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范文

2024-06-19

情理范文(精选12篇)

情理 第1篇

近日,东芝空调在上海黄浦江上的一艘游轮里举办了2014年度东芝上海地区合作伙伴交流会。东芝空调总经理杨燚华、东芝空调上海及华中区销售总监宋明超、上海泽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奇斌等东芝领导及30余家东芝上海合作伙伴参与了此次会议。

笔者有心了一次,查阅了东芝近些年的数据,不禁暗暗吃惊。《中央空调市场》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东芝中央空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超过30%。进入2014年,东芝空调一路高歌猛进,销售额保持着较2013年同期40% 的超高速增长,远远领先行业平均水平,难怪现在各大品牌都对东芝极其关注。东芝中央空调近些年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原因在何?说不定从此次交流会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东芝的快速发展在于“战略”一词。交流会伊始,东芝空调上海TCS零售经理马世君就东芝上海市场战略作了简单介绍,由此东芝全国市场的战略也浮现出来。总结起来东芝市场发展战略有2个鲜明特点,而这其一就是战略从理论到实际,科学而在理。

东芝首先注重自身品牌和产品的建设,这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的核心。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体现,也是信誉的名片。在如今激烈的中央空调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要想占据优势,就要有核心的竞争力,而品牌和产品决定了竞争力的大小。没有品牌的产品是低层次的,同样没有产品的品牌也是萎靡的,注定无法成熟。东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是全球IT行业的先锋,品牌实力不言而喻,东芝中央空调便因此注重产品的大力度开发。杭州下沙工厂的成立实现了东芝空调的国产化,工厂在实验室等各方面都精心打造,创造出良好的生产科研环境。为注重品质,新产品加大了技术的投入,产品的核心部件均采用原装进口。

可以说,国产新品为东芝在市场竞争上增添了一个有力武器。一方面,国产机的主要核心部件如压缩机等是进口品质,而冷凝剂等则为国产,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机器总体售价能够大幅下调,机器性价比让东芝中央空调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产化使产品供货周期缩短,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同时也降低了用户零部件更换成本。终上所述,东芝便在产品和品牌方面拥有了无法比拟的优势。

科学的发展要以正确的市场发展策略理论为基础,而后便是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企业发展策略要求高层具有战略眼光,同时企业集体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会议上,总经理杨燚华等高层领导具体论述了市场发展策略的实施:“下半年的销售政策主要在房产市场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价虚高,成交量一落千丈,中央空调家装零售市场萧条,而到了2013年,形势有所改观,市场总体销量有所增加,对东芝而言这是打入房产市场的好机会。”东芝空调发挥主体作用,与合作伙伴共勉,在市场上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力。具体实施时找准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现在,进军全国房产市场,推广小区楼盘成了东芝人的共识。

东芝还重视对设计师和市场活动的支持发展。就上海地区而言,东芝今年联合上海泽天鼓励并支持所有经销商投身于小区、展会等市场活动,今年东芝在家博会和丁丁网婚博会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下半年还将参加高端别墅、家装博览会等活动。东芝在参加支持这些活动做到自身宣传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量的订单,可谓一举两得。在设计师方面,东芝从2013年开始在上海地区做了25场活动,共计600余位设计师与东芝进行了亲密接触。在笔者看来,家装不是现在唯一的出路,品牌只有注重设计院的推广,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渠道战略的人文特点

对中央空调品牌商而言,渠道是他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销量增长相对应,东芝中央空调在全国渠道方面进行着大规模地攻城拔寨。据悉,截止到2014年6月,东芝全国一级TCS店数量已达110家,二级门店达到260家,东芝空调的囤货商也从年初的80家增加至目前的160家。此次交流会上,笔者发现东芝和自己的渠道商更像是一家人,合作相处之中更多了点“人情味”,东芝已经连续4年在上海举办TCS合作伙伴交流大会,让东芝国内的经销商伙伴在大上海汇聚一堂。人文是相对于死板的理论而言的,一个企业的发展理论和策略再完善,缺少人文环境便会举步维艰,因为人文是推动品牌和谐良好发展的根本。

东芝与其经销商是长期发展的战略,如江苏宁懋、上海泽天、杭州芝浦等都是东芝空调的忠实粉丝。而东芝“少而精”的渠道特点也可以看出东芝看重的不是经销商的数量,而是与经销商之间的真感情。不少经销商表示起初是因为东芝的品牌和产品慕名与之合作,“东芝空调质量非常好,返修率特别低,作为经销商当然希望代理产品的质量能够过关,同时东芝的团队让我们感觉到坦诚、务实,让我们觉得富有人情味,我们的联盟稳固而富有战斗力。”一个经销商朋友介绍到。

