术。避免发生感染失控,导致潜在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一旦确诊,均应尽早采用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简单、方便、安全。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出现坏疽的比例比较高。本组研究中,3例为坏疽性胆囊炎,其中2例胆囊穿孔合并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通过详细病情了解、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的积极治疗和护理,进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云飞,张冰,陈焰,等.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21例诊治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4):66.

[2] Barie P S, Eachempati S R. Actu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03,5(4):302.

[3] 邱云峰, 陳晓军,田发林,等.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3,2(7):591.

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患者25例, 入院之后即行心电图、B超、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确诊。其中男20例, 女5例;年龄42~75岁, 平均 (58.5±2.2) 岁;病程2~7 d, 平均 (4.2±0.8) d。

方法:确诊病情后, 进行必要术前准备, 施以全麻, 腹部消毒, 于腹腔镜引导下开展胆囊切除术 (LC) 。充分暴露患者胆囊及胆囊三角区, 发现患者均存在胆囊壁增厚、炎性水肿及局部炎症情况。保护该组织并使其与周边机体组织予以隔离, 避免出血。使用超声刀于胆囊底位置作切口, 切开胆囊, 吸净胆汁后取出结石, 如若结石嵌顿情况较为严重, 则可稍后予以处理。不做胆囊床游离, 并于胆囊内外直视下, 沿着胆囊床两边使用超声刀向下进行胆囊切割直至胆囊管残端, 以距离胆总管约8 mm为宜, 取出胆囊, 期间不进行胆囊动脉游离。针对结石嵌顿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则沿着结石表面切开一部分胆囊, 取出结石, 观察患者是否有正常胆汁流出。再次保护好胆囊周围机体组织, 使用高频电刀清理残留于胆囊床及胆囊管上的组织。将高频电刀电凝参数设置为30~35 Hz, 逐点烧灼胆囊床上的胆囊黏膜, 通过胆道确定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三者之间关系, 并将高频电刀电凝参数设置为15~25 Hz, 烧灼胆囊管黏膜。彻底冲洗手术视野局部, 确定不存在活动性出血之后使用4-0可吸收线进行胆囊管间断缝合,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确认不存在活动性出血及胆漏后,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皮肤等组织。

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时间49~174 min, 平均 (78.5±25.2) min;术后腹部疼痛得以缓解, 5~7 d后疼痛症状消失, 平均 (6.4±0.2) d;患者体温及白细胞数量均于术后1~3 d后逐步恢复至正常, 平均 (2.4±0.6) d;术后引流管放置3~7 d, 平均 (5.2±0.7) d;引流量37~300 m L, 平均 (125.5±22.8) m L, 颜色深褐色、金黄色、浅黄色及血性, 引流量减少至没有后拔管。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 进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无患者存在结石残留及手术区域积液等不良症状。术后随访1~4年, 所有患者脂肪泻及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均于术后6个月内自愈。且无结石复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需及时接受治疗, 若处理不及时则可能会引发全身中毒, 程度严重者甚至会致使患者休克, 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针对该病症, 目前临床多采用急诊手术施以治疗。主要操作方式为先行胆囊造瘘或者经皮胆囊引流, 以改善患者急性梗阻症状, 缓解患者临床不适反应, 而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使患者安全度过急性炎症期, 二期再行胆囊取石和胆囊切除术[2,3]。但是这种术式不仅治疗周期长, 也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精神压力, 不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承上所言,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极易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及组织粘连情况, 因此若进行一期手术则在术中分离粘连或解剖时难度较大, 且组织脆弱易碎, 若出血也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基于此研究背景,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不剥离胆囊床、不解剖胆囊三角前提下, 应用超声刀对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本次研究过程中, 2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均接受超声刀胆囊切除术治疗。超声刀可安全切割固化直径5 mm的血管, 即便胆囊及其周边机体组织出现粘连情况, 超声刀仍可以通过分离和凝固肌体组织而对出血状况进行有效控制。术中, 使用高频电刀切开胆囊可以确保术区不会出现血化情况, 便于胆囊结石的顺利取出, 以及利于降低胆囊管认清难度, 便于胆囊切除操作安全进行。继后使用电凝棒烧灼法清除胆囊床上残留的胆囊黏膜, 可降低术后出现管腔的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25例患者在不剥离胆囊床、不解剖胆囊三角前提下, 顺利施行了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复查结果显示也无结石残留及手术区域积液等情况, 顺利出院。术后进行为期1~4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脂肪泻及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均在术后6个月内自愈, 且无结石复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应用超声刀在不分离胆囊床、不解剖胆囊三角的前提下进行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 可有效规避术中出血及胆管损伤, 安全度高, 且手术操作简便, 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较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炜, 刘猛, 沈浩元, 等.急性结石性梗阻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2197-2198.

