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机制范文

2024-05-09

信任机制范文(精选10篇)

信任机制 第1篇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 是一种跨越了教育与产业两种不同系统边界的合作。虽然关于校企合作的说法各有不同, 但从一般意义上看,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环境, 围绕学生与职工的人才培养、课程与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与建设、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的知识创新等方面开展的互动合作。其基本内涵是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发展环境和依托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各级各类企业, 非政府组织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教育组织形态。

与普通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不同的是,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停留在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方面, 主要类型有“订单式”模式、引企入校与进企办校模式、“前店后校”模式、校企共建企业实体模式、企业在校内设立研究中心模式、经济技术开发区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室 (实训室) 模式。订单式“校企合作”是教育部提倡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积极探索的一种培养模式。

国内学者基于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组织方面等不同的视角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进行的研究, 尽管研究角度不同, 但是都分别提出校企合作的达成是基于信任和契约双重关系的, 校企合作的行动基础是彼此信任, 校企合作的分歧和冲突主要来自组织成员间的不信任。由此可见, 信任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围绕动态信任的演进过程, 进行信任机制的构建, 以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长效发展。

二、订单式校企合作的特征分析

订单式校企合作类似于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易行为, 交易内容包括与人才培养活动相关联的各种资源, 其目的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开展教育教学与实践训练方面的合作, 培养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订单式校企合作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个方面, 其合作的交易性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共同培养学生的交易协议, 学校与学生之间达成在企业中完成课程修满学分的交易协议, 企业与学生之间达成在企业实习完成工作支付薪水的交易协议。由于这种校企合作的主体多元化, 导致其交易行为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动机的差异性。

订单式校企合作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 而每一个主体在参与到这种合作中时都有着不同的参与动机, 可分为初级动机和高级动机, 动机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三者的合作关系、合作效果及合作时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其初级动机为解决企业用工, 节省用工成本等, 这种动机通常源自企业对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 在这一动机下容易产生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其高级动机为企业中高级人才的储备, 赢得社会声誉, 寻求获得技术服务和支持等深入合作的机会, 在这一动机下企业将更注重人才的培养, 更愿意进行专用性资源投资。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其初级动机是以育人为首要目标, 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在这一动机下, 也可能为解决学生就业和办学资源问题而出现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其高级动机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寻求深入合作的机会等, 在这一动机下学校将更注重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其初级动机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服从学校的安排, 在这一动机下, 学生的表现可能难以令企业满意, 难以达到企业合作的预期效益;其高级动机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积累企业工作经验, 并寻求毕业工作机会, 这一动机下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工作中, 成为校企合作的优秀典范, 成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基于以上动机的分析, 不难发现, 当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在开展合作时, 如果三者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初级动机上, 那么其动机的差异性和冲突将导致其无法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无法产生良性的合作关系, 直接阻碍校企之间深入地开展合作, 缩短合作时间。相反, 若三个主体能够基于高级动机开展合作, 将会产生良性的合作关系, 进而达到令三方满意的合作效果, 更有利于其良性长效合作和深入合作。

(二) 合作的动态性。

订单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同经历的动态合作过程, 是学校培养社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途径, 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是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在这个动态合作过程中, 学校的政策制度、国家的评估导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可能会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受到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的影响而改变;学生的态度、素质、能力更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动态变化性为订单式校企合作带来了复杂的多元化的不确定性, 使校企合作参与主体难以准确预期自身或对方的未来发展、外界环境的可能变化以及校企合作的成效。比如, 由于企业市场需求的缩减或经营收益的减少而取消合作关系, 由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提出调整实习岗位安排, 由于学生素质能力的不同而让企业减少或者增加实习岗位数量。合作的动态性带来的不确定性, 蕴含着较高的不稳定因素和合作风险, 一旦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伴随的风险成为现实, 则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最终导致合作终止, 甚至还可能会给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 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 协调的复杂性。

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是在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学生不断地沟通协调再沟通再协调的进程中完成的。一方面与双边沟通相比, 三边的沟通协调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的情感诉求、合作动机、合作任务都有较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又增加了彼此之间沟通的复杂性。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初期需要就合作框架、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时间等事项反复磋商, 以确保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达成合作协议。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就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等内容进行有效沟通, 确保学生能够在尽可能充分了解的背景下进入企业开展实习。然后, 企业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员工与学生, 企业指导老师与学生就工作的具体职责、任务进行沟通互动。

三、“订单式”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的演进

校企合作网络中的信任关系强弱和信任的维度多寡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合作项目、合作主体以及时间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是随着合作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根据合作时间可以分为合作初期、合作发展期和合作成熟期。

(一) 合作初期。

合作初期是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因“订单班”而建立初步合作关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细节的洽谈、学校选择“订单班”意向学生、企业为学生举办宣传面试以及学生初入公司进行实习等活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表现为计算信任, 即是建立在理性的计算信任基础上, 通过对自己的投入和回报进行计算, 希望能够实现公平的交换。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情感信任, 正是基于对学校的信任, 因而愿意加入订单班, 到企业实习。而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彼此签订实习协议上, 即表现为一种契约信任。

(二) 合作发展期。

合作发展期是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渐加深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需要熟悉公司、岗位、同事, 在适应公司环境的过程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冲突逐渐凸显出来, 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学校与学生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需求以使三者之间的合作达到平衡状态。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对学生实习问题的交流和深入了解, 逐渐建立认知信任。而学生的实习表现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这个阶段逐渐显现出来, 彼此能够根据对方的期望而完成特定的任务, 双方的信任关系逐渐向能力信任转变。在此阶段, 学生与学校之间仍表现为情感信任, 学生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时间与学校联系, 寻求帮助。

(三) 合作成熟期。

合作成熟期是指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稳定合作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已经能够融入企业, 完全适应并胜任企业所提供的岗位, 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已经完成了岗位的一次晋升, 学生开始理解为何要开展企业实习, 并从实习中建立了工作的自信。学校也更清楚哪一种企业哪一种岗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并开始探索与企业开展其他方面的合作, 希望进一步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都产生了情感纽带的联系, 三者之间达到信任的最高水平———认同信任。

四、基于信任演进的订单式校企合作信任机制构建

(一) 合作初期。

1. 通过真实需求的双向选择提高校企之间的计算信任。

学校方应基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利用自身的关系资源, 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沟通联系, 了解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选择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高、岗位匹配度高的企业予以合作。企业也应避免只考虑短期用工需求和廉价学生劳动力, 而是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 从战略角度出发, 将短期的学生实习与公司的人才培养相结合, 选择合适院校合适专业予以合作。

2. 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提高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信任。

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应签署合作协议, 明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特别是学生的薪酬体系。公开正规的协议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信任。除此之外, 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 包括学生企业指导老师的配备、实习岗位的安排、请假制度、奖惩措施等。

3. 公开透明招聘信息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信任。

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岗位时, 应做好公司的筛选、宣讲、面试、招聘等系列工作, 并将一系列工作公开透明。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转变。

(二) 合作发展期。

1. 加强专项资源投入提高校企之间的认知信任。

Parkhe (1998) 将专用性资产定义为合作组织为了保持合作关系而向对方组织注入的特殊资产投入, 这种投资实质上也被看作是组织对合作关系的一种承诺。在合作发展中, 校企双方若能随着合作的开展逐渐增加专用资产投入, 如共建合作机构、共建合作实体等, 能够增强企业与学校的关系, 进一步推动合作关系的信任程度。

2. 加强企业对学生正向激励提高学生与企业间的能力信任。

企业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并通过奖金的发放、培训、口头表扬、聚餐等鼓励措施给予学生正向激励,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工作, 更能提高学生对企业的信任。与此同时, 学生的积极表现又能得到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 愿意给予实习学生更多的关注, 并将其培养纳入长期培养计划中。

3. 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提高学校与学生间的情感信任。

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信任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或者心态不好时第一时间主动与学校联系, 以便于学校指导老师帮助其解决问题调整工作心态, 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实习工作。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信任, 就需要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能够高频率地与学生联系, 并与之进行真诚高效的沟通交流, 在沟通中让学生对其产生信任。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与学校沟通, 让学校了解实习的现状, 遇到的困难及个人发展的想法,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

(三) 合作成熟期。

1. 寻求深入合作机会提高校企之间的认同信任。

校企双方进一步开展积极的沟通, 通过培育自身的声誉, 内化社会规范等非正式关系, 强化和提高合作者对于自己组织的价值观的认可度, 来建立较强信任水平, 进而提高合作效果。并进一步探求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协同创新、合作经营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分享互补资源, 共享组织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校企双方的认同感, 增强信任度。

2. 通过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提高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认同信任。

这一阶段企业应有意识地注重企业价值观的灌输, 学生只有对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予以认可, 才能更深入地融入企业, 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长期发展。与此同时, 为学生提供晋升通道, 让学生看到未来发展的机会,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信任。正是基于这种认同信任, 学生才会在实习结束后继续留任, 而随着这一数量学生的增多, 企业对学生的认同信任也会随之增强。

3. 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认同信任。

学生与企业之间认同信任的强化将有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认同信任, 即学生认可学校的实习安排, 认为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学校认可学生的实习表现, 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印证。通过三方合作, 学校帮助学生完成工作选择、就业规划。学校与学生的认同信任也将利于今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工作的开展。

摘要:本文在研究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特征的基础上, 围绕动态信任的演进过程, 探讨订单式校企合作信任机制的建设。分析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在不同的信任为主导的信任状态下, 如何建设信任机制, 以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合作,信任演进,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炜.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基于校企战略联盟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26 (1) :22