东芝也给渠道商朋友实际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新加盟的经销商,东芝在全年签订协议的时候给予特殊的照顾,而对于之前的老伙伴,东芝也是返利优厚,同时东芝鼓励经销商在空白区域设立专卖店,并且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东芝同样注重经销商朋友的身心发展,并特别设定旅游奖励:根据经销商全年销售的情况,奖励新马泰、日本、澳洲等地区的旅游名额,让经销商得到放松的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据悉,对东芝及经销商的销售精英,东芝空调同样有相关奖励政策。

一切尽在情理中 第2篇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所作出的努力吧,看一下他们在成功的背后所留下的汗水,看一下他们成功背后的必然。

居里夫妇穷其一生的心血才为人类打开通向原子时代的大门;巴尔扎克为了完成他的《人间喜剧》整整伏案写作了19个春秋;被称为数学天才的华罗庚因为潜心研究他的堆垒素数论,居然使得自己原本强壮的身躯变得骨瘦如柴。至于门捷列夫、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巨匠,哪个不是在通往科学的路上历尽了失败和艰辛,才得以成功的登上这胜利的峰顶。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明代画家王冕的梅花冠绝于世,以致许多人都以如有神助来表示对他精湛技艺的惊讶。只有他家洗砚池旁的小树,一直默默的向世人诉说着王冕学画所付出的艰辛。试想,如果连池边的花朵都已染有墨汁痕迹,那么他在池中所洗过的画笔不就更不计其数了吗?倘若当时的世人知道了这些,恐怕便不会惊异于王冕所取得的成就,而会认为他经过苦练得来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吧!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老人的一首小诗。在此,我也要告诉大家,当面对别人的成功时,不要总是惊讶于别人的好运,而看不到这是他们在经历的无数付出后所得到的情理之中的回报。

以情理书 第3篇

《王学岭书作》、《墨之声·王学岭书法》、《中国书法家书风·王学岭》、《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学岭》、《若行若舞—当代中国行书名家作品集·王学岭卷》、《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王学岭卷》等。

情于书艺,若人之魂魄精神,必随形附相、跳跃变化。

发乎情致,止乎礼节,是为君子;扬其胸臆,顾其道理,或可为行书圭臬。

行书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笔墨中“行”钟“意”,天真无拘。行书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于心。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楷书若雍容王侯临朝持笏;藁草如颠痴孩童散学逐鸢。行押却似英姿少年于秋千墙外,信缰游辔,谈笑顾盼。万般想往情思,都按捺于胸内。三者虽同时化生入世,却别秉异性。或说楷似诸侯争谏分毫不让,草若儿童觝戏欢声沸盈,行如书生端坐芸窗,击寒泓歌蒹葭,举止中“节”有“和”。中和为天下达道,万物之趋。

行损益于真草间,可为行押、匾额、公文、草稿……表情甚广。行有节有放,堪扬堪抑,拟情至真。行书似玉,多做藏精敛智之态,而华泽自生。

行于晋时清丽遒逸,隋唐苍健爽朗,宋朝英勃刚烈,元有含蓄婉约,明则张狂浪漫,清存柔润端庄,各代皆有取尚。虞龢《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今人之爱,非只在妍,亦求变。其爱多引叶公至,彩纸色花,满拥殿堂。如推观者入梦窟,日日张灯布斓,令人昏倦无措,又不想突来猛禽怪兽无由变幻,顿时冷汗频出,却魇犹在胸,张呼不得。一时醒来,急忙抚心。

观者心即书者自心。物心同世心,亦同我心,心无二别,相多有异。相欲妍美,心务平和。心实为理、为道、为则。修心亦即修道正则。心中和,道自然,则有天地位、万物育。明心见性,是为般若;理情正书,则艺界三昧可见、可得、可传示于人。如此观者方能悟见书者心中美好,书作方生妍丽之相。不然,难析质妍之说。

行立真草之中,其外相亦须以“中”为殊胜,此即修心理情之要。行书欲工,另一要为学识、道理,即书者学养。

书者须能辨识优劣,法其正宗。观乎当下,多有于行书夸夸者、跃跃者、惴惴者。余以为,若无米南宫之伪摹天工,实不能泯弃“二王”、颍川;无郑板桥之兰竹险韵,则不可杂糅草篆画法;无陈白沙之束茅高风,诚不便随意张怪猎奇。不因一笔不似古人而惶思终日,不为强书新画而拔苗饮鸩。书作欲有亦中亦和,先须广闻博览,知根探源。唯得遇骄阳重雾,方知煦风;观浅溪狂澜,才识鳞波;阅乖张跋扈,才悟平常。唯由广生专,方能聚万物而为基石,筑自家门庭。

大令“笔意恣肆”,北海“横肆开张”,元章“沉着飞翥”,山谷“骨体峭快”,其基均为古书圣帖,因临古求其骨力之说而刻意疏法。细观其书,无一不是笔笔可见古人面目,时时显现古韵。若千卷大藏,浩瀚无边,然字字不离真如。

