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理念范文

2024-07-05

美的理念范文(精选3篇)

美的理念 第1篇

一、坚持玄天岭山体公园“绿山净水有特色”生态美的发展理念

玄天岭山体公园依托自然山体布局、造景, 以富有立体空间变化的绿化形式, 完善并配套的服务设施,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优美环境, 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生态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相互间的联系样态。建设生态美的玄天岭山体公园, 即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来建设和管理公园, 强调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 融文化旅游、山地体验、生态科普、休闲健身、游艺娱乐等功能为一体, 对“山脉、水脉、文脉”予以有机串联, 追求公园经济效益, 但这种收益必须合理于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文明。

从玄天岭公园的原貌来说,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 西山地区的西南部, 必定是有山有水的, 但未必是“绿山净水有特色”的, 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淡化“绿山净水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因此, 玄天岭山体公园“绿山净水有特色”生态美的发展理念必须一以贯之。

二、建设发展玄天岭山体公园“绿山净水有特色”生态美的对策

(一) 遵循生态化、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 遵循生态发展规律, 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才可以和谐相处。在进行玄天岭山体公园设计过程中, 要严格把握建设设施的规模和尺度, 注重玄天岭公园与城市风貌的统一协调。要根据生态化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 让玄天岭公园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要充分利用山体的原有景观形态, 体现出山的气魄和魅力, 突出自然生态的山地风貌, 减少人工雕琢痕迹。尽力保留和恢复自然的痕迹, 将生态和野趣纳入景观区内。要注重生态多样性。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 采取多样化的植物种类, 再现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 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同时较好地维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对于玄天岭山体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将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据《吉林外记》记载, 玄天岭由西南而来, 绵亘四十余里, 我们今天所称玄天岭乃是炮台山 (巴尔虎岭) 、望云山、桃源山这一部分。玄天岭清朝时称为元天岭, 民国后才改回玄天岭, 当年称元天岭是为避圣视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帝) 的玄字讳。当年玄天岭是和北山齐名的风景寺庙园林, 山上山下名胜古迹甚多。景观有玄帝观、炮台、坎卦图等。玄帝观在乾隆三年 (1738年) 玄天岭始修真武庙, 是吉林建造最早的纯道教庙宇。炮台始建于光绪十九年 (1893年) , 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 沙皇俄国趁机侵入黑龙江流域, 企图占领东北地区, 吉林将军长顺上奏清政府, 耗用2万两白银, 修建玄天岭炮台。坎卦图是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吉林城又发生了一次火灾, 次年, 理事厅的一位王姓幕僚, 向当时吉林将军恒秀毛遂自荐, 说有灭火消灾良策, 在北极门外元天岭位北, 修建“坎卦避火图”。在景观设计上这些历史典故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在设计中, 不仅是要解决交通的问题, 还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包括娱乐性质以及商业服务性质, 避免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种压迫性或排斥性的感觉。

(二) 在尊重原生态、追求“绿山净水有特色”的目标下实施建造和管理活动

在满足玄天岭山体公园生态化、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 保证山体风貌的生态性、完整性、延续性、特色性的基础上实施建造和管理活动。生态性:要体现对山体自然风貌的尊重, 营造自然野趣, 严格控制亭台楼阁廊榭等建筑的体量、色彩、风格。完整性:以保护为主。严禁破坏山体轮廓、地形地貌, 严禁砍伐植被、开山采石等行为。对于非法破坏山体完整性的要求恢复原貌, 对于山体风貌还比较完整的, 要严格加以保护。延续性:尽量减少建筑对山体天际线的破坏, 保证山体天际线的延续性;以常绿树种为基调的基础上, 塑造植物特色, 保证山体在林相上的延续性。特色性:对山体历史典故、周围地理、环境资源进行基本摸底, 然后根据山体原来的历史典故、地理特征、植物种类与群落等, 做好总体规划, 有指导性地发展一山一园一景一处特色文化圣地。

摘要:亲山近水赏景观光已成为国人休闲养生的选择, 加强对玄天岭山体公园的管理既是建设和发展现代生态城市的必然举措, 也是关注民生、满足民意的要事。笔者基于玄天岭山体公园生态美的视点, 论述玄天岭公园“绿山净水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玄天岭山体公园,生态美,发展理念,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崔莹, 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美的欣赏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第2篇

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切感受词作节奏鲜明、句式错落、音韵和谐、气脉流畅、旋律起伏跌宕、文字含蓄优美的形式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该词内在的意境美与情感美。运用诵读法、意象法、移情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赏析词作展示的意境美、情感美的四幅画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柳永笔下的景物轻柔纤巧、色彩柔和婉丽、意境萧瑟清旷、深沉蕴藉的特点,深切感受该词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所呈现的含蓄之美与优雅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宋词之所以历经千年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诗歌在言语逻辑与情感表达逻辑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它意蕴丰富,常常“含无穷之意见于言外”。就拿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它的内在美是意境和情感,外在美则是声律、结构、辞采,而内在的美又是通过外在的美体现出来的。因此,美的表达,虽然是一种形式美,也必然是诗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教师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该词铿镪有力的节奏美与旷达豪放的风格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作者极力抒写三国英雄周瑜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与自己华发早生、冷落失意之间形成的诗的跳跃与空白处,运用知人论世、主客对比的方法加以填补与生发。这样,在赤壁壮丽的风景美与三国周郎的辉煌战功、潇洒风度之人物美的烘托下,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现实的万般无奈。此外,在手法上,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词人将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融合,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达观同消极委顿的人生态度融合,将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融合所形成的时空变幻之美与情感融合之美。

