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2024-09-17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精选11篇)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1篇

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研究对象, 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放学生问卷800份 (按年级) , 回收问卷736份, 有效率为9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特色建设

我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初具特色:规模定位合理, 基本满足我校实际需求, 场地规范、设施齐全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我校室外体育场地面积共40251平方米, 其中包括田径场, 足球运动场, 篮球场、排球场, 拓展训练基地和草坪网球场;室内体育场地总面积为6195平方米, 其中包括篮球场, 排球场和羽毛球场, 另外还有乒乓球室, 武术室, 健美操室, 多媒体教室和25米长游泳馆。表1显示学生对于我校体育场馆设施满意程度良好。学生建议: (1) 体育馆开放时间较少; (2) 最喜欢的羽毛球场地太少, 活动紧张; (3) 增加实用性强的小型体育场馆。

2.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特色建设

我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特色不鲜明, 由于完善时间较短, 存在很多问题。现有的体育规章制度基本能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满足为师生服务为主,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体育管理制度分析。体育管理部门: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 公共教育学院, 体育部, 校团委。存在问题:校团委和体育部分工还不清晰, 比赛的完善程度有待加强。 (2) 体育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认可程度较高, 在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度, 管理方式、指导尺度、考核标准和组织程序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3) 体育竞赛分析。省市级比赛取得好成绩, 校级体育竞赛已经形成传统, 各院系开展的竞赛精彩纷呈。存在问题:校内比赛规格差别很大, 参与人数和赛事宣传都有很大差别。 (4) 体育社团分析。校级体育类社团8个, 院级体育社团2个。校级体育社团每周活动至少一次, 社团活动成果丰硕。存在问题:体育社团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细致, 影响社团活动质量和学生的积极性。

2.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特色建设

我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特色的形成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势头良好。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也通过各专项运动队和体育社团带动广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广大学生在体育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方面都有较高素养。

2.3.1 体育活动动机调查分析

表2看出, 学生体育活动动机“锻炼身体”排在第一位, 总体说明,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不同, 发展不平衡。

2.3.2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表3看出, 学生每周课余体育活动“1-2次”排在第一位, 学生体育习惯良好,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2.3.3 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从表4看出, 男生最喜欢运动项目是篮球;女生最喜欢运动项目是羽毛球。排名前四中都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 说明室内和时尚运动是学生选课的首选。

结论与建议

我校体育制度的各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学生的参与率仍然偏低, 社团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影响力需要提高;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氛围和质量, 规划体育文化艺术节, 提高校园体育竞赛的规格和整体氛围, 促进学生体育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成熟和发展, 彰显我校体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井刚, 徐辉, 吴宇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J].华章, 2014.7 (3) :243.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2篇

学院以建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市政、环保、艺术设计、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是广东省内开设建筑类专业门类最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拥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 1 个国家级品牌专业, 1 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 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筑设备协同育人平台”项目获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校内实训基地50个(其中中央和省级实训基地4个),校外实训基地10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项。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9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省级各类教指委项目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研科研项目87个。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创新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异军突起,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的教育机构。而人才的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地位。因此,如何做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也就是如何解决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是每一个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能够激发一个民族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当今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实力之间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文化的竞争。在全球整个经济产业链条中,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掌握了领先的龙头;谁掌握了先進的管理技术,谁就掌握了产业的效益;谁掌握了先进的人文关怀文化,谁就掌握了全世界智囊人才。同理,哪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先进的政治文化制度,哪个国家就会富强,人民就会幸福。而中国青年又代表了中国的未来,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助推力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表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民办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就是为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成才梦的有效前提,也是民办高校为响应中央号召,实现“中国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作为的具体表现,优秀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推动作用。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民办高校学生作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的主要参与人员,必须有优秀的自身修养与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承担起未来中国“主人翁”的重任。随着中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以及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处在多种文化环境的冲击、冲撞、交融之中。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才能保证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意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承认大众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允许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在不同文化发展中,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实现文化多样共存。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价值观指导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修养,加大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使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坚持共产党领导,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更优秀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民办高校学生是民办高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民办高校学生又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学生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民办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民办高校学生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的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素质的自我修养,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人又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因此,民办高校的青年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直接代表着我国未来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就会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我们也看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为了振兴中华,不受外敌的欺辱,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救国强国,才有了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今天,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未来能否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民办高校科学技术文化建设的科学合理布局。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为核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作指导,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更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就好像一支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无论船多大,没有正确的航向,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必然迷失在茫茫大海中。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首先,辅导员要成为信仰共产主义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产党忠实的追随者,教师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和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各个学部建立以辅导员(党员)为领导的党支部,发展一批先进的学生成为共产党员,定期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的教育,多看新闻,领会中央政策的精神实质,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坚决与各种邪恶文化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学校在各个班级建立共产主义学习小组,由先进学生代表主持,定期进行共产主义的理论学习,学习党中央各项政策。参会人员要进行积极的讨论,对错误的理念与行为要勇于进行批评。学习时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如定期举行共产主义宣传活动,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园宣传有关国家政策等,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最后,在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道德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传承美好民族精神和领会基本道德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大学生。

