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响范文

2024-05-13

网络影响范文(精选12篇)

网络影响 第1篇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逐渐发展成熟, 网民数量急剧增加, 使得消费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网购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乐趣。目前, 我国网民总数为6.18亿, 其中手机网民5亿。2013年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总交易额高达350.19亿 (去年为191亿) , 单日活跃用户达1.27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5月, 我国网购人数已达3亿人, 网商数量超过8300万家。2013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 五年来平均增速达80%,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网络消费依据本身所特有的优势, 不仅成为广大消费者购物的首选, 还转变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还扩大内需, 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据艾瑞咨询最近统计信息显示,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9.9万亿元, 同比增长21.3%。未来几年内, 受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 电子商务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7年, 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达21.6万亿元。

虽然网络消费以其低成本和多样化的选择等优势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消费者在网购前难免会对无法触碰的产品心存顾忌。鉴于这种消费方式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搜索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 或从曾有过类似购物体验的消费者那里听取评价, 作为其制定购买决策的参考, 从而获取间接经验以降低购物风险。毋庸置疑, 在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下, 存在于网络的用户评价信息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网络口碑对网络消费的影响

2.1网络口碑的概念与重要作用。网络口碑的最早研究是由Stauss于1997年进行的, 他在2000年进行的研究中提到了“互联网消费者交流”, 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在网上讨论、沟通与消费相关的信息。Hanson将以计算机为媒介, 通过E-mail、Blog、在线论坛和门户网站讨论版等形式进行的口碑传播称为电子口碑。不管是“互联网消费者交流”还是“电子口碑”, 皆可以视为网络口碑的不同名称。现今学术界对网络口碑的广泛定义是指顾客进行购物后在网络上发表的, 可以把产品的各种情况、售后服务等正面或者负面评价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其他消费者。网络口碑具有三个显著特征:a.不可识别性。即消费者能自由地在网络上分享自身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而不必担心被发现真实的身份及负担相关的法律及道德上的责任;b.表现形式多样化。即网络口碑形式可以是文本、声音、图像与视频, 不再局限于口头语言, 并且口碑信息可以保存;c.传播的广域性。即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世界里搜寻商品信息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网络口碑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由亲属及朋友等熟人构成的社交圈内, 使网络口碑传播网络存在更多的弱联结。

互联网络为商品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交易平台, 网络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和看重。在网络消费模式中, 已购用户的评价信息对商品的销售具有重要影响。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网络消费可以提供低成本、多样化的选择。低成本不仅是指低价格, 还包括便捷性。消费者不必消耗巨大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去一家家实体店比价, 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大量价格信息, 迅速找到价格低廉的商家。但是网络消费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能体验商品的真实质量与效果, 而网购消费者并不能通过网络来全方位地了解有关商品的全部信息, 通常只能看到关于商品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从而导致某些不良网络卖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次充好, 使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 消费者网购过程中, 迫切需要来自第三方的独立的用户评价, 希望得到可信的借鉴信息, 辅助购买决策。研究表明, 除了商品价格外, 已购买用户的商品评价也对购买决定产生很大的作用。

口碑比广告更能促进人们对新产品的认知和采纳。对于口碑接收者来说, 用户口碑是一个可靠信息来源渠道, 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降低购买风险和认知失调可能性。提高信息接收者的购买经验和学习能力, 也影响了其购买态度和认知心理, 从而影响最终的购买决策。因此, 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管理企业及其产品的网络口碑信息, 更好地支持其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工作。

2.2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网络口碑分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对消费者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负面评价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高于正面评价。

2.2.1正面评价对网络交易的影响。一般而言, 正面的口碑能使原本具有负面态度的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减弱, 也会促使持中性态度的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产生偏好, 并能让其品牌对目标受众产生更强的影响力。正面评价来自满意甚至愉悦的顾客。企业必须合理管理消费者的预期, 并使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或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 消费者就会产生满意甚至忠诚。满意的顾客会向周围的朋友及家人传播, 带动其购买。同时还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正面评价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提高了企业的声誉, 也为潜在消费者购买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而言, 合理利用已购用户的正面评价能对企业的品牌宣传、信息共享及产品口碑营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2.2负面评价对网络交易的不利影响。相比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对消费者的商品和品牌选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负面信息比正面或中性的信息更诚实可信, 所以倾向于寻找产品和服务的负面评论。因此, 负面评价承载的信息量更多, 传播人群更广, 影响力更大。造成负面评价的因素有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者服务不到位、有预谋的恶意中伤、消费者的盲从行为、信息不对称、企业员工与自身的不恰当行为等等。例如, 在网络消费环境下, 消费者无法像在传统的实体店内通过对产品或者服务的直接感触来评估其质量的优劣, 甚至进一步评估企业的可信赖度。只能通过企业的宣传或者其他消费者的评论等有限信息做出判断, 信息的不完备降低了决策质量, 这样往往会出现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导致消费者迁怒于企业, 进而产生纠纷及负面评价。因此, 涉事企业必须妥善处理负面评价,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负面评价在网络上传播。

3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应对策略

3.1正面评价的应对策略。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正面评价的影响, 对其有利影响深层次的加以利用, 吸引潜在消费者, 引导潜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形成, 努力使消费者的正面评价发挥更大的效果。对于消费者正面评价的应对策略, 可以从经济、情感、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

3.1.1经济策略。对于在网络上进行正面评价的消费者, 企业可利用经济手段来鼓励该消费者在更广泛的沟通媒介上更多的谈论企业及产品, 有效传播正面评价, 扩大企业正面影响, 增加市场竞争力, 为那些还没有决定购买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口碑环境。采用经济手段来加强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具有见效快的优点, 缺点是一旦“好处”没有了, 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意愿也大幅降低。具体的策略有:会员升级、回扣、奖励、积分及赠送等。3.1.2情感策略。企业不仅与消费者建立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 还应把关系延伸到客户生活和工作中, 主动关怀和帮助客户, 与客户建立情感上的连结。具体的策略包括:生日礼物、节日问候、客户联谊及贴心服务等。企业经常进行这种沟通和情感交流, 可以提升客户的自我地位满足感与自我控制感, 降低客户的感知不确定性, 激发和增强其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赖, 也会心存感激地自愿去向别的潜在消费者推荐这种产品和服务。策略大优点是长期有效, 缺点是见效较慢。3.1.3结构关系策略。结构关系策略是把企业与顾客以及各个利益相关体看成一个共生的系统。一方面, 企业通过完善系统来为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体验与消费环境;另一方面, 企业把产品、服务、服务政策、消费情景等结构化, 目的在于维持和加强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具体策略:提供定制化个性产品、服务;产品、服务、网站等体验;完整与间接的可取信息;合理的售后服务与交易政策。

