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24-07-22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1篇

关键词:阅读实践,朗读指导,阅读教学

这几年,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的文体, 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

一、以读呈景, 感受画面

写景文章通常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总要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 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思念情怀。 指导朗读这类文章时,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 读出独特的感受。 如《 小桥·流水·人家》 一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色彩清新而明快, 情调美丽而缠绵。 文中有作者对往事深情的回忆, 也有直接的情感流露。 由于本班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 对这些场景是熟悉的, 因此,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 边读边回想平时的生活情景, 再说说读后的感受。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让学生比赛朗读, 看谁读得更有情感、更有体验。《 草原》 一课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指导朗读第一段时, 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 接着让学生模仿朗读, 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读出草原天空的美丽, 读出小丘线条的柔美, 读出草原羊群的活泼。

二、以读触情, 开启心扉

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它在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情操、精神追求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 培养语感, 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神韵。 为此, 课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般情况下, 一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 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 如, 王维的《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又如,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读的时候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小组读、比赛读等方式, 逐步让学生能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让一篇篇优秀古诗词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三、以读悟情, 体会道理

有些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表面上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 实际上却表达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 然而学生毕竟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 因此, 要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 落花生》 一文, 语言虽浅显, 但所表达的道理却是深刻, 富有教育意义的。 我在指导朗读时, 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接着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呢? 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 先口头说, 互相补充, 然后各自尝试列出最主要的词语, 再全班交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在读中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读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四、以读传情, 升华认识

叙事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对某些事件的描述或某些动人场面的描写, 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而崇高的情感, 令人震撼, 让人感动, 引人深思。 我在教学中采用披文入情, 以读促思,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 歌颂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在指导“ 父亲坚持在废墟中找儿子”这部分的朗读时, 要让学生带着轻缓的语调读, 以表现人物的绝望与悲伤。 课文出现三次的句子“ 无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语气应非常坚定。 在发现儿子后, 父子之间的对话, 语气应是兴奋的, 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又如, 《 再见了, 亲人》 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为了强调感情, 采用反复吟唱的方法, 以激起情感的波澜, 创造了复沓回环的旋律和音韵。 因此, 这部分要指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共同感受这难舍难分的动人场景, 进而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情怀。

五、以读激情, 产生共鸣

优秀的童话故事及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往往也能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 但由于篇幅较长, 学生一般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品读, 因此, 在教学中要进行朗读提示, 点拨引读;或渲染气氛, 提示语气;或挖掘内涵, 提示情感, 促使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 情感的共鸣。 安徒生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有这么一段:“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 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就会不见的!”这是文章情感的聚焦, 是小女孩心灵的呼唤。 学生初读后,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如果你是这个忍受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的小女孩, 当看到最疼你的奶奶, 你会怎么喊呢? 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 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 从中激起学生心潮的涌动和情感的共鸣。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2篇

姓名:李雪梅

单位:凤城市通远堡镇中心小学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3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一、教师用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例如,《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就文体来说,课文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例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然而,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仍然按照《桂林山水》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就欠妥了。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学生从“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少年闰土》中,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4篇

一、教师的范读

平时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或者“请大家有感情地把这句 (段) 话齐读一遍”“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等等。究竟怎么是有感情地读?教师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最起码, 教师应该范读给学生听。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由于自身读不好, 怕在学生或听课老师面前出丑, 而不进行范读。但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避免许多抽象繁琐的技巧讲解, 如读出兴奋的感觉、读出懊悔的心情等等, 也许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 教师如果直截了当, 以身示范, 学生就会获得直观感受, 真正明白应如何去读, 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具体来说, 教师的范读一般出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1. 初读感知环节

阅读教学中,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朗读全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范读全文, 引领示范, 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就能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 在初读时更适合教师范读。中高年级, 要看具体课文体裁而定, 一些感情色彩特别浓烈的或者适合诵读的文章, 比如散文、古诗、文言文等, 教师都应该范读全文。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 文笔清新优美, 文字清秀隽永, 语言精致洗练, 情感真挚强烈, 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可以让学生马上产生时间匆匆, 应该抓紧时间的紧迫感, 这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金色的鱼钩》《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感人的课文, 都应该事先范读, 让学生受到感动, 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此外, 由于文言文容易读错字、读破词, 所以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进行范读, 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从而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意义。