信任机制 第2篇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

大信任危机”这样让人触目掠心的词条气该词条列举了发生在某大学的“汉芯”造假事件、某高校的引进海外人才造假事件、某民办高校编造虚高就业率、用人单位“学

历查三代”现象与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等现象和事件,以此为例说明教育中的信任问,杨中芳,彭泅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丸1999,2:1-219都爱红.擂家诚信伦理的现代淦释与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5,申自力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表现、本质及其影响.求实,2004, 7: 55-571o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中国企业信任危机指数调查报告.httpJ/1:

2以刀.1名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引言 题。在“2006年百姓十大信任危机”的报道中’』,“教师道德信任危机”和“大学生品行诚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信危机”竟赫然在列。尽管这样的报道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这至少 反映出教育中的信任问题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由此可见,中国人及中国组织的信任问题已成为中国各类组织急需解决的实际问 题。

1.2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前文述及,教育领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问题。作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是社会的特殊组织之一,肩负着传承知识和真理的伟大使命.在学校的运行和

管理中,校长与教师的信任关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还有学者指出’弓:从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其工作是提高学校效率,争取教育卓越的强大动力之一1s。校长处于

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和决策地位,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校运转的组织者气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行为对于教师和学校产生巨大的影响。

校长的领导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发现片,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与n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及其受信任程度” 为研究主题,从教师评价和描述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探索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与自身受信任程度的关系,探讨校长获取信任的理论机制。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1、探讨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如何影响校长受信任度,并具体探讨校长领导行为 的十个维度对校长受信任度的影响的相对大小,即探讨校长领导行为的保密、胜任、一贯、支持、开放、承诺、公平、诚信、忠诚和接纳十个维度对校长受信任度的的影

响的相对大小。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教师与校长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认 识。

2、为中小学校长在实践中获得教师的信任提供方法和策略的参考。

3、丰富关于信任的研究资料,为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的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空白提供实证资料。

期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教育管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19胡晓燕.关于中学教师队校长领导行为满意度的研究.教育探索.2005,11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 2文献综述

2.1信任研究概述 2.1.1国外的研究概况

近代西方较早论及信任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1759年在《关于公正、鳌察、税收和军队的演讲》中就提到过信任问题。其后西方社会科学家一直没有对信任给予其

应有关注。直到20世纪初,社会学家齐美尔才开启了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随后对信任的研究又陷入了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信任问题又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社 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都对信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以西美尔、卢曼、韦伯和巴n俗、伦 理道德、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也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融合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信任来自道德传统的伦理习惯,是本社会共享的伦理道德的产物,信任由文化决定,它产生于宗教、伦理、习俗等文化资源.福山开辟了即信任的经济文化研究的先河,推动了信任研究的发展。

3、心理学的研究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心理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以多伊奇和罗特等人为代表.Deutsch(1958)通过对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实验的考察,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是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 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信任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Deutsch在后来将信任行为等同于合作行为。Deutsch从行为层

面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即信任被视为对情境的刺激反应行为,个体对他人采取信任关系的行为与否依赖于环境刺 激做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行为。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Rotter(1967)侧重于对他人言行方面的信任,认为信任是个体承认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比较可靠的一种概括性期望。罗特将信任理解为个体的

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信任常常被表达为诚实、预期、信心和信念等。

西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信任,反映了信任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信任隐含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心理现象,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交往的逻辑起点。信任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价值性,它是一种社会美德,一

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一种社会蒯仑理道德等等。因此,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对不同领 域的信任闷题加以研究。2.1.2国内的研究概况

//****************************************************************************// 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学习网”字样即可。

//****************************************************************************//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互联网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型 第3篇

传统社会与互联网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在费孝通看来,属于差序格局,通俗来讲就是亲疏有别。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是基于血缘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基础上的信任。互联网社会,其信任来源有两种:一是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子,这和传统社会的信任相同;二是基于话题或者兴趣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信任只会集中在相应的领域。如果需要扩散,就可能需要线下的活动。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两人曾就“弱关系”以及“强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随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区别传统社会和“互联网社会”的熟人圈子,对于陌生人的信任会逐渐进入关注的焦点。你会信任一个怎样的陌生人?当然是这个人拥有较好的声誉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最后这个社会的信任可能会有一个马太效应的发展,被信任的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反之亦然。

“信”在西方的契约精神

“契约”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契约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守信,被称为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精神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契约平等精神,是指缔结契约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缔约双方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精神,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在西方,契约精神是整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这在《威尼斯商人》中已有准确的演绎。

阿奎那不仅试图说明信守承诺是一种德性,而且还说明何时应该恪守承诺。当代契约理论中的契约正义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再现,都可窥见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契约理论的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晚期的经院学者,运用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的契约思想阐述罗马法律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契约理论。17~18世纪,早期的自然法学者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多马·波蒂埃等接受并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法国《民法典》借鉴了多马和波蒂埃的理论;洛克、卢梭和康德进一步发展了契约论……西方的契约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古代的法和宗教文化中,还被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概念运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手段中,这便是社会契约精神。

英国史学家梅因曾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社会的进步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与公权力根源于人们缔结的社会契约的理论。新兴的市民阶级以契约为纽带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代表了新的社会秩序。用社会契约的方式说明国家和法律及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天赋人权”为基础,以“自然状态说”为前提,人们放弃自然权利,交给一个人或某些人,缔结契约来治理国家,实质上是有关权力分配与控制的理论。

网络契约精神需要法制保障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工具,微博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很显著。一些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也被辟谣多年的谬传,重新出现在各大微博平台上,一些微博平台存在140字的字数限制,这对于传一个谣言足够,但用于辟谣却往往不够;另一方面,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沉醉于网络“灌水”快感,而忽略了程序的正义。此外,微博上涉嫌抄袭、侵权的争议也随之多发。如何认定微博侵权?侵权者该承担何种责任?这些都对现行法律形成了新的考量。

微信上关于南通市区世纪家园3岁小女孩在家门口被人拐走的消息在微信圈里传播。一名自称是实验小学校办公室张静杰的人称,在小区监控录像里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抱走了小孩,小孩的家人万分着急,张老师希望大家能帮忙转发这条微信。但某报记者从实验小学了解到,学校根本没有老师叫张静杰,对方在微信里留的电话号码也一直无法拨通。而据警方调查,南通市区也没有一个叫世纪家园的小区,警方也没有接到类似的报警电话,经判断,这条微信是虚假的。

晚间的《国内焦点》节目中,央视《微波炉的“秘密”》节目批评了微信公共账号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的现象,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谣言和虚假广告的温床。一篇名为《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的微信文章称: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还有其它许多严重危害。而据正规专家解释,微波炉都设有防护措施,因此向外泄露的辐射值微乎其微。并且我们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产生的是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辐射种类,它穿透力极低,不会危害健康,更没有研究说明其会致癌。而且,使用微波炉烹调的蔬菜和炒锅炒过的蔬菜,其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区别。此外,微信朋友圈中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这样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转发率也很高。

当下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存在一种有悖网络契约精神的乱象,正确的声音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胡言乱语可能被无限放大。别有用心的人以谣言绑架舆论,凌驾于民意之上,利用不良手段施行网络暴力,甚至煽动社会仇恨。缺乏法律约束的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徒“行凶”的利器,也会变成不法商人赚钱的工具。

在当前的商品社会,商人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富甲天下或豪强一方的,举手投足都关系到许多人的福祉。商业文明杂志上曾写到过,商道上讲中国商人可分为市商、儒商、道商和佛商。市商经营货物,取得利润;儒商经营人才,为天下人理财;道商经营时间与空间,“损财货之有余、补财货之不足”;而佛商开启智慧,转换财货的心性认知观念,以“供奉布施”提高财货的使用效率,利乐有情。乔布斯,不光是他信佛,更多的是苹果产品透出的那些禅意。禅要求人们放弃已有的知识和逻辑,用源自内心的感悟去解决问题。所以,禅是一种方法论,它告诉世人,最简单、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而是通过禅定来获得“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笔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社会精神,应是互联网精神渗透于禅意,老祖宗的智慧博大高深,马云曾称,“诚信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社会对商人的误解。”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 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管理者,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网络的发展。既要保护网民的积极性,又要借助网络这个舆情的窗口,积极引导,合理规划,让网络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浅谈会计信任机制构建 第4篇

第一,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识别能力。构建会计信任机制, 可以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的识别能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一旦会计信息失真, 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 甚至给企业财务带来重大损失。所以, 要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 避免出现由于个人利益关系而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其次,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会计核算水平。强化会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职能是利用会计信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当务之急。借贷记账法在经济活动的记录中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重点在于企业如何选择记录方式, 规避相应的风险, 企业在识别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中, 需要认真思考存在的风险, 根据具体内容进行识别和判定, 利用信任机制完善会计信息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用性。