世人好奇,每欲于街头观碎石、坊肆寻怪诞,书者却要正心中意,不堕俗窠。时人爱妍,书者亦须饱学深究,明其来往、晓其本来,方可免脱媚态。故,万变不离宗法,方为大智慧。

书行若摹水。江河流动不息,看似百变,实则归一。其泥古之心若沙逐波,悄然相随,变新之情若波挽沙,欲扬先抑;其尚意之心如浪拍岸,跌宕淋漓,崇法之情如岸迎浪,广纳博收;其拘束之心似水磨石,常存常念,放纵之情似石拒水,来者铿然。

行书之肥须若景明之江,天水分明;瘦须如雷雨骤落,针疾锋利;其熟欲似长河绕峦,九曲一瞬;生欲若涧过乱石,辗转蹒跚;其俗姿可似瀑尾之雾,隐纳随波;其雅韵可比入海之涛,吞吐舒张。

作行书,须有情运智,方能中而和美、舒而大善。上智之情略如佛陀,如如不动,毫现万千、舌吐广长;中智之情好比僧侣,奔走教化,香盈宝刹,语度有缘;下智之情恰类凡夫,烦恼横生,戾气冲天、颠倒妄想。故行书非随意,学习为基,修炼为课,能神韵入心法熟于手,以情拟中,以和理情,是为功夫。则行有神矣。

如何看待情理法 第4篇

人情、天理、国法看似各有各的不同之处, 但是它们也有着相同之处。虽然情理法在我们一般的人理解当中是完全不同的社会规范。我们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一般也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可相融之处。所以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 我们又经常会把情理和我们提倡的依法治国往往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情理法上的冲突在当今社会是屡见不鲜。所以情理法三者的交融补充应是我们在追求现代法治大背景下的终极目标。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相应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社会日趋复杂化。我们在这种环境下矢志不渝的追求着法治中国的完善化, 原因是我们认为法治中国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趋势, 而且法治也被许多法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是当今中国治理的最合理方式。也就是在这种思想下, 我们就会认为法律至上是真理, 是治世之道。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有力之道。甚至可以说法律是社会规范中的规范。所以在现在法治的大背景下法律的地位无疑是远远高于其他社会规范的, 但是任何社会规范都是要服务于现实社会的, 法律也不例外。司法实践中我们也真真切切的看到很多的审判结果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这些依法来得到的结果常使我们觉得过于冷酷。但又很无奈困惑。所以, 情理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们应探讨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了, 我们所说的情不外乎有四种意思。第一是指人之常情,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 人的本能这方面;民情为第二层意思, 站在民情这个角度上分析, 无外乎就是我们所要遵守的最基本公序良俗;第三层意思是指的情节或者情况, 由于第三层涵义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实, 所以在一般的司法判决中, 考虑情节或者情况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第四种情况也就是人们最常说的情面或称之为人情, 它更多的涉及到了一些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但是人际关系往往会给司法审判带来不公, 影响法的正常使用, 它有着消极的一方面。而理的概念从也有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中国人最爱说的天理, 它是人和万物立足于社会生活所应遵循的最基本规律。第二层意思则是指的公理, 公理我们可以认为是人们应该去遵守的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 也有些公序良俗的意思。第三层意思, 它往往是指的公共道德或公共利益。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当要提及情理的时候, 往往要特别提及到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在当时法官在处理案件纠纷的时候很少会直接援引民俗, 常常援引道德礼仪。所以我们得出了情理和道德在中国古代往往有着相通之处。至于法的含义, 一般指的就是由国家制定的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规范。这也是一般人提及法首先想到的是刑法, 这也是它的严酷是跟强制力和国家的权力分不开的。

在当下中国法制体系中, 要怎样才能实现情理法的协调互动?首先我认为立法应放在首位, 立法的合理性应当被强调和认真对待, 应该努力制订出符合情理的良法。所以应当考虑中国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立足现实情况加以更多的考虑人伦, 亲情和社会道德。第二点应是在有颁布好的法律的同时司法实践更为重要, 其中法官对情理法的理解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当今中国为了提高法官的素质, 提倡的是职业化。从司法改革方向上来讲这也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法官如果不走职业化道路的话, 那么我们司法的执法水准永远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司法职业话, 司法民主化也尤为重要, 法官的素质不仅仅是自己法律知识的积累, 而也要强调他们的良心和更高的社会道德。如果我们仅仅只强调学识学历的因素, 而忽略了这种对公共的良知、社会道德、责任感这种强调的话, 即使我们法官都实现了职业化哪怕是精英化, 也未必能够达到法律和司法过程的合情理法, 以至于他们很可能跟日常普通的老百姓距离越拉越大。

