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三中全会

2024-07-25

十八大三中全会(精选9篇)

十八大三中全会 第1篇

在1999年新出台的合同法的法律思潮引领下, 21世纪初, 中国民事法规的立法迈出了新的一步。无论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还是法律学界, 都希望2010年中国民法典可以出台。2002年12月23日, 全国人大法工委将起草的民法草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标志着中国民法典的设立开始了立法上的渐进程序。由于诸多因素, 包括在审议时众多委员对一系列法律名词和法律概念非常陌生, 立法过程被一再搁浅。有学者提出, 十余年的民事立法, 曾经采取“分步走”的法典计划最终却沦为了“碎步走”。虽然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 但是对于我国复杂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来说, 还只是一个雏形, 内外制度的设计和层次的分割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不科学和自相矛盾。

不过, 《物权法》的出台, 被誉为“向中国民法典迈出的关键一步”。虽然立法过程曲折, 但那些“物权平等保护”或者“权利平等”的原则, 更多的可以在宪法层面得到表现。这是中国法治理念的一大进步。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权利的保护并不来自于所谓平等原则的落实, 而是取决于救济手段是否多样化。这就使法治的作用被大大减少, 其根本原因, 还是法律尚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和说服力。

所以,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的时代, 法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由此, 十八届四中全会及时提出了“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 编纂民法典”这样一个政治主题, 是对时代情势的正确解读, 也是对法治进步的重要决定。

一、民法典编纂问题的出现

2011年11月2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10年底……以宪法为统帅, 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学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众所周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民法理所当然地成为法治经济下的重要保障。既然法律体系已经在2011年就宣告完成, 那么民法内部的体系建设是否也已经完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民法体系, 是指民法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规则体系, 也可以说是将民法的各项规则有机地组合在民法典中的逻辑体系。不过需要明确的是, 体系化与系统化是当代民法典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 即使系统的法律体系建设完成, 也只不过是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适用体系, 并非是法律内部的体系化已经完成。

二、民法立法体系中的问题和缺陷

———《德国民法典》带来的影响和启发

众所周知, 于1896年8月18日公布、并于19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德国民法典》, 是世界民法史上最为辉煌的民法典之一。其以完整的体系、科学的理念和准确的文字, 对20世纪各国民法典的编纂和制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瑞士、奥地利、日本、东欧各国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典制定, 都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德国民法典》。

改革开放后, 我国曾有过两次《民法典》具体的编纂行动。第一次是在1982年, 由大量的立法委员和学者参与, 完成了一部“民法草案”, 共计465条。相对于如今的民法通则, 那时的民法草案略显简单, 内容也并不丰富, 但却体系完整, 体现了大量的权利义务, 着实是一次非常严肃的立法行动。第二次则是在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的1998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汉斌邀请了大量民法专家共同讨论关于民法典出台一事, 再次在中国法学界引起了民法研究的轩然大波, 但2002年“民法典草案”的颁布却让许多人大失所望, 被称之为“将原本已经存在的各类部门法, 用民法典的形式, 生硬的照搬和组合”。

2002年距今已经有十余年, 在这十余年中, 法律学界对于民法典编纂的谈论愈加热烈。现阶段, 立法能力和条件已经愈发成熟, 有关人才也是层出不穷,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又更加显出民法典出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终于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政策, 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 却是我国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

但说到立法我国民法体系中, 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和问题, 对于民法典的出台来说, 这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 民事法律的体系性缺失

首先,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等若干民事法领域中的单行法, 越来越多的法律开始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使得人民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这些法律, 更多的只有单行法的特征, 实质上则是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体系性。最明显的, 就是仍然欠缺《民法总则》。这就使得整个民事立法缺失了其作为法律最根本的逻辑性。缺乏总则精神的指导, 也就使得各个分则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候难免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有人说《民法通则》起到了总则的作用, 作者则认为《民法通则》相对而言有一种不合格的民法典缩影。也就是《民法通则》更多地重视了民事权利和法律适用, 而非总的指导。

《德国民法典》主要分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我国现有的民事立法中, 总体上较为轻视债权规则, 也没有债法总则。债法是在法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法律部门, 我国立法的轻视不仅会阻碍法律的学习, 也会妨害司法的落实。而《德国民法典》的体系中, 总则的指导性作用自然不用多说, 但有关债务关系法的制定则是可以成为我国民事立法借鉴的不二选择。我国民法体系中, 并无债权法或债务关系法, 仅有合同法及侵权责任法。

(二) 民法内容繁简不一

且不说《民法通则》中有关权利义务内容之广与具体规定之简的反差, 像《合同法》、《物权法》与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之间的失调问题也非常严重。国际上, 相对先进的《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中, 《侵权责任法》仅仅只有十多个条文, 而我国《侵权责任法》却规定了12章92个条文, 虽然规定具体会提高适用效率, 但法律冗长带来的理解和宣传问题, 却会使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有法看不懂”或者“有法不会用”。