[2]徐远达, 朱跃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1) :5464-5465.

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方法 第5篇

1、胆囊内结石一般不产生胆绞痛的症状,称为静止性结石,可有右上腹隐痛、反酸、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在摄取油腻食物后明显,如伴有感染时可有急性胆囊炎的症状。2、胆囊管内结石可有胆绞痛的表现,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向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等。问诊要点详见急慢性胆囊炎。

二、体检发现

1、胆囊内结石可无阳性体征,少数结石过大时可触及胆囊。2、胆囊管内结石者,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压痛,如出现胆囊穿孔可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6篇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生此病多与人们经常进食油腻食物、过度劳累及精神等因素有关。此病患者多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寒颤、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此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巩膜黄染的情况。由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力较低,脏器的功能较虚弱,对感染的应急反应也比较差。因此,患有急性胆囊炎的老年患者,若是选择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会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的几率。而使用胆囊穿刺引流术,不仅能避免术后胆囊发生急性感染,还能降低患者发生死亡及并发症的几率。

用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法是:在B超的监测下,将导管插入到胆囊内,引流出其中的炎症液体,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有些患有急性胆囊炎的老年人,同时还患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这无疑为传统手术增加了风险。而胆囊穿刺引流术的安全性较好,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较高,因此,易被老年人接受。临床实践证明,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胆囊穿刺引流术后,其临床症状能迅速得到缓解,且不会导致死亡,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仅为8.4%。此外,使用这种方法还能结合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从而可迅速控制炎症的生成与发展。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术操作困难的胆病患者,也可使用这种方法引流出胆囊内的炎症,使患者先渡过危险期,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再进行胆囊或结石切除术来根治病灶。需要注意的是,存在肝前腹水、严重出血、胆囊不肿大、弥漫性腹膜炎及胆囊穿孔者,不能进行胆囊穿刺引流术。

总之,胆囊穿刺引流术具有安全性高、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低等特点,适合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使用。目前,此项手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体会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48例, 依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 女7例, 年龄28~57岁, 平均年龄 (36.6±2.3) 岁;观察组男16例, 女8例, 年龄26~54岁, 平均年龄 (34.6±2.5) 岁。患者中体温升高30例 (38~39℃) ;可触及肿大胆囊者36例;伴恶心、呕吐者10例;伴黄疸者26例;有类似发作史24例;伴右上腹压痛及反跳痛者39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典型的急性胆囊炎症状。超声示胆囊肿大、积液, 有强回声团。患者均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纠正急性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后, 即于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常有胆囊肿大及积液, 病程较长者周围多有粘连, 故手术时应先将粘连分离, 行胆囊穿刺, 抽取积液以减压。解剖胆囊三角, 然后从底部开始剥离胆囊, 至颈部时需仔细操作, 要紧贴胆囊壁进行。必要时应切开胆囊取石。逐步分离胆囊管并结扎, 将胆囊切除。若患者无粘连, 应直接从胆囊管和胆总管二者交界处剪开, 分离胆囊管并做标记, 结扎切断胆囊动脉, 从底部切开浆肌层, 再将胆囊剥离, 结扎胆囊管后, 切除胆囊。临床上大部分患者胆囊壁均有水肿, 囊壁的层次较清楚, 容易分离。在术后, 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对照组给予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对症治疗, 24h疗效不佳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同上。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 检验水准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 对照组治愈14例, 良好8例, 恶化2例;观察组治愈20例, 良好3例, 恶化1例。其中总有效=治愈+良好。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症状缓解时间: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时间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指由于结石阻塞胆囊管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3]。胆囊腔内部压力的增高, 以及囊壁炎症、血供不良, 极有可能造成囊壁的坏疽、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威胁极大。因此, 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必须及时进行合理恰当有效的治疗, 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并发症。目前, 临床上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一般处理是在急性发作缓解6周后择期进行手术[4], 可减少手术难度。但部分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病情甚至进一步发展, 导致手术更加困难。本文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 对照组患者首先采用保守治疗一段时间, 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 择期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一经确诊, 在短时间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经检查确定患者无不能耐受手术的重要脏器损害或严重内科疾病后, 即进行手术切除胆囊。结果表明,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 这说明, 早期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可以有效解除患者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负担。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如经检查确定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经短时间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积极准备后, 早期即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 并可迅速解除患者痛苦,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杨文元, 范康川, 梁旭康.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 (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8) :52.