2. 品读感悟环节

这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阅读教学的眼睛, 旨在通过朗读、品析文中重点的词、句或段, 达到理解文本、领悟感情的目的。这个教学环节的朗读尤为重要, 而教师的范读更具有指点迷津、化难为易的妙处。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难句、长句、停顿、生僻字、拗口词语进行范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句子读通, 读流利。如《掌声》一文中,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 (má) 痹 (bì) 症 (zhèng) , 腿脚落[lào]下了残疾 (jí) ,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 (zī) 势 (shì) ”这一句话就有六个生字, 很容易读错, 特别是“麻痹症”“落”字, 不提醒、不范读, 学生会一而再地错。再如, 《燕子》一文中有“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的/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样一个长句, 教师一定要先范读, 教给学生如何停顿, 否则会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教师还应对文中的关键句进行范读,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情感的领悟。如《秋天的雨》中“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 还能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雨的神奇, 体会到秋天的美, 从而产生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此外, 教师还应在重点段落进行范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重点, 还能突破知识难点。如《画杨桃》一文中最后老师说的一段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果教师进行范读,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味深长的味道。同时, 学生还能够从范读的语气和范读的表情中, 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什么样的态度叫“和颜悦色”, 这样以读代讲, 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再如, 《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 读出舒缓柔美的语调, 读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如梦如幻的草原世界。

二、学生的初读

初读是感情朗读的基础, 没有初读, 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初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广义上的初读, 应该包括课前预习中的朗读和课堂的初读检查。

1. 课前预习

如果课前不预习, 光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 除去识字写字、品读探究、总结延伸等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朗读课文, 使得很多学生课文都学完了, 还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至少读课文三到四遍。当然, 朗读能力有好差之分, 好的学生只要读两三遍就可能会很流利, 差的学生就是读五遍六遍还不一定比得上好的学生读一两遍。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 如果预习布置过于放手, 也许有的孩子对课文连一遍都不肯去读。为了防止学生偷懒, 教师可以直接作统一的硬性规定, 而且布置要有技巧。低年级课文短小, 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预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 而且要布置多读几遍;中高年级课文较长,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朗读数量可以逐年减少, 空出时间用来思考、圈划批注。

2. 课内检查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课堂上的初读检查就能省时省力, 但也不能走过场。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由此可知, 文章要反复读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所以, 课堂上的初读不能少, 一篇文章在课堂上起码应该初读三遍, 有时加上默读思考就达四遍之多。如果是古诗、文言文教学, 初读就要更充分。初读中的每次朗读, 教师都应该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 如自由读要求做到读通句子, 读准生字;同桌检查读要求做到互相纠正读音;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 并作出评价。

这样, 一篇课文经过预习加上初读检查, 学生起码读了六七遍, 已经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读感悟, 不仅教师教得轻松, 而且学生也会很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深刻领悟文章的情感,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 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 学生的反复训练, 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要重视两个前提工作, 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 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指引作用, 而学生的初读能起到基础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范读,初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5篇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重视范读、领读,指导朗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W生特点进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词句,着重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四、丰富想象,读中体悟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想象情境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体悟情感则可以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6篇

一、从读进手,指导学生读“准”课文

小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他们从进学第一天起,就是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从学拼音开始,就得读准声、韵、调。把握好认读的工具,以利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它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语言材料,才能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书读好。

首先,加强教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是孩子们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出色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狠抓一个“准”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谓“准”就是发音正确,不念错,特别是方言较重地区的学生要过好语音关,要做到朗读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名,不唱读,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碰到把握不准的字要勤查工具的习惯。

最后明了朗读技巧,使学生朗读达到要求。读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还得指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这除了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朗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有关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例如,《再见了,亲人》离别的场面,对大娘说的话,要用敬重的语气读,由于她是长辈;对金花,用亲切的语气读,她是小字辈;对大嫂,是同辈,就应用关切的语气读,就能体会出中文那敬重、关爱之情。

