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的语言美

2024-06-05

政治教师的语言美(精选10篇)

政治教师的语言美 第1篇

一、规范之美

语言规范, 是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起码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上, 教师一定要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规范、优美的语言, 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耳醉其音”, 方能“心醉其情”。

二、形象之美

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 要能将抽象化为具体, 将深奥化为浅显, 将枯燥变成风趣, 学生才会“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

三、情感之美

语言亲切。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 会让学生觉得面对的不仅是一位知识火种的传播者, 更是与自己攀谈的好朋友。

音量要适当, 语速也要适中。

语言要充满激情, 富于感染力。

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 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 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传递出文本的情感。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成为典范, 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四、智慧之美

语文教师应追求启迪心智的语言, 古人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的先师孔子就用启迪心智的语言教诲学生, 使学生受益匪浅, 并且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他也成我们心目中的圣人, 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追求启迪心智的语言非常重要。从一定的角度讲,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并不仅是一种滔滔不绝的华丽流畅, 更不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忘情投入, 而是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语言, 擦出学生的思想火花, 让学生在不断地领悟和积累中, 积极地思索、比较、归纳甚至反驳,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体态之美

教师的举手投足同语言一样, 具有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体态语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做到眼神要有神韵, 表情要自然, 举止要大方得体。

政治教师的语言美 第2篇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详略得体。例如: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可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的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政治课的语言风格美 第3篇

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一、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

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简短的开场白,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承上启下,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加之句群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犹如连绵不断、响遏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启人心扉,长人精神,促人猛醒,催人奋进。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二、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

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灿烂可观。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可这样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

“生活理想”,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上面所列的不同类型的语言风格,仅仅是个人经常运用的主要的风格样式。就这五种风格来说,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独特性是很明显的。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都能够体现出这几种风格类型美的魅力来。应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扬长避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

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第4篇

一.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的重要性

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应用一些风趣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提高所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优美和谐的语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 那么学生必定热情高涨,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正如“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深入浅出的语言能使学生更易领悟教学内容:经教师提炼升华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领悟其意境;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学习氛围:充满情感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总之, 要根据教学目的, 用语言渲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 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

(一) 无声的语言

仪表是指教师的容貌、衣着打扮。端庄稳重、大方得体的服饰可以体现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 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公众形象。教态是指教师的表情与言行举止。如果教师灵活运用精妙入微的教态, 便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讲课时要愉快乐观、热情真挚、满怀信心、和蔼可亲, 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定要忌呆板枯燥、严峻清冷和活泛失度。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 使学生的视觉系统保持经常性兴奋, 进而使听觉系统和整个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信息功能不断增强, 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有声的语言

准确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声音要洪亮清楚, 为使教室里每个方位的学生都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授课, 所以教师语音要有力度, 同时, 还要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畅, 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 掌握不同情形下如:朗读、演讲、辩论等基本口语表达方式, 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内容,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合理、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

教师言语应充满真情。教学也是情感的艺术, 作为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 一定是充满真情的。真情源于对教材的熟悉, 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 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 要让情感自然流露, 要放得开, 不拘谨, 要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感人。所以真情的表露可使学生感到教师魅力四射,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课, 应该是一堂生动有趣、学知识长见识的课。巧设导入语、树立创新意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感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带着浓郁的情趣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共创和谐的教学环境, 因此课堂是否生动有趣, 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 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教学语言应机智幽默。生动幽默体现在语言丰富、表达灵活、机智智慧, 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课堂决不能出现脱离教学内容为幽默而幽默的粗俗轻薄、油嘴滑舌的笑点, 应促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便能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思考。机智的语言可以把在教学中偶然出现的失误化解得天衣无缝。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既轻松自由又快乐, 能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语言美 第5篇