[2]郭建, 孙育海, 朱建华, 等.早期手术治疗急性梗阻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 :50-51.

[3]刘兵.手术治疗55例老年胆结石的临床疗效 (J)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 (6) :626-627.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9例患者中, 男47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62.3±21.9) 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4h至5d。临床主要表现:突发性右上腹持续剧烈疼痛, 并向右肩胛区放射41例 (51.9%) , 上腹部有压痛23例 (29.1%) , 轻度黄疸15例 (19.0%) , 腹胀、发热10例 (12.7%)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值, 腹部X线片、CT或MR发现胆囊或胆总管有结石, 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伴胆囊结石56例 (70.9%) ,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16例 (20.3%) , 胆总管结石7例 (8.9%) 。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 0例 (2 5.3%) , 糖尿病9例 (1 1.4%) , 慢性支气管炎3例 (3.8%) , 哮喘、肺结核各1例 (1.3%) 。

1.2 治疗方法

(1) 常规保守治疗:除特殊情况外, 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低脂饮食或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 利胆和解痉止痛, 必要时给予有效广谱抗生素和联合用药治疗。 (2) 手术治疗:经常规治疗无效, 临床症状加重, 或出现寒战、高热、胆囊肿大, 有明显压痛者采用手术治疗。

2 结果

79例患者中, 常规保守治疗21例 (26.6%) , 手术治疗58例 (73.4%, 其中19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 39例行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 。术中见单纯急性胆囊炎38例 (65.5%) , 化脓性胆囊炎16例 (27.6%) , 坏疽性胆囊炎4例 (6.9%) ;胆囊结石32例 (55.2%) , 胆总管结石20例 (34.5%) , 非结石性胆囊炎6例 (10.3%) 。术后并发症共9例 (15.5%, 9/58) ,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 肺炎3例, 心功能不全2例。治愈出院75例 (94.9%) , 1例 (1.3%) 中途退出治疗, 2例 (2.5%) 因病情发展迅速, 病发30h内未得到及时控制而死亡, 1例 (1.3%) 因术后2d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平均住院时间 (5.3±2.1) d。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约80.0%的患者伴有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3]。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及日趋严重的老龄化, 城市人口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且成年人的发病率高, 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肥胖女性中的发病率稍高于瘦弱女性。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 (1) 结石在胆囊管的颈部嵌顿, 造成梗阻、胆囊内的胆汁不断淤积, 浓缩后的胆盐损害胆囊黏膜进而引起炎症; (2) 遭受诸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产气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 这些细菌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3) 受到化学因素刺激, 主要是指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刺激胆囊黏膜而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如急性胆囊炎得不到及时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 后果非常严重。同时, 由于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情发展快, 近半数患者很快就会出现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 若未及时治疗, 患者可在1~2d内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本病急性症状反复发作易转化为慢性胆囊炎。

目前, 胆囊炎外科治疗的治愈率高, 对于病情较轻的单纯性胆囊炎患者来说, 可选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而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必须及时手术治疗, 避免并发症发生。本文资料中, 除胆囊异常肿大、腹部有明显压痛的患者外, 均先给予常规治疗, 症状未得到缓解或病情加重者再采用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治疗。经相应治疗后, 75例 (94.9%) 痊愈出院, 2例 (2.5%) 被送诊时伴轻微腹泻和呕吐, 被误以为肠胃疾病, 因而没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而死亡。针对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的特点, 一般主张在发病3d内实施手术。老年患者年龄大, 并发症较多, 身体素质差, 需特别注意围术期护理。手术前, 应维持电解质平衡, 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痰多的哮喘患者及时给予平喘药, 避免肺部感染。另外, 由于胆囊会出现充血、水肿及胆汁浑浊, 术中要注意胆囊周围组织的粘连问题;还需注意胆囊三角区的处理, 尽量采用钝性分离。为观察患者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需放置引流管[4]。

