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2024-08-06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精选12篇)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第1篇

一、维护低幼儿童的天性,为他们创造多姿多彩的物质环境

在为孩子们创造物质环境的过程中,先要树立让孩子们将幼儿园当作自己心目中的乐园、家园和花园的意识,我们老师要从孩子们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开始,坚持创精品工程、树精品意识,为孩子们精心打造出充满沟通交流、充满童趣、每一处都是精品、多姿多彩的物质环境。

自然的东西往往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们对自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精心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充满自然情趣的院落景致,“顺导其志趣,调理其性情”,不断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园中孩子活动娱乐区域,我们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小嬉水池,堆造了小山坡、玩沙池,栽了很多自然花草等,孩子们对这些自然景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寻宝藏物的游戏,或者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沙,在嬉水池里嬉戏玩水等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走平衡、玩水玩沙,亦会感到非常快乐,玩劲十足。

户外丰富有趣的活动器材也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好伙伴。老师要积极的进行创新,为幼儿提供跑、走、钻、投掷、爬等多样化的游乐活动设施设备,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游戏的需要。孩子们可以任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与方式,自由的结伴活动,全身心的放松,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幼儿在卫生、充足、安全的多样化活动器材中享受了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的同时,而且大小活动相互补充,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发挥创造的条件与机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意识,有效地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是在室内。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孩子的兴趣及需要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幼儿喜爱的室内环境尤其重要。作为老师要对室内活动区域的材料及时进行充实、更新,做到教育活动目标和不同发展水平两者需要的统一兼顾,以确保材料实际运用的实用用、可操作性与趣味性。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重孩子的参与,让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制作、共同沟通商讨,让他们真正成为创设环境中的小主人。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绘画张贴到展示板上,自己的想法被老师采纳或是得到赞许,他们就会感到信心十足,而且更增加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热情。孩子们在环境、材料的作用下,他们的主动创造、积极发现、经验积累、体验成功都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

二、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营造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

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真正做到去欣赏他们、理解他们。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童话般的充满幻想的世界,我们老师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就必须甘心做他们的大伙伴、大朋友,我从事幼儿教育已经多年,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首先是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专心揣摩他们的内心思想,以此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有力支持者。

精神世界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幼儿的情感情绪、个性、社会性及思想品质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幼儿园工作是创造美、传递爱心的事业,所以打造孩子们真正的乐园,精神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近些年,我园也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不断地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教育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抓手,真正为幼儿打造出宽松、和谐、融洽、安全、没有丝毫压力的精神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茁壮成长。

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成长的前提应该是在诚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快乐安全的生活氛围中进行的。所以,幼儿园负责人也要从关爱每一位职工、呵护每一个孩子开始,做幼儿教育的有心人和带头人,身体力行做好表率,用自己的爱心激励感染身边的幼儿老师,同事之间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密切关系; 与孩子们形成融洽亲近的亲子关系。老师之间、各办公室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形成互爱互助的伙伴关系。良好的校园风气必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老师和幼儿之间的应该建立相互平等、体现民主的“朋友”关系,这将有力地推动幼儿快乐的成长。幼儿园老师可以与每一位孩子交朋友,做他们的知心人,并积极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即使我们老师做出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句关切的话语、每一个亲切的目光都能够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进行正确的启发与引导,做他们的知心伙伴,关注并分析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和做出的动作,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每个孩子之间的性格都会不同,表现出个体差异,老师要积极去掌握并理解、尊重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能因为孩子个性原因而拒绝他们参加某些集体活动; 孩子或许在有些时候表现出发泄行为等,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只要看到孩子有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进行语言上的鼓励并给予肯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做得非常好、自己是最棒的,充满自信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会充满自豪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第2篇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蔡爱卿

吴晓青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更强调整体观,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对幼儿教育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而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目前,我们更多的是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努力整合多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或方法,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创造性游戏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创造性游戏与网络式主题、领域、区域等课程模式进行有效地整合,体现了课程注重选择、贴近生活、关注过程、有效整合的主要特点,凸显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宗旨。其实践的过程是对已有的游戏课程再创造与再构建的过程,它不仅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系统调整和接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尝试与探索:

1、创造性游戏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整合(1)角色游戏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整合

传统的角色游戏活动情节往往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不足而无法延伸,幼儿游戏兴趣无法保持而游离于游戏之外,这种方式限制了游戏情节的深入,阻碍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的内容与网络式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地运用、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地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在网络式主题活动“真好吃”的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食品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商场买卖的活动以及商店各类食品的归类摆放等相关的经验之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对糖果的兴趣点,建议在角色区开设“糖果屋”的游戏,并与幼儿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糖果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已有的经验,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环境的创设进行改变,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棒棒糖”生意比较好,这个柜台应该摆在外面,有的认为只卖糖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卖饼干,于是“饼干屋”也产生了。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丰富的经验不断运用、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在游戏中大胆想象,在这个思考与想象的过程中幼儿不由自主地将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又如“我爱北京”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 们欣赏了许多有关北京著名建筑物的图片之后,对参观游览祖国美丽风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贝贝旅行社”。在网络式主题背景下,孩子们的游戏内容不再是单

一、零散的,而是丰富的、深入的,游戏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的丰富、有意义。

(2)结构游戏与网络式主题的整合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想法,搭建的灵感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越多,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参与游戏的热情也就更高。以往的游戏内容较为单一,且大多是教师预设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孩子对老师预设的游戏主题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活动中就容易脱离主题,也会因为无法完成建构而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服装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将游戏的内容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幼儿在对服装的来源、色彩、制作等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便对开“服装店”、“服装城”感兴趣,于是网络主题内容又生成参观服装店、服装城,幼儿对“服装店”、“服装城”的建筑特点及布局有细致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之后,建构游戏“服装店”、“服装城”的游戏产生了,幼儿自然地融入到游戏氛围之中,参与游戏的热情十分高涨,主题伴随游戏的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游戏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体现,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2、创造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整合

创造性游戏与区域的整合可以说区域活动为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的补充与情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自主地与材料互动,它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活动情节的拓展。在角色游戏“医院”的活动中,教师为了深化游戏情节,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医院的功能,体验医生的职责及其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创设了与角色游戏相适应的活动区:(1)美工区:①提供油画棒、图画纸,引导幼儿设计医院各部门的标记牌。②提供腊光纸、即时贴、小棒、海绵、棉花等,引导幼儿自制西药药丸、中草药、针剂、棉签等;(2)语言区:①提供医院的看病流程图,让幼儿按看病的顺序排列流程图,并向同伴进行讲述。②提供有关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的VCD,让幼儿交流进一步明确医生的职责;(3)操作区:提供各种药品盒,引导幼儿按类或按宽窄、长短、大小顺序摆放药品盒,促进幼儿数形概念的发展。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在活动区中幼儿不仅获得多层面的发展,同时为游戏开展自制材料,创设环 境,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细化看病的流程,为游戏情节的拓展提供基础保障。反之,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补充。

3、创造性游戏与领域活动的整合

一般而言,领域活动较多是依据各领域本身的特殊性设计教育活动,其结构化程度较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尝试将创造性游戏与领域活动进行密切整合,在角色游戏“贝贝旅行社”活动中,教师发现扮演“导游”的幼儿对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景点不了解,无法为“游客”介绍各景点的名称和主要特点,无法较好地完成“导游”这一角色任务。因此教师便结合领域活动《国外的著名风景》《美丽的香港》《宝岛台湾》,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白金汉宫、巴黎铁塔、凯旋门等国际著名建筑物,熟悉香港、澳门、台湾的美丽风景,幼儿不仅丰富了有关外国风景名胜的知识经验,还为“国际游”这一角色游戏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服装加工厂”活动中,由于幼儿对衣服制作步骤不了解,教师通过语言活动《穿衣要整齐》、《爱惜衣服》;音乐活动《做衣裳》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制作衣服的基本步骤,“服装加工厂”的游戏内容逐渐深入和丰富。通过尝试,我们发现,游戏与领域活动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互相补充。

4、创造性游戏之间的整合

在创造性游戏中,建筑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最密切。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为了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游戏前教师会先引导幼儿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布置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而建筑游戏在建成某一物体或场景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如幼儿在完成了大型“游乐场”的建构以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娓娓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各处参观。又如在角色游戏“服装城”活动中,教师事先引导幼儿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里由许多的服装店,每间服装店还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另外,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还建议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T型舞台,专门为“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所举办的时尚动感的“服装秀”而准备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重新转入了建筑表演T台的活动,T台建好之后又转入表演游戏“服装秀”的活动。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 了极大的满足。

二、收获与反思:

1、幼儿的发展

(1)持续地点燃幼儿游戏的兴趣

在创造性游戏中,一个游戏主题的产生比较容易,但如何在一段时间里稳定游戏的主题,使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看游戏是否有发展。一个新的游戏主题确实能引起孩子的新鲜感,并激发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个主题如果不加以巩固和发展,始终停留在某一个高度上,那么,新主题也会变成老主题,而整个游戏也会因为缺乏新意而停滞不前。在角色游戏“贝贝旅行社”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国内游”的主题开展几次后,参加的“游客”越来越少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在网络式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进一步获得有关白金汉宫、巴黎铁塔、凯旋门等有关外国风景名胜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生成了“国际游”的角色游戏主题,从而再次激起幼儿新的游戏的欲望,持续点燃幼儿游戏的兴趣。

(2)提高了幼儿运用、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

幼儿在其它课程获得的各种相关经验能否进一步得到运用,并在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创造性游戏课程使这些经验的运用和迁移成为最大的可能。在“美丽的服装”的网络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服装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服装的各种不同款式、不同质地以及了解了制作衣服的程序等,但这些内容还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于是就自己生成了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的角色游戏“小不点童装店”,幼儿在这一游戏中对服装的买和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由“小不点童装店”引出的“小不点童装厂”,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协商,设置了“裁剪部”、“设计部”、“加工部”、“质检部”和“销售部”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工细致,幼儿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职责清楚,并有丰富的经验交流互动,幼儿能将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很自然的运用和迁移到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经验的机会和能力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里面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使创造性游戏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深入,让孩子运用、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3)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毫无顾忌、毫无束缚。当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将在爆发之间。而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凭空的,他们会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而萌发想象,又随着经验的运用和迁移而展开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幼儿便有了创 造的欲望,而从想象到创造的这一过程便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得以更多的满足和实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丰富也更开放了。现在,我们经常利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制的玩具进行游戏,改变以往游戏材料的准备教师一手包办的现象,为幼儿提供更度想象、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常与幼儿一起寻找游戏所缺少的材料,或想象替代品,或引导幼儿自创游戏材料;由于幼儿在各课程领域活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会随着经验的运用和转换而展开想象,发挥创造。

(4)提高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够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幼儿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而在以往的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密度小,大部分幼儿处于“平行游戏”,不善于与同伴交流,不懂得要如何与同伴协商合作。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丰富语言,丰富的游戏材料之后,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与同伴大胆交流、交往,使他们能文明、友好协商活动,分享合作的成果,从而不断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

(5)提高幼儿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使幼儿将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目光投向探究性主题活动,从更宽泛的领域,更趋于完整的空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建构游戏“动物园”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而熟悉的动物开展建构活动。游戏中幼儿出现对动物外形细部了解不清楚等经验的缺失,于是生成了回应幼儿游戏经验需求的主题探究活动“有趣的动物”,师幼收集相关动物的资料,通过参观、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获取表象经验,再运用这些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设计,用建构材料和纸工材料表征。随着建构经验的逐渐丰富,幼儿有了“建动物的家”的需求,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绕有兴致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和交流,使幼儿原始的朦胧的经验,在借助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幼儿自身体验和积累的基础上,转化为清晰的正确的经验。将幼儿所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转化为游戏行为。在这期间,游戏伴随主题活动的探究逐层深入,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随之发展。

2、教师的转变(1)增强整合意识

通过实践,教师明确了课程整合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在整合过程中,教师淡化学科 界限,学会有机整合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初步懂得把各领域的教育要求和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活动经验浑然一体地融合于一日活动之中,具备游戏与主题活动、领域教学、区域活动等课程的整合能力,改变了游戏组织形式单

一、内容单

一、手段单

一、课程模式单一的平行状态;初步架起了游戏与学习活动之间的桥梁。

(2)灵活转变角色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教师中注意到自身角色的转变,注意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从教师是游戏主题的确定者的角色,到师幼共同商讨、以幼儿确定游戏主题为主的角色转变;从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及环境的创设者的角色,到幼儿参与到游戏材料的准备及自主创设游戏环境的角色的转变。因此,在这种课程模式研究过程中,教师已从领导者的角色逐步转换为兴趣的激发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交流者的角色。而这种角色的转变是自然的、真实的。

(3)提升观察判断力

在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中,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到游戏中幼儿的经验缺失、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以此来生成适宜的主题内容;学会了发现游戏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其他课程模式中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学会了在多种课程模式中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整合。

三、启迪

1、体现教育的整合观

幼儿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整合的是教师的观念,观念的整合是先导,只有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的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其次是体现了目标的整合,在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的课程模式中,目标的达成是全面的,在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我们更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三是内容的整合最为直接。我们更多的是发现和挖掘各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中,已经看不到特定领域存在,而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四是形式上与方法上的整合。这样的整合更注重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在《桥》的活动中,从参观桥(主题探究活动)→我见过的桥(领域活动)→我设计的桥(艺术活动)→海沧大桥(建构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不同领域的整合,而细微的整合就体现在每个活动的过程中。五是随着主题的探究,幼儿知识经验的不 断丰富,游戏情节的深入与拓展,幼儿的需求逐步走向社区与家庭各方面的资源,资源整合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得以体现。

2、促进游戏内容的生成与发展

通过“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幼儿能将在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印象融入游戏中,使得游戏内容深入透彻,丰富多彩。在角色游戏“服装加工厂”的游戏内容来源于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探索、收集的信息,在角色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迁移。又如在“服装怎么来”的探究活动内容中,幼儿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了“服装厂”里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先设计图纸、打样板、裁剪、缝合、设计装饰图样、包装等,对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幼儿参观服装店时可以很直观地观察裁缝师傅制作衣服的过程,明确了服装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些感知经验,以及所收集到的关于“我的衣服”调查表的信息等,为“服装加工厂”游戏内容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反之在“服装加工厂”的游戏中,幼儿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积极投入游戏当中,游戏内容不断深入,游戏情节不断扩展。从以上的例子可以明显地发现,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所学习的知识,收集的信息、吸收的技能可以为游戏内容的生成与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说网络式主题的活动内容与创造性游戏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3、全面地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整和,从目标的整和方面来看,不仅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品质,丰富幼儿的知识认知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幼儿彼此之间互相交谈、讨论的机会较多,在这些交往中,他们的知识、情感、经验、愿望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交往能力显著提高。在产生冲突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显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由于在这种课程模式中,目标可以灵活的转换,内容可以有效的整和。因此,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四、思考

进行课题实践研究实际上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具体操作、探索、和运用的过程。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意味着挑战、问题、创新、改造和反思、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发现、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然而如何选择与幼儿 年龄相符和的游戏因素?如何选用与教学内容相符和的游戏因素?如何转换游戏与教学之间的课程式,使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融合更加自然等一系列问题,将是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角色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指导策略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黄夏珍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与社会融合。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他们与人交往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基础。陈鹤琴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机会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意义。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分享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交往能力指导的点滴体会:

一、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交往语言是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中运用的语言,幼儿学习和运用交往语言是掌握交往技能的重要内容,交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幼儿的交往语言总结归纳为礼貌用语、商量用语、拒绝用语、请求用语、赞美用语等。刚刚开始游戏时,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各角色之间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动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妈妈总是一味地给孩子喂饭,哄他入睡,给他洗澡,洗衣服,一系列动作发生后,却没有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语言交往,这样,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时,老师要教他们学会运用一些交往用语,如:礼貌用语、商量用语、拒绝用语、请求用语、赞美用语等。当娃娃家有客人来访时,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问我可以进来吗”、“打扰了”、“别客气”、“谢谢”等;当有事情需要与别人商量时用商量用语,如:“我们一起玩,好吗?”“你和我一块玩,好吗?”“我能玩儿一下你的玩具吗?”“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当需要邀请别人时使用邀请语:“请你来我们家坐客”;当需要拒绝别人时使用拒绝用语如:“对不起,我不想„„”、“对不起,我不和你玩了”、“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当需要帮助时使用请求用语,如:“请你帮帮我好吗?”。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话题多了,想法多了,交流多了,互不搭理的少了,交往语言的运用,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幼儿彼此之间的交往。

二、游戏的协商中,增加交往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具体表现在:角色的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矛盾,这时,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增加社会交往能力。

1.引导解决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在角色游戏中经常可见,往往表现在几个人争着扮演一个角色,特别是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一出现,幼儿就争着要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这时,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解决矛盾。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幼儿对扮演医生这个角色争吵不休,见到此情况,老师就让他们协商解决,这时,有的幼儿就提议,用轮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谁先当呢?这时又有人说:小宇他爸爸是医生,他比较有经验,我们就让他先来当。幼儿在解决矛盾中,学会了协商,学会了让步,提高了处世和交往能力。

2.引导解决材料使用的矛盾

每次游戏,我们总要投放一些新玩具,这个新玩具,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由于大家都想得到新玩具,于是就抢了起来。结果,往往把玩具抢坏了。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玩具为什么会坏?玩具坏了大家还能玩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马上认识到:大家都想玩新玩具,要互相谦让,互相协商来解决。不但教孩子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3.引导解决角色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因而,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如:在一次游戏中,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是不肯让娃娃家的妈妈领钱,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存款,可这位妈妈却因为孩子生病住院,确实要钱用,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我就跟娃娃家的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 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一定会让你领钱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啦!我们家的孩子生病住院了,还是没钱,他就会死掉的。”银行工作人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需要多少,我们先借给你,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病人家属那种着急、痛苦的情绪。学会了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提高了交往的质量。

三、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让他们受到交往的乐趣,获得同伴间相互关系帮助的愉悦经验,才会觉得自己需要和别人交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各种角色交往,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交往的乐趣。例如;角色游戏中开展的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主题,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还能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

四、在游戏评价中提高交往合作的水平

游戏评价是促进交往意识,提高交往合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你到哪些地方去玩的?他们怎么招待你的?”“你们那里来了哪些客人?”等等,给幼儿更多的机会把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交往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交往合作意识。

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游戏中帮助、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交往意识,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

珍惜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想象”瞬间

集美幼儿园

杜雪鹰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运用自己的想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但它就像流星一样,一不小心就稍纵即逝。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很重要的,那么就要留意孩子在游戏中的点点滴滴,及时的对他们的“奇思妙想”做出反应,珍惜孩子的想象瞬间。

一、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捕捉想象的火花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孩子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我们的孩子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奇人或伟人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个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为束缚”或者“人为疏忽”造成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孩子的想象力就在不用中退化了。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正处在最蓬勃发展的时刻,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想象瞬间时刻在迸发,如果老师留意了并用智慧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例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着急地对爸爸说:“呀!宝宝发烧了,带他到医院打针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又回来了。孩子的想象瞬间在这时即将停止,我走了过去,询问妈妈:“你的孩子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呀?”妈妈说:“太远了,吃药就好了。”我接着说:“太远了你可以做公共汽车去,走,我帮你拦车。”于是我把孩子带到了“汽车上”,并引发了其他孩子让座、看病等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娃娃家、公共汽车、医院三者之间的幼儿自然的进行了交往,汽车上的乘客问:“你的孩子怎么了?你要让他多喝水,生病就好了……”。

二、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想象的欲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紧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知道的少,结果孩子习惯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用说去想象了。想象力是角色游戏的支柱、灵魂,在游戏中如何去刺激孩子的想象欲望,更好的为角色游戏服务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用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行为,不抹杀孩子天真的想法。一次深刻的教训到现在还时刻提醒着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饮食店的顾客都在买 各种小吃,老板忙着招呼,忽然老板大声喊:“老师,陈飞把包子和春卷全部撕开了。”我一听赶紧走过去,看到面目全非的“包子和春卷”,生气的质问陈飞:“你为什么这样,老师做得辛辛苦苦,都被你弄坏了,不要玩了!”陈飞一脸惊慌的站在一边,看他那可怜样,我有点不忍,气也消了些,问他:“为什么要撕春卷,下次玩什么?”他小声的说:“我想看看里面包什么,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买?”天啊,我冤枉陈飞了,我赶紧蹲下来,对他说:“老师错怪你了,但这些都是我们游戏的材料,是用纸张和皱纸做成的,你撕了就坏了,知道吗?”之后我一直自责自己粗暴的指责,如果我没有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那么陈飞以后在游戏中肯定缩手缩脚,再也不会因好奇心而做出“创举”。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更多新奇的知识。

三、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引导合理的想象

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幼儿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想象力发展水平不同,在游戏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和玩法。孩子的想法无奇不有,我们要及时肯定幼儿富有创意的想法,并适时引导,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尊重每个孩子,要先让他表达,而且还要“微笑”“点头”鼓励他表达,千万不要动不动说:“不对”,完全抹杀了孩子内心特有的想法,把刚刚萌发的想象瞬间冻结在否定声中。例如:在饮食店里老师提供的纸条有的幼儿用来当“面条”,有的却用来当“薯条”;塑料棍有的当爷爷的“拐杖”,有的当“警棍”; 医院的医生用条形积塑当“压舌板”、用纸团、海绵粒当“药丸”,娃娃家里爸爸妈妈在吵架,原因是爸爸喝酒醉了。教师还要懂得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不着边际的想法朝着可能、实际的方向想象。例如:张凯终于当上了警察,戴着警帽,拿着手枪,一脸严肃的表情四处在巡逻,看到有的行人在跑,他就马上举起手枪瞄准他,示意行人不能跑。看到这一幕我走过去充满敬意的喊:“警察叔叔好,你在执勤呀,可是警察不能整天把手枪拿在手上,这样会误伤好人,你应该将手枪插在腰间,只有碰到坏人,很危险的时候才能拔枪,这样才是个好警察。”张凯听我这么一说,赶紧将手枪插好,继续巡逻,我在旁边观看,发现他看见了不好的行为,会先用手势将人拦下,敬礼,再告诉他不对的地方。在游戏中幼儿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力,游戏顺利地进行。

正是教师一次次的鼓励,才有孩子以后一个个突发奇想和创造发明。

人类真正的“创意”和“突破”都是从最初的想象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强,就要珍惜身边孩子的想象瞬间,让他们放开手脚,自由的呼吸,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

集美幼儿园

陈少蓉

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引进来的。科学家认为: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是很难达到高水平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力呢?观察力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幼儿只有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感知周围世界,探索发现有趣现象,获取更多的信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除了教师要注重观察、了解孩子,剖析孩子的行为,他们自身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他们就能产生更多的话题,扩展自己的经验,就能进一步认识自然与社会。教师如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呢?根据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丰富幼儿观察的内容,让幼儿与主题环境互动

观察力是在观察的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多提供观察的机会,使他有内容可以观察。在生活中可供幼儿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是很多的,如家中的家具及各种生活用品;经常食用的各种食品,包括各种瓜果、蔬菜;公园里的树木、花草、四季变化现象,各种昆虫;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街上的各种车辆;路边的商店及商店里的各种商品;各种建筑物等。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我们选择了《小小的我》、《彩色世界》、《小动物真可爱》、《车子叭叭叭》、《夏天到》等内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第一个主题探究活动《小小的我》,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考验,他们接触到许多的人 和事,感到惊讶、兴奋和茫然,他们小心翼翼地辨认着、了解着周围的一切。他们对自己只有一些浮在表面上的、仅限于形象的,并不深入的信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许多与“我自己”有关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应跟随孩子自身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了解自己,建立初步的自我概念,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于是预设了主题探究活动方案,主要从性别、喜好、小的时候和现在的我对比、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等几方面展开观察探索。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主题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活动创设环境,以环境服务教学,努力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让幼儿的观察活动与主题环境相结合。如主题《车子叭叭叭》:为了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车,我让幼儿把家里各种各样的仿真汽车玩具带到幼儿园,把有关车的图片剪贴在活动室四周墙上,在图书角投放介绍车的书,向幼儿讲有关车的故事,利用幼儿与家长共同动手制作的车子布置主题墙饰“马路上的车”等等。幼儿就象生活在一个车的世界,自由活动时他们可以或成群结队或单独自由观察,讲述自己对各种车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注意事物的多面性,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观察事物主要是用眼睛,可是,事物本身是个整体,有各方面的特性,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有的特性需要运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才能感受到,在幼儿观察时,要尝试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主题《小动物真可爱》中的活动“可爱的小白兔”:在观察小白兔时,除了看它的外形,可以让幼儿用手去摸一摸小白兔的绒毛和短短的尾巴,用白菜、萝卜喂小白兔,再学学小白兔跳。又如主题《夏天到》中的活动“西瓜甜甜”:一个西瓜,用眼睛看仅能看到它的形状和颜色,如果用手去触摸后,又能感受到它是光滑的,用鼻子去闻一闻,又能感受到它是香的,切开用舌舔一下或吃几口又能感受到它是又香又甜又多汁的。这样,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西瓜各方面的特点,结果对西瓜的认识就全面和深刻了。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学得积极、生动、愉快,还可以培养训练幼儿各种感官的敏捷性。因此,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要 动员他用眼睛看,同时要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再动员他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感受。

三、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稳定其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

兴趣是观察的动力,教师在带领幼儿观察时,必须激发他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使他有积极去观察的强烈的愿望。为了引发幼儿兴趣,要选择好观察的对象,让幼儿对观察的对象有一定的新奇性、复杂性,同时也要注意适龄性。幼儿对于太熟悉、太简单的对象是引不起兴趣的,对于太陌生、太复杂、不适合年龄的对象亦不会发生兴趣。观察过程中,运用语言激发兴趣是很有效果的。如,我们带幼儿到公园去实地观察春天的景色,事先对幼儿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发他的好奇性和观察的愿望:“你知道春天一到公园里有什么变化吗?树有什么变化?草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公园变得更美丽了?……”结果幼儿睁大眼睛在公园四处张望起来,高兴地看到柳枝长出了绿芽,草地上长出了绿草,花坛的花开得很美丽。接着教师又说:“唷!迎春花多么美丽,让我们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每朵花有几瓣花瓣呀!”这样一引导,幼儿又兴致勃勃的去仔细观察迎春花了。观察过程中幼儿必须注意力集中才能把对象看清楚,同时也可起到稳定注意力的作用。可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据研究小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是5—8分钟,但是教师如果引导得好,幼儿注意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如“要看仔细,这只小动物太有趣了!”使幼儿观察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更长。

四、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启发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

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可以使观察更为深刻和全面,从而提高了观察的能力。当幼儿观察时,首先要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标,教会幼儿看清“是什么”,同时还要启发他将看清的东西与其他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思考:“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然后再启发他们思考:“这些东西是不是属于同一类?”,如主题《车子叭叭叭》中的活动“这是什么车?”: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观察马路上过往的各种车辆。经过了几辆轿车,教师就叫幼儿看清楚是怎样的车身、车头、有多少轮子;经过几辆自行车又让幼儿看清楚是怎样的车身、车头、多少轮子,座位在哪里等。通过这样引导,让幼儿学会认识事物时要进行方方面面的分析。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比较轿车、卡车、自行车的异同……经过启发,幼儿不仅认识轿车、卡车、自行车各自的特点,还知道了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运送人或东西,都是“交通工具”。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还可要求孩子将看到、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观察的印象更牢固,知识更 巩固。如“自行车有两个轮子,小轿车有四个轮子,大卡车有六个轮子。”、“汽车司机的座位都是在左边的。”……如果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能主动向教师提问题,则是极好的现象,说明孩子能积极思考,教师应高兴地鼓励他,耐心回答他,或启发他自己想答案,使幼儿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刻。

五、掌握多种观察方法,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观察事物的方法、形式多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事物。观察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一些简单易行的观察方法,这些方法是:典型特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长期系统观察法。

1、典型特征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先观察事物最明显的特征,然后再观察事物的其他部分。如主题《小动物真可爱》活动中:观察大象,先看象鼻子,再看耳朵和全身的其他部分。观察长颈鹿,先看长脖子,逐步过渡到看其它部分。观察雄孔雀先看尾巴,观察骆驼先看驼峰,……这种方法,最容易激发幼儿兴趣,提高观察的积极性,特别适合小班幼儿。

2、顺序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对事物各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从头到尾,从大到小,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者倒过来。因为幼儿往往不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而只注意那些色彩鲜艳,特征明显的部分,对一些细微的部分容易忽视,因此,在活动中,我逐步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活动“可爱的小兔子”:活动前,我先发动幼儿将自己家里的小白兔带到班级里来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小白兔的外形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个别交流:“小白兔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只注意明显的一两个特征。于是我提出观察的要求:“在观察兔子长什么样子时,我们不要只看兔子的一个特征,而是要从头、身体、尾巴等方面有顺序地观察,把小白兔的特征说出来。”经过我的提醒,很多幼儿都能比较细致地将自己观察到的兔子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高依婷说:“小白兔全身长着白白的毛,摸上去很舒服。它的头上有两只长长的耳朵,它有两只红眼睛,嘴巴是三瓣嘴,嘴巴两旁还有细细长长的胡须。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前面两条腿短,后面两条腿长,兔子身体后面有一条短尾巴。”就这样让幼儿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观察了兔子的外形特征。顺序观察法,可以使观察比较全面、细致、不易疏漏,幼儿比较容易掌握。

3、比较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并且比较其异同,需采用比较相似的两种事物供幼儿比较。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观察过程中,还要让孩子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孩子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纹理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如“数轮子”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观察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小汽车、火车等不同类型的车子,它们都是车子,但它们的车轮的数量各不相同。观察中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规律,比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幼儿的观察兴趣更高了。比较观察,要求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辨认,分析综合,这种比较性的观察方法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十分必要。

4、长期系统观察法:对某一事物或现象需要观察其变化的过程,了解它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关系,就要用长期系统的观察法了。如,观察植物如何从种子发芽→长茎叶→开花→结果。又如,观察青蛙成长过程,如何从卵→蝌蚪→蝌蚪长后腿→长前腿→青蛙。长期系统的观察,可以使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种观察法的持久性,还可以锻炼幼儿观察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对科技的兴趣具有独特的作用。

六、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让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幼儿观察事物后,教师要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讲述、舞蹈、绘画、做做玩玩等,表达、表现自己的观察情况和感受。如观察各种各样的车子时,我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车的外形特征,允许幼儿在观察中互相交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观察回来,我教幼儿唱《小汽车》的歌曲,让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组织幼儿画、拼、塑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车子。又如观察西瓜,观察后让幼儿朗读儿歌大西瓜,绘画我看到的西瓜,玩切西瓜的游戏等。在这个讲、做、玩、想、唱、画、念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观察所得的知识,又加深了观察所得的印象,对事物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现在他们对事物比以前敏感了,思维也活跃了,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同伴和老师。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通过大家一起查资料,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幼儿从中获得了很 多知识和经验,观察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层层加码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能,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幼儿并不适合,我们应抓住主题探究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不断主动、积极、自觉、有创造性地参与活动,不断认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为他们积累经验、表达表现、奠定完整人格打好扎实的基础。