情理对法律的负面作用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情理也并不是能永远协调好跟法律的关系的。其中, 法律因为自身的问题跟情理发生冲突的应及时纠正。但是同样另一方面, 情理对法治的运作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必须让我们高度警惕。所以我们也就不能因为规则有的方面规定的不尽情理, 执法的某些程序使我们不能理解, 就作为我们拒绝遵守法律, 拒绝依法办事的理由或者借口。所以, 在追求我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目标下, 协调好“情”“理”“法”三者的关系的道路任重道远。

摘要:情理法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社会整合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当代中国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大前提下刻意去追求法的重要性, 使得当代中国人认为情理在现代法治建设中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使得情理法在当今社会举步维艰, 但是法律的局限性使得在司法审判中常常遇到两难的尴尬境地。本文从三者关系角度辩证的看待情理法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积极的一面, 客观公正的评价情理法在立法和司法领域的可取之处。思考情理法是否在当下中国还有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情理法,法治,古代法律,司法,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1 (3) .

[2]“合情合理, 即使好法”——谢觉哉“情理法”观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1) .

[3]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特征——交互融合与互动共生[J].浙江社会科学, 2012 (3) .

化妆品广告的情理诉求 第5篇

消费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消费者购买不同产品,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即便是购买同一产品,因需求和购买目的不同(如是自己使用还是送礼等等);这种差异也会鲜明的显现出来。

“金罗坐标”是《现代广告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它将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区分开来,为广告创作者提供了选择诉求方式可靠依据。(在不断寻找有效说服途径的过程中,广告学针对消费者认知和情感投入的差异,发展出理性诉求、感性诉求和情理结合诉求,这三种最主要的广告诉求方式)

对于思考和情感投入都很想对较高的产品,“金罗坐标”显示:进行广告创作时采用情理结合的诉求进行说服更有效。即一方面要用理性诉求(直陈、数据、图标、类比、提供成因、示范效果、提出和解答疑问、理性比较、恐惧诉求等)传达客观信息,进行观念说服,同时又以感性诉求(爱与关怀、生活情趣、自我观念与期许、同情与道义等)引发诉求对象产生情感共鸣,结合二者优势,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

广告内容是“纸上推销术”,就像在销售时我们不仅会向顾客讲产品的特点,还会根据顾客的情况说一些感性的话从而促成销售一样,情理结合诉求更易说服顾客。但目前化妆品广告尤其是专业线产品广告真正采用情理结合诉求的还只是少大品牌,大多数化妆品广告采用的还是单一的诉求方式,尤其以单一的理性诉求为主。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第6篇

关键词:理论构建;情感共鸣;相伴成长

我们班是全年级入口较好的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接受成都七中的远程直播教学。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可塑性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根据这些特点,我一方面依托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督查,另一方面更注重对他们情感的管理,使我们班在常规管理检查评比、各项竞赛活动及学习风气和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个人认为在以下方面做好,成绩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一、加强班级管理、深入了解学生,全面深入地做好班级工作形成良好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班集体中逐步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为上的共同倾向,并通过思想、言行、风格和习惯诸方面表现出来。这种风气被巩固而保持下来就是传统。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无形地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形成、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学习较主动,但是也有很多学业上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一方面我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外活动,以此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我还经常利用课间、中午、晚饭后等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优解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由于跟班勤、管理方法得力,班级风气很快步入正轨,形成良好的班风,提升了班级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管理检查评比中,我们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矛。

二、注重德育教育,注重德育的实践性、统一性和渐变性,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人成才。

我在班级开展了“寻找我们身边的榜样”、“哪些行为我们应该唾弃或改正”、“你最崇敬的人是谁?”“你以为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等活动。利用班会课要求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层逐级的讨论,通过讨论不断地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班上、校内或校外的偶发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经常迟到,他是单亲家庭,脾气古怪,自傲,有些事情的看法偏激我觉得他略微有些仇视心理。我了解他在上高中之前,经常违规,顶嘴犯各种“规”,中考可能是运气成分进了我们班!我多次沟通交流,多种方法并用,甚至在他一次重要考试还迟到的情况下没有按常规处理他,而是请他帮我去买了一顿早餐……在那之后,他再也没和我起过冲突,即使有时看他情绪很不对,都不再“火山爆发”。后又私下找他谈过几次话,每次都聊得比较愉快,或许就是注意了德育的实践性渐变性抓住他的内心促使他改变。

一个班连这样的孩子都能改变,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

让德育从关爱出发,它就具有绵长的生命力!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教育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的教育,阳光就无法照进学生的心灵。”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德育不能称之为教育。

三、积极开展好两课、两操、两活动,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课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适当的体育活动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每次活动我总是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次活动我总是加入一些竞技、游戏等内容,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享受了乐趣、陶冶了情操,使思想得到充分地放松。由于保证了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学生普遍感到心情放松,课堂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也顺理成章的让我们班的团支部成为了“优秀团支部”

