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前路术后

2024-09-13

颈椎病前路术后(精选10篇)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1篇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及脊髓供血障碍, 并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 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行颈椎前路手术, 去除间盘、椎间融合器 (Cage) 置入、钛板内固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颈前路术后科学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意义重大,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 男28例, 女8例;年龄43岁~71岁, 平均年龄54.3岁;病程6个月~8年。经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

1.2 手术方法

均为全身麻醉下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置入、钛板内固定术。

2 结果

术后患者功能恢复, 经随访39例患者治愈, 7例患者好转, 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3 术后护理措施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患者返回病房, 应用监测仪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一般连续监测6 h.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颈前路术后护理的关键。造成呼吸道不畅的原因主要有术中对气管咽喉牵拉损伤、术中脊髓损伤、术后分泌物排出困难、切口内出血压迫气管及全麻插管所致喉头水肿等。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面色及口唇颜色的变化,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 切口有无渗血和血肿, 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必要时给予吸痰及雾化吸入等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氧气、电动吸引器等[1]。

体位护理:患者返回病房向病床搬运时, 应将颈部用围领固定, 搬运时将头、颈、胸保持于同一直线, 切忌扭曲旋转。术后取仰卧位, 用颈围保持颈部制动, 尽量减少头颈部的活动次数及运动幅度, 由于本组病例使用Cage置入及钛板固定, 故无需预防植骨脱落。

引流管及伤口护理:一般情况下, 前路手术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 每日引流量应少于50 m L, 若引流液过多且颜色变淡或切口敷料渗液多, 需考虑脑脊液漏可能[2];若引流液过多, 色鲜红, 切口敷料渗血, 甚至颈部增粗, 患者呼吸困难, 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可能, 以上情况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饮食护理:术后6 h可饮少量水及进流质饮食, 并嘱患者缓慢吞咽, 以防呛咳和误吸。术后逐渐改为半流食及普食, 注意增加营养促进身体康复, 调整饮食结构, 术后2 d内避免进食牛奶等食物, 以免引起腹胀不适及便秘。

并发症的预防:脊髓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等, 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特别是压疮应及早预防, 应勤翻身观察, 辅助按摩, 保持床铺干净及患者皮肤干燥清洁。

康复指导: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应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及关节功能锻炼, 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初次下床护士应在旁搀扶。出院时嘱患者围领护颈1个月, 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定期复查,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3]。

4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骨科常见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手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颈前路手术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严重, 科学、合理的术后护理不仅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真.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2) :125.

[2]贾连顺, 李家顺.颈椎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50.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6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82例于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0%,护理满意度为96.34%,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75%,护理满意度为7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

颈椎病前路手术是颈椎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于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使手术顺利进行?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对82例行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给予围手术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62例行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男53例,女29例;年龄51-73岁,平均(61.20±8.45)歲?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50-74岁,平均(62.20±8.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方法

对照组80例患者均于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术前加强访视,术中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操作,术后给予生活指导等?观察组82例患者均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要点如下:

(1)术前护理?①术前准备:术前需客观?科学评估病情,准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同时需加强检查,准备相关的药物,并做好备皮工作,给予饮食指导等[1]?②术前训练:术前需加强各项训练,如体位训练,引导患者于术前2d平卧去枕,颈部微微后伸?此外,还需加强手势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气管推移训练等,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需注意的重要事项,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慌乱?过度紧张等现象[2]?③心理护理:术前,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手术知识,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多种消极心理,极大影响其疾病治疗,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实际的心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鼓励与安慰患者,向其介绍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告知其只有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手术?

(2)术中护理:术中,需引导患者选择正确的体位,告知其术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使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需准备好相关的药物,以便在突发状况出现后可以及时给予药物治疗,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手术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实施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勇敢的战胜疾病,同时可轻握其手,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缓解其精神上的紧张与恐惧?此外,需密切观察生活体征的变化,如呼吸?体温等[3]?

(3)术后护理:术后需引导患者取正确?舒适的体位,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脉搏过快?血压升高等多种现象,如出现这些现象,需于第一时间内告知主治医生?同时需加强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此外,需加强并发症护理,适当使用相关的止痛药物,减少或避免颈部疼痛,注意防止伤口感染,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防止出现呼吸障碍等症状[4]?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术后颈部肿胀2例,呼吸障碍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0%;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6例,颈部肿胀7例,呼吸障碍6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3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2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巨大,不容忽视?对于颈椎病患者,颈椎病前路手术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意义重大,是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提高手术效果?围手术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其中术前护理可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不良因素对手术造成的不良影响;术中护理可推动手术顺利进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后护理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实验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其中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证实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行颈椎病前路手术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中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构建友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志坚,柳晓芳.颈椎病术后窒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11,14(02):115-116.

[2] 何海洪,王淑勉,周玉玲,等.228例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0(16):912.

[3] 李景芳,梁好琴,余慧,等.颈椎病前路手术65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7(05):82-83.

颈椎前路术后窒息原因、预防及护理 第3篇

关键词:颈椎前路术,窒息,预防,护理

颈前路手术广泛用于颈椎创伤、炎症、脊髓型颈椎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虽然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技术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但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 手术并发症较为多见, 有些无法逆转, 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瘫痪、死亡。颈前入路术野小, 临床解剖复杂, 毗邻较多重要组织、器官, 例如喉上 (返) 神经、食管、气管、颈动脉等, 因而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 术中、术后易出现并发症[1];而术后窒息是危急并发症, 需及时做出处理。

1 窒息原因

1.1 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麻醉、术后镇痛、卧床、肺膨胀不全、使患者不敢或不能用力咳嗽排出痰液以及不能深呼吸,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堵塞呼吸道。