浅析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区

集美幼儿园

周金枝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活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构建自己的智力结构的,如果没有物质活动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就不能实现智力运算。因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适宜的操作和探索的环境即活动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区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区?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结合主题,创设动态的区域环境。

让孩子带着热情与自由,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是我们进行主题教育的前提。活动区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始终吸引孩子的兴趣,就必须保持其环境构成的动态性。因此,在活动区创设中,首先要依据《纲要》,定位大目标,对各活动区作整体布局,如发展社会性的、激发艺术热情的、科学探索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等等,然后自然融合主题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主题活动《家乡的鳄鱼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鳄鱼的模型玩具、图片资料,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围绕许多问题展开讨论:鳄鱼都是四条腿的吗?鳄鱼是吃什么长 大的?鳄鱼有朋友吗?等等;在美工区和语言区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合并为一个区,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找图片,有的作画,有的用废旧材料制作鳄鱼,有的一起设计宣传画等等,幼儿的兴趣十足,他们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宣传画,还请老师帮忙写上自己创作的标语“鳄鱼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我们!””等张贴在幼儿园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又如在主题活动《集美的亭子》中,我们在语言区设置了一个“亭子展览馆”,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每座亭子的名称和意义,而且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我们还在孩子们最喜欢的建构区张贴了各种各样的亭子图片、投放了积塑、积木、还有收集来的一些废旧物等等,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建构了许多样式不同的亭子,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中,即满足了能力强的孩子的操作、创作欲望,也照顾到了能力弱的孩子。由于在区角活动中投入许多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幼儿才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区角活动中,他们的自主性、探索兴趣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满足,也推动了整个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二、结合主题,提供引发幼儿兴趣的材料。

有些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有些主题活动则是由老师有意投放的材料引发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前,老师有目的的投放一些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材料,有利于提前增加环境材料对幼儿的认知刺激,帮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区域,从而为主题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如在《昆虫》这一主题开展前,我有意识地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及其生长过程的图片,孩子们被新投放的材料给吸引了,他们往往会拉着老师的手,和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探索。如,他们对蝴蝶的种类很感兴趣、被蝴蝶漂亮的翅膀所吸引、对蝴蝶小时侯是毛毛虫而感到不可思议……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老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而且老师也能适时渗透些有关蝴蝶、昆虫的知识给幼儿,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有益的基础。又如在开展《船》的主题之前,我在班级的益智区投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船模等,一部分幼儿对船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并提出许多有关船的问题后,我们才适时地开展“船”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带幼儿参观了航海学院的船模室,幼儿的问题在参观活动中、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了解决。这种由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材料引发的主题活动,由于有了材料的投放和准备,开展起来较为顺利,幼儿也兴趣盎然,并避免了主题活动内容被个别幼儿的兴趣所牵引的现象。

三、结合主题,提供让幼儿继续探究的材料。

在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由于幼儿感受的程度不同,存在着构建认知结构的程度差 异。因此,在每一个探究主题结束后,我们仍保留着一部分该主题活动的操作材料,给部分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继续探索的机会。我们会从以下两点下工夫:一是保留幼儿仍较感兴趣、有操作探究价值的材料,并对幼儿提出较高的操作要求;二是对新近投放的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有操作难度的材料。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活动区的探究中充分利用后置性材料向纵深方向进行更多的尝试,整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蔬菜》的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给幼儿提供了:种子、水壶、铲子、记录卡、相机等材料,让幼儿以组为单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撒下了吃叶的蔬菜种子——生菜;吃果实的蔬菜种子——辣椒;吃花的蔬菜种子——菜花,吃根的蔬菜种子——萝卜。请幼儿对这几种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中,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这些蔬菜的种类,巩固了对蔬菜生长条件的认识。后置性材料的提供,使幼儿在活动区中有了更多的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幼儿在和小伙伴的分享及学习中获得很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有效补充了主题活动中的知识和能力空缺,使他们的认知、动作、思维等能力得到了继续发展。

四、结合主题,让家长提供活动区材料。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可利用家长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区,这样不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主题探究活动在家庭中的有效延伸。如:在《汽车总动员》这一主题开展前,教师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到社区参观,但是由于时间和场地有限,收集的汽车种类都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幼儿多角度和全面探索的愿望。为了保证给幼儿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于是我们请家长利用双休日时间带幼儿去参观车展,了解有关汽车的知识;请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汽车的图片和各种玩具汽车,让幼儿了解汽车的发展史等。由于老师的真诚动员,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vcd、图片、书籍、手工纸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在班级的建构区设置了一个汽车建构场,美工区设置了一个汽车制作角,科学区设置了一个“汽车拼建”角和赛车区。活动区的材料丰富了,幼儿的新鲜感倍增,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都有序地进入活动区玩耍和观察,“什么样的汽车走得快?”“汽车在斜坡上和平地上哪边走得快?”“汽车有哪些品牌?” 在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中,孩子们获取了很多有关汽车的知识;在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幼儿又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家长、老师寻找正确的答案;在观察、比较中,幼儿更具体地 了解了汽车的构造;很多回家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也在进一步的观察和操作中得到了验证,个别能力发展滞后、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还能及时给予个别的隐性指导。幼儿在活动区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很多来自家长的帮助和他们在活动区的探究活动。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如果老师能用心思考,提供与主题相适应的活动区材料,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从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兴趣,这将对每个幼儿自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浅析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的运用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集芬

《纲要》明确地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环境说话是我们创设环境时的初衷,那么教师在布置、组合幼儿作品,创设环境时,色彩能否随意运用呢?如何才能做到既是幼儿喜欢的艺术表现活动,又能让幼儿喜爱、体验到环境中的美,陶冶其美感、丰富他们审美的经验——让环境说话。本文将就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的运用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色彩属性知识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不少人认为“色彩凭感觉”,色彩感觉固然很重要,但感觉只能解决一些表象问题。在幼儿园的环境装饰中,大多数是采用平面的图案,缺少立体空间的构成,因而对于色彩属性的有效利用就更为重要,它能使环境整体和谐统一。色彩的三属性:包括色彩的明度,色相与纯度。

首先,是恰当地运用色彩明度。

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称亮度,深浅程度),在其它颜色的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明度。这常运用于为幼儿主题活动中的作品加装饰、画底色的过程中。例如在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的主题墙饰布置时,我在张贴幼儿作品之前,我选用了朱红、柠檬黄为主色调,然后陆续地加上白色加以过渡,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在色彩 上给孩子们营造了秋意浓浓的氛围,在这样的底色的基础上再张贴幼儿的作品,便可以说得上相得益彰。可见,恰当的底色陪衬,能体现幼儿的作品的和谐感。

其次是色相的取舍。

色相是指色彩的面貌。像音乐一样,色彩也是一种感觉。音乐是以音阶为基础的,色彩是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本色相。环境布置过程中,有些教师只单纯地追求色彩的相貌,觉得孩子喜欢鲜艳的颜色,那么色彩越鲜艳越好,绿色、红色、橙色、黄色,单独看这些颜色,都是很跳跃、鲜艳的颜色。挺纯净、挺热闹,但当你把这些单纯的色相放在一起却只是觉得俗艳而已。因此教师应注意颜色搭配时色相的取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注意色相的对比关系,色相对比有强弱之分,色相弱对比容易使画面保持统一、和谐、单纯、雅致、柔和、耐看,是我们常常采用的对比方式。例如,黄色与橙色搭配,黄色与绿色搭配,绿色与蓝色搭配,紫色与玫瑰红搭配。这样近似的色相组合,既是弱对比色相,在视觉上既亮眼又和谐、统一,它能给幼儿以潜移默化地形象幼儿的色彩知觉。

二、色彩调和规律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色彩调和指有差别的色彩或不同的色彩对比色组合在一起时,能给人以不带尖锐刺激的的和谐与美感的关系。这也是我在班级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觉得最为伤脑筋的过程。幼儿大多都喜欢鲜艳的颜色,因而他们的作品就有这样的偏好,可是,过多的鲜艳颜色频繁刺激,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而盲目追随幼儿的颜色偏好不一定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幼儿有变化的作品进行组合,以变化为基调,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便是色彩调和所诉求的目标。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1、类似调和法:

类似调和是指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求调和,以统一为基础,能在统一变化中求得适度,是一种以统一、柔和为基调的配色。左图是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中的二级主题——“同住地球一个家”的环境布置,在组合作品的过程中,我在设计边框色彩时采用了黄色与绿色进行调和,在对比的双方互相混入对方的色彩使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亲缘关系,同时,在各自色相的基础上又混入白色,提高了名都调和,从而达到调和的目的。而局 部也使用了类似调和的原理,用黄色加上橙色产生类似调和的效果。黄色与绿色互为临近色,但又分属不同色系,又有含蓄同一的效果。两种颜色一起使用,给人感觉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2、秩序调和法。

秩序调和是指在配色中注意色彩要有秩序,有节

奏。奥斯特瓦德说:“调和等于秩序”,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放入相应的色彩序列,可以使本来的杂乱效果得以减缓。满足幼儿的视觉平衡需要。

如左图中幼儿作品的张贴,其排列情况我们加以分析:最下方是幼儿的水粉画,色彩浓烈,中层的图片色彩是相对灰的图片,而再张贴到最上一层的作品便是调查表,色彩属于相对白色的作品。教师张贴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作品布局色彩的秩序感,作品张贴的色彩过渡排列使整体过渡,和谐、而富于节奏感。整个分题环境的布置有跳动,而且是有秩序的跳动。是较为成功地运用秩序调和的主题墙饰布置。

三、色彩心理效应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的概念既包括生理发展,又含有心理的发展。有个别幼儿园环境设计色彩搭配无序、花哨。错误的认为颜色越多越美、颜色越鲜艳幼儿越喜爱,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没有足够重视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歌德曾说“颜色对于人的心理有一种作用,它能够刺激感觉,唤起情绪体验。”约翰-依顿曾语:无论我们对它观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应该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足见色彩心理效应的重要性。

有人以3-6岁幼儿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有一定色彩的联想,年龄越小联想的事物越具体,如橙色即想到桔子等,黄色即想到香蕉、月亮等,红色即想到苹果等。

3、4岁的幼儿绝大多数偏好暖色,联想的事物具体形象。这与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弱有关。而6岁幼儿已开始萌发了不稳定的个性色彩爱好,有了简单的色彩情感倾向,如他们能说出红色感觉热,蓝色感觉冷等。但是可看出共性的倾向:低年龄段的人喜爱纯色,讨厌浊色。以下我从两方面谈谈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心理效应需要注意的方面:

1、确定主题环境创设中的主色调。

目前有些教师往往为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将多种色块在墙上粘贴,由于色调的不统一,造成毫无风格的花、乱、散。色彩的心理感应是由色彩表面的直观物理性感应发展为某种心理的体验。它是由色彩的固有感情导致的。色彩作用于幼儿时便即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效应。例如黄色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色,给人灿烂、愉快、亲切、柔和的印象,能让人产生活力,诱发食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消除疲劳,还能产生镇静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时可以多选择黄色和绿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平静、祥和的气氛,幼儿身在其中可以保持适度的兴奋。

2、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运用色彩。

冬季寒冷时,可多为幼儿选用暖色系。如红色、橙色、黄色。红色给人活泼感、产生积极、热烈的气氛,也易使人表现急躁;橙色具有温和的感情;黄色表现明朗、欢快的感情。但是红色由于鲜亮,会刺激幼儿眼睛,使幼儿产生视觉疲劳感,影响幼儿视力。因此在使用这些色彩时应当注意;还会使人产生时间迟缓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可以改变红色的特性,如用无彩色系的白色降低红色的纯度,选用粉红色系。配以幼儿手工、绘画作品等内容组成整体的、和谐的、有节奏的画面,一间活动室选用二三种颜色搭配就可以获得完美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色彩设计应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具体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做到既丰富又协调、繁而不烦、艳而不厌。色彩有它本身的美,就像人们在尽力使音乐里保存音色的特质一样。色彩给幼儿心理的影响是无法全部以语言表达出来的,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色彩运用的规律,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掌握色彩美的基本规律。学会关注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联想。力求将色彩方面的素养与环境布置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积累。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相融的学习、生活、游戏的主题环境。

从幼儿生活出发开展主题教育之我见

杏林中心幼儿园

林卫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不考虑现实生活背景的课程不可能真正是适宜儿童的课程,远离幼儿生活背景的内容难以让幼儿真正感受和领悟,难以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之中。”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正是以幼儿核心经验为主题来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即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切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活动中提供各种材料及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探索,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及技能的具有新型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课程。然而在以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主题内容是教师选择的,网络是教师预设的,尽管给了幼儿一定的自主性,有时却因为选择了不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的主题,从而使主题活动再次脱离了幼儿主体,使主题活动流于形式。而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的强调,“向生活世界回归”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组织、实施主题探究活动时,努力把主题探究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

一、选择适合幼儿当前发展的主题内容

杜威认为,“一切课程都应是表现儿童目前经验的充分发展”。作为课程的经验是有选择的。首先,它必须“按照学生直接的需要而定”,应直接反应“个人的经验”和“心理的经验”。其次,它必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基础,“使教的东西有所凭藉”。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关注的不是应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当前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者是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以及教师如何为这些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其中包括如何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哪些必要的知识经验等。

1、根据幼儿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需求选择主题内容

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前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认真倾听幼儿的自由交谈,利用不同渠道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来了解幼儿,从而为幼儿选择适宜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小班第二学期中,我们发现随着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如争抢玩具、大声喧哗、乱丢玩具等问题,这时我们便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通过一系列 “宝宝长大了”“懂礼貌的好宝宝”“宝宝真能干”等主题探究活动来增强幼儿的自我认识,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和良好习惯,教育幼儿做事要轻手轻脚,与他人交往要轻声细语,有礼貌地对待他人,自觉爱护班级的各种物品,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合作等等。

2、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知识经验来选择主题活动内容

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偶发事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大量的调查来分析当前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幼儿选择适合的主题内容。又如我们在开展《球》这一主题活动前,在自由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同伴带来的球很感兴趣,而与幼儿沟通调查后又发现大部分幼儿家中都有球,且球的种类也不少,幼儿对球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就开展了球的主题探索活动。而在主题开展之前,我们先让幼儿了解即将进行的主题是什么,再要求幼儿将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问题提出来,如想要了解该主题的哪个方面,自己已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再一一加以记录、分析,从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再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组织活动。这样,幼儿开心地投入到自己兴趣的活动中去,幼儿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满足,也凸显了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二、让主题教育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为了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就需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悟、体验,使他们亲历--感受、体验“生活世界”的种种生活;亲为--投入、参与到“生活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生活这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中来学习到各种知识经验,掌握各种能力。

