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2024-05-29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精选7篇)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1篇

患者, 男, 62岁, 2个月前因进食肥腻食物后, 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于2011年8月20日入院, 持续性钝痛, 放射到腰背痛, 严重时伴恶心、呕吐, 经止酸、止痛等治疗好转, 但症状反复, 近日来上腹痛加重, 伴恶心, 无呕吐、咳嗽、心悸、胸痛、呼吸困难、腹泻、黑便等不适, 今拟“急性胆囊炎”收治消化内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体力下降, 睡眠饮食欠佳, 小便正常。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轻度黄染;咽部无充血;呼吸平稳, 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4次/min, 未闻及早搏, 心音有力,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其余腹部、肛门、外阴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常规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369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164U/L, 谷氨酰氨基转肽酶 (GGT) 405U/L, 总胆红素 (IBIL) 111.3μmol/L, 直接胆红素 (DBIT) 58.5μmol/L。上腹部螺旋CT平扫+增强+三维提示复合胆囊泥沙样结石并胆囊炎。确诊:胆囊结石伴有急性胆囊炎。治疗以利胆、止痛等对症处理。入院第1天11∶48开始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每天1次, 静脉滴注。第2天9∶00输注该药后出现寒战、继而发热、发抖, 体温39.1℃, 无昏迷、无抽搐, 考虑为该药不良反应, 停药并即予多功能心电监护、吸氧等对症处理, 后症状好转, 意识清, 查体合作, 后未再使用该药, 且未再出现类似情况。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规格为5ml (232.5mg) , 主要成分为多烯磷脂酰胆碱;辅料:苯甲醇、维生素E、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 、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 、核黄素磷酸钠、胆酸、氢氧化钠及乙醇。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 主要进入肝细胞, 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 尚可分泌入胆汁, 通过直接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稳定胆汁。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肝炎、肝硬化、肝昏迷、胆汁阻塞等, 且可预防胆结石复发。极少数患者可能对辅料中所含的苯甲醇等产生过敏性反应,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刺激、惊厥、昏迷等。因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含有苯甲醇等, 严禁用于新生儿、早产儿;严禁用电解质溶液 (如生理盐水、林氏液等) 稀释, 只能选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若为糖尿病患者可选用5%木糖醇溶液;若用其他输液配制, 混合液的pH应≥7.5, 输注的过程始终要保持溶液澄清, 并缓慢注射, 建议临床在使用该药的前10min以20滴/min的控制滴速, 待患者无不适, 再以30~40滴/min调整, 同时应做好一切应急措施以备突发的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不良反应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2篇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间, 我院消化内科78例ALD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1], 同时排除患者因寄生虫、药物性、病毒性及代谢异常引起的肝损伤。其中, 男76例, 女2例, 年龄25~68岁, 平均 (41.3±3.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饮酒程度、生化学检查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严格戒酒, 并给予营养支持、维生素B、维生素C和肌苷等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465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 L中静滴, 1次/天。治疗组的患者除了对照组的基础治疗, 另外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 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静滴, 1次/天。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腹胀、肝肿大; (2) 生化检查:两组治疗前后均检ALT、AST、TBil、GGT。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表现消失或明显改善, 生化指标降至正常范围;有效:临床表现好转, 生化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 生化指标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病例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所有统计数据经SPSS12.0软件处理, 临床表现及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肝区疼痛、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肿大发生等病症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 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89.7%, 对照组总有效率74.4%,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治疗前后对肝功指标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患者肝功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GGT水平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未出现任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而与其他类型的脂肪肝相比, ALD发生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 并可发展为肝癌[2]。

ALD的发生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 具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表明[3]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免疫介导、内毒素、基因多态性等共同作用与A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二次打击”学说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该学说认为:将通过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作为“初次打击”, “初次打击”导致了肝细胞功能的异常, 使肝细胞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并产生诱发“二次打击”的物质;而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 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异常等因素形成“二次打击”, 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虽说戒酒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多数早期ALD患者, 自觉症状相对较轻, 并对ALD预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加上戒酒非常困难, 病情就会缓慢进展。所以, 除了戒酒和营养支持外, 药物治疗对于ALD患者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 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一种安全无毒的植物药物。其主要通过减少过氧化氢的生成量和抑制乙醇诱导的CYP2E1, 从而减少肝脏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减轻肝损伤。有研究发现多烯磷脂酰胆碱可降低细胞色素P450的量, 表明多烯磷脂酰胆碱不仅可降低CYP2E1, 还可降低酒精代谢中的其他细胞色素酶类。此外, 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 降低结缔组织生成, 激活胶原酶活性, 阻止及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4]。丹参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 可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 改善肝内血流及微循环;此外, 丹参含有丹参酚酸、隐丹参酮, 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另外, 丹参还具有钙拮抗作用, 能维持细胞内钙稳态, 从而发挥其抗肝细胞凋亡的作用[5]。故能使肝细胞缺氧、缺血得到改善, 减少和吸收肝内纤维化, 促进肝细胞再生, 抑制肝炎损害, 防止肝细胞坏死, 阻止肝纤维[6]。二者联合治疗ALD有相互协同作用, 无配伍禁忌。