3.2负面评价的应对策略。企业不仅要关注正面评价带来的影响, 同时更应重视负面评价的影响。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消或转化负面评价的不利影响, 改善产生负面评价的环境基础。对于负面评价的应对策略,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3.2.1完善企业售后服务, 及时跟进处理客户问题。在这个销售为先的时代, 对于客户售后服务的质量往往为众多企业所忽视, 导致消费者在售前和售后的服务质量极易“变脸”。产生不满情绪的消费者必然给予企业和产品负面评价。而网络传播具有高效、迅速的特点, 这样的负面评价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及产品的销售。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 招募和培养优秀的售后客服人才, 提升售后服务的质量, 及时跟进处理因为一些不可预测原因而产生的负面评价。3.2.2重视问题, 提高认识并制定方案。企业必须提高网络营销观念和意识, 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 建设基于网络营销的组织结构, 制定系统的负面评价应对措施。同时企业应当提早从事网络宣传和推广活动, 树立良好的网络品牌和网络形象。一旦出现负面评价, 企业应第一时间发出危机预警, 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依据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问题。3.2.3做好后续反馈工作, 及时发布企业回音。在顾客消费过程中, 如果出现了问题, 当产品质量或服务的价值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 要在前期处理的基础上, 回访用户确认事情是否得到圆满解决, 是否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并及时将企业的相应措施公告给用户。有效的服务反馈与顾客关系发展并存实施, 可以让客户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关怀和诚意, 从而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和顾客忠诚。

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时代, 人们从传统的消费模式向网络消费模式转变。网络消费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消费模式,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自然也迥然不同。在网络消费的环境下, 网络口碑对消费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者的正面评价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有利于拓展市场, 形成一定的忠实顾客群体。反之, 消费者的反面评价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好消费者的负面评价, 安抚消费者情绪, 企业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市场都会毁于一旦。总而言之, 在互联网环境下, 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网络口碑, 引导和利用消费者的口来宣传企业和产品, 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及时消除负面评价,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摘要:网络消费以其低廉的价格、丰富的选择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的交易与沟通方式等优越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网络口碑成为消费者所倚重的购买决策信息之一。论文研究了网络口碑对网络消费的影响, 并提出了企业应对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网络口碑,网络消费,正面评价,负面评价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 网络口碑.http://wiki.mbalib.com/wiki/%E7%BD%91%E7%BB%9C%E5%8F%A3%E7%A2%91.

[2]辛宪.B2C模式下顾客评价体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前沿, 2010 (11) :40-42.

[3]李文静.基于危机预警的企业网络口碑信息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10) :98-100.

网络的影响英文作文 第2篇

First, I can best use my time to find information online instead of going to different libraries. Also, the information can be dated back in decades ago. It is very helpful to use those information as 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proof. In the library, it is hard to find so much “old” information. Another advantage to use Internet is that I can stay home and have a lecture online. It is much more convenience to me because I can stay warm to have class in the winter time instead of spending two hours on the bus and physically attend class. In addition, Internet provides me a better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my friends and professors. I can get response from my professor in a few minutes instead of waiting outside of his door for hours. Some of my friends are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ies, I can simply just drop him an email whenever I can and get a message from him very quick. It is much better than waiting for letters. Also, the email will not lose while the letter might be losing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y.

浅谈网络游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第3篇

一、从游戏到网络游戏,再到网络文化

说到游戏,很多人一听便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对游戏的一种偏见。游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琴棋书画,诗赋评书都是游戏演变来的呢,现在看来这些也成为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游戏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传承的载体,它的产生是人类在现实生活层面以及人与人社交的一种延伸,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让我们想到如今很受欢迎的另一种游戏方式——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依靠网络发展而进行的,通过网络达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娱乐形式,依赖网络的软硬件支持是它的局限性特点。之所以网络游戏能够从诞生开始,就在短短几年间让人们认可并喜爱,是因为网络游戏具有游戏的所有要素,本质上与传统游戏是没有区别的。其中游戏的互动性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交往的愉快,并且在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参与者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就是网络游戏受到网民青睐的主要因素。

在探讨网络文化日益崛起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网络游戏作为网络受众最集中的游戏方式,对网络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地影响。网络游戏在网络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二、网络游戏产生网游文化,网游文化构成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当一种事物成为一种文化之时,这说明这件事物必然拥有大量的人群认同,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并且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播,文学、影视、音乐等等都是在传播着一种文化,网络游戏也是一样,每一款网络游戏都是一个文化的集合,游戏中直观感受到的画面,任务设置和游戏所表达的文化意识等等,随之而来,产生了网游文化。

有理论说,网游所承载的文化都称其为网游文化,这样的说法太过笼统。譬如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带来音乐本身的娱乐和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它能够让人们通过这首歌对其它事物产生一种精神认识和对自己世界观的思考。这就是一首励志歌曲也许能改变几代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得原因,网游文化也是如此。从网游中延伸出来的网游文化正在逐步成为网络主流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时刻的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网络文化是一个网络事件引发的一种特定群体,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从最早的小胖恶搞到现在的各种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如果单纯的一个网络名词不经过大家的认同只能看做是一个单薄的语言改造,这样的全民认同是取决于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比如“恨爹不成刚”、“嫉妒羡慕恨”、“ 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这简单的几句话,犀利地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现状。“淡定”曾经乃至现在仍然流行的话语,一开始就是在网络游戏中起到稳定情绪作用的一个词,在网络游戏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复杂的现状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当然,还有很多的网游文化在现在网络文化中起到了带动与发扬的作用的例证。通过这些例证可以表明网游文化是网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作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网游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网络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都认为网络文化正在侵蚀着传统文化,冲击着文化构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网络文化更多的是在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网络文化只是一种文化在网络中的折射与融合。被包含于网络文化中的网游文化也有肩负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部电影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武侠文化被发扬光大,在英语中“Martial arts”虽然直译是武术,但是却被引申为武侠的意思。一款网络游戏中存在很多中国元素,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的表现(本文研究的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网络文化而言的文化体系),不单单是指历史,国学等文化,游戏中所包含的谦让、互助、团队等精神都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在游戏中所表达出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网络游戏大多都是角色扮演类游戏,玩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自我,都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的表现。除了精神,有很多直观的文化继承,玩家在一款中国风的游戏中接触到的建筑、音乐、任务、画面、都处处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游戏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游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中不光体现在对玩家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中国网游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国时,所带去的中国古典之美、含蓄之美,展现给了全世界。游戏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一种更新、更快、更全面的传播渠道。

四、传统文化对未来网络游戏发展的影响

当新兴的网游文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行业也在对网络游戏进行着进一步的改造与强化。2010年网博会的召开,其中很多游戏制作人都表达了将来会在游戏中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

金山游戏总裁朱勇,在网博会的演讲稿中说到“坚持做我们民族的品牌,我们可以看到《剑侠情缘3》里,中国的书画、弹琴等等,都是从中华文化当中传承过来的”,中国互联网常务理事、《中国网友报》主编申江婴也提到了“网游应从中国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当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或是玩家最容易接受的文化传播载体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在游戏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去引导玩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努力拼搏的意识。传播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道在当今国产游戏发展中的一道课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着大量的文化积淀和绚烂的文化历史,这都可以成为游戏文化的坚强后盾。

在最近放出的《剑灵》等游戏的视频中,我看到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但其只是零散的模仿,终究不会让玩家感受到真切的中华文明,中国玩家在厌烦了“泡菜风(韩国)”“神魔风(欧美)”后真心期待着一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游戏带领玩家走出阴霾。

五、网络游戏会影响到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如同上个世纪的香港电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一样,当今的网络游戏对现在的玩家甚至是以后的玩家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网络游戏的价值取向。大量的韩国、美国、台湾等地的游戏正在大范围的推向我国游戏市场,这些游戏的风靡裹挟着大量的外来文化会对国民心中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和席卷,这样必然造成玩家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有所偏失。