第二, 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构建会计信任机制, 提高每一位员工和企业整体的信任力, 客观公正的记录会计信息。企业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会计环境, 构建这样一种会计环境可以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识别能力, 改善企业对不同经济活动的会计记录能力。通过提高企业整体的会计信任力,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整体结构。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 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 单位分管领导分开, 分别设置管理中心, 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第三, 增强第三方对企业的信任。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各项信息, 还能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现阶段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力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在拿到企业财务报告后, 会对这些报告进行整理与分析, 这对他们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会计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合作者以及债权人等相关方对企业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有清晰、直观的了解, 从而分析、判断出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水平等情况, 这样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等企业相关方都可以为他们的决策找到有利依据, 避免盲目投资、合作以及贷款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构建会计信任机制能够为政府的各项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有效依据, 保证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经营管理, 并且避免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信任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一个基础,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 企业增强财务管理的信任度构建, 是企业发展与合作的重要推广方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任机制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 财务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自身的缺陷和体制不健全对财务部门的信息公开操作与经营活动个人行为的要求很低, 企业经常会以信任缺失或违背信任机制获得额外收益。正常来说其他企业或潜在参与者得知这种情况会选择拒绝合作, 但是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导致企业合作经常以牺牲信任为条件, 企业纠纷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在财务信用环境良好、财务信用监督机制较为健全的社会环境中, 一旦存在牺牲信任赚取额外利益的企业, 其他同行企业都会选择拒绝对他提供信用与合作, 让这些失信企业在市场中被孤立, 付出沉重代价。

其二, 财务会计失信缺乏针对性的法律制裁。财务会计的失信行为没有道德底线可言, 能够获益或解决问题, 达到预期目的, 一般都会选择财务造假。面对社会道德环境越来越差的情况, 通过口头训斥和警告根本无法控制财务会计的信用操作尺度。在国外法律是社会信誉与公平性表现的重要防线, 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很多人因为惧怕法律制裁所以在行为上对自我进行约束和限制。但是当前我国的法律约束能力还不够, 主要表现为:首先, 立法内容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性的财务信用管理法律条例, 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方法参考依据;其次, 在失信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惩罚上, 处罚标准没有清晰界定, 惩罚尺度较轻, 惩罚不能引起重视, 惩罚缺乏体系性, 从道德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多个角度执法是未来的突破口;最后, 企业内部的信息泄露与信息造假行为缺少监督、管理、控制, 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很容易发生, 导致企业失信成本增加、总收益降低。

其三, 道德建设缺失。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 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文化教育早已经被人们所淡忘, 随着西方文明与企业管理经营方式的涌入, 大批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因为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多数财务人员认为财务失信行为是一种正常行为, 这导致社会公正性的丧失, 道德沦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欺诈行为的发生根本没有考虑道德伦理的标准与尺度。当前社会风气败坏, 道德建设工作亟待加强, 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相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有明显的落后。

其四, 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软实力”经营。企业过分追求市场拓展效益, 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在经济效益的追逐上忽视了对信用作用的认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经济秩序变乱, 很多制度规范与市场体制不被遵守, 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失信程度加强, 不负责任的行为越来越多。长期的影响下, 企业的长远发展意识变得越来越差, 社会公民的维权意识也略显不足, 投机心理严重, 为了一己私利, 信用只是一种手段。企业越重视经济收益, 就容易忽视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 忽视企业本身文化氛围、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特性、管理策略的发展与构建,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通过上文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可以得知会计信任机制的构建存在一些阻碍,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提供可行的方案, 帮助企业合理的改善财务会计工作方法, 科学的构建会计信任机制。

一是企业内部要监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构建财务信息失真控制机制。从企业内部入手, 做好防范财务信息失真的工作, 在工作内容与经营活动上规避财务会计信任风险。第一, 严格把控会计信息的来源, 降低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性, 让会计信息的获取、记录、披露均符合真实性、公平性, 提高财务会计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要得到有效的控制, 保护财务会计的真实性不受到影响。第二, 会计信息的处理要符合操作规范, 鼓励财务会计员工, 不为了追求经济收益目标或数据达标而编造数据, 篡改内容。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调查平台, 让每一个财务会计人员都接受调查, 并在平台打分, 给予信用标兵的称号。第三, 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 教育财务会计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 要科学、合理的处理每一项工作内容, 另外企业还要完善会计操作准则, 利用制定会计标准化作业的方法来限制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 降低失信成本。第四, 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 利用道德教育培训课程提高每一个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财务会计人员培训中, 要反复强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企业的重要数据, 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 因此会计信息要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价值性的特点, 在企业中针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 加强会计人员敬业、守法、诚信的道德品质为主, 防止会计信息人为失真的情况发生。

二是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保证企业信用动力持续运行。在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操作中, 因为缺乏参照标准与监管动力, 所以无法保证企业财务会计操作信用动力的持续运行。因此, 在企业内部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与企业财务会计信用额度之间的一种挂钩模式, 如果企业的财务会计操作信用额度降低则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就会下降, 这种下降会被明确的反应在企业的数据平台或企业的相关网站上, 以此来激励每一个员工的诚信行为, 尤其是对于财务会计部门员工的信用操作动力的激励。企业不仅要保证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还要保证企业经营利益的均衡, 企业对长期发展路线稳定性的思考, 与企业财务会计的信用操作行为挂钩, 展现了财务会计信任机制构建的全面性。

三是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 是体现企业公平, 维护企业信用的明智之举。通过构建科学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 帮助企业实现信用管理的转型和发展。在财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通过财务信息记录披露、财务信息备案披露、财务信息警示、查询数据库披露、信用状况披露、名称披露、记录时间披露、财务责任划分披露等方式进行, 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为企业负责。另外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 提高信用能力, 改善企业的信用发展环境管理制度,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 提高员工与企业整体的信用担保能力, 设立专门的企业信用管理负责人, 成立职能部门, 该部门对财务会计的信息监管信息公开化, 进行共享, 组织协调企业内部的规范作业, 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具体信用管理能力与信用管理方法进行引导, 为企业的长期信用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保证信用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发展。

信任机制 第5篇

摘要:物流企业品牌是顾客针对特定物流企业的差异化的认知。从顾客视角看,品牌信任是物流企业品牌成长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物流企业服务的可靠性、敏捷性和移情性可以通过感知价值影响顾客的品牌信任感,同时敏捷性和移情性还能通过满意感影响顾客的品牌信任,而品牌知名度能够直接作用于顾客的品牌信任。因此增加顾客对本企业品牌的意识,从可靠性、敏捷性和移情性等方面加强服务质量建设是塑造物流企业品牌,增加顾客信任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物流企业;认知;品牌信任

一、 引言

随着物流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品牌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优异的物流企业品牌能够减少顾客的感知风险,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为企业在竞争中立足提供强力支持。品牌化既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物流行业内部资源整合的依据。从顾客视角看,品牌的本质是顾客针对特定产品和企业产生的差异化的感知、 偏好和行为。信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尝试从探讨顾客对物流企业感知价值的前置因素入手,分析品牌信任的形成机理,以期为物流企业的品牌实践提供借鉴。

二、 相关文献回顾

1. 影响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因素研究回顾。先前学者对影响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大量探索,整体上都是围绕着实体配送服务和客户营销服务两部分展开的。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实体配送部分,研究内涵从库存、交付时间和交付产品的无损性等方面逐步扩展到包括时间性、可得性和完好性在内的三维度内容。随着服务营销理念的兴起,研究者逐步将影响对客服务的因素整合进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框架,从更加系统的角度丰富对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企业绩效的认知。Mentzer等基于SERVQUAL模型开发出了九维度的物流服务质量量表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量表包括信息质量、订货过程、时间性、货品精确和货品质量等内容。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客户满意度进行的,朱俊和刘任葵建立了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客户满意度的指标体系,郑兵等的研究则表明,对国内物流企业的客户而言,时间、人员沟通、订单完成、误差处理、货品运送、灵活性和便利性都是影响顾客满意的前置因素,其中误差处理和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物流企业特别需要做好服务失误的补救和整体供应链的管理工作。

2. 品牌信任前置因素研究回顾。品牌信任前置因素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顾客对特定品牌的信任包括对品牌表现能力信任和传递的善意性信任两维度。从决策的一般过程来看,顾客感知价值和满意是品牌信任的两个重要前置因素。而以风险和感知价值为焦点的认知路线以及以品牌与消费者互动为基础的情感路线也正是品牌信任研究的主要路径。感知价值是顾客从品牌消费中权衡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的结果,其中感知质量是感知利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消费者对产品的总体优越性的判断,顾客在从信息收集和使用经验中会获取的感知质量既能直接作用于顾客的品牌信任感,也能通过满意这一中间要素影响品牌信任,而满意感作为顾客情感和与品牌间关系质量的重要内容,能够直接影响顾客对品牌的信任感。

三、 物流企业品牌信任形成模型及假设

作为构成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内容,品牌知名度是企业营销努力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直接反应,同时还能够通过品牌联想影响顾客品牌知识的其他部分。Laroche认为品牌知名度能够增加顾客的购买信心和购买倾向,而且顾客的品牌态度也和知名度密切相关。Joachimsthaler和Aaker研究也表明仅仅是对品牌的熟悉就可以影响人们的感觉。Macdonald和Sharp指出品牌知名度能够影响顾客的习惯性采购,同时也能影响顾客对品牌品质的感知。总之,高知名度的品牌可以减少顾客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时的心理成本,规避感知风险,从而导致顾客对品牌的感知价值和信任感的上升。因此我们假设:

H1:物流企业品牌知名度对顾客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H2:物流企业知名度对顾客品牌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物流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是以物品位移为核心的一揽子服务。从服务流程看,包括货物收取和运输等综合环节。其中既包括与顾客面对面的接触,也包括物品及时准确的输送等。对顾客而言,价值感知和情感评价就是这一系列过程的综合。我们参考Bienstock等和郑兵等针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以及前期访谈研究,并根据服务质量和服务包理论,将影响顾客对物流企业感知的前置因素分为可靠性、敏捷性和移情性等内容。其中可靠性是顾客对物流服务的基本诉求,即无误差的将货品运送到目的地;敏捷性是顾客的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要求物流企业从订单处理到货物配送等环节尽可能压缩时间,移情性则要求物流企业服务人员在于顾客的互动中能够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准确把握和理解顾客需求,顾客这部分需求的满足能够极大的提升其对物流服务价值的感知。同时服务的可靠性、敏捷性和移情性也能直接影响顾客对服务的总体评价和满意程度。因此我们假设:

H3:物流服务可靠性对顾客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物流服务敏捷性对顾客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H5:物流服务移情性顾客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H6:物流服务可靠性对顾客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

H7:物流服务敏捷性对顾客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

H8:物流服务移情性对顾客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

作为顾客从物流服务中获取的整体感知,感知价值能够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评判,进而影响顾客的满意感和信任感。从顾客情绪激发的一般过程来看,顾客感知价值是对物流服务的一种整体性评价,是维系顾客和品牌之间关系质量的基本要素。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顾客对过去的使用经历越是满意,就越容易信任服务提供者。因此我们假设:

H9:顾客感知价值对满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10:感知价值对顾客品牌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H11:满意感对顾客品牌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四、 研究方法

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本研究共设7个变量,均采用里克特7点语义差别量表进行测量。品牌知名度采用了Keller的论述从顾客对品牌的识别能力和回忆能力两方面进行测量,可靠性采用了SERVQUAL量表、Mentzer等和郑兵等的论述从误差处理、货品完整情况和承诺完成情况等设计了5个题目进行测量,敏捷性采用了Mentzer等论述,从位置便利性、递送速度和信息反馈速度三方面进行测量,移情性采用了SERVQUAL量表并结合物流服务的实际从人际沟通水平、对需求的理解能力和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三方面进行测量。感知价值借鉴了罗海成的研究,结合物流服务实际从是否值得、价格合理性和与竞争者比较情况设计了3个题目。满意感借鉴了张广玲的研究,从整体满意、愉快感和值得交易的可能性等方面设计了6个题目,信任感借鉴了金玉芳的研究,从能力表现和善意性两方面进行测量。

本研究数据收集主要在济南和烟台两个城市完成的。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们选择了50位接受过物流企业服务的顾客进行预调查,通过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微调。正式的数据调查在2008年12月开始展开,问卷全部由接受过物流公司服务的顾客填答,共发出问卷5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394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8.8%,有效问卷数量符合本研究数据分析要求。其中男性顾客212人,女性顾客182人;年龄在25岁以下、25岁到40岁之间和40岁以上分别有138人、146人和110人,政府职员、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分别为58人、122人、98人和54人。

2. 数据分析。本研究各个变量的Cronbach α值均在建议最小值0.70以上,表明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各变量观察项的标准化负载系数均在0.70以上,同时各变量的AVE(平均提炼方差)值不仅大于0.5,而且各变量AVE的平方根都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变量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我们使用LISREL8.70结构方程软件验证本研究的假设。结构方程指标值和假设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拟合度指标值均达到要求,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能够解释顾客感知价值变化的68%,满意感变化的62%,品牌信任变化57%。

01

五、 结论与展望

从假设验证情况可知,除假设1和假设6以外,本研究的其他假设都得到了支持。知名度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但是知名度却能显著的影响顾客的品牌信任感,原因可能在于知名度属于中性的范畴,不一定会给顾客带来对品牌的积极认知,但是可以减少顾客的感知风险从而能够增加品牌信任感。可靠性对满意感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我们认为原因在于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强,可靠性已成为顾客对物流服务的基本要求,类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达不到可靠性会引发顾客的不满意,但单一的可靠性无法有效增加顾客的满意感。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在物品传递可靠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创新和情感交流等积累顾客的高层次情感,进而提升顾客的信任感和对本企业的忠诚度。

在通过检验的假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基于顾客认知的物流企业品牌建设路径。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强化顾客针对本企业的品牌意识能够直接提升顾(下转第117页)客对企业品牌的信任感。因此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有关企业的积极信息是有利强化品牌信任的。在前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信息渠道中来自第三方的口传信息对顾客的影响相对更大,这需要企业以优异的服务为基础。强化品牌信任的另一条路径是通过完善可靠性、敏捷性和移情性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和满意感。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这种渠道对顾客品牌信任的影响更为显著,是增加顾客品牌信任的主要途径。其中,移情性和敏捷性是两种关键前置因素。这需要物流企业利用与顾客接触和互动的机会开展人性化服务,并确保物品快速准确的运送和传递。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顾客对物流企业品牌信任的前置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选择特定的物流企业品牌进行案例分析,动态的研究顾客对物流企业品牌信任的演进机理;(2)探讨广告、经验和口碑等不同信息源对顾客品牌信任影响过程;(3)开发物流品牌信任和品牌资产评估量表,确定不同指标的内涵和权重,为物流企业品牌发展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Bienstock, C. C., Mentzer,T.J., Bird,M.M.. Measuring 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the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1997,25(4):31-44.

2. 郑兵,董大海,金玉芳.第三方物流客户满意度前因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8,(2):51-57.

3. 金玉芳.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9(5):28-35.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08RKA236)。

作者简介:于伟,管理学博士,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倪慧君,管理学博士,山东电力研究院副教授。

电子商务信任机制探讨 第6篇

1.1 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电子商务信任主要来源于双方道德水平,但对一心行骗的人而言,道德成为摆设时,法律就成了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权益的最后底线。虽然近几年通过了一系列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的运行起到了规范作用,但还是不足以解决电子商务中的所有问题,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仍显得不够完善。

1.2 计算机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必须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困扰计算机用户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电子商务信任机制。

影响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黑客和病毒两个方面。实际上黑客和病毒对电子商务信任的影响是类似的,都会使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对交易信息及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感到担忧,如担心个人姓名、地址、电话及信用卡账号密码等落入他人之手。

1.3 支付方式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在线支付、汇款、转账、第三方转账支付及货到付款等方式。“先款”还是“先货”成为困扰广大买家和卖家的头等难题。

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是采用第三方转账支付。即买家的货款先行支付给第三方,卖家发货,待买家确认收货后告知第三方,卖家方可收到货款。第三方转账支付的代表有淘宝网的“支付宝”、拍拍网的“财付通”及易趣网的“贝宝”等。其中“支付宝”交易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第三方转账的方式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然而其依然存在安全隐患,不时有利用各种支付漏洞骗财物的事件发生,纠纷处理成为第三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 电子商务信任的相关研究及其局限性

目前对提高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个人身份识别

基于技术途径的措施主要有数字签名技术与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以下简称PKI)技术。随着我国《数字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数字签名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数字签名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所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用于认证数据来源并核实数据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用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并拥有与书写签名或印章同样的法律效力。PKI技术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公共密钥体系结构,PKI体系结构采用证书管理公钥,通过权威的第三方机构(Certificate Authentication,以下简称CA),把电子商务用户的信息和公钥进行绑定,以验证用户身份,保护账户安全。

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各大银行都退出了相应的认证体系,比如工商银行的“U盾”。“U盾”就是一把电子钥匙,在线支付时必须在电脑上插上这把电子钥匙,输入正确密码,此举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在线支付体系的安全性。

2.2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如果将提高电子商务信任的工作寄希望于法律的完善,认为只要相关法律完善了,就能促进电子商务形成安全可信的环境。这种观念实际上放大了法律的作用。

虽然法律能够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是法律在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具有滞后性,只有在被侵害之后才能进行补偿。即使在法律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违法事件仍然不断发生。即使电子商务交易方在被骗之后很快得到了补偿,对电子商务的信任仍然会下降。因此,法律是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子商务信任的。

2.3 交易评价模式的改革

(1)中介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把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达成交易协议后,买方与卖方分别将货款与货物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物与货款分别交给买方与卖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这个中介控制交易全过程,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欺诈,但是需要电子商务网站有较大实力设立遍布全国的办事机构,而且交易速度也变得缓慢。另外,这个中介机构如何取得电子商务交易双方信任,也是一个难题。

(2)担保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由电子商务网站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担保,一旦某一方被欺诈,担保人无条件退款,例如易趣网对于网络购物新手或价值超过2000元人民币的商品,实行“安付通保障基金”,对于安付通交易实行全额无上限保障,对低于2000元人民币的交易实行“贝宝买家保护方案”。这些措施无疑提高了电子商务信任,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违规商家的惩罚措施难以实施,担保体系尚不成熟,而且这种担保不同于保险服务,是难以盈利的,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交易。

(3)信用评价模式。

信用评价包括权威机构评价与其他用户评价两种,例如淘宝网的“星钻级评价”,其通过发生买卖关系的网民打分来评价对方的声誉,但是目前这种体系比较容易作价,网络上充斥着刷好评的专业刷子,网民如果不仔细的话,很容易被对方的级别忽悠。同时在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实名制的情况下,声誉较低的交易方完全可以通过重新注册来规避这种评价。

3 建立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途径

3.1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目前社会提倡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呼声很高,但是整个网络的实名制具体实施起来存在诸多问题。可对于电子商务实施实名制来说,应该不同于其他实名制。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可以率先推广实名制,通过权威机构(例如公安部、商务部或信息产业部)来强制实施。

在实施时需要将用户身份证、银行账号、指纹等资料相对应,同时结合银行目前已经存在的信用体系,这样不但可以确保电子商务双方身份的唯一性与合法性,还可以推广个人信用体系,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

3.2 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

对欺诈现象惩罚的目的不在于使受损失的一方得到补偿,而在于对违法一方的威慑。当惩处手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的时候,无论惩罚多么严厉,违法现象都会变得普遍。当违法的利益小于惩罚时,交易者作为理性人会自动选择不违法,此时交易环境是可信的。在目前没有加大惩罚力度的法律出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才能营造可信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