1.2 喉头水肿

麻醉插管、术中牵拉气管食管、药物过敏可引起喉头水肿。检查时会发现发现手术切口无血肿, 吸痰无痰液吸出, 气管插管困难, 发现口腔、咽部、喉头水肿。

1.3 伤口血肿

发生在术后24h内多见, 与术中断裂血管回缩或止血不彻底有关。

1.4 呕吐物误吸

麻醉后咽喉反射迟钝或消失, 术后仰卧, 容易导致呕吐物误吸[2]。

1.5 肺部感染

慢阻肺、吸烟、长期卧床、体质弱年长者, 术后容易出现呼吸道痰液聚集以及合并肺部感染。本组1例有吸烟史及慢阻肺病史, 术后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加强抗生素使用, 但病情持续加重导致死亡。

1.6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脱落导致肺部栓塞。年龄大、高血脂、术后卧床, 导致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 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及肺栓塞。

2 如何预防以及护理

根据导致窒息的常见原因, 医护人员以做好预防为主, 但如果一旦发生窒息, 需立即检查, 首先明确病因, 并据此迅速做出处理。

2.1 心理护理

大部分颈椎病及颈椎外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3],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能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希望。但因为颈椎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 病人和家属极易产生各种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 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4]。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 取得病人的信任,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其能积极配合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取得良好效果。

2.2 饮食

由于患者刚刚经受了手术的打击, 承受了较长时间的饮食限制, 所以误以为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就可以像手术前一样大口进食, 或可以按照个人喜好任意选择食物。进食过快、进食干燥以及粘性过强的食物会导致哽咽, 对于可能存在的喉头水肿的患者来说, 更容易导致气道堵塞。颈椎前路手术后1周为水肿期, 4~5d为高峰期[5]。因此,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应根据不同阶段选择食物, 术后1~2d应进食温凉的流质, 以减少咽喉部充血和水肿;术后3~4d改为半流, 逐渐过渡到普食且避免进食干燥、粗糙的食物, 应细嚼慢咽, 速度不易太快, 以防呛咳或窒息。在选择口服药时, 应尽量选择小颗粒的药丸, 必要时将药丸掰碎, 并做到发药到口, 直到患者咽下方可离开。

2.3 促进排痰

呼吸功能训练, 增加肺活量, 促进痰液排出, 术前要求病人戒烟, 减少术后并发症。护士要教会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在咳嗽或咳痰时, 可以用手轻压颈部, 以得到外力保护, 对于咳嗽无力者, 必要时可以电动吸痰。

2.4 防止血肿

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若发现病人伤口引流量及引流液过多, 周围组织隆起, 出现血肿, 应立即通知医生, 清除血肿, 组织抢救, 必要时再次手术彻底止血。

2.5 防治喉头水肿

喉痛、声嘶、喉喘鸣和呼吸困难、口腔咽喉部水肿, 喉镜下可见喉粘膜弥漫性水肿, 苍白。病人若术后出现呼吸困难, 但不伴有颈部肿胀, 此多为术中牵拉刺激气管引起的喉头水肿, 应做好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的准备;定时雾化吸入可减轻喉头水肿, 有利于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排出;若病情稳定, 则不要说话, 让声带休息;可使用冷空气加湿机, 使声带表面的粘膜需保持潮湿, 并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以免加重喉头刺激加重水肿。

2.6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 发生率均达80%以上。胸膜性疼痛为邻近的胸膜纤维素炎症所致, 突然发生者常提示肺梗塞。其它症状有胸骨后疼痛、紫绀、发热;突发晕厥常是肺梗塞的征兆。CT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例可迅速做出诊断。一旦做出诊断, 即行溶栓治疗, 如果错过6h的最佳溶栓时间, 死亡率则大幅上升。所以, 预防是关键。术后, 应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患者每天自己踝关节背屈运动, 由每日2次增加到5次;练习膝关节时用力收缩大腿肌肉, 保持5s再放松, 每天3次;从踝关节由下往上按摩双下肢, 或用下肢功能康复仪进行患肢运动, 循序渐进, 由每天1次逐渐增加到3次。通过下肢运动锻炼, 促进血流循环, 明显降低血栓及栓塞形成的几率。

2.7 防治肺部感染

术前戒烟;合并慢阻肺的患者应谨慎手术, 如有必要, 在呼吸功能正常、感染控制、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术前即指导进行呼吸锻炼, 术后雾化, 稀释痰液, 鼓励主动咳嗽, 拍背排痰, 必要时吸痰;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截瘫长期卧床患者, 抵抗力下降, 容易合并坠积性肺炎, 且感染较难控制, 更要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3 小结

颈椎前路术后出现窒息时, 情况多半危急, 给医护人员考虑以及治疗处理的时间有限, 容易并发严重后果。所以, 为避免及减少严重后果的出现, 术后的预防以及护理尤为重要。对呼吸道进行良好的管理, 可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对伤口的密切观察, 可以及时发现血肿的形成;对生命征的检测, 可以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以及血压脉搏异常;对患者主诉的重视, 可以在喉头水肿较轻时就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下肢进行有效的锻炼, 可明显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已经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以及窒息的患者,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的抢救, 第一时间查明病因, 争取时间。故此, 护理工作对预防窒息的发生非常重要, 良好的护理工作可有效的降低窒息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岩, 白一冰, 肖嵩华, 等.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9) :538~542.

[2]卜艳华.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 :108~109.

[3]李晓静.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1) :12.

[4]许静.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9) :986.