一、语言要有幽默感

高中政治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生活画卷、,揭示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只是由于知识比较抽象,有的内容甚至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则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可巧用比喻,如把政府精简机构比喻成“瘦身运动”,把科学发展观比喻成社会发展的“指南针”。还可适当引人顺口溜、歇后语、谜语等,如在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内容时,我引用柏拉图对人的认识——“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于是他的学生把一只鸡拔光了羽毛放在他面前。据此,我问学生:“这只鸡很符合柏拉图条件,但它是人吗?”学生笑得合不拢嘴,大声回答:“不是!”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只看到了人的外部现象,没有看到人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语言若能融入时尚元素,会拉近师生距离,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时,我结合个别学生的穿着打扮说:“那些头发像火炬,衣服像梯田的学生,不管他(她)们衣着如何另类,他(她)们仍是学生,仍应遵守中学生守则,注重自己的仪表。”

二、语言要有透彻美

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点多、逻辑性强,若教师在上课时讲得很细,极易导致学生精神疲劳,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言简意赅,用语言的力量吸引学生,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后,学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如在讲“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内容时,让学生结合国体找原因,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找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并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通过大跨度的综合分析,可把不同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加强理论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深刻而长久的记忆。

三、语言要有铺陈美

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要设立情境,善于使用教学语言引人人胜,这就要求教师博闻强识,并善于将古诗词、格言警句、成语谚语巧妙地带人课堂。

古诗词琅琅上口、美妙动听,感染力强,教师可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诗句,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氛围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如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矛盾的普遍性;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旧事物阻挡不了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等。

格言警句出自名人之口,具有深刻哲理,将其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中,可增强说服力、可信度和感染力。如,讲“矛盾双方转化”时,可引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艰苦奋斗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时,可引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既增加了情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拓展思维空间。

四、语言要有激情美

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鼓舞和激励作用。政治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想具有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激情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说明教学与学生情绪密切相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深含感情的内容,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激情,自己必须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自己的心灵中,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有激情,才能触动学生心灵。比如,在讲“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的结束语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一首诗中的一段: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学生受到了情绪的感染后教师再开始饱含深情地讲解:这是1922年周恩来同志为悼念一位革命烈士而作的小诗,诗中蕴涵着深刻的因果联系。接着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激昂地讲:是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在革命战争年代,没有流血牺牲,就不会有革命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同样,在和平建设时期,没有辛勤劳动,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希望同学们正确把握现在与未来的因果联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之花。并借助手势加强力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浅谈语文教师语言的情、准、启、美 第6篇

关键词:言之有情,言之有准,言之有启,言之有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如何能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 来感染学生, 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实现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这需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有情、有准、有启、有美。

一、言之有情

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师首先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真情流露, 才有心灵交汇。在处理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时, 我让学生设身处境去思考。课堂上有“我”的状态, 启发学生进行有“我”的文本沟通。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 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俗话说“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

二、言之有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每一个准确、完整的概念, 都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来体现的, 语言准确可以使学生形成的概念准确无误, 合乎逻辑, 学生易于接受。反之, 非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更是把学生推向了对问题的模糊层面。更重要的是, 简洁准确的语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高效率的利用了课堂40分钟。条理清晰不混乱, 精当地使用概念, 抓住本质, 切中要害, 是一个语文老师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讲课, 从一定程度上说, 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用词不当, 或读错字音, 学生就会有错误的理解,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要正确使用教学语言, 教师就要在课前对所授内容进行认真研究。不清楚的概念, 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 找根据, 逐一落实, 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言之有启

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就是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谈话,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首先, 作为老师必须针对教材实际, 在设计好学案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渴望求知,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在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提出问题, 引而不发;善于设疑、激疑, 步步深入;善于制造悬念、巧设情境, 引人入胜。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 对知识深入探讨。作为教师此时切不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越俎代庖直接扼杀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恰到好处地引导并留有思考空间, 创造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想状况等特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就可以尽量符合学生心理实际, 符合学生的智能水平和认知结构, 可以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接, 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 课堂教学上, 教师还要运用一些精当的设问、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合理的假设等修辞手法和逻辑推理方式, 来增强语言的启发力量。

总之, 语言富有启发性, 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理想的教学情境,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言之有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刘禹锡说得好:“常恨言语浅, 不如人意深。”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 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 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优美生动的语言, 饱满的激情,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产生“一人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喜爱语文, 并且情绪高涨地自觉地获取知识了。

在语文课堂上, 美的语言就像是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石, 它可以吸引学生所有的注意力, 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正是以语言的启发性、准确性为凭借, 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 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 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和恰到好处的点拨, 给了学生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美”浅谈 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语言美

语言是一座桥, 沟通彼此。而美的语言更如一座掩映于花木中造型别致的桥, 不但易于沟通, 更能给人以享受, 忘却旅途的劳顿, 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座用美的语言架起的桥。那么,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美有怎样的含义呢?