网游加强了人们接触网络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的虚拟互动,在现实中,人们之间以感性为出发点的交流越来越少,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共同成长,共担风雨,虚拟社会中的交流确确实实弥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快感。站在玩家对游戏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在游戏中植入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我国的大型游戏开发商渐渐地意识到了一点,努力为中国游戏市场输送着一个个有着浓厚的中国底蕴的精品游戏,这些游戏将会逐渐深入影响到玩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很早以前,就已经证实了网络游戏对人们的诸多好处。比如在开发智力,强化反映能力等方面的贡献,同时适当的游戏也会让人们身心愉悦,而且游戏在寓教于乐的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以下方面,能看出网络游戏对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精神所做的努力。

1.在网游中加入的宠物模式、家庭模式、达到对玩家在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硬性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游戏中极强的代入感让玩家在游戏中的模拟教育中达到教育目的。

2.网游中的团队合作这对培养玩家的领导决策能力,也加强了玩家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网游中加入了很多国学文化,历史文化,帮助了玩家学习并了解了历史。比如《成吉思汗OL》这一款网游就是让玩家随着游戏发展的主线来亲身经历着这一次中国的光辉历史。三国系列的《赤壁OL》这是对历史文学的学习和引导使玩家在游戏中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人物的意识形态。《抗战OL》也可以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曾经战士们的艰苦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

4.现在网游中已经普遍加入了答题,科举等形式的知识问答。而且得到的奖励都是很丰厚,这些都是知识在游戏中越来越重的体现。

六、游戏参与者通过游戏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会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

玩家的意识会直接作用到网络文化当中,网络游戏得参与者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将会给网络文化注入一针“强心剂”。玩家当中尤其是青少年在经历了网游的培养和磨砺之后,更加懂得能力的重要性,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之后,会更加注重在现实中的能力培养。网游中的很多理念是通过玩家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慢慢地影响这个虚拟社会的发展而得以建立的。这样建立的根基是稳固的,把握得好,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七、网络游戏的良性发展,对网络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国现在游戏市场正处在过渡期,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这是玩家和游戏开发商同时觉醒的时期。在玩家浑浑噩噩走过几年之后,才发现手上的游戏怎么不是自己想玩的,游戏开发商惊呼,应该做自己的网游。对这一时期的正确看待也很重要,这一时期玩家很容易产生了一种文化迷信,不断抨击国产网游,自己又在不断地渴望,究竟渴望什么,这样的迷茫让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值得探索和坚持的。只要有人问什么是好网游,马上就说是《魔兽世界》,也许自己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一款游戏出来一些快捷键是相同的,马上就说是模仿《魔兽世界》。经常在游戏网站上看到一款游戏还没有等到正真和大家见面,就有玩家开始打出“呕吐”的表情,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心态。要正确看待国产网游的发展,玩家应该怀揣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国产游戏,网游的制作单位更应该秉承学习、淡定的心态来做好开发,这才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支持,对中华文化的支持。当这种良性循环成功建立时,每款网络游戏的推出都会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结束语

艾瑞咨询称:中国网游运营商去年第三季度的收入总和同比增长了50%。分析师们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网游市场的增长势头仍很强劲。JL McGregor & Company上海研究主管Ian McGuinn表示:“不管经济怎么样,网游市场似乎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网易发言人Jasmine Liang表示:“我们预计中国网游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目前的速度继续增长。”

网络威胁对图书馆网络的影响 第4篇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和尖锐,成为关系到现阶段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问题及核心因素。如何保障图书馆网络安全运行日益成为倍受同仁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因此,图书馆应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威胁。

二、网络安全的概念及图书馆的特点

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概念,只网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网络系统可以正常可靠运行、网络服务持续不断,这包括了实体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行安全等几方面。

图书馆网络安全的特点: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存储的场所,其网络具有信息资源的密集性、多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优势,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数据容量大

图书馆网络数据容量大,一般都是由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种各种知识载体的文献信息的组合。其数据是图书馆整个系统的生命,一旦数据破坏或损失将难以恢复。因此,保护好各种电子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至关重要。

2、访问频率高

图书馆网络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电子资源的访问率都是相当高的。因此,只有保证网络畅通与安全运行才能使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图书馆甚至连专职网络管理员都没有,更谈不上配备网络安全管理员,而对网络安全防护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网络安全管理仍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三、图书馆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

造成网络不安全的原因很多,既有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管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既有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不足,也有主观人为的失误和疏忽。

1、网络通信协议的不安全性

目前,图书馆网络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有TCP/IP和NETBIO等,这些开放和标准的协议大多带有安全漏洞。例如,TCP/IP下的许多应用服务如Telnet,FTP和WWW等常被作为攻击对象。

2、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网络是病毒传播得最方便、最快速的途径之一。病毒程序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电子邮件、使用盗版光盘和软盘、人为投放等传播途径潜入局域网。因此,病毒的危害不可轻视。网络中一旦有一台主机受病毒感染,则病毒程序就完全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到网络上所有主机,可能造成信息泄露、文件丢失、机器死机等现象发生。

3、黑客的攻击

黑客的意愿是指热衷于从事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者,现指那些利用高科技手段闯入网络系统后为所欲为的人。黑客采取的攻击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破解口令、缓冲区溢出、开天窗、走后门安放特洛伊木马、WWW的欺骗技术、电子邮件炸弹、监听、拒绝服务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偷取特权等方法攻击网络系统。由于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因此,黑客的攻击不仅“杀伤力”大,而且隐蔽性强。

4、防火墙自身带来的安全漏洞

防火墙是在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间设立一道隔离墙,检查是否允许进出专用网络的信息通过,或是否允许用户的服务请求,从而阻止对信息的非法访问和非授权用户的进入,它是控制对受保护网络的非法访问。但它自身也有弱点,主要是:第一,难以防止应用程序的漏洞。第二,防内困难。防火墙的安全控制用于“外对内”或“内对外”。第三,难以管理和配置。防火墙的管理及配置相当复杂,它要求防火墙管理人员对网络安全攻击的手段及其系统配置的关系相当深刻的了解,否则易造成安全漏洞。

5、普通杀毒软件的功效不健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大范围普及,人们在网上浏览的同时由于大部分计算机没有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随着有可能造成病毒泛滥、信息丢失、数据损坏、网络被攻击、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用的还仅仅是单机版的杀毒软件,更赶不上发展的要求。

四、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1、网络病毒的防范

要使计算机时刻保持正常状态,最主要的是预防病毒,因此选用一些专业的反病毒软件非常重要。反病毒软件主要是依靠病毒特征代码库。病毒特征代码的升级平均每月一次。反病毒厂家应提供及时、快捷、简便的升级服务。另外、由于病毒是在被运行时才会被繁殖、传染和发作,因此,在使用新软件时,要检查软件的来源,对来历不明的新软件,必须进行防毒检查或拒绝使用这个软件。

2、黑客的防范

计算机网络中的入侵活动已经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现代黑客从以系统攻击为主的攻击转移到以网络为主的攻击,严重危机网络的安全。为保证安全,图书馆应遵守以下原则:选用安全的口令;根据黑客软件的工作原理增加口令破解难度;及时修改系统内部账号口令的默认设置;实施存取控制;采用数字签名和数据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安全。

3、安全防范技术

通常采用路由器技术和防火墙技术来防范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对于网络安全要求较高的图书馆来说,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更加安全的效果,一般路由器技术结合防火墙技术使用。在防火墙的部署上,将防火墙安装在图书馆内部网络与外部Internet的接口处,以更好地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如果图书馆内部网络规模较大,并且设置有虚拟局域网,则应该在各个局域网之间设置防火墙。

4、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实时监控。作为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操作的实施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这极大方便了图书馆网络管理,为网络管理提供了保障。

在图书馆系统安全防范中,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达到有效保障图书馆安全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更多的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只是手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才是最大的安全漏洞。

摘要:本文通过对威胁图书馆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提出网络安全所需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并针对各种网络威胁,总结出构建图书馆安全网络策略,对确保图书馆系统信息的安全与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安全,网络威胁

参考文献

[1]张涛.图书馆网络安全的常见现象及防御措施[J].情报探索.2007,7:64-66.