(二)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民办高校成为科研学术、教学发展重要动力之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能否认,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生了病”。学术造假层出不穷,教授不做研究,却到处做演讲;学生不以学习为重却热衷“学生会官职”等等现象,都在说明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风气的浮躁。经济利益价值观影响广,一部分人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对改变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首先,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以教育科研为终身价值追求,以教育科研为乐趣,深入研究科研课题,心无旁骛,乐在其中;對学生教育乐此不疲,诲人不倦。这样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研究乐趣,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经济利益主义对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帮助学生树立为某个科学领域做贡献的崇高理想,摒弃个人狭隘的自私想法,正确理解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民办高校工作者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各学科研究学会,让学生个人兴趣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江泽民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2]”由此可见,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对人才、对创新有着重大意义。离开文化建设谈创新就等同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文化教育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熟悉的东西,不畏惧创新。首先,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推理和动手实践,不畏权威,教师要肯定和鼓励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对学生在创新研究出现失误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查找原因,并肯定他们所做研究的价值,使学生感到自己每一次所做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学术创新团体,学会用团体的力量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创新课题。定期召开团体学术讨论会议,讨论自己最新研究的课题,相互指点,互相更改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共同进步。有条件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和社会公司合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际科研课题,快速提升学生解决社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使学生早些感知科技创新需求。

三、结语

中国民办高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民办高校产生的初衷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天然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属性。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和公办高校一样,都是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资源相对缺乏,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不过我们相信,在国家进一步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民办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R].2014年1月1日.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4篇

民办高校指的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 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4年12月14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等院校 (包括独立学院和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共计718所, 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 575 218人, 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22.6%。民办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教育的发展。

2 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是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交汇的结晶,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可以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2]。

3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构建与创新

3.1 实施新生晨练制度

实行新生晨练制度,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从2006年建校开始至今一直坚持新生晨练制度, 经过八年多的建设实践, 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形成具有锦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每周一至周五从早上6:50开始进行晨练, 7:40左右结束, 规定练习内容为距离2000 m左右的慢跑活动, 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练习, 由班委负责点名, 辅导员进行监督管理。慢跑完后由学生自行安排其他体育锻炼, 由社团组织、体育老师指导的集中训练, 如跆拳道、太极拳、健美操、啦啦操等练习项目;也有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自由练习, 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篮球等;还有学生单独进行身体锻炼, 比如快走、跑步、健身等。

3.2 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

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基础, 是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占地1000余亩, 体育场地设施一流。拥有标准田径场一块、标准足球场一块、篮球场20片、羽毛球场20片、网球场2片、以及形体房、健美操馆、啦啦操馆、跆拳道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室内场馆, 能够充分保证课堂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训练活动, 为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3.3 一流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 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推动者。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虽然是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 但已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 富有朝气的体育师资队伍。其体育师资建设特征主要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把握好招聘关, 校人力资源部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体育教学部的具体要求, 严格招聘适合学校发展的老师。其次, 学校为体育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待遇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保证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4 精彩纷呈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 是建设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路径。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体育课实行必修+选项的教学模式, 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全体学生必修太极拳, 锦江学院地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 彭山是有名的中国长寿之乡, 对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同时, 太极拳运动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一年级下期男生开设篮球课, 女生开设健美操课, 篮球课和健美操课是当代大学生的运动主流, 这两门课程的开展很好地普及了这两项运动;大学二年级实行选项课教学, 由学生进行自主选课, 课程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瑜伽、交谊舞等, 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另外, 学校还专门对身体有残疾、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同学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等体育理论课, 让这些同学也能够顺利完成体育课的学分, 并学有所获。

3.5 严格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教育部体卫司根据新的形势, 针对以往体质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 于2014年7月18日印发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4], 测试内容更加完善, 测试标准更加科学。通过严格执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激励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每一学年都把体质测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召开专门校务会议, 研究并制定具体测试工作方案, 由体育教学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保障处、宣传部、校医院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 高质量、严标准完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教师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查询数据, 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体育锻炼。所以通过严格开展体质测试工作, 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6 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 是学生拓展兴趣、展示自我的舞台, 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锦江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 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并取得不菲的成绩,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也向外界展示了该校学子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面貌,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14—2015学年该校在开展校级运动竞赛方面, 总的参赛人数达5215人, 比赛项目场次达897场, 观众人数达76 400人次, 这些体育竞赛活动很好的推动了广大学生以及教职工的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对增强学生体质,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有着良好影响和重要作用。在省内外运动竞赛方面更是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取得了全国比赛二项冠军一项亚军, 省比赛十项冠军六项亚军的好成绩, 提振了学校声威, 提高了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4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学们体育课堂学习更加认真, 课余体育锻炼更加积极主动, 体育竞赛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 校园文化更加和谐, 通过学生体质测试纵向数据分析, 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在以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对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185.