一、美在规范准确

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全国通行的、规范的普通话, 并教给学生规范的普通话。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普通话做规范的要求, 使学生长大之后不至于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所谓的“南腔北调”,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教师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对某一意思的表达必须准确、简洁, 不支支吾吾, 语焉不详;不模棱两可, 含糊其辞;不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而应该明白流畅, 让每一个学生准确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息。

二、美在形象生动

语文课中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

梁实秋先生在回忆起他的国文老师时,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教他, 在说理说到难缠处, 不妨来一个比喻, 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得风趣。有人说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一堂课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 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 绘声绘色, 有景有情, 使教学语言格外的形象和精彩。想一想, 做她的学生每节课都如沐春风, 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几年熏陶、感染下来又是怎样丰厚的收获。

三、美在幽默有趣

这里的趣更多的应是一种理趣, 既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事物事理, 又能耐得住学生的回味咀嚼。语文老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 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 调动自如,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至于幽默则必须讲究含蓄的蕴藉, 恰到好处。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 更好地投入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标。不做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 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 过多的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美在情感丰富

一个人说话的情绪, 很容易感染听众, 同理, 教师的课堂语言情绪同样会影响学生。所以, 教师上课时, 一定要注意调节说话时的情绪。或兴高采烈, 或怒发冲冠, 或侃侃而谈, 或娓娓道来, 或慷慨激昂, 或泣不成声, 全得依据课文内容来调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 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 能够成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控制课堂气氛, 激活思辨的火花,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迸发。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引导学生的灵魂沉浸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 使之思想感情的火花与文章的内容达成共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美在手段多样

人们说音乐是语言的终极。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辅助和补充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 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在诵读或抒情意味浓厚的表述中配以意境相同的音乐, 可以更好地把学生带进预设情境, 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如何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 第8篇

一、政治教师为什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

传授学生知识, 无疑要借助语言。一个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 说话口齿清楚, 谈吐自如, 语言幽默风趣, 富有感染力, 学生定会被教师不同寻常的语言艺术所感染, 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也就顺理成章地爱上你这个老师的课。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 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 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 即使满腹经纶, 学生也会发腻。所以说, 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是职业的要求。就《经济生活》来说,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实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科学准确, 用语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 且术语较多, 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 必须准确, 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 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

2. 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延长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描述某种事物、某个动作、表情时, 描绘得绘声绘色, 使学生展开想象, 将某种形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进入情境, 有身临其境之感, 使抽象的道理, 直观具体。

3. 节奏和谐, 抑扬顿挫

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 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 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 恰当控制语速, 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 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 语速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 语速可加快。

4. 语言简洁, 突出个性

作为政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和培养学生人格品德的双重任务, 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有些枯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技能, 从而更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 教师语言技巧运用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

5. 奔放豪迈, 激情洋溢

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 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 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 要让儿童感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 包含着正直, 有道理。”因此, 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 以感染学生, 提高课堂效果。

6. 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说话人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 诉之于人的视觉的无声语言, 与有声语言相伴随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语言。教师在上课时伴着有声语言的音容笑貌, 动作表情都属于体态语言。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艺术 第9篇

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个人语言风格是教师语言魅力的核心。你的语言可以是亲切温暖,也可以是诙谐幽默、通俗易懂,但你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而在这些风格中,学生最喜欢的还是风趣幽默的。法国演讲家雷曼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幽默是教学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教学审美情趣,它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使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的享受。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一堆枯燥的概念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而幽默性语言富有情趣,则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因为本学科京城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经常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政治课教师更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精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所应用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规范,因为老师对知识、概念的表达准确与否,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人的准则以及人生价值观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课堂语言还要务求言简意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言的重复,显得课堂环节拖泥带水,课堂节奏缓慢,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应有的光彩。