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第4篇

颈椎前路锥体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颈椎病和颈椎外伤后脊髓压迫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充分的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且能通过坚强钢板固定达到非常稳定的作用。但由于颈部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较大。不仅要求手术精确,而且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2006-2014年,我科开展颈椎前路手术52例,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4-75岁,平均52.6±7.8岁。颈椎间盘突出症31例,外伤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破坏4例,颈椎脱位4例。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型35例,其中表现为胸部束带感、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踩棉花感、四肢麻木乏力;神经根型7例,表现为剧烈的颈肩痛及放射性上肢疼痛和麻木;急性颈椎损伤12例,表现为颈部疼痛,四肢肌力、感觉减退或丧失,病理征阳性,大小便困难。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心理干预 本组病人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他们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可能导致瘫痪。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结合病情详细讲解颈椎病知识及手术原理、安全性,介绍手术医师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病例,消除病人顾虑。

2 适应性训练 (1)肺功能锻炼:1)咳嗽运动:患者可采用坐姿或半卧位,将手掌轻按胸部,当咳嗽时以手支撑伤口,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然后用嘴呼气,当自肺部深部咳嗽时,做一次短呼吸,连续3次短呼吸后,咳一声;2)简单吹气球方法:患者深吸气然后尽量把气球吹大,每4小时1次;3)刺激氣管诱发咳嗽:咳嗽无力或不会咳嗽者多进行刺激咳嗽。刺激气管咳嗽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婴儿取侧卧位。(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颈椎前路手术需牵拉病人甲状腺、气管和食管,为了减轻术中牵拉而引起的憋气、恶心、呕吐等反应,术前应做好气管推移训练,以减轻术中刺激反应。

3 颈围的选择及适应训练 合适的颈围将用于术后制动和保护颈椎,术前应对此作适应性锻炼,以避免术后平卧位不适应而造成颈部过屈或过伸,导致植骨块向前、向后脱出而导致手术失败。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体位 颈椎前路手术后卧位时颈部不可偏斜、旋转。颈椎前路手术加植骨后,在颈椎活动时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问的剪切力,易致植骨块移动或脱落,手术失败。因此更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部屈曲、旋转。由颈托固定颈部,保持颈中立位、轻度过伸位,颈部两侧有沙垫或棉垫保护。一般术后当晚平卧为主,第2日可半卧位至70度卧位,保持2-3h翻身1次。注意始终保持颈部、肩、躯干成一直线,侧卧时躯干与床成45度。

2 术后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顺畅: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根据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2)给予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a-糜蛋白酶各1支加生理盐水10ml,2-3次/d。雾化完毕,立即轻拍背部。(3)防喉头水肿:因手术麻醉用气管插管及手术中气管、食管牵拉,易引起喉头水肿。术后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颈椎术后1周为水肿期,术后1-2d为水肿形成期,4-5d为水肿高峰期。患者如有声音嘶哑、憋气、呼吸表浅时,提示有喉头水肿可能,应加强雾化吸人、给氧,并按医嘱给予甘露醇等静脉滴注,以减轻局部水肿,并加强对患者呼吸状态的观察。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并按气管切开护理。(4)切口内水肿观察:该手术术后常规留置引流条,术后需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若切口渗血较多时,应查看切口并询问患者呼吸情况,应注意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3 神经功能观察和护理 在术后,要严密仔细、持久观察和必要地检查病人,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原有瘫痪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等新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手术和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4 饮食护理 颈椎前路手术后24-48h内一般不进饮食。患者麻酐清醒,吞咽功能恢复后即可进食,开始少量饮水,确定吞咽功能正常后试喂少量流质饮食。

5 防止植骨块脱落 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易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术后病人平卧位,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术后3-5d以颈围固定颈部摇高床头坐起,以后逐渐下床活动。

6 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主动功能锻炼:肢体能活动的病人均要求做主动运动,以增加肢体肌肉力量,如:手部可做握拳训练,每天50-100次,也可指导病人做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运动,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下肢可做踢腿功能锻炼,每天50-100次,循序渐进,鼓励并督促病人坚持锻炼。

7 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做好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颈托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颈部突然用力和大范围活动,若出现颈部不适应暂时停止。

3 讨论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 例, 女2 例;年龄48~67 岁, 平均56.5 岁。术前诊断为颈椎病1 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4 例。术前常规行血常规、肝功能, 凝血机制检查, 均未见明显异常。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术, 单椎体次全切除 (C5) 1 例;连续2椎体次全切除 (C5、C6) 4 例, 其中1 例为2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融合器 (C3~4) 融合。术中出血300~450 mL, 平均347.5 mL。术后均常规行负压引流24~48 h。

1.2 临床表现

本组5 例患者麻醉苏醒后即刻行神经系统体检, 显示四肢运动感觉良好, 术后常规进ICU监护室。5 例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均在术后24 h内, 出现时间最短为术后2 h, 最长为8 h。临床表现均为进行性加重的四肢运动功能障碍, 伴四肢麻木。1 例患者术后4 h渐进性出现四肢完全瘫痪。5 例患者切口渗血均未见明显增多, 颈部亦无明显肿胀, 气管无明显移位和呼吸困难。患者均未行核磁共振检查, 硬膜外血肿均为术中证实。

1.3 治疗方法

5 例患者均行急诊探查术, 取出钛板、钛网, 见硬膜外间隙内骨槽上下顶端有大小不等的血肿 (最少的为10 mL, 最多的为25 mL) , 对脊髓形成压迫, 清除凝血块后, 硬脊膜仍有出血或骨槽面渗血。硬膜表面灰暗, 血肿清除后可见硬膜搏动。采用冰盐水冲洗、明胶海绵填塞、骨蜡以及纤维蛋白胶止血后, 重新固定。术中采用甲强龙500 mg静脉滴注。术后常规采用甘露醇及激素治疗3~6 d, 5 例患者出院后均采用高压氧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室苏醒后即刻恢复四肢活动, 4 例四肢肌力、感觉已恢复至术前。1 例患者四肢肌力较术前下降Ⅰ级, 3 d后亦恢复至术前。其中1 例血肿清除后3 h又出现血肿再次急诊手术。5 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11~20个月, 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 讨论

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尽管很低, 但如不及时处理, 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1 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和软组织血肿的区别

颈椎前路手术后在钛网后方硬膜外间隙中常会有血液渗出、血肿形成, 加之由于患者麻醉苏醒、疼痛等引起血压升高及拔管时躁动等原因可引起硬膜外出血增加, 骨面以及软组织渗出增多, 但绝大多数硬膜外出血具有自限性, 随着硬膜外压力的增高出血会逐渐停止, 并不产生神经受压症状。本组所指的硬膜外血肿是指临床上产生神经压迫症状, 手术后短期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麻木、无力, 甚至完全瘫痪, 需要再次手术探查清除的血肿[4]。其与颈椎前路手术后出现的颈部软组织血肿不同, 后者主要表现为颈部肿胀、气管移位、呼吸困难等血肿压迫的症状, 没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3.2 核磁共振在硬膜外血肿诊断中的作用及争议

