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2024-07-20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精选11篇)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第1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按这种划分方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也有这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以及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 它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园文化的制度方面是指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管理方面的总和, 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 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精神方面是指高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它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反映的是高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也是学校在社会树立形象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一)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物质条件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高校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保障,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师生为主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文化做基础。他包括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教学办公设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场所和校园的绿化等等。良好的高校校园物质环境, 可以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高质量的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可以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良好的教学设施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优美的校园美化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

(二)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结构, 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不同的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着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品质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拼搏, 会时刻提醒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师生员工会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 学习生活充满活力和信心。教师之间和谐相处, 真诚相待;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互相帮助;可以说精神文化一直在引领着构建和谐校园。

(三)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保障

制度文化是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行为, 维系工作生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 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包括文明公约、大学生守则、师德公约、学籍管理规定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 就会被师生与员工所接受和认可, 学校所倡导的, 大家就会自觉的参与, 学校反对禁止的事情, 大家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 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学习会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合理化, 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保障作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一) 建设、美化校园物质环境, 创造高品位、高质量、和谐的育人环境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在“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好学校的有形资产, 继续规划好合理的生态化校园, 构建集绿化、美化、园林化为一体, 融公园、家园、文化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实现以师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比如在教学楼、宿舍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名人的画像和名言, 或是树立一些名人的塑像, 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利用校园内的无形资产的作用, 在学院内书写、张贴意义深刻的校训或积极上进的标语。设置宣传栏、校园文化墙, 要做到科学协调、美观大方,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反映出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底蕴, 要富有鲜明的教育特征。

(二) 弘扬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气氛

精神文化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来说, 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后都能以校为荣, 以学为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把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互联网植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例如,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校歌制作成视频文件在网络上进行播放, 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大力宣传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积极报道学校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代表。多多奖励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师生员工。以此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把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 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营造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促建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育人管理机制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 我们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始终要贯彻落实“平等、民主、合作、尊重”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理服人, 但同时也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来影响学生, 着眼于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工作操守和职业意识。校园的规章制度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品格。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方面: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的制定者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分析, 不能“闭门造车”, 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 体现平等民主性;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建立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才能创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育人管理机制。

只有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高校校园的真正和谐, 学校要以育人为己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立客观、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实施人性化管理。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文化意识, 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对化解高校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第2篇

王剑敏闻曙明严志

(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苏州215006)

摘要:本文从社会转型论的视角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协调化解矛盾。当前高校内部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的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矛盾化解;和谐校园;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the Solution of 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and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WANG Jian-min, WEN Shu-ming, YAN Zhi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is the solution of its contradictions.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result from various causes.To resolve them and form a harmonious campus, the university leaders ability to coordinat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interests must be enhanced, the university’s system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strengthened,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brought into full play.Key words: solution of a contradiction;harmonious campus;formation

“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方面矛盾关系经过斗争、妥协,趋向统一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协调矛盾。高校和谐是小社会和谐,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自然也离不开矛盾的协调。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是建设和形成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高校内部诸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因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显现,且呈现复杂多样的趋势,同时,随着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根据笔者2006年6月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内部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职称评定方面的矛盾

每年春季开学后,各高校都会遇到因职称评定而产生的矛盾纠纷。有些教职工因为评不上职称而对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产生意见:或认为学校评审条件不合理;或认为评审缺乏公正性;或干脆把矛头指向职能部门,轻则软磨硬缠,重则吵吵闹闹。有些教职工因为自己评不上职称而迁怒于已经评上职称的人,挖空心思向学校和上级职称评定部门反映所谓的“情况”,给无辜的教职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当然,此举往往也有助于揭露论文抄袭等学

术腐败现象。

2.新校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使各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也引发了管理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交通问题,包括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两个具体问题。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师资调度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办学增添了长期而又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新校区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校区办学的质量。新校区教师的“走教”[1]现象也极易引发学生对老师的不满。

3.后勤社会化方面的矛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焦点问题是人员问题。目前,高校后勤人员中普遍存在具有双重身份的职工,即既是企业职工,又是高校的一员。对于这部分职工而言,虽然干着企业的活,却要高校发放档案工资。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和管理责任,尤其是在解决后勤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学校的负担越来越重,遇到的矛盾又实在难以回避。