自课改以来,我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开展。我们围绕年段课题:“幼儿主题活动生活化之研究”,提倡“生活化课程”,即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生活和学习活动,幼儿的生活即学习,孩子的每一个生活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不把幼儿的学习限制在所谓的“课堂”内。例如:孩子和别人的交往、孩子的进餐、孩子的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都是学习。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根据本班主题活动的需要,选择、生成、改编各种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严格遵循幼儿的特点,将活动游戏化、生活化使我班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引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开展主题《汽车与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分区活动时进区游戏缺乏规则性,总是很随意而且收放玩具也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于是我们开设了小主题”公共汽车”,通过故事、游戏等让幼儿知道并理解了不仅坐公共汽车需要排队等候及对号入座,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需要排队和对号入座后,再和幼儿一起为各个区域制定活动规则。老师提出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来解决,引导他们联系乘坐公共汽车的方法来商量解决问题。我们和幼儿一起规定每个区的进区人数、玩具摆放的位置、为每个玩具筐贴上标志,讨论进行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请幼儿共同遵守。这样一来,孩子们进区活动有章可循避免了好多争执和冲突,不仅让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2、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

缘于生活、游戏、课程的思考,我们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主题活动“我是小主人”实施过程中为了让孩子真实体验当小主人和小客人的感觉,我们特地和家长联系,让我班的孩子到家里去做客,让孩子学做小主人和小客人。同时利用摄像机将孩子当客人和主人的情景拍摄下来,回园后进行回看和讲评。这样不仅让孩子真正地当了一回小主人和小客人,而且在回看和讲评中让他们知道了怎样当一个热情的主人和有礼貌的客人。接着在角色游戏区布置了一个小小的温馨的家,摆放桌椅、茶具、碗筷、小点心、玩具等,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继续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做客及待客的相关礼节的认知。

又如在《豆豆世界》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及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豆豆和豆豆的图片、画册,把各种豆豆陈列在活动室,把豆豆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四周,俨然一个豆豆的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观察、讨论,利用这些豆豆,我们还组织幼儿设想各种游戏,于是,各种幼儿活动生成了:玩豆袋、摇豆瓶、拣豆豆、剥豆豆、夹豆豆、吃豆豆、种豆豆等等,根据豆豆的大小、颜色的不同,我们设计了“豆豆变变变”的游戏,引导幼儿运用豆豆按规律排序做出了漂亮的豆豆镜框、豆豆艺术瓶、豆豆圆盘等作品,让幼儿按数量给小动物送豆豆,听声辨豆,听声辨豆数等。这样,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探究活动,及时调整、补充活动材料,使课程、游戏和生活密切结合并相互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游戏和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三、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为主题活动服务

教育资源是实施教育必备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如何使各种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是我们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利用社区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和深化主题活动

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受幼儿年龄、经验的限制,与社区的整合可以说是幼儿园面向社会的主要内容。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文化物质资源,它们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信息和感受,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我们在生活化课程中结合主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它们有效地发挥教育价值和功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参观、调查、实践活动。如主题活动《汽车与生活》时,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及理解相应的交通规则,我们便带着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去附近十字路口参观。高大的集装箱车、线条流畅的小轿车、轻巧方便的面包车、方方正正的公共汽车等,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货车的轮子为什么那么大?红灯亮了为什么还有车没有停下继续开?孩子们边看边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他们仔细观察、不断提问、积极地投入活动。要认识“公共汽车”了,我们便去公交车站;要认识“交通标志”了,我们便请来了交警叔叔,请他为孩子们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各种交通常识,让孩子提出各种有关交通的问题请交警叔叔给予解答,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交通常识,也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孩子们开展认识、探索和欣赏活动的天然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作的天然材料。各种贝壳、蔬菜瓜果、石头等都能成为孩子们丰富想象的艺术创作的素材。大小不一的豆子、形状各异的树叶可以用来开展排序和分类活动。幼儿利用自然材料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作,将这些自然材料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如在《豆豆世界》这一主题中,我们让小朋友利用各种豆豆制作了豆豆镜框、豆豆脸谱、豆豆圆盘、豆瓶、豆豆小动物等作品布置在墙上,挂在空中,把我们的教室变成了豆豆的世界,小朋友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特别兴奋。

2、利用家庭资源,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和主要场所,家长比 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在家庭中的情况,能为我们提供每个孩子发展的丰富信息;每个家长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家庭中还有着许多无用的废旧物,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活动材料来“变废为宝”,这些都构成了有效的资源教育。

因此,在每个主题活动即将开展前,我们都会通过家园连心桥及时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一些主要的活动,使每位家长了解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发放测查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填写,了解孩子对所要开展主题的知识经验掌握情况;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协助收集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幼儿相关的主题知识经验,帮助幼儿解答主题当中的疑难困惑,与幼儿共同制作有关主题的小作品或小书;而当一个主题结束后,让家长填写好活动发展评估表,反映孩子对主题的掌握情况。如在主题《我是好宝宝》即将结束时,家长制作了反馈幼儿主题发展情况的《我学会了》小书,展现了孩子在主题开展以来的种种的学习和在家的种种具体表现。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组织家长来园参与各类亲子活动,来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我们相继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图形服装表演”“豆豆大餐”“制作未来的汽车”等亲子活动,通过我们的热情邀请,全体家长参与了此次活动,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品尝各类豆制品、豆类菜肴,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图形服装进行服装表演,设计未来的汽车等等。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的感情,也使家长对我们的主题活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总之,生活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更新的一个历程,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主题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杏林中心幼儿园

曾梅娟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的能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其创造性的培养,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今,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主题探究活动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而在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真正地成为主题活动的主人,便成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让幼儿主动地选择活动的主题。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教师都在为不知道要开展什么主题活动而烦恼。其实,教师不必为此多虑,只要在平时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就能找到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在一次做完早操后,有一只蝴蝶飞到了幼儿的身边,它飞飞停停,一会儿飞到幼儿中间,一会儿停在花坛上,幼儿都被它吸引了,“蝴蝶、蝴蝶……”地喊开了。有的幼儿说:“蝴蝶的翅膀好美啊!”有的幼儿说:“它翅膀上的花纹是蓝色的,我那天还看到一只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红色的。”有的说:“蝴蝶像一朵花。”还有的幼儿说:“我知道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另外一个幼儿马上反驳道:“你骗人,蝴蝶怎么是毛毛虫变的呢?毛毛虫那么难看。”……于是,蝴蝶的主题活动就产生了。在自由活动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玩玩具汽车,谈论最多的也是关于汽车的话题。韦杰说:“我的吉普车跑得很快。”绍伟说:“我的赛车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轮子很大。”宇杰说:“我爸爸的汽车上面的天窗可以打开,很凉快,还可以看风景。”雯雯说:“我知道开车要看红绿灯,不然会被交警叔叔抓走。”铭轩说:“我爸爸认识很多的车,我也认识很多的车,丰田车、奥迪车、法拉利跑车,还有很多哦!”……于是,汽车的主题活动又随之产生了。在幼儿期,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从中发现幼儿对周围生活和环境中感兴趣的事物,并且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这样的事物就能成为我们所要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主题。

二、让幼儿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材料的准备。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初期准备阶段,教师往往要思考并着手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但是如果只是依靠班级的两位教师来收集材料,是远远满足不了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发动幼儿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材料的准备。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即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需要些什么材料。如:在主题活动“汽车”即将要开展的时候,我们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关于收集材料的谈话。当教师提出准备做一面汽车的展板时,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老师,我家有一本汽车的挂历,可以挂在展板上。”有的说:“报纸上 有很多汽车的图片,可以把它剪下来贴。”有的说:“我爸爸可以在网上找到汽车的图片,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教师接着又进一步提出:“汽车主题的分区活动要准备什么?”时,幼儿也都能积极地想办法。铭轩说:“我家有很多本汽车的故事书,可以放在语言区让小朋友看。”汉森说:“我有一本认识汽车的书,也可以放在语言区让大家看。”世伟说:“我有汽车的拼图,可以放在操作区玩。”若涵说:“我有拼汽车的玩具,可以在结构区玩。”婧怡说:“我们还可以把家里的纸盒带来放在美工区制作汽车。”……接下来,无需教师过多地进行通知,幼儿回家后就在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准备主题活动的材料,并于第二天带到班级来。有各种汽车的图片和书籍、有关于汽车的谜语、有汽车的模型玩具,有与汽车有关的歌曲的录音带和碟片……幼儿收集的材料丰富多样,为我们的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让幼儿成为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主题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再加上幼儿园经常有教育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展,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和评价,往往自己动手创设主题环境,虽然布置的墙饰、挂饰精致美观,但无法体现出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收获。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每个小分题的开展,在布置环境时创设出主要的背景,利用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布置在背景上,丰富活动的环境,体现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如:在“爱心小天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我爱我们一家人”的小分题的开展,协助幼儿做了一棵“知心树”。主要由幼儿给报纸染色,并粘贴在树枝形状纸皮上。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我们协助幼儿将树固定在活动室的语言区的角落,将幼儿制作的贴有全家福照片和写上对家人说的知心话的树叶贴在树枝上,幼儿喜欢在分区活动时到知心树下去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与家人的知心话。又如:我们在“我和树儿是好朋友”的小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在墙壁上绘出了草地和山坡的背景。幼儿则在分区活动时用报纸、纸筒等材料制作树枝和树干,用撕贴、拓印、绘画、剪贴等不同的方式制作树叶。然后将制作好的树叶、树枝在背景墙上粘贴成一棵棵的树。幼儿还将自己利用各种废旧物制作的小朋友玩耍的形象以及爱护小树的标志也布置在背景墙上,形成了“我和树儿是好朋友”的主题墙饰。教师还把幼儿绘画、吹画的小树经过加工,制作成挂饰,悬挂在教室的上空。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了,都很高兴。这样的环境创设也许不那么精致,但却深刻地体现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想法、收获以及有益的经验。在主题活动环境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让幼儿成为创设主题活动环

境的主人,才能体现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让幼儿积极参与主题活动的评价。

主题活动的评价是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教师对待主题活动的评价只是设计一个评价表,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由教师和家长在相对应的选项上进行打勾。这样的做法让幼儿被动地被成人进行评价,幼儿无法参与其中。我们在实践中的评价重视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重点肯定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如:在“爱心小天使”的主题活动的评价中,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内容,设计了“你会为家人做些什么事情呢?”、“你会为班级和小朋友们做些什么事情?”、你设计了什么样的爱护小树的标志?”等评价的内容。这样的评价内容能让幼儿自己对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表现,请家长协助他们写在评价表上。或者把自己的在主题活动中表现和收获用绘画、剪贴画、照片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自己参与评价,发现自己进步,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的不足之处,对自己今后在主题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就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正是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有保证幼儿成为主题活动的主人,才能更好地驾御主题活动这一课程模式,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

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灌口中心幼儿园

张锦彩

作为农村幼儿园,条件比较艰苦,开展区域活动确实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园的活动室相对比较小,每次开展区域活动又要搬桌子,又要摆椅子,实在是很麻烦,幼儿园的经费也比较紧张,没有多少经济能力去购买幼儿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玩具与材料;而且有的教师认为开展游戏十分烦,孩子们又吵又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孩子们写写字,画几张画又简单,又省事;还有的家长也认为玩游戏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一点知识也学不到等等,所以在农村区域活动还没有真正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但是,农村幼儿园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物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

的条件,我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了,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也有自身的优势。

一、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加强对乡土材料的应用研究,立足于园本特色。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材料。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心材料的投放的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一)投放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自我表现力的材料

农村幼儿胆小,一般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但是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只有在熟悉的材料中,他们才会显得轻松自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合理设置表达表现区,放置农村幼儿熟悉的贝壳、地瓜、稻草等材料,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且看,他们用自己采集的树叶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编制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那时你会相信,“自信”原本就是他们身上的一部份。

(二)材料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精心为农村幼儿开设的“美劳区”、“认知区”“建构区”等,能够给幼儿予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认知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劳区:有稻管制作、土布绣花等等;在班级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着各种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烟盒,奶罐,各种花色碎布头,矿泉水瓶等。表演区中,孩子可以用它们来创作各种纸偶头饰;手工区中,孩子们与可以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创造各种有趣的人物造型。幼儿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完成一件件作品来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不但动手动脑,而且树立了废旧物可以有再次利用价值的意识。

(三)投放的材料应具有目标性

教师要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四)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动态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数量少,而且用久了又破又旧。于是,教师动员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把哥哥姐姐留给弟弟妹妹的图书也带来一起分享。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目标发动家长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满足幼儿探究的兴趣。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光顾翻阅新书籍。此外,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创设区域活动环境

(一)充分利用好三维空间

在我园,基本上都是用废旧物和自然物来进行墙饰布置,活动的始末既是生动有趣的墙饰布置过程,又是节约资源的生动教育过程。例如:在大班开展的“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就共同创设一个从空中到墙面在到地面的三维空间的主题。在空中悬挂孩子们到自家地采来的古灵精怪的芋头、大大小小的地瓜、碧绿的丝瓜、修长的甘蔗、再加上黄色树叶,整个空中就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图。在墙面上,有孩子们去郊游的自画象,有自己设计的用水果、蔬菜、树叶来做的拼图,而在地面上则有大小各异的黄南瓜,青南瓜,大冬瓜可供孩子们用来当桌子、板凳自由搬运组合。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秋季的丰收特点,而且也让孩子们感受了劳动的光荣与艰辛,加深对劳动的感受和热爱,从面懂得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自然物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

虽说农村的活动空间较大,却也不能随便浪费。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仍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走廊、楼梯拐弯处、楼梯台阶、午睡室、窗台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活动乐园。走廊地面是幼儿游戏区:

随意摆放的萝卜、土豆、红薯、南瓜、葫芦瓜、各种各样的豆类应有尽有,孩子可以发挥想象任意结构。、石头造型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泥巴造型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被孩子们拿来做游戏;窗台、廓沿是幼儿的小小自然角——养殖区、种子角,放置在这里的小动物、植物、种子、果实,供幼儿学习、探索,孩子们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在

活动中,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楼梯拐角也有它的作用。孩子用它开设了娃娃家,孩子说这个地方走动的人少,比较不会吵,娃娃睡得好。家里的物品都是孩子们自制的:桌椅是废旧的纸箱做成的,用的是塑料小碗、纸盘,吃的东西有海绵做成的肉丸、报纸做的面条……

(三)充分利用好室外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区活动。

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收集大量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如水桶,草绳,布条等等。零碎布制成的“尾巴”让孩子学习灵活的躲闪能力;用饮料罐制作的“梅花桩”可以用来开展体育游戏……利用大量的乡土材料开发制作的户外体育活动器具,解决了农村办园经费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少投入多产出的优势与作用。自制的玩具,幼儿特别喜欢玩,不但保证了足够的活动时间,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幼儿在一物多玩,探索多种玩法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1、与幼儿共同探讨 “生成”区域活动内容。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区域活动内容。如教育目标中有认识秋天水果的要求,教师可带幼儿去水果店或超市参观,从中认识各种秋天的水果,而且还可引导幼儿派生出水果与干果、制作水果娃娃、开展水果店游戏、按季节对“水果”分类等等活动。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2、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 “活”起来。首先,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

3、个别指导与支持扶助。教师对幼儿活动区的指导,应放在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上.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从整体上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

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同时,对能力特别强或特别弱的幼儿,应留意他们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二)恰到好处地进行区角活动的讲评。

讲评是区角活动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目标的达成、材料的作用、观察的收获、指导的意义等均无所不在地体现出来。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成功喜悦、讨论疑惑问题是讲评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鼓励成功,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并善于抛转引玉;善于把孩子们零星的收获进行归纳和总结;善于给迷惑的孩子一种豁然的感觉;要善于在孩子们中间投下一粒粒能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如小朋友在区里玩了一个小时左右,积累了许多谈话的题材,此时教师用鼓励自由发言和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描述和表达所做的事的过程,既能鼓励他在人面前大胆讲述,也能发展他语言的表达、复述能力。又如:孩子们在活动区里有他们自己的玩法,美工区里有个幼儿在做手工,他想把扣子贴在纸盒上,先用浆糊去贴,弄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他用双面胶去试,很容易就贴上去了,而且很稳。在活动结束,老师请他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给其他幼儿提供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其他幼儿以后做手工的时候就会象他一样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培养农村幼儿园语言表达能力初探