多数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早期常无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通常在体检、手术时被发现。因此,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详细体检, 必要时可借助B超、C T等仪器进行检查[5], 一旦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需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体会。方法 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79例, 21例 (26.6%) 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58例 (73.4%) 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行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39例, 单纯胆囊切除术19例) 。结果 75例 (94.9%) 治愈出院, 1例 (1.3%) 中途退出治疗, 3例 (3.8%) 死亡。结论 老年人应定期体检, 必要时借助B超、C T等仪器进行检查, 一旦确定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应及时治疗。

关键词:老年,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任仰科.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3 (7) :46.

[2]尹宏升.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5) :42-43.

[3]高向东, 沈炜.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5) :29-30.

[4]王行雁, 徐智, 王立新, 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6) :515-517.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 来自本院的11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不同时机选择手术的患者, 右42例男患者, 68例女患者, 男∶女=1∶1.62, 年龄为 (45±28) 岁。

1.2 病理类型

除结石大小、数目不同外, 胆囊病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61例 (占55.4%)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6例 (占32.7%)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 (占11.8%) 。有7例并发胆囊穿孔的患者、5例在胆囊穿孔后引起周围胆囊脓肿与并发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 切取一部分胆囊组织送病理科进行检查。

1.3 分析方法

1.3.1 分组情况

根据选择手术时机的不同, 把手术患者分成三组:第一 (Ⅰ) 组为51例在发病3d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第二 (Ⅱ) 组为36例发病3~7d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第三 (Ⅲ) 组为23例在发病后7~14d之间行胆囊切除的患者。

1.3.2 分析内容

手术所用时间、手术选择的方法、其他部位的损伤、治愈率、病死率、并发症和住院天数等。

2 结果

2.1 手术距发病时间与手术难度、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的关系见表1。

2.2 手术难度、并发症和治疗结果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 发病后距离手术的时间越长, 胆囊炎的症状也会发展的更严重, 有可能引起胆囊穿孔并发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若结石不可以移动, 则会影响通路, 导致胆汁流动不畅。胆囊炎发病的时间越长则周围组织水肿、渗出、粘连越严重, 使手术变得更加困难。本组资料说明:发病距手术的时间越长, 就会增加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 (P<0.05) , 胆囊瘘形成、其他部位的副损伤及行胆总管切开术的病例数也会相应增加, 发病到手术的时间越长患者得到治愈的病例数也越少, 导致死亡的患者也会相应增多, 住院时间就会增加。晚期行手术治疗组与早期及延期手术组治疗之间有明显差异 (P<0.05) 。

注:Ⅱ、Ⅲ与Ⅰ比较△P<0.05;Ⅲ与Ⅱ、Ⅰ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4/5的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有些患者也可在未做任何治疗的情况下症状减轻。传统观念来看内科医师常坚持保守治疗, 使症状得以减轻:但对于外科医师来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若不在发病3d内行胆囊切除, 则就会导致病情后果的严重[1], 这是因为:手术距发病时间超过3d以上, 将会导致明显的炎症部位的粘连, 增加手术难度, 容易引起术中出血、使解剖难度增加, 容易损伤周围脏器组织, 为避免对周围脏器的损伤, 可行胆囊造瘘术或胆总管切开术使胆囊管充分暴露[2], 与此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花费及痛苦。随着医疗卫生的不断发展, 麻醉、用药等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发病时间>3d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是需要先进行药物治疗, 还是需经过7周左右的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 现在医疗界还在进行商讨和总结[3,4]。