[2]顾春先, 邬红丽, 肖波, 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0 (8) :41-47.

[3]吴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 :142.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5篇

在校领导的热切关怀下,教务二处、资财中心的大力支持以及公共艺术中心的全力配合下,学前教育系实训室建设已初见规模。

前期,学前教育系葛伟主任一行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就教育教学、实训室建设和利用等情况进行考察、交流,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做了调研。

随后,实训室相关建设任务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项目选址、递交项目建设申请书、硬件设备招标与采购、实训室环境改造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8月初,第一个学前教育电钢琴实训室顺利建成。

为了保证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能有充足的练琴机会,第二个电钢琴实训室的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电钢琴的续购、实训室环境改造及辅助教学设备的安装等在短短一周之内就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至此,学前教育系已建成两个专业电钢琴实训室,既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及练习需求,还可供全校钢琴公选课使用。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6篇

民办高校;和谐;体育文化;建设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民办高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作为长株潭地区的民办高校应该在与中南地区的其它公办高校之间提升其竞争能力。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如下两方面:(一)教学质量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证;(二)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育人理念的根本。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就是要全面理解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加强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也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特定氛围和环境里,教育主导征对学生,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就被称之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从三个层面看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外层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等这些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中层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层是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同时精神文化支配着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而精神文化就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是在人类思想与身体的不断进步中完善的,而正是验证了“文明孕育体育,体育促进文明”这句话。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促进人类自我意识的加强,使体育运动成为了追求健康的最有益、最有效、最有趣的方式。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各种有益于师生成长的文化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渗透到体育活动中,这也反映学校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以及健身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参与意识。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也是靠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对全体师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后而产生。

(一)校园体育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系学校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为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要以人为本,以师生的亲自参与体育活动为主,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相同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师生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所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大学文化中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进行引导和塑造师生,把校园文化共同建设成为高尚、健康、文明和谐文化。

(二)体育文化在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高校校园内的和谐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状态,是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以及各要素间的运转有序的关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让我们认识到构建和谐校园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前下,坚持依法治校,建立以人为本、和谐运转的学校管理体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而作为社会单个体的民办高校在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理应担负起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而校园体育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创建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三、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一)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具的导向功能应该在民办高校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的讲座、学术报告以及各种体育表演活动,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同时让课余体育文化生活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应开发创新功能。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正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过程。

(二)创建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可通过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着手。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加强心理素质的建设、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道德的规范,相互促进,一举两得。同时,创建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也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基础。

(三)建立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校体育行为文明的主要因素和具体实践,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加强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符合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和谐校园建设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民主学习氛围和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等心理方面的支持,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调动的主要基础。从而做到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 1 ]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9): 1 260-1 261.

[ 2 ] 季 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9.

[ 3 ] 卫 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 2007(4): 60-63.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7篇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校园文化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说法。虽然这些说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在一些本质方面达到了基本的认同。笔者在借鉴关于校园文化各种说法的基础上,并借鉴组织文化[1],认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所认同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为主导,以学生文体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的人文景观为背景,经过不断的冲突、融合、积淀与提炼,形成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来源于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学校管理者将其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转化为各种文化,利用各种载体与背景,不断与师生的各项活动相融合、积淀,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与教风,最终塑造出学校精神即校魂。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升级,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也会相应创新,但校魂一脉相承。

1.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上。

1激励导向功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 行为指向,会潜移默化的对师生产生正面影响,使师生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与践行目标,并且伴随一种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来推动师生的不断提高。

2同化辐射功能。大学曾经是将来依然是智慧、思想和真理的城堡,是知识、高品位文化和价值观的权威,是学术和精神的最高殿堂,是开放的思想和知识的活水源头,是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2]。校园文化不仅在高校内部起作用,而且会通过师生各种科技成果的应用、师生的社会服务、学校的大型活动等途径传播到社会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3规范约束功能。道德文化是无形的,是对师生的心理、 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对个别背离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在道德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下, 学校会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风气,使师生身临其境就会感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4陶冶审美功能。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益得彰,严肃的德育基地与严谨的科博馆场互为补充,配以墙壁文化,加之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使师生感受其中,耳濡目染,不断陶冶情操和自我升华。

5凝聚稳定功能。校园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不同渠道、各种方式把师生团结起来。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师生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促使师生与学校荣辱与共,促进了学校的稳定与师生的不断健康发展。

2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其发展历史很短,因此民办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是很浓厚。 民办本科高校是在成人高校或高职高专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出现断层。民办本科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办学经费需要自筹,因此制约了学校的多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校园规划建设与师资引进方面。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很薄弱,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顶层系统设计

由于资金或土地的限制,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缺少长期战略性规划,致使每一期工程都很别致,但从整体来看,缺乏协调与统一性。而且,校园的绿化与人文景观跟不上学校规模的扩张,学校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甚至于师生的文体活动场所受限。

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始终,但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长远规划,也没有系统性的组织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共同总结与提炼,更缺少师生的参与。因此,很难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与行为指向。