4.家属小区的矛盾

高校的家属小区中,除部分已实行了居民“自我管理、自筹经费、自己组织”的管理模式外,有的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物业管理条件不具备,管理上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房屋公共部位年久失修,其道路、上下水管道损坏、屋顶渗漏等现象严重;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居委会组织不健全,群众办事困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被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忽视,或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矛盾,从而对学校的改革大局造成冲击,甚至影响学校的稳定。

5.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矛盾

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例如:一些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不重视课程的国际化改革和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留学生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留学生学历教育游离于学校管理系统之外的现象,学历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无法取得学号进入学校的电子管理系统,造成不能选课,成绩不能登录,生活方面也有诸多不便;一些高校在选择对外合作对象方面,决策不严谨,态度不认真,随心所欲现象比较严重。由此类问题引发的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不满成为当前高校内部的新问题。

6.其他各项改革中的矛盾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住房改革、工资改革、学位授予改革、教学改革等等,一些教职工对这些改革措施一时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一些教职工对学校领导或业务部门的工作有意见,造成了矛盾纠纷,并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师方面比较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利益问题,而学生方面比较关注的则是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问题或学历文凭问题等。

二、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本质上是供需矛盾和利益矛盾。深刻分析现阶段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1.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而急剧变化的状态[3]: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与社会制度化建设的滞后,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体制和法制尚未健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规范与保障。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失调性,使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出群体化与紧迫性的特征。三是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的不合理性,使物质利益矛盾在某些社会领域更加突出。

四是社会转型引发的多元思想文化冲突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精神因素。

2.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然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也向前推进,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例如:因为学校合并重组而引发人、财、物的重新调配等方面的矛盾;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教职工的利益神经也是一大触动;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对教师学历门槛要求及论文质量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事关教职工切实利益的敏感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加速矛盾纠纷的出现和矛盾纠纷的激化,进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种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情况下,一些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师生员工对个人的利益问题产生共鸣,形成矛盾纠纷的群体性,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串联,或向上级写匿名告状信,或集体找领导解决问题,等等,影响了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

3.学校管理工作不力所致

扩招背景下的高校,其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有同步发展,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以及水电供应等必备条件严重超负荷,从而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学生因为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罢课、罢餐等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新校区建成使用后,由于管理跟不上,尤其是交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从而激发了其与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职能部门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以及民主渠道的不畅通,广大师生的一些正常要求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有些事情因师生一吵闹就马上得到解决,这样,在师生中容易形成遇事便闹的反常心态。

4.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解决。”[4]据此,如果高校内部矛盾层出不穷,动则激化,则很有必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方面进行反思。是否因为工作部署了,却没有向当事人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讲清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主流导向正确引导舆论热点,把真相告知于民,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也就是说,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三、有效化解高校内部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化解高校内部矛盾,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从宏观上来说,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从微观上来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与低,不仅仅表现为刚性的执行,更体现在对各种矛盾的化解能力方面。尤其要在积极回应民意,改进领导方式上下功夫。在每一项改革举措出台前,要尽可能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民意表决,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把政策的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使群众相信改革所依据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其疑虑与抵触情绪,减少执行失误,降低执行难度,使执行的结果符合民心并拥有长久的权威。与此同时,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和矛盾,分管领导一定要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做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源头上化解因利益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绝不能等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后再处置。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

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内部管理去实现。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除了要求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外,必须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提上议事日程。首先,建立党政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的目的,不是不允许发生矛盾,而是不允许对群众的正当利益随意侵害,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敷衍塞责,对已酿成的事件反映迟钝。其次,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超前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矛盾产生、发展的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估计,处理矛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建立领导干部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为保证领导责任制的落实,要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具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多发的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督促,限期改变面貌。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内部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高校矛盾纠纷中的引导作用,要求学校要努力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大胆创新方法和机制,敏锐反映群情群意,善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将各种矛盾切实有效而及时地化解于萌芽状态。在化解矛盾时,要坚持以疏为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做好有关政策的解释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调适社会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弱化或减少矛盾,尤其是突发性群体矛盾;要加强预测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防止或减少矛盾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要走社会化道路,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群众的思想深处。心灵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高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第3篇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把校园建设成为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构建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单位与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具体落实到学校,就是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依靠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首先,师生员工应增强“和谐校园意识;其次,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文明活动,努力建设文明校园,争当文明师生;此外,还应将“和谐校园”的理念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落实。