二、读中品味,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语感的练习和培养是让学生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小语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大多是精典的范例,有它的可读性。特别是那些出色片断,只有我们认真往品读,才能感悟文章的妙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应捉住第二、三自然段加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课文中不同的语气变化,捉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留意“啊”的读法,运用声情并茂、抑扬抑扬的语调朗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往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会“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从而进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想进步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捉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名段精讲多读,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怀的中心句更要让学生多读品味。如《一夜的工作》中未两段的语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们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单!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大声对全世界说,似乎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闻声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像这样的语段,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语调,读出情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明了课文的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熟读成诵,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www.chenmingming.com,就得熟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句,化别人语言为己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读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无论学什么课文,我们都得就学生明确积累什么。过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背记一些内容,但背记的内容往往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没有捉住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积累的是“语文”本身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以及短小精悍的古诗,还有散见于课文的出色句段。只有把这些东西背诵下来,才能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使他们终身受益。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7篇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好读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缓急, 让学生进入境界。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 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和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 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 , 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哪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们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 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 由于没有遮拦, 显得格外开阔, 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言而然地进入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 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反复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 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 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 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 健康活泼, 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发展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 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消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 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 第一种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 第二种用深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 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8篇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 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教师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教师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 品尝。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 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 由于没有遮拦, 显得格外开阔, 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 语言优美, 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 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 抑扬的语调, 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 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 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 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反复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 《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 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 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 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 健康活泼, 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 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 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 心情如何?闰土来了, 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 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 让学生熟读课文。又如,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 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 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 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 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 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 有目的地指导朗读, 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 (含声调、节奏等方面) 去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感有情地朗读训练, 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9篇

一、教师范读, 引领语言情境

小学生普遍善模仿,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可听可看, 就显得更为真实, 更容易亲近与学习。教师范读时, 学生边听边想象, 教师读得有节奏、婉转、动听, 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语言的情境。如:五年级第二学期Lesson 4中的“A baby panda”, 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时不时还结合短文做一些形象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读到“What animal is it?”教师托腮做沉思状, “Oh, it's a baby panda.”教师又兴奋地拍一下手, “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教师随文招手。这样的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反, 教师的朗读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巧用“优生”, 创设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以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 可以有效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之间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 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无形中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 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 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 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 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 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也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 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 学在一起, 乐在其中, 共同努力, 共同进步。

三、游戏竞赛, 增强语言情趣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练读主要句型“What’s it like?”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是什么。What’s it like?我随之展示了很多动物造型, 但画面上出现的玩具小猴造型特别可爱、夸张, 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 无须点拨, 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认读词句的比赛,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 习得语言, 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让学生比赛读某个英文片段, 看谁读得生动、传神、有趣, 然后教师为学生打分或发给小奖品。这些竞争的小游戏, 使学生不能开小差, 学习效率自然高, 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练习和认读主要句型, 既达成了教学任务,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

四、熟读成诵, 演绎语言场景

我们教师应调用多种诵读手段, 让学生感受熟读的趣味, 从而建立良好的朗读习惯, 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 以朗读促思考, 从而达到理解短文的目的。如:五年级第二学期第3单元“A hen and a fox”的阅读教学, 就可以让学生戴上hen and fox的头饰来演一演课本剧, 一部分同学朗读旁白, 一部分同学演小母鸡和小狐狸, 让学生在边练边演的过程中, 体会英语语言的生活化, 既加深了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复习巩固了新句, 又提升了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们何乐而不为。

五、情感激励, 渲染语言魅力

如果教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以一个听众的心态而不是以一个评判者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朗读,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那么教师的鼓励将会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催进剂, 使学生更加热爱英语这一门学科。特别是学生在朗读中遇到了障碍, 读不出相应的单词为难时, 教师更应用爱的目光和微笑来为学生打气。在平常的课堂语言中多用、善用“Well done!”“Good job!”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多读、读好, 是提高学生英文朗读能力的铺路石。

摘要:在小学英语阶段, Read部分随年级的上升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师们要探讨的共同话题。本文就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10篇