2.2民办本科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表面来看,民办本科高校的规章制度很健全,组织架构很完整,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却值得商榷。首先,各项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 由各个职能部门在管理或工作中针对职能内的问题不断完善,使各项规章制度越来越“规范”,不仅在管理上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3],而且会使管理者与师生感到规章制度繁琐,形成操作效率低的局面。

2.3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受限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做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总体师资结构很不合理, 表现在年龄构成与职称结构上,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而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还不少。兼职教师与老教师、老教授基本上与学校形成简单的雇佣关系,他们与学生之间基本上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没有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对于学风与教风的建设与形成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 在民办本科院校,流动性很大,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与传承。

学生,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主体,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在现在的高招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比国办高校差。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活动力、对未来的期许等多项指标都较低[4],这对学风与教风的形成起到了制约作用。

2.4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指导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治、自理的实现单位,也是校园文化传播与体现的重要渠道。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同样,学生的社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包括文体娱乐与专业科技两个方面,首先,从文体娱乐方面来看,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教师的指导,从网络等其他渠道学习技巧与基本功,为吸引学生的眼球,致使文体娱乐活动走向庸俗、狂野,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更是在活动中将校园文化边缘化。其次,从专业科技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的知识受限,由于教师的业务性工作的繁重,致使教师不能全身心的指导学生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科研的系统性的提高,只是偶尔在一些大赛的相关知识方面给予浅层的指导,使学生只是停留在兴趣爱好上,缺乏系统的研究。

3加强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民办本科高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1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现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提出要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持续健康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其内涵发展的主要体现。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现有民办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首先,学校顶层要沉心思考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以及学生定位等问题,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规律,要把关爱师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其次,做好校园规划,尤其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让校园中的石头、花草树木、湖泊、 墙壁、楼宇、人物雕塑等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再次,师生牢记学校的校风、校训、 学风,并以此指导师生的教与学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 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中,分阶段实施,不断沉淀与提炼,校魂永在。

3.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主导者,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改变“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一方面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培养,使本校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稳定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加强师资引进,尤其是大师,为学校的科研氛围与教风的形成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本校教师的培养与师资引进,逐渐形成一支年龄构成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通过相互融合,促使整体素质的提高。

3.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民办本科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约束师生不良行为,形成制度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而定,综合起来表现出多而杂,而且不成体系,执行起来因程序繁琐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整合并加以完善。一是要体现本校的特色,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制定出符合本校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 二是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形成体系。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程短,且学历层次跨度大,致使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合本科段学生的培养。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高校要从根本上思考本校学生的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打破职能部门界限,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要从顶层开始统一思想,使各项规章制度透明公开,依章办事,加大执行力度,坚决抵触与规章制度要求不符的各种事情,从而逐步形成制度文化。

3.4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规范校园活动

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又是学校活动的组成单位。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比国办学校的低,主要表现在学习与自律上,但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不低。由于国人的传统思想,始终认为国办高校比民办高校正规,使民办高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那么社团就是改变学生自卑心理,建立自信的主阵地。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尤为重要。民办本科高校应针对每一个社团安排相应的熟悉本社团业务的老师对社团进行指导,统一学生的思想,阐明社团的宗旨,并在业务上与学生相互研讨,使社团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展示自我的集结地。老师引导学生将社团的项目不断创新与传承,并不断与校风、校训、学风、社会的主导文化不断融合,使社团成为传播与凝练校园文化及社会主导文化的场所。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体现。民办本科高校要规范校园活动,首先,要有计划。针对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活动,要有传承,要有年度的固定时间,主要体现在届次化、品牌化、普及化上。其次,要有内涵。针对民办本科高校自己所具有的特色,要有专题活动,体现校魂; 要有专题报告,体现专业化与社会的主导文化。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后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8篇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构成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2 0世纪9 0年代初期提出的。在我国, 周征、严德一、卢元镇等多位专家对校园体育文化已经作了不同的定义, 本文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把校园体育文化概括为:把教师和学生参与作为主体, 把校园作为空间, 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 把身体练习作为手段, 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 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从文化的角度看,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内容包括体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如体育观、健康观等。

1.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它是联系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两者的中间层面, 包括体育竞赛、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其次, 它也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规范, 如体育规则、制度、条例等等。再次, 它也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如体育风俗习惯等。

1.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 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知的层面, 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 如校园内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场地、体育建筑环境等。

2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2.1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大市, 素质教育发展也走在各省市前列, 民办高校发展迅速。近年来, 民办高校在国家投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精神层面来看, 上至学校的领导, 中到每个体育教师, 下到每个学生, 都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必须要建设完整。从制度层面来看, 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越来越规范,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物质层面来看, 每个民办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体育馆, 每个民办高校都有能基本满足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但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以及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影响, 很少有民办高校把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整体中去构思和施行, 使得体育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体育场馆面积小、数量不足, 体育器材设施陈旧, 体育图书资料较少等, 满足不了除教学之外的各项群体活动的开展需求。