[2]郭玖玉,邓仙娥.图书馆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2005(1):99-101.

[3]高玉德,杨爱玲,浅析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J],许昌师专学报,2002(5):71-73.

网络影响生活的作文 第5篇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碎片化的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以往采购商品,我们都要到百货商店里一样样地挑选购买,现在网络上有许多购物APP,我们只要轻轻一按,商品就能快递送到家。据说未来还会有VR虚拟技术,我们在网上购买衣服时,还可以将衣服虚拟试穿,这样我们再也不用考虑衣服会因为不合身,而造成有退换货的可能性。以往我们外出用餐,都要到餐厅里去,现在足不出户,只要用外卖APP软件下单,我们待在家里一样也能美餐一顿!以往租售房屋,要到中介公司一家一家进行面谈,现在只要在网上搜索,房源的详细情况尽收眼底,然后与房东联系即可。以往出去旅游,都要去售票站排队买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可能空手而归,现在只要在网上购票,用“付费,省时省力。以往我们学生交的都是书面作业,然后由老师批改,现在可以通过学习软件,在网络上完成作业,上传给老师批阅。

虽然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在享受碎片化生活的同时,有些同学由于过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耽误学业,浪费时间,伤害眼睛,造成视力下降。还有人常常因为过于沉迷聊天软件,而造成当面交流的障碍。

网上外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生态浩劫。据说,中国每周至少有4亿份外卖飞驰在大街小巷。由此,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的废弃,每一个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而且一个快递员往往为了能多抢几份网络单子,在马路上驾车飞驰。这对于他本人与路人来说是多么危险啊!我觉得我们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尽量少叫外卖,这样慢慢地杜绝这种不良的行为以及减少由此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各种因素。

网络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第6篇

自从网络出现了,传统的媒体传播又有了更为便捷的方式。网络在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具有速度快、普及广、容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这是传统的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网络的发展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渠道,为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也为文学创作者和文学评论家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对话平台。从而,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有利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有利于扩大读者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优势,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和学习方式,对青少年来说,使得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分散到各个不同爱好方面,从而减少了阅读文学书刊的机会。不过,对于那些有文学爱好的人来说,尽管网络有可能分散他们的一些注意力,但是,这种不自觉的行为毕竟是少数。

从文学创造者的角度来说,网络的发展不仅使他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查阅资料、寄送文稿、与编辑读者沟通交流,更给他们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作品发表平台和评论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当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太过于稚嫩,但即使稚嫩如《小学生作文选》,不也曾是多少大文学家们的成长摇篮吗?不也为文学的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吗?

从对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网络的自由性和兼容性使其从高高在上逐渐回归民间,平民化,大众化、人性化趋势明显。不过,它的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垃圾文学一定程度上的扩张但这不更说明网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吗?

从对文学传播渠道的角度来说,网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超链接、多媒体等带来的渠道的多样化,即时通讯、快速传播带来的传播快捷化,超越地域限制带来的影响广泛化,电子传输带来的价格低廉化,可谓是多快好省。

从对文学受众的角度来说,即能足不出户就阅读到海量信息,亦可迅速从中摘选出有用的,还可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感想或者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作者,甚至加入到创作的行列中去。

从对文学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说,从最初的论坛到现在的博客,从断断续续不成篇章到挥洒自如自成体系,我们已惊奇地发现网络在朝着更适应文学创作规律地方向发展,其传播效果日渐彰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提供便利,给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何为文学?他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应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而判断网络发展对文学弊大还是利大,就是要看它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充分真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否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即语言文字的发扬光大,以及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发挥其真善美的导向作用。

文学源于创作的灵感,李白孤舟而漂,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柳永不贴近市井,哪来的“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缠绵。归根究底,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抛开现实的基石,文学的大厦只能轰然倒塌。人们流连于网络,忘记菜市场的喧哗,摆脱了挤车的辛苦,且不说对人类发展利弊孰大,至少,让人们在现实中真切接触的减少就让我们不能再奢望能描述《三味书屋》中百乌的乐声,体会《乱世佳人》的坚强。

因为网络的零起点,使得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粗制滥造、无病呻吟的作品,而这泥沙俱下的局面,必然会影响到文学的纯洁性,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品味和阅读兴趣,对于文学的繁荣起到牵制的作用。大量网络用语充斥着我们的文章。众所周知,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拿起了“886”放下了“依依惜别”,有了“1314”抛弃了“山盟海誓”,试问文学的工具——语言文字发展至此,我们该向何方寻找”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芬芳。

由于网络的发展产生的便利,写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少像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那样的宇斟句酌,反复推敲,而是追求创作的高效率和自由发挥,对待写作的态度不如以前严谨,甚至于充斥着很多的网络语言,这也会淡化文学的光芒。

歌德六十年磨一剑,方铸《浮士德》,贾岛几经推敲,才有“僧推月下门”。试问,没有千锤百炼,不经几番思索,何来流芳之作?如果文学的堆砌,片断剪贴都是文学,那么,文学将何去世何从?

另外,由于网络的发展,创作者的版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随便便的转载甚至于肢解原著,对创作者的劳动没有起码的尊重,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创作者的积极性,使文学创作的动力大打折扣。

网络关系规范对网络口碑传播的影响 第7篇

互联网为网络口碑传播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对产品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83%的网络消费者表示他们的购买决策受到在线商品评估和评价的影响 (Opinion Research Corpora tion, J uly 2011) 。显然, 网络口碑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市场推动力。

传统意义上的口碑传播, 是指熟人之间非商业性的以口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口碑传播是网络情境中, 一种新的交流沟通模式, 是先前的、潜在的消费者与现在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对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口碑的传播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交流沟通产品的信息。鉴于此, Christy和Dimp le指出网络口碑传播是一种新的交流沟通方式, 存在于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新的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网络口碑传播模型 (如图) 。

另一方面, 在线下现实社会中, 人们的动机、计划、协调和评估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构成人际关系规范模型的四种人际关系规范:公共分享、公平匹配、权利等级和市场价值, 这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中, 物品的交易价格受到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规范影响。Tuk和Ve rle g h基于该理论模型, 对传统口碑传播过程中口碑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对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 公平匹配关系规范中口碑接收者的服从意向比市场价值关系规范中的高。

唐意等在人际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社区成员关系模型, 认为其由网络公共分享、公平匹配、权利等级和市场价值四种关系构成。那么, 网络社区中7种角色类型之间具体的关系规范是什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关系规范对传统口碑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与现实社会具有似真性的网络社区, 其成员之间的网络关系规范对网络口碑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 实验1——网络社区中成员关系规范的具体归属。

网络社区成员主要由七种角色类型组成, 正是这些角色的互动交往才构成网络社区中的网络关系框架。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探讨这七种角色类型之间形成的关系规范的具体归属。