有学者认为术后有渐进性神经受压以及核磁共振的表现是进行血肿清除术的指证, 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的表现就应该怀疑有硬膜外血肿形成, 及时地清除血肿是神经功能能否恢复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术中操作不当所致的脊髓损伤和钛网的移位也可以引起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有学者认为再手术探查前, 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是手术的必要条件[5]。在核磁共振上血肿表现为T1加权像呈等信号, T2加权像急性期呈高信号, 亚急性期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 超急性期的血肿, 增强的核磁共振可能有帮助。在超急性期如果血肿的外形在不断扩大则提示有持续性出血。争论的焦点是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必须进行。虽然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硬膜外血肿并对急诊减压手术提供帮助。然而, 反对者的观点认为:a) 手术探查应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后尽早进行, 而核磁共振检查必将花费一定的时间, 延迟手术探查清除血肿的时间。b)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局部也有少量血肿存在, 加上术中止血采用的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布会对核磁共振检查产生影响, 因而可能导致假阳性。c) 为了防止术中操作不当所致的脊髓损伤和钛网移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及早手术探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报道称在10 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患者中, 8 例在症状出现后4 h内进行了手术干预, 结果均恢复到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6,7]。因此争论的焦点在于当术后患者出现了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后, 核磁共振检查是否一定要进行才能再次手术。我们认为, 当患者手术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麻木、四肢无力、瘫痪时, 迅速手术干预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的最主要的措施, 当选择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项检查可能对手术时间推迟造成延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3.3 颈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多节段的手术和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最常见的危险因素[8], Groen等[9]报告扩大显露硬膜外间隙可以增加椎静脉丛隐匿性出血的风险进而导致血肿形成。已经有报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有自发性血肿形成的倾向。在本组患者中,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未显示明显异常。我们认为,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原因:a) 手术方式。早先的颈椎前路手术, 多保留后纵韧带, 而多数学者认为, 保留后纵韧带的手术方式往往不能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于后纵韧带后方, 椎体后缘有较大的骨赘以及后纵韧带肥厚骨化的患者。故目前临床上多数医生在椎体次全切除的同时也切除后纵韧带, 暴露硬膜, 彻底减压。而后纵韧带是阻挡血肿压迫的良好屏障[10]。本组5 例硬膜外血肿均为采用后纵韧带切除。b) 术中的止血不彻底, 术后引流不畅, 椎管内硬脊膜出血或者渗血、骨面渗血及周围软组织出血不能引流出而倒流, 加上切口缝合过紧等都可导致硬膜外血肿形成。

3.4 颈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防治

a) 术前行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机制检查, 术前停服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至少2周。对渗血较多者手术结束前和手术后静脉滴注1~2次止血药物。b) 对于术中的硬膜出血要仔细地处理, 严密地止血。手术中如果发现骨面出血, 用骨蜡止血;硬膜出血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止血, 也可在显微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关闭切口前软组织应用止血粉止血, 减少椎管内血肿的机会。c) 良好而充分的引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钛网的大小应与减压槽匹配, 我们强调的是钛网与上下椎体之间应该嵌紧, 而将钛网与骨面接触两侧开两小孔以备引流硬膜外血液, 减少椎管内血肿形成的机会。硬脊膜和钛网之间尽量不放和少放置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 以免形成新的压迫。术后常规采用负压引流, 特别是颈前路手术后患者采取仰卧位, 本身积血就不容易引出, 所以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扭曲以及引流量至关重要。d) 对于切除后纵韧带的患者, 由于颈椎管内有丰富的硬膜外静脉丛, 在减压时经常有出血的情况发生。所以要特别注意, 动作要轻柔, 止血要彻底。e) 对主诉疼痛的患者适当给予止痛和镇静药物, 以免因疼痛和烦躁导致血压增高, 引起硬膜外出血增多。f) 术后常规监测。特别在术后的24 h内, 特别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以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的不可逆损害。当诊断明确时, 应紧急行切口探查清除血肿脊髓减压术, 因为脊髓减压时间的延迟可降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11]。因此, 在手术后早期, 一旦怀疑就应迅速采取措施、争分夺秒。若处理及时, 患者神经症状多可恢复,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Kitehel SH, Eismont FJ, Green BA.Closed subarach-noid drainage for 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leakage after an operation on the spine[J].J BoneJoint Surg (Am) , 1989, 7l (9) :984-987.

[2]Uribe J, Moza K, Jimenez O, et al.Delayed postoper-ativ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J].Spine J, 2003.3 (1) :125-129.

[3]Kou J, Fischgrund J, Biddinger A, et al.Risk factorsfor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after spinal surgery[J].Spine, 2002, 27 (15) :1670-1673.

[4]Lawton MT, Porter RW, Heiserman JE, 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rela-tionship between surgical timing and neurologicaloutcome[J].J Neurosurg, 1995, 83 (1) :1-7.

[5]Yonenobu K, Hosono N, Wasaki M, et al.Neurologic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for cervical compressionmyelopathy[J].Spine, 1991, 16 (11) :1277-1282.

[6]Bertalanffy H.Eggert HR.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cervical discectomy without fusion in 450 consecutivepatients[J].Acta Neurochir (Wien) , 1989, 99 (1) :41-50.

[7]栗景峰, 侯铁胜, 李明, 等.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预防[J].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6) :497-500.

[8]Yi S, Yoon do tt, Kim KN, et al.Postoperative spinalepidural hematoma:risk factor and clinical outcome[J].Yonsei Med J, 2006, 47 (3) :326-332.