1 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强化学生学习的“软”环境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环境育人的核心内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育人环境,这正是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更是高校教育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高校改革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这一体制转型时期,必然是各种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时期。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对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协调、化解改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创建良好的高校改革发展内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妨碍校园和谐目标实现的问题

2.1 校园不文明行为 校园不文明行为包括:偷窃他人财物;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在会场、自习教室和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或频繁接听手机、发消息,扰乱他人;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用完洗手间后不冲洗;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在校园公共场所,情侣过分亲密;观看和传播黄色书刊或音像制品;在宿舍打牌、唱歌、看碟时过分喧哗,影响他人正常休息;酗酒、吸烟。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的和谐。

2.2 替考、剽窃现象屡禁不止 诚信考试虽然在高校开展多年,但替考、作弊、剽窃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不能认为这完全是学生素质的问题。因为有时诚信也会吃亏。你老老实实会多少答多少,就是没有人家抄袭作弊的分儿高;你老老实实报上自己的分数,眼看着弄假证书的比你先找到好工作。都盼着别人讲诚信,都害怕只有自己讲诚信是很多人包括大学生在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2.3 浪费现象的存在 北京青年先锋论坛2008年10月30日公布了大学校园8大浪费现象: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浪费现象在我们焦作大学也非常严重,据统计每天在餐桌上浪费掉的食物近1000公斤。

2.4 不正确的财富观和财富行为

2.4.1 重物质财富轻精神文化财富。在一次对温州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 “当前您最缺的是什么”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最缺钱;“当前您最迫切希望获得的财富是什么”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也是钱;在回答“您选择未来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时,大学生把经济收入因素看得最重。于是,学生不重视理论课学习、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已成为大学的普遍现象。以至许多老师无奈地发出感叹,学生越来越功利了。

2.4.2 重个人财富轻公共财富。一些学生在金钱和财物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对学校等公共财物置之度外。践踏草坪、离开教室不随手关灯等不爱护公共财物的现象相当普遍。

3 高校存在的若干不和谐因素产生的根源

3.1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步伐,形成一系列“滞后效应”所致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基本上仍在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办学模式,形成所谓“21世纪的经济,九十年代的社会,八十年代的教育”这样一种“托后腿”的局面。开放的不均衡性增加了教育成本,引起了就业困难,诱发了一系列校园社会问题,使高教管理始终难以跳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被动局面,也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场更为

深刻的体制转型变革。

3.2 高校扩招员效应凸显所致 连续多年的扩招已使我国原有的教育资源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缺,解决的办法只好转嫁到广大师生头上,即学生付费上学,教师超负荷上岗。学生付费虽然仍属于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补充”,但数额之大、涉及面之广、负面影响之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超负荷上岗是我国大学的一个新话题,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中青年教师英年早逝早衰现象频频发生。

4 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4.1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期坚持。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大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德育课程体系。要积极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例如,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这样有利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又如,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学术沙龙研讨会,这样有利于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4.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明年预计将突破600万人,大学生就业异常困难。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4 建立科学严格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构建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出台制订各岗位职责、教职工考勤考评、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制度时,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讨论修改,重要的规章制度还要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决,有的规章制度也必须发动学生参与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

总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到目标的和谐,追求的和谐,文化的和谐,舆论氛围的和谐,制度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大清.浅谈建设和谐校园.中华成人教育.2006-6.