(1) 成员关系规范界定方式如下:采用人际关系规范量表 (RNS) 投放到某网络社区中收集数据。测量的开始, 让网络社区成员被试以自我报告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角色类型, 然后让被试对网络社区中七种角色类型形成的关系进行逐一评判。随机获取有效被试317名, 其中版主38名, 意见领袖35名, 积极响应者52名, 一般响应者85名, 信息询问者55名, 经验意愿分享者27名, 产品销售者30名。

(2)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网络社区中七种角色类型之间形成的49对关系中有41对之间的关系规范表现出显著的效应。我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网络关系规范作为后续实验研究的基础:一般响应者与版主 (权利等级关系规范) 、积极响应者与一般响应者 (公平匹配关系规范) 、一般响应者与产品营销者 (市场价值关系规范) 、积极响应者与经验意愿分享者 (公共分享关系规范) 。

2. 实验2——网络口碑传播者的专业水平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故事脚本法和投射法, 具体探讨在网络关系规范中, 网络口碑传播者的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传播效果影响以及真诚性评价的差异。

(1) 方法。 (1) 被试。在某网络社区中召集网络社区成员完成实验。随机获得网络被试280名, 有效被试268名。 (2)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故事脚本法和投射法, 让被试处在故事情境中做出反应, 对材料后面的问题进行评定。根据实验1的结果, 选取一般响应者与版主、积极响应者与一般响应者、一般响应者与产品营销者、积极响应者与经验意愿分享者之间的关系规范。传播者的专业水平直接通过材料说明, 并让被试选择自己是否注意到信息传播专业水平的高低, 以准确度进行操控检验。

结合网络社区的具体情境, 根据Tuk等所采用的口碑传播购买意向脚本进行改编, 脚本内容如下:“你发现了该论坛中一个帖子, 内容是你关心的一个问题, 发帖者是版主, 你对帖子内容进行了回复。他回帖向你推荐了一本杂志, 告诉你这本杂志上有更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通过以下项目对被试的服从意向进行测量:“我可能付费去阅读这本杂志”, “我对这本杂志有好奇心”, “我对这本杂志感兴趣”, 以上所有的项目均采用七点计分 (1=完全不同意, 7=完全同意) 。

(3) 实验设计与程序。本实验采用4 (网络关系规范) ×2 (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 的组间设计, 其中网络关系规范由市场价值关系规范、权利等级关系规范、公共分享关系规范和公平匹配关系规范四个水平组成;网络传播者专业水平变量由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的高低两个水平组成。因变量为网络口碑接收者的服从意向。

实验程序:在某网络论坛中发帖说明用意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然后随机呈现8种不同的虚拟情境, 让被试进行选择。在每种实验情境中, 被试首先阅读到一般响应者和版主 (或积极响应者与一般响应者, 或一般响应者与产品营销者, 或积极响应者与经验意愿分享者) 的操作性定义。其次, 通过材料让被试想象自己现在在网络社区中的角色是一般响应者 (或积极响应者) , 以此来对版主 (或积极响应者, 或产品营销者, 或经验意愿分享者) 发布的口碑信息做出反应。第三, 通过材料呈现网络口碑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的高或低。最后, 让被试判断当自己面对不同角色类型及专业水平成员的推荐行为时, 自己的服从意向如何。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对Tuk的服从意向量表进行处理, 获得被试对不同角色类型及专业水平成员的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均通过SPSS16.0实现。

(2) 结果与分析。 (1) 操控检验。根据被试对是否注意到信息传播专业水平高低的回答, 共删除8个被试的无效数据。

(2)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四种不同的关系规范、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下被试服从意向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1。

(3) 方差分析。利用方差分析, 对高低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 在不同关系规范情境中的服从意向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2) 。结果发现:关系规范的主效应十分显著, F (3, 269) =10.595, p<0.001;网络口碑传播者的专业水平的主效应十分显著, F (3, 269) =97.637, P<0.001;关系规范和传播者专业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269) =3.903, P<0.05。

由于网络关系规范和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 不进行主效应的比较, 继续对高低网络口碑传播者专业水平中, 被试服从意向得分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见表3) 。结果表明: (1) 在权利等级、公平匹配、市场价值、公共分享四种关系规范中, 被试对不同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差异显著, 被试对高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得分均显著高于对低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得分。 (2) 面对高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推荐行为, 被试对属于不同关系规范中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得分差异显著, F=8.44, p<0.001; (3) 面对低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推荐行为, 被试对属于不同关系规范中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得分差异不显著, F=2.15, p>0.05。

通过简单主效应分析发现, 面对高专业水平的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推荐行为, 在不同的网络关系规范中, 被试的服从意向得分差异显著, 故进行进一步的事后比较检验, 结果发现: (1) 权利等级关系规范组的服从意向得分 (M=15.77) 、公平匹配关系规范组的服从意向得分 (M=14.85) 、公共分享关系规范组的服从意向得分 (M=14.00) 均显著高于市场价值关系规范组的服从意向得分 (M=11.88) ; (2) 权利等级关系规范组、公平匹配关系规范组和公共分享关系规范组的服从意向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1) 网络口碑接收者面对权利等级、公平匹配和公共分享关系规范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显著高于市场价值关系规范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 (2) 网络口碑接收者面对高专业水平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推荐行为时, 其服从意向显著高于低专业水平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 (3) 在高专业水平网络口碑网络口碑传播者条件下, 网络口碑接收者面对权利等级、公平匹配和公共分享关系规范的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时, 其服从意向显著高于市场价值关系规范网络口碑传播者推荐行为的服从意向。

三、结论

1. 本研究对网络社区中7种角色类型之间的关系规范归属进行了细分, 获得了不同角色类型之间的关系规范的具体归属。

2.在网络口碑传播过程中, 与市场价值关系规范中的口碑传播相比, 权利等级、公平匹配、公共分享关系规范中的口碑信息更加具有影响力;与低专业水平口碑传播者相比, 高专业水平口碑传播者的口碑信息更加具有影响力。

网络影响 第8篇

在中国舆情的思想向来都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建设, 两者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直到2003年才有学者开始从理论上研究舆情, 查阅文献得知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广义的网络舆情, 泛指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观点或言论;狭义的网络舆情, 专指公众以网络为平台, 在互联网空间上通过网络语言, 对自己所关注话题 (含公众人物, 公共事务, 历史评价和价值观念等等) , 公开发表的具有冲击力强、影响力大, 比较一致和共性的意见, 本文研究狭义范畴的网络舆情。

网络群体事件

在界定网络群体事件之前, 需要明确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对此百度百科给出的是“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 一定的人群聚合形成的群体, 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 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或发生多数人语言或肢体行为的冲突、或表达诉求或维护利益, 或发泄不满甚至制造事端等的各种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基于网络的群体性事件, 是随着互联网的发生、发展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影响力之后才有的新生的群体事件, 它由网络策划、组织和联络所引发。网络群体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群体事件泛指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 以网络聚焦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 促进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本文研究广义范畴的网络群体事件, 即网络群体事件往往强调事件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或后果。

网络舆情与网络群体事件的关系及其影响

网络群体事件与网络舆情密不可分:网络群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之一, 反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网络舆情是网络群体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 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网络舆情与网络群体事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网络舆情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网络舆情引发、推动网络群体事件, 甚至衍生新的网络舆情:

互联网时代网民对涉及自身利益或自己所关注的相关论题, 会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和积极的言论, 当某一论题的发帖反复被点击、跟帖、转载时, 当点击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广大网民的普遍关注, 进一步转载、链接后可能演变成具有明显倾向的舆情观点, 将引发网络群体事件, 甚至演变为现实群体事件。比如2008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 起因于法国政府对待西藏的错误立场、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等问题上的错误行为, 引起了中国广大民众的愤怒情绪。网民通过网络、短信等自发组织“抵制家乐福”的游行示威活动, 参与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 聚集在各地的家乐福所在地, 手举抗议标语、群体示威。

网络舆情不仅可以引发网络群体事件, 同时也能推动、见证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当某个网络群体事件朝着公开公正的方向发展时, 网络舆情随着该事件的合理解决而迅速消散, 在此过程中, 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民意表达方式及网络监督利器, 发挥着“正能量”。大部分网络群体事件发生后, 随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以及网民主诉人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解决而平息。有时网络群体事件的解决甚至会向着网民的意愿倾斜, 比如2009年备受关注的“邓玉娇刺死官员案”中警方起初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该判决在网上引发评论热潮后,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邓玉娇, 再加上众多记者的报道、律师的援助, 最终邓玉娇被判“有罪免刑”。

当某一网络群体事件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后, 具有相同观点或情绪的网民迅速集结形成网络大群聚, 进而放大了某种声音, 而持不同意见的人会越来越沉默, 这就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偏向于某种“网上主流”或“意见领袖”观点。随着该事件越来越“热”, 引发更多的关注与评论, 进而衍生出新的网络舆情。在此演变过程中, 舆情的扩大化传播, 增加了网络群体事件处置难度, 同时, 情绪化舆情信息泛滥, 网络谩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频现, 甚至舆情被不法分子操控, 网络舆情暴露出了“负能量”。

2.网络群体事件引爆网络舆情, 甚至衍生新一轮网络群体事件:

网络群体事件发生后, 以网络媒体的报道、网民发帖等形式, 在网络上传播的关于网络事件起因、过程, 以及政府对事件的处理等的各种讨论汇集而成的网络舆情规模大、争议多、影响广, 再加上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性, 网络舆情在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间接推动影响, 从而诱发新的网络群体事件。比如2009年在湖北石首事件中, 一厨师非正常死亡后, 警方“初步认定为自杀”的结论激起死者家属对死因的怀疑, 以及当地群众对多年前该酒店一女孩离奇死亡的追忆, 一时间网络上谣言四起 (蓄意谋杀、政府抢尸、酒店走私贩毒等等) , 且在传播过程中被虚构、夸大, 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设置路障、阻碍交通, 甚至不法分子在酒店内纵火滋事, 最终引发警民冲突。后在多方努力下事态逐渐平息, 不久互联网上又爆出“酒店内又挖出尸体”贴子, 致使事件又朝坏的方向发展, 引发了新一轮群体事件。

网络群体事件的舆情应对策略

1.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

互联网是个虚拟的开放社会, 网民行为来自于其自身道德, 网络法规的约束。网络信息发布、交流在有效身份验证机制缺乏的情况下, 网络舆论经常背离事实真相, 从而引发舆情危机, 因此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因时而生;同时IPV6的研发弥补了IPV4网络IP地址不足的局限, 为网络实名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借助行政手段来保证上述法律法规的执行, 在法律框架下给予网络舆情“自由”, 超越“自由”范畴的网络舆情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

2.合理引导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在网络传播渠道多元化的环境下不断凸显, 一方面在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 另一方面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又在2011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的管理, 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政府、组织或个人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分析, 把零散的网络信息贯穿起来, 找出其普遍性及侵向性, 研究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特征, 并预测舆情走向, 对网络舆情进行合情合理的疏导, 加强舆情正面引导, 为网络群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营造环境。

3.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与过去传统社会相比较,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具多样化, 如果政府仍然按照传统思维来遮掩事件的关键信息, 必然刺激网民对事件真相的探求欲。当前我国的舆情信息传播恰好处在传统化向网络化转变的转型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快速形成与演变。可见网络舆情演变逆转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政府信息公开程度, 善用“黄金四小时”法则, 确保信息公开度最大化, 是管理舆情、防范群体事件的有效手段。

根据“首因效应”, 人们总是倾向于对最先接触到的信息特别关注。某事件发生后, 如果广大民众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 那么带有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干扰普通民众的判断。“黄金四小时”法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按照“网上来, 网上去”、“查清多少, 公布多少”的原则, 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真实的消息, 以赢得网络群体事件的话语权, 从而赢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4.树立意见领袖观点

互联网在评论、交流、争辩的过程中, 推动了新权威的建立, 网络中的权威大多以意见领袖形式存在。所谓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网络传播中, 能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关心时事, 新闻敏感性强, 能熟练应用网络, 以新颖的视角迅速写出让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文章。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 左右网民的判断。

网络影响 第9篇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1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1.1软件漏洞

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1.2配置不当

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 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 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1.3安全意识不强

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1.4病毒

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1.5黑客

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2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 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3系统容灾技术

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 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 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2.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 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2.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1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2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 3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涉密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4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伟.网络安全值得重视[J].企业研究.2000.

[2]王海滨,孙晓旻.银行网络安全及其阶段实施模型[J].中国金融电脑.2000.

[3]周卫军,马志彦.网络安全:软硬兼施[J].互联网周刊.2000.

[4]刘助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立法迫在眉睫[J].计算机安全.2001.

网络剧:规范与影响 第10篇

网络剧虽然和电视剧一样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管辖范围, 但由于数量巨大、内容庞杂, 一直处于较为草根的状态, 受到的来自官方的监管较少。2014年初, 关于视频网络加强监控的信息不断。3月19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发出通知, 重申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 (简称《通知》) ;3月21日, 又在网站上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 (简称《补充通知》) 。相对于2012年的《通知》, 此次的《补充通知》细化了部分条款, 也意味着广电总局对网络剧等内容形态由原来的警示进入了更为实质性的规范管理阶段。这次补充通知将对网络剧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图进一步解读。

一、个人上传须实名、网站负连带责任

基于网络的开放性, UGC (用户贡献内容) 模式是网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作品上传至视频网站, 便能让其他网民观看自己的作品, 这大大激发了影视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因此越来越多用户参与了内容定制并通过视频网站发布。然而就在众多的个人作品丰富了网站内容的同时, 负面效应也在逐渐凸显。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色情、展现暴力等问题在个人网络剧中时有出现, 通过“出位”满足网民们的“猎奇心理”, 吸引点击率, 谋求关注度, 使得网络剧群体表现出极度良莠不齐的状态。

此次《补充通知》对个人上传作品进行了细化, 要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只能转发已核实真实身份信息并符合内容管理规定的个人上传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 不得转发非实名用户上传的此类节目”。这一规定被称为个人用户实名制。由于个人影视作品是视频网站最为活跃的元素, 质量也最为参差不齐。通过用户实名制, 让匿名用户成为真实用户, 对于上传内容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

对于网站中UGC部分的内容源, 《补充通知》除了用实名制予以约束, 还明确提出由发布网站承担连带责任。《补充通知》规定“个人制作并上传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 由转发该节目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履行生产制作机构的责任”。 (1) 这一规定使得责任归属更为清晰。根据“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 个人制作的网络剧上传至视频网站, 则视同为视频网站自制内容, 网站须负责审核鉴定, 如有违规内容发布, 网站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一举措使得视频网站纷纷加大了审核力度, 更加谨慎地审查、发布个人用户上传作品。