[9]Groen RJ, Ponssen H.The spontaneow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e;a study of the ctiology[J].XleurolSet, 1990, 98 (2~3) :121-183.

[10]王新伟, 陈德玉, 袁文, 等.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4) :311-313.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 0 1 4年8月-2 0 1 5年1 2月我院外科接收的7 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7 0例患者分成两组, 观察组3 5例, 其中女性1 5例, 男性2 0例, 年龄2 1~7 0岁, 平均 (4 5.5±1.3) 岁;对照组3 5例, 其中女性1 4例, 男性2 1例, 年龄2 3~7 0岁, 平均 (4 6.8±1.5) 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操作有以下两点。

首先, 生活护理人员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建立个人档案, 询问患者的姓名、患病时间等信息, 同时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将检查数据详细准确记录。为患者安排干净整洁的病房, 并且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 同时保证病房通风良好。

其次,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将患者每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上报主治医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合理用药。

1.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的3 5例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操作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心理护理。通常行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的患者出现饮食困难的情况,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方案, 手术效果以及咽喉部不适的临床症状表现等相关内容, 解除患者的疑虑,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有利于缩短患者不适感持续时间。

其次, 气管推移训练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患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气管推移训练计划, 其中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以及训练目标等, 每天选取固定时间陪患者进行训练操作, 以患者气管推移过中线为最终训练目的,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时间超过3 0 m in[3,4]。

最后,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饮食训练护理, 主要从两个阶段来完成。手术前3 d, 护理人员嘱患者采取平卧体位, 帮助患者应用吸管进流质饮食, 并且对患者的进食时间、进食速度予以指导, 降低患者呛咳的发生几率。患者接受手术后2 d, 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食用流质饮食, 并且保证进食速度缓慢, 术后5 d左右, 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嘱咐患者食用半流质饮食, 在临床治疗期间, 保证患者身体健康[5,6]。

1.3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工具S P S S 1 9.0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处理, 以%作为计数资料的单位, 比较数据差异通过χ2检验进行验证;以±s表示计量资料, 数据差异比较以t检验进行验证,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3 5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5 7%;对照组3 5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1 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 0.0 0%,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χ2=9.4 0 0 7)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对比

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后,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1。

(d, ±s)

3 讨论

颈椎外伤、畸形患者多行颈椎前路手术进行治疗, 这种手术方法比较复杂, 并且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气管和食道等造成一定影响,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管黏膜损伤, 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咽喉部疼痛、不适等并发症[7,8]。根据临床研究发现, 近年来, 将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于颈椎外伤、畸形临床治疗中, 从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入手,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效果, 缩短了患者并发症的持续时间, 被越来越多患者和医护人员所认可[9,10]。

本研究通过对7 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持续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综上所述, 对颈椎前路术咽喉部不适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有效缩短了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 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于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外科接收的7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指标及症状持续时间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达到预期临床效果, 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不适感,临床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泽琴, 李燕, 覃纲, 等.集束化护理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 (3) :212-214.

[2]潘同慧, 张伟娜, 赵艳华, 等.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10) :940-941.

[3]李强, 陈向阳, 冯虎, 等.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防治探讨[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2) :124-126.

[4]谢爱勤, 刘丽秋.鼻窦灌液喷喉治疗术后咽喉部不适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 :25, 99.

[5]苗爱红.氧喷减轻食管癌术后胃肠减压患者咽喉部不适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4) :381-382.

[6]马耀军, 王永宏, 赵斌强, 等.椎前筋膜缝合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咽部不适感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760-762.

[7]严芳, 冯建霞.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对颈椎术后咽部舒适度影响的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4) :173-174.

[8]梁月屏, 黄锦依, 梁卓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4) :81-83.

[9]马春霞, 景娥.护理干预对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6) :2043-2044.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 我院收治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 例, 均行前路手术治疗。获得随访48 例, 男30 例, 女18 例;年龄最大79 岁, 最小34 岁, 平均63 岁。病程最短为10 d, 最长8年余。其中病程短于6个月者28 例, 长于6个月者20 例。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32 例,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16 例。MRI检查示脊髓变性22 例。

1.2 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全麻, 颈部过伸, 两侧沙袋固定。取颈前右侧横形切口, 行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入融合。其中16 例选用自锁钛合金前路板内固定。术前1 d、术中及术后3 d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中及术后3 d常规应用甲强龙减少术中操作及减压后再灌注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术后5~7 d佩戴围领下床活动, 1周拆线, 围领固定3个月, 出院前及术后3~6个月拍X线片复查随访。

1.3 疗效判定

神经功能评分方法采用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术后功能改善率 (Hirabayashi公式) =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术前评分) ×100%。按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Hirabayashi公式, 改善率可分为四级, 优:75%以上;良:50%~74%;有效:25%~49%;无效:0~24%[1]。

1.4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的病程长短、脊髓是否变性、术后是否行内固定的术后疗效 (术后功能改善率) 进行比较,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病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对病程为6个月及其以下与大于6个月的两组术后功能改善率进行分析, 病程为6个月及其以下组优良24 例, 有 (无) 效4 例, 优良率为85.71%;6个月以上的优良率12 例, 有 (无) 效18 例, 优良率60%。χ2=4.114,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病程小于等于6个月组术后效果明显好于6个月以上组。

2.2 脊髓变性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对脊髓有无变性两组的术后功能改善率进行统计分析, 无变性组优良22 例, 有 (无) 效4 例, 优良率84.62%;有变性组优良12 例, 有 (无) 效10 例, 优良率54.55%。χ2=5.215, P<0.0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明MRI示脊髓变性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2.3 手术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对不同手术方式两组的术后功能改善率进行统计分析, 有内固定组优良15 例, 有 (无) 效1 例, 优良率93.75%;无内固定组优良21 例, 有 (无) 效11 例, 优良率65.53%, χ2=4.500,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未行内固定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3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致残率高, 轻者可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 重者四肢瘫痪, 长期卧床, 痛苦极大。所以对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尤其是把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非常重要。