欣赏诗歌其实也是一个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说:欣赏诗歌“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这里的“泡开”就是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其“还原剂”就是联想与想象。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想象,将高度凝练的诗句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自己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可见,读者的“还原”不是原有诗歌内容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读者创造了的情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解构是读者的再创造,诗歌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对诗美的再创造过程。

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岩扉”,义为石门;“松径”,字面义为松树下的小路。但是,如果我们调动想象,还原情境,就可以感受到“岩扉”所带来的幽僻与荒凉以及“松径”所传达出的冷清与宁静。在句中,诗人又以“寂寥”点明,用“长”强化,更让人感到环境的清冷孤寂。在这样的环境中,“惟有幽人自来去”就显得不同凡响。“惟”、“自”二字让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超尘脱俗的隐逸志趣,还感受到在这种志趣后面藏着的诗人仕进无望的愤郁不平之气,进而感受到孟浩然隐逸诗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与含蓄之美。

诗歌的多元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诗歌的多元解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独特个性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为学生搭建诗歌多元解读的知识平台,指导学生从民俗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诗歌不同的美,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去重建诗歌的美,去寻找审美主体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获得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教者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该诗解读为一首政治诗歌,即该诗要表达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情绪。这当然不错。但也有人把它解读为爱情诗、哲理诗、心理诗。“爱情诗说”意为“我”怀着痛苦莫名的希望,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哲理诗说”主张本诗是对人的尊严与理想所进行的探求;“心理诗说”意为“姑娘”是人走到“阴冷的雨巷”中时脱愁解苦的“心灵鸡汤”。这种种解读都没有脱离文本,只是路径不同的,都是一种美的创造,都是应该肯定与提倡的。

此外,适当布置学生写点诗歌,开展这样的美的创造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创造性活动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美的理念 第3篇

关键词: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传递美

1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 我们应成为孩子们的引领者, 引导孩子去“寻找美, 发现美, 欣赏美, 感受美”。因此, 在阅读中,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 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 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 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 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 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 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2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语中,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从受到情感的熏陶。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 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文的插图, 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歌曲《爱的奉献》。

5教学过程

5.1课件导入, 揭示课题

出示画面, 老师随着轻音乐, 旁白:绵延的群山, 潺潺的小溪,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这就是诗人刘章爷爷的家乡。每当他忆起家乡时, 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那一排搭石。今天, 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村子里看看搭石,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这些搭石和村子里的乡亲们。

板书课题:21、搭石

出示课文插图, 齐读课题

5.2走进本文, 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 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师:课文以搭石为题, 什么是搭石?

生: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

生: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石块。

5.3围绕风景, 自主寻美

师:读了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方便难走美……

师:的确很美,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第2-4自然段。找一找, 哪些句子写出了搭石的美, 用波浪线画出, 并在旁边注上什么美或感受。

师:你们从课文的哪些句子看到了搭石的画面美?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体会到画面美。

师:出示课件:画面美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

1) 齐读, 要求用柔美、舒缓、轻快的语气读。

2) 师板书:画面美。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人们走搭石时的动作美?

生:协调有序。

师:“协调有序”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有顺序, 配合得好。

师: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 去感受那协调有序吧! (师) 前面的…… (生) 后面的…… (师) 前面的…… (生) 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

……

5.4深入体会, 品味搭石

师:在课文中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 同学们都找到了吧!那是什么美?

生:心灵美

师:板书:心灵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来的?

师:出示课件:

1) “上了点年岁的人,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只要……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1) 齐读, 从这句话中, 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老人?

(2) 板书:无私

(3)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赞美一下这位可敬的老人?

2)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

(1) 齐读一遍

(2) 你体会到什么?

(3) 板书:谦让

(4)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 说说你们是怎样谦让的?

……

5.5走出文本, 感悟情怀

师:此时此刻, 我们眼前的搭石, 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搭石, 它搭出了故乡的 (师指板书, 生回答) ——画面美, 声音美;它搭出了人们的——心灵美;它搭出了人们的——无私;它搭出了人们的——谦让;它搭出了人们的——尊老。所以搭石构成——一道风景。

师:板书:风景。

师:我们来深情地颂扬这些搭石和可爱的乡亲们吧!

师: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 诵读。

5.6延伸实践, 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搭石的美, 人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 我们记在心里。其实, 这样的美到处都有, 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看, 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美?

师: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情况。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 老师也被这一处处的美感动着。我希望大家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美无处不在, “美”诗欣赏 (课件出示画面和诗) 。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

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

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

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

撒播到每一个角落;

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5.7传递美 (作业)

上一篇:演奏表演下一篇:城乡规划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