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

2024-05-24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 第1篇

一、学会预习, 事半功倍

在许多学生看来数学的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觉得数学索然无味, 上课很难听懂, 也就没有兴趣听了呢?解释很简单, 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当然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 越是听不懂, 越是不想听.只要一环没有连接上, 整个就很难衔接起来.所以, 这点很重要.

怎么解决孩子们难以统一的接受能力呢?方法很简单, 就是预习.借助预习, 孩子们往往会在自己看书的过程中, 明白一些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学会的知识, 除了这些知识之外, 剩下难以理解的或者只能理解一部分的知识, 就可以留到第二天, 到课堂上去解决, 通过老师的讲解, 学生可以对照自己之前理解的那些知识有没有出入, 那些不懂的知识经过老师上课时的点拨, 也会很快得到理解.这样一来, 数学的学习变得很简单, 不仅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自身的信心, 不会认为自己是学不好数学的人, 每节课坚持不懈地预习, 使每块知识都学得很牢固.经过预习, 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还加强了学生的上课集中力, 进而统一了大家不一样的接受能力, 他们知道的地方就会积极地听老师讲解, 与老师互动, 预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提高精力去听老师讲解.这样一来, 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二、调整心理, 达到最佳状态

兴趣是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所以, 不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有害无益的.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 而不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成绩也不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很多学生会因为高中繁重的学习而感到压力很大, 没日没夜的学习让他们喘不过气, 再加上考试的压力, 这时候, 他们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学什么都学不进去, 尤其是数学课程, 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 所以不能有一点松懈.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坚持不下来, 没有心情, 没有兴趣去学习, 这时候教师就要学会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 及时地化解它.让学生及时地走出阴霾, 摆脱一切不愉快, 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

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跟自己信任的朋友倾诉, 相信老师的可以跟老师沟通, 把自己心理憋的一口气发出来.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到安静的地方散散步, 心情平和之后再投入到学习中, 给自己的脑子和神经休息的时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学习的脑子休息, 去打打球或者唱唱歌, 用其他的事情来调整自己的心情, 当释放过后, 神经得到了放松, 自然就可以再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数学心理状态, 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而时常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三、正视错题, 善于总结

数学的学习是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培养的, 细心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无论是考试, 还是在平时做习题的过程当中都要养成细心的习惯.往往在数学的学习当中, 少错题就是多对题.很多做错的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这样就是不应该的了.所以要学会正视错题, 善于总结, 在总结中学会新知识, 学会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在每次数学考试或者做数学习题的过程中, 都应当把每次做错的题目按照类型进行分类总结, 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函数的归一类、几何的归一类、实际应用的归一类.这样把错题总结在一起, 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之后, 将方法记录在题目下方, 就可以对这类题目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一来, 对于这一部分也可以有更深的记忆, 便于以后的数学学习.再加上, 错题总结后不容易犯错, 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所以错题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一类错过的题往往比学会新的题效果更好.

所以, 不管怎么说, 在数学学习当中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 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去学习, 坚持预习, 坚持总结错题, 善于钻研与归纳, 还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用最轻松的方式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学习当中.只有这样, 才能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0.

[2]唐瑞芬, 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M].时勘,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

[4]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 第2篇

【摘要】优质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情感、高效的课堂成效都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其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2.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 1 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这是以后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再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个空瓶,再交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实现交换,所以这

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首先把红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装有红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 T中的红墨水倒入原先装有黑墨水的瓶中,如图2所示(在黑板上画出图2)。因此上述A与B的交换问题该 如何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

学生:T=A,A=B,B=T(学生齐声说出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导学生引入变量T,实现了抽象、具体再抽象的过程,从上面学生的大声且正确回答中可看出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当学习情境来自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案例2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迷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一条腿要比另一条腿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映射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理解。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因此,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2.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4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2.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5在“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

美国历史上至今已有42位总统,其中第11任的波尔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还有亚当斯、杰斐逊、门罗三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究竟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2.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案例

1、案例2和案例5都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教学与学生更贴近,减少了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3.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4通过五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3.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案例5与案例6,寥寥几句话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正应了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3.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

1、案例

3、案例4和案例6都吻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73-02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旨,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