手术适应证:a) 临床症状明显, 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者;b) 病程长, 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c) 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 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2]。

虽然目前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进程尚不完全清楚, 但脊髓型颈椎病长期处于良性稳定状态者仅为少数 (约10%) , 总的来说呈进行性发展趋势, 其结果造成脊髓不可逆损害。本资料通过比较病程长于6个月与不长于6个月的两组病例, 显示病程在6个月以内施行手术者效果较好 (优良率为85.71%) 。这可能是由于病程越长, 后纵韧带、椎间盘组织骨化愈重, 手术难度大, 减压不易彻底。也可能是由于脊髓受压较长时间后, 脊髓白质内传导束脱髓鞘改变, 引起脊髓继发性缺血, 尤其是脊髓前动脉栓塞造成该节段所供应的脊髓坏死[3]。颈椎病的最佳手术时机可能在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丧失之前。上述我们手术的病例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均为14分以下, 其手术适应证为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运动功能缺陷, 颈椎不稳或有症状的畸形, 手术的绝对指征是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发展或非手术治疗无效, 尤其是病程已经超过6个月者。因此, 我们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 如无手术禁忌证, 应早期手术。

长期以来,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做出诊断, 常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少研究证明, MRI不仅可直接显示压迫性颈髓病变部位与近邻关系, 并可灵敏地反应病变性质和受累程度, 如脊髓水肿、出血等。对本资料的分析发现, MRI上的脊髓变性与否与手术效果有明显的关联, 其中MRI显示脊髓无变性者的优良率为84.62%, 而MRI显示脊髓有变性者的优良率仅为54.55%, 两组术后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随访结果分析, 术前MRI检查示脊髓无变性者, 术后效果较好。而颈髓明显萎缩变性者, 术后效果差。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最终造成严重残废, 颈椎制动和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只能起到减缓病变发展的作用, 因此, 我们认为对MRI上发现颈髓受压和受损者, 如无手术禁忌, 以早行手术为佳。

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便, 暴露良好, 出血少, 可彻底切除压迫脊髓的椎间盘及椎体后骨赘。20世纪90年代以前, 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几乎全部采用单纯减压植骨融合术。但由于植骨块塌陷、吸收可造成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严重者甚至出现颈椎反曲畸形。而椎间隙高度丢失对功能改善率有显著影响[4]。所以, 通过外科手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正常的生理前突, 不但有利于恢复其正常的生物力学功能, 减少因力学性能改变造成的退变加速等后果。同时还可撑开后方皱褶的黄韧带, 扩大椎间孔, 从而进一步缓解及防止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此,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特别近年来, 颈前路自锁钛合金板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 目的是增强植骨的稳定, 进而提高融合率[4]。该术式具有术中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外固定简单、能早期活动等优点, 已成为治疗CSM的理想方法[5]。对我院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有明显的关联, 单纯植骨未行内固定组的术后优良率为65.63%, 而行内固定组的的术后优良率为93.75%, 统计学结果显示, 颈前路植骨融合行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颈前路植骨融合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

综上所述, 病程和脊髓是否变性及前路手术后是否行内固定均是CSM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CSM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 而手术中保证有效减压、有效的植骨高度和可靠的内固定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病程短, MRI示脊髓未发生变性者及颈前路手术行内固定者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Hriabayashi K, Miyakawa J, Satomi K, et al.Oprative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progression of ossification among pat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Spine, l981, 6 (4) :354-364.

[2]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204.

[3]贾连顺, 袁文, 倪斌, 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5) :261-264.

[4]王良意, 陈德玉, 郭永飞, 等.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对功能改善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2) :201-203.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 男16例, 女4例, 年龄20~56岁, 平均40岁, 其中, 纯颈椎间盘突出症9例, 急性颈椎损伤导致外伤性颈椎半脱位3例, 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8例。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6例, 其中表现为胸部束带感、行走不稳、踩棉花感4例, 合并四肢麻木无力2例, JOA评分7.5~12分, 平均9.2分;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 表现为颈肩痛及放射性上肢疼痛。急性颈椎损伤颈椎骨折脱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颈部疼痛、四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及大小便失禁;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1~10d, 平均3d。

1.2 手术方法

采用颈丛麻醉或全麻, 必要时辅以局部浸润麻醉, 取仰卧位, 双侧肩下垫高, 颅骨牵引下保持颈部过伸15°~20°。于颈前右侧横行切口, 逐层显露至椎前筋膜, 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后, 用环锯或刮匙清除患椎椎体、椎间盘、后纵韧带及骨赘, 使脊髓前方彻底减压, 并仔细止血, 取三面皮质的自体髂骨块, 高度不超过椎体前后径的2/3, 在头部牵引状态下植入骨块, 选择合长度的钢板预弯后, 置于椎体及骨块前方临时固定后, C型臂X线机透视植骨块及钢板位置合适, 选择适当螺钉固定可靠, 冲洗, 逐层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 术后2~3d患者可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 颈托固定1~2个月, 术后7d、3、6、12个月分别摄片复查。

2 结果

本组病例未发生神经症状加重, 平均手术时间120min, 出血200~550m L, 平均320m L, 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12个月, 平均7个月。术后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术后6个月JOA评分11.8~17分, 平均14.2分, 较术前提高4.5~5分。11例颈椎创伤患者, 10例于术后肌力开始恢复, 3~10个月恢复正常, 另1例截瘫患者无恢复, 手术有效率95.00%, 20例患者均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 椎骨于术后3~4个月出现骨性融合, 无钢板螺钉折断现象, 且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 生理弧度维持良好, 未见融合椎节塌陷。