对比《德国民法典》中的债权关系法, 或许我国合同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但《德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行为只是在债务关系法的最后部分以一个章节来表述有关规定, 这与我国现行的《侵权责任法》冗长复杂体系大相径庭。根本原因在于, 我国侵权行为的解决方式并没有积极落实意思自治的原则。《德国民法典》中只是对侵权行为做出相关定义、对侵权行为人做出分类讨论以及侵权责任的轻重分析, 相对于我国的法律, 只是做了初步的指导性规范。或许在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 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建设会是重要的讨论环节。

(三) 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法律条文中出现的有关政治色彩的词汇也比较多。除了到2009年才删去的“计划原则”以外, 哪怕第80条“土地不可买卖”都没有被废止, 这与现实社会有太多的出入。另外《民法通则》中有关“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也被极端的压制着, 究其原因, 则来源于“民事法律行为”这个概念的模糊。“民事法律行为”来源于前苏联法律, 本意是为了压制“意思自治原则”, 我国法律将“民事法律行为”和“行政法律行为”并行讨论, 但“行政法律行为”本身并不是“意思自治”得来的, 这也就导致了“民事法律行为”有关意思自治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自由和平等早已成为了人权的话题, 意思自治被广泛使用, 但我国民事法律理念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相对落后的。

我国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 也一定是将会普遍适用于全国范围, 但现阶段地方性法规较多, 在地方政府的频繁干预下, 大量的民事关系将被转变为行政关系, 诸如房地产买卖登记、机动车买卖登记等, 这就需要我国在民事立法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政府干预问题, 并运用行政法的职能发挥规制政府行为。同时, 借鉴德国民法典的制定方式, 我国民事立法也应当摆脱普通法的舒束缚, 更多地考虑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问题, 克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残留的计划经济影响、维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继承我国政策的有关指导, 将民法典的制定更多的赋予社会责任。

三、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法制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 编纂民法典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法治理念的落实,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法制意义。虽然我国民事法律还未成体系, 但这不能成为拖延民法典编纂的借口。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日新月异, 本身就具有滞后性的法律若不能及时更新, 采取更为先进的法治理念, 那么最终法治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民事法律中, 民法典是绕不过去的。因为, 民法典不仅是一部法律, 它还包括很多价值取向、基本社会理念、基本法律精神和基本原则等, 对整个民族和国家起到指引和教育的作用。”

民法典的编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法治中国落实的必由之路, 是全民守法的法律保障。开始民法典的编纂, 出台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 使我国民法制度体系化制度化, 有利于充分贯彻实施法律。在编纂的过程中, 需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 遵循基本的法理, 更要在制度建设上充分吸收国庆因素。

虽然我国民法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 只要我们敢于担当, 有所作为, 但相信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指示和党的正确领导, 从2002年就开始搁置的民法典编纂工作再次兴起将指日可待。

摘要:编纂民法典, 在我国法律学界由来已久, 缺少民法典,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大缺陷。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 编纂民法典”, 再一次将民法典编纂摆到了新的历史舞台上。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 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带来的会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多彩, 若有相对完善的民法典出台, 也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出发点,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民法典编纂,法治社会,民事立法

参考文献

[1]王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后的民事立法”[J].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前沿论坛”.

十八大三中全会全文 第2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号至12号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于2013年11月12号,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改善民生,以下来看详细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号至12号在北京举行,现在全文播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做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面应对各种调整,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负责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经济、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规范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比较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异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强化全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药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公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于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药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权威,深化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驶审判权,健全司法权利运行机制,完善人群司法保障制度,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利,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利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利监督体系,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利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保证作风常态化制度。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目标,着力解决致力于军方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极具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十八大热词 第3篇

【摘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解读】这是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最突出的贡献。同时, 对科学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

收入翻番

【摘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解读】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 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 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 分量更重, 彰显出今后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

生态文明

【摘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解读】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是顺应民生的需要。

美丽中国

【摘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 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政治清明

【摘录】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解读】预防腐败、反对腐败, 必须加强纪律检查工作, 但并不是加强了纪检工作就能防止腐败, 还要从风气、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治理, 不能让环境的评价规则发生变化。

建成小康

【摘录】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解读】十八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两个凡是

【摘录】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解读】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对于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三个自信

【摘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解读】新华社发文称, 自信, 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自信, 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日趋丰富成熟。自信, 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增强自信, 同时保持自省, 才能在世界发展大潮中站得更稳、走得更好。

三个公平

【摘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解读】新华社发文称,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 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位一体

【摘录】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 使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道, 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要求。