3.3 提高宣传力度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对一般网民而言,由于上网经验有限,识别这些信息的真伪非常困难,面对无法鉴别的信息时只能放弃。民众对电子商务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让人们充分而正确了解电子商务,才能提高其信任度。

摘要:电子商务是商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各种各样的信任问题导致电子商务中C2C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提高电子商务信任机制便成为了关键。总结了影响电子商务C2C模式信任机制的原因,归纳了目前对提高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相关研究及其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C2C,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成.电子商务中的声誉评估与信任管理[J].计算机安全,2005, (7).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设探析 第7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任机制

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虚拟企业这种柔性的、能快速反应的网络化分布式动态组织开始发展起来, 它是企业、用户、科研机构, 以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 各成员充分利用自己优势资源及核心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组成形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虚拟企业的运行需要协调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等几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而信任机制是虚拟企业运作的最重要的支撑, 因为虚拟企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在高度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信任是虚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1 虚拟企业的信任模式

虚拟企业的信任模式可归纳为五种:其一, 计算模式, 即一方通过理性计算对方欺骗或诚信的成本和收益 (包括财务上的和名誉上的) 来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以及信任的程度。其二, 预期模式, 根据合作者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预测。其三, 动机模式, 理解对方言行并努力按对方善意的意图行事。其四, 能力模式, 根据技术、能

(3) 做好销售新人培训规划

新人培训应该培训什么?企业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当然必不可少, 但是销售品质、销售意识更加重要。销售培训涉及内容较多,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需要制定培训规划。要明确培训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培训方法、具体的培训预算、达到的培训效果, 要通过培训规划为培训提供依据。

(4) 尽量利用导师制

前文说过, 蘑菇理论不能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 导师制才是企业的应选之策。很多年前国有企业实行“师傅带徒弟”, 这本是一个好方法, 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将我们的良好传统给放弃了。对于新人应该配备合格的导师, 而且最好对导师有一定的资格要求, 同时给导师一定的报酬。比如有的企业规定“徒弟带得好, 导师才能晋升”, 给导师一些压力。通过导师的“传帮带”, 再加上对导师和新人的双重考核, 必然能够改善新人的培养效果。

(5) 新人实习要从老用户开始

老用户对企业有一定的感情, 往往不拒绝销售新人, 而且老用户的销售业务保证了新人能够存活。但是很多企业不这样做, 往往一上来就让新业务员去开拓新用户。众所周知, 新用户拒绝率很高, 加上业务员销售技能不熟, 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不强, 挫败感必然强烈。这些情况的叠加必然导致销售新人的自我否定, 使他们由于养活自己都困难而被迫放弃自己的职业。

(6) 销售新人的实习也可以从孤儿用户开始

很多企业的人员流失造成大量的“孤儿用户”, 这一现象在保险公司尤甚。大量的孤儿用户不仅影响续购业务, 给用户带来损失, 也给企业带来不良形象。如果销售新人的销售业务能够从孤儿用力、品质等能力高低决定信任程度。其五, 转移模式, 通过与第三方的共同联系来建立信任。一般而言, 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往往是几种模式的混合, 在企业合作的不同阶段, 采取的也是不同的信任模式。

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虚拟企业组建初期, 盟主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同时已确定的成员企业可以帮助盟主企业推荐其他成员企业。第二阶段为信任投资。成员企业为构建和维持相互信任而投入资源、努力和注意力。如能用于合作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人员培训、建立专门用于成员企业间信息传递的网络等。

2 虚拟企业建立信任机制的重要作用

在虚拟企业这一联盟中, 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行业,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 所以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保证联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其重要作用体现为:

(1) 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指各方在签订协议与遵守协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交易费用将导致效率的户开始, 既能够改善对这些老用户的服务水平, 也能够减少业务员的被拒绝现象, 同时也能够挽回和重建企业形象, “一举三得”的事情企业为什么不做呢?

(7) 重视培训过程

销售新人的培训需要人事部门和业务部门配合, 培训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必要的培训程序。每天、每周都应有培训记录, 随时随地对新人的表现给予评价, 并及时反馈, 及时指出他们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课堂培训要和实践培训相结合, 可以上课几周、实践几周, 然后再回来上课, 再实践, 通过多次轮回, 不断提高销售新人对销售的感悟, 迅速提升培训效果。

(8) 加强考核监督

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必要的考核标准, 监督并评价新人培训。可将公司平均的业务水平作为参照系, 通过百分比的形式制定销售新人的考核目标。比如业务员通过3个月的培训完成30%的业务, 通过6个月的培训达到50%的标准。通过考核销售新人、导师来追踪评价并分析培训效果, 以利于将来培训方法的改善。

总之, 企业既要重视销售新人的培训, 又要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 不断改善培训效果, 为企业的成长输送源源不断的销售人才。

参考文献

[1]祁科克, 韦福祥.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销售培训研究.天津商学院学

报, 2006, (1) .

[2]唐理锋.GE销售培训浅谈.现代商业, 2007, (29) .

[3]刘建恒, 王晓峰, 詹.“培”与“训”的精益化——销售培训九连环

与五步修炼法, 中国商贸, 2006, (3) .降低, 有时因费用过高会导致交易双方难以达成协议。信任是经济交往的润滑剂, 虚拟企业联盟中信任的组建, 可以使以达的协议能够自觉遵守, 减少外部的监督, 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

(2) 增加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投入。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相互之间的信任, 增大了他们之间合作的机会, 同时也增大了虚拟企业联盟的凝结度, 成员对虚拟企业联盟越有信心, 他们对联盟的投资额也会相应的增加, 虚拟企业成功的概率增大。

(3) 信任使资源配置成为可能。信任与规则之间是负相关的, 信任度越低, 越需要垂直一体化和登记制度;信任度越高, 越有利于虚拟一体化。互信有利于虚拟企业与其伙伴采取灵活的态度, 推动决策的迅速形成, 信任关系的确立, 使合作关系更加牢固, 客户要求能及时地反映出来, 从而满足虚拟企业的资源配置要求。

(4)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的方法之一, 信任机制的确立, 有助于虚拟企业成员企业之间简化协作机制, 提高资源配置的敏捷性。对成员企业来说, 信任意味着遵守交易规则, 意味着缩短交易时间, 因此, 信任能减少或消除契约外事宜的推诿甚至冲突, 减少处理这类事宜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3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构建

相互信任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 虚拟企业成员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技术背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而且联盟是动态性联盟, 这些都不利于发展信任关系, 在虚拟企业的合作中, 会出现有保留的合作而不是彻底的资源共享的信用缺失的合作关系。一般表现为:没有与对方长期合作的打算, 合作时间短;同时保留几个相同产品的合作伙伴, 迫使他们相互竞争;利用合作伙伴的信任, 把一个合作伙伴的机密信息泄露给另一个合作伙伴, 以谋取短期利益;不愿意满足合作伙伴合理的要求, 缺乏生产与服务必要的柔性等。所以, 虚拟企业构建信任机制存在三个难点:

其一,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难以速成。虚拟企业的组建是基于市场特定的需要而临时形成的企业联盟, 通常情况下, 很多企业的合作次数少, 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其二, 信息共享存在障碍。虚拟企业成员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当虚拟企业解体后, 企业可能会成为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因此在合作中也夹杂着提防, 不愿意进行信息共享。其三, 文化差异的障碍使得沟通成为一件有困难的事。

要真正使虚拟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行, 就要建立对合作各方有实质约束力和符合各方利益的信任机制, 需要有社会方面的信用保障和监管机制和虚拟企业内部完善的信任评价和维持机制。

从社会环境来看, 首先要树立全民的信用意识和建立良好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个人的信用意识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后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 企业和组织的行事准则就会受行事者的个人意识的影响而变的重合同、守信用;其次, 从法律和制度上来制约和监管, 保证虚拟企业各合作方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达到各方共赢, 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罚违约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 使有失信行为的企业或组织的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其失信行为所产生的收益, 让失信行为无立足之地。

从虚拟企业联盟方面来看, 建立信任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选择信用好的单位做合作方

盟主或核心企业根据项目的需要来选择信用度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可借鉴第三方如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认证, 其指标包括资金实力、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合作有无不良记录等。鉴于我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信用度体系, 核心企业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制订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 对合作企业的信誉度有一个比较全面彻底的考察,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2) 在虚拟企业内部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虚拟企业中良好的沟通是促使成员间达成互信、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共享数据和信息网络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有利于提高企业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 维护成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避免可能的冲突。成员企业间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全方位的交流, 这都是加强彼此信任的有效手段。

(3) 建立机会主义防范机制

在虚拟企业联盟中, 要使每个成员的行为理性化, 防止相互欺骗, 就要建立机会主义规范机制。要设立高昂的欺骗成本, 让成员企业明白一旦放弃合作关系, 那么不只是声誉上的损失, 还有其他如不可撤回性投资等资产的损失, 一旦有成员采取了欺骗手段, 将很难在行业中生存下去, 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使成员企业不想也不敢有违约行为。

(4) 适当控制加盟企业数量, 规模适度

由于虚拟企业的信任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彼此在反复合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对方, 增强彼此的信任度。通常情况下, 如果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有较多重复合作的机会, 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就有可能。虚拟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可能会经常更换合作伙伴或每次均有众多的合作伙伴, 这无疑增加了信任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因此, 虚拟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应该限定合理的合作伙伴的数量, 控制合作伙伴的更换频率。

(5) 建立求同存异的文化包容环境, 避免文化冲突

虚拟企业各成员组织会存在不同的文化, 其差异性决定了各企业的价值观和和行为方式, 要促进企业间相互信任, 必须在虚拟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建立求同存异的文化包容环境, 可通过培训、交流等手段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理解和熟悉不同成员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提高行为和策略的透明度, 形成成员企业都能接受的, 既融合各种文化特色, 又相对一致的价值观, 从而确保联盟成员有一个统一的相互信任的文化基础。

(6) 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信任是虚拟企业合作各方合作的基础, 追求利益是虚拟企业合作的根本, 成员企业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反过来又影响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关系, 也决定了合作方的进一步信任程度。如果利益分配不公平, 虚拟企业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公平分配虚拟企业合作所创造的价值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和氛围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商翠敏.虚拟企业中的信任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7) .