一、高中数学创新教学应遵循的要点

1、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通常是利用众多的符号语言对物体的数量、大小、体积、变化等进行研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研究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计算工具。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抽象知识、概念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教学,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数学创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创新思维方式,领会数学文化的精神。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将数学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中的应用讲解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且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意义以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的吸收知识,调节学习计划和任务,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的能力。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尽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运用自己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吸收和消化数学知识。

二、改进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从传授知识而言,讲授式模式教学的效益是最高的,因为讲授式教学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较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学生学习较多的知识,这是其他的教学模式所不及的。但传统的讲授式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传统讲授式模式进行了改造和补充。 传统的讲授式模式为三大主要部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讲授内容,最后是通过运用以巩固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在改进的讲授式模式中,我们对这三个部分都作了充实。在复习旧知识部分,于提出新课题之前,加入了兴趣导入的环节。在教师讲授新内容部分,把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注入讲授转化为学生参与的师生共同研究新内容的双向互动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视教材内容,或增加课堂提问,或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堂讨论,或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十几分钟的老师等。我们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点,主要是按现行课本的章节顺序排列,给出了每节课可作发散思维训练的知识点,以便展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在运用和巩固部分则增加了教与学的反馈活动。这种反馈活动是当堂进行的,而不是课外作业和单元测验的形式。

三、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高中学生的心理虽然已经接近成人,但有很多方面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自尊心强,耐挫能力差,心理偏敏感,等等。在现实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处理好师生关系,数学教师过于严厉,且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就会压制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表达问题的意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益。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学环境越宽松,教师越和蔼,越有利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学生会迸发出特有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的意识,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均有一定意义。根据以上分析,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严师的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讨论的过程中赞扬一些能够积极表达自我想法、具有独特思考能力的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每次提问,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在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独自动手做的,都要鼓励学生放手做,进行必要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创新行为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往往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前提。在现实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独自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表扬那些问题意识强,且能够抓住主要问题的学生。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切实强化自身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质疑。这样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就是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疑问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解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并在学生思考与解题的过程中,针对疑问提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解题方法,等等,让学生深度思考并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再就是要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给予评价,重点在学生的质疑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深度,等等,并对一些能够独立思考并独立解答难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让学生多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造式课堂教学模式

前述四种教学模式是在正课上采用的,在选修课或第二课堂上则可采用创造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侧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分为五个环节:1.提出课题:一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新颖的课题;二是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动脑动手能够完成的课题。2.集体发言:通过彼此交流,促进信息的扩散,从而激发新的思想。3.个人提出创造方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和收敛思维能力。4.个人收集器材动手制作:在堂下或准备好器材后,第二课时内在制作室进行,以便教师指导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集中各实验完成小论文和总结:显示个人的创造成果,鼓励学生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信心,同时也学习别人和总结自己的创造经验,以利于再创造。

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独到的作用。在现实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创新行为;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彦;;基础数学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2]胡洁萍;;高校基础数学教学改革浅谈[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谈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第4篇

一、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应试教育的重负,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从低年级(包括幼儿园)起,实行的是就范式的教育,而不是创新式的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缺少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范式教育无视创新人格培养,以“大运动量”、“灌注式”和密集评价,剥夺、封闭和泯没了人的创新精神,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个体头脑中发生变化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真正地占有(完全使用)自己的头脑.有学者指出中国科学教育的弱点之一,在于过分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使学生喜欢创新,注意创新.

我觉得“创新”是有层次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应把创新理解为能完成多少项小发明小创造,而应注重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探索,领悟到对于他本身来说是以前未曾认识的规律,或掌握某种从前未掌握的方法,并在这样的发展中形成独立发现规律和掌握方法的思想,形成积极的、不因陈守旧的探索心态和求真求新求效的主动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空间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而现在的数学教学现状,多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灌输,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缺少独立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觉得,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提供“创笪建水县第六中学杨兰

新”的机会,学生独立思考是促使他们创新的重要条件.

例1.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这个公式的证明方法,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我曾作过这样的教学试验,在两个平行的教学班讲授该公式,在第一个教学班,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把证明过程完整板演,而在第二个教学班则不讲授证明方法,只要求学生独立看教材的证明,找出关键之处.结果,一段时间后,考查该公式的证明,结果是第二个教学班的掌握较好.可见,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的条件,对于牢固掌握知识是重要的.

例2.把3-4sin2α化成积的形式.

这是一道取自于课本的题目,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变形方法,独立思考,共找出四种化积方法,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三角变换的方法.