本组资料显示, 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 各种肝功能指标和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 其治疗在戒酒和改善营养状态的基础上, 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注射可改善肝功能、促进组织修复,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 2010, 4 (3) :229-330.

[2]廖于, 李龙辉, 左国庆, 等.川芎嗪对体外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8) :628-629.

[3]茅益民, 曾民德, 陆伦根, 等.美他多辛治疗酒精想肝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肝脏, 2006, 11 (5) :303.

[4]曾娟, 吴会玲, 单志伟, 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水飞蓟素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胃肠冰雪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2) :173-175.

[5]杨灵芝.丹参在肝细胞坏死中的钙拮抗作用[J].中国病生杂志, 1993, 9 (2) :191.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3篇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可提供高能量易吸收利用的磷脂并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进入肝细胞, 保护肝脏细胞结构及对磷脂有依赖的酶系统, 用于肝硬化、肝昏迷、胆汁淤积的治疗, 具有促进肝组织再生, 稳定胆汁的生理功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也常用于对于不能口服或经肠道补给营养, 以及营养不能满足需要的患者, 可静脉输注本品以满足机体合成蛋白质的需要。应用于临床。笔者近日发现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瓶多烯磷脂酰胆碱剂量为232.5mg, 为黄色澄清液体, 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无色透明液体, 浓度7%,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存在配伍禁忌,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5岁, 2009年8月诊断为肝硬化伴胆汁淤积, 收治入院。入院后医嘱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250m L加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930mg静脉滴注。用注射器抽吸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930mg (4支) 加入复方氨基酸250m L (玻璃瓶装) 中, 药液立即产生混浊, 呈乳灰黄色, 不透明, 无絮状物出现。由此可见, 这种液体是不能用于临床给病人输注的。

为进一步证明2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我们做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方法: (1) 材料: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每安瓿多烯磷脂酰胆碱232.5mg, 为黄色澄清液体。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浓度7%, 5%葡萄糖100m L。

(2) 实验方法: (1) 用5%葡萄糖10m L将多烯磷脂酰胆碱2支稀释后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20m L中, 3min后液体变成乳灰黑色、混浊、不透明、无絮状物, 静置24h后混合液更加混浊, 不透明乳灰黄色。 (2) 将多烯磷脂酰胆碱2支 (465mg) 直接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20m L中, 混合液立即变成乳灰黑色、混浊、不透明、静置24h后混合液混浊加重, 不透明、无絮状物出现。 (3) 将多烯磷脂酰胆碱4支 (930mg) 直接加入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250m L中, 混合液立即变得比较浑浊、不透明、无絮状物, 乳灰黄色, 24h后混合液混浊加重, 48h后同24h观察结果。

2 结语

实验证明: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存在配伍禁忌。为使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建议临床医生不要将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这2种药物配伍, 造成病患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开支。广大医务工作中在使用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全面了解药物成份、特性及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用药。

摘要:多烯磷脂酰胆碱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病;复方氨基酸 (18AA-I) 常用来改善外科手术前后病人的营养状态, 同时也适用于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等。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I) 存在配伍禁忌。

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氨基酸,药物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李艳丽, 崔凤梅, 胡春华.昂丹司与替加氟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3 (8) :119.

