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夹板范文

2024-07-26

石膏夹板范文(精选6篇)

石膏夹板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3年5月-2007年6月76例,按照AO分型主要为A型、B1型,包括部分B2、C3型,均为2周以内的新鲜创伤骨折,年龄范围17-89岁,平均年龄54.5岁,男22例,女54例,右侧53例,左侧23例,石膏组39例,小夹板组37例。骨折随访5~18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76例均为新鲜闭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

1.2治疗方法

76例病例双盲随机(周1、3、5病员用小夹板,周2、4、6、7病员用石膏夹板)分为两组,2%利多卡因局部血肿内浸润麻醉,电视X光机透视下行骨折断端闭合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分别以石膏及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固定(其中小夹板组前臂近腕关节桡背侧两长,尺掌侧两短并加衬垫固定),将患肢置于前臂中立三角巾悬吊位,即刻行手指伸屈及握拳活动,避免前臂旋转。2周后换为腕关节中立位继续固定2~4周,摄X光片,达临床愈合拆除外固定,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腕关节掌屈、背伸、旋转活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2月后,采用经典的Gartland and Werley法评分标准[1]进行功能评估,最后根据主客观标准得出总的得分,分为不同的功能等级。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可,≥21分为差。具体评价指标:(1)主观评价:优,无疼痛、运动受限和残疾(0分);良,偶尔疼痛,轻微运动受限,无残疾(2分);可,偶尔疼痛,部分运动受限,腕部无力,无残疾,部分影响生活(4分);差,疼痛,运动受限,残疾,明显影响生活(6分)。(2)残留畸形:尺骨茎突突起(1分);残留背侧倾斜(2分);手向尺偏消失(2分);反向桡偏(3分)。(3)客观评价:背伸<45°(5分),尺偏<15°(3分),旋后<50°(2分),旋前<50°(2分),掌屈<30°(1分),桡偏<15°(1分),环转减少(1分),下尺桡关节疼痛(1分),握力下降<健侧60%(1分)。(4)并发症:骨关节炎改变,轻(1分),轻伴随疼痛(3分);中(2分),中伴随疼痛(4分);重(3分),重伴随疼痛(5分)。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轻度受压(1分),中度受压(2分),重度受压(3分)。手指运动障碍,手指无法接触手掌(1分),手指僵硬(2分)。复位评定标准:优:无畸形、无向背侧或掌侧成角,桡骨短缩<3 mm;良:轻度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0°~10°,桡骨短缩3~6 mm;可:中度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11°~14°,桡骨短缩7~11 mm;差:严重畸形,向掌侧或背侧成角≥15°,桡骨短缩≥12 mm。并以腕关节获得正常功能活动度的最小值[1](背屈45°,掌屈30°,尺偏15°,桡偏15°)为分界将活动弧度分4度进行单向有序非参数检验,统计软件spss16.0。

2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平均11.5个月。小夹板平均拆除时间1.4月,石膏夹板拆除时间平均1.2月。最后1次随访为最后的评定结果。两组病例均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小夹板组出现7例张力性水泡,石膏组1例,换药处理后均痊愈。两组均按Gartland and Werley法评分标准测定,小甲板组平均(8.00±4.15)分,石膏甲板组平均(4.35±1.13)分,并测量腕关节各向活动弧度分4度统计,结果见表1、2、3。石膏夹板组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小夹板组(P<0.05)。