综上所述, 发病时间>3d, <7天的患者 (第Ⅱ组) 和第Ⅰ组相比较, 住院时间和花费有所增加, 但其手术疗效两组未见明显差异。但若第Ⅱ组患者不选择手术而进行药物治疗, 若7周左右时再行手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和花费都会增加, 但治疗结果未见明显差异。但若发病时间>7d时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第Ⅲ组) , 则会造成胆囊周围粘连严重, 手术时间增多, 并发症增多, 手术难度增大,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组中有3例行胆囊造瘘术, 3例行胆总管切开术, 导致1例胆管损伤, 2例患者并发症严重导致死亡, Ⅲ组的治疗效果与Ⅰ、Ⅱ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因此一般情况下发病时间>7天d的患者应先行药物治疗, 经治疗病情稳定后, 可在7周左右时选择时机行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Sabistan M.Textbook of Surgery[M].15th Edit.Singapore:saunders company philadelphia, 2000:1126.

[2]成志刚, 胡志前, 包家林.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2, 14 (3) :184-185.

[3]李缨来, 戴越盟, 王力斌, 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体会[J].腹部外科, 1998, 11 (4) :153-154.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超声,诊断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而内无结石存在, 有要表现为右上腹痛, 恶心和 (或) 呕吐, 发热, 黄疸, 右上腹局限性腹膜炎, 血白细胞增多, 肝功能异常[1]。选取临床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超声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7~72岁, 平均53岁。发病时间16 h~8 d。右上腹压痛、反跳痛,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1.2 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 取6~9肋间, 可得到右肝、胆囊以及与门脉右支伴行的右肝管直到肝总管的纵断面图。

2 超声表现

超声图像仅表现为胆囊略大, 囊壁轻度增厚, 无特异性征象。胆囊体积增大, 呈现为有张力饱满的形态。胆囊壁弥漫增厚, 呈强回声带, 厚度常多在10 mm, 个别可达17 mm。在强回声带间出现连续或间断的弱回声带, 形成胆囊壁的“双边影”或“双壁征”表现, 其系浆膜下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所致。胆囊腔可见稀疏或密集的点状或絮状回声, 后无声影, 可随体位移动, 在胆囊炎初期或恢复期可形成沉积层或低回声团块状改变。胆囊床周围可见无回声带, 若有胆囊穿孔时有时可发现囊壁的缺损部位。超声Murphy征阳性, 既探头按压胆囊底部, 嘱患者深吸气时, 患者触痛加剧并被迫屏气, 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

3 讨论

非结石的急性胆囊炎可由胆道蛔虫、胆囊肿瘤及胆囊管过长、扭曲和狭窄造成梗阻, 使胆汁浓缩, 引起细菌感染。非结石急性胆囊炎也可发生在年老体弱者, 与多发性创伤、大手术、血容量减少、大面积烧伤、败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多为绞痛或胀痛, 呈阵发性加重, 向右肩胛或右肩放射, 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本病常由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 既往有同样发作史或有“胃病”的上腹痛病史。右上腹有压痛、拒按、肌紧张, 压痛在深吸气时加重。有时可触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如发病时间较长或有胆囊穿孔者可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等症状。

急性胆囊炎因胆囊内压力升高, 胆囊多数增大, 特别是横径的增加更明显, 呈现为紧张饱满的外形, 正常的胆囊形状消失[2]。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 多数厚度>5 mm。而在早期病例可能壁增厚不显著, 加之胆囊扩张, 使壁增厚的声像图改变更不明显, 必须结合病史和形态改变综合分析。在增厚的胆囊壁中, 常出现连续或间断的细、窄、弱回声带, 使囊壁呈现为所谓的“双边影”或“双壁征”, 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的结果。这一弱回声带可为一层或多层很细的暗线, 用高分辨力的探头显示更加清楚, 尤其在肝实质与胆囊之间较容易发现。由于胆囊游离壁与肠道重叠, 勿把肠壁的弱回声误认为胆囊壁的弱回声带。

胆囊腔内的脓汁和组织碎屑使正常为无回声区的胆汁呈现密集点状或絮状回声, 其间有时出现斑片状回声。适当增加增益, 回声更为明显。胆囊内的这些异常回声, 可使正常的后方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在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 胆汁内可形成沉积层或低回声, 尤其是胆囊颈部, 应仔细扫描, 以免遗漏嵌顿的小结石。它们常常是急性胆囊炎的诱因, 其存在是急性胆囊炎重要的诊断佐证。