可见,在讲课时,不应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教师再作分析,有些例题可要求学生先不看解答,自己先做,后对照解答,检查自己的做法.做作业时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力求一题多解,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指导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法,当然有许多具体的做法,笔者着重强调的是:

1. 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要善于创造成功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由积极思考而带来的快乐.教师要营造使学生不断取得思考成功的环境,对于好的学习方法,好的解题方法,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继续前进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要注意培养、激发和利用学生的交流动机,让他们交流数学学习经验和体会,以求提高与创新.

2.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习惯

教师应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创造与内心的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从而具备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四、运用数学方法论指导数学教学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法则的.中学数学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宝藏.例如,抽象概括、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对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具体落实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学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例3.若a1, a2,…,an∈R+且n∈z, n>1,那么a12+a22+…+a2n≥2a1·a2··an.

如果从数学角度讲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这一基本不等式时,主要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证得该不等式,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时,则着重讲人们是如何运用类比推理的联想及经验归纳的方法去发现这一基本不等式的过程.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数学精神和数学能力,即要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去解决包括来自数学和其它学科以至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这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加强了数学应用题的份量,逐年加大了应用题的考查力度,这对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数学应用能力与数学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以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为学生创设问题空间,强化联系实际的问题.例如,利息计算、物价问题、概率统计等,在教材内容中增加问题解决(如应用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编制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甚至更高层次的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全过程的机会,提供了发挥自身创造才能的条件和氛围.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举一些简单的建模例子,例如:

函数y=ax2+bx+c是抛物体运动状态的模型,指数函数可以作为存款与投资效益的一种模型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4.不等式证明的定理2:

如果a, b, c∈R+,那么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其证明方法是通过作差来达到: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谈 第5篇

高二年级

赵露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最本质、最具价值的内容。在教学中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整体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通常是课堂教学。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 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 如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理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发生的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都是反映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机会。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 而判断则可视为压缩了的知识链。数学中, 要恰当地拉长这条知识链, 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 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 并探讨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 挖掘出思维活动所依存的数学思想。例如,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观察计算s1、s2、s3、„进而猜想sn, 这充分体现了观察、归纳、猜想、证明及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问题解决”激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发展一再证明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解决”在数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和掌握、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因为数学问题的实质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思想方法的反复运用。而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数学思想方法指引的方向, 通过问题的解决, 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例如,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中, 无论定理的引入、内容、证明和应用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在知识总结阶段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 并以内隐的方式融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应将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作归纳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不仅要纳入教学计划, 而且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 特别是章节复习时, 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 可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第6篇

摘 要: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和提高,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得的知识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人需求,来合理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让班级整体水平逐渐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兴趣与习惯;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69-01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在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基础上,数学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能力和特长得到尊重。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逐渐进行转变,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指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帮助学生进步,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同时,数学要以人为本,面对全体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学生的能力虽然有差异,但是学生的天性是相似的,他们都有无穷的潜力,强烈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潜力,通过各种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偏见和误会,让学生逐渐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对于数学能力确实稍弱的学生,教师也不应当歧视,而是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有效地学习习惯,在其能力范围内有所提高,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做出具体分析和阐述。

一、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已经有了基本的知识,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理念,然而,高中的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庞大和复杂,知识深度较高,这需要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一开始,许多学生或许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帮助逐步适应高中课堂。高中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幽默的语言和轻快的课堂节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收获知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不时就会分散,然而一个幽默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驱除疲劳,精神振奋。同时,幽默也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逐渐喜欢上数学课。教师要让数学课轻松活泼,这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要多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烈。

2、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融入课程。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信息,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多媒体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模型展示出来,从而将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多重的视觉和听觉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活动,增加学生互动。数学是一门需要独立探索精神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尝试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保持在思维活跃的状态。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灵活的单元,教师一旦布置任务,学生能够机动地行动,将效率最大化。