注:▲表示石膏组与小夹板组比较P<0.05,△表示P>0.05

注:▲表示石膏组与小夹板组比较P<0.05,△表示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多发骨折,约占急诊骨科患者的17%[2],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目前以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指距离桡骨远端2~3 cm以内的松质骨骨折且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突起成角的骨折)最为多见,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大多主张闭合复位[3],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管形石膏、石膏夹板多用。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此方法对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特别是稳定性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组病例均选取稳定性骨折,局部血肿内浸润麻醉后,严格按照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对于无明显肿胀石膏固定组,嘱患者固定后即开始患手的握拳训练,并于两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小夹板组固定后也即行握拳活动,并根据肿胀情况调整绑扎带的松紧度及衬垫位置,两周改为中立位固定。小夹板组出现7例张力性水泡,石膏组1例,换药处理后均痊愈。可能与小夹板直接压迫皮肤软组织,导致浅静脉回流受阻有关。桡骨远端骨折要尽可能地恢复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关节面的平整,尽量做到微创、解剖复位、相对稳固的固定、早期的功能锻炼[4,5],其治疗应该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每一位患者,针对每一种骨折类型来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对于稳定性骨折,闭合手法整复,多数可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而这种解剖关系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否得到保持、是否会发生再移位,不仅取决于骨折本身的稳定性,更与复位、固定及随访中适时调整有关。同时,部分患者由于早期瘀肿明显,瘀肿吸收不佳,加上夹板固定时间掌握不好,骨折愈合后出现肩、肘、腕、掌指、指间关节的僵硬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有学者[6]提出中药益肾壮骨方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能显著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首先应嘱患者注意除腕关节制动外,应加强肩、肘及手部各关节活动;其次,适当改变前臂体位(即旋转角度的改变),以止关节强硬,功能障碍。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配合中医中药治疗,避免关节固定时间过长,致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5月~2007年6月76例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76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并分别采用小夹板(A组37例,其中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5岁)及石膏夹板(B组39例,其中男1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5岁)外固定治疗,两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月。采用经典的Gartland and Werley法评分标准,并将关节活动度分4度进行单向有序非参数检验。结果 对于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85%,功能评定优良率92%,平均(4.35±1.13)分;小夹板外固定复位评定优良率78%,功能评定优良率73%,平均(8.00±4.15)分。结论 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复位及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小夹板外固定(P<0.05)。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夹板,小夹板

参考文献

[1]Sarmiento A,Pratt GW,Berry NC,et al.Colles fractures.Functiona bracing in supination.J Bone JointSurg(Am),1975,57(3):311~317.

[2]HanelDP,JonesMD,Trumble TE.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wrist fractures,Orthop Clin NorthAm,2002,33(1):35~38.

[3]姜保国,龙奎元,张殿英,傅中国,陈建海.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10(6):1110~1118.

[4]Lory KJ,Gainor BJ,Hoskins JS.Extensor tendon rupture secondary to the AO/ASIFtitanium distal radius plate without associated plate failure:a case report.Am J Orthop.2000,29:789~791.

[5]Yong BT,Rayan GM.Outcome following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low-demand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J Hand Surg(AM)2000,25:19~28.

石膏夹板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例。其中男5例, 女2例。最大12岁, 最小3岁, 平均年龄6.5岁。上段骨折3例, 中下段骨折4例, 长斜形骨折3例, 螺旋形骨折3例, 粉碎性骨折1例 (被水泥窗砸伤所至) 。

1.2 治疗方法

患儿仰卧, 患肢外展, 用4mm骨圆针于胫骨结节平面下胫骨结节平面下 (即骨骺线以下1cm处) 用低速电钻由外向内钻入, 避免腓总神经损伤及豁裂胫骨。以2kg重量行水平牵引, 依据床边X光片显示骨折复位情况调节牵引重量[1], 然后用石膏绷带制作塑形夹板4块 (前后内外侧各1块) , 内侧由大腿根部至膝关节中段, 外侧由髂棘至膝关节中部, 前侧由腹股沟下方至髌骨上缘, 后侧由臀部至腘窝下方, 根据X线检查及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用棉压垫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成角。3周后拆除骨牵引, 4~6周后根据X线检查情况拆除石膏夹板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7例患儿, 住院时间在3.5~6周, 出院时复查X线, 解剖复位6例, 无侧方及成角移位, 其中1例为粉碎性骨折者, 患肢与健侧X线对比缩短约0.5cm, 于1年后复查X线比较, 7例患者均双侧股骨等长, 无侧方角畸形, 骨折愈合好, 无肌肉萎缩, 髋、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无跛行。