政治学科的很多知识专业性很强,所以我们政治教师更应该做到这样一点。政治课有很强的时政性,要和马克思主义、马泽东思想的理论保持高度的一致,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所以课堂语言一定要严谨,避免用语不当,出现言不达意,甚至出现漏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其次,政治和其他学科一样不断发展进步,但其跟随时代的特点比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更明显,新理论不断出现,新概念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认真学习新知识,以教材为基础,把一些新元素和政治动态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再次,速适当、富有节奏感。

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听”服务的,“讲”和“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学生听课达到最佳状态,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语速要适当,要富有节奏感。语速快慢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教材内容、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使学生的听力跟不上,容易造成混乱,更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像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效果受到严重损伤;另一方面,教师讲课语速也不能太慢,语速过慢,可能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沉闷,昏昏欲睡;教师讲课也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反而还会催人欲眠,也会使学生无从把握重点。我们要根据内容随时调节,不断变化,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最后,教学语言要启发激励、深入“生”心。

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夸张地说过:“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人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对别人的称赞,既是一种友好和信任,也是一种鼓励和肯定。”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变苦学为乐学。教师应多鼓励和欣赏每个学生,理解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教学语言中要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等语言作商量式、平等的交流。尽量避免“给你几分钟”“你想好再说吧”等一些居高临下的机械的用语。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发言,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对他们说“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的回答就是标准答案”等。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有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也许在课堂上说出鼓励性的话不需要技巧,只需要一颗民主、宽容的爱心。

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启发性,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俗话说:水击石则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绝非一般功夫所能做到。因此,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标的旗帜下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教学语言的特性,发掘自己的语言特色,学会灵活运用,增强语言表现力,提高教学效率,让自己的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即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词语,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化。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探微 第10篇

一、教学语言美的特征

关于教学语言美的特征,研究者们已发表了许多见解,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并结合本人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美主要的特征应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在语法上要求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是指教学语言健康、文明、进步,富于哲理性,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全部教学语言实践当中去。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语言的创造性包括创设优美的语境、创设优秀的语言以及创设优良的教学流程。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教师在教学语言美的追求和运用上应将上述描述不同侧面的六大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研究教学语言美,追求教学语言美,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独到的教学语言美,体现个人的精神力量与个性特征,从而力求全面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语言美探微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探索和发展教学语言美,以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以下主要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课、抓重点、破难点、逢妙处、提问题、作结语六个重要环节,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导入课,语言要引人入胜

导语就是导入教学的语言,所起的作用是点睛显旨、定“基调”,具有激思性、激情性、激趣性的特点。“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引人入胜的导语将为这堂课的教学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教学语言美的规律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和运用课堂教学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设计导语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巧布悬念法,设障激疑法,引导观察法,兴趣引导法,情感共鸣法等,例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运用情感共鸣法。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友谊,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中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人人都需要友谊。比如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他们的友谊都闪耀着光芒,被后人传为佳话。在人类历史上还有两个人的友谊被列宁称颂为“超过了古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恩格斯为安葬马克思时所写的悼词,从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两位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段导语是抒情式的,它既富有激情,又充满哲理,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对伟人的怀念和敬仰的情境之中, 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导语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对比或类比导入法,运用游戏、歌谣、谜语、诗词法等等。总之,设计导语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等原则,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巧妙设计,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二)抓重点,语言要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语言要提纲挈领,切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上高山才能见谷之深,下深谷才能见山之高。教师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应在课文中选定一个或几个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些段落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为课文重点所在。抓住了这些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能牵一发动全身,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从而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的思维像“点睛”之龙一样自由腾飞,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效果。

抓重点,语言要提纲挈领可以有题目分析法,中心选材法,咬文嚼字法,段落辨析法,要素揭示法等。例如教《项链》这一课文时,教师抓课文重点可以通过揭示要素作为突破口。教师把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这一要素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项链是假。接着,以此为线索,分别列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这样,既反映了作品的故事性,又体现了课文的艺术性,突出了教学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不同,要素就不同,教师应选择与教学目的关系最密切的要素进行重点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它们的关系,而不能误导。