百年目标

【摘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读】强调两个百年目标是因为此时此刻,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我们既倍加自豪, 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 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核心价值观

【摘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三中全会有感[推荐] 第4篇

观看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在重大改革面前,这是一个思想上的重要整理,要求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看待我们党的发展历程,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

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呈现怎样的图景?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历史如镜,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铁律:世上很少有一种事物能具备和制度一样强大的力量,决定家国命运,牵动个人福祉。百年以降,多少励精图治,多少探索求存,却一次次与华夏强盛、百姓安康的梦想擦身而过,化作历史钩沉。一个无法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支撑不起民族振兴的宏伟梦想,也实现不了江山永固的长治久安。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21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识业已形成,力量正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点 第5篇

【党建】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政治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道路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反腐】体制障碍制约科学发展, 反腐形势严峻。

【港澳台】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推进祖国统一。

【国防和军队】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民生】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首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点 第6篇

【党建】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政治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道路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反腐】体制障碍制约科学发展,反腐形势严峻。

【港澳台】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祖国统一。

【国防和军队】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民生】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首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精神学习与训练 第7篇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通过了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的决议。认真研究十八大会议的文件, 准确领会会议精神, 对于高考备考意义重大。

第一部分十八大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科学发展观新定位

【报告原文】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解读】

1.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并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章。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有何重要意义?

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考点链接】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 是人民的愿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

【报告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报告解读】

1.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的意义。

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2.怎样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 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4.五位一体总布局意义重大。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产物,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考点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体现了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五位一体总布局则是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方法的生动写照,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集中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八个“必须坚持”) , 本身就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考点。

三、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

【报告原文】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报告解读】

1.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建设”是过程, “建成”是结果。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

2.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

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发展、完善, 目标更高, 标准更严。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依据。

(1)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于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上,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考点链接】

1.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4)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 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5)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4)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5)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变化题:怎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3.怎样认识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1) 符合实际, 是可行的。这一目标的制定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这一目标是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

(2) 生产决定分配。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因此,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 生产决定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 必将带动我国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双飞跃, 是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的基础。

(4)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一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理论

【报告原文】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报告解读】

十八大以前的党代会提到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

十八大报告首次定位经济体制改革核心, 有助于明确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使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 让公平和效率回归各自的责任主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理论, 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考点链接】

1.为什么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城镇化不仅是引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手段。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城镇化要与工业化相协调, 建立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上, 防止“产业空心化”;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 加快城乡统筹, 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要与信息化相协调,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

2.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市场在国家 (主要是政府)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国家 (主要是政府) 宏观调控必须自觉遵循市场规律。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政府必须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 但政府的职能及其对市场的作用不是无限的。

从哲学角度看, 政府和市场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只有自觉遵循市场规律, 按规律办事, 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3.怎样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五、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新观点

【报告原文】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报告解读】

1.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006年2月, 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协商民主, 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历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 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 具有里程碑意义。

2.怎样看“四个监督”?

中国共产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总结, 是立足新时期我国权力运行现状、从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作出的创新性探索, 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四个监督”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点链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 实质是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它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 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 确保人民当家做主,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概括

【报告原文】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从三个层面浓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 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 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 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百姓易于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 因此, 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点链接】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七、生态文明建设新论断

【报告原文】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报告解读】

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 标志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的形成,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考点链接】

1.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都离不开自然。因此,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树立正确意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八、党的建设新思想

【报告原文】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报告解读】

1.党的建设理论新亮点。

(1) 把党的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中, 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

(2) 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放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前面与之并列, 说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也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

(3) 提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要求。过去讲执政能力建设, 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十八大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这四种能力, 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

(4) 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这是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和显著亮点, 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2.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的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就是党代会的代表有权在党代会开会期间, 就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提出提案, 并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解决。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是一个新生事物, 标志着党内民主又迈出了坚实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考点链接】

1.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1)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 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 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3) 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性质决定了, 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为什么要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1)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促进党科学民主决策,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有利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第二部分十八大精神创新训练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章。

(1)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 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是十八大报告其中真意。请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学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请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表:

3.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 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

(2) 请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知识, 说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哲学依据。

4.阅读材料, 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党的文献中,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一决议开宗明义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我们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

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十七大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写入党的章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 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 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1) 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形成的原因。

(2) 请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 谈谈你对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形成的认识。

5.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材料一收入分配改革关乎我们的发展大计。一方面, 收入分配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另一方面,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 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 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材料二解决当前工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其次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需要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 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服务支出,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材料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农业技术人员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一方面, 要提高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 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 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转换机制, 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上岗条件, 落实岗位责任和绩效工资, 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

(1) 依据材料一, 运用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 阐释国家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依据。

(2) 根据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在解决当前工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3) 阅读材料三, 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 分析为什么既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又要落实考评办法。

6.2002年,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 阐述中国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并提出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以来,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说明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

(2) 用“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知识, 说明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7.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 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 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 “协商民主”体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特点?