二、分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学生充满了潜力,但是许多学生的潜力有待挖掘,这就决定了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数学水平必定参差不齐。用一个教学方法去适应所有学生无疑是削足适履,得不偿失。教师或许会得到一时的轻松,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进步。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推动班级整体数学成绩的进步,教师必然要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来设计课堂和作业。根据能力分层,可以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和较弱三类。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腾出适当的调整空间。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速度快,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可以帮助思维延展的题目,适当地补充知识。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是关键,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邀请成绩中等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提升自信心。学生有了良好的积累和足够的自信,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接受能力弱,思维速度较慢,在上课时,教师要实行保护政策和鼓励政策,对于太难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让成绩差的学生来回答,而是选择难度较低的问题进行提问。同时,教师要细化重难点讲解,在课堂上和课后,鼓励学生提问,这样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在布置作业方面,教师也要尽量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教师指定的基础性作业,比如书本配套练习册,并且务必弄清楚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但对于补充性的作业和提高性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选做。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做题是快速提高能力、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所以每天做题是必需的。而对于成绩中等或者成绩较差的同学而言,学有余力时才可以考虑增加做题量。

三、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但是在学习的道路上,学生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高中课程设置较多,学生课业压力大,常常无法兼顾众多学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压力。除了常规的预习、听课、做题和复习外,学生还应当养成以下习惯,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

1、学生要勤做题,做好错题集。做题可以拓展思维,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在做完题后,学生也要做好错题集,规避错误,提高正确率。

2、不懂就问,及时解决疑惑。在做题或研究课本时,学生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无法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己思考,觉得自己无法解决后,就应该当及时地找教师答疑解惑,不要堆积疑惑,导致最后无法进步。

3、学生要勤思考,举一反三。数学学习重视思维活动,思维的敏捷度是可以提高的,学生要学会思考,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点滴谈 第7篇

一、做好参考书的甄别工作

参考书“多不如专”,不要迷信参考书,在这里,并不需要“多多益善”,有一本两本质量上乘的就足够了。我发现了一个不良现象,现在市场上很多参考书卖得极佳,都挂靠某某教授、某名校某名师,大肆鼓吹,结果,书海茫茫迷人眼,其实学生在学习、复习中时间很有限,可供他们支配的时间不多,在这些有限的时间,朝三暮四,一会儿看这一本参考书,一会儿看那一本参考书,还不如不看。把课本的知识结构、知识要点烂熟于心,能够在很少的时间里把一科知识全部回顾一遍。能做到这点,要比看一些所谓“金钥匙银钥匙”的参考书要重要得多。总之,一句话,抓住最根本、最主要的,不要盲目地看参考书,特别是不要看很多参考书,“择其善者而从之”足矣。

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闻名中外的赵州桥,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造型奇特、气势雄伟,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三、学会像阅读故事那样学会阅读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学,首先要立足课本,掌握阅读方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受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和其他数学资料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把数学课本仅当做是教师的“教材”,自己的一本习题集,久而久之,就削弱了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曾大少年班的一位学生说:“读懂课本,才能打下学习的坚实基础,这是我的秘诀之一”。可见,读课本是学习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读懂课本,粗略地说,就是要把概念与概念的由来,定理、公式、性质等的意义与推导过程,以及例题的解答过程基本上弄明白。因为数学概念通常是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事实,或数学事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因此在阅读数学概念时应把握下面几点:

1. 搞懂每个事实的意义,并找出这些事实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叙述概念,认识意义中的关键词语,初步领会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定理、公式、性质等由归纳得出或由演绎得出,因此在阅读定理、公式、性质等时,应抓住以下两点:

(1) 读懂归纳或演绎的过程。

(2) 理解定理、公式、性质等的意义,明确它的条件、结论与使用范围。

四、丰富合作形式,掌控活动过程

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具形象性、逻辑性、标准性。很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一旦感觉到枯燥,势必要影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动手操作、引入情境进行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另外,对小组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进行监督管理,不能留下任务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要有适当地引导与调控,否则很容易形成学生“聊天”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的局面。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8篇

一、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 进行科学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服务对象,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搞好分层教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 才能保证分层有效实施,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刚接手时, 我一方面通过难易适中的数学题目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与其他老师一起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思维能力强、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优生;B为基础一般的中等生;C为基础薄弱的差生。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当然, 这样的分层只是暂时的, 要随着学习的深入,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层,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基础不同, 层次不同, 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所区别。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备课, 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如对于一个概念、定理, 对于C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于B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一般运用;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灵活运用, 偏重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这样分层的教学目标, 才能符合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经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习得知识, 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进而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参与意识,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分层授课,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 我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组内成员同质, 可以避免合作学习成为组内某些优生的专利, 而将中差生排除在合作学习之外, 这样各小组成员可以公平地参与学习, 围绕一个符合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教学中, 我提出渐进性的问题, 按照小组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问题学习。简单说来就是C层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B层次小组侧重于一般问题, 而A层次小组侧重于综合性问题。在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 对于A层次学生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对于B层次学生要在关键处给予指点;对于C层次学生则要重点加强指导, 使学生逐渐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在学生顺利完成本层次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生和中等生的优势, 实现“兵带兵”教学法, 要让优生带中差生, 中等生带差生, 这样的教学更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 第9篇