灌口中心幼儿园

林杰真

当前,在农村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受教育对象的农村幼儿在语言发展上具

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农村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幼儿大多封闭在各自居所,幼儿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二是幼儿的父母日常均忙于农活,甚至外出务工,幼儿隔代抚养相当普遍,祖孙辈之间语言交往机会均较少;三是农村尚未全面普及普通话,幼儿的语言发展受方言影响较大;四是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而言较封闭,农村幼儿获取某些知识经验的速度较慢。由于上述特点制约了农村幼儿的语言发展,其语言能力与城市幼儿相比差之甚远。

针对农村幼儿的这些特点,我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做法,不断探索实践,采用以下一系列方法,即: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幼儿想说;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敢说;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说;运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说。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现简要概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幼儿想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幼儿园地处山村,大自然成了农村幼儿园最美的课堂和教材。我园周围是一片田野,不远处是小山坡和果林。随着四季的变化,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十分诱人。我充分利用农村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引导幼儿观察、欣赏,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春天,我带幼儿到小山坡上,欣赏春天的景色。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瞧,这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有的说:“那边有五颜六色的花。”一些优美词句自然而然地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

夏天,田野里瓜果累累,我又带幼儿前往参观。“快看,这是长长的长豆。”“这是圆圆的南瓜。“这是扁扁的扁豆。””幼儿大多欢呼雀跃着。我告诉幼儿:“蔬菜形态各异,各种各样。“老师,”这里有紫色的葡萄。“这里有绿色的黄瓜。”“这里有红色的辣椒。””我告诉幼儿:“蔬菜水果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幼儿通过亲身体验,马上理解了词汇的含义。走到其它蔬菜地时,幼儿自己就反映出来了:“这边的蔬菜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真漂亮。”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带领幼儿去看农民收割稻子。“稻谷笑弯了腰。“拖拉机轰隆”隆地唱歌。”“干活的人们衣服湿漉漉的。”幼儿边观察边说。于是,一首《悯农》便成了最佳的学习时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冬天,万物萧条,我带着幼儿去寻找冬眠的小动物。引导幼儿边寻找边交谈。幼儿

有的说:“小蜗牛睡得多香。”有的说:“山鼠做着甜甜的梦。”还有的说:“青蛙睡觉时一动不动,真可爱。”热爱小动物的天性使幼儿充满了想象力,说得生动、贴切。

总之,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课堂”,是激发幼儿想说的好“教材”,有利于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发挥想象,想说,畅所欲言,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二、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敢说。

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普遍存在着与人交流时用点头或摇头表达,其实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说的机会,激发幼儿大胆表达的欲望,让幼儿有话敢说。

首先,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如利用晨间接待的机会,与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启发幼儿说一说早餐吃了什么,谁送你到幼儿园的,你喜欢到什么区域活动等。这种交谈显得自然,有利于消除幼儿怕说的恐惧心理。同时,在班级活动室的一角,布置了“小小电视台”,鼓励幼儿学当小记者,发布新闻或创编广告词。每天早晨,许多幼儿一到班级,就会身不由己地走到“电视台前”发布新闻或做广告。有的幼儿还会结合当地实际创编出“灌口卤鸭,真好吃”、“仙景芋头,香喷喷”等广告词。不少幼儿从不敢说到敢说,从少说到到常说、喜欢说,说的欲望越来越强。午餐时,我让一些幼儿来当报餐员,让广大幼儿说说你吃的是什么。“软软的玉米”,“甜甜的玉米”,“香香的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长长的玉米”,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述着对玉米的感知。另外,午睡前的《小故事会》、离园前的《快乐点滴》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达及述说来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既增加了幼儿说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说的信心。

其次,当幼儿“敢说”时,教师还应把幼儿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站在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倾听幼儿的说,不去轻易打断幼儿之间的谈话。当幼儿说错了,不立即加以指责,否则会使幼儿说话的愿望被抑制,并受到挫伤。与其指责幼儿的过错,不如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尝试。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相信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幼儿会越说越准确,越说越完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喜欢说。

再者,要增加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幼儿与同伴的自由交谈提供机会。过去,在一日活动安排上,由于集体活动的时间安排过多,幼儿很少有自由交谈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因此,我在一日活动中,减少了集中活动的时间,增加了自由活动和自选活动的时间,鼓励幼儿自由交谈,大胆交谈。在吃饭、盥洗、午睡等生活环节中,38 不限制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必要的谈话,给幼儿充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使幼儿在彼此之间的交谈中,学习和发展语言。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中,注重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发幼儿多说。

一是创设语言活动区域,使幼儿身处其境多说。区域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它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我在班级区域活动的创设中,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语言活动的空间,如选择活动室比较安静的角落,用“门帘”隔离开来,成为幼儿“悄悄话的小天地”。精心设置语言区,投放各类图片、图书,让幼儿自由选择,互相讲述或自己阅读。提供指偶、手偶和小表演台,让幼儿边表演边说。通过创设语言活动区域,使幼儿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活动,达到多说的目的。

二是运用环境布置,引导幼儿多说。幼儿园走廊、过道和班级的墙面,是幼儿展示作品和互相交流的平台。我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多说。在幼儿经常经过的楼梯口、走廊边上布置不同形状、颜色各异、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图片和一些词组或简单句,有人文关怀的如:“今天刷牙了吗?”“吃早饭了吗?”“嗨,你好!”有礼貌用语的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有行为规范的如:“好朋友一起玩。“手拉手,一”同走。“不推也不挤。”“嘘,轻一点!””每天家长带幼儿经过时,认一认,说一说,与环境互动,久而久之,幼儿的词汇变丰富了,会说了。同时,注重利用班级的主题墙饰,让幼儿观察画面,练习说话。例如利用“春天到”的主题墙,引导幼儿练习说:天空晴朗、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小河里游动着小鱼;利用“秋天真美”的主题墙饰,引导幼儿练习说:金灿灿的稻谷、金黄色的树叶、累累的果实、秋收季节、农民真忙、丰收了。让幼儿随着主题墙饰的变化,不断地与练习说话,逐步培养看画、说画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是创设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他人彼此的交往中多说。交往是幼儿重要的语言活动环境之一,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语言,交往的机会越多,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我常结合教育需要,开展一系列交往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语言能力。在亲子活动中,我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好,道别。开展以大带小的教育活动,告诉幼儿当

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开展“你问我答”、“转述”、“互相讲一件最好玩的事”谈话活动,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还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说。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和同伴自由交谈。所以,游戏是幼儿增加交流,发展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注重运用游戏这一幼儿喜爱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这一游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注重为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情景,如提供各种表演游戏的头饰、服饰、木偶、皮影等道具,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演。在表演游戏中,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模仿不同的角色,运用不同语调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幼儿文学语言的提高。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角色、动作、情景等方面进行想象并表征出来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常以动作、语言来扮演角色。所以,角色游戏是扩大幼儿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注重将角色游戏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在开展《灌口小吃一条街》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灌口的诸多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总在津津有味地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带幼儿进行了实地观察并品尝,让幼儿说说小吃的名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往交流,为活动的开展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游戏前让幼儿讨论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议定玩法,分配好角色,还会为自己卖的小吃叫卖:“兴荣猪脚油而不腻,真正实惠”,“鱼孚肉棕料多馅好,不吃后悔”,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使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口语练习,锻炼幼儿迅速领悟语言规则的能力,迅速调动个人已有的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能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幼儿玩听说游戏,如组织幼儿玩“看谁说得好”、“盖高楼”、“上汽车”、“开火车”等听说游戏,帮助幼儿对一些难发音或方言干扰方面的巩固学习,扩展词汇组合搭配的学习及尝试运用句型的练习,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游戏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针对农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及所处的特殊环境,促进农村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真正地使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善于说,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还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要求我们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2、家长的素养、配合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家长的参与性,鼓励家长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与幼儿园同步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幼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自觉促进自身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谈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家庭早期阅读教育

杏林中心幼儿园

齐梅莉

近几年,我园根据《纲要》的指示要求“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认真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和探索,2005年我们申报了《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课题立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参与与配合,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在早期阅读中的作用和指导都比较薄弱,这是儿童早期阅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曾经看到周兢老师的《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感触至深。美国早期阅读教育的 目标,是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最终成长为好的阅读者,而不是儿童究竟能够学会多少字词,能够写多少个字词。只有将儿童向自主阅读的方向培养,我们的孩子才会知道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早期阅读的内涵,把理念和服务整合的推广到家庭,建立“家园一体化的”早期阅读促进机制,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家庭氛围,这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教育观

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把阅读与识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作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研究之初,本人在幼儿园小、中、大班近400名幼儿的关于家长对早期阅读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3%的家长不能理解幼儿阅读活动的正

确含义,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许多家长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好像认识很多字是一种资本。另外,家长对儿童的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理解和支持,有8%的家长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书孩子都应该阅读;25%的家长认为没有哪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只有 24%的家长是有目的地带孩子逛书店,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书籍,让孩子和书交上朋友,另有12%的家长从不带孩子逛书店,调查结果令人担扰。因此,要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走向科学化,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教育观。

我们在全园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早期阅读教育”系列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内容、方法,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等结合实例给家长进行具体的讲解。并且,每班都充分利用“阅读之窗”栏定期向家长宣传有关早期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如:美国家庭的早期阅读、妈妈宝贝一起读、家长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幼儿早期阅读指导十法、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使家长在对早期阅读的理念上有所提升,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操作上有所借鉴。可以说,家长和教师对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培养目标达到了共识,早期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帮助家长科学指导儿童进行早期阅读

许多家长讲故事给孩子听,主要目的是要让孩子会“背诵”故事,如家长先讲

一、两遍故事,然后也让孩子讲一遍,以考验孩子是否会背诵。如果孩子能背出来,家长就认为已经完成任务,自喜于孩子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从而忽略了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早期阅读的价值所在。至于故事中蕴含的让孩子思维、想像、创造的因素都没有 充分加以利用。事实上,孩子在没有认识汉字之前就有阅读行为,让孩子充分的读图,看图猜测、想像或者理解后让孩子充分的体验、仿编、创编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指导方法。家长普遍急功近利,往往过多地追求识字量和讲述的本领,而忽略对孩子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看书的习惯;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习惯;握笔、坐姿的习惯等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这些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孩子今后成为高效的阅读者、流畅的阅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非常重要。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用自己爱看书的情感去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到书的吸引力。当然,42 从孩子阅读兴趣和需要出发,为他提供舒适、温馨、卫生的阅读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块属于他的阅读小天地。书房中摆放着小桌子、小椅子、软垫,让他可以坐在桌子前看书,也可靠在垫子上看书。把他的相关读物、卡片等分类整齐地放在便于取放的书架上,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他去阅读。并经常为他更换、添置新的读物,以保持孩子对阅读的新鲜感。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孩子会感到阅读是件很舒适和惬意的事情,很自然地就萌发了阅读兴趣。

(二)选择优秀、新鲜、生动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适当与否,是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指导家长选择适合儿童的赏心悦目的阅读材料,才能吸引孩子的阅读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三大原则:

1、贴近儿童的生活

好的儿童作品应是对儿童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准确把握和真实再现,应该摒弃把以成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作品强加给幼儿,摒弃道德教说教味道太浓的作品,所提供的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例如,图画书《小豆豆的假期》,这本书从封面到内文插图,每一页都有许多值得欣赏、回味的东西。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有利于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当炎热的夏季到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首先想到的最好玩的地方都是到海边,因为可以游泳、玩水、玩沙,吹海风等,这本书的内容正好迎合了幼儿的喜好,幼儿容易被图画书里的情节所感染。故事讲述的是妈妈要小豆豆准备去度假的所有需要的东 西,结果小豆豆将:游泳衣、水桶、铲子、玩具小熊、蜡笔、皮球、刷子、积木、碗、甚至是滑梯、小游泳池.......所有她需要的东西都要带去,当妈妈发现小豆豆准备的物品时,说:“小豆豆,别拿了,你带不了那么多东西的。”这话让小豆豆感到扫兴,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小豆豆挑选了几件必须品,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故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

2、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融合

有人认为,追求作品的趣味性就与教育性不相融合了。因此,在追求教育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作品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例如,故事《山丘上的约会》就极具趣味性。瓜瓜是一只青蛙,玲玲是一只白鹭,它们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笔友,单单只靠书信文字彼此间产生了美好的想象。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终于决定要见面了,让人紧张心跳的也正是这一刻,两人都从对方最高的期望出发。玲玲早早地出发了,它站在

山上左等右等看不到瓜瓜,而瓜瓜也早早地来到山上的一棵“树”下等玲玲,直到太阳快落山了,玲玲“唉”的一声叹息才让可怜的“小瓜瓜”知道它不是站在一棵树下,而是站在玲玲的脚下。作者采用了卡通化的造型,夸张地强化了故事中两个主角的差异,不论在身高或体态上都不同。很戏剧化的是,正当玲玲抬头猛往高处寻找将会从天而降的偶像时,男主角瓜瓜也正奋力地跳上山丘去赴约呢!故事中的主角虽然都是田墅里常见的动物,但两者的外形、习性截然不同,所以见面的过程充满了曲折、趣味。孩子在阅读时从轻松的气氛中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但故事强调的是内在的美胜过外在的美,以两人真诚、美好的友谊结束。

3、经典与新颖的结合

时代在进步,孩子的作品也闪射出时代的光彩。许多家长还拿一些老、旧的材料如《孔融让梨》、《狼来了》等几十年被几代人熟读久远的作品当作法宝,再作为现代孩子的阅读文本当然不合时宜了。但是,这并不是就反对用一些经典的作品,我们在采用经典作品的同时,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儿童的生活特点的新作品,例如《我喜欢的事情》中,几个孩子躺在草地上看白云的感觉很美,引发了关于表达自己的美好感觉的一次讨论。“我最喜欢躺在公园的草地上闻一闻花草的芳香。”“我最喜欢到海边看浪花,听一听轮船的声音。” “我最喜欢看下雨过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在这样的作品欣赏中,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都会为他们喜爱阅读、学会阅读打下基础。

(三)家园合作,开展亲子阅读

对幼儿来说,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阅读,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兴趣,提高其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亲子阅读活动的现状,我们把指导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重点宣传幼儿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传授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亲子阅读活动的基本知识,介绍选择图书的方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以及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指导技能。

3、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如“制作亲子图书”“我读你讲”的故事比赛,以家庭为单位在班级和全园举行各种比赛,如“早期阅读教育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擂台赛”、“诗朗诵会”、“相声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孩子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表现欲得到满足,同时愉悦孩子的身心,营造一种浓浓的家庭阅读文化的氛围,激发幼儿和家长共同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我们今后还要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给予家长和孩子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创设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同时也希望家长们与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出更好的阅读氛围使孩子从小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兢:《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早期教育》,2002,7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余珍有:《学前早期阅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幼儿教育》,2005

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杏林中心幼儿园

高毅娜

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欣赏、理解、表达,这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也是幼儿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表现和最早途径。因此要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语言的信息,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发展其早期阅读的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增进阅读技能,激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创新故事讲述方式,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开发,把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课程整合,实现了信息化条件下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我们要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增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懂得书面语言的重要性,感知什么是“读”和“写”,怎样去学习“读”和“写”,懂得“读、写”的规则,帮助幼儿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为幼儿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好准备。在实践中,我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提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利用计算机以图画读物为主,以