[2]王远方.遵循教育规律 建设和谐校园.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童国萍.建设和谐校园的构想[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 第4篇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具体延伸到学校, 延伸到和谐校园, 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

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 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 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 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峻形势和现实需要

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高校总体情况看, 虽然大局稳定, 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 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 维护稳定工作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把维护校园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注重采取措施, 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保证。

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应该看到, 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 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 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 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 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 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 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 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平气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议

1.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和关系协调的辩证统一。

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 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以人为本”就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当前, 在高校普遍实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学科研成果评审等, 对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又要化解各种矛盾, 协调各方面利益, 理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 形成全体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专心专业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 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逐渐推广和深化, 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 作为新型教师, 不能总是强调“红烛精神”-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应该将“红烛精神”升华为“火箭精神”-通过不断添加燃料, 不但自己能遨游太空, 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的“轨道”。其实, 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 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

3. 优化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校里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但是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学生面前都是教育者, 都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形象来做学生的楷模。要优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始终确立领导和教师是平等共事, 互相尊重这样一种意识, 而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一种纯粹行政上的关系, 其次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 做到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 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 实现自我的机会, 并且充分利用教师中的典型来影响大家, 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 示范作用。再其次相互沟通, 增强了解, 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好政治学习,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执行好师德规范, 注意经常性地了解教师的想法, 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 改进工作方法, 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最后领导要以身作则, 做表率。学校的各项工作, 开展的各种活动领导能亲自参加, 做到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教师、学生。

4. 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育工作中, 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 但这种分工与其它工作中的分工有区别, 所有分工都统一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 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 领导要善于引导, 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 看待别人, 尊重他人的劳动, 不要自命清高, 孤芳自赏。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 对自己要严格, 待人要宽容、谅解, 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 防止矛盾激化。要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 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 把身边的经验利用起来,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总之有良好教师群体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强, 育人的效果就好。

5. 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学生是建设的主体又是建设的目标。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 经济能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 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就得要不断完善学生的服务体系, 全心全意为了学生个人着想, 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一方面要在高校建立一种专门为学生服务的“绿色”通道, 方便学生, 快速地帮助和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服务学生体系的长效机制, 确保高校学生的权益有效的保障。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第5篇

燕山大学 李季

内容提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高校工会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从维护职工权益、调解劳动争议、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疏导思想矛盾、倡导校园文化、沟通党政各方、救助困难职工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工会 和谐校园 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为此高校工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工会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探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全局、服务中心,履行教育工会的职能,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职工权益的维护作用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党赋予教育工会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很有必要。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强化职能,更好地为职工服务。”

高校工会所维之权,既包括会员的经济权利、工作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也包括民主权利、政治权利和其他合法利益。工会在维护学校总体利益的同时,要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好教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要坚持“以职工为本”的原则;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原则;坚持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使工会维权力量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时期,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时期,尤其是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尖锐复杂,许多改革举措,像住房制度改革、工资福利制度改革、职务变动、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可能侵犯职工的利益。工会要依法代表职工利益,敢于提出独立见解。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源头参与上,在学校每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规章制度出台前,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通过在较大范围内对职工的调查听证,在广泛征集、了解职工的意见基础上提出初步建议。从而使学校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教职工承受程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制衡作用。

二、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作用 随着高校全面改革的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于各类职工管理模式、岗位类别、编制身份不同,个人的工作条件、工资标准、福利待遇也出现了较大差别,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平衡不合理现象。

当前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劳动争议主要表现在:学校任意解聘、辞聘教职工,侵犯教职工劳动权而产生的争议;教职工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持有不同意见而出现争议;教职工对工资待遇、劳保福利不满发生矛盾;教职工任意撕毁聘任合同,违约解除劳动关系与学校产生争执等等。

按照《劳动法》规定,学校应建立以工会为主、吸收教职工代表和学校行政代表共同参加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自愿原则下对争议进行调解,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把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

另外,还要从履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职能入手,按照教代会的授权以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条例规定的内容,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聘用合同中有关条款的执行和落实,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和问题,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高校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作为教代会的工作机构,工会要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扎实工作,使学校各级领导牢固树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所有重大改革方案必须经教代会讨论审议,所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同时要做好教代会闭会后日常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和代表提案的督办工作;积极促进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不断推进教代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要加强和规范校务公开工作。要把校务公开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的理念,完善由“党委领导,行政主抓,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把校务公开与学校的管理有机融合,推动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

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职工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教职工。高校工会要把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工会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高尚的师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展讲师德、正师风、树师表、铸师魂教育活动,教育职工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先进典型,弘扬优良师德,增强职业道德,通过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弘扬新道德、新风尚。