四、密切课任教师间的关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学习成绩提高。

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经常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课堂表现,特别注意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以便课后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增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效性,我经常与课任教师一起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并邀请课任教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重任。当学生有严重偏科时与科任老师一起找学生“开小会”找原因、找对策!所以我们班成绩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高考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发挥。为此,我充分利用每次月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采取集体方法指导、个体情况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克服学生的怯场心理,逐步提高学生应试的自信心。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虚心学习,才能将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张伟霞.立德育人 提升素质: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我见.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陈宇.《班主任工作十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赤壁赋》中的景情理 第7篇

文章开篇即以精妙的文字描写了初秋时节既望之日夜游赤壁长江的情景。月出之前, 长江之上“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主客举樽劝酒,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在苏子与客的千呼万唤之下, 一轮皓月如姗姗美人, “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时“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眼前一片辽阔苍茫。诗人逸兴遄飞,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主客一时沉浸在一个月白风轻的江上诗画世界,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诗人不禁仰望明月, 俯临浩瀚长江, 发出“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感叹, 此时的苏轼由眼前的长江、明月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处境, 年近半百, 却谪居僻地, 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 空有理想而君主不察。箫声起, 悲意生, 主客触景生情, 由欢乐转入了悲哀。

这种悲哀是苏轼此时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 只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来而已。眼前的明月使苏轼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眼前的赤壁又让他想到曹操“破荆州, 下江陵”时“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的盛时豪情, 想到赤壁之战中一代枭雄被困赤壁, 如今却灰飞烟灭、归于尘土的结局, 返观自己, 身处扁舟之上, 举酒属客, 寄身江渚, 英雄既然如此只是天地间一匆匆过客, 更何况自己这等凡夫俗客。面对苍茫宇宙、浩浩长江, 自己的生命更好像蜉蝣般轻微, 沧海一粟般渺小。抚今追昔, 对比之下, 作者不由发出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哀叹。此情此景, 景为情之缘, 情随景而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国维语) , 面对苍天明月, 作者便有了对时间和宇宙的拷问, “不知江畔何人初见月, 不知江月何时初照人” (张若虚) , 宇宙和明月是永恒的, 于是作者便有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这是苏轼的生命理想, 但现实却是无情的, 人生须臾, 长生不老是“不可乎骤得”的事情, 这时的长江、明月已经成为作者钦羡不已的对象, 也成为他对生命无奈之叹的触点。作者此时思想上的虚无消极的内涵, 就是借助水月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的。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能驾一叶扁舟, 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 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 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 来压制内心深处的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从老庄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 他巧妙地转换了一下思维的视角, 依然从眼前的长江、明月之中看到了别人所难以领悟到的永恒之理, 豁然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宇宙真谛。他悟透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只是身外之物, 犹如过眼烟云, 不必强求。面对谁也无法改变的人生短暂这个现实, 苏轼终于做出了“取与不取”的明智选择,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 不如惜取眼前物”。此时, 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江水, 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明月又成为点醒苏轼, 使之悟彻人生懂得取舍的金指。

析文本悟情理学写法 第8篇

张老师选上的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故都的秋》。引入课题后, 张老师结合幻灯片投影介绍了一般写秋的方法, 即:

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

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

紧接着, 张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问:郁达夫从什么角度写了故都的秋?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郁达夫主要写了想尝秋味——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又问:郁达夫怎样尝秋味的?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明确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尝秋味的。

张老师再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五幅图景, 并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为:秋花图, 球叶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在概括小标题的过程中, 张老师教学生通过抓主要事物进行概括的方法。然后, 张老师围绕“秋花图”即文章第三自然段进行了赏析。第三自然段全文如下:

不逢北国之秋, 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 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做陪衬。

张老师引导学生赏析上文时, 由于学生概括的小标题是“秋花图”, 与自己课件中设计的小标题——庭院秋晨图——不一致, 就围绕学生的思路设计并引导理解了如下问题:

一、同学们为什么以为这一段写的是花

学生答:这一段写牵牛花的内容最多。

(老师肯定学生的看法)

二、学生齐读这一段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从牵牛花的蓝朵能感到十分的秋意?你如何看待作者对不同颜色的牵牛花的评价?

学生甲:牵牛花是秋天特有的景物, 所以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学生乙:作者是从牵牛花的蓝朵感到秋意的。蓝色是冷色调, 让人感到忧郁, 说明作者的情感是忧伤的。感到秋意就是感到忧伤。

(老师肯定、称赞了乙的理解)

学生丙:作者最喜爱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 然后依次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淡红色, 看出作者的情绪是忧伤凄凉的。

(老师进一步肯定、赞扬)

三、作者为什么“要在牵牛花底,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呢

学生甲:“几根”“疏疏落落”让人感到衰败、冷清、凄凉。

学生乙:“尖细且长”让人感到孤单、瘦弱、可怜、凄凉。

(老师肯定、赞扬)

四、这一段文字中还有哪写内容让人感到凄凉

学生甲:“皇城人海之中”让人想到茫茫人流, 自己身处其中, 显得孤单而渺小。

学生乙:“租破屋”让人想到破败、萧条、凄凉。

学生丙:“泡”“一坐”“看得到”“听得到”“细数”等动词, 表面写作者悠闲的生活, 实际写出作者的无聊。

学生丁:作者写“清早起来”, 就做以上的事, 可以想象很多时候都这样过, 表明他处境的凄凉。

(老师肯定、赞扬)

张老师问:你们看, “秋花图”能不能概括这一幅图景?