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并萌发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想说的氛围和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实践中对幼儿的早期阅读作了一些尝试与实施:

1、利用本园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资源的多功能性,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在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是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上的图片或是静态图片,用这简单的教具是很难调动、维持幼儿阅读的积极性的。由于幼儿受他们的认知特点影响,想象能力还相对比较差,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会想象出图的意思,看图片一般只停留在看图上有什么,是什么。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幼儿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图意,从而提高的幼儿阅读兴趣,调动幼儿的敏捷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我们在教小班幼儿讲故事《比本领》的时候,教师先演示一只活蹦乱跳的黄莺,并模仿黄莺口吻播出语音,“小猴子,咱俩比赛唱歌好吗?” 接着演示一只摇头摆手的小猴提问幼儿:“小朋友,你们说小猴子会说什么呢?”孩子们纷纷诉说着自己想法,气氛很热烈。有的说:“不行!”有的说:“我不理你!”……教师适时点拨幼儿:图书是很有意义,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可以用口讲,还可以用文字记录;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很喜欢这种活动方式,这就提高了幼儿阅读的兴趣了。

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唤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激起幼儿阅读兴趣方面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有效。例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诗和学习儿歌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中我们往往通过帮助幼儿理解、欣赏、朗诵这些语言材料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语言能力,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已有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诗歌和儿歌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很难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形成鲜明的画面帮助理解,形成书面语言和图画意义的相当应,语感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而运用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在学习散文诗《会飞的花朵》,幼儿对诗中的“蝴蝶,你像会飞的花朵”的比喻理解不到,于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向幼儿呈现一幅幅画面,春意盎然的画面中彩蝶缓缓地飞过,飞过田野,飞过高高的山冈,在蝴蝶飞过的地方,花儿朵朵开放,形成了一片鲜花的海洋…随着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 蝴蝶,蝴蝶,你飞过田野,飞过山冈,在我们春天的土地上,到处有鲜花开放。红的

花,黄的花,紫的花,汇成了鲜花的海洋。蝴蝶从这里飞过,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翅膀。蝴蝶,蝴蝶,你像会飞的花朵,你飞呀飞,飞向远方,远方也是鲜花的海洋……”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春天的故事》,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到的春天告诉大家: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绚丽多采的画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2、利用计算机网络搜索动画片、幼儿容易理解接受的图片、故事等,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和动画片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逐步积累经验。幼儿只有认真观察画面,才能理解画面内容,看后让幼儿把主要内容说出来,教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并提出能引起幼儿观察的问题,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由浅入深地让幼儿观察“画面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还可以提出一些故事以外的内容来引导幼儿观。,在幼儿逐页观察画面并理解画面内容后,再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理清思路,把握好故事结构。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目的在于让幼儿积累阅读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阅读方法,懂得故事的内在规律,知道故事是按照“人物、地点、事件、结果”的顺序来发展的,使幼儿获得有序思维经验。幼儿在阅读中认识某些汉字时,能将图与字结合起来,有助于对一些汉字的理解,逐步积累幼儿的阅读经验,为幼儿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3、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故事、儿歌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学龄前的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抽象逻辑思维出现了萌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多媒体教学以它特具的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使教学活动变的丰富、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悦耳动听的朗读声将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丰富想象力,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塑造、爱好的养成、感情的丰富、情操的陶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其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幼儿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

现,有所提高。在计算机上把学过的儿歌、诗歌、故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用,为幼儿朗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为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尝试了利用多媒体的有声特点,为幼儿提供了电脑录音、放音等有声设备帮助幼儿把口头语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教师精心选取的经典儿童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通过激发幼儿自觉模仿优美动听的语调和声音提高幼儿读的兴趣。如在教幼儿学习儿歌《摇篮》,教师首先将儿歌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相应的课件下面逐一插入相应的诗句,并以动态的形式插入,同时配以录音让幼儿欣赏。然后边演示课件边教幼儿念儿歌,不时地激励幼儿,等他们念得好听了就把他们的声音录在电脑上像老师的一样放出来让大家听,往往此时,幼儿的阅读兴趣都非常地高,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了。我经常把故事、儿歌的内容在多煤体上制作成课件,制成幻灯片给幼儿提供阅读材料,图文并用,很容易就吸引幼儿学习,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形象的图象和文字,幼儿容易记住故事和儿歌的内容,所以让幼儿进行故事和儿歌表演时,幼儿很快就能把主要内容表现出来了。比如:我在上散文诗“落叶”时,把这个故事制成动画,图象、声音整合在一起,幼儿的注意力好集中,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幼儿好容易记住了散文诗的内容,并能大胆地说出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又比如:我在上诗歌《伞》时,做了动画,在学习儿歌和创编儿歌时,在这有声有图象的情景里,让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比看图片的效果好多了,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孩子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得好快,还认识了不少汉字。

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相继出现,它通过计算机传媒手段,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晰标准的发音和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既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又能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合理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幼儿学习更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其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性和学习个别化的特点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刺激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易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早期阅读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林宁

新《纲要》中把数学教育纳入科学领域,并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但是,如何把较为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同一对象,喜欢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多数幼儿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呢?笔者尝试将多媒体手段引入数学活动,并试着借助网络构建课后亲子协作学习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优势

1、幼儿园多媒体教学与其他学段的主要区别

多媒体教学手段近年已被大量应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因其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交互性强,可重复性高,自由度大等特点,多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幼儿园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其功能是否也应做这样的定位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决定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应有其独有的特点,幼儿园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活动时,应以达成以下的三个目标为主: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声光效果丰富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时间;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的特点,提高课堂容量,帮助幼儿迅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三、帮助教师从繁琐的操作和演示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和引导幼儿。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点不少,但它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全凭传统手段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幼儿兴趣的形成,而只靠多媒体而不使用诸如幼儿实物操作活动等传统数学活动的教学手段,则不利于幼儿形成自身的体验。而在多媒体辅助的基础上,幼儿再通过自由选择各种操作材料,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巩固,能够更好地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优化组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优势(1)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幼儿活动兴趣的特征是:兴趣缺乏动机、容易转移,兴趣多限于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上,对于新鲜事物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事物,极为兴趣且易记住。当幼儿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的言行将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学习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有效的帮助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传统上教师通常是通过展示绘有或裁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纸、或是各种不同几何形体构成的卡通形象来启发和引导幼儿来感知图形,这样的课初上时幼儿也许会有新奇感,但很快的,不少幼儿就会对此失去兴趣。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之后,同样的内容却可以长时间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在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我借助FLASH动画,展示模拟的各种现实情境游戏,让孩子在感受圣诞节气氛中寻找生活中的“图形娃娃”如:三角形的圣诞树、圆形的雪人、正方形的房子和圣诞节礼物……,并伴随着课件中卡通人物的提示,让小朋友们共同来寻找教室里的三角、圆形和正方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积极性,非常投入地参加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幼儿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获得了游戏的快乐、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和发现的乐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方法、内容的选择等过程中把对幼儿主体性的教育放在首位,并在教育活动中予以落实,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幼儿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怎样把握住有效的时间让幼儿在短暂的时间内自主建构知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就避免了教师重复的提示和幼儿不稳定的因素。

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 第3篇

从创造力的心理学理论来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吉尔福德的发散性思维理论等对创造力都进行了解释但都有不完备之处。综合华莱士的四个阶段说、阿瑞提的三级过程说、格式塔学派的“情境结构说”,我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包括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的第三级过程,它融合了想象、感知、情感等心理因素,有助于人们在多种事物间发现同一性;利于人们以问题为中心并超越自我。

从审美过程方面看,审美活动与创造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均是包括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成份的活动。作为包括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第三级过程的创造过程,本身就包括审美的意思。创造者进入超越自我,摆脱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状态,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判断幼儿有无创造力,应从创造力的心理学理论和审美过程的本质来看,不能将创造力简单地等同于发散性思维,应将幼儿能否在不同的事物间发现同一,并达到一定的忘我状态作为重要的标志,应将幼儿是否产生兴趣,活动过程如何,作为评价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庸俗、肤浅的定量化、片面化将导致评量结果失真。幼儿进行美术活动,首先是投入,然后是感知,生成意象,最后是创造出形象。幼儿借用色彩、线条、造型等具象因素,表达自己的感情,寻求“同一”,这种具有强烈审美意味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它增强了幼儿的感知能力,促进了创造思维的发展。

针对现有幼儿美术教育的弊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观念:首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注意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其次,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创造力水平。“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只能给幼儿以知识的积累,不能带来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调动与激发幼儿在创造过程中的感受性和情感性。如果仅仅让幼儿停留在对美术形式的感受上,是无法让幼儿调动整个身心来体验美术的无穷魅力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形式化阻碍幼儿创造力的激发与提高。最后,不能以超乎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的东西来教幼儿美术,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适得其反,它不但打击了幼儿学画的信心,更剥夺了幼儿自然而然的学画兴趣,在作为审美过程的创造过程中,幼儿只有进入了兴趣盎然的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想象与感知,从而进入创造状态。 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创造力的发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第一,教师应从情感、感知的培养和激发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的情感、感知比成年人更纯粹,他们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概念束缚,保留了直观性、直接性、生动性。其审美和艺术的感觉更加地道。因为,审美的意义大部分是取决于抽象内容和知觉内容的协调统一,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包融了许多综合体验在内的情感。它生动而形象,具体而可知。为了保护和发展幼儿宝贵的原发过程思维,保护幼儿自然天真的天性,教师应选择适宜幼儿学习的题材来教学,启发幼儿,促使幼儿用心去寻找、去体味包含于艺术形式之中的意味,培养幼儿的想象、情感和感知能力。第二,通过整体施教来培养幼儿创造力。贝尔曾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统一的。教育者不要过于重视结果,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掌握。因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巧妙地将美术、音乐、语言、生活等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教育,整体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体验到美术最动人的魅力和活力,从而激起创造思维的涌动。第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创造力的培养。无疑,高素质、富于创造力的教师更能培养有潜力、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美术上,而且在心理学、教育学上都应该不断补充新知识,勇于探索,摸索出更适应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第4篇

一、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现状及意义

相对而言,国内初中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表现十分脆弱。通过有关应用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初中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数学类应用问题的应有认识;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策略;数学类应用意识淡薄;存在着认知性障碍与非认知性障碍;没有元的认知体验与观念意识;对数学思想与方式、方法重视不够,掌握不理想。

就理论而言,数学能力结构的构建,在于适应并服从社会对与人才需求的中心目的下,作为一种主要途径用以指导数学教育实践,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能力作为数学能力主要建构成因。原因有三:一是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渠道,初中数学课堂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其独到的逻辑思维启动方式成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全面予以落实;二是初中学生正处综合能力及智力品质形成期,且处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过渡期,具备吸收力强、可塑性强的鲜明特点。因此,数学教育要抢占先机,充分把控初中学生这一特征,在初中人生启蒙阶段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属高层次的能力,要使初中学生形成这两种能力相对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更需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实地实际办学,遵循学生认知发展与能力发展规律致力于两个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初中数学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采用教育心理实践方法,探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实践的基本路径

对于相关实践的组织与管理,要以统一要求落实实践研究。每项实践研究均从提出问题、理论综述、研究办法、实践结果分析等方面予以综合分析和研究。重手抓好“实践因子”,有效地实施于课堂教学,为实践的成功进行保驾护航。尤其在运用数学思想、逻辑方法培养初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突出如下基本路径:

一是备课时,执教者要备好“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以及“问题解决预案”。对每学期、每单元直至每课时所渗透的具体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方法,要预先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尤其注意要按“好”的问题思路标准设计或精选相关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将其实施在具体课堂教学当中。

二是传授新课时,执教者要尽量以“组织者”的身份做好知识的先行与先导,于有意义的逻辑启发中为学生学习出陈纳新,扫清认知障碍并诱导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此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具体可概括如下:“组织者”筹谋、情景设计、问题分析呈现、逻辑概括演绎、猜想鼓励鞭策、解题思路总结归纳、延伸与拓广疏引教导。链状环环相扣中共同构建有机的整体,并分段落实启发性的问题预案。

三是复习课堂上,执教者要注意汇总与归纳,诱导学生捕捉所学数学知识间的关联点,并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并渗透出数学结构、函数法与类分法等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予以系统整理,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认知结构。于言传身教中引领学生经过分析归纳进一步得出具体的解题办法与技能。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相关实际生活中名词与术语。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析2至3道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以现身说法深刻体验实际问题。

四是例题讲解中,尤其是实际问题讲解过程当中,执教者要充分运用由“问题表征”做出“拟定计划”直至完成“实现计划”、最后由“回顾评价”实现“引申推广”模式化应用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由“问题表征”最终到“引申推广”,各个环节都应以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作为指导,经过科学的把握系统教导、点拨学生,使其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五是对于作业,要求学生做出挥每道作业题的成效。对每一道作业题,均要求学生反复思考解题思路,更要求其尝试多种解题思路,去尝试变式与推广。而在做出几道题之后,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出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归纳,层次分明的展示出整个思维过程,及时做好反馈。同时让学生自编相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另外相加的实践因子,通过学生实际解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可由执教者补充寓意深刻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思考与练习的机会,敦促其领悟出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全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实践探究

让学生领会、认知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可谓五花八门、变数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即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更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关键途径。尽管实践活动自变量难以苟同,实践因子也不尽相同,但基于指导思想一致性效果殊途同归。

一是每个学生个体均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的潜能。通过调查与实践表明,初中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并非正态分布,并不是部分学生独有这两种能力,而其余学生完全缺失,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程度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一个中心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这些学生应用潜能,集思广益创设教学条件,确保学生潜能得以有效培养和充分挖掘发挥。

二是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打造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必要的前提。实践表明,尽管一些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成绩突出,能力实践成绩却出人意料,实践后的能力进步也不尽人意。而部分学生不仅在数学认知上成绩突出,并且能力实践成绩也令人欣慰,经过一轮实践后,能力进步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认知成绩更有质的提高。笔者通过走访获知,以上结果与学生是否改进原有学习方式方法,能否脚踏实地参与实践密切相关。相对初中生而言,有学习毅力,勤做习题,转录式学习数学知识,通常情况下能够取得不错的数学认知成绩,而能否发展高层次的数学能力却定数未知。而经常“条理”已学知识,注重“反思”自己的学习,注重“回顾”解题思路的学生,通常能构建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不但数学认知成绩突出,而且实践能力进步明显。

三是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打造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必要的基础。但数学知识并不是形成两种能力的充分条件。唯有数学认知结构趋于合理,不唯书、不盲从,不墨守成规,数学知识才能全面促进两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一味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全盘转录式地学习则于事无补,难以实现两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执教者要培养初中生运用数学知识实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而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科学导学,科学地传授学有效的数学认知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是科学排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的众多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两个能力离不开对问题的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通过主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出了五项因素(模式识别、元认知开发、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实践,均收到较为理想的实践成效。即便实验自变量不同,但因变量均有所影响。由此说明影响学生两个能力的因素众多,而在实际教学当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突出任一因素,均能促使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进步。

五是科学导学与有效组织活动是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建构学说阐明,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执教者所做的只是信息的传递,只有经过学生主动性的建构,学习才变得有意义。尤其相对高层次数学问题的解决,更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师生共同归纳等“导学”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并系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能力心理学阐明,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创设某些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心智活动,让受教者充分体会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之奥妙,以此应对实际问题的千变万化。

摘要: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中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应用能力为理念。而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其独到的逻辑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作用尤显举足轻重。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教学,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蒋大周.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初探[J].无锡中学数学,2012,(10).