寡头企业合作的信任机制 第8篇

1998年至2002年间,经过剥离、分拆、重组一系列动作后,中国电信业5+1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六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针锋相对,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在现实中,出现了很多自利不互惠的行为,而双方也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收益,往往是两败俱伤。从博弈论观点来分析,竞争双方在竞争中(非合作性博弈)都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策略,但往往各自的优势策略并不能使整体达到最优,会导致两败皆伤的局面[9]。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我们认为,对这样的寡头企业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寡头企业两败俱伤局面形成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建立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并与寡头合作时的产量和利润进行比较发现,寡头企业采取合作策略会赚取更多利润,但在现实中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较难达成和维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来调整博弈的均衡结果,从而保证寡头企业合作下去。分析结果表明,当贴现率大于某值时,寡头企业才会采取合作策略,这说明无限次重复博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而并不一定保证其总是合作下去。寡头企业间的信任也是其保持合作的必要条件。通过以上讨论可知,要保证寡头企业总是合作下去,在采取无限次重复博弈触发策略的基础上,寡头企业间的信任必须要超过一定的信任度“阈值”。

对双寡头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文献[1]关注的是不对称双寡头企业半合作创新模式,研究不对称性(初始成本、创新率、溢出水平)对半合作创新模式下企业间的研发投入、产量、利润对比以及社会福利水平造成的影响;文献[2]研究了双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策略。文献[3]探讨了不对称条件下双寡头的横向R&D合作。文献[4]以美国和日本的实证测试为例,分析了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的前因和结果,也是对两个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分析。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多寡头形成的垄断竞争市场,如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三大品牌之间的竞争,所以本文针对多寡头垄断竞争市场进行了研究。与本文关系最密切的文献如文献[5]研究了寡头垄断中的“囚徒困境”并对寡头企业为摆脱“囚徒困境”而形成的卡特尔联盟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文献[6]基于供应链合作的博弈模型,研究信任度水平对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长期合作的影响机理,定量揭示信任在促进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献[7,8]从实证的角度论述了信任对企业合作的作用,文献[7]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个人信任与组织信任调节了企业维持合作与采取强制策略之间的关系;文献[8]则说明了信任对企业联合投资与合作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而本文与以上文献有很多不同,首先在建立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时,考虑n个企业并假设成本是一般的函数形式,将模型扩展到更加一般的形式,从而得出更一般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现实,对现实企业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其次本文是在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的背景下研究信任对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的作用,得出一个信任度“阈值”,从而指导寡头企业的决策;最后,本文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了寡头垄断市场中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第二部分分析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如何调整博弈的均衡结果;第三部分提出寡头企业合作中的信任度“阈值”,从而论证了保证寡头企业合作的条件;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

2 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

考虑有n个企业构成寡头垄断市场,设n个企业生产同一种同质无差异的产品,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即逆需求函数为q=a-Q,这里a>0,式中p为产品的价格,Q为需求量Q=q1+q2+…+qn

假设企业i(i=1,2,…,n)的成本函数为ci=bqi22,其中b>0;产量为qi,则企业i的利润函数为

πi=pqi-ci(qi)=(a-j=1nqj)qi-bqi22(1)

假设企业以产量qi(0<qi<∞)为决策变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可以用Cournot寡头竞争模型分析企业的行为。对于企业i,其在确定自己的产量qi时,假定其他企业的产量qj(ji)都是给定的,对(1)式求其最大值,推出一阶最优化条件:

πiqi=(a-j=1nqj)-qi-bqi=0(2)

i=1,2,…,n.由式(2)可得一组方程,

πiqi=(a-j=1nqj)-qi-bqi=0(i=1,2,,n)(3)

求解方程组(3),得均衡解

{q(1)=ab+n+1πi(1)=a2(b+2)2(b+n+1)2π(1)=ab+n+1πi(1)=a2(b+2)2(b+n+1)2(i=1,2,,n)(4)

由式(4)得到的解也称纳什均衡解[9]。该均衡解所给出的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是当市场中仍存在竞争(当然这种竞争不是完全竞争)时的产量和利润,考虑多寡头合作(统一决定产量)但分别生产的情形,将形成的垄断模型与多寡头竞争模型进行比较。

当企业联合时,总成本为bq122+bq222++bqn22,这里q1+q2+……+qn=Q。可以证明,当q1=q2=qn=Qn时,总成本最小,为bQ22n。这样,在合作情况下,总的利润为πc=Q(a-Q)-bQ22n(5)

对(5)式求其最大值,可以计算出,合谋时

{Q=an2n+bπc=a2n2(2n+b)(6)

假设企业均分产量和利润,由式(6)有

{qi(2)=a2n+bπi(2)=a22(2n+b)(7)

将(7)式与(4)式进行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

虽然寡头竞争时每家企业的产量大于合作时每家企业的产量(即qi(1)>qi(2)),但利润却小于合作时的利润(即πi(1)<πi(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每家企业在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时,只考虑对本企业利润的影响,而忽视对另一家企业的外部效应。并且可以看出,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能获取更多利润,实现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实中,寡头企业间的合作是难以维系的。所以,研究寡头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是有必要的。

3 寡头企业维持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当博弈进行有限次时,由逆向归纳法可知博弈的均衡结果与一次性博弈是一样的,(不合作,不合作)是其纳什均衡解,同样陷入帕累托无效的困境。但当博弈重复多次时,企业则会从长远利益出发,愿意与对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者可以采用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y)来调节博弈的均衡结果,促进长期合作的实现。

采用如下触发策略: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方首先选择合作策略,如果对方采取的也是合作策略,则坚持合作,一旦发现对方采取不合作策略,则用以后永远不合作进行报复。

为了讨论的方便,在这里采用双寡头博弈模型,并设逆需求函数为p=a-Q,单位变动成本ci(ci为常量),则一次博弈时的均衡产量为q1=q2=a-c3,利润为π1=π2=(a-c)29;而一次博弈时双方合作时的解为q1=q2=a-c4,利润为π1=π2=(a-c)28。以下讨论无限次重复博弈时双寡头的策略。

博弈方先试图合作,选择符合双方利益的产量,一旦发现对方不合作,偏离对双方有利的产量,则也选择纳什均衡的产量进行报复,并将一直选择不合作行为。

①合作策略。设贴现率为δ,δ∈[0,1]它表示下一轮博弈过程发生的概率,企业1和企业2的总利润分别为π11和π12,由于博弈双方采取的是合作策略,双方每一期的产量均为a-c4,利润均为(a-c)28,则各自利润总现值为

π11=π12=(a-c)28(1+δ+δ2++δn)=(a-c)28(1-δ+δ2++δn)=(a-c)28(1-δ)

②惩罚策略。企业1和企业2的总利润分别为π21和π22。企业1先试图合作,选择符合双方利益的产量a-c4,若发现对方不合作,偏离对方有利的产量,则企业1在第二阶段也选择纳什均衡产量,并一直报复下去。企业2偏离产量a-c4,他假定企业1选择产量a-c4,则企业2此时的利润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a-Q-c)q2]=[(a-a-c4-q2-c)q2](8)

为使企业2利润最大化,在式(8)中对q2求导并令其等于0得最优产量为3(a-c)8,此时利润为9(a-c)264,但企业1的利润却变为[a-a-c4-3(a-c)8-c]a-c4=3(a-c)232

下一阶段,企业1将报复性地永远选择纳什均衡的产量a-c3,长商2也只能采用纳什均衡产量,此时两者的利润均为(a-c)29,则各自利润的兑现值为

π21=3(a-c)232+(a-c)29(δ+δ2++δn)=3(a-c)232+(a-c)2δ9(1-δ)π22=9(a-c)264+(a-c)29(δ+δ2++δn)=9(a-c)264+(a-c)2δ9(1-δ)

对合作策略和惩罚策略两种情况比较,对企业2来说,当π12=π22时得δ=0.5294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贴现率值与ac值无关,ac值的变动并不能对贴现率产生影响;并且还可以得出未来贴现率不同,寡头企业的策略也不同。当δ>0.5294时,寡头企业会选择合作策略。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调整了博弈的均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寡头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保证企业总是合作下去。因此,我们认为,要保证合作的发生,还需要双方的信任,信任也是影响合作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寡头合作中的信任度

事实上,每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行为主体都知道,如果他们选择合作策略就一定能取得帕累托最优的结果,但是他们都不能完全信任对方会采取合作策略。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论证找到实现寡头企业间合作的信任度“阈值”。