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对教学工作、教学方法深入探讨的兴趣,发挥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要注重培养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导等多种方式,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更加关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注和谐校园建设,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五、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职工思想矛盾的疏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示,工青妇组织要针对各自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引导群众的作用。

工会组织来自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的主导作用。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连接的纽带。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工作,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用真理引导职工思想,用真情温暖职工心灵,用真心维护职工利益,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工作做到广大职工的心坎上。

六、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健康向上,宽松祥和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师生员工就会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学校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工会有倡导和组织教职工进行自我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也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丰富经验。工会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各类职工社团协会组织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艺、体育、科技、娱乐等活动,努力为广大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职工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党政各方的桥梁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广泛的沟通。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搜集反映、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畅通教职工参政议政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敦促校党政领导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推广实施与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学院、处室二级体系和人数众多的会员,建立教职工思想信息反馈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各种心态,洞察职工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预测和分析职工队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依据工会的各项职能加以积极的处理与调节,为学校党政领导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搭建坚实的平台。

八、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工会对困难职工的救助作用 对困难职工的救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困难职工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也是最易于激发矛盾冲突、影响安定团结的薄弱环节。工会要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第一监督人”,真心实意关心困难教职工生活,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当前,要特别关注低收入职工、重病号职工、新引进人才、外聘人员的生活,主动配合学校党政解决职工住院看病、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问题。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工会组织在其中应积极发挥作用,配合学校党政抓好和谐校园各项建设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的校园。

作者简介:

浅谈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第6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生态化校园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这个小社会反映着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与和谐程度,当然它也反映着社会许多不和谐的矛盾,它有着整个社会的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科教兴国是整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校园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而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建设我们的高校具有极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学校发展应该与社会同步,走和谐发展之路,应该把我们的高校校园建设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和谐促平安,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和谐优美的环境培养美德,陶冶情操,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我们也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如搞好美、绿、净化、艺术化、政治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内所有的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重要因素之一。

一、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具备的条件

1.建立和谐运转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首先要制订一套师生共识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加强学习,熟练操作。如果大家乐于遵守,实现自律,相互监督,就会形成优良风气,打造出“和谐校园”。

2.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如政治、艺术、园林美景融为一体文化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教师和学生性情,激发师生和谐共进。

3.创造优质学习环境。校园规划“以人为本”,为教师提供必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备设施,满足师生教与学需求。

4.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学校开设教育,教学,科研信息网络,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资源共享。例如:课改资源共享,课件资源共享,备课资源共享等,集思广益,学之所长,补己之短。

5.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发展学校教育。

二、建设和谐校园主要抓好四个方面

1、加强管理

和谐校园包含着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校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利益的不协调,难免会产生组织内部的冲突,如果要使一个组织正常的运行,那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协调这些冲突。最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制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的对象是人,只有制度人性化了,符合人性的要求,符合人性的发展,才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和各个组织部门为着学校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加强管理又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和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学校首先要加强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公平的原则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教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力营造融洽气氛,从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校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奋斗精神,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环境、校园安全“一体化”活动

完善学校的教育设施,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如校徽、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牢记国法校规,为中华之富强而努力读书。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浓厚,学习风气良好,整个校园充满活力。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要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带动学生学习深造的积极性。高等学校应该是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头人,所以科研教育活动风气要正,要带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维护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有必要开展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加强学校的保卫工作,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等等。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教育、激励学生,减少、避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创建稳定、安全、宽松、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生活得安心,相处得开心,这无疑是和谐校园追求的理想境界。

3.开展和谐的“教”与“学”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与“学”是统一于教育实践中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规律相符。首先,学校各种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身心成长一致,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又要为学生“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措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进行合理调控,使之积极地和应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第三,以“爱”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爱是教育的前提。因为有爱,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无私的奉献帮助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教师的情感,教师的举手投足有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不断完善自我,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共同打造和谐校园。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第7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 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 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 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 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 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 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 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 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 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 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 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 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 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 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 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 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 但却产生认识偏差, 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 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 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 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 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不足以吸引学生, 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 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 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 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 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 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内在动力, 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教育和引导学生,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发奋学习, 努力成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广大师生员工, 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热情。

2.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 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 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一旦形成, 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 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 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 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 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 是繁荣校园文化, 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4.积极探索高校定位, 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养人才定位等, 从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 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目标,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既可以从高校历史轨迹中归纳, 又可以从未来的发展方面中能动地营造。既可以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得到启发, 又可以以高校已经成功塑造出的社会形象作为蓝本。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 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 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 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 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 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在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内涵,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史悦.高校校园文化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10 (1) :97-99.