2.2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求现状

2.2.1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需求“健康”是首选

调查“在体育课上希望获得什么?”中, 促进健康有87.00%的学生选择, 娱乐消遣7 5.0 0%的学生选择, 增强体质5 4.2 0%的人选择, 掌握各项竞技技术4 1.6 0%的人选择。说明“健康”已经成为上海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的第一需求。

2.2.2“自主性”和“实用性”成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主要特点

问卷调查发现:93.50%的学生希望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 88.90%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在课程内容方面给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1 2个被选体育项目中, 男生选择依次为: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登山等;女生选择依次为: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登山等。男女选择的不同, 和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有关,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户外型和新颖型体育项目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自主性”和“实用性”特点, 他们更希望体育课能自己做主, 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2.2.3 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态度

调查发现, 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为78.80%, 并且男生多余女生, 这与男女生的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 不喜欢体育的学生仅3.60%。说明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态度是积极的, 而且这种需求不仅表现在增进健康、健美形体等, 而是将这些需求统一融合在一起, 即表现健康, 也体现健美, 这为我们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对于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建设现状, 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的构成, 提出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3.1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3.1.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民办高校体育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意识。第一, 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要帮助学生形成。第二, 要将体育的功能, 由重视体育技能传授转向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发展, 由原来的传统增强体质转向现在的身心发展方向。第三, 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班级的特色来进行教学, 给予所有学生取得成功的信心, 体现体育愉悦身心的功能。

3.1.2 对大学生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 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文化精神, 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与超越的精神动力, 是一种人类精神。如何弘扬民办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首先, 要大力弘扬民族爱国的高尚精神、竞争进取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然后, 在体育比赛中, 教育学生求真、务实, 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 并学会公正公开。通过这些方法,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 随之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环节, 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因此, 体育精神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3.1.3 体育竞赛培养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体育道德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通过一些体育活动, 尤其是团体竞赛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 不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个性特点。同时, 体育竞赛对学生们发挥自身潜能, 发扬拼搏进取精神起到激励和鼓励作用。

3.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3.2.1 优化管理理念和手段

首先, 体育制度上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其次, 体育法规上要改进传统的管理手段, 并认真贯彻和落实。再次, 因地制宜地,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关的政策, 拟定实施办法。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从制度层面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3.2.2 搞活体育社团的运营

一个大学, 体育社团发展的优劣从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因此, 搞活体育社团的运营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开展体育社团能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 也能带动校园体育升温。但是体育社团一定要有一个较好的管理机制, 要取得学校、团委、学生会和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2.3 建立体育文化艺术节

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是近年来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发展较快也比较流行,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它以表演、竞赛、讲座等为主要形式, 以育人和健身为出发点为归宿, 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与个人表现, 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和技艺的舞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体育节组织并开展以趣味性为特色的体育活动, 这种形式非常符合现在大学生对自我表现、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良好方式, 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又增加了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更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2.4 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首先, 利用校报、橱窗搞好宣传。宣传的内容可以围绕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热门体育项目、最新体育动态、体育时事、体育保健常识、体育明星介绍、运动创伤预防等等。然后与近期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 把校园网络作为宣传载体。网络是每个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学校要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 建立校园体育网页, 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

3.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面

3.3.1 丰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 是体育活动的载体, 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备武器。因此, 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体育氛围。增加体育设施的同时, 也要适当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艺术精品的建设, 如体育壁画、雕塑等,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为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品味。

3.3.2 为体育场馆提高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提高, 上海各民办高校的体育场馆也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豪华, 但是使用率却并不是很高, 有些可作为体育课的场地, 也有的仅在大型比赛时才使用, 这样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要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方式多样, 比如:开办体育休闲俱乐部, 利用周末举办一些体育特色服务, 利用寒暑假筹办夏冬令营活动, 对各科开设各种培训班等, 以各种方式对师生和附近市民开放, 就是为了使场馆得到充分的利用。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阶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要在精神上弘扬、在制度上完善、在物质上保障, 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因此学校应积极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促进校园人文精神的构建。

摘要:本文对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深入分析, 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发展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其中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江玉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2004 (1) .

[2]邓星华, 等.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1) .

[4]邓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 .

档案工作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档案工作,校园文化

为了从理论高度更深刻的认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高校档案管理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学术论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读, 笔者发现, 写这类文章的作者所在的高校基本上都是百年老校, 有悠久的历史, 有综合性的档案馆。即便没有百年历史, 上述文章作者所持的观点也基本一致, 那就是大学文化要有悠久历史的积淀。笔者不禁要问, 是不是没有“上百年”“悠久”的历史, 这所学校就没有文化了呢?是不是没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 学校所形成所保存的档案就不是文化的积淀了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新中国的民办高校, 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 却都致力于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民办高校的档案, 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

一、新中国民办教育的复苏

1977年, 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力挽狂澜, 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为突破口, 以恢复高考为开端, 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中国教育事业由此开始了历史性大变革。

1985年春天, 对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历史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并在自愿的基础上, 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1992年春,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 发表重要谈话, 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并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同志“要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 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人民思想禁锢被打开, 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会力量办学理应大力支持》。同年, 《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以高度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篇幅, 对民办教育的方方面面、典型个案作了大量报道, 为民办教育的兴起再掀热潮。1993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 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1997年,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 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底,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民办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逐渐从对公办教育“拾遗补缺”的地位, 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教育体制的革命性变革, 极大弥补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 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办学体系, 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民办教育已然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 要站在建设人类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高度, 用良好的办学质量回馈社会,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尽到绵薄之力。那么, 肩负如此重任的民办学校, 能因为他的发展历史稍短就说他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吗?