二、制作机构须持证, 制播分离更彻底

近年来, 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高调挺进自制剧市场。2013年11月28日,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领军企业优酷土豆集团在其媒体推介会上宣布了其2014年的内容策略。宣称集团今年将投入3亿元打造由“自制节目、PGC合作节目和用户原创”组成的网络自制。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表示, 2014年搜狐视频自制剧投入将是去年的两倍, 自制内容的流量产出将是去年的4倍。而乐视网的总编辑雷振剑也称, 2014年乐视网自制网络剧将有翻番的可能。

各方重金砸向自制剧, 受益者并非仅是网站本身。“剧”是一个专业度非常强的领域, 基于互联网广泛存在的制播分离, 互联网公司目前普遍将内容制作以外包的模式、与相关影视公司合作完成。据业内人士观察, 无论是腾讯、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视频部门, 或是优酷、土豆、酷六等专门的视频网站, 互联网公司在自制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上, 均比较彻底地执行了制播分离的生产机制。例如去年关注度较高的优酷自制剧《万万没想到》, 就是优酷和北京万合天宜影视公司共同推出的作品。

相对于用户散兵作战的UGC模式, 由专业人士参与制造的合作节目PGC (专业生产内容) 模式已经成为网络剧制作的新动向。与UGC相比, PGC更易获得稳定的资本投入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表现出较高的专业质量。这意味着广大的影视制作公司有望从丰厚的自制剧市场分得一杯羹。而广电总局《补充通知》中相关规定, 使得影视公司冰火两重天。

《补充通知》规定:从事生产制作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机构, 应依法取得广播影视行政部门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不得播出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机构制作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这意味着, 视频网站必须对网络剧制作公司进行资质审查, 一批无证小微影视公司将无缘进入网络剧市场, 如雨后春笋般挤入网络剧市场的各类广告、文化、制作公司也被“资质”挡在了门外, 而拥有相应资质的创意型公司则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火热的网络剧市场, 一纸《补充通知》将网络剧纳入了既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管理范畴, 推动了资本与技术的结合, 也使得整个网络剧行业的发展更为规范。

目前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4.5亿, 在全国网民总数占比超过70%”, (1) 据艺恩数据统计, 2014年各大视频网站预估的投入是1500—1700集, 相比2013年不到1000集的数量, 有了显著提高。优酷、乐视、搜狐、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都在大力投入自制剧。

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影视的门槛, 越来越多的新人、非专业人士通过网络剧平台进入了主流剧作的视线, 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影、电视领域的导演、制片人、演员加盟网络自制剧。张艺谋签约乐视, 郑晓龙参与网络剧创作, 文章与白百合出演搜狐自制剧《屌丝男士》……这些现象表明, 国产网络剧的大片时代正在悄悄来临。我们期望, 在市场推动与政策规范的共同作用下, 网络剧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空间。

注释

11《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4/03/21/20140321102321530218.html, 2014-03-21。

网络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影响 第11篇

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

设计素描概念的提出至今还不足一百年,1919年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后称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而我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将其引入,90年代才真正将设计素描列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应该说目前设计素描在我国还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许多学术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学科的设计素描,还具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不仅能解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换言之,设计素描训练是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就设计素描教学而言,目前我国各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以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写实或具象表现能力;有的以结构素描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表现物象的内外形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能力;有的以抽象性的创意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意向性表现能力……总之,教学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有的认为设计素描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有的认为只要绘画性或写实性素描的基础很好,就可以完全解决艺术设计所需的造型基础能力。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敏锐捕捉形体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特殊的观察方式掌握物象形体内外的构造规律,在画面中重构物象的空间构造,从中寻找设计构想,并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这样既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素描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意思维的目的。

运用网络科技转变教学思路

互联网以信息资源丰富、传输便捷的优势而备受人们的青睐,迅速进入大学校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在网络时代好多美术设计课程都是依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式完成的,通过网络教学更能加深对传统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与绘画专业素描教学并无二致,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分强调写实或具象造型训练,往往是教师在教室摆放静物,并以一种固定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从而弱化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然被许多院校沿用。因此我们首先应打破常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给他们更广泛的自主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例如,改变统一摆放静物组合的教学习惯,学生自主选择描绘对象,让他们集体讨论、自己动手摆放他们感兴趣的静物,甚至可以摆放学生们自己的物品。另外,自然界中隐藏着各种各样形式美的因素,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应鼓励学生从自然界的各种物象中去观察和分析,而不应局限在课堂的有限空间里。

其次,启发学生尝试多种观察方法。例如,舍大观小,即轻描淡写大而无用的整体,把原本很小的,但形态、肌理都很有特点的局部进行突出表现;再比如,由内及外,忽略或剥离外部形态,把内部的结构进行外化表现,这样会让画面有一种新奇美、陌生美。这种“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方法具有转变传统观察方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美、创造美。

再次,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表现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画面效果表现同一命题。在设计素描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自由想象但不能缺少设计意识,否则就是盲目乱画。例如夸张要适度,要符合命题的要求;变形要有分寸,要抓住对象特征;添加要合理,要符合画面构成的需要;组合要有序,要让画面充满联系。第二,大胆描绘但要注意画面构成。构成是设计素描的灵魂,设计素描的重点不是所描绘的事物,而是整个画面的构成设计。通过改变画面中点、线、面、黑、白、灰的组合,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画面构成形式。通过多种表现方法的尝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设计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无限可能性。

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的过程。如上所说,设计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重点是训练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训练在具象中发现抽象因素的能力。

设计素描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而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我们知道,在绘画创作时,画家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而最终画家要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设计素描也是如此,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素描这一载体去发现和抽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具象和抽象的符号,并进行归纳和整理,进而为艺术设计提供思路,这一点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品格,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一种能从普通物象中发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美感的能力,这是一种深层而有效的审美经验的积累。这一点对于设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设计之路有着极大的帮助。

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和审美力

计算机是个很好的绘画平台,它的使用能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知道,平面构成分自然构成和抽象构成。从具象的自然构成中解构出来的抽象的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而这些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就变成了具有单纯形式美感的抽象构成。点、线、面是最基本的艺术语言的元素,具有完全独立性,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可以表现各种自然物象。它们也可以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而独立组成具有抽象审美价值的画面。把具体的物象渐变到抽象的点、线、面的组合,是平面构成训练的一个必要环节,这可以训练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换个角度讲,“美术”是创造“美”的艺术,而要创造“美”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较高的审美修养是美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渗透在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素描基础课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进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美。例如插花,通过精心的构思,巧妙的搭配,插在花瓶里的鲜花就比桌面上随便摆放的鲜花更具有形式感,这就是一种形式美。通过一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在设计素描基础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形式语言,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制造不同的画面效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无限可能性。再次,利用各种媒介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趋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审美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以上几步的进行,学生在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不仅有手头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网络教学辅导应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大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尽力引导学生把他们独特的创意用在实处。艺术没有固定标准,只有格调的高低,因此,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由于当代审美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因此,艺术教育也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动,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更应转变思路,鼓励创新意识不能只是空喊口号。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网络影响 第12篇

目前,Zig Bee技术多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传输与控制,涉及工业控制、医护设备、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及智能旅游等多个领域,具有数据传输速率低、功耗低、成本低、网络容量大、时延短、工作频段灵活等特点。由于Zig Bee技术搭建的网络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通信需求,网络性能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间接影响服务厂商的收益与口碑。随着Zig Bee网络处理数据量的增加,此时在网络层参数(如网络拓扑、路由算法和网络规模等)、MAC层参数(如信道接入机制等)及物理层参数(如物理层信号质量、信道能量水平等)等确定的前提下,Zig Bee网络性能会受到网络规模(网络中的节点数量)的制约。