(一些学生说“能”, 一些学生摇头, 多数学生说“不能”。)

张老师用幻灯片投影出自己拟的图景名——庭院秋晨图,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作这段文字的小标题, 记在课本上。

老师总结:同学们回答问题很积极, 很精彩。我们阅读文章, 就要像学这段文字一样, 抓住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 领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感悟;要从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中, 领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感悟。我们写文章, 也要尽力做到借景抒情或者融情 (理) 于事。我们再读这一段, 看作者怎样通过写景、叙事表现清、静、悲凉之情的。

(学生朗读这一段文字)

拓展:作者尝到的故都秋味为什么是清、静、悲凉的呢?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传》《零余者》。

(下课)

据张老师后来介绍说, 他计划用三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在我看来, 张泽勇老师的这一节课, 充分显示了他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过人能力。对学生, 注重赞扬和激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材, 进行灵活处理, 大胆舍弃一些内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侧重一个自然段进行赏析, 将引导学生赏析落到实处。

我认为, 张老师在教学时, 做到了“析文本、悟情理、学写法”。

张老师在教学时, 没有对作者进行介绍, 也没有介绍时代背景, 而是直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侧重选取了五幅图景中的第一幅——庭院秋晨图——进行赏析。赏析时, 紧扣作者描写的景物特征感悟情理。如:从“牵牛花的蓝朵”感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出作者处境的凄凉和内心的忧伤, 通过理解作者对各色牵牛花不同程度的喜爱, 通过对牵牛花底秋草的定语“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分析,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孤独、凄凉。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皇城人海”“破屋”“泡”“坐”“细数”等词语的探究, 深刻体会了作者无聊、无奈的心境和因此显得凄凉的处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张老师几次给学生提到了写作方法:通过写声、色、行描摹景物的一般方法,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情思或人生感悟的写作方法, 通过叙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的方法。

把握教学情理 提高课堂绩效 第9篇

一、情———情感目标生活化

情感教育既是使历史学科教育达到社会期望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 要“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但情感目标不同于认知目标, 实际效果很难把握和测定, 因此, 教师虽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通常很重视情感目标, 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 往往就忽略了情感目标或仓促收场。笔者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 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情感目标与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联系起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因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不是作假的教育”, 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 使他能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情感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 则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与历史产生共鸣, 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预期目标。

例如, 课标要求教学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人民版《历史》, 下同) 时, 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笔者就在情感目标中对学生提出了体会近代中国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等要求。在授课过程中, 讲述完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等内容后, 笔者问学生:“在三元里人民、丁汝昌、邓世昌等人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国精神, 不屈不折的斗争精神。”笔者知道, 这是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经验作出的猜测, 内心未必就真正理解了这种精神。因此, 笔者进一步问学生:“假如你是黄海海战中一名普通的士兵, 当时你内心会有何感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有“不怕死”“害怕”等观点。笔者进一步阐述:“在战场上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 我们豁出去了也许就成了英雄, 但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这种英雄精神就很难。怎么办呢?”经过笔者的启发, 对照前不久发生的湖北大学生因救人溺水死亡的英雄事迹, 学生积极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 学生面对笔者的提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英雄以他们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呢?”学生都认为, 英雄的行为告诉我们要“刻苦读书”“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从小事情做起, 遵守社会公德”, 等等。听到这样的回答, 笔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经体会到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成为“英雄”。这不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吗?情感目标生活化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理———教学设计合理化

新课改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也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所。要把课改的理念变成现实, 教学设计是关键。在实践中, 教学设计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教学实际,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是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着眼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与以往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 《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通过规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育基本目标, 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感受历史、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要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这对我们如何具体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具体要求和参考建议。