据调查, 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我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 同样是这个道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百年老校要做, 以建百年老校为目标的年轻学校同样在做。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民办高职类院校, 从创办至今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 但是, 她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设目标和办学理念, 作为民办高职教育中的典型, 她所提倡和营造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要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尽到绵薄之力, 要想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屹立不倒, 建设独具特色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尤为重要。

三、民办高校的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载体

民办高校的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民办高校的创办历程, 再现了学校发展的全部历程和精神风貌, 凝聚了创办者和所有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 记述了民办高校从创办到不断发展的足迹, 是民办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民办高校精神的凝聚和升华, 是校园文化的物化载体。一所成功的民办高校的档案, 不仅是学院进行办学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史料, 也是研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个案的重要历史凭证。

在当今中国, 民办高校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走出自己的路, 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的关键在于创新。民办高校的档案虽然历史不长, 数量不多, 却从一开始就真实的记录下民办高校创办者的一次次尝试, 一次次实践, 一次次创新。这样的尝试或者成功, 或者失败, 或者失败之后另辟蹊径, 在档案中都是如此真实而清晰。

从南开大学的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 20世纪初, 南开大学的缔造者张伯苓、严修, 根据自身财力和办学规模, 在学科设置上着重考虑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本着务求实用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办出了享誉海内的南开大学。张伯苓先生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 矗立起教育家的丰碑。他说, “四十多年来, 我好像一块石头, 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 不敢作片刻停留。一块石头只须不断地向前滚, 至少沾不上苔霉`, 我深信石头会愈滚愈圆, 路也会愈走愈宽的”。从伯苓公上述话中, 我们对其创业的艰难可以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 “藉伯乐识才之能, 聘得年轻学者, 予以研教环境, 使其继续成长, 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 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 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从这观点看, 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四、民办高校的档案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档案活跃在校园环境中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 但其实又是具体化的。它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体现在校风校训校歌的一字一句, 体现在校园中的一花一木, 体现在一种语气一个微笑, 体现在一个文档一张图片。当今民办高校创办的过程中, 无一不着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 如今的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的办公地点, 1997年的时候是一排临时厂房, 2000年改建成学生发型教学的教室, 后来几经周折, 变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红房子”, 前是银杏坪, 左是吉祥里, 后是榕园。对于“红房子”几个时期的变迁, 我们从早期的档案中调出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 配上文字, 做上对比, 生动的呈现在师生面前。校内的李子园、梨园、桃园和园旁的茅草棚, 则保留了它最初的面貌。而它最初的主人, 如今作为学校的园丁, 还在照料着这片园林。未变的是花果满园, 变化的则是树下莘莘学子们晨读的身影。关于这一段, 我们同样也调出了这片土地最早的照片, 将他们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对比, 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学校的发展, 体会学校的文化, 也能让参与学校建设的全体教职员工对我们的办学理念有更深的感悟。

民办高校的档案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利用档案资源将文化融入环境, 实现文化育人, 应成为知识育人、素质教育之外的第三课堂。

(二) 教学科研档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价值

民办高校的教学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相对较为灵活, 而其留存下来的包括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招生、学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师教案、学生作品、科研成果等教学科研档案, 是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历史见证, 不仅有现实的利用价值, 而且有长期的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历史凭证的作用。这些教学档案充分显示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应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发挥出应有的参考价值。

(三)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未来十年, 我们的民办高校要将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们为未来的发展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民办高校本身的发展走势, 关乎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员工和每一名学院学生未来的前途, 我们必须参与其中, 缔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

笔者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美其形, 丰其涵, 实其质”。每一届的新生入学仪式, 学院的创办者、院长阎红女士都会声情并茂的为刚刚跨入标榜校园的大一新生们做一场关于学院发展历史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在对校园环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认识学院的文化, 了解学院的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认为:“凡是能使学生找到自己火种的学校, 能使大多数毕业生感到改变了自己生命轨迹的学校, 就是高水平的学校”。“只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育人尽心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争辩、追求整理的品格, 我们的一流大学一样可以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人, 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 第10篇

一、教师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 学校科学发展的依靠者

教师是影响学校和谐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教授说过:“一所大学办得好或不好, 其水平如何, 它的决定因素或根本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阵容如何。”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推动者, 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有教师的和谐。只有教师和谐发展了, 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2. 和谐校园建设的践行者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力军, 是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是和谐校园活动的参与者, 是和谐校园环境的保护者。因此, 和谐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者