3 讨论

3.1 骨牵引复位与其他方法比较

以往治疗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多采用皮肤牵引, 由于用胶布粘贴于皮肤上, 而儿童皮肤娇嫩, 常引起皮诊、溃烂、胶布脱落, 从而影响疗效。更严重者可引起足、踝坏疽, 许多医生已放弃这种方法[2~3]。使用骨牵引, 常规消毒针眼即可, 没有胶布对皮肤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而且膝、踝关节可以活动, 不会引起肢体循环障碍及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同时, 骨牵引效果确切, 对于骨折缩短移位及维持复位效果明显优于皮肤牵引。

3.2 塑形石膏夹板与其他方法比较

由于儿童肤肌娇嫩, 而传统夹板因质地、大小、长短、形状固定, 无法顺应患儿伤肢的具体情况, 为达到复位的目的, 常对患肢产生局部较大的压迫, 导致局部皮肤受压溃破, 从而影响复位固定的效果。国外以往常采用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的方法, 但固定范围大, 去除石膏还需较长一段时间功能锻炼。而使用塑形石膏夹板, 可以根据患肢大小、长短、凹凸等具体情况, 将湿石膏绷带附贴于患肢上塑形, 内侧为瓦面, 对肢体不易产生局部压迫, 不影响局部循环, 石膏夹板干后变硬, 就可以根据X线检查结果, 对骨折端侧方成角移位处加用棉垫压迫复位, 并可依据患肢肿胀情况用布带调节松紧, 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位固定的效果。同时, 塑形石膏夹板不超过关节, 不影响髋、膝关节活动, 属局部外固定, 符合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这样, 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护理方便, 较不易因大小便引起污染而导致褥疮, 而且取材方便、费用低、痛苦小, 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3.3 使用注意事项

此法在行骨牵引时, 在胫骨结节下进针, 应在X线提示下进行, 不可钻在骨骺线上。同时进针时宜用较细骨圆针, 且用低速电钻钻入, 因用钉锤打入时如用力过猛可将胫骨骨皮质劈裂。选用牵引针不宜太细, 在持继重力牵引下, 太细的克氏针易将儿童柔嫩的骨质豁裂, 而导致牵引失败。在钻入骨圆针时应由外向内侧进针, 以免误伤腓总神经。

3.4 不必强求解剖复位

因儿童骨折愈合快, 修复能力强, 纵有重叠移位 (1.5cm以内) 和成角 (15°以内) 的, 在日后能够自行修复, 所以应向患儿家长解释清楚, 不必强求百分之百解剖复位,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纠纷。

摘要:目的 观察经胫骨结节骨牵引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闭合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儿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联合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 配合压垫纠正骨折移位。结果 骨折缩短移位及侧方成角畸形纠正, 对位对线良好, 骨瘀生长良好, 6例获解剖复位, 1例为粉碎性骨折, 出院时患肢缩短0.5cm, 1年后复诊已基本纠正。结论 儿童闭合性不稳定性股骨干骨折, 以保守治疗为主, 可避免手术损伤及其并发症, 此法较适应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骨牵引,塑形石膏夹板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邱贵兴.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02, 197.

[2]JOHNA, OGDEN.柳用墨, 编译.儿童骨骼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31.

石膏夹板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3 月于我院就诊7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 例。试验组:年龄31~72 岁, 平均 (55.2±6.3) 岁;男17 例, 女19 例;按照骨折AO分型, A型15 例, B型13例, C型8 例。对照组:年龄32~70 岁, 平均 (53.9±5.8) 岁;男16 例, 女20 例;按照骨折AO分型, A型15 例, B型14 例, C型7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及骨折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首先采用手法复位, 待骨折处复位成功之后, 采用石膏外固定方法固定好腕关节骨折部位, 并及时复查患者患处是否有红肿、血液是否流通通畅, 指导患者做适度的腕关节活动及肘关节的伸屈运动, 促进机能恢复。2 周后嘱患者来院复查X线片, 根据患者患肢情况更换为小夹板外固定。如果患者在石膏外固定期间出现了骨折移位情况, 需要及时复位矫正, 再给予小夹板外固定。更换外固定方式后嘱患者1~2 周来院复查骨折对位和愈合情况。8 周左右再次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除去外固定。