目前,Zig Bee网络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路由算法、网络拓扑结构、MAC层确认机制及信标模式等,评价指标则包括吞吐量、丢包率、时延和能量消耗等。而Zig Bee网络性能与网络规模的关系只限于理论研究和小规模网络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1 构建Zig Bee网络模型

建模是利用仿真软件将实际系统映射到具有同等性的仿真系统的过程[15]。实际建模过程则要求研究者抓住主要而简化甚至忽略不重要的层次或方面以逼近实际系统,进而实现仿真系统的同等性。因此,合理的网络模型必须在满足预定义的前提条件下,精确地映射实际需求,解释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中Zig Bee网络的建模是在进程层次、节点层次和网络层次等三个层次建模的基础上,突出网络层次中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而简化进程层次和节点层次影响因素的过程。该网络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在5km*5km的通信范围内,网络由单个协调器管理和维护,为事件驱动的应用需求提供通信服务;而通过设置网状网络拓扑及随机业务量以提高映射精确度。

OPNET的Zig Bee网络模型提供三种节点设备模型,即协调器设备、路由器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模型中的Zig Bee协调器负责启动和配置一个Zig Bee网络,路由器设备负责实现设备间的路由功能以扩展覆盖范围,每个Zig Bee网络最多可支持255个设备(包括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设备)。因此,结合Zig Bee技术特点,本文的网络模型在同一个工程文件下,创建了九个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数量的路由器设备和终端设备,但每个场景内均只有一个协调器设备。随着场景每加一,场景内的路由器数量和终端设备数量分别增加4和22个。如场景1包括20个路由器数、22个终端设备,总计43个设备;则场景2包括24个路由器设备、44个终端设备,总计69个设备,以此类推。

在OPNET提供的Zig Bee网络模型中,终端设备和协调器设备、终端设备和路由设备间默认传输距离为1.2km,要实现终端设备通过路由器设备转发与协调器设备或其他子网中的终端设备通信,则通信范围需要保证终端设备与协调器设备间的通信距离大于1.2km,而终端设备与路由器设备及路由器设备和协调器设备间的距离小于1.2km。因此,本文的网络模型中的数据只经过一跳路由的转发,则终端设备和协调设备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2.4km。考虑到平面结构中协调器水平和垂直两侧均可以放置路由器,最终确定通信范围为5km*5km。

OPNET的Zig Bee模型还提供三种拓扑结构,即星形拓扑、树形拓扑和网状形拓扑,网络拓扑可通过协调器网络参数属性设置。由于网状结构的拓扑采用完全对等的通信方式,当节点设备数量增加时,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路由器和协调器设备的负载。另一方面,OPNET软件提供的事件驱动仿真机制可以模拟实际环境中的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的事件驱动应用类型,网络模型中所有节点应用业务的目的节点设为随机,应用数据包大小为1024字节,包发送的时间间隔为1s。

2 仿真Zig Bee网络模型

2.1 配置统计量

根据建模和仿真步骤,在运行仿真之前,需要定义和配置需要收集的统计量。本文的统计量采用桶状收集模式(bucket),即在设定的3600s的仿真时间内将采样结果叠加后平均,且每个统计量都有不同的收集范围。统计量收集范围分为全局统计量、协调器统计量及路由器统计量,其中路由器统计量是对网络中除协调器设备外所有路由器设备统计量的平均值。路由器统计量和全局统计量统称为全局变量以体现整个网络的行为和性能,而协调器统计量作为局部变量只收集协调器设备在不同网络规模下的性能表现数据。统计量的详细配置如下:

负载(Load)表示网络中某个节点的上层每秒向MAC层提交的比特数;收集范围包括全局统计量、协调器统计量和路由器统计量。吞吐量(Throughput)代表网络中某个节点的MAC层每秒向上层传递的比特数;收集范围包括全局统计量、协调器统计量和路由器统计量。丢包数(Packets Dropped)只收集全局统计量,表示网络层由于节点没有加入网络而导致的丢包数。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表示创建和接收应用层数据包的时延和;收集范围包括全局统计量和协调器统计量。时延(MAC)某个节点的MAC层接收并向上层提交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收集范围包括协调器统计量和路由器统计量。媒体接入时延(Media Access Delay)代表某个节点的MAC层传输数据帧时的排队时延和竞争时延的总和;收集范围包括协调器统计量和路由器统计量。排队时延(Queuing Delay)表示某个节点的MAC层由于网络层引起的数据包的排队时延;收集范围包括协调器统计量和路由器统计量。

2.2 分析统计量

根据上述统计量配置运行仿真,本文将运行结果导出至txt文件,然后在excel表格内从吞吐量与负载关系、数据传输和时延三方面对各种统计量进行整理说明。

(1)吞吐量与负载关系分析

本文首先将同一个收集范围内的吞吐量和负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以便于观察和处理,然后根据整理后的数据作散点图。图1表示协调器的负载和吞吐量关系,全局变量的散点图不再给出。图中横坐标为不同场景内的负载,纵坐标为不同场景下的吞吐量,散点则代表每个场景下的吞吐量和负载。散点图中有一条从原点引出的与X轴成45度角的射线,散点距离射线越近,说明该散点对应场景下的网络性能较好。根据协调器的负载与吞吐量的走势发现,当网络规模为场景3、4、5时,负载与吞吐量接近1:1的关系,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最大。

(2)数据传输情况分析

数据传输情况由直接统计的网络层因未加入的节点设备导致的丢包数体现。数据收发量根据全局的数据收发速率与仿真时间3600s的乘积得到。图2表示丢包数和网路规模的关系折线图,横坐标使用场景编号代替网络规模表示,纵坐标则是丢包数。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网络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网络层的丢包数,表明了整体网络数据传输质量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3)时延分析

首先将时延数据分类,包括全局的端到端时延、路由器MAC时延、路由器媒体接入时延和路由器排队时延,以及协调器的平均端到端时延、MAC时延、媒体接入时延和排队时延等八个指标数据。图3利用折线图的表示方式给出了八个时延指标数据和网络规模的关系,横坐标仍然代表不同的场景,纵坐标为不同场景下时延指标数据值。实验数据表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协调器节点平均端到端时延受影响较大;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当网络规模符合场景3和场景4的数量时,网络时延较小,网络规模合理。

3 结语

在明确通信范围及网络规模的前提条件下,本文按照建立Zig Bee网络模型,配置网状网络拓扑,配置应用层的随机业务量,配置统计量,运行仿真等步骤,收集并分析统计量进而得出结论,即在一定的通信范围内,路由器设备和终端设备需要采取合理的数量规模,由单个协调器控制和维护的网络性能才能达到最佳。但是,本文的研究还需要收集实际搭建的网络性能数据的反馈,以补充和完善提出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丽竹.Zig Bee路由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3]李君茹,李雯瑞.基于opnet的zigbee拓扑结构仿真分析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

[4]赵艳玲,欧阳国军.基于OPNET的Zig Bee网络性能仿真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邵媛媛.确认机制对Zig Bee网络性能的影响[J].微型机与应用,2015.

[6]兰勇,陈志成.基于OPNET仿真的Zig Bee信标模式网络性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5.

[7]冯艳如,孙运强,姚爱琴等.基于OPNET的Zigbee组网性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上一篇:维修检修下一篇:中职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