如必修三专题六“人性的复苏”的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笔者认为, 其本质要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个历史事件来理解人文主义含义。根据课标要求, 笔者对“宗教改革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 增加罗马教廷关于教会特权和马丁·路德关于基督教徒权利等方面的材料, 让学生进行比较, 理解宗教改革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要把人民群众从宗教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而对新教旧教的比较内容, 笔者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围绕课标进行的教学设计,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由学习兴趣而引发的学习, 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从问卷调查得知,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很高, 但层次较低, 即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很感兴趣, 而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却望而却步。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就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从中得出历史知识或规律, 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事件的趣味性, 更能体验感悟历史的价值。如对教师普遍感到难上的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 笔者选用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伟人毛泽东把整节课的内容串接起来, 既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也让学生体会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 笔者还选用了大量的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让高中生的学习从感受历史发展到感知、感悟历史,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显得尤为重要。其中, 利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材料辅助教学, 不仅可以解决教材偏难与学生基础较差这一难题, 也能使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比如, 笔者在讲授必修二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时引用了16世纪英国民歌《大国崛起》的解说词等材料, 通俗易懂, 效果较好。

三是教学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首先要突出整体目标, 强化主题教学。依据课标要求, 新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写而成, 每一专题都有一个主题, 主旨明确。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握主题, 即明确专题主题, 突出每节课的小主题, 以顺利开展整个教学活动, 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下分三节课, 第一节课的小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课的小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第三节课的小主题是“社会主义在一国的胜利”。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 笔者将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提前, 即把“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阶段的典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第4个小主题。再如对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笔者首先明确这一专题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 专题下分四节课, 第一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雏形的出现”, 第二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 4个小主题都服务于专题主题。通过这种专题主题、小主题的整理,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突出知识结构, 强化知识迁移。在美国心理学教授布鲁纳看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给学生学科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利用知识结构识别知识信息的意义大小, 以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编码 (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就是他的知识结构) , 从而使学生在当前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用到这些东西。如在教学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 教材选取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作为教学内容。因此, 学生学习本专题内容时, 不仅要知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还要知道其演变与古代政治、经济的演进的关系。为此, 笔者在讲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时, 都联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个道理, 由此及彼, 学生再碰上另一种文化现象时, 就能从该文化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寻找其出现的原因了。通过这种知识结构性讲授, 教师不仅授学生以“鱼”, 更是授之以“渔”, 有力地提高了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第10篇

一、课堂动态生成, 处处存在“意外”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 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 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 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 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既圆又满, 不容许学生有出差错的余地。其实,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 随机生成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 不应该有装腔作势, 不应该有矫情表演, 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 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 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我们老师也要擅长将课堂意外事件转化为课堂资源, 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预设中生成, 在生成中开放。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 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 教师必须独具慧眼, 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 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随着课堂的推进, 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 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 从而即时生成目标。然而教师有时没有“审时度势”, 拘泥于个人的预设, 忽略了来自于学生的反应, 或是准备不足, 被超出预设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了个措手不及, 仍然强行拖着学生回到自己预先铺好的轨道上来, 结果既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伤害了学生, 也伤害了教师自己。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二、把握课堂中的“意外”, 呈现精彩

课堂上的“意外”, 也就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始料不及的事。“意外”也就意味着突然和不可预测, 也有可能就意味着课堂的生成。这些“意外”的出现, 有时会让我们的课变得一败涂地, 有时也会让我们眼前一亮, 将课上得更加精彩。教师要对课堂作出及时的调整。课堂资源无处不在, 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 善加开发、利用。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 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课堂上,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任务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可学生非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其实这没关系, 这说明他们被更重要的问题吸引住了, 他们迫切希望先解决那个问题。这时候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围绕他们的问题去探究, 不仅顺应了学情, 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 他们容易兴致必然高昂, 精神必然亢奋,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火花竞相迸射。这是三年级上的一节食物单词 (chicken French fries bread cake hamburger hot dog) 新授课, 课在一开始就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进入课堂, 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们变得兴奋起来。唱完歌后, 我出示自己在课前从杂志上剪的比较漂亮的图片, 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了, 个个放开声音非常投入地读这些单词。这时, 有一个男生在大声地喊了出来:“我很喜欢这些图片, 能不能让我动动?”他这么一讲, 打断了大家的思路, 开始我皱了一下眉头, 但马上露出了微笑, 我爽快地说:Ok!再故作高深说:But you s hould say“Can I have some chicken”。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尝试说出该句子, 并如愿得到了“鸡腿”这张图片。这时, 我说了一句:“Here you are”。可我却并没有就此罢休, 而是借题发挥请喜欢这些食物的学生一个个地去要食物, 但要求他们必须用“Can I have…?Here you are.Thank you”这些句型。这时, 课堂又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这些图片在同学们中传递着, 同时他们都一直运用着语言。这些句子本来是下一课学的, 而在这节课上用得那么自然, 连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都参与进去了。所以课堂上, 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按照自己先前的思路去做的话, 这对孩子的积极性是个很大的伤害。因此, 在课堂上, 对于一些学生探究主题的变化我们要及时替换。在同样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下, 我们不必害怕选择那些孩子们中途“离队”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吧。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新课程实施, 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 有些问题是起动前可以预测的, 有些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之前无法预测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活跃的, 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 课堂也会变得难以控制, 意外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能力的差异性、生成的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教师教学智慧的不稳定性等多种原因, 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 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 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只有“肚”里有“货”, 我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 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而且还是一桶活水。另外, 要有应变机智做保障, 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问题, 对具体学生的指导与评价问题, 班级学生人数的差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 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内容选择的适切性、难易度等问题。随着课程实施进入具体操作阶段, 教师对很多问题有切身的感受, 如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准确把握, 处于摸索阶段。由于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教材的选材与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必须改变对课程与教材的理解, 更新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 不再只关心如何教, 也要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发生冲突,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 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 每个教师平时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拓宽知识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 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 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 积极思考对策, 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 课堂才是活的, 教学才是最美的, 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也许有问题的有争议的课才算是真正的好课。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 它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情感交流, 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 具有现场性、发展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 没有生气的课堂也不是精彩的课堂。而生成的课堂意外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也给教师展现教学智慧的机会。我们要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 将它作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并借助敏捷的教学机智, 从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使课堂焕发精彩的生命活力。