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首先根据患者骨质情况进行手法复位, 之后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固定。嘱咐定期来院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了解骨折处疼痛情况, 查看患肢红肿情况及血液循环情况。在小夹板固定2 周左右复查X线片。8 周左右再次来院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根据愈合情况去除外固定。

两组在外固定基础上, 辅以中药治疗, 采用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的加减桃红四物汤。主要配方为红花15 g, 当归15 g, 生地黄15 g, 赤药10 g, 甘草5 g。患者需每日一剂, 水煎服, 一日两次。在患者去除外固定之后, 更换为以强筋健骨为主要功效的续骨汤。主要配方为川断15 g, 地黄15 g, 崖姜15 g, 五花血藤10 g, 当归10 g。服用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模拟评分量表 (VAS) , 评价患者骨折外固定后疼痛情况;随访2~3 个月, 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依据腕关节评分表, 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0~10 分为优, 11~20 分为良, 21~35 分为中, 35 分以上为差。优良率= (优例数+ 良例数)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外固定后疼痛程度比较

对照组在固定后患处红肿较为严重, 患者自述疼痛感较强, VAS (7.1±1.6) 分;试验组在固定后只有局部疼痛的感觉, 手臂出现轻微的肿胀, VAS (3.3±1.4) 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根据患者随访, 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 (33.7±7.2) d, 短于对照组的 (45.2±6.8)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根据患者腕关节功能得分情况, 将患者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 (见表1) 。试验组患者腕关节恢复优良率 (91.7%) 高于对照组 (80.6%)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是相对简单、有效、经济、便捷的临床治疗手法之一,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通常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采用石膏外固定的患者, 在骨折早期由于石膏作用, 功能恢复锻炼相对受限, 且受天气原因影响,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 石膏的密闭性较强导致患者皮肤出现皮疹等情况。小夹板外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石膏外固定的缺陷, 可以在骨折早期观察患处红肿情况, 医师可及早检查患者是否出现骨折移位, 且由于患处并非密闭性的, 患者可以及早开始康复功能训练, 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同时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普遍反映采取这一治疗方法后, 疼痛程度较高, 局部肿胀情况较为严重, 且由于夹板固定, 易形成张力性水泡。

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这一治疗方式是将小夹板与石膏这两种治疗相结合, 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患者在骨折后的1 周内, 由于疼痛严重, 是无法进行相应的功能康复训练的, 这一时期采用石膏固定方法, 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密闭、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伤口的初期恢复和软组织的修复。骨折后1~2 周, 疼痛感逐步减轻, 局部充血和肿胀情况逐渐好转。骨折2 周后, 由石膏外固定方式转变为小夹板外固定方式, 这一治疗过程避免了更换位功能性石膏固定, 减少了骨折移位的风险。同时, 可以逐步配合相应的功能训练, 结合手指动作训练, 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和手指功能的逐步恢复, 避免骨折后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这样的治疗方式扬长避短, 充分减轻患者骨折后的痛苦程度, 同时又在恰当时候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促进骨折愈合。

本研究显示, 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组在骨折后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上均好于小夹板外固定组。表明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对A型和B型骨折效果更佳, 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采用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固定法。比较两组骨折术后疼痛情况、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 试验组VAS疼痛得分 (3.3±1.4) 高于对照组 (7.1±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83, P<0.05) 。 (2) 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 (33.7±7.2) d]短于对照组[ (45.2±6.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3, P<0.05) 。 (3) 试验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 (91.7%) 高于对照组 (80.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石膏外固定

参考文献

[1]杨洪佳, 周长友, 魏钢, 等.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9) :878-879.