1、进行两个转变

1.1 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教师必须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教师要重点讲解基础知识,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由自己学的好坏来判断的,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往往采用逃避学习的方式, 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 积极转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 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高不可攀, 对自己产生畏惧感。因此教师一定要和蔼可亲,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关注学生生活的点滴, 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 愿意向你倾诉心中的困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尊重他们不轻视他们的能力,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多表扬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 将学习数学当做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 做到由以前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2、在数学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高中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陶冶道德信念, 锻炼道德意志,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 其本质特点在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情感具有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等功能, 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通过参与活动完成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贯穿德育教育于教学中, 现在的学生面对种种诱惑, 根本无法自拔迷失自己对前途一片茫然。很多学生沉迷网络的虚幻世界, 生活上的攀比之风日盛, 很难集中精力在学习上。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 贯穿德育与教学生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坚毅、自控忍耐、自尊自信等品格。

4、重视直观教学与“数学实验”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直观的洞察和逻辑的证明是感知真理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直观的观察可能远远超前于逻辑的证明。”在数学教学中, 尤其在几何教学中, 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来积累学生的空间表象, 发展他们对空间的想象力。同时, 要重视与操作有关的内容 (如空间图形实物图、直观图、草图的绘制) 的教学, 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制各种教具, 要引导学生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索和研究, 但利用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数学实验”。

5、课堂教学体现“情感化”

所谓“情感”一方面指学生情感另一方面指教师情感, 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情感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迸发他们对教师的爱, 敢于追求真理和科学。学生的情感作用于教师, 使得教师倾囊相授。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情感去教学, 让学生学习数学时充满自信, 热情饱满。启动课改后,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教师都在认真学习“新标准”, 实践“新理念”,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教学民主,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6、交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不要心理畏惧, 要尽量去学

我们说,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其次看书写作业的顺序

看书和写作业要注意顺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回家后先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 邮寄是所记的笔记要重点研究, 然后再写作业, 这样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写完作业之后预习明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懂的地方要提前标记出来, 等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讲, 不懂就要及时提问。

再次注重课本上的例题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重视例题的习惯, 这样会使学生在考试当中减少错题。

第四面对高考, 平时要弥补漏洞

在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找到自己的漏洞的习惯。考试的作用就是要检验学生日常学习的漏洞, 有些学生太看重成绩自己的成绩, 怕在家人朋友面前丢面子。其实错题是学生的宝贵经验, 错一次没关系, 下一次做对不就可以了。

第五准备纠错本, 积累失败经验

学习数学, 错题是经常有的。因此有必要准备一个纠错本, 一方面写上正确的答案, 另一方面写出错题所考的知识点, 自己做错的原因。这样点滴积累, 有时间的时候自己还可以经常翻看, 吸取失败的教训, 那么这个本便成为你的财富。

学习数学要有方法、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新课讲解完, 部分学生就感到头痛, 无心上课, 一天下来, 自己学了什么都不知道。因此, 每个学生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学习方法、目标;有方法才会有奋斗的方向, 才会有学习的功力。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10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因而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又存在学习能力差异, 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 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又常常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 易造成高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 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 采用统一要求, 同一方法来授课,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 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原则, 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对这些现实情况, 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 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分层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C层是优等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 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 师生磋商, 动态分层的原则。

2.“分层教学”的环节

(1) 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 分层授课。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 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 同时兼顾A、C两层, 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 不至于受冷落。一些较难的问题, 课堂上可以不讲, 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上升的规律, 要求不宜过高,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 A层基本听懂, 得到及时辅导, 即A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 层次分明。例如, 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 什么叫函数?映射?