急性胆囊炎的另一个主要声像图表现是胆囊腔或壁内存在气体回声, 呈有不稳定声影或“彗星尾”状的强回声团或点, 随呼吸运动闪烁性移动。这是由于产气杆菌感染对胆囊浸润造成局部缺血、坏死的结果, 它常继发于胆囊管结石阻塞。由于胆囊壁扩张、充血、水肿, 极易遭细菌侵袭。胆囊周围经常可看到与囊壁增厚并存的狭窄的无回声带, 这可能是炎性渗出或胆囊壁穿孔后的胆汁积液, 是局限性腹膜炎的征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把聚积于胆囊周围腹腔少量积液误认为胆囊周围渗液。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标准与急性胆囊炎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前者无胆囊结石。另外, 胆囊区局限性触痛因患者多处于无能力表达的状态而难以获知, 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 胆囊周围积液或浆膜下水肿, 胆囊内或壁内积气或胆囊粘膜坏死剥离。有研究表明非结石性胆囊炎时, 胆囊对细胞囊素缺乏反应。胆囊扩大, 沙砾样回声及胆囊对细胞囊素反应不到50%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5-626.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11篇

【关键词】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胆囊切除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89-01

胆囊炎主要分为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两种,多因细菌的相关感染以及部分化学物品的刺激而所引发的胆囊疾病[1]。急性結石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炎症。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及右部上腹疼痛[2]。本文为了探究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CT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5±0.6)月,患者平均年龄(35.8±1.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7±0.9)月,平均年龄(37.5±2.2)岁,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3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具体为:让患者采取平卧的方式进行麻醉处理,利用腹腔镜对患者病患部位进行确定,通过采用电刀对胆囊及其周围的组织进行分离处理,使患者的病灶部位得以充分暴露。最后利用血管夹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进行分离,从而将病灶胆囊从孔道内切除。

对照组33例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具体为:对患者进行硬外膜麻醉处理,在患者腹部进行不超过7cm的腹直肌切口处理,使腹腔的位置得以充分暴露,通过血管夹对胆囊周围的血管进行夹闭处理,利用大头针将胆囊汁释放出来,最后对病灶部位的胆囊进行切除,经过腹腔清洗后再进行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3]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出血量为(120.5±8.6)ml,手术时间为(228.6±20.8)min,治愈16例,死亡2例;观察组出血量(58.8±5.4)ml,手术时间为(138.5±11.6),治愈30例,无1例死亡。

观察组33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15±5)d,发生并发症4例;观察组住院时间(7±2)d,无1例发生并发症。观察组33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囊结石引起的常见的炎症。它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的出现使胆囊管梗受阻,使胆囊汁发生浓缩变化,导致高浓度的胆汁对胆囊粘膜造成伤害,从而引起炎症的变化[4]。此外,部分致病细菌对胆囊的侵入,也使胆囊粘膜产生炎症变化。这种致病细菌包括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临床上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但由于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抗生素的使用及胃肠减压的治疗,使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炎症得到控制。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炎症较轻的病情,且治疗效果欠佳。因此,采用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发现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胆囊炎手术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段,通过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不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缓患者的病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上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庆建. 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5): 110.

[2] 陈桂云. 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451例围手术期护理配合[J]. 中外医疗. 2012(17): 182-183.

[3] 曹益. 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研究[J]. 当代医学. 2013(06): 13-14.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6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19例;年龄29~68岁, 平均年龄45.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7h~11d, 平均5.8d;17例为初次发病, 51例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的病史, 病史1~1.5年;合并高血压13例, 糖尿病11例, 冠心病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均有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 恶心、呕吐, 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体格检查:体温>38℃者31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B超检查:胆囊内结石, 胆囊不同程度的肿大, 胆囊壁增厚 (>0.4cm) , 部分胆囊壁呈双边征, 结合CT检查无胆道结石, 并排除胰腺炎, 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所有患者均无邻近器官如胆管、肝管、胃、十二指肠等损伤。