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操守、仪表风度等方面, 教师都要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 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 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 而且还可能影响其一生。

二、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现状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 民办高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为民办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

(1) 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兼职教师比例过大”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开始发展壮大, 但总的来说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偏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 专职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目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普通公办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离退休教师, 一部分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从其培养的学生中吸纳的优秀毕业生, 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招聘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公办高校毕业生。总体来看, 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极不合理: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0%~70%, 中青年教师 (31岁至45岁) 占15%左右, 中老年教师 (46岁至60岁) 占10%左右。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寥寥无几, 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 但本科和专科学历人员仍占很大比重。当前,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较小且多为离退休教师, 讲师和助教的比例偏高。

2. 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实行聘任制, 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职教师。这种机制在降低办学成本以及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专、兼结合, 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队伍结构也存在不少弊端。一是队伍稳定性差, 双方互炒鱿鱼的现象十分普遍, 往往出现高水平的想跳槽、低水平的怕被淘汰的现象;二是限于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 特别是发展前景方面不如公办院校, 民办高校一般很难吸引年富力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前来任教。因此, 民办高校要想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意识和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还任重道远。民办高校现有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退休人员中聘用的, 这些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年龄偏大, 知识更新能力较弱, 身体素质较差;还有一部分是从高校聘请来的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虽年富力强, 但多数都是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去, 且兼职教师与民办高校是一种临时雇用关系, 流动性极大;中青年专职教师看到民办高校在社会认可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有很大差距, 随时都有可能“另攀高枝”。

3.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大, 难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教师队伍,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体现在业务能力方面, 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教学手段单一, 课程设计粗糙, 教学内容滞后, 科研水平低下, 对学生管理松懈。体现在管理水平方面, 形式主义严重, 只做表面文章, 管理目标不明确, 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体现在师德方面, 一些教师缺乏奉献精神, 育人意识不强, 功利主义严重, 严谨治学能力不足。

三、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民办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培育高素质人才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构建和谐校园, 对其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民办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稳定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队伍难以承担起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任, 尽管不少民办高校也采取了很多和谐校园建设的措施, 但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导致一些有效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可以说, 民办高校教师还不能完全起到学校科学发展的依靠者、和谐校园建设的践行者以及学生和谐人格的影响者的作用。因此, 民办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民办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举措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受社会大环境、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仅从民办高校的角度, 探析其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措施。

1. 树立科学人才观

民办高校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坚持“学校发展依靠教师, 学校发展为了教师, 学校发展的成果为教师所享”的原则, 树立“人才是高校第一资源”的理念, 把发现、引进、培养、聚集、激励优秀人才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最关键的战略任务,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 优化专、兼职教师比例。从长远看,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更符合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民办高校要积极吸纳一批德才兼备, 能带领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优化专、兼职教师比例, 降低对公办高校师资的依赖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民办高校就必须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

(2) 优化专职教师结构。目前, 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明显不合理。因此, 民办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应注意:对青年专职教师的招聘坚持“择优选聘和注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聘用标准以“是否具有可塑性, 是否具备培养潜质”为依据;对中年专职教师的招聘坚持“骨干型”原则, 以中级职称以上、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校教师为聘用主体;对退休专职教师的招聘坚持“专家型”原则, 在确保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以资深教授为聘用重点。

(3) 严格履行教师聘任制度。民办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就必须严格履行聘任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员。民办高校聘任教师、职员, 应当签订聘任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3. 提高教师待遇

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靠什么?靠的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1) 待遇留人。落实教师的各项基本待遇是保证民办高校具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前提。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 民办高校要为教师落实各项基本待遇,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妥善解决教职工的职称评定、住房、养老、医保等问题, 实行“劳动报酬从优、生活待遇从优、政治待遇从优”的政策, 吸引更多的人才, 激励广大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不断实现教学创新。

(2) 事业留人。民办高校应建立起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使教师热爱民办教育事业, 愿意为民办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民办高校应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 树立起“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学校的发展”的观念。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要体现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 而不是“雇员”或“打工仔”。因此, 民办高校要通过民主管理机制, 使教师充分享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此外, 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将责任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

(3) 感情留人。教师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 他们接受的各种文化思潮较多, 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实现, 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强烈, 因此要重视对教师感情因素的培养。民办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感情投入, 对教师要热爱、关心、理解、尊重、信任, 要注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教师心情舒畅, 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加强教师培训

民办高校在教师培训方式上应注重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师德培训。合格的民办高校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祖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具有时代特点的良好的道德意识。二是业务培训。民办高校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可借助传统的公开课、校内短期专门培训等, 也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备课等措施。此外, 民办高校还应加强对外交流, 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这样, 不仅能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而且能提升学校的形象, 从而使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教育, 2007, (1) .

[2]曹剑.对优化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9) .