石膏夹板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30例。其中女18例, 男12例;年龄6~75岁, 平均年龄 (35.0±1.5) 岁;骨折部位:20例为上肢骨折, 10例为下肢骨折;14例患者为粉碎型骨折, 4例为骨折线破坏关节面, 6例为双骨折, 6例为斜形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比较两者患者的骨折类型和年龄等资料,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先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 然后在保持牵引力的情况下, 对患者使用小夹板固定治疗 (见图1) , 让患者的骨折端达到良好的解剖, 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 同时给患者使用活血化淤止痛以及接骨续损等药物治疗。对患者采用X线片或MR拍摄, 检查骨折复位的情况[2]。

试验组:在使用小夹板进行固定的基础上, 观察患者骨折端周围的肿胀情况尚好, 血运正常。即同时加用石膏托外固定 (见图2) , 根据患者骨折移位方向配合加用一些压力垫等, 避免和防止患者的矫正骨发生移位现象。加强了骨折端上下关节的制动, 增强了骨折端的稳定性, 有利于骨折愈合。期间, 结合对患者进行肌肉锻炼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前臂旋转活动>120°, 上下肢力线正常且对位>85.0%[3]。良: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前臂旋转活动>90°, 上下肢力线好且对位>50.0%。差: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前臂旋转活动<90°, 上下肢对位和对线达不到以上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χ2检验,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试验组:优10例, 占66.7%;良4例, 占26.7%;差1例, 占6.7%;治疗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7例, 占46.7%;良4例, 占26.7%;差4例, 占26.7%;治疗优良率为73.3%。两组优良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之后, 常常会出现外固定器选择不当而导致患者再次发生骨折或者骨折愈合不良等情况[4]。目前, 在临床上, 常常使用的固定器主要为小夹板 (见图3) 或者石膏托 (见图4) 。但是, 对患者采用小夹板进行外固定, 其存在骨折早期塑性和制动以及断端肢体矫正位置稳定性差等情况, 而采用单独的石膏进行外固定, 也不方便对患者的骨折断端的位置进行调整。由于固定的时间长, 患者很容易出现骨折类疾病。在骨折中后期阶段, 并且其还具有断端局部约束力差等缺点。然而, 将两者联合使用, 既能发挥小夹板对纠正骨折断端的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优势, 又能够保持石膏托的良好塑性和坚固外形等, 两者合用能达到有效固定骨折、关节脱位。解除不利关节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 使骨折端、关节脱位复位后相对稳定, 为其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 促进患者的骨折康复, 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和控制患者发生骨折并发症。

小夹板 (见图5) 一般采用杉皮取材, 石膏托可采用石膏绷带或高分子医用夹板, 其操作和制作方法也十分的简单。根据患者的需要来定制长度和宽度, 加以剪裁, 比较适合在基本医院中使用。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合并脱位患者, 当施行手法正确复位后, 只是治疗手段的第一步, 要使患者得到完全康复, 必须持续地固定在良好的位置, 防止其再移位, 直至骨折脱位愈合为止, 固定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跌打损伤, 虽用手法调治, 恐未尽得其宜, 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 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 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 制器以正之, 用辅手法之所不逮, 以冀分者复合, 欹者复正, 高者就其平, 陷者升其位, 则危症可转于安, 重伤可就于轻, 再施以药饵之功, 更示以调养之膳, 则正骨之道全矣”。

由此可见, 在临床上, 对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复位之后, 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 (管) 外固定 (见图6) 治疗, 它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的好方法, 同时也是符合肢体骨折后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力学特点。其具有固定可靠、便于观察等优点。对骨折不会造成损伤, 也不会影响患者的血运, 不会造成患者肢体肌肉出现萎缩, 固定后, 患者的痛苦小、并发症少、骨折处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负担少。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对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 (管) 外固定治疗, 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之后, 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固定的基础上, 对患者采用石膏托 (管) 固定治疗。结果:试验组:优10例, 占66.7%;良4例, 占26.7%;差1例, 占6.7%;治疗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7例, 占46.7%;良4例, 占26.7%;差4例, 占26.7%;治疗优良率为73.3%。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上, 对四肢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复位之后, 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 (管) 外固定治疗, 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夹板加石膏托 (管) ,四肢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平先, 叶淦湖, 侯之启, 等.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1:35-37.

[2]张斌, 许立新, 刘岗, 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6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8:1114-1115.