一、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朗读的示范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范读好课文, 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段提出的不同朗读要求。其次, 要在读法研究、语音的规范、语言的感情色彩等方面多下功夫。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很快入境, 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 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 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 我抓住作者游览时的感情基调, 示范朗读出瀑布的声音响、形态宽, 并让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 音画结合,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响、形态宽, 确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是, 他们情不自禁地急于自己朗读。

只有通过范读, 才能更好地体会情感, 才能更好地激发朗读兴趣。

二、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教者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读好就急忙过渡到下一环节;要有效控制课堂中的“对话”, 让“对话”更好地服务于朗读;要留有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功能;要留给学生学完课文后的回顾读、汇报读、个性读的时间, 强化朗读的复习、巩固功能。

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还要注意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级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昏昏欲睡。教者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适当地创设情境、注意角色转换、配动作表演、竞赛激励等, 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全程参与的目的。

三、感悟文体的整体意蕴

朗读, 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利于情感的激发, 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而且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但如果我们只是过于追求形式化、肤浅化、模式化、唯技巧化, 这显然就是指导朗读的一种偏差点。

案例:《大江保卫战》“暴雨, 大暴雨, 一场接着一场, 奔腾不息的/长江, 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 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 灾区/就是战场。”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师:他读出感情了吗?他读出了停顿和重音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一定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再抽学生读。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朗读符号疆硬地、一字一顿地把文字符号声音化。)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抑扬顿挫, 但读时情感投入不够。我们要想象当时的场面和情景, 加进自己的感情再读一读。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焦急的感情读一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朗读指导不能陷入唯技巧的形式主义误区。

当然, 我们不是反对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巧, 关键是如何指导, 如何把技巧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只有在课堂上反复诵读, 品味词句, 准确把握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发挥充分想象, 理解文本表达的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语言将要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读的多了, 感受深了, 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语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感。

四、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

朗读不但要注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语感, 还要明确要求, 细致感悟课文内容。那么, 如何明确要求、细致感悟课文内容呢?打开苏教版课本, 所有课文都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 对变音的要按规则变读, 该儿化的要自然儿化……每个字词句都要读得清清楚楚, 千万不能含糊不清。在朗读正确的同时, 明确朗读中的轻重、停顿是非常重要的。重音是指在文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是句子的重点所在, 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 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停顿是朗读时语音上的间歇, 是学生对词组、句子、不同标点、段落的有效调节。此外语速要合适, 语气、语调要恰当。一篇课文如果在以上几方面都能够指导到位, 它的感情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五、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 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就要注意。低年级小朋友尤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教儿童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每字每句要读清楚, 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不重朗读。读书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出现读错、添字漏字时一定要令其纠正, 直到读正确为止。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11篇

一、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教师示范是学生获得朗读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示范时要做到读音准确,借助目光、表情、手势、体位等身体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正确表达文章的情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感情体验。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思想内容很强的课文,作者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带着深沉、愤怒、坚定的语气,通过丰富情感的语音,不同节奏语气的变化,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产生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想读的热情,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朗读。

二、语言描述,指导朗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朗读指导的需要,精心设计朗读方法,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鲜明、准确,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果教师的语言干燥乏味,就是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时,学完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部分,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火烧云在天空中快速地神奇地变化着,似马、似狗、似狮子、似老虎、似花朵……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自然是多么伟大啊!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学生就在教师所描述的语言环境下,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为了表达出人们无比悲痛的不忍离别之情,教师可设计如下的导言:“灵车缓缓地前进着,敬爱的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总理啊,您再也不能迎送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您再也不能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我们再也不能看到您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泪水在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总理啊,您知道吗?神州大地都在为您哀泣。”教师的语言描述会很快感染学生,这时,学生就会怀着沉痛、怀念的心情读到:“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地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三、运用比较,指导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对同一语句和段落,用不同的方式试读,让学生选择最能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或是把几种不同的语句进行比较,加深朗读体验。如《坐井观天》一课中,小鸟与青蛙有一段对话:“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照应青蛙的问话,引出下文的争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表示反驳,并说明所见有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小鸟用事实再一次指出青蛙错了)对这段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试读进行比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如果把三个“天”都重读,就不能正确地表达其中的意思,是否读重音应根据上文来决定。这样,学生在对比发现了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用教师指出来,既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