总之, 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 留心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异常现象, 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道德行为, 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使心灵上产生一点触动, 在情感上产生一点共鸣, 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那学生们定能在流淌着人性、充盈着希望的课堂中享受到教育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 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 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儿童本位 让情理共生 第11篇

[关键词] 儿童本位 情理共生 朗读 想象 对话 感悟

梅子涵在《儿童文学阅读》一书的序言中说: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那是他们自己的。写给童年故事的经典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指往了那更高的地方的,它不腐朽、不轻狂、不沮丧、不堕落,总在守护着我们内心的梦想,丰富着我们的想象,温暖着我们的感受,坚定着我们的努力……而最重要的,经典儿童文学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同情心、人性丰满的人。

儿童文学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丰富的精神养分,也使他们充分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这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类课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让儿童文学类课文的应有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文意兼得,让孩子栖息在这片芳草地呢?

一、朗读——习得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接触并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进行儿童文学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整体感知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进而提高语文能力。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全诗意境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深情,在读中陶冶尊师爱师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意蕴的丰满,从而实现情感、声音的和谐统一。

二、想象——丰满形象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们充满好奇心,他们富于想象,敢于想象。儿童文学类课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有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摇篮。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想象,通过形象的生活场面、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精彩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阅读感悟,增强阅读体验,从而实现阅读内化。

三、对话——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上阅读课时,学生需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文章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答问,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实现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例如,《第八次》一课结束后,当学生被布鲁斯顽强、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动时,我及时提出了一个话题:“假如布鲁斯率领的军队第八次抵抗失败了,第九次失败了,第十次也失败了……又假如布鲁斯在战斗中最终牺牲了。你会有什么想法呢?”这一话题一抛出就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小手高举如林,师生间的对话向着深度延伸……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关系。你在每节课上能点拨一下,春风化雨,耳濡目染,孩子的人生智慧在不经意间就被轻轻开启。

四、感悟——获取思想

例如,《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诗一般语言,又极富哲理,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还是物境而言,都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教学时应以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感悟。通过朗读,诗意的美文自然在诗意的课堂上涌动、辉映。多元的朗读除了培养语感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多美的句子呀!多么富有哲理!与其老师费力地讲解,不如让学生从整体感悟。每个学生都会有发现美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体验。让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体验、美感、想象融入一遍又一遍的深情朗读,情从读中喷涌,意在读中呈现,文中所提及的哲理会像一杯茶那样,一品是淡淡的,再品会越来越浓。

如果说儿童文学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那么一位语文教师则是那把高贵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和煦的春风。为了这份高贵,让我们做一位具备儿童情怀的老师,伫立儿童本位,拥有一个更加丰富灵动的言语世界,让自己的教学多一点儿童视角,多一点文学气息,让情与理在课堂、在学生心田暖暖地存在着。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的“四大特点” 第12篇

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触动学生的真情, 让课堂充溢着真情, 形成一个有情的磁场。语文学科一旦离开了情, 必将失去其应有的魅力。为此, 语文课贵在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二、情理课堂, 是理性思维充溢其间的课堂。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 通过阅读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作一番评价, 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理性思维的水平。

三、情理课堂, 是留足学生思考空间的课堂。

情理课堂提倡上课需要有适当的“冷场”。学习是主动建构新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消化吸收产生新知的过程, 它需要静思, 需要时间。眼下许多语文课师生集体对话时间过多,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时间, 这种背景下所呈现的“繁荣”, 往往是一种“虚假繁荣”。

四、情理课堂, 是借语言悟道得法的课堂。

情理课堂中的“道理”需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悟”, 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 即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冲破自身的教学习惯, 克服懈怠情绪, 在教学内容上求新, 在教学方法上求变, 巧设悬念, 设置“障碍”, 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上一篇:随笔实践活动下一篇:财务风险控制模型功能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