[2]时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对策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1) :18-0.

[3]卢景辉, 高云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 2007, (6) :92-93.

[4]方美波.把握先进文化方向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20) :12-13.

[5]吴明永.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团的时代使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10) :127-128.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第8篇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存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围绕学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和谐共生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维护学校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培养师生良好的品行,搞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学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在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切实服务和保障。

二、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风格的真实写照,是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托。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协调德、智、体等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创造性思想得以实现和肯定。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和谐校园所需要的精神氛围。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形成“以敬业为乐”的优良教风。首先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他们都能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勇于创新。通过学术文化建设,可以端正教师的科研态度,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师生力量,使高校的管理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高校的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和各项具体工作具有和谐的文化理念,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一个基本条件。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它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使师生员工形成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使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将会为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注入活力,从而凝聚全体学生与教职工的向心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定。当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一些不平衡性,已成为高校稳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解决那些高校在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法,协调与融洽各种关系,使高校走向安定,实现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组织保障。高校内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要切实认识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要站在人才培养与学校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夯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首先,首先,党委及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要做出总体设计、经常督促、检查和落实,以保证校园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与各院(系)学生会、研究生院(部)研究生会以及各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其中来,凸显广大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后,学校的各个部门要加强整体性和协调性,尽可能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绿灯,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促成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与高校自身的校风有很大关系。可见,改善人际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非常至关重要。友好、合作的氛围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积极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3、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社团组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提供了多种场所和机会,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成效性的外在表现。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校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增才干,因此,高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社团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其中,使人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而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分析校园文化的涵义出发,指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并提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校园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丽红.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8)

关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思考 第9篇

和谐高校校园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运行、校园的人际关系和育人环境等诸要素协调运作、健康发展的和谐系统。以大学生为核心, 大学生自身、大学生人际关系、师生教学沟通、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全面和谐的体系, 就成为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主要内容。

1. 构建和谐校园是保持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即从重规模扩张转为重质量提高。在这样一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发展机遇期和关键期, 高校要实现快速协调发展, 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2.构建和谐校园是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力、维护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校园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复杂背景的共同影响下, 高校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不仅能够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 而且对未来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通过研究和践行和谐社会理论,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另一方面,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 和谐高校校园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让大学生感受并认同这种和谐理念,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高校校园构建中的不和谐现象及原因

1. 大学生道德观缺失, 与自身发展不和谐。

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 对人严, 对己宽, 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部分学生存在着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现象, 对做“枪手”、助学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情况, 沉迷于网络;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存在着孤独、苦闷、烦躁等不良心理, 甚者存在自杀倾向。

2. 沟通交流缺乏, 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 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长期家庭生活的以自我为中心, 苛求他人的不良性格缺陷, 在宿舍生活中往往造成同学之间人际交往障碍;另外当今社会贫富的差距, 造成在校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贫困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焦虑、嫉妒, 甚至虚荣、仇富等不良心理, 害怕甚至拒绝与其他同学交流。

3. 情感淡漠, 师生交往不和谐。

高等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实行监控, 但对师德等教育相对薄弱, 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机会较少, 教师的责任心及对学生的爱心相对缺乏, 再加上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通常是年级或专业负责制, 对学生个体思想关心较少, 相对于学生在家庭和中、小学所受到的关注明显降低, 教师与学生关系逐渐淡漠, 沟通交流的意愿降低。

4. 大学生与高校校园环境不和谐。

不少大学生对周边环境重视不够, 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 在教室里吸烟, 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洗、课堂上打电话、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对策建议

1.理念更新, 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和谐高校校园建设就应以学生为中心, 弘扬人文精神, 尊重学生的个性, 重塑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其次,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认知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特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再次, 应尽量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弱势群体中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关系融洽, 构造和谐人际关系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 更是和谐高校校园的重要体现。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同学中的竞争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妥善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 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既掌握立业之本又懂得做人之道, 促进同学关系的和谐。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 教师平等待人, 以理服人, 充分尊重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 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为学生的学习成才、健康成长、心理成熟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3.文化建设, 创造和谐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 是大学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是该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富有时代感的和谐大学精神。