幼儿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第5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教师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目录

导言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社会?家庭?儿童?幼儿园

二、社会与儿童?教师与学前教育学

三、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对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状态的 分析

(二)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建构幼儿园教育学的现实性 分析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

一、基本理念

(一)儿重观

(二)学习过程观与幼儿学习观

(三)教育观与幼儿园教育观

(四)课程观与幼儿园课程观

二、教育情境

(一)教育情境的形成(二)对教育情境的教育学分析

三、教育时机

(一)对教育时机的描述

(二)教育时机――幼儿园教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四、教育机智

(一)什么是教育机智

(二)教育机智的体现

(三)教师教育机智产生的条件

(四)教育机智的修炼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

一、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实际影响力

(二)幼儿教师应确立的教师观

(三)对幼儿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建议

(四)迈向“专家型”教师

二、幼儿

(一)幼儿对教师的影响

(二)幼儿影响教师的方式

三、管理

(一)管理工作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实际影响

(二)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建议

四、环境

(一)对环境作用的诠释

(二)幼儿喜欢的环境特点

(三)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四)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作用与营造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策略

(一)观察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方法与类型

(四)观察的步骤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导入的一般策略

(二)掀起高潮的一般策略

(三)结束的一般策略

(四)把握活动节奏的一般策略

三、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

(一)方法策略的构成要素(评价指标)

(二)最优化教学策略具备的条件

四、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使用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使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策略的基本类型

五、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策略

第四章 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与分类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三)“课”与“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包含随机教育)的指导策略

(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集体活动、全园 活动的指导策略

(三)室内活动、户外活动、园外活动的指导策略

(四)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五)阅读活动、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交往活动的指导策略

(六)生活环节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

一、教育活动评价概说

(一)教育活动评价是什么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类型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观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甄别功能

(三)教育功能

三、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生态性原则

(三)评价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融合互动原则

(四)分类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对教育活动设计的评价

(二)对活动开展过程的评价

(三)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发展评价

(一)对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自我评价

(一)教育活动中教师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

谈美术教育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第6篇

1. 善于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来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的思维常随着活动而产生与进行着,教师要提供活动良好的活动场地及各种活动工具、材料供幼儿选择,使幼儿不受限制的选择活动工具、材料,开创美术活动新天地。我园为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幼儿园走廊上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风格的世界名画如:中国的水墨画、外国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美术室里为幼儿提供了不同材料的美术工具、材料。各个班级的美术活动区里摆设着精美的工艺品和书画,同时还为幼儿创设了多个美术活动区域,如色彩区、泥工区、拼贴区、国画区、粉笔画区、雕刻区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创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视觉得到较大的刺激,美术思维得到较大的启发,美术活动的创造力得到较大的发挥与展示。

2. 使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美、体验美,并学习创造性地表现美。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会使人产生用画笔绘制下来的冲动。带领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让其亲身体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是提高幼儿绘画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幼儿到户外散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欣赏自然界的景物,并启发他们用语言描绘周围美丽的景色加深记忆。如绘画《美丽的春天》前,我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欣赏,并让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幼儿说:“小河像一条弯弯发亮的带子,绿绿的柳条像老师的长头发飘呀飘。”有的说:“小燕子飞回来了,它叽叽喳喳地向我们问好呢。”……回到教室后与幼儿商量决定分组绘画,每组幼儿在一张长3米宽1.5米的大纸上合画美丽的春天,只见幼儿的画丰富多彩:有弯弯的小河、盛开的鲜花、婀娜的柳树、戏水的小鸭、领着孩子的青蛙妈妈、说悄悄话的小燕子,还有开心的小朋友们……每个幼儿都画得与众不同,但都表现了春天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大自然的熏陶和启迪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启发幼儿的灵性,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走进幼儿世界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作品,善于发现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因为最能理解作品内涵的人是幼儿自己。对幼儿来说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是画内心活动,他们用小小的画笔在纸上画下自己的心情、感受,他们用画笔来表现、表达那些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幼儿“说画”是幼儿主体审美意识的体现,它能促进幼儿对于美术作品以及创作过程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构思,提高幼儿创作和欣赏水平,帮助教师了解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引导,体现综合性艺术智慧,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每次美术活动的结束部分我总会让幼儿亲自讲讲作品的内容。如有一次松松小朋友画了一幅猫头鹰和田鼠手拉手的作品,我有些不懂就请他讲讲画的内容,他说:“猫头鹰捉住了田鼠就教育它再也不要破坏庄稼了,田鼠听了它的劝告,它俩就成了好朋友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啊,不管田鼠能否“浪子回头”,只要孩子的想象是大胆的、美好的,教师就应给与肯定。教师讲评作品时,应着重表扬有创造性的优秀作品,鼓励全体幼儿学习。对于画得不太好的幼儿的作品,评析时要尽量先找出优点进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然后找出不足之处告诉幼儿该怎样处理。这样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能使幼儿欣然接受自己的缺点,自觉地使自己的绘画水平日益提高。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第7篇

多年来, 长兴中心幼儿园一直致力于幼儿围棋教育, 成效斐然。我园幼儿在上海市各大围棋比赛中屡创佳绩, 2010年被上海市教育协会围棋委员会命名为围棋特色学校。本研究以自身的围棋教学实践为立足点, 浅析围棋教育对开发幼儿创造力不可低估的巨大价值。

1 围棋活动中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可行性

在心理学上, 创造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检阅有关创造力研究的文献, 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分析前人对创造力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幼儿身心特点, 笔者认为创造力是幼儿在遇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出的有新颖性的举动或有创意的“成果”的一种潜在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1]。”可见创造力并不神奇, 幼儿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这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1 围棋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围棋的棋盘有纵横十九条线, 构成了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古语云“千古无同局”, 棋局的变化犹如浩渺的星空。围棋每一局都是全新的, 每一次选点的不唯一性、不确定性、不可测性, 需要幼儿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 几乎每下一步都需冷静思考, 慎思选择, 郑重应对, 不断比较, 反复思索, 选择最佳着点, 大脑始终处于计算、想象、演绎、推理、论证的思索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不断地计算“气”和“目”, 要识破一个又一个“阴谋”, 化解一个又一个“险情”, 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幼儿在对局中必须综合运用计算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一盘棋的最终结果, 既是逻辑思维推理论证的结果, 更是创造性思维演绎想象的结果。

1.2 围棋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是创造, 就意味着某种不可知因素的存在, 意味着对未知世界的孤身冒险, 必然就会面临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时, 就往往会凸显人格力量的价值。因此, 幼儿创造力的提升,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除了智力因素, 还需要具备诸如自信、自律、情绪稳定、耐挫能力强、意志坚定等等人格特质。围棋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局棋往往变幻莫测, 险象环生, 时而“形势大好”, 时而“面临危机”, 时而又进入漫长的僵持期。处于优势时, 不少幼儿可能粗心大意、得意忘形, 结果造成“大意失荆州”的局面;处于劣势时, 很多幼儿则容易垂头丧气, 一蹶不振, 最后全盘皆输。经过多次下棋, 在多次“惨痛的教训”之后, 就可以逐渐形成幼儿“胜不骄败不馁”的创造性人格特质。

2 围棋活动中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原则

2.1 合乎棋理的原则

围棋文化源远流长, 人们总结了很多所谓规律、原理, 即所谓“棋理”。围棋棋理之所以能够存在, 就在于它在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有用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思维方式。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都是逻辑推理、分析、灵感、想象和联想等综合运用的结果[2]”。换言之, 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游离于其它思维而独立存在。任何一着“妙手”, 既涵盖不拘一格的独创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思维成分, 同时也必然涵盖逻辑推理的思维成分。所以围棋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并不是任凭幼儿信马由缰的随意落子, 胡乱下棋, 而是应该遵守合乎逻辑合乎棋理的原则。

2.2 因材施教的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然会涉及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围棋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和具体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尽管所有的幼儿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创造潜能, 但是也不可否认某些幼儿比其他幼儿具有更高的创造力, 同样的幼儿在一个领域的创造力比在另一领域的创造力要高。因此, 探究和执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其目的就是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协调统一起来, 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3 实践第一的原则

围棋教学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下棋练习, 在懂得最基本的棋理之后, 需要幼儿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真刀真枪”地在棋盘上纵横驰骋, “逐鹿中原”。当然, 其实, 学习围棋和学习游泳的道理是完全相通的, 与其在岸边滔滔不绝地讲解十天的游泳知识, 不如让初学者实实在在地跳进水池扑腾一天。正如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围棋教练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学生的那样:“一个初学围棋者, 应该先下至少一百盘的棋, 然后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3]。”缺少实践的围棋教学近乎是纸上谈兵。即使开始系统学习理论的时候, 下棋练习在时间上的安排也应多于理论的学习, 也需要通过练习领悟理论的精髓。棋艺的提高, 主要得益于实践的练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更是在不断地输棋不断地赢棋中磨砺而来。

3 探究式围棋教学在开发幼儿创造力中的运用

从某种角度来说, 开发幼儿创造力的过程就是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探究新知的过程。围棋活动中, 教师根据幼儿现有的能力水平, 精心创设情境, 巧妙设置问题, 鼓励幼儿探究, 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开“疑团”, 将有益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1 探究式围棋教学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所谓发现学习, 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 自行发现知识, 掌握原理原则, 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们发现, 基本过程是掌握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巩固[4]”。

探究式围棋教学就是在围棋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创设特定情境, 鼓励幼儿针对问题制定方案、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创新提高, 达到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开发幼儿创造力的目标。

3.2探究式围棋教学模式的运用案例

按照探究式围棋教学模式的步骤, 笔者尝试以围棋教学活动《真眼和假眼》为例, 谈谈对此教学模式的运用。

3.2.1 创设情境, 开放提问

创设特定的情境, 能够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活动开始时, 我们首先创设如下情境:贪心的灰太狼 (黑棋) 又来吃喜洋洋 (白棋) 了, 没想到却中了聪明的喜洋洋的圈套, 结果呢, 几只灰太狼被一大群喜洋洋包围了, 灰太狼回家的路 (围棋中的气) 也将要被喜洋洋堵严实了。说完, 我们摆出了两幅棋谱。幼儿都睁大了眼睛看着, 我们顺势提出问题:这些可怜的灰太狼还能逃出喜洋洋的包围圈吗?你们可以帮帮他们吗?

灰太狼的“命悬一线”激起了幼儿“扶危济困”的兴趣, 他们都“面色凝重”地看着当前的“严峻形势”, 为灰太狼的处境捏了一把汗。这样的情境是幼儿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重在考察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3.2.2 探究思考, 建立假设

让幼儿对所提问题进行自主地探究练习,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面对“严峻形势”, 幼儿会建立不同的假设, 提出问题解决之道。有的假设是符合棋理的, 有的假设则是一厢情愿的猜想, 个别幼儿可能会创造性地想到一着“妙手”, 这手妙棋往往连教师都不曾想到。

幼儿仔细地看着棋谱, 想出了很多办法, 有的幼儿建议应该“长”, 有的则愿意“连”, 还有的希望能做个“眼” (长、连、眼都是围棋术语) , 更多的幼儿则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架势, 表示已经“无力回天”。

3.2.3 验证假设, 获得结论

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 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假设应用于实践, 比如我们让提出“连”的幼儿走到教室前面的大棋盘, 让他代表灰太狼, 而我们代表喜洋洋, 喜洋洋和灰太狼“过招”, 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假设究竟能否成立, 在探究尝试中证明能不能救出灰太狼。如果假设行不通, 继续在下棋中验证, 直到获得正确的结论。

3.2.4 巩固运用, 创新提高

经过幼儿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后, 我们对这节课总结:灰太狼虽然有气, 也有两个眼, 但是有一个是假眼, 很容易被消灭, 所以一定要会辨别真眼和假眼。为了能使幼儿温故知新, 锻炼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最后我们出了下面的两道题目, 特意“安排”喜洋洋被困, 棋形也发生较大变化 (如图4) 。

4 研究的成效

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测试是创造力测试中最为常用的测试工具。“该量表信度系数是.549~670, 其折半信度系数为845, 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经过因素分析, 确定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是创造性人格最重要因素。量表共计50个题目。正面题目完全符合3分, 而反面题目则计1分。完成所有项目后, 计算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创造力越高, 反之, 说明创造力越低。测验完成时间为15分钟左右[5]”。

考虑到幼儿年龄偏小, 理解能力差, 测验时我们们采用了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口头测试的方法, 对过难题目采取儿童化语言的表述。在长兴幼儿园从学习围棋半年以上的大班随机抽取36名幼儿, 在长兴幼儿园大华分园从没有学习过围棋的大班随机抽取36名幼儿。按照测验要求, 严格施测, 计算出下围棋组和对照组创造力总分以及四个维度的分数, 用Excel工具做成直方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下围棋组幼儿创造力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从四个维度看, 除了挑战性对照组略高, 下围棋组好奇心、想象力和冒险性分数都略高或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 我们们的围棋教学对开发幼儿创造力作用明显。当然, 本次测验也存在着不足, 样本量太小, 问卷题目较多, 个别题目幼儿理解可能有偏差, 这些都可能影响测验的效果。

结语, 幼儿围棋教育是一项曙光微露的事业, 围棋的教育价值决定了它在开发幼儿创造力方面必将大有可为。我们愿意躬下身来, 低下头去, 在围棋教育这片原野沃土上满怀希望地耕耘下去。

参考文献

[1]戴自俺, 龚思雪.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29

[2]徐平.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08.