[3]康昭河, 王正祥, 姬洪全, 等.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7:545-546.

石膏夹板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用2006年1月~2011年10月胫腓骨干骨折75例, 其中男52例, 女23例;年龄6~56岁, <16岁45例, ≥16岁30例。其中摔伤47例, 车祸伤28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1~3d。闭合性骨折69例, 小创口开放性骨折6例。根据AO分型[2], A1型21例, A2型35例, A3型19例。

1.2 治疗方法

无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和腓骨上2/3骨折采用前内侧单块小夹板加后侧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小夹板与胫骨内侧等长, 石膏托超膝关节20cm即可。先在助手帮助下行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毕后即选用合适小夹板一块置于胫骨内侧骨面上, 3~4根绷带绳固定之, 注意松紧度, 松紧以扎带上下活动, 不超过1cm为准。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拔伸牵引、反折、回旋、端提、捺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前内、前外小夹板+后侧长腿石膏外固定。骨折复位满意后, 先在助手帮助下行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石膏托固定应超过膝关节与踝关节, 将踝关节固定90度, 足中立位, 膝关节呈功能位, 屈曲约20°;通常在胫骨平台后外侧缘以及腓骨颈的部位容易造成排总神经的压迫致伤, 因此石膏固定的时候一定在此部位多垫一些石膏棉。毕后即选用合适小夹板一块置于胫骨内侧骨面上, 一块置于小腿前外侧, 与后侧石膏、前内侧夹板形成三点固定, 并按逆创伤机制置压垫, 以巩固固定效果, 3~4根绷带绳固定之, 注意松紧度。固定期应注意夹板和石膏的松紧度, 初期密切关注患肢肿胀及末梢血运情况, 避免发生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定时行X线检查, 发现移位应随时进行夹板调整或重新石膏固定, 4~6w后骨折断端稳定后即改用单纯小夹板固定以利功能活动, 6~8w可扶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75例均获随访4~18 (平均12)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w, 骨折解剖复位愈合72例, 功能复位愈合2例, 仅失败1例。后3例患者皆因经门诊整复固定后回家1~2w即下地负重行走致重新移位, 来院复诊后建议手术治疗;功能复位愈合者因拒绝手术治疗而重新手法复位固定, 现已恢复, 行走无跛行等功能障碍;失败例患者有骨碎片出现, 手法复位固定不满意, 后行手术治疗。按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3], 优72例, 良2例, 优良率98.7%。

3 讨论

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综合了小夹板和石膏固定二者之长, 同时又弥补了二者不足。小夹板固定的优点是固定范围不超关节, 膝踝关节不受影响, 可早期功能活动、发挥肢体内在动力促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常较快, 愈合期较石膏固定短, 且夹板固定拆装及调正方便, 当复位不满意需要重新整复时或当肢体肿胀加重或消退后, 可按需要重新更换固定或调整松紧度;但胫腓干骨上有膝关节, 下有踝关节, 加上小腿的肌肉丰满, 故单纯小夹板的固定作用有限, 且压垫处皮肤可发生坏死, 一般不适于开放性骨折。石膏托有其良好的塑形性能, 十分符合被固定肢体的体形, 固定作用可靠;但石膏固定包扎过紧可引起压迫而致肢体缺血, 甚至坏死, 而肿胀消退或包扎过松使石膏松动可致骨折再移位, 同时长腿石膏固定, 还限制了有关肌肉和关节的运动, 可致肌肉萎缩及影响膝踝关节活动功能。而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法, 可避免单纯小夹板外固定不牢靠的问题, 通过夹板固定拆装、调正则可避免石膏固定后肢体肿胀消退致骨折重新移位;既有小夹板之利于发挥肢体内在动力促进骨折愈合、早期功能活动的优点, 又有石膏固定之牢靠特点。本组75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w, 疗效优良率达98.7%, 充分证实了该法的优点与实用性。