为了求得寡头企业间合作的信任度“阈值”,我们建立如下基本模型:寡头企业可选择合作(记为c)和不合作(记为c),且总是同时行动。如果某寡头企业与寡头企业i(在此不考虑这i个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均选择合作策略,则他们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和πi;类似的,可以假定(c,c)策略组合对应的收益分别为πiπ*;(c,c)策略组合对应的收益分别为πiπ*;(c,c)策略组合对应的收益均为0。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假设π*>π*>0>π*π*>π*>0>π*πi+π*>π*+πiπi+π*>πi+π*

在上面基本模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假设:假定合作关系中某寡头企业认为寡头企业i(i=1,2,…,n-1)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为q1,qi∈[0,1](i=1,2,…,n-1)这样qi可解释为某寡头对寡头企业i策略选择的“信任度”,则该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 及选择不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 分别为:

v(c)=k=1n-1qk[π*/(1-δ)]+(n-1-k=1n-1qk)π* (9)

v(c)=π*k=1n-1qk(10)

则某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的净期望收益为:

v(c)-v(c)=k=1n-1qk[π*/(1-δ)-π*-π*]+(n-1)π*(11)

因此,某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的信任度“阈值”为:

k=1n-1qk=[(n-1)π*]/[π*+π*-π*1-δ](12)

由(12)式我们可知,当某寡头对其他寡头企业的信任度之和超过k=1n-1qk时,某寡头企业才会选择合作策略。如果寡头企业间没有信任或信任程度太低,寡头企业间的合作也是不可能的。这也说明不管企业与一个企业还是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促成寡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十分必要的。也由此我们知道,寡头企业间应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从而促成合作,实现帕累托最优。

5 结束语

寡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任一企业的决策都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所以他们之间是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由我们推导建立的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可知相互之间的竞争会使企业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寡头企业之间寻求合作才是明智之举。接下来,考虑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通过计算得出贴现率的值与a、c值无关并且只有当贴现率在一定范围时,寡头企业才会选择合作策略;也就是说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调整了博弈的均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寡头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寡头企业总是选择合作策略,只有当某寡头对其他寡头企业的信任度之和超过k=1n-1qk时,某寡头企业才会选择合作策略,说明信任是寡头企业间合作的必要条件。这对于现实企业的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想实现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注重与其他企业之间信任机制的建立。并且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外界对自己企业的信任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通过建立寡头垄断市场下寡头竞争的一般模型,论证寡头企业选择合作策略能提高其利润,实现帕累托最优。进一步为解决寡头企业自利和互惠行为的冲突,采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触发策略来调节博弈的均衡结果。计算结果表明触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寡头企业合作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保证企业总会选择合作策略。要保证合作的发生,寡头企业间的信任是必要条件。通过论证找到一个信任度“阈值”,从而保证寡头企业总会选择合作策略。

关键词:寡头合作,博弈模型,触发策略,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孙彩虹,齐建国,于辉.不对称双寡头企业半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3):21-27

[2]赵德余,顾海英,刘晨.双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2006,9(5):1-7

[3]韩柏棠,艾凤义.不对称条件下双寡头横向R&D合作[J].现代管理科学,2004(2):3-4

[4]MICHAEL S C,ANTHONY D B,YUSHAN Z.Th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manufacturer—distributor cooperation:an empiricaltest in the US and Japan[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215-233

[5]吉炳安,周祥龙,罗云峰,等.寡头垄断中的“囚徒困境”与卡特尔联盟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9(4):33-35

[6]戢一鸣.供应链合作的信任驱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94-97

[7]STEVEN S L,HANG-YUE N,ALICE H Y H.Coercive strategy ininterfirm cooperation:Mediating roles of interpers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466-474

[8]GEORGE D D,MERT T R,GLENN R,et al.Joint venture stabilityand cooperation:Direct,indirect and contingent effects of resourcecomplementarity and trus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862-873

物联网安全与信任机制研究 第9篇

1999年,在中国出现了“物联网”,随社会进步,成为新型技术。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任何物体连入互联网, 它是通过一些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体连入互联网的, 如红外感应器、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通过这些传感设备按照规定的协议将信息与网络交换,实现对任何物体的智能化管理、跟踪、识别、定位和监控等操作。

但由于物联网构成复杂, 我们没有办法有效监控, 而且数量太多,设备也很多等,所以存在了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说,信号泄漏与干扰、节点安全、数据融合与安全、数据传送安全、应用安全等。文中提出的信任架构, 满足了不同主体对信任的需求,将机构信誉和阅读器信任隔离,通过证据理论推导动态运动阅读器的信任。

2 相应机构下属阅读器的因素

电子商务有一种信任模型,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是以身份为基础的全部控制;二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信任管理。而有多种模型可在计算机中使用,比如向量机制、贝叶斯系统等。信誉需要建立和维护,这就必须花费很长时间,与机构稳定相对应,所以信誉体系可以在互联网中应用。但物联网在实际应用里,机构 - 阅读器和阅读器 - 标签之间发生的很多交互,所以通过阅读器的行为观察出机构信誉,阅读器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原因。

阅读器互相联系,形成网络,有许多结点的位置和数量会改变,但以信任为基础的方法要求主体存活比较长的时间,并且基于身份的方法不仅计算开销高,而且结构固定,所以都不能用在这样有波动的环境。有的网络的探究是靠所有节点的一起作用,来改变其对别的节点的信任,最后找出不友好的节点。所以阅读器适合应用以行为为基础的信任。

推导结点的状态和和计算结点信任值有各种各样的模型,如D—S证据理论,这个理论的计算收敛性和延伸性比较好, 但是其中的Dempster合成有矛盾的危险,报告中有相同成分,假设实际情况与某个结点的报告没有一处相同,会影响到合成的结果,尤其是报告节点是伪造的,矛盾非常明显。再比如说,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的方法,节点行为不是是就是否,因此在快速变化的网络中,恶意事件报告率也就不理想了。另一方面,贝叶斯研究出的概率需要专家解答,一般我们无法明确结论。可如果客体和主体相隔很远,就越不能明确结论,所以相隔越远,收敛越慢;基可见单一信任计算机模型或信任结构不能满足物联网中所有主体对信任的需要和要求。

3 阅读器和机构无法直接信任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得到物联网,但各应用之间有所不同,所以各应用对信任的标准互不相同。在互联网里, 之所以信任容易管理是因为机构数量较少,而且状态长期稳定。但是在阅读器环境中有所不同,因为通信互相之间的距离和成本受到限制,所以阅读器不能遍布每个角落部署不,所以各个阅读器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阅读器网络,并且结点之间一一对应相等。又因为结点随时可能改变位置,失去作用,数量增加,所以阅读器的信任不稳定而且受区域限制。

阅读器之间合作处理其他机构的标签,可以出现一些数据或者交换指令。但是,阅读器和机构所在环境不同,互相之间不能直接信任,那么具有分布式层次化的特点的信任体系来解决。

4 信任结构图

在物联网环境的信任结构中, 因为各个部分的大小、稳定程度和功能不太一样,如果我们把结构中的各个关系放在一起的话,系统会比起以前复杂,所以信任建构中的关系分成三个层次:机构层、物体层和阅读器层。长期的信誉处理机构的信任度使用在机构层,缓存的交互信息检测节点与标签的交互使用在物体层,邻居监控节点的行为使用在阅读器层。信任像流水在各个层之间传递,得到阅读器的信任度就需要参照结点的信誉了,得到信誉值就要看阅读器有什么样的行为。有层次的信任机构制度可以使网络的信任变得简单,从而使不同事物的对信任的需求得到满足。

4.1 根据证据理论推导信任

因为在物联网中,结点与结点之间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分布式的环境又没多少专家知识,而且节点不能确定观察到的现象,也就只能通过证据理论来推导出信任,贝叶斯推导比它都严格,所以很轻松就能得出想要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效的节点信任推导方法,在处理“现象 - 行为 - 节点状态”的推导链中表现的性能也较好。

4.2 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并不是确定推导, 我们查看现有的资料, 来证明假设是不一定的。通过各种论据,得出阅读器的可信任的结果,分析它的功能。抽象的说,如果结点p不能相信,结点p存在不友好的行为能支持假设。如A1, A2,…,An;判断这些不友好行为的有无 ,也需要查看p的旁边的结点的现象B1,B2,…,Bm,同时出现“现象 - 功能 - 状态”链。

4.3 不友好行为的推导

依据路由信任的“中间结点放弃数据包”,有四种假设:①节点未丢弃数据包,被邻居节点检测到,记为p0; ②节点未丢弃数据包,但未被邻居节点检测到,记为p1; ③节点丢弃数据包,因无法连接邻居节点,记为p2;④节点恶意丢弃数据包,记为p3。

①的推导规 则 :B1 AND B2 AND B3 AND B5→A0; ②的推导规则:B1 AND B2 AND B4 AND B5 AND (B6 OR B8)→A1; ③的推导规则:B1 AND B2 AND B4 AND B9→A2; ④的推导 规则 :B1 AND B2 AND B4 AND B7 AND B5→A3。①的知识不确定度为CF0;②的知识不确定度为CF1;③的知识不确定度为CF2④的知识不确定度为CF3。根据推到法则,我们可以观察结点有什么现象,得出哪种假设可能成立。打个比方,结点X在T时间接收到的数据包在节点N、标签是T并且命令类型,但接下来节点N没有发出与之匹配的命令,而且标签T近期比以前运动的快, 所以可以假设是这个原因使结点没有发出与之匹配的命令,则A2的概率分配函数为:

m(A2)=min{CER(B1),CER(B2),

CER(B4),CER(B9)}CF2。

CER(Bi)为各现象的不确定度 ,该事件的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分别为:

Bel (A2)=m (A2),Pl (A2)=1 -Bel (A2)=m (A2)+m(D),

其中D={Ai}。

其它推导类似。

4.4 标签机构授以阅读器权限

阅读器Rn和标签需要交互,但是在此之前,含该标签的机构OA需要对其授以权限。阅读器发出请求,OA接收之后,就开始计算其的信任值:T(Rn)=αTOA(Rn, OB)+(1-α)TG(OB),其中直接信任是TOA(Rn,OB), 间接信任是TG(OB),即含有Rn的机构OB的信誉,可以通过G获得,α是比重不协调因子。如果T(Rn)< 阈值Tmin,就不授以权限;否则授以权限。

4.5 修正错误的手段

机构对结点授以权限可能存在错误,修正错误靠的是信任将信息反馈出来, 标签会提供一些交互信息,因此机构获得可信度,结点的授权更加完善。然后机构的信誉值将其反应。如果被授以权限的结点发生故障或者 有不友好的行为, 借点就会通知机构O,O降低信任值Tn(R)=δTn-1(R),如果Tn(R)<Tmin,机构就会撤销该授权。

4.6 VCID 的收敛速度

用缓存前次交互摘要的方法检测不友好的最后一个结点能有效的检测出不友好结点,如果阅读器的密度小也能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组实验,根据检测邻居节点对标签的行为,推导恶意事件。在证据理论实验中,结点数量少,距离大,所以无法检测到不友好事件,当结点数是80时,信誉值才有所下降,采用贝叶斯的决策的实验检测成功率低。

云模型和基于熵模型的方法在检测阅读器 - 标签的交汇中会被标签短距离通信限制。但是在VCID的实验中, 如果结点数量是40, 不友好事件也能被检测到。随阅读器密度的增加,不友好结点碰到标签的次数随之增加,而不友好机构的信誉值会立刻下滑。

5 结束语

物联网的存在是我们便利了很多。一些复杂、危险、机械的工作可以通过物联网来完成,而攻击者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从而造成了破坏。感知节点多种多样,却无法拥有安全保护能力。物体通过接入网与应用服务器通信,阅读器由RFID阅读器组成,若想得到安全保障,机构必须对标签授以权限。

本文通过各种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个缓存交互摘要方案。通过“现象得到信任 - 功能得到信 - 结点得到可信 - 机构得到信任 - 授以权限得到信任”将机构的信誉值和阅读器的信任度结合在一起。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中不同物体的对信任的需要和要求,随后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分开来看机构的信誉和阅读器的信任。阅读器自然会有一些基本属性,我们以此为基础,提出论据,对路由信任进行四个假设,结果证明,只有在相隔很远时才能通信。于是,在文章中提出了另一个方法:物体将摘要保存,下次交互时,机构将其验证,从而授以阅读器的信任权限。

论集团管控中全面导入“信任机制” 第10篇

集团管控体系主要包括四大体系, 即战略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责权管理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因地制宜、系统筹划和因时调整的过程。集团管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要实现权利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信息的集中分享, 涉及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等诸多层面。总体来说, 集团管控成败的关键因素有七个方面, 即清晰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投资回报能力、业务必要性和业务流程必要性、管理成熟度、风险控制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责权利配套机制。

一、集团管控的理论解释

理论上讲, 管理控制系统 (MCS) 作为战略实施的手段或机制, 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等学科在组织管理学领域, 旨在组织的高层领导者 (如集团总部) 利用这些机制来确保下属单位、中层经理、基层员工的行为与整个组织战略的一致性和目标达成。管理控制系统又分为正式控制和社会 (非正式) 控制, 其中正式控制主要针对企业的常规的、可预见因素而采用的规则制度、信息系统、激励机制、预算制度、绩效管理、差距分析等控制机制, 这些机制又有要求员工达到实现特定目的的结果控制和对于员工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的行为控制。社会控制 (或非正式控制) 关注组织内部的非计划因素、自发行为等问题, 主要采用非书面的政策、企业的文化、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模式、共同的目标和远景。以前不少学者认为社会控制仅仅是正式控制系统的补充, 但是新近的理论成果越来越强调社会控制, 在变革决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引导员工行为、实现总体目标上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且效果奇特。

现实中, 集团管控体系其实是集团总部 (母公司) 作为子公司股东能够也必须对子公司行使的“控制权”上的具体体现。这种“控制权”在法律上受到《公司法》的保护, 成为落实总部意志的传感器。这种控制权和外显的控制力, 也应该落实在战略决策、经营者选聘、目标下达与业绩合同、计划与预算审批、财务人员委派、过程监控、信息集中、EVA业绩评价、合规风险监控、统一的双层审计 (内部和外部审计) 等一系列管理举措与机制之中, 这是法律赋予集团母公司作为股东的权力, 这与“谁投资—谁拥有企业—谁控制企业”的财务资本逻辑完全一致。但是这种正式控制, 主要基于传统科层制下的管理控制系统以保护企业拥有的资源不被竞争者所复制为目的, 以控制员工的行为为主要方式, 将重心聚焦于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力求通过对员工实施的控制来降低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 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或绩效的提升。

这种完全以正式控制为主导的集团管控体系, 其现实背景与效果特别容易招致管理失败与控制失效:首先, 正式控制的资源基础是总部对下属企业提供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是下属企业唯一或主要资源, 这就显然严重有悖于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主导企业制胜的现实;其次, 正式控制体系下, 集团总部同时承载“决策者”与“看门人”的双层责任, 下属单位只是简单的“总部战略与政策的执行者”, 这种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的严重脱节, 甚至对立的制度安排与管理实践, 在外部市场动荡的经营环境中, 企业管理效率与决策结果无疑令人堪忧;第三, 正式控制体系下, 集团总部的责任重大, 也就必然假设总部的决策与管理能力超常, 总部在市场趋势、政策感知、信息获取、决策转换等呈现极强的领导力;同时, 关注过程与结果的控制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一定会忽视下属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抑制了企业的组织学习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信任机制集团完善管控的启示

从理论上分析, 信任 (trust) 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领域都有不同的解释。从组织内部来看, 信任的定义包括的内涵有四个基本元素构件即:存在信任方和被信任方、乐观的心理预期、承接风险的意愿和动态心理的过程。从外延上分析, 信任也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有信任者视角、被信任者视角和相互关系视角;信任划分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知识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有的将信任分为契约信任、能力信任、声誉信任等;信任既存在于个人之间, 也存在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信任分为纵向信任与横向信任, 横向信任是指组织内部平级人员间的信任, 而纵向信任则是指组织成员与不同层级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从企业外部分析, 一个企业还有与外部社会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包括各类投资者、厂商间、供应链、商业联盟、消费者、生产商与分销商等多方复杂的信任关系。

现以中恒集团为例, 企业在管控体系的构建中, 以信任机制为前提, 使企业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集团战略是企业实施集团管控的依据和前提。广西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通过国有控股转变为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新体制后, 调整了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 确立了以中药制造为核心主导产业, 同时把健康、保健食品业发展为公司的主要辅业, 集中精力做好健康产业。围绕主业进行南北战略布局, 打出三计重拳, 延伸两头完善产业链条,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的源头成立中恒种植公司, 在全国精心建立了12个GAP种植基地, 获取优质道地中药材原料, 对药材品质实行动态监管, 从源头上确保种养绿色药材。以广西梧州制药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主导企业, 辅以双钱保健实业公司发展健康保健食品业, 并通过结构调整、产业整合, 收购黑龙江鼎恒升药业开拓广袤的北方市场、收购云南特安呐药业大力发展三七的种植, 在南宁、肇庆等地投资建设医药、食品产业园。

1. 分权化的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是信任机制的基本表现。

传统集权制的架构下, 集团全面参与子公司具体经营决策的制定, 子公司的授权较低, 在大量决策的制定上需要向集团公司请示报批。在当今高度竞争、动态的商业环境中, 集权制屏障了企业反应速度, 降低决策的有效性。因此, 集团应向分权制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变革演进, 对下属子公司充分赋权, 提高子公司对市场信号的捕捉能力, 从而提升母子公司之间的信任程度。但是, 分权制并不等同于无为而治。在战略层面, 集团公司需要统筹掌控, 高度“集权”;在经营和实操层面, 子公司应享有充分的决策权。

2. 集团内部透明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信任的基本载体。

集团内部的透明化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信任孕育的基础, 大量文献显示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化可以降低企业文化中猜疑和不确定的成分, 减少寻租的行为, 加大决策的有效性, 提升信任感。高度透明的信息环境可以增强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投资、资源配置、人事等重大决策制定背景的了解程度, 提升双方的理解, 从而促进信任的发展。

3. 加大战略目标与经营计划、具体预算指标的参与力度。

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上下级之间的充分信任以及较高的预算参与度, 有利于降低预算松弛等问题, 对促进预算的达成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 提升预算参与度也可以降低工作关系中的摩擦。预算参与度越高, 上下级之间信任程度越高, 工作关系紧张程度也就越低。

4. 提高业绩评价程序的公正性、绩效反馈员工的感知。

正式的绩效评价体系意味着正直、诚实, 比非正式绩效评价程序有更高的准确性、一致性, 因而有利于推进公平, 提高绩效反馈质量, 进而赢得下级信任。同时, 与财务指标相比, 主观业绩指标允许上级在事后对于事前无法预测的负面情况进行调整, 增强了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因此, 在构建正式业绩评价体系中, 应加大主观业绩评价, 放松财务绩效指标对结果控制的高度依赖。

5. 加大非正式沟通的, 增进公司上下的个人感情和组织控制体系的人文内涵。

上一篇:供水模式下一篇: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