[3]围棋大师陈祖德九段.棋如人生http://blog_52dba9af0100a4ea.html

[4]白涛.启迪思维的金钥匙—浅谈棋类教学的“质疑互动思辨训练”模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2

幼儿情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8篇

一、教师应该确定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 重视幼儿情感技能的培养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儿童逐步做到情绪稳定,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的情绪, 形成积极健康的心境, 并且在此基础上, 萌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良好的情感, 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别人, 表达和理解情感, 控制情绪, 自尊、自信、有独立性, 适应能力强, 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能受到人们的喜爱, 坚持不懈, 坚忍不拔、勇敢、善良等。

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总目标下, 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的阶段化目标、个性化目标。如把小班和“依赖”“恐惧”等幼儿的教育侧重点定位信赖感, 中班和“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幼儿的的教育侧重点定位合群感。大班和“胆小”“不自信”的幼儿的教育侧重点定位自信感和求知感。

心理学认为, 幼儿的情感技能需要学习。通过学习, 人才能够控制情绪, 恰当表达;通过学习, 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真正的认识, 坐恰当的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幼儿的情感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意识;情感与行为的一致;关注他人的感受, 有同情心;克服焦虑恐惧;适当的自我调节。

情感伴随着儿童心里生活的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 情感教育应该辐射到教育活动的全域全程, 应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的活动之中。在情感目标的指导下, 一方面教师设立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活动, 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比如双休日认养小动物等;另一方面结合偶发事件, 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

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教学情境和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例如, 小班游戏中的《捉迷藏》中, 小朋友和玩具宝宝进行捉迷藏游戏, 伴随着欢乐的《我的朋友在那里》的轻音乐, 幼儿抱着“玩具宝宝”快乐地唱着歌曲, 跳着舞蹈, 感受着朋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幼儿能够直接参与的游戏情境, 比如模仿生日晚会等;也可以创设间接参与的情境, 比如故事、动画片等。这两种情景对于教师来说, 活动是根据幼儿的情感目标设计出来的, 幼儿在这类情境中引发出情感, 可能比日常现实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更加深刻、更加鲜明。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专门化得情感活动形式。符合教育期待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发挥幼儿情绪, 易于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感染扩散。

教师在开展活动中, 制定的是弹性计划, 以幼儿为主体, 可以随时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活动中, 教师始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集体的情感体验活动, 师生互动聚集一堂, 在某一特定的活动中共同体验某一情感。在这期间,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交流, 形成浓厚的团体性情感氛围, 促进了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使之深深地镌刻在幼儿的脑海中。

幼儿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幼儿在活动中自由结伴、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方式, 并处理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教师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表现, 做好观察记录。教师不要直接介入儿童的游戏。幼儿就是在这种自由、轻松地活动中, 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师也在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自己预设的情感教育目标。

二、教长应当在情感教育中担任起个性化的角色,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1. 教师和家长必须共同创设有利于幼儿情感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有效的环境创设和利用, 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应当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

外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家庭的物质环境。我认为, 有条件的幼儿园和家庭可将幼儿园的游戏室、卧室等活动场所布置成不同的色调, 通过不同场所的环境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暗示, 使之产生不同的情感。在投放活动材料时, 也应当注意动、静交替, 促进幼儿情感的和谐发展。创设外在环境时, 教师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可参与性, 使少儿产生依赖感、安全感。

内在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家长的言行、教育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所以, 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的情感教育中担任起个性化的角色, 这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隐性途径。即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幼关系、亲子关系, 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 渗透情感教育。

2. 教师是幼儿行为的欣赏者、游戏活动的伙伴。

首先, 教师应当是幼儿行为的欣赏者。每一位教师都会遇上调皮的幼儿, 我们应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 能够多看到孩子的优点, 了解幼儿的需要。在欣赏中, 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使孩子感受到快乐等真切的体验, 并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 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在进行教育评价时, 必须以欣赏的态度,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其次, 教师应当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伙伴。传统意义上的师幼关系, 使幼儿易产生被动接受、依赖、畏惧的心理, 不利于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幼儿最喜欢的是教师作为“伙伴”的角色, 只有“伙伴”才能一起快乐的游戏、一起倾诉、共同感受。

再次, 教师要努力成为幼儿最好的伙伴, 必须重视自身情感健康, 只有健康情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健康情感的孩子。把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传递个幼儿, 在幼儿的心理积聚正能量。力避教师情感的诸多负面效应。

3. 家长是幼儿情感健康的呵护者, 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合作伙伴。

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家长的教育养成方式能够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消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第9篇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 我国每年近700名8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火灾, 而由于幼儿玩火导致的火灾事故, 每年至少发生3000起。一组组数字面前凸显的是幼儿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 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幼儿监护人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幼儿监护人包括家长、老师等, 这些人员如果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或者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 就谈不上对幼儿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幼儿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但一些家长却意识不到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味地追求孩子智力的发育与身体的成长;而一些幼儿园老师由于自身缺乏消防安全知识, 无法胜任消防安全辅导员的工作, 只能聘请专业的消防工作者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但这些人员仅在消防领域比较专业, 对幼儿教育却是非专业的, 他们不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性格特点, 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2. 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单一且不完整, 至今我国仍未有统一的、适合幼儿学习的消防安全读本, 各个幼儿园所用的读本质量不一, 五花八门;而且幼儿消防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但很多幼儿园仅在一些重大节日或特定时期才开展消防教育活动, 活动组织无规律可循, 且不能保证其连续性, 这就导致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之消防部门的消防任务也比较重, 没有过多的精力兼顾到每个幼儿园, 因此幼儿消防安全教育无法连续、完整地进行。

其次, 消防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现在幼儿消防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就是组织幼儿进入消防大队进行参观, 即所谓的体验式教育。但这种体验仅限于看的层面, 即孩子们观看消防队员抛水带及相关的灭火演示, 没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灭火过程。其实, 国外的消防体验场馆、消防类玩具等均已经十分普及, 孩子通过体验馆、玩具的模拟体验, 可以提高其参与性, 满足其新鲜感与好奇心, 并且体验过程也加深了使用消防器具的印象, 对未来实际操作消防设备十分有利。但现阶段我国专门针对幼儿设计的消防体验场馆、玩具等还相对较少。现如今较多采用的是一些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的传统方式, 但是落后的教育形式、陈旧的教育观念无法保证消防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 消防安全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 心理承受能力也更低, 面对幼儿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则要符合其心理发育规律及教育规律, 尽量控制警示性教育的比例。但是在实际消防安全教育中, 一些惨烈的警示画面屡见不鲜, 对幼儿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高幼儿消防安全教育有效性的实践

1. 增强幼儿监护人的消防安全意识

幼儿园老师自身要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增加消防安全意识。在组织孩子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同时, 也邀请其家长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家长是加强幼儿监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要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进行火灾危害性的教育, 使其从小做到不玩火、不随意触碰电器;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抽烟, 以免其模仿;要求幼儿不得在室内、柴草堆等易燃物品附近玩火或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后要及时检查是否存在残火, 如有发现立即熄灭。指导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变及如何自救。

2. 提高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首先, 丰富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对现有的消防知识进精简, 将一些繁琐、复杂的部分删除, 保留下的内容更适合幼儿的认知能力, 将一些最核心、最重要的消防知识保留下来, 用易于孩子们所接受的方法引导其掌握知识。如火场的简单自救、牢记火警电话、安全标识、如何电话报火警等, 这些知识相对简单, 幼儿接受比较容易, 可以做到人人会背、人人会用的程度。

其次,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针对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 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以保证教育效果。要教育孩子:在火灾来临时, 要在老师的带领下, 及时地撤离危险地带, 以免发生危险。

再次, 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 强化身心协调发展。组织消防安全教育要注意活动场所、活动器材的安全性, 不得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后, 要保证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的持续性、常态化。消防安全教育并非借助重大节日搞搞演习、做做活动即可, 而是将其作为一门必要课程进行持续、常态化的教育, 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因此要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安全教育, 如定期观看消防教育录像、为孩子布置制作消防器材的手工作业、在幼儿园设置相应的消防安全标识等。

摘要:“消防安全从娃娃抓起”, 对于幼儿来说, 消防安全教育可有效增强其消防安全意识, 降低消防事故的发生机率。本文就针对我国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做好幼儿消防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幼儿,消防教育,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淑芹.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消防知识教育[J].山东教育, 2011 (Z6)

[2]崔隽、孙海东.幼儿消防安全教育不可忽视[J].山东教育, 2003 (Z6)

加强幼儿分享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10篇

一、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 分享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传承千年不衰, 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对分享教育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 我国幼儿教育在分享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

其次,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 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家长将几乎所有的爱都给了一个孩子, 导致他们从小便养成了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关心, 却严重缺乏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经验, 由此更加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 所以,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 分享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应该予以不断强化。

最后, 幼儿分享行为通常较容易发生在同伴之间, 因而幼儿总是想法设法在同伴中表现自己, 通过同伴来获取存在感和认同感, 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因此, 分享能够帮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方法和策略, 能够快速有效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全面推动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

二、分享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所在

现状问题:我国当前大部分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 这些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可谓是“有求必应”, 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做事从来不考虑他人感受和需要, 占有欲非常强烈。在家庭教育方面, 有些父母进行管教但老一辈进行维护, 如此一来, 不但未能及时纠正坏习惯, 反而不断助长了孩子坏习惯养成的苗头。再加上没有比较的对象, 幼儿很容易成为家里的刁蛮小公主和霸王小皇帝。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 幼儿园老师始终强调玩具是大家共有的, 要求每一位幼儿学会同他人分享, 但一些家长却教孩子独占自己的玩具, 随心所欲地去拿取。这样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幼儿在校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教育。

原因所在:第一, 老辈隔代教育。祖辈们总是对幼儿过分关心和溺爱, 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导致了很多幼儿自小便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坏习惯。第二, 父母过度溺爱。家长由于长时间在外工作和奔波, 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 一旦和幼儿在一起便百般疼爱, 有求必应,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而对于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则视若无睹, 甚至还暗自欢喜地认为这是一种个性。

三、幼儿教育的强化手段

1. 合理采取表扬, 慎用奖励手段。

幼儿从小便有“做个好孩子”的价值定向, 他们非常期望得到自己喜欢或有权威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在他们心中, 家长和教师就属于这种独具权威的成人。他们为了能够得到这些成人的认可和表扬, 经常会刻意表现出家长和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出来。由于分享行为是教师和家长所认可的, 每当幼儿表现出主动分享行为时, 便会得到赞扬和肯定, 所以为了得到成人的表扬, 为了“做个好孩子”, 有些幼儿只有在家长或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分享行为。虽然这非常符合幼儿心理特征,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旦这种外在表扬和奖励等强化手段过度使用后, 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会过于依赖外部环境, 被动地依靠外在动机来驱动自身外在行为, 由此便无法形成自律的人格。

2. 把握分享尺度, 学会适当拒绝。

不可否认, 分享在个体成长与发展, 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所以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 但是这并不代表分享教育就可以毫无尺度, 任意为之。若是我们过分强调分享, 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分享教育原本轨道的问题, 出现“伪分享”问题。若是成人无视幼儿自身的合理权益, 分享教育对幼儿来讲, 就很可能抹杀了孩子的理想和个性, 意味着要他们不要按照自己意愿行事, 要为了迎合教师或家长的期望来放弃自身愿望;意味着他人重于自己, 不要成为自己, 而要始终服从于那些重于自己的东西或人, 服从于外在的权威以及内化的责任。此时, “不要自私”便成为了一种抹杀和抑制个人人格自主发展的负面意识形态。所以,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强调分享并非要时刻放弃自身正当合理的权益, 并非要剥夺个体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创造教育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 创造教育 环境 主体地位 创造过程 契机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0-02

目前,我国经济形态正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行时期,此时知识经济却走近了我们。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必然要求教育的创新,而实现教育创新就要靠创造教育。有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造的火花了。由此可见创造素质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按照创造心理学的观点:人人都有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目的不在于要求他们有什么科学创造发明,而在于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造就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鉴于以上观点,在实践中我们对幼儿创造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为培养幼儿创造力建立宽松融洽、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及丰富多样、易于操作的物质环境

在幼儿的探索、创造活动中,教师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接纳、欣赏、肯定和鼓励。其次自主选择材料,随意进入各个活动区。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孩子们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允许幼儿标新立异。

二、注重幼儿的主题地位,使幼儿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发现知识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灌输式”教学。幼儿的创造力受到了压制。通过学习新的《纲要》及其它相关理论,我们注重幼儿的发现学习,启发诱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如:在科学活动“电和光”中,我们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小电珠、一节电池、一段电线,让幼儿尝试怎样把小电珠接亮,操作结果是,所有的小电珠都亮了。同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孩子们又继续探索尝试(下段继续阐述)。对这些幼儿来说,第一次把小电珠接亮,而且是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的,这能说不是一种创造吗?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语言很少,完全是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整个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重视创造过程而不是创造结果,在创造过程中幼儿的自发创造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的结果而创造。而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在其创造过程中,幼儿的自发创造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还是以科学活动“电和光”为例,通过操作某幼儿只用电线的一头就把小电珠接亮了,还有一幼儿不用电线也能把小电珠接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的电池正极边有铝片,而用的电线是有许多细丝的,只要电线一分叉,就把电线和铝片连接起来,电珠就亮了。如果小电珠没有放正,电珠的下边接触到了电池正极边的铝片,而电珠壁接触到了电池的正极头,同样,电池也会亮的。通过尝试、观察、讨论,幼儿得出了怎样正确连接线路。以上操作结果,按照成人的思维定势是不可能发现的。因为幼儿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无拘无束,大胆尝试。在这里,教师没有刻意要求幼儿达到某种创造结果,而是注重幼儿探索、创造过程,使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为幼儿的创造提供契机

幼儿的创造力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因此他们的创造力几乎在所从事的全部活动中都能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与鲜活的生活实践、生动的教育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一次“玩纸”的活动中,我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了一张报纸,让幼儿想一想能怎样玩?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玩法。又如:在一次“玩水”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 “新大陆”,一条条美丽的彩虹出现了。借此机会,通过讨论幼儿知道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应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捕捉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为幼儿提供创造的契机。

通过近半年的学习与探索,幼儿的创造力取得了较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明显的提高

在各种活动中,幼儿能自主的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的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能克服困难,独立做事。

2.好奇、好问、喜欢探索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经常围着老师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能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探索,寻找答案。

3.幼儿求新变通能力有了一定得提高

幼儿能够找出问题的不同答案,做出新异的举动,能够通过学一学,变一变,改一改,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以上是我对幼儿创造教育的一点认识和初步的探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我们应在不断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幼儿实践与创造教育 第12篇

一、引导幼儿融入自然,创造涂鸦场景

大自然中美不胜收的景色随处可见,可以是一轮骄阳,可以是一芳草地,也可以是浓密的大树、波光粼粼的水面。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活动室,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增添幼儿的知识经验,开发幼儿的智慧和潜能,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涂鸦树林时,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到户外,对树木的树干、树叶、树枝等仔细观察,并请幼儿自由讲述对树木的想法。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展示多种树林的景色,并对树林中树木的枝干和叶子进行详细展示,以便幼儿通过课件详细了解树林景色,进而激发幼儿自身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创造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绘画内容,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协调发展[1]。

二、利用作品欣赏方式,培养审美能力

幼儿教师在利用作品欣赏方式进行涂鸦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挑选作品。其一,名师作品。通过作品的知名度,引起幼儿学习的好奇心,并让幼儿在观察中感受经典,开阔幼儿眼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且幼儿能从名师作品中学习名师的构图方法、作画方式以及色彩运用,进而提高幼儿对画面的总体感觉以及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幼儿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进入美术馆,使幼儿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丰富幼儿眼界,激发幼儿想象力,以便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

其二,自己创作的作品。幼儿教师可以将孩子们自己绘制的图画进行展示,并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点评,将作品中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找出,以便让幼儿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利用自创作品欣赏的方式,有助于构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凝聚班级向心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在了解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开展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创造兴趣

幼儿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满足幼儿的涂鸦需求为目的,开展多样性的涂鸦活动,以便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图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以下列举几种涂鸦实践活动,以便参考[2]。

(1)故事涂鸦法。即幼儿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并加以创作。由于故事情节性强,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选取《安徒生童话》中《豌豆上的公主》进行讲述,故事讲完后,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涂鸦题目“豌豆公主”,让幼儿发挥想象,将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绘画。

(2)涂鸦墙法。即幼儿教师通过突破纸上涂鸦的方式,设置涂鸦墙,通过让幼儿在墙上涂鸦的方式,增加幼儿的创作机会。另外,关于涂鸦墙,幼儿教师可以反复粉刷利用,不仅节省纸张,降低教学成本,还可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总而言之,在开展涂鸦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融入自然环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为幼儿创造涂鸦场景,进而使幼儿将对大自然的认知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出来。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幼儿欣赏绘画作品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引导幼儿观察美的事物,进而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真善美。同时,幼儿教师要通过开展多种涂鸦活动,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摘要: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与生俱来,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涂鸦的方式,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在绘画中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展示幼儿心中的“美”,进而为幼儿创造成长的乐趣。文章通过研究快乐涂鸦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践方法,以期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活跃幼儿的思维。

关键词:幼儿,涂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美从中来--谈美术活动中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J].科技视界,2014,11(5):261.

上一篇:云南江川地区下一篇:相关气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