3 讨论

前路钢板的应用原理是用于增强颈椎前柱的稳定性, 在伸展位时, 钢板的作用相当于张力带原则, 而在屈曲位的作用则相当于支持钢板[1]。颈椎手术的基本原则为充分减压, 重建颈椎结构的稳定性, 保证植入骨的有效生物功能及提供可共植骨融合的稳定结构, 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在颈椎创伤、畸形、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颈椎疾患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2,3,4], 颈椎前路减压方法比较多, 常用于临床的有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等, 但在手术中无论采用刮匙旋转刮除法, 或环锯颈椎前路减压术, 均应做到对脊髓干扰小, 减压彻底, 骨折片、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均要切除。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是公认为融合率最高的方法,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手术, 我们的体会: (1) 植骨床一定要椎体终板修定至有点状出血; (2) 植骨块的高度不要超过椎体前后径的2/3; (3) 植骨块为适应颈椎正常曲度, 要保持前长后短 (相差约2~4mm) ; (4) 在持续颅骨牵引下手术, 有利于复位和植骨, 也可颈椎过度活动而加重损伤; (5) 植骨块上加用螺钉固定, 是植骨块、钢板和椎体融为一体, 有利于增加植骨的稳定性, 防止移位, 促进融合, 使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缩短住院时间, 且钢板有坚强的支撑功能, 维持椎体椎间高度和生理弧度, 避免了由于椎间高度丢失或椎间塌陷造成的继发神经损害。本组患者术后, 颈椎均获得即刻稳定, 术后2~3d即可下床活动, 植骨融合率高 (100%) , 恢复快。虽然颈前路内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30%, 多见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钢板螺钉折断、松动、滑脱等, 如术前准备充分,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器械, 规范而有技巧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合理的自我保护等措施, 可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辽宁省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 (122100) [1]宁志杰, 孙磊, 李佩佳.现在骨科内置物及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 2003:72-73.

[2]唐天驷, 俞杭平.务实、创新、努力提高我国脊柱外科的诊疗水

平[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 :5-6.[3]Lee KY, Siff TE, Heggeness MH, et al.Anterior locking screwplate

fi xat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J].Am J Orthop, 2002, 31 (1) :27-30[4]Majd MK, Vadhva M, Holt RT.Anterior cervical reconstructionusing

titanium cages with anterior plating[J].Spine, 1999, 24 (15) :1604-1610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20例颈椎病及颈椎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超过12个月的随访中全部取得了骨性愈合, 椎间高度维持良好, 无内固定物损伤、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能为固定节段椎体提供可靠的稳定性, 提供椎骨融合率, 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 减少继发神经损害。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器,椎骨融合

参考文献

[1]宁志杰, 孙磊, 李佩佳.现在骨科内置物及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72-73.

[2]唐天驷, 俞杭平.务实、创新、努力提高我国脊柱外科的诊疗水平[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 :5-6.

[3]Lee KY, Siff TE, Heggeness MH, et al.Anterior locking screwplate f ixat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J].Am J Orthop, 2002, 31 (1) :27-30.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9篇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影响人群范围较广,各年龄阶段均可患病,不过多发生于老年人【1】。颈椎骨折多为外伤引起,临床可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等,严重者可以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2】。手术治疗是颈椎骨折明确诊断后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从而恢复机体功能。但是很多患者遇到此疾病后身心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为此需要积极进行围手术期护理【3-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36例,入选标准:符合颈椎骨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治疗的相对禁忌症;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伴截瘫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3.42±2.14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重物砸伤2例,车祸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持续颅骨牵引下,于颈前右侧作横切口,逐层显露椎前筋膜,影像学确定病变间隙,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片,然后进行潜行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椎间隙,采用前路钢板固定上螺丝,影像学确定固定满意后,生理盐水冲洗后放负压引流,常规缝合、包扎与抗感染。

1.3 围手术期护理

本文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术前护理方法包括术前访视病人,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保证术前充足的睡眠,情绪稳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积极准备各种器械物品,确保完备齐全,并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及一次性使用材料。术中要加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配合,尽量陪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不要紧张,给予心理支持。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流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机会。术后协助戴好颈托,搬运时动作轻柔,加强功能锻炼,确保头、颈、躯干处于一直线,维持颈椎相对稳定,防止牵拉、扭曲、脱落。

1.4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入院时与出院即刻进行JOA评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52±3.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4.56±4.25ml,术后住院天数为18.53±3.26天。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身残疾。同时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内科疾病,这与一些患者身体机能退化有关,导致治疗比较困难,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之一,在护理中需遵循整体护理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由于颈椎手术部位险要,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要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手术器械要准备充足。颈椎手术是绝对无菌手术,所有器械均高压消毒灭菌并做生物监测。颈部保持固定中立位,并持续颅骨牵引,以保持骨折的复位状态。积极给予健康宣教,术后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建议根据颈椎骨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術期积极护理有利于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汉传,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31-1832.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4-325.

[3] 金大地,朱青安.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205-208.

[4] 王冰,段义萍,张友常,等.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72-474.

颈椎病前路术后 第10篇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是颈椎间盘脱出或骨嵴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 好发于40~60 岁, 常是多节段病变, 因为没有神经根型痛苦, 故早期很少就诊。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病变主要是脊髓及其供应血管受到压迫, 后期则是脊髓长期缺血, 使其灰质和白质发生变性, 引起脱髓鞘变化, 而该变化是不可逆的, 因此一经确诊, 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根据脊髓受压情况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7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经随访效果, 总体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0 例, 男54 例, 女16 例;年龄30~81 岁, 平均55 岁。病程最长5年, 最短1个月, 平均1年。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10 例 (C4~5、C5~6、C6~7分别为2、6、2 例) , 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54 例 (C3~5、C4~6、C5~7、C6~T1分别为14、22、16、2 例) , 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6 例 (C4~7、C3~6分别4 例、2 例) 。

1.2 临床症状

肢体放射痛6 例, 胸部束带感12 例, 感觉障碍36 例。生理反射亢进40 例, 上肢病理症阳性46 例, 下肢病理症阳性44 例。按照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标准评分[1], 0~4分为极重、5~8分为重度、9~12分为中度、13~16分为轻度。本组中轻度4 例, 中度48 例, 重度16 例, 极重2 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检查, 部分患者加拍过屈过伸位片。X线片及CT片提示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退变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MRI提示椎间盘退变、突出, 局部骨赘形成, 相应节段脊髓受压。