(2)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哪些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

1. (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政府权威的源泉。

2.

3. (1)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是重要原因。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是坚持辩证否定观。

(2)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的形成, 就是这样的过程。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起点而不是终点。

(3)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表明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 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思想是对三位一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认识。

5. (1) (1) 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2) 收入分配改革,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和谐。

(2) (1) 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针对工资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 政府要转变职能, 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 解决工资分配领域中的问题, 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 但不能包办一切。

(4) 公民要支持政府的工作, 监督政府的行为, 保证政府在解决工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时审慎用权, 科学民主决策。

(3) (1)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促进公平分配, 整体上提高待遇, 才能维护农技推广人员的权益, 调动其劳动积极性。

(2)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完善岗位责任和绩效考评办法, 可以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效果, 提高经济效率。

(3) 分配要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既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防止分配不公, 又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做到公平与公正。

6. (1)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2) (1)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 科学执政, 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提高了党科学执政的水平。

7.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 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1) 实现民主与团结的统一。协商民主, 注重求同存异, 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协调各方面关系, 减少内耗,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2) 巩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既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水平, 又有利于保障民主党派参政地位。

(3) 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树立政府权威。协商民主既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又有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既有利于党和国家机关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又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 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 又关注决策的过程,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协商民主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 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 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从十八大报告看教育 第8篇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 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第一, 教育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到了十八大的报告, 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 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 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 责任重大。

第二, 教育优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 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但体现了传承, 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 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要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从近代史上看,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崛起, 还有后来德国、美国的先后崛起,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当今的世界各国更是如此,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 优先发展教育, 是国家社会经济腾飞的关键。

第三, 教育要求。在十七大的报告中, 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 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首先, 从“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其次, 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 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 而且还要率先发展, 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再次, 从“实施素质教育”, 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 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 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最后, 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 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 不是降低要求, 而是更加务实。

第四, 教育改革。在十七大的报告中, 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 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 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 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 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 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

第五, 教育公平。在十七大的报告中, 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 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前面五年期间, 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 比如说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保障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在十八大的报告中, 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 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 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 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 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 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第六, 教师队伍。在十七大的报告中, 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 从国家到地方, 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 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以来, 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并重的位置, 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关心,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思想的坚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以巨大的勇气, 集全党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来推进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保驾护航。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 人们为了发展不惜破坏环境, 用“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但是“金山银山”却很难唤回“绿水青山”, 面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雾霾长期笼罩在中华大地, 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类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各类珍贵的动植物濒临灭绝,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粗放的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 “美丽中国”伟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 旨在建设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让中国的天更蓝, 水更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中国”不仅体现在中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发展, 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也不是“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建设在绿色的环境下,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 大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发展的评判标准, 各省市干部的选拔任用不再唯GDP是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样得到了大的改观, 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等思想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提供了保障, 人民的素质和对环境爱护的责任感日益增强, 社会美、生活美、心灵美,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中国特色设主义事业的发展,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 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 把保护生态的观念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中, 真正做到“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

中国的面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让西方发达国家嗔目结舌, 我们党本着“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重要理论经验, 大力发展经济,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 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之前我国的发展方式粗放,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破坏了生态, 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 通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论断, 这是把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和中国当下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举措, 为了谋求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等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的正常生产活动、甚至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时, 人们才想要回过头来去保护环境, 然而补救所采取的花费往往是比当初破坏环境而产生的利润要多的多, 例如伦敦的烟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和日本的水俣病等, 这些国家的教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 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 没有生态环境, 人民的生活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人民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 如果单纯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抑或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大肆破坏环境, 不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生态生产力也会遭到破坏, 最终将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论断, 把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推向了新的高度。他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环境”。用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实行生态文明保护约束的前提, 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工程, 山水林田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 治水的只管治水, 那么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不良后果, 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系统性的破坏, 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来统筹谋划。

首先,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才能守住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决不能突破生态红线的底线, 生态红线的突破预示着生态环境的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在划定并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 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 将各类开发生产实践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

其次,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绿化政绩考核, 责任终身追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依靠我们党的领导, 正确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切实有效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习近平指出, 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发展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 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 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 将治理雾霾成效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这些考核制度的确立, 从结果评价, 也从源头预防的角度, 促进了党员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发展的观念,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 坚持加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国际进程。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份子, 当前世界环境亟需得到改善,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全体人类的角度上考虑, 中国积极采取措施, 主张率先减排,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为人类的共同发展, 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在生态问题上加强与别的国家的合作, 构建和谐共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共同建设地球美丽家园, 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文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 以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思想为基础,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 党和人民、中国与世界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 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 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 2014.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精神激励下一篇:超市店面运营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