抓重点的方法除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方法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层层深入法,由表及里,图表法,比较对照法等等。抓重点,首先要明确一篇课文的内容的详略、主次,其教学重点应是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其次,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教学重点当然也应有所区别。教师选准了重点后,就应从实际出发,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重点进行要言不烦的点拨,用极经济的时间,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三)破难点,语言要深入浅出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破难点,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入”即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包括教材的内容、基木线索、关键点、重点等,此外还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浅出”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一针见血”,简洁、生动、形象而传神,使学生易懂易记。

破难点,教学语言深入浅出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整为零法,旁敲侧击法,架桥铺路法,设疑点拨法,精讲多练法等。例如《鸿门宴》一课中有三十几个“之”字,“之”字在课文中是一难点。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精讲多练法。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带“之”的句子全部提出来,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将“之”在文中的具体用法进行分类排列,归纳出“之”字的几种意义和用法:1.作结构助祠“的”解;2.作动词“到”解;3.作人称代词“他”解;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无意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古文中带“之”的、有代表性的例句提炼出来,将它们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加以比较、分析和补充,然后较为完整地归纳、整理出“之”字的多种基本用法。这样,学生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就加深了印象,今后在学习过程中遇见了带“之”字的句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运用教学语言美破难点的方法还有许多,如讨论法、情境法、问答法、纠错法、迁移法,还可以运用比喻或编歇后语、对对联等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逢妙处,语言要声情并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逢妙处,语言要声情并茂。没有感情的教学,丝毫不能给人以美感,它只能导致教学艺术生命的窒息。语文教材中,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作品中均有绝妙之笔。教学语言声情并茂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教材,发掘情感,其次要以真情实意,发挥情感,第三,教师还要运用教学语言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一方面唤起学生深刻的理性思索,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方法有情境交融法,运用修辞法,语言表达技巧法,借助幽默法等。其中借助幽默法就是将幽默语言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妙趣横生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绝妙的幽默素材,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唐·吉诃德的与风车大战等等,这些幽默之处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尽心地体会,并用幽默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幽默中得到启迪和教学语言美的享受。

(五)提问题,语言要蕴藉含蓄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教学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适度还要适当。课堂提问的教学语言要蕴藉含蓄,让学生有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课堂提问的方法有阅读提示法,质疑启发法,分析推理法,前呼后应法,延伸探讨法等。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最终战败于刘邦。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你们怎样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呢?这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值得学生深思与探讨。

课堂提问还有许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检查提问法,评价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等,提问的方式可以直问、曲问、泛问、特问,还可以设问、反问、疑问、激问、追问等等。总之,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新奇的蕴藉含蓄的提问语,应该能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能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要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促进教学活动逐步顺利完成。

(六)作结语,语言要余味无穷

结语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教学语言。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教学的结语与导入语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学结语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钥匙,往往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课堂教学作结语的方法有激励抒情法,引人深思法,总结归纳法,提炼升华法等。例如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这样对全文作结语:“通观全文,鲁迅先生像一位睿智的哲人,俯瞰人生,远眺历史,他把他的慈爱与尊敬、困惑与痛苦、悲怆与愤怒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凸现在对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忧‘大爱之中;他把他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在灾难中苦苦挣扎却又奋斗不息的民族的深深忧虑,熔铸在他所敬爱的学生身上。可以说,他写个人的遭遇不幸,是紧紧维系在对国家、民族命运深重忧患的基础之上的。这才是先生文章的思想内核。”这一精彩的结语,让人振奋,让人警醒,让人沉思,把人带入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妙境。

作结语的方法还有画龙点睛法,讨论法,评述法等等。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掌握和运用课堂结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发挥结语的作用,帮助学生激趣、启智,理清思路,以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上粗浅地探讨了一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的特点、要求与方法。值得提出的是教师知识积累不同,道德修养不同,教学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等,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风格就迥然不同,有明显差异;此外,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等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美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美的修养,自觉地追求、苦心地修炼,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注重加强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和提高教学语言美的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美的风格,使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更加富有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美的艺术永远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谭德姿.教学语言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2]钱威.教学语言艺术浅探[J].教育研究,1991.

[3]凌空,司君恒.怎样掌握教学语言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6]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7]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8]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上一篇:搜索引擎优化模型下一篇:重油催化裂化油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