(2)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3)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4)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5)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6)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 (1) (2) 题, B层学生回答 (3) (4) 题, C层学生回答 (5) (6) 题。通过提问分析, 既复习了旧知识, 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3) 分层提问。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 做到分层次提问。对A层学生, 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 不论回答的对或错, 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C层学生, 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 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 训练其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 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达到个体的发展, 整体的优化。

(4) 分层练习。课堂练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精选内容, 设置分层练习题, 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 "跳一跳"够得着。通过课堂练习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思有所进, 同步发展。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要注意层次性, 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其中基本要求一致, 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 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A层学生, 设计基本练习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促使知识的内化。对B层学生, 设计发展性练习, 让其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 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C层学生, 设计综合性练习, 检查其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是“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5) 分层作业。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 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 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 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 (课后练习) , B层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课后习题) , 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课后复习题) 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 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 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A层:解下列不等式:

C层:已知不等式kx2-2x+6k<0 (k≠0)

1)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 求k的值:

2)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k的值;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 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 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 够得着”的境地,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 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 分层辅导。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因材施教, 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 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 能奋发向上, C层学生“吃得饱”, 能充分发展,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感受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 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 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教学”, 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 自觉性更强, 学习兴趣更浓厚, 达到缩小两极分化, 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 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2冯跃峰;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第11篇

一、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进行科学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服务对象,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搞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保证分层有效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刚接手时,我一方面通过难易适中的数学题目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与其他老师一起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思维能力强、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优生;B为基础一般的中等生;C为基础薄弱的差生。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当然,这样的分层只是暂时的,要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转化。

二、教学目标分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所区别。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备课,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如对于一个概念、定理,对于C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于B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一般运用;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灵活运用,偏重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这样分层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经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习得知识,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进而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参与意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分层授课,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组内成员同质,可以避免合作学习成为组内某些优生的专利,而将中差生排除在合作学习之外,这样各小组成员可以公平地参与学习,围绕一个符合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教学中,我提出渐进性的问题, 按照小组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问题学习。简单说来就是C层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B层次小组侧重于一般问题,而A层次小组侧重于综合性问题。在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A层次学生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对于B层次学生要在关键处给予指点;对于C层次学生则要重点加强指导,使学生逐渐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在学生顺利完成本层次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生和中等生的优势,实现“兵带兵”教学法,要让优生带中差生,中等生带差生,这样的教学更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法兼顾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既激起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又突出了全体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 第12篇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 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全新抽象的集合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 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 因式分解先看什么, 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 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 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上节所述,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 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 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 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 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 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 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 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形成板块结构, 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 由一例到一类, 由一类到多类, 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 要多做总结、归类, 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 为提高分数,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 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 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 套用的“模子”没有了, 家长辅导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 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 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 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 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 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 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 如果心存侥幸, 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 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 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 现在临近高考了, 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快乐地进行学习

1、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环境

在日常工作中, 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注重师德修养, 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热爱学生, 做到和蔼可亲, 发挥情绪感染力, 教学中难度适宜, 发挥教学的吸引力;排除干扰, 控制消极影响, 教学管理民主化, 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 优化学习环境。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教师用爱心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

2、充分挖掘教学材料的实用和趣味性

数学中的许多教学材料, 富有情感, 充满智慧。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们, 教学将变得趣味横生。如在学习“排列”概念前, 可先从回顾小学课文《田忌赛马》入手, 既对排列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又明确了学习排列的意义;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课前布置部分学生称出每粒小麦的重量, 以讲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向印度国王申请奖励麦粒的故事引入, 到学完公式后, 再估算小麦的重量, 让学生带着悬念和兴趣学习。有意识的补充讲解这些史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丰富了知识, 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3、营造美育环境,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教学设计科学艺术, 教学方法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教学组织能力高超娴熟,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板书应简洁、科学、优美, 教学语言文明规范、准确完美, 体态语言自然协调、优美艺术, 教师服饰整洁大方, 让学生感到教学氛围的美, 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数学中的美、俯拾皆是, 数学知识具有形式美, 思维具有逻辑美, 应用具有广泛美, 体系内的知识之间具有和谐美。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以美导趣, 以没激情, 以美启智, 诱发学生的心灵美,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热情和勇气。

4、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忙于应试教育, 一味灌输, 搞题海战术, 践踏了教育的意义, 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教学因此不堪重负,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开展教学活动。

5、创设教学情景, 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发展规制下一篇:牙龈出血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