四、想像融情,指导朗读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像,这是一种物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想像融情即引导学生依据朗读材料中的语言文字,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再造或创造作者所叙述的场景和人物,做到读中现其物,读中视其形,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作者的情感之中。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等,都可引导学生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将自己置身于送别之列,让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将作者的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治情操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加强朗读训练,是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第12篇

一、理解课文, 把握感情的基调

领会课文内容, 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 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小池塘》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 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 作者流露出的一种欣喜的心情, 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投入到春天的怀抱。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情感得到激发, 感情就有所依托, 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 而且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利用范读, 指导朗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理解内容, 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 可以抓住学生的“心”。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应先行一步作垂范, 要求学生读的, 自己先会读;要求学生背的, 自己先会背。在低年级, 应主要以教师范读为主, 指导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 克服照字读音的顿读以及和尚念经式的唱读, 做到不读断句, 使句子连贯。范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 和谐婉转,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 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 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 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的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 表情和体态也作为一种信息, 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受到最直接地示范和启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提高了朗读水平。

三、创造情境、调动兴趣, 指导朗读

语言来源于生活, 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之中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会, 把学生带入书面语言所反映的生活中,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蒲公英》时, 先请同学们说说你平时要出远门时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对你说些什么?他们对你们说话时都是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指导学生读“孩子们记住, 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 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 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 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这样学生的亲身感受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读起来流畅自如, 富有情感。

四、利用品析, 指导朗读

通过品词析句, 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 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 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这样, 学生在品出味来的同时, 也就能读出味来了。

在课文中,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词语, 它们运用得准确生动, 可使全文生辉。重点品味这些词语, 揣摩它们在文章中的含义、用意, 对学生理解全文, 把握中心, 体会情感都起到了作用。理解和揣摩这些词语的过程, 也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比较、替代、调换顺序等方法, 使学生理解意思, 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而读出感情。

五、师生评议, 指导朗读

评议是朗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通过评议, 既可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朗读指导, 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 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 用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 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 给予不同的评价。

如果我们上课真的做到以情导读、以范示读、以品悟读、以评促读来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时间, 让学生在读中学文, 读中明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促进智慧的生长。我相信, 经过我们每位教师潜心努力, 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

(江都市大桥中心小学)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 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直接切入音节, 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guo、hu、huo、kuo, 可以先制作课件从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 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 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 它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 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 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 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 让学生读一读,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词语或一个句子即可。

三、儿歌+绕口令+发音

儿歌的特点是工整押韵, 朗朗上口, 浅显易懂, 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拼音教学中, 编写一首首儿歌, 学生边读儿歌边拍手边识记, 学起来生动活泼。

1.单韵母虽然只有6个, 比较好学, 但对于刚开始接触拼音的学生,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学习单韵母时, 把学生喜爱的

小动物编入儿歌,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儿歌背熟了, 单韵母也掌握了。例如:圆圆脸蛋扎小辫儿, 张大嘴巴;乌鸦的小窝像个u, 突出嘴巴uuu……

2.23个声母, 有的外形很相似, 对于分辨能力较差的一年级学生来说, 更容易弄混, 把学生熟知的事物编入声母儿歌, 使抽象思维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听广播bbb, 爬山坡ppp, 两个门洞mmm, 一根拐棍fff。左下半圆ddd, 鱼儿跃起ttt, 一个门洞nnn, 一根小棍lll……

四、快乐游戏+发音

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 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 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例如b、p、d、q几个声母的区别是一个难点, 学生容易混淆。我们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根小棒, 然后把小圆环随意摆放在小棒的左上方或者左下方, 右上方或右下方, 分别组成这四个声母, 先自己边摆边读, 再和同桌之间互相考考, 反复巩固, 使这一难点得到了解决。

上一篇:氟哌啶醇论文下一篇:强市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