综上,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需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建设和谐高校校园, 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是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方正泉, 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 江苏高教, 2007.05

[2]陈功平,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中国成人教育, 2007.10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校园建设,高等学校

大学校园的和谐都承载着历史、民族、社会、时代的重任。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践行发展这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按照“持续、健康、协调”的要求, 努力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

1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实现核心价值的需要。21世纪的大学理念追求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发展, 特别是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是高校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更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 是高校核心价值的体现, 这种和谐对学校、对国家、对民族的事业发展致关重要。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办学要以人才和学生为本, 突出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 教和学的和谐对我们提出了这种要求。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贡献和谐社会的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将其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高校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这也是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核心要求。

2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一切和谐因素的源泉, 重点在于决策核心、教育教学主导、受教主体及后勤教辅四者之间的真正和谐。要坚持“民主集中”的议事理念。在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有助于科学决策、团结协作, 要坚持“依法治校”的规范理念。符合客观实际的制度环境的创建, 是高校面向未来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办事, 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要求。要坚持“丰富内涵”的文化理念。通过校园环境建设, 特别是校园文化理念的协调发展, 可以感知一所学校的总体和谐程度, 可谓是大学之道。要坚持“以德强校”的价值理念。以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矛盾的统一体”, 以“精神和文明”作为无形而强有力的支撑, 不断构建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体现。要坚持“开拓发展”的创新理念。高校承担着科技文化创新的历史重任, 日常运行规程的不断完善,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是崔生动力的源泉,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需要, 更是社会历史向前推进过程中对高校的必然要求。

3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传承创新

在办学方向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原则上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是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 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 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赋予了新时期教育的使命, 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高等学校在办学进程中, 传承和创新党的教育思想是和谐校园建设融入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挑战。只有这样, 大学才能与社会形成强大的合力, 综合地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4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教育内涵

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任何一种教育的对象都是人, 施教者也是人, 以人为本, 是其应有之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自身发展, 特别是要突出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人文教育思想, 提倡个性发展, 能够不断发掘教育主体及客体不断进步的巨大潜能。二是充分体现安定有序的教育环境。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规范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和谐的大学校园里要有规范、适应的规章制度, 责任落实有理有据, 周边环境良好, 校内环境富有文化内涵, 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具有外在的辐射作用, 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三是充分体现民主法治的教育形式。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含义是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关系, 学生的人格、感情、自尊心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学生及教职工的人格健全, 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 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四是充分体现诚信友爱的教育情感。校园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 这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灵魂。首先是教和学两个方面初步构成大学校园的社会活动的总体, 树立起诚信的形象是校园和谐的标志。其次是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 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 促使大学的教育赢得社会的支持, 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表率。五是充分体现充满活力的教育氛围。教育的活力来自教育体制的创新, 既要审视和把握教育管理的契入点, 也要注重对人的思想的开发和激励。特别是要从思想入手, 抓住细节, 创设情境, 打动情感, 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把散落的火种聚集起来, 放大增效, 从而创造教育的奇迹。

5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第一, 加强总体领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 这是关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根本。在依法依规, 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贯以公平的理念, 创造集体效能的最大化, 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源。第二, 加强制度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克服个人随意性行为, 强化秩序规范, 各项日常工作也必须在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地状态下进行, 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不够完善的, 要集思广益, 及时完善;缺乏制度保证的,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健全。总之, 要提高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的水平, 不断提高日常工作行为的程序和规范意识及水平。第三, 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管理体制的民主化, 淡化行政化色彩, 增强服务意识, 切实把教学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强化学术和教学氛围。其次是要提高人性化关怀程度, 切实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第四, 强化师生行为。社会、校园的和谐, 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都按人的行为规范行事。这种规范, 一是依法行事, 二是照章办事, 三是文明言行。三者即是法律法规、校内规范及道德伦理的统一, 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总体发展水平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长远发展致关重要。因此, 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文化的积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和长远目标。第五,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 是凝聚历史、凝聚师生、凝聚学校、凝聚社会的法宝。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 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和谐, 与学校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相和谐, 把师生主体性和领导的主导性结合起来,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参与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总之,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建设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切实做到目标、环境、措施、文化、舆论、制度等各方面的共同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晓俊.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之我见[J].中国教育 (高教版) , 2007 (4) .