1.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气管内插管全麻, 取仰卧位, 保持颈部轻度后伸位。作颈右前方横行切口或纵切口, 显露两侧颈长肌、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 椎间隙插入针头在C型臂机透视定位后, 用髓核钳和刮匙摘除病变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 再向周边底部潜行扩大减压, 暴露硬膜囊进行彻底减压。10 例单间隙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32 例双间隙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22 例双间隙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内固定术, 另6 例三间隙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内固定术。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切口内置1根负压引流管, 按层次缝合切口。

1.5 术后处理和临床评价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激素及甘露醇等治疗3~5 d, 48 h拔除引流管, 颈托固定12周。术后3、6、12个月随访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观察钢板螺钉、钛网位置有无偏斜、松动、脱落, 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都采用JOA评分, 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 (%) =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术前评分) ×100%, 疗效依术后改善率分为四级:优 (75%以上) 、良 (50%~74%) 、中 (25%~49%) 及差 (24%以下) 。

2 结 果

2.1 临床效果

本组无术中并发症,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皮下积血、积液。术前JOA评分4~13分, 平均为10分, 术后末次JOA评分7~16分, 平均为13.9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优6 例、良52 例、中10 例, 差2 例, 平均为58.5%。手术有效率为97.1% (68/70) , 手术优良率为82.9% (58/70) 。

按术前病程长短将70 例患者分为两组, 12个月以下组 (包括12个月者) 52 例, 12个月以上组18 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12个月以下组 (包括12个月者) 61.7%, 12个月以上组49.3%。两组病例间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分析,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3) , 说明病程越短术后疗效越好, 病程越长疗效较差。

按术前JOA评分将70 例患者分为两组:9分以下组18 例, 9分以上组 (包括9分) 52 例。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9分以下组50.1%, 9分以上组 (包括9分) 61.4%。两组病例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分析,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说明术前脊髓损害越重者 (JOA评分9分以下) , 其术后疗效越差。

将双间隙患者按不同的术式分为两组: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32 例, 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内固定术22 例, 术后1年的平均改善率为55.4%和61.7%。两组对比P值为0.20, 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前路减压的两种术式均不影响疗效。

2.2 影像学结果

所有患者未发生钢板螺丝钉断裂、滑脱等并发症, 出现1 例钛网轻度下沉, 颈椎生理前凸完全或部分恢复, X线片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均骨性融合。

2.3 术后并发症

本组患者均无脑脊液漏, 4 例出现声音嘶哑, 2 例1周后恢复, 2 例对症治疗3个月复查时完全恢复。1 例钛网轻度下沉, 无不适, 对生活、工作均无影响。

3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退行性颈椎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最终造成严重的残疾。贾连顺等研究[2]认为, 脊髓型颈椎病经短期的非手术治疗及观察, 一般限于6个月, 如果临床症状继续发展, 就应及时手术, 早期解除压迫, 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抑制病变的继续发展。本组病例证实了部分学者所量化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和病程与脊髓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病程越长 (1年以上) 、脊髓损害越重者 (JOA评分9分以下) , 疗效越差[3]。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尚存在争议, Kang等[4]认为颈椎前路减压解除来自椎管前方致压物对脊髓的慢性压迫, 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治疗。本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来自椎管前方压迫, 因而均采用前路减压术。颈椎前路手术自1958年Cloward用圆钻及Smith-Robison植骨方法获得成功后,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开始被广泛开展。随着颈前路内固定系统和技术的不断改进, 前路切除的范围逐渐扩大, 彻底减压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基础和关键[5]。彻底的减压是将受压脊髓节段退变的椎间盘切除, 如有游离的椎间盘突入椎管内, 应切开后纵韧带, 将其取出, 避免术后致压物残留, 同时切除上下相邻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靠近椎管侧增生的骨赘。若术中发现后纵韧带变性增厚或骨化, 则将其小心切除, 直至两侧椎弓根基底内侧壁, 但对于与硬膜粘连紧密的骨化块, 不要勉强切除, 可将周围切断后使其“漂浮”即可。本组中相邻2节段或3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 我们采用在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施行椎体次全切除术, 切除的椎体中央宽度不应小于1.5 cm, 从而获得更加广泛彻底的减压。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应重视植骨融合, 选择与减压区大小相符的植骨块或钛网 (比减压的高度略增加1~2 mm) , 使植入的骨块或钛网与上下椎体终板、减压区侧壁充分接触, 本组病例所使用的钛网内骨质均为椎体次全切除时所获得的松质骨。对于钛网植入的患者, 术中应慎重处理椎体终板, 终板有较强的支撑强度, 但不利于植骨融合, 术中需搔刮终板, 直至其点状出血为止, 但不能将其破坏, 否则可引起支撑强度显著降低, 易出现钛网下沉。本组1 例钛网下沉可能与终板过多的刮除有关。颈椎前路减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是近年来, 颈椎前路手术导致颈椎活动度减少、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等缺陷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6], 故远期疗效需进行长期随访及评价。

决定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早期手术和充分、彻底减压。病程越长, 脊髓受压时间越长, 脊髓变性越重, 恢复肯定越不理想, 故本病一旦确诊, 经保守治疗无效, 或病情突然加重, 应立即手术。只有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合理选择减压节段和手术方式, 规范操作, 重视患者围手术期每一环节, 方能减少或杜绝各种并发症, 达到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Scores for cervieal myelopathy[J].J Jpn Orthop Assoc, 1994 (68) :490-503.

[2]贾连顺, 袁文, 陈雄生, 等.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5, 27 (2) :165-169.

[3]孙宇.颈椎病手术治疗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 (2) :95-96.

[4]Kang JD, Bohlman HH.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J].Current Opinion Orthop, 1996 (7) :13-21.

[5]王开明, 杨德顺, 张庆, 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9) :538.

上一篇:农村学困生下一篇:抗压强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