浅谈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校来说, 具有其他文化课程不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 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外的影响甚多。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中起着活跃学校氛围、展现学生精神面貌、以及强身健体等重要作用。结合作者多年的民办高校工作经验, 针对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民办高校, 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的校园体育文化, 指的是在学校里具有的体育运动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的环境和气氛,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除了其他形式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基本教育功能外, 还兼具强身健体、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组织纪律性、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等众多功能。

总之, 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校园文化组成部分, 发展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对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现状来讲, 学生普遍是90后, 具有其时代的特点, 比如思想比较活跃、个性突出、缺乏学习主动性、沉迷网络游戏等。民办高校在高考录取的批次中一般属于比较靠后的院校, 其生源一般学习成绩偏低, 除了具备90后的特点外, 还具有一般靠后批次院校学生的特点, 包括部分学生因为成绩不高、高考失利或者因为自己所读院校名气不够大等原因, 会产生自卑心理, 比起其它院校学生个性更加突出, 贪玩心重, 对自己的成绩的未来非常迷茫, 缺乏机会证明自己等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民办高等院校, 根据其学生的特点,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又有其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途径。

2.1 从宣传入手, 充分发掘、发扬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重视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文化的发掘, 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研究, 努力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 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比如, 很多高校在校园的规划上, 有很多建筑、雕塑等设计会突出体育传统文化, 使得学生从潜意识里会对体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2.2 重视校园体育组织体系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进行科学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必须从学校制度入手。比如, 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小组可以由教务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骨干等成员共同组成。所有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举办各项活动均有记录, 并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

2.3 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学校各类体育团体的发展和开展活动

学校的各种体育团体是学校实现体育文化开展的主要实现途径。我们过去就是过分依赖学校老师去组织各种社团和课外活动, 由学校、班级、教师等督促学生参与, 这就使本来是发展个人爱好的事情返回到了有应试教育色彩的轨道。大学的生活是发展学生组织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重要过程, 正确引导部分有业余体育爱好的同学组织各种体育社团, 不但锻炼了学生组织能力也发展了学校的体育文化。在学生开展活动时, 学校应该委派专门的教师进行全程的技术支持, 而活动的主要策划和组织应该由学生团体完成。这样的组织形式, 也使得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到轻松和乐趣。

2.4 重视并发展学校各种运动队训练

组织校级的各种体育训练队, 并定期开展训练及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而且还可能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 带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活力。学校组建的这些队伍, 除了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 为民办高校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展示自己, 寻找自信, 学生也愿意给其他外界学校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另外一个目的, 是通过部分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带动他们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从而活跃校园体育氛围。这样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还可以减少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的比率。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类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校园体育竞赛的各类活动具有娱乐性, 并且有对抗性和挑战性特点, 深受师生们的喜爱。让参与者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 观看者也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 也能体验运动的乐趣。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组可以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学年、每学期体育活动计划, 例如一年一次的校运会、素质运动会、全校的跳绳比赛, 每学期一次的年级篮球赛、排球赛、象棋赛、乒乓球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既有个人项目, 也有集体项目, 让学生参与率尽可能达到100%。

所有活动必将涉及经费问题, 除了活动本身要有完整的策划之外, 还要有专门的学生进行广告、赞助等的策划。民办院校办学经费是来源于学费, 所以学生的诸多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寻求广告和赞助, 既为学校节约开支, 也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

2.6 设置体育文化节活动

很多趣味体育项目、非正式比赛项目以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都不会在学校教学中体现。但是这些项目都有一定的爱好者, 而且作为高校也有传承这些体育项目的义务。所以, 高校可以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定一周或者一个月为体育文化节。利用课余时间, 在全校开展全体学生参加的趣味体育活动, 组织非正式比赛项目的比赛、开展或者展示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等。在活动中, 让学生验运动的乐趣, 学习传统体育文化。所有的活动项目可以自定, 在体育教师的技术性指导下由学生组织策划开展, 也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体育团体进校进行体育文化项目的展示, 比如柔力球、抖空竹、太极扇、广场舞等民间特色体育项目。

2.7 建立完整的校园体育评价体系

首先, 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各类指标要作为各优秀班级、优秀辅导员、各类学术评优等的参考条件, 以此带动各班级的辅导员以及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名次、参与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幅度等, 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体育团体评价。细化学生参与的考核标准, 并将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成绩带入到体育课程成绩中进行加分, 使得学生除了上体育课之外也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还要照顾个体差异, 要重视参与过程、参与态度和自我进步幅度等因素。

科学完善的体育评价方式, 可以解除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无法实现体育课程优秀的缺憾, 带动自身体质较差的同学参与到业余体育中去,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 民办院校具有其自我管理制度灵活的特点, 学校可以更多的在制度管理上给校园体育文化以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可以给学生制造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发挥自己、实现自己、证明自己。民办高校可以结合利用自身的各种特点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本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而为民办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龚德贵, 毛治和, 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 .

[2]花楷, 孙珊珊.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4) .

[3]谢锦权.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向导, 2012 (20) .

[4]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上一篇:大学计算机实验下一篇:水电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