[2]刘川生.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第11篇

一、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宪法和法律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对文字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 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 拉开了新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序幕。1954年10月国务院成立了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教育部、文化部、广播事业局、铁道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0个部门相继发出通知和指示, 对普通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有了长足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 确定了普通话、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服务社会为己任, 承载着语言文字规范到成果的转化与宣传任务, 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高等学校多数是面向全国招生, 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全面发展。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服务社会为己任, 承载着语言文字规范到成果的转化与宣传任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最生动、最直观的表现, 从自我认知到与别人交流沟通, 从思维方式到具体技能, 从科学文化素质到思想道德素质, 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 要到祖国各地, 走上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工作岗位, 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就不能实现顺畅沟通, 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4、教育目标是培养“语言人”。语言与人类共生,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培育来提高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专业语言、运用专业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

二、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机构不健全。部分学校领导对教学、科研等工作较重视, 对语言文字工作很少关注, 没有独立机构, 基本以兼职为主;学校自上而下各部门、部分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不高、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2、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欠缺。部分高校在教育板块设计中, 重视数学、外语及专业课程的教学, 而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知识板块残缺, 致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不高。

3、重视外语学习, 忽视母语的提升。在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中, 中文明显地处于一种“工具化”、“模式化”、“浅薄化”、“边缘化”的境地中。然而, 现代文化、科技、新闻、法律, 都需要相应的语言能力。蕴涵着人们最深刻的观察、最细腻的情感、最生动的表达能力的, 一定首先是母语。如果没有母语能力, 无论如何不可能最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残酷的现实则是学校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外语而轻视母语。

4、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 由于各地普通话发展水平不平衡, 普通话培训测试时, 带有浓重地方方言的普通话五花八门, 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 甚至啼笑皆非。

5、普通话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场所、设备、时间等无法保证, 以及参加培训的人多而授课教师不足等问题, 往往使普通话测试前的培训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部分学校干脆就没有培训。

三、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对策

1、加强组织建设, 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领导和队伍保障。高等学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 积极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成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由专人负责学校日常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经常化、制度化活动常抓不懈, 重视和支持上级语委的培训和测试工作。领导的重视、组织的健全必定为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书同文、语同音”历来是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程。高等学校应通过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 大力宣传语言文字工作, 正确把握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 妥善处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学习使用民族语言的关系, 强化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在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并使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对语言文字素质的强化。科学设计由必修、选修和系列专题课程组成的语言文字类课程体系, 注意发挥课堂教学在语言文字素质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学生语言文字素质全校上下齐抓、课堂内外互补的良好局面, 搭建课外语言文字素质教育平台, 营造浓郁的校园语言文字工作氛围。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学校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就必须为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的发展创建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训练条件与保障, 比如要求学生通过实习、社会实践、校园网、校报、校内宣传窗口、校园广播台等途径广泛地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语言文字队伍。语言文字素质是教师职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测试员不仅应当是汉语语音理论和实践的专家, 还应当是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略懂一二的杂家;不仅要有比较丰富的语音知识, 比较强的听、辨以及正音能力, 还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测评人员, 仅能熟练、准确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不够的, 而应该是面对应试者的实际语音, 无论是好是坏, 都能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同时, 作为测试员还要认真负责, 确保测试的严肃性、规范性, 提高测试的可信度。

6、完善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网站。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要求, 学校组织有关专家, 设计、开发普通话培训测试网站。内容包括:词汇和朗读部分有正确读音, 汉语拼音的声、韵、调进行全面描述, 图、文、声并存。对方言区发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辨正, 对轻声、儿化、变调的规律进行描述,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 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利用网络进行普通话培训, 方便、快捷、准确, 节省人力、物力等资源。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相对薄弱, 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语言文字队伍、强化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等措施, 促进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学感悟下一篇:站稳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