1.2方法

6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术前置胃管、尿管, 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高足低, 左侧倾斜 10~15°。先于脐上或脐下缘作 1 cm切口, 注入 CO2气体, 充气压设定 12 mm Hg (1 mm Hg=0.133 kPa) , 然后经该切口穿入 1 cm套管针置入腹腔镜, 探查腹腔了解胆囊三角及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及炎症程度, 如粘连重, 酌情采用四孔法进行手术, 于剑突下插入 1 cm套管针, 于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各插入0.5 cm套管针, 完成四孔法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 术中渗血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适当冲洗, 渗血常能明显好转;Calot三角粘连明显时, 应紧靠胆囊及胆囊管分离, 不可向肝总管及右肝管方向过分解剖, 防止胆囊动脉误伤出血的关键是仔细解剖 Calot三角, 在处理胆囊三角时遇到条索状组织, 均应想到胆囊动脉存在的可能, 应上钛夹处理, 必要时可保留部分胆囊壁, 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但需电凝破坏胆囊黏膜;用四孔法穿刺置入手术器械, 分离胆囊周围的粘连, 一般采用从 Calot三角开始的顺行切除, 疑难病例采用逆行或顺逆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显露胆囊和Calot三角;若胆囊积液肿大, 使胆囊颈显露困难, 先行胆囊穿刺减压, 自胆囊底部稍下方予以电凝钩将胆囊打开一小孔, 将胆汁放出, 吸引器吸进胆汁后抓钳自胆囊开孔处抓住胆囊, 完成对胆囊的切除;急性胆囊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 术中尽可能将结石推入胆囊, 或将胆囊壶腹切开取石,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2结果

本组6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63例 (92.6%) , 手术时间为40~155min, 平均62min, 其余5例患者均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 1例因术中不可控性出血, 1例因胆囊壶腹部与胆总管粘连辨认困难, 3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 解剖不清, 即开腹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无肝外胆管损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41例, 24~72 h待引流量<10mL后拔除引流管, 无术后胆漏、腹腔内出血而再次手术病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6~12h进流食, 12~24h下床活动, 术后住院时间 3~7d, 平均5d, 均痊愈出院, 术后无胆管狭窄、胃肠道损伤、肠瘘及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死亡病例, 继续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

3讨论

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 易造成术中渗血较多, 且胆囊张力高, 夹持困难, 一度被认为无法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中被广泛采用。自1987年Mouret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云南曲靖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LC手术, 随后LC手术在我国各级医院逐渐开展, 并得到迅速发展[1]。本组是2006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6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治疗的成功率为92.6%, 说明此为较成熟的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方法。

急性胆囊炎发病 72h内的粘连一般较为疏松, 易分离, 分离时渗血相对较少, 随着纤维渗出物的增加、胶原的机化、纤维性粘连的加重, 造成胆囊周围粘连明显加重翻, 尤其胆囊三角的正常解剖关系难以辨认[2]。资料显示, 发病时间越长, 手术难度越大, 最近 3个月内发作次数越多, 难度越大;发病时体温越高, 难度越大;B超发现胆囊壁越厚, 难度越大。但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改进及熟练, 手术适应征逐渐放宽,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操作技术熟练的前提下, 术中进行耐心细致地分离, 可加大手术的成功率。LC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 要循序渐进, 不可急躁。首先进腹后要仔细探查, 综合分析, 不可贸然下手。遇到困难时要正确分析、判断, 不可强求, 应果断中 转开腹, 否则易导致胆管损伤和大出血等严重后果[3]。手术中还应特别注意的是胆囊三角区组织充血水肿、瘢痕粘连, 无解剖分离间隙, 为防止损伤胆总管和肝管而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冰冻样 Calot三角、肝内型胆囊均符合此类手术的适应症。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时, 应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规程, 认真细致地解剖分离, 遇到困难综合分析, 切不可贸然操作, 但也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 包括中转开腹手术, 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严密观察患者的术中状态, 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广泛渗血, 必要处可采用电凝止血或钛夹止血, 放置引流管时, 预防膈下积液和感染, 术后24~72h拔除, LC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成为目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疗法, 但也因其视野小、粘连分离困难、无法控制出血, 因此, 必要时为了保证手术安全, 开腹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夏穗生, 杜竞辉.普通外科手术图解[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52-457.

[2]楼基刚, 傅红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112例[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5) :617-618.

上一篇:预防接种与安全注射下一篇:加快县城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