[2]王艳波.多烯磷胆碱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3) :5547.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4篇

1 配伍试验

将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5 mL溶于5%葡萄糖100 mL后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溶液中, 无配伍反应发生。随后又将多烯磷脂酰胆碱溶液注入溶于生理盐水的精氨酸溶液中, 可见两药交界处迅速产生白色絮状物。按上述方法重复多次, 均出现相同反应。以此判断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盐酸精氨酸存在配伍禁忌。

2 讨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3月-2005年12月间我院门诊酒精性肝病患者89例,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草案) 》确诊。治疗组49例, 男39例, 女10例, 年龄32~60 (42.9±7.8) 岁, 每天饮酒 (折合乙醇含量) 20~100 (53.4±22.9) g, 饮酒史平均 (7.6±4.1) 年;对照组40例, 男32例, 女8例, 年龄31~59 (42.1±8.0) 岁, 每天饮酒 (折合乙醇含量) 20~95 (52.1±21.4) g, 饮酒史平均 (7.3±3.9) 年。治疗前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以戒酒 (包括含酒精饮料) 、补充多种维生素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 (456mg, 每天3次) 及辛伐他汀片 (5mg, 每天1次) 口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及结束后第1天分别于空腹>10h晨间抽血查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 、血常规, 行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检查。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制定标准[2]: (1) 显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或消失, ALT、AST、γ-GT等恢复正常, 总胆固醇 (TC) 下降≥20%, 三酰甘油 (TG) ≥40%,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上升≥0.260mmol/L。 (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 ALT、AST、γ-GT等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TC下降10%~20%, TG下降20%~40%, HDL-C上升≥0.104mmol/L。 (3)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ALT、AST、γ-GT 、TC、 TG等无下降, HDL-C无上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7%, 显效率为5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显效率为4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及血脂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血脂变化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优于治疗前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20世纪80年代后, 对AL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已证实乙醇具有直接的肝毒性, 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包括乙醛及其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3]。酒精性肝病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癌关系密切, 有效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 改善预后。目前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除戒酒、对症治疗外, 尚缺乏特效药物, 随着近年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开发制有效药物已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题之一。大多降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 并有降低糖耐量及升高尿酸等不良反应, 故对降脂药物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价值尚有争论。据研究发现,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通过抑制甲羟戊酸合成, 影响细胞结构、蛋白质合成速率以及星状细胞的增殖, 进而对肝脂质代谢产生改善作用[4]。还有研究表明他汀类降脂药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剂基因过度表达并抑制其活性, 有助于防止肝纤维化。多烯磷脂酰胆碱为大豆提取物, 口服或静脉给药后在体内主要聚集于肝脏, 以整个分子主动与肝细胞及细胞器相结合, 形成生物膜一部分, 可维护或促进不同器官及组织的膜功能, 从而增加膜的流动性, 提高各种磷脂依赖性酶活性, 并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2E1 (CYP2E) 的含量及活性, 减少自由基, 增强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5], 最终达到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目前,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治疗慢性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炎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于国内报道较少。

本结果发现, 在戒酒 (包括含酒精饮料) 、补充多种维生素等的基础治疗上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辛伐他汀对ALD有良好的疗效, ALT、AST、γ-GT、TC、TG等明显下降, HDL-C明显上升, 临床显效率及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民德, 陆伦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 9:164-165.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2 (11) :72.

[3]Oberhoffer M, Stonans I, Russwurm S, et al.Procalcitonin expression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its modulation by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sepsis related lytokines invitro[J].J lab clin Med, 1999, 134 (1) :49-55.

[4]王吉耀, 涂传涛.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 (21) :73.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6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2例, 治疗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 女9例;年龄30~55岁, 平均 (35.4±5.4) 岁;治疗组男25例, 女10例;年龄33~50岁, 平均 (36.4±7.4) 岁。患者均符合中国肝脏病学会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的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0ml (475mg) +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 (通用名异甘草酸镁,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 注射液100m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两组均治疗20d。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及临床疗效。

1.3 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恢复正常, 肝大回缩或者脂肪肝表现消失 (重度转为轻度) ;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肝功能、血脂下降50%以上, 肝大回缩或脂肪肝表现下降一个等级;无效:症状体征好转明显, 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不明显, 脂肪肝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谷氨酰转移酶 (GGT) 、总胆汁酸 (TBA)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现代人的运动量逐渐减少, 饮食结构也趋于不合理化, 高热量饮食、饮酒等都使得脂肪肝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日趋年轻化, 病情重, 治疗困难, 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病毒性肝炎等原发病又会加重病情[1]。本研究采用异甘草酸镁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该病, 可以得出异甘草酸镁对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等具有明显的疗效, 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5.7%。异甘草酸镁是单一立体异构体镁盐, 有效成分为单-18α异构体甘草酸。动物实验证实其对急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并兼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能抑制胶原合成, 减轻肝纤维化,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抗生物氧化作用[2]。药动学研究表明异甘草酸镁在体内消除慢, 作用维持时间较长[3]。

综上所述, 异甘草酸镁在治疗肝脂肪方面比多烯磷脂酰胆碱有更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降转氨酶、血脂, 提高肝脂肪患者的治愈率,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异甘草酸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6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2例, 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 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谷氨酰转移酶 (GGT) 、总胆汁酸 (TBA)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异甘草酸镁对于治疗脂肪肝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脂肪肝

参考文献

[1] 张琳, 东雅杰, 张丽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4 (11) :56-59.