胫腓骨干骨折的首要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负重功能, 因此骨折旋转、成角畸形必须完全矫正。选用该治疗方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证, 方能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法适用于: (1) 胫腓骨骨干骨折AO分类A型骨折。 (2) 胫腓骨骨干骨折AO分类A型骨折部分开放性骨折, 如伤口较小或伤口经清创关闭, 估计手法整复效果良好且无皮肤坏死倾向者。 (3) 没有手法复位禁忌证者。而对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包括伤口污染严重者) 、估计手法整复难以成功或成功后难以维持固定者为其禁忌证。年老体弱、病危或复合伤, 不能耐受复位者, 不宜复位, 可酌情慎用该法固定。对有移位趋向骨折, 固定须注意三点固定的原则, 前内、前外夹板与后侧石膏托形成三点, 并按逆创伤机制原则置压垫, 以巩固固定效果。整复固定后必须密切关注患肢肿胀及末梢血运情况, 避免发生局部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证;并定时行X线检查, 发现移位应随时进行夹板调整, 或重新石膏固定。负重时间不宜过早, 一般需6w后, 具体视X线片表现, 待转为单纯小夹板固定时即可行功能锻炼。

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可使部分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免于手术治疗, 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 是治疗A型胫腓骨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摘要:对75例A型胫腓骨骨干骨折的患者采用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 经手法复位, 小夹板联合石膏托外固定, 4~6w后骨折断端稳定后即改用单纯小夹板固定, 加强功能锻炼, 6~8w即扶拐负重行走。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w, 按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 优72例, 良2例, 优良率98.7%, 仅1例失败行手术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关键词:胫腓骨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托外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郭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732.

[2]王满宜.骨折治疗的AO原则 (译文)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45-53.

石膏夹板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桡骨干骨折患儿, 其中,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5~12 (6.23±1.31) 岁, 病程0.5~3 (0.71±0.12) d, 车祸造成骨折13例, 摔伤导致骨折27例, 砸伤导致骨折20例, 排除长斜形骨折。按照就诊日期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 (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石膏固定治疗) 30例和对照组 (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托板固定) 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患儿仰卧位, 助手双手握住肘关节, 双拇指在上, 双四指在下起稳固、缓力、对抗性牵引的作用。明确骨折方向后, 握住患儿的手腕部, 在牵引的同时, 做左右轻度旋转, 另一手在断端用力按压捏骨对位, 视情况或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对位有时能听到骨的移动声。对位良好后, 加以夹板固定。对照组加用防旋托板固定, 观察组加用防旋石膏固定。术后指导患儿加强患肢手指屈伸活动, 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后指导患儿行腕及前臂功能锻炼。

1.3 治疗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有效率 (%) = (治愈+有效) /总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2w骨折的对位情况及骨折愈合后前臂功能, 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 (29/30, 96.7%) 高于对照组 (25/30, 83.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732,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治疗后对位比较

治疗后2w, 观察组骨折对位:正位95.34±5.21%, 侧位96.95%±7.04%;对照组分别为90.21±5.07%, 侧位90.17%±7.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271, 9.6382, P<0.05) 。

3 讨论

桡骨干骨折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部位在中、下1/3处。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 暴力沿桡骨纵轴向上, 使桡骨中段骨折[3]。手法整复是治疗桡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应用中医骨伤科的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干骨折, 对于防止骨折复位后骨折位置的丢失更有效、并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 (96.7%) 高于对照组 (83.3%) , 而且对位良好, 提示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显著。

总而言之, 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且有利于患儿关节的功能锻炼, 能够促进骨折患儿的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桡骨干骨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加防旋石膏固定) 及对照组 (手法复位夹板加防旋托板固定) ,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 (29/30, 96.7%) 高于对照组 (25/30, 83.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732, P<0.05) ;观察组的对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加防旋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对位好, 是儿童桡骨干骨折的非常可靠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干骨折,手法复位,防旋石膏

参考文献

[1]葛翼华, 王志刚, 蔡海清, 等.弹性髓内钉去弹性化治疗儿童桡骨干远段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8) :764-765.

[2]卢国华.手法复位治疗桡骨骨折3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2) :2003.

上一篇:区域地理复习下一篇:深度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