[2] 陈尉华, 陆伦根, 曾明德, 等.异甘草酸镁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0) :426-430.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第7篇

关键词:甘利欣,多烯磷脂酰胆碱,肝纤维化

目前, 肝脏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为病理过程的慢性肝损害, 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过程。肝纤维化的进展常为慢性、隐匿性的, 早期尚有逆转为正常的可能, 晚期则为非可逆性的。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提供高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 这些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它们主要进入肝细胞, 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将甘利欣与多烯磷脂酰胆碱两药进行联合应用对治疗肝纤维化作用显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患者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9~60岁, 平均40.5岁, 病程平均4.5年。诊断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2000年西安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分型标准[1],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全部肝功能异常;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 , Ⅳ型胶原 (Ⅳ-C) , Ⅲ型前胶原 (PC-Ⅲ) , 层粘蛋白 (LN) 4项指标中≥2项异常, 超声检查有肝实质回声异常。

1.2 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①治疗组20例 (甘利欣和多烯磷脂酰胆碱) ;②对照组20例 (甘利欣组) ;③对照组20例 (多烯磷脂酰胆碱组)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三组患者肝功能均不正常,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高, 所有患者均戒烟酒, 清淡饮食。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予甘利欣150 mg和多烯磷脂酰胆碱15 ml, 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 1次/d, 2个月为1个疗程。②甘利欣组:予甘利欣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 1次/d, 2个月为1个疗程。③多烯磷脂酰胆碱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15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 1次/d, 2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 (TBi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血清白蛋白 (AIb) 、球蛋白 (GIb) ,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上述指标每2周检测1次。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 (HA) , Ⅳ型胶原 (Ⅳ-C) , Ⅲ型前胶原 (PC-Ⅲ) , 层粘蛋白 (LN) , 均采用放射免疫法[2]。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2结果

2.1 1个疗程后三种治疗方法对肝功能主要指标均有改变, 治疗组测定值 (TBil、ALT、AST) 较治疗前下降>60%, 对照组测定值 (TBil、ALT、AST) 较治疗前下降<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1个疗程后三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 而治疗组下降幅度>60%,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三组患者用药后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在正常肝组织中, 各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有精确的相对比例和特定的相对空间位置, 通过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号传递精确地调控着结构、功能和代谢状态, 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从动态的观点来看, 纤维增生是指各种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而纤维分解则是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肝损伤持续存在, 组织发生修复时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是涉及复杂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的动态过程。肝星状细胞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各种致肝纤维化因素均肝星状细胞把作为最终靶细胞, 通过促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途径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肝纤维化过程是肝细胞炎性坏死, 炎性反应刺激时肝脏内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的诊断迄今仍以组织病理检查最为可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求反映肝纤维化无创性血清学指标。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对于了解肝脏炎性活动和肝纤维化过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第一针对原发病去除致病因素, 如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抗血吸虫治疗、戒酒等。第二针对肝纤维化本身的治疗, 如通过抑制炎症或脂质过氧化, 或者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生活化, 以及促进胶原降解等。

甘利欣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二铵, 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利欣可减轻因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和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 改善免疫性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 临床以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一些资料还提示甘草酸二铵还具有直接抑制纤维细胞的增值与细胞外基质的产生[4]。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提供高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 这些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它们主要进入肝细胞, 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 另外, 可分泌入胆汁。因此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直接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

本组采用甘利欣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Tbil 、ALT 、AST、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血清HA、Ⅳ-C、PC-Ⅲ在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值, 经治疗后明显下降 (P<0.05) , 说明甘利欣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明显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 在改善肝功能及抗纤维化方面有互补作用,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国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

[2]陈桂轩, 翟洁卿, 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09, 30 (9) :808.

[3]缪国励, 石裕明.肝脏病理检查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2, 12 (1) :39.

上一篇:无粘结预应力筋下一篇: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